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

首页 / 故事 / | 2022-10-03 00:00:00 故事,中元节

中元节传说故事1

  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一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二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中元节吃什么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中元节的*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传说故事2

  中元节的*俗

  1、祭祖

  相传七月十五日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钱币、果脯、美酒以及时令之物祭祀祖先。七月十四这天叫江南节,十五日叫作江西节。

  按我国的*俗,一年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有新丧的,哀痛尚深,其至亲好友。要在死者去世第一年的七月十五准备好祭品,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以示追悼。

  2、烧纸

  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3、放小船

  按照满族的*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现我国广州地区满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内书“直上长白”等语的*俗。有的地方则举行划船比赛,庆祝节日。

  4、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5、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

  至于河灯的制作,极其简单。用三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做灯底,另用芦柴一根,长约三寸,中间穿一个眼,装竹签,钉在灯底,再用红白纸折成四方形,把灯底四面糊好,中间置放油纸捻,就制作成功。也有的人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荷花瓣的形状,糊到碗口上,中间用油脂点火,叫作地藏烛。

  6、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叫盂兰盆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在俗称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目莲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也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进行相应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中元节的文化内涵

  中元节的各种*俗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容,把我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得淋漓尽致。

  1、中元节是传统孝文化的在线

  孝,是*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的一个传统文化。“孝文化是指*文化与*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行为衍伸的总和。”孝在*文化中的内涵,我们不能仅仅从一种伦理观念与规范方面来理解,它可以说是包含了诸种意识形式的精神现象,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孝之起源应该是在周代,“直到周初,祀祖才算是真正具有孝道之教化的意义。”人们中元节祭祀祖先正是遵从了*传统文化,孝。

  2、中元节是祖先崇拜的载体

  自古以来,*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先民的宗教信仰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当今有的学者把儒、释、道视为旧时*的宗教,但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仍有异议。我们的祖先对于宗教的选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于我用者,拿来便用。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都曾占据过先祖门的意识空间。但他们却不会一代接一代的执着于某一种思想系统,只是认为某种思想在于其有益时才会去理会它。祖先崇拜的内容是神秘而丰富的,我们可以用“慎终追远”四个字来概括祖先崇拜的内容,“‘慎终’指按照一定的礼仪来办理上辈的丧葬;‘追远’指按时祭祀和悼念远祖,以示不忘根本。”

  3、中元节是*鬼魂观念的延续

  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神秘化理解。古时人类认为,人是灵与肉的组合体,灵与肉是相分离的,灵魂依附于肉体,人死了,但魂不灭。灵魂无形的永驻人间,它在生时表现为灵魂,死后成为鬼魂。但鬼魂毕竟是属于精神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能够接触和加以安置的只是其依附体——失去生命的肉体,而且,古今的人们都认为“鬼魂关心自己的尸体,并且栖息、徘徊在墓地周围,所以鬼魂崇拜主要体现在埋葬和祭祀死人的仪式上,以某种丧葬礼俗寄托生者的哀思和心愿”。

中元节传说故事3

  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传说故事4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我当年在江浙一带就看到人们视中元为大节,这一天家家团聚,如除夕一般热闹,还要吃一种专门用青树叶包裹的菜团。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传说故事5

  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

中元节传说故事1

  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一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二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中元节吃什么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中元节的*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中元节传说故事2

  中元节的*俗

  1、祭祖

  相传七月十五日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钱币、果脯、美酒以及时令之物祭祀祖先。七月十四这天叫江南节,十五日叫作江西节。

  按我国的*俗,一年中祭奠亡灵,中元最为重要。家有新丧的,哀痛尚深,其至亲好友。要在死者去世第一年的七月十五准备好祭品,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以示追悼。

  2、烧纸

  节日中,汉族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迷信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3、放小船

  按照满族的*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现我国广州地区满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内书“直上长白”等语的*俗。有的地方则举行划船比赛,庆祝节日。

  4、跳天灯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5、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

  至于河灯的制作,极其简单。用三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做灯底,另用芦柴一根,长约三寸,中间穿一个眼,装竹签,钉在灯底,再用红白纸折成四方形,把灯底四面糊好,中间置放油纸捻,就制作成功。也有的人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荷花瓣的形状,糊到碗口上,中间用油脂点火,叫作地藏烛。

