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

首页 / 知识 / |

  语文知识点归纳 1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语文知识点归纳 2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语文知识点归纳 3

  一、字词:

  1、见到失散多年的女儿,他留下了激动的眼泪,双手不停的颤(chàn)抖。

  2、下了一夜的雪,气温骤降,冻得他不停地打颤(zhàn)。

  3、你必须澄(chén��)清事实,不应该继续误会下去。

  4、“你不要晃动瓶子了,等会就澄(dèn��)清了。

  5、“呕哑嘲(zhāo)哳”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二、文学常识积累:

  (一)、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的广远衬托孤舟老翁的渺小;鸟绝人灭的空寂对比老翁垂钓的趣味;画面的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情的涌动。

  2、清高孤傲、独自垂钓的老翁实际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二)、渔歌子 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2、“西塞山前白鹭飞”,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衬托出渔父悠闲自得的状态。“桃花流水鳜鱼肥”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3、本词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

  语文知识点归纳 4

  [背诵的课文]

  应该熟练背诵课文有:42页《秋叶飘飘》,57页《咏鹅》,59页《画》,61页《四季》,64页《小小竹排画中游》,66页《哪座房子最漂亮》,72页《画鸡》,74页《静夜思》,76页《小小的船》,78页《阳光》,81页《影子》,83页《比尾巴》,87页《东西南北》,100页《悯农》,102页《我多想去看看》,111页《自己去吧》,123页《雪地里的小画家》。

  [(活动)动名词]

  打球 拔河 拍皮球 跳高 跑步 踢足球 跳远 跳绳 踢毽子

  扔沙包 捉迷藏 丢手绢 滑滑梯 放风筝 荡秋千

  [扩词]

  十(十一)(八十)(三十) 禾(禾苗)(禾场)

  八(八个)(八天)(八月) 入(出入)(入口)(入门)

  大(大山)(大人)(大米) 天(天上)(白天)(今天)

  木(木鱼)(木耳)( 木头) 上(上车)(上下)(上天)

  下(下雨)(天下)(下山) 土(水土)(土di)(沙 土)

  个(一个)(三个)(个人) 人(人口)(大人)(人们)

  火(大火)(火车)(火苗) 文(中文)(文人)(日文)

  儿(儿子)(鱼儿)(月儿) 无(无力)(无方)(无几)

  口(人口)(入口)(口水) 日(日出)(日子)(今日)

  中(中心)(水中)(中间) 了(来了)(大了)(白了)

  子(儿子)(瓜子)(小子) 门(大门)(正门)(门口)

  月(日月)(月牙)(一月) 不(不用)(不正)(不*)

  开(开门)(开口)(开车) 目(耳目)(书目)(目下)

  耳(耳目)(木耳)(右耳) 头(上头)(头巾)(开头)

  见(目见)(见天)(见长) 白(白天)(白云)(白果)

  田(水田)(种田)(田鸡) 电(手电)(电力)(来电)

  也(也门)(也许)(也是) 长(长江)(长城)(细长)

  飞(飞机)(飞出)(飞回) 马(牛马)(小马)(马车)

  鸟(小鸟)(鸟儿)(飞鸟) 云(白云)(乌云)(云朵)

  公(公开)(公*)(公正) 车(小车)(车头)(马车)

  牛(牛头)(牛羊)(牛毛) 羊(羊毛)(山羊)(小羊)

  小(小鸟)(小牛)(小马) 少(多少)(少用)(少儿)

  牙(大牙)(门牙)(月牙) 尺(尺子)(米尺)(三尺)

  毛(毛巾)(毛衣)(白毛) 心(用心)(小心)(中心)

  风(风车)(东风)(西风) 力(用力)(风力)(电力)

  手(双手)(手心)(左手) 水(水力)(水田)(水头)

  广(广大)(广东)(广西) 升(上升)(回升)(升学)

  足(手足)(足下)(足球) 走(飞走)(走开)(走出)

  方(上方)(土方)(方子) 半(半天)(半个)(半月)

  巴(下巴)(中巴)(巴西) 业(工业)(渔业)(作业)

  本(书本)(本子)(本分) *(*日)(水*)(公*)

  书(文书)(书本)(小人书) 自(自己)己(自己)(知己)

  东(广东)(东风)(东方) 西(东西)(西风)(巴西)

  回(来回)(回来)(回电) 片(鱼片)(几片)(片头)

  皮(皮衣)(牛皮)(书皮) 生(回生)(生日)(今生)

