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调查报告9篇

首页 / 调查报告 / | 2022-09-14 00:00:00 调查报告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1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71%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人们过上幸福生活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内容有些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尤其是小学从三年级开英语课,但很多小学校里英语老师数量太少,导致老师工作量太大,出现了“一人多课”的现象。一些老师竟教全校学生的英语,可见工作量之大!由此导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

  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县、乡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年来各级*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很多骨干教师不愿意呆在农村,调至乡镇或县一级教育机构,这是因为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年来各级*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据调查,76%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就学生资源而言,学生基本上出了课本教材没有课外书可供阅读,学校里也因自身经济、书目价格太高等原因无法大量购进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这就导致阅读视野很窄。

  4、家庭问题

  在西部农村,父母为了维持家庭这种开支,相当一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由于隔代的关系,爷爷奶奶们大都很宠孙子孙女,对他们溺爱有加,这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形成都极为不利。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调皮,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们,任他们由着性子来,一位有一个6岁小孙子的老人说:“没办法,爸爸妈妈没在家,我们根本管不住他。”

  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

  第二,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

  第三,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靖远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做好准备。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2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一)农村教师水*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态度或学*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目标,但学生的学*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时能努力学*,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时学*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学生们将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方法简单和学*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沙河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3

  20xx年3月21日到4月16日之间,我和其他8位同学来到某某小学进行了为期28天的教育实*。28天的实*生活是辛苦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在横坑小学领导、老师及带队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在专业组老师特别是指导老师李老师和原班主任钟老师的帮助辅导下,我的实*工作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 实*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

  无论是带班还是教课,作为实*老师,都会有一个该校的正式老师带我们。带我班主任工作的,当然是我带的班级的原班主任,而带我教学工作的是我带班级的原数学老师,他对我们特好,经常指导我们怎样才能把内容讲清楚,怎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前一个星期,实*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看其他老师是怎样讲课的。这种听课和我们上学时听课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听课的重点是观察老师怎样讲课,学*如何传授知识,如何驾驭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而并不是学*老师所讲的知识。 我第一次上讲台时,自我感觉并不紧张,只是课讲得有点快,总体感觉还可以。后来的课,越讲越熟练,越讲越流畅,同学们对我讲授的知识都能吸收。有了前几次讲课的经验,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不但可以良好地控制时间,也能够适时地调。

  还没来得及反应,时间老人却已在我身边飘过,用他千百万年不变的声音告诉我:“再过五天,你的实*就要划上句号了,是否圆满结束,那么只有你知道。”心中百感交集,却也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在这一个月里,我紧张过、努力过、开心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进步了、成长了;学会了一些在学校以前从未学过知识,在此我向实*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以及学生表示深深的感谢。

  这次实*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一、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前也有过一些试教活动,但真正的小学教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这之间需要付诸很多的努力。

  首先在第一周,我听了指导老师的课。在听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并且自觉的备好课,如果是*题课,我则会事先认真把题目做一遍,想一下如果是我来讲我会怎么讲。到了听课时,我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的重点是注意科任老师讲解过程中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以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讲。

  同时,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注意学生的表情反应,而思考以后我要以怎样的形式去上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备学生”。在此期间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每当上完一节课,指导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这节课的难点与重点是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突出重点和难点,才会让学生更明白。

  当我第一次登上了讲台。虽然上课前不断的告诉自己要镇定,要循序渐进教学,可是在上课的铃声敲响的瞬间,望着台下五十双好奇的眼睛,紧张还是不请自来。即使偷偷的深呼吸也无济于事。虽然在隔晚我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备课,但根本不能按教案来讲,时间安排的不是很恰当,以致于重难点不够时间来强调,不过上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淅的。

  接下来的几节课都不是讲得很好,当时信心就下降了,也真正体会到做一名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好,在指导老师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精心备课以及修改教案并进行几次试讲,虽然这期间我暴露了很多不足,但老师的亲切鼓励让我变的有信心,有热情,让我觉得如果将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可以做的好。当然在后期的实*工作,我就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了。必然,自己的教学尚未能与张老师比较,但是我已以尽力而为了,做到问心无愧了。实*期间我从张老师哪里不仅学到了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分享他做班主任时的工作经验,还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师德,我想这些足可以让我受益终生。

  二、班主任工作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在注重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一直在努力做好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交付了一些工作任务都按时认真的完成。例如上体育课、上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以及自修课。在这同时,我有了一些领悟。要做好班主任一定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爱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在这一个月的班主任生活中,我逐渐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了解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优缺点。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的学*,生活以及思想情感,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有发挥个人的空间。但信任不等于放纵。

  由于经验的不足,刚开始的第一个星期与学生建立了朋友之间的关系,但尚未能把握一个度,以至于在第二个星期上课时,同学们不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纪律。通过观察原班主任的做法以及指导老师的指点,所以我在以后的实*工作注意把握了一个度。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时刻铭记叶老师(师范)的教导,以及张老师的指点。我与学生交朋友的同时,也按照张老师教的方法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同时,也不忘引导他们去学*、去与同学相处。在这期间,我们召开了一次题为“爱我中心小学”的主题队会。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热爱自己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情感教育。但是由于自己经验收的不足以及考虑的不周,当然时间也是一个问题,个人认为这一次的队会课不是开得很成功,所以事后,我 跟三位主持谈了,如何来组织和主持这样的主题队会,就能够更好达到所想要的目的。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复的,然而每天当我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觉得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朝气,让我有责任感,有动力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我又从原任班主任那里学*了班级管理方法和学生教育方法,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总结

  一个月的实*生活让我获益匪浅,并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实*,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会做的很好。现在,实*结束了。通过这次实*,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们不能只从书本上看“教学”,而也要在实际中“教书”,面向实际。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将会在未来的日子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时刻为成为一个好老师而努力。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就是由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发现法教学”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认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学应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从“做”中学,学生所学的应该是未来社会“实用”的知识。在国内,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充满了活力。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一节课下来,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问题,假如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这节课就不能说成功。但国外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国情,特别是不能都适合于每一个学校,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深入下去。国内课程改革还处探索阶段,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缺乏普遍性和具体有效的操作途径,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4

  关于对小学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县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县城(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对象:芮城县城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1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走访座谈

  一、基本情况

  县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县城现有留守儿童1056名。

  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

  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占15.9%;学*良好,占35.9%;学*成绩一般,占43.7%;学*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 “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原因探析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

  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入学。

  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四、总结

  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5

  教育公*是社会公*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6

  一、基本情况

  县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县城现有留守儿童1056名。

  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

  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占15.9%;学*良好,占35.9%;学*成绩一般,占43.7%;学*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原因探析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

  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入学。

  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四、总结

  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7

  调查目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县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县城(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对象:芮城县城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1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座谈

  一、基本情况

  县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县城现有留守儿童1056名。

  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占15.9%;学*良好,占35.9%;学*成绩一般,占43.7%;学*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原因探析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

  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入学。

  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四、总结

  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8

  人们常说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所以他们的健康成长从长远来看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前进的步伐。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去年小学生因安全意识的疏忽而造成的伤害仍然占有很高的比例,而我国已于XX年将3月31日定为我国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日,并要求各单位、各学校等大力加强对中小学生关于防火、防电以及其他安全知识的教育。那么,,我们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为此,我们借着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纪检部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在雅安八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的同时,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60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以及40位家长,从许多方面逐一做了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75%的小学生能够掌握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道,行人靠右以及不得私自下河游泳等基本的安全常识。然而对于地震、滑坡、雷击等自然灾害方面却了解甚少,只有9%。对于煤气中毒、家庭火灾等方面因年龄而异表现不同,年龄稍大的(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能略知一二,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一脸茫然。而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则令我们略感欣慰。几乎所有的家长一致认为必须加强对孩子门的安全知识教育。在这之中,83%的家长认为对自己机孩子的安全教育比较满意。

  同时,我们也对此次活动的效果做了一个调查:有接*90%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这次活动宣传效果很好,今后应多开展此类活动。也有4%的家长认为没有取得他们想象的效果,6%的家长认为无所谓。雅安八小的李校长也表示新颖有趣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可以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希望能和我们今后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合作。

