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桂林山水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3-12 00:00:00

教案:桂林山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教案:桂林山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案:桂林山水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文中的生字、词。

  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培养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陶冶爱美情趣。

  能力目标: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的设想:

  1.诵读法:体会诗歌优美、深情的语言,精彩的语句和段落可作背诵要求,从而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

  2.研讨探究法:对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可鼓励学生结合以往经验,研讨交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迷蒙云雾,桂林的绿树红花优美如画,山水如歌,让我们共同欣赏、聆听

  2、整体感知:这既是一篇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1)初读诗歌,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评价。)

  提示: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山水相依,自然和谐;山环水绕,令人陶醉,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2)梳理诗歌结构:(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给予指正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

  第二部分:从招手相问老人山至使我青春永不老,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桂林山水的挚情。

  第三部分:从七星岩去赴神仙会至最后,概括了桂林山水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3.探究赏析:

  (1)观赏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观赏漓江的水:

  (2)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练*朗读,读出桂林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桂林水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4.积累迁移:默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提示: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布置作业:

  (1)这首诗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写起,结束于桂林山水--满天下。两句诗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却大不相同。作者为什么用满字替换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

  (2)积累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并加以背诵。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山:奇、秀、险

  甲天下

  水:静、清、绿

教案:桂林山水2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美

  本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写,语言简洁明了。同时,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一幅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心驰神往。

  二、文章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前呼后应、整齐划一的结构美

  这篇课文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地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3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作者面前。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因此,学*本文,应把重点放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借助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景色美,同时感受祖国的语言美。

  二是引导学生学*作者前呼后应的谋篇布局法和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总之,本文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得力佳作。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注重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拓展学生的学*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的*惯、能力及资料共享的意识。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观察图画、录象中漓江的水;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⑵ 自由练*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⑶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⑷ 这段的三个特点,排比得当。这个自然段之所以让人充分感受到漓江水之美,与第二句三个特点的排比大有关系。描写一个事物,抓住它的三个特点写,既全面又具体这里写漓江的美,连用“真静”“真绿”并列表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个自然段中,三个句子各有特色,句句精彩。对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产生了相当好的语言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⑴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⑵ 自由练*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⑶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⑷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⑸ 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⑹ 总结:

  这一段作者同样用了一组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每个分句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使用了恰当的比喻,读起来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⑴ 引导学生质疑。

  ⑵ 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⑶ 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⑷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⑸ 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这段写了什么?

  写的是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印象。“画圈”是什么?为什么作者最后用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两句诗来概括?与开头一句关系如何?(作者把桂林的山、水、云雾、绿树红花、竹伐小舟融合在一起,用一个长句子写出来,勾勒出一幅彩色桂林山水图。作者泛舟漓江,如入画中,并把读者也领入那无限美妙的境界中去了。结尾诗句与开头诗句前呼后应。使文章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总结:本自然段写出桂林的山与水结合的美景。

  录象的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带到优美山水的情境中,激发起阅读文章的热情。学生情绪激动起来,对课文语言的感受一定会敏锐起来。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品味精美词句段,感悟语言表现力,不但体会到文中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播放多媒体课件中桂林山水旅游介绍。边看边想到文中哪些句子。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

  3、练*背诵。

  4、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影片回忆、想象,然后读出或背出与课文有关的或是正好能描述这些图片的句子,实际上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来描述图象,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的美,又亲眼观看山水的美景,这就是学语文、用语文的最好体现。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小结本课的写作特点:

  本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开头先总起“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分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最后把山水结合起来加以概括。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本文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的特点,加以具体描写。想象丰富,比喻生动,作者又使用了诗一样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之情。

  2、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玩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喜欢写作的同学,仿照二,三自然段写公园的花或校园的树等一个片段。

  3、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题词”、“导游词”、“广告词”、“仿写”等多种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感悟理解。

教案:桂林山水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本课 11 个生字,会认 8 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水(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水*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教师指名读,教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教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画面出示,教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观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样的……(集体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游览桂林的山。

  二、精读第三段,品味语言

  1.过渡语:我们刚才通过读书,通过想象,通过品味与比较,充分领略了漓江水的美。那么,“这样的山”又是怎样的山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去发现吧!(学生自主读书。)

  2.通过读书,你发现了些什么呢?(如“我发现这一段和上一段的结构一模一样。”“我发现这一段中的表达手法也是用了比喻和排比。”“我发现……”)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这一段里面有多少打比方的句子呢?(5 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正是用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来描写事物,才使我们读起来格外亲切、好懂。值得我们好好的学*。

  3.指导朗读。

  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通过画面理解一些重点词,如学生汇报期间,老师自然简笔勾勒“危峰兀立”,再如请大家看看“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怪石嶙峋”的画面。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解释词语。)

