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捐款倡议书 (菁华5篇)

首页 / 倡议书 / | 2022-10-27 00:00:00 倡议书

宗祠捐款倡议书1

尊敬的各位宗亲:

  为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让叶氏后裔勿忘吾祖。

  特倡议修建梅州“叶氏宗祠”。

  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

  宗祠不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

  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

  古代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梅州叶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欣逢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富而思源,思祖敬宗。

  鉴于众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继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宗祠,我梅州叶氏古往今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越贡献,有着厚重传统美德、家族昌盛,又岂能落后于他姓?为此我们倡议集我叶族之力,在祖地梅州修建一座“叶氏宗祠”,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叶氏先祖建祠纪念,可谓既顺应了时代潮流,也符合广大叶族人的心愿。

  鉴于叶氏宗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祠堂建设工程投资巨大,希望全体族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献策,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广种福田,上酬祖恩,下荫子孙!敬请全体宗亲互相转告,续薪助火,添砖加瓦。

  修建宗祠,裔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彰善举,凡捐款者,镌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梅州叶氏宗祠筹建委员会

宗祠捐款倡议书2

各位x氏宗亲、乡亲、社会各界人士: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追溯小塘x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间,历史悠久,现已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前夕,小塘村民在小塘x氏大宗祠内兴办起小塘学校,自此小塘x氏大宗祠一直作为小塘村的教育基地。几十年来,小塘学校为小塘村培养出不少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为了教育事业,小塘x氏大宗祠付出了不朽的贡献,因学校教育事业所需已几经改建,如今小塘x氏大宗祠仅剩下前门大厅,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因年久失修,面貌破败,风光不再。

  小塘学校在今年九月搬迁到新校舍,原址归还给x氏大宗祠。所谓得天地人和之利,重修x氏大宗祠,势在必行。经小塘村两委会及乡亲父老商讨议定:在原址上重修小塘x氏大宗祠,恢复其原貌,如之共缅圣祖,光大先辈之业绩,以彰其德;再之美化人文环境,福延后代,惠泽乡里,庇佑子孙。修祠建堂业之崇高,行之艰巨。要修好x氏大宗祠,希得到各位x氏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更需倡议全体乡亲、族人鼎力相助捐资,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共襄善举,筹集资金。恳切希望x氏子弟及各乡亲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出钱出力,齐心协力,尽心倾力诚孝,众志成城,完成重修小塘村x氏大祠堂之大业。捐款数量不限,捐款叁佰元以上者,刻名铭志留念。我村两委会将专门成立筹备组,统筹资金及修建工作。欢迎热心人士亲临垂询、监督、指导,共同搞好小塘x氏大宗祠重修工作。

  恳请社会各界人士、乡亲、族人踊跃参与。

  倡议人

  xx年x月x日

宗祠捐款倡议书3

  尊敬的萧氏宗亲、兄弟姐妹及萧氏后人:

  你们好!

  萍西陂头萧氏宗祠自1821年建成以来一直为子孙后代所敬仰,春夏秋冬辗转,风风雨雨浸蚀,历经数百年沧桑,仍保存至今,但已经是破烂不堪。为倡导崇贤敬祖,饮水思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缅怀祖先,弘扬先祖创业精神,启迪后辈;为使宗祠恢复当年风采,彰显宗祠气派。由萧氏前辈等发起,多次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在原址上作一次全面重修,因工作量大,所需费用也多。现予以广泛倡导并征求意见,收集踊跃乐捐意向。百年大计,佑福子孙,期待所有萧氏子孙的全力参与!

  萍西陂头萧氏宗祠理事会

  xx年6月30日

宗祠捐款倡议书4

全体管氏子弟们:

  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臵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乐不绝。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动乱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俱兴。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x年春节,重建管氏祖祠再次提到管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管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的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管氏后人都在问:“我是谁?根在那里?”不少人回乡祭祖的`同时,产生疑问,面对文明社会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时候,我们的列祖列宗却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愧对先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在网上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

  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管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

宗祠捐款倡议书5

尊敬的易氏族亲;尊敬的异姓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易氏始祖来我们村立基发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曾于九十年代初在易氏宗祠的原址旁重建祖堂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易氏祖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仓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新易氏祖堂建成后红白喜事将可在祖堂举行,我们村其他姓族经**同志提议如不嫌弃也可在易氏祖堂举行红白喜事。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许多热血族人寝室难宁,“易氏祖堂重修理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通过理事会多次和议,准备在我们村北面洗衣唐旁新建一座长18米,宽9米,约200*方的上下两重祖堂,工程款控制在30万元左右。我们村是一个杂姓村,我们易姓男丁约有180个左右,按每个男丁1000元计算总数为18万元,但即便如此,我们修建工程的资金缺额仍十分大。

  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理事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易氏子弟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我们都将在重建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不论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都将张榜公布。希望广大族人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建祖堂之大业。另,我们将在祖堂修缮完成后,召集父老族亲,相聚一堂,为家乡建设,振兴家族,建言献策,再创辉煌!

  附易氏祖堂重建理事会成员名单:

  名誉会长:易xx

  会长:易xx139959xxxxx、071488xxxxx

  副会长:易xx、

  成员:

  xx易氏祖堂重建理事会

  20xx年xx月xx日


宗祠捐款倡议书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宗祠捐款倡议书 (菁华5篇)(扩展1)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 (菁华5篇)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1

各界有识之士,广大父老乡亲:

  菩萨山者,位于元城镇西部于我县白马乡接壤。巍巍菩萨山,实属我县乃至我市的群山之首,其俊秀突兀,远眺如龙头探*湖,百山宾服;*观则苍松蔽日,云蒸霞蔚,卓尔不群。古有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确,素有慈善,驱邪扬善之称的菩萨落座再次,关于菩萨和狗娃庙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惟此神山,钟灵汽秀,人烟蕃盛,物擈民安,风清俗淳。

  菩萨山上菩萨等十几位尊神的'塑像庙宇,现残存重修功德碑两块,一为康熙年间,另一块为民国某年重修碑记。然山水有意,但岁月无情。自**前的菩萨山战役闻名乡里,加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塑像被毁,神灵涂炭,庙宇倾祀,古树被烧,风雨飘摇,规模犹在,基址依存。

  今逢盛世,天时地利,政通人和,借国家重点发展规范的农村旅游,华池县人民*打造红色旅游大县的东风。我们决定全力开发菩萨山风景区,规划以“菩萨山战役和民间流传的蛮女和狗娃的故事”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方案,力争成为我县旅游的一大景点,早日融入南梁红色旅游风景线,并将整合本地石油资源,促进农民发家致富,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千百年来,菩萨山与庙宇塑像共经风雨,见证历史,不知菩萨庙因改山而兴盛,也不知这山因菩萨而长青。重修菩萨等诸神庙宇是红色旅游的必做之事。也是今后*申请扶持资金和向外界招商的重要筹码,栽下梧桐树,好引凤凰来。但我们独力难支,方与诸位志同道合者,共倡义举,聚众集合,敛募资财,以使菩萨庙宇光辉重现,降福万民!缘此,需募化四方,筹集善款。

  藉此,今据国家捐赠法,诚心敬祈:仁人志士,仁心厚宅,慷慨解囊;父老乡亲,反哺故土,回报家乡,众人拾柴火焰高。本特向广大父老乡亲和各界有识之士倡议:请伸出你热情的双手,踊跃捐资。大家齐心协力,并肩携手,为重修菩萨山庙宇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呐喊助威,添砖添瓦。我等诚恳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集腋成裘,汇涓成流,多尔易善,少而无妨,菩萨山庙宇焕然一新,游客如云,名山之威指日可待。

  功在当今,惠泽百世;利国利民,恩铭千秋。

  凡自愿捐赠者,均名载史册,捐500元以上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碑记功德,万古流芳。

  倡议人: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2

尊敬的各位宗亲:

  为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让叶氏后裔勿忘吾祖。

  特倡议修建梅州“叶氏宗祠”。

  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

  宗祠不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

  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

  古代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梅州叶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欣逢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富而思源,思祖敬宗。

  鉴于众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继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宗祠,我梅州叶氏古往今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越贡献,有着厚重传统美德、家族昌盛,又岂能落后于他姓?为此我们倡议集我叶族之力,在祖地梅州修建一座“叶氏宗祠”,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叶氏先祖建祠纪念,可谓既顺应了时代潮流,也符合广大叶族人的心愿。

  鉴于叶氏宗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祠堂建设工程投资巨大,希望全体族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献策,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广种福田,上酬祖恩,下荫子孙!敬请全体宗亲互相转告,续薪助火,添砖加瓦。

  修建宗祠,裔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彰善举,凡捐款者,镌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梅州叶氏宗祠筹建委员会

  20xx年xx月xx日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3

各界有识之士,广大父老乡亲:

  菩萨山者,位于元城镇西部于我县白马乡接壤。巍巍菩萨山,实属我县乃至我市的群山之首,其俊秀突兀,远眺如龙头探*湖,百山宾服;*观则苍松蔽日,云蒸霞蔚,卓尔不群。古有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确,素有慈善,驱邪扬善之称的菩萨落座再次,关于菩萨和狗娃庙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惟此神山,钟灵汽秀,人烟蕃盛,物擈民安,风清俗淳。

  菩萨山上菩萨等十几位尊神的.塑像庙宇,现残存重修功德碑两块,一为康熙年间,另一块为民国某年重修碑记。然山水有意,但岁月无情。自**前的菩萨山战役闻名乡里,加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塑像被毁,神灵涂炭,庙宇倾祀,古树被烧,风雨飘摇,规模犹在,基址依存。

