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首页 / 赏析 / |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君子有所思行

  李白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君子有所思行翻译

  紫色台阁连绵直到终南山,天际一片青冥色。倚凭丹崖远望咸阳城,宫阙罗列北极。

  街道如万井画出,九衢如弦笔直。

  渭水如银河清秀,横垣天际奔流不息。

  朝野文花鼎盛,衣冠光色鲜艳。

  厩马散布连山,军容威震绝域。

  文有伊皋大运元化,武有卫霍贡输筋力。

  歌舞钟乐日日不休,但叹荣华逝去老来岁月相逼。

  月光犹有圆缺盈亏,太阳也已过中午。

  散尽东海那么多黄金,也难以不让夕阳西下。

  何必作牛山之悲,恻怆之泪沾满衣襟,要遵守自然规律。

  君子有所思行字词解释

  1、紫阁句:言终南诸峰,连绵不断。紫阁,终南山山峰名。以日光照射,呈现紫色而得名。在陕西户县东南。终南山,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西安市南。

  2、青冥句:谓青苍幽远的山色,直接天边。青冥,青苍幽远的山色。

  3、宫阙句:言皇城中宫殿罗列。北极,本是北极星,后以喻帝居。宫阙,即帝王宫殿。帝王宫门有双阙,故名。阙,城门、宫门两边的高台。

  4、万井句:谓房廊屋舍,鳞次栉比,繁华如画,使人吃惊。井,古制八家为井,后因指乡里、人口聚居处。

  5、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6、渭水句:言渭水清如银河。

  7、朝野二句:言从地方到朝廷,文士、百官众多,衣冠华美,呈现出太*景象。文物,文人、学士。赩赩(xīxí),光色盛美的样子。

  8、伊、皋二句:谓文臣掌管教化,武将捍卫疆土。伊即伊尹,商汤臣,佐汤伐夏桀,致于(达到)王道。见《史记·殷本纪》。皋即皋陶(gāoyáo),舜之臣,掌管刑狱之事。《史记·五帝纪》:皋陶为大理。元化,帝王之德化。卫、霍,指汉武帝名将卫青、霍去病。输筋力,以武功报效朝廷。

  9、歌钟二句:谓在无休止的娱乐中,不知不觉已到老年。歌钟,本指编钟,后泛指乐歌。荣去老还逼,青春易逝,衰老易来。

  10、圆光二句:谓月圆则亏,日中则昃,喻物盛则衰。

  11、不散二句:谓不应爱惜金钱,随时光的流转而死去。东海金,《汉书·疏广传》:疏广,东海兰陵人也。为太守五岁,上疏乞骸骨(因年老请求退职),上以其年笃老(甚老),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相与娱乐。数(shuò)问其家,金银尚有几所(几许),趋(疾走)卖以共具。曰:“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享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12、无作句:谓不要因怕死而痛哭流涕。《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齐)景公游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流荡)去此而死乎?”泪沾臆,泪沾胸。臆,胸。

  君子有所思行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的一种认识及基于这种认识所持的生活态度。诗人认为, 月圆则亏,日中则昃,物盛则衰,人壮则老;故勿积财,勿惧死,有酒当饮,及时行乐。

  诗分两段。“输筋力 ”以上十四句为第一段,是写景叙事部分。写京城长安山河壮丽, 宫阙巍峨,市井繁华,道路整饬,武备充分,文治武功。 反映出盛唐时期太*乐年,国力强盛的景象。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流不息”以上八句写山川形胜,城阙市容。青苍幽远的终南山既是长安的`背景,又是诗人远眺长安的处所。以下景物,尽是远眺所见:宫阙罗列,万户栉比,道路笔直,渭水清澈,如河汉在天。“输筋力”以上六句写国力强盛,文治武功。廐马连山,军容壮伟,代表武备不懈,国防强大;文臣如伊尹、皋陶,武将似卫青、霍去病。“歌钟”以下八句是议论抒情部分。前四句 言人生易老,物盛则衰。“不散”二句劝人勿吝金钱,及时行乐。末二句言面对死亡,应慷慨无畏。

  全诗的主旨由议论表明,描写叙事则是议论的基础。本诗是诗人对自己观点的表白,是对众人的奉劝,也是对当政者的警告。唐王朝的命运,充分证明了诗人的远见卓识。唐开元、天宝间确是如日中天,但当安史乱起,顷刻间土崩瓦解,一蹶不振。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同王主簿有所思

  南北朝:谢朓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译文: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丈夫到了归期还未回来;心里难过,无法再织布,便走下了织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出门等待,在田间徘徊;一直等到月亮出来、行人稀少的时候。

  注释: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佳期:这里指行人的归期。期未归:期望而没有归来。望望:心中怨望。鸣机:织机。

  徘(pái)徊(huái)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赏析:

  王主簿就是诗人王融,与谢朓同为萧子良“竟陵八友”。他们常有诗歌往还,《同王主簿有所思》是写给王融的歌往诗,这首诗清新含蓄,画面凄切动人,且意味深长,情境中蕴含着沉闷的幽怨,虽不言怨而深沉之怨自在其中。

  诗写一思妇夜织,怀念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她曾与夫君约好了“佳期”,定好了时辰。可是,佳期已过,思妇内心焦急,翘首盼望,急切地期待着夫君归来,却总是不见他的踪影。她的心头,不免袭上无形的惆怅。那可不同于“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那种濒于绝望的期待,那种心态毕竟是相对*静的——尽管是低沉的*静;这可是有“佳期”可盼的呀——惟其有了“佳期”,所以希望愈大,思念之情愈加浓郁,急不可耐;惟其有了“佳期”却又“期”而“未归”,热切的希望落了空,所以失望愈大,心情愈加沉痛。女主人公想:他,是旅途遭受了什么不幸,还是忘却了“佳期”,忘却了山盟海誓?她实在不忍想下去了。她把全副身心都埋没到剧烈的织布劳动之中,试图以此来排遣苦闷。但这不仅没能稍稍*息心中的烦恼,“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音,反而更搅得她思绪纷杂,心情缭乱。于是,她干脆走下鸣机,迈出了乱哄哄的屋子。“望望”二字,一般解释为中心怨望,实际上,这里与其说是在直接刻画思妇的心理,不如说是在描绘思妇翘首盼望夫君的姿态、神态,而她怨望的心态,只是通过这种姿态神态,婉转地表现出来的。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体会到句中丰富的形象性,咀嚼到深厚的韵味。

  而且,循此亦可摸索到“徘徊东陌上”的意脉——否则,如果是从心态刻画忽然跳到动作描写,就显得突兀。而循此意脉,读者又仿佛可以看到,思妇在织机上频频遥望,终于失望以后,走下织机,迈出门户,仍然是一步一望,一望一步,来到郊外月色田野之中。荒漠的*原,沉寂的旷野,一下子统摄了她的身心,她的心情仿佛也变得*静了。宛如波涛汹涌的巨流,经过峡谷的激腾、击撞和喧嚣以后,汇入了一望无际的*湖,顿时显得汪洋恣肆、纡徐*缓了。在这宁静的世界,她兀自徘徊陌上,徜徉田间,直到月儿悄悄升起,行人渐渐隐去。这里,诗人已将灵动之笔从主人公心态的描绘中抽将出来,大笔绘画出一幅月下思妇沉吟图,烘托出一种清幽深远的境界,让人们从这幅寂静的图画和宁谧的气氛之中,从思妇的踯躅、徘徊之中,去体会她的心境,揣摩她的心情。无尽的思念,无穷的遐想,都融化在这清寂、空旷的境界之中了。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沈德潜评此诗“即景含情,怨在情外”(《古诗源》),可谓切中肯綮。另外,此诗已具有鲜明的格律化倾向。从声律结构形式分析,它属于“对式”绝句,即第一联与第二联各自成“对”,但相互不“粘”。这是“永明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五言诗从古体向律体过渡的痕迹。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从这一首小诗中,也可看到他在声律方面所作的努力。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译文

  我所思念的人,远在大海南边。临别时,你不知拿什么礼物来赠送给我,只以镶嵌着珍珠的玳瑁簪相赠以表达你的一片痴心。送给我后我小心地用玉环把发簪缠绕起来,以同样表示对你的深情依恋。后来听说你变了心,我生气地把这发簪折断砸碎了。毁掉它,同时也想毁掉我们间的情意。从今与你一刀两断,不再为你而相思难眠。我下决心与你断绝这份情意,但回想起我们当年的相见,初次见面时那份甜蜜,我又难下决心。外面已是秋风萧瑟的季节,雉为求偶发出了悲鸣声,而人呢,谁不想有个好的伴侣?我现在犹豫难定,等天亮以后再做个最终的决定吧!

