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大全

首页 / 成语 / | 2022-10-27 00:00:00 [db:标签-标题]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1

  1 悬梁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

  2 悬梁刺股的故事寓意

  只要自己下定决心没有什么做不到,对待学*要非常刻苦才可以学好,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永无止境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学好的,要是自己做不到得像个办法让自己坚持,学会刻苦能坚持才能做好做成事情。

  3 悬梁刺股成语典故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悬梁其解为:用绳索等吊具绑其头部(头发),使其固定在一个空间位置(悬空),不会因困倦自由活动,其中“梁” 指房梁,“股”在古代为大腿的意思,故为“股”。(不是指屁股)故也称:头悬梁,锥刺股。

成语典故大全2

  【成语】千金买骨

  【拼音】qiān jīn mǎi gǔ

  【释义】用重金去买良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得到人才。

  【典故】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匹千里马。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成语典故大全3

  典源出处

  《周易 ·革》:“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象曰: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释义用法

  豹子的皮毛越变花纹越丰富美丽。后以此典指君子修身养德,迁善去恶; 或指地位改变,事业发达。

  用典形式

  【豹变】 唐·李白:“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清·黄景仁:“陈*未豹变,乃在委巷居。”

  【看豹变】 元·乃贤:“咫尺风云看豹变,鸣珂曳履登朝堂。”

  【豹变真君子】 唐·张祜:“豹变真君子,龙钟浅丈夫。”

  【豹望因文变】 唐·张祜:“豹望因文变,鲲期假翅翔。”

成语典故大全4

  典源出处《三国志 ·魏书·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 (tuo),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文选·王粲 〈登楼赋〉》 李善注引盛弘之 《荆州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刘良注:“仲宣避难荆州,依刘表,遂登江陵城楼,因怀归而有此作,述其进退危惧之状。”王粲 《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 临皋屩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回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汩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释义用法三国时王粲字仲宣,年少有奇才,他见当时长安一带战乱,而往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不重用他,他很不得意,又远离家乡,因而登城楼作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及思念故乡的心情。后以此典表现羁旅他乡,怀念故土的情怀; 或以“依刘”等指依附他人。

  用典形式

  【刘依】 元·耶律楚材:“有材希晋用,失志欲刘依。”

  【事刘】 明 ·陈子龙:“从军神武终依魏,作赋悲凉且事刘。”

  【依刘】 唐·罗隐:“道穷漫有依刘感,才急应无借寇期。”宋·陈策:“问旧日王郎,依刘有地,何事赋幽愤?”明 ·张含:“登楼莫作依刘赋,奉使曾传谕蜀书。”清·顾有孝:“入洛陆机 新作赋,依刘王粲故多愁。”

  【登楼】 唐 ·元稹:“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宋 ·文天祥:“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清·王夫之:“登楼有赋依州牧,长揖无门傲酒徒。”清·秋瑾:“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

  【王粲赋】 唐·元稹:“栖栖王粲赋,愤愤屈*篇。”明 ·何景明:“去国尚思王粲赋,逢时空惜贾生才。”

  【王粲楼】 唐·张九龄:“自守陈蕃榻,常登王粲楼。”

  【仲宣哀】 唐·杜甫:“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

  【仲宣赋】 宋·陈与义:“待予去扫仲宣赋,走马还朝亦未迟。”

  【仲宣楼】 唐·杜甫:“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宋 ·陆游:“霜露初侵季子裘,山川空赋仲宣楼。”金 ·高宪:“草封诸葛庙,烟锁仲宣楼。”清 ·黄景仁:“忧来更上仲宣楼,一剑期将知己酬。”

  【非吾土】 南朝宋·鲍照:“此土非吾土,慷慨当诉谁?”宋·陆游:“唤作主人元是客,知非吾土强登楼。”

  【依刘表】 唐·李商隐:“自是依刘表,安能比老彭?”唐 ·杜甫:“径欲依刘表,还疑厌祢衡。”唐·清江:“公子道存知不弃,欲依刘表住南荆。”

  【赋异乡】 宋·陈师道:“马游从昔哀吾老,王粲当年赋异乡。”

  【赋登楼】 宋·苏轼:“无事会须成好饮,思归时欲赋登楼。”宋 ·范成大:“离合纷纷怕远游,远游仍怕赋登楼。”金·元好问:“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谁解赋登楼。”

  【登楼赋】 宋·苏轼:“应念苦思归,登楼赋王粲。”宋 ·周密:“持杯顾曲,登楼赋笔,杜郎才减。”

  【粲公楼】 唐·杜牧:“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

  【粲登楼】 清 ·黄景仁:“离击筑,驩弹铗,粲登楼。仆虽不及若辈,颇抱古今愁。”

  【王粲依人】 清 ·余京:“庑下梁鸿谁共语,楼台王粲尚依人。”

  【王粲登楼】 唐·戴叔伦:“陈琳草奏才还在,王粲登楼兴不赊。”宋·周密:“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去国王粲】 唐·杜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清·顾炎武:“论都念杜笃,去国悲王粲。”

  【仲宣怀远】 宋·李清照:“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依人王粲】 明 ·岑征:“避地少陵犹寄食,依人王粲漫从军。”

  【思乡王粲】 清·毛奇龄:“念母徐生终去魏,思乡王粲故依刘。”

  【登临仲宣】 清·蒋敦复:“登临仲宣罢赋,望湘云渺然湘浦。”

  【登楼王粲】 明 ·刘基:“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清·顾湄:“伏阙陈东还痛哭,登楼王粲独飘零。”

  【飘零王粲】 明 ·陈子龙:“飘零顾予同王粲,狂简何人荐祢衡。”

