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篇

首页 / 方案 / | 2022-04-10 13:13:35 方案,企业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用心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用心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用心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企业软环境。在*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秀或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责任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核心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为重点,校外实*、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教学管理*台”,搭建顶岗实*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联手共建师资队伍的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决定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成员构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决定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必须与企业合作。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xx]82号文中,对高职院校建设教学团队提出建设目标,“双师”结构的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当兼职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业兼职教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举办体现现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先进管理理念的讲座。通过校企联手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发生转变,更加看好学生的技能水*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递升为主线,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一线员工主力,为提高企业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篇扩展阅读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篇(扩展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9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

  一、专业名称

  汽车运用与维修

  二、制定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国家职业标准》、《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2、学制 三年

  四、专业定位

  (一)专业定位

  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职业定位和岗位要求

  (一)职业定位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或汽车制造类企业,作为汽车修理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检测员、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员等技术工人,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气维修、汽车性能检验、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工作。

  专业技能方向

  (二)岗位要求

  汽车维修技术工人岗位主要有:发动机维修、车身维修、电气系统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车身清洁维护、涂漆、轮胎动*衡及修补、喷油泵、喷油器维修、曲轴修磨、气缸镗磨、空调维修、四轮定位检测调整、喷油系统维护、散热器维修、汽车装潢、汽车玻璃安装等各类专项维修等。

  六、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沟通与表达能力,牢固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规范严谨的操作*惯,达到汽车维修服务的专门化人才,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但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借鉴国外相关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针对我国高校实际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式,以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海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通识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一、海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海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主要包括:(1)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和实验室已有设备解决问题,通过解决一些专业问题,达到展示和设计实验项目所需的基本技能的目的[1],这个过程是与国内高校培养的主要差别。(2)提供电子工程基础知识以及辅助的数学、科学、计算机知识,通过这些基础知识学校,为后续专业课程学*奠定良好基础。(3)对于海外高校而言,他们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能够为他们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在工作岗位上的终身学*打下坚实基础。(4)海外高校同时还非常注重社会服务,很多高校在开设专业课的过程中,嵌入一些专业实践环节,这些专业化实践课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广泛的接触社会的机会,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团队合作、领导力、服务和专业化的组织等方面。

  二、海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简介

  在美国高校当中,对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而言,大学要求学生在四年内修满120至180的学分。在这些学分中,基础课程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1/3,而且必须修满60学分的专业课程;修满8-12学分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对于独立项目或研究计划,要求高年级学生用1年至1.5年的时间参加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以此作为课外实践。*年来,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已经不是以往的工科专业课程为主,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美国人和高校发现了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美国高校甚至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目前相当多的美国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与此同时,美国高校的电子工程专业对本科生的要求是,在四年内必须修满180个学分,其中数学和科学课程加起来大于等于45个学分。工程课程加起来大于等于68个学分,包括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专业写作、特殊领域课程、设计类课程及选修课程等。剩下的其他课程加起来大于等于60个学分,包括人文科学、通识教育、语言等课程。

  三、海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一)每学期的总学分数适中,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海外高校通常将每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在每个学期内,学生的学分数一般在12-18学分左右,换句话说,学生每星期只上12-18节课,其余时间参与学术研讨、自学和工程实践等活动。

  (二)数学、科学课程与工程学专业课相配套,且专业课涉及面较广

  在给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前,开设与专业对应的数学课程作为数学工具,同时开设科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在这些课程当中,不仅包括了一般专业基础课程(如信号与信息处理),而且包括仿生视觉、机器视觉等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反映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发展超前的专业视野。

  (三)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不可轻视

  很多海外高校为了学生全面素养,开设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在四年时间内必须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人类和社会学四大领域,选择学*多门通识教育课程。

  (四)为了填补工科学生表达能力的不足,高校开设专业英文写作课程

  在前面三年的学*中,每一年的一个学期开设写作课程,而且是专业英语写作。在专业实践方面,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室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电子工程科学研究过程,将理论学*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接触实践的*台与机会,很多高校联合电子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甚至有些美国高校要求学生修满12个学分的项目,为此鼓励一些优秀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

  四、思考与启发

  (一)应用型与创新型相结合原则

  应用型与创新型是同一目标下的两个不同侧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驱动,以及创新意识的训练、创新成果的转化,而不断创新才能确保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原则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主动性,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适当压缩学分学时,为学生自主学*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课程群和跨学科专业选修课,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学位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复合化。

  (三)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凸现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对接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处理好通识教育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系统优化课程结构。以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与前沿性为着力点,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重点解决课程内容过时、分割过细等问题,增设社会经济发展最新需求的课程,构建逻辑严密、前瞻性强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丰富课程形式,鼓励开设讲座式课程。

  (四)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原则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和“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在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和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白鹏飞.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教育装备,20xx(6).

  [2]叶红.美国高校电子工程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浅析[J].高等理科教育,20xx(6).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

  论文摘 要:简单介绍了我国眼视光专业人才现状,以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专业为例,对高职高专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讨,具体阐述了该院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调整及优化,为国内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论文关键词:眼视光 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模式

  1 我国眼视光专业人才现状

  *几年来,由于学生*视发病率的逐年快速上升、眼镜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眼镜的要求不仅从科技含量、新材料的应用,还是款式设计等要求越来越高,眼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逐步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眼镜生产和消费国家。根据“十二五”规划精神,眼镜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富民产业之一,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行业该如何发展,如何升级转型,验配服务该如何向个性化、人性化纵深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验光、配镜人才不仅是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要,也是眼镜市场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企业最急需的人才是高级实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尽快培养高素质的验光配镜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

  2 学院眼视光专业培养体系的制定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始建于20xx年,20xx年学院与日本豪雅(上海)光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建设和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20xx年合作开办“豪雅视光冠名班”;随着该专业的不断发展前进,培养体系也逐步完善。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学院提出了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xx年以后,学院与豪雅光学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快速提高学生素质。企业单位定期派遣技术专家来校指导、讲课,学院定期派遣学生和老师到企业学*和实*;企业每年向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年来,该专业在日本豪雅、日本尼德克、上海天鸿光学和宁波明星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水*和专业建设得到迅速发展。*3年来,该专业毕业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众多企业预订一空,目前本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发挥了高职生技能更高、适应性更强的特点,并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3 学院眼视光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1)“实景模拟、就业为根”模式。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按照视光师真实的工作过程设计工作任务,通过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满足学生学*的行动过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实*、人才推荐、社区服务、技能展示、课证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做到学*工作融合,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2)“由简到繁、工学结合”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以验光配镜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每个学*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虽然工作任务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但完成任务的过程不变,都能够反映出其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组织方式、工作技能和工作要求等;同时,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教育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3)“双重考核,激发自主学*”模式。建立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强调技能考核的重要性、突出过程性考核,调动了学生*时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4)“双师带动,推进结合”模式。在教学总体设计上,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和外实*基地的作用,一部分学*情境的学*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主要由校内主讲教师和实训老师负责完成。一部分学*情境的教学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主讲教师协助完成。

