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

首页 / 导游词 / |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1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将黄帝陵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墓之前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为蒋介石所提。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陵区景点包括:天下第一陵、轩辕桥、陵墓区、轩辕庙、黄帝手植柏、诚心亭、挂甲柏等。

  乔山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整个陵区宏大磅礴。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手植柏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院内,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2

  欢迎人人去到这!我是您们的导游,我姓x,人人可以或许叫我小x。为了便于人人观光游玩,上面我首祖先人介绍一下。

  皇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乱争,被称为“世界第一陵”,轩辕黄帝是我们的先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以是我们去缅怀轩辕黄帝。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就去到了轩辕庙,入进庙门,一棵遮天蔽日的今柏映进眼帘,那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树干粗大,风闻七个大人手拉手开抱都围没有过去呢!今柏群中另有一棵汉武帝甲柏,汉武帝曾在下面挂过铠甲。黄帝脚印石上的脚印出格大,让我们想象黄帝是个何等威武的英雄啊!走出今柏群,就去到轩辕殿,轩辕殿前有鼓台、钟台、56面龙旗以及青铜牛鼎。轩辕殿有一个圆天窗,这等于天圆地方的景象。每年清亮节,海内乱争外的炎黄子孙就会去到这里,祭祀轩辕黄帝。惋惜我不机会亲眼目睹壮观的情景。

  接着,我们搭车上山往黄帝陵。

  我们沿着石阶爬山,二旁另有许多亮星栽的柏树苗,到了黄帝陵的陵墓前,许多人都在这里祭祀。黄帝的陵墓前有一块石碑,下面刻者“黄帝陵”三个大字,仍是郭沫若写的呢!

  我们绕着黄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边有许多柏树,是齐国最大的柏树林。二棵龙角柏好象已经逝世往,但导游说却是有生命的,太神偶了!它们像龙同样,直插云霄。伪让人景俯。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3

  陕西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华第一陵,是民族圣地。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来此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

  黄帝陵,地处黄陵桥山,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四季青翠,环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的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陵墓前数十米处有一高台,相传汉武帝征朔方还,来这里祭奠黄帝,筑台祈仙,故称“汉武仙台”。

  轩辕庙,呈四方形,庙门朝南,气势雄伟。庙院内有大殿,门额上悬挂着“人文初祖”大匾。大殿中间安放着巨大的黄帝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距今4000余年。巨柏高米,树干下围10米,有谚语称:“七搂八扎半,圪里圪哒不上算”,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另有一株高大古柏相传为汉武帝“挂甲柏”,又名“将军柏”。庙内碑亭,有碑石约50通,内容主要是历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历代修葺陵庙的记载。其中有孙中山、***亲笔撰写的祭文。

  黄帝陵风景名胜区,面积28*方公里。划分为东湾、西湾、马山、印台山、黄花沟、桥山镇6个景区。黄帝陵陵寝圣地,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等被誉为黄陵八景。桥山现有古柏8万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多万株,面积86 7公顷,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古柏林。高者参天,低亦拂云,常青不凋,树姿优美。

  黄帝陵经过大规模整修,一、二期工程已经竣工。新建轩辕庙山门、黄帝陵祭祀大殿、庙前广场、轩辕桥、桥南广场,拓宽改造了陵区道路,并广植松柏花木,绿化美化陵区。山下修建了印池,水面约12公顷,碧波荡漾,湖光山色,游船悠悠。规划修建“三皇五帝”展览馆,印台山海外华人墓园,以实现炎黄子孙叶落归根的夙愿。

  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的桥山之巅。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他率先民奠定了中华民族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为***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分类第一号,堪称“华夏第一陵”。

  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的圣地。陵在山顶正中。面朝南,高3.6米,周长48米。山上816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它在沮水回绕,群山环抱之中,有花岗岩路可通山顶,路旁有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字。亭后一石碑,是明代嘉靖年间立的“桥山龙驭”,道明此地是黄帝乘龙升天之处。陵园中一株高19米古柏,相传为黄帝所植,有5000多年了,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

  黄帝陵园景区由陵园区和轩辕庙区组成。山环水绕,建筑恢弘大气,充分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开拓者——黄帝的敬仰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清明节、重阳节在此进行祭礼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国家大典。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4

  各位游客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皇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一陵”,轩辕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来缅怀轩辕黄帝。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就来到了轩辕庙,进入庙门,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映入眼帘,那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树干粗大,听说七个大人手拉手合抱都围不过来呢!古柏群中还有一棵汉武帝甲柏,汉武帝曾在上面挂过铠甲。黄帝脚印石上的脚印特别大,让我们想象黄帝是个多么威武的英雄啊!走出古柏群,就来到轩辕殿,轩辕殿前有鼓台、钟台、56面龙旗和青铜牛鼎。轩辕殿有一个圆天窗,这就是天圆地方的景象。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就会来到这里,祭祀轩辕黄帝。可惜我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壮观的情景。

  接着,我们乘车上山去黄帝陵。

  我们沿着石阶爬山,两旁还有许多明星栽的柏树苗,到了黄帝陵的陵墓前,许多人都在这里祭祀。黄帝的陵墓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者“黄帝陵”三个大字,还是郭沫若写的呢!

  我们绕着黄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边有许多柏树,是全国最大的柏树林。两棵龙角柏好象已经死去,但导游说却是有生命的,太神奇了!它们像龙一样,直插云霄。真让人景仰。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 5

  中华民族汗青悠暂,毫光光耀,有五千年的文亮史。这五千年的文亮史次要从黄帝合国(修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合首等于“中华合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今传,造制指北车,仄定蚩尤治,全国文亮,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世界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乘上载:“夏历两月”"初两”",在沮水河畔(古黄陵县沮水河)沮源闭的升龙峡生下黄帝,今后就有了两月两龙仰头”凶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画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全,长而敦敏,成而聪亮”。可见,黄帝从出生到生长就没有是日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入地子位,黄帝仄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同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修立起全国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亮今后合始了。所之后寡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亮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收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他出生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族次要行为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去世后安葬于古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修庙祀典以去,这里一向是历代王朝入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修立后,每年清亮、重阳节均在此举行祭祀典礼,出格是清亮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侨民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收布其为齐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回护双位,编为“今墓葬第一号”,号称“世界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修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匿历代帝王御造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今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今柏群。庙内乱争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今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仙游”,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齐貌及周围今乡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口亭沿中轴线南行即到诚口亭。该亭面阔五间,入深一间,面积约85仄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亮间北南二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剜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二幅楹联:“观乾坤”"生物”"气象,读今古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口祭神州女儿情”。亭前东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书生骚人,古代**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裔、外籍华侨,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口亭整衣冠,备礼品,仄静口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入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叙尽头,便步进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建有绵亘没有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今色今香。整个陵园,北南约210米,器材约72米(前严42米,后严81米)。陵园门有二个,分立汉武仙台器材二侧。从东门入进陵园,走没有了几步,右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亮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北唐琦书”。此台始修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乡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乱争。整块石头约一仄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单,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气,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凶大利如此。”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扩展阅读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扩展1)