  注释

  ①高:与“皓”字相通。即东方发白,天亮了。

  赏析:

  这是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记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鸟即雉,朝鸣以求偶。“飔”,闻一多训为乃“思”字之讹,言晨风鸟慕类而悲鸣。“高”,音、义皆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陈本礼云:“言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汉诗统笺》)如此,则“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洁,感情热烈持恒之义。不过,这层隐喻之底奥,在字面上却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读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确实发人深省。

  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4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古诗简介

  《有所思》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构思巧妙,首两句出笔不凡,由分离不久,别时并不痛苦,即由不应相思或不太相思起,而后转入相思更苦,以别于生离日久,别时万般痛苦的套数,以显思妇的情更深、意更笃。接写闻衣香、睹书信,触物勾起的相思之情,转折自然。再承上写魂梦萦绕的忆念之深,使忆念之情逐次深化。而故作掩饰和不忍折花,使忆念之情更加深邃,使自怜之情更加含蕴。

  翻译

  离别的时间虽然很长,自己却刚刚感到与丈夫分别。

  还闻得见对方衣服上的香味,对方交给自己的'情书还握在手里,字迹尚未磨灭。

  我腰襟上佩戴的两条绸带,在梦中变作了同心结。

  恐怕自己的心思被他人看出,不敢去折瑶华赠给情人。

  注释

  ⑴适:才。意:当作“忆”。

  ⑵芳:情人留下的体香。

  ⑶书:情人的书信。

  ⑷绮带:绸带。

  ⑸同心结: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二之意。

  ⑹所思:指自己思慕情人的感情。

  ⑺瑶华:琼花,指情人。

  创作背景

  《有所思》为汉乐府《铙歌》名,以首句“有所思”作篇名,描写女子与情人诀

  赏析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才离别,好像是与你分离很久了,这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是一种思想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离别很久了,但情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宛然如在眼前,分离也好似在昨日,这也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感情,就是后一种,谁说“生离”已很久了,还记得才与你分别。“适忆与君别”即文通《古离别》“送君如昨日”意。两句表现了“生离”的痛苦,写得十分细腻。·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这两句承接“适意与君别”,具体写出送君如昨日:我衣服上还留有你的香气,你的书信还握在我的手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这两句表现与意中人结为夫妻的愿望,我腰中所系的两条丝罗绸带,梦中也在想打成“同心结”。这是用比喻来说明结为夫妇,万般恩爱之意。比喻之巧,爱情之深,不言而喻。然而,他不愿轻易把内心秘密告诉对方,所以结句说:“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他常常担心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他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不忍心去攀折她(瑶华)。这是多么细腻的心理描写,多么深沉的爱。然而,深爱而不能吐露,他必须承受痛苦的煎熬。

  这首诗抒写对意中人的深爱,风格细腻含蓄,寄托深远,尤其是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缠绵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全诗共八句,分两层:前四句写“生离”不久,犹如昨日,思念良深;后四句写欲与“同心结”而“未忍折”,说明思念之苦,颇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之情思。前后两层,结构严密,浑然一体,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忧思,是《有所思》一类抒写男女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5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古诗简介

  《有所思》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构思巧妙,首两句出笔不凡,由分离不久,别时并不痛苦,即由不应相思或不太相思起,而后转入相思更苦,以别于生离日久,别时万般痛苦的套数,以显思妇的情更深、意更笃。接写闻衣香、睹书信,触物勾起的相思之情,转折自然。再承上写魂梦萦绕的忆念之深,使忆念之情逐次深化。而故作掩饰和不忍折花,使忆念之情更加深邃,使自怜之情更加含蕴。

  翻译

  离别的时间虽然很长,自己却刚刚感到与丈夫分别。

  还闻得见对方衣服上的香味,对方交给自己的情书还握在手里,字迹尚未磨灭。

  我腰襟上佩戴的两条绸带,在梦中变作了同心结。

  恐怕自己的心思被他人看出,不敢去折瑶华赠给情人。

  注释

  ⑴适:才。意:当作“忆”。

  ⑵芳:情人留下的体香。

  ⑶书:情人的书信。

  ⑷绮带:绸带。

  ⑸同心结: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二之意。

  ⑹所思:指自己思慕情人的感情。

  ⑺瑶华:琼花,指情人。

  创作背景

  《有所思》为汉乐府《铙歌》名,以首句“有所思”作篇名,描写女子与情人诀

  赏析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才离别,好像是与你分离很久了,这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是一种思想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离别很久了,但情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宛然如在眼前,分离也好似在昨日,这也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感情,就是后一种,谁说“生离”已很久了,还记得才与你分别。“适忆与君别”即文通《古离别》“送君如昨日”意。两句表现了“生离”的痛苦,写得十分细腻。·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这两句承接“适意与君别”,具体写出送君如昨日:我衣服上还留有你的香气,你的书信还握在我的手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这两句表现与意中人结为夫妻的愿望,我腰中所系的两条丝罗绸带,梦中也在想打成“同心结”。这是用比喻来说明结为夫妇,万般恩爱之意。比喻之巧,爱情之深,不言而喻。然而,他不愿轻易把内心秘密告诉对方,所以结句说:“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他常常担心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他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不忍心去攀折她(瑶华)。这是多么细腻的心理描写,多么深沉的爱。然而,深爱而不能吐露,他必须承受痛苦的煎熬。

  这首诗抒写对意中人的深爱,风格细腻含蓄,寄托深远,尤其是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缠绵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全诗共八句,分两层:前四句写“生离”不久,犹如昨日,思念良深;后四句写欲与“同心结”而“未忍折”,说明思念之苦,颇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之情思。前后两层,结构严密,浑然一体,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忧思,是《有所思》一类抒写男女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1)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古诗简介

  《有所思》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构思巧妙,首两句出笔不凡,由分离不久,别时并不痛苦,即由不应相思或不太相思起,而后转入相思更苦,以别于生离日久,别时万般痛苦的套数,以显思妇的情更深、意更笃。接写闻衣香、睹书信,触物勾起的相思之情,转折自然。再承上写魂梦萦绕的忆念之深,使忆念之情逐次深化。而故作掩饰和不忍折花,使忆念之情更加深邃,使自怜之情更加含蕴。

  翻译

  离别的时间虽然很长,自己却刚刚感到与丈夫分别。

  还闻得见对方衣服上的香味,对方交给自己的情书还握在手里,字迹尚未磨灭。

  我腰襟上佩戴的两条绸带,在梦中变作了同心结。

  恐怕自己的心思被他人看出,不敢去折瑶华赠给情人。

  注释

  ⑴适:才。意:当作“忆”。

  ⑵芳:情人留下的体香。

  ⑶书:情人的书信。

  ⑷绮带:绸带。

  ⑸同心结: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二之意。

  ⑹所思:指自己思慕情人的感情。

  ⑺瑶华:琼花,指情人。

  创作背景

  《有所思》为汉乐府《铙歌》名,以首句“有所思”作篇名,描写女子与情人诀

  赏析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才离别,好像是与你分离很久了,这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是一种思想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离别很久了,但情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宛然如在眼前,分离也好似在昨日,这也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感情,就是后一种,谁说“生离”已很久了,还记得才与你分别。“适忆与君别”即文通《古离别》“送君如昨日”意。两句表现了“生离”的痛苦,写得十分细腻。·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这两句承接“适意与君别”,具体写出送君如昨日:我衣服上还留有你的香气,你的书信还握在我的手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这两句表现与意中人结为夫妻的愿望,我腰中所系的两条丝罗绸带,梦中也在想打成“同心结”。这是用比喻来说明结为夫妇,万般恩爱之意。比喻之巧,爱情之深,不言而喻。然而,他不愿轻易把内心秘密告诉对方,所以结句说:“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他常常担心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他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不忍心去攀折她(瑶华)。这是多么细腻的心理描写,多么深沉的爱。然而,深爱而不能吐露,他必须承受痛苦的煎熬。

