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菁选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3-02-27 00:00:00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专著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

  一部最*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学生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校园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学生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学生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学生们的爱,对学生们心灵的关注,对学生们的尊重。他让学生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学生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学生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学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学生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学生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学生,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校园,校园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学生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学生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学生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学生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学生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学生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惯。我觉得,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学生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时给学生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学生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学生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学生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学生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学生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现在我有点明白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想想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天壤之别也不足为奇。

  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师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终以爱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为此做为班主任的我深受启发,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第一辑第一篇《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已》一文中提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举了一个例子,大师让学生坚持每天用雪擦身,刚开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天天用雪擦身的勇气,但他从不采取强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坦白,说自已是否真的做到了,对于实在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请同学,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自觉去做别人能做到的事,从而战胜自己。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克制,学会了在困难面前拿出勇气。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没有严肃的批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也能够在教师和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遵遁正确的法则去行事。

  读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寓教育于无形,潜移默化,极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3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是唯一的途径:学*,学*,再学*;以*常的心态对待学*,不急功*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4

  在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读的念头。这是管建刚老师这本书的标题。当听到杨校长跟我们推荐《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了解了这是一本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而写的书,深入浅出,有如青年教师的“圣经”,一些西方油画的插图更增加了这种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开始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无限的鼓舞。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孩子是无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该有的亲和力。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5

  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段时间借着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一遍,看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残疾人”,只不过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了“差生”这个标签而已。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生涯中艰难跋涉,永远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样看来,我们教师岂不是变成了千古罪人。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鲜事物,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解,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多呢?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她成功的教育改变了这些所谓“差生”的人生。在这位老师身边曾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从小就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木头脑袋,被误送过精神病院。钢琴老师无情的将她淘汰,学校老师把它看作傻瓜不让她参加集体游戏,因为怕她给班级丢分,老师不允许她参加全班大合唱。

  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边常响起老师同学讽刺的话语,几乎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她的心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杀,两只手上布满了自己用刀片划的伤疤。就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可在这位优秀老师的.关怀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点大学,还在著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孩子变得如此优秀呢?这位老师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这个孩子呢?是自信,培养自信。

  看到这里,我也真有点愧疚感。虽然从没有歧视过成绩差、纪律不好的同学,而且加倍关怀,但是在几次活动中,为了不影响班级,我也有过不让余伟坤同学参加比赛。真没想到,这样竟然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昨天我听余伟坤妈妈讲,余伟坤叫他妈妈去买些小礼物,他要送同学,这样同学会对他好一点。听了此话,我心头一震,可怜的孩子多么需要大家庭的温暖。看来对这些孩子来说,老师的爱远远不够,更需要同学的帮助,他们才会感到幸福,才会树立自信。

  我们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的追求超过别人,以提升自己的声誉,使考试和学*成为每个学生自我提高的途径,而不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奖励的能力竞赛,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必胜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的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6

  看了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有这么一条“情感价值与道德观”,即德育目标,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生活中的***,知道是怎样做是美的,怎样做是丑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实践美。

  在教学中,我们透过一篇篇或隽美或质朴或含蓄或奔放的文本,让学生们、孩子们感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动他们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例:(伯牙绝弦)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让学生惊叹的,不仅仅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有灵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为谁弹”的摔琴谢知音的决然,友谊在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词,友谊,在这一刻,对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而这,正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悄无声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想学生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然而有一种美,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语言,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十一、二岁的青少年的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更急于想知识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学生直率的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简陋的工作环境、“终日的烟熏火燎”,“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最终从成吨的矿渣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

  而成名后,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被误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学生折服,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7

  《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和老师……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

  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爱心与教育》在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没有?五问今天预*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了什么内容,今天复*巩固了吗?今天预*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培养良好的学**惯。《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

  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9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家的教育专著,他是一位为世人所敬仰和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一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们启示和教训。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老师的两句名言:

  1.我们要活书,不要死书;要真书,不要假书;一本感动的书,而不是一本静止的书;书要用,书不要读。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为导向,而不是以文本为中心的教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过去的传统教科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侧重于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但是每个学校和年级的'学生认知不一样,所以教材的选择也不一样。教材内容死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一是**学生思想,即鼓励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学生的手,即鼓励学生敢做、做好、敢做、善于做事;三是**学生的眼睛,即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关心祖国,看世界;四是**学生的嘴巴,即鼓励学生敢讲、敢说、敢

  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思想,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0

  假期,学校布置了读书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

  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是唯一的途径:学*,学*,再学*;以*常的心态对待学*,不急功*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过假期静心读书使我受益不浅,并体会到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1

  一部最*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

  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

  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是我不想惹麻烦;二是我想要奖赏;三是我想取悦某人;四是我要遵守规则;五是我能体贴别人;六是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

  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孩子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孩子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孩子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孩子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惯。

  我觉得,让孩子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时给孩子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孩子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孩子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孩子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2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3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0xx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读书笔记大全《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0xx字》。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0xx字

  一部最*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4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

  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

  一是**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思想,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5

  教育启示:看了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有这么一条“情感价值与道德观”,即德育目标,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生活中的***,知道是怎样做是美的,怎样做是丑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实践美。在教学中,我们透过一篇篇或隽美或质朴或含蓄或奔放的文本,让学生们、孩子们感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动他们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例:(伯牙绝弦)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让学生惊叹的,不仅仅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有灵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为谁弹”的摔琴谢知音的决然,友谊在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词,友谊,在这一刻,对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而这,正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悄无声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想学生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然而有一种美,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语言,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十一、二岁的青少年的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更急于想知识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学生直率的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简陋的工作环境、“终日的烟熏火燎”,“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最终从成吨的矿渣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而成名后,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被误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学生折服,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菁选扩展阅读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菁选(扩展1)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0篇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

  一部最*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孩子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孩子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孩子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孩子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惯。我觉得,让孩子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时给孩子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孩子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孩子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孩子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

  作者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是*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创立了一种对当时来说是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以“幼儿园”这个独特的名称命名,能够说是首倡者。

  书的第一篇是总论,作者写的很抽象。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才能够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浅。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质在他的身上得到发展和表现,成为觉悟,并使这种觉悟在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人的本质具体是指什么呢它是“构成自然本质并永久地显此刻自然中的东西”。本质是自然的.。“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们必须求助于人类的智慧和才智,我们只能建立空中楼阁。”对于幼儿来说,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儿童本质的体现。所以,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展。儿童从刚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起,人们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本质去理解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地运用他的本事。此刻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期望孩子能够学到别人不会的东西,各种兴趣班,暑期班,培训班越来越多。为了强调某些本事和肢体的运用而牺牲其他本事和肢体,这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所以,“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作为教育者,如果永远以领导者自居,对学生进行命令和干预,让教育和教学起着毁灭的、阻碍的作用,反过来是害了孩子。