  6、放焰口

  佛教中形容饿鬼渴望食物,口吐火焰叫做焰口。因而和尚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当天,人们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并在法师座前供着地藏王菩萨,相传地藏王菩萨是超度地狱鬼魂的。其下供着用面制的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蟠。正午已过,人们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等摆到施孤台上。主持人在每件祭品上分别插一把蓝、红、绿的三角纸旗,上书“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众僧诵念各种渴语和真言,然后施食,把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重复三次。民间把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叫盂兰盆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在俗称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目莲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也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进行相应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中元节的文化内涵

  中元节的各种*俗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容,把我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得淋漓尽致。

  1、中元节是传统孝文化的在线

  孝,是*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的一个传统文化。“孝文化是指*文化与*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行为衍伸的总和。”孝在*文化中的内涵,我们不能仅仅从一种伦理观念与规范方面来理解,它可以说是包含了诸种意识形式的精神现象,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孝之起源应该是在周代,“直到周初,祀祖才算是真正具有孝道之教化的意义。”人们中元节祭祀祖先正是遵从了*传统文化,孝。

  2、中元节是祖先崇拜的载体

  自古以来,*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先民的宗教信仰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当今有的学者把儒、释、道视为旧时*的宗教,但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仍有异议。我们的祖先对于宗教的选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于我用者,拿来便用。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都曾占据过先祖门的意识空间。但他们却不会一代接一代的执着于某一种思想系统,只是认为某种思想在于其有益时才会去理会它。祖先崇拜的内容是神秘而丰富的,我们可以用“慎终追远”四个字来概括祖先崇拜的内容,“‘慎终’指按照一定的礼仪来办理上辈的丧葬;‘追远’指按时祭祀和悼念远祖,以示不忘根本。”

  3、中元节是*鬼魂观念的延续

  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神秘化理解。古时人类认为,人是灵与肉的组合体,灵与肉是相分离的,灵魂依附于肉体,人死了,但魂不灭。灵魂无形的永驻人间,它在生时表现为灵魂,死后成为鬼魂。但鬼魂毕竟是属于精神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能够接触和加以安置的只是其依附体——失去生命的肉体,而且,古今的人们都认为“鬼魂关心自己的尸体,并且栖息、徘徊在墓地周围,所以鬼魂崇拜主要体现在埋葬和祭祀死人的仪式上,以某种丧葬礼俗寄托生者的哀思和心愿”。

中元节传说故事3

  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传说故事4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我当年在江浙一带就看到人们视中元为大节,这一天家家团聚,如除夕一般热闹,还要吃一种专门用青树叶包裹的菜团。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传说故事5

  中元节的第一种传说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中元节的第二种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中元节的作文 (菁华5篇)

  农历七月十四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爸爸带我一起回老家过节祭祖。

  一路上,爸爸与车上的叔叔谈的很投机,竟然忘记在街上买冥钱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爷爷家,爸爸看到正骑着摩托车到街上购物的叔叔,连忙叫叔叔带东西回来。叔叔回来后,爸爸问多少钱,叔叔说算了,只有几元钱。爸爸坚持要付钱,爸爸说:“祭祖当然要诚心,我是诚心诚意买的,钱当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钱接了过去。

  吃过中饭,爷爷奶奶开始舂粑粑。他们把浸泡过的黏米放进石臼里,用一根很长两头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将舂过的米粉过筛子粗的继续放进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细滑到满意为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团,在用手捏成一个个长长的椭圆形的粑团,然后用水洗干净的桐树叶包好,放进蒸锅里,蒸熟。揭开锅盖,香气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诉我说:“只有让先祖吃过后,我们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渐渐暗了,爷爷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坛,摆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纸冥衣冥钱等东西解开堆在一起。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按照长幼次序排定,燃放烟花,点燃冥俱,祭祖正式开始。只见爷爷口中念念有词,左手拿起燃烧的冥纸,右手拿起酒壶,祭天祭地祭祖。礼毕,大家一起双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安与幸福

