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3-13 00:00:00

《哲学与人生》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哲学与人生》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哲学与人生》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

  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河畔。自此,**国1/8土地的**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这是人类 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讲授>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说明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也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首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例如:李四光与中国石油。价值规律、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新陈代谢、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

  其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1)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例如:克隆羊、人造心脏、人造蛋白质。

  (2)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例如:展示建设三峡时的图片,指出三峡的建设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害为利的最好的例证。

  再次,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例如:长征精神、铁人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1)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正确指导行动。例如:万有引力定律。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教师设疑:“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人类登上月球的向往。而今天,人类已把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这又包含什么哲理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3)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磨炼意志,鼓足干劲,战胜困难挫折。

  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出*了追悼仪式。布什在简短讲话中对每一位宇航员表示敬意,他说,7名宇航员的牺牲是个悲剧,但他们是为人类古老的理想而死,他们明知巨大的风险仍然“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们牺牲在“发现的旅途上”。他说,尽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美国的航天事业仍将继续” 。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意识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想避免失败,战胜困难,唯一的选择便是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就前面所讲授的有关哲学基本观点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练*>

  1.连连看

  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为什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改变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三, 精神状态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2.思维训练

  展示幻灯片:刻舟求剑的故事

  教师设疑:故事中的人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吗?他为什么找不到剑?

  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与动物不同,人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本能的生存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活过程,是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动地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黑猩猩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从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2.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人自身努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对自身物质潜能的开发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可以提高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例如:在这里可以和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名字叫《撕思人生》,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

  开展游戏式的活动——撕思人生

  活动方式: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让学生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一个箭头坐标,然后标出自己的出生年龄和实际年龄;做完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应当功成名就的年龄、以后人生中最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同时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功成名就;最后让学生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

  活动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提问:

  1.面对这张纸,你有何感受?

  2.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和拼命工作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

  3.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总结:让学生通过这个游戏亲身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3.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每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例如:教师在这一部分可结合前面的游戏进行简单的概括 ,告诫学生人生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 “吉米的故事”

  1.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3.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讨论: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总结出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 “牛群事业成功的故事”

  讨论:学生结合案例讨论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战胜自我,克服自卑,如何做才能实现自我。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参当中的有关事例进行讲解。

  课堂活动:自信自强实现自我

  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已经对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教材的可读性和教材的案例,再补充一些生动、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讲一个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学在锻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运用好榜样示范法。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设立故事会评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幻灯片:想一想:“嫦娥奔月”的成功体现了哪些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2.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1)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忽视联系的客观性会遭到惩罚,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无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讨论:为什么探月工程一度停滞?面临困境,需要迫切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介绍有关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结论:联系是有条件的。

  展示幻灯片:试一试,请学生回答。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结合“嫦娥奔月”录像以及前面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进行归纳总结: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计其一,不及其余。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重视个体、局部对整体的意义,又要把个体和局部放到整体的联系中去,在人生的成长中,既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3)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事物间的联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等,只有充分把握事物间存在的这些联系,才能努力去发现挖掘,得到启迪,提高能力。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问题探究:人能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然后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什么是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

  展示幻灯片:指出人际关系的特性:客观性、复杂性和交互性

  (1)客观性。故事回放“好玉米是这样获得的”,教师解说故事,请学生说出理由和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纵向联系的角度讲解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客观必然性。

  (2)复杂性。课堂练*。请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列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不同的社会角色。

  (3)交互性。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故事:莫斯科街头,大文豪萧伯纳遇到一个苏联小姑娘,两人有一段交谈……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那么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教师说出故事,并给出人生的启迪:身份只是暂时的标记。

  教师总结: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因此,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特性,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才会更深刻。

  3.社会交往的作用

  脑力激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看哪个小组能总结出更多的作用。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巡视、指导。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并进行评比。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小故事“天堂与地狱”来升华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

  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片段,指出:“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以和为贵”以及和谐社会主义的内涵。

  2.人际和谐及其特征

  请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人际和谐的特征。教师展示“人际和谐的特征”幻灯片,并逐一进行讲解。运用图示展示和故事回放,引导学生讨论“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作用”。

  3.人际和谐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对个人的成长成才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图片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升华主题:正是人际的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战胜各种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进入中职的第一天,如何和同学相识并建立友谊的,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友谊后,内心有何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只有主动地交往,自觉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2.学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在生活和学*中是如何化解与同学之间或父母之间的矛盾的,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谐相处。

  3.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师利用教参资料进行讲解,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待不同的人应采取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获得快乐的人生。展示名人名言,进一步强调友谊的作用和获得友谊的方法。

  课堂活动:评选“和谐”标兵

  在班级中开展评选“和谐”标兵活动,并说明评选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只有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课堂小结〉

  1. 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巩固本课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

  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 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对哲学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哲学与人生启示。

  你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板书小结>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随堂练*>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物质B.意识

  C.社会D.精神

  答案:1.C 2.B 3.D 4.A 5.C

  <课后作业>

  1.教材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2.我们国家有很多成语,请同学们查一查以下一些成语的意思和出处: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量力而行、妄自菲薄。

  请列举说明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指出这几个成语的异同,并谈谈这几个成语与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教案4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教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歌曲《山不转水在转》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

  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心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山也转。

  没有流不出的水,没有搬不动的山,没有钻不出的窟隆,没有结不成的缘

  那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再长的路程也能绕过那道弯,也能绕过那道弯。

  提问:“山不转水在转”,这句俗语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 “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绝对的(多媒体展示)

  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

  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圣神皇帝”的无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

  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

  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它们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1.人生行动的含义

  什么是人生行动

  案例: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提问: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活、聪明的蜜蜂高明之处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人生行动不同于被动、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的动物的本能活动。第一,动物基本上是凭本能行动的,而人有自主的意识,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第二,人总是自觉地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因此,人类行动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2.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

  案例: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

  一天,爱因斯坦去请教一位老琴师。琴师说:“孩子,你先给我拉一首曲子吧。”他拉的是帕格尼尼24首练*曲中的第三首,简直破绽百出。一曲终了,老琴师沉吟片刻问他:“你为什么特别想拉小提琴呢?”他说:“我想成功,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出众的小提琴家。”老人又问:“那你拉琴快乐吗?”他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对他说:“孩子,你现在非常快乐,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对不对?你拉小提琴是为了成功,获得快乐,而现在你已经是这样,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人呢?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够了。”

  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爱因斯坦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一味地蛮干,他将一事无成。在行动中,我们不但要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审慎地判断各种主客观因素,扬长避短,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这样才能一步步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案例: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

  提问:北京奥运会赛场上,最让人感动的瞬间

  学生讨论:(略)

  教师:奥林匹克精神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赢取胜利,还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案例:“熊猫烧香”

  2006年底,一种叫做“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任意肆虐,掀起了一场“黑色恐怖”。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上百万个人用户、企业局域网用户被感染,损失不可计数。

  “熊猫烧香”在网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机关的重视,“熊猫烧香”的幕后黑手李俊最终被抓获。

  李俊交代,“最初我设计病毒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后来有网友找我买木马,我看靠这个能赚钱,就……”李俊不但设计了“熊猫烧香”病毒,还以自己出售和由他人代卖的方式,将该病毒销售给了120余人,从中非法获利10万余元。

  当李俊被捕的消息传到湖北省娲石技术学校——李俊的母校时,老师们怎么也想不到,破坏学校局域网的病毒“熊猫烧香”,竟然是他们的学生李俊搞的鬼。“李俊很爱学*,尤其是学*计算机,到了痴迷的程度。”李俊的班主任胡毅老师痛心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提问:李俊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浩瀚纷繁,生活瞬息万变,在精神与物质、道义与私利、理想与现实、现在与将来的坐标上,如何开展自己的人生行动,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深思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舞台,同时也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遵守法律规范和社会道德,严厉惩罚那些违背社会规律,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我们在行动中要尊重社会规律,遵守法律和道德,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

  案例:《我的大学》

  高尔基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16岁那年,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没有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高尔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他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问: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大自然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生存必须的衣、食、住、行,这些东西是人们通过行动,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制造出来的。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精神财富。而且,积极的人生行动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使人的体力、智力和意志在行动中得到锻炼和完善。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案例:舞蹈“千手观音”

  提问:喜欢舞蹈“千手观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千手观音”舞蹈为什么这般美丽?失聪的姑娘们听不到乐曲,然而她们用其他感官来感受节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可以说,“千手观音”的美源自于他们那纯洁而饱满的精神力量,以及他们用行动演绎出来的精彩人生。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1.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案例1:林肯的一封信

  尊敬的先生和夫人:

  您还记得30多年前那个圣诞节前夜,那个捡煤屑的小伙子吗?他当时乞求上帝赐予他一双鞋子,但是上帝没有给他鞋子,而是别有用心地送了他一番比黄金还贵重的话和一双袜子。正是这样一双袜子激活了他生命的自信与不屈!这样的帮助比任何同情的施舍都重要,给人一双袜子,让他自己去寻找梦想的鞋子,这是你们的伟大智慧。衷心地感谢你们,善良而智慧的先生和夫人,他拿着你们给的袜子已经找到了对他而言最宝贵的鞋子——他当上了美国的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我就是那个穷小子。

  亚伯拉罕·林肯!

  案例2:《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案例3: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提问:这三则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成功离不开顽强和坚韧的意志。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2.遵循客观规律,积极行动

  案例1: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现了若干物理学定理,更重要的是,他把实验的方法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相结合,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

  提问:从伽利略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我们在认识规律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2: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2005年,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公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

  提问:

  1.分析“杞人忧天”的错误。

  2.“杞人忧天”是“庸人自扰”,今日之忧“天”却不再是无稽之谈,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1.受当时科学发展水*的局限,“杞人”对宇宙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毫无根据的。

  2.人类在对自然界加以利用和改造时,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因而违背了自然规律,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课堂活动>

  目的:认识人生行动的重要意义,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步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分组写出小品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每组进行课堂表演,坚持用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人生行动,反对错误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思考题>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聪明的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一直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行动?

