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ǎn)兄弟期功强(jī)*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 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

  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

  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

  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

  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 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温*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赏析本文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懂得“孝”的价值观基础上,探讨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在哪?

  教学重难点:

  1、领会真挚感情、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悟出做真人,说真话的“真”的文化内涵,从而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获得生活的智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领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之外,引领学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内涵。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用“谈-读-译-析”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一起学完了《陈情表》。这篇高中名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我们的亲人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至此,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似乎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们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无非是觉得李密很真挚,很孝顺祖母,说话很有技巧,最终说服了晋武帝。我们的学*也好像得以圆满解决。很明显,这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而,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就止于此吗?

  二、回顾旧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大家现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陈情表》里的“陈情”的方法吗?

  明确: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维导图:

  动之以情: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进退狼狈,诉两难处境

  晓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论依据——先孝后忠,想办法解决

  最终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顾祖母的自由身

  3、细思极恐,不单纯是警示大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紧迫性,老师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关乎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①李密真的是一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读书人吗?

  有限地拒绝、计算着生命的安危,处处恐惧——谎言的真实

  ②试想,晋武帝如果标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这篇《陈情表》还能写得出来吗?

  对极权的绝对服从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现得却至诚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话对抗极权的扭曲,过分的`说真话,没有自由意志的真话——真实的谎言

  ③再来说说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复复从始至终地说相同的一件事,一样的心情呢?

  27次“臣”,换一种形式表达对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结:

  清代的学者文人认为这篇文章“至情至性”,这样看来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极权专制极为怖惧之时,他们的社会境遇跟李密最接*,所以容易引起共鸣。把心毫无掩饰的给你,只为你同情我、爱我,为我做一点点事。

  三、课堂延展

  1、这篇《陈情表》如果只允许说一句话,你认为作者应当说什么?允许说第二句话呢?允许说第三句话呢?┈┈

  依照常理哪些话是必须说的,哪些话是不应当说而被说了出来,从而领会作者的“犬马不惧之情”何其真也?为自由生活的意志,为真情而声声叹息

  2、你对“自由”“真”这样的命题有过思考吗?结合现实生活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无力,所有执着,让我想起说这句话的熊培云,是从江西农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别偏爱的作家,他在2011年出版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有这么一句话:“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够带领干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厂,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把当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当作做好,就是通向未来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自由不是执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别人冷暖妄顾,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四、课堂总结

  不论怎样上课,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个*台,引领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中获得智慧,而不应止于表层的理解,取椟还珠。

  这篇表的教学,学**密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不该是重点,领会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点;认识古代专制对人的扭曲是重点,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是重点,懂得珍惜真实的生活和对你真的人,获得生活的智慧是重点。

  国破山河在,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推荐大家两本书——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思想国》

  五、作业

  假如我若为王,请回复一下李密的奏折,字数自由,看你所写的态度和内容。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的重点。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是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绝出任仕途涉是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划线字的读音以及重点字词的的释义。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之亲

  应(yìng)门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猥(wě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2)、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3)、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4)、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3)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本段大意。提示: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学分别总结本段的主要内容。提示: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

  三、布置作业:

  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门衰福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二段:进退狼狈——诏书切峻,供养无主

  第三段:不能废远——“刘病日笃”,朝不虑夕

  第四段:愿乞终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更( )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表文。

  (二)预*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 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板书设计】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忠 陈情 孝

  (先尽忠,后尽孝)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阅读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1)

——《陈情表》教案 (菁华5篇)

《陈情表》教案1

  教学目的:

  1.“表”等有关文体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3.学*本文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概括段落与全文意思。

  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诸葛亮《出师表》引入文体介绍。“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介绍文体、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表”,意义同“疏”,是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

  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而李密身系蜀汉,无心出官,写奏章推脱。本文就是此时所写。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⑴听读。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⑵诵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给加点字注音:

  险衅()祚薄()茕茕孑立()床蓐()拔擢()

  优渥()猥劣()陨首()希冀()逋慢()

  注意下列句子断句:

  ①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⒉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⒊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备考:

  ①分析下列词语古今异义。

  不行: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立: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马: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报: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区: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苦: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侥幸:古:_________________;今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语释用。

  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

  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皇天:指天。后土:指地。)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二、研*第一段

  1.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并分析归纳:(学生完成)

  2.本段所述之不幸,共有几个?试一一列举之。

  答:四个不幸。即六月丧父;四岁母嫁;九岁不行;祖母疾病缠身。

  3.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答: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4.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5.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主要通过陈述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力图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三、研析第二段:

  1.本段哪些写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

  答: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答: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3.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

  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4.归纳段意:

  答:本段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

  5.这两段以祖母卧病为由,婉言谢绝朝廷邀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四、分析第三段:

  1.本段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

  答:以孝治天下。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3.归纳段意:

  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五、分析第四段:

  1.本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愿乞终老。

  2.作者简单地表明了其理由是什么?

  答: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3.概括段意:

  本段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即“愿乞终老”,先尽孝后尽忠。

  六、作业:

  通译全文,完成课后练*。

  第三课时

  一、解题,讨论:

  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二、赏析构思艺术

  本文是古代用以向君王陈述事理,标举主张的公文书。成功的说服,须具备真挚的情感,乃能娓娓倾诉,动人心弦。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表白了,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四、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3)常在床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2.词类活用:(1)臣具以表闻(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3)闻寡人之耳者(4)则刘病日笃(5)日高日上,日上日妍(6)日积月累(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9)亲贤臣,远小人(10)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11)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3.句式特点: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陈情表》教案2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教案3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陈情表教案。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陈情表教案》。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陈情表》教案4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最后落实到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

  媒体设计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陈情表》教案5

  一、课文悟读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将诉情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本文交错出现了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催逼就任的不满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如顺私情,又陈述苦衷而不被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

  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但理在情中。而今,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惟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文章的第4段,李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所以,“愿乞终养”。即先尽孝后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中,足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

  二、亮点探究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探究学*:陈情,述说自己的心情境况。表,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的一种文体。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三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2.语言骈散并用。

  探究学*: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地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例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了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又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3.以四字句为主,间以长短句。

  探究学*: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皇上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三、选题设计

  “忠”“孝”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谈谈自己的看法。

  研究方法:

  (1)比较法。可将本文与《郑伯克段于鄢》《狱中上母书》等作比较阅读,从中揭示规律。

  (2)情境探究法。可联系具体的背景和情境进行分析。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2)

——陈情表教案优选【十】篇

  陈情表教案 1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的亲属]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陈情表教案 2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重点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译文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附]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文言知识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教案 3

  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

  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

  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

  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

  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

  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

  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

  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师引导:对,李密的童年和他们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视,没钱读书,没有同伴,没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极……

  幻灯显示2:李密说自己险衅,有哪些句子可以抒发他命运悲苦的情怀呢?

  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引导:为什么李密会“晚有儿息”呢?

  生: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师:是一般的穷吗?古代穷人可多了。

  生:穷得看不到希望,家里人都快死光了,感觉这种家庭快灭绝了!

  师引导:那么李密结婚后呢,他应该不再孤单,为何还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爱,不能理解他。

  生:那么穷,有人愿意嫁给他,在古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下,估计这个妻子自身条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觉得不幸福!

  幻灯显示3:第二段中,李密历任了哪些官?他为何在最重要的升职前推脱呢?说说他的“狼狈”在哪里?

  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东宫冼马。

  师引导:能为太子冼马,这是多么荣耀的官职。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李密的看重?