  【王生悲异国】 明 ·唐寅:“不是王生悲异国,自缘风物重沾襟。”

  【王粲殊方泪】 清·徐作肃:“王粲殊方泪,李膺清节殃。”

  【王粲赋归欤】 明 ·邝露:“此去樊城望京国,定从王粲赋归欤。”

  【信美非吾土】 晋·潘岳:“信美非吾土,只搅怀归志。”金·元好问:“生*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

  【高楼忆仲宣】 清·王夫之:“迢遥星棹依元礼,萧瑟高楼忆仲宣。”

成语典故大全5

  【不合时宜的成语解析】

  [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时尚。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

  [语出] 《汉书·哀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正音] 宜;不能读作“yì”。

  [辨形] 合;不能写作“和”。

  [*义] 不合时尚 陈词滥调

  [反义] 因时制宜

  [用法] 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有不少东西值得借鉴;但如不加分析地照搬;那就~了。

  【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

  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不合时宜造句】

  1、这种大热天他却仍然穿着外套,确实有点不合时宜。

  2、他从来不用不合时宜的谈话,去扰乱她痛苦的心灵。

  3、这不合时宜的揭露不仅阻碍了他对自由的努力,也阻碍了他的信仰。

  4、在中国东部的农田里,西瓜开始自爆,这被指是由于不合时宜地使用了一种刺激药。

  5、怀孕和分娩的间隔太*和不合时宜也会使婴幼儿面临更大的死亡和发育不良危险。

  6、你要么就多派些消防员,要么就离开那,而站在楼外高谈不会轻易不负责任地将消防员送进危险是不合时宜之举。

  7、他们对独裁的憎恨、对社会的深刻批评,以及表达底层民众呼声的能力如今都显得天真而不合时宜。

  8、他们再三表示歉意,说欢庆演出变成了“政治工具”,因此而“不合时宜”。

  9、考虑到几乎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痛苦,那将是完全不合时宜的。

  10、美国1937年和日本1997年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了不合时宜的增加税收可能使疲软的经济重蹈衰退的覆辙。

  11、纵然如此,这项诞生于澳大利亚佩斯联盟会议上的协议仍不失为一场胜利——皇室以往的那套传统偏见色彩太浓,早就不合时宜了。

  12、审查地方上不合时宜的媒体内容,是每个**的职责。

  13、不要穿不合时宜的衣服,嚼口香糖或是面试迟到。

  14、不管怎么样,这个西南城市——重庆的许多居民对中国首家性主题公园的发展并不感觉到高兴,认为这是很低俗和不合时宜的东西。

  15、它是这么不合时宜,这么残忍,在这本来就够残忍的上下文中。

  16、也没能阻止詹姆斯·康纳利·赫伦(一个复活节起义的英雄的曾孙)宣称,这次访问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反应迟钝的。

  17、一个领域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是由冲击性的概念,不合时宜的观点,打破常规不可预测的灵感来突破的。

  18、一位中国发言人表示气氛“不合时宜”。

  19、当我方的谈判人员想要“请问”关于关税问题时,中国的.谈判人员却愤怒地回答说“亲吻”是不合时宜的。

成语典故大全6

  不耻下问

  解释: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典故大全7

  是指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成语典故大全8

  成语名称:鹤立鸡群

  成语拼音:hè lì jī qún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出众。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鹤:白鹤。比喻仪表或才能卓然出众。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成语造句:鲁迅《朝花夕拾·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

  鹤立鸡群的成语故事

  晋朝皇室有个侍卫官中嵇绍,他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鹤字开头的成语

  鹤亦败道 鹤吊陶母 鹤立鸡群

  包含有鹤字的成语

  风声鹤唳 鹤立鸡群 风声鹤唳 骑鹤上扬 鹤吊陶母 鹤亦败道

成语典故大全9

  【纪昌学箭历史典故】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射箭可真叫严啦!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表示: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

  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这样坚持练了三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哩。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

  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

  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还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练*,才能精通。

成语典故大全10

  暗度陈仓

  解释:度:通“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日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成语典故大全11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成语典故大全12

  【成语】望子成龙

  【发音】wang zǐ cheng long

  【释义】望:盼望。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中国封建社会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比喻高贵杰出人物。盼望儿子能成为出类拔萃的显耀人物。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

  【传说典故】传说的主人公有曰解缙,又曰丘逢甲,说法众多,终是一个传说,无可考证。一个员外多年无子,后来焚香求观音菩萨,四十岁这年,夫人终于有喜了。十月怀胎,弄璋报喜,全家上下喜庆万分。俗话说:小毛毛,七坐八爬九个月扎牙。这个毛毛呢,十个月就会走路说话,家人喜出望外,员外更是百倍疼爱,悉心教养。小儿长到三四岁,诗词文章,鲤对应答,不在话下。为父的员外再没得可教他的了,于是就送他去赶考。因为他太小了,跨不了考堂的高门槛,于是员外将他骑在自己的肩上:骑肩入堂。当考官点名问考,见一人抗着个小儿进来,很是奇怪,便发问:堂下负子入考者为何人?只听小儿答道:负者不考,考者不负,礼虽不恭,情由可原,望大人见谅。说完一拱手。考官见之打了一惊!于是道:不孝儿骑父为马童儿对:慈悲父望子成龙考官又道:鹦鹉能言难似凤童儿接道:蜘蛛虽巧不如蚕考官冷笑:小孩子满口乳臭儿童回敬:大老人一脸花椒考官道:草萤有光终非火望子成龙望子成龙神童道:荷露虽圆岂是珠考官心喜:眼中人为面前人神童心欢:水底月是天上月最后,神童中了状元。