  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背诵。

  4.小结:谁能总结一下桂林山的特点呢???奇、秀、险。(板书)

  5.仿照课文,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读第四段,品味语言

  过渡语:单看漓江的水,美;单看桂林的山,也美;可当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相依的图画时,那才是美不胜收啊!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课文。

  1.联系全文想象一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有些什么景物?(有山、有水、有迷蒙的云雾、有绿树红花、有竹筏小舟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桂林的山和水本来就很美,加上了云雾会怎样?加上了绿树红花怎么样?加上了竹筏小舟呢?有了人会怎样?(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有了人就有了生气;有了人就使山水充满了情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山水美景也会因人的欣赏而生气勃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融合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谁来声情并茂地为这美景配上画外音?(配上图像、音乐。)

  四、回应第一自然段

  所以,我们一起思考??“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美景更因为有了人们去欣赏它,它才能得以闻名于中外啊!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

  1.同学们,你们对这个板书满意吗?还应加点什么呢?(“甲天下”)对,同学们真聪明,这才是全文的“文眼”呀!

  2.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回答(“总??分??总”),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想饱含深情地赞叹。谁能把课题扩充为一句表示赞叹的话?(“啊,美丽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爱桂林山水!”“我想看桂林山水!”等。)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抄下来。

  3.拓展阅读《浓碧》。

教案:桂林山水4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

  (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

  (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

  ⑴ 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⑵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

  ⑴ 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⑵ 学*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

  (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 学*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①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② 填空练*,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

  引读整句话。

  ③ 课堂练*,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

  校园里干净( )。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

  (配上音乐画面)

  4、总结: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自主学*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

  (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

  2、交流讨论: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⑴ 写作方法上:

  (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⑵ 理解词意:

  (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5、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6、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

  1、作业本⑴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教案:桂林山水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生字“漓、谰、瑕、翡、桨、峦、筏”。

  2.理解“竹筏、奇峰罗列、屏障、兀立、怪石嶙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细致观察的能力。

  2.训练学生学*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读文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深人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二、学法引导

  1.预*:在学*新课之前,独立自学新课内容,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独立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2.课堂上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的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

  三、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像其美景。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人情人境地朗读去体会。

  (二)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疑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课前预*和查找资料,反复入境地朗读去体会美景;通过教师介绍,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作者观察及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带。

  2.“桂林山水”全景图及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观察画面,谈感受。

  2.质疑问题,独立解决生字、新词。

  3.思考、讨论,勾画重点词句。

  4.再观察插图,发挥想像,进行表达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像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导入。

  (板书课题)通过预*,谁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3.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4.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5.检查自读效果。

  (1)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漓江

  波澜

  峰峦雄伟

  翡翠

  竹筏

  (2)解决新词,引导学生体会。

  竹筏——竹排,可当船用。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古称东岳,海拔1524米,主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

  香山——在北京西郊。风景秀丽,以秋天的红叶著称。

  6.学*第二自然段。

  (1)出示“漓江水”的单幅图。

  看图,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显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学*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画面。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漓江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漓江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漓江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8.出示“全景图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在读了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练*背诵课文

  1.自背。

  2.交流背诵方法。

  (二)谈收获

  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生以导游身份为大家深情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课文的写作结构。

  (1)作者的写作方式:抓住特点,层次井然。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开头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的赞美桂林山水,然后分述了山和水的特点,最后概述山水的全景,层次井然。

  语言优美、合理想像,写出了景物的特色。文中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实现了桂林山美、水美,并展开合理想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课文结构:

  课文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式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为什么去观赏桂林山水。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观赏漓江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观赏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写桂林山水之美。

  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漓”:右边是“离”最后两笔是“乙”和“、”。

  “澜”:右边“门”里是“柬”。·

  区分“瑕”与“暇”

  “峦”与“恋”

  “桨”与“浆”。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2.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墨城的云和月》。

  3.读下面的句子,先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碧:————

教案:桂林山水6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第二课《林海》

教案:桂林山水7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 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 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真清啊!

  (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 )啊!( )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秀,可读得*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

  (1)桂林的山真奇啊!

  (2)桂林的山真秀啊!

  (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一)学*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出现文字和声音:桂林的山山水水多么令人神往啊!让我们拍摄下这些美景吧,让我们用手中的彩笔,画下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吧!

教案:桂林山水8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4、渗透导游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当一回小导游。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

  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我们学*了漓江水,接下来,让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学*桂林山的美。不过在学*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学*方法及步骤:

  ⑴ 找出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

  ⑵ 想想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桂林山美的。找出有关句子,并试着有感情朗读。

  ⑶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方法?

  ⑷ 写大海与西湖,对漓江水来说有什么作用?