  生:切峻、逼迫、急于星火。

  师引导: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时间,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刘病日笃,没有几天光景了。

  师引导: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刘的病情严重?

  生:“朝不虑夕”,早上活着,还不知道能熬得过晚上吗。

  幻灯显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说服皇帝的胜算筹码在哪里?他是如何巧妙述说使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呢?

  生:圣朝以孝治天下。

  师引导:他称本朝为圣朝,而称前朝为什么?

  生:伪朝。这样能讨好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

  师引导:还用了哪些句子来打消?

  生:亡国践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幻灯显示5:李密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祖母身边,他用了怎样的说理艺术去感化皇帝的呢?

  生:他用了重复述说他与祖母的感情。

  师引导: 重复几层,各表明什么意思?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三层,第一层述说与祖母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层用两人的年龄告诉皇上祖母光景不长,

  在人生70古来稀的社会,96岁已是极寿了;第三层以乌鸦反哺例子,动物尚能知孝,久病床前怎能无孝子。三层之间呈递进关系,层层剖析,多次强调。

  师引导:在去与不去之间,你听到了李密内心怎样的挣扎?

  生:去吧,圣旨催得急,去吗?祖母的汤药谁人侍奉?

  生:去吧,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优越的俸禄,去吗?祖母又咳嗽了。

  生:去吧,前途要紧,能去吗?祖母已经96岁,我不能没有她!

  一层层的铺设,引导学生一层层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李密*淡的文字后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陷入对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沉的东西。

  自我反思:

  1.《语文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不仅落脚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对学*主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语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本文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讲授上,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预*,解决了文言字词的障碍,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花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上,使得整节课充满生命力,充满探究与思考。教案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导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本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在教师的成功引导下,学生在自己构筑的画面里真情流露,整节课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维目标,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3.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自己*时对家人的态度拿来和李密做比较,比如“当妈妈生病时,你又刚好遇到升学考试,那么你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穿插其中,引发他们的讨论,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陈情表》

  宋朝皇族大臣赵与时的《宾退录》有言曰:“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无独有偶,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读《陈情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孝。”时至今日,读罢此文,依然触动内心,久久难*。当然,在“礼义仁智信,忠孝节勇贤”盛行的封建社会,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向民众传播一定的道统思想,以期达到驾驭民众、巩固统治的目的,那么该文文逢其时,千古传诵确有政治原因做支撑的一面;但当我们剥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后,深潜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尽的言语养分,学到高妙的说话艺术。因此,《陈情表》入选各地各类的语文教材,也凸显了当前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笔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恰从两句对《陈情表》的评论中来。

  (1)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

  (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道:“(《陈情表》)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笔者认为这两种评论所下定语过于偏颇,实未理解李密当时的政治身份和特殊处境,下面笔者就从“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这一角度重新梳理本文,以兹补缀前人的评述。

  众所周知,李密是前朝旧臣,晋武帝司马炎让他出来做官,目的只有一个:采取怀柔政策,博爱才美誉,笼络士人之心,减少灭吴阻力。由此可见李密在当时已经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进入司马炎的法眼。史**载:李密研究学问从不倦怠,以谯周(蜀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陈寿的老师)为师,门人把他比作游夏(孔子最重视的学生之一,相传是《论语》的撰稿人之一)。这样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选东宫侍读,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所以,以种种形势看来,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条,这就成了此表非常难写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因为李密不仅要让司马炎这个逼君退位,篡权摄政的阴险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诚,这样才可能全身而退,自保于世。自古“忠孝难全”,本文却极好地解决了这一人文命题。笔者认为,这也是《陈情》高于《出师》的地方,高在心思缜密,高在说话艺术,高在不露痕迹。

  本文首段述“悲”。以时间为叙述主轴,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时期,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祖母抚养;少年时期,行动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护;成年时期,无亲无仆、较晚得子,祖母尽心支持。事实是最有力的明证,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这一部分的叙事即为汇报,向晋武帝汇报自己的成长史,怎一个“悲”字了得?《晋书》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一个前半生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来,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贵人”相助,而祖母刘氏就是李密的“贵人”。她自始至终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李密的长大**,这是何等伟大的母性啊!但长期的独自劳作,一人担当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岁的祖母。于是接下来的一句“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让李密之悲从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本可以在孙子**立业后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丧失行动能力。这对李密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这位曾经对自己“头顶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则以孝偿情,亲自照顾、不离左右。《晋书》记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为下文铺垫之意,其实更是提前向晋武帝创设了一个“现在祖母已离不开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为事实,言语融情,处处显悲,渲染出了悲凉的阅读氛围,描绘出了一幅“病榻老妪、风烛残年、孙子在侧、跪奉汤药”的悲情感人的画面。美国著名演讲家卡耐基在其风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沟通艺术》中提到的第一条演讲法则就是“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你的故事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故事,才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才最能吸引人。”本文第一段深合此法则精髓。

  讲完“己悲”,按理应该详细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难处,然后恳请晋武帝让他在家照顾老人。但作者却别开生面、宕开一笔,特写本朝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圣主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真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本段婉转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绝做官的经过:第一次,太守逵聘他为孝廉;第二次,刺史荣聘他为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晋武帝,而聘任的职务也十分显赫,前次为郎中(厅级官员),后次为太子洗马(前途无量),但李密是无论你是谁,给何职务,我都以一言拒绝——祖母重病,供养无主。着实执着。

  第二段的结尾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我相信这是李密当时真实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语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来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绝经历。其中既从两位官员的重视角度抬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实力,又把晋武帝对自己的超级信任(当太子的属官)表述出来,并剖露以死相报之心。可是心存侥幸的李密依然没有赴京任职,晋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绝的行为激怒了,于是开始了封建帝国里有趣的逐级威逼和催促,文中一连用了“逼迫”“临门”“切峻”“诏书特下”等词语来形容。迫于形势李密也不得不“奉诏奔驰”了,这也是在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其实是准备赴京的,这是自己“尽忠”的心理表现。但此时祖母的病情日趋严重,李密的孝心又一次使他斗胆请示,“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是最妙的一句。明知不可能却非要有此一说,我相信他的孝心,但我也相信这是他精心的设计,把自己的孝心和抗旨之罪并列排开,天枰的两极盛放的一边是祖母的生命一边是自己的生命。难怪莎士比亚也曾下过论证:“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还需要强调的是,李密的两难抉择是一种真实存在,上到晋武帝,中到地方官员,下到街坊邻居都应该知晓,否则李密早已欺君遭刑了。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的长子,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为西晋开国皇帝。此人阴险狡诈、城府极深,你想忽悠他,那真是嫌命太长,所以李密很清楚应该怎样说才能打动这位不好惹的皇帝。李密的说服策略从上述两段可观其大概,即老老实实说情况,真真切切显孝心,认认真真表忠心,这才有可能触动晋武帝。

  第三段又开始回归自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分四个层次。首句就给皇帝戴了高帽,“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李密乃至孝之人,圣朝将如何待我?把球踢给了皇帝。随后的“犹蒙矜育”“特为尤甚”两词,展现圣朝厚待自己,自己也将对此知情铭恩。是啊,知恩就应该图报才对,按理下文当在报恩上着墨才对。但李密说话艺术之高妙,就在“不按常理出牌”上。他随后的十句“剖露仕心”真真把晋武帝的心思看透,在本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十句的整体心理布局是大说特说自己本意做官,这是在消除皇帝的戒心,尤其是“不矜名节”一句,真是把自己的声誉和人格都搭进去了,可谓破釜沉舟!然后是对圣朝的越级提拔和优厚待遇表示惶恐之至,理应投桃报李,即刻进京,以死尽忠。这前半部分的确塑造了一个铭恩图报、为国尽忠的的臣子形象。这一形象确是真实的,可以接受的。一点也不矫情。

  但祖母的“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让李密顾虑重重,深怕自己这一去即为祖孙永别,足留人生最大遗憾。《曾国藩·黑雨》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大臣潘祖荫的一句“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救下了这位大清国最后的顶梁柱。后来左宗棠收复我国新疆全境,这可是在当时相当于六分之一国土的山河啊!我相信李密更是以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深打动了晋武帝的心。此句对仗工整且不必说,那其中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信念足以震撼世人。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啊!接着,此段结尾道出了李密的最终抉择——“不能废远”,即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硬气!这可是在对当朝皇帝说话啊!但笔者相信,这份硬气,来自于对自己说话艺术的底气和对晋武帝心理把握的自信!

