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

首页 / 知识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1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实浅*,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2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实浅*,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3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南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人内地。领土**进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也沉重打击了清**的**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丰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统治的第一枪,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的开始。井冈山革**据地,是***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成为***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进攻中原**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粉碎***对陕北、山东**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开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津三大战役的胜利。l949年4月,人民***发起渡江战役,**了南京。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4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

  新中国60年,是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的60年。中国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既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又注重加强宏观调控,为不断**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证。经过60年奋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中国的果断决策和政策效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60年。中国从实际出发,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大会制度、***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这套制度同时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面对举世震惊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国展现出的紧急应变能力、动员能力和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和巨大威力。许多国外学者由衷地赞叹:“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了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6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致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60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展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公*正义,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必然要求。6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免除,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5

  整个资本主义的矛盾,归根结底,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存在的固有矛盾无法解决所致。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也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下,竭力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改进机器,加强自己企业中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组织性,其结果是不断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状态。资本主义大工业巨大的扩张遇到了资本主义占有所造成的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客观比例遇到了整个社会生产***状态的破坏,冲突便成为不可避免。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就是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

  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这种反抗,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是,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资本的属性。资产阶级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君主立宪制也好,议会共和制也好,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理想的总资本家。而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

  因此要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真正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阅读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1)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3篇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_元谋人_人(其生活距今约_170万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的。

  北京人:在_北京周口店_发现的。北京人使用粗糙的磨制石器_,使用天然火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 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会制造陶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制彩陶。

  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制。

  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在他死后,则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部落的首领汤,领兵打败了夏,建立了商朝,建都亳。后来,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了商朝军队,建立周朝。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西周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分封制。问答:a.分封的诸侯对周王有什么义务? b.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西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民→奴隶)

   贵族(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公元前770---前476,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为管仲为相,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回答:齐国首先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攻,称为连横。

  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使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3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2)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3篇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1

  “和同为一家”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朝在今天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他们成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4、回纥是*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5、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2

  1、商朝人刻写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2、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离骚》。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4、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5、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7、战国时期:

  (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2)孟子:儒家。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3)道家: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是世界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3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4、科举制的创立p17(清朝1905年科举制废除)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设状元。

  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唐朝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5、(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P4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E、涿郡F、余杭G、洛阳

  京杭大运河沟通的水系:由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大运河的诗作: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但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他的观点比较客观,全面。

  《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奏响了隋朝灭亡的前奏。巡行的锦帆还没落下部将叛变之事就发生了,炀帝更是没有返回都城,客死江都。

  《汴河怀古》较为正确,它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既看到了但是人们看到的消极面,又看到了当时人们没有看到的积极面,将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而《汴水》只是从消极方面去评价大运河。

  6、隋唐对外友好往来:P30

  唐朝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典籍。

  7、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P33

  8、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P56

  农业:唐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宋朝时,水稻居粮食生产首位。

  手工业: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宋朝大都市开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利于商业发展。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P59纸币图识记,北宋称为交子,南宋称为会子)

  9、宋朝社会风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陋*逐渐传开。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以吃鱼多。

  宋朝交通发达,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诗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里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3)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3篇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_元谋人_人(其生活距今约_170万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的。

  北京人:在_北京周口店_发现的。北京人使用粗糙的磨制石器_,使用天然火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 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会制造陶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制彩陶。

  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制。

  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在他死后,则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部落的首领汤,领兵打败了夏,建立了商朝,建都亳。后来,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了商朝军队,建立周朝。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西周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分封制。问答:a.分封的诸侯对周王有什么义务? b.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西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民→奴隶)

   贵族(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公元前770---前476,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为管仲为相,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回答:齐国首先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攻,称为连横。

  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使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4)

——初中物理电功率知识点整理3篇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I2R=U2/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I2RP1:P2:P3:…Pn=R1:R2:R3:…:Rn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U2/RP1:P2=R2:R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常用公式P=P1+P2+…Pn

  单位: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某灯泡上标有“PZ22OV-25”字样分别表示:普通照明,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25W的灯泡。若知该灯“正常发光”可知:该灯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25W,额定电流I=P/U=0。11A灯丝阻值R=U2额/P=2936Ω。

  实际功率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根据P=U2/R得

  ②根据P=U2/R如果U减小为原来的1/n

  如:U实=12U额P实=14P额

  当U实>U额时P实>P额长期使用影响用电器寿命(灯发光强烈)