  四、迁移运用,自学新知

  1、出示: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⑵ 找出句子,说明桂林山的特点。

  ⑶ 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⑷ 写泰山与香山,又是为了什么?

  2、检查学*结果。

  五、整合山水,学*背诵

  1、你认为漓江的水美,还是桂林的山美?

  2、出示: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概括桂林山水的?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作者用怎么样的语句构成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在这里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写作有顺序,空中──山间──江上。句子对称。)

  6、试背诵课文。

  六、拓展知识,学*导游

  1、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

  说一说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出示资料: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3、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

  4、指名导游。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水: 静、清、绿

  山绕水, 水映山。

  桂林山: 奇、秀、险

教案:桂林山水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生字,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体会“波澜壮阔、水光潋滟、无瑕、翡翠、峰峦雄伟、山脉逶迤、奇峰罗列、重峦叠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光怪陆离”等词语的意思,自主积累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一些词语和引用的诗句较难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桂林风光的文章和图片资料。

  2、桂林山水的课件、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桂林风光的文章和图片资料,现在,把你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吧。

  学生交流资料,教师简介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2、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甲”是指“第一”,“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在不懂的词语下做个标记,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指导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思考怎样记住这些字。

  阳朔shu 漓lí 江无瑕xiá 扩ku 散攀pān 登峰峦luán 雄伟山脉mài 比拟nǐ 重峦叠dié嶂 危峰兀wù立

  (2)提出不懂的词语,大家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

  翡翠:通常为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也有红、紫等色的。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瑕,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水光潋滟:形容在阳光照耀下水波流动的样子。

  山脉逶迤:形容山脉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的样子。

  奇峰罗列: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着。

  重峦叠嶂:山连绵不断,山峰像屏障一样重重叠叠。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光怪陆离: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色彩繁杂。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在课文的语言和写法上你想说些什么?

  讨论:课文的语言很美,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课文按“总——分——总”的方式写。

  四、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漓江的水美。

  1、自由练*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然后同桌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感悟课文的语言。

  (1)拿出自己搜集到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观察图画或读一读这些资料。课件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光潋滟的.西湖和漓江。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指名朗读,讨论:

  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得纯净可爱。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指导朗读:“真”字可读重些,表达作者惊喜赞叹的语气。

  试背这一段。

  五、学*迁移,自学第三自然段。

  1、启发自学方法:刚才我们学*了写漓江水的这一段,大家回想一下是如何学*的?(看图画、读课文、想象、体会)按上面的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学生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展示峰峦雄伟的千山、山脉逶迤的燕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看画面时可以形象地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翠屏”“重峦叠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思。

  (2)讨论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险。

  (3)自由练*朗读,教师指导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

  (4)试背这一自然段。

  六、指导写字。

  1、自学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扩、态”较容易写。“峦、碧、绵”可以用部件组合的方法来记。“阔”由“门”和“活”组成,写“活”时左右要靠紧些。“碧”注意上面的“王、白”和下面的“石”,写得一样宽。“绵”在“连绵”中是“绵延、连续不断”的意思,所以是“纟”旁,不要与木字旁的“棉”混淆。

  2、每个字写两遍。

  七、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桂林风光的图片资料,特别是关于桂林山洞的图片资料,自学课文余下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指名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说说自己学了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语言的美。

  二、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回忆学法。(看图画、读课文、想象情境、体会语句。)

  2、用上节课的学*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

  3、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展示桂林的溶洞。教师简介:桂林是石灰岩地形,所以山上有许多天然形成的溶洞。石灰岩溶洞中,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顺着岩石裂隙流出,水分蒸发,碳酸盐类沉淀结晶,逐渐堆积成的碳酸钙岩,叫“石钟乳”“石笋”等。看课件体会石钟乳“千奇百怪的形状”,在灯光的照耀下在洞内“光华闪烁、色彩变幻”的样子。

  学生说说自己看课件和读课文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这一段的理解,着重讨论两处引用的诗句的意思。

  交流讨论:你怎么体会“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

  引导看课件、读全文体会诗句描绘的情境,感悟诗句含义:

  (1)“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说江水像青绿的丝绸飘带,山如碧玉做的发簪。

  (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教师简介: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看课件感受“空中云雾迷蒙,岸边花红树绿,江面上白鹭低飞,竹筏徐行”。

  正是因为这样,作者才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总结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感受。

  四、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1、说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悟。

  启发:同学们,现在,你一定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吧,把你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吧!

  2、练写、练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也就是批注;喜欢说的同学可以选择我们看到的图上的景点,如象鼻山,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活动后评议。

  五、作业。

  谈话:桂林山水这样美,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我们家乡也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啊,也有独特的风景啊!学*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大家想不想把我们的家乡美景写下来,吸引中外朋友呢?