  前三段李密的说服思路是细数悲情——两难抉择——剖露内心,而最后一段的表述则回归谦逊和忠情。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的李密,能够活到四十四岁,无疑祖母的付出是居功至伟的。今年九十六岁的祖母,在世之日当为不多,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此祖母当属稀世珍品,放在当代也是长寿明星,于是李密讲出这一事实,顺便带出来了尽孝刘氏日短,尽忠陛下日长的对比,这一对比很实在,很客观,很有效。接着他又拿动物来做比较。乌鸦反哺、且知孝养之意,何况人乎?这两处对比,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种群上的,极有力度!而且下文又引出可证明自己实情的人,有前朝的也有本朝的,在舆论方面也得到支持。最后借祖母之名表示感谢,更再次为自己表忠心:生为人臣,死为鬼雄。生死之间,除祖母之外,绝对尽忠。真正的让皇帝放心。

  本文至真至诚,历来为人称道,而笔者在如此真情溢满的文中,也读出了作者高妙的说话艺术和技巧,其淋漓尽致的多维凸显,委婉波折的极尽能事,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这正是成熟政治家的必备生存技能。难怪晋武帝也被其感动,《晋史》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古文观止》也记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看来此文的效果真是相当的好啊!

  顺便再说一句,李密有两子,一为李赐,一为李兴。两子都有文采。李赐死在被推荐为秀才的那一年,李兴后为诸葛亮和羊叔子写碑文,传诵一时,为人称道。

  《陈情表》:“陈情”有法

  《陈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迹。

  文章一开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头,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则刘病日笃”;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赞赏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已“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目的已见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通过一组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从长远着眼根本没有矛盾,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哪里还会拒绝呢?不仅准其所请,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说理类文言文因其长于论辩与精于说理,*年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难度较之传记类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以资借鉴。

  明确中心论点

  文言说理文往往有一个表明作者立场的中心观点,阅读时要准确抓住文章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说理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围绕中心论点而设的几个分论点,阅读时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到纲举目张,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从题目、开头和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如《陈情表》的说理目的在于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

  把握说理凭借

  论据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理由与根据,在文言说理文中不可或缺。阅读时,必须准确找出本文主要论据,并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论据是怎样为论点服务的。把握了说理凭借,方可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如分析《陈情表》,就要在找出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这个中心论点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终养”“辞不就职”所列的论据,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

  梳理说理逻辑

  所谓说理逻辑,是指说理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说理逻辑论证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就应把握其独特的论证逻辑,即“情真意切,委婉诚恳”。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层层推进说理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体味说理艺术

  文言说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试题在考查文章艺术技巧方面时有涉猎,因此对其说理艺术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们应掌握文言说理文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说理讲究生动形象,二是说理注意启发诱导,三是说理注重对比议论。特别要重点弄清说理文结构上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上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语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还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艺术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阅读时,才会思路清晰。

  陈情表教案 4

  一.导入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忠《出师表》当成了忠的标准,则把《陈情表》当成了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板书“忠孝”二字)

  二、范背。(5分钟)

  三、生读。

  同时注意寻找古今异义词,等待汇报交流。并划出文意不明白处以提问。(10分钟)

  学*活动:条理缜密的构思品读精粹的语言

  四、李密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奏章?(除臣洗马;愿乞终养)

  五、

  1.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作者究竟处在一种怎样的矛盾境地。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尽孝)?能否对这种尽孝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尽忠)?能否对这种尽忠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可能司马氏王朝的猜疑,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的。提出“区区不能废远”的。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消除武地帝的猜疑。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六、《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对偶句式: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表意严密完整。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从动物的本性出发,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成 语:丰富了中国的语言。

  七、作品评价

  (一)通过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作业:

  1背诵全文

  2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3.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陈情表教案 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②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③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④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理解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察孝廉,举秀才

  拜郎中,除洗马

  诏书切峻

  进退两难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9、完成课后练*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新课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揭示矛盾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祖母病笃(情) 尽孝日短 分析矛盾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矛盾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画出来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说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④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①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②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申讨论:

  附: 谈谈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陈情表教案 6

  一、自主复*

  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指出句式)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当侍东宫 臣具以表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悯愚诚

  过蒙拔擢,宠幸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听臣微志 谨拜表以闻

  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2、出自这篇文章的典故:

  三、虚词练*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晋*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6.“而”字用法集训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

  虚词练*答案

  1.【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2.【解析】 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 “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3.【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4.【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5.【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6.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陈情表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培育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积累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2、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作者李密和《陈情表》体裁、写作背景以及基本内容;研*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尊重老人、赡养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一篇力尽孝道、赡养老人的文章——《陈情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题解: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2、内容与形式梳理。

  ①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②内容和形式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梳理文意:

  第一段:陈言自己的悲惨遭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第二段:叙述朝廷逼他作官的经过。

  第三段:表达自己尽孝的心意。

  第四段:表达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

  ③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④提问: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研*课文——第1段: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

  总摄作用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板书试背第一段。

  6、小结:本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五、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陈情表教案 8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纠错、强调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第一段

  2、由学生梳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记录朗读。(结合《创新方案》)

  3、老师组织学生逐句口译本段文字。

  4、再读第一段

  5、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学生对照试背第一段。

  四、作业:

  1、 完成《创新方案》练*

  2、 背诵第一段

  3、 预*第二、三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抽背)。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二、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2、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背诵第二段,齐背

  4、过渡第三段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读并译第三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5、思考、讨论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可多诵读本段,体会句读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6、背诵第三段

  7、作业:

  背诵二、三段,准备默写

  四、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三课时

  一、导入(先默写第二、三段)

  二、新课

  1、读第四段梳理知识(结合《创新方案》)

  2、诵读思考: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3、板书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4、背诵本段

  三、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总结本课文言、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创新方案》相关练*

  六、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陈情表教案 9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陈情表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更( )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表文。

  (二)预*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 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板书设计】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忠 陈情 孝

  (先尽忠,后尽孝)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3)

——《陈情表》语文教案优选【5】份

  《陈情表》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过程与方法: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二、重点讲解: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兄弟 期功强* 常在床蓐 猥以微贱 岂敢盘桓 侥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设疑讨论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典题拓展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五、要点总结: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六、训练巩固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陈情表》语文教案 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黑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黑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提示: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