成语典故大全13

  死不旋踵

  东汉桓帝的时候,司隶校尉李膺[yīng]反对宦官专权,大学生们赞他为”天下模楷李之礼(李膺的字)”。当时,野王县令是张朔。张朔依仗深受汉桓帝信用的宦官、他哥哥张让的权势,横行霸道,贪婪残暴杀害怀孕妇女,受他欺凌的老百姓只好忍气吞声。

  李膺到京都上任没有几天,就有人向他告发了张朔的严重罪行。李膺立即派公人去野王逮捕他归案。张朔听到这个消息后,知道李膺为官严厉,连夜逃到京都他哥哥的家里藏匿起来。公人虽然没有逮住张朔,但探听到他已逃至张让家里,便向李膺作了票报。李膺不畏**,亲自率领一批人,前往张让家里搜捕张朔。但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他的踪迹。李膺命令再彻底搜查一次。最后,终于击破有夹道的墙壁,把张朔从里面抓了出来。*时神气活现的张让,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膺把自己的弟弟逮走,李膺怕张让会搞什么花样,把张朔关进监狱后,抓紧时间审讯。

  张朔在人证物证面前无法抵赖,只得一一招供。”李膺见罪证确凿,论律该死,立即将他斩首。张让得知张朔被处决,马上到一向宠幸自己的桓帝那里去诉冤。

  桓帝非常生气,下沼命李膺上殿亲自讯问这件事。李膺跪拜后,桓帝立即责问他道:“你身为朝廷官员,为何不先请求就诛杀张朔?”李膺理直气壮地回答道:“从前,晋文公就在天子身边逮住卫成公,并将他押送到周的京城去,《春秋》肯定了他这种做法。《礼记》上说,贵族犯了罪,按礼的规定虽说可以恕罪,但主管的官员也可以不这样做,孔丘在鲁国当掌握刑狱的司寇,上任七天就杀了犯乱政之罪的少正卯。今天臣到任已有十天,只担心办事不力而获罪,却没有想到犯的竟是办事大急太快的罪。好,臣已经知道自己的罪责。但即使把臣杀了,臣也不会旋转脚跟后退。不过请求陛下再留我五天,让我杀尽大奸大恶,然后罢了官下油锅,这才是我所希望的!”

  桓帝听了,回过头来对张让说:“你弟弟是罪有应得,司隶校尉有什么罪过呢?”就这样,李膺没有受到皇帝的惩罚。

  从此,他名声大振,宫中大小宦官都吓得缩头缩脑,连大气也不敢出,甚至也不走出宫门。桓帝对这种现象很奇怪,问这是怎么回事,宦官们一边叩头一边说:“我们是害怕李校尉!”

  点评

  困难是欺软怕硬的,你越畏惧它,它越是威吓你。你如果不将困难放在眼里,它越对你表示恭顺。所以小朋友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更不要轻易被自己内心的防线打倒,只要你坚决向前,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你。

  前车之鉴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受到皇帝的赞赏。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

  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点评

  后来,人们把贾谊所引用的谚语“前车覆,后车戒”概括为“前车之鉴”,用来表示要以前面翻车的事故作为警戒,吸取教训,不要再重复这样的做法。现在,多用来比喻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以防自己再走上失败的道路。

  以邻为壑

  大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土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带领百姓们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个年头,曾经三次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江河通畅,东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来被淹没的土地,如今又变成了良田。

  到了战国初,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缝、漏洞、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请去魏国当相国,魏国的国君对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见他的时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甚至自我吹嘘说:“我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驳斥他说:“你说错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水都流进大海,与己有利,与人无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己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点评

  故事里的白圭把水堵塞流向邻国,损人利己。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而他竟然还拿自己与大禹相提并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都应和睦相处,不能只图自己利益,将困难或灾祸转嫁他人。

成语典故大全14

  源于《战国策·齐策》。冯谖是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的门客。

  有一次,他自愿为孟尝君到薛地去讨债,不但没有把钱讨回来,反而把债券都烧掉了。人民以为是孟尝君叫他那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了相国的职务,只好前往薛地,但却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之所以烧债券的目的。但是冯谖却对孟尝“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在您仅有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替您再凿两窟。”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说:“齐国解除了孟尝君相国的职务,使诸侯有了任用孟尝的机会。谁如果先把他请去治理国家,一定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听到这话,就派使臣带着黄金千斤和车马百乘,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冯谖又抢先回到,建议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的聘请,梁国的使臣跑了三趟,都没有把孟尝君请去。

  齐王知道了这件事,害怕孟尝君会到梁国去做官,赶紧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仍做相国。冯谖又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他先王传下来的祭器,让他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当完全庙建成时,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凿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人们便用“高枕无忧”来形容满足现状,无忧无虑。

成语典故大全15

  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问见田猎者,不觉有喜。

  释义:比喻旧*难忘,一圩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

  故事:北宋时著名的学者程颢,世称明道先生。他从小聪明青年时代在西京洛阳讲学,非常有名气。他的弟弟程颐也是著名的学者,经常讲学,人们称他们为“二程”。后来,他们的学说被朱熹 继承和发展,人们称他们为“程朱学派”。程颐十六七岁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后来他集中心思研究学 问,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猎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 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

  有个名叫周茂叔的朋友听到了这话,特地去对程颢说:“你说的 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 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 程颢对周茂叔的话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周茂叔的这*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次程颢外出归来。 在田野里见人打猎,顿时想起了打猎的乐趣,高兴得手痒起来。但他 忽然回忆起周茂叔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走 回家去。