  有时间可以当场练笔。

教案:桂林山水10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触**感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看看那里的山水。我随即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甲:居第一位。

  三、初读课文,进行预*

  1、①读准生字读音。②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大声地读通课文。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2、检查预*情况,轮读课文。

  ①啊的读音。

  ②指名读课文。

  四、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一)、理清段落

  课文哪一节描写山?哪一节描写水?

  (二)、了解桂林的水

  如诗如画的漓江,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全长有170多千米。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如果用关键的几个字来概括呢?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③注意不同的前字韵母带来句末啊的不同发音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3)师: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

  (三)、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

  5、交流:奇、秀、险(板书)

  6、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谁能把险的样子画出来?指名试画。(出示幻灯)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感情朗读。

  7、(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幻灯出示,谁能从画面上点出: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示意学生说下去)

  8、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

  9、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10、(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幻灯展示)让学生体会秀。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四)、布置作业

  争做一名小小的配音演员。

  课外熟悉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相关语句,进行激情试说。

教案:桂林山水11

  一、教材分析:

  本组有三篇课文,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学生怎样做人。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特别要注意边读边展开想象,使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浮现。

  2、通过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本组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本组教材的教学,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课时安排:

  1、桂林山水

  2课时

  2、林海

  2课时

  3、古诗三首

  2课时

  积累运用

  3课时

  1、桂林山水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紧紧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要求:

  1、通过自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想象的能力,使课文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在脑海中浮现。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投影彩图,提问:谁知道这幅图画的是哪里的景色?(桂林山水)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素有“山水佳天下”的美名。

  二、板书课题

  三、边听录音边思考: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佳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桂林山水佳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2、你同意这种评价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在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在集体交流。

  (桂林的山……桂林的水……)

  有图片的同学可以展示图片

  3、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找同学读读。

  四、指导朗读课文,读后回答: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桂林山水的特点)

  2、自由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读后讨论交流。

  A、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将漓江和大海、西湖作比较,强调漓江的美有它独特的地方。

  、漓江水有三个特点:静、清、绿。

  、写人们荡舟漓江上的感觉。

  B、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

  C、作者为什么在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前面都加上一个“真”字,它起了什么作用?

  (真是“的确”的意思。一个真字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D、作者写的是漓江水的特点,为什么要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

  (通过比较,强调漓江水有它独特的美。)

  3、按上面的学*方法,自学第三段(投影出示问题)

  A、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各是什么意思?

  (用泰山、香山与桂林山作比较,以突出桂林山的特点;

  具体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

  B、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C、作者为什么要在桂林山的“奇、秀、险”前面加上一个真字?

  D、作者写的是桂林山的特点,为什么要先写“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

  4、指导朗读第四段,读后回答?

  A、“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山?“这样的水”指的是哪样的水?

  B、“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

  (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

  C、“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感到像是走进了

  连绵不断的画卷?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因为桂林山清水秀,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一片诗情画意。所以说……)

  D、“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中的“碧”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碧:碧绿。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爱。)

  E、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先小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前后呼应)

  五、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去观赏桂林山水,具体描写了

  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比喻句。

  3、笔答P4第二题。

  七、板书计划:

  静……不流动

  漓江水 清……见沙石

  绿……是翡翠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奇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 色彩艳丽、倒映水中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教案:桂林山水1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通过引用典章来介绍名山奇景的表达方式。课文中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传说故事可以增强景区神秘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引用典章来介绍名山奇景的表达方式。课文中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传说故事可以增强景区神秘感。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真诚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桂林山水特点的

  教学难点:从引用的典章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名山奇景的热爱之情。了解文章行文的顺序,并学会迁移,在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朵云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5—3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你从文中了解到哪些内容?(重温课文并考查学生从原文中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相机板书: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美称的由来,独秀峰的传说;阳朔风光。)

  二、精读课文

  1、全文围绕两个字来展开全文,这两个字是什么?

  (板书:奇观)

  2、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思考: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在文章第一段是如何体现的?)