  在幼儿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没有其他活动物体存在时,不能让幼儿独自呆在床上或摇篮里,这样不仅仅会使身体虚弱,也是产生心理上娇嫩和脆弱。幼儿的卧床从早期起不应过于柔软,也不能用羽毛的枕头。而饮食始终只能是养料,唯一的目的是促进体力和智力活动,儿童的食物应当尽量简单,以能够维持儿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到达同样程度的发展为限。教幼儿站立和步行时,我们不应当使用拐杖和绳子。在幼儿的成长中,他会自我发现自我有走人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学会这些技能。这些观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儿童过分的保护,并不能让他们最好的成长。适当的放手,让幼儿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在困难中学会坚强。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他们心理的锻炼让他们成为独立、坚强、自信的人。

  福禄贝尔把人的教育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幼儿期和少年期,幼儿期又分为一般婴儿期和幼儿期,少年期有分为少年期和学生期。在幼儿期,幼儿把他以前内化的东西重新外化,在这一阶段,感官发展十分重要。少年期,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东西,即学*的过程。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学*的动力所在。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家庭生活对儿童来说就是他生活的榜样,会对他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担任学生期的人的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学校。在这一节里,福禄贝尔对学校的性质、任务、教学资料、教育方法等学校教育问题作了论述。

  “恩物”是福禄贝尔设计的一套活动玩具,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因为他十分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这一时期人的发展最高阶段。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尽情的享受欢乐。但可惜的是,作为**我们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种欢乐。对于儿童的游戏,他们不仅仅不进取的参与,还采取各种行为进行阻止。认为玩泥巴太脏,玩水衣服会湿……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游戏。而往往仅有这些儿童自发选择的这些游戏才能显示出他未来的内心世界。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是儿童生活最完美的表现。此外他还主张为儿童创设活动条件,如让孩子在自我的花园里种植植物,组织他们手工制作等。我想,此刻幼儿园里设立的植物角就是一个十分好的例子。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对以后生活的预*。所以,每一个大人都应当重视这个时期的游戏,给予充分的支持。

  《人的教育》为我们讲述了幼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虽然整本书看下来,我还有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的读懂,我想,以后我还是应当再仔细的读。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3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学生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学生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4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一是**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思想,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5

  放假期间,学校安排阅读和谈论经历,粗略浏览推荐书目,集中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与*时的教育相比,学校感受到了,产生了共鸣。这些书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第一,做一个有进取心的老师

  大海的浩瀚来自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事业心的老师,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历史上第一次,教育为未知的未来服务。师生之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第一次,老师因为经验丰富,不得不扔掉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画面,因为我们害怕看到它。这个时候老师一桶水(《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不够的。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如其来的新花样和新想法,我们常常感叹:如今的学生,我们常常感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你应该在心里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是成为与时俱进的教师的必由之路:学*、学*、再学*;以*常心对待学*,不急功*利,不浮躁;从错误中学*,从合作中学*,从探究中学*。

  第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有一个就是包容。《*教师缺什么》里有这么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在有收获之前,是容忍种子的;大海包容河流,拥有浩瀚;天空宽容云,云过才看;生活只有包容遗憾,才有未来。宽容就是认识到孩子的差异和未完成的状态。教育要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的快乐;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意味着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老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就是科学的对待教育过程。就像陶行知老师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冰冷的眼睛里有牛顿,你冷笑里有爱迪生。”

  这样对待工作,这样对待生活。活着的时候,难免会有很多失望。同事相处,朋友见面,难免会有一些误会。但是,如果你能以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人生的智者。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6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

  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学生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学生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7

  在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读的念头。这是管建刚老师这本书的标题。当听到杨校长跟我们推荐《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了解了这是一本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而写的书,深入浅出,有如青年教师的“圣经”,一些西方油画的插图更增加了这种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开始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

  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无限的鼓舞。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孩子是无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该有的亲和力。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8

  这本书里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我觉得最感人的是小抄写员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一个名叫朱利奥的小男孩十二岁,上小学五年级,在家里是长子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他的父亲是一个铁路工人,工作十分辛苦。努力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父亲不觉得养孩子孩子是个负担。父亲最喜欢朱利奥,无论朱利奥要什么,父亲都会想尽办法满足他。父亲当铁路工人,同时还在别处兼职抄写文章。朱利奥五年级这段时间,一家出版社让父亲填写订单,填5百张订单给三个铜板,朱利奥看父亲每天写订单都到夜里,就想帮父亲填写,可父亲不同意。于是朱利奥就等父亲12点钟回房后,再悄悄的出来帮父亲填写订单。朱利奥因为晚上不睡,所以白天就打瞌睡,学*一天比一天差。父亲开始不管他了。在一天晚上,朱利奥填写订单时把书碰掉地了,发出了声音。朱利奥没有听见,还在不停的写着。其实他的`父亲已经站在他的身后,一切都明白了,父亲用颤抖的手抚摸着他的头。读了这个故事,心里感觉酸酸的。这个朱利奥觉得父亲赚钱不容易,抄写订单太辛苦,于是就深更半夜不睡觉,悄悄地帮父亲抄,这说明了父亲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不怕苦不怕累,而儿女们也爱父母,尽力去帮助他们,做一些

  因为他增进了我的见识;感谢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能力;感谢藐视我的人,因为他觉醒了我的自尊;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和无私的爱;感谢老师给了我知识和看世界的眼睛;感谢朋友给了我友谊和支持;感谢生活所给予我的一切,虽然并不全都是美满和幸福;感谢天空,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的舞台感谢大地,给我无穷的支持与力量;感谢太阳,给我提供光和热;感谢天上所有的星,与我一起迎接每一个黎明和黄昏。感谢鲜花的绽放,绿草的如茵,鸟儿的歌唱,让我拥有了美丽,充满生机的世界;感谢日升,让我在白日的光辉中有明亮的心情;感谢日落,让我在喧嚣疲惫过后有静夜可依。感谢快乐,让我幸福地绽开笑容,在美好生活着;感谢伤痛,让我学会了坚忍,也练就了我释怀生命之起落的本能;感谢生活,让我在漫长岁月的季节里拈起生命的美丽;感谢有你,尽管远隔千里,可你寒冬里也给我温暖的心怀;感谢关怀,生命因你而多了充实与清新;感谢所有的一切!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9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很多人家中都有许许多多的书。在书的海洋中,有数不胜数的好书。在我看过的书中,爱的教育这本书就算一本好书。我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它折射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六千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尔可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尔可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尔可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2岁的马尔可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尔可踏上了千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尔可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尔可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尔可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尔可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尔可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哎…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这多可悲呀!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0