  (5)“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模式。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学院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根据企业需要,从学生第二学期开始,学院就把学生分成固定的实*小组安排到学院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班实*上班。实*期间学生和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样,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学院定期与学生实*企业的领导和外聘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暑假期间尽量安排学生在家庭住址所在地的眼镜公司进行上班实*,暑假结束后撰写一份实*和市场调查总结;另一种方式就是顶岗实*,采取校企联合建立健全顶岗实*的相关管理办法(包括顶岗实*管理办法、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制度、顶岗实*成绩评定标准等),共同制定实*任务书,做好顶岗实*任务下达,实*全过程管理、实*成绩考核与评价工作;建立并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制度;完善实训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学生生产性实训成果的评价标准和企业评价学生实*质量标准。

  4 结语

  我院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xx级到20xx级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及市场的需求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形成一套动态的方案,以使毕业学生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Z].20xx.

  [2] *办公厅.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Z].20xx-05-19.

  [3] 陈**.基于*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20xx(7).

  [4] 马树超,范唯.*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高等教育,20xx:13-1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

  1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研究现状

  我国金融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极强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并且富有国际化的创新意识的全能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部分金融院校长期以来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定位尚不清晰,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建设较为欠缺,导致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同时金融市场难以招聘到人才,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市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难以满足金融市场的用人需求,而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如何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又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将校急需对金融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将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达到国际化的金融水*,进而满足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金融专业教学现状

  首先,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缺乏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或者现有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影响。虽然很多金融院校也在进行教育改革,更新教师团队,增加金融教师的比例等,但是大部分的金融教师都是从金融院校毕业直接应聘到学校教学,这类教师缺乏足够的金融经验,加之从金融企业、部门等聘请的教师有限,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其次,金融专业的课程具有技能性、技术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按理说对学生的吸引力应该比较强,但由于教师的授课模式枯燥、单一,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的主**置,老师注重讲述,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导致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热情,所以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

  1.2 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管理制度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重视课堂网络教学、课堂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同时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也要遵循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理清金融专业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添加教学内容以及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及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金融人才培养的目的 。

  2 金融专业管理制度现存的几个问题

  2.1 教学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虽然也借助了多媒体等手段,但高校的现代化教学优势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现,也未对师生之间的科学互动给予重视,使得案例教学、实际调研等没有落到实处,而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缺乏培养,进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2 教学管理竞争机制缺乏

  良性竞争能够促进金融教师中和水*不断提高,而金融专业教学管理中缺乏合理的竞争制度,而且师资人才引进制度欠缺,使得教师之间无竞争压力,难以发挥益性竞争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这就会分散一定的教学精力,加之辅教人员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3]。

  2.3 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

  对教师教学质量进修科学评价,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为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再加上配套制度的缺乏,例如信息化评教制度、评价结果量化考核以及评价结果公开制等,不利于教学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金融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

  3.1 对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团队建立长效机制

  针对高校金融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可以从引进教师、保障教学质量两方面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根据教师团队的需求建立教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将教师分为固定编制、流动编制两大类,其中固定编制可以按照专职教师、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进行分类,进而确保教师团队的可持续性;其次,为了激发教师教育热情,高校需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将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例如学生评价机制等,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评价,然后由学校根据评价结果为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4]。

  3.2 创新学生实践制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激励其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高校应当结合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特点及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改善学生创新实践的激励制度:第一,加强建设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及创新教育等实践基地、*台,并且为该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及实践项目当中,比如建立一套与创新实践有关的评价制度,并且对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对具有一定创新成绩的学生给予特殊奖励,例如学*成绩加分、成绩对等替换学分等机制或者免除学生选修其他课程等,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第二,不断深化并改革学生的奖学金机制。高校可以积极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借助捐赠、辅助等手段设立更多奖学金项目,加强学*奖学金对学生的积极制度,并不断扩大受激励的群体。比如学校可以与一些金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台,通过校企合作的*台针对金融专业学生设立相应奖学金,借助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经验,有助于其将日常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进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牢固基础[5]。

  3.3 创建教学质量监督、控制、评价制度

  第一,高校可以设立一个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邀请3~4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成立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专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研究、评价。同时负责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教学管理措施,并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质量展开抽查及评价,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教学问题;第二,对教学质量实行量化考评,有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制定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考评方法,对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指导、毕业设计等进行考察,加强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然后根据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实施量化考评,进而金融专业的教学质量实施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团队综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6]。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承担着向国家、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应当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更应当以金融市场需求为教学出发点,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及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所以高校金融专业应当给予重视并不断对现有的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金融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国家、社会等培养出更多具有极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且具有国际化金融水*的人才,为我国的金融行业注入更多新鲜活力,以促进金融行业稳定、持续地发展。金融学作为一门经济类学科,其教学效果一直备受关注,可以说金融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行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学与国家未来经济战略需求、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金融人才的紧缺也会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高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向国家、向社会输送金融人才的责任,对于全能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现状以及对金融人才的紧缺,金融院校应务必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及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极强的创新及实战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便于向国家金融市场输送大批全能型金融人才,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持续发展。

  1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研究现状阿

  我国金融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极强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并且富有国际化的创新意识的全能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部分金融院校长期以来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定位尚不清晰,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建设较为欠缺,导致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同时金融市场难以招聘到人才,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市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难以满足金融市场的用人需求,而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如何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又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将校急需对金融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将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达到国际化的金融水*,进而满足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金融专业教学现状

  首先,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缺乏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或者现有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影响。虽然很多金融院校也在进行教育改革,更新教师团队,增加金融教师的比例等,但是大部分的金融教师都是从金融院校毕业直接应聘到学校教学,这类教师缺乏足够的金融经验,加之从金融企业、部门等聘请的教师有限,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其次,金融专业的课程具有技能性、技术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按理说对学生的吸引力应该比较强,但由于教师的授课模式枯燥、单一,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的主**置,老师注重讲述,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导致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热情,所以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

  1.2 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管理制度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重视课堂网络教学、课堂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同时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也要遵循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理清金融专业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添加教学内容以及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及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金融人才培养的目的 。

  2 金融专业管理制度现存的几个问题

  2.1 教学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虽然也借助了多媒体等手段,但高校的现代化教学优势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现,也未对师生之间的科学互动给予重视,使得案例教学、实际调研等没有落到实处,而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缺乏培养,进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2 教学管理竞争机制缺乏

  良性竞争能够促进金融教师中和水*不断提高,而金融专业教学管理中缺乏合理的竞争制度,而且师资人才引进制度欠缺,使得教师之间无竞争压力,难以发挥益性竞争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这就会分散一定的教学精力,加之辅教人员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3]。