  今逢盛世,天时地利,政通人和,借国家重点发展规范的农村旅游,华池县人民*打造红色旅游大县的东风。我们决定全力开发菩萨山风景区,规划以“菩萨山战役和民间流传的蛮女和狗娃的故事”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方案,力争成为我县旅游的一大景点,早日融入南梁红色旅游风景线,并将整合本地石油资源,促进农民发家致富,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千百年来,菩萨山与庙宇塑像共经风雨,见证历史,不知菩萨庙因改山而兴盛,也不知这山因菩萨而长青。重修菩萨等诸神庙宇是红色旅游的必做之事。也是今后*申请扶持资金和向外界招商的重要筹码,栽下梧桐树,好引凤凰来。但我们独力难支,方与诸位志同道合者,共倡义举,聚众集合,敛募资财,以使菩萨庙宇光辉重现,降福万民!缘此,需募化四方,筹集善款。

  藉此,今据国家捐赠法,诚心敬祈:仁人志士,仁心厚宅,慷慨解囊;父老乡亲,反哺故土,回报家乡,众人拾柴火焰高。本特向广大父老乡亲和各界有识之士倡议:请伸出你热情的双手,踊跃捐资。大家齐心协力,并肩携手,为重修菩萨山庙宇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呐喊助威,添砖添瓦。我等诚恳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集腋成裘,汇涓成流,多尔易善,少而无妨,菩萨山庙宇焕然一新,游客如云,名山之威指日可待。

  功在当今,惠泽百世;利国利民,恩铭千秋。

  凡自愿捐赠者,均名载史册,捐500元以上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碑记功德,万古流芳。

  倡议人: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4

各位宗亲:

  我先祖鸾公字景瑞,剑州别驾,为雷氏璜溪始祖。天复二年,任戍之乱,不受伪官,历蜀徙入闽中,经循汀州入建,适至璜溪(今房道镇),视之山川秀丽,土地*原,资源丰富,风景为胜。扎根于璜溪。鸾公长孙友敬六世祖,为正宗派,敕封豫章郡公。夫妇百年,安葬曹山。其长子仁琬公,于宋壬申年建立雷氏曹山祠堂。曹山祠为雷氏世家大祠,在八闽中,建宁为最,儒学世家为最,国朝仕宦为最。惯例农历二月十五为祭祀日延续至今。在动乱期间,曹山祠堂遭破坏烧毁。族人被—迫临时搭建,饱受风霜之苦三十余年。现祠堂已是残垣断壁,遍地瓦砾。子孙不孝!愧对先人。现在恰逢盛世,国家政通人和、经济繁荣。雷氏族人更是子孙兴旺,人才辈出,生活美满。

  然而水之有源、木之有根、人之有本、饮水思源。追先贤、念祖德是我们共同的心声。修建祠堂,已越来越成为族人共识和呼声。应族人之愿望,修建祠堂作为雷氏族人祭祖告天,垂教训导之基地,力求本族团结和睦,传统与现代文明并举,家庭与民族复兴同行。现经众后裔提议,族长召集成立修建祠堂理事会。动用雷氏宗亲捐献累积的四万余元作为启动资金修缮祠堂,为表达众族人之孝意,为此特向雷氏众位后裔发出倡议,为振兴家族事业,光宗耀祖,倡议我族每户集资100元以上,上不封顶,功德无量。希望各位宗亲乡贤,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凡捐资者,均于功德碑镌刻芳名留念,以彰其德。

  雷氏曹山祠堂理事会

  20XX年XX月XX日

宗祠堂重建捐款倡议书5

各界有识之士,广大父老乡亲:

  菩萨山者,位于元城镇西部于我县白马乡接壤。巍巍菩萨山,实属我县乃至我市的群山之首,其俊秀突兀,远眺如龙头探*湖,百山宾服;*观则苍松蔽日,云蒸霞蔚,卓尔不群。古有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确,素有慈善,驱邪扬善之称的菩萨落座再次,关于菩萨和狗娃庙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惟此神山,钟灵汽秀,人烟蕃盛,物擈民安,风清俗淳。

  菩萨山上菩萨等十几位尊神的塑像庙宇,现残存重修功德碑两块,一为康熙年间,另一块为民国某年重修碑记。然山水有意,但岁月无情。自**前的菩萨山战役闻名乡里,加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塑像被毁,神灵涂炭,庙宇倾祀,古树被烧,风雨飘摇,规模犹在,基址依存。

  今逢盛世,天时地利,政通人和,借国家重点发展规范的农村旅游,华池县人民*打造红色旅游大县的东风。我们决定全力开发菩萨山风景区,规划以“菩萨山战役和民间流传的蛮女和狗娃的.故事”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方案,力争成为我县旅游的一大景点,早日融入南梁红色旅游风景线,并将整合本地石油资源,促进农民发家致富,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千百年来,菩萨山与庙宇塑像共经风雨,见证历史,不知菩萨庙因改山而兴盛,也不知这山因菩萨而长青。重修菩萨等诸神庙宇是红色旅游的必做之事。也是今后*申请扶持资金和向外界招商的重要筹码,栽下梧桐树,好引凤凰来。但我们独力难支,方与诸位志同道合者,共倡义举,聚众集合,敛募资财,以使菩萨庙宇光辉重现,降福万民!缘此,需募化四方,筹集善款。

  藉此,今据国家捐赠法,诚心敬祈:仁人志士,仁心厚宅,慷慨解囊;父老乡亲,反哺故土,回报家乡,众人拾柴火焰高。本特向广大父老乡亲和各界有识之士倡议:请伸出你热情的双手,踊跃捐资。大家齐心协力,并肩携手,为重修菩萨山庙宇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呐喊助威,添砖添瓦。我等诚恳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集腋成裘,汇涓成流,多尔易善,少而无妨,菩萨山庙宇焕然一新,游客如云,名山之威指日可待。

  功在当今,惠泽百世;利国利民,恩铭千秋。

  凡自愿捐赠者,均名载史册,捐500元以上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碑记功德,万古流芳。

  倡议人:xx

  XX年XX月XX日


宗祠捐款倡议书 (菁华5篇)(扩展2)

——宗祠捐款倡议书范文5份

  宗祠捐款倡议书 1

全体管氏子弟们:

  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臵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乐不绝。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动乱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俱兴。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x年春节,重建管氏祖祠再次提到管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管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的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管氏后人都在问:“我是谁?根在那里?”不少人回乡祭祖的同时,产生疑问,面对文明社会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时候,我们的列祖列宗却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愧对先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在网上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

  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管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

  宗祠捐款倡议书 2

尊敬的各位宗亲:

  为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让叶氏后裔勿忘吾祖。

  特倡议修建梅州“叶氏宗祠”。

  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

  宗祠不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

  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

  古代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梅州叶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欣逢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富而思源,思祖敬宗。

  鉴于众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继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宗祠,我梅州叶氏古往今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越贡献,有着厚重传统美德、家族昌盛,又岂能落后于他姓?为此我们倡议集我叶族之力,在祖地梅州修建一座“叶氏宗祠”,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叶氏先祖建祠纪念,可谓既顺应了时代潮流,也符合广大叶族人的心愿。

  鉴于叶氏宗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祠堂建设工程投资巨大,希望全体族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献策,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广种福田,上酬祖恩,下荫子孙!敬请全体宗亲互相转告,续薪助火,添砖加瓦。

  修建宗祠,裔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彰善举,凡捐款者,镌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梅州叶氏宗祠筹建委员会

  20xx年xx月xx日

  宗祠捐款倡议书 3

尊敬的各位宗亲:

  为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让叶氏后裔勿忘吾祖。

  特倡议修建梅州“叶氏宗祠”。

  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

  宗祠不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

  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

  古代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梅州叶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欣逢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富而思源,思祖敬宗。

  鉴于众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继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宗祠,我梅州叶氏古往今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越贡献,有着厚重传统美德、家族昌盛,又岂能落后于他姓?为此我们倡议集我叶族之力,在祖地梅州修建一座“叶氏宗祠”,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叶氏先祖建祠纪念,可谓既顺应了时代潮流,也符合广大叶族人的心愿。

  鉴于叶氏宗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祠堂建设工程投资巨大,希望全体族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献策,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广种福田,上酬祖恩,下荫子孙!敬请全体宗亲互相转告,续薪助火,添砖加瓦。

  修建宗祠,裔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彰善举,凡捐款者,镌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梅州叶氏宗祠筹建委员会

  20xx年xx月xx日

  宗祠捐款倡议书 4

尊敬的葛氏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氏始祖仲山公来吾村立基发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

  前辈曾修建祠堂一座,逢年过节,上香进礼,缅怀先人,激励后代,成为我族神圣的殿堂。

  只可惜现在年久失修,后墙已崩,如不及时修缮,我们的'列祖列宗就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上愧对先祖,下愧对子孙!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许多热血族人寝室难宁,“葛氏宗祠修建理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抚养子女可朝朝夕夕,孝敬父母可岁岁年年,然建祠安祖百年难遇,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经多次预算修建祠堂需要资金100万元以上,由于资金有限,故此正式向族人发出倡议:恳切希望葛氏子弟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

  不论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都将张榜公布。希望广大族人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建宗祠之大业。

  xx葛氏祠堂重修理事会

  二0xx年十二月一日

  宗祠捐款倡议书 5

全体管氏子弟们:

  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辈有识之士为纪念祖先的丰功伟绩,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先祖安息之地修建管氏宗祠,塑像立碑,臵田定制,彰先祖之功德,延管氏之文脉。曾几何时,逢年过节,族人洁衣正冠入祠,鸣炮奏乐,上香进礼,瞻仰缅怀先人,教育激励后代。从晨至昏,祠内人声鼎沸,礼乐不绝。既庄重肃穆,又热闹喜庆,场面恢宏壮观。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管氏祠堂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先祖美德,提高后代文化礼仪素质、激励族人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既是神圣的殿堂,又是育人的学堂,还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只可惜,神圣可亲的管氏祠堂于动乱年月几番蒙受损毁,及至荡然无存。数十年来,管家子弟无不哀之痛之惜之,且深深自责吾辈未能保护好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之罪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百废俱兴。早在八、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就设法修复了中被毁损的祠堂家庙。*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和实施,人们对宗祠在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清楚明确。祖国东西南北,到处可见金碧辉煌、修葺一新的宗庙祠堂,有些甚至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国家倡导忠孝文明,世人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人之肤发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吃水不忘挖井者,丢本忘祖枉为人。无祖宗骨血生养,哪有我辈化人入世?没先人开基创业之功,哪有后代承业立身之地?无论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缅怀敬仰先人,光宗耀祖皆天经地仪、无可厚非也。有鉴于此,在重修祠堂受挫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热血族人坐立不安,寝食难宁:身为管家子弟,不能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所,是我辈奇耻大辱也!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如不抓紧重修祠堂,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大伙理当集思广益,踊跃献计出力。 x年春节,重建管氏祖祠再次提到管姓家族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管氏宗祠重建领导小组”已经产生并开始工作;通过审慎勘察,宗祠地址已经选好;宗祠的总体设计程式正在征集筹划;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的不断提高,富裕起来的管氏后人都在问:“我是谁?根在那里?”不少人回乡祭祖的同时,产生疑问,面对文明社会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时候,我们的列祖列宗却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雪之苦;追先贤念祖德,只能面对遍地瓦砾,倾听断墙残壁在向世人倾诉自身的不幸遭遇,愧对先我们承诺:任何人不论捐款多少,贡献大小,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不论何人所捐、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我们都将在网上公布,公开接受监督。因此,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我们保证:所有的建言献策都会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捐献都会得到有效监管与合理使用。

  我们相信:全族同胞一定能深明大义,管氏祠堂一定能建好!

  重建保方管氏家祠领导小组


宗祠捐款倡议书 (菁华5篇)(扩展3)

——修缮宗祠募捐倡议书3篇

尊敬的各位宗亲:

  为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让张氏后裔勿忘吾祖。特倡议培建三溪口张氏祠堂!

  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宗祠不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古代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三溪口张姓(包括17村赵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欣逢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富而思源,思祖敬宗。鉴于众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继修建或培建了规模宏大的宗祠,我三溪口张氏古往今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越贡献,有着厚重传统美德、家族昌盛,又岂能落后于他姓?为此我们倡议集我张氏一族之力,重新培建张氏祠堂(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张氏先祖建祠纪念,可谓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符合广大宗族人的心愿。鉴于培建宗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祠堂培建工程投资巨大,希望全体族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献策,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广种福田,上酬祖恩,下荫子孙!敬请全体宗亲互相转告,续薪助火,添砖加瓦。

  修建宗祠,裔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为彰善举,凡捐款者,镌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萧氏宗亲宾公房的子孙们:

  大家好,这次复修宗祠,是各村代表欢聚一堂,经过反复酝酿,最后做出的决定:一定要把宗祠修建好!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巍巍雪峰山下,滔滔沅水河畔,其他姓氏都有祠堂,祠堂就成了一个姓氏的象征,一种脸面。看看吧,米姓、谢姓、舒姓,陈姓、杨姓等他们都有了。难道我们的祠堂坏了,就不能把它复修好吗?不,不可能。泱泱中华大地,我们萧姓历来就是名门望族,自从大心公赐名得姓,先后有皇帝19人,著名宰相16人,著名皇后16人,驰骋沙场的将军,著书立说的文人,更是不计其数。我姓萧,我自豪!

  2015年农历六月初六。祠堂终于破土动工。到目前为止,祠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已经盖瓦了。建祠之初。预算建祠费用约75万。按1993年修谱人数估算。大概有1.6万人。人*收入50钱就差不多了。据目前统计的实际人数,只不过1.1万人左右,人*均50元全收齐的话,也只不过55万元。

  本次修祠,与工匠签订的合同是58万,三通一*工程,后来,祠堂又扩建了2米长度的工程。超支*两万,救灾*一万,宗亲代表开会十几次,伙食费开支*两万,外调人员的车旅费开支*一万,预算修谱要20万,祠堂编书*五万,总开支需要90万左右。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资金缺口很大,因此,萧氏宗祠筹备委员会。向全体宾公房的子孙们提出倡议:

  一、人头费未交齐的村户,应立即交齐,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凡属公务员、国家事业编的工作人员,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你们是现时代萧氏家族的精英。本来我们是同一祖宗,由于你们自身的勤奋努力,加之老祖宗对你们的偏爱,使你们在茫茫人海中高出一节。更应该不忘先祖、热爱宗、关心宗祠,伸出援助之手资助宗祠每人,助资1000元以上。

  三、刚出茅庐的热血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承担着兴盛萧氏宗族的未来。因此你们更应该关心修祠、修谱。献出一份爱心,资助300-500元。

  四、固定资产在50万以上的企业家、商业家,你们更是人中豪杰,应该向萧崇刚(捐资2.1万元)、萧典建(捐资2万、萧建*(捐资1万、萧湘斌(捐资1万)、萧杨林(捐资1万)学*,力争多捐一点。

  各位宗亲为了把祠堂修好我们少喝一杯酒,少抽一根烟,少玩一把牌,大家都来捐一点。老祖宗在上天是看得见的,是会保佑你们的,你们将会在老祖宗的庇佑下,经济更加发达,事业更加兴旺,前程更加辉煌。

尊敬的欧家营守祖及各支系众族宗亲们:

  我是欧家营吴氏尚定公的第十九代世孙吴飞,一九九一年二月,在我父吴光群的号召下,经多方努力,和族中吴明书,吴光作,吴在贵,吴在腾,吴忠治,吴忠周,吴忠台等众族亲,团结协作,在我家历时两年多,于一九九三年三月,终于写成了高标准,高质量长达786页的精装版《欧家营吴氏族谱》。同时对祖墓进行修建。

  坟墓修建如今已二十多年了,由于当初资金不足,加之地质变故,当初修复的坟墓,前排已垮塌。作为尚定公的后代,怎忍心观之?本人征求多人,众宗亲均赞同修复和重建。为此,本人特发起倡议:

  要求欧家营守祖及各支系众族老幼宗亲们,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辉自己的社会关系,多方宣传,把这次倡议之精神传达到各支系族亲老幼,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知道。团结各支系族亲整体力量,形成拳头。

  各位众族老幼,我们作为尚定公的后代,我们以荣耀、幸福、兴旺、团结、和谐为荣。但想一想,我们作为其后代子孙,特别是五尺男儿,你是怎样继承祖训,干出几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事的?看一看我们尚定公的子孙,有国家公务员,有领导干部,有教师,有千万元的老板,各行各业,人才济济,财源广进。

  经过测算,尚定公的坟墓修复,场地征用,宗祠修建工程投资需要*百万元。但是,从众抬一的角度去想,如果凡尚定公的后代人人均捐出200元,一个普通干部捐2000元,一个副科、正科(局)长捐3000元,当老板经商的你捐出1万、2万,甚至10万元,你敬了老祖宗,相信你会一帆风顺,一本万利,老祖宗一定会保佑你再赚回来。总之,我们吴氏族人不会为这五斗米折腰,更不会为修复自己的祖墓.总祠而小气。

  当然,小气的人是有的,人大气,小气,在尚定公的坟墓修复,场地征用,宗祠修建过程中会体现出来,我们个人捐多少钱,是考验你敬祖不敬祖的时候。为了鉴别族人后代对祖宗的敬孝,我提议:凡踊跃捐款者,总祠落成后,我们一定要将你的名字,捐款数额一并刻写在宗祠的碑上,让后人一看便知晓,永远留存。同时,我也要不客气地告诉我们的一些族人,请不要在这个时候找理由甚至连一天的零工钱200元都不拿出来。眼前,你可能有1万个理由,但到你的儿、孙、曾孙辈等能走进总祠的那一天,后代对你的行为一定不会赞成,如果做事不为后代留点面子,树个好形象,让后代在别人面前没面子,无尊严,这样的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

  各位宗亲老幼们,对祖宗要尊敬,心诚则灵,你捐了钱,出了力,许过好愿,祖宗知道你的良心和作为。相信你会一本万利。我们热忱期待你的光临。同时能在吴氏宗祠的功德碑上能看到你耀眼的名字。让你的功德名传千秋!