  这首诗抒写对意中人的深爱,风格细腻含蓄,寄托深远,尤其是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缠绵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全诗共八句,分两层:前四句写“生离”不久,犹如昨日,思念良深;后四句写欲与“同心结”而“未忍折”,说明思念之苦,颇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之情思。前后两层,结构严密,浑然一体,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忧思,是《有所思》一类抒写男女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古诗简介

  《有所思》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构思巧妙,首两句出笔不凡,由分离不久,别时并不痛苦,即由不应相思或不太相思起,而后转入相思更苦,以别于生离日久,别时万般痛苦的套数,以显思妇的情更深、意更笃。接写闻衣香、睹书信,触物勾起的相思之情,转折自然。再承上写魂梦萦绕的忆念之深,使忆念之情逐次深化。而故作掩饰和不忍折花,使忆念之情更加深邃,使自怜之情更加含蕴。

  翻译

  离别的时间虽然很长,自己却刚刚感到与丈夫分别。

  还闻得见对方衣服上的香味,对方交给自己的情书还握在手里,字迹尚未磨灭。

  我腰襟上佩戴的两条绸带,在梦中变作了同心结。

  恐怕自己的心思被他人看出,不敢去折瑶华赠给情人。

  注释

  ⑴适:才。意:当作“忆”。

  ⑵芳:情人留下的体香。

  ⑶书:情人的书信。

  ⑷绮带:绸带。

  ⑸同心结: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二之意。

  ⑹所思:指自己思慕情人的感情。

  ⑺瑶华:琼花,指情人。

  创作背景

  《有所思》为汉乐府《铙歌》名,以首句“有所思”作篇名,描写女子与情人诀

  赏析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才离别,好像是与你分离很久了,这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是一种思想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离别很久了,但情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宛然如在眼前,分离也好似在昨日,这也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感情,就是后一种,谁说“生离”已很久了,还记得才与你分别。“适忆与君别”即文通《古离别》“送君如昨日”意。两句表现了“生离”的痛苦,写得十分细腻。·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这两句承接“适意与君别”,具体写出送君如昨日:我衣服上还留有你的香气,你的书信还握在我的手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这两句表现与意中人结为夫妻的愿望,我腰中所系的两条丝罗绸带,梦中也在想打成“同心结”。这是用比喻来说明结为夫妇,万般恩爱之意。比喻之巧,爱情之深,不言而喻。然而,他不愿轻易把内心秘密告诉对方,所以结句说:“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他常常担心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他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不忍心去攀折她(瑶华)。这是多么细腻的心理描写,多么深沉的爱。然而,深爱而不能吐露,他必须承受痛苦的煎熬。

  这首诗抒写对意中人的深爱,风格细腻含蓄,寄托深远,尤其是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缠绵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全诗共八句,分两层:前四句写“生离”不久,犹如昨日,思念良深;后四句写欲与“同心结”而“未忍折”,说明思念之苦,颇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之情思。前后两层,结构严密,浑然一体,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忧思,是《有所思》一类抒写男女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同王主簿有所思

  南北朝:谢朓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译文: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丈夫到了归期还未回来;心里难过,无法再织布,便走下了织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出门等待,在田间徘徊;一直等到月亮出来、行人稀少的时候。

  注释: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佳期:这里指行人的归期。期未归:期望而没有归来。望望:心中怨望。鸣机:织机。

  徘(pái)徊(huái)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赏析:

  王主簿就是诗人王融,与谢朓同为萧子良“竟陵八友”。他们常有诗歌往还,《同王主簿有所思》是写给王融的歌往诗,这首诗清新含蓄,画面凄切动人,且意味深长,情境中蕴含着沉闷的幽怨,虽不言怨而深沉之怨自在其中。

  诗写一思妇夜织,怀念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她曾与夫君约好了“佳期”,定好了时辰。可是,佳期已过,思妇内心焦急,翘首盼望,急切地期待着夫君归来,却总是不见他的踪影。她的心头,不免袭上无形的惆怅。那可不同于“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那种濒于绝望的期待,那种心态毕竟是相对*静的——尽管是低沉的*静;这可是有“佳期”可盼的呀——惟其有了“佳期”,所以希望愈大,思念之情愈加浓郁,急不可耐;惟其有了“佳期”却又“期”而“未归”,热切的希望落了空,所以失望愈大,心情愈加沉痛。女主人公想:他,是旅途遭受了什么不幸,还是忘却了“佳期”,忘却了山盟海誓?她实在不忍想下去了。她把全副身心都埋没到剧烈的织布劳动之中,试图以此来排遣苦闷。但这不仅没能稍稍*息心中的烦恼,“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音,反而更搅得她思绪纷杂,心情缭乱。于是,她干脆走下鸣机,迈出了乱哄哄的屋子。“望望”二字,一般解释为中心怨望,实际上,这里与其说是在直接刻画思妇的心理,不如说是在描绘思妇翘首盼望夫君的姿态、神态,而她怨望的心态,只是通过这种姿态神态,婉转地表现出来的。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体会到句中丰富的形象性,咀嚼到深厚的韵味。

  而且,循此亦可摸索到“徘徊东陌上”的意脉——否则,如果是从心态刻画忽然跳到动作描写,就显得突兀。而循此意脉,读者又仿佛可以看到,思妇在织机上频频遥望,终于失望以后,走下织机,迈出门户,仍然是一步一望,一望一步,来到郊外月色田野之中。荒漠的*原,沉寂的旷野,一下子统摄了她的身心,她的心情仿佛也变得*静了。宛如波涛汹涌的巨流,经过峡谷的激腾、击撞和喧嚣以后,汇入了一望无际的*湖,顿时显得汪洋恣肆、纡徐*缓了。在这宁静的世界,她兀自徘徊陌上,徜徉田间,直到月儿悄悄升起,行人渐渐隐去。这里,诗人已将灵动之笔从主人公心态的描绘中抽将出来,大笔绘画出一幅月下思妇沉吟图,烘托出一种清幽深远的境界,让人们从这幅寂静的图画和宁谧的气氛之中,从思妇的踯躅、徘徊之中,去体会她的心境,揣摩她的心情。无尽的思念,无穷的遐想,都融化在这清寂、空旷的境界之中了。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沈德潜评此诗“即景含情,怨在情外”(《古诗源》),可谓切中肯綮。另外,此诗已具有鲜明的格律化倾向。从声律结构形式分析,它属于“对式”绝句,即第一联与第二联各自成“对”,但相互不“粘”。这是“永明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五言诗从古体向律体过渡的痕迹。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从这一首小诗中,也可看到他在声律方面所作的努力。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2)

——有所思作文700字范文5份

  有所思作文700字 1

  远方有莺鸣、草木、星光、月辉。远方有情意、温暖、喜悦、希望。所思在远方。

  不经意间,我的思绪又飘到那个晚上。正当是在思考人生、未来诸多的问题,心中难免有迷茫的感觉,面对学*生活的压力,常常无从下手,或置之不理,聊复耳尔。我无聊地拿起来手机,刷起了微博。其中有条尤使我触动,此条的文案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并且还发出了去哪里、哪里的机票,走向远方。这话突然补上了我心中的缺口,像是一股暖流,此中有满满的真意,我想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正是我所思的远方吗?

  我从小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喜欢探知、感受世间的种种美好。于是开始接触人文地理,我又被深深地所吸引了,我学*了地理知识,我了解了异域民族的风情,这是多么美妙啊!我看过山,看过水,听过风声、雨声,感受过大自然给予我的所有。我喜欢旅游,看过开阔浩荡的东海,去过历史气息浓厚的古镇,欣赏过巍峨雄壮的高山,享受过悠闲的江南水乡那儿的生活。不由感叹:“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它在远方,远方有美好,远方有未知,远方有希望!