  <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中,我们应该( )。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5.在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千家企业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0多家。有的企业老总还当起了“星探”,亲自到赛场抢夺技能“明星”,这与当前的“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上述材料表明,劳动者( )。

  ①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技术水*

  ②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就业观念

  ③要依法履行*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义务

  ④要积极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网 7.*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 )。

  A.**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和职业技能

  8.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哲学与人生》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哲学与人生》教案菁选(扩展1)

——哲学与人生论文 (菁华3篇)

哲学与人生论文1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较为深刻,使得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一定问题。文章将提出市场经济背景在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探究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数显问题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中学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问题;影响因素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的中心问题。人生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其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一)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一。如今大多数的同学都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在每件事情上都强调自己的主体意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1]只有较小部分的同学认为应该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在他们的认知里,人生价值便是自我价值,人生幸福便是个人幸福,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

  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二。市场经济下的同学普遍存在重功利、讲实惠,看重物质利益的趋向,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物质利益大于精神追求,甚至有的同学偏激地认为金钱便是衡量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自己未来的目标,便是要赚很多很多的钱。

  (三)重才轻德

  重才轻德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三。市场经济下,大多数同学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学识、才能、机遇、社会关系等,而与个人品德没有太大的关系。如今许多同学不讲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鲁、谈吐庸俗,“高分低能”和“高分劣德”的情形屡见不鲜。

  二、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矛盾具有普遍性,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样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利益原则、等价交换等对于培养我们高中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都有着积极作用。[2]但是同时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中利益是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强化了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促使了我们高中学生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又如等价交换原则,其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但是其应用到社会社会生活中,则会让人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不利于我们高中学生助人和奉献的进行。

  (二)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使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高中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同学们产生了较大冲击。尤其我们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极易在纷繁复杂的思潮和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现多元矛盾和摇摆不定的情形。尤其*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已是世界大国,西方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文化来影响我国民众的思想,使得我国在内部产生矛盾。因此,我们高中学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在多元化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也能保持初心。

  (三)学生自身意志品德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的影响

  我们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但是其仍然兴趣较为广泛,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较强,渴望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意志相对于承认来说还较为不稳定。[3]高中教育是传统的、纯粹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高中学生却要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具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造成其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此外,我们高中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还不能够正确地应用辩证法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膨胀,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学校灌输式的教育,渴望进行自我奋斗和拼搏,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肯定,从而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产生漠视群体的观念。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特定的人生环境,人生的社会价值也需要社会做出相应的评价。面对社会中存在不同程度人生无意义感的人很多的现实情况,社会也应对自身进行评价。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以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需要的全面化为内容,因此,人的自我塑造归根到底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构。社会在制度上要明确地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关系建构的最终目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一种机制,从而为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还给人自己”创造条件,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确立具体的目标,努力消除或弱化社会关系物化的消极影响,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人的发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人和社会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商品社会形态中社会关系物化的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在人面前以物与物的虚幻形式体现出来的现象称为“拜物教”,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0](P426)在他看来,物化的社会关系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他更多地批判了它的消极意义。商品拜物教使“商品”能够超越人的意志而行动,最终成了一种“观念形态”来约束人。由于拜物教的作用,资本的权力必然会向社会生活、政治领域渗透以及吞噬道德信仰世界,甚至连人的道德良心也受到怀疑和否定,社会中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道德灾难时有发生;人们生活的风格由物来决定,在多样化的物品追求和享受中而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精神上趋向极度的空虚化,身处物化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句话,就是人性的异化,物的自然属性以及物与物的关系掩蔽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拜物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很多丑恶社会现象的基础和重要表现。

  结束语:

  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基于我们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重视,正视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并寻找积极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改变现今市场经济背景下高中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得同学们在今后能够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入和参与市场经济,改善市场经济,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婷.市场经济下青年价值观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6(3).

  [2]乔磊花,周东坡.论市场经济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J].才智,2015(16).

  [3]范李明.论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J].商,2014(52):344-344.

哲学与人生论文2

  对饮茶价值的深度理解与认知,加上大众对饮茶活动的普遍共识,使茶文化能够具体发展成为展现文化机制和情感理念的综合文化体系。在中西方茶文化中,无论是具体的饮茶*惯,还是具体内涵,都将饮茶者自身的人生认知和情感哲学融入其中,进而造就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体系。

  1、中西方茶文化形成背景分析

  中西方茶文化机制的本质化诠释所展现的不仅是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融入的精神理念一种成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创新精神和人文思维的独特视角,来对中西方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具体内涵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认知,从本质出发,去深度探究和认知茶文化体系向我们集中诠释和展示的整体理念内容,从而实现对两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与传递。

  在*代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国际化融入茶文化体系之后,世界茶文化的丰富构建得以实现。茶文化融入世界之后,茶文化展现的已不仅仅是*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极具自身特色的文化机制。中西方茶文化是国际文化的一部分,国际茶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仅为茶文化的层次化交流开辟了传播交流的新途径,更是实现了与外国文化体系的内涵化交流。以饮茶为主的茶文化。作为独特的“附属品”,在被国际社会所熟知和接受的同时,日趋国际化发展和深度创新。

  我国茶文化元素是基于长期而客观的饮茶活动所具体形成的,其中所诠释及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惯,更是社会大众饮茶*惯的具体变化,从我国茶文化与大众生活*俗之间的关联性看,正是大众的广泛推崇和一致性认可,形成了我国茶文化的独有色彩。西方茶文化机制则形成于*代社会之中,其中融入和诠释了西方独有的*代文明,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其内涵丰富且形式独特。在西方茶文化中,我们所具体品读的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尤其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独立茶文化机制。

  2、我国茶文化体系所诠释和展现的人生哲学理念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机制来说,其最终都与人生感知和思维哲学之间有着本质化融合及价值诠释。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大众礼仪的本质性诠释等等,都在具体的茶文化中得以生动呈现。个人哲学的根源是自身对于茶和饮茶活动的理解与认识,所以在当前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浓厚的哲学思维使得该文化的本质化内涵得以全面提升。

  大众在饮茶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品茶活动,实现了自身情感的深化,以及思想理念的深化,并且通过哲学情思的必要融入,从而实现对饮茶活动和茶文化的独特认知。当然,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动态发展与文化诠释的综合文化价值,其在不断发展时,将具体的饮茶*惯和思想理念整体性融入,从而形成了价值内涵极其深厚的茶文化机制。

  茶文化机制是由大众所具体创造的文化机制,实质上是由大众理解和创造出来的,所以,整个茶文化体系所能表达的是系统化的人生感知,其浓厚的哲学理念中,有着自身感知。在品茶过程中,人们需要置身在“静”的环境中,具体感受对饮茶活动的深层次品知。

  茶属于东方文化的“原生元素”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诠释的不仅是东方元素,便是作为植根于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长达几千年的应用,使得我国茶文化包含了极具我国特色和内涵的思维*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独特的*思维,热衷于以情感表达的方式来进行层次化交流。对于我国大众来说,饮茶并非一种普通的生活*惯和价值理解,茶文化在饮茶认识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层次化的精神内涵被融入其中,从而赋予了其独特的情感思维。

  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展现的精神理念和个人的人生哲学,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外延,它们不仅是对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诠释,更重要的是随着大众饮茶*惯而不断成熟,从而使得饮茶思想深化为具体的哲学思维,实现了茶文化人生哲学的深度表达。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审美艺术和精神思维,不仅实现了精神理念与个人心灵的升华,更是实现了自我超脱,尤其是实现了自我哲学的个人诠释与真实再现。从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具体表现看,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灵上的诠释,更是对茶文化的成熟认知。我国茶文化融入了诸多思想理念,尤其是我国是以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来治理国家,浓厚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茶文化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

  3、西方茶文化体系所具体展现的人生哲学思维

  西方各国本身不是茶叶的产地,但是茶的独特魅力并没有影响其价值的传递与表达。西方茶文化形成于*代历史之中,此时具备了茶文化发展与创作的良好环境。

  西方茶文化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国茶文化的文化机制。主要是以英美茶文化为代表进行具体研究,其中尤其是以英国茶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我国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所不同的是,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更多展现的是一种个性文化,并且以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饮茶人的风格感知。

  西方茶叶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因此,在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我们并不能感受到像我国茶文化一样的丰富多样性,比如茶具、茶器等这些只有基于我国悠久的饮茶历史才形成的文化元素。西方茶文化是基于西方文化氛围和环境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其所具体表达的方式是将大众*惯进行深度诠释。与我国推崇自然不同,西方更多的是改造自然,这在具体的饮茶*惯中就能得以体现,比如我国饮茶时,更多是一种原生态的清饮风格,但是英式饮茶其往往是将牛奶、咖啡等诸多添加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西方茶文化的独特哲学。

  从西方茶文化的形成时代背景看,此时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饮茶条件也实现了极大提高。与我国“倡导勤俭”不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个人的享受。比如,英国下午茶将个人享受与精神化满足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构建了极具自身属性的饮茶*惯。

  西方大众的饮茶活动不仅有着自身的特色,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将社交礼仪和大众认知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从而以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西方茶文化元素的独特内涵所在。

  4、结语

  随着茶文化内涵的不断加深,我们不难看到整个茶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可以被综合利用和全面认知的重要元素,茶文化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环境,使得茶文化内涵成为了解各国文化的“主旋律”.我们相信文化在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及作用。而我们在理解茶文化时,必须从其中的精神理念认知角度出发,尤其要意识到整个文化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层次化影响和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骆云英,王晨婕.中西文化比较模式与先验哲学框架--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学”建构的理路及曲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17-119.

  [2]尹丕安,王正*,赵恒君.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兼评张西*《*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66-168.

  [3]余荣宝,李玉鸽.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现代化的机缘与价值--以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为中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28-129.