  一部最*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

  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

  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是我不想惹麻烦;二是我想要奖赏;三是我想取悦某人;四是我要遵守规则;五是我能体贴别人;六是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

  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孩子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孩子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孩子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孩子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惯。

  我觉得,让孩子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时给孩子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孩子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孩子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孩子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菁选(扩展2)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9篇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专著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

  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典案例3: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读书笔记

  1.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2.链式复合的原则

  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

  3.复合思维

  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亚杰理论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5.思维和言语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7.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9. 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3

  假期,学校布置了读书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

  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是唯一的途径:学*,学*,再学*;以*常的心态对待学*,不急功*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过假期静心读书使我受益不浅,并体会到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4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家的教育专著,他是一位为世人所敬仰和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一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们启示和教训。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老师的两句名言:

  1.我们要活书,不要死书;要真书,不要假书;一本感动的书,而不是一本静止的书;书要用,书不要读。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为导向,而不是以文本为中心的教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过去的传统教科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侧重于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但是每个学校和年级的学生认知不一样,所以教材的选择也不一样。教材内容死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一是**学生思想,即鼓励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学生的手,即鼓励学生敢做、做好、敢做、善于做事;三是**学生的眼睛,即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关心祖国,看世界;四是**学生的嘴巴,即鼓励学生敢讲、敢说、敢

  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思想,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5

  看了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有这么一条“情感价值与道德观”,即德育目标,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生活中的*,知道是怎样做是美的,怎样做是丑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实践美。

  在教学中,我们透过一篇篇或隽美或质朴或含蓄或奔放的文本,让学生们、孩子们感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动他们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例:(伯牙绝弦)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让学生惊叹的,不仅仅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有灵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为谁弹”的摔琴谢知音的决然,友谊在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词,友谊,在这一刻,对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而这,正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悄无声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想学生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然而有一种美,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语言,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十一、二岁的青少年的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更急于想知识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学生直率的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简陋的工作环境、“终日的烟熏火燎”,“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最终从成吨的矿渣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

  而成名后,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被误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学生折服,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6

  一部最*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

  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学生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校园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学生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学生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学生们的爱,对学生们心灵的关注,对学生们的尊重。他让学生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学生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

  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学生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学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学生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学生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学生,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

  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校园,校园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学生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学生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学生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学生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学生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学生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惯。

  我觉得,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学生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时给学生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学生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学生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学生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学生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学生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7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家的教育专著,他是一位为世人所敬仰和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一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们启示和教训。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老师的两句名言:

  1。我们要活书,不要死书;要真书,不要假书;一本感动的书,而不是一本静止的书;书要用,书不要读。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为导向,而不是以文本为中心的教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过去的传统教科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侧重于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但是每个学校和年级的学生认知不一样,所以教材的选择也不一样。教材内容死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一是**学生思想,即鼓励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学生的手,即鼓励学生敢做、做好、敢做、善于做事;三是**学生的眼睛,即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关心祖国,看世界;四是**学生的嘴巴,即鼓励学生敢讲、敢说、敢

  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思想,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8

  为了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我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希望自己在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结合教学实际,提高自己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朋友,采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了“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做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五个话题的内容,联系教师的教学实际,诠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鞭辟入里,通俗易懂。

  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书中对何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来,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一条适合于一线教师的快乐科研、幸福科研、有效科研的道路,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着“幸福科研路”的教育生活。

  结合研读内容,我不断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拟定研究的小课题,希望自己在脚踏实地中有所发现,在这本书的理论指导下,希望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多一些理性思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9

  放假期间,学校安排阅读和谈论经历,粗略浏览推荐书目,集中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与*时的教育相比,学校感受到了,产生了共鸣。这些书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第一,做一个有进取心的老师

  大海的浩瀚来自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事业心的老师,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历史上第一次,教育为未知的未来服务。师生之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第一次,老师因为经验丰富,不得不扔掉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画面,因为我们害怕看到它。这个时候老师一桶水(《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不够的。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如其来的新花样和新想法,我们常常感叹:如今的学生,我们常常感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你应该在心里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是成为与时俱进的教师的必由之路:学*、学*、再学*;以*常心对待学*,不急功*利,不浮躁;从错误中学*,从合作中学*,从探究中学*。

  第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有一个就是包容。《*教师缺什么》里有这么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在有收获之前,是容忍种子的;大海包容河流,拥有浩瀚;天空宽容云,云过才看;生活只有包容遗憾,才有未来。宽容就是认识到孩子的差异和未完成的状态。教育要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的快乐;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意味着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老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就是科学的对待教育过程。就像陶行知老师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冰冷的眼睛里有牛顿,你冷笑里有爱迪生。”

  这样对待工作,这样对待生活。活着的时候,难免会有很多失望。同事相处,朋友见面,难免会有一些误会。但是,如果你能以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人生的智者。

  假期里安安静静的学*让我受益匪浅,也意识到作为一个老师,尤其应该多读一些教育类书籍。愿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智慧。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之前没有深刻理解过,最*理解的更深刻了。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深深感受到自己和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只看到名师的荣耀,知道名师那么有名,却很少关注他们是怎么成为名师的。他们很少关注自己某一方面的意图。现在对名师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点了解了。想想你自己,你和名师如此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好像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这么说是因为爱永远是大师生命教育工作的主线,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受启发,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第一卷的文章《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已》提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时给出了一个实例。师傅让学生坚持每天用雪擦身体。当初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勇气每天用雪擦身体,但他从来没有采取强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个孩子都坦白自己是否真的做过。对于真正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让同学教育孩子做别人有意识能做的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面对困难的自我约束和勇气。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没有严肃的批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也可以在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的情况下遵循正确的规则。

  看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作为班主任,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大量运用教育智慧,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信任,让孩子从心底里教育自己,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菁选(扩展3)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6篇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1

  假期,学校布置了读书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教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当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日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提议》),应对我们的学生,应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此刻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是唯一的途径:学*,学*,再学*;以*常的心态对待学*,不急功*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经过假期静心读书使我受益不浅,并体会到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

  作者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是*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创立了一种对当时来说是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以“幼儿园”这个独特的名称命名,能够说是首倡者。