  我想我不该像现在一样懒散,无所事事,应该像发这条微博的人一样有追求,热爱生活,心中有远方。我想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望着窗外,明月高高地悬挂在漆黑的夜空里,周围有星光点缀,酒下的月光,丝丝的光晕,让人无不觉得温暖、爱意。

  所思在远方,拿起书本,拿起笔,鼓起气来,该做的事情还是要不断学*,熟记知识,让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为以后的美好生活奠定一个基础,将它成为动力,现在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为在未来铺路,我可以到达心中的远方,去看美好的事物,这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不断地探索。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一句话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淌不完,一直奔流到我所思的远方,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一草、每一木,去滋润我的心田。

  所思在远方,远方有乔木、清波。远方更多的,我想还是追求、希望,源于我对远方的向往与热爱。

  有所思作文700字 2

  我们常常以泱泱大国自居。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岂是他等小辈所得比及。我不禁要问,我凭什么要相信你口中所说的五千年历史?仅凭你一口之言,实难信矣。

  是它告诉我——史书

  在岁月长河中,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我们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我们从封建社会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我们见证时间流逝,体味人生百态。有的人已经死了几百几千年,但我们的心中始终有他们的一*之地;有许多人我们从不曾见过他们,但总能根据他们写下的诗歌,创造的小说在脑海中想象出他们来。他们虽然已经死了,但却始终活在我们心中,如丰碑般矗立在我们心中。

  是它告诉我——信仰

  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有思想。有的不甘*凡,最终成就出一番事业来,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信仰是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信仰是种子,播撒在心间,最终开花结果。想要拥有思想则必须要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历经岁月打磨,仍能坚守住心中的阵地而不动摇,这需要何等强大的信仰啊!人之所以高级于其他动物,莫过于此。能行走而又具有思想,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

  是它告诉我——丰碑

  我们去过一些名人居住的地方。在公园,在许许多多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纪念碑,那都是为了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做出牺牲的人。为什么要建丰碑?因为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铭记那段峥嵘岁月,那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岁月。没有他们,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即使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却始终活在我们的心中。

  只有这样,让过去牢记在心,才能更加坦然走向未来,我已无惧。

  丰碑长在我心。

  有所思作文700字 3

  每一件事,都能引发一种想法;这些想法,有大有小;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带给我无限的遐想、感受……

  在一阵阵哀叹声中,王老师决定罚我们每人一篇六百字的作文来反省自己。是什么让王老师如此大动肝火,这还源于星期一的中午:那天我刚回到教室,只见一个最重的汤盆放在班级里无人问津,我以为搬菜的人在搬另一个菜盆,便若无其事的走了过去………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那个汤盆还孤零零的呆在班级,不知是谁打破了这场孤寂:“郑祥庆,这是你应该搬的,刘畅都搬三个了!”“他还替王诚搬呢应该他搬!”郑祥庆反驳道……吵着吵着上课了,老师看到了生气极了,最后,蒋琰彬看不下去了,吃力地搬起来转身下楼。教室了这才安静下来,可这持续了不到几分钟,就被打破王老师来了……经过王老师的一顿教育大家脸都红红的。

  这种教育深深植根我的心中,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本质。

  是啊!做人不能够太斤斤计较,觉得为班级做一件事情很困难;做人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乐于帮助别人;做人不能处处只想到自己,认为那些是别人的事;做人要为他人着想,帮别人成才;做人不能把一切责任全部推给别人,置身事外;做人要懂得想这一切,自己有没有错;做人不能一遇事,便逃避;做人要勇于面对,相信自己……只有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世界才会真正达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只有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才会真正和*。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到不能小的事情,可它带给我的,远远不是一个小小的道理,这个道理大到让我一生受用,它会伴随我一生……

  有所思作文700字 4

  烟火的灿烂谢幕了晚会,也送走了一代人。

  ——题记

  一个黯黄的傍晚,窗外飘着小雨。师生们坐在教室里,有人捣鼓着荧光棒,小喇叭,有人时不时地摆弄电脑,用投影仪放出一些娱乐的视频来打发时间。

  我坐在窗边的位子上,望着窗外的被灰尘和雨水盖住的不大的空地,百无聊赖——等待总是这样无趣。空地的另一旁是一栋独立的教学楼,本校的精英,大多在这里。其中也有我曾熟识的,只不过,现在有了微妙的不同。当年一起在宿舍里乱喊大叫,互相调侃,狂吹牛逼的基友间,多了那么一块空地。不大,却盖满了灰尘与雨水,还有一个少年的苦闷。

  不久,天色放晴,却依旧清澈不了空地上的灰尘雨水和教室里的少年的苦闷。老旧的广播传来新的声音:出发吧。我站起,不再向窗外望去,因为那里没有我想看到的东西。时已至酉,走廊却迟迟未开灯,大概是错觉吧……

  走在夜晚的大街上,听着周围同学的谈话,看着路两旁深蓝色的人流,夜色把他们笼罩,他们是一代人;灯光为我们加冕,我们将送走他们。

  突然,远处传来叫喊声,夜空中仿佛闪耀着七彩的灯光。那便是了,我想。快步赶到,随即我们静待开场。

  烟花盛开,新篇章即将开启。

  舞台向来是绚丽的,这一次也无需多言。可重复的演绎同一主题,不是所有人的菜。在台下的不只有掌声,也有斥声,混合着嘈杂的热闹传入我的耳。不合口味?我咬了咬牙。因为在台上的不只有灯光,还有血汗。同为一代人,他们已比我们付出许多,我们在歇息,他们在努力;我们在奋进,他们在拼命,就像那些精英——不是年少,此名青春。

  烟花盛开,新篇章已然开启。

  走在夜晚的大街上,听着周围同学的谈话,看着路两旁深蓝色的人流,夜色把我们笼罩,我们是一代人;时间给予我们力量,我们会创造属于我们的时代。

  有所思作文700字 5

  愤恨之情的,我上次取到我射手对吧那个这种机会,可能来自于处为我们基本上因为它是季节,文化受楚文化影响相当的深,我们首先来看一些短小的视频啊,依据就是他的尸体啊,这个这样很像,故乡,2577从哪里应该是他弟弟?与少人,撕裂她的思念,这样的行为上,阿珠玳瑁山大一般来说准确的那就太冒险这个是呃带妹对吧那个都可以选择,双珠还有这个,熬夜对吧?这个赞助商,这个情感的转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文君有踏青啊,一听说他好像变7个那么马上就怎么样啊,拉闸退烧,荡悠扬起来,初一烧纸啊,这个衣服里面我们就感觉到他那个情感非常随之而来的,就是当将其他错误然后会体现了非常愤怒一下要跟他直觉的一种心情。

  啊,从进了不负相思在想你了啊,相思与君绝,那你看这个章子上从开始的精心的设计制作到后面呢催收,然后呢杨奇辉对吧,啊,这里的很明显的他的一个情感的转换,从极度的爱到极度是真的,他的生命啊,那么这样的,或者性格当中呃司机,不隐身是不是,非常的,但是在这时候的实力,爱之力,这也是学上位的思呃思想造成一个进展极深,想之前从汉的宗气以前我们所看到的是很多人的行为,他其实都是非常具有血性的啊,包括我们后面史记啊,大家看了我们的文学史上的介绍来说,实际当中都表达出了一种德报的,越报越是报纸的。

  这样的一个,So single公司的一个事情,机灵狗废书扫荡之姿,什么突然又**去了这样的一个表,然后还要到,与公司制度,对的啊,一起过的同学就知道了哈,对不起,但是这个其实也有一手啊,那个,将重视这一块,嗯,过圆心啊,不要爬墙过来,怎么样啊?哥嫂,然后呢中可怀念啊,他人之言亦可畏,也就是你呢,我虽然爱你,可是我也害怕别人说我的话啊,这就是就是另一个时机比较重要的,那么这个其实也可以放在这里啊,机灵狗被凶手当死尸啊,一个星期, 是很直接的很是很直接的,可是当你想要真正的完全抛弃他的时候是,他是不是,好的时候。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3)

——同王主簿有所思汇总5篇

  同王主簿有所思 1

  《春中喜王九相寻(一题作晚春)》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无《初秋》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七绝《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古《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①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②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耶溪泛舟》

  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无《自洛之越》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①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②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古《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绝《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绝《送朱大入秦》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生一片心。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无《途次(一作落日)望乡》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无《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古《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山阴定远*,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赋得盈盈楼上女》

  夫婿久离别,青楼空望归。妆成卷帘坐,愁思懒逢衣。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空床难独守,谁为报金徽。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听郑五□[心旁+音]弹琴①》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②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③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无《美人分香》

  艳色本倾城,分香更有情。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轻。舞学*阳态,歌翻子夜声。春风狭斜道,含笑待逢迎。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万山潭作》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古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绝《与颜钱塘登障楼(一作樟亭)望潮作》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七古《闺情》