  祭祖一结束,我立即从桌子上抓起一个粑粑,就吃了一口,顿清香扑鼻,软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尝过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这也许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谢先祖们,给我们以美食、*安、快乐和幸福。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出国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俗。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民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意。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如果谈及盂兰盆节,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的'节日。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解。盂兰盆节是华夏的节日,日本盂兰盆节只不过是孑遗而已。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传入日本,已成为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节日期间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已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活动。

  老师说七月半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人们祭祖祭拜先人的一个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怀疑老师的话,因为我家的中元节是从七月初九开始的。

  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说在写包的时候,称姥姥为曾祖,称爷爷为祖考,结尾为老大人,若是女性,则结尾称呼为老孺人。

  写了包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在桌子正对大门的那一方,会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们如果要烧纸钱,就要从布的两侧递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准备完毕,吃过晚饭、洗过澡我们家就会由爸爸带头引着我们去外边“接客”。爸爸的手上会拿着几支香烛、一些纸钱,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说“xxx接您回来看看”之类的……

  等走到一定距离后就会开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烛,然后点鞭炮。鞭炮点过后,我们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这个夜晚,八仙桌香炉里的香不能断,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则是接待来过节的亲戚和“送客”。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摆上小茶杯,不时地祭上热茶水。在祭过之后,我们要喝完茶水。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不能碰到长凳。

  在中午,我们家一贯的*俗是吃面条,妈妈做的面条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别香。就连不爱吃面的我,在这一天都会把碗里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点时候,妈妈就会开始做晚饭;而等到四点半或五点的时候,亲戚们就会派几个人带着各家写好的包或纸箱,带到接客插香烛的地方开始烧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将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饭菜“吃完”,接着我们则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炉,围着八仙桌开始吃饭。饭毕,亲戚会回家去为他们家的中元节做准备,而我们家则会再次摆上香烛,祭上瓜果,等到祭完,这个中元节才算是过去了。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即中元节。此节初为佛教节日,称“盂兰盆会”,传说释迦弟子目莲,为救在地狱中受苦的母亲而求佛超度,后演为民间追荐祖先,故亦称是日为“鬼节”。

  清末画报中关于盂兰盆会放河灯烧法船的记载

  旧京之中元节,除庙宇僧众举行演经文等重大佛事活动外,民间则重放荷灯与烧法船。

  放荷灯亦称放河灯,其含意是导引鬼魂进入极乐世界或及早托生转世。荷灯之样式,其上半部皆为彩纸叠成之莲花儿,下半部之载体各异,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并掏空瓤肉,中插点燃之蜡烛,于夜幕初降时放入河湖,烛影摇曳,随波荡漾,与水中倒影上下映带,灿若繁星。正如清宣宗《养正书屋全集》(道光三年刻本)之《中元河灯》诗所云:“万盏莲灯水面浮,中元佳夕荡轻舟;繁星朗月光同映,点缀前汀一段秋。”

  清末民初以来,北京传统风俗,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照例要到北海公园参加一年一度的孟兰盆会,大放河灯。是日夜晚,北海太液池之上,南迄双虹榭边,北至五龙亭畔,荡漾的碧波涟漪之上,灯火晶明,如银河群星,明灭浮动,景色极为壮观。

  这天黄昏,明月初升,北海漪澜堂两侧的走廊和北河沿岸的四周以及金鏊玉带桥边,真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北京什刹海、积水潭、御河桥、护城河水关等处,也有放荷灯之盛举,故清宗室文昭(号紫幢,博学工时,负有才名。)《紫幢诗抄》之《京师竹枝词》曰:“坊巷游人入夜喧,庄连哈达右前门,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

  中元节烧“法船”,其用意是为渡幽冥孤独之魂,此种冥器,俗称“烧活”,小者丈余,大者数丈,由冥衣铺匠人以秫秸扎架,彩纸裱糊并绘画而成,料价虽廉而工钱甚昂,故凡烧法船者,非殷实之家而莫敢问津世。