宗祠捐款倡议书 (菁华5篇)(扩展4)

——宗祠倡议书6篇

  xxxx大宗祠,是我xxxx的象征,亦是我族根之所在!宗祠稳固,始祖*坐其中,佑我族人长安,是我族人的共同夙愿。

  追溯xx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距今已历172载!翻开族谱的扉页,从里行间渗出馨香,当年我们的先贤,经过多番的努力,筹备*五十年,才完成族人的心愿,兴建起xx大宗祠,过程可谓艰辛重重。随着岁月的流逝,宗祠已经变得木朽墙残,加上白蚁的蛀蚀,后座祖堂的上盖,已于上世纪80年代坍塌,后用锌铁瓦重盖,一直沿用至今。宗祠的前座金中架杉桁等,亦惨遭白蚁、水渍的遗祸,居左边的金中架现已约莫下沉十几公分,凡落雨天,杉桁俱湿,墙体剥落,整座xx大宗祠,大有不胜岁月的重负,行将倒塌之虞!

  xx大宗祠曾在上世纪20~40年代间用作办学,培育村中子弟,校名唤作“崇德学校”,而当年上学最年幼的学子,现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八旬老翁了。曾记得xx年8月,旅居加拿大的我族宗亲古大彦先生(版画家古元之子)回到故乡,第一件大事就是上大宗祠向始祖进香。步入祖祠,醒目的“崇德堂”牌匾三个大映入眼帘,他眼眶都濡湿了,似乎怅然若有所思。后来古大彦先生告诉我们:“父亲古元曾告诫他,家乡的‘崇德学校’就是他当年的启蒙学校。”虽事隔数十年,古大彦先生一直将这番说话铭记于心。今日有幸目睹父亲的启蒙摇篮,更是思绪万千,对“崇德”二有进一步的理解。现在和那些硕果仅存经已是凤毛麟角的当年学子闲话家常,说起崇德学校的旧事,他们都会像一个老顽童一样兴致勃勃地告诉你:当年的后门山古树参天,有两人合抱不过的大松树,林中茂密,四时水果应有尽有,生态盎然。更是雀鸟繁衍的理想场所。他们一下课,就抓紧时间去掏鸟蛋、捉雀仔、采野果,然后又结伴偷偷去大碑沟冲凉,捉鱼摸虾,后来又不知怎样被老师、父母知道,又如何处罚他们,忆述起来事情恍如发生在昨日,但一讲起现今的大祠堂,却残破不堪,修缮乏力,一个个都黯然伤神,嗟叹不已!他们更担心的是,随着他们逐一的物故凋零,大宗祠亦跟着灰飞烟灭,不复存在!繁衍六百多年的xxxx,究竟何处是根,何处是家?漂泊海外的游子,午夜梦回,魂归故里时,他们又情系何处?

  去年大寒,我们几叔侄萌生奇思妙想,回故乡古劳寻根问祖。早上七时驾车上路,约两个钟头的车程,回到魂牵梦萦,阔别已六百多年的古劳围。踏进故土,思潮起伏,内心的疑问却越来越多———故乡现在还有些什么亲人?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又如何?他们讲何种方言?广府话抑或客家话?还能认我们作兄弟吗?真是思绪万千,不敢想象。后来我们确定:先找xx大宗祠、再找大宗祠属下的理事会,取出我们一起裹带去的《xxxx族谱》,说明我们的始祖叫做瑜保公,6xx年前从鹤山古劳迁居到香山,对方新、旧理事长古伟明、古裕章二先生一一耐心听我们细说缘由,认为切合情理,遂互相称作兄弟。继而在祖祠,向我们的先祖都禄公上香,并于大宗祠门前摄照留念,并约定明年农历九月,回祖家古劳参加三年一度祭祖活动。已*响午,古劳方面的宗亲在西江河边,设宴款待我们一行。大家举杯畅饮,互询*况,共叙祖德,此情此景,令人难以忘怀。酒酣之际,我凝望着滔滔东去的西江水,思绪漂得很远,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都禄公,亦是经此水系,带上祖先灵牌,由南雄举家漂流至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传承千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深深体会到:祠堂、祖墓、族谱在一个家族中,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它能找回你无价的历史,亦是我中华民族其中一部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尊祖敬宗,是做人之本,为人子孙,理应时刻紧记。现眼见我们的xxxx大宗祠日渐颓败,我辈又岂能坐视不顾?大家有否想过,百年之后,我们准备留下一些什么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座大宗祠,一本完整的族谱,使我xx万代流传,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兄弟们,历史的重担已经昭然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谁又能够给我们完成此一历史任务呢?今有古族裔孙:古根和、古耀源、古庆伟、古志强、古国祥郑重向外界发出倡议,举阖族之力,重修xx大宗祠、继修《xxxx族谱》,功成之日,上慰祖先,下抚耆老,免却xx古族百年之忧,诚虔哉,快哉!

  去年清明节,在大祠堂的祭祖晚宴上,宗亲古根和、古耀源二先生就率先提出重修大宗祠的建议,得到大家的应声附和,后经过大宗祠临时理事会一年多来的探讨研究,大家意见一致,遂提出重修大宗祠的意向,并聘请江门市嘉和古典建筑工程队作出工程预算,并制作出xx大宗祠的电脑效果图,以供各位宗亲参考,望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力求工程质量尽善尽美。

  现临时理事会决定:

  (一) 重修xx大宗祠,向族人、社会各界工商友好筹集资金110万元;(本次出资修建大宗祠功德无量刻石留名以彰其功)

  (二) 第五次编纂《xxxx族谱》的工作同时进行,先做好前期的资料搜集,一一登记在册。

  自倡议书发出之日始,愿我族人团结一致,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为完成我们共同目标,作出自己的义务和贡献。还是古根和兄台阐述得好:“我们这一代人的事,就应该由我们这一代人来解决,为了子孙后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吧!”语言简单朴素,有力,古人云:“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早日完成我们的宏大计划,奋斗!奋斗!再奋斗!!!

各位宗亲:

  首先恭祝您们万事顺意,事业腾飞飞,人兴财旺!

  不知祖,不足以为人。只有知祖,才能尊祖、爱家、爱国、爱人民。据《族谱》记载;源美公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携子开基梅县乌蓼沙,又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携次子文滨公、三子文深公、四子文汜公再次开基兴宁和山瓦塘,长子文渊公留守梅县乌蓼沙。文渊公后代德聪公又移居兴宁黄槐龙归洞立业。兴宁何氏都是源美公一脉相传,源美公裔孙约有三十五万,分居全国各地,布遍世界各国。源美公裔孙为了纪念先祖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20xx年),在兴宁市兴城时辰牌巷始建何氏宗祠,又于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20xx年)在兴城水关口再建新祠,又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0xx年)裔孙们募资在广州中华北路兴建“源美书院”。每逢佳节,来自海内外宗亲,络绎不绝,奉香参拜,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改造,原有“宗祠”“书院”都失去了原有功能。20xx年上届“宗亲会”,虽曾募资在兴城购置了四层楼房一座,作“源美书院”,使兴宁何氏宗亲会有了会址,有了办公、议事的地方。但与何氏望族大姓还不相称。新一届宗亲*全体代表一致认为:老前辈为族事立下了功劳,老前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今,我们正处在共和国国泰民安、盛世发展时期,秉着纪念先祖,传承祖德,弘扬何氏宗族文化,建设和谐、幸福大中华为宗旨,按“世总”何道深总会长、“省总”何云标总会长建设“庐江文化园的重托。首先在兴宁和山(即:何仙岩,是源美公遗留下的地方)兴建何氏源美宗祠。“宗祠”新址是风水宝地:前望兴城似“金海”,后倚和山峰连峰,龙势雄伟气昂昂,众人喜呼“(金)龙出海”。左是青龙案山寨,右是水财金印山,乙山兼辰房房发,实属人、财、贵三全。“宗祠”初步设计:建筑面积约4000*方米,广场面积约8000*方米,“宗祠”内设:敬祖厅、祖德族史陈列厅、裔孙议事、接待厅;历代名人、现代裔孙功德展示长廊等。“宗祠”建筑既要具有古代建筑的精华,又要具有客家建筑的特色。“宗祠”建成,祖先有归位的圣地,裔孙对祖先有拜祭、奉香的地方,先贤、名人功德有宣扬展示的场所。兴建“何氏源美宗祠”成立筹建委员会。“筹建委员会”倡议众宗亲以高度的敬祖睦亲情怀,为兴建“何氏源美宗祠”慷慨解囊,鼎力捐助,共襄善举。让“宗祠”中的砖、瓦、沙、石都凝聚着每一个源美公裔孙对先祖、先贤的孝忠。

  喜听兴建“宗祠”,源美公裔孙纷纷表示:能参与兴建“宗祠”是我们的福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要参与,户户要捐款。建祠所需用地,由宁中镇大莹村沸水湖何屋宗亲无偿捐赠,他们值得众宗亲学*!一人捐款,全家得福!捐款“宗祠”福荫后人!捐款“宗祠”,世代流芳!

  “源美宗祠”筹建委员会肩负全责。财务公开,及时公布,宗亲监督,做到阳光工程、优质工程、勤俭工程。

  “宗祠”竣工后,编写“祠読”(纪念册),凡对兴建“宗祠”出钱、出物、出力者,全部载入“祠読”,以作読念!