  P实=0用电器烧坏(灯丝烧断)

  当U实=U额时,P实=P额(灯正常发光)

  当U实

  当U实>U额时,P实>P额长期使用影响用电器寿命(灯发光强烈,有时会损坏用电器)

  当U实>U额时,P实=0用电器烧坏(灯丝烧断)

  ⑶灯L1“220V100W”,灯L2“220V25W”相比较而言,L1灯丝粗短,L2灯丝细长。

  判断灯丝电阻口诀:“大(功率)粗短,小细长”(U额相同)

  两灯串联时,灯L2亮,两灯并联时,灯L1亮。

  判断哪个灯亮的口诀“串小(功率)并大”(U额相同)

  ⑷“1度”的规定:1kw的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P=W/t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w、kwh、h”

  电功概念

  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ρ;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g;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1)定义: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

  (2)物理意义: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的大小。

  (3)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I2R=U2/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I2RP1:P2:P3:?Pn=R1:R2:R3:?:Rn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U2/RP1:P2=R2:R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常用公式P=P1+P2+?Pn

  (4)单位: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①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额2/R

  ②当U实=U额时,P实=P额(灯正常发光)当U实

  U额时,P实>P额长期使用影响用电器寿命(灯发光强烈,有时会损坏用电器)当U实>U额时,P实=0用电器烧坏(灯丝烧断)

  (6)测量

  ①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原理:P=UI;电路图:略;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电流从“+”接线柱流人,“—”接线柱流出。根据I额=P额/U额或I额=U额/R选择量程。

  ②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器材:电能表、秒表。原理:P=W/t。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5)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 (菁华5篇)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圆柱体要领:如果用垂直于轴的两个*面去截圆柱面,那么两个截面和圆柱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直圆柱,简称圆柱。

  圆柱体的定义

  1、旋转定义法:一个长方形以一边为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周,所经过的空间叫做圆柱体。

  2、*移定义法:以一个圆为底面,上或下移动一定的距离,所经过的空间叫做圆柱体。

  性质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底面,周围的面叫侧面,一个圆柱体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

  2.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体的高。

  3.圆柱体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体的侧面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即:

  S侧面积=Ch=2πrh

  底面周长C=2πr=πd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2πr2+Ch=2πr(r+h)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即 V=S底面积×h=(π×r×r)h

  5.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6.圆柱体可以用一个*行四边形围成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2

  6.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分成两个同样的部分,每一个部分叫半圆柱。这时与原来的圆柱比较,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两个直径X高的长方形。

  7.圆柱的轴截面是直径x高的长方形,横截面是与底面相同的圆。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A0=1,A-P=1/AP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方差公式/完全*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3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

  初一年级知识点:认识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

  ①不在同一直线上;

  ②三条线段;

  ③首尾顺次相接;

  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分线、中线、高

  (1)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

  ①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

  ②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课后*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C.三角形的三条高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均在三角形外

  2.等边三角形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分线共有 ( )

  A.3条 B.5条 C.7条 D.9条

  3.(1)在△ABC中,AD是∠BAC的*分线,BE是AC边上的中线,∠BAD=40o,则∠CAD=______,若AC=6 cm,则AE=______.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6)

——历史知识点总结优选【5】篇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历史*代史知识点总结,我们来看看下文。

  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一、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xx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2016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7)

——初二数学知识点整理优选【5】份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12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29 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44 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 *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 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55 *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56 *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7 *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8 *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1 *行四边形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8)

——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优选【五】份

  1.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重点知识:

  初中数学第一课,认识正数与负数!新初一的来~

  2.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3.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数a 绝对值要由字母a本身的取值来确定:

  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即|a|={a(a>0)0(a=0)﹣a(a<0)

  中考数学知识点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yO xyO x性质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5、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和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行四边形PDEA面积=

  二次函数中考数学知识点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注意:抛物线位置由决定.

  (1)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①开口向上.

  ②开口向下.

  (2)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②图象过原点.

  ③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

  ①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②对称轴是y轴.

  ③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4)顶点坐标.

  (5)决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①△>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0抛物线与x轴有的公共点(相切).

  ③△<0抛物线与x轴无公共点.

  (6)二次函数是否具有、最小值由a判断.