成语典故大全扩展阅读


成语典故大全(扩展1)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1

  梁上君子成语典故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原文

  寔在乡闾,*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梁上君子造句

  1) 他的主意常常是想当然,与实情不符,所以人们称他为梁上君子。

  2) 梁上君子经常光顾这些商店。

  3) 今天报纸有条社会新闻:"梁上君子误悬梁上,机警警察手到擒来。"。

  4) 他摊开双手说:"我家除了书外,并无长物。欢迎梁上君子来光顾!"。

  5) **呼吁大家注意居家安全,小心门户,谨防梁上君子光顾。

  6) 居家一被梁上君子入侵,常会弄得那家人终日惶惶难安。

  7) 我说,这些人叫"梁上君子"。

  8) 宁肯饿死,也不能做梁上君子。

  9) 昨夜梁上君子光顾我们那栋大楼,翻遍了各家住户。

  10) 唉!我才添购了一些首饰,就遭梁上君子光顾了。

  11) 阻梁上君子,难开锁大王。

  12) 梁上君子:昨夜梁上君子光顾咱们那栋大楼,翻遍了各家住户。

  13) 这家商店昨天才开幕,夜里就被梁上君子光顾了,把值钱的东西一卷而空。

  14) 老哥!你要来,请走正门,别学梁上君子爬窗户!

  15) **勘查现场后初步判断:"这非一般梁上君子所犯下的案子。"。

  16) 由于家境贫困,他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

  17) 没有钱的他只好做起了梁上君子的勾当,拥有现代知识的他,加上诸多影视作品的熏陶,他极少有失手的时候。

  18) 阁下的做法,与梁上君子有何分别,偷听他人谈话,岂不是贻笑大方!

  19) 小子,你的衣服呢,梁上君子总不会连你的衣裤也要拿走吧?

  20) 保安语带讥诮,显然是把林枫当做前来踩盘的‘梁上君子’了。

  21) 剑是用来*战防身,如梁上君子。

  22) 还醒着的,除了梁上君子,林中匪盗,御宅青年,也就剩下摆烧烤摊的老板了。

  23) 梁上君子和扒手的区别大着呢!梁上君子,俟机无人处,潜家入户,翻箱倒柜,寻财而终。

  24) 孙思邈头一次听说这种嫁祸他人的梁上君子,愕然半晌才叹道:“如果有个江湖人在这里的话,恐怕就好办了。

  25) 叶宇耐心地在屋顶上做一个梁上君子,终于趁李大娘去后院打水的功夫,偷偷溜进了厨房。

  26) 阁下深夜造访,莫非梁上君子乎?君不闻澹台灭明行不由径?

  27) 巴里萨,我看你是活倒回去了,这柳溪镇,四通八达,人来人往,你以为只有我们三人是梁上君子?切,还亏你经常自诩为聪明人。

  28) 比如常随商队走南闯北见识不凡的车夫保镖,善于破案追踪缉拿却不得志的捕头仵作,甚至技艺高超的梁上君子等等。

  29) 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担心本世子的安全,一路偷偷护送我回的春华宅是不是?哎呀,委屈你了,当了一路的梁上君子。

  30) 方子俊一直都想吐槽,为何自己借助君子系统一步步的变成了一个梁上君子。

成语典故2

  典源出处

  晋·葛洪 《神仙传·壶公》:“ (费长) 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觉,已到家。……房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长房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竹杖化龙另有他人事,但一般称引此事。

  释义用法

  费长房随仙人壶公学道,后辞归,壶公给他一根竹杖,让他骑上就可以回去,长房至家,把杖投入葛陂,原来是一条龙。后以此典称仙家变化之事; 或借以咏竹、竹杖等。

  用典形式

  【龙竹】 唐·李商隐:“龙竹裁轻策,鲛丝熨下裳。”

  【龙杖】 唐·骆宾王:“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明 ·汤显祖:“有契随龙杖,无情是鹿裘。”

  【别杖】 唐 ·李白:“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

  【杖化龙】 宋·陆游:“舄化双凫杖化龙,云山回首不知重。”

  【投葛陂】 清·吴伟业:“纵使长房投葛陂,此龙僵卧难扶策。”

  【壶公龙】 宋·苏轼:“还乡亦何有,暂假壶公龙。”

  【乘竹杖】 唐·顾况:“羡君乘竹杖,辞我隐桃花。”

  【剪成龙】 唐·罗隐:“尚余青竹在,试为剪成龙。”

  【裁寒竹】 唐·李商隐:“从骑裁寒竹,行车荫白榆。”

  【葛陂龙】 唐·岑参:“叶县凫共去,葛陂龙暂还。”宋 ·陆游:“参云气压葛陂龙,跨海来扶笠泽翁。”明 ·唐寅:“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

  【龙化葛陂】 宋·黄庭坚:“龙化葛陂去,凤吹阿阁鸣。”

  【仙翁竹杖】 唐·刘禹锡:“仙翁遗竹杖,王母留桃核。”

  【竹杖成龙】 唐·骆宾王:“苹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

  【掷杖成龙】 清·王士禛:“偶然掷杖成龙去,又过蓬莱日主祠。”

  【葛水还杖】 南朝陈·张正见:“葛水留还杖,天衢鸣去鸡。”

  【葛陂筇竹】 明 ·高启:“葛陂筇竹亦腾化,神物终去可久羁?”

  【葛陂雕龙】 宋·黄庭坚:“葛陂雕龙睡,来索儿孙债。”

成语典故3

  典源出处

  《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 (欤)? 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成玄英疏:“寿陵,燕之邑; 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余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汉书 ·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释义用法

  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邯郸去学那里人走路的姿态,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后用此典形容一味模仿照搬他人,不仅没有学到别人的本领,而且失去了原有的技能。

  用典形式

  【学步】 唐 ·骆宾王:“昔予迷学步,投迹忝词源。”宋·苏轼:“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

  【失本步】 唐·李白:“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失步人】 唐·胡曾:“青娥莫怪频含笑,记得当年失步人。”

  【寿陵步】 唐·刘禹锡:“空愧寿陵步,芳尘何处寻?”