  里(里头)(水里)(土里) 果(水果)(果子)(果皮)

  用(用心)(用力)(不用) 鱼(鱼头)(小鱼)(鱼苗)

  今(今年)(今日)(今生) 正(公正)(正好)(正在)

  雨(风雨)(雨衣)(下雨) 两(两天)(两年)(两人)

  瓜(西瓜)(瓜子)(瓜皮) 衣(上衣)(皮衣)(毛衣)

  来(来回)(回来)(走来) 年(今年)(年月)(年头)

  左(左手)(左耳)(左边) 右(右手)(右耳)(右边)

  又(又一个)(又大又红) 卜(萝卜)

  [看谁说得多]

  生 生长 生日 花生 生活 种 种树 种菜 种地 种花

  许 许多 不许 也许 许愿 外 外面 外衣 外语 外边

  放 放心 放松 放假 放开 班 上班 班长 班级 下班

  正 正在 正常 公正 正好 快 快乐 飞快 快速 痛快

  [比喻句]

  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弯弯的月儿像眉毛。

  蓝蓝的天空像大海。 闪闪的星星像眼睛。

  闪闪的星星像灯。 红红的柿子像灯笼。

  白白的云朵像小羊。 红红的太阳像火球。

  [谁干什么]

  乐乐洗水果。 牛牛拍皮球。 沙沙跳舞。

  文文读书。 明明踢毽子。 月月跳绳。

  [---从---]

  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

  亮亮从屋里跑出来。 小鱼从水里跳出来。

  小鸟从窝里飞出来。 小马从山上走下来。

  月儿从云朵里钻出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

  [疑问句]

  你去北京吗? 他去上学吗?

  我的书包呢? 我的本子呢?

  他就是你的朋友吧? 这就是你的书包吧?

  [---越---越---]

  雨越下越大。 天越来越黑。

  飞机越飞越高。 风越来越大。

  人越来越多。 鸟越来越少。

  [---是---]

  我是春天。 小明是一年级学生。

  妈妈是一名医生。 他是少先队员。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是我国的**。

  [---爱---]

  我们爱北京。 我们爱***。

  我们爱爸爸。 我们爱老师同学。

  [---有---]

  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江上有一座大桥。

  屋子里有一台电视。 教室里有一位老师。

  山上有一头牛。 水里有一条鱼。

  [---画---]

  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 小马画月牙。

  [地下植物]

  萝卜、土豆、花生、蒜、姜、洋姜、山药、山芋、红薯、荸荠、莲藕、菱角。

  [冬眠的动物]

  青蛙、蛇、龟、刺猬、松鼠、熊等。

  [口语交际]

  这样做不好

  小明、小文、小亮在公园的草地上踢足球。一位少先队员大姐姐看见了,连忙指着立在草坪的心语牌说:“小朋友,你们看:这儿写着‘爱护草坪’。因为小花小草也有生命,它们能使空气更加得清新;所以你们在草地上踢球是不对的。”小朋友们红着脸、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姐姐,我们错了。我们以后再也不在草地上踢球了。”

  小乐放学回家,看到月月阿姨在洗萝卜。水龙头一直开着,盆里的水正哗哗哗地往外流。小乐立刻对阿姨说:“阿姨,盆里的水满了,您应该把水龙头先关上。”阿姨说:“我一会儿就洗好了。水龙头关来关去的很麻烦。”小乐又说:“阿姨,我们人类能使用的淡水资源很匮乏,您这样做,早晚有一天最后一滴水会成为我们的眼泪的。阿姨,你赶快关上水龙头吧!”阿姨不好意思地说:“小乐,谢谢你,让我我知道了淡水资源的匮乏。我以后一定节约用水。”“好。阿姨,我们还要做到水的循环使用呀!”

  还有,在公共场合不允许抽烟、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的等。见到不文明的行为要勇于劝说。

  有趣的游戏

  老师小的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老鹰抓小鸡”。一个小朋友当“老鹰”,一个当“母鸡”,其余的当“小鸡”。“小鸡”们一个一个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跟在“母鸡”的后面排成一列。游戏开始了,“凶恶的老鹰”迅速扑来,“母鸡”张开翅膀左挡右挡,拦住“老鹰”,勇敢地保护着身后的“小宝贝”。“小鸡们”个个都害怕被老鹰抓住,跟在“母鸡”后面跑来跑去,边跑边发出尖叫声、笑声。排在最后的小朋友最紧张了,因为“老鹰”要抓的第一只“小鸡”就是他。这个游戏太有趣了,既紧张刺激又快乐!