  我们认为,对于小学生这类知识的宣传,不应仅仅局限在这样的宣传形式。学校应注意改变教育方式,争取让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接受,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仅如此,调查报告显示85%的家长表示更愿意让他们的孩子在学校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因此学校对于这种教育的强弱程度将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抽取的调查对象还不够多,有些问题反映的还不够全面,但这次调查基本上说明了对于小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此,衷心的希望各方面能够更加重视当前对于小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让我们祖国的花朵能够更好的茁壮成长。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9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71%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人们过上幸福生活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内容有些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尤其是小学从三年级开英语课,但很多小学校里英语老师数量太少,导致老师工作量太大,出现了“一人多课”的现象。一些老师竟教全校学生的英语,可见工作量之大!由此导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县、乡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年来各级*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很多骨干教师不愿意呆在农村,调至乡镇或县一级教育机构,这是因为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年来各级*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据调查,76%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就学生资源而言,学生基本上出了课本教材没有课外书可供阅读,学校里也因自身经济、书目价格太高等原因无法大量购进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这就导致阅读视野很窄,

  4、家庭问题

  在西部农村,父母为了维持家庭这种开支,相当一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由于隔代的关系,爷爷奶奶们大都很宠孙子孙女,对他们溺爱有加,这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形成都极为不利。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调皮,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们,任他们由着性子来,一位有一个6岁小孙子的老人说:“没办法,爸爸妈妈没在家,我们根本管不住他。”

  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

  第二,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

  第三,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靖远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做好准备。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9篇扩展阅读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9篇(扩展1)

——教育调查报告9篇

教育调查报告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是社会公*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教育调查报告2

  利用自行设计的“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方式、科学探究、课程评价制度五个方面对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五方面发生的转变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情况;问题;建议

  初中物理新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基本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前沿;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1]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是课程改革计划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客观分析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为进一步调整、修订新课程改革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南部、中部、北部各取一个市,每一个市随机抽取参与课改的初中物理教师30人(男15人、女15人)、学生100人(男50人、女50人)。

  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内容主要从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方式、科学探究、课程评价制度五个方面入手编制,采用单项选择题、开放性选择题和开放性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实施调查时,研究者委托当地教研人员,亲自将问卷发放给教师和学生,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教师问卷86份,有效学生问卷281份。采用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

  1.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环境

  学校对物理课改的重视程度是顺利推行物理新课程的根本保障。本次调查中85%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此次物理课改,其余教师认为不重视或持不清楚的态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他们对物理课程改革的适应情况是课改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本次课改,*30%的教师还不太适应。为了搞清楚物理课改的影响因素和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此次物理课程改革当中,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缺乏,二是传统思想对教师的束缚。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合理解决,物理课程改革很可能流于形式,无法顺利推行。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9.72%的教师选择独立解决,84.72%的教师选择与同事商量解决,只有2.78%的教师向教研组长反映,1.39%的教师向校领导反映,1.39%教师选择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消极态度。可见,绝大部分教师遇到困难并不向上级反映,造成上级并不清楚教师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解决课程资源匮乏问题,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评制度,是物理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图1 教师在物理课改中遇到的困难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2](211—213)以校内资源为主、校外资源为辅是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调查显示:在教学中,教师除使用黑板、粉笔等常规的教具外,73.61%的教师表示常使用模型、模具演示,61.11%的教师常使用幻灯机,51.39%的教师常使用挂图,41.67%的教师常使用多媒体计算机,12.50%的教师常使用录音机,8.33%的教师常使用录像机,6.94%的教师常使用一些其他的教具。此外,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见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集中在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19.44%的教师去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8.33%的教师去校外图书馆收集资料;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得出一致的结果,仅有28.33%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有些方面能够满足自己学*的需要,其余学生认为校图书馆不能满足自己物理学*的需要。可见,校图书资料更新慢、数量不足、与教学内容脱节等局限性,使得校图书资料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此外4*8%的教师认为学生从来不去校外图书馆等地去学*。校内图书馆有待进一步扩充更新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校外图书馆虽然便利,但并没有被广大师生所重视和利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条件差会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在本次调查中,66.67%的教师认为实验条件差,该现象是物理课程资源缺乏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因为条件差而放弃实验,28.23%的学生认为物理老师经常使用日常简易器材(如易拉罐、火柴、手电筒等)做实验,36.73%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时这样做,21.09%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会这样,10.54%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这样做。可见,大部分物理教师在努力挖掘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利用日常生活的简易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以此弥补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1.教学观念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是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物理教师教学观念决定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传统教学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此次课改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调查发现:72.22%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物理学*上的个别差异,75.00%的教师使学生间形

  成相互帮助、相互学*的气氛;19.44%的教师采取个别指导的办法促进学生学*,其余教师采用与家长合作等办法来帮助学生进步。由此可见,物理教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让不同学生在物理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物理教师创建相互学*、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由于受到考评制度的影响,93.06%的教师重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55.56%的教师重视学生全面的发展,31.94%的教师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如何定位物理教育目的,对物理新课程改革起着主导作用。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物理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在培养学生特长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2.教学行为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此次调查中显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仅8.50%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会批评学生,其余学生认为物理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并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提出超出教学要求的问题时,

  38.89%的物理教师采用包办的方式为学生详细解答,直到学生满意为止,58.34%的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学*,建议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仅有极少数的教师采用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告诉学生所提问题超出了教学要求,不必再考虑。

  此次新课程改革,期望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此次调查中63.89%的物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9.72%的物理教师从教材的实际考虑,6.94%的物理教师从教学条件考虑,19.44%的教师综合以上方面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常常将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教学,他们还特别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掌握。调查显示:51.36%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学*方法的讲授,35.37%的学生认为有时进行,13.26%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很少进行或根本不讲授学*方法。

  教师教学辅助方式的选择与应用也是物理课改的关键所在,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通过布置大量课外作业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已经不再是物理教师常采用的辅助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科特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知识;还可以采用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三)学生学*方式

  传统的学*方式是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方式。现代的学*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2](130—134)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方式转向现代学*方式。

  1.学*兴趣

  现代学*方式与传统学*方式相比,主要区别是学*兴趣。学生有了学*兴趣,学*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事半功倍。在本次调查中,49.66%的学生对学*物理非常感兴趣,43.88%的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其余学生兴趣极低或不感兴趣。在整个物理学*过程中,34.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79.93%的学生表示在以后的物理学*中,将更加努力地学*物理。以往有研究表明,物理课程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该结果与本次调查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课改以来,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探究、实验等,学生由被动学*逐渐转变为主动学*,其学*兴趣得以发展。

  2.与他人的交往

  与他人的交往、互动是学生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成功完成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方法,了解STS,树立科学世界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着重了解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结果显示:68.06%的物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充分,其余教师认为不充分,学生更多是被动听课。从学生角度来讲:37.41%认为经常与老师交流,59.52%经常与同学交流。当物理学*中遇到困难时,35.7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35.03%能够得到同学的及时帮助。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教师认为和学生互动充分,但大多学生认为与教师交流互动不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帮助,更多的转向同伴求助。为了顺利推行物理新课程,教师可以创造更多的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学*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3.自主学*

  自主学*是个体终身学*和毕生发展的基础,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现代化学*方式,其精髓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性。 [3]本次调查中33.79%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能够自觉地学*物理,57.14%的学生有预*的*惯,29.59%的学生能够及时复*。在实验过程中37.67%的学生表示由物理老师或实验老师提供实验器材和用品来进行探究,14.73%的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和用品,38.01%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7.88%的学生和同学商量一起选择,

  1.71%的不属于上述情况。在观察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时,42.18%的学生按课本的要求观察,47.96%的按老师的要求观察,5.44%的按照自己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其余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自觉主动地学*物理的*惯尚未养成,在小组实验中大多学生依照老师的安排和书本的提示进行实验和观察,还没有形成自主探究的*惯。

  总的来讲,70.83%的物理教师认为学生的学*方法多样,已经不存在死记硬背的学*;46.94%的学生认为物理学*负担不重,轻松愉快,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见学生自主探究的*惯虽未全面养成,但其学*方式正向主动的、多元的、新型的学*方式悄然变化。

