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2 疑难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饮少辄醉:辄,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装,在途中唱歌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四 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五 作业: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 导入:《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顺序来写。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山水之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板书设计

  引入…… 滁洲 琅琊 酿泉 醉翁亭 作亭者 命名者 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 朝暮 四时之景 乐亦无穷 山水乐

  醉翁亭记 写人……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宴乐

  归来…… 禽鸟乐/人之乐 /太守了 (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教案2

  一、教学内容:《醉翁亭记》第四自然段

  二、课时:10分钟

  三、教学目标

  1、分析比较,掌握段中关键字词句

  2、分析课文,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以“乐”为中心,理解文中几种不同的乐

  五、教学课型:讲读课

  六、教法学法:问题研究,对话互动,朗读,找关键词句,比较归纳等等。

  七、教具:实物(用白纸展示课文内容以及相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比较)

  八、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好,在上节课,我们学*了《醉翁亭记》的前三自然段。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上次课的主要内容。(明确:两种“乐”,一是“山水之乐”,一是“宴酣之乐”)

  好,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学*文中第四自然段也就是文中最后一部分。首先,由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找出不懂字词句

  问题二:找出其他三种“乐”

  2、学生朗读,余者思考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预设问题及答案)

  ① 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短语。

  ② 阴翳(yi):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③ 鸣声上下:指鸟到处鸣叫。

  ④ 去:离去。

  ⑤ 谓:是。

  ⑥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安西吉安市。

  ⑦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是“以……为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乐趣”的意思;“其”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太守”,二是指“游人”,即“不知太守乐他所乐的事情”或“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此即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比较词语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 《岳阳楼记》

  九、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段落。

  十、板书设计

  太守

  ↓

  山水 ↘ ↙ 游人

  宴酣 ↗ ↖ 禽鸟

  十一、教学后记

  学*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感情基调。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中懂得归纳总结,联系贯穿,我认为这一点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师“我”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有限,没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内容及更深广的启发,这一点是不足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点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此外,作为一个经验较少的老师来说,在怎样控制课堂,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方面,我认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醉翁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4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2、 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

  3、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

  课后小结

醉翁亭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

  酿()僧()辄()霏()

  暝()洌()蔌()弈()

  翳()射()觥()偻()

  朝()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醉翁亭记》教案6篇

《醉翁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幻灯出示学*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2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1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第1段内容,引入下文学*。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2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第3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

  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第4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山间之朝暮也。

  ⑥山间之四时也。

  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如:

  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而乐亦无穷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交流】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醉翁亭记》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题

  (略)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醉翁亭记》教案4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记》教案6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景

  脉络 乐

  事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醉翁亭记》教案9篇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整个教学过程好象很完美,但是,同样的教学设计,在我所上的两个班(一个尖子班,一个普通班),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这不得不引起我的重新思考、反思:

  (一)课堂成功之处反思:

  1、重视朗读

  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已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练*,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的时空

  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把学生说的答案尽量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缺点,然后学生纠正,指出原因,这样,给了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在课堂上,对于做对的,做快的,给予及时地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的动机,另外,对于做错的,给予指出并加以鼓励,增强他们学*的自信心。

  (二)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总体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的反思:

  1、小组合作学*少

  应该确实把小组合作学*落实到学生的学*中去,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设置的情境问题过少

  应设置一些更丰富,更吸引学生的情境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存处不同教学效果的反思:

  良好的学**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节课,在不同层次班级授课,产生的教学效果完全不一样。

  1、我没有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认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惯。尖子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这个教学设计符合他们,但是普通班,因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对待教学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们为完成教学任务将采用什么样的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有效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是今后我们长期探讨的问题。