  拼图真有趣

  拼图真有趣,我拼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

  我先用一个大半圆做小兔子的身体,再用一个圆纸片做小兔子的头,头上用一个小小的红色圆片做眼睛,又用一个长长的小半圆做它的长耳朵,用两个小半圆做小兔子的腿脚,最后在它的屁股上贴一个小圆片,做它的短尾巴。哈哈!一只胖墩墩,憨态可掬的小白兔就拼成了!你们喜欢吗?

  小兔运南瓜

  有一天,小兔到菜地里收南瓜,看见南瓜长得又大又圆,高兴极了,就摘下来一个。可小兔发愁了,这么大的南瓜怎么运走呢?

  正在这时,小熊猫骑着自行车过来了,边走边说:“小兔,你好!”看见小熊猫骑着车子,小兔一下子有主意了,他想:我的大南瓜圆圆的,多像车轮呀,不是也可以转动吗?好,有办法啦!

  小兔用力把南瓜侧着立起来,推着它往前走,南瓜果然像车轮一样转动着向前滚去,真是又快又省劲儿。

  一会儿,小兔就到了家门口。兔妈妈见了,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把南瓜运回来的?”小兔把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夸奖小兔,说:“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我们的画

  我画的是变形金刚,(因为)变形金刚可以变换多种形状,非常有趣,我很喜欢,(所以)就想把它画出来。时刻放在自己的口袋中,有时间拿出来看看。

  5

  语文知识点归纳 5

  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以及由这些复杂关系带来的虚幻迷离的色彩,使得诗中的意象一下子超越了一般意象的具体形象和实际意旨,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对诗意的理解,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这似乎是一个朦胧梦境的再现;如果从“雨巷”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意义,这又可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或感悟,一种孤寂仍在渴望、迷茫又有期待的人生况味;如从“姑娘”的视角探索,也是对一段逝去的爱的梦中回忆与追诉,总之,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阅读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1)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1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藤téng野发髻jì芦荟huì畸jī形

  和蔼ǎi不逊xùn诘jié责杳yǎo无消息

  深恶wù痛疾

  点拨:"畸"不要误读为"qí";"恶"是一个多音字。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烂(màn)漫油光可(jiàn)鉴

  (nì)匿名(piē)瞥见解(pōu)剖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写出了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思想历程,是指弃医从文。

  点拨:(1)(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3)应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去概括。

  二、重点句子

  1.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就是希望*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去。

  2.从文中找出一个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的句子:

  示例: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点拨:其中"标致"和"正人君子"运用了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对于自己的老师,作者只写过三个人,分别是寿镜吾、章太炎和藤野先生。

  点拨:寿镜吾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章太炎是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写的。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2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课文下面注释:

  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1、缘溪行:缘:顺着、沿着。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惋惜。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0、语云:嘱咐。语,告诉。21、不足:不值得。

  2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3、及郡下:到了郡城。24、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5、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6、遂:终于。

  27、规:计划。28、未果:没有实现。

  29、寻:随即,不久。3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必备的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进步,考试顺利!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3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斥yàn蓬蒿hāo咫zhǐ尺狼藉jí

  相形见绌chù深邃suì混淆xiáo幼稚zhì

  点拨:""不要误读为"ān";"蒿"不要误读为"gāo"。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形容太狂妄。自不量力

  (2)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色上。喜形于色

  (3)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相形见绌

  (4)味道鲜美的莱肴。美味佳肴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2)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作者是严春友。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4

  云南的歌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ǐ西糯nuò米酬和hè忌讳huì

  即物起兴xìng龙吟风哕huì柞zuò木林

  点拨:"和"是多音字,应结合语境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pì)譬喻(xī)熹微(chún)淳朴蹲(jù)踞

  3.解释下列词语。

  (1)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2)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3)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4)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作者沈从文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称谓)。

  端午的鸭蛋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粽zòng子门楣méi苋xiàn菜

  籍jí贯囊náng萤映雪车胤yìn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同语。

  (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莫名其妙

  (2)因而也感到荣幸。与有荣焉

  (3)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

  (4)由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得出的成语是囊萤映雪。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棋全集》,作者是汪曾棋,江苏高邮人,作家。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5

  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

  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凭看幕,虽*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词类活用:

  ①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②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做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③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做动词,树立,举)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古义:接*、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古义: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2)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实用5篇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1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斥yàn蓬蒿hāo咫zhǐ尺狼藉jí