  (四)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物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物理知识,学会学*,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意义的关键,也是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正确看待并实践科学探究,了解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薄弱环节,是此次调查中我们关注的问题。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部分物理教师因为没有领悟该教学方式的精神,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致使24.91%的学生认为几乎每节课物理老师都安排科学探究,7.51%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安排科学探究。调查还发现,虽然有84.69%的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对学*物理很有用,能帮助记忆、理解和应用知识,但38.91%的学生认为,科学探究活动花时间过多,影响自己的学*。其中主要原因来自四个方面:(1)教师对探究活动的误解与滥用,造成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腻烦;(2)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指导监控不到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盲目性很大;(3)组织纪律差,造成时间的浪

  篇三: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我利用实*的业余时间,对本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后,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又存在着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报告如下: 新*建立以来我市的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努力改变旧*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应试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流弊所及,基础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方针,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不*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较长一段时期来,教育部门及社会考察学校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从而就出现了诸如下列的种种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

  (一)生源质量分布不均,学校管理两极分化。 除了少数省、市(县)级重点中学因有高水*生源的保证 ,有集中本地区优秀教师的条件,在教学中相对遵循教学规律外,其余的学校可以粗分为这样两种情形:一类是除省、市(县)重点学校——“状元”学校外,处于“榜眼”或“探花”地位的学校,它们主要集中在城关或一些重点乡镇。因为要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所以千方百计网罗生源,实行*乎军营式的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可谓对学生“狂轰滥炸”。

  (二)管理手段相对单一,育人机制日趋弱化。 在许多教师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被分为两类:能升学的和不能升学的。于是管理中出现了保护与淘汰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往往

  是对“尖子生”的过分袒护,而对差生则歧视、讽刺、挖苦,甚至贬及学生家长的人格。有的教师还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块,作为“特区”,并把那些成绩后退的同学随时调入差生群中,以示惩罚。在一些乡镇中学,教师打学生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或忍气吞声,或纠集力量报复,甚

  至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育人机制的弱化,学生一旦违规违纪,往往缺乏教育,而用面壁罚站、逐出教室、关办公室“反省” 、“遣送”回家等手段处理。有的学校干脆制订了一整套违规罚款制度,从迟到、早退、抄作业到旷课、打架等,都有金额不等的罚法。有的不分青红皂白,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往学生家长身上推,学生一有学*或纪律问题,就通知家长来校处理,严重的甚至要家长把孩子领回去。束手无策的家长往往用打骂孩子的办法来消气 ,而孩子越发气恨教师与家长。

  (三)课程安排严重倾斜,技能训练形同虚设。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又规定了一系列需开设的副课和技能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材。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智育(其实是“应试能力”)被过分强化外,许多学校在美、音、劳方面形同虚设。首先,师资不配套。许多学校,上这些课是“拉夫式”的,谁有空谁上。其次,为了应付检查,教导处的总课表上排着这些课,而实际上,要么自修,要么被英、数、语等主课占用。至于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能减的则减,能取消的就取消 ,以节约一切时间进行文化学*,来应付考试,也防止学生“分心”。

  (四)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价值出现倾斜。 在一个地区内,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生源的分配也是按这等级来的,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为据而递减,于是从一开始,普通中学就处在最底层的地位。问题还在于,普通中学里学*好的学生全被城镇中学揽去。除此,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送往各重点学

  校,造成这些学校的班级严重超编,每班60多人已司空见惯,70~80人一班的也为数不少,于是有的普通中学干脆破罐破摔,教育质量更加低劣,教育状况日益拉大。学校之间教师的价值差异也被拉大,难怪一位从乡下调到城关的女教师说:“在城里,苦死累死都值得。” 以上所列举的现象是主要的,还有诸如“贵族学校”的纷纷冒出,初、高中复*班长盛不衰,家庭教师的日益吃香等现象,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对于上述现象后果的分析如下: 首先,“素质教育”的落实困难重重。由于“应试教育”替代“素质教育”,致使国民的总体素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每年除考入高校学生外,有95%以上的同龄人已经或正在走向社会。这些“劳动大军”是由于文化考试的不合格而被淘汰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校并没有学到多少跨入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些年,社会民工潮愈涌愈高,打工妹(仔)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可有些企事业单位却为招不到合格的工人而犯愁。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些民工以年轻人为主,而绝大多数文化水*不高,只能干些极简单的体力活。试想,这么一支越来越庞大的低素质的劳动大军怎么去实现现代化?

  还有那么一部分青少年,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加上原来生活的养尊处优,有的已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社会渣滓,成为当前社会治安严重恶化的源头之一。*部门每年公布的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统计表已说明了问题。虽然这不能全归咎于学校教育,但学校不重视“素质教育”应是一个原因。至于那些升入高校的“ 天之骄子”是否都真正成为合格的人才呢?出现于许多报端杂志上的有关大学

  生思想、道德、能力、文化素养的报道表明,有一部分是不尽人意的。完全可以这么说,“应试教育”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大量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的社会废品。一个在低素质国民充斥的国家,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很难的。

  其次,学生道德水准严重滑坡。由于思想教育手段陈旧,管理方式单一,学校的道德教育疲软乏力。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着“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实践太少,测评太虚”等弊端,教育效果不佳,而对考分的长期追逐则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成绩好,一好百好;成绩差,一无是处。“三好生”的评定标准更是“智育第一”,家长、社会的心理合力更强化了这一标准。这样,学生的心理发育就很不健全,甚至到了畸形的地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道德滑坡的直接表现是个体意识的无限膨胀,排他情绪的充分显露。我们深知,自私、冷漠的个体心灵是无法构成温暖火热的精神世界的;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国民是缺乏振兴民族的干劲的。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考虑,道德滑坡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头等大事,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第三,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健全。青少年时期是最富想象力的,如果学校教育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欲望,再加上知识引导,就会学得更好,并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可是目前的基础教育,把学生一律捆绑在升学的战车上,学生的身心受压抑,活泼的天性被束缚,想象力被抑制,于是不管上大学或入社会,往往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学生体质下降,技能明显低下。由于过分强调智育,许多

  

教育调查报告3

  xx级物理学 xxx 20xxxxxxx

  教育实*是我们师范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走向岗位的必经阶段,也是师范生接触和学*教育教学实践知识和经验的宝贵机会。根据院系老师的要求,我们08物理学专业两个班的学生联系到南华县第一中学作为我们的见*实*单位,在那里开始了我们为期六周的教育实*,在南华一中高一高二物理教学组各位老师的知道和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和实*工作,对我个人而言,我收获很多,现将本次教育实*工作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10月份,对我实*的中学的学生的学*心理状况和教学改革后物理学*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当前中学生的学*心理现状,物理学*兴趣、动机、态度、环境。

  2、当前中学生的物理学*中的困难学*的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态度、学*需求和学*目的四个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学*兴趣

  从总体上看,当前高中生学*物理的兴趣是比较高的。有18. 44 % 的学生对学*物理“很感兴趣”,42. 08 % 的学生“感兴趣”,36. 88 % 的学生选择“一般”,仅有2. 60 % 的学生“不感兴趣”。调查还显示, 大自然、物理实践活动和高新科技是激发学生学*物理兴趣的主要因素。虽然高中生学*物理的兴趣比较高,但多数学生对高中物理新课程还不甚了解。只有2. 39 % 的学生“有深入了解”,28. 42 % 的学生选择“一般了解”,分别有44. 25 % 和19. 96 % 的学

  生选择“不了解, 但听说过”和“没听说过”,4. 99 % 的学生甚至选择“不感兴趣”。新课程与学生的学*休戚相关, 学生却对其置若罔闻。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推行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使新课程完全深入人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地推进。