——黄帝陵导游词9篇

黄帝陵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X,也可以叫我X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音律,演算数,*定战乱,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约1公里的桥山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为中华儿女祭祖的圣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全国多处都有黄帝陵,但只有黄陵县的黄帝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四周古柏成林,历代*对保护黄帝陵的古柏树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黄帝陵导游词2

各位游客朋友们: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皇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一陵”,轩辕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来缅怀轩辕黄帝。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就来到了轩辕庙,进入庙门,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映入眼帘,那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树干粗大,听说七个大人手拉手合抱都围不过来呢!古柏群中还有一棵汉武帝甲柏,汉武帝曾在上面挂过铠甲。黄帝脚印石上的脚印特别大,让我们想象黄帝是个多么威武的英雄啊!走出古柏群,就来到轩辕殿,轩辕殿前有鼓台、钟台、56面龙旗和青铜牛鼎。轩辕殿有一个圆天窗,这就是天圆地方的景象。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就会来到这里,祭祀轩辕黄帝。可惜我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壮观的情景。

  接着,我们乘车上山去黄帝陵。

  我们沿着石阶爬山,两旁还有许多明星栽的柏树苗,到了黄帝陵的陵墓前,许多人都在这里祭祀。黄帝的陵墓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者“黄帝陵”三个大字,还是郭沫若写的呢!

  我们绕着黄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边有许多柏树,是全国最大的柏树林。两棵龙角柏好象已经死去,但导游说却是有生命的,太神奇了!它们像龙一样,直插云霄。真让人景仰。

黄帝陵导游词3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武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夫人能养蚕,其史官仓颉缔造了笔墨,其臣大挠缔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建造了乐器。我国其后能巍然挺立于天下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处罚险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听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时代,溘然好天一声轰隆,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义务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路去世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哀求下驾安慰臣民。苍生黎民闻讯从四周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鼓舞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韩语导游词,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频频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可是也有人说,黄帝身后就埋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川围绕,林木葱郁。旅行者达到桥山山顶,起首望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峻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头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头即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回来时,祭祀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内里另有一些构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庞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汗青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尚有一株高峻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宏伟绚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华美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尚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4

  中华民族汗青悠暂,毫光光耀,有五千年的文亮史。这五千年的文亮史次要从黄帝合国(修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合首等于“中华合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今传,造制指北车,仄定蚩尤治,全国文亮,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世界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乘上载:“夏历两月”"初两”",在沮水河畔(古黄陵县沮水河)沮源闭的升龙峡生下黄帝,今后就有了两月两龙仰头”凶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画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全,长而敦敏,成而聪亮”。可见,黄帝从出生到生长就没有是日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入地子位,黄帝仄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同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修立起全国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亮今后合始了。所之后寡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亮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收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他出生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族次要行为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去世后安葬于古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修庙祀典以去,这里一向是历代王朝入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修立后,每年清亮、重阳节均在此举行祭祀典礼,出格是清亮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侨民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收布其为齐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回护双位,编为“今墓葬第一号”,号称“世界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修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匿历代帝王御造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今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今柏群。庙内乱争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今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仙游”,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齐貌及周围今乡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口亭沿中轴线南行即到诚口亭。该亭面阔五间,入深一间,面积约85仄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亮间北南二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剜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二幅楹联:“观乾坤”"生物”"气象,读今古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口祭神州女儿情”。亭前东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书生骚人,古代*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裔、外籍华侨,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口亭整衣冠,备礼品,仄静口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入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叙尽头,便步进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建有绵亘没有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今色今香。整个陵园,北南约210米,器材约72米(前严42米,后严81米)。陵园门有二个,分立汉武仙台器材二侧。从东门入进陵园,走没有了几步,右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亮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北唐琦书”。此台始修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乡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乱争。整块石头约一仄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单,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气,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凶大利如此。”

黄帝陵导游词5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建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升天”,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心亭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该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道尽头,便步入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门有两个,分立汉武仙台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走不了几步,左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石头约一*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俗,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云云。”

黄帝陵导游词6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7

  欢迎人人去到这里,上面我去为人人介绍一下!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乡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本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首创中华民族文亮的先人。他用玉做兵器,制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造制了文字,其臣大挠造制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造做了乐器。我国厥后能巍然屹立于全国四大文亮今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没有合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进史籍。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升。它对黄帝说:“您的使命已经完成,请您以及我一块女死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公民闻讯从大江北南赶去,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敦慌忙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几回再三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来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等于”"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去。但是也有人说,黄帝逝世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仄方千米,山水环抱,林木葱郁。观光者抵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上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口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去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内乱里还有一些修建、今柏以及石碑等文物。跨入庙门,右边有一棵伟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古已有4,000多年的”"汗青”"了。庙门南有一过厅以及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另有一株高大的今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悬梁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二端有华美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另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8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新*成立后,**亲自批示,请**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历史上历朝历代国家大祭的场所,成为历史上一项政治制度。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代有孙中山、蒋介石、*、*、*、*等*的亲笔祭文和题词。以及连战、*、*等爱国人士。

  2014年,国家*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陵导游词9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将黄帝陵发布为世界第一批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号称“全国第一陵”。黄帝陵墓之前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为蒋介石所提。黄帝陵古称“桥陵”,为*历代帝王和著绅士士祭奠黄帝的场合。据记实,最早进行祭奠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陵区景点包罗:全国第一陵、轩辕桥、陵墓区、轩辕庙、黄帝手植柏、恳切亭、挂甲柏等。

  乔山山体浑朴,气魄宏伟,山下有沮水环抱。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序常青,郁郁葱葱。整个陵区弘大磅礴。全国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高视睨步。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配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奠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魄恢宏,面积约10000*方米的进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手植柏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院内,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秀,冠盖蔽空,叶子四序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庞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天下上最迂腐的柏树。内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扩展2)