  【邯郸步】 宋·陆游:“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清 ·黄鷟来:“多年学试邯郸步,未抵诙谐对马曹。”清·吕履恒:“后来者谁可与言,东里之颦邯郸步。”

  【矜学步】 唐·李绅:“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

  【羡邯郸】 清·蒲松龄:“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

  【邯郸匍匐】 金·元好问:“著脚绳桥已足忧,邯郸匍匐更堪羞。”

成语典故4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成语典故5

  【拼音】

  xué ér shí xí zhī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典故】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释义】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它。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学*方法

  【结构】

  偏正式

  【近义词】

  温故而知新

  【英语】

  to learn and review it from time to time

  【成语举例】

  学而时*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成语典故】

  ◎学而时*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 如果你精力有余或好奇心强,那么就可以在学低年级的课程时,匀出一部分精力兼学高年级的课,超前满足你的求知欲,而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说来,老师在教低年级的课时,实际对他起了个"学而时*之"的作用,以前学过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加固了记忆和印象,就不容易轻易淡忘,基础就格外的扎实。

成语典故6

  成语释义:指对某些事情表现出很常见的样子,不觉得奇怪。

  成语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上赋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司空是从西周就已出现的古代官职,它具体管啥呢?《后汉书·百官志》说,凡国家有大建设、大活动,都归司空管。司空的职责几经变动,到唐朝就成了一种崇高的虚衔。但能得到这一虚衔者,无不历尽宦海沉浮,见惯世面。

  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一个与唐朝著名诗人、洛阳人刘禹锡有关的典故。刘禹锡出自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他中进士后,在京做监察御史,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不久又奉诏还京。

  刘禹锡的性格放荡不羁,回京不久,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又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了严重水灾,他上任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并建了三贤堂。

  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时,当地曾任司空的李绅仰慕他的名声,邀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作陪。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在酒*上做了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让歌妓作陪)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他却觉得是断肠刻骨之痛,不能不大发感慨。据说李绅为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女色之徒,很快将歌妓送给了刘禹锡,但刘禹锡的诗却流传开来,李司空的个人作风的问题也就成了历史定论。

  说起这个李绅,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不过,他的两首《悯农》诗却无人不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是唐代诗歌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进士及第,初为国子助教,后为右拾遗、翰林学士,曾因触犯朝中权贵受贬,坐过牢。唐武宗时他居相位4年,后以足疾辞位,公元846年终于淮南节度使。能写出这样诗句的李绅,应该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

  而刘禹锡呢?无论从其一生为官屡次被贬而不弃的坎坷经历,还是从其创作的大量或轻快或讽刺的民歌体诗歌来看,都不像是一个会因嫉妒而陷害别人的小人。写那首诗可能只是他一时酒醉,心生感慨,本想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却无意中害得李绅背上了沉迷歌舞声色的罪名。也许,这原本不过是一个历史误会而已。

成语典故7

  牝牡骊黄这个故事,原载于《列子·说符》。

  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位天下闻名的相马专家,名叫孙阳,人称伯乐。他替秦穆公访求得来的良马,确实都是骐嫌骅骝这样的好马,每一匹都非常出色。

  有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老了,你家后代中有没有能继任你工作的人才?”伯乐说:“一般的良马,可以从筋骨和外貌鉴别出来,而天下杰出良马,却无标准可言,难于捉摸。我的儿子都不是髙才,能鉴别出一般的良马,却不能发现天下杰出的良马。不过我有个一同担柴挑菜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的相马能力,不下于我,我可以介绍他来见你。”

  秦穆公很高兴,接见了九方皋,当即请他去访求良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说:“已经在沙丘地方找到一匹理想的良马了。穆公问他是怎么样的马,他说是“牝而黄”意思是母的黄马。于是派人去买。买回来一看,却是“牡而爾”,意思是公的黑马。樓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完了,你介绍来的那位相马专家,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辨不淸,哪里能懂得什么良马呢!”

  伯乐问明原委,不禁大大“啊,原来这样呀!那真是比我高明千万倍呢!九方皋所注意观察的,是最根本的东西,他抓住内在实质,忽略表面外形;只看他需要看的,而不看他不必看的。像九方皋这洋观察事情的方法,实在有着比相马更重大的意义啊!”秦穆公把马牵来一看,果然是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成语典故8

  【纪昌学箭历史典故】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射箭可真叫严啦!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表示: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

  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这样坚持练了三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哩。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

  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

  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还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练*,才能精通。

成语典故9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耻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也。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成语典故10

  成语旗鼓相当解释: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出自: 《后汉书·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该成语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公元25 年,刘秀中兴汉室,在 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史称汉光武 帝。建国之初,全国尚未统一。当时,曾 在王莽手下当过蜀郡太守的公孙述,雄踞益 州,并在成都称帝。占有天水、武都、金 城等地的隗嚣,也自称西川大将军。隗嚣 和公孙述之间有矛盾,经常发生战争。 为了孤立公孙述,刘秀决定拉拢隗 嚣。隗嚣为了找个靠山,也向刘秀俯 首称臣。于是,刘秀便正式封他为西川大将军。隗嚣受封后击退了赤眉军的起 义。此后,公孙述又与人勾结袭击陕西中部一带,进攻长安。隗嚣率军配合刘 秀,击退了他们的进攻,并从此得到了刘秀的信任。为了阻止公孙述的进一步 扩张,刘秀修书一封,希望隗嚣能够派军堵住公孙述的进攻。他在信中写道: “我现在正忙于东边的战事,大部分兵马也都集中在东部,西边兵力薄弱。若 公孙述率兵进入汉中,侵犯长安,那么希望能够借助将军的兵马,与他们一决 雌雄。如果真能如此,那真是上天对我的赐福。” 刘秀是想借助隗嚣的力量,形成势均力敌的局 面,从而击退公孙述。