  法船之船头,为猛虎虎头图案,探身持叉之开路鬼站于前,其后相对而立者,系“黑白无常”鬼,“白无常”也称“活无常”,身着白袍,头戴白色高帽,上书“利见大人”四楷书大字,手持哭丧捧若挥舞之状;"黑无常"又称“死有分”,身着皂袍,手持“勾魂牌”,上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并用朱笔圈点,其狰狞之貌,令人望之不寒而栗。

  舱内糊十殿阎君,即秦广三蒋,楚江王历,宋帝王余,五官王吕,阎罗王天子包,卞城王毕,泰山王董,都市王黄,*等王陆,转轮王薛。中为地藏王菩萨,正襟危坐,接受十殿阎君朝拜。神鬼以外,尚有掌舵者一人,持浆划船者数人至十余人不等。船之桅杆上挂一面旗子,正面书“盂兰圣会”,背面书“慈航普渡”。

  如此庞然大物,系由四五节组合而成,连至法会现场,须由冥衣铺临时雇用十余人(俗称“拿烧活的”)举送,丝毫不得损坏。列队而行,穿街过巷,雅子顽童出于好奇,每每尾随不已,并极愿为顾工代劳,体验一番举送烧活的滋味儿与情趣。

  旧时焚烧法船,皆在午夜举行,先由和尚奏法器诵经文,而后于水畔焚之,火舌冲天,光焰晃眼,糊味儿熏鼻,虽如此而观者如堵,不饱此眼福誓不罢休。恰如《都门离咏·中元》云:“朵朵莲灯放满河,烧船拯溺诵弥陀。夜深妇女归家去,萤火飞飞鬼火多。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中元节禁忌 (菁华5篇)

  一般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边或海边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

  「盂兰节」俗称「鬼节」,为农历七月十五日,相传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在道教来说,是日为「中元节」,则为地官赦罪日,佛教则称之为「盂兰节」,传说由农历七月一日起,地府中的游魂野鬼就开始被释放出来,他们可以在人间游离一段时间,接受人们的祭祀,直至七月三十,鬼门关会再度关闭,鬼节的节期亦就此结束。

  鬼节禁忌:

  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 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0、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1、靠墙

  好兄弟*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7、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18、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19、玩碟仙

  *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20、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中元节是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20xx年鬼节时间是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五,星期三。

  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中元节这天,民间有很多禁忌,如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等,到底有什么要忌讳的呢?以下这些事情千万不要做,不然小心招来“好朋友”!

  中元节禁忌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鬼节当天是阴气最重的一天,也特别多,来看看万万不能触犯的。鬼节禁忌: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8、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0、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其实日常的一些小动作也会导致引起鬼上身,如靠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页。

  11、靠墙。好兄弟*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麽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吃饭的时候做一个动作,也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相信99%的人不知道!不清楚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16、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7、一个人。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18、晚上拍照。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另外,也不要玩碟仙。*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拖鞋不要整齐的放床边。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一直以来,相传穿“红衣”死的人会化作厉鬼特别凶猛,所以坊间传闻鬼节穿此颜色的人们,容易被其他力量强的阴魂误会你也是鬼魂,或是招来鬼差的追捕。另外最大件事是有可能在半夜的街上吓倒人呢!

  接着“黑色”在我国台湾地区传统社会观念里,带有不祥及灾难地意思,因此在一些看得人身体上灵光的人,黑色最令他们不安及恐惧。所以如果在鬼节,尤其是晚间,若从头到脚,甚至内衣、裤都是黑色的话,是有机会在街上沾上阴极能源,令自己行衰运,甚至大病一场。

  然而,“白色”在我们心目中代表问丧的象征,例如丧礼时,奔丧的人全身上下均是白衣、白裤、白鞋,所以“白色”也是一个不祥的意思。除了白色之外,其实麻色,也是所谓的“米白色”同样不宜多用。

  此外,对一些有阴阳眼的人说,鬼魂中的摄青鬼,或是运气比较不好的人身上,都会有“深绿色”的光,所以七月节间,如穿深绿色的人,有机会被误会是摄青鬼附身,令其他阴灵都一同依附在身上,事主有机会更加倒霉,所以也应尽量避免。

