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成语故事菁选

首页 / 成语故事 / | 2023-03-21 00:00:00

三国成语故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成语故事1

  2.才高八斗

  三国时期的曹操,共有四个儿子,各个都有一招拿手好戏,而且聪明过人。长子曹丕:有一手技艺高超的剑术。二子曹植:诗写的极好,古今久负盛名。三子曹漳:力大无比。四子曹冲:智商过人,借船称象的故事,足以证明其聪明程度。在曹操的四个儿子中,最有才华的就是曹植。汉朝500多年后的魏晋时期,的.大才子谢灵运曾赞誉曹植“才高八斗”。谢灵运出身名门,是东晋名臣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是南朝时期的诗人,也是文学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被誉为山水田园诗鼻祖,非常有才华,高傲冷蔑,一般人是不屑一顾的。谢灵运不仅是个诗人,还酷爱登山。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时取掉前掌的钉齿,下山就取掉后掌的钉齿。这样上下山就格外的省力,而且走的稳当,这就是的“谢公屐”。

  喜爱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游览过后,喜欢用笔记录下奇观异景,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慢慢地,描写山水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据说诗仙李白就曾非常羡慕谢灵运的生活,他的游历生活,多多少少也受了谢灵运的影响。

  谢灵运曾经这样说:天下的文学之才总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了八斗,我的才学占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才高八斗的由来,可见曹植的才华与名气。

三国成语故事2

  三国时期,东吴有一员叫甘宁的大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因有战功,被任命为西陵太守、折冲将軍。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后,被迫向江陵撤退。孙权和刘备的联軍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内)。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奋勇击退了吴軍的先头部对。吴軍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高下。甘宁根据当时的'形势,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互为犄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大都督周瑜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

  甘宁领兵直逼夷陵城下,与魏軍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这样就对南郡造成很大威胁。但是当时甘宁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为了夺回夷陵,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軍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軍击退。

  第二天,曹軍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发,射死射伤不少吴兵。这时,城中吴軍将士都有些紧张和害怕,只有甘宁一个人同*常一样,谈话笑容非常自然,一点也不紧张恐惧。他命人收集曹軍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軍对射。由于甘宁率軍沉着顽强的固守,曹軍无法攻破城池。

  后来,甘宁派人突围向周瑜告急,周瑜即刻发兵前来解围,最终赢得了胜利。比喻无论周围环境、气氛如何变化都和*常一样,有说有笑,毫不在意和惧怕。自若,自由自在的样子。

三国成语故事3

  手不释卷

  shǒu bù shì juàn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重要的.地方,临走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哪啊!”

  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可是仍然是不离书本。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谈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经变成了学问家,真不是过去的吕蒙了!”

  吕蒙笑着说:“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咱们分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

  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三国成语故事4

  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因为口渴都不愿意再走。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我们只要走过这一片大原野,就有梅子可以吃喽。"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三国成语故事5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训练水军,准备吞并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和战不定。为联吴抗曹,诸葛亮随鲁肃过江意图说服孙权。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最后被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诸葛亮在众多东吴群儒面前滔滔不绝的.论战,与东吴君臣谈论天下大势,指出和战利害,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扭转不利的形势。

三国成语故事6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国成语故事7

  【成语】:三顾茅庐

  【成语发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解释】: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国成语故事8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

  听完吕蒙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鲁肃十分惊叹地说:“想不到你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学富五车了!本人敬服万分!”

  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深受孙权的器重。

  东吴自立国后,一直想夺回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成功。而荆州一日不夺回,就对东吴有一天威胁。

  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夺回了荆州。

三国成语故事9

  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周瑜十分气愤,此时正值刘备丧偶,周瑜计上心来,想以招亲之计,借此来囚禁刘备以索讨荆州。赵云陪刘备前往南徐同孙权之妹孙夫人成亲。临走,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吩咐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赵云照吩咐到了南徐打开第一个锦囊,大肆宣扬婚讯,结果周瑜安排的假戏成真,周瑜心里叫苦不迭。当刘备迷恋新婚生活时,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与刘备说曹军要报赤壁之仇,荆州危急要他赶快回去,刘备和孙夫人借口去江边祭祖,一路向荆州方向奔去。被孙权,周瑜派出的队伍拦住去路,赵云打开第三个锦囊,刘备依计想孙夫人哭诉孙权,周瑜用美人计诱杀自己的阴谋,夫人大怒,斥退追兵。刘备安全回到荆州,周瑜派追兵追赶,被诸葛亮安排的'伏兵杀得大败,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成语故事10

  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 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 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二、空城计

  三国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 哨兵飞马来报: ”司马懿引大军15 万, 往西城蜂拥而来! ” 这时, 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 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 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 果然尘土冲天, 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当即传令道: ”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 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 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 杀! 大开四个城门, 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 扮作百姓, 打扫街道。魏兵到时, 不可乱动, 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 诸葛亮披鹤氅, 戴纶巾, 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 来到城头上,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 自己飞马向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 笑容可掬, 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少年, 手捧宝剑, 右面也有一个少年, 手执麈尾。城门内外, 仅有二十余名百姓, 低头打扫, 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 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 ”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 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 ”诸葛亮*时一向十分谨慎, 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是冲进去, 一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 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 ”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 今统率15 万精兵来到这里, 见了丞相, 慌忙撤退,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 ”他料定我*生谨慎, 从不冒险, 见我们这样镇定, 怀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 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 大家敬佩地说: ”丞相的计谋, 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 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 ”我们只有2500 人, 如果弃城而走, 必定走不远, 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三、七步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

  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

  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

  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曹操献刀 统帅二十万西凉大军的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进军洛阳,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 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司徒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侧。董卓问曹操为何来迟,曹操说:"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答应着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欲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有行刺之举。 "董卓说:"我也怀疑。"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四、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马跃檀溪

  有次打仗,刘备缴获一匹名叫"的卢"的千里马。荆州刺史刘表看后禁不住连声称赞。刘备见刘表如此喜欢,将此马送给了刘表。刘表手下有一人颇懂相马术,言此马有妨主之相,劝刘表将马还给刘备。刘表的夫人蔡氏和其兄蔡瑁早有杀害刘备之心。一次,刘表请刘备代替他到襄阳去会见百官,蔡氏兄妹觉得这是杀害刘备的好机会。该城西门外有一条檀溪河,河宽水急,不易通过。蔡氏兄妹在东、南、北门派重兵把守,只留西门,等待下手。*间,一个叫伊籍的人来到刘备面前暗示,刘备假借更衣来到了后花园,伊籍附耳告诉刘备:"蔡瑁设计害你,已在东南北三个门派人把守,你只能出西门,快逃!"刘备大惊,策马跑出西门,行数里被檀溪河阻住去路,这时追兵赶来,刘备急打马过溪,没走几步,马失前蹄。刘备大呼:"的卢,的卢,今日果然害我!"话音刚落,只见马从水中一跃数丈,飞身上了西岸,摆脱了追兵。

三国成语故事11

  三国时期,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详细情况,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队伍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队伍就启程了。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黄忠的队伍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三国成语故事12

  断头将军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制定的三分天下的策略,于是派关羽留守荆州,其余所有人马往西川进发。

  诸葛亮命张飞率领一万精兵从大路进取巴州雄城。张飞临行前,诸葛亮嘱咐他说:“西川豪杰云集,你切记不可轻敌啊!而且一路上要约束士兵,不可骚扰老百姓。”

  张飞领取了命令,率军向西开往雄城。张飞勇猛善战,一路所向披靡,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麻烦,径直到达了巴郡。

  巴郡太守是一名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名叫严颜。此人武艺高强,勇猛善战,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仍精力过人。他知道张飞很厉害,而自己的兵马却很少,于是不得不下令士兵坚守城池,不出来应战。

  张飞见严颜既不肯投降,又不肯出城应战,急得是暴跳如雷。天天命人去城门前挑战,可是严颜就是不出城门半步。

  张飞虽说是个出了名的`猛将,脾气暴躁,向来缺少计谋,可也总有粗中有细的时候。他见严颜死守城池就是不出城应战,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让一名士兵乔装成自己的模样,带领一队人马在夜间从小路攻城,并故意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让严颜知道。而自己则在营中留守,布下埋伏,等严颜来劫营。

  严颜果然上当了,他截获消息后,便带人马到张飞的营寨来劫营,结果被张飞生擒。

  张飞攻占了巴郡,命手下把严颜押上来。张飞大声喝道:“大将军到来,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

  严颜毫不畏惧,正言道:“你们毫无道理,侵占我们的州郡还要我们投降。没门!我们巴郡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听了更加愤怒了,便命令士兵将严颜拖出去斩首。严颜面对死亡,面不改色,冷笑着对张飞说:“砍头尽管砍就是了,发什么火呀!”

  张飞见严颜视死如归,是真英雄,心中顿时起了敬佩之心,而那股怒火也消然无存了。他赶紧走到严颜面前,亲自为严颜解去了身上的绳索,并将严颜扶到了正位上坐下,自己倒身下拜,说:“老英雄真是豪杰之士!刚才我对您多有冒犯,还请老英雄恕罪!”

