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

首页 / 读后感 / |

  黄油烙饼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黄油烙饼》。

  文中讲述了一个叫萧胜的男孩,从小很可怜,由于爸爸妈妈工作不固定,他三岁开始就跟奶奶在老家住。那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老家的食物很少,不够吃,奶奶怕孙子挨饿,便总是把大半的吃食让给萧胜,自己只吃很少的一点点,而当时,奶奶身患哮喘,也没有钱吃药治病。爸爸带给奶奶两罐黄油,用来改善生活,可是奶奶一直舍不得吃。后来,奶奶因为疾病和营养不良饿死了,萧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了马铃薯研究站生活,那里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萧胜每天快乐地在田野里玩耍,还学会了采蘑菇。

  开始的时候,食物还算不错,能吃饱,可是后来,粮食也越来越紧张,吃的越来越差了。有一次,研究站里接待干部们开会,做了黄油烙饼,萧胜闻着真香啊。回去后,妈妈用奶奶一直舍不得吃的黄油也烙了两张饼给萧胜,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他想起了奶奶。

  文中有三次提到了萧胜的哭,一次是奶奶死后,萧胜穿着奶奶生前给他纳的新鞋,他哭了,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再也没有奶奶了。第二次是萧胜跟妈妈学会采蘑菇后,在用线穿蘑菇的时候,想起了奶奶,他才明白原来奶奶是饿死的。最后一次就是在吃着用奶奶一直舍不得的黄油做的烙饼时,想起了奶奶,他哭了。每次哭,都是因为想起了奶奶。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让人感觉到奶奶的朴实和伟大,也处处体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黄油烙饼读后感 2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3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4

  重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是由于星期天吃了一次黄油烙饼引发的。女儿的婆婆,我的亲家暑假回海拉尔给我带回一块黄油,一直没舍得动,星期天女儿、女婿、外孙及儿子都回来了,晚饭为了省事,煮馄饨,黄油烙饼。我把黄油在微波炉中化了一下,均匀地摸在面皮上、撒盐、打卷、揪髻、擀饼。放入高压锅一烙(烙饼我一向用高压锅),两面焦黄,十数层,层层如纸,黄油的乳香,弥漫了整个房间,连一向吃饭不省事的外孙也喝了一碗馄饨,吃了两块烙饼。一家人都说好吃,唯有女儿沉默不语。

  饭后收拾桌子的空儿女儿问我:爸爸,还记得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吗?我说:“能忘吗?”女婿是搞软件的对文学不大在行,问起小说。女儿道来:小说写一个少年大约是六十年代和奶奶同住乡下,一次父亲从口外回来给奶奶带回一串蘑菇、两瓶黄油,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放在躺柜上,当时粮食已经十分困难,吃不饱,后来奶奶身体慢慢衰弱,久病不起,去世了。少年随着父亲回到口外,一次当队干部大吃黄油烙饼时,孩子问起什么是黄油烙饼,妈妈终于拿出那两瓶黄油给孩子烙了两张饼,当孩子吃着黄油烙饼时泪如雨下,明白了奶奶是饿死的,结尾是“黄油烙饼是甜得,眼泪是咸的。”……

  说到此时,女儿的.眼圈红了,我赶忙转过身去,掩饰我已经泪流满面。女儿三十六了,初中课外阅读的一篇小说读过之后能记二十多年,并能记住小说的结尾,不是女儿的记忆好,而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魔力之大,影响之深。汪先生的小说语言直白,行文流畅,以情取胜,无论他的《受戒》、《大淖记事》还是他的《黄油烙饼》只要读者拿起来就一定放不下,有不读完决不罢休吸引力,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真正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读他的小说会误以为他是北京人,对北京语言熟悉至深,驾驭纯熟,其实他是江苏高邮人,他被誉为京派小说家,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注意是最后一个纯粹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有趣,幽默,特引用如下,供博友们一读: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夜深人静我独自重读《黄油烙饼》惭愧至深。犹对一段历史的问责和鞭笞。

  写此短文以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黄油烙饼读后感 5

  重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是由于星期天吃了一次黄油烙饼引发的。女儿的婆婆,我的亲家暑假回海拉尔给我带回一块黄油,一直没舍得动,星期天女儿、女婿、外孙及儿子都回来了,晚饭为了省事,煮馄饨,黄油烙饼。我把黄油在微波炉中化了一下,均匀地摸在面皮上、撒盐、打卷、揪髻、擀饼。放入高压锅一烙(烙饼我一向用高压锅),两面焦黄,十数层,层层如纸,黄油的乳香,弥漫了整个房间,连一向吃饭不省事的外孙也喝了一碗馄饨,吃了两块烙饼。一家人都说好吃,唯有女儿沉默不语。

  饭后收拾桌子的空儿女儿问我:爸爸,还记得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吗?我说:“能忘吗?”女婿是搞软件的对文学不大在行,问起小说。女儿道来:小说写一个少年大约是六十年代和奶奶同住乡下,一次父亲从口外回来给奶奶带回一串蘑菇、两瓶黄油,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放在躺柜上,当时粮食已经十分困难,吃不饱,后来奶奶身体慢慢衰弱,久病不起,去世了。少年随着父亲回到口外,一次当队干部大吃黄油烙饼时,孩子问起什么是黄油烙饼,妈妈终于拿出那两瓶黄油给孩子烙了两张饼,当孩子吃着黄油烙饼时泪如雨下,明白了奶奶是饿死的,结尾是“黄油烙饼是甜得,眼泪是咸的。”……

  说到此时,女儿的眼圈红了,我赶忙转过身去,掩饰我已经泪流满面。女儿三十六了,初中课外阅读的一篇小说读过之后能记二十多年,并能记住小说的结尾,不是女儿的记忆好,而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魔力之大,影响之深。汪先生的小说语言直白,行文流畅,以情取胜,无论他的《受戒》、《大淖记事》还是他的《黄油烙饼》只要读者拿起来就一定放不下,有不读完决不罢休吸引力,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真正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读他的小说会误以为他是北京人,对北京语言熟悉至深,驾驭纯熟,其实他是江苏高邮人,他被誉为京派小说家,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注意是最后一个纯粹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有趣,幽默,特引用如下,供博友们一读: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儒家。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与世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夜深人静我独自重读《黄油烙饼》惭愧至深。犹对一段历史的问责和鞭笞。

  写此短文以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1)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合集5篇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1

  《黄油烙饼》这篇文章内容不多,只有几页文字,也没有说这黄油烙饼有多好吃。写文并非标题怎么写,文就要怎么去铺叙,有些东西未曾流于表却隐于内,关键在于写文想要表达些什么。汪曾祺老先生这篇文章又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一为萧胜与奶奶共同生活多年,感情深厚,他对奶奶的思念之情;一为奶奶待萧胜之亲厚,不曾亏待了他,为他做衣缝鞋,打饭留菜,在饥难之年,把这饭菜留给孙儿吃,自己最后却一点点饥饿至离世;一为对那一年代的描述,揭示那一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生存之难;南北食堂之两相对比,也揭示了些黑暗与腐朽,表达了些不满之情;从萧胜妈妈做黄油烙饼给孩子吃,让他别问了这段描述中,也可看出当时所处之时代背景。许还有更深之意,我却只能感悟到这些了。

  这篇文章以*实普通而简单的语言,*铺直叙,将故事一点点铺开了,让读故事的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故事的脉络,感受故事的发展,故事开始到故事的转折再到收笔,每一处都刻画地*实而用心,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最真实的故事,引人共鸣,勾人心绪。

  *来买了些书,我很喜欢读老先生们所书之文,每读之时,总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东西,会有所感受,也会有所收获,于自己写文也是有所助益了。文字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看自己如何体会了。于苦难之中走过,人会更为坚强和勇敢。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2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

  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3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4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黄油烙饼》。

  文中讲述了一个叫萧胜的男孩,从小很可怜,由于爸爸妈妈工作不固定,他三岁开始就跟奶奶在老家住。那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老家的食物很少,不够吃,奶奶怕孙子挨饿,便总是把大半的吃食让给萧胜,自己只吃很少的一点点,而当时,奶奶身患哮喘,也没有钱吃药治病。爸爸带给奶奶两罐黄油,用来改善生活,可是奶奶一直舍不得吃。后来,奶奶因为疾病和营养不良饿死了,萧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了马铃薯研究站生活,那里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萧胜每天快乐地在田野里玩耍,还学会了采蘑菇。开始的时候,食物还算不错,能吃饱,可是后来,粮食也越来越紧张,吃的越来越差了。有一次,研究站里接待干部们开会,做了黄油烙饼,萧胜闻着真香啊。回去后,妈妈用奶奶一直舍不得吃的黄油也烙了两张饼给萧胜,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他想起了奶奶。

  文中有三次提到了萧胜的哭,一次是奶奶死后,萧胜穿着奶奶生前给他纳的新鞋,他哭了,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再也没有奶奶了。第二次是萧胜跟妈妈学会采蘑菇后,在用线穿蘑菇的时候,想起了奶奶,他才明白原来奶奶是饿死的。最后一次就是在吃着用奶奶一直舍不得的黄油做的烙饼时,想起了奶奶,他哭了。每次哭,都是因为想起了奶奶。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让人感觉到奶奶的朴实和伟大,也处处体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黄油烙饼优秀读后感 5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

  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2)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时业余爱好有哪些?(出示老师在厨房里烙饼的情境);

  师:厨房里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出:“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烙一张饼?两张饼?各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从简单入手,通过烙一张与两张饼的`时间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同时能够烙两张饼的锅里,一次烙一张饼在时间上是显得多么的浪费,为下一个环节“三张饼“的最优化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实践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双数饼

  师:“烙1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6分钟。

  师:“烙2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师:“如果烙4张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生1: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两张,6分钟,两个6分钟共12分钟。

  生2:烙1次用3分钟,4张饼共8个面,每次两个面,共烙4次,4×3=12分“6张呢?8张呢?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写一写。交流方法。

  小结: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怎么计算时间?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同时”“节省时间”,渗透优化的思想。通过老仪仗兵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初步感知“优化的思想”。

  (2)探究单数饼

  师:“现在要烙3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①合作探究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②交流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饼”演示。

  ③用课件小结:

  第一次: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次: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第三次: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师:这种烙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我们注意了充分利用锅,不让它有空的时候,所以节省了时间,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地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试一试,烙一烙,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尽量不让锅空着才是最优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单数饼计算时间方法

  师:“那么烙5个饼你打算怎么烙?先烙几张?再烙几张?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3张用9分钟,一共15分钟。

  师:烙7个饼呢?……”自己试着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烙2张也好,3张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师总结:为了能节省时间,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和空间。

  【设计意图】以两三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优化方案,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规律,进一步体现了学*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说说学*感受。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发展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确定分组形式。

  教学形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按学生能力由低→高依次编号①②③④)

  教学过程

  小班特征活动预设

  引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人有两大宝,你知道是什么吗?猜猜看。(双手和大脑

  2.说得非常正确,今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合大脑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好不好?