  对捐资者的具体鼓励办法:

  ① 凡捐资不足百元者,张榜公布存入档案;

  ② 凡捐资一百元以上者,勒石読念;

  ③ 凡捐资五百元以上者,除勒石読念外,个人照片载入“祠読”;

  ④ 凡捐资一干元以上者,除勒石読念外,夫妻彩照载入“祠読”;

  ⑤ 凡捐资五仟元以上者,除勒石読念外,全家福彩照、个人建树载入“祠読”;

  ⑥ 凡捐资一万元至五万元以内者,享有上述①至⑤鼓励办法;

  ⑦ 凡捐资五万元以上者,除享有上述①至⑥鼓励办法外,视捐款金额再勒石标明捐建项目。

尊敬的易氏族亲;尊敬的异姓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易氏始祖来我们村立基发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曾于九十年代初在易氏宗祠的原址旁重建祖堂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易氏祖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仓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新易氏祖堂建成后红白喜事将可在祖堂举行,我们村其他姓族经**同志提议如不嫌弃也可在易氏祖堂举行红白喜事。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许多热血族人寝室难宁,“易氏祖堂重修理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通过理事会多次和议,准备在我们村北面洗衣唐旁新建一座长18米,宽9米,约200*方的上下两重祖堂,工程款控制在30万元左右。我们村是一个杂姓村,我们易姓男丁约有180个左右,按每个男丁1000元计算总数为18万元,但即便如此,我们修建工程的资金缺额仍十分大。

  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理事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易氏子弟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我们都将在重建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不论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都将张榜公布。希望广大族人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建祖堂之大业。另,我们将在祖堂修缮完成后,召集父老族亲,相聚一堂,为家乡建设,振兴家族,建言献策,再创辉煌!

  附易氏祖堂重建理事会成员名单:

  名誉会长:易xx

  会长:易xx139959xxxxx、071488xxxxx

  副会长:易xx、

  成员:

尊敬的萧氏宗亲、兄弟姐妹及萧氏后人:

  你们好!

  萍西陂头萧氏宗祠自1821年建成以来一直为子孙后代所敬仰,春夏秋冬辗转,风风雨雨浸蚀,历经数百年沧桑,仍保存至今,但已经是破烂不堪。为倡导崇贤敬祖,饮水思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缅怀祖先,弘扬先祖创业精神,启迪后辈;为使宗祠恢复当年风采,彰显宗祠气派。由萧氏前辈等发起,多次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在原址上作一次全面重修,因工作量大,所需费用也多。现予以广泛倡导并征求意见,收集踊跃乐捐意向。百年大计,佑福子孙,期待所有萧氏子孙的全力参与!

尊敬的孙氏一族同胞们及社会各界朋友们: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追溯隆回孙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皇朝,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牌楼上的画龙雕凤,吞云吐雾;精雕细刻的历代英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孙氏先辈们经常在这里教育子孙勤耕勤读,忠于祖国,孝敬长辈;每逢重大节日,族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把酒阔论。所有一切,彰显着孙氏大族的繁荣与昌盛!

  天有不测风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座美丽而富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古建筑,一夜之间被夷为*地,孙氏族人无不扼腕长叹!

  可喜!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神州大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为了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各地宗祠纷纷拔地而起。宗祠作为旅游景点,向世人传播着精神与物质文明,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是乎,重建孙氏宗祠之呼声渐起,接着被纳入了我族人的议事日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原址复修已难成现实,只能另择宝地。通过族人多方选址,充分酝酿,权衡利弊,最后选新址于湖南省隆回县三阁司镇早禾田村皇竹寨下的茶籽坪。这里背靠巍峨挺拔的皇竹寨,面向碧波荡漾的子龙河,大家一致公认是块修建祠堂的风水宝地。

  如今,隆回孙氏宗祠已于20xx年3月29日顺利奠基并开工,将以其原有风貌为基础,结合现代建筑先进工艺,贴*群众,力求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积极参与,推进孙氏家族文化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尊敬的欧家营守祖及各支系众族宗亲们:

  我是欧家营吴氏尚定公的第十九代世孙吴飞,一九九一年二月,在我父吴光群的号召下,经多方努力,和族中吴明书,吴光作,吴在贵,吴在腾,吴忠治,吴忠周,吴忠台等众族亲,团结协作,在我家历时两年多,于一九九三年三月,终于写成了高标准,高质量长达786页的精装版《欧家营吴氏族谱》。同时对祖墓进行修建。

  坟墓修建如今已二十多年了,由于当初资金不足,加之地质变故,当初修复的坟墓,前排已垮塌。作为尚定公的后代,怎忍心观之?本人征求多人,众宗亲均赞同修复和重建。为此,本人特发起倡议:

  要求欧家营守祖及各支系众族老幼宗亲们,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辉自己的社会关系,多方宣传,把这次倡议之精神传达到各支系族亲老幼,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知道。团结各支系族亲整体力量,形成拳头。

  各位众族老幼,我们作为尚定公的后代,我们以荣耀、幸福、兴旺、团结、和谐为荣。但想一想,我们作为其后代子孙,特别是五尺男儿,你是怎样继承祖训,干出几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事的?看一看我们尚定公的子孙,有国家公务员,有领导干部,有教师,有千万元的老板,各行各业,人才济济,财源广进。

  经过测算,尚定公的坟墓修复,场地征用,宗祠修建工程投资需要*百万元。但是,从众抬一的角度去想,如果凡尚定公的后代人人均捐出200元,一个普通干部捐20xx元,一个副科、正科(局)长捐3000元,当老板经商的你捐出1万、2万,甚至10万元,你敬了老祖宗,相信你会一帆风顺,一本万利,老祖宗一定会保佑你再赚回来。总之,我们吴氏族人不会为这五斗米折腰,更不会为修复自己的祖墓.总祠而小气。

  当然,小气的人是有的,人大气,小气,在尚定公的坟墓修复,场地征用,宗祠修建过程中会体现出来,我们个人捐多少钱,是考验你敬祖不敬祖的时候。为了鉴别族人后代对祖宗的敬孝,我提议:凡踊跃捐款者,总祠落成后,我们一定要将你的名字,捐款数额一并刻写在宗祠的碑上,让后人一看便知晓,永远留存。同时,我也要不客气地告诉我们的一些族人,请不要在这个时候找理由甚至连一天的零工钱200元都不拿出来。眼前,你可能有1万个理由,但到你的儿、孙、曾孙辈等能走进总祠的那一天,后代对你的行为一定不会赞成,如果做事不为后代留点面子,树个好形象,让后代在别人面前没面子,无尊严,这样的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

  各位宗亲老幼们,对祖宗要尊敬,心诚则灵,你捐了钱,出了力,许过好愿,祖宗知道你的良心和作为。相信你会一本万利。我们热忱期待你的光临。同时能在吴氏宗祠的功德碑上能看到你耀眼的名字。让你的功德名传千秋!


宗祠捐款倡议书 (菁华5篇)(扩展5)

——重修宗祠倡议书范本五份

水有源头树有根,人生在世代代传,尊宗敬祖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的先祖一世宣卿莫状元公及其后裔居封开,至六世祖永昌公官至广州立家,七世祖鲁公迁居南海,至十二世祖南英公丶瑞风公从南海贸易而至新会,择地开族,繁衍生息,族大昌隆。

至明末间,本族各房倡建宗祠,定吉于双水塘河西村建莫氏宗祠,坐癸向丁(坐北向南帝坐),坐益卦向恒卦,前案五龙献瑞,正针正对古兜山脉最高峰―尖山,主出达贵官人,前案更有五级山为案台,主步步高升之意,左有深凹主财富,两旁旗山朝山有情朝拜宗祠,朝案有贪狼丶巨门丶文曲三星朝拜,主丁才贵皆旺。建祠*500年历史,人才辈出,环耀莫氏。

宗祠开枝散叶有记录者如下:

南英公系:慕岗房【慕罗房丶北罗山房(北罗山分支斗门丶会城莫家大地)】。

瑞风公系

双水塘河房(天麒公,系瑞凤公之长子;天聪公,系瑞凤公之六子,后裔居西村丶巷美丶红星);

双水桥头房(天瑞公系瑞凤公之四子,字应辅,生二子,长子名顺从,次子名子从。裔居桥头桥东丶桥西丶东桥丶北桥丶蟠龙;后又有后裔迁环城茶坑塔北再回迁双水龙脊建和,后又有后裔迁古井炮台一带,还有迁海南文昌);

双水沙朗沙岗(原果福村丶果禄村,两村变故情况见塘河巷美菊隐莫公祠侧之两村碑记,部分回迁塘河丶西村及七堡龙湾);

双水富美一队(为何公几时迁出及后裔均未详);

七堡龙湾村(天保公系瑞凤公之次子,后裔户名子盛,先居双水豪山,后迁旧名七堡冲老村即现七堡龙湾村居住,其分支会城城南乔宁里莫家村)

古劳鸭�嘴(现鹤山古劳曜明村,为何公几时迁出未详,谱有述);

台山房(天顺公,系瑞凤公之三子,妣雷氏,后裔居台山后迁会城新汉坊)丶

恩*房(谱记有后裔去恩*,后裔户名丶居住地址未详)丶

阳江房(后裔户名丶居住地址未详,有谱及三房宗亲大会资料记载:后裔与会城新汉坊房丶会城房合租大船回塘河合族祭祖,民-国三十六年后失去联系)。

本族宗亲现散居于江门丶新会丶穗丶港丶深丶珠丶澳和海外等地,人丁兴旺。据旅居英国的世莫荣誉**莫添来宗亲(堪舆大师)到现场四次进行考察,评说:“宗祠开枝后裔几万人,地理位置风水极佳,代代出人才,建树良多。”添来荣誉**写出了《新会双水塘河莫氏宗祠风水布局》洋洋三千字以给宗亲台鉴,实属热情之致。(详见附件资料)