  严颜见张飞也是个耿直重义气的血性汉子,也很感动,便归顺了张飞。

三国成语故事13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三国成语故事14

  超群绝伦的故事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属山西)人,三国时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其余四将为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长期以来,统治阶级对他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

  关羽英勇善战,武艺超群,立下许多战功。他曾斩杀袁绍手下大将颜良和文丑,闯过曹操的五个关口,杀死曹操的`六员战将。关羽对蜀主刘备赤胆忠心,深受刘备重用。但是,关羽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政治谋略,骄傲自大,瞧不起别人。

  公元214年,刘备率兵攻打四川,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听说诸葛亮在四川用计收降了勇将马超,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才能可以与谁相比。诸葛亮很了解关羽不服气的心思,便写信回答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一代英杰,可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之辈相比,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但却不能与你相提并论,不如你这样超出众人,无人可比。”

  关羽看完诸葛亮的复信后,非常高兴,当场就把书信展现给宾客们观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释读】超:超过;超群:超出众人;绝:没有;伦:同辈。超出众人,同辈中没有可以相比的。

三国成语故事15

  成语故事“士别三日”出自三国时期,后人用这个成语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将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谋略,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阅读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1)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

三国成语故事15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经典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成语故事1

  1.三国成语故事经典:势如破竹

  三国时,司马炎当上晋国的皇帝,史称晋武帝。他吞并了蜀国后,又出兵灭吴,准备统一中国。司马炎召集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许多人主张马上灭吴,等积蓄了足够的兵力再说。因此,司马炎一直下不了决心。

  这时,大将杜预写了一道奏章给司马炎,认为必须乘吴国衰弱的机会,一举歼灭。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权司马炎趁早伐吴。司马炎便下了决心,封杜预为征南大将军,南下灭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20多万兵马,分成六路,讨伐吴国。第二年,杜预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将伍延。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闻风丧胆,纷纷开城投降。接着,司马炎下诏,命杜预从水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有人担心吴国立国长久,一下子歼灭它不切实际,主张把战役推迟到冬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如今晋军斗志昂扬,犹如利刀劈竹子,劈过几节后,就迎刃破裂,灭吴不会再费大的气力了!”在杜预的指挥下,晋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吴国国都建业,终于统一了全国。

  2.三国成语故事经典:出言不逊

  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亲率精兵攻打袁绍的粮仓乌巢,袁绍不听大将张郃的援粮仓守军的建议,采用谋士郭图的取曹大本营的建议,结果兵败,郭图借机诬陷张郃对袁绍出言不逊,造成张郃投奔曹操,助曹统一北方。6.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三国成语故事经典:负薪救火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 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 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想换取和*,是办不到的,只要**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 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4.三国成语故事经典: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谋略,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5三国成语故事经典:户枢不朽

  三国时期,广陵的吴普、彭城的樊阿都跟着华佗学医。

  吴普按照华佗的医术治病,病人大多都好了。

  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当活动,只是不应当过度。活动活动,五谷之气得以消化,血脉得以通畅,疾病就不容易萌生,好比转动的门轴不易腐朽一样。所以古代的方术之士做通导吐纳的功夫,模仿熊攀树木、鸱鸟回头的动作,来舒展身腰,活动关节,为的是不易衰老。我有一套方法,叫五禽戏,第一个叫虎功,第二个叫鹿功,第三个叫熊功,第四个叫猿功,第五个叫鸟功,也是用来祛除疾病,并且有利腿脚,起到通导吐纳作用的。身体不舒服时,起来做一套禽戏,全身热汗沾衣,敷一些粉,会通体轻快,肚子也想吃饭了。”

  吴普照着这套功夫做,活了九十多岁,还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坚固。

三国成语故事2

  三国时,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详细情况,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军队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军队就启程了。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黄忠的军队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三国成语故事3

  三国时期,东吴有一员叫甘宁的大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因有战功,被任命为西陵太守、折冲将軍。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后,被迫向江陵撤退。孙权和刘备的联軍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内)。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奋勇击退了吴軍的先头部对。吴軍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高下。甘宁根据当时的形势,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互为犄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大都督周瑜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

  甘宁领兵直逼夷陵城下,与魏軍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这样就对南郡造成很大威胁。但是当时甘宁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为了夺回夷陵,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軍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軍击退。

  第二天,曹軍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发,射死射伤不少吴兵。这时,城中吴軍将士都有些紧张和害怕,只有甘宁一个人同*常一样,谈话笑容非常自然,一点也不紧张恐惧。他命人收集曹軍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軍对射。由于甘宁率軍沉着顽强的固守,曹軍无法攻破城池。

  后来,甘宁派人突围向周瑜告急,周瑜即刻发兵前来解围,最终赢得了胜利。比喻无论周围环境、气氛如何变化都和*常一样,有说有笑,毫不在意和惧怕。自若,自由自在的样子。

三国成语故事4

  【成语】:三顾茅庐

  【成语发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解释】: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国成语故事5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軍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軍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軍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上,吕蒙问:軍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三国成语故事6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ò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ìn )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三国成语故事7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听完吕蒙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鲁肃十分惊叹地说:“想不到你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学富五车了!本人敬服万分!”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深受孙权的器重。

  东吴自立国后,一直想夺回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成功。而荆州一日不夺回,就对东吴有一天威胁。

  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夺回了荆州。

三国成语故事8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国成语故事9

  三姓家奴

  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然而,吕布见利忘义,寡情负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便令吕布动了心,杀了丁原,取其首级,投降董卓,拜为义父。天下第一好汉卖身投靠,使奸贼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飞扬跋扈起来。

  为诛灭董卓,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设下连环计,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两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风仪亭”一折,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无情,竟向吕布掷戟。而这个吕布,为了一名歌伎,也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夺回貂蝉。这便是“三姓家奴”的真面目。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仁义的书,刘、关、张是作家罗贯中极力歌颂的.仁义的化身。而吕布,却是袅情绝义、毫无主见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作家极力鞭挞的人物。书中,吕布多次被骂为“三姓家奴”。在讲究忠孝仁义、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会,这是最为人不齿的事。三英战吕布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飞马大战:“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这是对吕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

三国成语故事10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 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三国成语故事11

  老牛舐犊

  1.牛棚日(梦中)

  阳光耀眼,牛槽里的几根草干得翘起来。

  角落阴影里趴着一头小牛,眼睛慢慢睁开又慢慢地合上,头无力地耷在前蹄上,耳朵软软地贴在头上,尾巴拖在身后,牛虻在头顶“嗡嗡”飞来飞去。

  牛棚的柱子上拴着一头老牛,前蹄向内弯着趴在地上,他转过头忧虑地看了看小牛,站起来抖抖身子,甩甩尾巴,转身呼唤小牛:孩子,孩子,试着站起来。

  小牛动了动耳朵,眼依旧闭着。老牛向小牛走了几步,被鼻绳绊住,使劲往后扯。小牛动了一下尾巴,眼睛睁开又闭上。

  老牛围着柱子转来转去,瞪大通红的眼睛左右扭头拽鼻绳,脚步踢踏往后退,“砰”一声扯断鼻绳,鼻子溢出血,重心不稳,前蹄跪倒在地。老牛起身到小牛身边低头拱拱他,用舌头舔着小牛的脸,眼里充满了慈爱。

  小牛迷迷蒙蒙睁开了眼:爸爸。

  老牛又拱拱小牛,用舌头舔着小牛的脸和眼睛,小牛动了动耳朵,眨了眨眼睛,用前蹄撑着身体,颤抖着站了起来。老牛含泪看着小牛,把小牛往外拱:牛的天地不在牛棚里,爸爸老了,你去外面寻找自己的世界吧。

  小牛点点头,转身往牛棚外颤抖着走去,一步三回头,慢慢走了几步,脚步越来越稳,他回到老牛身边碰碰头,蹭蹭身体,走到牛棚外的阳光中。

  小牛抬头望望天,眯了眯着眼睛,甩了甩尾巴,转过头对着老牛“哞哞”叫了几声,转过身快速地跑向了远方。

  老牛颤栗着,眼角滚下一大滴眼泪。

  杨彪站在牛棚前,看到此情景,满面悲怆,问道:既然如此不舍,又为何要让他离去?

  老牛泪而不答。

  杨彪闭目沉吟,捻须长叹:唉,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儿为曹操主簿,伴君如伴虎,但好男儿志在四方,无需在家守着我们这两把老骨头啊!

  2.杨彪卧房夜

  杨彪躺在床上,睁开眼侧脸一看,枕上已被浸湿,脸上也还有泪痕。

  杨彪:原来是个梦,感觉却如此真实!

  杨彪坐起身,听到“咕咪、咕咪”的叫声,穿着中衣绕过屏风,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啊”的轻叫一声,倒退了两步。

  树上站立着一只猫头鹰,两耳直立,两眼又大又圆,炯炯发光。

  杨彪:猫头鹰乃不祥之鸟,怎么会出现在我家宅院里,难道我这78岁的身子骨熬不过了?(低头捋捋细细长长的白须)老朽无所谓生死,命数天注定吧。

  猫头鹰看着杨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复再睁再闭。

  风吹起杨彪的白发白须,他轻叹了一口气,伸手去关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啊!(突然,他的手停止了,双眉紧蹙,双手发抖,战战兢兢地伸出手掐指一算)凶鸟入宅,莫非修儿有难?

  3.杨府堂屋日

  正房中间横陈一张四方桌,桌上摆着书籍、茶具,挨桌两边各摆放一溜椅子,上搭色泽暗淡的弹墨椅袱,杨彪的座椅和旁边空着的座椅都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杨彪低着头,双手端起几上的茶杯,眯眼沉吟,小声叨念道:昨夜梦见小牛远走,惊醒后又见猫头鹰停在院子里,都不是好兆头!我真是担心啊,我儿才能过于彰显,怕犯了曹操的忌讳啊!