  二、创设情境,解读信息。

  1.(板书:饼)饼,你吃过吗?吃过哪些饼呢?

  2.(板书:烙)“烙”,是指放在器物上烤熟的意思,烙饼是把饼放在器物上烤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烙饼问题。

  三、自主探究,研究烙法。

  探究双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课件出示图:这位阿姨家今天来了好几位客人,阿姨要烙饼招待客人,我们一起帮阿姨烙饼好吗?你从图中读懂了哪些数学信息?(最多烙2张、两面都烙、每面3分钟)

  (1)烙一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呀?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把一只手当饼,数学书当锅,一起演示烙的过程。

  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

  烙了计策?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2)烙两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呢?最快是什么意思?

  谁来演示?

  (3)为什么烙一张饼和烙2张饼的时间都是6分钟(一样多)呢?可以同时烙,同时烙有好处吗?“同时”这两个字用得好。老师给他写下来。

  现在,我们一起来烙2张饼(嗤啦,三分钟,正面熟了,嗤啦三分钟,反面熟了,听到几声嗤啦声,烙了几次?)

  (4)你可以将烙饼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吗?试试看。

  2.(1)有了刚才的经验,烙4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呀?你又是怎么想的?

  (2)同桌再用双手做饼,来烙4张饼,开始!学生动手操作4张饼的烙法。请同学上台演示。烙了几次?

  3.(1)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烙饼经验了,烙6张饼要几分钟呢?你又是怎么想的?(6+6+6=18分钟)

  (2)谁愿意到黑板上用手做饼,烙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好的圆圈里演示6张饼的烙法。

  4.总结偶数张饼的烙法:两张两张同时烙。

  请你仔细观察偶数饼的烙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四、合作交流、探究烙法。

  烙三张饼问题的优化

  1.爸爸回来了,那3张饼最少要几分钟呢?要达到最快,我们要考虑什么?把象棋当作饼,摆一摆,并把你的过程写下来或画下来。

  要求:(1)先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小组轮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烙了几次?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记录员负责纪律你们组的方法。

  汇报员准备汇报

  【预设】方法一:一张一张地烙,共18分钟;

  方法二:先烙两张,再烙一张,共12分钟;

  方法三: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机动】如果学生想不到第三种方法则进行启发引导:

  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3)讨论:

  ①上面三种方法是否都可行?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烙只需要9分钟?一开始的烙法有什么问题?

  (一开始的烙法中,烙第三张饼时锅的另一半资源(烙的位置)浪费了。而交替烙则没有这个问题。)没错。交替烙最大限度地使用了锅的资源,从而节约了烙的时间。

  小结:我们称这种最省时间的方法为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4)好,一个同学的2只手当作2张饼,另一个同学的1只手当作1张饼,把2本书叠在一起当作锅,同桌合作烙3张饼,开始!同桌合作,开始烙饼。

  2.下面该烙几张饼啦,5张饼,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烙的最快。

  预设:方法一:3+29+6=15分钟

  方法二:演示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材简析:《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运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脑经急转弯吗?老师出一个题考考大家:煮熟一个鸡蛋要用5分钟,煮熟5个鸡蛋要用多长时间?

  生1:25分钟。一个一个地煮,煮1个需要5分钟,煮5个需要25分钟。

  生2:只需要5分钟,把5个鸡蛋一起放进锅里。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5个一起煮呢?5个鸡蛋一起煮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节约能源,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连煮鸡蛋这件小事都能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法。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烙饼问题中,你能不能找到最优方法?――板书:烙饼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紧扣主题,教学情境简洁有效。)

  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师: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2张饼是什么意思?(生:锅里最多只能同时放两张饼。)那如果我只放1张饼行吗?师:两面都要烙呢?(一张饼的正面也要烙,反面也要烙。)

  2、观察法,探究烙2张饼的最优方法。

  师:根据图中信息,如果妈妈只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生:6分钟。先烙熟一面需要3分钟,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也要3分钟,3+3=6,所以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

  师:如果要烙2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生1:1张饼要6分钟,烙2张饼就要12分钟。

  生2:烙2张饼只要6分钟。可以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再烙反面。师:大家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节省时间)它为什么能节省时间?生:2张饼同时烙。

  师小结:看来这就是烙两张饼的最优方法,就是2张饼同时烙。

  3、动手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

  师:烙3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看来大家有有不同的想法,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1)学生尝试烙饼。(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预计有18分钟、12分钟、9分钟)预设:

  ①一张一张烙:烙一张要:3+3=6(分钟)烙三张要:6×3=18(分钟)

  ②先同时烙两张,再单独烙第三张:同时烙两张6分钟,烙一张也要6分钟,6+6=12(分钟)师:它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烙3张饼需要12分钟,比起一张一张烙,的确节省了时间,

  为什么?(第1次2张同时烙)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跟他一样的?动脑筋想,有没有更短的时间?

  ③饼1和饼2先烙正面,再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最后烙饼2和饼3的反面,共烙了3次

  即3+3+3=9(分钟)(请学生上来演示,你说烙饼过程,我们全班帮你记着时间。再请一名学生演示,边演示教师边板书)

  (3)同桌合作,再次摆一摆,体验“9分钟的烙法”。(4)集体交流,对比择优。

  师:都是烙3张饼,为什么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能节省3分钟时间?生:这种烙法锅里始终有2张饼,而其他方法有时候锅里只有1张饼。

  小结:看来和烙2张饼的最优方法一样,也是保证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所用的时间就最少,这就是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

  你想给这种烙饼方法取个名字吗?我们通过改变烙饼的顺序,保证每次锅里都有2张饼,所用的时间最少,这就是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交替烙法”。板书:交替烙法。(设计意图: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1)脱离学具,思考烙4张饼的最优方法师:如果要烙4张饼,怎样烙才能最节省时间?

  师:这种方法也就是2张2张地烙,每次都保证锅里有2张饼,没让它闲着,所以最节省时间。看来烙4张饼的问题可以转化成烙2张饼的问题,这样就把新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2)烙5张饼(师引导:想想怎样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

  生:先烙2个,再烙3个。

  师:烙2个需要几分钟(6分钟)烙3个需要几分钟(9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15分钟)

  (3)烙6-10张饼,探讨烙饼的次数与饼的分组方案间的规律。

  师:烙6张饼、7张饼、8张饼呢,最快需要多少时间?请与同桌合作探究,并把你们的结果填在表里。

  (4)发现规律。

  师:通过前面的烙饼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烙饼的方法和表中的数据两方面寻找规律)师: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怎样烙最节省时间?烙饼的张数是单数呢?

  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与饼的张数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当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2张2张烙最省时间;当烙饼的张数是单数时(除1张饼外),先2张2张烙,剩下的3张按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烙,这样所用的时间最少。(全班集体评价)

  生2:我从表中发现,除1张饼外,烙饼的张数×3=最短时间。(板书:时间=饼数×3)师:“3”是什么?

  生:“3”是烙一面需要3分钟

  师:如果烙100张饼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烙一面的时间不是3分钟,而是4分钟呢?5分钟呢?这个算式哪里要改一改?这里的3、4、5代表的是什么?

  生:烙一面的时间。(板书:时间=饼数×烙一面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出烙饼的最优方法,它源自我国的大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提出的“优选法”,它教会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和生活,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时业余爱好有哪些?(出示老师在厨房里烙饼的情境)

  师:厨房里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出:“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烙一张饼?两张饼?各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从简单入手,通过烙一张与两张饼的时间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同时能够烙两张饼的锅里,一次烙一张饼在时间上是显得多么的浪费,为下一个环节“三张饼“的最优化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实践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双数饼

  师:“烙1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6分钟。

  师:“烙2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师:“如果烙4张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生1: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两张,6分钟,两个6分钟共12分钟。

  生2:烙1次用3分钟,4张饼共8个面,每次两个面,共烙4次,4×3=12分“6张呢?8张呢?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写一写。交流方法。

  小结: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怎么计算时间?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同时”“节省时间”,渗透优化的思想。通过老仪仗兵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初步感知“优化的思想”。

  (2)探究单数饼

  师:“现在要烙3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①合作探究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②交流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饼”演示。

  ③用课件小结:

  第一次: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次: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第三次: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师:这种烙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我们注意了充分利用锅,不让它有空的时候,所以节省了时间,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地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试一试,烙一烙,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尽量不让锅空着才是最优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单数饼计算时间方法

  师:“那么烙5个饼你打算怎么烙?先烙几张?再烙几张?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3张用9分钟,一共15分钟。

  师:烙7个饼呢?……”自己试着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烙2张也好,3张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师总结:为了能节省时间,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和空间。

  【设计意图】以两三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优化方案,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规律,进一步体现了学*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说说学*感受。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想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意识和*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烙饼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材简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运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同学们,吃过鸡蛋吗?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煮熟6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30分钟)

  师:你是怎么煮的?请你说一说。(煮1个需要5分钟,煮6个需要30分钟。)

  师:你是一个一个煮的,这是一种方法。还有没有跟他不同的煮法?