宗祠是属于上述各房莫姓之宗祠,据资料,**前但凡三房(慕岗房丶塘河房丶桥头房)有大事,必齐集于莫氏宗祠会议商讨解决(几房家谱均有记载)。

我三房祭祖祝文“恭维我祖,功高衍庆;德厚流芳,迹发龙吟;唐代衣冠,可仰声扬;鹿郡宋朝,文物存放;时维元月,叙嘱春正;祭至新景,追远难忘;陈村酒宇,鸡微毛宴;一脉永伦,宗宜衍祖;祀统三房,存稀千秋;请尝祭堂,涌涌肃肃;齐齐沦沦,仰祈来格;来享复愿,降福降康;启我后人,房房荣华;富贵无疆,人民蔚起;世泽流长,谨告礼成。”“敬如在,佑我族”

由于土改时祖先神牌被�k,部分世代主牌搬回各家各户,物品分各家户;公社化时宗祠变为队址粮仓,拆封天井,开窗丶开墙;后又出租为工厂,凌乱拆分添置,宗祠内外结构破坏严重,祠堂广场猪栏遍及,风水欠佳。更因长期风吹雨淋,加之年久失修,现已破落不堪,如不及时抢修,大有快将倒塌之势。

而宗祠风水远比家坟丶公祠重要。因故,*段六十年时间,后裔一直未出达官大贵之人。

今年,新农村建设推广后,在区丶镇丶村的关怀下,宗祠广场已在建,为搞好广场,西村几乎耗尽力量,广场新建后宗祠的破陋更为突出。我们作为宗祠后裔者,早有图谋修缮之心,可惜余力不足,西村本土居住和常有联系外出者,共计不足200丁,目下从政从商少,务农务工者多,未有巨商巨贾力揽,资单财薄,试想前人祖宗有能力建祠,而我们后辈无力重修,大家又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呢?祖先神牌未能入主宗祠,何能保佑后裔子孙昌盛呢?未得以举行春秋二祭,先祖何得安身以保佑子孙隆发呢?因此,塘河房族人*常为求重修之款而担忧担愁(预算前中座重修约需30万元,整座重修约60万元)。

纵观所有姓氏宗祠建设或重修族例,修缮宗祠,必须告知宗祠所出每一位后裔,且每位后裔都应齐齐出力,尽职尽责。而粤西丶粤东两地以宗祠出丁计必须收款,神主牌入祠必计款,马上可以酬足建款,宗祠建设大为保障,值得我们借鉴学*。因此,塘河房宗亲五十多人次召开四次族务会议,为筹组莫氏宗祠重修做了前期工作,现发出倡议,继而下一步到三房及所开支村落拜访,在充分发动和组织后,由各房推选筹委2―3人,成立20人组成的莫氏宗祠重修筹委会,推选1人为总指挥,3人为副总指挥,并组成10人管理团队,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再有序展开各项细致工作。

善人积德荫儿孙,善心耿耿皆忠直,善果绵绵臻,善能本分行公道,善安教效五,善全里人仰,善兰万万春。

现倡议各房所有宗**襄善举,更希望三房以外的莫氏善长仁翁给予支持。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炎高,我们坚信宗祠之子嗣齐心合力,添砖加瓦,就定会重修好宗祠。

恳请江门莫氏联谊会莫文耀会长,各副会长,各名誉会长大力支持和帮助,做好发动本族莫氏全员工作,务求完成莫氏宗祠的重修任务。

特此大倡 持之跃跃

颂祝宗亲们阖家安顺!丁才贵旺!!我族昌隆!!                              

塘河房宗亲全体同仁 携手共倡 俯首顿拜                                          

二0一三年九月六日 

联系人:莫江华 电话:13802613673

 

重修宗祠倡议书 [篇2]

各位陈氏宗亲、乡亲、社会各界人士: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追溯小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间,历史悠久,现已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前夕,小塘村民在小塘陈氏大宗祠内兴办起小塘学校,自此小塘陈氏大宗祠一直作为小塘村的教育基地。几十年来,小塘学校为小塘村培养出不少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为了教育事业,小塘陈氏大宗祠付出了不朽的贡献,因学校教育事业所需已几经改建,如今小塘陈氏大宗祠仅剩下前门大厅,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因年久失修,面貌破败,风光不再。

小塘学校在今年九月搬迁到新校舍,原址归还给陈氏大宗祠。所谓得天地人和之利,重修陈氏大宗祠,势在必行。经小塘村两委会及乡亲父老商讨议定:在原址上重修小塘陈氏大宗祠,恢复其原貌,如之共缅圣祖,光大先辈之业绩,以彰其德;再之美化人文环境,福延后代,惠泽乡里,庇佑子孙。修祠建堂业之崇高,行之艰巨。要修好陈氏大宗祠,希得到各位陈氏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更需倡议全体乡亲、族人鼎力相助捐资,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共襄善举,筹集资金。恳切希望陈氏子弟及各乡亲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出钱出力,齐心协力,尽心倾力诚孝,众志成城,完成重修小塘村陈氏大祠堂之大业。捐款数量不限,捐款叁佰元以上者,刻名铭志留念。我村两委会将专门成立筹备组,统筹资金及修建工作。欢迎热心人士亲临垂询、监督、指导,共同搞好小塘陈氏大宗祠重修工作。

恳请社会各界人士、乡亲、族人踊跃参与。

祖德泱泱,祖祠煌煌;

万世永垂,方土永康!

重修宗祠倡议书 [篇3]

凌氏各父老乡亲,志士仁人,大家好!

大家知道,浦阳凌氏宗祠(梅街头祠堂),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至祠堂前进在前几年倒塌;后进也危在旦夕。抢修祖宗留下的基业是广大浦阳凌氏后裔的强烈呼声,也是摆在我们浦阳凌氏子孙面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经浦阳凌氏续谱理事会研究决定成立修祠理事小组,负责集资,修祠的具体工作。决定理事会成员先捐款,并向凌氏后裔发出倡仪,奔着一定要把祠堂修起来的原则,以求大家的帮助和大力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相信浦阳凌氏后裔有信心,有能力办好这件事,浦阳凌氏家族一定能发扬光大,宏开祖基,绿泽渊长,明天的浦阳凌氏会更好,谢谢!

一. 修祠理事小组成员:

组长:凌春流

副组长:凌金标 凌新明 凌寿喜 凌宏伟(浦江凌宅)

组员:凌海良 凌健生 凌增喜 凌春水 凌尔* 凌良金 凌子正(出纳)凌小兵(会计) 凌忠诚 凌子寅 凌兴富 凌金有 凌忠文 凌福顺 凌狄生 凌文松 凌新权 凌启炎(大) 凌启炎(小) 凌佑善 凌士联 凌柏舜(凌宅) 凌伟民(义乌莲塘) 凌国营(墩头) 凌小红(冷水湾)

二.有关规定:

1.凡赞助修祠5000元以上(包括5000元)者,送浦阳凌氏家谱一套。上家谱“全家福”或“公司”或“厂�”彩照一张,同时上祠堂功德碑,以流芳千古。

2.凡赞助修祠2000元以上(含2000元)5000元以下者,送浦阳凌氏家谱一套。上家谱“全家福”或本人彩照一张,同时上祠堂功德碑,以流芳千古。

3.凡赞助修祠200元以上(含200元)2000元以下者,将姓名;金额上谱,上宗祠功德碑,以流芳千古。

4.凡赞助修祠200元以下者,将赞助人姓名,数额上牌匾公�眩�以流芳千古。

5.梅街头凌氏,按现有人口,每人摊做义务工一天。

浦阳凌氏续谱理事会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重修宗祠倡议书 [篇4]

各位族人、各位宗亲: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根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宗亲血缘,一脉相承。古往今来,张氏宗族乃名门望族。追溯张氏宗族的家史,可谓遗风长存;列举张氏宗族的名人,可谓群星璀璨。自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此后各朝各代,均有张氏英杰大贤登上历史舞台。从神话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张百忍到道教一代祖师张天师,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西汉贤相张良到鼎故革新、扶政安邦的明朝首辅张居正,从三国车骑将军张飞到一代抗日名将张学良,从孙中山为之泣题挽联的本乡名士、书法名家张荆野到中国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张氏名人汗牛充栋,文治武功,各有建树,千古流芳。轩辕始,挥公后,弓长为张,天下大姓:“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文艺,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张氏宗亲祭祀始祖挥公大会《祭文》)。亿人之族,遍布天下,故有“天下张姓出清河”、“无张不成村,名人满天星”之盛誉。

张姓数支,单说一脉:家宗先正,人绍前光。有史可查,元朝末年,社会纷争,战乱不断,导致瘟疫流行,湖北遭受天灾人祸,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的朝廷掀起一股大规模“移民潮”。吾族一世祖道清公不辞千里,长途跋涉,从江西瓦屑坝举家迁徙至湖北,始居黄冈溢流河黄土�g,卒后葬于此地。自一世祖道清公迁徙入鄂,屈指算来已有六百八十余年,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张氏后裔发眷一万三千余人。祖上生息繁衍之德,造就后世千秋万代之功!