  杨彪一手握杯一手揭杯盖,颤着手正要往嘴边送。

  家丁用手抹着眼泪跑进来,一下跪倒在地大哭:老爷,老爷,公子他,他……

  杨彪“腾”地端杯站起身,眼里布满血丝,盯着家丁,白胡子也随着身体的'颤抖而颤动:公子他怎么啦?

  家丁:公子,公子被曹操斩杀了。

  杨彪老泪纵横,双肩剧烈颤动,“啪”杯子摔碎到地上,他眼前一黑,身子向后栽。

  家丁赶忙上去扶住他坐下,抚他的心口,哇哇大哭:老爷……老爷……您醒醒啊!

  杨彪眼睛睁开却双眼无神,面色惨白,白发白须都在颤抖,泪流不止,额头上的皱纹很深,瘦瘦的手上暴出条条青筋,他虚弱地靠在座椅上,手指远处,又无力地耷下去。

  杨彪:曹操,曹操你……我数年来惶惶不可终日,最害怕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修儿啊,修儿啊……

  4.杨府夜

  屋子挂起了白色布幔,四壁贴有符纸,上面画有红色弯曲的符号,北面高几上靠墙摆放着杨修的画像和衣冠,中间点着香蜡,摆放着果品。

  杨彪披着白色孝服,手持三根香,伫立在儿子的画像前声泪俱下,一阵剧烈的咳嗽:儿啊,老父愿用这把老骨头去替代你啊……吭吭吭、吭咔……

  杨彪埋头痛哭,泪水哗哗地止不住。

  泪光中,少年杨修躲在桌底下,明亮的眼睛盯着杨彪穿着黑色马靴的脚。

  泪光中,少年杨修翘着二郎腿坐在几案上,双手向上举起伸懒腰。

  泪光中,青年杨修从走廊穿过与父亲四目相对,杨修冲着父亲傻笑。

  泪光中,青年杨修舞剑,英气逼人。

  泪光中,中年杨修伏案奋笔疾书。

  泪光中,杨修飘渺如烟,笑意盈盈,对着杨彪磕头。

  杨彪揉揉眼睛,再揉揉眼睛,眼前什么也没有,画像上的杨修仍然笑意盈盈。

  杨彪含泪仰头大笑不止,笑声凄厉空洞。

  杨彪:人皆养子望成就,修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钝,无灾无难到白头。

  5.魏王府日

  曹操正执毛笔伏案书写,左手捧着右手垂下的宽袍大袖,旁边放着砚台,边写边念,司马懿立于一旁。

  曹操:德祖自恃才高,顽劣浅陋,数犯我忌……

  烛火闪烁,司马懿皱皱眉。

  曹操停笔思考,目光斜视着一旁,将毛笔触在纸上的字上,墨汁浸开,向外洇染,其发觉,忙换纸,沉吟。

  曹操:杨家四代宰相,四世清德,为海内所瞻。德祖有盖世文才,又乃杨震之后,杨赐之孙,文先之子,实我心腹矣。

  曹操右手用笔蘸蘸墨,左手捻捻胡须,微微点头边念边写。

三国成语故事12

  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三国成语故事13

【妄自菲薄】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三国成语故事14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训练水军,准备吞并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和战不定。为联吴抗曹,诸葛亮随鲁肃过江意图说服孙权。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最后被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诸葛亮在众多东吴群儒面前滔滔不绝的论战,与东吴君臣谈论天下大势,指出和战利害,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扭转不利的形势。

三国成语故事15

  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因为口渴都不愿意再走。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我们只要走过这一片大原野,就有梅子可以吃喽。"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2)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

三国成语故事1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经典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成语故事1

  【成语】:三顾茅庐

  【成语发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解释】: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国成语故事2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听完吕蒙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鲁肃十分惊叹地说:“想不到你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学富五车了!本人敬服万分!”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深受孙权的器重。

  东吴自立国后,一直想夺回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成功。而荆州一日不夺回,就对东吴有一天威胁。

  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夺回了荆州。

三国成语故事3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的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可能是徒有一个虚名,也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果他还是不来,就用绳子将他捆来。刘备将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将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国成语故事4

  老牛舐犊

  1.牛棚日(梦中)

  阳光耀眼,牛槽里的几根草干得翘起来。

  角落阴影里趴着一头小牛,眼睛慢慢睁开又慢慢地合上,头无力地耷在前蹄上,耳朵软软地贴在头上,尾巴拖在身后,牛虻在头顶“嗡嗡”飞来飞去。

  牛棚的柱子上拴着一头老牛,前蹄向内弯着趴在地上,他转过头忧虑地看了看小牛,站起来抖抖身子,甩甩尾巴,转身呼唤小牛:孩子,孩子,试着站起来。

  小牛动了动耳朵,眼依旧闭着。老牛向小牛走了几步,被鼻绳绊住,使劲往后扯。小牛动了一下尾巴,眼睛睁开又闭上。

  老牛围着柱子转来转去,瞪大通红的眼睛左右扭头拽鼻绳,脚步踢踏往后退,“砰”一声扯断鼻绳,鼻子溢出血,重心不稳,前蹄跪倒在地。老牛起身到小牛身边低头拱拱他,用舌头舔着小牛的脸,眼里充满了慈爱。

  小牛迷迷蒙蒙睁开了眼:爸爸。

  老牛又拱拱小牛,用舌头舔着小牛的脸和眼睛,小牛动了动耳朵,眨了眨眼睛,用前蹄撑着身体,颤抖着站了起来。老牛含泪看着小牛,把小牛往外拱:牛的天地不在牛棚里,爸爸老了,你去外面寻找自己的世界吧。

  小牛点点头,转身往牛棚外颤抖着走去,一步三回头,慢慢走了几步,脚步越来越稳,他回到老牛身边碰碰头,蹭蹭身体,走到牛棚外的阳光中。

  小牛抬头望望天,眯了眯着眼睛,甩了甩尾巴,转过头对着老牛“哞哞”叫了几声,转过身快速地跑向了远方。

  老牛颤栗着,眼角滚下一大滴眼泪。

  杨彪站在牛棚前,看到此情景,满面悲怆,问道:既然如此不舍,又为何要让他离去?

  老牛泪而不答。

  杨彪闭目沉吟,捻须长叹:唉,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儿为曹操主簿,伴君如伴虎,但好男儿志在四方,无需在家守着我们这两把老骨头啊!

  2.杨彪卧房夜

  杨彪躺在床上,睁开眼侧脸一看,枕上已被浸湿,脸上也还有泪痕。

  杨彪:原来是个梦,感觉却如此真实!

  杨彪坐起身,听到“咕咪、咕咪”的叫声,穿着中衣绕过屏风,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啊”的轻叫一声,倒退了两步。

  树上站立着一只猫头鹰,两耳直立,两眼又大又圆,炯炯发光。

  杨彪:猫头鹰乃不祥之鸟,怎么会出现在我家宅院里,难道我这78岁的身子骨熬不过了?(低头捋捋细细长长的白须)老朽无所谓生死,命数天注定吧。

  猫头鹰看着杨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复再睁再闭。

  风吹起杨彪的白发白须,他轻叹了一口气,伸手去关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啊!(突然,他的手停止了,双眉紧蹙,双手发抖,战战兢兢地伸出手掐指一算)凶鸟入宅,莫非修儿有难?

  3.杨府堂屋日

  正房中间横陈一张四方桌,桌上摆着书籍、茶具,挨桌两边各摆放一溜椅子,上搭色泽暗淡的弹墨椅袱,杨彪的座椅和旁边空着的座椅都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杨彪低着头,双手端起几上的茶杯,眯眼沉吟,小声叨念道:昨夜梦见小牛远走,惊醒后又见猫头鹰停在院子里,都不是好兆头!我真是担心啊,我儿才能过于彰显,怕犯了曹操的忌讳啊!

  杨彪一手握杯一手揭杯盖,颤着手正要往嘴边送。

  家丁用手抹着眼泪跑进来,一下跪倒在地大哭:老爷,老爷,公子他,他……

  杨彪“腾”地端杯站起身,眼里布满血丝,盯着家丁,白胡子也随着身体的颤抖而颤动:公子他怎么啦?

  家丁:公子,公子被曹操斩杀了。

  杨彪老泪纵横,双肩剧烈颤动,“啪”杯子摔碎到地上,他眼前一黑,身子向后栽。

  家丁赶忙上去扶住他坐下,抚他的'心口,哇哇大哭:老爷……老爷……您醒醒啊!