成语典故11

  暗度陈仓

  解释:度:通“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日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成语典故12

  典源出处《左传·定公四年》:“初,伍员 (yun) 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使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 《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作“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战国策·楚策》亦载,申包胥作棼冒勃苏,棼冒即蚡冒,申包胥为蚡冒氏,勃苏、包胥音*。

  释义用法伍员 (字子胥) 率吴军攻破楚国都城,楚臣申包胥奔秦国求救兵,秦国开始不肯发兵,申包胥立于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君为他的爱国之心所感,才答应出兵。后用此典表现救国扶危的一片真心; 也形容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

  用典形式

  【救楚】 唐·李白:“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申胥恨】 明·吴易:“伍胥耻,荆城雪; 申胥恨,秦庭咽。”

  【包胥血】 清·叶世铨:“涕泪包胥血,饥寒苏武毡。”

  【秦庭泪】 明·夏完淳:“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秦庭哭】 唐·李白:“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清·查嗣 瑮:“陈书痛比秦庭哭,作赋情同楚奏哀。”

  【哭秦庭】 唐·李白:“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唐·杜甫:“独惭投汉阁,俱议哭秦庭。”明 ·徐渭:“不见申包子,含凄哭秦庭。”

  【楚包胥】 清·章静宜:“上惭楚包胥,请师救国殃。”

  【愧包胥】 清·吴伟业:“手把属镂思往事,九原归去愧包胥。”

  【申包恸哭】 唐·李白:“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包胥一出】 宋·文天祥:“南八空归唐垒陷,包胥一出楚疆还。”

  【包胥一哭】 清·王士禛:“谁与健者南将军,包胥一哭通风云。”

  【包胥一诺】 清·顾贞观:“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包胥存楚】 清·丘逢甲:“包胥存楚约可寻,廉颇用赵原初心。”

  【包胥救楚】 唐·张说:“包胥非救楚,随会返留秦。”

  【依墙哭楚】 宋·王令:“须学依墙勤哭楚,莫同伏弩助收庞。”

  【复楚孤臣】 清·归庄:“椎秦壮士魂犹毅,复楚孤臣骨未枯。”

  【无复有申包】 北周 ·庾信:“始知千载内,无复有申包。”

  【包胥哭秦庭】 金·元好问:“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明 ·刘炳:“诸葛有心扶汉室,包胥无泪哭秦庭。”

成语典故13

  按图索骥的故事全文,出处 《汉书·梅福传》,伯乐识马大家一定对伯乐都不陌生。而按图索骥则是发生在伯乐他儿子身上的故事。虽然寓言作者有些夸张夸张。但是,在学*和工作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

  【故事原文】: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艺林伐山》

  【故事典故】: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伯乐的儿子很想学到相马的本领,他从早到晚捧着 《相马经》念,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有一天,儿子洋洋自得地说:“爸爸,您的相马本领,我都学会了。”伯乐听了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里马来,让我鉴定鉴定。”儿子满口答应,带着《相马经》出门去了,一面走一面还在背诵:“千里马额头隆起,双眼突出,四蹄犹如垒起的酒药饼子。”他边走边找,看见大大小小的动物,都要跟《相马经》上的标准对照。但是,有的只符合一条,有的一条也不符合。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其实都是因为在学*和工作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按图索骥”这句成语现在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喜欢就收藏吧!

成语典故14

  典源出处

  晋·干宝《***》卷十一:“杨公伯雍,雒阳县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 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此条《水经注·鲍丘水注》、《初学记》卷八,《艺文类聚》 卷八十三、《太*御览》卷四十五、八零五等皆引之,姓有作“羊”、“阳”,名一作“雍伯”。《周礼》注:“玉之美者曰球,次美者曰蓝。”《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注引《江表传》 曰:“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以为对。(孙) 权见而奇之,谓 (诸葛)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释义用法

  杨伯雍纯孝,有义行,仙人与他一斗石子,让他种,田中生玉,后以田中所生白璧五双聘徐家女为妇,其田名为玉田。后以此典指仙家境界; 也用以借指父有才学名望,子亦能继其后; 亦借指通婚。

  用典形式

  【种玉】 唐·刘廷琦:“何处田中非种玉,谁家院里不生梅?”宋·陆游:“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蓝玉】 清·黄鷟来:“蓝玉种成耘自获,玄霜捣后药非难。”

  【蓝田】 唐·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宋·黄庭坚:“蓝田生美璞,未琢价连城。”

  【种玉田】 唐·刘禹锡:“水是还珠浦,山成种玉田。”清·王士禛:“水出弹筝峡,春生种玉田。”

  【秧白石】 宋·黄庭坚:“共君商略老生涯,归种玉田秧白石。”

  【玉持雍伯】 清·黄鷟来:“袖积灵芸当日泪,玉持雍伯异晚 镵。”

  【有田种玉】 唐·李商隐:“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

  【种玉无田】 清·金人瑞:“谒浆曾到此人家,种玉无田事已差。”

  【种出蓝田】 明·陈子龙:“谱疑澧水犹名楚,种出蓝田本姓秦。”

  【美田种玉】 宋·钱惟演:“知有美田堪种玉,几时春渚逐归艎。”

  【埋玉蓝田】 宋·赵闻礼:“几年埋玉蓝田,绿云翠水烘春暖。”