  生:只需要5分钟。

  师:请你说说怎样煮只需要5分钟?

  生:煮1个需要5分钟,6个一起煮也只需要5分钟。

  师:这样煮行吗?(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生齐:行!)?

  师:当能6个一起煮时,只需要5分钟,这是一种好方法,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能源。

  师:孩子们,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为了节省时间和能源,经常要用到最优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烙饼问题。

  二、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烙饼情境(先出示112页主题图的条件部分):

  师: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2张饼是什么意思?(生:锅里最多只能放两张饼)

  生2:两面都要烙。

  师:每一个饼都有两个面,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把它称为"A面"和"B面"。

  2、烙一张、两张饼,进一步说明烙饼规则。

  师:根据图中信息,如果妈妈只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生:烙1张饼需要6分钟。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烙的?

  生:先烙熟一面需要3分钟,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也要3分钟,3+3=6,所以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

  师:你们都这样烙吗?

  师:如果要烙2张饼,需要几分钟?(6分、12分)

  师:我们用1号、2号饼亲自烙一烙。

  汇报:说一说你用了几分钟?

  生1:烙2张饼需要12分钟。(师:为什么?说一说你的方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2:烙2张饼只需要6分钟?(为什么用的时间不同,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种方法更节省时间?它为什么能节省时间?(指两名学生说)

  生:2张饼同时烙。

  师�D�D板书:2张:1正2正,1反2反

  讨论:为什么烙1张饼需要6分钟,烙2张饼也只需要6分钟?(2张饼同时烙)

  师小结:也就是保证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和能源,所用的时间也最少。(课件出示)

  3、烙三张饼,体验模型思想,自主设计方案。

  出示主题图的下部分,理解题意

  师:小红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要烙几张饼?(生:要烙3张饼)

  师: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怎样烙饼需要时间最少)

  师;烙3张饼,怎样烙所需时间最少?

  师:请你想一想、猜一猜。

  师: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了。(然后指名说)

  师:刚才是同学们的猜测,下面同桌合作,动手烙一烙,验证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1)学生分组尝试烙饼。(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预计有18分钟、12分钟、9分钟)

  师:我们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烙完3张饼要用几分钟?

  预设:

  小组展示出三种方法:

  ①一张一张烙:烙一张要:3+3=6(分钟)烙三张要:6×3=18(分钟)

  师:请你说说这种烙法怎样?有没有不一样的?

  先同时烙两张,再单独烙第三张:同时烙两张6分钟,烙一张也要6分钟,6+6=12(分钟)

  师:它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测烙3张饼需要12分钟,比起一张一张烙,的确节省了时间,为什么?(第1次2张同时烙)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跟他一样的?动脑筋想,有没有更短的时间?

  饼1,饼2先烙正面,再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最后烙饼2、饼3的反面,共烙了3次即3+3+3=9(分钟)

  师:看明白了吗?谁再来演示一下?

  ②6分钟,我是用2个*底锅同时烙。

  师:听清楚他的意思了吗?他说要怎么样?你的想法是挺好的,想提高效率,但现在只有一个*底锅,6分钟能烙完吗?

  (3)比较、讨论、总结。

  师:你们认为要想尽快吃上饼,哪种安排最合理?

  师:只用9分钟的烙法有特点?为什么它能节省时间?

  生:这种烙法锅里始终有2张饼,不是9分钟的其他小组烙饼时有时候锅里只有1张饼。

  再次实验:锅里始终有2张饼这是节省时间的秘决,因此老师建议,能同时烙尽量同时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我们再一次用实验证明这种烙法到底是几分钟,开始吧。

  实验结果:第二次实验,你发现烙完3个饼最短的时间是几分钟?(9分)都会烙了吗?

  指前一次12分钟的同学再次板演。

  师:在我们的合理安排下,使锅里始终有2张饼在烙,只用了9分钟。这对于3张饼来说就是最合理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交替烙法。

  小结:3张饼的最佳烙法只用了9分钟。它的秘诀在于每一次锅里始终有2张饼在烙,没让它闲着。

  4、对比2张饼和3张饼的烙法,体验优选法。

  5、烙4张饼。

  师:如果要烙4张饼,你能很快地说出它的最佳烙法和所用的最少时间吗?

  师:下面同桌俩人合作,先想一想怎样烙?然后把烙的过程像老师一样记录在科作业纸上,不会记录的同学也可以一个人烙一个人记录。

  师:4张饼烙完了,怎样烙?哪一小组来演示一下,一人烙一人记录在黑板上。

  师:你们的烙法跟他们一样吗?(一样)

  师:这种方法也就是2张2张地烙,最短时间是几分钟?小结:每一次锅里都有2张饼,没让它闲着,所以这是4张饼的最佳方法。(课件出示)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简单地记为:2+2。也就是怎样烙?(也就是2张2张地烙)

  6、烙5张饼

  师:5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呢?大家不摆学具,你能不能直接说出它的最佳烙法。

  生:先烙2个,再烙3个。

  师:烙2个需要几分(6)烙3个需要几分(9),一共需要几分钟?(15)

  小结:烙5张饼先2张2张地烙,再烙剩下的3张,这样最节省时间:2+3。

  7、烙6-10张饼,探讨烙饼的次数与饼的分组方案间的规律。

  师:烙6张饼、7张饼、8张饼呢,最快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合作探究,并把你们的结果填在表里。

  师:烙6、7、8张饼最佳烙法是?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烙9、10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

  三、发现规律。

  师:通过前面的烙饼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烙饼的方法和表中的数据两方面寻找规律)

  预设:

  师: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怎样烙最方便又最节省时间?烙饼的张数是单数呢?

  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与饼的张数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当烙饼的张数是双数时,2张2张烙最省时间;当烙饼的张数是单数时(除1张饼外),先2张2张烙,剩下的3张按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烙,这样所用的时间最少。

  生2:我从表中发现,除1张饼外,烙饼的张数乘3等于烙饼所需的最少时间。

  师:“3”是什么?师:就是烙饼的张数乘烙每面所需的时间等于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烙饼的张数×烙每面饼的时间=烙饼所用的最少时间。

  四、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基础练*

  我们班一共有几个人?(45人),每人吃一张饼,最少要烙用多少时间?

  2、拓展练*:

  煎鱼:一只锅每次最多煎两条鱼,煎第一面要2分钟,煎第二面要1分钟,煎三条鱼最少要几分钟?(5分钟)

  五、全课总结。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3)

——《黄油烙饼》读后感范文5份

  《黄油烙饼》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2

  应老师假期阅读要求,我从书店买回汪先生的《人间小暖》。开始,我不以为然。不过后来,当我读这篇小说时,我不禁感概万分。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萧胜从三岁开始和奶奶一起过。主要写奶奶疼爱萧胜。第二部分写奶奶去世后,爸爸把他接回坝上,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主要写萧胜思念奶奶。

  第一部分写了奶奶用一些零碎布头给萧胜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还给萧胜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每天给萧胜从食堂打饭。打回饭来,奶奶舍不得吃,也吃得不香,都给萧胜吃了。还有一年爸爸回老家看奶奶,给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和两瓶“很营养”的黄油。就这些,都很家常,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大事件。

  第二部分写了萧胜在坝上的见闻。写萧胜“发了财了”——他采了好几串蘑菇,想给奶奶送去,可奶奶死了。写三级干部会。干部们吃了黄油烙饼。萧胜问爸爸:“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萧胜妈妈从柜子里取出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给萧胜烙了两张黄油烙饼,让萧胜吃。萧胜吃了两口,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文章虽只是**淡淡地先略写了萧胜和奶奶生话,再详写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常生活,而且没有一点情感宣泄。另外本**足了铺垫,这样才有了最后萧胜哭着高叫一声:“奶奶!”的感人效果。

  先生为此一路铺垫过来,一笔接着一笔,甚是煞费苦心。通过奶奶老是找一些零碎的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做鞋,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等事突出了奶奶疼爱孙子。当然,这里也埋下伏笔,如后面写萧胜思念奶奶。本文也突出了人之常情,突出作者对五八批判的不满,当然也反应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

  《黄油烙饼》读后感 3

  一提到汪曾祺,不免令人想起《受戒》中的*和,冲淡。如诗般优美的文字,舒缓的笔调,极力为我们勾勒出乡风淳朴,人本善良的牧歌式的田园风情。可是又有谁尖锐地看穿粉饰过桃园般美好的生活的那一抹悲凉与哀伤。

  《黄油烙饼》无疑是一个明证。在小说中,他以萧胜,一个八岁小孩的视角,*静地讲述自己与奶奶生活的经历以及在奶奶过世后,随父母去马铃薯研究所生活的种种。起初,我们会轻而易举地感动于奶奶身上折射出的无私之爱。可仅仅停留在表层人性美好的肤浅感悟,就会粗心忽略作者的良苦用心。奶奶为什么会死?自然有疾病的折磨,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汪曾祺借萧胜之口透露出来:“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原来,在那个时代,食物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由此,我们不难推测汪曾祺将“黄油烙饼”这一食物作为小说的标题的深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汪曾祺以食物为线索,用食物的反复来层层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小说一开篇就提到食物:

  “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真不赖!大烙饼,卤虾炒豆腐,闷茄子,猪头肉。”

  从这句话中,小说就明显已打上时代的印记,汪曾祺顿时把我们推置到那个时代的背景里,去体会小说人物的悲喜人生。一路写下来,从白面馒头到小米面饼子,再到玉米面饼子,到最后小米面饼子里有糠。透过食物的转变,巧妙地暗示出那一段历史波折的痕迹,所有的辛酸都不言而喻。而在小说后部分更是引人深思: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肉口蘑销子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

  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

  一切都昭然若揭,干部与社员的差别不言而喻。作者刻意进行这样的写作,何尝没有饱含作者对强权下的不公所做的批评以及对强权话语下生存的卑微无力的人物的哀伤?汪曾祺未曾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创作者那般情绪激愤地批判,他反倒像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冷静地陈述这些故事。于是,我们被他表面的冲淡超脱洗炼的风格所吸引,看不到文字下面暗涌着对生活底层*凡人物卑微生活的悲悯和对那个时代的疯狂的叹息。就连他自己都解释:“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尚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对过去惨烈的回忆是要重新把早已结痂的伤口撕裂开来,而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忍受万般痛苦。正因如此,他才会对过去的伤害,一次又一次地淡化再淡化,找不到半点痕迹。

  他用笔净化了整个世界,阴暗的,邪恶的东西活生生被筛掉了,留给我们的是对温暖和和谐的守望。与其说他欺骗了我们,不如说我们误读了他。散文般闲适的文字背后流淌的是深深浅浅的叹息与浓浓淡淡的哀痛,一如“哀莫大于心死”,真正的痛才会无声无息,但也是最伤人的。

  《黄油烙饼》读后感 4

  或许,那样的年代只是永远尘封在了过去。我不愿提及,留下深深的叹惋。我放下书,将脑海放空,听窗外沙沙风声,什么都不想。

  阳光下,我闭上眼睛。《黄油烙饼》中的萧胜与奶奶在那样一个饥荒的时代背景下相依为命,命运无法逃避,但也赋予他们浓厚的亲情关怀,使彼此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才会在关键时刻让出生的机会。人间大爱莫过于此!