  学*动机

  学*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活动的内在动因,它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一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推动力量。对学生学*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多选) ,49. 02 % 的高中生学*物理的主要动机是“迫于升学压力”,45. 34 % 的学生是出于“对物理知识感兴趣”,44. 47 % 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17. 14 % 的学生想“学好本领, 报效祖国”,8. 03 % 的学生和9. 33 % 的学生选择“其他”和“说不清”。可见, 高中生学*物理的主要动机是升学压力、兴趣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同时不难看出, 虽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但高考仍旧是大多数高中生学*物理的“指挥棒”。由于目前我国高考偏重结论性知识的考查,因此,高中生在物理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仍然极为严重。

  学*态度

  学*态度是指学生对学*较为持久、稳定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学*物理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然而,对于“你经常参加一些与物理相关的课外活动吗”,仅有3. 90 %和11. 71 %的学生选择“参加兴趣小组, 在课外活动中表现积极”或“偶尔参加一些活动”, 尚有62. 04 % 和14. 97 %的学生选择“虽然想参加, 但学校很少组织这类活动”或“课业负担过重, 没时间参加”, 甚至有7. 38 % 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由此可见,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往往处于“鸡肋”般的尴尬境地。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有参与的欲望;另一方面,却是学生苦于“课业负担重”或“学校很少组织这类活动”,而无暇或无法顾及。探究式实践活动的开展已成为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育的最大盲点。

  学*环境

  家长被认为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协商者、评价者、宣传者,是社会课程资源的组织者”。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家长对孩子的物理学*仍然不够重视。只有14. 32 % 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物理学*“非常关心”,42. 95 % 的学生选择“比较关心,但更关心语、数、外等科目”,20. 17 % 的学生选择“不太关心, 只关心语、数、外科目”, 甚至有22. 56 % 的学生选择的是家长对自己的物理学*“从来不过问”。相对于家庭环境而言,学生对学校的物理教学总体上比较满意, 对于“你认为现在的物理教学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调查结果表明(可多选) ,分别有90. 58 % 和74. 87 % 的学生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40. 31 % 的学生选择“教师素质”,34. 03 % 的学生选择“课时安排”, 以及24. 08 % 的学生选择“其他”。其中的“教学方法”项实际上与教师素质密切相关。因此,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新课改的当务之急。在社会资源的利用方面,65. 29 % 的学生除了物理教科书以外还通过“报刊、杂志或课外读物”获取物理知识,46. 64 % 的学生选择“电视、广播”, 2 8 . 4 2 %的学生选择“与他人交谈”,24. 73 % 的学生选择“上网”,4. 34 % 的学生选择“其他”,仅有13. 88 % 的学生除了通过物理教科书获取物理知识外“再也没有了”。当遇到物理难题时,44. 03 % 的学生首先会“独立思考”,18. 00 % 和22. 78 % 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或长辈请教”或“找同学讨论”,6. 07 %和1. 95 % 的学生选择“利用图书室或电脑网络查资料”或“其他”,仅有7. 16 % 的学生“不去管他”。可见,高中生已经能够主动利用一定的社会资源获取物理知识,并且在利用率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学**惯

  虽然绝大多数高中生已经认识到学*物理的重要性, 并在学*中表现出浓厚兴趣, 但从调查中还是可以看出, 在物理学*的各个环节中,许多学生仍旧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惯。结果表明, 仅有29. 72 % 的学生在课上“思维活跃, 边听边思考”,44. 69 % 的学生依旧沿袭课改以前的听讲*惯,能够“认真听讲,但只是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 大多数高中生在学*物理过程中偶尔才和同学讨论, 分别有12. 36 %和4. 34 % 的学生甚至“从不讨论”或认为“没必要”;分别有79. 18 %和86. 77 %的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课后及时复*的学**惯, 甚至有23. 97 %和19. 78 %的学生不知该如何进行预*和复*; 虽然81. 34 % 的高中生在课上记录笔记,但往往未得要领; 对于应该如何完成物理课后作业, 多数学生并未形成明确认识;37. 31 %的学生选择“独立完成, 从不与别

  人商量”;34. 27 % 的学生选择“与同学相互商量, 共同完成”;28. 41 % 的学生甚至对物理课后作业存在偏见,将其视为负担。

  学*方法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多数高中生的物理学*仍不得法。7. 81 % 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不得法”,60. 09 % 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得法”, 只有30. 15 % 和1. 95 % 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得法”和“很得法”。针对选择“很不得法”和“不太得法”的学生,追加设计了“你最希望通过何种方式得到学*方法的指导”。调查结果为:37. 7 % 的学生选择“由老师教授”,23. 64 % 的学生选择“与同学相互交流”,26. 84 % 的学生选择“通过做课后练*自己领悟”, 7 . 9 9 %的学生选择“其他”,3. 83 % 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建议及对策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笔者特提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加相应的教学投入,为学生学*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物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教学方法; 建立学*型家庭,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拓展学生的物理学*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高中生优化物理学*,形成健康的学*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学**惯;倡导多元化的物理评价体系, 评价的内容要兼顾知识, 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调查报告4

  10月,我被分到上海市川沙中学华夏西校进行为期六个星期的教育实*,实*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教学的教育实*,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上海市川沙中学及蔡路两校的音乐课而言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以及以后的师弟师妹们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学校调查。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以上两校的音乐学*以及 学生的素质做了以下分析及调查。 我想这对于我们实*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及师弟师妹们以后的实*工作有些效果。

  一、川沙中学华夏西校简况

  我实*所在的学校是上海市川沙中学,学校规模较大,分东西两个校区,我在华夏西校实*。全校共40余个班。该校在川沙地区考试成绩排行前几名, *年来生源也较多,主要是上海本地的孩子。 学校的经济状况很好,设备先进,教室有电脑、幻灯机等的现代教育设备。*几年,该校学生的成绩较好,基础扎实,学生们动脑思考的能力也比较强,音乐基本素质相对比较较高。本校音乐老师有3名,师资能力比较雄厚,学生们在各个方面的素质也比较高。除了实*以外,我们几个实*生还做了一次全国书法等级考试的监考,地点在川沙中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是华夏西校的在校生及周边学校的学生,最小的有小学2、3年级的学生,考试等级均有,以5——8级为主。

  二、蔡路中学简况

  上海实*小组的宿舍在蔡路中学。川沙中学离蔡路中学有一段路程,坐车的话,也需要半个钟头的时间,所以在川沙实*的同学早上必须早起。刚去到上海蔡路中学时,蒙*和周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区见校长,吴校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 。简单的说一下我对蔡路的了解,这所学校百分之八十的生源是外地学生(农民工子女),非常单纯,可爱,但各方面的素质相对川沙中学的学生低一些,当然,这不是我的看法,是老师们给我们介绍时讲到的。

  三、两校的理念解析

  川沙中学和蔡路中学的音乐教师能力都非常强,而且有着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两校的学生均有预初年级、初一以及初二及初三(华夏西校没有初三,初三在分校)。蔡路中学的预初年级和初一年级是教吹口风琴,但在华夏西校是没有这个器乐吹奏。据华夏西校的老师讲:因为投资太大,浪费时间,分散学*精力,在华夏西校是相当注重学*成绩的。蔡路中学则不然,他们学校鼓励学生们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不注重成绩,因为他们不用参加中考,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求知欲望比较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动”起来,不要那么束缚似乎成了这个学校的主旨,应对了吴校长的那句箴言。蔡路的经济实力丝毫不比川沙的差,据我们这些天的感受,感觉蔡路似乎更舍得去做一些与学生身心有益的事情,而华夏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三、我的实*感悟

  通过以上的调查以及这一个月以来的学*,我认为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培养学生学*音乐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融入到课堂中去。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音乐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音乐的重要性。对音乐的学*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作为导入,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可能回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枯燥的单元,我建议最好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让学生一下子对视频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音乐,也会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对于一些比较难教唱的歌曲而言,最好是教师在课堂上师范,教唱,多与学生互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音乐素质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音乐素质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的,我在实和调查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

  四、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音乐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中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

  总之,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水*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变成现实。

  最后,我要诚挚的向上海的老师们、学生们表示感谢! 谢谢你们给我这个机会。

教育调查报告5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心理特点

  3、当前农中学生的学*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态度、学*需求和学*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澄西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接*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和多次与教师、学生座谈的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的学*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中学生的学*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60%的学生认为学*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32%的学生认为学*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8%的中学生没有考虑。另外,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许多学生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这与考大学意识的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高中生厌恶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教育调查报告6