  2.3 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

  对教师教学质量进修科学评价,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为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再加上配套制度的缺乏,例如信息化评教制度、评价结果量化考核以及评价结果公开制等,不利于教学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金融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

  3.1 对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团队建立长效机制

  针对高校金融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可以从引进教师、保障教学质量两方面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根据教师团队的需求建立教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将教师分为固定编制、流动编制两大类,其中固定编制可以按照专职教师、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进行分类,进而确保教师团队的可持续性;其次,为了激发教师教育热情,高校需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将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例如学生评价机制等,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评价,然后由学校根据评价结果为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4]。

  3.2 创新学生实践制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激励其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高校应当结合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特点及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改善学生创新实践的激励制度:第一,加强建设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及创新教育等实践基地、*台,并且为该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及实践项目当中,比如建立一套与创新实践有关的评价制度,并且对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对具有一定创新成绩的学生给予特殊奖励,例如学*成绩加分、成绩对等替换学分等机制或者免除学生选修其他课程等,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第二,不断深化并改革学生的奖学金机制。高校可以积极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借助捐赠、辅助等手段设立更多奖学金项目,加强学*奖学金对学生的积极制度,并不断扩大受激励的群体。比如学校可以与一些金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台,通过校企合作的*台针对金融专业学生设立相应奖学金,借助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经验,有助于其将日常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进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牢固基础[5]。

  3.3 创建教学质量监督、控制、评价制度

  第一,高校可以设立一个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邀请3~4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成立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专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研究、评价。同时负责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教学管理措施,并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质量展开抽查及评价,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教学问题;第二,对教学质量实行量化考评,有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制定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考评方法,对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指导、毕业设计等进行考察,加强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然后根据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实施量化考评,进而金融专业的教学质量实施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团队综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又属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强调技能的高职高专,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

  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与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

  动画专业属于社会新型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动画毕业生为国家急需人才,专业转化效益明显,就业出路宽广。办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精神,人文思想,艺术创新,技术能力为宗旨,艺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现代,面向国际的专业培养模式。

  动画人才为我国急需人才,在国家大力扶植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年来,我院动画专业学生受到了相关就业单位的热烈欢迎,20xx届、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调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的去向广阔,包括: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动漫工作室。这部分就业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与高等教育“不但培养就业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和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的就业形式看,这种就业趋势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从这些就业信息来看,动画设计人员缺口仍然很大,这也是我院动画专业持续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另外随着*年来动画教育的快速发展,动画类专业教师需求也不断增加,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看,*年来山东高校开设动画类专业的院校,以及江苏、上海、新疆、云南等省的`专业院校都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从教。动画公司和游戏制作公司的制作和创意人才以及出版系统的相关设计人员,成为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些就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如动画、设计管理、广告学等。另外,在其他专业的课程上也增加了大量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结构,并体现在设计艺术的课程教学之中。

  对我院动画专业来讲,目前正处于人才需求蓬勃发展和迅速增长的重要时期,就业途径和前途良好,这也是我们建设本校动画专业的动力和支持。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进几年的实施和改进,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实施,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今后五年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将着实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进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促使学科建设管理更加规范与高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基本确定,但在小的方向和细节上还应适应时下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更新和变革,确定每一时刻目标,依此进行学科建设和规划。

  第二、争取更大的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支撑学科的工作条件。在本专业方向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做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改善,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能力。

  第三、通过科研条件的改善,提高动画专业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承担较大项目及其它重要课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的改善首先要从教师科研队伍的整顿和改善开始,建设和规划良好的科研和实践环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教学实践科研,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理论修养和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第四、结合教学与研究,编辑出版有指导意义的教材、专著,丰富设计艺术信息资源。尤其是针对本专业学生具体实际,注重因材施教,立足教学培养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编撰相关教材和著作,指导学生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解说新的教学理论,新的培养方法。

  第五、建立教学基地,进行设计教学实验性研究,提高艺术实践指导能力。教学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培养不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同实践作紧密的结合。因此本专业在下一步的人才培养中将注意加大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从数量上,质量上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丰富学生锻炼途径,迅速提高其项目的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六、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服装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服装艺术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熟悉设计程序和相关法律,了解中外服装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实践能力强,能在服装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新闻等生产和管理领域从事相关服装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服装设计方向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主要学*服装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面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及基本设计技能、技巧的训练,具有服装设计与实践、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新思维、重创造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服装艺术设计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2、知识结构:具有较扎实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新成就、新发展,获得服装艺术设计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设计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懂得艺术设计学科的一般规律,能胜任相关单位的服装设计工作和研究工作等。

  3、素质结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4、毕业生应获的知识和能力: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热爱服装艺术设计事业,具备基本服装艺术设计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服装设计组织管理能力,并有较强的使用现代技术及计算机辅助设备能力;具有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较高的美学修养;掌握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学术研究、创新方法;掌握和运用现代设计技术,特别是*面辅助软件、网络技术的能力;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营销学、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设计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服装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了解服装艺术设计行业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面艺术设计行业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艺术设计学、文学。

  四、主要课程

  服装概论、构成艺术、服饰图案、服装效果图技法、服装设计基础、主题设计、专题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设计、服装立体裁剪、针织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推板排码、计算机辅助设计。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实践、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实*、专业考察实*、毕业实*等等,四年共按排 4~5次,累计6~15周。

  六、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四年,文学学士。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8

  1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研究现状

  我国金融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极强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并且富有国际化的创新意识的全能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部分金融院校长期以来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定位尚不清晰,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建设较为欠缺,导致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同时金融市场难以招聘到人才,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市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难以满足金融市场的用人需求,而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如何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又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将校急需对金融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将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达到国际化的金融水*,进而满足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金融专业教学现状

  首先,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缺乏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或者现有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影响。虽然很多金融院校也在进行教育改革,更新教师团队,增加金融教师的比例等,但是大部分的金融教师都是从金融院校毕业直接应聘到学校教学,这类教师缺乏足够的金融经验,加之从金融企业、部门等聘请的教师有限,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其次,金融专业的课程具有技能性、技术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按理说对学生的吸引力应该比较强,但由于教师的授课模式枯燥、单一,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的主**置,老师注重讲述,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导致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热情,所以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

  1.2 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管理制度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重视课堂网络教学、课堂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同时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也要遵循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理清金融专业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添加教学内容以及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及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金融人才培养的目的 。

  2 金融专业管理制度现存的几个问题

  2.1 教学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虽然也借助了多媒体等手段,但高校的现代化教学优势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现,也未对师生之间的科学互动给予重视,使得案例教学、实际调研等没有落到实处,而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缺乏培养,进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2 教学管理竞争机制缺乏

  良性竞争能够促进金融教师中和水*不断提高,而金融专业教学管理中缺乏合理的竞争制度,而且师资人才引进制度欠缺,使得教师之间无竞争压力,难以发挥益性竞争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这就会分散一定的教学精力,加之辅教人员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3]。