——黄帝陵导游词 (菁华6篇)

黄帝陵导游词1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X,也可以叫我X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音律,演算数,*定战乱,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约1公里的桥山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为中华儿女祭祖的圣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全国多处都有黄帝陵,但只有黄陵县的黄帝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四周古柏成林,历代*对保护黄帝陵的古柏树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黄帝陵导游词2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导游词3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20___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和《本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___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___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

  大方。据旧中部县志记载: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此事过后,地方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黄帝陵导游词4

  黄帝陵,素有全国第一陵的称谓,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古称“桥陵”,为*历代帝王和著绅士士祭奠黄帝的场合。据记实,最早进行祭奠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向是历代王朝进行国度大祭的场合。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国其后能巍然挺立于天下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高视睨步。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配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陆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魄恢宏,面积约10000*方米的进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晴朗时节,来自天下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黄帝陵导游词5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20___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和《本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___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___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

  大方。据旧中部县志记载: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此事过后,地方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黄帝陵导游词6

  中华民族汗青悠暂,毫光光耀,有五千年的文亮史。这五千年的文亮史次要从黄帝合国(修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合首等于“中华合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今传,造制指北车,仄定蚩尤治,全国文亮,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世界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乘上载:“夏历两月”"初两”",在沮水河畔(古黄陵县沮水河)沮源闭的升龙峡生下黄帝,今后就有了两月两龙仰头”凶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画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全,长而敦敏,成而聪亮”。可见,黄帝从出生到生长就没有是日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入地子位,黄帝仄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同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修立起全国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亮今后合始了。所之后寡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亮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收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他出生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族次要行为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去世后安葬于古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修庙祀典以去,这里一向是历代王朝入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修立后,每年清亮、重阳节均在此举行祭祀典礼,出格是清亮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侨民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收布其为齐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回护双位,编为“今墓葬第一号”,号称“世界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修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匿历代帝王御造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今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今柏群。庙内乱争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今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仙游”,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齐貌及周围今乡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口亭沿中轴线南行即到诚口亭。该亭面阔五间,入深一间,面积约85仄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亮间北南二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剜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二幅楹联:“观乾坤”"生物”"气象,读今古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口祭神州女儿情”。亭前东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书生骚人,古代*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裔、外籍华侨,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口亭整衣冠,备礼品,仄静口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入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叙尽头,便步进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建有绵亘没有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今色今香。整个陵园,北南约210米,器材约72米(前严42米,后严81米)。陵园门有二个,分立汉武仙台器材二侧。从东门入进陵园,走没有了几步,右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亮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北唐琦书”。此台始修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乡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乱争。整块石头约一仄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单,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气,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凶大利如此。”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扩展3)

——明十三陵导游词6篇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_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_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1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方米。其*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52019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方米。其*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扩展4)

——黄帝陵导游词 (菁华6篇)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X,也可以叫我X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伟大人物。他率先民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音律,演算数,*定战乱,统一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约1公里的桥山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为中华儿女祭祖的圣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全国多处都有黄帝陵,但只有黄陵县的黄帝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四周古柏成林,历代*对保护黄帝陵的古柏树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帝陵的指示或通令。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20___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和《本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___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___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

  大方。据旧中部县志记载: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此事过后,地方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黄帝陵,素有全国第一陵的称谓,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古称“桥陵”,为*历代帝王和著绅士士祭奠黄帝的场合。据记实,最早进行祭奠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向是历代王朝进行国度大祭的场合。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国其后能巍然挺立于天下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高视睨步。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配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陆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魄恢宏,面积约10000*方米的进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晴朗时节,来自天下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20___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和《本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___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___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

  大方。据旧中部县志记载: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此事过后,地方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中华民族汗青悠暂,毫光光耀,有五千年的文亮史。这五千年的文亮史次要从黄帝合国(修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合首等于“中华合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今传,造制指北车,仄定蚩尤治,全国文亮,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世界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乘上载:“夏历两月”"初两”",在沮水河畔(古黄陵县沮水河)沮源闭的升龙峡生下黄帝,今后就有了两月两龙仰头”凶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画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全,长而敦敏,成而聪亮”。可见,黄帝从出生到生长就没有是日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入地子位,黄帝仄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同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修立起全国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中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亮今后合始了。所之后寡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亮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收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他出生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族次要行为于陕南黄土高本,黄帝去世后安葬于古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修庙祀典以去,这里一向是历代王朝入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修立后,每年清亮、重阳节均在此举行祭祀典礼,出格是清亮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侨民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收布其为齐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回护双位,编为“今墓葬第一号”,号称“世界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修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匿历代帝王御造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今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今柏群。庙内乱争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今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仙游”,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齐貌及周围今乡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口亭沿中轴线南行即到诚口亭。该亭面阔五间,入深一间,面积约85仄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亮间北南二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剜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二幅楹联:“观乾坤”"生物”"气象,读今古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口祭神州女儿情”。亭前东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书生骚人,古代*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裔、外籍华侨,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口亭整衣冠,备礼品,仄静口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入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叙尽头,便步进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建有绵亘没有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今色今香。整个陵园,北南约210米,器材约72米(前严42米,后严81米)。陵园门有二个,分立汉武仙台器材二侧。从东门入进陵园,走没有了几步,右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亮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北唐琦书”。此台始修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乡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乱争。整块石头约一仄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单,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气,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凶大利如此。”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扩展5)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菁华5篇)

  各位亲爱的朋友,我是旅行社导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大家!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十三陵,它是著名的一个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所以请大家仔细聆听导游词介绍。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的是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和公主等。好了,说到这里可能大家有疑问了,明朝总共十六位皇帝呀,为什么是十三陵呢?请听导游词讲解。是这样的,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所以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而他的孙子朱允炆被朱棣夺去皇位之后,不知所踪,也无法建陵。还有后来的景泰皇帝,他与兄弟争夺皇位,最后被降级为王,失去了资格。所以今天的十三陵里面埋葬的只有十三位皇帝。大家了解了吗?

  各位现在往这边看——这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现在往前看,这是十三陵的正门——大宫门,皇帝每次祭陵就要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

  好了,我们面前的就是长陵了。长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也是最大、年代最久的陵墓。接着看到的是定陵,我们进定陵地宫看一看。这地宫总面积为1195*方米,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地宫的精华部分了,这些全部都是皇帝生前的用品,珍贵奢侈,大家都叹为观止了吧!