  突然想起那一个离我远去的人——太奶奶。每次回老家,当我还欢笑着在巷子口跟熟人打招呼的时候,她就远远地站在门口笑眯眯地望着我招手。即便她背对着阳光,我也能感受到她那唇角上扬的弧度。我紧跟她身后,看她佝偻的身躯移动得飞快。她把我拉进她的房间,然后关上门坐在床沿,从枕头下摸索出一块手帕,颤巍巍地打开看着我笑,是薄荷糖,村口卖的,两元一袋,可能时间过长,糖已化开了一些,沾在手帕上。我迟疑了一下,看她一脸慈祥,我伸出两根手指小心地拈起一块放入嘴里,然后对她甜甜一笑,世界都是清新凉爽的。

  午后,太奶奶总张罗着倒茶切瓜,每每遭到拒绝或阻拦时,她总低声地嘟囔着“孩子难得回来一次”,然后自己蹒跚着走向厨房。阳光的暖意充斥着我幼小的心灵,氤氲着每分每秒的幸福感,我贪婪地享受着。

  太奶奶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心底静静地保存着,随着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她已离开多年,但那种舐犊情深的情景经常浮现。

  风徐徐吹来,拂过脸颊的惬意挡不住心中些许歉意,我远远地望向窗外,似乎有个老人颤巍巍地在阳光下艰难地走着。面对那熟悉的佝偻身躯,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脸上却笑了,笑得很灿烂。

  抬头看,天上的云飘啊飘,柔和的风一如往昔,那逝去的亲情也将永恒。

  《黄油烙饼》读后感 5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

  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4)

——《论自由》读后感合集五篇

  《论自由》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它将自由问题的探讨从国家与个人延伸到社会领域,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的论述,成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它对个人自由的强有力的热情辩护,使之成为英文世界里捍卫自由的经典。

  在对付野蛮人时,专制**正是一个合法的型式,只要目的是为着使他们有所改善,而所用手段又因这个目的之得以实现而显为正当。现在看来,密尔的这句话是相当政治不正确的。一个如此强调“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人无权干涉”的人,怎么会觉得用专制来“对付”一个民族是正当的呢?原来,在密尔看来,野蛮人的种族就好像人类中的未成年人,他们无法对自己负责,需要成年人的照管。可是,如果密尔的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我们的文明种族是怎么长大的呢?在人类刚出现的时候,可没有其他人来帮助、照管这些“野蛮人”啊。

  对于某些意见,因我们自己的判断裁定其错误就拒绝倾听,为了更充分说明这种做法的危害性,看来有必要把讨论付诸具体的案例;而且最好我首先选择那些最不利于我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反对言论自由的论点,无论是从正确性上还是从有用性上来说都被视为是最强有力的。

  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包括:第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着最广义的良心的自由、思想和感想的自由、意见和情操的自由、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第二,趣味和志趣的自由;第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假定全体人类减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

  相应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孤独判断之缺乏信心,他就常不免带着毫不置疑的信托投靠在一般“世界”的不可能错误性。而所谓世界,就每个个人说来,是指世界中他所接触到的一部分,如他的党、他的派、他的教会、他的社会阶级。我们所谓的世界,只是我们接触的那小小的一群人。虽然网络时代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然而作为一个个体,能够接触到的人和观点终究还是少而又少的。在世界这只庞大的大象面前,我们永远是盲人。所以,我们盲目相信“世界”的看法,和盲目相信自己的看法没什么两样。

  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如果在当今社会有完全的自由,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达到一个不一样的阶段。本书中提出最中心的就我们在不影响到别人的生活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绝对自由。但是现在的社会可以给我们有这样的自由吗?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所著的《论自由》,完成于1859年。该作品所论述的自由主要是公民自由和社会自由以及他们的权界关系。我国思想家严复把该书翻译书名为《群己权界论》。该书语句生涩很难读懂,我认真读了两遍,理出点头绪,理解感受如下:

  密尔说:“个人的行为只要仅涉及自身而不涉及其他人的利益,他就不必要向社会承担职责。其他人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认为有必要时,向他提出忠告、指教、劝说以致回避,这些是社会向他的行为正当的表示不喜欢或责难时所能采取的唯一举措。对于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则需要承担职责,并且在社会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身利益时,个人还应当承当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这就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权线界限。

  密尔首先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个人自由务必是出自本人本能的行动:包括一是意识的自由,良心的自由,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在科学、道德、神学和信仰方面,在发表和表达意见方面的自由。二是自由制定个人生活计划,自由按照所喜欢的去做,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三是个人之间联合的自由。

  同时,他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不仅仅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人性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最了解自身需求和内心想要的,只有自己最了解最清楚。如果用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子和传统*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则使天下的人都变成相同的人或相似的人,个人没有了特点和棱角,丢失了独立思考的潜力,各种欲望和冲动也将失去,天才将被泯灭,社会日益同化,就会造就了碌碌无为的凡俗之辈,社会缺乏进取精神,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会走向衰弱的命运。

  相反,社会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个人自由的选取自己生活的方案,为了到达自己的目标,他就会使用自己的观察力去看,使用推论力和决定力去预测,使用活动力去搜集材料,使用思辨力去做决定,还要事前事后周密思考,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会想法设法加以克服,以激发个性的充分发展,施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和价值,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需要天才,因为天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来源。但是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才会发挥作用,并且天才本身就更具个性和特点。因此,社会在干涉个人自由时务必格外慎重,务必有严格的一个限度。因为那些决定在法律惩罚或者舆论支持之下大家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是社会的好恶,或者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人的好恶,制约人们行为的原则就是按照他们所愿意做的那样去做。社会和**就应把能交给个人做的事情交给个人去做。这样不仅仅能发挥个人的活力,而且还能培养人们更多地社会实践经验和潜力,更加融入社会和**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潜力,不是永远依附于社会和**。

  我觉得读书不能就读书而读书,就应学以致用,把书中的智慧多与现实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融通,以在现实中得到借鉴。透过读该书我有如下启迪:

  一、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家长生育孩子后,不仅仅满足孩子成长所务必的物质条件,还要把孩子培养成心智健康的社会人才。

  因此需要家长做到,不要给孩子很多条条框框,只要大的原则不违背,就应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长发展空间,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环境中快乐成长。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按照你所认为正确的轨迹发展。更为甚者,以为了孩子好为借口,强迫孩子务必听你的话,按照你的思维和思路教育孩子。这样做最后结果是好心办坏事。不要以为孩子十分听话就是好事,要学会让孩子有独立思考决定的*惯和潜力,不要怕孩子吃苦和失败,要让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大胆的放手让他去做。千万不要做越俎代庖的事情。同时要鼓励孩子敢想敢做,敢于尝试新鲜东西,并且勇于担当的精神。不要做循规蹈矩、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庸俗之辈。更不要做被世俗和*惯行为所禁锢的好好人。同时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培养孩子建立一颗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敢于挑战权威,追求自由精神,富有激情创新的新一代。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活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活法。

  二、**与公民的关系:一个国家只要政治、法律与社会持续对多元化个性的宽容,社会就会充满个性、自主性与创造性。

  如果一个群体是由有个性、有生命、有活力的个人组成,这个群体就会充满活力和生命。社会就应宽容那些有强烈欲望、激情、活力乃至冲动的人,欲望与冲突是制造英雄的材料,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19世纪欧洲的成功在于自由、在于个性和多样性。中国衰落的原因是缺乏自由、个性与多样性。欧洲的个人、阶级、民族之间,彼此都极不相像。他们都追求自我,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因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而中国的衰落在于国民的极为相似。在儒家文化一统天下,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成了人们头上的一项枷锁,以一样的格言和规则来管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把祖宗的东西变成永恒不变的法宝,墨守成规,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在一片静止中走向没落。这不能不让我们痛心疾首。改革开放的实行,就是松绑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才有这三十多年取得巨大成就。其实个人和国家一样。没有个性,没有追求,没有紧迫感,就会落伍,就会淘汰。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这部着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内容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赖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着,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意义,这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第二,纵使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亦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充。密尔在这第二点上确定了错误意见的存在的意义,它之所以存在是对既存真理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真理的完备。

  自由,乃吾心向往之,而不能久得。逛卓越网时偶然看得《论自由》一书,介绍说此书主要解决个人与社会控制的关系问题,遂买下并决意静心读之。然至今,只读了引论,有一点浅想,记之成陋文,望通读后看到此文不会成笑话。