  书的第一篇是总论,作者写的很抽象。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才能够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浅。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质在他的身上得到发展和表现,成为觉悟,并使这种觉悟在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人的本质具体是指什么呢它是“构成自然本质并永久地显此刻自然中的东西”。本质是自然的。“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们必须求助于人类的智慧和才智,我们只能建立空中楼阁。”对于幼儿来说,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儿童本质的体现。所以,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展。儿童从刚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起,人们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本质去理解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地运用他的本事。此刻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期望孩子能够学到别人不会的东西,各种兴趣班,暑期班,培训班越来越多。为了强调某些本事和肢体的运用而牺牲其他本事和肢体,这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所以,“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作为教育者,如果永远以领导者自居,对学生进行命令和干预,让教育和教学起着毁灭的、阻碍的作用,反过来是害了孩子。

  在幼儿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没有其他活动物体存在时,不能让幼儿独自呆在床上或摇篮里,这样不仅仅会使身体虚弱,也是产生心理上娇嫩和脆弱。幼儿的卧床从早期起不应过于柔软,也不能用羽毛的枕头。而饮食始终只能是养料,唯一的目的是促进体力和智力活动,儿童的食物应当尽量简单,以能够维持儿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到达同样程度的发展为限。教幼儿站立和步行时,我们不应当使用拐杖和绳子。在幼儿的成长中,他会自我发现自我有走人的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学会这些技能。这些观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儿童过分的保护,并不能让他们最好的成长。适当的放手,让幼儿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在困难中学会坚强。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他们心理的锻炼让他们成为独立、坚强、自信的人。

  福禄贝尔把人的教育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幼儿期和少年期,幼儿期又分为一般婴儿期和幼儿期,少年期有分为少年期和学生期。在幼儿期,幼儿把他以前内化的东西重新外化,在这一阶段,感官发展十分重要。少年期,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东西,即学*的过程。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学*的动力所在。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家庭生活对儿童来说就是他生活的榜样,会对他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担任学生期的人的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学校。在这一节里,福禄贝尔对学校的性质、任务、教学资料、教育方法等学校教育问题作了论述。

  “恩物”是福禄贝尔设计的一套活动玩具,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因为他十分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这一时期人的发展最高阶段。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尽情的享受欢乐。但可惜的是,作为**我们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种欢乐。对于儿童的游戏,他们不仅仅不进取的参与,还采取各种行为进行阻止。认为玩泥巴太脏,玩水衣服会湿……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游戏。而往往仅有这些儿童自发选择的这些游戏才能显示出他未来的内心世界。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是儿童生活最完美的表现。此外他还主张为儿童创设活动条件,如让孩子在自我的花园里种植植物,组织他们手工制作等。我想,此刻幼儿园里设立的植物角就是一个十分好的例子。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对以后生活的预*。所以,每一个大人都应当重视这个时期的游戏,给予充分的支持。

  《人的教育》为我们讲述了幼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虽然整本书看下来,我还有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的读懂,我想,以后我还是应当再仔细的读。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3

  最*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4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是唯一的途径:学*,学*,再学*;以*常的心态对待学*,不急功*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5

  《爱的教育》是作家亚米契斯,里面体现了许许多多的爱,有父母的爱,有老师的爱,还有陌生人与同学的爱……

  玛尔可想起了失散多年的妈妈,便想去寻找自己的妈妈,但是爸爸不愿意让玛尔卡去,在玛尔卡一再请求下,爸爸终于答应了,这件事被爸爸一个朋友知道了,就给玛尔卡买了去南美洲的票,到了南美洲得知妈妈不在那儿,就问了一下以前妈妈工作的地方的妇人,那妇人说在杜克曼,就连夜赶到了杜克曼,终于在一家糖厂里发现了妈妈在做手术,那位妈妈见了玛尔可,非常激动,开始手术了,他们都出了去,最后手术成功了。如果不是玛尔可突然来了,说不定手术会不成功,因为玛尔可对母亲的爱!

  而我最喜欢的爱是外公外婆的爱,从我出生的那一刻,我的爸爸妈妈就去外地工作去了我被留在了外公外婆家里,外公外婆养我一直养到了6岁,我才到浙江这边读书,。外公外婆每天起早床,外公起来打渔,外婆起来种菜,每天弄好吃的菜给我吃,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又在我遇到挫折时帮助了我,当我生病时他们非常着急,带着我去医院打针,这样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外公外婆的爱。(在离开的时候我还哭了一次)

  小朋友,大人们!你们最喜欢的爱是什么呢?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6

  新的暑假开始了,我早早的买了本书《爱的教育》他就像一个我的亲人,与我为伴,给我生活的乐趣,像一个老师给我丰富的知识。这本书讲了作者亚米契斯以日记的形式以高尚的感情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个人声动的形象,给我们展现了社会的画面:一个叫安利柯的小学生整整九个月四年级画面爱是主要。融汇了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同学之爱、儿女之爱……每一个故事都是让人无比的感动用生命去感受身边得点点滴滴。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学生安珂10个月所积累下来的日记其中一篇让我映像很深讲了主人公不小心把一个老爷爷的眼睛给打瞎了,许多群众都开始骂他,又给人指责了大家让小男孩回家了,他回到家后发现原来那个老爷爷住在他家楼上,他非常想去看看可是很害怕,但还是去了,他进了老爷爷家,老爷也开始指责他,他感到伤心说了声对不起,老爷爷也马上转悲为喜,说了声不要紧。

  这篇让我感受到了,犯了错误只要勇于承认,大家都会放过他,可是如果不敢承认反而推辞,大家都不会放过一个连声对不起都不敢说的小人。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菁选(扩展4)

——教育专著优秀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

  第一,做一个有进取心的老师

  大海的浩瀚来自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有事业心的老师,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历史上第一次,教育为未知的未来服务。师生之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第一次,老师因为经验丰富,不得不扔掉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画面,因为我们害怕看到它。这个时候老师一桶水(《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不够的。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如其来的新花样和新想法,我们常常感叹:如今的学生,我们常常感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你应该在心里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是成为与时俱进的教师的必由之路:学*、学*、再学*;以*常心对待学*,不急功*利,不浮躁;从错误中学*,从合作中学*,从探究中学*。

  第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有一个就是包容。《*教师缺什么》里有这么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在有收获之前,是容忍种子的;大海包容河流,拥有浩瀚;天空宽容云,云过才看;生活只有包容遗憾,才有未来。宽容就是认识到孩子的差异和未完成的状态。教育要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的快乐;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意味着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老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就是科学的对待教育过程。就像陶行知老师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冰冷的眼睛里有牛顿,你冷笑里有爱迪生。”

  这样对待工作,这样对待生活。活着的时候,难免会有很多失望。同事相处,朋友见面,难免会有一些误会。但是,如果你能以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人生的智者。