  接下来大家自由活动,下午5点前集合回去。有谁还想更仔细看看导游词的吗?好了,感谢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北京昌*县境内,有一处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闻名的十三陵。在周围40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

  (一)概况

  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区寻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均不满意。后来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北有吉壤,可做万年寿域,名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一个*原。朱棣视察后很满意,决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黄土山为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乐十一年竣工,即长陵。明代历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陆续在此建陵。

  明制规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谒陵耗费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几度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兵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威胁明朝安全。有人说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金人)的祖坟在房山,如捣毁,清兵即灭。天启皇帝于天启二年(1622)派人毁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清兵入关后,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破坏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为了拢络*,曾下令修缮明陵。民国时期,1914年左右,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破坏。

  1陵墓区范围

  墓区原有一道40公里长的围墙。红色围墙自南边的大宫门起,依山而筑,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子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驻兵把守。现在红墙已无,但从地名上看还能了解到当年的墓区范围。

  2陵墓中轴线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该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十六条生龙,造型生动。

  (2)大宫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门分三洞,旁连40公里围墙。门前竖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门内有数千军士守护,任何人不得闯入。当时规定"谋毁山陵者,以谋大逆论,不分首从,俱凌迟处死"。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往边疆充军。

  (3)碑楼

  该楼为重檐顶四出陛、楼内驮巨碑,即长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该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长子仁宗朱高炽撰。碑阴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地记录了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九年(1804)清仁宗论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两侧有一组石雕群,24兽,12人,共18对,36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象各4匹,二卧二立。武臣、文臣、勋臣各4人。

  (5)棂星门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在此处有"天门"之意,门三道之间有短垣相隔。6根门柱形似华表,三门额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

  棂星门北有7孔汉白玉神桥一座,通往长陵陵门。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今天上午我们游览位于北京昌*区的十三陵景区,大约需要50分钟的车程,利用这段时间给大家讲一讲十三陵的历史背景以及一些简要情况。

  明永乐五年(142019年),皇后徐氏去世,朱棣派礼部尚书、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准备修建陵寝。直到明永乐七年(142019年)他们来到昌(chang)*才惊喜地发现这块雄浑的“龙脉”从太行山-燕山山脉而来,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北方处于四象玄武方位的是高大的天寿山(镇山),东为一条形如奔越腾挪的龙山称蟒山,西为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称虎峪。在三山围成的*原内还有“金水河”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拉开了在天寿山脚下修建明皇陵寝的工程。现在这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今天我们参观长陵和已被发掘定陵的地宫。

  请司机把车开慢点,大家透过车窗往外看到一个石牌坊,这是陵区的标志。这个牌坊5间6柱11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

  好!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下车集合。

  这座门叫大红门是陵墓区的正门,穿过正门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就是十三陵的神道,这条神道随地形回转起伏,这是依据“风水”理论中有“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硬直则凶”的说法,它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最长的神道,全长有7.3千米。

  往前看有一个碑亭,这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通高7.91米,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正面是长子朱高炽(chi)为其父撰写的4000多字颂德碑文,背面是在乾隆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之左侧刻御制诗一首,右侧刻清嘉庆御制文一篇,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在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叫做石像生。树立这些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

  这是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宏伟建筑就是——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陵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在执政的22年中,勤于政务、不喜奢华,作了许多益事,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四处是朱棣开创基业的。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建筑有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陵墓共有三进院,最具欣赏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是位于二进院落中的陵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祾恩的意思,是仿照紫禁城的太和殿的规制建成的,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内有60根巨大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用途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谒(ye)陵祭祀活动的场所。

  从殿后门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长陵标志性的建筑——明楼,明楼内竖有石碑一块,上书: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接下来我们去定陵,在那里大家就可以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九岁登基后以万历十七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大有中兴大明之势。张居正病逝后,他像换了一个人, 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几乎停摆。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朱翊钧一生中作过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就是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决定了“抗日援朝”战争,巩固了中朝关系。

  定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建筑规制去祖父世宗永陵,宝城前面的建筑在战火中被毁,从仅存的须弥座台基上可以想见当年的规模。在前面的陈列室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出土的国宝级的文物,都非常精美,各位可以一饱眼福,30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现在我们来到了定陵的宝城,直径230米,宝城正中为重檐歇山顶的明楼,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在明楼内立6.19米高的石碑,额书“大明”,碑文为“神宗显皇帝之陵”。宝城中间的大土丘叫做宝顶,其实就是坟头。

  大家随我从左侧的通道进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1958年结束。最开始发掘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探沟见底后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沿着隧道指示的方向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这块石碑就是指示方向用的标志,因为定陵是皇帝生前建造的,完工后必须将地宫用土封上以待帝后。沿着石碑指示的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将其上的金刚门拆开,即进入了地宫的隧道券,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发掘人员用铁棍把自来石从地面凹槽撬起,然后用铅丝套住并让它顶在其中一扇门后,另一扇门就可以打开了,沉睡了300多年的定陵地宫被打开了。

  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室、中室、后室和左右室五个殿。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前室,也叫前殿,打开时在只有地面上的一层黄松木板直通后殿,在木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运送棺椁的车辙。

  再往前走就是中殿了,它位于前后左右四室中央,地面铺以细料方砖,据说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神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神座靠背和扶手雕有龙头,两位皇后的神座雕有凤头。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神座前各有青花云龙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叫做长明灯。

  这座富丽堂皇的地宫就是后殿,又称皇堂,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地面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正中设有须弥座式、面铺花斑石、镶有汉白玉石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26箱,万历皇帝为自己设计了明清两代最高等级的葬礼——金井玉葬。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是一帝一后,后殿只安放皇帝棺椁,皇后的棺椁应在左右配殿,为什么定陵一帝二后?左右配殿没有任何的陈设,两位皇后的棺椁却在后殿?先说他的二后:孝端是朱翊钧的正宫皇后,后与他没有孩子。孝靖皇后是万历皇帝母亲身边的宫女王氏,万历为母请安私幸,巧的是王氏就为万历生下了嫡长子,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死后万历才封她为贵妃,简称孝靖。她比朱翊钧早死九年,被埋在东井左侧*冈地,之孙朱由校继位后才追封为太皇太后。为什么合葬在一起呢?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三个月后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后就死于红丸案。刚刚即位的16岁皇帝朱由校眼前有三个葬礼、还有亲奶奶的移灵,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他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