  相形见绌chù深邃suì混淆xiáo幼稚zhì

  点拨:""不要误读为"ān";"蒿"不要误读为"gāo"。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形容太狂妄。自不量力

  (2)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色上。喜形于色

  (3)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相形见绌

  (4)味道鲜美的莱肴。美味佳肴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2)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作者是严春友。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2

  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端正。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形容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 诚:确实。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广袤无垠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以南北长度为“袤”。形容极其宽广,好像无边无际。

  莫衷一是指意见纷纭,分歧很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众目睽睽指众人都把目光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或被许多人注视着干某事。

  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粗制滥造滥:过多,不加节制。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郁郁:忧郁;寡:少。形容心里苦闷,少言少语,闷闷不乐。

  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繁花似锦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

  风云突变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不可名状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不自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相形见绌形:对照;绌: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巧:精巧。绝伦:无与伦比。精巧美妙到了极点。

  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相辅相成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任劳任怨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悠游自在悠游: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合辙押韵即物起兴人情练达与有荣焉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顾名思义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逢场作戏逢:碰到,;。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合就表演。后指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

  八面玲珑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孤陋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3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课文下面注释:

  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1、缘溪行:缘:顺着、沿着。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请。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惋惜。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0、语云:嘱咐。语,告诉。21、不足:不值得。

  2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3、及郡下:到了郡城。24、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5、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6、遂:终于。

  27、规:计划。28、未果:没有实现。

  29、寻:随即,不久。3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必备的初二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进步,考试顺利!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4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字音字形

  (一)字音

  玄奘(zàng)戈(gē)壁海市蜃(shèn)楼呈(chéng)现

  (二)形*字

  戳(chuō):戳穿戳脊梁骨截(jié):截断截然不同戮(lù):杀戮戮力同心

  词语解释

  净是沙:副词,表示单纯而没有别的;只。

  不胜:不能忍受。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12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字音

  臆(yì)断迥(jiǒng)然啁啾(zhōujiū)喈喈(jiējiē)

  翌(yì)日毋宁(wúnìng)门枢(shū)铰链(jiǎoliàn)

  嗣后(sì)阐(chǎn)释臆度(duó)宽宥(yu)

  笃(dǔ)信窒(zhì)息幢(zhuàng)

  形*字

  乏(fá):贫乏疲乏泛(fàn):空泛泛滥

  13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鳞lín藻zǎo荇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歇:消散。

  14宇宙里有些什么

  1.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分析课文的文体,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求生动活泼,也叫科学小品文。

  2.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说明文的分析方法,来阅读课文。

  ⑴师:宇宙里有什么?(听录音后回答)看图片。

  明确:恒星、星云、行星、银河系、恒河系等。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生字生词

  萎谢(wěi)褪色(tuì)三棱镜(léng)裸露(luǒ)

  花卉(huì)虞美人(yú)花萼(è)蜜腺(xiàn)

  分泌(mì)

  2本课导学

  走进作者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5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爱莲说:“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9)亵(xiè)玩:玩弄。亵,亲*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2、补充解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

  (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

  (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

  3、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三)课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3)

——生物知识点归纳9篇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

  3、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地位越高等。

  4、始祖鸟:1861年,德国。它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似之处,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5、细胞色素C:一种蛋白质。亲缘关系越*,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6、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由水生-----陆生。现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

  7、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8、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1)生物的共同祖先---原始生命。因营养方式的不同,再进化为植物(自养)和动物(异养)

  (2)植物进化的历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4)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8、化石证据不够全面的原因:(1)有的化石人类还未发现(2)有的生物没有留下化石(3)有的化石遭毁灭。

  牛奶:含有一种因子,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浓度,牛奶中还含有大量的钙质,也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动脉硬化的预防和保养

  1.饮食治疗:减少对脂肪的摄取: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胆固醇”食物的虾、肝、肾和其他内脏,蛋黄等。多吃恰玛古产品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内的酸碱*衡,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

  2.不吸烟并防被动吸烟:烟草毒害心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内皮系统功能,可致心肌肥大、变厚,殃及正常的舒缩运动并可致“好”血脂HDL下降。

  3.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量需根据原本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每天最好坚持不短于30分钟的活动,可“一次性完成”或分3次进行,每次10分钟。依个体条件进行跳绳、保健体操、打太极拳、骑车、步行、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

  4.释放压抑或紧张情绪:慢性忧郁或持续的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跳快速、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减少。

  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空气)