  3、关于朗读指导环节,我们是否应该做到:小组内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如何范读?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读?如何读?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铺*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本节课,教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但是,在范围上,带动学生思考了全篇;在深度上,引领学生挖掘出了课文主旨,达到了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认为,寻找信息焦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于我们突破难点,把握主旨,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社会,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基本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搜集、处理、交流、整理信息的过程,所以必须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缩小范围,寻找信息焦点,才能明确方向,准确把握全文精髓所在。何谓信息焦点?指的是课文中凝聚全部思想内容的关键部分。篇有篇的信息焦点,段有段的信息焦点,句子也有句子的信息焦点。寻找信息焦点的目的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它具有三大功能:(1)扩展功能。由于信息焦点与阅读客体中和各信息均能取得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引导时扣其关键点,散发开去,便能辐射全局。(2)活跃思维功能。由于信息焦点因文而异,可能在阅读区开头,可能在阅读区结尾,可能在阅读区中间;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段落,也可能是一幅插图。因而抓信息焦点建构导悟思路可多形式多角度,灵活多样,既可指导顺向阅读,又可导逆向阅读,还可以展开跳跃式阅读等。这就给学生各种新异刺激,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3)导向功能。由于信息焦点有的是内容的凝聚点,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有的是表达方式的启示点,因而抓信息焦点导悟可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式。

  由理论走向实践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和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它却具有其新意。如果让大家来说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每人会谈出不少,但多半是处于理论层面,严格来讲基本上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如果让大家有准备来谈,会谈的更多。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们有深刻的实践基础,能讲出深刻的教育理论隐藏在教育实事背后的东西来,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事例。而我们教师现在所谓的教育理论大都是“想象”中的东西较多,基本上是属于推断性质的东西,而没有基本的'实践根基。只有通过教学的实践研究,我们才能清楚看到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是什么。理论抽象性太强,我们不应该只教会学生理论,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依靠理论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我们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因此,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对教学实践指向的管理,让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方向。所以,我们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

  课堂中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对知识的学*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其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因此,关于知识的学*不宜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机械模仿与记忆,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是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含义的。

  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潜心学*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理论和过硬的业务水*,让学生佩服,并能用诚挚热烈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真正达到师生心心相印、心理相知,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感到老师可信赖时,他们的心灵才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才会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学*了这些教育理论后,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个人工作多年以后,或多或少的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而这些教育理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对自己也是一种鼓舞,这真如雪中送炭。有人说“空洞的教育理论”,我很不赞同,教育理论一点都不空洞,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潜心学*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只有掌握各种教育理论,我们才能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才会有创新。

  由此看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的的简单过程,它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站在高角度上多侧面设计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培养具备扎实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以上就是我将“当代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当代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理论、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的责任,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是我们教师的本分,今后我将为之而继续探索,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力争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骨干教师。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尝试性的讲了一节学生展示课,因为很多的原因,本节课效果实在是不好,感觉对不起这篇文章。但是通过组内评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首先谈谈,我对学案的认识。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谈到课堂授课效率,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不仅只是课内的参与,也应包括课前的参与,课前作业就是让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本节课,因为我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学案发的比较晚,学生自然也做的不够充分,缩减了课堂效率。再就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设计的环节太多。总想着如何扩大课堂容量,却忽视了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和认识程度。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情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本。如在文学常识展示环节,可以拿出一节课让更多的同学展示,从更多的方面了解一下作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往纵深推进,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再只为活动而活动,改变舍本逐末现象。

  《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文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景,用“翼然”则使亭产生凌空欲飞之意。然后解释亭名的由来直抒胸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二段写亭子四周的景色。又从两个方面展开:先写朝暮之景,再绘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也”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乐。

  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还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画从侧面显示“政通人和”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第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忽然又从禽鸟之乐翻出两个“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结尾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只要抓住“与民同乐”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就能比较轻松的背诵了。

  很多的课文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够以此去理解文章脉络。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达到快速背诵课文的目的。