  走出地宫后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各位留下深刻的印象,领略我国古代的文明。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扩展6)

——故宫的经典导游词范本5份

  各位游客: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DAVID。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上,距市区50公里,是闻名世界的古人类遗址,素称“北京人之家”。

  “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25-6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他们曾在龙骨山的石灰岩洞穴里居住留下了大量遗物、遗迹和骨骼化石,特别是大量的用火证据,证实了“北京人”当时已能用火取暖、熟食和吓退野兽,为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生动而力的实证,除“北京人”遗址外,在这里还发现了距今约10万年前的“新洞人”化石和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遗址,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生物史和人类史“博物馆”。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洞口向北,高约44部分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东、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遗址。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

  关于山顶洞人的种族,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曾认为老年男性头骨的测量指数很像西欧的化石智人,如克罗马农人,但根据形态观察,又可确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女性头骨之一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另一具则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家庭。中国古人类学者的研究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几乎所有的面骨测量指数都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而远于西欧的化石智人。从形态方面观察,头骨的许多特征,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以及有下颌圆枕等,都属于蒙古人种的特征。女性头骨之一,由于人工变形,不能作分析种族的正常依据。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其相似程度大于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态特征也都更接*于蒙古人种。另一具女性头骨的测量结果表明,她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她比以上两具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征。

  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学者认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

  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有人推测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除1枚虎门齿外,馀者为獾、狐、鹿、野狸和小食肉类动物的犬齿,均在牙根部位两面对挖成孔。有的因长期佩带,孔眼已磨光变形。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穿孔海蚶壳3个,在铰合部以下处磨穿成孔。制作得最精巧的是7颗小石珠,原料为白色石灰岩,形状不规则,大小相*,最大的直径为6.5毫米,孔眼由一面钻成,珠表面被染成红色。它们都散布在头骨附*,可能为头饰。石坠系用天然的椭圆形黄绿色岩浆岩小砾制成,两面扁*,其中一面经人工磨过,在中央对钻成孔。还发现1件鲩鱼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边缘处钻一小孔,局部染成红色;后者用鸟骨制成,管体光滑,有摩擦痕迹,表面有短而深的横沟,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样,显然是为了接系其他饰物特意刻出来的。

  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

  山顶洞人也使用火。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摩擦和钻孔技术来推断,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

  各人好!我是本次游览团的导游,云南导游词,我叫汪尔康,为了利便影象,各人也可以叫我小汪,将由我教育各人旅行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根基峻工,是明朝天子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对象宽753米,构筑面积15.5万*方米。宫城周围环抱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成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抱,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临北门神武门,有效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机关上,景山可说是故宫构筑群的屏蔽。

  此刻我将教育各人一路游览乾清宫。请各人在游览进程中不要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粉碎公物。虽然啦,请各人紧随着我一路游览,万万别走散了啊。

  此刻我们到了乾清宫,乾清宫是天子处理赏罚一般政务,批阅各类奏章的处所,其后还在这里访问外国使节。乾清宫构筑局限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天子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天子,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位,*常也在这里处理赏罚一般政务。作为明代天子的寝宫,自永乐天子朱棣至崇祯天子朱由检,共有14位天子曾在此栖身。据记实,嘉靖年间产生十余个宫女趁嘉靖帝熟睡之时,阴谋**的“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住。

  这里是坤宁宫,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坤宁宫在交泰殿后头,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二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朝沿用明朝体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模拟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重修。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暗示阴阳团结,天地合壁之意。

  本日,我带家游览的使命竣事了,感谢各人对我的支持与信赖。北京有很多胜景事业,但愿下次有机遇和各人一路再去细细游览品赏。衷心祝愿各人北京游游舒畅,糊口完满幸福。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始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统治中国长达500余年。这四面墙就是宫墙了,而且宫墙四面者建有高大的城门,南为午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宫墙四门的角楼都是风格独特,造型绮丽的。现在请跟我一起去故宫中最大的宫殿太和殿看看!这里是明、清皇帝召见百官,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地方。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始建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天下的基本准则。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天下的基本准则。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有皇帝宝座及御案,正中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天下的基本准则。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每块石头往往重达几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0吨,可见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的才能。

  大家好!我是故宫旅游业的颜剑大家可以叫我小颜导游,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去北京有名的景点:故宫。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我先主要介绍一下故宫: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的体现。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故宫占地面积72万*方米,建筑面积15万*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得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我叫陈钰铃,你们可以叫我陈导或小陈都行。很高兴成为你们的向导。现在我们马上就到世界闻名的故宫。

  游客们,我们沿着***入口就可以走进故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故宫又名叫紫禁城。“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宫殿的颜色,人间的帝王当然要与“紫”字沾点边。故宫*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面宽750米,全面积72万*方米。

  好了,我们现在说到这里,请大家去游赏、拍照做纪念,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保护环境。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扩展7)

——昆明的导游词(五)份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彝族火把节,白天举行斗牛、摔跤等娱乐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密祉龙灯盛会,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抬着灯具到村外的井边或河水源头烧香磕头,又唱又跳,耍龙舞狮。

  元宵节踩街文化活动,踩街文化活动自1990年开展以来,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全八街镇4.2万人,20xx年参加活动的*3万人,很受百姓欢迎。

  春天是踏青的季节,清明节同学们一定也出去游玩了吧!今年的清明节,我去了昆明,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云南真美,天上的云更美:有时是你记忆深处的棉花糖,柔柔软软,沁出香甜的气味;有时是极散极轻的柳絮,舒张自在,飘过头顶,如梦如幻。当然,云朵背后蔚蓝的天空,也是令人惊叹的。当柔和的光线进入瞳孔,仿佛把你的双眸也染成了蓝宝石色。蓝天白云,像极了小镇的扎染艺术,渲染出一片朦胧的美。

  你听,银匠手中的小凿子奏出简单的音符,妖娆高挑的白族妇女唱着嘹亮的山歌渐行渐远,清脆的马队铃声,穿过密集的树林,惊走低旋的鸟雀,越过千年的时空隙……我深深喜爱着云南这个纯净质朴的地方,与大家分享简约的快乐。

  转眼到了著名的大观楼,本是清朝年间建成,后经多次复修,现在拓展大观楼公园,因楼内挂着一副“海内长联”而闻名于世。这副长联是由昆明寒士孙髯翁所撰而成,共有180字,古今罕见。的***曾对此联赞赏,评价它是“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走进大观楼,果然园内景色优美,无与伦比。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路旁的一大片荷花池。此时正逢荷花开放季节。荷花池内已有不少荷花迎着灿烂的阳光张开了笑脸,向游人展现它们迷人的风姿。但“红花还要绿叶的衬托”,绿叶,那再漂亮的荷花也人欣赏。看啊!那翠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清晰的纹路从中间向四周扩展,多么可爱呀!耀眼的阳光撒向荷花池,水珠闪闪发亮,好像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生命再颤动,显得生机盎然!