  【蓝田采玉】 宋·张炎:“昨夜蓝田采玉游,向阳瑶草带花收。”

  【蓝田种玉】 宋·周密:“蓝田种玉,绿房迎晓,一奁秋意。”

  【白璧生蓝田】 元·刘诜:“范君绣衣家,白璧生蓝田。”

  【种田生白玉】 唐·王维:“种田 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耕耘生白璧】 宋·黄庭坚:“仙家耕耘生白璧,道人煮掘起风痱。”

  【蓝田生球琳】 宋·黄庭坚:“眉宇之间见风雅,蓝田烟雾生球琳。”

成语典故15

  【成语】: 拔山举鼎

  【拼音】: bá shān jǔ dǐng

  【解释】: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典故大全(扩展2)

——成语典故6篇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西施有心痛病,总是皱着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

  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

  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都避得远远的。后来人们用“东施效颦”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

  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也作“滔滔不竭”。这个成语出自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宰相叫张九龄,以善于言谈而出名。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说话像滚滚流水连续不断。后来由于得罪权贵李林甫,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出处】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释读】滔滔:形容流水不断。绝:完结。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说话很多,一说就是滔滔不绝,连续不断。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释读】以:根据;貌:外貌;取:衡量。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典故大全(扩展3)

——成语历史典故6篇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历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释义】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语出】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3.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5.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6.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8.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9.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10.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

  买椟


成语典故大全(扩展4)

——刻舟求剑成语典故 (菁华5篇)

  成语典故:刻舟求剑

  【成语】: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刻舟求剑

  【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典源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释义用法

  有个楚国人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楚人即在船边掉剑处刻个记号,等船到了岸边,才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剑。后以此典指拘泥旧法,不知变通; 或形容事过境迁,无法追回。

  用典形式

  【记剑痕】宋·陆游:“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

  【刻舟痕】宋·苏轼:“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刻剑痕】宋·苏轼:“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刻舟求剑】宋·黄庭坚:“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痴人记剑痕】宋·陆游:“生憎快马随鞭影,宁作痴人记剑痕。”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典源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释义用法

  有个楚国人渡江,剑从船上掉进水里,楚人即在船边掉剑处刻个记号,等船到了岸边,才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剑。后以此典指拘泥旧法,不知变通; 或形容事过境迁,无法追回。

  用典形式

  【记剑痕】 宋·陆游:“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

  【刻舟痕】 宋·苏轼:“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刻剑痕】 宋·苏轼:“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刻舟求剑】 宋·黄庭坚:“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成语典故大全(扩展5)

——成语的典故 (菁华5篇)

  管中窥豹

  [guǎn zhōng kuī bào]

  【释义】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通畅用来形容人善于辩论,据理力争。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原君觉得*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原君与楚*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紫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了*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铁面无私

  【拼音】tiě miàn wú sī

  【成语故事】王熙凤酒后无德大骂*儿,事后觉得自己的行为过火,就向*儿道歉。李纨、探春等来拜访她们,她们与王熙凤说已经成立一个海棠诗社,要求增拨开销,并拉王熙凤入社,做一个铁面无私的.“监社御史”。王熙凤看出了她们的目的,也只好做顺水人情了。

  【出处】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

  【解释】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讲情面

  【相*词】明镜高悬、大公无私

  【相反词】结党营私

  【成语例句】

  ◎ 对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他属哪个单位,不论他的职位高低,都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 会议强调指出,对这种顽固搞不正之风的人,必须铁面无私地进行查处,以保证整党不走过场。

  ◎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铁面无私的刑警队长有时却不重小节,甚至是知法犯法。

  ◎ 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

  ◎ 廉政监督小组:铁面无私司汉守迈出的第一步是成立廉政监督小组。

  管中窥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成语典故大全(扩展6)

——成语历史典故 (菁华5篇)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来。后来,王戊逐渐骄横残暴。二十年之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被削去东海薛郡,后又图谋反叛,申公、白生是二人进谏,楚王根本就不听,二人失望地离开楚王,隐逸他地去了。

  1、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2、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3、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4、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3.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5.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6.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陈仓


成语典故大全(扩展7)

——历史成语典故 (菁华3篇)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典故大全(扩展8)

——成语典故故事菁选

成语典故故事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看到过典故吧,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你知道经典的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典故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 燕雀处堂

  【拼音】: yàn què chǔ táng

  【解释】: 处: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成语故事】:

  秦兵大举攻伐赵国,赵国处在危机之中,魏国是赵国*邻,但魏国的大夫们却并不戒备,反而认为形势对他们有利。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打败了,我们就乘它危急之时出兵袭击,可以轻而易举取得大胜。子顺不同意这种看法,摇着头,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以来,从没有打过败仗,他们的将军都是富有作战经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肯定胜赵,你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赵国必定要被打败吧,那对我们魏国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是正好对我国有利吗?子顺反驳说:强秦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灭亡了赵国,决不会就此满足,必定要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要遭殃了。为了教育开导这些糊涂的大夫们,子顺讲了一个故事:燕雀处屋堂,子母相哺,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认为住在人家屋檐上最太*、最可靠了。不料,有一天,人家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突往上直冒,一会儿便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无法避免,而燕雀们却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一点儿也不想到大祸快要临头了。子顺讲完,严肃地对那些大夫们说:你们没想到吧?赵国如被攻破,大祸即将降临到自己上,难道诸位简直像无知的燕雀一样吗?