哲学与人生论文3

  远非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哲学家的幸运或者是不幸,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哲学家,当一个人真正开始成熟而自觉时就是他自己的哲学家,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深刻的人性,常人与哲学家的区别只是 职业的区别而不是人性的区别,哲学家是以哲学为职业的常人,而常人也总可以成为自己的哲学家。这里面不存在要不要哲学,或者哲学有什么用之类的 问题 。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且你能在何种程度上自觉,作为一个常人,大多数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执迷难决,但或许你也有幸能得到两者的自觉,这在传统 * 文化中的出世与入世思想中得到最特殊的表现,它构成了*文化中奇丽的人性与人生的浪漫性。

  *思想的超越性是自性的超越性,因而它也可以超越于现实的人生,而在个性意义上对具体 社会 现实的超越就是出世文化。儒家文化是由文人即以*文化的继承、教化为生或为业的人而被具体化、现实化化的,他们就是作为士或士大夫的精神贵族,和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在文化意义上相似但不相同,后者以物质享乐为基础,而前者以精神生活为寄托,但它都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社会阶层,准备和参与 政治 ,具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遣文化。*的文人入世就是官僚化,它的另一面就是出世,以退隐的方式进行政治准备或对政治、人生进行观察和反省,这两者总是同时存在士大夫的身上,更替着互为表里,即使位极人臣,也总是在思想深处潜藏着超越自身的出世思想,在文人文化生活中,表现为一种具有浪漫性的文人文化,如返古思想,田园文化,仙佛情操,甚至直接表现为政治性的隐逸行为。隐士是一个古老的*文化观念,而且始终被视为一种崇高的情操,因为它原初地在个性的人生身上表现了*文化对现实的超越性。让贤不是政治民主,而只是人性的*等,是超越个性的普世关怀,尧帝许由之让,伯夷、叔齐避世之节己为圣人之先,而孔子的“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贤者避世,其次避地。”“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之类的冷静,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样的无奈,恰恰显露了孔子个性中潜藏着的这种文化性本质,但他永远保持着一种对政治的渴望和对文化的看守的责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治上的中庸文化。在老子那里,这种文化本质则是以绝对的方式表现的,它直接表达为对文化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但这只是以原初的理性反对形式化的理性,因此我们总能以超越的解读方式理解这些名言的真正意义,甚在今天我们也能在新的社会现象中叹服他的明智,比如“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似乎在今天这个以地球为村的高度物质文明 时代 完全不合时宜了,但是今天的你又认识几个*在咫尺的邻居呢?

  最能表现这种浪漫的个性文化的人是*的庄子 (369- 286BC.),他的出世不仅是对政治,而且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特别是以文化生活即文人的人生的超脱,他把人性对物性的超脱寄寓在流丽奇瑰的文字中,塑造了一个不羁于形骸的文人精灵:“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逍遥游) 道在他那里得到了的人性化形象,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道的精神同一,这就是他的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把道化为了文人的精灵,他成为了在世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他把文人生活情操,人性的自由与文人的武器——文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文化中人性的浪漫,他真接传达了和真实地再现了老子学说中潜在的个性文化精神,给*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带来了深远的 影响 。庄子还以自己的人生超脱的浪漫性 实践了他的文化创造,他为妻子之死鼓盆而歌和庄周梦蝶的故事把残酷的现实与美丽的梦想揉合一起,成为了文人与 文学中的奇芭。他的诗一样的文字和神话式的自由想象表达了那种令人神往的超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以文字表达的流丽和恢宏气势实现了道在文化个性上超越,表达了脆弱的*文人与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之间的内在 联系,这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这样的政治雄心同样令人倾倒,但前者具有超越的空灵与自由,成为了*文人文化的精神象征。


《哲学与人生》教案菁选(扩展2)

——哲学与人生随笔(精选10篇)

  哲学与人生随笔 1

  成长,也许就是漫长的,也许是一时间的。成长就是成长自己的心智,自己的责任心。

  那一天,我在体验责任心中慢慢成长。我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足球,但坏事偏偏发生了。我一个漂亮的抛离射门。万万没想到我的这一下太棒了。让球飞了起来不争不屑的正中玻璃。我们半下晃不过来。但是最后还是有人醒来了。大惊的对我们说:“这是隔壁老王的玻璃。我真的是无语了。我们居然打重了!”这一下,老王的恐怖之处在于什么事都告诉父母。我们大家只好逃走。

  我还加速回家,积极慢慢的进了家门。就关住起了父母的一举一动。

  不料,还是被反现了。我只好承认错误。爸爸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一个人想要成长,就必须要与承认自己的错误。你自己好好的想一想。”我真的还是低下了头,做了一个毅然决然的决定,由于承认错误。终于,隔壁王树原谅了我的错误。

  原来这就是成长。

  哲学与人生随笔 2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_。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随笔 3

  最*读了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我能够模模糊糊体会到但不能很好的将其提取出来的生活哲学。在这里,我想写出部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谈一谈我对它们的理解。

  “哲学就是练*死亡”。

  这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傅先生对其作这样的解释:“所谓练*死亡,就是要练*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这样,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谈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理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想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他之所以说“尽可能多的自由”,应该是是因为他明白要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自由既包括心灵上的,也包括物质的。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行动上总会受到一些约束。可是我想说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却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这种可以实现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境界:它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灵能够如庄子笔下的大鹏鸟一样遨游于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留下来的知识是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许多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然而*年来在,“专家”这个词的名声似乎不那么好,许多所谓的专家常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被一叶所障目,殊不知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怎么能硬生生的将某一块割裂开来呢?高中时的一位从事竞赛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师曾对我们说:“物理学到最后就是哲学。”我相信,不仅仅是物理,任何一门学科到最后都能归结到哲学。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与之类似的伟人还有很多,譬如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这些大师,足矣令每一位专家汗颜。联系自身,虽然我的专业是热能,但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一生与锅炉为伴,而不关注其他领域,人生岂不是失去了很多乐趣?这也许正是老师鼓励我们多读书,开拓视野的原因所在吧!中国不缺专家,缺大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太过注重专业教育而淡化了一些综合性学科的教育。

  哲学与人生随笔 4

  当初升的太阳挂上苍穹,当落日的余晖撒满夕阳。当跳动的心脏还在颤动,当我们的呼吸还在继续。当寒雪还飘飘洒洒,当山泉还在汩汩的流。我们都在走着,走着,走着这*凡之路,走着这人生之路。

  当太阳落下而不再升起,当雪花飘落而不再感到寒冷,当山泉在无声无息中悄然结冻,当睁开的眼睛不再明亮,当我们的尸骨不再有温度……这路,也就走完了。

  人生区区几十年,谁也不会料想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你曾经拥有过,但后来失去了,然后默默地看着别人拥有,这是一种遗憾,但这也是一种解脱,这也是路的一部分。重新审视自我,过好现在的生活,为点滴的快乐而幸福。

  人生不能没有缺憾,就像路上不能没有坎坷,现在的努力是为了以后的幸福而拼搏,努力吧,少年,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你还指望谁相信你,不就是一次中考吗,努力一搏,挥汗一把,我相信你会成功!

  哲学与人生随笔 5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哲学与人生》之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与人生随笔 6

  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写的是,杨澜说,她不想回到18岁。

  先不去说这种假设的意义,只是不用点开文章,大概也能猜出了里面想讲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会一种幻想,如果能回到小时候该多好,如果能回到青少年时期该多好,如果能回到那一时那一刻,该多好……

  其实说白了,就是那个时刻是记忆中觉得幸福快乐的,也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许现在是不幸福的,至少相对于你想回去的那一个时刻。

  杨澜老师如果说过自己不想回到18岁的话,其实言外之意,就是她现在比当时好,18岁是年轻,是活力,但真的也回不去了,相互,现在,是经过历练,努力,获得的还不错的现在,是有了更通透的认识,更宏观的世界观,那,不是当年那个18岁小女孩的稚嫩所能比的。

  所以说,相对于虚妄的幻想,不如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只要认认真真地去生活,不虚度光阴,内心拥有丰盈自足,也当然也就能像杨澜老师那样,自信满满地说出那句话。

  哲学与人生随笔 7

  母亲,不认识一个字,但我的每一封信她都要看几遍,甚至在半夜,母亲是用心去阅读儿子在外的日子。母亲会为我的一声咳嗽担心的三天三夜吃不下、睡不着,会为我的一次感冒担心整整一个冬季。随着我的日益长大,母亲的话越来越少,所有的日日夜夜都在拉长我和母亲之间的距离。我说话,她就在一旁默默地听;我换下衣服,她就默默地拿去洗;起风了,她就会摸着月色(不点灯)爬起来,小心翼翼的关好门窗,然后蹑手蹑脚的走出我的房间;天冷了,她就会拿一件衣服默默的放在我的床边。

  而我却一度忽略了母亲的存在,直到有一天才知道,远方有我的母亲坐在门槛上,从风里雨里聆听我的消息。母亲,请你不要松开你的手,在你面前,我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远行的路上,我还有太多的迷惘与彷徨,需要你的双手牵引。从此,沉默的时候,我就想起我的母亲。

  哲学与人生随笔 8

  想要哭泣,却没有了眼泪;想要面对,却没有了勇气;想要幽默,却没有了语言;想要重来,却没有了机会……想要的.太多,没有的也太多。

  期待亮光,阳光却无影无踪;期待明天,今天却那么漫长;期待快乐,痛苦却蹦来蹦去;期待重来,上帝却无可奈何……期待的太多,失落也太多。

  向往友谊,那个混蛋太无情;向往回忆,那个混蛋太冷酷;向往天空,那个混蛋太离谱……向往的太多,那个混蛋却太无情,冷酷,离谱。谁能抓住这个不仁又胡子拉碴的混蛋——现实?