  假期里安安静静的学*让我受益匪浅,也意识到作为一个老师,尤其应该多读一些教育类书籍。愿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智慧。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之前没有深刻理解过,最*理解的更深刻了。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深深感受到自己和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只看到名师的荣耀,知道名师那么有名,却很少关注他们是怎么成为名师的。他们很少关注自己某一方面的意图。现在对名师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点了解了。想想你自己,你和名师如此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好像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这么说是因为爱永远是大师生命教育工作的主线,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受启发,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第一卷的文章《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已》提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时给出了一个实例。师傅让学生坚持每天用雪擦身体。当初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勇气每天用雪擦身体,但他从来没有采取强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个孩子都坦白自己是否真的做过。对于真正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让同学教育孩子做别人有意识能做的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面对困难的自我约束和勇气。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没有严肃的批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也可以在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的情况下遵循正确的规则。

  看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作为班主任,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大量运用教育智慧,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信任,让孩子从心底里教育自己,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现在我有点明白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想想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天壤之别也不足为奇。

  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师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终以爱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为此做为班主任的我深受启发,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第一辑第一篇《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一文中提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举了一个例子,大师让学生坚持每天用雪擦身,刚开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天天用雪擦身的勇气,但他从不采取强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坦白,说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对于实在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请同学,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自觉去做别人能做到的事,从而战胜自己。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克制,学会了在困难面前拿出勇气。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没有严肃的批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也能够在教师和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遵遁正确的法则去行事。

  读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寓教育于无形,潜移默化,极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我的一个位子而苦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升职,有的人却落聘。当每个人都怀揣期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结局却不一样呢?费拉尔·凯普谱写的《没有任何借口》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构成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惯,比如:常常为自我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寻找借口。“要成功,就不要给自我寻找任何借口”,是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他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本事,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职责、服从、诚实。

  寻找借口就是对所作事情的拖延和放弃,它会让你失去别人的信任,包括上司、朋友。“朋友是最宝贵的财富”朋友不仅仅是心灵,精神上的慰藉,有时他也是你事业的得力助手。如果你总是约会迟到,朋友不会抛弃你,也能够包容你。如有一天,你的朋友要开拓自我的事业,他需要寻求合作伙伴时,他必须会想到你,但他转念一想,就会否决,因为他觉得你在事业上是不值的信赖的。

  做为教师,首先要有职责心,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工作中出现了问题,领导给予批评、罚款、处分,总是不服,认为该领导太严厉了,不给面子,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众所周知,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领导的批评要虚心理解,要敢于承担职责,不得有任何借口和抵制心理。一个好的学校,就因为它有整套严格的科学化管理。反之,做为一个领导要是不负责,对下属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不及时的提出批评,只顾面子,任其发展下去,这样的学校还有期望吗?其结果又是怎样?

  “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我的职责,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我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

  是呵,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是执行任务的机器。我们是鲜活的、富有思想的、情感丰富的人。我们工作时,并不是像机器那样按照指定程序进行流水性进展,而是在理解指令后,明确工作的重要性及目标与完成时间,研究应当采取何种方式作为完成工作的方法然后,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处理。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执行人员的思维方法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执行而不注重对执行人员的心理分析,有可能让执行结果变得非马非象。

  思维方法,其实就是思维惯性与工作*惯。当我们将所有对事态发展有影响的思维及工作方法持久地加以重复时,*惯也就悄然构成了。工作时,我们的大脑总是按照惯性搜索最*使用与最常使用的信息,并引起外显的条件反射。借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与温水煮青蛙的韧性,也有着铜墙铁壁似的顽固性,正是因循了人类思维的这种特性,肆无忌惮,以致于让许多人都成了它的阶下囚。可能有许多人会说他并不期望如此,但不明白怎样才能克服借口的漫延。就此,我们试着结合借口的各项属性来谈谈解决的办法:

  第一、借口总是在拖延时间、推卸职责

  对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将它完成得很出色,可是由于惰性,你不停地对自我说“再等一会儿”、“等一等”,时间就在你等的过程中慢慢溜走,当你发现时,却又对自我懊恼不已。对此,我们应当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握清楚自我的奋斗方向并制定一个相对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有利于你在找借口的同时与目标加以权衡,并立刻行动以驱赶借口。

  第二、不要让推卸职责成为*惯

  也许你会否定这种看法:推卸职责能够和*惯联系在一块吗?有这么严重吗?是的,正是这种经常性的*惯在影响你的潜意识,你的潜意识进一步地影响着你的*惯行为。所以,我们应当加强自我的职责感与主动性,并让主动性与职责感带着我们驶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尽情舒展与充实自我。

  第三、让认真工作成为你的*惯

  首先,让工作成为你的爱好,这样,因为有爱,所以你会想方法对所爱之物做出贡献。其次,工作给予了我们生活的保障、心智的发展与自我的完善,也给予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奋斗的活力与灵感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它视为珍爱之物,并将它恪守成*惯。

  第四、让行动与全力以赴见证我们的优良*惯

  仅有立即行动,才能*定心中的惶恐。仅有全力以赴,才能见证历程的辉煌。我们不愿让时光蹉跎了本应灿烂的岁月,不愿让退缩模糊了本是鲜明的路线,更不应让借口断送了本该属于自我的风采!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菁选(扩展5)

——教育专著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

  《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和老师……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教育的错觉》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一齐细细品味的名著。我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的书,看了这些故事深深感到其中的爱!书中有关于孩子、家长、老师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我和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和孩子一齐共同学*和成长。

  它以日记的形式,透过看似*凡的人和事。作为一名家长,当我看到父亲教育儿子的细节,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宽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励,多了些批评……自己期望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又期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孩子原本是可爱的,在其成长的路上真的需要爱的精神,教育的错觉,教会孩子学*,让她拥有爱心,让她懂得做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教育的错觉家长读后感。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爱能够使浪子回头,爱又能够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如同这首《明天会更好》的歌一样,只要有爱人间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温暖。

  第一个预防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这一条最重要,它是根本。这是说要在孩子的情欲未生发之前,就要禁止他,让他不发,这个方法叫做“豫”。为什么“大学之法”第一是这个?青少年男的十五岁前,女的十二岁半前,“情欲未发”能够用意专一,学业易入。教学之道,应当逆着孩子生**欲的趋势,预防使之不发,在未发前教之圣贤的学问。祖先太有智慧了,我们胎生的人类,情欲这个欲望最强,这欲望一生,很难教他了。“百善孝为先”下一句“万恶淫为首”,古人传下来的做人道理最重要之事,一定要认真对待。现在我们学校教育对这一条没有摆放位置,所以孩子不出问题才怪。所以古人智慧,从前都是男女分校。如今我们还在催发,到处都是裸露广告,从小就看那些爱情电视剧,吃激素食物……这一条摆在“大学之法”第一条啊,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根本。