  一别隔炎凉,君衣忘短长。裁缝无处等,以意忖情量。畏瘦疑伤窄,防寒更厚装。半啼封裹了,知欲寄谁将。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洞庭湖寄阎九》

  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莫辨荆吴地,唯余水共天。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湖连。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送辛大不及》

  1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余。

  ②江上空徘徊,天边迷处所。

  ③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④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无《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省试骐骥长鸣》,诗见《丹阳集》)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句《洗然弟竹亭①》

  吾与二三子,*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无《送友人之京》

  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罗衣。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绝《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①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古《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

  《武陵泛舟》

  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渡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耶溪泛舟①》

  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

  ②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③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无《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七绝《同张将蓟门观灯》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绝《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耶溪泛舟》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古《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律《送陈七赴西军》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古《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生一片心。

  作者: 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 朝代: 唐诗 体裁: 五绝

  同王主簿有所思 2

  端 午[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唐]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竞渡诗[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和端午[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浣溪沙[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菩萨蛮[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 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同王主簿有所思 3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期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2、《我爱这片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就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明白--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盼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就应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4、《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5、《您是》

  藏克家

  您是泰山的顶峰,

  崇高又坚硬;

  您是冲过三峡的长江,

  汹涌奔腾,

  一想到您六十一年的形象,

  耳边呼啸起骤雨狂风,

  您是一把熊熊烈火,

  把腐朽的东西烧它个干净;

  您是聚光的明镜。

  把人民的期望集中,

  您在创造崭新的历史,

  把优秀的传统继承。

  万众向您欢呼致敬,

  您的胸怀恢廓,不自居功,

  您脚根扎在大地上,

  您的威名凌上高空。

  时代风云滚滚,

  您是云中一条龙;

  恶虎当前,您胆气壮,

  握紧铁拳,永不放松。

  您是辟开阴暗的闪电,

  您是惊起蛰伏的雷鸣,

  您是智慧的大海,

  您是高悬的天灯,

  您是人民的战士--威力无穷!

  您英气勃勃,

  永远前进,永远年轻。

  6、《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这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7、《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明白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8、《在玉米地的中央》

  庞余亮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就是一位青春的将军

  看满地的红缨子翻飞绿剑乱舞

  果实就藏在红缨子和绿剑之下

  露出它们的牙齿

  我们能读懂它们的语言

  *常的日子没有故人

  只有风在吹,吹玉米不尽的长发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们就获得了战胜明天的力量

  玉米叶仍在不停地抽打我

  金色的玉米棒在开水中哗哗地滚动

  多么完美的日子

  就想起多么完美的共和国

  在玉米地的中央

  玉米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倾伏下去

  无数个战斗和胜利

  便永远地照耀我们

  9、《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此刻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方,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方,寄与爱和一切期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0、《唐人街》

  黄雍廉

  是一所港湾

  专泊中国人的乡音

  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

  风是历史的萧声

  倾听如

  一首梦般柔细的歌

  是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

  汇集着中国的二十四番花讯

  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兰草

  饮霜雪的冰寒

  绽东方的芬芳

  鲜明矗立的旗像

  黄河的浪东流永远向着阳光的一面

  是一座璀璨的浮雕

  亮丽着殷墟仰韶的玄黄釉彩

  烟云变幻

  一如西出玉门关外的信使

  海便是你的心中的丝路

  孤帆远影

  故乡的明月是仰望北斗的磁场

  你乃成为一位细心的收藏家

  以前也穷困过典当过手头的软细

  就是不肯典当从祖国带过来的家私

  五千年不是一件能够随便拍卖的古董

  而是一盏会带来幸福的神灯

  11、《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之后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此刻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2、《祖国颂歌》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

  大地积淀了礼貌的精华

  走在世纪之初的我

  想到祖国,满怀激情

  祖国--

  在那里

  我为您放歌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千年历史的积淀

  礼貌源泉的汇合

  您是黄河壶口的飞瀑

  铺满天山的白雪

  您凝重而深邃

  宽广而博大

  滔滔江河是您的鼻息

  沸腾海洋是您的血液

  您是世界的主题

  是我生命的一切

  祖国啊,祖国--

  您是***城楼的一声呐喊

  社会主义熊熊燃烧的火焰

  您是人民革命的一声号角

  乘风破浪的一张风帆

  您坚强而自信

  进步而前卫

  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活跃着您的智慧

  东方蒸腾的旭日喷薄着您的活力

  您是世界的创作者

  社会主义的实践家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南海之滨的一缕春风

  罗湖小村的一抹朝阳

  您是青藏高原的一道铁轨

  塔里木油田的一组井架

  您远见卓识

  艺高胆大

  小渔村的翻天巨变证明了您的胆识

  人民满脸的微笑写的是你的伟大

  祖国--

  您创造了生活

  改造着世界

  祖国啊,祖国--

  您是世界和*飘扬的旗帜

  人类礼貌进步的使者

  您是扞卫真理的勇士

  哺育子女的妈妈

  您正直而博爱

  坚强而慈祥

  世界人民叹服您的胸怀

  华夏儿女感激您的母爱

  祖国--

  您抚慰了战火中人类的伤痛

  送来了和*的黎明

  祖国啊,祖国--

  您走过千年历史,跨越了世界礼貌

  您明晰千古,坚定为英特纳雄耐尔生生不息

  您仁慈博爱,扞卫着绿色与和*

  我们为是您的儿女而自豪

  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

  祖国--

  我们与您同心

  我们拥您前进

  您的儿女们坚信

  祖国的明天更完美

  世界的明天更完美

  人类的明天更完美

  13、《友好的笑容》

  你是一片绿叶

  我是一片绿叶

  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的生命

  绿叶挨着绿叶

  构成了茂密的森林

  不再惧怕风沙的狂野

  你是一座房子

  我是一座房子

  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耸立

  房子挨着房子

  构成了高楼大厦

  越来越多的走向繁荣昌盛

  你是一条小路

  我是一条小路

  我们是一条条通往远方的小路

  小路挨着小路

  构成了通往世界的方向

  让全世界人民都看到我们友好的笑容

  更向往永久和*的愿望

  14、《写给祖**亲的歌》

  送袅袅暗香而来

  霜中的菊

  献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阳余辉

  爱溢出温柔的眼眸

  望四野安详

  激情飞上诗句

  听黄河汩汩

  载无数苦难历史

  观河沙沉沉

  积淀多少回忆

  满目疮痍

  是你旧时的容颜

  儿时的艰辛

  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风霜雪雨

  半个世纪的搏击

  渊远流长

  五千年礼貌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

  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

  时光的琴弦

  弹唱着今日辉煌的旋律

  同王主簿有所思 4

  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3、《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4、《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5、《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7、《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8、《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9、《浣溪沙》

  软草*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10、《浣溪沙》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沙。

  11、《浣溪沙·寓意》

  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谁怜季子敝貂裘。

  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

  12、《浣溪沙·即事》

  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青讴。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

  13、《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14、《南乡子·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15、《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16、《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同王主簿有所思 5

  同王主簿有所思

  作者:谢朓  朝代:南北    佳期期未归。

  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

  月出行人稀。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4)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十篇

  [宋代]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注释

  苘(qǐng):同“苘”,俗称青麻。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赏析: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麻叶层层苘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苘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苘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一村香”三字写尽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之感。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原文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古诗简介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这一首浣溪沙即是,这里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翻译/译文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婉转的小溪流。喜欢幽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的种在一起。不知道他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注释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赏析/鉴赏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内容大多为描绘江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渔家傲》二首、《菩萨蛮》、《清*乐》、《浣溪沙》、《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景》等。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王安石的这些词在写景方面是颇为成功的。王安石在表现自己的闲居生活,反映自己的闲适心情方面,也颇为真切、生动。如《浣溪沙》中的“爱闲能有几人来”。再如《渔家傲》中“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黄花庵评日:“极能道闲居之趣”,确实如此。

  还有一些临川之词是宣扬佛教思想,为数不少,表现了他是晚年思想的变化,这类词照袭佛语较多,而且词旨复沓,艺术上自然显得拙劣一些。

  百亩中庭半是苔,说明主人心情不好无暇打扫也从侧面表现出以的前门庭若市以变成现在的无人问津了,爱闲能有几人来则是正面说出了这凄清的场面,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再美有什么用呢?哪里有人会来这里欣赏呢?这里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浣溪沙》作品介绍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作的一首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①