  玫瑰花安静的盛开,紫罗兰安静的谢了。野草安静的蔓延,一丝沉没与压抑,却有品味。我沉默,不再离去……

  哎,人生得离谱让人无法忍耐;人生的转折,让人“喷血”,人生的杂事让人“自杀”,这也就是人生吧!

  哲学与人生随笔 9

  经过许多的事,走过很长的路,品尝很多成功和失败之后,常常听见有人说:如果当初发奋一点;如果当初大胆一点;如果当初说出来;如果当初许多许多对以前的假想在许多年之后冒出来,好似翻来覆去阅读课文一样阅读他的人生。

  谁在年轻时没有做过梦,有些梦色彩斑斓,有些梦残缺凌乱,到最后都被封存在年轻的记忆里。

  梦会醒,爱难回。或许是正因年轻的羞涩,许多爱恋的花朵还没有开放便沉寂于风中,事隔多年,倔强的人对可能出现的结局还会无限猜想。其实没有如果,许多梦境的重合就如雪花落地一样无可逆转,就像春草萌芽一样自然而然,不好总觉得没有走的那条路才是正确的,或许重新来过,结果还是一样。

  有些梦能够放飞,有些梦只能珍藏,在属于你的安静夜晚,微笑着想起缠绕在心头的梦境,千万不好拿现实去碰撞,正因一碰,梦就碎了

  爱易逝,梦无痕,只有岁月才能慢慢漂出生活的底色和本真,时光不会回头,人生不能彩排,人生没有如果

  哲学与人生随笔 10

  自从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感悟很深。

  一只小小的飞蛾,为了求生,挣扎着,用全力鼓动双翅,为的是那短短的几天。

  一颗小小的瓜种,冲破坚硬的外壳,虽然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为了求生,在那种的砖缝中茁壮成长,为的也正是那短短几天的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是珍惜,还是浪费,都决定于自己。

  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楼下玩,我们玩腻了,决定到河边去玩,我们来到了河边,看见河上有好多船,我们在船上蹦上跳下,很容易掉到了河里。爸爸下班后在楼下没发现我,给亲戚朋友们打电话都说没找到我。最后在河边找到我,那时的爸爸已经满头大汗,说明他又累又紧张,爸爸把我拽回来,严肃的给我上了一课。

  生命是短暂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我们少年时代要好好读书,长大成为栋梁,报效祖国。


《哲学与人生》教案菁选(扩展3)

——《哲学与人生》教案(5)份

  《哲学与人生》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

  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河畔。自此,**国1/8土地的**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这是人类 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讲授>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说明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也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首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例如:李四光与中国石油。价值规律、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新陈代谢、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

  其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1)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例如:克隆羊、人造心脏、人造蛋白质。

  (2)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例如:展示建设三峡时的图片,指出三峡的建设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害为利的最好的例证。

  再次,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例如:长征精神、铁人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1)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正确指导行动。例如:万有引力定律。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教师设疑:“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人类登上月球的向往。而今天,人类已把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这又包含什么哲理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3)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磨炼意志,鼓足干劲,战胜困难挫折。

  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出*了追悼仪式。布什在简短讲话中对每一位宇航员表示敬意,他说,7名宇航员的牺牲是个悲剧,但他们是为人类古老的理想而死,他们明知巨大的风险仍然“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们牺牲在“发现的旅途上”。他说,尽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美国的航天事业仍将继续” 。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意识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想避免失败,战胜困难,唯一的选择便是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就前面所讲授的有关哲学基本观点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练*>

  1.连连看

  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为什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改变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三, 精神状态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2.思维训练

  展示幻灯片:刻舟求剑的故事

  教师设疑:故事中的人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吗?他为什么找不到剑?

  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人与动物不同,人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本能的生存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活过程,是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动地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黑猩猩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从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2.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人自身努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对自身物质潜能的开发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可以提高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例如:在这里可以和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名字叫《撕思人生》,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

  开展游戏式的活动——撕思人生

  活动方式: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让学生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一个箭头坐标,然后标出自己的出生年龄和实际年龄;做完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应当功成名就的年龄、以后人生中最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同时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功成名就;最后让学生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

  活动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提问:

  1.面对这张纸,你有何感受?

  2.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和拼命工作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

  3.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总结:让学生通过这个游戏亲身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3.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每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例如:教师在这一部分可结合前面的游戏进行简单的概括 ,告诫学生人生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 “吉米的故事”

  1.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3.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讨论: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总结出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 “牛群事业成功的故事”

  讨论:学生结合案例讨论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战胜自我,克服自卑,如何做才能实现自我。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参当中的有关事例进行讲解。

  课堂活动:自信自强实现自我

  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已经对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教材的可读性和教材的案例,再补充一些生动、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讲一个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学在锻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运用好榜样示范法。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设立故事会评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幻灯片:想一想:“嫦娥奔月”的成功体现了哪些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2.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1)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忽视联系的客观性会遭到惩罚,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无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讨论:为什么探月工程一度停滞?面临困境,需要迫切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介绍有关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结论:联系是有条件的。

  展示幻灯片:试一试,请学生回答。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结合“嫦娥奔月”录像以及前面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进行归纳总结: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计其一,不及其余。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重视个体、局部对整体的意义,又要把个体和局部放到整体的联系中去,在人生的成长中,既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3)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事物间的联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等,只有充分把握事物间存在的这些联系,才能努力去发现挖掘,得到启迪,提高能力。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鲁滨逊漂流记”片段

  问题探究:人能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然后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什么是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

  展示幻灯片:指出人际关系的特性:客观性、复杂性和交互性

  (1)客观性。故事回放“好玉米是这样获得的”,教师解说故事,请学生说出理由和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纵向联系的角度讲解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客观必然性。

  (2)复杂性。课堂练*。请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列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不同的社会角色。

  (3)交互性。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故事:莫斯科街头,大文豪萧伯纳遇到一个苏联小姑娘,两人有一段交谈……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那么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教师说出故事,并给出人生的启迪:身份只是暂时的标记。

  教师总结: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因此,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特性,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才会更深刻。

  3.社会交往的作用

  脑力激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看哪个小组能总结出更多的作用。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巡视、指导。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并进行评比。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小故事“天堂与地狱”来升华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

  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1.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

  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片段,指出:“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以和为贵”以及和谐社会主义的内涵。

  2.人际和谐及其特征

  请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人际和谐的特征。教师展示“人际和谐的特征”幻灯片,并逐一进行讲解。运用图示展示和故事回放,引导学生讨论“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作用”。

  3.人际和谐的作用

  教师简单讲解:对个人的成长成才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图片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升华主题:正是人际的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战胜各种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进入中职的第一天,如何和同学相识并建立友谊的,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和友谊后,内心有何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只有主动地交往,自觉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2.学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在生活和学*中是如何化解与同学之间或父母之间的矛盾的,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谐相处。

  3.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师利用教参资料进行讲解,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待不同的人应采取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获得快乐的人生。展示名人名言,进一步强调友谊的作用和获得友谊的方法。

  课堂活动:评选“和谐”标兵

  在班级中开展评选“和谐”标兵活动,并说明评选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只有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课堂小结〉

  1. 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巩固本课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与人生》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

  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 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对哲学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哲学与人生启示。

  你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三、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四、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

  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 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对哲学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哲学与人生启示。

  你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3.运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3.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逆境中成才的事例。调查不同行业人士的工作压力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神七问天

  设问:“在科学上面没有*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结合视频内容,回答以上名人警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xx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20xx年9月25日21时10分,是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了!霍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一起升向了天空,他们实现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国家掌握的太空行走这一大创举。从载人航天到踏出太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课讲授〉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幻灯片(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幻灯片:科学发展观

  设问: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教师:(小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幻灯片:赫尔岑难女主人

  设问: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女主人判断高尚音乐的标准,是根据形式上、现象上的新奇,一时的流行(即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等,俄国大文豪赫尔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提出了“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的质问,使女主人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说: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幻灯片:区分新旧事物(课堂练*)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幻灯片:航天历程

  教师:(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幻灯片:新生婴儿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新生婴儿虽然开始时没有什么用,力量也弱小,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会代替老一辈人继续开创社会的未来。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把婴儿看做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积极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让婴儿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婴儿暂时“没有用”就抛弃掉。从一个国家来说,还要立法保护婴儿,保护未成年人,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事物。爱迪生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各种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的,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实,何止是婴儿,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才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幻灯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漫画)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路;在遇到曲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二、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列举出名人警句引发学生思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大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阅读材料

  美国黑人作家格亚·安吉罗小时因家境贫困,父母外出寻找工作,3岁时被送到祖母家,后靠乞讨度日。她自幼好学,梦想成为作家。她参加国内反种族斗争,她亲眼看到太*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西部的生活情形,她当过汽车售票员,到夜总会唱过歌,远足非洲,加入哈莱姆作家社团,先后写了自传体小说和一系列诗作,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她被邀请为威克-福利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克林顿总统就职典礼时请她朗读诗作,她主持过美国儿童歌节目“芝麻街”,成为年轻人敬重、羡慕和效仿的偶像。她曾经说过,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但他必须有不可战胜的勇气。

  综合上述材料,试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原理,说明“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不是一切努力都能立刻获得回报,不是一切奋斗都能顺利获得成功。人生无坦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面对失败,我们应怎么办呢?

  牛顿曾经说过:“做事失败了,只要继续努力,是没有不成功的。”事实不正是如此吗?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不动摇,正确地对待失败,就一定能够成功。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1.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人生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顺境他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1.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顺境中应怎样把握机遇和有利条件?

  幻灯片:哈佛女孩刘亦婷

  教师:(小结)客观上的顺利条件并不能直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刘亦婷在顺境中能成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她从小就培养自我加压,自我磨炼,高标准,严要求得来的。

  幻灯片:机遇

  议一议:漫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说:“机遇总是擦肩而过。”我们应怎么正确对待机遇?