  生:因为桂林的山千奇百怪,各有千秋。关于桂林的山水还有着神奇的传说因此说广西桂林的山水,是们中国山水风景的我一大奇观。

  生:文章第一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总说。接着分别介绍山奇,水秀,山与水的融合,来说明桂林山水是山水奇景,此外作者在第一段向读者介绍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这与前面直接写桂林山水奇美正面描写不同,可以认为是侧面描写突出桂林山水的奇)

  谁来读读文中写山的句子(课件出示风景图片和文字: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笋,······有的像横卧的花瓶。)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桂林的山?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有诗为证,出示: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清袁枚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指名读。

  关于山水的形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假如你是桂林山水景区的资深导游,你会向你的游客怎样介绍这个传说呢?生;介绍。

  那么桂林山水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呢?出示小资料:(没找到》

  过渡句:这种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桂林独特的山,常常是拔地而起,又各不相连,独秀峰就是其中的代表。

  3、独秀峰如何体现“奇观”?指名读

  (首先是独秀峰本身孤峰屹立,*地拔起。其次还有一个关于独秀峰的传说,桂林石头有神守,增强了它的“奇”)

  谁能读出独秀峰得奇特?指名读

  读到这,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课件出示民谣桂林石头桂林有,块块石头有神守。任你官大如太守,一块石头搬不走。民谣的背后又有怎样的传说呢?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4、为什么作者要写关于颜延之和桂林奇峰的传说?

  5、独秀峰的石头有什么特点?“独”应该怎么解释?

  师过渡:桂林东南方有一个地方小县城,此地的山水风光怎样呢?指名读第四段,教师随机指导。师:如何理解“阳川百里尽是画,峰里住人家”的诗句?(从远处看阳朔的`风光出示阳朔风光图)

  师:走进阳朔又看到了什么景色?

  (和图一起出示:山峰奇特苍翠,江水清澈迂回)

  师:如何理解“迂回”两个字?

  (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字面意思,再结合原文来谈)

  师:正如作者所说,阳朔名胜风景有很多,都有哪些呢?让我们共同走进阳朔的名胜风景,全班齐读。

  生:书童山,大带字,迎江阁。

  师:看到书童,两个词语,你是怎么想的?这两座山有什么来历吗?原文是怎么写的呢?(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呈现给读者的是它的独到之处,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

  师:除了自然景物,作者还写到具有人文色彩的“大带字”和“迎江阁”。又是怎样展开的呢?(找同学读)

  (先整体后局部)

  师:我们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现在咱们再来朗读整篇文章,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

  (引导学生从全文出发思考问题)

  6、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桂林山水的?

  (这篇文章思路特别清晰,与作者选取的写景顺序有关。学生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写景文章必须在头

  脑中构思好景物描写的顺序。)

  全文按照总分的顺序,先总写奇观,再分别描写桂林山水、独秀峰和阳朔县的奇观。而且每段段首也是先总说,在分说,给人的感觉思路特别清晰。

  7、文章不仅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且语言也很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你任为写的精彩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文章第一段

  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笋,有的像玉簪,有的像宝瓶,有的像剑戟,有的象公鸡,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观音,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吸水的大象,有的像横卧的花瓶(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孤峰的千奇百怪,增强行文的气势)再比如写到书童山,很像一个宽袍大袖的书童在捧书诵读,寿阳山形状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形象传神。

  (学生可以大胆谈自己的体会,学会欣赏借鉴,教师要尽力鼓励学生)

  三、拓展练*

  用一段话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要写出特点来,另外要注意写景顺序,不少于400字。

  最后咱们再来回味这篇文章,大家有感情,掌握好语速,大声朗读一遍。

教案:桂林山水13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预*题纲

  1、初读课文,结合课后*题理清课文思路。

  2、圈划生字新词,解决疑难词语。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5 O

教案:桂林山水14

  【教学内容】

  教学课文的2、3、4节,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能背诵这3小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桂林山与水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将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2、能够背诵课文的2、3节。

  3、积累有关描写桂林的好词、好句、好段。

  4、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能抒**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桂林山与水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将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2、能够背诵课文的2、3节。

  3、积累有关描写桂林的佳句。

  【教学难点】

  怎样将桂林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回忆一下,甲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传授

  过渡:

  人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课文。

  (打开书,看第二节)

  1、学第2节:

  ⑴ 桂林有一条玉带似的漓江环绕其间,它有些什么特点呢?请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漓江的特点是什么?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听录音、看录像)

  看录象时配上理查德的钢琴曲,让学生从音乐与画面中感受桂林之美。

  真美啊!它有些什么特点呢?

  (静、清、绿)

  ⑵ 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老师读前半句,全班一起读后半句。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翡翠。

  ① 作者为什么要在静、清、绿前加上真字呢?

  ② 比较句子。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③ 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

  ⑶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将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那么文中将什么比作了什么?

  (出示翡翠,介绍光泽,颜色)

  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⑷ 这句话除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使人加深印象,读起来郎郎上口。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分句,有感情地读。

  ⑸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分句,读一读:

  ① 水真静啊,想一想哪些词应该读轻点?再读一遍。

  ② 读得真好,将江底的沙石读成重音,还有哪个字应该读得拖一点?

  ③ 很好,将一块翡翠读成重音,突出了真绿。

  ④ 连起来读,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读哪一部分,如全喜欢就一直站着。配乐朗读,使学生沿着音乐的情绪处理课文的朗读。

  ⑹ 学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这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开头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如镜的西湖呢?