  1、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孔子早就提出了“乐学”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培养一种学*欲望和激情。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多给学生说话的权利,伏尔德说过:“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拼死维护你说话的权利。”在这节课中,我让同学做导游来回答大家的提问,让学生分别表述,多给学生谈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生生互动对话、师生*等对话,对学生少一种外在控制,多一些精神**,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展开探索的翅膀飞翔。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它是现代学*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将使语文学*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本节课中,学生对吴均、陶渊明、柳宗元、范仲淹这四位文人来到醉翁亭的心情,表达出不同的想象, “作者欧阳修的情感最接*上述哪一位”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感悟不尽相同。学生不同学*体验的碰撞、冲突、认同,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原因,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和想法,也注意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最终认识到欧阳修是为“山水之乐”和“百姓之乐”而醉,也就理解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树立大语文观念,培养学生综合性学*能力。综合性具体体现在学*目标、学*内容、学*方式的综合。本节课从学*目标看,通过导游活动和自述体验,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整体发展。从学*内容看,注意与前面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几篇课文的联系、比较,同时,本节课教学又走出了课文本身,学生对语文的学*不再局限于一本语文书,学生要查找、收集资料,要把交通、文化、旅游等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到学*过程中来,拓展了语文学*的空间。教学中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本领作为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生长点加以培植,使其获得持续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醉翁亭记》是我很烦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经典,也知道这一册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游记的文章,都是我们的经品,可我还是很怕教它。可课文由不得心情,还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译,一句话一句话地去翻译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很烦,我自己讲得口干舌燥,没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会译句子,解释词语,这可是一件很烦人的事,费力去做吧不讨好,而且又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真是苦恼。于是我开始寻找摆脱苦恼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这样两节闷的课,在11班讲课的时候,开始还好好地,我想这样构思,先请同学分好组,两人一小组,参照翻译书去自主翻译,把不懂的问题圈出来。接着再提问,由学生抢答。哪一位同学抢答上就给哪一位同学加分。想法不错,可操作起来很是失败。我就刚开了个头,就被我自己给夭折了,我刚请完第一组黄希雅提问,结果抢答的声音杂乱无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后面也没有去组织,没有去再尝试,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给翻译了,真的是很费力,很不讨好的一件事。下了课我就开始思考,下节语文课如何上呀,这样子没有办法,我接着改变了一下,请同学把三四段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译,译是译了,可我没去分析,一是先由学生找出同学在译文中的错误,其次是我说出本句中的重点字词,结果呢,也是一团乱。学生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上完了这一课,很是失败呀。

  接下来12班的两节课,我想可不能这样上了,可有什么好办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误打误撞吧,在学生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脑中闪过这样一个想法,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人背诵一段,可以给三次帮助机会。然后其它组同学考这位学生的翻译这一段。不带课文不带参考书,可向本组成员求助三次。在这样的想法下我行动起来,我先让同学分组背一二三四段。接着我请同学来背,一组杨志祥,背得不错,不过再解释的时候就差了些,不过算是过关了,同学们的反响也很热烈,接着邓琦琪,后来是刘璐璇,都不——学生自己去考学生,问学生,在问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反而完全调 动起来,这是非常 好的。这种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学*。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铺*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研读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比教师泛泛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学生在共同的研读修改中,把技巧固化为了能力。为以后的分析研读打下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就较顺利的把本文语言的特色总结出来: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了文章的美感。确实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美文。

  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的感知文章的特色。

  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

  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而我对它的精巧结构觉得实在是感叹再三。

  散文要散,但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画卷,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原因是其中有一条线,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文章的起承转和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个“乐”而展开,构成统一的整体。真是“散”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真是值得后人好好学*。

  今天上了《醉翁亭记》的第一课时,课堂上给学生很多的朗读时间,与以前不同的是,即使是常态课,也特别注重朗读指导,但今天只给学生讲了,朗读的节奏不要过快,还应该提醒学生要注意要注意品味语言,读准语气语调,这一点很重要,朗读的的时间没有安排好,教师似乎喜欢书声朗朗的课堂,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拿来读的,尤其是段落的翻译,是不应该让学生读,即使为了提醒学生注意,也应该引导学生朗读重点句子即可。

  所以在朗读上,要注意分配好学生的时间与内容。另外,有时候学生的朗读不是在自己的安排计划之内,就如今天本来是打算带着学生读的,但学生急于读课文,都自行读下去了,教师也就顺其自然,这一点非常好,要根据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

  另外,导入部分,我的设计是:昨晚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欧阳修,一起去琅琊山,他豪情壮志,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我问他写什么时,刚刚想说闹钟响了。那么他究竟说了什么,就在醉翁亭记里。学生开始信以为真,结果开始怀疑,他们觉得这是骗他们的,但作为最后一节课,疲劳的他们,一下子就被调动了情绪,并且效果非常好。短短的两分钟时间,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课堂的确需要创意,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及时讲话,而不能每时每刻,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走,未免有些生硬。但作为年轻老师,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尺度,不能过*,否则,课堂秩序不好掌控。