  课堂讨论:顺境出人才?逆境出人才?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逆境更是对人生的巨大考验。

  课堂活动:顺境十戒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搜集整理:回顾历史人物的事迹,谈谈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理解。历史上许多人物面对逆境不屈服,变压力为动力,创造出伟大的奇迹。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之所以创造出奇迹,也是与逆境抗争的结果。例如: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明《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等。

  (根据课前布置的学生搜集逆境中成才的事例,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课前准备成果,并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发。)(各组可分别展示课件)

  幻灯片:蚂蚁工作哲学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议一议:你认为中职生在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方面,主要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课堂讨论: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幻灯片:我思我悟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为顺境。从现实来说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遇。运用具体事例的讲解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

  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1.人格与境遇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在课前布置调查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回答:

  (1)压力有害无益,好事不会有压力,你同意么?拜访两位不同行业的人士进行访问,他们在工作上有什么开心和感到压力的事情?

  (2)面对逆境你的处理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逆境磨炼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针对此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洪战辉的事例和同学们展开讨论,也可让同学自己另举事例说明此问题。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幻灯片:轮椅上的微笑天使

  幻灯片:可乐男孩

  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炼中增强的。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正确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地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

  尽管大多数同学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我们应视之为进步的阶梯,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调动身心各方面的潜能,消除挫折的消极影响。

  课堂活动:励志歌曲大联唱,评选优胜组。

  《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不少于800字。

  《哲学与人生》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板书小结>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随堂练*>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物质B.意识

  C.社会D.精神

  答案:1.C 2.B 3.D 4.A 5.C

  <课后作业>

  1.教材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2.我们国家有很多成语,请同学们查一查以下一些成语的意思和出处: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量力而行、妄自菲薄。

  请列举说明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指出这几个成语的异同,并谈谈这几个成语与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教案菁选(扩展4)

——人生的哲学 50句

1、一个人的思想和眼界往往决定着他作品的厚度,而本性则支撑着其作品的纯度。窃以为这一点在所有艺术领域都适用!

2、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4、人活得之所以累,是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

5、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6、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却一生都感觉被禁锢。其实,真正让自己不自由的,正是自己想要出逃的灵魂,被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所制约。

7、你的内心有多宁静,你与自我交谈的潜力就有多强!

8、人生的优雅并非训练或装扮出来的,而是百千阅历后的坦然,饱受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是把尘事看轻些,生活沟壑纵横,学会舍得与放下,轻装才可疾行;是把人际看浅些,少些倾轧与争斗,最大的珍惜莫过珍惜易逝的时光;是把得失看淡些,宠辱不惊来去无意,如此心宁静,优雅随之。

9、只有你的未来,才能挥霍我的此刻;只有我的最爱,给我最致命的伤害。

10、爱情终究是经营不来的。我们唯一能够经营的,只有自己,唯一能够做的,是好好经营自己。懂得珍惜和拥抱眼前人,懂得欣赏他对你的好,不要吝啬以微笑来回报他对你的每一个微笑。当拥有的时候,不要让爱荒芜,就是最深情的经营。

11、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2、诗人,有时候并不是某一个异性的情人,更多的时候,他(她)是很多诗歌爱好者的情人。而他(她)的情人,自始至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诗歌。所以,别指望他(她)一生只对你专情。

13、人生最可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此刻所拥有。不懂得珍惜眼前所有,才是最可惜的。因为拥有的总会失去,与其变成已失去而懊悔,不若拥有时学会珍惜。

14、一点温暖传开,会变成星星燎原之势。而冷漠,冰冻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1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6、人生,原来就是一个懂字。世界很大,个人很小,没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看得那么重要,痛疼,悲哀,谁都会有,生活的过程中,总有不幸,也总有悲哀,就像日落花衰,有些事,你越是在乎,痛的就越厉害,放开了,看淡了,慢慢就淡化了。只是,我们总是事后才明白,懂生活,很难,会生活,更难。

17、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自己却很困难。

18、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凡。

19、微笑是朋友间最好的语言,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微笑是一种重要的修养。微笑的实质是亲切,是鼓励,是温馨。真正懂得微笑的人,总是容易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总是更容易取得成功。

2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淡无味之中。

21、只要应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22、诽谤别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23、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24、关于自省:感觉浮躁的时候,能及时地拉住自己,你便成功了。遗憾的是,我们总不肯正面承认自己浮躁,或者根本缺少这种自我感受的潜力!

2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26、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27、勇于理解别人的批评,正好能够调整自己的缺点。

28、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29、人生因等待而优雅。等待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哲学。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的人,才能收获最满意的人生。一个心浮气躁缺乏耐性的人,往往会因小失大,因贪图眼前而错失未来,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优雅而闲适的人。人生总是充满了无数的等待,有的人在等待中枯萎,有的人在等待中绽放。

30、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1、要知道月有圆缺,黑暗过后是黎明,雷雨过后有彩虹,寒冬来临春还会远吗?只要能乐观应对挫折,遇事往好的方面想,从不幸中找到值得庆幸的事情,从失败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变废为宝,加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就必须会好运相伴,还怕走不出困惑与低谷吗?

32、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33、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向以为他是完美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完美。

34、没有目标,盲目行动,今日干完事,不知道明天该干什么?分不请主次与当前哪些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更不会有长远规划,这样的人如无头苍蝇,甚至处处碰壁,会有什么成就与出息!只有设立了人生追求目标,集中人力物力,用行动并坚持不懈地去进取,目标就会一天一天地向你靠*,就必须能到达目标获得成功!

35、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36、固执己见的人,一般心胸狭窄,听不进不一样意见,为人固执,自以为是,脾气多暴躁,爱钻牛角尖。即使知道是自己错了,也不会低头认错。他们的思维方式,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黑就是白的两极化观念。代表性人物如楚霸王。

37、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有着凄惨的思想,我们就会凄惨。

38、财富如水。如果是一杯水,你能够独自享用;如果是一桶水,你能够放在家里;但如果是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人分享。

39、穿一双合脚的鞋,走一条自己的路。

40、爱情就象天花,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那么一次,而且正如天花那样,我们一生只会得一次,你永远不用担心会得到第二次。

41、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42、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但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43、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4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45、情绪其实更像一个弹簧,越往内压,弹力越大,压至它所能承受的极限,芯都会一起弹出来,最后还不是自己捡起,慢慢拼凑。最好的方法,压一下,松一点,张弛有度,方能简单自如。

46、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47、人生要知错能改,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犯了错不要紧,要敢于承担职责。只有改过自新,尽量减少因错造成的损失才是最重要的正确应对方法。知错不解,是固执己见的恶劣行为。

48、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9、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0、我们之后怨的,常是最初爱的。东西没变环境变了,景色没变眼睛变了,别人没变自己变了。只是当我们怨的时候,如果能回头想想当初为什么选他爱他欣赏他。他如果依然是当初的那个他,就让我们用年轻时的眼睛,试着再看看吧。


《哲学与人生》教案菁选(扩展5)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篇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个路口才是最正确的出路?这些天似乎越想越乱,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么选择都像错。这样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静下来了,听天命尽人事吧!总之等待、寻觅着全胜的机会。

  最*读了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我能够模模糊糊体会到但不能很好的将其提取出来的生活哲学。在这里,我想写出部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谈一谈我对它们的理解。

  “哲学就是练*死亡”。

  这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傅先生对其作这样的解释:“所谓练*死亡,就是要练*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这样,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谈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理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想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他之所以说“尽可能多的自由”,应该是是因为他明白要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自由既包括心灵上的,也包括物质的。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行动上总会受到一些约束。可是我想说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却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这种可以实现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灵能够如庄子笔下的大鹏鸟一样遨游于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留下来的知识是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许多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然而*年来在,“专家”这个词的名声似乎不那么好,许多所谓的专家常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被一叶所障目,殊不知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怎么能硬生生的将某一块割裂开来呢?高中时的一位从事竞赛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师曾对我们说:“物理学到最后就是哲学。”我相信,不仅仅是物理,任何一门学科到最后都能归结到哲学。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与之类似的伟人还有很多,譬如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这些大师,足矣令每一位专家汗颜。联系自身,虽然我的专业是热能,但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一生与锅炉为伴,而不关注其他领域,人生岂不是失去了很多乐趣?这也许正是老师鼓励我们多读书,开拓视野的原因所在吧!*不缺专家,缺大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太过注重专业教育而淡化了一些综合性学科的教育。

  “把某一阶段的成败,作为整个生命的成败,那不过是一种借口而已”。

  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次生活的考验,无论成败,它们都会成为一次次经验沉淀下来,而且,多数时候失败的经验更为深刻,更为宝贵。有的人经历某一次成功之后便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这种人是无知的;有的人经历一次失败之后便一蹶不振,悲天悯人,这种人是无能的。对待人生,要有一种全局观念,一种正确看待成败的心态,甚至有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考量,成即是败,败也是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想问题,才能“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最后,我想说: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热爱哲学,做一个人生的智者!