  2.3 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

  对教师教学质量进修科学评价,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为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再加上配套制度的缺乏,例如信息化评教制度、评价结果量化考核以及评价结果公开制等,不利于教学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金融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

  3.1 对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团队建立长效机制

  针对高校金融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可以从引进教师、保障教学质量两方面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根据教师团队的需求建立教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将教师分为固定编制、流动编制两大类,其中固定编制可以按照专职教师、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进行分类,进而确保教师团队的可持续性;其次,为了激发教师教育热情,高校需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将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例如学生评价机制等,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评价,然后由学校根据评价结果为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4]。

  3.2 创新学生实践制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激励其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高校应当结合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特点及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改善学生创新实践的激励制度:第一,加强建设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及创新教育等实践基地、*台,并且为该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及实践项目当中,比如建立一套与创新实践有关的评价制度,并且对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对具有一定创新成绩的学生给予特殊奖励,例如学*成绩加分、成绩对等替换学分等机制或者免除学生选修其他课程等,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第二,不断深化并改革学生的奖学金机制。高校可以积极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借助捐赠、辅助等手段设立更多奖学金项目,加强学*奖学金对学生的积极制度,并不断扩大受激励的群体。比如学校可以与一些金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台,通过校企合作的*台针对金融专业学生设立相应奖学金,借助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经验,有助于其将日常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进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牢固基础[5]。

  3.3 创建教学质量监督、控制、评价制度

  第一,高校可以设立一个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邀请3~4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成立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专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研究、评价。同时负责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教学管理措施,并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质量展开抽查及评价,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教学问题;第二,对教学质量实行量化考评,有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制定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考评方法,对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指导、毕业设计等进行考察,加强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然后根据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实施量化考评,进而金融专业的教学质量实施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团队综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6]。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承担着向国家、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应当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更应当以金融市场需求为教学出发点,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及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所以高校金融专业应当给予重视并不断对现有的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金融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国家、社会等培养出更多具有极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且具有国际化金融水*的人才,为我国的金融行业注入更多新鲜活力,以促进金融行业稳定、持续地发展。金融学作为一门经济类学科,其教学效果一直备受关注,可以说金融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行业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学与国家未来经济战略需求、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金融人才的紧缺也会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高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向国家、向社会输送金融人才的责任,对于全能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现状以及对金融人才的紧缺,金融院校应务必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及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金融专业的学生具备极强的创新及实战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便于向国家金融市场输送大批全能型金融人才,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持续发展。

  1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研究现状阿

  我国金融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极强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并且富有国际化的创新意识的全能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部分金融院校长期以来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定位尚不清晰,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建设较为欠缺,导致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同时金融市场难以招聘到人才,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市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难以满足金融市场的用人需求,而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如何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又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将校急需对金融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将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能够从市场需求出发,达到国际化的金融水*,进而满足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金融专业教学现状

  首先,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缺乏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或者现有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影响。虽然很多金融院校也在进行教育改革,更新教师团队,增加金融教师的比例等,但是大部分的金融教师都是从金融院校毕业直接应聘到学校教学,这类教师缺乏足够的金融经验,加之从金融企业、部门等聘请的教师有限,这就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其次,金融专业的课程具有技能性、技术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按理说对学生的吸引力应该比较强,但由于教师的授课模式枯燥、单一,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体现学生的主**置,老师注重讲述,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导致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热情,所以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

  1.2 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管理制度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因此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重视课堂网络教学、课堂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等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同时金融专业的教学管理也要遵循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理清金融专业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添加教学内容以及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及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金融人才培养的目的 。

  2 金融专业管理制度现存的几个问题

  2.1 教学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虽然也借助了多媒体等手段,但高校的现代化教学优势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出现,也未对师生之间的科学互动给予重视,使得案例教学、实际调研等没有落到实处,而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缺乏培养,进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2 教学管理竞争机制缺乏

  良性竞争能够促进金融教师中和水*不断提高,而金融专业教学管理中缺乏合理的竞争制度,而且师资人才引进制度欠缺,使得教师之间无竞争压力,难以发挥益性竞争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这就会分散一定的教学精力,加之辅教人员不足等,均对金融专业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3]。

  2.3 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

  对教师教学质量进修科学评价,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为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再加上配套制度的缺乏,例如信息化评教制度、评价结果量化考核以及评价结果公开制等,不利于教学水*、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 金融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

  3.1 对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团队建立长效机制

  针对高校金融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可以从引进教师、保障教学质量两方面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根据教师团队的需求建立教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将教师分为固定编制、流动编制两大类,其中固定编制可以按照专职教师、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进行分类,进而确保教师团队的可持续性;其次,为了激发教师教育热情,高校需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将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例如学生评价机制等,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评价,然后由学校根据评价结果为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4]。

  3.2 创新学生实践制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激励其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高校应当结合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特点及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改善学生创新实践的激励制度:第一,加强建设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及创新教育等实践基地、*台,并且为该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及实践项目当中,比如建立一套与创新实践有关的评价制度,并且对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对具有一定创新成绩的学生给予特殊奖励,例如学*成绩加分、成绩对等替换学分等机制或者免除学生选修其他课程等,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第二,不断深化并改革学生的奖学金机制。高校可以积极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借助捐赠、辅助等手段设立更多奖学金项目,加强学*奖学金对学生的积极制度,并不断扩大受激励的群体。比如学校可以与一些金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台,通过校企合作的*台针对金融专业学生设立相应奖学金,借助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经验,有助于其将日常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进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牢固基础[5]。

  3.3 创建教学质量监督、控制、评价制度

  第一,高校可以设立一个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邀请3~4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成立金融教学质量监督、控制及评价中心,专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研究、评价。同时负责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教学管理措施,并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质量展开抽查及评价,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教学问题;第二,对教学质量实行量化考评,有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制定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考评方法,对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指导、毕业设计等进行考察,加强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然后根据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实施量化考评,进而金融专业的教学质量实施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团队综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9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计划,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独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一本院校,也不同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又属于本科院校,不同于强调技能的高职高专,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探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发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

  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与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篇(扩展2)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用五篇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秀或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责任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用心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用心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用心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核心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为重点,校外实*、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教学管理*台”,搭建顶岗实*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联手共建师资队伍的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决定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成员构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决定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必须与企业合作。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xx]82号文中,对高职院校建设教学团队提出建设目标,“双师”结构的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当兼职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业兼职教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举办体现现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先进管理理念的讲座。通过校企联手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发生转变,更加看好学生的技能水*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递升为主线,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一线员工主力,为提高企业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数理化基础、人文社科素质、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的方法,达到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优秀教师和未来的学科教育专家。

2.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数理化基础、生物科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同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5)熟悉生物学及其发展规划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相*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初步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3.方向介绍