  接下来这个说起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点搞笑,有些人士说“黑白相间”的衣服不宜穿;有些人相信,七月鬼节会有很多色鬼在徘徊,且他们专门寻找“衣着暴露”的女性,尤其一些“露肩”的,色鬼们会有方法引其他人去拍熄事主两肩的两把火,然后去吸这女性的精气及香气,以满足自己的欲念。

  然而,现代有很多年轻人,欢喜穿一些有“破洞”服款,其实这在鬼月期间是不应该的,因为有些游魂没有人烧衣服给他们,因此他们会穿破衣来阳间抢街上布施的衣纸供品。如果你穿这些服款,有机会给他们误会是同类争食,恐招来不幸!

  中元节不能做哪些事情

  1、直呼姓名。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闽台民间对鬼的敬称)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7、夜游。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明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11、别乱靠墙休息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12、收好衣服防鬼“借”。晚上睡觉或天黑以前,要把晒在外头的衣服收回来,以免被鬼借去穿。半夜勿晒衣服(半夜衣服的影子,很吓人的);

  13、别乱照相。夜游时最好不要乱照相,否则好兄弟会入镜与你合影,手电筒也不要往树上乱照,以免惊动喜欢附着于树梢上的好兄弟。

  14、筷子插在饭中央。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5、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16、玩碟仙。*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17、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18、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9、拔脚毛。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

  20、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诸多禁忌,族繁不及备载。其实,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灵验与否,至少也能求个心安。

  有人*惯随身带着开运避邪物品,像带着庙里求来的护身符、佛珠,或粗盐、糯米等避煞物;十字架或者具特殊能量的矿石等。

  当然,这些禁忌都只是传说,没有科学依据。

  中元节吃什么好

  1、吃濑粉

  东莞有吃濑粉的*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像常*,他们喜欢用山地熬汤,随之黑黝的汤底便是当地濑粉的_大特色。而在莞城,盂兰节这天吃濑粉倒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过去的老莞城有很多人懂得唱木鱼歌(部分镇区也有此风俗),试想在这个不属于阳间的日子,街头巷尾传出似有似无而且抑扬顿挫的木鱼歌,确实给这个诡异的节日又增添一丝神秘!

  2、吃包子

  中元节焚纸,然而_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烟花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3、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这是取了谐音,“鸭”就是“压”,吃鸭子就能压住这天上来游走“揾食”(莞语)的鬼魂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除此之外,莲藕煲鸭还有季节性的原因。立秋过后,又是鸭子肥美、莲藕盛市的季节,因此莲藕煲鸭作为中元节的一道风景也是食出有因的。

  莲藕煲鸭汤与其它汤水的做法相似,先把洗净的鸭块用调料腌数分钟后飞水备用,然后再把准备好的药材放到锅里煲滚,接着加入莲藕与鸭块,武火煲滚后,再改用 文火煲约莫两个小时就可添盐食用了。这个汤还有两个小窍门不可不知,一是莲藕遇铁易变黑,改用沙煲熬汤则可;二是鸭子选用麻鸭为佳,因其脂肪适中,肉质嫩 滑,所煲的汤不但生津、__,而且喝起来更是温润养人。

  4、吃蒸面羊

  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__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民间有中元节,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5、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_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__,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_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__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6、吃饺饼

  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7、吃粗茶淡饭

  山东省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8、吃扁食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烟花,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1、中元节的来历

  1.1、“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1.2、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1.3、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2、中元节的禁忌

  2.1、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2.3、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2.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2.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中元节鬼节的禁忌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 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0、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1、靠墙 好兄弟*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7、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中元节文化 (菁华5篇)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的来历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汉族的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成为农历7月15日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中元节祭祀活动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中元节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放河灯

  中元节 放河灯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有什么禁忌

  1、中元节一定不能讨论鬼怪:据说鬼的魂们会倾巢而出,尤其是寺庙和普渡法会的地方,往往是鬼的魂最多的,而且中元节也不要乱说话,说不定鬼的魂正从你的身边经过呢~

  2、中元节不要走夜路:晚上11点之前就不要上街哦,这天百鬼夜行,阴气最重,所以这天不应该在外逗留,夜不归家是大忌。

  3、避免晚上拍照:镜子或手机这种东西,很容易扑捉到不干净的东西,若是在晚上拍照,说不定就把不干净的东西给拍进去了,那就等于沾染了晦气的东西,运势会变得越来越差的。