  今天读完了《哲学与人生》,有一些感想。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人怎样生活在这世界上,以什么态度面对这世界。这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一门可以提高人生境界的学问,哲学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个深奥的问题,我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一样,有那么多的世界观就肯定有对也有错,那怎么判断对错呢,这就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加以总结,然后把这些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就形成了一种体系,这就是哲学。

  (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这个统一就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的方法,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的统一就形成了哲学。

  (三)*古代哲学思想,*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一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他们注重个人的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道家思想是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将自然和无为作为哲学体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畴。墨家思想是经验论,就是判断言论的标准是历史经验、耳闻目睹和社会功利。

  那么人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认自己。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可能会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人作为个体的人,就是说人们都是以自己的直觉、看法作为衡量世界的尺度。人是一个“政治的动物”,人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由于人不能单个独自生活,只有和集体在一起生活,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不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乐时也需要朋友来分享你的快乐。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过程上要细细体会和玩味这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人生的过程是积极的方面。

  怎么理解人生与哲学的关系呢,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哲学可以引领你通往快乐与幸福的人生,人生活在世界中就要做到顶天立地,要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 人与自己的关系。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态度学问。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在人生历程中获取无限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人生定位。人如果有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就会发现自己的舞台很广阔,要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精神都用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中去,才会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人要有爱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总是有爱心的,在处世上宁静而淡泊。人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人的认识都受制于当时的心态,要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积极的人生心态才有积极的人生。我们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古到今,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人生哲学就必须正视人生过程中的欢笑和眼泪,有成功之时也有失败之时,有顺境也有逆境,要通过对人生与哲学的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还需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一个理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不断地有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不断培养精神境界,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变得有意义起来,努力达到王国维先生划分的`人生境界中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完这厚厚的第二本,感觉生命之域如此深广,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该是何等重要之事。本书犹如一方甘泉,通过对西方二十四位哲学家的思想逐一打通,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我们阐述了这些先哲们伟大的思想后面所给予的人生哲理,值得每个人怀抱虔诚的心,品味西方伟大思想家不凡的心灵,进而探索人生的经纬,寻找生命的定位。这时我才觉得,哲学的魅力就是思考。不断的思考,才是发现真理的本质所在。我感觉兴奋的时这句话:“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这个哲理启发尤甚。年轻时,一提到哲学就觉得枯燥无味。前半句,年少轻狂,不懂世界的复杂,根本没体验什么人生,我们以为的哲学都没有跟人生联系,所以我觉得空。回味这几年来的我生活,跟人生与哲学结合起来,才发现哲学实实在在,并不玄虚。而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所以对于后半句,我还需慢慢品味。

  大师作品,就是精炼提要,一语道破。而细读此书之下,我觉得作者是深味哲学的乐趣的,本身也是身体力行,在日常贯穿哲学的思考并且运用自如的。一个教师本身需要充满活跃的思维活泼有趣,能够登高而临下举重若轻,才能让学生有喜欢学*的魅力。作者在文中提到研究哲学的基本*惯就是凡事保持好奇。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而智慧有两点:“完整”与“根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培养思考*惯、力求知行合一,我们即可慢慢提升哲学素养。由于每个人都必经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纬度,因此哲学的思考就是要将三个纬度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即生即灭的过程之中而已。即有一个动态的升华过程,不断回望及展望。在文本当中,谈到西方的神话和悲剧,以及一些代表性哲学人物,能够抓住其最核心的部分,深入浅出进行生动讲述。如讲到苏格拉底,不是大幅描写他的辩论,智慧的闪光或者苏格拉底的趣事,而是选择讲述苏格拉底为坚持真理放弃逃跑机会,面对死亡的从容。苏格拉底喝下毒酒,交代朋友帮他献一只鸡给医神,就离开了人间。在希腊时代,若人久病而愈须献一只鸡给医神,即苏格拉底将死亡当作痊愈。作者讲到存在人物的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指出克尔凯郭尔的重要贡献在于将“存在”从名词变为动词,凸显人的自由选择的内涵。在介绍尼采时,作者谈到尼采提出人的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骆驼代表听从他人指导、刻苦磨练,而狮子代表由自己负责、自己作出决定,婴儿代表心灵重新回到原点,可以重新出发。雅思贝尔斯则指出:人生的三大界限是身体、心理、灵魂。讲到加缪,作者选取了他的作品:《异乡人》、《西西弗的神话》、《误会》、《瘟疫》。

  [而谈到*哲学,作者借用其师东方美的观点,认为*的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尚书·洪范》为永恒哲学的代表,而《周易》为变化哲学代表。这样的双轨配合,既可以因为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为变化之理而用于创新。读到这里之时,我想起政治里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颇有共通之处,又想到一轮明月依旧普照,长江和黄河从上古川流不息生机勃勃。*哲学在动与静、收与敛之际,着眼于在每个当下都有充实之乐。这与加缪的一些观点也是相通的。]

  加缪指出:不要只注意到别人也共同注意到的事情,我们固然与他人有一些共同的关怀,但不要忽略生命中最特别的部分。一个人越是能够注意到生命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够活得越充实。在讲到儒家的风格之时,作者也是批判人性“本善”而倡导“向善”,而所谓善,是指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即康德所言:“不能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也以别人为目的。”坚持择善固善论。择善须考虑三因素:①自己内心感受;②对方期望;③社会规范。随择善而来的要求有两个:

  (一)经常反思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二)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

  喜欢哲学那静静的思考,有了过硬的哲学思想指导人生,则更能明辨是非,减少烦恼,幸福生活,才可以做真人;指导课题,则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做真课题,课题研究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即便人生道路上充满荆棘,当走过那一切的时候,就会拥有那闪闪发光的思想,收获不喜不悲的人生“大气”。

  谢谢大家,恳请批评指正!

  这本书是我高中时买的,那时没钱买正版书,就到旧书店淘盗版书,正巧,就碰着了这本封面写着《周国*人生哲思录》的书。周国*在我们读高中的时候,以一本《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举获得我们的亲睐,他睿智、理性、深刻,是我的偶像。可这本书买回来我还来得及看,就高中毕业了,读大学时偶尔翻翻,觉得理论东西太多,淡然无味。直到去年寒假回家又发现了这本一直没读的书,才开始阅读。说来好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跟读周国*其他作品的感受很不一样,但是因为这是周国*老师的书,是我偶像的书,所以一直就耐着性子读下去,居然也有所得。直到有一天,大概看到一半左右,实在太疑惑了,就翻开前言,想看看这本书到底是个什么目的和思路。结果发现,这本书封面是《周国*人生哲思录》,内容却是《傅佩荣哲学与人生》。周国*还为这本书写了推荐语。我哑然失笑。

  其实单单这个过程,就给我一个启示。正如同低年级的孩子崇拜老师一样,我们崇拜着比我们智慧的人。当孩子从心底里佩服你,崇拜你时,你才有可能将知识灌输于他,将智慧传授于他。所以,当老师,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老师,首先要让孩子佩服你,崇拜你。就如同周国*之对于我们。

  但是崇拜是容易让人盲目,让人失去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一味地接受。一旦这种盲目崇拜某一天被打破,那么后果就是怀疑,加倍的怀疑,直至成为一种反叛式的怀疑。就像孩子正在经历叛逆期。真正的智者不会让他的崇拜者出现叛逆,因为他知道,被人崇拜并不是他想要的,成为思想的引导者,智慧的领路人,才是他想要的。就像傅佩荣老师,在书中多次提醒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要不断地怀疑。他小心翼翼地培育萌发出来的怀疑,直到他的崇拜者能够独立在求知的道路上前行,越走越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就扮演着这样的一位“智者”,不断告诉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疑问,要思考,直到将孩子领到求知的路上。

  接下来就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自己编写的一本哲学教材。因为是教材,所以本书的体例非常清楚,共十四章,概括来说,分别阐释了什么是哲学,哲学指导下的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西方哲学起源、发展和哲学代表思潮,*哲学起源、发展和代表思潮,哲学与宗教、艺术、教育、文化之间的碰撞。在每一章里,作者都从各个方面进行介绍、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正如书名那样,这本书紧密结合人生实际,用哲学指导人生,又在人生中不断发展哲学。

  哲学原意为“爱智”,亦即爱好智慧。作者解释道:爱好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而是代表一种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要保持心灵的开放,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都是日新月异。正是如此,才出现两代人之间的不合,青少年愈演愈烈的叛逆,以及同代人、不同代人之间的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不落后于时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代沟,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心灵的开放,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很佩服能够适应电子产品的老人们,佩服一生追求知识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并适应他们新的事物,是他们的智慧,是对生活的积极热情,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常常被自己的经验所局限,被一时的欢愉和利益蒙蔽双眼。这就要求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分析。作者告诉我们,不停地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我?我该是什么样子?”能够帮助我们反思自我,确定人生路该怎么走。当然,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在不断地体验中印证价值,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以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和准确。

  傅先生首先用三句话来描述何谓哲学:(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接着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所谓“培养智慧”是指人们超越感性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达到完整和根本的境界;所谓“发现真理”是指人们去掉重重遮蔽,发现客观事物的真相;所谓“印证价值”是指人们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印证真理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呢?

  首先,培养思考的*惯。有思考的人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很多人容易受外界情况变化而影响自己心情,天气好就心情好事事都好,天气不好就心情不好事事不好,这就是容易受外界影响。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这也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有思考的人则表现出理性和冷静。怎么样才能养成思考*惯呢?作者举了牛顿的例子。苹果如果掉在我们头上,我们只会*以为常,心态不好的骂一句,心态好的吃之大吉;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定律。如果把所有事情都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惯。作者告诉我们,如果对任何情况都能够加以考虑,就会发现不是所有事情都如此,也不是事情会一直如此,这样就会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这让我想到电影《雪国列车》里的一片段:列车里的警察持枪对着要暴力的人,副手骂他们“把这没用的东西拿开”,这句话所有人忽略了,但暴力的青年领袖从这句话中得知:警察的枪里早已没用子弹了,他们早就用完了。这是善于思考的典型。

  掌握整体观点。这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更加圆融。年轻人都喜欢有棱有角,不喜欢圆融,我自己也是。有棱有角的个性适合辩论,也适合钻牛角尖;容易彰显与众不同,也容易闭门造车,听不进别人的合理建议。还好的是,圆融和棱角并不完全对立,个性和听从别人建议也并不矛盾。我们要学*的是在二者之间找到*衡。

  确立价值取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世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叫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有些人崇拜偶像,一个人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需求,反映出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惜的是很多人是盲目崇拜。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到底,不轻易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个人什么代价都不愿付出,随便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他的一生想要快乐的活着,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当然,我们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到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误,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即使你皓首穷经,一辈子也无法把天地下的书读完,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识。并且,如果你学到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就算学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学*知识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写到这里,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个小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它可以引人入胜,就象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读一点哲学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处的。

  感谢傅先生在让我领略到哲学风采的同时为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将思考变成自己的一种*惯,做事从多方面考虑,运用所学。我想,那样的生活会很有意义的。

  老师说过《哲学与人生》是大师之作,在读《哲学与人生》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与人生》教案菁选(扩展6)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篇

  在业余时间,我读了一本对我非常有用和重要的书。这就是学会生活;年轻人必须理解的人生哲学。

  俗话说:“做事三分,做人七分。”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已经在这本书里表现出来了。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对兄弟、兄弟、父亲、儿子的礼遇和孝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骄傲。最基本的是要文明、礼貌,不要骂人。

  ”没有必要忍心伤害别人,也没有必要阻止别人。一个人不应该聪明而直白,在处理事务时应该学会聪明而愚蠢。还有,一个人应该敢于承受损失,不要斤斤计较。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本质。

  学*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只有当我们掌握了与人相处的优秀技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享受和工作。同样,快乐、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在生活中尤为重要。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起有落。只有当你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它们,你才能在风云突变后绽放成功的花朵,而胜利的彩虹将在晴朗的日子里绽放。

  当然,这一切的必要基础当然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永远不要为了工作和生活而努力奋斗。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革命的资本。好好照顾你的身体,拥有强壮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你才能乘风破浪,勇敢地攀登人生的顶峰!