生物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在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等不同层次上,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揭示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而揭示生命的本质。生物科学专业教育涉及诸多分支,包括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其相关实验技能,同时加强教师教育的基本素质培养。本专业是理科专业,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4.隶属专业类

生物科学类

5.主干学科

生物学

6.相*专业

生物技术

7.学位课程

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8.学历学制学位

学历:本科

学制:4年

学位:理学

毕业最低总学分:170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

动画专业属于社会新型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动画毕业生为国家急需人才,专业转化效益明显,就业出路宽广。办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精神,人文思想,艺术创新,技术能力为宗旨,艺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现代,面向国际的专业培养模式。

动画人才为我国急需人才,在国家大力扶植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年来,我院动画专业学生受到了相关就业单位的热烈欢迎,20_届、20_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调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的去向广阔,包括: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动漫工作室。这部分就业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与高等教育“不但培养就业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和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中国的就业形式看,这种就业趋势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从这些就业信息来看,动画设计人员缺口仍然很大,这也是我院动画专业持续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另外随着*年来动画教育的快速发展,动画类专业教师需求也不断增加,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看,*年来山东高校开设动画类专业的院校,以及江苏、上海、新疆、云南等省的专业院校都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从教。动画公司和游戏制作公司的制作和创意人才以及出版系统的相关设计人员,成为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些就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如动画、设计管理、广告学等。另外,在其他专业的课程上也增加了大量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结构,并体现在设计艺术的课程教学之中。

对我院动画专业来讲,目前正处于人才需求蓬勃发展和迅速增长的重要时期,就业途径和前途良好,这也是我们建设本校动画专业的动力和支持。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进几年的实施和改进,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实施,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今后五年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将着实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进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促使学科建设管理更加规范与高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基本确定,但在小的方向和细节上还应适应时下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更新和变革,确定每一时刻目标,依此进行学科建设和规划。

第二、争取更大的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支撑学科的工作条件。在本专业方向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做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改善,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能力。

第三、通过科研条件的改善,提高动画专业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承担较大项目及其它重要课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的改善首先要从教师科研队伍的整顿和改善开始,建设和规划良好的科研和实践环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教学实践科研,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理论修养和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第四、结合教学与研究,编辑出版有指导意义的教材、专著,丰富设计艺术信息资源。尤其是针对本专业学生具体实际,注重因材施教,立足教学培养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编撰相关教材和著作,指导学生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解说新的教学理论,新的培养方法。

第五、建立教学基地,进行设计教学实验性研究,提高艺术实践指导能力。教学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培养不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同实践作紧密的结合。因此本专业在下一步的人才培养中将注意加大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从数量上,质量上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丰富学生锻炼途径,迅速提高其项目的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六、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篇(扩展3)

——人才培养方案12篇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国际贸易业务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因此,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与传统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现出差异性,而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办法以及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对于高校电子商务教育质量、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个专业本身就属于新兴行业,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境电子商务更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这也决定了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来看,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受到20xx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国际贸易所面临的环境一直都是十分严峻,到20xx年~20xx年期间,一直以两位数增长的进口处贸易总额呈现出了个位数增速,而在20xx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度增速更是仅为7.56%。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社会大众消费*惯的转变,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仅20xx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所取得的交易额增速更是将*30%,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许多高校中的电子商务教育仅仅针对国内市场开展而忽略了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满足,因此,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来看,作为需求者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快速的发展中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而高校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二、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优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而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则应当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养为依据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从当前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如果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素质要求为衡量依据,那么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则体现出了欠缺全面性与欠缺针对性的缺陷,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重新设置,并以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求为要求,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作出优化。在此过程中,一是高校应当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欠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问题,围绕电子商务领域构建起其经济课程、法律课程、政治课程以及文化课程,并将这些课程当作通识选修课程,另外,包括跨境电子商务礼仪、中西商务文化比较以及跨境商务沟通等课程,则有必要纳入到必修课程当中,从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二是为了实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英语能力以及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中,有必要适当提升相关应用类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从而推动学生实现理实结合,并提升电子商务学生在跨境电子商务岗位上的胜任力;三是高校有必要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强化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的教学环节,并且有必要将管理决策等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之内,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认识到跨境电子商务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在管理决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四是在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引进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案例,从而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与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时间相关的内容,以便更好提升学生的市场分析与判断能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教育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强化校校、校企合作,制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办法

  在高校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对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同时应当积极寻求与社会、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机会,从而提升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从校校合作来看,高校可以与国内其他高校以及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构建起交换生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我国经济市场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具有着较高的需求,而且国外经济市场也同样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具有着较高的需求,这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之间合作构建交换生制度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制度的构建,无论是对于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素养还是提升学生的跨境商务能力、交流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而言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校企合作来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基础建立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供需关系的基础之上,为此,高校可以与社会中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签订人才供给协议,并将这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当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基地,从而促使电子商务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对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流程、工作要求等更了解,从而提升自身今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产学研一体化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涉及到了学生的培养,同时也涉及到了教师的培养。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产业之间构建起合作机制,并合理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鼓励学生与教师走进企业与产业,根据企业与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问题来选择毕业论文方向与研究方向,从而实现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另外,高校可以与企业、产业之间共建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信息*台,支持教育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员工形成合作关系,利用顾问、挂职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在跨境电子商务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帮助自身解决在跨境电子商务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另外,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与企业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与企业员工开展学术研讨与技术培训,并构建起校企教师、员工到企业和高校开展兼职上课的机制。

  (三)建设优秀的跨境电子商务教师队伍

  在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提升跨境电子商务教学质量,就要求高校能够建设起一支优秀的跨境电子商务教师队伍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高校有必要与其他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社会企业开展广泛的学术合作与学术交流,通过聘请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与企业高管等,针对高校跨境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开展培训,同时,高校有必要以挂职锻炼等形式,安排教师参与到社会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的运行当中,从而促使教师对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的整个链条深入了解,并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当中;二是高校也应当积极组织内部教学交流活动与科研交流活动,并通过构建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并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献计献策;三是高校可以通过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实现教师队伍的共享共建,从而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各个层次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四是深化高校跨境电子商务科研活动,并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科研探索当中,从而发挥出以科促教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研究课题的选定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市场的需求,也需要适应全国范围内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另外,高校有必要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科研课题深度,通过构建有层次的研究梯队,来确保跨境电子商务研讨的全面性,并对跨境电子商务科研骨干力量进行有效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突飞猛进,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分析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针对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电子信息专业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检测、控制以及加工处理的技术学科,由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信息处理和运输方面的人才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样就给高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压力。高校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状况,构建科学的技术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针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院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电子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与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针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做出了探讨。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收入规模也接*万亿元,信息技术的服务增长趋势突出,产业的.集聚态势比较明显,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软件的出口也在*稳地增长,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与布局在不断地改革和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将维持在8%左右,之后的增长速度虽然有望实现正增长,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的饱和与颠覆性创新缺乏,使得通信设备的领域增速不断下降,导致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明显下滑。