  第二个及时法:当其可之谓“时”。这是说到适当时,及时教应该教的,时机很重要。

  第三个顺才法: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是说他是怎样的根器我们就教他什么。教人的方法应当随他的年才,若年长而聪明要教以大事,多教;若年幼又顽钝,就教他做小事,教得少。这就是顺其年才,因材施教。

  第四个观摩法: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是指大家互相学*,同学间互相切磋观摩后了解所学内容。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利,应以*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调尊重、民主、*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聊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总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正如作者在《质疑创新教育》一文所说的,“任何教学都是一定历史传统中的教学,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但它们也是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要想通过我们的理想设计,构造一套完全取代现实教学的方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冷静、客观、辨证的心态,一味地强调创新,很容易导致走极端,导致对历史传统价值的漠视。过多地渲染创新,也不利于在年轻一代教师培养审慎的历史观和对教学传统历应有的尊重。”而“在教育与现实之间,审慎是一种十分必要美德。”

  二、“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

  “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作者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人生的基本保障;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日益走向职化的今天,靠教育而生存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存姿态,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履行教师职责,从中获取正常的回报。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渐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师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在用个人生命充实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育而生存。

  “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业”;为教育而生存,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

  假期,学校布置了读书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向前辈学*,向优秀者学*,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是唯一的途径:学*,学*,再学*;以*常的心态对待学*,不急功*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过假期静心读书使我受益不浅,并体会到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菁选(扩展6)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菁选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专著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先结合自身情况,谈谈阅读教育专著的一些思考。下文是教育专著读书心得感想,欢迎阅读。

  刚开始看《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所提的要求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真正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时是在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读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学生要靠老师的激励、引导、督促教育才能成功。

  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让绝大多数的老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比较听话的还好,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惯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则会认为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

  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时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告之家长了。

  还记得去年任教六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她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放弃她了,老师你也别管她了。”后来再打电话她就再也没接过。如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秀的一面,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唤起他们的学*激情,让他们享受学*的快乐和成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操练;实行“六大**”,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

  会学*才能创造。学*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我认为教师学*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的活力之弊端。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

  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二)我的收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本学期我阅读了___教授撰写的学前教育专著《幼儿教育观新论》,受益匪浅。

  《幼儿教育观新论》是一本记载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的书籍。书中以案例的形式记载了若干个师幼互动行为,虞教授用35张图表将研究的成果以数据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孩子在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书从儿童观、教育观、活动观、课程观、环境观、生活观、游戏观、知识观、教师观和评价观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与讲解。主要阐述了幼儿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这些问题在现代的新发展,对于教师重新认识幼儿教育基本问题,改变教育的观念的方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忙。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与幼儿游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着许多主角,从时间的'规划,到环境的创设,到行为的观察、活动的指导,无不体现了教师的支持与参与。

  读了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七章“游戏观”,不仅仅个别小案例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还带给了游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仔细阅读着每一字每一句,从中获得些对自己有利或有帮忙的信息和经验。

  书中的第七章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情境创设与观察指导”的阐述资料令我感触颇深。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观察者、记录者,更重要的还就应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该章节中重点讲解了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总结出了三种最常见的观察记录游戏的方法:整体扫描法、定点观察法、个人追踪法,透过各类记录表和观察实例,对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参与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指导。作者用了一些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的师幼互动案例,描述性的记录了孩子的几多欢乐、几多愁!走进教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场域,走进了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微小空间。在这些案例中孩子们具有独特的内在尺度、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以及老师是如何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明白他们的思想,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运用恰当的方法介入、指导等等。作者以关注者的身份对师幼互动行为发表种种先见,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所在。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幼儿园游戏中也摸索出了五种促进师生互动的方法:拟人法、情景再现法、抛砖引玉法、媒体辅助法、问题设疑法。

  如:巧用“拟人法”,游戏时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赋予小木偶、玩具小动物等以人的口吻,引出交流话题的一种方法。运用拟人化的教育,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幼儿理解和认可,其效果远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此方法个性适合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能够在短时间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进而激起幼儿与“小动物”一齐说说、做做的愿望,师生间的互动自然产生了。

  再如利用“情景再现法”,这是一种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幼儿必须的情感体验,参与游戏分享讨论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我觉得情景再现的方法还是比较适合的。情景再现法的使用是让幼儿在一种直观、用心、愉快的情绪下参与分享讨论,有情感的参与,幼儿自然会投入这样的情境中,与教师的互动讨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种方法各有千秋,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选取适宜的方法指导幼儿进行自主性游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使用。

  以上是我在粗浅的翻阅这本书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再细读书中的许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义,体会身临现场与孩子发生的一切……。相信透过我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等互动的快乐,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开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读教育专著读后感。教育新形势下,对加强教师的自身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动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话,没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没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他注定了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假设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假设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假设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气氛。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菁选(扩展7)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菁选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

  《爱的教育》宣扬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一个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使人读起来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全书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无不包含一个“爱”字。这个生生不息的神圣字眼,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惊心动魄,却总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泪流满面,提醒人们学会用一种温暖的'眼光看世界。这本书也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即期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爱。

  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懂得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困难时能够互相帮助, 这样才算是好朋友。 同时也让我明白,再坏, 再可怕的人也会被受融化。 遇到可怜人应当伸出救援之手。 爱能挽救一切, 爱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 只要你愿意付出, 得到的就是惊人的收获。

  谢谢《爱的教育》在我成长的路上给我这么大的影响,我会继续努力,冲向人生的辉煌。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编写的,它以日记体的形式讲诉了主人公恩利柯在家庭、学校当中发生的一系列感人的故事。

  故事当中不仅仅有善良、可爱的恩利柯,还有他的小伙伴们:有品学兼优的德安西,乐于助人的卡罗纳,还有爱搞恶作剧的弗郎蒂等。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卡罗纳,因为他乐于助人,帮忙同学,维护班级秩序,惩恶扬善,他的这些行为令我十分敬佩。而让我最厌恶弗郎蒂,他不但喜欢作弄同学,还严重地损坏学校的设施,为此,被学校开除,但他一点悔过之心都没有,因为他妈妈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为他讨回了学籍,他居然不感激还在笑……

  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不一样的道理,可是都离不开一个字——爱。“爱”分很多种,有对祖国的热爱,善良的母爱,宽大的父爱,对同学的关爱,对学*的热爱,对弱者的怜爱,对物品的珍爱,我们也要有一颗纯真、善良、充满爱的'心。我们更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养我的父母,感恩给予我知识的教师,感恩帮忙过我的同学……

  《爱的教育》就好像一只动听的乐曲,一杯冲洗我心灵的清水,一桌美味的精神大餐……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家园。”