  中元节的由来

  到了农历七月十五,也便到了*人过“中元节”的日子。中元节是道教的称法,从佛教的角度去叫则是“孟兰盆节”,又叫“鬼节”。传言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之母因生前不行善,死后在地狱受苦。目连为救母到如来处倒悬求佛救度。释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这样可使母解脱。佛教据此兴起孟兰盆会。中元节和清明很相似,要祭祀祖先,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成为民间的一个节日了。节日那天,人们以麻、谷、秫缚在一起,挂在大门及中堂的天地祖先两旁,或设果品牲礼及麻谷之类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李商隐有诗言中元上坟:绛节飘摇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节是四月五日,人们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寒衣节在十月初一,人们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至于中元节则是有道佛两家的共同节日,说起它的由来和*俗确实还有些说法。

  中元节的源由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我当年在江浙一带就看到人们视中元为大节,这一天家家团聚,如除夕一般热闹,还要吃一种专门用青树叶包裹的菜团。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其实,很多人认为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俗

  中元节这天,道教在七月十五日要设坛醮祭。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有具体的规定和做法。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

  在民间,除了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饿鬼外,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他们也会注意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小孩子尤其惨,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很多父母在晚上会把小孩关在家里。

  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这天,晋北地区的妇女盛行面塑活动,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有余。

  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文学中的中元节

  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有的书中说,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俗。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扩展5)

——中元节作文 (菁华5篇)

  这两天不知道为什么空气重总是弥漫着一股纸张烧焦了的味道,还时不时地又人燃放鞭炮,让我不敢开窗户也不敢出门,因为空气质量太差了。于是我就问妈妈这是为啥?妈妈告诉我中元节快到了,大家在燃烧纸钱祭奠先人,所以空气总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么是“中元节”呀,于是我就问妈妈什么时候是中元节啊妈妈说让我去看日历我一看日历发现本月31号是中元节,之后我问妈妈妈妈说她也不知道了,我便跑到网上去查。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原来中元节是鬼节啊,好吓人啊!

  闽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这美丽的家乡——闽南同样也具有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有跑王的端午节、看烟花的元宵节…但我还是喜欢最有闽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节。

  盼啊,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家乡热闹的中元节了。这一天,可热闹了…

  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萨。他的母亲被关在了地府里。地藏是个孝顺儿子,不忍母亲被折磨得不成样,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徇私把母亲放了出来。没想到牢房里的小鬼蜂拥而出,成了各个地方的“游鬼”。所以,人们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游鬼以保*安。我觉得地藏菩萨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觉得连传说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

  到了中元节,家家户户都摆出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发粿、水粿、鸡蛋糕,特别是我最爱吃的松粿,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听说做的大米要放到井里浸泡几天呢。蒸熟的松粿雪白雪白的,松、糯、软、冰,夏日里能吃出一片冰凉,比冰淇淋还好吃,且更绿色。现在因为商场多了起来,购物比做这些小吃简单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几天,大人们则会次数繁多地带我们去逛商店,让我们“大开杀戒”。但我还是很怀念松粿的味道,回味和大人们制作中的乐趣。

  说说中元节这天晚上吧。这天晚上,不等太阳公公说再见,大家就开始准备上香了。六点多时,刚开始还只是一两户人家,可过了一会,就陆陆续续的愈发多了起来。香烟缭绕,烛火摇曳,煞是热闹。络绎不绝的香客摩肩接踵,乡音中热情地相邀,于是乎甩开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开怀,围坐一群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尔。夜色渐渐的来了,孩子们喜上眉梢,因为属于我们时光到了,小伙伴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点燃了,呼朋唤友,蜂拥着游走于阡陌、田间,嘻嚷着谁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条夜行的火龙映照着灿烂的童颜,彻夜不眠。于是,大人们品味着乡俗,放松着盛夏下的身心,孩子们追逐着乡俗,娱悦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故乡的文化底蕴深厚,“鬼节”的传说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乡情!我希望我们的故乡——闽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民间最大的鬼节。在这天大家都会放孔明灯,在道路旁放着蜡烛。