  在全球市场萎缩的前提下,虽然国产品牌在家用视听、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市场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增长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通信设备产业的增长将从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驱动转变为信息服务和应用创新驱动,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以及融合化将是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新一代的移动技术、睿智光传输网络将成为产业创新的主要发力点。

  计算机和智能终端领域,在智能手机、*板电脑等移动互联设备的冲击下,全球的PC市场持续低迷,商用市场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要明确未来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以克服当前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比较严重,核心竞争力也在发生变化,电子产品逐渐的实现本地化的生产销售,技术与品牌的竞争已经逐渐的取代了资源和产品的竞争,电子产品的生产逐渐的规模化、个性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也在日益显著,逐渐主导着行业的发展,产业的主流技术日趋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

  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无论学*哪门专业都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振兴而奋斗的理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掌握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的专业基础知识,懂得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熟练掌握集成电路的结构原理,懂得信息处理的基本应用,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在电子信息领域要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学*能力,可以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掌握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资料,在国际贸易领域可以顺利地沟通交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有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熟悉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在电子信息领域有一定的科研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贡献力量。

  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教育。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也在逐渐地与国际接轨,企业单位的用人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注重基础理论水*到现在的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地从理论向实践转变,课堂教学始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改革教育观念。

  高校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首先要改革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把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体现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性学*,从过去单纯的传授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学会生存的本领,改变被动式教学,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高校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专业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要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层面,获取新的知识,加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革。

  2.运用多媒体教学。

  高校在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信息等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更有效地阐述电子信息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视觉的限制,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充分地突出重点,有助于电子信息概念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互动,学生也能够更主动地学*,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电子信息专业相对比较难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再现与模拟,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扩大学生信息量的接触,节约了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能力、创新能力,分层次地培养各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专业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专业是技术性与应用性都比较高的专业,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器件设计、电路设计、光电器件的测试、安装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地成为电子行业的产品设计师以及产品工程师,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电子信息行业占据一定地位。

  4.校企结合。

  电子信息专业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要开启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模式,把校企结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电子信息专业的调整与有效建设,引导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地点的一体化,高校要与企业单位签订实*合同,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中定岗实*,学生在实*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经济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目标,通过实际的工作来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企业实*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高校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员工培训,使得企业在分享高校优势资源的同时,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高校在校企结合的方式下可以有效地创新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要培养高水*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给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培养上加大经费的投入,鼓励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先进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性探讨,全面培养教师的是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强化教师政治、理论、法规教育,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组织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学*党的新时期路线与教育方针,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和道德思想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拓宽知识层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

  五、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不断缺乏,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处于领先地位,正是因为其控制了核心软件的技术品牌,我国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管理,有效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采取激励的措施,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时刻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专业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与生活环境。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变化,高校对人才模式的不断改革依旧是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基于学科竞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xx,(2).

  [2]张璐,赵永久,丁岚,等.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xx,(10).

  [3]程望斌,张国云,吴健辉,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xx,(12).

  [4]谢俐,何勇,彭文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4).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xx﹞4号)、《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xx﹞1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xx〕61号)等文件精神,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质量,决定开展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题培训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1、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专题解读。

  3、“1+X”证书制度与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介绍;扩招100万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4、研讨交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工作。

  二、参加人员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相关领导,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相关领导,各省(区、市)职教行政、教研机构负责人及学科教研员,中、高职业院校校领导、教务处与专业负责人等。

  三、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承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四、时间、地点

  1、时间:20xx年10月28日至31日(28日报到,31日离会)。

  2、报到地点:南京珍宝假日酒店(江宁店)(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6号),南京水晶蓝湾公寓酒店(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568号)。

  3、会议地点:南京珍宝假日酒店(江宁店)(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6号)。

  五、其他

  1、本次活动收取会务费900元/人(由上海程津会务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开具发票),住宿费470元/天/间(标准间合住235元/天/人,单住470元/天/人)。住宿统一安排,会务费、住宿费、往返差旅费由参加人员所在单位承担。

  2、培训证书:活动结束后,由教育部职教所培训中心统一颁发证书,培训学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

  3、本次会议预计接待人数600人,请参加人员于10月18日前,将基本信息按附件要求的报名方式发送回执,报满即止。本次活动不提供接送站(机),请自行前往。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践环节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最*十年来各级教育相关文件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收集并且整合参考了八所高校(包括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各院校的课时比列、学分、实践等环节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三)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当前该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结合当代社会市场对体育专业的需求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均为2691.*时,总学分*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似。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出各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其培养方案雷同现象相当普遍,*60%的`相似。2.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分配比例差距悬殊。研究表明该8所高校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三大主干学科”和“五大主要课程”为主线,各学科相应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必修课与专修课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比例等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拼接或移植过来的,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践中去,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建议

  1.结合市场的需求类型培养专业类型的人才,打造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品牌。各高校要做到“精”或“专”,在突破“专”长的基础上追求多能,并强调例如是培养“技能型”,还是“应用型”或“服务型”?与此同时加强各高校的交流,结合各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共同制定有利于发展、更具体的更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2.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扩大专业口径,体现个性培养,提高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注重横向交叉与融合,促成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办出1~2个有竞争力的特色方向。3.加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拓宽、稳定实*基地。提高其互动性、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各高校应重视校外实*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争取地方*参与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来,提高校政、校企体育行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市场宽的校外实*基地,打造地方社会体育品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企业管理、人际沟通、市场营销、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从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新型业态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

  3、熟悉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

  4、熟悉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二)能力要求

  1、具备从事工商企业组织的常规管理能力;

  2、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团队建设的组织能力;

  3、具备初步的战略运筹、预测决策的领导能力;

  4、具备基本的市场调研、风险控制和营销能力;

  5、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就业能力;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篇(扩展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5篇)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和认知水*,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三、以“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及内容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四、“2+3”培养方式+“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3”培养方式即前2年进行高职学*,后三年进行高职学*的培养方式。后三年的高职学*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我省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和顶岗实*,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的模式。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六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任务:一是礼仪技能训练(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即由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6月至第七学期10月,正值我省旅游旺季。由学院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

  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10月至第八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导游证考试。在此期间,根据职业素养课程安排,学院会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或我院优秀毕业生来开展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标准、服务理念,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阶段从第八学期6月至第十学期,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阶段。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学生在实*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表现及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企业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该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确定教学任务和开始的课程,从而制定服务于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系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及涉外企业从事英语教学、翻译、文秘、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英语专业知识包括文学、语言学和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的知识。

  3.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高级阅读、第二外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