  《爱的教育》这个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缤纷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忘不了《爱的`教育》中那个小男孩安利柯,他用日记向我娓娓而谈他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朋友、对父母、对家乡、对祖国真挚的爱,让人万分感动。书中闪光的美德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倘若你失去了金钱,可以靠智慧和汗水去创造;倘若这个世界失去了爱,那就像天使折断了飞翔的双翅。

  在生活中,我们要创造爱:放学回家一句“我回来啦!”是爱;给年迈的奶奶递上一杯热茶是爱;给厨房里忙碌的妈妈一声问候是爱;给害怕困难的妹妹一个鼓励的眼神是爱;给同学一个微笑是爱,给邻居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是爱……

  朋友,请记住冰心奶奶的一句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让我让你让他都来创造爱,让让我们怀着爱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爱的教育》这本书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学生——安利柯,在四年级这一学年中发生的所有感人的事情。有师生之间的爱;有朋友、同学之间的友谊;还有对祖国、父母深刻的.感恩之情。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具有着高尚的品质。

  然而在这本书中,最能触动我的要属《意外事件》这篇短文了。这篇短文写到了安利柯在一次上学时,看到学校门口都是人,爸爸告诉他“出事了”。最后他得知,原来是因为一个一年级新生不小心跌倒在了马路中间,这时,恰好有一辆马车冲了过来。洛佩蒂看见了,勇敢地跑上去,把那个孩子拉开了,可马车的轮子却从他的脚上碾了过去。

  洛佩蒂的妈妈知道这件事后,简直是发了狂,可当她看到洛佩蒂被校长抱出来时,大家都是那么敬佩他。并且,他不顾中间脚上的痛,问道:“我的书包呢?”那个被救孩子的妈妈流着泪说道:“我收着呢,我的小天使,你放心吧!”这时,洛佩蒂的妈妈才第一次露出笑容。这篇短文中的洛佩蒂真是一个伟大的“小英雄”。他虽然跟那个一年级新生从不相识,但却能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他,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

  在生活中,这种事也很多。例如:去年暑假,我、妈妈和一个阿姨去西双版纳玩。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去泡温泉。我们走着走着,阿姨一不小心在长廊中摔倒了。阿姨本想着自己起来,可是因为地上太滑,她又一下坐到了地上,于是,我跟妈妈便想把她架起来,可刚到一半,她脚一滑又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这时,一个阿姨路过。她走过来对地上那个阿姨说:“你没事吧,我来帮你一下吧!”就这样,我们三个人把阿姨给抬了起来。阿姨起来后,连忙对那个路人说:“谢谢噢!”

  生活中,爱有许多种。这个路人和洛佩蒂所给予的爱就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爱。这让我体会到,虽然他们帮助过的人自己都不认识,可当他们看到别人有困难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我也要学《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人物,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本书主要讲了安利柯与家人与同学的生活。安利柯的爸爸妈妈都是富有爱心的人,他的姐姐也非常善良。

  安利柯的同学可多了,有宽宏大量的卡罗纳、活泼开朗的柯莱蒂、弱不禁风的纳利、聪明的德罗西、残疾的科罗西……

  他们的.生活纷繁多变,每天的坏事情让他们心烦意乱,不过,他们总能坚强面对。每天的好事情又让他们喜上眉梢,更加热爱生活。

  在这本书中,有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有快乐与悲伤的情感;又成功与失败交替。每当一件事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们会感到时光流逝,当每一件事迎面而来时,我们又会感到高兴。

  其实,用爱来播撒希望的种子是我们每个孩子的愿望,我真希望我也能变成安利柯,感受一下大家庭的爱。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其实每个人都有爱心,只是没有更多的表现出来罢了,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点爱,整个世界就会拥有庞大的爱!

  当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时,书中那*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的尽乎完美的爱,令我感动得涕然泪下。

  这部书处处洋溢着的爱国、爱亲、爱师之情,所蕴涵散发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一直向你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这是一种最真诚的教育,使爱在我们的身边永远存在。

  它让我深深地感动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思考,爱,究竟是什么?读后,使我明白了,爱如空气,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却不能没有它。

  当我看到小抄写员时,令我十分震惊,事情是这样的`:裘里亚是小学四年级学生,12岁了。他是个黑头发、白皮肤、举止文雅的佛罗伦萨少年。他的家境很困难。因为他那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工资很低,又要养活家人。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因为他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总希望他能成为弟弟、妹妹的榜样。父亲知道他学*很用功,可还是一再督促他要加倍努力,父亲多么希望他能早些毕业找份工作,减少生活中的压力。父亲终于找到了一份抄写的工作,他一日一日地抄着,裘里亚看见父亲这么辛苦,便对父亲说:“父亲,您太累了,让我来帮你抄吧!可父亲却严厉地拒绝了,裘里亚只好走开了书房,忽然,他想到父亲每天夜晚都要去睡觉,何不如在晚上抄呢!晚上,父亲回到了睡室睡觉去了,裘里亚便悄悄地来到了书房,点燃了灯,抄了起来,就这样几天以后,裘里亚出了睡室时,都有黑眼圈,成绩也下降了,爸爸每天打他,可裘里亚觉得这样温暖。终于,父亲明白了,原来裘里亚在夜间帮自己抄写,父亲抱起他说:“儿子,你真好,爸爸以后不打你了。”裘里亚像吃了糖一样甜。多么感人的亲子之爱啊!

  我们要有一颗最真诚的爱心,去爱世界每一人、每一物真心付出,真情无价,让我们记住这样一段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当我把《爱的教育》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夏先生说:“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我在看《爱的教育》时,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凡人物的*凡事迹感动,《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感到肃然起敬。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爱就像空气,充斥在生活的周围,充满了人的内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命。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的境况不一,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不由想到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其实,我们也可以挤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孩子们多听听这些“爱的故事”,感受和体验爱,学*付出爱。我想,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被里面的内容深深感动,原来世上还有那么多不幸的人,但他们仍然勇敢、坚强、快乐的生活着。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有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他人,同情他人的`不幸与苦难。

  有一幸运的男孩,上帝赋于他了用功、劳运与孝心。尽管他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尽管他每天过得十分忙碌,但是他仍然挤出时间复*功课,挤出时间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力。是金子总会发光,我相信他长大后会成为一位杰出的人士。这们幸运的男孩便是——我的朋友——科列蒂!