  我希望每个人都过上舒适的生活。在竞争激烈、专家众多的.环境中,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最*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乎?”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后果真的很可怕。

  我从小是被我外婆带大的,我外婆有七个儿女,只有我外公一人养活全家,可以说我妈从小都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再说我外婆也没什么文化,最多只能看看报纸而已。但她经常和我说,人要穷得有志气,不要随便要人东西,说话吃饭都要讲礼数,当时虽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个大人的言行举止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可以影响成年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点老套,不过往往越是在老套里越能发现精髓的东西。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的寿命可以长得无法想象,活到一两百岁算是年轻的。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意义何在呢?意义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呢?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哇!是不是头有点晕了,不错,不要说你晕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被这些问题搞晕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意义在于过程。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摘自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买到《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已经好几个月,一直没有闲暇的时间再从书柜里拿出来,如果不是在书柜里找另外一本书,躺在角落里的它不知道还要再躺多久。泛黄的书皮上印着几个烫金的大字,作者的名字用很个性的草书书写而成,显得苍劲有力。随便翻了翻,里边的内容,古典中透露着着几丝禅境,说理与智慧中透露着哲学与生命的光辉。

  目光和身心荡漾其中,犹如一个荡漾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的船夫,拨云见雾,顿时内心敞亮许多。书中有几个观点值得反思和细细的品味。拿出来和所有的朋友一同分享。

  本书的作者引用德国哲学大师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的思想较为精辟,所谓三变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首先应该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骆驼一直有“沙漠之舟”美誉,一直被认为刻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代名词。意味着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经受社会、自然、或者外界一切的磨练。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打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或者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淬炼只会让我们的身体,品格,思想或者能力愈加的强大。

  很多时候,我们会身不由己,比方讨厌学*,我们却要依然要一如既往的学*,这是生存之本,也是立足之本。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我们每个人像骆驼一样,按照生命既定的轨迹一级级艰难的攀爬。其实我们并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像一条蛇一样在蜕变,或者像一只蝴蝶一样在破茧中挣扎,其实这种难受,折磨,无奈,和痛苦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积蓄。

  默默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会进化成牛、马、甚至是羊,但有一种人最终会变成狮子。狮子与骆驼最大的差别是,骆驼总是按照别人的指令在行事。最初这些实施者会是父母老师,他们要我们怎样,我们就的怎样,我们常常无法反驳,这常常是生命的必经之路。

  而一旦变成狮子,很多事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摆在面前,要我们自己做决定,自己选择。常常是走对了,就会信心百倍的继续下去。一旦出现选择上的错误,很多糟糕麻烦的结果要自己承受,同时也就失去寻找借口和抱怨别人的权利。

  比方说,考上大学后选择上什么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上班后选择什么样的恋人,创业后选择什么项目,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其实每一步都充满艰险,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负责,选择错了必须自己承受。我们其实没有退路,因为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逃避的借口。

  这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具有了攻击性,一种是我们拥有了“全能型”自恋。就像古代那些攻破城池的王候,会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大放厥词“顺我者倡,逆我者亡。这时候,一旦那种野性释放出来,要么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毁灭世界。如果这种力量能被接住,能被化解,就会产生无法估计的价值或者意义。

  另一种“全能型”自恋,就会觉得自己会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甚至觉得是世界围绕自己在转动。有一部电视剧《笑傲江湖》,里边就有两位武功狂人,一位叫“任我行”,一位叫“东方不败”,自恃武艺高强,要统治整个江湖,或者扫*天下英雄,最终都落个自我毁灭的下场。

  但“全能型”自恋在某些方面,有时会是一种人性的释放,或者天分的迸发,像乔布斯,像埃隆马斯克,像马云马化腾。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全能型自恋,才有了特立独行且正确的做事方式。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如果自己冒然闯入一条车道,看见对面开来的车辆,而只有自己一辆车在朝相反的方向行驶,一定会怀疑自己逆行。如果是他们那些天才,他们会以为所有的车都在逆行,而唯独他们自己正确。

  而要从狮子达到婴儿的阶段,就意味着一个“完美的开始”。所以当我们很小的时候,还在襁褓里整天沉睡对的时候,父母其实已经怀着无限的遐想,给我们设定了许多不同的人生。比如将来当个科学家、歌唱家、军官、教授。他们会把他们未完成的许多东西,以另一种形式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希望我们超越他们,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梦想。

  要从一只强悍凶猛的狮子,变成一个拥有全新开始,全新生命,全新梦想的人真的很难。特别是当狮子拥有一定的权威,拥有一定的地位,拥有一定的财富时,难免会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甚至自我感觉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物,被并不存在的浮华世界拖着前行。

  婴儿,恰恰是抛开所有的身外之物,以一种大彻大悟的心态重新开始一段无法确定,也无法预测的未来。婴儿本身就象征着未来,或者是活在未来的代名词。甚至财富,甚至富贵,甚至权利最终成为身后事。《白鹿原》中土匪黑娃,最后竟然从零开始学*识字,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也是一脸从容单纯的笑,那一刻,死对于他,也许是另外一种开始。

  所以从骆驼变成狮子,从狮子最后变成婴儿,是心灵回归原点的宁静,当然不是终点,它只是生命的一个里程碑,一种新的开始。

  对生活有特别体验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因为患有先天的心脏病,从小就时时受到死亡的威胁。他对生命有过更多的深入的思考,所以从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的问题对人生进行了三种界限的分析,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魂界限出现时,常常才是一个人不得不思考、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时候,一个人也才算真正的从脆弱到成熟的过程。

  所谓的身体界限,往往是在我们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比如离婚、衰老,意外的横祸。那几年因为身体不是很好,常常会想到死亡,那种巨大的恐惧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让生命之火奄奄一息。当一位朋友车祸去世后,除了悲痛,也曾有一种无力的挫败感,深深的折磨过我。

  只有生命到了临界的时候,才会重新思考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金钱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时间,健康,和生命。集体和工作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方家人和亲情。生命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比生命更重的东西,比如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当这些都想明白的时候,有时会有想哭的感觉。原来自己大半辈子都是为别人而活,没有一次为自己活过。结婚后为孩子为家人活着,在单位为企业为社会活着,即就是普普通通一生,最终也还是为了基因的传播活着。什么时候,我们为自己活过一次?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自己痛痛快快潇潇洒洒活上一次。

  所谓的心理界线,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把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当成外界的真实反馈,当成别人的真实感受。很多时候,因为有心理界限的存在,我们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也会像我们一样热烈的接受。甚至把自己对别人感受,关注,或者赞美当成真相,我们也会因为得不到,没有被认可而觉得难过、失落和痛苦。这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聪明和愚蠢,理智和浮躁,成熟和幼稚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庞辱不惊、坐怀不乱、闻过则喜。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喜欢吃甜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喜欢那些苦涩的真实。学英语的时候,有两句英文鸡汤读后很是充血“Challenges are not threatening—they are opportunities to acquire new skills。Mistakes dont mean you are stupid—they are full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help you to learn。(挑战不是威胁,挑战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错误不是代表你愚蠢,错误充满帮助你成长的信息。

  存在心理的困境,是因为我们首先没有打破自己心理的壁垒,情绪上的冲动,失控,往往会让我们感觉到其实自己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残缺不全。打破这种心理壁垒或者心理界限的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往往把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当成一种额外的赠送,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继续努力。

  而所谓灵魂界限其实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它往往会和意义联系在一起。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正常,而他并不快乐。其实就是这个人的思想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像荣格提出的九级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就已经脱离金钱,名誉,地位这些低层次追求,而开始向往那些看似缥缈虚无,却有着伟大意义的人生。比方乐善好施,比方回归自然,比方释放自由,他们总希望把自己身上的某一些东西长久的留下。

  我们常常所说的精神领袖,其实就是我们渴望通过他们的指引,能打开那道灵魂的大门。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个世界充满密码,笑来老师也说过,钥匙一定不再锁孔里,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有时一句话,几个字,一个场景,都会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发现那些打开灵魂大门的钥匙。

  马丁·路德有一天在《圣经》中读到一句话:“我相信罪过可以得到赦免。”在那一刻他突然顿悟。相同的经文以前读过不知道多少次,一直没有顿悟,那一天,在那个时刻,在那样的场景里,就能豁然开朗。就像好多次听笑来老师说:他要改变这个世界。就只当随口说说并没有当真。当自己像另外一种生物,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做出一些令自己无法相信的事情时,才相信一个人完全可以间接的改变一些人的思想来改变外在的真实世界。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舒适感和安全感。很多困惑其实来自我们自身局限的认识,局限的视角,局限的疆界,以及并不成熟的认知和体验。其实除了井口,井里还有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钥匙就在我们心里。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我才醒悟我学*只是因为我*惯地认为努力学*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学与人生》教案菁选(扩展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菁华5篇)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周六聚完餐回到宿舍,稍微收拾了一下,就开始看《哲学与人生》那本书,这也是毛概老师推荐的书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的书,听说这本书还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帅气十足的女老师,很有激情的,总是干劲十足的。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对于哲学这么大的话题我就不下结论了。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加油珍惜每一天……