  杨彪眼睛睁开却双眼无神,面色惨白,白发白须都在颤抖,泪流不止,额头上的皱纹很深,瘦瘦的手上暴出条条青筋,他虚弱地靠在座椅上,手指远处,又无力地耷下去。

  杨彪:曹操,曹操你……我数年来惶惶不可终日,最害怕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修儿啊,修儿啊……

  4.杨府夜

  屋子挂起了白色布幔,四壁贴有符纸,上面画有红色弯曲的符号,北面高几上靠墙摆放着杨修的画像和衣冠,中间点着香蜡,摆放着果品。

  杨彪披着白色孝服,手持三根香,伫立在儿子的画像前声泪俱下,一阵剧烈的咳嗽:儿啊,老父愿用这把老骨头去替代你啊……吭吭吭、吭咔……

  杨彪埋头痛哭,泪水哗哗地止不住。

  泪光中,少年杨修躲在桌底下,明亮的眼睛盯着杨彪穿着黑色马靴的脚。

  泪光中,少年杨修翘着二郎腿坐在几案上,双手向上举起伸懒腰。

  泪光中,青年杨修从走廊穿过与父亲四目相对,杨修冲着父亲傻笑。

  泪光中,青年杨修舞剑,英气逼人。

  泪光中,中年杨修伏案奋笔疾书。

  泪光中,杨修飘渺如烟,笑意盈盈,对着杨彪磕头。

  杨彪揉揉眼睛,再揉揉眼睛,眼前什么也没有,画像上的杨修仍然笑意盈盈。

  杨彪含泪仰头大笑不止,笑声凄厉空洞。

  杨彪:人皆养子望成就,修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钝,无灾无难到白头。

  5.魏王府日

  曹操正执毛笔伏案书写,左手捧着右手垂下的宽袍大袖,旁边放着砚台,边写边念,司马懿立于一旁。

  曹操:德祖自恃才高,顽劣浅陋,数犯我忌……

  烛火闪烁,司马懿皱皱眉。

  曹操停笔思考,目光斜视着一旁,将毛笔触在纸上的字上,墨汁浸开,向外洇染,其发觉,忙换纸,沉吟。

  曹操:杨家四代宰相,四世清德,为海内所瞻。德祖有盖世文才,又乃杨震之后,杨赐之孙,文先之子,实我心腹矣。

  曹操右手用笔蘸蘸墨,左手捻捻胡须,微微点头边念边写。

三国成语故事5

  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三国成语故事6

  断头将军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制定的三分天下的策略,于是派关羽留守荆州,其余所有人马往西川进发。

  诸葛亮命张飞率领一万精兵从大路进取巴州雄城。张飞临行前,诸葛亮嘱咐他说:“西川豪杰云集,你切记不可轻敌啊!而且一路上要约束士兵,不可骚扰老百姓。”

  张飞领取了命令,率军向西开往雄城。张飞勇猛善战,一路所向披靡,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麻烦,径直到达了巴郡。

  巴郡太守是一名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名叫严颜。此人武艺高强,勇猛善战,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仍精力过人。他知道张飞很厉害,而自己的兵马却很少,于是不得不下令士兵坚守城池,不出来应战。

  张飞见严颜既不肯投降,又不肯出城应战,急得是暴跳如雷。天天命人去城门前挑战,可是严颜就是不出城门半步。

  张飞虽说是个出了名的猛将,脾气暴躁,向来缺少计谋,可也总有粗中有细的时候。他见严颜死守城池就是不出城应战,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让一名士兵乔装成自己的`模样,带领一队人马在夜间从小路攻城,并故意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让严颜知道。而自己则在营中留守,布下埋伏,等严颜来劫营。

  严颜果然上当了,他截获消息后,便带人马到张飞的营寨来劫营,结果被张飞生擒。

  张飞攻占了巴郡,命手下把严颜押上来。张飞大声喝道:“大将军到来,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

  严颜毫不畏惧,正言道:“你们毫无道理,侵占我们的州郡还要我们投降。没门!我们巴郡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听了更加愤怒了,便命令士兵将严颜拖出去斩首。严颜面对死亡,面不改色,冷笑着对张飞说:“砍头尽管砍就是了,发什么火呀!”

  张飞见严颜视死如归,是真英雄,心中顿时起了敬佩之心,而那股怒火也消然无存了。他赶紧走到严颜面前,亲自为严颜解去了身上的绳索,并将严颜扶到了正位上坐下,自己倒身下拜,说:“老英雄真是豪杰之士!刚才我对您多有冒犯,还请老英雄恕罪!”

  严颜见张飞也是个耿直重义气的血性汉子,也很感动,便归顺了张飞。

三国成语故事7

  手不释卷

  shǒu bù shì juàn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重要的'地方,临走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哪啊!”

  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可是仍然是不离书本。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谈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经变成了学问家,真不是过去的吕蒙了!”

  吕蒙笑着说:“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咱们分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

  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三国成语故事8

  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 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 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二、空城计

  三国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 哨兵飞马来报: ”司马懿引大军15 万, 往西城蜂拥而来! ” 这时, 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 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 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 果然尘土冲天, 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当即传令道: ”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 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 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 杀! 大开四个城门, 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 扮作百姓, 打扫街道。魏兵到时, 不可乱动, 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 诸葛亮披鹤氅, 戴纶巾, 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 来到城头上,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 自己飞马向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 笑容可掬, 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少年, 手捧宝剑, 右面也有一个少年, 手执麈尾。城门内外, 仅有二十余名百姓, 低头打扫, 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 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 ”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 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 ”诸葛亮*时一向十分谨慎, 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是冲进去, 一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 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 ”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 今统率15 万精兵来到这里, 见了丞相, 慌忙撤退,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 ”他料定我*生谨慎, 从不冒险, 见我们这样镇定, 怀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 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 大家敬佩地说: ”丞相的计谋, 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 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 ”我们只有2500 人, 如果弃城而走, 必定走不远, 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三、七步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

  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

  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

  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曹操献刀 统帅二十万西凉大军的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进军洛阳,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 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司徒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侧。董卓问曹操为何来迟,曹操说:"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答应着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欲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有行刺之举。 "董卓说:"我也怀疑。"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四、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马跃檀溪

  有次打仗,刘备缴获一匹名叫"的卢"的千里马。荆州刺史刘表看后禁不住连声称赞。刘备见刘表如此喜欢,将此马送给了刘表。刘表手下有一人颇懂相马术,言此马有妨主之相,劝刘表将马还给刘备。刘表的夫人蔡氏和其兄蔡瑁早有杀害刘备之心。一次,刘表请刘备代替他到襄阳去会见百官,蔡氏兄妹觉得这是杀害刘备的好机会。该城西门外有一条檀溪河,河宽水急,不易通过。蔡氏兄妹在东、南、北门派重兵把守,只留西门,等待下手。*间,一个叫伊籍的人来到刘备面前暗示,刘备假借更衣来到了后花园,伊籍附耳告诉刘备:"蔡瑁设计害你,已在东南北三个门派人把守,你只能出西门,快逃!"刘备大惊,策马跑出西门,行数里被檀溪河阻住去路,这时追兵赶来,刘备急打马过溪,没走几步,马失前蹄。刘备大呼:"的卢,的卢,今日果然害我!"话音刚落,只见马从水中一跃数丈,飞身上了西岸,摆脱了追兵。

三国成语故事9

  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周瑜十分气愤,此时正值刘备丧偶,周瑜计上心来,想以招亲之计,借此来囚禁刘备以索讨荆州。赵云陪刘备前往南徐同孙权之妹孙夫人成亲。临走,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吩咐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赵云照吩咐到了南徐打开第一个锦囊,大肆宣扬婚讯,结果周瑜安排的`假戏成真,周瑜心里叫苦不迭。当刘备迷恋新婚生活时,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与刘备说曹军要报赤壁之仇,荆州危急要他赶快回去,刘备和孙夫人借口去江边祭祖,一路向荆州方向奔去。被孙权,周瑜派出的队伍拦住去路,赵云打开第三个锦囊,刘备依计想孙夫人哭诉孙权,周瑜用美人计诱杀自己的阴谋,夫人大怒,斥退追兵。刘备安全回到荆州,周瑜派追兵追赶,被诸葛亮安排的伏兵杀得大败,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成语故事10

【妄自菲薄】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三国成语故事11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ò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ìn )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三国成语故事12

  3.封金挂印

  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以后,跟关羽和张飞失散了,独自投奔河北袁绍。曹操使用计策夺取了徐州的下邳,把关羽围困在一座土山上,派遣跟关羽有一面之交的张辽来劝降。

  关羽提出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只投降汉献帝,不投降曹操;二是刘备的两位夫人要受到赡养和尊重;三是一旦知道兄长刘备的下落,就立刻去投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曹操爱才心切,就答应了关羽的全部要求,汉献帝还任命他当偏将军。后来曹操跟袁绍交战,在曹操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关羽请战,但曹操并不想用关羽,因为害怕关羽得了军功后就会离开,但事出无奈,还是让关羽出战,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为曹操解围,立了大功,曹操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还专门铸成一枚大印送给关羽。

  在随后的战斗中,关羽又追杀了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正是这次战斗,刘备知道了关羽在曹操手下;不久,关羽也得知兄长刘备在袁绍那里,并且收到袁绍部下送来的刘备亲笔信,当时就写了回信,由来人带回。

  关羽把刘备兄长的消息告知嫂夫人以后,就到丞相府向曹操告辞。曹操知道他的来意,在大门上悬挂了回避的牌子,关羽一连去了好几次,都见不到曹操。张辽也推托有病不接见。关羽知道他们的用意,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相府。然后把历次所收受的金银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带着以前的部将,护送着两位嫂夫人,向着官道进发,去投奔刘备了。挂印封金,也可以写作封金挂印。“挂印”这个词,有时候又当担任官职讲,就是上任、担任指挥。人们通常也用挂帅来表达这种意思。

三国成语故事13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軍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軍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軍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上,吕蒙问:軍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三国成语故事14

  步步为营

  三国时,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队伍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队伍就启程了。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黄忠的队伍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万死不辞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谋略,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户枢不朽