  暑假是每位同学都很期盼的,在暑假里,同学们可能走走亲戚,会会同学,可能会看看球赛,听听音乐,还可能读了一些书,而我却再次去了昆明,游览了昆明两个名胜景点——大观楼和西游洞,那美丽的风景和有趣的游玩场所,让我至今难忘。

  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城市,具有“春城”之美誉。为了充实我的假期生活,爸爸妈妈请假带我来到这美丽的城市,这是我第4次到昆明玩耍,正好赶上大观楼举行荷花节,西游洞正式开放的时候,姨妈和我们两家人就选择去大观楼和西游洞玩。

  一到大观楼门前,人山人海,宣传荷花节广告和彩旗四处飘扬,进入大观楼,映入眼帘的是全池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铺满湖面,渐谢的荷花仅有三两枝挺立湖面,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荷花形态各异,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玉立,有的飘零,有的晶莹,有的花叶相依,还有青蛙,蜻蜓,,小鸟立在花和叶上,那情趣比满池荷花观赏起来更有味道。我与表姐表哥连忙拿出相机拍照,记下这永恒的瞬间。还有那座落滇池边大观楼180字“天下第一长联”之称的对联,很是吸引人,让我和表哥表姐读了半天,都没有把它读通,也没弄明白意思,直到回家上网才基本把意思弄明白,那长联的作者真让我佩服。

  西游洞坐落于昆明市五华昆路公路天生桥,因拍西游记而成名。西游洞,水帘洞,观音洞是其主要景点。我们胆战心惊地爬完一段很长的由铁片铺成的索桥,到达第一个景点西游洞,西游洞是西游记中拍妖怪洞穴的地方,洞中除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洞穴中人做的妖怪洞穴的王位,桌子,还有观音菩萨的莲花座等,与西游记片子中的一模一样。从西游洞向上爬一段公路,到这第二个景点观音洞,听说里面的观音等佛像和千年老龟是天然形成的,虽然洞里烟雾缭绕,有种让人窒息的感觉,但为了这个神奇的传说,我们几个人还是捏着鼻子往里冲,但光线太暗,只见着一些模糊的雕像,就只好瞟一眼,赶紧跑出洞呼吸新鲜空气。从观音洞随小路下到山脚,就来到了水帘洞的后门,水帘洞是一个全长800多米通天河水从里面流出的大洞,沿着河水经历了水上漂打,坐观音座等好玩的游戏,我们来到了水帘洞前门,门前水从山顶留下来,形成一面像珠帘一样的水帘,漂亮极了,让人流连忘返。

  这次再游昆明,感觉比上几次都好玩得多,以后我还要去昆明其他景点游玩,充分感受“春城”带给我们的美妙感觉。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均气温15摄氏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侯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为此前人有诗描写它的特点是:昆明腊月可无裘,三伏轻棉汗不流,梅绽隆冬香放满,柳舒新岁叶将稠。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远方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

  昆明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结构,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昆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会为中心的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昆明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积15942*方公里,建成区98*方公里,直辖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四个区和呈贡、晋宁、安宁、富民、嵩明、宜良、路南、禄劝八个县。人口3635212人,有汉、彝、回、白、苗、蒙古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12.6%,城区人口1611969人。

  龙门是昆明的一个重要景点,以往我们都是用历史、诗词歌赋的眼光去欣赏它,现在我们不妨换个方式,从风水的角度去观察龙门。

  何为“风水”?从表面上看,是指风和水,即自然界中的现象,因此古往今来对“风水”一词又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历史上最早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而《辞海》对于风水一词是这样定义的:“风水,也叫勘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年来学者们对《辞海》的定义持不同见解,主要倾向是不同意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他们认为风水是古人在还不懂得现代很多科学道理的情况下,讲究的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工程学!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龙门的风水:

  一、龙门为什么要修建于山上?

  提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人哑然失笑。云南94%的地方是山区,*地都拿来盖楼房了,龙门当然要修在山上啦!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古时候在修建一个建筑物时都喜欢去看风水,看风水首先要看“龙”。龙即是龙脉,风水中以龙的变化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其中的主山为“来龙”,由山顶蜿蜒而下的山梁叫“龙脉”,也称去脉,成语“来龙去脉”就源于此。山脉有不同的走势,因此龙也有不同的姿势。风水学把龙势分为五种,即:1、南北走向的称为正势;2、由西向东的称为侧势;3、逆水而上的称为逆势;4、顺水而下的称为顺势;5、首尾相顾的叫回势。这里顺便说一下,龙的侧势为什么是“由西向东”,为不是“由东向西”呢?风水师常以我国的四条大河来划分龙脉,称为三大干龙。长江以南的山脉为南龙,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山脉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的山脉为北龙。三大干龙的起点为昆仑山,昆仑山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所以这里要说“由西向东”。把龙门修建于昆明西山上,正是考虑到风水中“龙”的讲究。

  二、龙门修建于西山的东麓,也是有讲究的!

  看风水除了看“龙”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看“水”,现实生活中,有关“水”的讲究比比皆是,比如:香港汇丰银行的楼顶就有一个大蓄水池,这既不是游泳池,也不是养鱼池,而是“风水池”!风水学认为“水”是聚财的,五行相生“金生水”,黄金熔化后就变成了“水”一样的东西。“水”在风水学里代表着财富!第二是看“向”,即朝向。风水书里写道:“龙势向西,宜坐北向南(阳坡);龙势南北,以选址在东坡。总的原则是背山面水迎吉避凶。”昆明的西山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即“龙势南北”,所以西山大部分重要建筑,包括龙门,都选址于西山的东坡,而最东面正好对着滇池水,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三、为什么龙门的达天阁供奉魁星?