  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学哲学可以让人变得明智,活得更有动力“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想想你自己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快乐么?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傅先生在自序中说到:“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这本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是太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精辟呢,我们只能虚心请教,虚心学*。

  书中有一段话挺喜欢的正好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同时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提出的。他认为:思想形**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鲁迅曾说,不值读二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去读。殊不知如今大家阅读书籍多是就够读一遍的书,书尽管多却很能挑出来一两本有品位的,非常值得读二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确是除外。

  在捧读《哲学与人生》以前,我都真沒有细究过,在这儿必须先了解一下哲学的定义:社会学的本意真爱智。社会学做为一门大学问,原先仅仅一种生活观念,便是维持好奇心的本性,探寻一切事情的实情。

  傅先生在自序中便说,社会学摆脱人生道路是裂缝的,人生道路摆脱理念是盲目跟风的。因而,看该书与其说学点社会学专业知识,倒不如说是根据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创作者用通俗化的語言将西方哲学与*思想史的精粹提炼出了出去,并贯之以自身的观念,让我们到了一堂又一堂栩栩如生,精工细作的课;在这儿,大家不仅会见到历史时间哲学大师的观念,并且会领悟到很多之前从没想过的物品。坚信看了该书的人毫无疑问能看透一切很多事儿,看透人生道路很多社会学课。在这儿,大家获得的不但是社会学的所有精粹,更关键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与利和挫败。

  人的工作经验有时必须定义才可以呈现内函。一个人假定遇到一种状况或一种工作经验,但却没法用语言来描述,他不晓得这类状况和工作经验是啥,也没法去解决,沒有感受都没有体会心得,更沒有感受力,不久以后就忘记了。即便 还有同样的遭受,也缺乏此前的体会心得做为对比,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尽管历经许多,但用语言表现出来却非常少,对自身的一生很冷漠,很忽视,好像一生全是很惨白的,活力的乏弱使他体会不上性命的开心和痛楚。

  人们的楷模,应该是这些让彼此如此普普通通的,拥有 很多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她们使我们明白:苦恼不值担忧,由于能磨炼出聪慧;身亡不值担心,担心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死。这很非常值得大家思索,如今大家多把有着很多钱财和化学物质的人作为自身的超级偶像,以致于很多人 接纳文化教育的目地便是为了更好地赚钱。实际上越大不一定越高兴。傅先生详细介绍存在主义时,一个人越来越不是自己。由于有着越多,越没有时间做好自己。在详细介绍道教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太可能开心,由于冲动沒有考虑会痛楚,一旦考虑以后,又长出大量冲动,大量痛楚。

  一个人活当今世界,能够沒有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能够沒有优良的规章制度,却不可以沒有恰当的核心理念。化学物质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趋势是不是能证实社会发展的发展?即便 在寝食安心的日常生活里,大家是不是就能开心呢?拥有一千万想几千万,拥有几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本性用无止尽,追求完美不上时就始终在沒有界限的痛楚里循环。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可以能够更好地证实了即便 在化学物质极其贫乏的社会发展里,人也是能够开心的。显而易见,人是不是开心和化学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归属于器皿层级,器皿不可以意味着文化艺术。规章制度也是一样。在资产阶级规章制度下日常生活的人就比日常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下的人开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开心,我觉得不一定。

  针对创作者的一些见解也许我不绝赞成,但因为该书讨论的是人生道路,针对人生道路,本就没有一个固定不动的回答可出示,如同创作者引入牛顿得话说,一个人针对宇宙空间和人生道路,一定要存有敬畏之心的心。由于在其中充满了很多秘密,而这种秘密始终不可以被表述清晰。即然是秘密,那最重要的便是观念的互动交流,何况傅先生说的很多物品也是那麼恰当呢?

  书里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这里摘抄出来,作为对自身的鼓励,也做为文章内容的末尾吧!当真实用理性思考工作经验以后,就能了解自身应当怎样做,了解哪一种人生道路更为理想,也更合适自身。理想化意味着对于将来,社会学的思索便是要令人可以过去、如今、将来三个時间整体观中连贯起来,让自身的性命已不仅仅珍惜当下那一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全过程中罢了。

  这本书是我高中时买的,那时没钱买正版书,就到旧书店淘盗版书,正巧,就碰着了这本封面写着《周国*人生哲思录》的书。周国*在我们读高中的时候,以一本《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举获得我们的亲睐,他睿智、理性、深刻,是我的偶像。可这本书买回来我还来得及看,就高中毕业了,读大学时偶尔翻翻,觉得理论东西太多,淡然无味。直到去年寒假回家又发现了这本一直没读的书,才开始阅读。说来好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跟读周国*其他作品的感受很不一样,但是因为这是周国*老师的书,是我偶像的书,所以一直就耐着性子读下去,居然也有所得。直到有一天,大概看到一半左右,实在太疑惑了,就翻开前言,想看看这本书到底是个什么目的和思路。结果发现,这本书封面是《周国*人生哲思录》,内容却是《傅佩荣哲学与人生》。周国*还为这本书写了推荐语。我哑然失笑。

  其实单单这个过程,就给我一个启示。正如同低年级的孩子崇拜老师一样,我们崇拜着比我们智慧的人。当孩子从心底里佩服你,崇拜你时,你才有可能将知识灌输于他,将智慧传授于他。所以,当老师,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老师,首先要让孩子佩服你,崇拜你。就如同周国*之对于我们。

  但是崇拜是容易让人盲目,让人失去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一味地接受。一旦这种盲目崇拜某一天被打破,那么后果就是怀疑,加倍的怀疑,直至成为一种反叛式的怀疑。就像孩子正在经历叛逆期。真正的智者不会让他的崇拜者出现叛逆,因为他知道,被人崇拜并不是他想要的,成为思想的引导者,智慧的领路人,才是他想要的。就像傅佩荣老师,在书中多次提醒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要不断地怀疑。他小心翼翼地培育萌发出来的怀疑,直到他的崇拜者能够独立在求知的道路上前行,越走越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就扮演着这样的一位“智者”,不断告诉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疑问,要思考,直到将孩子领到求知的路上。

  接下来就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自己编写的一本哲学教材。因为是教材,所以本书的体例非常清楚,共十四章,概括来说,分别阐释了什么是哲学,哲学指导下的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西方哲学起源、发展和哲学代表思潮,*哲学起源、发展和代表思潮,哲学与宗教、艺术、教育、文化之间的碰撞。在每一章里,作者都从各个方面进行介绍、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正如书名那样,这本书紧密结合人生实际,用哲学指导人生,又在人生中不断发展哲学。

  哲学原意为“爱智”,亦即爱好智慧。作者解释道:爱好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而是代表一种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要保持心灵的开放,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都是日新月异。正是如此,才出现两代人之间的不合,青少年愈演愈烈的叛逆,以及同代人、不同代人之间的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不落后于时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代沟,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心灵的开放,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很佩服能够适应电子产品的老人们,佩服一生追求知识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并适应他们新的事物,是他们的智慧,是对生活的积极热情,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常常被自己的经验所局限,被一时的欢愉和利益蒙蔽双眼。这就要求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分析。作者告诉我们,不停地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我?我该是什么样子?”能够帮助我们反思自我,确定人生路该怎么走。当然,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在不断地体验中印证价值,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以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和准确。

  傅先生首先用三句话来描述何谓哲学:(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接着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所谓“培养智慧”是指人们超越感性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达到完整和根本的境界;所谓“发现真理”是指人们去掉重重遮蔽,发现客观事物的真相;所谓“印证价值”是指人们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印证真理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呢?

  首先,培养思考的*惯。有思考的人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很多人容易受外界情况变化而影响自己心情,天气好就心情好事事都好,天气不好就心情不好事事不好,这就是容易受外界影响。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这也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有思考的人则表现出理性和冷静。怎么样才能养成思考*惯呢?作者举了牛顿的例子。苹果如果掉在我们头上,我们只会*以为常,心态不好的骂一句,心态好的吃之大吉;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定律。如果把所有事情都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惯。作者告诉我们,如果对任何情况都能够加以考虑,就会发现不是所有事情都如此,也不是事情会一直如此,这样就会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这让我想到电影《雪国列车》里的一片段:列车里的警察持枪对着要暴力的人,副手骂他们“把这没用的东西拿开”,这句话所有人忽略了,但暴力的青年领袖从这句话中得知:警察的枪里早已没用子弹了,他们早就用完了。这是善于思考的典型。

  掌握整体观点。这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更加圆融。年轻人都喜欢有棱有角,不喜欢圆融,我自己也是。有棱有角的个性适合辩论,也适合钻牛角尖;容易彰显与众不同,也容易闭门造车,听不进别人的合理建议。还好的是,圆融和棱角并不完全对立,个性和听从别人建议也并不矛盾。我们要学*的是在二者之间找到*衡。

  确立价值取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世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叫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有些人崇拜偶像,一个人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需求,反映出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惜的是很多人是盲目崇拜。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到底,不轻易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个人什么代价都不愿付出,随便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他的一生想要快乐的活着,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当然,我们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到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误,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即使你皓首穷经,一辈子也无法把天地下的书读完,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识。并且,如果你学到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就算学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学*知识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写到这里,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个小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它可以引人入胜,就象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读一点哲学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处的。

  感谢傅先生在让我领略到哲学风采的同时为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将思考变成自己的一种*惯,做事从多方面考虑,运用所学。我想,那样的生活会很有意义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