  第2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1、蛋白质:构**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人体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鱼、蛋、奶、肉、大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第3节生殖器官的生长

  ①口腔、咽、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

  ②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

  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

  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

  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呼吸作用的意义

  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

  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

  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呼吸作用产生ATP的生理过程

  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专题一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厚度大约20千米。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合作、竞争及共生等。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①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②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交流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生物适应环境

  ②生物影响环境

  ③环境影响生物

  7、生态系统

  ①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水、阳光、空气等)。

  ③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渐积累。

  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称为生态*衡。

  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⑥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

  8、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专题二生物与细胞

  9、显微镜的应用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便于用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画图。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镜筒上升时,眼睛注视目镜。转动细准焦螺旋,物像更清晰。

  ④需要强光时可选择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需要弱光时可选择*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

  ⑤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越暗。

  10、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植物细胞: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动物细胞: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1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植物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总之,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能量转换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仅植物具有)

  线粒体:能量转换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有生物)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水、糖分、色素等。

  细胞质:可流动,并与外界交换物质。

  1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1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关的。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核最先两份,然后是细胞质,最后是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的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1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6、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是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植物的四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17、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八大)系统→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六大)器官→植物体

  18、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①根、②茎、③叶(属于营养器官)④花、⑤果实、⑥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19、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动。

  赤潮形成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20、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种类:按寄生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3)没有细胞结构。

  (4)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初中生物学*方法

  第一,学*生物需要正确认识“记忆”和“理解”的关系。总是有人认为,生物属于理科,不需要太多记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所谓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同学们试想一下数学中*面几何中常用到的“截长补短”的方法,这是一种巧妙的方法,需要理解,但你如果不知道梯形和*行四边形的性质,那么你根本不知道该做哪条辅助线。同样,生物也需要记忆。当然,只记忆是不够的。有人说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以北京中考为例,像文科一样背的滚瓜烂熟,最多40左右(满分45),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解决了实验题、阅读题,才能有满分的可能。

  第二,生物中的人为规定要“欣然”接受。例如生物里面的动物、植物组织的名称,要接受这些名词。有些人为规定确实没有太多道理,但要接受。例如为什么浮力不叫“漂力”,为什么三角形不叫“三边形”,为什么说两个人不说二个人,没有为什么,约定俗成。

  第三,生物需要总结。当然每一科的学*都需要总结,但总结的方法不同。例如初中生物在七年级上册会学*一些植物的有性生殖,七年级下册会学*人类的生殖,八年级下册还会学*动物的生殖,需要对比记忆,总结区别与联系。需要承认生物与数理化相比没有那种提纲携领、一以贯之的公式,所以更需要进行对比总结。应当注意“滚雪球”的学*方法,同类知识学两个就总结两个,学到第三个就再加进来一起总结,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第四,注意细节的把握。会考生物的重中之重就是细节,会考中许多女生的成绩要比男生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女生比较细心,对细节把握的好。说到把握细节,不单单指考场上不粗心,同时更要强调*时学*时要细心,基本概念要理清,不能想当然。例如在很多的实验题的表达中,应该注意类似“多”与“较多”这样的文字区别,以及在阅读图像和长文章做题时,应当准确获取信息。*时在作业中,就要严格杜绝粗心的错误,把每次练*当成考试,培养自己的细心*惯。

  中考生物的复*方法

  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现在距离中考的时间非常*了,在中考复*中,生物课还是要回归教材,回归到基础知识上来。一般老师在组织第一轮复*的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之后随着*题的增多和复*内容综合性的加强,对于被动建构的知识网络、每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一些同学可能会重新模糊起来,这时再次梳理知识就非常必要。要尽可能清晰地知道各块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大家按照《考试大纲》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框架整理清楚,还应该把做过的或者老师曾经在学校考过的试卷再认真浏览一遍,不管题目以前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都要看一下。这样可以把主干知识通过试卷串联起来,这是冲刺复*的方法之一。

  看纠错本

  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中考中重现。

  加强记忆

  对于生物学的学*来说,仅有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的,大家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复*的最后阶段,大家一定要注意记牢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结论,如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等,这些结论往往就是答题的落脚点。另外,通过记牢课本上相关的图解来理解课本中的主干知识,也同样是一种很好的复*方法。