  风水书中有云:飞龙在天,霸王卸甲,一甲管三山,三山有三穴。此话怎讲呢?龙在飞天的时候,会留下两样东西:一是龙身上的水,二是头、身、尾的三片鳞片。山上的水成了滇池,从龙身上留下的鳞片就好像楚霸王脱下的盔甲一样,这三片鳞片形成三座山,每座山各有一个穴位,称为财穴、智穴、权穴。我们的西山龙门就属于三穴之一的智穴。各为在左龙门缆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留意周围的地形?你会发现石头很多,土很少,树也不是很高大,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里的土壤不是很厚,所以树根扎得不深,树长的也不是很高大。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即: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是生金的,土不多,金也就不多,财也不旺,因此龙门就不是财穴;但是风水书上又说:“土乃龙之肉,水乃龙之血,石乃龙之骨,草木乃龙之毛。”我们写文章讲究的是文章要有“文骨”,写文章写得好才可以中状元,才可以“金榜题名”!作为智穴的西山龙门,自然要供奉文运之神魁星、武运之神关羽、功名禄位之神 文昌帝君!

  昆明的另外两个穴位,财穴和权穴在哪里呢?财穴位于昆明东郊鸣凤山一带,你到那里游览可以发现那里的树木很高大,郁郁葱葱,说明什么?说明树下面的土壤很厚,土是生金的,这里必然是昆明的财穴。所以吴三桂要把金殿修在这里,铜以前是一种贵重的金属,铸造铜钱的原料之一;四A级景点世博园也选址在这里,1999年世博会的召开,带动了昆明城市的建设,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为云南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因此把鸣凤山周围称为昆明的财穴实不为过!昆明的权穴则位于昆明的中心地——五华山一带,不是吗?从清初的吴三桂王府到现在的云南省**,都在五华山上。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也位于五华山下,短短的二十多年,陆军讲武堂可谓是群英汇萃:中国十大元帅中,**元帅和***元帅就是从这里毕业的;三个国家的总司令:中国人民***总司令**,朝鲜人民军总司令崔庸健,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都是从这里走向战场的……种种历史证明,五华山一带的确是昆明的权穴!

  四、龙门三清境的财神。

  在三清境灵宫殿对面供奉着一尊神像,他右手持鞭,左手握着一个元宝,右脚脚下爬着一只猛虎,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财神!在中国人的传统民俗观念中,认为财神是掌管天财富的神仙;倘若得到他的保佑眷顾,便肯定可以财源广进,家肥屋阔。民间流传的财神有很多,但大致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种:第一文财神,文财神有两个,一是财帛星君,另一个则是福禄寿三星。财帛星君是一个锦衣玉带,左手捧着元宝,右手拿着“招财进宝”卷轴,外形富态的一个长须长者。相传他是天上的太白星,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福禄寿三星中,本来只有“禄星”才是财神,但因为三通常是三位一体,帮此福寿二星也因而被人一起视为财神供奉了。第二武财神,武财神也有两个,一个是关羽、另一个是赵公明。关羽是三国名将,形象威武,他不但忠勇感人,而且能招财进宝,护财避邪。我们龙门三清境的这尊财神,就是另一个武财神赵公明,赵公明又名赵云,是一位威风凛凛的猛将,民间相传他能够降妖伏魔,而且又可以招财利市,所以北方很多商户均喜欢把他供奉在店铺中,而在南方的商户则大多供奉关公。财神的供奉也是有讲究的,担任文职的,以及受雇打工的人均益摆放或供奉文财神;至于那些经商做老板,以及当兵当差从事武职的人,则应该摆放或供奉武财神。


黄帝陵的经典导游词(五)份(扩展8)

——经典的嵖岈山景区导游词实用五份

  好了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嵖岈山景区,整个景区又分作蜜腊山、南山、北山、六峰山4部分。景点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南山部分,也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部分。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蜜蜡山部分,请大家注意看湖对面的这座独立山峰,拔地而起,高约百丈,雄伟挺拔,大有刺破青天之势。它的名字叫“蜜腊峰”,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这里满山遍野都是野花,花儿招来了很多野蜂在此采花酿蜜。酿的蜜多,又没有人收取,都凝固在山上的石缝里,每到夏季,经太阳光的强烈照射,蜂蜜被晒化后都流了出来,整个山的外表就好像涂了一层厚厚的蜜腊,所以人们把这座山取名为“蜜腊山”。附*的老百姓到山上去打柴、采药、放羊时,渴了就接山上的蜂蜜喝。听起来实在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我们现在虽然已经不能够看到满山流蜜的场景,但是我们嵖岈山产的蜂蜜还是不错的特产。

  进入景区二道门,我们不妨停下来抬头向左上方看一下,在这个陡峭的石壁上横悬着一棵大树。这是一棵“野榔榆”。它和我们河南农村很多地方食用栓钱儿的那种榆树同一个科目,但品种不一样,这种树的叶子很厚,耐旱性旨。据省林业局专家鉴定,它在那里已经生长了600多年。它为什么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呢?专家们指出,这种树的根部有一种特殊功能,它的根可以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可以溶解岩石中的微量元素,它就全靠吸收这很少的微量元素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这里也正应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名言。

  现在我们来到了嵖岈山几大名洞中最大的洞----舞阳洞。舞阳是我们遂*县西北方向的一个邻县,距离这里直线距离只有10多公里,据传这个洞可以直接通到舞阳,要真是那样有朝一日把路修好之后,我们舞阳的朋友逛嵖岈山可就方便多了。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们,再有100多米就到达山顶了,这段路是我们游览全程最难走的一段路,我们中国人都相信无限风光在险峰。下面大家所看到的就是我们嵖岈山风景最美的一段。众所周之,明朝文豪吴承恩有感于嵖岈山的象形石而写出千古名作《西游记》,电视剧《西游记》也是忠于作者把外景设在了我们嵖岈山。您不妨往前看,我们面前的即是嵖岈山四大奇景的第一景观——飞来石,此石犹如天助,独石成景,难怪许多游人在此流连忘返。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整个景区的中心景观----石猴园,进入石猴园犹如进入了一个猴子的温馨家园,三只猴子其乐融融,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和谐的家庭场景。讲到此我们的嵖岈山游览即告一段落,给大家留出些时间,您不妨把我们嵖岈山的美景拍进您的相机,留个永恒的纪念。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集合的时间,河南还有许多绝美的风景等候着大家呢!好了,朋友们,景区的讲解就到这里了,接下来,大家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再在这里集合,继续参观游览下面的景点。