  抱柱之信

  典出《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以乡里老大的身份,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谎言不也有美丽的吗?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此事《汉书·古今人表》、《艺文类聚》等书均有载。《史记·苏秦传》更以“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誉之。后人遂用“尾生之信”、“尾生抱柱”等喻指人坚守信约,忠诚不渝。三国·魏·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玉台新咏·古诗八首》:“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汤显祖《牡丹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这则故事后来演变成两个成语:“尾生之信”和“抱柱之信”,都是正面赞扬尾生讲信用的。

  【释义】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

  《礼记 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朽木不可雕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释义】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故事】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玻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伤感他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3.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5.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6.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8.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9.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10.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成语】: 羊质虎皮

  【拼音】: yáng zhì hǔ pí

  【解释】: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成语故事】:

  在所有的动物中,以羊最为驯良,常常会受到其它别种动物的欺侮;而最凶恶的,应该是老虎了。后汉书里曾经有一种比喻:有一种人,本来是羊一般的素质,却喜欢扮成老虎威猛的样子,从外表看,这种人虽然像一只老虎,但内心仍然像羔羊一般的懦弱,当他遇到豺狼的时候,便会感到恐惧,而不再像一只威猛的老虎了。

  这个典故,被大家用“羊质虎皮”这句话来形容,表示外表好看,里面却空虚而不实际的意思。比较简单而完整的'解释是这样的:用来比喻蒙上一层虚伪欺人的外表,而实际却是一个空虚无力的人。

  这句成语应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像市井中的无赖,*日作威作福,专门欺侮善良的人,等到被欺侮的人忍无可忍,要和这个无赖拼命的时候,无赖反而畏缩逃走,这种欺善怕恶的无赖,就可以说是“羊质虎皮”的人。

  “羊质虎皮”的人,虽然表面凶恶,实际上不过是一只纸老虎;但这种纸老虎比真老虎还要讨人厌,还要凶残。所以,“羊质虎皮”都是形容坏的,被否定的人。

  公元前204年10月,汉大将军韩信率领数万之众,在井陉口背水列阵,打败了赵王歇和赵军主帅陈余亲自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在战斗中,陈余战死,赵王歇被生俘,一举灭掉了赵国。

  这次战斗刚一结束,汉军的将领们都呈献上自己缴获的战利品、敌军将领的首级和俘虏,并向韩信祝贺,然后又不解地问韩信说:“兵法上说,用兵打仗布列阵地要右后靠山、左前临水。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还说打垮了赵军再会餐。当时我们并不信服。然而结果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

  韩信听了,笑了笑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抚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兵法:指《孙子·九地篇》;抚循:抚慰,这里指教养,训练;士大夫:这里指一般将士;市人:比喻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兵。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也是出于兵法,只是你们没有留心罢了。孙武子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再由于我们没有时间来训练将士,军队就缺乏严格的训练,这就象是赶着街上的'老百姓去打仗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置之死地,让他们懂得要保全自己,就只有拼命去决战;如果留下退路,一和敌人交锋就都跑了,还怎么能取得胜利呢?

  众将领听了韩信的分析,都很佩服,说:“是这样的。将军的谋略我们是比不上。”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人自为战”这个成语,原指使人人能拼死作战。现在多指人人都能独立作战或能独当一面工作。

  班门弄斧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施展本领。

  【释义】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语出】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篇5: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成语】: 雪泥鸿爪

  【拼音】: xuě ní hóng zhǎo

  【解释】: 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成语故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作的。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诗,苏轼就以上面这首诗和他,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作者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崤山],骑驴至渑池。)

  苏轼的这首诗,对于人生抱着消极的态度,是错误的。由于这首诗,便产生了“雪泥鸿爪”这句成语。人们用它来比喻往事所留下的痕迹。元人戴良有诗道:“世事已成鸿印泥。”有时人们也把留作纪念的题赠诗文,称为“雪泥鸿爪”。

  铁杵磨针的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熘熘、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幺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幺?”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幺粗,什幺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幺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幺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无论做什幺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铁杵磨针的汉语词典解释: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幺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明沈鲸《双珠记·举途乡谊》: 「龙头属老成,苦工夫积累,铁杵磨鍼。」

   《醒世姻缘传》第叁叁回: 「必定有那齐人般的一副面孔,赵师灏愕囊桓毖骨,祝鮀般的一副舌头,娄师德的一副忍性,还得那铁杵磨针的一段工夫……他也便将就容纳你了。」

   陶行知《古庙敲钟录》: 「朱先生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你是听我说过的,还有铁杵磨针也不要忘掉。’」

   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 「‘铁杵磨针’之喻,即熟则生巧之意。故中与不中要看学力。」

  铁杵磨针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愚公移山、滴水石穿

  反义词:无

  用铁杵磨针造句:

  1、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和铁杵磨针的毅力,切忌邯郸学步,否则只能一无所成。

  2、李老师常以铁杵磨针来勉励同学们应努力求学,以图日后有所成就。

  3、刘晓飞知道学功夫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是日积月累,铁杵磨针的事情。

  4、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5、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磨针的。

  成语释义:

  形容善于集中众人智慧和意见,办事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来源追溯:

  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椽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故事链接: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不负刘备重托,鞠躬尽瘁地料理国事,许多大臣都很敬佩。

  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的杨主簿,对诸葛亮天天不辞劳苦、事事都要亲自办理或亲自过问的工作作风提出了看法。他说:“上下级之间已有了明确的'分工,您不必每一件事都亲自去处理,让下属们去做就可以了。您只要抓住重点,进行宏观管理就行了。”

  诸葛亮知道杨主簿的好意,但自感责任重大,有许多事情不敢怠慢,自己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因此依然事事亲历亲为。

  后来,杨主簿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亲自著文下令:“凡丞相府里的大小官吏,只要是拿国家奉禄的,都要献计献策,参与政事。这是为了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政令一出,大家纷纷提意见,政令执行得很顺利。

  学以致用: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发动大家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