  三国时期,广陵的吴普、彭城的樊阿都跟着华佗学医。

  吴普按照华佗的医术治病,病人大多都好了。

  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当活动,只是不应当过度。活动活动,五谷之气得以消化,血脉得以通畅,疾病就不容易萌生,好比转动的门轴不易腐朽一样。所以古代的方术之士做通导吐纳的功夫,模仿熊攀树木、鸱鸟回头的动作,来舒展身腰,活动关节,为的是不易衰老。我有一套方法,叫五禽戏,第一个叫虎功,第二个叫鹿功,第三个叫熊功,第四个叫猿功,第五个叫鸟功,也是用来祛除疾病,并且有利腿脚,起到通导吐纳作用的。身体不舒服时,起来做一套禽戏,全身热汗沾衣,敷一些粉,会通体轻快,肚子也想吃饭了。”

  吴普照着这套功夫做,活了九十多岁,还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坚固。

三国成语故事15

  2.才高八斗

  三国时期的曹操,共有四个儿子,各个都有一招拿手好戏,而且聪明过人。长子曹丕:有一手技艺高超的剑术。二子曹植:诗写的极好,古今久负盛名。三子曹漳:力大无比。四子曹冲:智商过人,借船称象的故事,足以证明其聪明程度。在曹操的四个儿子中,最有才华的就是曹植。汉朝500多年后的.魏晋时期,的大才子谢灵运曾赞誉曹植“才高八斗”。谢灵运出身名门,是东晋名臣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是南朝时期的诗人,也是文学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被誉为山水田园诗鼻祖,非常有才华,高傲冷蔑,一般人是不屑一顾的。谢灵运不仅是个诗人,还酷爱登山。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时取掉前掌的钉齿,下山就取掉后掌的钉齿。这样上下山就格外的省力,而且走的稳当,这就是的“谢公屐”。

  喜爱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游览过后,喜欢用笔记录下奇观异景,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慢慢地,描写山水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据说诗仙李白就曾非常羡慕谢灵运的生活,他的游历生活,多多少少也受了谢灵运的影响。

  谢灵运曾经这样说:天下的文学之才总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了八斗,我的才学占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才高八斗的由来,可见曹植的才华与名气。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3)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

三国成语故事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成语故事1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軍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軍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軍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上,吕蒙问:軍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三国成语故事2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们学*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班门弄斧的故事(主要人物:鲁班)

  释 义: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故事: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人物: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ò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主要人物:孙膑bìn )

  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三国成语故事3

  2.才高八斗

  三国时期的曹操,共有四个儿子,各个都有一招拿手好戏,而且聪明过人。长子曹丕:有一手技艺高超的剑术。二子曹植:诗写的极好,古今久负盛名。三子曹漳:力大无比。四子曹冲:智商过人,借船称象的故事,足以证明其聪明程度。在曹操的四个儿子中,最有才华的就是曹植。汉朝500多年后的魏晋时期,的大才子谢灵运曾赞誉曹植“才高八斗”。谢灵运出身名门,是东晋名臣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是南朝时期的诗人,也是文学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被誉为山水田园诗鼻祖,非常有才华,高傲冷蔑,一般人是不屑一顾的。谢灵运不仅是个诗人,还酷爱登山。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时取掉前掌的钉齿,下山就取掉后掌的钉齿。这样上下山就格外的'省力,而且走的稳当,这就是的“谢公屐”。

  喜爱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游览过后,喜欢用笔记录下奇观异景,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慢慢地,描写山水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据说诗仙李白就曾非常羡慕谢灵运的生活,他的游历生活,多多少少也受了谢灵运的影响。

  谢灵运曾经这样说:天下的文学之才总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了八斗,我的才学占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才高八斗的由来,可见曹植的才华与名气。

三国成语故事4

  (一)得陇望蜀。

  《二十四史》中记载,宣帝司马懿跟随曹操去讨伐张鲁,对魏武帝曹操进言道:“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不能错过。现在我们如果出兵到汉中显威,益州就会惊慌,趁机进兵、兵临城下,势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势很容易建立功业。圣人不能违逆天时,也不能丧失时机。”魏武帝曹操说:“人就是苦于没有满足,已经得到了陇西,还想得到蜀。”最终没有听从宣帝司马懿的意见。成语得陇望蜀出自于魏武帝曹操的对话。得陇望蜀,常用于人心不知足。

  (二)七步之才。

  公元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曹丕称帝后, 仍嫉妒曹植才学,特招曹植入殿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以兄弟为题,限你六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为计。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七步之才,现常用于夸奖某人有非常高的才能。

  (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现常用于某人有明显的阴谋。

  (四)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乐不思蜀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六)三顾茅庐。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城西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国成语故事5

  【成语】:三顾茅庐

  【成语发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解释】: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国成语故事6

  三国时期,东吴有一员叫甘宁的大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因有战功,被任命为西陵太守、折冲将軍。

  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后,被迫向江陵撤退。孙权和刘备的联軍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内)。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奋勇击退了吴軍的先头部对。吴軍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高下。甘宁根据当时的形势,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互为犄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大都督周瑜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

  甘宁领兵直逼夷陵城下,与魏軍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这样就对南郡造成很大威胁。但是当时甘宁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为了夺回夷陵,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軍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軍击退。

  第二天,曹軍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发,射死射伤不少吴兵。这时,城中吴軍将士都有些紧张和害怕,只有甘宁一个人同*常一样,谈话笑容非常自然,一点也不紧张恐惧。他命人收集曹軍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軍对射。由于甘宁率軍沉着顽强的固守,曹軍无法攻破城池。

  后来,甘宁派人突围向周瑜告急,周瑜即刻发兵前来解围,最终赢得了胜利。比喻无论周围环境、气氛如何变化都和*常一样,有说有笑,毫不在意和惧怕。自若,自由自在的样子。

三国成语故事7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训练水军,准备吞并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和战不定。为联吴抗曹,诸葛亮随鲁肃过江意图说服孙权。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最后被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诸葛亮在众多东吴群儒面前滔滔不绝的论战,与东吴君臣谈论天下大势,指出和战利害,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扭转不利的形势。

三国成语故事8

  老牛舐犊

  1.牛棚日(梦中)

  阳光耀眼,牛槽里的几根草干得翘起来。

  角落阴影里趴着一头小牛,眼睛慢慢睁开又慢慢地合上,头无力地耷在前蹄上,耳朵软软地贴在头上,尾巴拖在身后,牛虻在头顶“嗡嗡”飞来飞去。

  牛棚的柱子上拴着一头老牛,前蹄向内弯着趴在地上,他转过头忧虑地看了看小牛,站起来抖抖身子,甩甩尾巴,转身呼唤小牛:孩子,孩子,试着站起来。

  小牛动了动耳朵,眼依旧闭着。老牛向小牛走了几步,被鼻绳绊住,使劲往后扯。小牛动了一下尾巴,眼睛睁开又闭上。

  老牛围着柱子转来转去,瞪大通红的眼睛左右扭头拽鼻绳,脚步踢踏往后退,“砰”一声扯断鼻绳,鼻子溢出血,重心不稳,前蹄跪倒在地。老牛起身到小牛身边低头拱拱他,用舌头舔着小牛的脸,眼里充满了慈爱。

  小牛迷迷蒙蒙睁开了眼:爸爸。

  老牛又拱拱小牛,用舌头舔着小牛的脸和眼睛,小牛动了动耳朵,眨了眨眼睛,用前蹄撑着身体,颤抖着站了起来。老牛含泪看着小牛,把小牛往外拱:牛的天地不在牛棚里,爸爸老了,你去外面寻找自己的世界吧。

  小牛点点头,转身往牛棚外颤抖着走去,一步三回头,慢慢走了几步,脚步越来越稳,他回到老牛身边碰碰头,蹭蹭身体,走到牛棚外的阳光中。

  小牛抬头望望天,眯了眯着眼睛,甩了甩尾巴,转过头对着老牛“哞哞”叫了几声,转过身快速地跑向了远方。

  老牛颤栗着,眼角滚下一大滴眼泪。

  杨彪站在牛棚前,看到此情景,满面悲怆,问道:既然如此不舍,又为何要让他离去?

  老牛泪而不答。

  杨彪闭目沉吟,捻须长叹:唉,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儿为曹操主簿,伴君如伴虎,但好男儿志在四方,无需在家守着我们这两把老骨头啊!

  2.杨彪卧房夜

  杨彪躺在床上,睁开眼侧脸一看,枕上已被浸湿,脸上也还有泪痕。

  杨彪:原来是个梦,感觉却如此真实!

  杨彪坐起身,听到“咕咪、咕咪”的叫声,穿着中衣绕过屏风,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啊”的轻叫一声,倒退了两步。

  树上站立着一只猫头鹰,两耳直立,两眼又大又圆,炯炯发光。

  杨彪:猫头鹰乃不祥之鸟,怎么会出现在我家宅院里,难道我这78岁的身子骨熬不过了?(低头捋捋细细长长的白须)老朽无所谓生死,命数天注定吧。

  猫头鹰看着杨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复再睁再闭。

  风吹起杨彪的白发白须,他轻叹了一口气,伸手去关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啊!(突然,他的手停止了,双眉紧蹙,双手发抖,战战兢兢地伸出手掐指一算)凶鸟入宅,莫非修儿有难?

  3.杨府堂屋日

  正房中间横陈一张四方桌,桌上摆着书籍、茶具,挨桌两边各摆放一溜椅子,上搭色泽暗淡的弹墨椅袱,杨彪的座椅和旁边空着的座椅都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杨彪低着头,双手端起几上的茶杯,眯眼沉吟,小声叨念道:昨夜梦见小牛远走,惊醒后又见猫头鹰停在院子里,都不是好兆头!我真是担心啊,我儿才能过于彰显,怕犯了曹操的忌讳啊!