  在解决字词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行解决,这一点很好,但由于备课不够充分,很多没有意义的实虚词,也让学生解决,无形之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在者,教师讲解的很多,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背诵时间,导致课堂上得很快,但简单的小检测一下,就发现其实学生掌握的很不牢固。

  应该注意如果不在后面留十分钟训练,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中,及时巩固,背诵,反复抽查,重点一句话的翻译,应该注意让学生挨个重复,以各种方法重复,记忆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

  再说课堂秩序,有些学生的状态非常不好,读书拖音,懒洋洋的,转笔,很容易被外面其他的东西吸引,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所以目前还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必须保证学生能够意识到课堂的紧张高效,这样效率才能提高。

  今天的作文课,就是看精彩语段和范文,但缺少对作文的详细点评的过程,以至于学生都不能够注意力集中。如果纯理论的东西,学生不愿意听,要注意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优秀作文的好在哪里。最好能够给予讨论,不在乎有多少,关键是要点评到位。

  下一次作文评讲时,用一篇好的和一篇差的对比讲,让学生当堂修改,会更好可以试一下。毕竟作文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靠自己修改出来的。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20份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四、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五、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六、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七、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题

  (略)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5、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目标 默读

  二、预*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教案示例》。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景

  脉络 乐

  事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幻灯出示学*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课型:活动课

  教学内容:“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0717——7801570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景点介绍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 认读,感受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篇( )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同乐。

  三 品读,发现美

  《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以学*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1语言凝练、含蓄。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类似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总结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布置作业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一篇读后感言。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七 教学反思

  本文是写景美文,根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诱导探究研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导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学*目标:

  1.学*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正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难点:理解“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法、学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尝试

  1.熟读课文2遍。对照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2.给加粗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并抄写2遍。

  环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声潺潺( )

  饮少辄( )醉 林霏( )开 岩穴暝( ) 晦( )明变化

  山肴野蔌( )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树林阴翳()

  3.了解作者。

  4.背景介绍。

  二、互动探究

  (一)导入: (二)预*成果展示。

  (三)学*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师朗读课文,学生自读。

  3.学生读第一段,对照注释翻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

  讨论交流:

  (1)醉翁亭具体的位置在哪?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这段按什么顺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怎样?

  这段由远而*,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学*第2段,借助书下注释翻译。

  讨论交流:

  (1)第2段主要写什么?

  (2)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骈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三、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景?

  6.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业布置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佳木秀而繁阴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互动探究

  1.学*第3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2.讨论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2)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不胜酒力;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盛世,政治清明;与民同乐。

  3.学*第4段,结合注释疏通课文。质疑。

  4.讨论交流:

  (1)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结: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二、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泉香而酒冽 (2)伛偻提携

  (3)临溪而渔 (4)觥筹交错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乐表现在哪里?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6.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是(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三、作业布置

  (一)翻译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课文翻译: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了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气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览。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边。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起来。但是鸟雀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

  2 疑难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饮少辄醉:辄,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乎“要说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装,在途中唱歌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四 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五 作业: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 导入:《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醉翁亭记教案范本十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积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三、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yáo)(sù)觥筹(gōng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诵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六、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重点练*朗诵,朗诵时注意三点: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得动听。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课后请同学们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小册子。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教学反思:

  在教授这节课时,第一节课任务仍然是诵读和积累,早读时教师做范读以正字音,*其句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朗读并初步感知文章,课上由欧阳修的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导入,然后简单点出这篇文章的文学地位,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一板块先诵读,诵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先站起来,然后老师指导朗诵的一些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含“也”句子很多,结合对背景的理解和文章的初步了解,学生们能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能在配乐的引导下很好的表达出那种喜悦的感情来。全班集体朗诵之后,教师再做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导把文章的第一段再朗诵一遍,要求学生在朗诵时后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的表达,读出美文的美感。