  记的有一次,我和爸爸老妈在街道上看孔明灯。但是我们左看右看都没看道大孔明灯,只有小小的孔明灯,于是我便向小卖部的老板问问,一打听原来还在作呢!没办发,于是我们便在路边等啦!终于做好了大孔明灯,那孔明灯依就像重前那样,在孔明灯旁边装这许多的烟花,当它升空时瞬见烟花飞贱落道许多的地方吓的人们鸟兽散。虽然在连续放了许多的大孔明灯,但是我以经看腻了。我们走着走着,在路旁发现了许多的孔明灯,我都看的眼红了。于是我便问老妈要钱买孔明灯,没想道老妈竟然爽快的答应了我的要求,于是我买了两个一红一黄的孔明灯在校园放。一开使我们放个红色的,但是我们不懂怎么放在没有充满热气时就放飞,结果烧的孔明灯黑晡溜羞的。我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们等道充满气时才把孔明灯放飞,我就像一个成功的小孩子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还大叫着成功了,成功了。

  这个中元节我过的很快乐。

  中元节时,有些地区(如闽台地区)在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祇,信徒多尊称其为“大士爷”、“普渡公”。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关于“大士爷”,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

  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另,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华侨风俗,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这两天不知道为什么空气重总是弥漫着一股纸张烧焦了的味道,还时不时地又人燃放鞭炮,让我不敢开窗户也不敢出门,因为空气质量太差了。于是我就问妈妈这是为啥?妈妈告诉我中元节快到了,大家在燃烧纸钱祭奠先人,所以空气总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么是“中元节”呀,于是我就上网去查有关的资料。经过查询我知道了“中元节”它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就是俗称的“鬼节” 。

  说道“鬼节”我想同学们可能更熟悉的是“万圣节”吧!它是西方的“鬼节”,在这一天小朋友可以装扮成各种奇怪的样子问邻居索要糖果……完全没有我们*的“鬼节”的“硝烟弥漫”“云山雾绕”让人不敢深呼吸,因为一不留神就会吸入过量的烟雾让人极不舒服。

  真希望我们的“鬼节”也像西方一样是一个邻里之间和睦,开心的节日,而不是“硝烟弥漫”、“云山雾绕”让人不敢出门的日子。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扩展6)

——中元节的禁忌 (菁华5篇)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好兄弟。

  4、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的厄运。

  5、吹口哨:晚上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6、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 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里坐坐。

  10、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1、靠墙

  鬼魂*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鬼魂。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鬼魂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鬼魂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鬼魂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鬼魂来与你分享食物。

  17、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鬼魂的觊觎,是真的。

  18、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19、玩碟仙

  *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20、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21、忌半夜晾衣服

  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22、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23、生理期的禁忌

  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24、忌半夜庆生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25、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上门。

  26、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27、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中元节禁忌几点不能出门

  鬼节当天晚上11点之后不建议出门,11点到凌晨的这段时间是子时也是一天当中阴气最重的时间。

  另有一说法,一般在6点半以后,即天黑之后。最好在天黑之前回家。一般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边或海边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好兄弟。

  4、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的厄运。

  5、吹口哨:晚上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6、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 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里坐坐。

  10、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1、靠墙

  鬼魂*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鬼魂。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鬼魂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鬼魂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鬼魂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鬼魂来与你分享食物。

  17、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鬼魂的觊觎,是真的。

  18、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19、玩碟仙

  *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20、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21、忌半夜晾衣服

  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扩展7)

——中元节的来历 (菁华5篇)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称谓,相对于中秋为八月半)。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是中元节*俗之一,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俗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是中元节*俗之一,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俗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中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俗

  我们称呼的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的一些祭祀仪式。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中元节传说故事 (菁华5篇)(扩展8)

——中元节的由来 (菁华5篇)

  1、“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2、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3、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一、“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 《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三、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一、“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 《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三、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拓展阅读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中元节的来历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是中元节*俗之一,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俗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