  四、学制与学期安排

  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学年,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全程教学共计165周;每学期按20周规划课程教学(含考试)周数(第8学期19周),计159周;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经学校批准,可在两个学期之间设小学期,安排课程学*、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共约6周。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普通话水*原则上应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学生毕业体质测试成绩应达到50分,特殊情况可依有关文件规定免予测试。学生毕业时,通过毕业资格审查方准毕业。

  毕业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及课程修读指引

  1.本专业获得毕业资格要求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

  2.通识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公布的通识选修课模块中选修,合计应修满18学分。

  3.专业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各专业专业选修课模块内选修,合计应修满28学分。

  4.本专业为有志于辅修的学生提供A类选修课和B类选修课,A类选修课见表十三,B类选修课为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见表十一。辅修本专业的学生应优先选修A类选修课,在本专业A、B类选修课中累计修满15学分,经学生本人申请,辅修专业开设院系初审同意,教务处审定后可获得本专业辅修专业证书。

  5.大学体育采取选课形式实施俱乐部教学。学生根据本人体育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修读体育项目,在不同的教学俱乐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取得规定的8学分。

  6.对计算机已有相当基础的学生,可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前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测试,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免修并直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7.实践及实验课:学生应完成本专业规定的实践及实验课并取得23学分,其中,学生在校学*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至少取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方可毕业。第6学期中期论文,第6学期中期实训。

  职业教育逐渐摆脱了学科体系的制约,回归其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将职业教育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联系起来就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承担这样一个连通的作用:一方面,大赛项目设计都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体现了对岗位工作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将项目上的内容融入其中,并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逐渐走出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划是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并提出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来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大赛,既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的手段,又是加强校企合作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1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体现,包括专业、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和实训内容的建设和制定,教师团队的结构和建设以及课程日常的教学工作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来实现的,可见职业技能大赛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职业技能大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成为必要。

  1.1 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技能大赛的项目设定是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基础上,将当前先进的物流硬件设备与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前沿理论进行深度融合。大赛项目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与职业技能标准相契合。这样,通过对大赛项目的理解和实施,可以更好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可以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从而达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

  1.2 将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主体是学生,但是真正的实力较量是教师团队的较量,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和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多年来各高职院校一直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措施来实现。一是“传帮带”制度,对于新进教师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指导;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运营的相关过程,提升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引进行业或企业的人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大赛和实验实训。通过教师团队的建设,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有保障,从而达到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2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作用

  2.1 以赛促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高考中分数比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不爱传统的学*,但是动手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如果还是采用学科教育体系,无疑就将这部分学生的缺点放大了。而通过技能竞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改进了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学*兴趣。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成就感使得学生信心逐步提高,因此,技能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2 以赛促教

  将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按照科目分类之后融入课程标准中,“课赛相融”需要对原有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以理论课和课堂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突出技能教学和岗位实践。将每一门专业课都体现出技能大赛的相关能力要求,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竞赛项目的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将大赛由传统的少数师生参与转变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化转变。

  2.3 以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而职业技能大赛是践行这个模式的重要*台,对于专业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融入大赛元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强化职业技能大赛方向与技能培养。有针对性地将赛事项目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充分借鉴大赛组织、大赛评价、过程控制等形式,完善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充分实现“课证岗对接、学训赛相通”。

  3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影响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的构建

  *年来,在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为了充分实现这一理念,就应当着力构建基于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物流职业技能教学大赛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关键就在于三个主体的建设,即教师、学生和企业。

  3.1 教师团队的构建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新型要求,由于之前我国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具备单一的知识技能,这和职业教育的本质相差甚远。*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培训、企业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完成。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恰恰是“双师”能力展现的主要*台,也是检验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的试金石。

  3.2 强化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发挥“双证联动,半工半读”的作用

  物流技能大赛的重要特点是不仅要比赛参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考理论知识,以行业从业者的标准和要求,从“知”和“会”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和比赛。因此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在学*理论的同时,需要拿出一半左右的课时,用于学生的实践训练。

  3.3 引企入校,将企业需求与教学体系构建深度融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环境建设和企业的生产运作实际是相吻合的,同时结合院校实训基地的条件而构建的,这样使得竞赛环境既能满足生产型需求,又能满足教学型需求。学校在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来编制实训方案。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引企入校”,将企业所需的设备和学生实训所需的设备相结合,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基地。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不同于本科学科竞赛封闭式模式的典型特征,这也就决定了如果技能大赛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来参与,就违背了“职业性”的特征。因此,物流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物流技能大赛必须借助企业的资源条件,将实训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作用。

  4 结 论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将物流前沿理论和生产实践进行融合,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台。同时可以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职业院校师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台,广泛参与技能大赛,从而实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提高学生学*热情的“三赢”局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服装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服装艺术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熟悉设计程序和相关法律,了解中外服装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实践能力强,能在服装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新闻等生产和管理领域从事相关服装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服装设计方向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主要学*服装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面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及基本设计技能、技巧的训练,具有服装设计与实践、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新思维、重创造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服装艺术设计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2、知识结构:具有较扎实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新成就、新发展,获得服装艺术设计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设计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懂得艺术设计学科的一般规律,能胜任相关单位的服装设计工作和研究工作等。

  3、素质结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4、毕业生应获的知识和能力: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热爱服装艺术设计事业,具备基本服装艺术设计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服装设计组织管理能力,并有较强的使用现代技术及计算机辅助设备能力;具有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较高的美学修养;掌握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学术研究、创新方法;掌握和运用现代设计技术,特别是*面辅助软件、网络技术的能力;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营销学、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设计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服装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了解服装艺术设计行业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面艺术设计行业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艺术设计学、文学。

  四、主要课程

  服装概论、构成艺术、服饰图案、服装效果图技法、服装设计基础、主题设计、专题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色彩设计、服装立体裁剪、针织服装设计、服装CAD、服装推板排码、计算机辅助设计。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实践、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实*、专业考察实*、毕业实*等等,四年共按排 4~5次,累计6~15周。

  六、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四年,文学学士。

  摘要:随着电力在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发挥作用的日益显著,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于高素质的电气工程专业工作者的需求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为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要着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之一。[1]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力电气行业的建设者的重任,必须切实以市场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持续有效地提升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当前我国电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电气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理念陈旧滞后

  电气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特征,随着电气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日益显著,今天的电气工程已经涵盖了几乎包括所有与电子、光子等有关的工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电气工程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各种现代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实践经验,成为能够胜任现代电气工程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性人才,但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对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识不足,人才培养的理念较为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电气工程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现代电气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更好地胜任有关电气工程的相关工作。

  (二)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缺失

  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所要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重大问题,这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2]当前,我国高校中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依然更多地延续传统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在各个年级依次布局的传统做法,课程体系设置依然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导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契合度不够,未能体现电气工程专业应用性能力培养这一根本要求,同时在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缺乏横向的内在有机联系,未能很好地服务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三)教师队伍建设脱节,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有效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保障。[3]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在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依然滞后,尤其是缺乏高水*应用型师资队伍,这对于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推进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必须加快予以解决。