  穆勒云,“虽有民主,而操纵力之国民,与权力所加之国民,实非同物。”此话乃针对所谓的民主国家而言。理论上的民主乃掌权者与被治者是一体的,因此国家的好恶就是人民的好恶,然而,实际中的掌权者与被管者不可能是一体,“人民的好恶”并不是整个国家的好恶,只是其中多数人的好恶,况且多数人的好恶也不是最多数人的好恶,或者实际上所谓的“多数人”只是少数人,这样的政治体制就容易造**民与人民之间相互劫持。穆勒感叹道:“太白之豪暴,且无异于专制之一人。”其实,如斯统治较专制更残暴。因为专制是让人民明白地看到它的武断专权,而这样的统治是在暗地里施加百姓于“暴力”,表面却打着民主的旗帜。拿苏联的无产阶级**来说,最后就流为了***式的少数人专制:政治上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权力,人民却没有监督党和**的权力;经济上它可以“卫星上天”,却不能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思想文化上进行高度垄断,书报检查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创作自由,作家经常遭意识形态恫吓。据索尔尼仁琴在《古拉格群岛》中引用俄国刑法专家的统计,沙皇1876――1905年的30年间共处死486人,被***在1930――1953年所谓23年中处以极刑的人是沙皇的一千多倍。此种“专制”无人民自由的国家,表面上是无产阶级**,实则是将国囚禁起来,里面的溃烂终会蔓延至表面的浮华。因而为国治理者,应当为民之权益谋事,万不可将自己当做***,却把为自己谋权当成是在为人民谋权。

  自由之初义乃不为外物所拘牵,无胜义也无劣义。有个性的人大多事上不为外物所牵,正如穆勒所说,个性就是个人具有独立意志,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性格与利益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他人、社会、传统和*俗作出判断。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活得自由个性,他们特立独行、不怕孤立、敢说老实话、敢向社会大多数的专制权威挑战,他们比其他人更不能适应社会准备下的模子。自由个性之人是理想主义者,是孩子也是老者,是推动社会不断完善的先驱力量,这样的力量要影响他人,必得将思想观点形成舆论,要形成舆论就得有发言权。但是社会暴虐的目的就是要摧折人的个性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其首先禁绝的即言论自由。《礼记》中说“情欲信,词欲巧”,便是要提醒人们说话时态度要坚定,但是说话的方式则要非常客气、非常婉转,自由个性之人当这样才能让当权者听得进去。

  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说,言论自由为一切自由的根本。同时,又认为我们认为“真理”的,我们认为“是”的,我们认为“最好”的,不一定就是那样的。正因为人类不是“不可能错误的”,因此需要容忍异己才能实现自由。比如,岳飞抗金之时自然认为自己是正义的,然而对于金人而言岳飞是灭国者是自己的敌人,金人认为自己才是正义的。那么,到底谁才是对的、是正义的?我们无从判断。社会中也常常有人认为自己的正确的,因此带着“正义的火气”残酷地摧毁了另一个可能是正确的思想或事物,这样也摧毁了别人的自由。

  《论自由》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它将自由问题的探讨从国家与个人延伸到社会领域,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的论述,成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它对个人自由的强有力的热情辩护,使之成为英文世界里捍卫自由的经典。

  在对付野蛮人时,专制**正是一个合法的型式,只要目的是为着使他们有所改善,而所用手段又因这个目的之得以实现而显为正当。现在看来,密尔的这句话是相当政治不正确的。一个如此强调“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人无权干涉”的人,怎么会觉得用专制来“对付”一个民族是正当的呢?原来,在密尔看来,野蛮人的`种族就好像人类中的未成年人,他们无法对自己负责,需要成年人的照管。可是,如果密尔的这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我们的文明种族是怎么长大的呢?在人类刚出现的时候,可没有其他人来帮助、照管这些“野蛮人”啊。

  对于某些意见,因我们自己的判断裁定其错误就拒绝倾听,为了更充分说明这种做法的危害性,看来有必要把讨论付诸具体的案例;而且最好我首先选择那些最不利于我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反对言论自由的论点,无论是从正确性上还是从有用性上来说都被视为是最强有力的。

  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包括:

       第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着最广义的良心的自由、思想和感想的自由、意见和情操的自由、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

       第二,趣味和志趣的自由;

       第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假定全体人类减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

  相应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孤独判断之缺乏信心,他就常不免带着毫不置疑的信托投靠在一般“世界”的不可能错误性。而所谓世界,就每个个人说来,是指世界中他所接触到的一部分,如他的党、他的派、他的教会、他的社会阶级。我们所谓的世界,只是我们接触的那小小的一群人。虽然网络时代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然而作为一个个体,能够接触到的人和观点终究还是少而又少的。在世界这只庞大的大象面前,我们永远是盲人。所以,我们盲目相信“世界”的看法,和盲目相信自己的看法没什么两样。

  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如果在当今社会有完全的自由,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达到一个不一样的阶段。本书中提出最中心的就我们在不影响到别人的生活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绝对自由。但是现在的社会可以给我们有这样的自由吗?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5)

——《山中杂记》读后感合集五篇

  这篇文章是冰心写的,写的十分的散,写的全是小动物;驯良的大马,跳荡可爱的小狗,活泼欢悦的小猫,玲珑娇小的小鸟和那很不起眼的小虫。这些小动物在我们的生活里处处可见,但冰心把这些小动物们描写的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我十分喜欢马,可能大家都知道马站着睡觉,马每时每刻都像一个铁人一样永远的站着。倘若有一天,一匹马倒下了就意味着它的生命结束了。看似外表温驯的大马但他有钢铁般的意志。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能有几个人站到最后,大多数人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根本不去挑战。马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吗?

  我和冰心奶奶都十分喜欢小动物但读完文章后发现,我喜欢小动物只是表面喜欢,不想冰心奶奶那样对小动物。冰心奶奶对小动物的爱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我真不敢想象她会喜欢一只对他狂吠不止的狗,更奇怪的是大会爱上一只吓过它的猫。冰心奶奶让小动物们知道自己是关心爱护他们的',小动物们自然也就喜欢冰心。冰心有颗善良纯洁的爱心,他让我们的灵魂受到了陶冶,拥有爱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啊,用爱去感化每一个人。

  爱能让生活充实,爱能让钢铁流泪,爱可以让人体验到乐趣是什么味道。让我们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让爱在每个人心中流淌,让我们用爱温暖每个人的心田。

  散文《山中杂记》是由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所着。

  《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这本书写了她在山中所见到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冰心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文章思路清晰,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表现了冰心对动物的关爱、尊重、*等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山中杂记》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鸟兽不可与同群》这一章了。它讲述了冰心和动物们嬉戏的场景。冰心最喜欢那匹斑白大马。她抚摸着它的大嘴,喂它吃草。她甚至还喜欢一只会唬人的可爱小狗。但是冰心却从来不爱猫,在医院里,一只小黑猫跳到她的怀里睡觉,而她却最怕小猫睡觉时呼吸的声音。可在后来,她发现,当小猫仰卧在草地上,用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的时候,是那么的活泼和欢悦,最终,她也与猫成了“好朋友”。

  文章虽然内容零零散散,但始终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生活就能带给你乐趣,在愉悦你的情感中才能进入善良、博爱的人生境界,这就是散文的特点。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我们,应该去保护、尊重动物,与动物*等,这样,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更加和谐。

  前几天,我学了《山中杂记》一文。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冰心患病在山中修养期间所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主要写了拉牛乳罐的那匹温顺的斑白大马、那只调皮的小狗、那只活泼可爱的小猫以及她最喜爱的小鸟和她之间发生的事情这一件件事情都表现出了冰心热爱生活和热爱生灵的美好品质。

  冰心在文中写了很多她的感受,而很多是我们从未体验过的,或许是我们没有在意观察。她写了她喂马的乐事,和从害怕,不喜欢猫、狗,变成了喜欢猫、狗。她还动情地用四个自然段分别详写了鸟儿的外贸、鸣声、鸟的家庭和鸟儿快乐的象征。课文里重点写了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场景,突出了鸟儿们快乐的生活。

  课文里有很多不常见的句子和词语来写“我”和动物之间充满了友谊,还起到了加深感情的作用。冰心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这些动物之所以这样可爱,是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它们,她这样尊重动物,动物才能和她交上朋友,并且他们之间充满着深深的友谊。这种*等、尊重、爱护的情感就是博爱。

  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女性作家的写作特点。也教育了我们应该保护、尊重动物,与动物*等。这样,我们这个世界才更加和谐。作文

  初识冰心,对她了解不多。总体说来,她是一个被母爱和童真包围的女性。读过此书,才意识到我好像是管中窥豹。

  她的散文常给我一种*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文笔清新俊丽,清倩灵活。看着“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同她“倚枕百般凝香,忽然一念回转,默然神伤……”。

  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中,抑或是对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因为她曾说她喜欢做“埋存与发掘”的事,所以,她的最精彩、最富有灵气、最自然的散文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在她回忆与吴文藻的生活中,她会偷偷地将吴文藻书桌上她的照片换成影星阮玲玉的;又如她会故意把丁香说成香丁,吴文藻还认真地点头。就是这样,在她的感情天地里,没有大海的壮阔,也没有长江的奔涌,那是山间流出的溪水,**稳稳;那是地心流出的清泉,汩汩淙淙。她的情感永远也激不起**大澜,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细泉似的脉脉温情。

  冰心散文营造的是一个***的世界。她赞美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正是她真的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结合体。同时也寄托了她最纯真的理想,她的理想就是把儿童培养成更诚实、更勇敢、更高尚的孩子。

  冰心,作为历史百年的见证人,在将*一个世纪的人生风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脚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且有深有浅。她那支多彩的笔,记下了她的成长,她的观察,她的感受,她的爱憎,她的忧患……

  散文《山中杂记》是由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所着。

  《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这本书写了她在山中所见到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冰心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文章思路清晰,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表现了冰心对动物的.关爱、尊重、*等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山中杂记》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鸟兽不可与同群》这一章了。它讲述了冰心和动物们嬉戏的场景。冰心最喜欢那匹斑白大马。她抚摸着它的大嘴,喂它吃草。她甚至还喜欢一只会唬人的可爱小狗。但是冰心却从来不爱猫,在医院里,一只小黑猫跳到她的怀里睡觉,而她却最怕小猫睡觉时呼吸的声音。可在后来,她发现,当小猫仰卧在草地上,用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的时候,是那么的活泼和欢悦,最终,她也与猫成了“好朋友”。

  文章虽然内容零零散散,但始终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生活就能带给你乐趣,在愉悦你的情感中才能进入善良、博爱的人生境界,这就是散文的特点。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我们,应该去保护、尊重动物,与动物*等,这样,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更加和谐。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6)

——文城读后感合集五篇

  喜欢看余华的小说,《文城》是余华八年之作,最新作品,想看看写了什么?