  利用自行设计的“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方式、科学探究、课程评价制度五个方面对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五方面发生的转变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情况;问题;建议

  初中物理新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基本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前沿;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1]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是课程改革计划变为现实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客观分析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为进一步调整、修订新课程改革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南部、中部、北部各取一个市,每一个市随机抽取参与课改的初中物理教师30人(男15人、女15人)、学生100人(男50人、女50人)。

  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内容主要从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方式、科学探究、课程评价制度五个方面入手编制,采用单项选择题、开放性选择题和开放性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实施调查时,研究者委托当地教研人员,亲自将问卷发放给教师和学生,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教师问卷86份,有效学生问卷281份。采用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

  1.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环境

  学校对物理课改的重视程度是顺利推行物理新课程的根本保障。本次调查中85%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此次物理课改,其余教师认为不重视或持不清楚的态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他们对物理课程改革的适应情况是课改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本次课改,*30%的教师还不太适应。为了搞清楚物理课改的影响因素和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此次物理课程改革当中,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缺乏,二是传统思想对教师的束缚。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合理解决,物理课程改革很可能流于形式,无法顺利推行。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9.72%的教师选择独立解决,84.72%的教师选择与同事商量解决,只有2.78%的教师向教研组长反映,1.39%的教师向校领导反映,1.39%教师选择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消极态度。可见,绝大部分教师遇到困难并不向上级反映,造成上级并不清楚教师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解决课程资源匮乏问题,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评制度,是物理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图1 教师在物理课改中遇到的困难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2](211—213)以校内资源为主、校外资源为辅是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调查显示:在教学中,教师除使用黑板、粉笔等常规的教具外,73.61%的教师表示常使用模型、模具演示,61.11%的教师常使用幻灯机,51.39%的教师常使用挂图,41.67%的教师常使用多媒体计算机,12.50%的教师常使用录音机,8.33%的教师常使用录像机,6.94%的教师常使用一些其他的教具。此外,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见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集中在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19.44%的教师去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8.33%的教师去校外图书馆收集资料;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得出一致的结果,仅有28.33%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有些方面能够满足自己学*的需要,其余学生认为校图书馆不能满足自己物理学*的需要。可见,校图书资料更新慢、数量不足、与教学内容脱节等局限性,使得校图书资料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此外4*8%的教师认为学生从来不去校外图书馆等地去学*。校内图书馆有待进一步扩充更新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校外图书馆虽然便利,但并没有被广大师生所重视和利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条件差会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在本次调查中,66.67%的教师认为实验条件差,该现象是物理课程资源缺乏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因为条件差而放弃实验,28.23%的学生认为物理老师经常使用日常简易器材(如易拉罐、火柴、手电筒等)做实验,36.73%的学生认为老师有时这样做,21.09%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会这样,10.54%的学生认为老师从不这样做。可见,大部分物理教师在努力挖掘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利用日常生活的简易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以此弥补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1.教学观念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是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物理教师教学观念决定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传统教学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此次课改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调查发现:72.22%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物理学*上的个别差异,75.00%的教师使学生间形

  成相互帮助、相互学*的气氛;19.44%的教师采取个别指导的办法促进学生学*,其余教师采用与家长合作等办法来帮助学生进步。由此可见,物理教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让不同学生在物理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物理教师创建相互学*、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由于受到考评制度的影响,93.06%的教师重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55.56%的教师重视学生全面的发展,31.94%的教师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师如何定位物理教育目的,对物理新课程改革起着主导作用。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物理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学*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在培养学生特长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2.教学行为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此次调查中显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仅8.50%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会批评学生,其余学生认为物理教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并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提出超出教学要求的问题时,

  38.89%的物理教师采用包办的方式为学生详细解答,直到学生满意为止,58.34%的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学*,建议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仅有极少数的教师采用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告诉学生所提问题超出了教学要求,不必再考虑。

  此次新课程改革,期望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此次调查中63.89%的物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9.72%的物理教师从教材的实际考虑,6.94%的物理教师从教学条件考虑,19.44%的教师综合以上方面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常常将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教学,他们还特别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掌握。调查显示:51.36%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学*方法的讲授,35.37%的学生认为有时进行,13.26%的学生认为物理教师很少进行或根本不讲授学*方法。

  教师教学辅助方式的选择与应用也是物理课改的关键所在,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通过布置大量课外作业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已经不再是物理教师常采用的辅助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科特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知识;还可以采用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三)学生学*方式

  传统的学*方式是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方式。现代的学*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2](130—134)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方式转向现代学*方式。

  1.学*兴趣

  现代学*方式与传统学*方式相比,主要区别是学*兴趣。学生有了学*兴趣,学*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事半功倍。在本次调查中,49.66%的学生对学*物理非常感兴趣,43.88%的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其余学生兴趣极低或不感兴趣。在整个物理学*过程中,34.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79.93%的学生表示在以后的物理学*中,将更加努力地学*物理。以往有研究表明,物理课程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该结果与本次调查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课改以来,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探究、实验等,学生由被动学*逐渐转变为主动学*,其学*兴趣得以发展。

  2.与他人的交往

  与他人的交往、互动是学生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成功完成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方法,了解STS,树立科学世界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着重了解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结果显示:68.06%的物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充分,其余教师认为不充分,学生更多是被动听课。从学生角度来讲:37.41%认为经常与老师交流,59.52%经常与同学交流。当物理学*中遇到困难时,35.7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35.03%能够得到同学的及时帮助。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教师认为和学生互动充分,但大多学生认为与教师交流互动不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帮助,更多的转向同伴求助。为了顺利推行物理新课程,教师可以创造更多的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学*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3.自主学*

  自主学*是个体终身学*和毕生发展的基础,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现代化学*方式,其精髓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性。 [3]本次调查中33.79%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能够自觉地学*物理,57.14%的学生有预*的*惯,29.59%的学生能够及时复*。在实验过程中37.67%的学生表示由物理老师或实验老师提供实验器材和用品来进行探究,14.73%的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和用品,38.01%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7.88%的学生和同学商量一起选择,

  1.71%的不属于上述情况。在观察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时,42.18%的学生按课本的要求观察,47.96%的按老师的要求观察,5.44%的按照自己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其余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自觉主动地学*物理的*惯尚未养成,在小组实验中大多学生依照老师的安排和书本的提示进行实验和观察,还没有形成自主探究的*惯。

  总的来讲,70.83%的物理教师认为学生的学*方法多样,已经不存在死记硬背的学*;46.94%的学生认为物理学*负担不重,轻松愉快,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见学生自主探究的*惯虽未全面养成,但其学*方式正向主动的、多元的、新型的学*方式悄然变化。

  (四)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物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物理知识,学会学*,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意义的关键,也是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正确看待并实践科学探究,了解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薄弱环节,是此次调查中我们关注的问题。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部分物理教师因为没有领悟该教学方式的精神,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致使24.91%的学生认为几乎每节课物理老师都安排科学探究,7.51%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安排科学探究。调查还发现,虽然有84.69%的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对学*物理很有用,能帮助记忆、理解和应用知识,但38.91%的学生认为,科学探究活动花时间过多,影响自己的学*。其中主要原因来自四个方面:(1)教师对探究活动的误解与滥用,造成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腻烦;(2)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指导监控不到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盲目性很大;(3)组织纪律差,造成时间的浪

  篇三: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我利用实*的业余时间,对本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后,有了显著的成就,但又存在着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报告如下: 新*建立以来我市的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几十年来,党和*努力改变旧*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逐年加大对文教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衡,升学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基础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第一”取代了“人才第一”,“应试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流弊所及,基础教育越来越背离教育方针,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已发生变化。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劳动价值不*等。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较长一段时期来,教育部门及社会考察学校和教师业绩的标准偏重于升学的多寡、分数的高低,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升学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为了达到升学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无形中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教育部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几乎都卷入了“升学唯一”的怪圈中,从而就出现了诸如下列的种种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