  《陈情表》语文教案 3

  一、课文补注

  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

  二、课文赏析

  感天动地赤子情

  ——《陈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铺直叙。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首先看忠和孝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来说,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对祖母的孝,来掩饰对已经被晋王朝灭亡了的蜀国的“忠”和不能去为这个被视为篡夺了正统王位的晋王朝尽“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尽孝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理由: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自己尽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这样,从第一段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刘病日笃”,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主线分明,一气贯穿,而且经过这样的反复强调,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容易赢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把感情表达得充分了,才能让皇帝由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说的“理”,无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已经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以情说理、融理于情、情动理明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样本。

  (选自《名作欣赏》XX.8)

  三、诗文荐读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以及父亲为官处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为官做宰能坚持操守,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不事藻饰,感情真挚缠绵、催人泪下。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九:话剧与戏曲

  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为戏剧,传入我国后,为了同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戏曲进行区别,特称之为话剧,话剧是说话的艺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国传统戏曲有异也有同。

  首先,从它们的发展来看,两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伟大的希腊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戏剧艺术,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它同样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和古老的宗教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它的发端要比中国戏曲晚一些,但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中国古老的戏曲早约16XX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一步步在综合其他艺术的特点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文学作家的参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戏剧诞生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这为它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大同小异,西方戏剧一般分幕,幕中有场,中国戏曲则分为“折”和“出”。话剧有过场,戏曲有楔子,基本过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不过,西方戏剧较中国戏曲简洁明了,一般没有前面的敷演剧情,而是直接入戏。

  话剧艺术的表演重在说话和动作,以写实为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接*真实生活,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还是表达主题,都要靠剧中人说话来完成。所以,话剧的语言更接*于生活,而中国戏曲对于布景的设置则不作更具体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种效果的演示,则全靠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进行。程砚秋先生曾在闷热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风起时,则全身颤抖,而脸上却不见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词加动作,包括虚拟、夸张的脸谱、服装来体现。例如屋子的设置,话剧则要在舞台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状,摆上床、桌、椅等实景,而中国戏曲舞台上则空无一物,开门、关门、躺、卧、吃、睡等都是用虚拟动作来体现。但是,话剧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戏曲共同发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话剧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虚拟动作,来增强对人物的刻画,中国戏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艺术,增强了直观性。话剧也引入了唱词,用歌唱的形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中的“双飞蝶”。戏曲艺术也吸收其说话艺术,对道白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接*于生活,尤其是现代戏,则不再使标志性的化妆和脸谱、固定的服装来夸张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地贴*生活。

  总之,随着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两者将会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加强融合,为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进行共同的努力。

  《陈情表》语文教案 4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的亲属]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陈情表》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了解文言知识;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听课文读音,注意字词读音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3.理解题目“陈情表”:谁在“陈情”、 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如何“陈”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具体研读):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

  九、字词整理

  2 .古今异义:

  至于:到 成立:长大**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说话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 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十一、讨论:

   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附: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4)

——《陈情表》3篇

  教学要点:

  研*课文第二至第四段,积累相关文言词汇;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新课: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研读:

  (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提示:按时间顺序。

  (3)表时间和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提示: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小结: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研*第3、4段: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6、通译并熟读第4段。

  7、小结: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五、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板书:

  身世孤苦悲凉祖母情深似海孝情

  揭示矛盾

  沐清化蒙国恩圣朝恩重如山忠心

  ↓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分析矛盾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注音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古今异义

  ①九岁不行不行:不会行走。今常用义为: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立:**自立;今常用义为(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③晚有儿息息:子女,这里指子。今无此义。

  ④而刘夙婴疾病婴:被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的亲属]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5)

——《陈情表》说课稿6篇

  一、说教材

  《陈情表》来自人教版第四册的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主要讲*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赏重点是语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叙述中兼以议论或抒情的手法。就《陈情表》来讲,在语言上骈散结合,自然纯粹,在构思上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来看,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1、教学目标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和文体的有关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文词语,背诵文章。

  赏析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以及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把握行文层次,体悟以其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诸多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归纳。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分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学生采取的学法是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拟定两个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以后人的评价导入课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2、整体感知

  1.首先多媒体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及文体常识

  2.听读,放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感情。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学生提出字词方面的疑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学生自己小结。自由朗读课文中,理清文章思路。

  3.归纳每一段的大意

  3、研读赏析:

  问题: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心?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讨论后明确:因为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为了达到奉养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文章,情辞恳切,字字发自肺腑来打动晋武帝,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其次行文时先说后说、轻说重说处理巧妙。

  讨论: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个两难的处境中,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李密是怎样化解这个矛盾的?(换位思考、列数字)

  孝:身世凄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报养刘之日短也(情)解决先尽孝

  忠: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理)矛盾后尽忠

  语言的个性鉴赏(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

  4、拓展阅读:

  让学生讨论一下《出师表》和《陈情表》的异同。

  不同:《出师表》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

  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

  四、说板书设计(略)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晋武帝(司马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6)

——《陈情表》说课稿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说教材

  一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因如下:

  1 《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文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可以说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2 古代散文源远流长,*堪称世界散文大国。学*古代散文,不仅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是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其艺术魅力,感悟语言美,情景美,哲理美。

  二 本篇叙事,论理,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云:“读《出师》不哭者不忠,读《陈情》不哭者不孝”可见,本文在*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

  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说教法

  一 教法

  司马集团建立晋*后,为巩固*,提出以“孝”治天下。李密从小赖祖母抚养,对其十分的孝顺,李密写此奏章,就是想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授课时要讲清作者的“情”即:“不幸的家世(陈以往之情);两难的处境(陈现在之情);不仕的原因(陈日后之情)”。同时要明白李密巧妙的表达方式即:李密在封建*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伦理准则“忠”“孝”之下,在“孝”字下大做文章,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观点,使晋武帝不得不认同。

  二 学法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由*封建社会“忠”“孝”切入,引入本文。

  二 解题

  一)本篇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主要应让学生明白李密不愿为仕的政治原因,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文体介绍

  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三 重 难点解决过程

  1)掌握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积累一些有生命力的词语,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朗读正音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因此不光要老师范读,学生也要读出文章的情感。

  3)使学生明白李密为何要“陈”?“陈”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其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难点。明白这个问题,文章理解可以说已经到位。

  4)讨论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情动人;用骈文写成

  四 延伸讨论“孝”

  明确:1中华传统美德。2以“孝”治天下,维护封建统治。3不利于依法治国

  说板书

  情 理

  陈以往之情 不幸的家世 以孝治天下

  陈现今之情 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

  陈日后之情 不仕的原因 先尽孝后尽忠

  层层深入,感人至深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功强(qing)*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 犹蒙矜(j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n)(yn) 更(gng)相为命

  2、词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5. 日薄西山 太阳接*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死亡。薄,迫*。

  6.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 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11.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12 .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

  3、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实词语句式。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

  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

  2、诵读第1段,第1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总分式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

  3、讨论:结合1、2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

  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啰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

  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不满而暗怀抵触呢?