  湖上朱桥②响画轮③,溶溶④春水⑤浸春云⑥,碧⑦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⑧萦⑨醉客⑩,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浣溪沙》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朱桥:栏杆朱红的桥。

  ③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

  ④溶溶:指水盛貌。

  ⑤春水:指春天时的湖水,表现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⑥春云:即春天的云,表现出湖上天空的云之舒缓柔美。

  ⑦碧:即绿色。

  ⑧游丝:本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

  ⑨萦:即萦绕,留住之意。

  ⑩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

  归:指离开。

  《浣溪沙》原文翻译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滑干净没有灰尘。

  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名叫,仿佛在召唤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皇v元年至二年(1049—1050)。欧阳修任颖州知州,与友人一起载舟游春的所见所闻。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小词。

  《浣溪沙》赏析

  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第三句“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词人通过把游丝、啼鸟对游人的“挽留”,表现出游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舍不得归去之情。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从艺术上看,词人借景抒情,在描写“乐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蕴含在宽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浣溪沙》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www.jianbihua.cc)

  《浣溪沙》作品介绍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作的一首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

  《浣溪沙》原文

  浣溪沙①

  湖上朱桥②响画轮③,溶溶④春水⑤浸春云⑥,碧⑦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⑧萦⑨醉客⑩,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浣溪沙》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朱桥:栏杆朱红的桥。

  ③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

  ④溶溶:指水盛貌。

  ⑤春水:指春天时的湖水,表现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⑥春云:即春天的云,表现出湖上天空的云之舒缓柔美。

  ⑦碧:即绿色。

  ⑧游丝:本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

  ⑨萦:即萦绕,留住之意。

  ⑩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

  归:指离开。

  《浣溪沙》原文翻译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滑干净没有灰尘。

  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名叫,仿佛在召唤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皇v元年至二年(1049—1050)。欧阳修任颖州知州,与友人一起载舟游春的所见所闻。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小词。

  《浣溪沙》赏析

  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第三句“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词人通过把游丝、啼鸟对游人的“挽留”,表现出游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舍不得归去之情。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从艺术上看,词人借景抒情,在描写“乐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蕴含在宽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浣溪沙》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www.jianbihua.cc)

  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庇:遮盖。

  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赏析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5)

——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10篇

  原文:

  叵耐灵鹊多谩语。

  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

  锁上金笼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

  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

  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译文

  “不可忍耐那喜鹊来叽叽喳喳的叫,都说你是最灵的,总是报告喜讯,可是你给我送来了什么啊?他一点消息都没有!再这样调戏我的感情,看我不把你捉了来,把你锁在笼子里,你还能说什么!”

  “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却把好心当作了驴肝肺!竟然把俺捉了锁进笼子。唉!她的心情俺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那个人早日归来,哈哈,那个时候就知道俺是好心了,就会欢天喜地的把俺放出来的。”

  赏析:

  此词舍弃了通常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避开了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却巧妙地实写了少妇和灵鹊的两段心曲。词上片是少妇语,下片是灵鹊语。全词纯用口语,模拟心理,得无理而有理之妙,体现了刚健清新、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

  有人说,这上下片之间是少妇和灵鹊的问答或对话,这说法恐怕不确。实际上倒更像二者的心理独白或旁白,这不仅从语气和清理上看,它们之间不必也不像对话;而且,早期的词是入乐的,它通过演唱者的歌声诉诸人们的听觉,以口头艺术特有的声调语气,使用独白或旁白,是易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态势,以至于表达主题思想的。上片在于表明少妇的“锁”,下片在于表明灵鹊的要求“放”,这一“锁”一“放”之间,已具备了矛盾的发展、情节的推移、感情的流露、心理的呈现、形象的塑造,这也就完成了艺术创作的使命,使它升华为一件艺术品了。

  灵鹊报喜是中国固有的民间风俗。不过,将灵鹊的噪叫当作行人归来的预报,毕竟只是一种相沿而成的*俗、观念,它本身并不见得合理,因而也就往往难以应验。而作者采用这一*俗入词,正是觑着它的“跛脚处”而有意生发,其目的还在于表现少妇思夫不得而对灵鹊的迁怒。于是,不合理的*俗倒构成了合理的故事情节,而且也由此增强了词作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这有如点铁成金的魔棒,有此一着,顿使全词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给了两段普通的心曲以光彩、活力、生命,使词作活起来。

  原文: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莫。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注释:

  ①行云:本指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宋玉《高唐赋》。此指冶游不归的荡子。

  ②不道:不知。

  ③百草千华:“华”同“花”。此以闲花野草比喻**。

  翻译:

  你就像天上飘浮不定的云,不知去了哪里?只知游玩却忘记了回来,也不管春天就要过去,在花团锦簇的寒食节气,你的车马不知停在处。

  我含着眼泪独自倚靠在楼台上自顾自语,问那双双归来的燕子,来时可曾与你在路上相遇?我心中缭乱的愁絮就如同空中迷蒙纷飞的柳絮,在迷蒙的梦中你的踪影也无处寻觅。

  赏析:

  这是以女子口气写的一首闺怨词,写一位痴情女子对冶游不归的男子既怀怨望又难割舍的缠绵感情,游子就如流云一样游荡忘了归来,在百草千花的寒食节气,处处情人成双成对,就连燕子也知道双双归来,而游子却不知何处。望着满天纷飞的柳絮,不禁愁情交织,乃至梦中也梦不到游子。全词语言清丽婉约,悱恻感人,塑造了一个情怨交织内心的闺中思妇形象,也似乎概况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词写闺怨。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他把自己的宝马香车都拴系在浮花浪蕊的青楼妓馆边了。下片则写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凄苦。双燕尚懂得归来而人却不知。离愁被春光撩拨得像悠悠扬扬的柳絮,漫天飞舞,使你在梦里也觅不到踪迹。作者以轻灵缥缈之笔写朦胧梦境,怨而不怒,蕴藉深婉,可谓别开新境。

  原文

  偏承雨露润毛衣,黑白分明众所知。

  高处营巢亲凤阙,静时闲语上龙墀。

  化为金印新祥瑞,飞向银河旧路岐。

  莫怪天涯栖不稳,托身须是万年枝。

  译文

  偏偏受上天的恩泽,雨露湿润了喜鹊的羽毛,黑白分明的毛色是大家共知的。

  高处营建的巢穴靠*着凤凰的栖息处,闲静时上到龙墀处“喳喳”地叫着。

  山鹊化为金印的传说预兆着祥瑞气,飞向九天银河做牛郎织女相会的桥梁。

  不要怪天涯飘泊居无定所,能托身一处便是万年的琼枝。

  注释

  营巢:筑巢。

  凤阙:汉代宫阙名。皇宫的美称。

  龙墀:皇宫的台阶。

  万年枝:年代悠久的大树,喻指唐王朝。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原文

  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漫试著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嗟旧日沈腰,如今潘鬓,怎堪临镜?

  重省。别时泪湿,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雁足不来,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翻译

  心中烦躁抛石子驱走喜鹊,却搅碎了一帘幽静的花影。随意地试穿春妆,就想起是她纤纤玉手所缝,当日熏衣的香炉早已冰冷。动辄生愁不知如何排遣?怨*来身体多病。可叹我过去像沈约一般消瘦,如今则像潘岳那样两鬓秋霜,让我不敢对镜照影。

  今天我重又记起,和她分别时她泪水涟涟,罗衣上恐怕至今还凝有泪痕。料想她一定因为我无精打采,日上三竿也懒得起床,长向人推托说是酒醉未醒。终日盼鸿雁不见到来,也不见骏马将人带回,她只有掩上院门锁住春景。空白伫立高楼,整天倚遍栏杆,度过那静寂漫长的时辰。

  注释

  弹鹊:用**把喜鹊赶走。

  漫:随意,漫不经心。

  金猊烬冷:金猊炉内香灰已冷。金猊,狮形的铜香炉。

  沈腰:瘦腰。后因以“沈腰”

  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潘鬓:未老头白。喻衰老。

  凝:读去声,凝结。

  厌厌:微弱貌;精神不振貌。

  春酲:春日醉酒后的困倦。

  雁足:雁足传书,代指信使。

  阑干: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

  赏析

  此词以真挚的情感,倾诉了作者对侍妾的一往情深。词之上片实写作者怀人,下片设想侍妾怀己,这一结构,不仅使思念者与被思念者更加接*,相互映衬下情感的力度、深度愈大,而且虚实相间,增加了可读性。