  (一)生源质量分布不均,学校管理两极分化。 除了少数省、市(县)级重点中学因有高水*生源的保证 ,有集中本地区优秀教师的条件,在教学中相对遵循教学规律外,其余的学校可以粗分为这样两种情形:一类是除省、市(县)重点学校——“状元”学校外,处于“榜眼”或“探花”地位的学校,它们主要集中在城关或一些重点乡镇。因为要保持固有的名次和地位,所以千方百计网罗生源,实行*乎军营式的管理,教学上加班加点,尤其是几门主课,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频繁的补课、考试,可谓对学生“狂轰滥炸”。

  (二)管理手段相对单一,育人机制日趋弱化。 在许多教师的班级管理中,学生被分为两类:能升学的和不能升学的。于是管理中出现了保护与淘汰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往往

  是对“尖子生”的过分袒护,而对差生则歧视、讽刺、挖苦,甚至贬及学生家长的人格。有的教师还在桌位安排中,把“尖子生”排在最佳位置,把差生放在偏角,或者把差生集中在一块,作为“特区”,并把那些成绩后退的同学随时调入差生群中,以示惩罚。在一些乡镇中学,教师打学生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或忍气吞声,或纠集力量报复,甚

  至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育人机制的弱化,学生一旦违规违纪,往往缺乏教育,而用面壁罚站、逐出教室、关办公室“反省” 、“遣送”回家等手段处理。有的学校干脆制订了一整套违规罚款制度,从迟到、早退、抄作业到旷课、打架等,都有金额不等的罚法。有的不分青红皂白,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往学生家长身上推,学生一有学*或纪律问题,就通知家长来校处理,严重的甚至要家长把孩子领回去。束手无策的家长往往用打骂孩子的办法来消气 ,而孩子越发气恨教师与家长。

  (三)课程安排严重倾斜,技能训练形同虚设。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又规定了一系列需开设的副课和技能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材。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智育(其实是“应试能力”)被过分强化外,许多学校在美、音、劳方面形同虚设。首先,师资不配套。许多学校,上这些课是“拉夫式”的,谁有空谁上。其次,为了应付检查,教导处的总课表上排着这些课,而实际上,要么自修,要么被英、数、语等主课占用。至于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能减的则减,能取消的就取消 ,以节约一切时间进行文化学*,来应付考试,也防止学生“分心”。

  (四)学校等级分化严重,教师价值出现倾斜。 在一个地区内,把学校分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等不同等级。生源的分配也是按这等级来的,国家的教育投入也以此为据而递减,于是从一开始,普通中学就处在最底层的地位。问题还在于,普通中学里学*好的学生全被城镇中学揽去。除此,有“路子”或有钱的家长,把子女送往各重点学

  校,造成这些学校的班级严重超编,每班60多人已司空见惯,70~80人一班的也为数不少,于是有的普通中学干脆破罐破摔,教育质量更加低劣,教育状况日益拉大。学校之间教师的价值差异也被拉大,难怪一位从乡下调到城关的女教师说:“在城里,苦死累死都值得。” 以上所列举的现象是主要的,还有诸如“贵族学校”的纷纷冒出,初、高中复*班长盛不衰,家庭教师的日益吃香等现象,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对于上述现象后果的分析如下: 首先,“素质教育”的落实困难重重。由于“应试教育”替代“素质教育”,致使国民的总体素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每年除考入高校学生外,有95%以上的同龄人已经或正在走向社会。这些“劳动大军”是由于文化考试的不合格而被淘汰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校并没有学到多少跨入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些年,社会民工潮愈涌愈高,打工妹(仔)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可有些企事业单位却为招不到合格的工人而犯愁。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些民工以年轻人为主,而绝大多数文化水*不高,只能干些极简单的体力活。试想,这么一支越来越庞大的低素质的劳动大军怎么去实现现代化?

  还有那么一部分青少年,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加上原来生活的养尊处优,有的已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社会渣滓,成为当前社会治安严重恶化的源头之一。*部门每年公布的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统计表已说明了问题。虽然这不能全归咎于学校教育,但学校不重视“素质教育”应是一个原因。至于那些升入高校的“ 天之骄子”是否都真正成为合格的人才呢?出现于许多报端杂志上的有关大学

  生思想、道德、能力、文化素养的报道表明,有一部分是不尽人意的。完全可以这么说,“应试教育”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大量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的社会废品。一个在低素质国民充斥的国家,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很难的。

  其次,学生道德水准严重滑坡。由于思想教育手段陈旧,管理方式单一,学校的道德教育疲软乏力。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着“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实践太少,测评太虚”等弊端,教育效果不佳,而对考分的长期追逐则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成绩好,一好百好;成绩差,一无是处。“三好生”的评定标准更是“智育第一”,家长、社会的心理合力更强化了这一标准。这样,学生的心理发育就很不健全,甚至到了畸形的地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道德滑坡的直接表现是个体意识的无限膨胀,排他情绪的充分显露。我们深知,自私、冷漠的个体心灵是无法构成温暖火热的精神世界的;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国民是缺乏振兴民族的干劲的。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考虑,道德滑坡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的头等大事,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第三,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健全。青少年时期是最富想象力的,如果学校教育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欲望,再加上知识引导,就会学得更好,并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可是目前的基础教育,把学生一律捆绑在升学的战车上,学生的身心受压抑,活泼的天性被束缚,想象力被抑制,于是不管上大学或入社会,往往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学生体质下降,技能明显低下。由于过分强调智育,许多

  

教育调查报告7

  一、某某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某某小学现今在校人数共有263人,教师21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分为7个级别。该校全面实行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从小学3年级开始对学生开展外语教育,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以后英语知识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并积极培养在校教师进行继续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领导教育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使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某某小学的教育方针

  该校的教育方针,多数实行教师聘任制,分为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把工作成绩与实际相结合,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因为该校的教育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校的毕业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为初中的初级教育培养了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三、某某小学的教育优势

  该校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办学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过程多为无固定师资,无固定校舍,无稳定经费的“三无学校”*年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学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注重办学投入增添教学设备,美化校园环境。

  从以上情况看来,该校的教学水*已具有相当的素质,办学加强教育素质,该校在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

  1、采取坚决措施、营造教育环境

  该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比例的下限,并建立小学的评估制度和评价原则。在全校公布评价结果,还鼓励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好的教育素质,而且要不断培养自己、深造自己,保证自己的职称评定、标准、等于或高于重点学校。

  2、理顺关系、拓展空间

  该校对义务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使学校尽快完成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并按规范对学校进行了改善。

  3、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了健全教育评估制度,通过检查评估促进了社会办学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科学化。

  四、某某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某某小学基本上都已经推进了素质教育,办学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对学*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三)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五、今后的设想和建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学素质,根据市提出的:“重点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素质,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选题监测制度”的要求。笔者针对以上某某小学所存在的几点问题,结合今年全市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活动精神,认为要加强某某小学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资源,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以后因学*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学质量,普通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某某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该校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界水*为标准,认真落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某某小学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条件为依据,按照《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认真规定和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教育工作规范有效地进行,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制度建设:1、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2、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和师生考勤制度;3、要建立教师学*,培训制度;4、要健全听课制度;5、要建立教研、教改成果检查、评比、交流制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内容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考勤查学生的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度评分方法,取消百分制结果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职能作用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乡镇中心学校的共同任务。要明确责任,实行领导负责制,加强乡镇中心要亲自抓好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某某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育调查报告8

  一、主题的确立与材料的选择

  关于主题。调查报告主题和调查之前的选题与立意应该一致,当然,在获得调查资料后,对问题有了再认识,也可以重新确立主题,确立主题要求是:

  第一,主题要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一种教育理论,这种教育理论能对现在的教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即使是探索,也要具有前瞻性,而不能是过时的落后的东西。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所针对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十分紧迫的或长期没有解决而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主题要体现调查资料,资料能够充分说明主题。主题的确立要依据调查资料的内容,要能体现调查资料的内容。预先的假设与现有的材料不一致,要以现在的材料为准进行修正。要使材料能够充分说明主题。

