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扩展阅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扩展1)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5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扩展2)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水》优选【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水》 1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 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橡皮泥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颜色变化

  水 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水》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水》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水》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水》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扩展3)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主题图:

  2、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那里找到的。

  3、请同学汇报一下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

  5、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小组汇报讨论过程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问题: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xx走了xx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胡里山、曾厝安小学、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xx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4、师:我们乘坐29路车来到泛洋嘉年华,这里的游乐项目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游乐项目?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学作文6篇

  父亲微笑的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从小到大见过形形色色的微笑。但都没有父亲你笑得灿烂,孩子气的笑脸深刻我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畏惧发成绩的那一天。因为这一天老师会透过校讯通将成绩告知家长。如果考好了,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考砸了,就意味着学生要顶着压力与畏惧回家。而这个团体中不知不觉有了我的身影。但与它们不一样的就是:我不就是怕家长的责骂。因为我的父母一向很民主,他们深知学生考砸了,自我比谁都难过。在这时,他们要做的不就是打骂而就是鼓励。但我明白天下没有哪一对父母不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花开花落,岁月匆匆流过,只有从父亲指尖淡淡的烟味才体会到父爱蕴藏深远悠长,只有从父母的表情里才体会到亲情的坚忍。

  我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硕果累累,爱它的五彩缤纷。秋天令我陶醉。

  秋天然而个收获的季节。果园丰收了!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像小朋友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红红的脸。黄澄澄的梨沉甸甸的,把树枝都压弯了。柚子、橙子、柿子……都成熟了,令人垂涎欲滴,果农们乐的合不拢嘴,个个笑得下巴都要脱臼了!

  菜园也丰收了,辣椒成熟了,红红的,让人有种想大咬一口的欲望。可你千万别真咬,否则,会辣死你!

  咦,那边红彤彤的然而什么?噢,原先然而西红柿呀!西红柿像一个个的小灯笼,汁分极多,咬一口甜到心底,而且然而极有营养的。

  田园也不例外,高粱都垂下它的腰,像要亲吻大地。麦田里,麦穗儿粒粒饱满,这时候金黄金黄的。风一吹,麦浪滚滚,让人心旷神怡。

  花园里,五彩缤纷。玫瑰花依旧那么香,那么美,菊花金灿灿的,栀子花和茉莉花雪白雪白的,真美、真香。

  秋天然而美丽的,我爱秋天。

  秋天来了,秋风吹走了夏日的炎热,随着天气越来越凉了。

  大地一切都变了,深绿的小草变得枯黄了,田野里的小花也不明白躲哪里去了。在果园里,田地里有农民伯伯忙碌的身影,他们收获了一筐筐水果、蔬菜。看,果园里,柿子树上挂满了红艳艳的“炸弹”,梨树上挂满了一个个金灿灿的“灯笼”,苹果像红了脸的胖娃娃,山楂树上一个个又大又红的“珍珠”正等着人们去摘呢!再看,田野里,成片的高粱地红到了天边,金黄的谷子像一片片金色的海洋。农民伯伯脸上绽开了满意的笑容,他们把收获的果实挂满了家园,一串串金色的玉米,一挂挂火红火红的辣椒都向人们展示秋天千姿百态的姿色。湛蓝的天空无边无际,成群的大雁排成“人”字形,向我们表达:这时候明年我们必须会回来。红艳艳的大太阳像一个保龄球在天上滚啊滚。远处的高山似乎与天相接,此时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呈此刻眼前,让人赞叹不已。

  我爱美丽的秋天!

  在自己眼里,我已经长大了,和以前相比,我人长高了,体重也增加了,也变得独立了,还能干很多以前不能干的事情了。

  我勇敢了许多,遇到一些事情也不会哭哭啼啼的了,总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了。摔倒了,撞伤了,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点点痛就忍不住哇哇大哭了。

  以前,我总要黏着妈妈,妈妈去哪我就去哪,就连暑假,我也要跟着妈妈一起去上班,但是现在,我暑假可以自己待在家里,到了中午还可以自己下去到面馆吃面。有时候,我还可以自己坐公交车去妈妈的单位。

  现在,妈妈不管多晚来学校接我,我都不会大哭大闹,总是会坐在教室里安静地等着,要嘛看书,要嘛写作业。太阳下山了,就把灯开起来,也不怕什么鬼了。而且现在我已经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了,不像一年级的我,连个拼音都要妈妈帮我纠正。

  以前的我:爱哭、胆小、黏人。但是现在的我已经变成勇敢、独立的大女孩。

  我,长大了!

  这天,阳光明媚,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趁着这个好时机,我和爸爸兴高采烈的坐上刚刚买来的新轿车,一齐去温岭锦屏公园玩。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就是花坛了,花坛里,桃花盛开的最为鲜艳,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美丽极了。

  沿着小路,我们来到了钓鱼池。我连忙飞奔过去,往鱼池里一看,一条条小金鱼在水中快活的游来游去,十分自在,有几个钓鱼的人在一心一意的钓鱼,只见一个人,将一小块鱼饵放在吊钩上扔进鱼池里,一大群金鱼一拥而上,但就是碰了一下就跑了。有一条大鱼却吃了下去,那人立刻一提,就被他钓走了。真令人羡慕啊!