  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

  李密

  晋武帝

  征召原因

  因其孝廉秀才

  望其忠顺降服

  内容侧重

  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

  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

  选择决定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

  语言特点

  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

  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新 凄恻动人

  4、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

  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

  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

  1、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

  2、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

  3、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 清醒认识;

  4、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

  5、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

  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

  6、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

  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

  7、阅读第4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

  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于李密:忠孝两全 ,解决千古难题

  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

  (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

  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

  9、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陈情表 : 了解到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

  10、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

  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

  横批:万世师表

  11、小结: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7)

——《陈情表》读书心得 (菁华5篇)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句话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显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处。他用时间衡量出“孝”、“忠”的先后次序,并在此表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表里运用了“微”、“陋”等字眼来无数次贬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时定被权力的威严所压迫着,忧虑而恐惧——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头,卑微乞求着一条路。我相信支撑李密写完全篇581字的只有一个“孝”字,只有他与祖母间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动了司马炎。

  “孝”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与其他部分产生矛盾和冲突。我想我们无从评判,一位救人牺牲的消防员,是否应受到未对父母尽孝的指责——他的父母是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尽管他再也无法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也能够理解某些参与*,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工作者们——他们离开了父母,而为另一位“母亲”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孝,忠君,忠于国,忠于事业……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观念之异。

  单就“孝”这一方面而言,“孝”的标准似乎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降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告诉人们“不敬”何以别事父母和养犬马;《陈情表》中已经从“敬”退化为了“终养”,《论语》里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礼已不见踪影;如今,“养老”是“养老院”的职责,“空巢”已成为常态,更要命的还有“啃老族”出没……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钱难以买来的是天伦之乐。

  “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当它不代表“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给人以孤单、衰败之感时,人们的担心多数出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常常仅停留于此,惰于改变,空荡荡的巢穴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传出啁啾。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忠孝观念是*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

  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语。

  读名篇《陈情表》,可以让我们反思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

  “百行孝为先”。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他的《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可怜的孩子长大**,且名扬四方,为官做相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理,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坚决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感恩诗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个子女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义不容辞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告诉人们:“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古人如是说。入选感动*人物的孟佩杰,就是用她的行动践行了这一古训,孟佩杰父母相继去世后,由养母照顾,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幼年的她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待奉养母的重任,养母照顾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养母一辈子,不离不弃。孟佩杰被距家百里的大学录取,由于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养母上学,悉心照顾养母。这位*凡的女孩,在我们看来,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孝子的担当,更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有人说,“感恩”的'昨天叫明理,“感恩”的今天叫回报,“感恩”的明天叫传承。试问:千年华夏文明如何传承,我们的民族气节又将如何秉承?如今社会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光,和从前大不一样,低头匆忙赶路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几乎是呆滞的;拇指一族,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那目光有时是旁若无人的,却几乎是隐晦的,没有探索和发现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热诚,只有感恩的余温才能重燃那伟大的圣火!学会感恩吧!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时刻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句话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显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处。他用时间衡量出“孝”、“忠”的先后次序,并在此表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表里运用了“微”、“陋”等字眼来无数次贬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时定被权力的威严所压迫着,忧虑而恐惧——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头,卑微乞求着一条路。我相信支撑李密写完全篇581字的只有一个“孝”字,只有他与祖母间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动了司马炎。

  “孝”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与其他部分产生矛盾和冲突。我想我们无从评判,一位救人牺牲的消防员,是否应受到未对父母尽孝的指责——他的父母是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尽管他再也无法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也能够理解某些参与*,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工作者们——他们离开了父母,而为另一位“母亲”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孝,忠君,忠于国,忠于事业……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观念之异。

  单就“孝”这一方面而言,“孝”的标准似乎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降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告诉人们“不敬”何以别事父母和养犬马;《陈情表》中已经从“敬”退化为了“终养”,《论语》里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礼已不见踪影;如今,“养老”是“养老院”的职责,“空巢”已成为常态,更要命的还有“啃老族”出没……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钱难以买来的是天伦之乐。

  “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当它不代表“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给人以孤单、衰败之感时,人们的担心多数出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常常仅停留于此,惰于改变,空荡荡的巢穴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传出啁啾。

  李密是一个有智慧、有机遇、有实力、有情义的西晋官员,而他素来有孝顺的美誉,尤其是当他写下闻名天下的《陈情表》之后更是得到了“以孝谨闻”的称号,这也让人不得不感慨他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真君子。

  李密曾经有幸得到了太子先马的好职位,可作为一个亡蜀之臣,他心中很是忧虑、纠结和惆怅,尤其是面对郡县逼迫、诏书连连的事实时,他心中着实是进退两难、难以抉择,因此为了不违背本心,他就以祖母供养无主的缘由写下了拒绝走马上任的《陈情表》,以此来声情并茂地表明自己的歉意和态度。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报答祖母的赡养之恩,李密不得不拒绝*厚禄的好气运,也不得不在祖母短暂的有生之年内承欢膝下、以表孝心,于是就有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千古绝句。而李密这一句感恩戴德、知恩图报、诚心诚意的感慨之言不仅感动了孝治天下的帝王,而且感召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因为他让我们明白了孝顺、回报、感恩的重要性和觉悟性。

  我们不得不说李密的思维缜密、文笔,他巧妙地运用紧凑连贯的四字词语营造了自己命运多舛、双亲去世、伶仃孤苦、无依无靠、门衰祚薄的事实,以此说明了祖母养育之恩的深重和沉重,从而让让人明白了自己不得不供养祖母的情谊和决心。之后李密又说自己是卑微、卑贱、鄙陋、渺小的亡国之士,所以得到了过分的提拔和宠爱是受宠若惊、难当重任的,因此为了不做一个自命清高、不可一世、薄情寡义、不忠不孝的卑鄙小人,他只能狠心拒绝皇帝的好意和恩情,以便让自己安心做一个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好儿郎。

  李密这通达、晓畅、自然、深情的言语很是感染人,他那先尽孝后尽忠的德行更是感动人,但愿我们都可以好好去解读一下这篇佳作,然后做一个和李密一样德才兼备的翩翩君子。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8)

——《陈情表》教案菁选

《陈情表》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情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师:由诸葛亮的《出师表》导入。(温*旧知,引出新课)

  初中学过《出师表》,《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陆游在《书愤》中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陈情表李密)

  师: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作业,通过学案了解了文体特点,知道了学*目标,初步解决了字词问题。同学们先一起交流,有问题先在小组解决,解决不了,再质疑。

  师:有哪些疑问。

  生:没有。

  师: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期功、终鲜兄弟、洗马

  师:学*古文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学案我们已经了解了文本的文体知识,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首先巩固文字知识,其次进一步走*文本本身,体会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挖掘它的一些内涵。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我读第一段,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二、三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教师评价:寻|蒙国恩注意中间的停顿

  全班齐读有些快

  师:思考问题:李密为什么要向皇上陈情?(结合背景,用原文回答)

  幻灯片出示背景资料

  学生甲:有两个原因,一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要侍奉祖母;还有一个就是“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国家已经灭亡了,亡国之臣不能侍奉新朝君主。

  学生乙:晋武帝篡权才夺得皇帝,李密有文化、清高,看不上晋武帝的做法。

  学生丙:“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李密想要先侍奉祖母,再尽忠。

  (教师引导:李密最想做什么?他遇到困难了吗)

  师:赏读文章:在两种情感中,让作者进退两难。一边是想要愿乞终养,供养祖母,一边是皇上催促去做官,告诉不许。在这两难的境界,李密本人一定会想,我用一种怎样的方式,能让皇上理解我的做法,博得皇上的理解。所以李密采用了一个最好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四个人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自然段,讨论:它用什么情打动人,用什么理来明人,争取列出你们讨论这个自然段的情和理的.线索,用最精炼的语句概括。再讨论一下,你们共同认为,你们选的这个自然段哪一个语句最能打动你,最让你产生共鸣,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甲:第一段,作者说他的家庭不幸,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情感,这是动之以情。“而刘夙婴疾病”,祖母身体不好,在孝道上应该尽孝,不能离开,在感情上也不愿意离开。最能打动我的语句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不离不弃。

  学生乙:第三段,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需要一个理由说服皇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晋武帝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方法,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以刘日薄西山”祖母将李密抚养**,李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他要留下来侍奉祖母,直到终年。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知恩图报。

  学生丙:第四段,情是“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是对皇帝的忠情,“报刘之日短也”体现李密的孝心。理是“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从古至今以孝为先,既然以孝为先,就应该留下来,照顾祖母。

  最能产生共鸣的一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都有反哺之情,更何况我们人呢?