  有一位*凡的.男孩,他和我们一样,就像是草原上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和我们一样过着二十四小时的一天,和我们一样每天吃饭睡觉,和我们一样......而他便是——我的朋友——科列蒂。

  有一位*凡而又幸运的男孩,*凡如我们一样。幸运,在劳动时还碎碎念着老师讲过的东西——在尽孝时还不忘那份功课——我相信他此生注定会成功!如果有一片沙漠,那么他便是傲然挺立的仙人掌,如果有一片荒丘,那么他便是傲然一棵荒丘上的橡树,如果是冰天雪地,那么他便是傲然绽放的梅花,如果......他是谁?他便是——我的朋友——科列蒂呀!

  爱,像空气,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它在每一个角落。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因为它的意义已融入生命。例如父母的爱,感恩里有本日记是与父母共同读写的,而现在学生买的本子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或者会有密码。最简单的东西会容易忽略,正如这伟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有很多人都会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而是以整个国家为荣的尊严与情感。

  《爱的教育》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巨著,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写的,是他的代表作,原名《心》。是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的口吻来写的。《爱的教育》引导我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生活,让我们用爱心与作者对话。

  埃·德·阿米琪斯不但写出了爱与被爱的感受,还把一个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纯真善良的安利柯,爱保护弱小的`卡隆,品学兼优的代洛西,学*用功的泼来可西,待人友善的克莱谛,爱读书的斯带地……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日记就是《爸爸的教诲》了。是爸爸告诉“我”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而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失去妈妈,妈妈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亲人之间的爱,是人世间所有感情中最神圣的感情。虽然有的人是**犯,但只要他还爱妈妈,心里就会有一段美好的记忆留着。相反,即使有的人是名人,只要他不爱妈妈,那他就是可鄙可贱的人。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永远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但我知道,拥有爱的人,并付出爱,就能真正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滋味,因为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寒假里,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书里的故事生动有趣、非常感人,描写得也特别精彩,比如“卡隆注视着我,其神情可表达千言万语”等等。

  《爱的教育》主要写了主人利柯和同班同学之间发生的喜怒哀乐,还有触动人心的每月例话。书中出现了很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助人为乐的卡隆,严谨认真的斯带地,活泼可爱的“小石匠”,坚持不懈的耐利,骄傲自大的诺琵斯,心地善良的“小商人”卡洛斐……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更是让人难以忘怀,比如有人欺负残疾的克洛西,卡隆挺身而出,保护着克洛西,当同学有困难时,卡隆总是热情地帮助他;瘦弱的耐利在一次体育课上勇敢、顽强地爬上了*台的顶端;卡洛斐在打雪球时不小心打到了一位老人的眼睛,他承认了失误,并且为了弥补过失,他把最心爱的邮册送给受伤的老人……

  读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终于弄懂了一个让我疑惑不解的问题:为什么翻译家夏丏尊爷爷要把书的原名《心》改为《爱的教育》呢?这个问题曾经一直困恼着我,现在我明白了,这本书讲的每一个故事都与爱有关,同学之间的关爱,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学生对老师的爱,一个人对祖国、对陌生人的爱……每一个爱的故事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有时我都被感动地流泪了……夏丏尊爷爷将题目改为《爱的故事》,也是希望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延续这伟大的爱吧!

  《爱的教育》告诉我,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比这更重要的东西—对祖国,对家乡,对同胞,对弱者,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都要给予爱和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动情,每一段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儿童们的纯真与情趣。

  《爱的教育》的精彩之处和在于,每一篇小故事都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把每个故事拆出去也并不影响它的完整性,这尤其是照顾了读者,特别是我们学生的阅读心理和特点,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某个道理,使书中的人物更形象,性格特点更易于展现,其中让我印象深刻地是有一篇“可爱的老师”的日记,作者细心地勾勒出每位老师的形象,“性格柔和”的“修女”老师对孩子们“发大声和动怒是绝对没有的'”,但孩子们对老师的训诫还是肃然起敬,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王老师,还有另一位老师,则截然不同,她“用教鞭击桌用拍手来使他们镇静”,但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恐惧,反而让孩子们依附着她的快乐,一幅幅画面,表明了孩子们对老师真挚的感情,更证明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崇高的,无微不至的,这位老师倒像极了我的陈老师,还有一篇“家长”的日记让我印象深刻,它叙述着“学生的父母”他们是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容貌不同,职业各异,但却都有着一颗“为孩子着想”之心,他们默默地接送孩子,关心着孩子的学*和生活,他们把对自己孩子的爱,迁移到孩子的同学和伙伴身上,他们因为同为父母,而变成“*等的友人”读着这样的描写,记叙“学生的父母”的日记,我的心也会随温暖起来,会被其中浓浓的亲情所感动,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理解,领会天下父母心,把感动和感恩扛在自己的肩上。

  同学们,读了这本《爱的教育》我们懂得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绩知商虽然重要,但品德更重要,这本书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读本,它可以让我们明确地感受到什么是我们应该学*,什么是我们不应该去做的,如此,我们才能更健康,更完善地体会出素质教育的魅力。

  这几天我看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恩里科的小男孩在学校所发生的事,恩里科和同学间的'友情,有时候也会和同学闹矛盾,

  爱的教育好词好句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

  不过还是和同学相处的很好。看了这本书我感觉有点惭愧,因为我的脾气和自控力差,我时常和同学有摩擦,通过看这本书妈妈告诉我一个道理,不管曾经做了什么错事,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那说明我还是能学好的。我加油我争取······

  爱,一个庄严又复杂的字,它包含了许许多多……爱,可以使一个人得到力量,使一个瘦弱的男孩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勇气,用自己全部力量去保护妹妹,这份爱让我深深的感动。 这个让我感受到如此强大爱的故事就是《爱的教育》中的一个小故事xx《打架》。高大蛮横的弗兰迪被开除后,要报复斯带蒂,于是就在斯带蒂接妹妹回家的必经之路上等候,当他们走过来,弗兰迪偷偷跟在后面,用力拉斯带蒂妹妹的辫子,被惊动的斯带蒂虽然又矮小又瘦弱,但是他毫不畏惧,勇敢地扑向弗兰迪,当斯带蒂被撕破了半只耳朵,眼睛也被打伤,鼻子出了血,他仍然毫不退缩,坚强地说:“你可以打死我,我不会放过你!” 看到这里,我不禁眼含热泪,斯带蒂,你真是好样的!我多想我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啊!

  很快弗兰迪和斯带蒂周围聚集好多人,大家鼓励斯带蒂:“好样的!”“加油!”有的还骂弗兰迪:“粗鲁的家伙!”当斯带蒂按住弗兰迪的时候,弗兰迪掏出小刀,斯带蒂狠狠咬住他的手,小刀掉了,人们把两人分开,弗兰迪狼狈地逃跑了,斯带蒂站在妹妹身边,很欣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