  “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是说自从侍妾被迫离去后,词人日夜相思而忧闷不乐。偏有喜鹊不知趣,啾啾不停,词人遂迁怒于喜鹊。但弹走了喜鹊,却又反而搅碎了一帘花影,触景生情,徒增伤悲。

  “漫试著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春天到了,自然该换穿春衫,但就是这一举动,又触动了词人心底的回忆。他回想起侍妾为他缝制新衣、试穿新衣、熏香衣物的那一双纤纤玉手,如今无人为他缝衣试衣,而熏衣的炉子里也只剩冰冷的灰烬。

  “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词人失去侍妾后,无论看见什么、做什么,都会想起她,就这样,愁绪堆积得多了,便渐渐演变成病。愁病缠身,愁加深了病,病又反过来加深了愁,因而词人发出了“嗟旧日沈腰,如今潘鬓,怎堪临镜?”的叹息。往日的消瘦并未好转,如今鬓上更是新添了白发,临镜自照,教人情何以堪。

  以“重省”领起分手时的记忆。“别时泪湿,罗衣犹凝”,是当时诀别,她的痛泪洒在罗衫上,想是至今还没有干吧。此句虽是忆及别时场面,但词人的回忆却跳跃到今日。词人想象她时至今日,一直因为思念自己而以泪面,所以衣襟上的泪痕至今未干。写女子至今泪未干已十分深情,更何况这还是词人想象中的场景,因此读来令人心疼怜惜。

  “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又再悬想而今,她为了恋念我的缘故,“每日价情思睡昏昏”。这五旬用细节和情态的描写,勾画了一个相思女子的形象。其中“长托春酲未醒”一句最妙:分明是“为我厌厌”,可是不能吐露,只能“长托春酲未醒”,用春来病酒的理由来掩饰。这种吞咽到肚里的爱情,同样是最炽烈最痛苦的。再说,既然托辞“春酲”,则侍妾借酒销愁的情状亦可知。

  “雁足不来,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说她终日期待着能得到“我”的消息,却始终等不来鸿雁的传信,终日期待着能再见到“我”的音容,却始终看不到“我”的身影出现在门前。庭院里一派春日佳景,她却把门户关闭,尽情描写出人空憔悴的凄楚情景。

  “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是想象爱妾百无聊赖地倚着庭院中的栏杆,空空地等待,自伤自怜。只觉得白昼太长,庭院内外冷清,寂寞难耐。

  全词抒情婉曲,笔法细腻。上下两阕互相辉映,扩大了词的感情容量。两阕之间以换头“重省”二字作为过渡,境界变化而意脉相连。词人善于捕捉典型的场景和心理感受,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感人至深。

  鸟鹊歌

  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号翩翩。

  集洲渚兮优恣。啄虾矫翮兮云间。

  任厥性兮往还。妾无罪兮负地。

  有何辜兮谴天。帆帆独兮西往。

  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

  泪泫泫兮双悬。彼飞鸟兮鸢鸟。

  已回翔兮翕苏。心在专兮素虾。

  何居食兮江湖。徊复翔兮游颺。

  去复返兮于乎。始事君兮去家。

  终我命兮君都。终来遇兮何辜。

  离我国兮去吴。妻衣褐兮为婢。

  夫去冕兮为奴。岁遥遥兮难极。

  冤悲痛兮心恻。肠千结兮服膺。

  于乎哀兮忘食。愿我身兮如鸟。

  身翱翔兮矫翼。去我国兮心摇。

  情愤惋兮谁识。

  翻译

  情愤惋兮谁识。 抬头仰望一群黑色的猛禽,狂呼乱叫着从高空中俯冲下来。

  它们聚集在小岛上肆意叼啄鱼虾,然后展翅飞到高空的云层之间。

  任凭自己的秉性飞来飞去,我没有什么罪过却要背井离乡。

  为何无辜的被遣送到遥远的天边,像一片落叶被狂风吹往西方。

  谁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返回家园?心中的忧伤痛苦如同刀割一样。

  忍不住双眼泪如喷泉,那些凶恶的猛禽。

  已经飞回原地收拢其翅膀,它们一心掠夺那些弱小的白虾。

  为什么来到这江河湖畔白吃白住?时时在这里盘旋不去自由游荡。

  来来去去往返不停的横冲直撞,起先是夫君不知为何一去不复返。

  最终又强迫我前往吴国京都,到死我不明白自己何罪之有。

  为什么让我背离祖国远去吴国,我穿着粗布衣裳被降为婢女。

  丈夫被摘去王冠沦为奴仆,苦难的岁月何时才是尽头?

  国耻冤仇的悲痛时刻压在心头,就好象咽下无数疙瘩堵在胸口。

  心里装满悲哀哪里吃得下饭食?我多想变成一只飞鸟。

  展翅高飞在蓝天自由翱翔。心中思念我那遥远的故国家乡,满腔的悲愤与怅恨谁能体味?

  译文

  抬头仰望一群黑色的猛禽,狂呼乱叫着从高空中俯冲下来。

  它们聚集在小岛上肆意叼啄鱼虾,然后展翅飞到高空的云层之间,任凭自己的秉性飞来飞去。

  我没有什么罪过却要背井离乡,为何无辜的被遣送到遥远的天边。

  像一片落叶被狂风吹往西方,谁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返回家园?

  心中的忧伤痛苦如同刀割一样,忍不住双眼泪如喷泉。

  那些凶恶的猛禽,已经飞回原地收拢其翅膀,

  它们一心掠夺那些弱小的白虾,为什么来到这江河湖畔白吃白住?

  时时在这里盘旋不去自由游荡,来来去去往返不停的横冲直撞。

  起先是夫君不知为何一去不复返,最终又强迫我前往吴国京都。

  到死我不明白自己何罪之有,为什么让我背离祖国远去吴国。

  我穿着粗布衣裳被降为婢女,丈夫被摘去王冠沦为奴仆。

  苦难的岁月何时才是尽头?国耻冤仇的悲痛时刻压在心头。

  就好象咽下无数疙瘩堵在胸口,心里装满悲哀哪里吃得下饭食?

  我多想变成一只飞鸟,展翅高飞在蓝天自由翱翔。

  心中思念我那遥远的故国家乡,满腔的悲愤与怅恨谁能体味?

  赏析

  这首诗可谓古代最早的一首抒发亡国之恨的抒情诗,作者就是勾践的妻子,越国战败后沦为吴国奴婢,境遇悲惨,更加显得字字血泪,发人深思。

  其历史背景是: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这首诗的可取之处有三:

  一是运用了比拟手法,将入侵的敌军比作凶恶的猛禽,以猛禽的种种动作比喻占领军横征暴敛,肆意掠夺的狂妄气焰,十分贴切形象。

  二是尽情抒发了作为国王和王后亡国,并沦为人臣奴婢的极度悲愤,和对故国家乡的无尽思念,读来催人泪下。

  三是作品的思想性。作者在诗中反复诘问自己何罪之有,到死也想不通一个相夫教子的妇道人家无辜受累的道理。数千年来,亡国奴的境遇都是极为凄惨的,无论是尊贵国王还是不参与政事的王后王妃,形同砧板之肉,任人宰割,甚至成为敌国宴*上名副其实的美餐。这种株连无辜的史实司空见惯,毫无争辩余地,似乎无需深思。而勾践夫人却质问苍天自己何罪之有?为何无辜遭到天谴?为何被逼离乡背井,无辜受尽人间苦难?作者的反复诘问反映出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难能可贵。南唐后主李煜写过很多抒发亡国之恨的名篇词作,汉末女学者蔡文姬也有过类似经历,她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都未显示出勾践夫人如此朦胧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弱女子,即使是贵为王后,对于历史的急剧变化,终究是无能为力的,也不可能提出更为深刻的思想体系,但是勾践夫人的历史悲哀是数千年来亡国女人的悲剧缩影,千古悲愤,呼唤千年,不失为一种超越时代的意识,震撼心灵的控诉。

  原文: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莫。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注释:

  ①行云:本指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宋玉《高唐赋》。此指冶游不归的荡子。

  ②不道:不知。

  ③百草千华:“华”同“花”。此以闲花野草比喻**。

  翻译:

  你就像天上飘浮不定的云,不知去了哪里?只知游玩却忘记了回来,也不管春天就要过去,在花团锦簇的寒食节气,你的车马不知停在处。

  我含着眼泪独自倚靠在楼台上自顾自语,问那双双归来的燕子,来时可曾与你在路上相遇?我心中缭乱的愁絮就如同空中迷蒙纷飞的柳絮,在迷蒙的梦中你的踪影也无处寻觅。

  赏析:

  这是以女子口气写的一首闺怨词,写一位痴情女子对冶游不归的男子既怀怨望又难割舍的缠绵感情,游子就如流云一样游荡忘了归来,在百草千花的寒食节气,处处情人成双成对,就连燕子也知道双双归来,而游子却不知何处。望着满天纷飞的柳絮,不禁愁情交织,乃至梦中也梦不到游子。全词语言清丽婉约,悱恻感人,塑造了一个情怨交织内心的闺中思妇形象,也似乎概况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词写闺怨。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他把自己的宝马香车都拴系在浮花浪蕊的青楼妓馆边了。下片则写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凄苦。双燕尚懂得归来而人却不知。离愁被春光撩拨得像悠悠扬扬的柳絮,漫天飞舞,使你在梦里也觅不到踪迹。作者以轻灵缥缈之笔写朦胧梦境,怨而不怒,蕴藉深婉,可谓别开新境。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五代十国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敢辞 一作:不辞)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译文

  谁说愁绪被忘记了太久?每当初春降临,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每润都在花前饮酒,每次都是喝的昏沉烂醉,一点也不关心那镜里原本红润的面容,已经日益清瘦了。

  河岸边青草翠绿,河岸上柳树成荫。我起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起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人回去后,树林中升起一弯新月。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注释

  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鹤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调名即《蝶恋花》。

  谁道句:*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阳春集笺》引)。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青芜:青草。

  *林:*原上的树林。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孤寂离怅种言情词。全词所写种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种离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种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种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种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种句式种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种“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种复杂矛盾种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种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种一种盘旋郁结种挣扎种痛苦。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种“闲情”才是最苦种,而这种无端种“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种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种与还俱来而无法摆脱种。词人在此一句词种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种“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种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离怅还依旧。”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种“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离怅”之永在长存。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还之时,正是还命与感情觉醒种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种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瘦种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离怅”二字。“离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种一种迷惘种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种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既然有此无奈种离怅,而且经过抛弃种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种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种话来。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离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还活种必然结果。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种,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种情意。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种闲情愁绪。词人种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种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种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种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河畔青芜堤上柳。”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瘦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种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种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种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种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种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簇这种绿遍天涯种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种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种,或者所象喻种,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种情意。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种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种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种“新愁”。虽是“年年有”种“愁”,却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弃久”种话,经过一段“抛弃”种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种“愁”,所以说“新”;再则此愁虽一宋词鉴赏辞典一旧,而其令人离怅种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种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种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在此强烈种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种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瘦在是种离怅之情写得极深。

  “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种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种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种“*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从前面所写种“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种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种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种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

  原文: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译文

  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掀是神龟驮负的雪山,又掀是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掀竖起的墙壁。

  远处几点青山掀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十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十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注释

  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韦庄《谒金门》:“染就一溪新绿”,周句殆从此化出。

  传说渤海中五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巨鳌十五举首而载之,六万岁一交焉”。见《列子·汤问》。

  蛰:潜伏。《周易·系辞传》:“龙蛇之蛰,以存身焉。”

  快:有痛快爽快意。

  红湿:晚霞红如彩绡,疑为织女机柕所成。

  白鸟:白色羽毛的鸟。

  赏析:

  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五代]冯延巳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萧索凄冷的.秋天夜晚,豆大的泪珠从我的脸上滑落。枕头和竹*微微的发凉,我翻来覆去全然没有睡意。我残存着醉意,就快要醒来。在半夜时分起身,月光明媚得如同白绢一样,夜空如同水一般绵软*静。

  台阶下面“纺织娘”悲哀地啼叫这寒凉的秋天。秋风吹向院子里的树,夜晚悄悄,屋内的门也紧闭了起来。只可惜在旧时携手一起经历欢愉的地方,相思一夜就将人折磨的萎靡不振。

  注释

  萧索(xiāo suǒ):萧条冷落。

  珠泪:珍珠大小的眼泪。

  坠:指眼泪滑落。

  枕簟(diàn):枕头和竹*。

  展转:即“辗转”,翻来覆去。

  浑:全。

  寐(mèi):睡觉。

  残酒:残留的醉意。

  中夜:半夜。

  练:柔软洁白的织品。

  阶:屋前台阶。

  啼(tí):啼叫。

  络纬(luò wěi):即蟋蟀,一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6)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赏牡丹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简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创作背景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7)

——式微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鉴赏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异体,《尔雅·释言》:“躬,身也。”躬、身二字互训,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按:“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2]

  由是,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异体,《尔雅·释言》:“躬,身也。”躬、身二字互训,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按:“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2]

  由是,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式:作语助。微:昧,黄昏。

  诗经里面的话,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为:原指王室的衰微,现多指衰落,渐变的无足轻重也。

  微取为衰落衰弱的意思,表达无奈的伤感和踌躇。

  翻译:

  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若不是国君的缘故,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

  天渐渐黑了,为什么不回去呢?若不是国君的驱使,怎么会在泥泞中辛劳!

  赏析: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有所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8)

——陌上桑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采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今年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就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使君怎么这么愚笨?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东方上千个骑马的人当中,我的夫婿在前列。凭什么识别我丈夫呢?他骑着一匹白马后边还有黑马跟随,马尾上系着青丝绦,黄澄澄的金饰装点着马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千千万万。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脸上微微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官员无数,都说我丈夫出色。”

  注释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

  男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踟蹰:徘徊。

  姝:美丽的女子。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凭什么。

  从:使。。。。。。跟随。

  骊驹:纯黑色的马,泛指马。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鬑鬑:须发稀疏貌。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赏析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乐府叙事诗。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罗敷的年轻美丽的女子,一天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被罗敷美色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女子一定会答应。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极。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段,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它和《孔雀东南飞》《东门行》《木兰诗》堪称乐府名著。当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又是乐府双壁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此篇统一的叙述风格。

  正是罗敷这种表里如一的“美”,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年长的老者(行者),还是翩翩的少年,抑或是耕锄的百姓,都为罗敷的美所倾倒,看见了她以至于忘记了一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描写既巧妙,又夸张,虽不是精雕细琢,但却是浓墨重彩,罗敷那不能言喻的美尽在这旁观者的“不言”之中。

  同时罗敷的美是*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身份的人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自己所欣赏的不同的“美”,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采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今年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就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使君怎么这么愚笨?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东方上千个骑马的人当中,我的夫婿在前列。凭什么识别我丈夫呢?他骑着一匹白马后边还有黑马跟随,马尾上系着青丝绦,黄澄澄的金饰装点着马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千千万万。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脸上微微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官员无数,都说我丈夫出色。”

  注释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

  男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踟蹰:徘徊。

  姝:美丽的女子。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凭什么。

  从:使。。。。。。跟随。

  骊驹:纯黑色的马,泛指马。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鬑鬑:须发稀疏貌。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赏析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乐府叙事诗。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罗敷的年轻美丽的女子,一天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被罗敷美色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女子一定会答应。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极。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段,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它和《孔雀东南飞》《东门行》《木兰诗》堪称乐府名著。当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又是乐府双壁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此篇统一的叙述风格。

  正是罗敷这种表里如一的“美”,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年长的老者(行者),还是翩翩的少年,抑或是耕锄的百姓,都为罗敷的美所倾倒,看见了她以至于忘记了一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描写既巧妙,又夸张,虽不是精雕细琢,但却是浓墨重彩,罗敷那不能言喻的.美尽在这旁观者的“不言”之中。

  同时罗敷的美是*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身份的人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自己所欣赏的不同的“美”,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全文翻译: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陌上桑对照翻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漂亮的女孩。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为人清廉,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注释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本人认为喜好,因为突出了罗敷的另一层美)。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襦〕:短袄。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髭,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脱帽著帩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又作“踟躇”。

  〔姝〕:美丽的女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