  杨彪一手握杯一手揭杯盖,颤着手正要往嘴边送。

  家丁用手抹着眼泪跑进来,一下跪倒在地大哭:老爷,老爷,公子他,他……

  杨彪“腾”地端杯站起身,眼里布满血丝,盯着家丁,白胡子也随着身体的颤抖而颤动:公子他怎么啦?

  家丁:公子,公子被曹操斩杀了。

  杨彪老泪纵横,双肩剧烈颤动,“啪”杯子摔碎到地上,他眼前一黑,身子向后栽。

  家丁赶忙上去扶住他坐下,抚他的.心口,哇哇大哭:老爷……老爷……您醒醒啊!

  杨彪眼睛睁开却双眼无神,面色惨白,白发白须都在颤抖,泪流不止,额头上的皱纹很深,瘦瘦的手上暴出条条青筋,他虚弱地靠在座椅上,手指远处,又无力地耷下去。

  杨彪:曹操,曹操你……我数年来惶惶不可终日,最害怕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修儿啊,修儿啊……

  4.杨府夜

  屋子挂起了白色布幔,四壁贴有符纸,上面画有红色弯曲的符号,北面高几上靠墙摆放着杨修的画像和衣冠,中间点着香蜡,摆放着果品。

  杨彪披着白色孝服,手持三根香,伫立在儿子的画像前声泪俱下,一阵剧烈的咳嗽:儿啊,老父愿用这把老骨头去替代你啊……吭吭吭、吭咔……

  杨彪埋头痛哭,泪水哗哗地止不住。

  泪光中,少年杨修躲在桌底下,明亮的眼睛盯着杨彪穿着黑色马靴的脚。

  泪光中,少年杨修翘着二郎腿坐在几案上,双手向上举起伸懒腰。

  泪光中,青年杨修从走廊穿过与父亲四目相对,杨修冲着父亲傻笑。

  泪光中,青年杨修舞剑,英气逼人。

  泪光中,中年杨修伏案奋笔疾书。

  泪光中,杨修飘渺如烟,笑意盈盈,对着杨彪磕头。

  杨彪揉揉眼睛,再揉揉眼睛,眼前什么也没有,画像上的杨修仍然笑意盈盈。

  杨彪含泪仰头大笑不止,笑声凄厉空洞。

  杨彪:人皆养子望成就,修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钝,无灾无难到白头。

  5.魏王府日

  曹操正执毛笔伏案书写,左手捧着右手垂下的宽袍大袖,旁边放着砚台,边写边念,司马懿立于一旁。

  曹操:德祖自恃才高,顽劣浅陋,数犯我忌……

  烛火闪烁,司马懿皱皱眉。

  曹操停笔思考,目光斜视着一旁,将毛笔触在纸上的字上,墨汁浸开,向外洇染,其发觉,忙换纸,沉吟。

  曹操:杨家四代宰相,四世清德,为海内所瞻。德祖有盖世文才,又乃杨震之后,杨赐之孙,文先之子,实我心腹矣。

  曹操右手用笔蘸蘸墨,左手捻捻胡须,微微点头边念边写。

三国成语故事9

  1.步步为营

  三国时,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详细情况,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军队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军队就启程了。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黄忠的军队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2.负薪救火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想换取和*,是办不到的,只要**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3.毛遂自荐

  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 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 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扩展阅读: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舌战群儒,六出祁山,如嚼鸡肋,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乐不思蜀,负重致远,出言不逊,兵贵神速,

  断头将军,车载斗量,势如破竹,老牛舐犊,坚壁清野,

  七步之才,才占八斗,七步成诗,骨肉相残,巢毁卵破,

  一身是胆,顾曲周郎,超群绝伦,如鱼得水,如饮醇醪,

  髀肉复生,步步为营,偃旗息鼓,空城计,苦肉计,连环计,

  欲擒故纵,吴下阿蒙,刮骨疗毒,计收姜维,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击鼓骂曹,蒋干盗书,走马荐诸葛,愿打愿挨,

  张飞赔罪,义放曹操,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初出茅庐,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单骑救主,横槊赋诗,马跃檀溪

三国成语故事10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国成语故事11

  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 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 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二、空城计

  三国时,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忽然, 哨兵飞马来报: ”司马懿引大军15 万, 往西城蜂拥而来! ” 这时, 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 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 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 果然尘土冲天, 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当即传令道: ”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 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 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 杀! 大开四个城门, 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 扮作百姓, 打扫街道。魏兵到时, 不可乱动, 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 诸葛亮披鹤氅, 戴纶巾, 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 来到城头上,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演奏。 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 自己飞马向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 笑容可掬, 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少年, 手捧宝剑, 右面也有一个少年, 手执麈尾。城门内外, 仅有二十余名百姓, 低头打扫, 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 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 ”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 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 ”诸葛亮*时一向十分谨慎, 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是冲进去, 一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 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 ”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 今统率15 万精兵来到这里, 见了丞相, 慌忙撤退,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 ”他料定我*生谨慎, 从不冒险, 见我们这样镇定, 怀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 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 大家敬佩地说: ”丞相的计谋, 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 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 ”我们只有2500 人, 如果弃城而走, 必定走不远, 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三、七步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

  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

  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

  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曹操献刀 统帅二十万西凉大军的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进军洛阳,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 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司徒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侧。董卓问曹操为何来迟,曹操说:"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答应着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欲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有行刺之举。 "董卓说:"我也怀疑。"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四、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马跃檀溪

  有次打仗,刘备缴获一匹名叫"的卢"的千里马。荆州刺史刘表看后禁不住连声称赞。刘备见刘表如此喜欢,将此马送给了刘表。刘表手下有一人颇懂相马术,言此马有妨主之相,劝刘表将马还给刘备。刘表的夫人蔡氏和其兄蔡瑁早有杀害刘备之心。一次,刘表请刘备代替他到襄阳去会见百官,蔡氏兄妹觉得这是杀害刘备的好机会。该城西门外有一条檀溪河,河宽水急,不易通过。蔡氏兄妹在东、南、北门派重兵把守,只留西门,等待下手。*间,一个叫伊籍的人来到刘备面前暗示,刘备假借更衣来到了后花园,伊籍附耳告诉刘备:"蔡瑁设计害你,已在东南北三个门派人把守,你只能出西门,快逃!"刘备大惊,策马跑出西门,行数里被檀溪河阻住去路,这时追兵赶来,刘备急打马过溪,没走几步,马失前蹄。刘备大呼:"的卢,的卢,今日果然害我!"话音刚落,只见马从水中一跃数丈,飞身上了西岸,摆脱了追兵。

三国成语故事12

  成语: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成语: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成语: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成语: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成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之战中损兵40万。

  成语: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成语: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成语: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成语: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成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 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 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成语:兵贵神速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郭嘉传》。东汉末年,混居在辽西、辽东、右北*(今辽宁)三个郡的乌桓(古代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经常进犯中原,烧杀掠夺,危及当地百妖生活和社会稳定。公元207年,汉丞相曹操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以彻底根除北方的隐患。

  由于此番出征,曹操的人马和粮草辎重太多,行军速度太慢,走了一个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军师郭嘉见此情况非常着急,就对曹操说:"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我们应该赶紧把大量沉重繁杂的物资和行李卸掉,派出轻骑兵日夜兼程前进,这样才能趁敌不备取得胜利。"曹操采用了他的意见,亲自带领几千名精兵良将轻装北进,终于出其不意地消灭了三郡乌桓。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打伏用兵贵在行动要特别迅速。

  成语:坚壁清野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傕传》。

  释义: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故事: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 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 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 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 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 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三国成语故事13

  三姓家奴

  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然而,吕布见利忘义,寡情负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便令吕布动了心,杀了丁原,取其首级,投降董卓,拜为义父。天下第一好汉卖身投靠,使奸贼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飞扬跋扈起来。

  为诛灭董卓,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设下连环计,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两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风仪亭”一折,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无情,竟向吕布掷戟。而这个吕布,为了一名歌伎,也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夺回貂蝉。这便是“三姓家奴”的真面目。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仁义的书,刘、关、张是作家罗贯中极力歌颂的仁义的化身。而吕布,却是袅情绝义、毫无主见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作家极力鞭挞的`人物。书中,吕布多次被骂为“三姓家奴”。在讲究忠孝仁义、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会,这是最为人不齿的事。三英战吕布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飞马大战:“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这是对吕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

三国成语故事14

  手不释卷

  shǒu bù shì juàn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重要的地方,临走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哪啊!”

  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可是仍然是不离书本。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谈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经变成了学问家,真不是过去的吕蒙了!”