  ⑺ 漓江的水确实美极了,想不想再次荡舟漓江。放录像,师配乐背诵,使学生受音乐的感染,老师在音乐的衬托下饱含感情地背诵,为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⑻ 谁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根据这道填空题试着背一下这一节呢?配乐背诵,让学生对老师进行模仿,可以降低背诵的难度。

  2、学第3节:

  ⑴ 游览了漓江的水,我们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桂林的山。轻声读课文,找出桂林山的特点。

  ⑵ 你最喜欢作者写的哪一个特点呢: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你能在说完后发出邀请,请一些同学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吗?在讨论时配以古筝弹奏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仿佛走进桂林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① 把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写出了山的形状千奇百怪。

  ② 把山比作屏障,写出山的颜色秀丽多姿

  ③ 通过危峰,写出险,通过自己的感觉写出险。

  ⑶ 你们一定已经对桂林山充满了好奇,让我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的美景。

  (请一位同学配一下音,读一读课文的第3节)

  朗读时配以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⑷ 真美!让我再来试着背背这一节。

  (小组合作,上讲台背)

  背诵课文时配以音乐,使学生能背诵的有感情,得到美的享受。

  3、第4节:

  这样的美的山围绕着这样美的水,这样美的水倒映这样美的山,使你有什么感觉?(齐读第4节)配乐背诵,让学生受情绪感染。

  三、总结

  1、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游览了桂林,欣赏了那里的美丽风光,会不会唱《让我》?

  老师将歌词改编了一下,大家跟着音乐唱。

  用《让我们荡起双浆》为背景音乐进行填词创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桂林山水历来为文人所青睐,留下许多著名作品,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课外书籍,请同学们两人一本,找到有关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句子,读一读,愿意读的,一个接一个自己站起来读,好吗?

  3、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有着许多象桂林一样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如杭州西湖(幻)、长江三峡、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等等。今天老师布置一个回家作业,去收集写著名景点的文章下节课交流。

  希望我们今后有机会一起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

  【板书板书】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

  山:奇、秀、险

教案:桂林山水15

  一、创设情景,诱发美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设计意图: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是那么可亲可*,从而使学生产生学*兴趣。)

  2、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学生欣赏,然后谈感受。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录像是真实的生活情景的再现,给了学生直观形象的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1、师:这么美的景,怎能让人不喜欢呢?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我相信同学们能读得好!遇到难读的地方,向同桌请教,并多读几遍。(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4、回答: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设计意图:1、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2、“让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这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享受激励、鼓舞和鞭策,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探究课文,品味美

  (一)、读中感受美

  1感受“水”美

  (1)、播放多媒体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3)、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清、绿。)

  2、感受“山”美

  (1)、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展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桂林山的独特美。)

  (2)、你打算怎样来读桂林的山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文)

  (3)、播放课文配乐(学生配乐读文)

  (4)、说一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桂林的山奇、秀、险。)

  3、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美

  (1)、播放录像片断:游客成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情景。(学生感受情境

  (2)、假如你也乘着竹筏荡游在桂林山水之中时,你想把那般情景描述一番吗?请带着你的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学生配乐朗读)

  (3)、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谈)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和录像,给了他们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学生就产生

  了初步的感受,然后重点让学生读课文,而且是让学生自己揣摩着读,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文气美。在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和意境的美,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探究文本之美。)

  (二)画中亲历美

  师:通过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画面的感受,对描写桂林山水文字的朗读,在你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许多美好的画面,那就动手画一画吧!画完后交流一下。(学生自由作画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作画,学生又一次亲历语言文字,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交流中相互探究促进,对桂林山水的美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

  (三)、说中体会美

  1、师: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不胜收,大家都很喜欢吧?你们也想赞美一下桂林山水吧?那就请同学们为桂林山水美言几句吧!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小诗,可以是几句发自肺腑的感言,也可以引用名言或诗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桂林,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本之美。)

  四、启发想像,创造美

  1、假如你是桂林山水的导游,你怎样想游客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2、学生自主组织导游词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转换角色、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为将来走向生活进行的一次很好的锻炼,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活跃了学生思维,启发了学生创新。)

  五、欣赏诗歌,升华情感

  师:桂林山水是一副奇丽的画卷,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是一段旖旎的诗篇,是一处温柔的仙境,让我们一起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老师朗诵,并配以画面展示)

  学生欣赏诗歌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六、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

  2、观察一处风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还未解决的问题,并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学*和身边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阅读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1)

——《桂林山水》教案菁选

《桂林山水》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桂林山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林山水》教案1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教案2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的主人地位,必须**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建议,小组合作学*。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谈谈学*文中哪部分