  紧接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学积累,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边读边翻译翻译的时候遇到一些不会的可以全点批注以待交流。翻译完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比较重要的句子,学生翻译,然后再让几个学生把翻译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和值得学*的地方汇总性评价,完成这些之后,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题,这时候学生站起来,先让班上的小组间交流,然后都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再做讲解,最后又留出几分钟时间对本课学*的只是进行检测。

  第一课时的最大收获是,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交流掌握,尤其是个别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可能已经翻译了课文,没有再一一叫人起来展示逐句翻译。在学*时老师强调了翻译要学会用已经积累过的知识学*文章中见过的字词,没有见过的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课下注释,亦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询问老师得到答案,另外要学会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就容易发现和积累一些文言现象了。通过这节课发现,有时候随着学生积累的增多和理解能力的增强,没有必要把文章再逐字逐句翻译,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容易集中那些差生的注意力,更不利于优生的培养。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景

  脉络乐

  事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

  三导入

  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泻”“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释义讲解

  1.学生默读

  2.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

  ①朝暮之景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四时之景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见3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5.本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课时

  (三)第三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明确: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3.滁人游图**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

  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四)第四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2.宴饮结束就要“归”

  3.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4.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

  5.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五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二

  4.判断句“……者……也”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法

  教学准备

  *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

  布置*题:

  练*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结构,学*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 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 学*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 学*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 指导学生以学*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重点:

  1. 理解内容和主题。

  2. 积累文言词汇。

  学*难点:

  学*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时间:2课时

  学*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 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醉翁亭记》语文教案汇总十篇

  课型:活动课

  教学内容:“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0717——7801570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景点介绍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 认读,感受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篇( )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同乐。

  三 品读,发现美

  《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以学*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1语言凝练、含蓄。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类似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总结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布置作业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一篇读后感言。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七 教学反思

  本文是写景美文,根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诱导探究研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导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醉翁亭记教案 (菁华6篇)(扩展7)

——醉翁亭记赏析(5)份

  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逶迤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荣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

  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都是山。那西南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是谁呢?是山上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香味;好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人在树下休息,前面招呼,后面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行人,是滁州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那是太守主办宴*。宴会喝酒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中了,下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人,是欢乐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快乐,却不知道人们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赏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爱名作,最重要原因是它精神面貌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文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贯穿《醉翁亭记》全文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说明“醉翁之意”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这和*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形象,用这幅生动风*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政治理想。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首先本文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是,作者在本文首创“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记》语言凝练精粹,金荧润畅。再次《醉翁亭记》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风韵。

  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a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与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赏析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画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注释

  1. 环:环绕。

  2. 皆:副词,都。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 壑:山谷。

  7. 尤:格外,特别。

  8.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10.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1.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2.潺潺:流水声。

  13. 而:表承接。

  14.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5. 回:回环,曲折环绕。

  16.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7. 然:......的样子。

  18. 临:靠*。

  19. 于:在。

  20. 作:建造。

  21.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2.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3.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4. 曰:叫做。

  25. 辄:就。

  26.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7.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8. 乎:相当于“于”。

  29. 得:领会。

  30. 寓:寄托。

  31.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 开:消散,散开。

  33. 归:聚拢。

  34. 暝:昏暗。

  35. 晦:阴暗。

  36.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37. 芳:香花。

  38. 发:开放。

  39.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40. 秀:茂盛,繁茂。

  41.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2.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43.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46.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48. 临:靠*,这里是“……旁”的意思。

  49. 渔:捕鱼。

  50.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51. 洌:水(酒)清。

  52. 山肴:野味。

  53. 野蔌:野菜。蔌,菜蔬。

  54.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55. 陈:摆放,摆设。

  56. 酣:尽情地喝酒。

  57.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58.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

  59.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62. 觥:酒杯。

  63. 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

  64. 苍颜:脸色苍老。

  65.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66.归:回家。

  67. 已而:不久。

  68.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9. 翳:遮蔽。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7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 谓:为,是。

  74.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醉翁亭记赏析

  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往来而不绝者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C.而不知人之乐

  D.射者中,弈者胜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小题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于负/者歌于途B.已而夕阳/在山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庐陵/欧阳修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