  二、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和路径分析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牵扯面广,必须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综合统筹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重构以及应用型师资打造等多个方面综合入手,从点、线、面立体式综合探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创新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加快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篇(扩展5)

——后备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3篇)

  一、资格条件

  (一)认同宝源企业文化和历史使命,为人诚信,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二)能够较好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能够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对待工作,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良好的学**惯,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宝源工作期间,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绩效评价,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

  (五)大专(含)以上学历,35岁(含)以下,在集团工作1年(含)以上。

  二、后备人才的申报与选拔程序

  各部门、各基地于每年的6月及12月上报本部门的后备人才名单。综合管理部根据各部门、各基地申报名单对候选对象进行审查、考核,筛选,确定人选,进入后备人才库。

  (一)申报

  申报人填写《后备人才申报表》(附后),通过以下方式上报综合管理部:

  1、各部门、各基地以部门、基地名义推荐,并将申报表报综合管理部。

  2、各部门、各基地员工向综合管理部自荐,直接将申报表报公司综合管理部。

  3、公司提名。

  ㈡选拔入库

  综合管理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通知申报人参加选拔测试。通过测试者正式进入后备人才库,并开展培养工作。选拔考核主要包括以下4轮,每轮考核设定基准分,未达到基准分者即淘汰。达到基准分者进入下一轮考核。每轮考核成绩保留,最后成绩为各轮成绩加权*均。

  1、专业英语水*测试:主要包括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试。

  2、价值观念及综合素质测试:主要包括职业倾向测试、个性特征测试、智力测试或写作。

  3、业务知识测试:

  4、面试:由公司领导、综合管理部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面试小组进行面试,采取一对一交谈或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侧重思维、表达能力的测试。

  三、后备人才的培养

  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基础培训、轮岗实*、内部兼职和挂职锻炼四种方式。

  ㈠基础培训

  1、培养主题: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通用性知识。

  2、培养方式:参加集团或公司统一组织的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沟通技巧等培训;参加公司安排的外部培训。

  3、培养目标:使后备人才熟悉业务知识、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等。

  ㈡轮岗学*

  1、培养主题:业务流程、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进行工作学*,了解该部门实际情况。重点了解各岗位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相关规章制度等内容。轮岗周期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种。轮岗结束,后备人才需在一个月内上交轮岗实*报告,报告应注重实效,达到分析现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的目的。考核报告由该部门经理初评打分、综合管理部经理复核评分,两者按6:4比例权重后得出实*报告最终成绩。实*报告成绩将作为轮岗实*工作的主要考核依据。

  ㈢内部兼职

  培养主题:增强对各部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式:兼职人员以学*、调研、协助为职责,参与兼职部门具体业务的运作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并承担相关工作,在兼职业务上接受兼职部门领导管理。

  ㈣挂职锻炼

  1、培养主题:综合技能的全面锻炼和提升

  2、培养方式:将后备人才安排到各部门相应岗位上挂职,由综合管理部审批发文。挂职的时间不应低于10个月。挂职锻炼的岗位编制做为临时编制,仅用于培养后备人才,不作为公司正式的编制。

  四、后备人才的考核、淘汰、出库、任用及后续跟踪

  ㈠后备人才考核

  1、后备人才考核、淘汰周期为2年。

  2、考核包括培训考核、岗位考核、能力测试3大部分。

  其中:培训考核指每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组织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如笔试、小组讨论、心得撰写、课题研究等),对培训结果给予评价。岗位考核指每半年由后备人才所在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后备人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能力测试指检查两年内后备人才是否取得一项中级(含)以上职称或考取更高级学位。

  ㈡后备人才淘汰有以下情况者,经公司领导审批后,从后备人才库中淘汰:

  1、岗位考核成绩连续两年处于所在部门50%排名以下者;

  2、能力测试不合格者(两年内未完成自学内容者);

  3、培训表现不合格者(未能参加必修课程学*或违反培训纪律、培训考核成绩两次以上不合格者);

  4、违背诚信承诺书内容,或在工作中及公司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行为方式与宝源集团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不符者。

  ㈢后备人才出库及任用

  1、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或培养结束后,根据公司各部门、各基地的人才配置需要,由综合管理部统一调配,兼职培训、轮岗学*或挂职锻炼。经考核合格,成为公司新设或空缺岗位聘任的首要人选,正式任命后,视为正式出库。2年内未任命的后备干部自动出库。

  2、后备人才出库后,纳入各公司的`正常管理程序。

  3、后备人才库将遵循“滚动、跟踪、淘汰、发展”的培养原则,淘汰不合格者,发展新的后备人才,实现人才滚动培养。

  五、相关说明

  ㈠后备人才入库后,其原人事关系不变动。

  ㈡后备人才入库后,由综合管理部根据培养方案,安排其参加培训、考核或者挂职锻炼等。

  ㈢为了做好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各部门需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参照选拔条件,积极、慎重地推荐后备人才候选人;对于申报或入选后备人才库的员工,所在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公司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对该部门第一负责人考核的指标之一。

  ㈣参加岗位锻炼的后备人才薪资待遇参照其轮岗岗位值执行,由锻炼所在部门考核;后备人才原岗位由所在部门安排人员顶替。

  一、目的

  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技术岗位甄选计划以及培养计划,内部竞聘、轮岗、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技术人才队伍,以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及人力资本支持。

  二、实施岗位

  初步确定先以下岗位进行试点:

  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助理工程师(工艺类)、产品助理工程师(外观类)、机械助理工程师、

  生产事业部:焊工

  三、实施时间

  20xx年度5月开始进行招聘,初步计划分不同岗位,6-11个月完成首批储备人才独立上岗工作。

  四、实施对象

  1、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

  2、内部招聘对技术岗位有兴趣的员工。

  3、社会招聘对此类岗位有兴趣的员工。

  五、甄选方式

  1、外招:年内招聘第一批,5-8月一次,10-12月一次。每个岗位约招3-5人。

  ●与学校联系招收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主要培养方向为产品设计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助理工程师、生产管理方向。

  ●在社会以招收学徒的方式招收对关键技术感兴趣,愿意为之学*的年轻人,不要求学历,主要培养方向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

  2、内部竞聘:年内完成第一次竞聘上岗的异动工作。不要求学历,主要培养方向为拉丝喷油、焊工和助理工程师(钣金)。每个岗位约招收3-5人。

  3、采取滚动进出的原则循环培养,对每个参加实*培养的员工,进行培训考核和业绩考核,执行淘汰机制,每年补充空缺或扩大岗位范围。

  六、培训方式及内容

  1、内部导师。以一个导师对几个储备人才的方式,为之指定一名内部导师,内部导师主要为储备人才培训其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