  吕蒙笑着说:“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咱们分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

  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三国成语故事15

  成语故事“士别三日”出自三国时期,后人用这个成语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将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谋略,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4)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3篇

  汉代末年的名士管宁因黄巾之乱与群雄割据避于辽东,在当地讲解儒家经典,有许多人追随,因此逐渐出名。当时的名士陈群称赞他“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魏明帝曹叡则称他“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可见其名节与才学之高。而记载当时人言行的小说《世说新语》,则记载了他与当时的另一位名士华歆割*断交的故事,可见其择友之谨慎。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恰好地中有一块黄金。管宁见了,就像锄瓦石一样锄走它,而华歆却跑过去捡起黄金,扔在一旁。面对财宝,管宁毫不动心,而华歆则动了心,分出了境界高下。又有一次,两人在一起同*读书,有达官贵人乘美丽的车子从门口经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扔下书跑到门口去看,管宁见华歆为富盛之事屡次动心,就抽刀割开了*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面对同样的环境,两个人的不同表现的确有高下之分,然而这位被管宁瞧不起的华歆,其实也是当时很有名的士人。早在他为县衙做小吏的时候,一到休假回家时,就紧闭大门,回家读书,与当时浮躁的士人圈保持了距离。他接人待物也很谨慎,即使在家中,也谨慎如在朝堂一般。后来华歆接受朝廷征召,最后官至司徒,成为了曹魏*的重臣。陈登称他“渊清玉洁,有礼有法”,曹丕称他“国之俊老”,这都是对他相当高的评价。

  华歆对这位早年与自己断交的好友,也表现出相当的气度,他曾向魏帝举荐管宁,魏帝也派人用车子去接他,并下诏亲致求贤之意,以光禄勋的*邀请其出仕。不过管宁却始终高风亮节安于贫贱,没有接受征召,他做了个一辈子没有为功名动心的人。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

  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

  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

  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

  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著名的谋士名叫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

  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

  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5)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菁华5篇)

  超群绝伦的故事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属山西)人,三国时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其余四将为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长期以来,统治阶级对他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

  关羽英勇善战,武艺超群,立下许多战功。他曾斩杀袁绍手下大将颜良和文丑,闯过曹操的五个关口,杀死曹操的六员战将。关羽对蜀主刘备赤胆忠心,深受刘备重用。但是,关羽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政治谋略,骄傲自大,瞧不起别人。

  公元214年,刘备率兵攻打四川,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听说诸葛亮在四川用计收降了勇将马超,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才能可以与谁相比。诸葛亮很了解关羽不服气的心思,便写信回答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一代英杰,可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之辈相比,可与张飞并驾齐驱,但却不能与你相提并论,不如你这样超出众人,无人可比。”

  关羽看完诸葛亮的复信后,非常高兴,当场就把书信展现给宾客们观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释读】超:超过;超群:超出众人;绝:没有;伦:同辈。超出众人,同辈中没有可以相比的'。

  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的话。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突然面临此大祸。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

  “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

  断头将军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制定的三分天下的策略,于是派关羽留守荆州,其余所有人马往西川进发。

  诸葛亮命张飞率领一万精兵从大路进取巴州雄城。张飞临行前,诸葛亮嘱咐他说:“西川豪杰云集,你切记不可轻敌啊!而且一路上要约束士兵,不可骚扰老百姓。”

  张飞领取了命令,率军向西开往雄城。张飞勇猛善战,一路所向披靡,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麻烦,径直到达了巴郡。

  巴郡太守是一名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名叫严颜。此人武艺高强,勇猛善战,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仍精力过人。他知道张飞很厉害,而自己的兵马却很少,于是不得不下令士兵坚守城池,不出来应战。

  张飞见严颜既不肯投降,又不肯出城应战,急得是暴跳如雷。天天命人去城门前挑战,可是严颜就是不出城门半步。

  张飞虽说是个出了名的猛将,脾气暴躁,向来缺少计谋,可也总有粗中有细的时候。他见严颜死守城池就是不出城应战,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让一名士兵乔装成自己的模样,带领一队人马在夜间从小路攻城,并故意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让严颜知道。而自己则在营中留守,布下埋伏,等严颜来劫营。

  严颜果然上当了,他截获消息后,便带人马到张飞的营寨来劫营,结果被张飞生擒。

  张飞攻占了巴郡,命手下把严颜押上来。张飞大声喝道:“大将军到来,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

  严颜毫不畏惧,正言道:“你们毫无道理,侵占我们的州郡还要我们投降。没门!我们巴郡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听了更加愤怒了,便命令士兵将严颜拖出去斩首。严颜面对死亡,面不改色,冷笑着对张飞说:“砍头尽管砍就是了,发什么火呀!”

  张飞见严颜视死如归,是真英雄,心中顿时起了敬佩之心,而那股怒火也消然无存了。他赶紧走到严颜面前,亲自为严颜解去了身上的绳索,并将严颜扶到了正位上坐下,自己倒身下拜,说:“老英雄真是豪杰之士!刚才我对您多有冒犯,还请老英雄恕罪!”

  严颜见张飞也是个耿直重义气的血性汉子,也很感动,便归顺了张飞。

  成语: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成语: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成语: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成语: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成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之战中损兵40万。

  成语: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成语: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成语: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成语: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结 束 ]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_魏、蜀、吴_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6)

——成语故事菁选

有关成语故事18篇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机会。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在**肉身化为大地之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种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女娲。女娲发现大地虽然有了很多生灵,但是它们缺少着创造能力,于是女娲便用黄泥按照自己的摸样捏出了很多小人,因为女娲觉得创造的这些人应该和自己有点区别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两条后肢(双足)。之后用施放了法术将这些小人变成有生命的活人,并且这些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精力跟老师学*。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多年以后(尧帝在位时),天下大旱,原因很简单,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后羿为解决大旱问题,自己锻炼出一把威力无限的巨弓。后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后携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无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个太阳全射下来,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来,大地将陷入无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个太阳在天上。

  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地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杀鸡的时侯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看到了以后就四处乱说,说这人杀鸡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只能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守株待兔

  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曹操有一次行军打仗,士兵们走得一个个都很累,没有精神也没有斗志。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个梅庄,梅庄里有个梅小姐,长得是天姿国色,美艳无双,谁第一个到达战场,我就把梅小姐许配给他做老婆.”士兵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一个个口水都流下来了。终于在规定时间到达了官渡,打败了袁绍,后人称这个典故为望梅止渴。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拼音]:bù yí yú lì

  [释义]遗: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语出] 《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余;不能写作“佘”。

  [*义]全力以赴倾巢而出

  [反义]三心二意留有余地

  [用法]用于人舍得花力气;毫不保留。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动宾式。

  [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起兵攻打赵国。赵国调集兵力迎战,结果秦军迫使赵国屈从求和。赵国决定派身份最高的使者郑朱去谈判。大臣虞卿不主张让郑朱去秦国。认为这样做,反而抬高了秦国,疏远了其他邻国。赵王没采纳这个意见,仍派郑朱前往,结果秦国更加猖狂。

  秦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逼迫赵国割让六座城市。虞卿问赵王:“陛下,你听说秦军撤退时的军容么?”赵王说:“他们攻时不遗余力,退时却疲劳不堪!”虞卿说:“对呀!这样我们就不要轻易割让城市了。”

  遗:留。余力:剩余的力量。“不遗余力”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的意思。

  [造句]:

  1、人的一生,应当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于社会。

  2、以前女朋友挺自卑的,于是我不遗余力的开导她,结果她现在自信了,看不上我了....

  3、冬天的阳光是伟大的,尽管它的'温暖很有限,但它总是不遗余力地驱赶着严寒。我相信,冬天的阳光是上天的恩赐。

  4、西红柿不遗余力的为我们人类服务,让我们拿它们做美味佳肴,他们牺牲了自己,为了让我们健康。

  6、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他不遗余力地作准备。

  7、王师傅带徒弟不遗余力,全部本事和经验都传给了徒弟。

  8、有绝妙的计划,必须不遗余力地实施,而且今天就做。

  9、今年我们要把整个球场都跑起来,自始至终,不遗余力。

  10、这个理由,让所有人类不遗余力,让其它事业死得其所,然而我们的地球,我们要拯救的地球,会不会因此而冷笑?

  11、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们就不遗余力地宣扬贸易自由化,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不管是单边的贸易自由化,还是双边和多边的贸易自由化,只要奉行贸易自由化,都能从中获益。

  12、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

  宋国有个人养了一窝的猪,到了冬天猪怕冷,这个宋国人就在猪圈里放了很多的草让猪御寒。有一只兔子半夜跑到猪圈里偷吃猪圈里的草,不料因为天黑看不见,一不小心掉到了猪圈旁边的猪粪池里淹死了.第二天那个宋国人看到了死兔子很高兴,于是就天天的守在猪圈旁边希望哪天再有兔子偷吃猪圈里的`草淹死在猪粪池里。这就是守猪待兔的由来,猪和株是通假字,所以史书上又称守猪待兔为守株待兔。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7)

——中国成语故事菁选

中国成语故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语】: 画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衣袖中没有暗拿任何进贡的财物。形容为官清廉。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学问提高很快。

  【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注引《江表传》

  【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相反词】不学无术

  【成语造句】

  ◎ 谷秸的最大乐趣,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

  ◎ 他的'一生养成了好读的*惯,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释卷。

  ◎ 说到学*,现在有很多同志可谓手不释卷,无时不学,因此,他们进步也快。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成语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暑假里,我读了《中国成语故事》这本书,书中的许多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滥竽充数》主要讲了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他喜欢让人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自知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也曾经当过“南郭先生”。那还是我上三年级时的事了,有一次班级要举行元旦联欢会,老师说需要剪些窗花来装饰教室。我不会剪窗花,但是看到许多同学都去帮忙,我也跟去了。我装腔作势地说:“剪窗花还不简单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这个同学剪小草,一会儿让那个同学剪小花,俨然是一个“行家”。正巧这一幕被老师看见了,在总结时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在这件事过去不久的一天,老师把我和几个同学叫去,让我们去参加学校的剪纸比赛。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后来,我只好红着脸跟老师说了实话,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更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也一样,绝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因为没有过硬本领的人,或许能混过一时,但不可能混过一世。《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必须抓紧年少时的宝贵时光,脚踏实地、发奋学*,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中国成语故事》中像这样含义深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有时间我还要再读读这本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成语】: 老生常谈