  选做前几年的中考题

  这一阶段,大家应慎做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3年的中考题,以便进一步明确中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巩固。模拟考对学生的复*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检查,它不仅评估考生的成绩,更可以帮助考生检查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所以一定要仔细分析考试中失分的原因。一般来说,有的失分显示出复*有遗漏,表现在考生对某知识的理解含糊不清;有的失分显示出学**惯不好,浮躁不踏实,表现在没看清题意等所谓的粗心而做错;有的失分显示出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不强,表现在答非所问或应用性问题失分;有的失分显示出基本能力较弱,表现在简答题出错;有的失分显示出解综合题能力不强,表现在解题不完整或思路混乱或不正确等等。只有仔细地分析失分原因,才能相应地制订本阶段复*策略。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过休眠期的。大多数种子萌发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时一定提供适宜的各种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发芽率达到90%以上的种子才能播种。

  2、种子萌发时最先发育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发育成根,然后是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玉米)或子叶(菜豆),所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种子同时萌发。早春地膜覆盖是为了提高土壤温度使种子早萌发。

  种子植物

  1、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在玉米种子的剖面滴加碘液,变蓝的是胚乳,因为胚乳内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2、将胚的各个部分(胚芽,胚轴,胚根)都连在一起的是胚轴。

  3、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发时因为无胚。

  4、被子植物(桃树)与裸子植物(松树)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也就是胚珠外是否有子房壁包被。

  绿色植物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阴湿处,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海带、衣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占大气的90%。

  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植株矮小,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如:墙藓、葫芦藓。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如卷柏、贯众、满江红。形成煤

  裸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有茎、叶、种子,结构复杂。如:油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有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如:玉米、小麦、毛白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这三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种子植物。

  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4)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注意:抛物线位置由决定.

  (1)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①开口向上.

  ②开口向下.

  (2)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②图象过原点.

  ③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

  ①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②对称轴是y轴.

  ③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4)顶点坐标.

  (5)决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①△>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0抛物线与x轴有的公共点(相切).

  ③△<0抛物线与x轴无公共点.

  (6)二次函数是否具有、最小值由a判断.

  ①当a>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函数有最小值.

  ②当a<0时,抛物线有点,函数有值.

  (7)的符号的判定:

  表达式,请代值,对应y值定正负;

  对称轴,用处多,三种式子相约;

  轴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的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两侧判,左异右同中为0.

  (8)函数图象的*移:左右*移变x,左+右-;上下*移变常数项,上+下-;*移结果先知道,反向*移是诀窍;*移方式不知道,通过顶点来寻找。

  (9)对称:关于x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y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原点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在顶点处翻折后的解析式为(a相反,定点坐标不变)。

  (10)结论:①二次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Δ=0;

  ②二次函数(的顶点在y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③二次函数(经过原点,则。

  (1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用于已知三点。

  ②顶点式:,用于已知顶点坐标或最值或对称轴。

  (3)交点式:,其中、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若已知对称轴和在x轴上的截距,也可用此式。

  1、“三线八角”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3、*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我们学*的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所以是无数条对称轴。

  圆及有关概念

  1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circle).这个定点叫做圆的圆心。

  2 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radius)。

  3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diameter)。

  4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chord). 最长的弦是直径。

  5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arc).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优弧是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劣弧用两个字母表示。半圆既不是优弧,也不是劣弧。优弧是大于180度的弧,劣弧是小于180度的弧

  6 由两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sector)。

  7 由弦和它所对的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8 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central angle)。

  9 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10 圆周长度与圆的直径长度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超越数,通常用π表示,π=3.1415926535……。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π≈3.14。

  11 圆周角等于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字母表示

  圆—⊙ ; 半径—r或R(在环形圆中外环半径表示的字母); 弧—⌒ ; 直径—d ;

  扇形弧长—L ; 周长—C ; 面积—S。

  圆的表示方法要求很严格,需要用到相应的知识要求。

  *方根表示法

  一个非负数a的*方根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a叫被开方数。

  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

  被开方数a≥0

  *方根性质:

  ①一个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②0的*方根是它本身0。

  ③负数没有*方根开*方;求一个数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方根与算术*方根区别:

  1、定义不同。

  2表示方法不同。

  3、个数不同。

  4、取值范围不同。

  联系:

  1、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

  2、存在条件相同。

  3、0的算术*方根与*方根都是0

  含根号式子的意义

  表示a的*方根,表示a的算术*方根,表示a的负的*方根。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的方法;

  完全*方数类型:

  ①想谁的*方是数a。

  ②所以a的*方根是多少。

  ③用式子表示。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只需找出*方后等于a的正数。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5)

——小学语文11个基础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句子开头的首字母要大写;汉语人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专有名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例:Beijing;文章标题开头字母要大写。