公元2015年初,张姓四大房头人相邀前往溢流河祭扫一世祖道清公墓,众位头人合议筹备成立张氏宗族委员会,并举行了宗族负责人代表会议,会议研究了四项内容:一是修撰张氏宗谱;二是敬立一世祖碑;三是修缮一世祖墓;四是重修张氏宗祠。

2015年清明节,在张氏族人自愿捐资赞助下,筹资一万余元完成了为一世祖道清公立碑、葺墓的修缮工程。在张氏族人的积极参与下,从1994年到1997年,张氏宗谱修撰工作顺利完成。随后,张氏宗族委员会再度提议重建张氏宗祠,得到了族人宗亲的普遍欢迎,至此重修张氏宗祠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百姓有族,族有宗祠。宗祠是族人宗亲供奉祖先神主、举行祭祖活动的特殊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张氏宗祠原址在黄冈路口孙家咀阮屋�g,因为祠堂年久失修,1958年不堪风雨侵蚀而坍塌,此后一直没能重建,成为张氏族人的一大心病。公元2015年初,由张人明、张耀金、张火成、张先仁、张太*、张友成、张宗焱、张明章、张正良、张宗陆、张汉双、张细兵、张宴林、张意先、张回生、张正竹等16位族人头领发起组成张氏宗祠重建筹委会,组织召集四大房族裔头人共商重建宗祠事宜,聚先祖冥灵于故里,藏宗谱经卷于一堂,以此缅怀祖上荫蔽后人之功德,表达张氏族人共建和谐家族之美好愿景。

经过反复论证甄选,张氏宗祠最终选址在黄冈团风县铁铺雨台岗村。祠堂于公元2015年农历腊月十八日奠基,1000多位族人宗亲和邻*乡亲参加了奠基仪式。次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张氏祠堂正式动工兴建。在头人紧锣密鼓、马不停蹄的监理施工下,历时半年时间,张氏宗祠一期建设工程于2015年8月竣工。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建成后的张氏宗祠结构宏伟,风格古朴,建筑面积约为3000*米,前后共两重,每重五大间。四周大院合龙,院内苍松翠柏。祠堂前门雄狮对峙,六角凉亭对称并立;室内长廊连通各间,长廊柱上雕龙画凤;房顶屋脊飞檐斗角,堂上画像栩栩如生。一重敬设祖宗神位,有护灵将军把守,祭拜台、化钱炉一应俱全,内设祖先堂、纪念堂、名人堂、议事堂、瞻仰堂等,井然有序,相得益彰;二重设天井一眼,井通天宇,上接纳日月雨露,下通透惠风瑞气,井池金鱼戏水,布局浑然天成。所有建筑门窗户页,古今结合,颇具匠心,一座结构新颖、龙凤呈祥的家族宗祠横空出世!

树发千枝同根生,江流万派共源头。在新时期,民间集资建造家族宗祠,不仅是炎黄子孙认祖归宗、发扬家族优良遗风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重建张氏宗祠是一项浩繁工程,经过成本测算,建造工程需要资金80~100万元,还有祠堂的配套工程须进一步完善,但是目前所需资金缺口较大,我们只有依靠宗亲族人的力量来完成祠堂的后续配套建设任务。所幸的是建造张氏宗祠之善举,得到了众多在外工作的族人宗亲的热心支持,得到了本乡本土宗亲族人的积极拥护,在此,我们对各位族人的支持和拥护表示诚挚的谢意,愿张氏列祖列宗保佑各位宗亲族人身体安康,家庭胜意,好运如日中天,事业*步青云!

亲情割不断,血脉总相连,清明祭祖聚祠堂。张氏祠堂选择在清明前的今天(2011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一)举行落成庆典,表达了张氏后裔尊祖敬宗、缅怀先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愿望。张氏宗族委员会借此机会发起倡议:希望所有张氏族人团结起来,并肩携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家的事情自家办,办好事情为族人,资金专人管理,流向各房互监,希望张氏族人万众一心,慷慨解囊,早日将张氏宗祠建设好,切实做好张氏宗族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慈善功业!凡捐助义士,镌碑刻名,以彰显其功,铭记其德,后人景仰,百世流芳!

百善孝为先,万代义为重。正如张氏宗祠大门悬挂的这幅对联那样,我们张氏全体族人宗亲,一定要从家族大局出发,团结互助,弘扬家风,个个争做孝义之人,人人奉献一份爱心,在构筑和谐社会实践中,做出努力,做出表率,真正做到――

挥公肇始,弓长为张,一姓五千年,相王扶政,辅国安邦,仰吾先贤垂青史;

道清发眷,人言立信,百世万代基,修身齐家,经商富民,看我后辈著华章。

特此倡议。

共襄盛事!

张氏宗族委员会

二00一年四月三日

重修宗祠倡议书 [篇5]

夫泱泱华夏五千载,历史悠远,文化灿烂,若繁星生辉,熠熠长空。吾即墨蓝氏,墨城世家,今我之辈,上秉先族遗训,下启子孙之仁德教化,当赖天地造化,亦蒙祖宗荫德之护焉。

吾即墨蓝氏起于宋元,以武功显赫于世。明初,三世祖福盛公卜墨城而居,开蓝氏旺门之河;五世祖章公以进士立名,文韬武略,仁德怀天,慈悲济世,于国于家,忠义两全,着实东崂注目;六世祖田公,辞藻文章名噪一时,懿行美德广布流传。自明继清,耕读传家,诗书济世,至今绵延五百余载,实为蓝门荣耀。

噫!遥思宗贤之仁德,犹如泰山之重,黄河之长者也。然我辈子孙,今遍布大江南北,固持交通捷便,联络之情即时宜行,然通讯虽利,亦难掩寻根祭拜,追远穆族之思。然吾蓝氏宗贤,明清恩封御赐祭葬享祠之所,列祖茔盘祠堂,多以战乱**之祸,今毁之殆尽矣。此实乃宗贤之不幸,后嗣之大痛也。呜呼!铺究前史,吊古感今。蓝裔子孙无处可悼,愧对宗贤教诲,每思至此,定当潸然泪下,哽咽难尽耳!

欣逢盛世,今墨邑古城再造,恰逢良机,故吁请蓝氏宗亲,共商重建蓝氏宗祠,既瞻宗贤之神容,又彰道德于后生,亦寄祭奠之意,兼为吾宗联谊寻根祭祖之处,若促成义举,实为吾族之幸,子孙之福。

百善孝为先,诗书文章传家远,大行德广,续振即墨蓝氏之煌煌巨业,共图家国之大小和谐,实乃吾辈宗亲之义责!故以言,启请众宗亲协议重修宗祠之事宜也。

敬俱

公元贰零壹肆年春月吉旦

  xxxx大宗祠,是我xxxx的象征,亦是我族根之所在!宗祠稳固,始祖**坐其中,佑我族人长安,是我族人的共同夙愿。

  追溯xx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距今已历172载!翻开族谱的扉页,从字里行间渗出馨香,当年我们的先贤,经过多番的努力,筹备*五十年,才完成族人的心愿,兴建起xx大宗祠,过程可谓艰辛重重。随着岁月的流逝,宗祠已经变得木朽墙残,加上白蚁的蛀蚀,后座祖堂的上盖,已于上世纪80年代坍塌,后用锌铁瓦重盖,一直沿用至今。宗祠的前座金中架杉桁等,亦惨遭白蚁、水渍的遗祸,居左边的金中架现已约莫下沉十几公分,凡落雨天,杉桁俱湿,墙体剥落,整座xx大宗祠,大有不胜岁月的重负,行将倒塌之虞!

  xx大宗祠曾在上世纪20~40年代间用作办学,培育村中子弟,校名唤作“崇德学校”,而当年上学最年幼的学子,现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八旬老翁了。曾记得XX年8月,旅居加拿大的我族宗亲古大彦先生(版画家古元之子)回到故乡,第一件大事就是上大宗祠向始祖进香。步入祖祠,醒目的“崇德堂”牌匾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他眼眶都濡湿了,似乎怅然若有所思。后来古大彦先生告诉我们:“父亲古元曾告诫他,家乡的‘崇德学校’就是他当年的启蒙学校。”虽事隔数十年,古大彦先生一直将这番说话铭记于心。今日有幸目睹父亲的启蒙摇篮,更是思绪万千,对“崇德”二字有进一步的理解。现在和那些硕果仅存经已是凤毛麟角的当年学子闲话家常,说起崇德学校的旧事,他们都会像一个老顽童一样兴致勃勃地告诉你:当年的后门山古树参天,有两人合抱不过的大松树,林中茂密,四时水果应有尽有,生态盎然。更是雀鸟繁衍的理想场所。他们一下课,就抓紧时间去掏鸟蛋、捉雀仔、采野果,然后又结伴偷偷去大碑沟冲凉,捉鱼摸虾,后来又不知怎样被老师、父母知道,又如何处罚他们,忆述起来事情恍如发生在昨日,但一讲起现今的大祠堂,却残破不堪,修缮乏力,一个个都黯然伤神,嗟叹不已!他们更担心的是,随着他们逐一的物故凋零,大宗祠亦跟着灰飞烟灭,不复存在!繁衍六百多年的'xxxx,究竟何处是根,何处是家?漂泊海外的游子,午夜梦回,魂归故里时,他们又情系何处?