  第三,主题宜小不宜大。小的主题能密切联系教育实际,也能较好地获取材料,撰写起来也较容易。大的主题费时费力,只适合专门的教育科研部门进行研究。对广大在职教师来说,主题宜小不宜大。

  关于材料的选择。材料是确立主题的基础,主题是材料的统率,调查报告的主题决定了调查资料的取舍,选择材料的要求是:

  第一,材料要典型。调查获取的材料很多,经过整理后的材料应该都是有用的材料,如果不加选择;全部写入文章中,势必变成材料的堆砌。因此,必须选取最具说服力的典型材料。

  第二,材料要充分。调查报告注重的就是事实,事实充分就能很好地说明观点,因此,写作调查报告要让充分的事实说话,切忌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二、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

  教育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引言、主体、结尾几个部分。

  l、标日

  标题是文章的门面,好的标题一看就能让人感觉到该调查报告的意义。标题的写法有两种。即单行标题和双行标题。

  (1)单行标题俗称在标题,它或者揭示调查报告的基本观点,如《要把农村小学的图音体教育落到实处》;或者表明调查的对象范围、如《xx市农村中小学乱收费情况调查》;或者把要调查研究的问题作标题,如《负担为何越减越重》。

  (2)双行标题又称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从正面或侧面揭示调查报告的中心内容或基本观点,又被称为虚题,它常采用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来写。副标题直接表明调查的对象范围,又称作实题。例如:

  上山下乡,动乡交流

  ---xx市与xx县对口帮教支教情况调查

  表明对象的标题一定要注意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要确保读者能够从调查范围上确定你的调查的意义大小。

  2.引言

  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要简要地介绍调查的概况,包括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对象、一范围、方法、内容等,这些方面不一定要齐全,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介绍,或者简要地介绍调查的经过;或者阐述调查结果或基本观点;或者提出教育领域颇受关注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言用语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3.主体

  这部分要对调查材料进行条理性的叙述和分析。常见的结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调查经过或事件发展顺序,先叙述调查的事实材料,然后分析问题,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启示或结论;另一种是边分析边叙述,把材料分成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主题。如果是长篇调查,一般要有小标题,篇幅较短的也要在句首有中心句,这样便于读者阅读。

  4 结尾

  结尾是对全文的收缩,常见的结尾有:(1)归纳结论;(2)在正文分析作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或建议;(3)强调和突出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或揭示的问题,以引起关注。

教育调查报告9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目前状况

  调查时间:XX年**月**日

  调查对象:城乡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

  实施人:***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样一个发展*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危机。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几年前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义相对于一些所居住的区域远没有普及,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各地*在这种“普及”的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和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大学率的反弹,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大学率高于城市,农村教育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的比例高。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XX年间,还是有很多儿童未上小学,小学阶段失学,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及初中阶段失学的人,这么多人的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此有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处在低文化层,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骨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一)教师分布不合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而及分化严重,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全区还有上百计划外教师即无法保证质量,又加重乡、村及村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教师减损严重,补充困难

  因为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师都往其他方面去发展,因而教师从而减少而现在教师工资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在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入学高峰,教师严重缺,而区域财政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情况是一方面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二)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很多课程都因为设施而减少上课,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法创新。

  (三)农村教育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学校好于乡镇教师及不公*,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资源分布不公*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城市教育资源总是被*满足而农村教育资源是那么的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农村的活动设备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则是多种多样,资源分配的不公*,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解决问题策略

  (一)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源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二)加大*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来反,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五)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和学院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五、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之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激发自己的学*激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样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工作做准备,参加假期的乡村支教活动,把我们学*书本的知识投身于实践中。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而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萌发了我们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9篇(扩展2)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6篇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71%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人们过上幸福生活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内容有些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尤其是小学从三年级开英语课,但很多小学校里英语老师数量太少,导致老师工作量太大,出现了“一人多课”的现象。一些老师竟教全校学生的英语,可见工作量之大!由此导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

  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县、乡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年来各级*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很多骨干教师不愿意呆在农村,调至乡镇或县一级教育机构,这是因为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年来各级*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据调查,76%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就学生资源而言,学生基本上出了课本教材没有课外书可供阅读,学校里也因自身经济、书目价格太高等原因无法大量购进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这就导致阅读视野很窄,

  4、家庭问题

  在西部农村,父母为了维持家庭这种开支,相当一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由于隔代的关系,爷爷奶奶们大都很宠孙子孙女,对他们溺爱有加,这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形成都极为不利。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调皮,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们,任他们由着性子来,一位有一个6岁小孙子的老人说:“没办法,爸爸妈妈没在家,我们根本管不住他。”

  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

  第二,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

  第三,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靖远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做好准备。

  教育公*是社会公*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未来的世纪将是以智取胜的世纪。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都把成功的希望之光聚集在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上,世人称之为“通向新世纪的战略制高点”。而合格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教育改革。现在我国*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希望通过教师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人才。这里的“人才”不是迄今学校教育的“标准化人才”,而是具有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此,要求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影响下的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宣传素质教育,然而声势如雷电交加,成效却细雨绵绵。何以如此?师范教育和小学教师培训该如何改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小学教师的教改思想观念、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改革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概况及结果分析

  1、调查概况

  (1)调查目的及问卷编制依据。由应试教育体制转向素质教育体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观念的变革是最高层次的革新。对此,国家教育部*部长说,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了解小学教师现有的教育思想观念,从事教育改革实践的情况,同时也为师范教育的改革以及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寻找科学依据。按照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在征询小学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编制成这份调查问卷。

  (2)调查的主要内容。这份包括30个项目的问卷从6个方面对小学教师教改思想状况及教改实践状况进行了调查。这6个方面分别是:

  ①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即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认识;

  ②教师对新的学科教学模式的了解情况及运用情况;

  ③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情况;

  ④教师补充新知识情况及从事教育科研情况;

  ⑤教师对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理解及使用情况;

  ④教师补充新知识情况及从事教育科研情况;

  ⑤教师对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理解及使用情况;

  ⑥阻碍素质教育向前推进的因素。

  (3)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教师共2000人,分另选自XX市12所市重点小学,1所区重点小学,两所普通小学云一所厂矿小学。被调查教师的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学历层次拍中专或中专以上,职称从小教初级到高级。

  2、结果处理

  本问卷发出2000份,回收1861份,回收率为93%。用统训学的方法、技术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处理,分以下几个部分用表格郎形式呈现如下:

  3、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83%的教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模式不满意;有85%的教师认为应当探索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这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众多的小学教师己经认识到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当问及什么是素质教育,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应当怎样进行培养时,教师们的回答状况有以下三个类型:

  ①不明确或不知怎么答;

  ②回答不系统,支离破碎;

  ③回答笼统(比如:素质教育就是“五育”全面进行),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9篇(扩展3)

——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菁华5篇)

  按照《关于开展**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但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但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老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而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惯、生活*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六、教师工作缺乏激情。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七、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动手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次实*,我去了一所既有初中又有小学的农村学校。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职教师寥寥无几,而代课教师却占了多数。

  我不禁困惑了:现在的师范生都说就业困难,有的毕业好几年了也没有找到工作,为什么这里还有这么多的代课教师呢?于是,我对这里的代课教师进行了一番调查。

  (一)代课教师大量存在的原因

  这里地处偏远的农村,交通不便,离县城得颠簸三四个小时。当地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剩下老弱病残看家,顺便带带孩子。农村教师每月除了领取国家规定的那点工资以外,并没有其他的补贴。在职教师得在这里工作至少6年才有资格申请调离。现在的师范生毕业时差不多已经21、22了,加上6年,都快30了。

  基于上述原因,许多师范生毕业后宁愿托关系进城镇的学校,哪怕那些现象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也不愿去农村任教。

  代课教师大都为学校附*的长住人口,农村学校的教师奇缺现象,无疑为他们创造了条件。

  (二)代课教师的学历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代课教师,说通俗一点也就是“临时工”,因为他们没有与学校签定正式的合同,没有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获得教师资格证,没有正式的编制。有的只念了初中,有的只念了高中,有的通过自考或函授取得另外大学文凭,却因为国家有关于代课教师转正年龄不得超过35岁的规定而只好继续代课。

  (三)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

  从学校领导那里我了解到,教育部门预计拨给代课教师的工资有600元,但是因为现在农村学生的学费不收了,学校的流动资金少了,学校就的从代课教师的工资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学校的流动资金,这样到代课教师手里的,只有400多一点了。

  400多一点,我的天。我不禁叹息,这要比在职教师几乎少2倍了,何况代课教师以后还没有退休工资,这点钱怎么养家糊口呢?