2、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一个男孩,一位老师,一条好汉

3、承接关系:一……就……;首先……然后、……;又……;……就……;接着……

4、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5、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6、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7、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8、句号:用于一句完整话的最后停顿。

9、双引号:表明文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书上的话、人物的话等。

10、括号:标明文中注释的部分。

11、破折号:表示出现种种不同的语境、情态和语法意义。

12、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国家名等。

1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4、虎落*阳——被犬欺

15、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6、竹篮打水——一场空

17、打开天窗——说亮话

18、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9、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20、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21、新官上任——三把火

22、老虎屁股——摸不得

23、壶中无酒——难留客

24、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5、三九天吃冰棍——寒了心

26、对牛弹琴——白费劲

27、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28、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29、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0、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31、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3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3、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34、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35、瘸子上炕——一搬一上

36、开水里煮空笼——不争包子争口气

37、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38、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3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40、陈述句:用于告诉别人一件事或一个道理,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一般语调*和,句尾一般用句号。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6)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优选【十】篇

  如果一组等距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行定理

  *行定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行

  证明两直线*行定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推论:

  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

  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一、一次函数图象 y=kx+b

  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由k、b的正负来决定:

  k大于零是一撇(由左下至右上,增函数)

  k小于零是一捺(由右上至左下,减函数)

  b等于零必过原点;

  b大于零交点(指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上方(指x轴上方)

  b小于零交点(指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下方(指x轴下方)

  其图象经过(0,b) 和 (-b/k , 0) 这两点(两点就可以决定一条直线),且(0,b) 在 y轴上, (-b/k , 0) 在x轴上。

  b的数值就是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不是距离,有正、负、零之分)。

  二、不等式组的解集

  1、步骤:去分母(后分子应加上括号)、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按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类型所反映的规律,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若a

  A 的解集是 解集 小小的取小

  B 的解集是 解集 大大的取大

  C 的解集是 解集 大小的 小大的取中间

  D 的解集是空集 解集 大大的 小小的无解

  另需注意等于的问题。

  *方根表示法:一个非负数a的*方根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a叫被开方数。

  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被开方数a≥0

  *方根性质:①一个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②0的*方根是它本身0。③负数没有*方根开*方;求一个数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方根与算术*方根区别:1、定义不同。2表示方法不同。3、个数不同。4、取值范围不同。

  联系:1、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2、存在条件相同。3、0的算术*方根与*方根都是0

  含根号式子的意义:表示a的*方根,表示a的算术*方根,表示a的负的'*方根。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的方法;

  完全*方数类型:①想谁的*方是数a。②所以a的*方根是多少。③用式子表示。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只需找出*方后等于a的正数。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

  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①边角边公理(SAS)

  ②角边角公理(ASA)

  ③角角边定理(AAS)

  ④边边边公理(SSS)

  ⑤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正方形定理公式

  正方形的特征:

  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②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③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④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30度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角形竞赛要领: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可按公式:c2=a2+b2 (2是*方)

  三角形斜边公式

  直角三角形ABC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C外,其余五个元素有如下关系

  A+B=90度

  SinA=角A的对边 / 斜边

  CosA=角A的邻边 / 斜边

  tgA=角A的对边 / 角A的邻边

  ctgA=角A的邻边 / 角A的对边

  例:角A等于30度,角A的对边是4米,计算斜边C是多少?

  查表sin30度=0.5, C=4/0.5=8

  知识总结:如已知一条直边和一个锐角,可用直角三角函数计算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圆周角知识点

  1、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2、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推论:

  1)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2)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补充:

  1、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圆的两条弦1)在圆外相交时,所夹角等于它所对的两条弧度数差的一半。2)在圆内相交时,所夹的角等于它所夹两条弧度数和的一半。

  3、同弧所对的(在弧的同侧)圆内部角其次是圆周角,最小的是圆外角。

  *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知识点

  1.数据13,10,12,8,7的*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有理数知识点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7.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9.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0.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1.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2.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5.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6.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17.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18.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9.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0.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我们学*过的配方法其实可解全部的一元二次方程,但基本上的题型是容易配方的试题。

  配方法

  如:解方程:x2+2x-3=0

  解:把常数项移项得:x2+2x=3

  等式两边同时加1(构成完全*方式)得:x2+2x+1=4

  因式分解得:(x+1)2=4

  解得:x1=-3,x2=1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小口诀

  二次系数化为一

  常数要往右边移

  一次系数一半方

  两边加上最相当

  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很多,是我们经常转化运用的知识要领。

  简单解释就是,用不等号可以将两个解析式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就是我们这一章节所说的不等式。

  不等式

  例如2x+2y≥2xy,sinx≤1,ex>0 ,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 )(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 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其实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7)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优选【五】篇

  一个推导

  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n=a1+a1q+a1q2+…+a1qn-1,

  同乘q得:qSn=a1q+a1q2+a1q3+…+a1qn,

  两式相减得(1-q)Sn=a1-a1qn,∴Sn=(q≠1).