  【拼音】: lǎo shēng cháng tán

  【解释】: 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成语故事】:

  故事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光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阿!”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他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他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他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他。他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成语】: 刮目相看

  【拼音】: guā mù xiāng kàn

  【解释】: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成语故事】: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军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神采英拔

  【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期,江总以他的述怀诗而出名,他与尚书仆射张瓒等人结为忘年交。梁武帝称他是神采英拔、才气出众的'人。到了陈后主时期,江总得到重用,经常出*陈后主的酒座赋诗作曲,欢歌酣饮,通宵达旦。

  【出处】尔操行殊异,神采英拔,后之知名,当出吾右。 《陈书·江总传》

  【解释】指人的容貌、仪态英俊非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质

  【近义词】英姿焕发、神采奕奕

  【成语示列】他神采英拔,英姿焕发。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克己奉公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

  不可多得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孔融《荐祢衡表》,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mi,旧读ni)衡的著名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论辨,写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当自傲,好与人争斗。当时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地写了荐表,把他推荐给汉献帝。

  在荐表中,孔融盛赞祢衡有惊人的才学和记忆力,只见过一次,就能背诵,只听到一次就能记住。像祢衡这样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汉献帝什么都要听命于独揽朝廷大权的曹操,便把荐表交给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决定召见祢衡,但祢衡瞧不起曹操,自称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后来总算去了,但在言语之间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里冒火,便让祢衡当鼓吏,在自己大宴宾客的时候让他击鼓,借以当众侮辱。不料,祢衡竟利用当这个差的'机会,击一阵鼓骂一阵曹操。结果,**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杀了祢衡,但又怕留下害贤的坏名声,便派他去荆州劝说刘表来降,实际上是企图借刘表之手杀他。

  不料,刘表仰慕祢衡之名已久,把他奉为上宾,并把他当作高级顾问,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不表态便不作决定。但是,祢衡在刘表那里的时间也不长。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对待刘表,使刘表无法忍受。于是,刘表将他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当**。

  黄祖知道祢衡的文名很高,让他起草文稿。不论是什么文稿,祢衡总是一挥而成,而且总是写得非常得体,符合黄祖的要求。为此,黄祖很看重他。

  黄祖的长子黄射(yi)也是当官的。他对祢衡的文才同样非常欣赏,常常邀祢衡游山玩水。一次,两人参观了东汉文字家蔡邕(yong)写的一块碑文,都觉得文笔很好,书法也很漂亮,深为赞美。

  回家后,黄射懊悔当时没有把碑文抄下来,以便细细回味。祢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后,说:“不妨事,我虽然只看了一遍,但还能记住。且让我写出来。”

  祢衡说罢,竟凭记忆把碑文全部默写了出来。事后,黄射派人去核对,竟然一字不差。众人知道,都夸祢衡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一次,黄射欢宴宾客,有人在宴会上献给他一只鹦鹉。黄射非常喜爱,当场请祢衡作一篇关于鹦鹉的赋。祢衡略一思忖,便举笔疾书,不一会儿把赋写毕。这就是他的代表作《鹦鹉赋》。

  尽管祢衡才学很高,记忆力惊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现没有丝毫收敛。一天,黄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逊。黄祖数说了他几句,他竟当众大骂黄祖。黄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将他拉上岸去处死。当时祢衡才二十五岁。

  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8)

——古代成语故事菁选

古代成语故事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 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阳、樊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囊萤读书

  车胤,晋代南*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点灯。日子久了,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才行。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

  此后,他就每晚靠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传说**开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撑天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了36501块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年代】古代

  【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毫无差别。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点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一定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而要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哟,我们要做个表里如一的人。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一次他过生日,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然后带着几分醉意坐在他家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下睡着了。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在殿试中,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非常喜欢他,就亲笔点名让他做了状元。不久,皇帝又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了淳于尊,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公主对淳于尊非常的体贴,还很孝顺父母,后来还给他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

  后来,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在那里,受到百姓爱戴,皇帝奖赏,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大槐安国。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三国成语故事菁选(扩展9)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菁选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

  元代马致远《荐福碑》。

  东汉后期,群雄割据,汉室衰微。皇族刘备痛感汉室没落,决心兴复汉室。听说隐居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二次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仍然避而不见。当时,张飞十分生气,但是刘备仍然不泄气。第三次,刘备又一次远路而来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打动,亲自出迎。在诸葛亮的茅草棚中他们畅谈当前时局,探讨夺取天下的策略。刘备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所打动。刘备于是拜孔明为军师,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复兴汉室,消灭曹操。

  诸葛亮出山不久后,曹操出兵伐刘备、孙权。诸葛亮献策联合孙权,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杀得曹操落荒而逃。不久后,诸葛亮又辅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北向中原,建立了蜀汉**,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诸葛亮打算继续伐魏。在他出师前给刘禅写了一个《出师表》,其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即源于此表。

  释义

  三顾茅庐原来是指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舍中拜访。后人常用此成语来形容诚心诚意地多次专程访问或多次邀请。

  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是当世的奇才。

  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来隆中拜见诸葛亮。谁知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儿去了,也不知何时回来。刘备惆怅不已,只好返回。

  过了几天,刘备准备再去隆中。张飞说:“派个人去把他叫来就可以了。”被刘备叱责了一顿。三人走到半路,下起大雪来。张飞又说:“天寒地冻的,不如回去吧。”刘备不听。不想诸葛亮又不在。刘备叹息道:“我刘备这样没福,不能见到先生。”恋恋不舍而归。

  过了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准备再去隆中。关羽说:“哥哥去了两次了,我们的礼数也够了。想是诸葛亮没本事,躲起来不敢见我们。”张飞说:“不用哥哥去,我去将他捆来。”刘备不要他们同行,关张不敢再劝。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草堂上午睡。刘备不敢惊动,张飞说:“我去后院放一把火,看他还睡。”刘备把关张赶到大门外,自己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了两个时辰,等到诸葛亮睡醒、更衣后,下拜说:“涿郡的'村夫刘备久闻先生大名。”

  在草堂上,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见刘备态度诚恳,终于答应帮助他。有了诸葛亮,刘备才得以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宏图。

  三顾茅庐是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要正心,要拿出请求别人的态度来。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书中讲的是:东汉未年,刘备去为了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就去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却外出郊游,不在家,刘备只好失望的回去了。

  后来,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张飞本不想再来,见诸葛亮不在,便气呼呼地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又失望的回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食,准备三度造访诸葛亮。

  于是便动身再次拜访诸葛亮,到了草庐外,只见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一直在屋外耐心的等待。

  刘备的诚意,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愿意出马辅佐他,打败敌军。

  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之后,让我明白了:去拜访别人,必须有一颗诚恳之心。这样,才会有回报。我们学*也是一样,只有我们认认真真的听好每一堂课,把所学的知识要点充分掌握住,按时完成布置得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最好自己能独立完成,检查自己真正学会了多少知识内容,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水分,到了考试的.时候,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如果,*时学*马马虎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就会靠的成绩很差。所以,我们要用《三顾茅庐》的态度去学*。

  东汉末年的时候,局势非常混乱。各地的诸侯豪强都纷纷出兵,想夺取领土,统一天下。

  刘备和曹操就是其中的两中杰出人物。

  原先,曹操打不过刘备,因为刘备有个名叫徐庶的谋士。曹操吃过几次败仗后,曹操非常生气,就将徐庶的母亲捉了起来,逼徐庶离开刘备。

  徐庶没办法,只好离开了刘备。但在临走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你可以请他辅佐你,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刘备听后,为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三顾茅庐的成语意思】: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的故事读后感】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用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他打江山。从刘备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你坚定目标,并不断地付出,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原文】

  臣本布衣(1),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2)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猥自枉屈(4),三顾(5)臣于草庐之中,谘(6)臣以当世之事,由是(7)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8)。(诸葛亮·《前出师表》)

  【注解】

  (1)布衣:*民。

  (2)不求闻达:无意追求名誉显贵。闻,音“问”。

  (3)卑鄙:地位卑微低贱。自谦之词。

  (4)猥自枉屈:委曲贬低自己的身分。猥,音“伟”。

  (5)顾:拜访、探望。

  (6)谘:音“资”,通“咨”,商量、询问。

  (7)由是:因此,自此以后。

  (8)驱驰:奔走效力。

  【故事阐述】

  我本来是个*民百姓,在南阳隆中耕种,为的是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并无意追求名誉显贵。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低贱,反而委屈贬低自己的身份,一连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谢、非常激动,于是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讨论】

  (1)身为堂堂一国之君的刘备,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找隐居山林的诸

  葛亮呢?

  (2)*民身份的诸葛亮为什么值得让人接二连三的来拜访?

  (3)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能象刘备一样有开阔的心胸,放下身段去

  虚心求教?

  【造句练*】

  例:老陈不忍心拒绝王经理三顾茅庐的诚意,最后决定到他的公司任职。

  例: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刘先生出马协助。

  【相似成语】

  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握发吐哺;礼贤下士

  【课后时间】

  请找出三个以“三”开头的成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