《桂林山水》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学*准备

  预*、方格练*本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汉字文化。

  1,板题:桂林山水(甲骨文板书),讲汉字文化。

  2,课件:桂林山水图片

  (1)看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理解意思)

  (3)有时候,文章比图片更美。因为图片中的美,是你发现的,文章的美是作家发现;而图片中的美是眼睛发现的,文章中的美心灵发现的。比如说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比图片还美,不信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学*字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词语

  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屏障

  波澜壮阔、水*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2,指名带读(带读、齐读)

  3,范写生字,学生练*(澜、瑕、攀、峦、泰)

  4,课件出示:成语解释连线

  (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认真学*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安排合理,特别是学生的学*时间得以保障,让学生真正“动嘴、动手、动脑”,课堂真正体现了“三角形课堂”理念中的“真学”特点。)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全班通读全文

  1,小老师听队员读书,纠正读音。

  2,哪段写桂林的山,哪段写桂林的水?

  (二)学*第二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小老师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三)学*第三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队员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四、学*“漓江的水”

  1,指导读“漓江的水”段落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分析“漓江的水”写法

  通过格式调整,清晰地明白采用了“排比式”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填空背诵朗读

  指导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特点进行背诵练*。

  五、仿写练笔

  1,将“漓江的水”的段落调整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课件出示老师儿童诗下水文,指导学生仿写。

  《公园的花》

  符学中

  公园的花真多啊

  多得像是走进花的海洋

  公园的花真香啊

  香得像妈妈的头发

  公园的花真艳啊

  艳得像我们绽开的笑脸

  3,学生仿写。

  4,交流仿写作品。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照第二段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花”或“云”的儿童诗。

  七、板书

  桂林

  山 水

  (奇秀险) (静清绿)

《桂林山水》教案4

  ● 教学模式:质疑问难,主动求解

  围绕课题 初悟课文 扣重难点 总结质疑

  产生疑惑 解决初疑 质疑释难 拓宽思维

  引疑 疏导 点拨

  ● 教学目标:

  1、 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 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 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 教学时间:2课时

  ●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 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 重点学*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 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 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 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 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 自主学*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

  2、 交流讨论。

  (1)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 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B、 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 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 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19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第二课时

  目标: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搜集的信息,进行创造性阅读练*,深入地领悟文章语言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锻炼语文实践能力,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

  重点:

  在阅读实践真正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难点:

  把课文内容与搜集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作用,促进学*感悟。

  教学流程:

  1、观看录像引入,进行尝试读背。

  2、汇报搜集信息,教师吸收反馈。

  3、提出学*建议,小组合用学*。

  (小组学*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4、学*成果展示,引导评价点拨。

  5、整体领悟内容,促进情感升华。

《桂林山水》教案5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

  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1、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如镜”。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情况。

  (1)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拟题阅读作业。

  例:

  1、找近反义词;

  2、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3、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4、“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学后记:

  对于这类写景美文,主要还是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多读有关句子。

  资料提供者:丘艾

《桂林山水》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像、收集有关桂林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感。

  1、见过山吗?能用词语概括其特点吗?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板书:山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3、朗读指导描写奇的'语句。

  (1)这段话该怎样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读描写奇的语句?(指名读)

  (3)找到奇的感觉了吗?从哪儿找到的?

  (4)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仅此而已吗?

  (5)生:不是的。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6)完成练*纸上的作业

  。能干的可以尝试写更多的。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全班交流。

  桂林的山真奇啊!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

  (7)老师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姑娘织布,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8)你再试试,能不能读得更奇呢?自由读后齐读。

  4、朗读指导描写秀的语句。

  (1)描写山秀的语句谁来试试?

  (2)听了你的朗读,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呀?

  (3)还有别的理解吗?

  (4)看,桂林的山多秀啊!(幻灯)

  (5)齐读。

  5、读指导描写险的语句。

  (1)现在,谁愿意来动手画一画山的险?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2)感觉险吗?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读有关句子

  (3)学着他的样子读。

  6、录像。让我们随着录像,一起去感受桂林山的独特之美吧!

  7、配乐朗诵。配乐朗诵有兴趣吗?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把这几句话记住,然后再充满激情地演讲。有信心吗?(生准备)

  (1)指名背。

  (2)全体有感情地背诵。

  三、延伸表达,抒**感。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类似优美的文章,还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摘录课内外优美语句,也可尝试写读书笔记。

  板书:桂林山水

  泰山

  桂林的山:奇、秀、险

  香山

《桂林山水》教案7

  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A案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背诵。

  ●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了,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B案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

  ●朗读感悟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

  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

  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

  ②归纳。

  ●根据上述提纲练*背诵

  ●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

  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桂林山水》教案8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景色的文章,文章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美景的热爱。

  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用相同句式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

  学*运用排比句式,了解分号的用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采取了自读交流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悟桂林山水美如画这一画面。接着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练*写其它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课文配乐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

  想一想:愿不愿和老师一块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一起去畅游这儿的山山水水呢?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练*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动脑中浮现画面。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读,组织学生交流对课文总的印象和感受。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的?