  师:练笔悟情:把我们意犹未尽的感受诉诸笔端,用文字表达我们的情感。

  请大家选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情境描写,一个场面、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细节均可,自行设置一定情境,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的描述。

  学生甲:“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刘氏在病榻上已经躺了几天了,她不断**着,因疼痛额头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李密一刻也不敢离开,他用一只手轻轻拍抚着刘氏,一边用毛巾拭去她脸上的汗珠,盛汤药的碗随意的被摆放在床头。血丝已经布满这孝子的眼,这是爱与痛的交织。愿太阳的马车能为这赤子之心而停留,洒下自然的圣水滋润这真挚的心。

  学生乙:祖母躺在床褥上,气息微弱,我知道她已是挂在西山的残阳。但她曾经用灿烂的阳光照射着我的童年,陪我一同成长。现在阳光依旧在我心中,永存的将是温暖,即使不久之后她就不在人世。

  学生丙:“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鸟有情,木有根,我李密亦如鸟木。日转星移,谁无容颜之变,谁无体弱之虚,只求我用我的一生陪她颐养天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听到你们发自肺腑的文字,我知道李密的感恩不仅温暖了自己,而且感动了你们,这一刻,幸福之花,在我们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教师小结:通过听、说、读、写,我们深入的赏析了文章,作者运用情理交融的手法,将他所说的情和所要阐述的理完全融和在一起,情和理达到水x交融的程度。这让我想到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词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来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在这堂课上,老师见证了你们心怀感恩的心,相信你们会用感恩的心为父母端杯茶,为他们捶捶肩,为他们努力到最好。会把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回报给我们的父母长辈。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的亲属]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过程与方法: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二、重点讲解: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兄弟 期功强* 常在床蓐 猥以微贱 岂敢盘桓 侥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设疑讨论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典题拓展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五、要点总结: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六、训练巩固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

  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背景介绍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四、题解

  陈——陈述、禀报

  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正音。(见《金榜》P30自主学*:字音辨识)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1段:凄苦,悲凉; 第2段:感激,恳切;

  第3段:真挚,诚恳; 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

  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

  明确:“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

  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忠情、苦情)“陈情”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七、研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1段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1段。

  5、提问: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或板书: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父死母嫁)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孤苦多病)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内外无人)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刘婴疾病)

  6、提问: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李密是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7、提问: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8、提问: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明确: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9、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课时

  (二)分析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第2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5、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6、提问: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7、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层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8、提问: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9、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学生默读并口头通译第3段;

  2、提问: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3、提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提问: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明确: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态度,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再次强调自己的处境,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5、提问: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明确: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

  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

  6、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7、朗读第3节,品味语言特点

  提问讨论: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明确: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语言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8、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第三课时

  (四)分析课文第4段

  1、齐读第4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2、指明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3、提问: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4、提问: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节”“报养”——“忠孝两全”。

  5、提问:本节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6、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

  (五)师生讨论总结4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或板书)

  第一层: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层: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层: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层;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六)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八、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1、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小结: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九、拓展探究:

  1、提问: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明确: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提问: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明确:①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再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②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③、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十、归纳总结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重点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译文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附]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文言知识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课题:陈情表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的重点。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是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绝出任仕途涉是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划线字的读音以及重点字词的的释义。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2)、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3)、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4)、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3)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本段大意。提示: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学分别总结本段的主要内容。提示: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门衰福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二段:进退狼狈——诏书切峻,供养无主

  第三段:不能废远——“刘病日笃”,朝不虑夕

  第四段:愿乞终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课文补注

  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

  二、课文赏析

  感天动地赤子情

  ——《陈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铺直叙。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首先看忠和孝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来说,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对祖母的孝,来掩饰对已经被晋王朝灭亡了的蜀国的“忠”和不能去为这个被视为篡夺了正统王位的晋王朝尽“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尽孝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理由: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自己尽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这样,从第一段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刘病日笃”,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主线分明,一气贯穿,而且经过这样的反复强调,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容易赢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把感情表达得充分了,才能让皇帝由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说的“理”,无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已经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以情说理、融理于情、情动理明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样本。

  (选自《名作欣赏》XX.8)

  三、诗文荐读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以及父亲为官处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为官做宰能坚持操守,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不事藻饰,感情真挚缠绵、催人泪下。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九:话剧与戏曲

  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为戏剧,传入我国后,为了同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戏曲进行区别,特称之为话剧,话剧是说话的艺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国传统戏曲有异也有同。

  首先,从它们的发展来看,两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伟大的希腊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戏剧艺术,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它同样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和古老的宗教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它的发端要比中国戏曲晚一些,但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中国古老的戏曲早约16XX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一步步在综合其他艺术的特点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文学作家的参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戏剧诞生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这为它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大同小异,西方戏剧一般分幕,幕中有场,中国戏曲则分为“折”和“出”。话剧有过场,戏曲有楔子,基本过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不过,西方戏剧较中国戏曲简洁明了,一般没有前面的敷演剧情,而是直接入戏。

  话剧艺术的表演重在说话和动作,以写实为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接*真实生活,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还是表达主题,都要靠剧中人说话来完成。所以,话剧的语言更接*于生活,而中国戏曲对于布景的设置则不作更具体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种效果的演示,则全靠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进行。程砚秋先生曾在闷热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风起时,则全身颤抖,而脸上却不见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词加动作,包括虚拟、夸张的脸谱、服装来体现。例如屋子的设置,话剧则要在舞台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状,摆上床、桌、椅等实景,而中国戏曲舞台上则空无一物,开门、关门、躺、卧、吃、睡等都是用虚拟动作来体现。但是,话剧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戏曲共同发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话剧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虚拟动作,来增强对人物的刻画,中国戏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艺术,增强了直观性。话剧也引入了唱词,用歌唱的形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中的“双飞蝶”。戏曲艺术也吸收其说话艺术,对道白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接*于生活,尤其是现代戏,则不再使标志性的化妆和脸谱、固定的服装来夸张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地贴*生活。

  总之,随着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两者将会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加强融合,为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进行共同的努力。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ǎn)兄弟期功强(jī)*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难点:

  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过程:

  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 )

  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 。(c级)

  品析: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点拨: 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1、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d级)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教学目标:

  1、温*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赏析本文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懂得“孝”的价值观基础上,探讨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在哪?

  教学重难点:

  1、领会真挚感情、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悟出做真人,说真话的“真”的文化内涵,从而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获得生活的智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领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之外,引领学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内涵。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用“谈-读-译-析”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一起学完了《陈情表》。这篇高中名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我们的亲人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至此,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似乎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们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无非是觉得李密很真挚,很孝顺祖母,说话很有技巧,最终说服了晋武帝。我们的学*也好像得以圆满解决。很明显,这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而,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就止于此吗?