  (四)代课教师的心态问题

  以学校的于老师为例,她代课已有25年了,5年前她通过自考取得了小学教育的本科文凭,可是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35岁,不能取得正式的编制。

  在别人看来,像于老师这样来学校代课,每个月的工资又有了,家里的农业生产也跟上了,一年能有不少收入呢。

  通过和于老师的几次闲谈,我才知道,于老师的心里装着不少苦水呢。

  这里的学校实行的是坐班制,加上学校教师的严重不足,一个教师往往要上好几个班级。于老师说,*时还好,要是遇上农忙时节,她早上去学校之前就把粮食晒在院子里,若是碰到变天了,就只好等雨水把粮食冲走了。“我不可能看到要下雨了,就跟学生说不上课了,我要回家收粮食吧。”于老师苦笑着说道。

  谈到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于老师也觉得挺委屈的。她说自己对学生付出的心血并不比在职教师少,有时还远远超过了,可到头来得到的呢......我们都是写临时工,随时都可能下课,以后还没有退休工资......不过于老师又说,虽然是这样,可当她抱着书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苛求知识的眼睛时,她的那些抱怨、那些烦恼,都抛之脑后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五)几点值得讨论的问题

  1、国家既然允许了代课教师的存在,那是否可以适当的改善一下他们的待遇呢?比如,尝试着给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时年,做出了不少贡献的代课教师一点奖励,以后发一点退休工资,哪怕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点,也不至于让他们感到晚景凄凉吧。

  2、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代课教师也有一颗进取的心,原来因为时代的限制,他们没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现在他们参加了自考或函授取得了大学文凭,却又遇上了国家对代课教师转正年龄的限制,这是不是让人感到很遗憾呢?

  3、现在大学扩招,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更多了,面对毕业生们一个劲儿地往城镇学校跑,哪怕是托关系,而农村学校却无人问津的现状,国家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任教呢?

  这次实*,我去了一所既有初中又有小学的农村学校。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职教师寥寥无几,而代课教师却占了多数。

  我不禁困惑了:现在的师范生都说就业困难,有的毕业好几年了也没有找到工作,为什么这里还有这么多的代课教师呢?于是,我对这里的代课教师进行了一番调查。

  (一)代课教师大量存在的原因

  这里地处偏远的农村,交通不便,离县城得颠簸三四个小时。当地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剩下老弱病残看家,顺便带带孩子。农村教师每月除了领了国家规定的那点工资以外,并没有其他的补贴。在职教师得在这里工作至少6年才有资格申请调离。现在的师范生毕业时差不多已经21、22了,加上6年,都快30了。

  基于上述原因,许多师范生毕业后宁愿托关系进城镇的学校,哪怕那些现象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也不愿去农村任教。

  代课教师大都为学校附*的长住人口,农村学校的教师奇缺现象,无疑为他们创造了条件。

  (二)代课教师的学历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代课教师,说通俗一点也就是“临时工”,因为他们没有与学校签定正式的合同,没有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获得教师资格证,没有正式的编制。有的只念了初中,有的只念了高中,有的通过自考或函授取得另外大学文凭,却因为国家有关于代课教师转正年龄不得超过35岁的规定而只好继续代课。

  (三)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

  从学校领导那里我了解到,教育部门预计拨给代课教师的工资有600元,但是因为现在农村学生的学费不收了,学校的流动资金少了,学校就的从代课教师的工资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学校的流动资金,这样到代课教师手里的,只有400多一点了。

  400多一点,我的天。我不禁叹息,这要比在职教师几乎少2倍了,何况代课教师以后还没有退休工资,这点钱怎么养家糊口呢?

  (四)代课教师的心态问题

  以学校的于老师为例,她代课已有25年了,5年前她通过自考取得了小学教育的本科文凭,可是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35岁,不能取得正式的编制。

  在别人看来,像于老师这样来学校代课,每个月的工资又有了,家里的农业生产也跟上了,一年能有不少收入呢。

  通过和于老师的几次闲谈,我才知道,于老师的心里装着不少苦水呢。

  这里的学校实行的是坐班制,加上学校教师的严重不足,一个教师往往要上好几个班级。于老师说,*时还好,要是遇上农忙时节,她早上去学校之前就把粮食晒在院子里,若是碰到变天了,就只好等雨水把粮食冲走了。“我不可能看到要下雨了,就跟学生说不上课了,我要回家收粮食吧。”于老师苦笑着说道。

  谈到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于老师也觉得挺委屈的。她说自己对学生付出的心血并不比在职教师少,有时还远远超过了,可到头来得到的呢......我们都是写临时工,随时都可能下课,以后还没有退休工资......不过于老师又说,虽然是这样,可当她抱着书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苛求知识的眼睛时,她的那些抱怨、那些烦恼,都抛之脑后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五)几点值得讨论的问题

  1、国家既然允许了代课教师的存在,那是否可以适当的改善一下他们的待遇呢?比如,尝试着给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时年,做出了不少贡献的代课教师一点奖励,以后发一点退休工资,哪怕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点,也不至于让他们感到晚景凄凉吧。

  2、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代课教师也有一颗进取的心,原来因为时代的限制,他们没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现在他们参加了自考或函授取得了大学文凭,却又遇上了国家对代课教师转正年龄的限制,这是不是让人感到很遗憾呢?

  3、现在大学扩招,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更多了,面对毕业生们一个劲儿地往城镇学校跑,哪怕是托关系,而农村学校却无人问津的现状,国家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任教呢?

  按照《关于开展xx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但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但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老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而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惯、生活*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小学教育调查报告9篇(扩展4)

——实*小学教育调查报告优选【5】篇

  前言:

  音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人文素养又与我们“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音乐传播的渠道有很多,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音乐,这些音乐将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教师有效的运用音乐课堂中的教材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动学校的发展,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根据课改理念,深刻的感受到新课程给我们的音乐课堂、音乐生活、音乐工作带来的变化、生机和活力。

  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家长、学校更多的关注了孩子的音乐技能,对于音乐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儿童艺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甚至被冷落的一个领域,人文素养的开发和培养将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本市各镇部分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家长。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全市各镇,寄、发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回问卷200多份,从中随机抽取了100来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1、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家长对这个课题的四种态度

  调查表明,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家长对在小学音乐中培养人文素养表示赞同占68%;比较赞同占30%;可有可无占2%;不赞同0%。

  2、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家长对在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效果的评价

  调查表明,小学音乐、艺术教师认为效果非常满意的占10%,认为较满意的占36%,认为一般的占38%,认为不满意的占16%。这表明,小学音乐、艺术教师的工作还是任重道远,教师将要进一步探讨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3、学校对音乐教师工作的支持态度

  调查表明,学校对音乐、艺术教师工作非常重视的占18%;比较重视的占68%;不重视的占14%。可见,绝大多数学校对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端正的。

  4、学校音乐、艺术学科制度建设

  调查表明,认为学校音乐、艺术制度是健全的占12%;基本健全的占54%;不健全的占28%,完全没有制度的占6%。这表明,学校对音乐、艺术学科的制度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5、学校对音乐、艺术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

  调查表明,学校对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较多的占13%,投入一般的占44%,投入很少的占38%,完全没有投入的占5%。着表明,对小学音乐、艺术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不同学校差异较大。从总体看,仍然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和支撑。

  调查目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县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县城(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对象:芮城县城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014年11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走访座谈

  一、基本情况

  县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县城现有留守儿童1056名。

  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

  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占15.9%;学*良好,占35.9%;学*成绩一般,占43.7%;学*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

  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 “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原因探析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

  *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

  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入学。

  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

  四、总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