  嵖岈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遂*县境内,景区面积148*方公里,可游面积52*方公里,海拔786米,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河南省十大热点景区和18个重点风景区之一。嵖岈山山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中原盆景”、“华夏图腾林”、“地质公园”、“西游记全书”和“东方第一社”之美誉。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嵖岈山,南临驻马店市,距武汉300公里,北靠漯河市,距郑州180公里。107国道、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纵贯遂*县境,距景区25公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交通条件,缩短了景区与大都市之间的距离,交通方便快捷。

  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酷山,处在南北气候的过度地带,四季风光如画。阳春,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盛夏,绿树成荫,泉水潺潺;金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隆冬,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山上众峰峥嵘,洞壑幽邃,古树参天,绿藤滴翠;山下涓涓细流,湖光倒影,交相辉映,如入仙境。有九大景观、九大奇峰、九大异石、九大名棚、九大仙洞,各类景点200多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许瓒游览崎岈山留下了“?酷?山秀寻仙踪,隐隐云壑十万峰”的绝美诗句,是对嵖岈山美景的真实写照。

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我们得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咱们此次旅行的导游员崔邦峰,大家可以叫我小崔或崔导,相信有小崔的陪同大家一定会玩的开心游得快乐,坐在我身边的是咱们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有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和娴熟的驾驶技巧,安全问题大家尽可以放心,我和王师傅很荣幸也很乐意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我们提出我们会尽可能慢走大家的合理要求。

  相聚是一种缘分,我希望大家在相聚的日子里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为这段旅程留下一个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接下来我把咱们今天的行程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现在的时间是7:30。我们从郑州火车站出发沿高速公路途经许昌、漯河,大约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就到了我们今天的旅行目的地—嵖岈山。

  驻马店位于河南省中部,西部是低山丘陵,东部为广阔的*原。面积7.5*方公里,总人口780万。驻马店地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交汇地带。107、106国道和京广铁路纵贯南北,行程了以驻马店为中心,公路,铁路,航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脉络具有承东启西,南北通融之便。

  朋友们,马上就到驻马店嵖岈山小区了,接下来我向大家先介绍一下概况,嵖岈山位于驻马店遂*又名嵯峨山,八宝玲珑山。相传这里过去没有山,而是一片中原。按古时的说法,每个地方都有一个掌管本地风调雨顺的神仙,这里的神仙叫嵖岈,当时他很年轻,有一年这里遭遇水灾后,他没有办法回到天庭,吧王母娘娘后花园的石头一块块的仍下来,记过天上的石头垒成这座山救了水中的百姓。后来玉皇大帝为了奖励他的爱民之举,就以他的名字给这座山封名—嵖岈山。嵖岈山景区面积148*方公里,以供的面积52*方公里。海拔786米,是国家级地质公园,4级景区,嵖岈山气候宜人,景色优美,区位优势的嵖岈山优势与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雁荡之幽,奇险奥幽四大特点享有“华夏盆景”江北石林之美誉。

  嵖岈山风景区,位于驻马店市遂*县境内,辖嵖岈山主景区、凤鸣谷景区、龙天沟景区、红石崖景区和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旧址馆。风景区既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隐居著述、获取灵感的宝地,又是中央电视台《西游记》剧组主要外景地之一。

  嵖岈山风景区内,山势嵯峨,怪石林立。南山、北山、花果山、六峰山砥足而立,秀蜜湖、琵琶湖、百花湖等湖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奇特秀丽的风光画卷。景区内处处都是花岗岩象形石、花岗岩奇峰、花岗岩洞穴等地质现象,是地质遗迹宝库中的精品,享有“中华盆景”的美誉。新开发的天磨湖和琵琶湖生态旅游景区四季风光如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游此山后亲书“别是洞天”。

  景区面积比较大,最少需要一天的时间游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线路游览。景区内可以选择奇石游、峡谷游、北山游等,整个景区有南山、东山和北山三个入口,靠*南山门处有商业步行街,景区内除了自然风光,还有琶湖地质科普园、水土保持科普园、地质博物馆、《西游记》群像雕塑园、现代农业观光园、天磨湖温泉小镇等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嵖岈山景区,整个景区又分作蜜腊山、南山、北山、六峰山4部分。景点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南山部分,也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部分。

  好了,我们大家注意朝前看,我们首先看到山顶最高的那块石头,那是“猴子望月”的景观;从“石猴”沿山坡向左斜下来,中间突出的则是“睡唐僧”,再从“石猴”沿四十五度向右斜下来到山脚,我们就看到了“醉八戒”。大家看他肥头大耳,张嘴垂舌,挺着肚子醉倒在山坡上,这憨态可掬的情景真是惟妙惟肖,令人流连忘返。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座石奇壁峭,绝崖耸峙的山峰就是“蜜蜡峰”。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呢?相传过去这里漫山遍野都是野花,于是就招来许多蜜蜂在此采花酿蜜。由于酿的蜜多有无人收取,因此这些蜜就都凝固在山上的石缝里了。每到夏季,山体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蜂蜜就会被晒化,从石缝里流出来,整个山的外表就好像涂了一层厚厚的蜜蜡,所以人们便把这座山取名为“蜜蜡山”。附*的村民到山上采药、打柴时,渴了就接山上的蜂蜜喝,既方便又美味。据说当时山下有一个老财主,他想吃山上的蜂蜜,自己又懒的往山上爬,于是就吩咐家中的一名长工上山接蜜。这个长工端着个大瓦盆到山上跑了三天,接了满满一盆蜜,谁知下山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瓦盆破碎,蜂蜜全都流了出来。现在在北坡还有一道白色条状的痕迹,据说就是那盆蜂蜜留下的印迹。山下的秀蜜湖中的湖水由于过去常年受蜜蜡山冲刷下来的蜂蜜的影响,湖水到现在还是甜的。不信大家等会可以亲自品尝一下。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景区的中心景观石猴园。步入石猴园,犹如进入了一个猴子的温馨家园,三只猴子其乐融融,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和谐的家庭场景。朋友们请看,在石猴园北侧有一条很深的峡谷,这就是嵖岈山南山北山的分界线,同时也猴园断裂带。我们眼前的这尊石猴,是全世界迄今所发现的最大最逼真的石猴。它是在地壳构造运动中由于垂直节理发育,再加上原生层节理的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由于石猴头部及身体部分沿南北方向节理裂隙分割,使得从不同角度欣赏,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致。在北山蓬莱三洞观看猴石的时候,彷佛看到一对拥抱在一起的年轻恋人;而在秀蜜湖地带,则又可以看到大猴背小猴的奇特景观,真可谓一石三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