  二、回顾旧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大家现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陈情表》里的“陈情”的方法吗?

  明确: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维导图:

  动之以情: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进退狼狈,诉两难处境

  晓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论依据——先孝后忠,想办法解决

  最终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顾祖母的自由身

  3、细思极恐,不单纯是警示大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紧迫性,老师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关乎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①李密真的是一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读书人吗?

  有限地拒绝、计算着生命的安危,处处恐惧——谎言的真实

  ②试想,晋武帝如果标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这篇《陈情表》还能写得出来吗?

  对极权的绝对服从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现得却至诚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话对抗极权的扭曲,过分的'说真话,没有自由意志的真话——真实的谎言

  ③再来说说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复复从始至终地说相同的一件事,一样的心情呢?

  27次“臣”,换一种形式表达对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结:

  清代的学者文人认为这篇文章“至情至性”,这样看来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极权专制极为怖惧之时,他们的社会境遇跟李密最接*,所以容易引起共鸣。把心毫无掩饰的给你,只为你同情我、爱我,为我做一点点事。

  三、课堂延展

  1、这篇《陈情表》如果只允许说一句话,你认为作者应当说什么?允许说第二句话呢?允许说第三句话呢?┈┈

  依照常理哪些话是必须说的,哪些话是不应当说而被说了出来,从而领会作者的“犬马不惧之情”何其真也?为自由生活的意志,为真情而声声叹息

  2、你对“自由”“真”这样的命题有过思考吗?结合现实生活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无力,所有执着,让我想起说这句话的熊培云,是从江西农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别偏爱的作家,他在20xx年出版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有这么一句话:“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够带领干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厂,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把当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当作做好,就是通向未来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自由不是执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别人冷暖妄顾,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四、课堂总结

  不论怎样上课,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个*台,引领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中获得智慧,而不应止于表层的理解,取椟还珠。

  这篇表的教学,学**密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不该是重点,领会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点;认识古代专制对人的扭曲是重点,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是重点,懂得珍惜真实的生活和对你真的人,获得生活的智慧是重点。

  国破山河在,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推荐大家两本书——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思想国》

  五、作业

  假如我若为王,请回复一下李密的奏折,字数自由,看你所写的态度和内容。

  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活动

  一、深入学*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目标]

  1.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2.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探究]

  1.在学生预*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衿育 不衿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B.注意多义虚词“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探究问题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4.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学*目标】

  1、学*夙、擢、除、笃、逮、寻、卒、见、以、于等文言词语;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

  【学*重点】目标1。

  【学*难点】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课时预设】3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课前落实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自主高效预*。

  2、课堂互动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练*和探究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前热身,高效预*

  1、知人论世:勾划《创新设计》P36“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的要点。

  2、了解课文涉及的文体知识:表

  表是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如同现代史书的大事纪年表,比如《史记》就有“十表”。它还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种文体,也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表”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向敌对一方发的宣战书,称作“战表”。

  3、给加点字注音

  险衅()终鲜兄弟()夙()遭闵凶()门衰祚薄()

  期()功强*()茕茕孑立()()逋慢()拔擢()

  矜育()陨首()猥以微贱()优渥()少多疾病()

  4、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作业”

  二、教材助读,课堂展示(小组合作翻译文句,并质疑难懂字句)

  导入:

  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做官,于是便想方设法的去拒绝。比方说后面我们要学*的《逍遥游》的作者——庄子吧,有人好心聘请他去做官,他竟然对人家说:“你见过准备祭祀的牛吗,宰杀前给它披的是织有花纹的锦绣,给它吃的是草料和豆子,可是,等到牵进太庙去宰杀时,它就是想要做个没人看管的小牛都不可能了。”——做官,在他看来就是进屠宰场啊!再比如西晋初年的李密,——今天要学的《陈情表》的作者,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可是他也不愿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陈情表》吧……

  他给皇帝写的这篇《陈情表》,被称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我们一齐读一下学案“页脚”里的文字: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读《出师表》时你们哭了吗?……他是谁写给谁的?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shàn)的奏章。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9)

——《陈情表》教案范本二十份

  教学目标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3)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译本段文字。

  1)、实词

  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期功强*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

  2)、古今异义

  不行至于成立

  3)、通假字

  闵—悯蓐—褥零丁—伶仃

  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五、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举臣秀才寻蒙国恩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刘病日笃告诉不许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 李对晋陈情

  察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催臣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通译第三段;

  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有所希冀人命危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臣之辛苦听臣微志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6、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可引导学生讨论: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李密“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二)融情于理

  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四)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作业:1、练*册题

  2、背诵课文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2、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不过,毕竟是古文,古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在教案设计时,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这一点,在辅导课安排的测验中已经表现了出来。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三奖励背诵也富有成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明确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检测】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更( )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表文。

  (二)预*检查,解读文题

  1、检查预*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章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

  1、自读课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 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 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K

  3、诵读PK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的戒心,等等。

  5、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

  1、整理课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板书设计】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忠 陈情 孝

  (先尽忠,后尽孝)

  教学目的:

  1.“表”等有关文体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3.学*本文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概括段落与全文意思。

  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诸葛亮《出师表》引入文体介绍。“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介绍文体、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表”,意义同“疏”,是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

  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而李密身系蜀汉,无心出官,写奏章推脱。本文就是此时所写。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⑴听读。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⑵诵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给加点字注音:

  险衅()祚薄()茕茕孑立()床蓐()拔擢()

  优渥()猥劣()陨首()希冀()逋慢()

  注意下列句子断句:

  ①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⒉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⒊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备考:

  ①分析下列词语古今异义。

  不行: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立: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马: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报: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区: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苦: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侥幸:古:_________________;今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语释用。

  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

  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皇天:指天。后土:指地。)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二、研*第一段

  1.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并分析归纳:(学生完成)

  2.本段所述之不幸,共有几个?试一一列举之。

  答:四个不幸。即六月丧父;四岁母嫁;九岁不行;祖母疾病缠身。

  3.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答: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4.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5.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主要通过陈述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力图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三、研析第二段:

  1.本段哪些写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

  答: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答: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3.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

  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4.归纳段意:

  答:本段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

  5.这两段以祖母卧病为由,婉言谢绝朝廷邀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四、分析第三段:

  1.本段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

  答:以孝治天下。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3.归纳段意:

  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五、分析第四段:

  1.本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愿乞终老。

  2.作者简单地表明了其理由是什么?

  答: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3.概括段意:

  本段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即“愿乞终老”,先尽孝后尽忠。

  六、作业:

  通译全文,完成课后练*。

  第三课时

  一、解题,讨论:

  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二、赏析构思艺术

  本文是古代用以向君王陈述事理,标举主张的公文书。成功的`说服,须具备真挚的情感,乃能娓娓倾诉,动人心弦。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表白了,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四、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3)常在床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2.词类活用:(1)臣具以表闻(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3)闻寡人之耳者(4)则刘病日笃(5)日高日上,日上日妍(6)日积月累(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9)亲贤臣,远小人(10)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11)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3.句式特点: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麽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用语。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富于节奏和感情色彩,应让学生熟读并疏通文字。

  2、了解这一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学生散读。

  二、有关情况介绍。

  1、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

  2、李密为什麽要委婉陈情?