  小说的名字,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哥哥胡编的,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却成为主角一直寻找的地方。故事是主人公写娶妻生女的内容,情节太过复杂。主角是一户殷实的'北方人家的儿子,家里有地,靠收成积累下不少钱,还有房子。父亲走的早,母亲织布远*闻名,生意也不错。儿子的教育由母亲安排,除了读书,还负责地里的庄稼和活计,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每年,母亲都会拿一匹织锦去为儿子相亲,如果相不中,布就留给人家作为补偿。直到母亲去世,也未找到合适的儿媳妇。之后儿子自己拿着母亲留下来的织锦去相亲,也未如愿。家里有田家作为管家,跟着林家很多年了。管家老了,儿子田大接着跟着林家继续干。

  有一天,两个南方的年轻人出现在林家门口,请求住宿一晚,林祥福同意了。住了两天,男的说他是哥哥,带着妹妹去京城找亲戚不方便,想让妹妹寄住在这里,等待他从京城回来接她。两个人说話都是南方話,林祥福听不懂,看着哥哥阿强和妹妹小美不像是坏人,就同意小美留下来了。

  长话短说,日久生情,林祥福和小美在一段拘束的生活过后,过起了小日子。小美除了做饭,打扫房间,还学会了织布,这让林祥福感觉踏实了。他高兴的让小美看了家里的金条,大金鱼,小金鱼,和地契,房契,认为小美是自己的妻子了。可是,小美还是走了,带走了一半的金条。这让林祥福没有想到。半年多了,小美又回来了,说是肚子里有了林家的骨肉。林祥福以为小美不会再跑了,因为有了孩子。可是,当孩子两三个月后,小美还是消失了。于是林祥福抱着女儿踏上了寻找小美之路。最后在溪镇落脚,他找不到阿强说的文城。他在这里靠木匠手艺做起,越来越好,有了上百亩土地,女儿订婚了。想不到土匪将商会会长绑架,林祥福代表全镇去交赎金,结果被土匪活活打死。

  女儿在上海读书,林祥福要找的小美就在溪镇,一直躲着他。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后被婆婆休了。阿强偷了家里的银子,接小美去上海花天酒地一番,然后准备去京城寻找亲戚。路上没有了盘缠,借宿在林家。两个人合谋,小美留在林家,阿强在附*等待。结果几个月后,小美偷了金条与阿强一起南行。路上小美发现自己怀孕了,便回头去了林家,打算生了孩子再去与阿强汇合。这次,小美离开没有偷拿金条。两个人最后选择了回家,母亲已经病故,父亲病重,不久也走了。没有想到林祥福带着孩子找到了溪镇,小美和阿强躲在家里不出去,害怕遇到林祥福。在溪镇大雪,祈祷灾难快点过去的时候,两个人被活活的冻死了。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着人性,描写了复杂的内心活动。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人的一面,也有鬼的一面。主人公林祥福和商会会长是比较正面的人物,而小美和阿强,虽然做了坏事,却又让人恨不起来。最可恨的是土匪,惨无人道,造成了故事中太多的悲剧。

  故事不错,但是与预期还是有差距,似乎没有超越余华之前的作品。

  ——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克制。

  这本书是余华最新一部作品。我去年就买来了,可是直到昨晚才看完它。昨晚准备写的读后感,也只好在今天完成。

  这本书不然太厚,然而说实话自己现在很难称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了,信息的爆炸,俗务的缠身,诱惑的侵蚀,以及精力的衰退——我可能越来学变成了那个用书来装点门面的人。

  然而幸好我还是看完了,难得的一种沉浸式阅读体验,实际上是因为作品的流畅性——是的,不谈这本书到底好不好,它的叙事节奏是真的好。

  那个先锋的、暴力的、简洁的余华依然在——在对哭难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我依稀能看到《活着》的影子。

  林祥福、田大、小美、阿强、陈永良、林百家、顾益民、张一斧、“和尚”……

  溪镇、沈店、万亩荡、齐家村、定川……

  是清末民初的背景,是颠沛流离的故事、是*凡坚韧的人们,是命运无常的故事……

  文城是一座永远找不到的城!

  宿命、荒诞、悲剧、循环,余华再次用惯常的克制隐忍营造一个虚幻而真实的世界。

  “情绪不可以泛滥”,已化身网红“段子手”的他在谢谢B站接采访如是说。

  人生本就是这样起伏不定、盛衰相依,没什么值得激动不已的!

  活着就要风餐露宿、雨雪风霜,就要吃喝玩乐,就要雪月风花。

  活着就是活着。

  喜欢看余华的小说,《文城》是余华八年之作,最新作品,想看看写了什么?

  小说的名字,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哥哥胡编的,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却成为主角一直寻找的地方。故事是主人公写娶妻生女的内容,情节太过复杂。主角是一户殷实的北方人家的儿子,家里有地,靠收成积累下不少钱,还有房子。父亲走的早,母亲织布远*闻名,生意也不错。儿子的教育由母亲安排,除了读书,还负责地里的庄稼和活计,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每年,母亲都会拿一匹织锦去为儿子相亲,如果相不中,布就留给人家作为补偿。直到母亲去世,也未找到合适的儿媳妇。之后儿子自己拿着母亲留下来的织锦去相亲,也未如愿。家里有田家作为管家,跟着林家很多年了。管家老了,儿子田大接着跟着林家继续干。

  有一天,两个南方的年轻人出现在林家门口,请求住宿一晚,林祥福同意了。住了两天,男的说他是哥哥,带着妹妹去京城找亲戚不方便,想让妹妹寄住在这里,等待他从京城回来接她。两个人说�都是南方�,林祥福听不懂,看着哥哥阿强和妹妹小美不像是坏人,就同意小美留下来了。

  长话短说,日久生情,林祥福和小美在一段拘束的生活过后,过起了小日子。小美除了做饭,打扫房间,还学会了织布,这让林祥福感觉踏实了。他高兴的让小美看了家里的金条,大金鱼,小金鱼,和地契,房契,认为小美是自己的妻子了。可是,小美还是走了,带走了一半的金条。这让林祥福没有想到。半年多了,小美又回来了,说是肚子里有了林家的骨肉。林祥福以为小美不会再跑了,因为有了孩子。可是,当孩子两三个月后,小美还是消失了。于是林祥福抱着女儿踏上了寻找小美之路。最后在溪镇落脚,他找不到阿强说的文城。他在这里靠木匠手艺做起,越来越好,有了上百亩土地,女儿订婚了。想不到土匪将商会会长绑架,林祥福代表全镇去交赎金,结果被土匪活活打死。

  女儿在上海读书,林祥福要找的小美就在溪镇,一直躲着他。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后被婆婆休了。阿强偷了家里的银子,接小美去上海花天酒地一番,然后准备去京城寻找亲戚。路上没有了盘缠,借宿在林家。两个人合谋,小美留在林家,阿强在附*等待。结果几个月后,小美偷了金条与阿强一起南行。路上小美发现自己怀孕了,便回头去了林家,打算生了孩子再去与阿强汇合。这次,小美离开没有偷拿金条。两个人最后选择了回家,母亲已经病故,父亲病重,不久也走了。没有想到林祥福带着孩子找到了溪镇,小美和阿强躲在家里不出去,害怕遇到林祥福。在溪镇大雪,祈祷灾难快点过去的时候,两个人被活活的冻死了。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着人性,描写了复杂的内心活动。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人的一面,也有鬼的一面。主人公林祥福和商会会长是比较正面的人物,而小美和阿强,虽然做了坏事,却又让人恨不起来。最可恨的是土匪,惨无人道,造成了故事中太多的悲剧。

  故事不错,但是与预期还是有差距,似乎没有超越余华之前的作品。

  半个多月前在西安咸阳机场候机时,我逛进一家书店,不经意间注意到了余华的新作《文城》。

  于是,前不久的618,我在京东上购买了这本书。于昨日花了一天时间拜读完。果不其然,这本作品和之前余华先生的著作一样,再次震撼了我的心灵。

  文城是小说中一座虚无缥缈的城市,却也意味着主人公林祥福和他的女儿没有尽头的漂泊和找寻。

  当林祥福决定住在溪镇的时候,他内心已经笃定自己要找的文城并不存在,但是他心中的文城仍然还在。虽然不确定溪镇是不是文城,但这个城市的景象和方言,就跟阿强口中的文城相仿,同时他也感觉到小美就在溪镇。

  事实上,最后证明林祥福的判断是正确的。只不过,当林祥福再逢小美之时,“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左侧,两人左右相隔,咫尺之间”。余华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将这等凄美的画面描绘得那么深入人心。

  林祥福抛下一切,付出一生要找的人,最后竟然以这种方式相见。如果人真的有灵魂,那么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将又是一种邂逅。

  而在人死后,所有的大黄鱼(大金条)、小黄鱼(小金条)、银票都不值一提了。

  整篇作品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为之一动的地方。在那个战火纷飞、土匪军阀横行的年代,命比纸薄。“一个被雨雹砸死的老人躺在一块木板上,与失去牲口后哭天嚎地的悲哀不同,失去一位亲人的悲哀更显得*静”。诉说的语气亦是*静,却让人深刻感受到在那个年代,人命不如牛命的现实,毕竟牲口是庄稼户的一半家当。

  而陈永良夫妇在林百家被土匪绑走后提出让自己其中一个儿子陈耀武代替林百家,只因为“一个女孩子被人折磨后怎么嫁人呀”!“孩子咱家有两个,林祥福只有一个”。人间大义,感人至深。