  ①当a>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函数有最小值.

  ②当a<0时,抛物线有点,函数有值.

  (7)的符号的判定:

  表达式,请代值,对应y值定正负;

  对称轴,用处多,三种式子相约;

  轴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的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两侧判,左异右同中为0.

  (8)函数图象的*移:左右*移变x,左+右-;上下*移变常数项,上+下-;*移结果先知道,反向*移是诀窍;*移方式不知道,通过顶点来寻找。

  (9)对称:关于x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y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原点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在顶点处翻折后的解析式为(a相反,定点坐标不变)。

  (10)结论:①二次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Δ=0;

  ②二次函数(的顶点在y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③二次函数(经过原点,则。

  (1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用于已知三点。

  ②顶点式:,用于已知顶点坐标或最值或对称轴。

  (3)交点式:,其中、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若已知对称轴和在x轴上的截距,也可用此式。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法

  由一个二次方程和一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通常用代入法来解,这是基本的消元降次方法。

  (2)因式分解法

  在二元二次方程组中,至少有一个方程可以分解时,可采用因式分解法通过消元降次来解。

  (3)配方法

  将一个式子,或一个式子的某一部分通过恒等变形化为完全*方式或几个完全*方式的和。

  (4)韦达定理法

  通过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利用两数的和积关系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5)消常数项法

  当方程组的两个方程都缺一次项时,可用消去常数项的方法解。

  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方法:

  用直接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m。

  直接开*方法就是*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代数式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

  4、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法

  由一个二次方程和一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通常用代入法来解,这是基本的消元降次方法。

  (2)因式分解法

  在二元二次方程组中,至少有一个方程可以分解时,可采用因式分解法通过消元降次来解。

  (3)配方法

  将一个式子,或一个式子的某一部分通过恒等变形化为完全*方式或几个完全*方式的和。

  (4)韦达定理法

  通过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利用两数的和积关系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5)消常数项法

  当方程组的两个方程都缺一次项时,可用消去常数项的方法解。

  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方法:

  用直接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m。

  直接开*方法就是*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代数式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5)份(扩展9)

——高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

  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

  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

  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

  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

  第三类是弦长问题;

  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xx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

  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

  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

  考生在备考复*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中档题。

  考点六:解析几何

  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1个解答题,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直线斜率、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应用、标准方程的求解、离心率的计算等,解答题则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等的位置关系问题,经常与*面向量、函数与不等式交汇,考查一些存在性问题、证明问题、定点与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等。

  考点七:算法复数推理与证明

  高考对算法的考查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或给解答题披层“外衣”.考查的热点是流程图的识别与算法语言的阅读理解.算法与数列知识的网络交汇命题是考查的主流.复数考查的重点是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及运算的几何意义,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难度不大。推理证明部分命题的方向主要会在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单独出题的可能性较小。对于理科,数学归纳法可能作为解答题的一小问。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5、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5、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一、直线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轴*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

  注:①当或时,直线垂直于轴,它的斜率不存在.

  ②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

  特别地,当直线经过两点,即直线在轴,轴上的截距分别为时,直线方程是:.

  注:若是一直线的方程,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但若则不是这条线.

  附:直线系: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当均为确定的数值时,它表示一条确定的直线,如果变化时,对应的直线也会变化.①当为定植,变化时,它们表示过定点(0,)的直线束.②当为定值,变化时,它们表示一组*行直线.

  3. ⑴两条直线*行:

  ∥两条直线*行的条件是:①和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和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它们在轴上的纵截距是,则∥,且或的斜率均不存在,即是*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则∥.

  ⑵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①设两条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和,则有这里的前提是的斜率都存在. ②,且的斜率不存在或,且的斜率不存在. (即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4. 直线的交角:

  ⑴直线到的角(方向角);直线到的角,是指直线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动的角,它的范围是,当时.

  ⑵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是指由与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又称为和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当,则有.

  5. 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参数,不包括在内)

  6. 点到直线的距离:

  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直线到的距离为,则有.

  注:

  1. 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

  特例:点P(x,y)到原点O的距离:

  2. 定比分点坐标分式。若点P(x,y)分有向线段,其中P1(x1,y1),P2(x2,y2).则

  特例,中点坐标公式;重要结论,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3. 直线的倾斜角(0°≤<180°)、斜率:

  4. 过两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