  (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三、教师指导学*课文。

  1、点拨疑难字、词。

  鲜——少废——停止察——举荐

  除——拜授官职矜——注重、崇尚擢——提拔

  过——过分盘桓——徘徊

  2、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又贬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最后申述不能奉诏就职的原由。祖母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些都是实情,显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恳请晋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本段换一个角度陈述理由:“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一“短”一“长”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接着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3、李密陈情的目的是什麽?作者抓住什麽来打动晋武帝?

  (能够为祖母尽孝,拒绝征召,又能得到晋武帝的恩准和谅解,免去疑忌和杀身之祸。作者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用“孝道”打动晋武帝,使晋武帝不得不承认他善于为自己辩护,并宽容了他。)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A、排偶句的运用,有不少是为了通过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的内容,来强化情意的表现。

  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将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强化,突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通过上下、左右、内外的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的情景。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通过时间“长”与“短”的比较,巧妙地提出了一个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生”与“死”的对举,表明了一定要报大恩的决心。

  B、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连用,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如星火”一连六个四字句,三层排比,短语迫促,一气呵成,造成一个上责下催,透不过气来的紧急气氛。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连四个四字句,借比喻,用夸张,将祖母刘危在旦夕的情势形容殆尽。

  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 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四、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浅*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诵读法。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质疑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惯, 培养自学能力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工具书,课内资料 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里多媒体打开 学生分组坐好

  七、课时安排:

  3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读背诵。

  (一)预*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 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

  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

  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

  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

  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2.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

  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

  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

  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

  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

  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

  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

  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

  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纠错、强调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第一段

  2、由学生梳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记录朗读。(结合《创新方案》)

  3、老师组织学生逐句口译本段文字。

  4、再读第一段

  5、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学生对照试背第一段。

  四、作业:

  1、 完成《创新方案》练*

  2、 背诵第一段

  3、 预*第二、三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抽背)。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二、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2、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背诵第二段,齐背

  4、过渡第三段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读并译第三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5、思考、讨论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可多诵读本段,体会句读


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优选【5】篇(扩展10)

——读《陈情表》有感范文5份

  弱者,不是在卑贱中灭亡,就是在卑贱中变强!他是弱者,但是他从未抱怨过上帝,也许六月丧父的他,曾默默地躲在墙角抽泣;也许四岁离娘的他,常静静地伫立,望着远方:也许九岁不行的他,也一次次地祈祷自己的福健;也许······所有的也许在他与祖母的相依为命之中化为乌有。他感恩祖母,在呈进给皇帝的奏折中,用一颗感恩的心,感动了皇帝。也感动了后世的我们。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李密来说,祖母的抚养之恩,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感动。正如他在《陈情表》中所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为了报答这片恩惠,他不顾杀身的危险,拒绝了皇帝任命官职的要求。在李密的心中,祖母是他唯一的亲人,如果李密真的因为这封信而引来杀身之祸,我想,他也不会后悔,就算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会选择他的祖母。杀身之祸不可免,他也会到阴曹地府照顾他的祖母。没有人能改变他的这份感恩心,他的感恩的心,也不会因地点不同而发生改变。

  古代的医疗并不发达,能活到七十岁便是长寿,而“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一个古代女子活到了九十六岁,如果不是李密的精心照养,又有几个人能活到这个年龄呢?祖母的抚养之恩,在李密心中深深地扎了一个要报答的根。李密的照看,可以说让祖母尽享了天伦之乐。感恩,竟如此伟大!

  李密的感恩是伟大的,在现代,我们也有一颗颗感恩的心,也许他们很渺小,但在湛蓝的天空中,发挥着自己全部的作用。

  鲁迅是个有感恩的心的人。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藤野先生教会了他很多。对于鲁迅,他没有歧视,没有侮辱,这让鲁迅非常感动。他不仅将藤野先生的画像挂在自己屋内的墙上,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爱戴。尽管只是一篇小小的文章,但是,那里包含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满满的感恩之情。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论行动是否宏伟,都能展示出感恩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听过这样一则童话故事。一只老鼠落入了一片对于他来说是大海的水洼中,他不停地呼喊着救命,就在老鼠以为自己的生命将以被淹死而告终的时候,一只老虎出现了,并把老鼠救了出来,老鼠非常感激老虎,便对老虎说:“我会报答你的。”老虎不以为然,昂着头走了。几个月之后,老虎一不留神,掉入了陷阱中,本来以老虎的身手是可以爬出来的,可是一张从天而降的网罩住了老虎,老虎动弹不得,只能听着猎人的脚步声越老越*。就在这时,老虎听到了咬绳子的声音,没多会,网便破了,原来是自己曾经救过的老鼠帮助自己脱离了险境。老虎非常的感激老鼠。兴许这个故事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因为老虎和老鼠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尽管只是一则童话故事,却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连动物都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人类呢?忘恩负义,注定要被社会所唾弃;知恩图报,也应是人的本性。所以,我们要感恩。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中,忘恩负义的狼,注定是要被打的。

  学会感恩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我们一同在感恩中成长!

  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

  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当然,后来不是这样。)。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高中,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于工作,学*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已许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更没有注意他们头上又增加了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身的那刻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一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我的梦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应对你。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给你力量,让你有足够的信心应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也许你不明白当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么的开心。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欢乐。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感觉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抽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学*,去多陪陪他们吧!让孝心绽放,让幸福绽放,让爱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常常,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这会让你的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你能孝顺他们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读《陈情表》不哭则不孝。他教会你孝心的重要性,让你再次领悟“百善孝为先”。读过它我想你应感慨颇深。给你莫大启迪。及时尽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李密是一个有智慧、有机遇、有实力、有情义的西晋官员,而他素来有孝顺的美誉,尤其是当他写下闻名天下的《陈情表》之后更是得到了“以孝谨闻”的称号,这也让人不得不感慨他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真君子。

  李密曾经有幸得到了太子先马的好职位,可作为一个亡蜀之臣,他心中很是忧虑、纠结和惆怅,尤其是面对郡县逼迫、诏书连连的事实时,他心中着实是进退两难、难以抉择,因此为了不违背本心,他就以祖母供养无主的缘由写下了拒绝走马上任的《陈情表》,以此来声情并茂地表明自己的歉意和态度。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报答祖母的赡养之恩,李密不得不拒绝**厚禄的好气运,也不得不在祖母短暂的有生之年内承欢膝下、以表孝心,于是就有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千古绝句。而李密这一句感恩戴德、知恩图报、诚心诚意的感慨之言不仅感动了孝治天下的帝王,而且感召了的中华儿女,因为他让我们明白了孝顺、回报、感恩的重要性和觉悟性。

  我们不得不说李密的思维缜密、文笔,他巧妙地运用紧凑连贯的四字词语营造了自己命运多舛、双亲去世、伶仃孤苦、无依无靠、门衰祚薄的事实,以此说明了祖母养育之恩的深重和沉重,从而让让人明白了自己不得不供养祖母的情谊和决心。之后李密又说自己是卑微、卑贱、鄙陋、渺小的亡国之士,所以得到了过分的提拔和宠爱是受宠若惊、难当重任的,因此为了不做一个自命清高、不可一世、薄情寡义、不忠不孝的卑鄙小人,他只能狠心拒绝皇帝的好意和恩情,以便让自己安心做一个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好儿郎。

  李密这通达、晓畅、自然、深情的言语很是感染人,他那先尽孝后尽忠的德行更是感动人,但愿我们都可以好好去解读一下这篇佳作,然后做一个和李密一样德才兼备的翩翩君子。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希望自己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直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而且,我现在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伟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图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