  最令我开心的就就是坐船了。爸爸给我付了钱,我便一头钻进了船中,开动引型,船便“呜呜”的开了起来,我拿着船上的枪,瞄准水上的目标“达达”的打了起来,我一打中,那个东西便喷出水来,美丽极了。最后,时光到了,我只好依依不舍的告别了船。

  公园公园真美丽,真好玩,下次我要再来玩。

  星期三下午,老师说明天到人民公园去春游,同学们不禁欢呼起来。我们盼望已久的春游最之后了,我在心里大喊:“老师,你太好了!”。

  第二天早晨,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兴奋地走出了校园。一路上,我看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还有道路两旁的参天大树,心里甭提有多开心!

  走进人民公园,这儿的风景真就是太美了,花儿全部盛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嫩绿的小草长高了,花丛中的蝴蝶飞来飞去,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还有各种可爱的小鸟,在树上不停地跳着、叫着,像就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来到了公园中央,那里阵列着各式各样的游戏项目,有小火车、有旋转木马、有大青虫……我们玩了小火车、旋转木马、美国游乐园……真就是太开心、太过瘾了!

  下午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民公园。再见了,花蝴蝶!再见了,小小鸟!再见了,旋转木马!再见了,美丽游乐园!明年春天我们再相会!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扩展5)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6篇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起教学除法,在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里各有一个单元教学除法。

  册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

  用除法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均分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和。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如800÷2、300÷6。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如690÷3、280÷70。在这些口算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除法在笔算之前,安排例题教学。其它口算都安排在笔算之后的“想想做做”里教学。

  上面一道例题教学600÷3,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前提。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第13页练*二第3题教学其它口算,以已经掌握的口算带出新的口算。其中第(1)小题的前两组口算,从表内除法带出几百几十(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后两组口算从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相应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知识间的结构性联系,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调动了学*积极性,培养了主动学*的能力。第(2)小题是对比题组,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和商是几十的口算题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加强对除法法则的理解。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教学计算法则,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百位;或者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各安排一道例题。再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包括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两种情况。商中间有0的除法,安排两道例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练*中带出。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算法。在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数学思考也有所发展。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一共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计算法则,的986÷2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三位数;第3页的312÷4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两位数,两道例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估计-感受”“思考-体会”“比较-综合”。

  ·“估计-感受”。笔算前,在具体情境里估计得数,感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一部分除以除数。如986÷2的商是4百多→先把被除数的9个百除以2;312÷4的商比100小→先把被除数的31个十除以4。

  ·“思考-体会”。两道例题都由大卡提出一个关于商的.最高位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如商4百多,“4”要写在百位上;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应写在十位上,从而体会商的最高位的规律。

  ·“比较-综合”。第4页第3题对同组两题商的位数不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第6页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6~8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商0;第9~10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商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分三步进行。首先从实际情境引出0÷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商是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0除以一个数的除法计算,要体会这样的除法是存在的,商0是合理的。然后从0÷3=0类推0÷4、0÷9的商也是0。感受这样的除法算式很多,虽然除数不同,但被除数都是0,商也都是0。最后在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应的计算中去。

  第6页下面的例题和第9页的例题都是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前一道例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试着计算306÷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估算、口算或者笔算,在交流中理解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教学后一道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突出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计算法则。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一第2题要求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是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教材引导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5页第3题明确提出”估计一下,谁跑得快一些“;第15页第6题只要估一估就能知道元钱可以买到的玩具。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比较贴*现实生活的情境,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图画和对话形象、直观、题意容易理解;生活经验有利于感受数量关系,容易想到解题的方法。也应该看到,图文呈现的信息源多头,几处同时呈现的信息缺少先后顺序。而且部分有用的信息隐含在图画中,有些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有些比较隐蔽,不容易挖掘。教学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通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特别要挖掘隐蔽的信息。二是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图文里的有用信息,理出数量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三是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通过交流体会策略的多样,但不要求一题多解。

  纯文字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精炼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收集和信息的任务比较轻。但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情境的支持,准确理解题意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困难。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独立看题,留足复述题意的时间。通过复述,完整地理解题意,唤起生活中的表象积累。二是寻找、组织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理出解题思路。三是妥然对待某些暂时无法解释、不能理解的解法。

  教学内容:

  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6篇(扩展6)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合集10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点: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发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对毫升产生的意义有所认识,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

  多媒体课件;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

  给每组的材料: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西游记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学们看到,猪八戒实在是太热了,现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装水最多的一瓶,但却挑不出来,大家能帮他猜出来吗?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板书课题)

  二、比较水的多少,体验探究过程。

  1、同意x号瓶中水多的人明显占优势,那我们就认定x号瓶中的水最多,这样可以吗?那要怎样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吧。(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师根据汇报板书。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换瓶、比杯数、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书)

  4、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可真不少,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我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要选择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

  5、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思考所需的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由实验员到教师处领取材料。

  6、学生小组实验,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书)

  三、比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发明过程。

  同学们找到了装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们能说出来吗?

  1、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教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我们如何测出更精确的数据呢?可提示学生想到刻度线。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

  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师介绍量筒:为了比较精确地知道水的多少,我们就需要使用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个小组的实验桌里面都放着一个量筒,请材料员拿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

  2、介绍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

  3、提示测量要求: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体课件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请学生到讲台前用量筒测量讲台上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板书)

  2、孩子们真聪明,知道应该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学想亲自量一量吗?我们来量一量一次性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3、测量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同学们,我们能说出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吗?(课件出示酱油、矿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装多少毫升)

  2、课后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不关水龙头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