  故事从一个“富二代”林祥福开始说起,虽然父亲早逝,但靠着母亲的严格管教,林祥福成长为一个既善良又勇敢的男人。母亲教导的那句“纵有万贯家产在手,不如有一薄技在身”让我印象深刻。**后的“相亲之旅”中有了错过刘凤美的遗憾,才让他被命运捉弄般的遇到了小美这个有夫之妇,开始了后续一系列的故事。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断的遇见,不停的成长。

  小美虽然两次离开,却在中途回来为林祥福生下了他的女儿。而这个出月子就再没见过母亲,喝着百家奶长大的女孩儿(林百家),成为了改变林祥福和小美命运的因素。

  这个善良的男人为了找寻女儿的母亲,放弃故乡拥有的一切,南下寻找模糊的“文城”。从而机缘巧合地认识了善良的陈永良一家,随后长期定居在溪镇。

  而小美在离开林祥福后,和阿强也回到了溪镇。在和女佣不经意的对话间得知,一个北方男人带着女儿一路南下找孩子的母亲。也得知了林祥福每次手臂放着一文钱,给女儿找哺乳期的奶妈讨奶喝。作为孩子的母亲,知道这一切的内心显然是无比痛苦和纠结的。但她没办法做出回到林祥福和孩子身边的决定。

  林祥福来到溪镇没多久就迎来了持续多日的暴风雪,全村一百多位村民跪在被积雪填满的街道上祈求上苍庇佑,早日停止这场天灾。而这次猛烈的暴风雪竟导致数十位镇民在祷告的时候活活被冻死,其中一直无人认领的六具尸体里,竟包括小美。

  刚到溪镇没两天的.林祥福意想不到的是,远远的看到这六具尸体中,竟然有他最终找了一辈子的人……

  记得在祷告时,阿强对小美说过两次“回家去”。但是小美没有起身,继续在愧疚的祷告中思念着自己的孩子和林祥福,也正是这份愧疚导致她冻死在这里。

  更凄美的是,等到小美死后十数年,等到林祥福在溪镇生活十数年后死去,他们才在溪镇西山的墓地左右相隔,棺材隔墓碑。然而因为田家兄弟要将少爷带回故土,这次死后的“相遇”也只是匆匆一别。

  回顾林祥福这一生,饱经风霜,岁月蹉跎。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时代的车轮无情的碾压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身上,虽然这路上收获了仁义兄弟,女儿也逐渐成长,但埋下心底的那个秘密到死都未曾揭开。

  最后的补章,逐渐把谜底揭开,皆是情,亦是孽。但唏嘘过后,仍感叹:有些人,一次错过,这辈子,就错过了。

  《文城》是余华先生的一部全新长篇,是瀚海园读书会推荐阅读的一部作品。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xx年3月出版。

  (一)苦难岁月里的温度

  《文城》的时代背景是清末到民国北洋时期,有北洋军阀潜逃的场景,是国家、民族、未来、现实,都需要温度的时代。

  在那个蛮荒时代,一个叫林祥福的男子;一个有温度的男子;一个带给苦难岁月里温度的男子;一个经历了一场活着的温度的男子;一个与突然闯进他生活带给他温度的女子风一样的来去之爱与找寻。

  在那个蛮荒时代,作者笔下演绎着一个个被时代背景限格的人物形象。是苦难与富有,善良与邪恶,卑微与高尚,道德与劣行,现实与期盼,温度与冷漠的交织。

  活着就是与世界和解,就是一种温度。读此部作品,读出在特殊时代背景里,为活着而需要的温度;为情感遇见与失去所需要的`温度;为守护家园土地与人所需要的温度;为救助救援而无偿付出的温度;为找寻与思恋的温度。在苦难岁月里,这一丝丝温度,让时代背景的磨难带着深深的陪伴。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7)

——局外人读后感-读后感合集五篇

  《局外人》乃加缪的文学黎明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前言里是这么评价的,而且对这部作品评价极高。

  看了书自己去思考一番再去看前言或是后序甚至是封面或者封底的推荐语都觉得如雷一击,劈到心坎儿里去了,佩服别人的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力。

  这部作品呢,如译者柳鸣九所言,揭示了司法对人性的残杀度,是法律机器运转中对人性、对精神道德的残杀。而”我”在这一场对”我”的审判中,成了局外人,而”我”的性格及生活态度让”我”成了这个社会的局外人。我对这本书比较感兴趣的正是主人公那种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态度。真实地把握着自己生命的真理,只忠于自己。

  读到”我”对那曾经属于自己现在已经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气息的感知与怀念时,非常感动。对”死”的探讨我想我是没读懂作者的意思。”既然都要死,怎么去死,什么时间去死,就无关紧要了,这是显而易见的。”这里跟”上帝已经死了,宗教已经破灭。”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以前的人,生以宗教信仰为追求,以信仰上帝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以前追求的意义没了,那么”生”便不值得再做探究,该考虑的便是”死”的问题了?

  这样,“活”本身,就是唯一的真正的意义?对于“生”或“死”的存有希冀的探索,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吧。

  真相总是包裹着谎言一同到来。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撑时必须接受你的困扰;我的爱人,我需要你爱情的抚慰时必须接受你的无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计回报的付出时必须接受你的固执;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钱来自我立足时必须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这些真相之后,我总是取舍利弊,然后在你们的游戏中败下阵来。我了解作为胜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助、孤独、贫困、死亡。于是我每次都选择了妥协,用谎言来让游戏变得简单。但每次处于真实与虚无之间的时刻,我总试图寻找些什么,以期待能离真相更*一点。

  加缪的《局外人》讲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在乡下养老院的母亲死了,他回去守夜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感情,并且在葬礼上也没有哭泣。之后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意外用枪杀死了一个***人,然后被判了死刑,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在整个人生包括对待自己的审判时也一直表现的像个局外人。

  在尝试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说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前两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医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术,而我妈在苏州老家,家里也在装修,无法脱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听了后心里不大乐意,这当然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但我开始分析,大姨是我妈的姐姐,姐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忆。

  和默尔索挺像的,常常旁观者一样理性地看着自己,在乎的事不多,其他事情可也不可。过去的一切过去了就与我无关了,开心的不开心的我只是看着。没什么不好,至少神甫他改变不了我的信仰,假装也不行。

  看电影时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大脑一片空白眼泪却掉下来,要说哪里感动到了我也不清楚,也明明没有思考什么。就在想啊,会不会是这样:看过的书和电影往往会描写一个场景里人们的情绪内心和反应,在生活里也会接触到观察到,久而久之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和反应,条件反射似的`。加缪这样“异于常人”的反应说不定才是真实的。什么是正常的反应呢,人本来就很复杂,情感也不是拿出来表现给别人看的。每一种情感都只有一个样子吗?结果却因此被视为十恶不赦。查到挂科,内心毫无波澜,上课不好好听课临时抱佛脚也不认真,理所应当是这个结果,却总是会情不自禁想笑,大笑,为自己感到可悲吗,不清楚。然后也会认真复*,准备补考。一次错过了公共选修课最后一节课,没有领到期末考的答题卷,去找老师询问能不能补领,知道这个老师*素严厉,也自知理亏,所以在老师回答只能补考的时候说了声谢谢老师就转身走了。“诶——你这个学生!”老师估计懵住了哈哈。如果我在考场被误会作弊,被告上法庭,单凭前面这表现我怕是要被开除学籍。

  因为个人的经历,读来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开头讲主人公参与母亲葬礼的那一段。他的每个想法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想着如何跟老板请假,看着美景想出去散个步),但这种“合情合理”却又透露出一种荒诞感。因为世界的规则要求他这时候应完全被感性所主宰,而不能拥有正常理性的思维。

  加缪的局外人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缺失。做一个局外人其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因为异己往往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罪过。“自由”两个字听起来美好,但它同时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放弃社会对人的帮助,只靠自己承担起生命的重量。从个人经历而言,我在做局外人的时候,往往得到的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恐惧,一种对于自身缺乏融入局中的能力的痛苦和害怕。当自身无法融入群体的狂欢,这种刻骨的惊恐与孤独无异于一种折磨。

  结尾让我觉得极为触动,因为最后作者写了主人公其实很痛苦。这“痛苦”两个字,透露出了曾经主人公对世界有过的巨大的热爱和希望呀。主人公如同一个赌气的孩子,试图说服自己接受世界丑陋又冷漠的本质,“局外人”的态度甚至带着点冷战的意思。可到生命尽头,当世界真正向他证明它确实不值一爱的时候,他还是刻骨疼痛了。如同曾经所爱非人,真情错付。

  一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描述*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宛转曲折的心理描写,主人公对一切都超淡然。

  虽然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来反思,难道母亲去世就一定要哭吗?如果跟母亲感情确实一般,没有想哭的冲动,又为何要假装难过挤出眼泪只为了别人夸赞自己孝顺?难道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一定要有个合适的时间吗?这些问题也不断的让我随着主人公拷问自己。世俗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吗?

  答案当然不是。

  虽然这小说最后也显示了,与世俗的入世、投入和执着相比应该下地狱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狱。所以在与世俗做抗争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主人公最后与神父的一番对话才显示自己临死前对于世俗观点对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绪,但他依然对于自己生死也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许会试着在法庭发言为自己夺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尔索对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受到了威胁”这是作者对摩尔索的评价。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大众意识比想象的更浅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如果你没有摩尔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8)

——优秀简爱读后感合集五篇

  每一个女性都是有尊严的,都渴望着独立自主,简爱就做到了这一点。她虽然出身卑微,从小受尽欺负与苦难,但她依然积极向上,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这个世界。《简爱》这本书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简爱从小父母双亡,舅妈把她送去一所慈善学校,在那里她度过了38年的时光,成年后当了一名家庭教师,与罗切斯特先生上演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两人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简爱这个人物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她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却是值得我们去喜爱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特色,罗切斯特先生成熟、稳重、老练,阿黛勒小姐可爱顽皮……每一个人物都用自身诠释着*等的重要性。

  简爱也不愧是新型女性,她与英国当时那些下层妇女安全相反,她敢于抗争,敢于争取自由*等,不甘就这样饱受侮辱,她需要的是尊严,需要的是自由。简爱的那句:“我们是*等的!”是她的心声,也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心声,更是当时社会上的万千女性的心声。这位追求*等的女性同样说过:“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是啊!我们不应该受欺负了还一直忍耐下去,在适当的时机,我们应该要用正当的途径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多么的不*等。简爱用话语,用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些,我们感谢她,同样也赞扬她。

  简爱从始至终都保护着自己的尊严不受到伤害,当然她也做到了。她用行动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看法,我喜欢这个人物,更喜欢她身上的那股子敢于抗争,追求自由的精神。

  简爱因女性尊严而生,女性尊严却因简爱而改变!