  去年大寒,我们几叔侄萌生奇思妙想,回故乡古劳寻根问祖。早上七时驾车上路,约两个钟头的车程,回到魂牵梦萦,阔别已六百多年的古劳围。踏进故土,思潮起伏,内心的疑问却越来越多―――故乡现在还有些什么亲人?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又如何?他们讲何种方言?广府话抑或客家话?还能认我们作兄弟吗?真是思绪万千,不敢想象。后来我们确定:先找xx大宗祠、再找大宗祠属下的理事会,取出我们一起裹带去的《xxxx族谱》,说明我们的始祖叫做瑜保公,6XX年前从鹤山古劳迁居到香山,对方新、旧理事长古伟明、古裕章二先生一一耐心听我们细说缘由,认为切合情理,遂互相称作兄弟。继而在祖祠,向我们的先祖都禄公上香,并于大宗祠门前摄照留念,并约定明年农历九月,回祖家古劳参加三年一度祭祖活动。已*响午,古劳方面的宗亲在西江河边,设宴款待我们一行。大家举杯畅饮,互询*况,共叙祖德,此情此景,令人难以忘怀。酒酣之际,我凝望着滔滔东去的西江水,思绪漂得很远,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都禄公,亦是经此水系,带上祖先灵牌,由南雄举家漂流至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传承千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深深体会到:祠堂、祖墓、族谱在一个家族中,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它能找回你无价的历史,亦是我中华民族其中一部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尊祖敬宗,是做人之本,为人子孙,理应时刻紧记。现眼见我们的xxxx大宗祠日渐颓败,我辈又岂能坐视不顾?大家有否想过,百年之后,我们准备留下一些什么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座大宗祠,一本完整的族谱,使我xx万代流传,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兄弟们,历史的重担已经昭然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谁又能够给我们完成此一历史任务呢?今有古族裔孙:古根和、古耀源、古庆伟、古志强、古国祥郑重向外界发出倡议,举阖族之力,重修xx大宗祠、继修《xxxx族谱》,功成之日,上慰祖先,下抚耆老,免却xx古族百年之忧,诚虔哉,快哉!

  去年清明节,在大祠堂的祭祖晚宴上,宗亲古根和、古耀源二先生就率先提出重修大宗祠的建议,得到大家的应声附和,后经过大宗祠临时理事会一年多来的探讨研究,大家意见一致,遂提出重修大宗祠的意向,并聘请江门市嘉和古典建筑工程队作出工程预算,并制作出xx大宗祠的电脑效果图,以供各位宗亲参考,望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力求工程质量尽善尽美。

  xxxx大宗祠,是我xxxx的象征,亦是我族根之所在!宗祠稳固,始祖**坐其中,佑我族人长安,是我族人的共同夙愿。

  追溯xx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距今已历172载!翻开族谱的扉页,从字里行间渗出馨香,当年我们的先贤,经过多番的努力,筹备*五十年,才完成族人的心愿,兴建起xx大宗祠,过程可谓艰辛重重。随着岁月的流逝,宗祠已经变得木朽墙残,加上白蚁的蛀蚀,后座祖堂的上盖,已于上世纪80年代坍塌,后用锌铁瓦重盖,一直沿用至今。宗祠的前座金中架杉桁等,亦惨遭白蚁、水渍的遗祸,居左边的金中架现已约莫下沉十几公分,凡落雨天,杉桁俱湿,墙体剥落,整座xx大宗祠,大有不胜岁月的重负,行将倒塌之虞!

  xx大宗祠曾在上世纪20~40年代间用作办学,培育村中子弟,校名唤作“崇德学校”,而当年上学最年幼的学子,现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八旬老翁了。曾记得XX年8月,旅居加拿大的我族宗亲古大彦先生(版画家古元之子)回到故乡,第一件大事就是上大宗祠向始祖进香。步入祖祠,醒目的“崇德堂”牌匾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他眼眶都濡湿了,似乎怅然若有所思。后来古大彦先生告诉我们:“父亲古元曾告诫他,家乡的‘崇德学校’就是他当年的启蒙学校。”虽事隔数十年,古大彦先生一直将这番说话铭记于心。今日有幸目睹父亲的启蒙摇篮,更是思绪万千,对“崇德”二字有进一步的理解。现在和那些硕果仅存经已是凤毛麟角的当年学子闲话家常,说起崇德学校的旧事,他们都会像一个老顽童一样兴致勃勃地告诉你:当年的后门山古树参天,有两人合抱不过的大松树,林中茂密,四时水果应有尽有,生态盎然。更是雀鸟繁衍的理想场所。他们一下课,就抓紧时间去掏鸟蛋、捉雀仔、采野果,然后又结伴偷偷去大碑沟冲凉,捉鱼摸虾,后来又不知怎样被老师、父母知道,又如何处罚他们,忆述起来事情恍如发生在昨日,但一讲起现今的大祠堂,却残破不堪,修缮乏力,一个个都黯然伤神,嗟叹不已!他们更担心的是,随着他们逐一的物故凋零,大宗祠亦跟着灰飞烟灭,不复存在!繁衍六百多年的xxxx,究竟何处是根,何处是家?漂泊海外的游子,午夜梦回,魂归故里时,他们又情系何处?

  去年大寒,我们几叔侄萌生奇思妙想,回故乡古劳寻根问祖。早上七时驾车上路,约两个钟头的车程,回到魂牵梦萦,阔别已六百多年的古劳围。踏进故土,思潮起伏,内心的疑问却越来越多———故乡现在还有些什么亲人?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又如何?他们讲何种方言?广府话抑或客家话?还能认我们作兄弟吗?真是思绪万千,不敢想象。后来我们确定:先找xx大宗祠、再找大宗祠属下的理事会,取出我们一起裹带去的《xxxx族谱》,说明我们的始祖叫做瑜保公,6XX年前从鹤山古劳迁居到香山,对方新、旧理事长古伟明、古裕章二先生一一耐心听我们细说缘由,认为切合情理,遂互相称作兄弟。继而在祖祠,向我们的先祖都禄公上香,并于大宗祠门前摄照留念,并约定明年农历九月,回祖家古劳参加三年一度祭祖活动。已*响午,古劳方面的宗亲在西江河边,设宴款待我们一行。大家举杯畅饮,互询*况,共叙祖德,此情此景,令人难以忘怀。酒酣之际,我凝望着滔滔东去的西江水,思绪漂得很远,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都禄公,亦是经此水系,带上祖先灵牌,由南雄举家漂流至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传承千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深深体会到:祠堂、祖墓、族谱在一个家族中,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它能找回你无价的历史,亦是我中华民族其中一部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尊祖敬宗,是做人之本,为人子孙,理应时刻紧记。现眼见我们的xxxx大宗祠日渐颓败,我辈又岂能坐视不顾?大家有否想过,百年之后,我们准备留下一些什么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座大宗祠,一本完整的族谱,使我xx万代流传,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兄弟们,历史的重担已经昭然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谁又能够给我们完成此一历史任务呢?今有古族裔孙:古根和、古耀源、古庆伟、古志强、古国祥郑重向外界发出倡议,举阖族之力,重修xx大宗祠、继修《xxxx族谱》,功成之日,上慰祖先,下抚耆老,免却xx古族百年之忧,诚虔哉,快哉!

  去年清明节,在大祠堂的祭祖晚宴上,宗亲古根和、古耀源二先生就率先提出重修大宗祠的建议,得到大家的应声附和,后经过大宗祠临时理事会一年多来的探讨研究,大家意见一致,遂提出重修大宗祠的意向,并聘请江门市嘉和古典建筑工程队作出工程预算,并制作出xx大宗祠的电脑效果图,以供各位宗亲参考,望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力求工程质量尽善尽美。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倡议书,倡议书具有响应者不确定性的特征。倡议书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修宗祠倡议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各位陈氏宗亲、乡亲、社会各界人士: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追溯小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间,历史悠久,现已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前夕,小塘村民在小塘陈氏大宗祠内兴办起小塘学校,自此小塘陈氏大宗祠一直作为小塘村的教育基地。几十年来,小塘学校为小塘村培养出不少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为了教育事业,小塘陈氏大宗祠付出了不朽的贡献,因学校教育事业所需已几经改建,如今小塘陈氏大宗祠仅剩下前门大厅,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因年久失修,面貌破败,风光不再。

  小塘学校在今年九月搬迁到新校舍,原址归还给陈氏大宗祠。所谓得天地人和之利,重修陈氏大宗祠,势在必行。经小塘村两委会及乡亲父老商讨议定:

  在原址上重修小塘陈氏大宗祠,恢复其原貌,如之共缅圣祖,光大先辈之业绩,以彰其德;再之美化人文环境,福延后代,惠泽乡里,庇佑子孙。修祠建堂业之崇高,行之艰巨。要修好陈氏大宗祠,希得到各位陈氏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更需倡议全体乡亲、族人鼎力相助捐资,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共襄善举,筹集资金。恳切希望陈氏子弟及各乡亲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出钱出力,齐心协力,尽心倾力诚孝,众志成城,完成重修小塘村陈氏大祠堂之大业。捐款数量不限,捐款叁佰元以上者,刻名铭志留念。我村两委会将专门成立筹备组,统筹资金及修建工作。欢迎热心人士亲临垂询、监督、指导,共同搞好小塘陈氏大宗祠重修工作。

  恳请社会各界人士、乡亲、族人踊跃参与。

  祖德泱泱,祖祠煌煌;

  万世永垂,方土永康!

倡议人:XXX

  20xx年X月X日

各位陈氏宗亲、乡亲、社会各界人士: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追溯小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间,历史悠久,现已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前夕,小塘村民在小塘陈氏大宗祠内兴办起小塘学校,自此小塘陈氏大宗祠一直作为小塘村的教育基地。几十年来,小塘学校为小塘村培养出不少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为了教育事业,小塘陈氏大宗祠付出了不朽的贡献,因学校教育事业所需已几经改建,如今小塘陈氏大宗祠仅剩下前门大厅,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因年久失修,面貌破败,风光不再。

  小塘学校在今年九月搬迁到新校舍,原址归还给陈氏大宗祠。所谓得天地人和之利,重修陈氏大宗祠,势在必行。经小塘村两委会及乡亲父老商讨议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