  两个防范

  (1)由an+1=qan,q≠0并不能立即断言{an}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1≠0.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1与q≠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

  三种方法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有:

  (1)定义法:若an+1/an=q(q为非零常数)或an/an-1=q(q为非零常数且n≥2且n∈N_,则{an}是等比数列.

  (2)中项公式法:在数列{an}中,an≠0且a=an·an+2(n∈N_,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若数列通项公式可写成an=c·qn(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_,则{an}是等比数列.

  注:前两种方法也可用来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

  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最高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第三类是弦长问题,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xx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

  考生在备考复*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②配方法;③判别式法;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⑥利用均值不等式;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是奇函数;

  ⑶是偶函数;

  ⑷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1易错点: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就有B=A,B,B,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B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2易错点: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3易错点: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

  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

  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b都是奇数.

  4易错点: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5易错点逻辑联结词理解不准致误

  错因分析:在判断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时很容易因为理解不准确而出现错误,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些常用的判断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p真或q真,

  p=p假且q假(概括为一真即真);

  pq真p真且q真,

  pq假p假或q假(概括为一假即假);

  ┐p真p假,┐p假p真(概括为一真一假).

  6易错点:求函数定义域忽视细节致误

  错因分析: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定义域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的定义域.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8)

——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范本5份

  一.气体的性质公式总结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

  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二.运动和力公式总结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

  *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常见的力公式总结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 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五.万有引力公式总结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G=6.67×10-11N 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六.匀速圆周运动公式总结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

  七.*抛运动公式总结

  1.水*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位移方向与水*夹角α:tgα=y/x=gt/2Vo

  8.水*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八.竖直上抛运动公式总结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九.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总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较小,在高山处比*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十.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总结

  1.*均速度V*=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十一.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总结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

  (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可以认为重力*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1、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2、*衡法:根据二力*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1、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2、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衡问题,则*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1)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分子的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当极性分子相互接*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定向排列,相互吸引而更加接*,当接*到一定程度时,排斥力同吸引力达到相对*衡。极性分子之间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

  (2)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当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相互接*时,由于极性分子电场的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从而使原来的非极性分子产生极性。这样,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就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极性分子对非极性分子有诱导作用。

  (3)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间不可能产生上述两种作用力,那又是怎样产生作用力的呢?

  我们说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是从整体上讲的。但由于核外电子是绕核高速运动的,原子核也在不断振动之中,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的相对位置会经常出现瞬间的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经常出现瞬间的不重合,也就是说非极性分子经常产生瞬时极性,从而使非极性分子间也产生了相互吸引力。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即范德华力。范德华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电性吸引力。

  1.冲量

  物体所受外力和外力作用时间的乘积;矢量;过程量;I=Ft;单位是N・s。

  2.动量

  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矢量;状态量;p=mv;单位是kg・m/s;1kg・m/s=1N・s。

  3.动量守恒定律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4.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内力远大于外力;如果在某一方向上合外力为零,那么在该方向上系统的动量守恒。

  5.动量定理

  系统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I=mv-mv。

  6.反冲

  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系统动量守恒。

  7.碰撞

  物体间相互作用持续时间很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系统动量守恒。

  8.弹性碰撞

  如果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能损失很小,可以略去不计,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

  9.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需要计算损失的动能的碰撞;如果两物体碰撞后黏合在一起,这种碰撞损失的动能最多,叫做完全非弹性碰撞。

  1、电荷:电荷也叫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①电荷只有正、负两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正电荷;而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叫负电荷。

  ②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④电荷的多少称为电量。

  ⑤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依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语文知识点归纳优选【5】篇(扩展9)

——初二语文的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

  《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爱莲说:“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9)亵(xiè)玩:玩弄。亵,亲*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2、补充解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

  (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

  (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

  3、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三)课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翻译重点文言文句: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气凝结成的冰花(在白雪的辉映下)弥漫着白气,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上上下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