  杨玉琦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夏洛蒂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简爱》读后感(方靖雯)。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读后感《《简爱》读后感(方靖雯)》。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难道就因为我贫穷,地位低下,相貌**而且身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一颗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丰富,我心里所装的也和你一样充实。这是《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一句名言,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相信书中敢于抗争、性格倔强的简·爱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简·爱是一个可伶的女孩儿,父母早逝,只能寄养在舅妈家。从小她受尽舅妈的虐待、表姐的蔑视,表哥的欺负和痛打。十岁时舅妈把她送入慈善学校当修女,修女在当时是最低贱的,在那里,简·爱学会了坚强,并在那里一呆就是八年。长大后,她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反抗**的偏见,打破传统地位观念,最终她嫁给了一位牧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个曲折的故事,让我意犹未尽,简·爱的倔强和独立的性格,深深地震撼了我。简·爱从小就寄人篱下,受尽了不别人的冷眼相待,而她没有屈服,敢于面对现实,与偏见和命运抗争,以勇敢顽强的毅力克服所有的困难,这就是我喜欢简·爱的理由再加上简爱在那所修女学校待了八年,要知道在那所学校里学*,不是被老师害死,就是被饿死冻死,这就让我更佩服简·爱顽强的生命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当困难来临时,不要哭泣,也不要绝望,要学*简·爱,勇敢地面对困难,敢于正视现实,不屈服不放弃,拥有简·爱一样的毅力,坚强的克服困难,这样任何困境也都能迎刃而解了。记得有一次体育测试,因身体不舒服发高烧不能参加,但想到这次测试又很重要,不能因我一人而拖了全班的后腿,刚刚读了《简·爱》,她的影子又再次浮现在我的面前,因为简·爱给了我动力,我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坚强地完成了100米弯道跑测试。

  我很喜欢简·爱这个人物,希望能成为一个像她一样的人,一个敢于与命运、偏见抗争的人。我也希望大家也读一读了《简·爱》,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这是一部没有华丽外衣,没有浮躁激烈的作品。有的事一份*实的真诚,而当代小说中的离奇的怪诞,夸张的描写,粗糙的感情,比比皆是。

  《简爱》这本书从问世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了,时间的尘埃并没有掩盖住这部小说的耀眼的光芒。它以十九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交易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简爱很小就被他的舅妈收养,受尽了折磨,而且约翰里德也是一个蛮横无理,猪狗不如的禽兽,总是欺负简爱,但舅妈不但不制止,反而一起和约翰里德一起无故打骂简爱,还把简爱关进“小红屋”,让简爱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还在布罗克斯特面前说简爱是一个无可救药爱撒谎的小孩,希望布罗克斯特可以好好管教,并且把简爱送进了罗沃德学校。然而,即使是这样,简爱也不像恶势力低头,自我保护,克服困难,保持自我尊严。

  命运把简爱抛掷到了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存环境。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藐视,表兄的侮辱与毒打,以及势力的用人们为虎作伥,但这些都没有使她屈服。相反,她以弱小的身躯,做了另对手心惊胆战的斗争,直至被逐出她的容身之处。

  简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大家老师对残酷,对不公道的人百般依顺,那么那些坏家伙就会更任性胡来了,他们会什么也不惧怕,这样也就永远不会改好,反而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了打,我们一定要恶狠狠地回击。”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正如简爱的性格一样,因为自尊自重是做人最起码得要求。

  这部小说的特点是富有激情和诗意,小说中主人公追求简爱的浪漫,不顾一切追求简爱,而简爱虽柔弱软小,但性格独立,自有主见,对谁都敢说不。简爱也是一个有爱心,不记仇的人,长大后选择忘记小时候里德太太对她的辱骂和不尊重,在里德太太病危的时候选择回去照顾,同样在和罗切斯先生恋爱中可以看出。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命运是不可战胜的,*等是需要自己追求的去取得的。”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无数读者,使更多人去改变,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尊严与爱——简爱读后感。《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生存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等交谈的人。

  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的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己的尊严和真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


黄油烙饼读后感合集五篇(扩展9)

——《童年》读后感 读《童年》读后感合集五篇

  读了《童年》这本书,它讲述了阿列克赛的童年,从父亲死去开始,阿列克赛就和妈妈、外婆一起生活的经历。

  外公家是一个嘈杂的大家庭,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去远方了,在那里慈祥、善良、乐观的外婆一直照顾着阿列克赛,阿列克赛也懂得了什么是人生。阿列克赛的童年是悲伤的,他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开他,由于母亲总是长期在外,很少回家,即使回家也是简简单单说几句,便又匆匆的走了。阿列克赛很孤独,他觉得身边的人总是很陌生,只有外婆才让他感到温暖。

  外公家来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房间总是飘来一种怪味,为此外公很不喜欢他,但是阿列克赛很喜欢他,他总是给阿列克赛讲各种新鲜的事情,这让阿列克赛觉得生活很美好,但是没过多久,那个人搬走了,阿列克赛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朋友。外公让阿列克赛上学,但是他不太喜欢上学成绩却非常好。

  后来外公为了给母亲置办嫁妆把房子给卖掉了,这样外公家的生活更困难了,小小的阿列克赛为了补贴家用,把努力学*得的奖品换钱给外婆。没过多久他的母亲去世,阿列克赛非常伤心。

  这本书让我感觉我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阿列克赛没有我这样好的学*条件,但却能成绩优秀;他那么小还要赚钱养成活自己和外婆,而我生活在幸福的家里,什么事都有爸爸妈妈关心,所以我应该少让大人操心,好好学*。有新衣服要爱惜,节约每一分来之不易的钱。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童年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非常有压力的,比如天天上补*班等等。而《童年》反映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童年》讲述主人公阿廖沙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记印。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时又受到一种小市民的社会生活,而这个阶层的人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厌恶。然而,阿廖沙单纯、完美的心灵并未受这些消极态度的同化,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他的一生,体现他所有的内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让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时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它是想要告诉我们是如何地顽强生长,并且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我想这也是高尔基创作这本书的另一个用意吧。

  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童年,享受童年,因为童年是美丽的,是快乐的,也是最难以忘怀的!童年让我们尽力小时候的顽皮,小时候的天真,让我们尝试第一次,让我们珍惜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吧!

  这部小说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还微微泛着一点甜,毕竟他还有一个妈妈。可这一点甜最后也一同进了母亲的坟墓。作者写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里的岁月。

  看完了,我有几个感受。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阿廖沙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11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从此独自走上了社会,独立谋生。

  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对自由生活有着热烈的追求。

  小主人公经常受到整条街上的孩子们的痛打,鼻子出血了,嘴唇也破了,脸上、身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声音,他又跑了出去。阿廖沙是向往自由的。作者在文中写道:“我的生活一点也不苦,我很喜欢这种独立自由的街头生活,也很喜欢那些同伴,他们在我心中唤起了一种强烈的感情,我总是不安地想为他们做点好事儿。”

  比起阿廖沙,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不用操心,有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有老师的教诲。可是阿廖沙,在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就要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了。他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依旧渴望读书、拼命读书,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学*。

  读了这本书我又联想起了我自己的童年,我的充满了快乐的时光,我自小从外祖和外祖母身边长大。

  我小时候,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所以,我是被外祖父和外祖母从小带到大的,他们对我无微不至,还经常带我出去玩,黄河、五龙潭、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这些都是小时候外祖父经常骑车到我去的地方,我要是累了,外祖父就在那里蹲着,抱着我,一动不动的抱着我,我睡醒了,就在玩,然后回去。

  当然这都是听我那慈祥的外祖父说的,那时我还太小,并不记得了。还听说,我小时候特别爱喝奶,一天就能喝四包,所以我们家一星期就能喝完一箱,所以我们和买奶的都很熟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每天五点多就吃饭,吃完晚饭,我就和外祖父或外祖母一起去我们家附*的一个广场,奶奶在那跳舞,我小时也会去跟着跳,那些老奶奶都很喜欢我,那是沙子地所以,我的腿上会有好不了的伤,因为那个伤刚好,腿上有出现了另一个。我在那里认识了不少好的伙伴,我又丢三落四,新买的mp3,带去哪里,自己带着去玩了,结果玩完了就掉了,只剩下一个耳机,在我脖子上带着。外祖父和外祖母看见了,都不知怎么说我才好。

  我的童年和作者的有相同,因为我们都是在外祖父和外祖母身边长大的,但更多的是不同,因为我的童年更多的是快乐,可是作者的童年更多的却是苦难的童年生活。

  我那慈祥的外祖父,那使我幸福的童年以及与我童年相反的作者那段苦难的童年,我记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我读了《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

  最*,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但是高尔基却成为了当代远*闻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真是无法想象,经历了如此残酷的童年,却能成就这么伟大的事业。可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坚持不懈的顽强精神和他外祖母对他伟大而温暖的爱。

  高尔基的《童年》像火一般地歌颂了自由和理想,号召革命行动,赞扬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也批评了腐朽的社会制度,纪录黑暗现实和自私、愚味的小市民*气。要是世上的人都能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在社会上将心比心,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高尔基的《童年》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它告诉人们:生活中,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和生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