  4、师生共同参与朗读比赛,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如画。

  三、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这桂林山水吧。

  生:这里的.山和水太美啦!我非常喜欢这儿。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我们祖国的山河是那么的壮丽美好,我多么自豪呀!

  生:桂林的山山水水深深吸引了我,这是多么令人向往呀!

  教学反思: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学*课文后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文中喜欢的词语。

  2、练*用相同句式来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教学反思:

  读与写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写景的方法来练写描写其它景物的*作。

《桂林山水》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读课文,感悟桂林山水的特点和优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学*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学*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游览过我国的哪些名胜古迹?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是的,这些景色确实都很美,你们还想不想再去一个景色更加迷人饿地方看一看呀?

  今天,我们来学*第九课(板书:桂林山水)。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四人为一小组,互相正音,把课文读通顺。

  3、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这种感受?(找出并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由这句话引入课文精读部分。)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导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说:你觉得漓江美在什么地方?(板书:静、清、绿)

  (2)读课文,边读边想像画面,读己的感悟。

  (3)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读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的`?

  (4)推荐小导游,给同学们介绍漓江水的特点。(要求:准确、有感情、声情并茂。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然后。

  (5)齐读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图片:桂林的山

  (2)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桂林山的美带入课文读一读。读后同桌交流桂林这一带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3)指名同学朗读。

  (4)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你所理解的桂林的山。

  (5)畅谈桂林山水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想像作者亲眼目睹桂林山水时的情感,过渡到第四自然段。

  3、以读代讲,学*第四自然段

  (1)齐读。

  (2)自由朗读,找出描者游后感的句子,引出陶醉之感。

  (3)讨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想像这种感觉。

  四、整体回顾,自主质疑

  1、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小组交流。

  2、读了这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3、自由读课文,再次走进桂林山水。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读课文,感悟桂林山水的特点和优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学*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学*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检查复*,整体导入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全班交流:怎样读出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自由朗读课文。

  3、练*背诵

  师生共同回忆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根据每自然段的内容逐段练*背诵。

  三、指导写字

  1、把要求写的13个字按结构进行分类。

  2、按字的结构分类指导书写方法。

  重点指导“翠、拔、栽”的字形和“佛”的笔顺。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记准字形。

  4、小组展示写字成果,互测记字情况。

《桂林山水》教案10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 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 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真清啊!

  (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 )啊!( )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秀,可读得*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

  (1)桂林的山真奇啊!

  (2)桂林的山真秀啊!

  (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一)学*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出现文字和声音:桂林的山山水水多么令人神往啊!让我们拍摄下这些美景吧,让我们用手中的彩笔,画下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吧!

《桂林山水》教案11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总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举一反三法、朗读体会法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预*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xxx”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并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是:水:静清绿

  (3)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这时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比较这两个句子,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补充句子,选喜欢的'说一说。

  1、街道上的人真多啊,2、校园真安静啊,3、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4、花朵真香啊。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2、借助图片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有什么样的特点。(山:奇、秀、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呀。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阅读提示,明确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作业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描写一处景物。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画卷)

《桂林山水》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本课生字“波澜壮阔”“翡翠”“屏障”“拔地而起”等;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图和反复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难点:学*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桂林山水的旅游宣传视频,请学生认真观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样美景的?我们一起来学*《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阅读全文,并划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3、带着生字词齐读课文,说一说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1、文章描写的是桂林山水,它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一句原话来回答?(桂林山水甲天下)

  2、为什么说它甲天下?文章是如何描写的?

  3、请同学朗读第2段,并说一说水有何特点?是如何描写的?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4、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思考桂林山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说一说语言表达的妙处。

  5、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游玩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中,真让人 。

  (四)研读课文,拓展延伸

  1、分小组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情感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教案13

  人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能背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句,学*用相同句式写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代替讲解,欣赏和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情怀,热爱祖国的山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优美句子的韵味。

  2、教学难点: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昨天,我们初步学*了《桂林山水》,知道了桂林山水(生答师板书:甲天下。)游览桂林山水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点击幻灯2生答师板书:画卷)

  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出示幻灯3)

  二、导入新课

  师: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这节课我们来细细观赏桂林的山水。(师边说边板书:山: 水:)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课《桂林山水》

  三、学*2、3自然段。

  (一)学*第2自然段。、

  1. (出示幻灯4师读阅读要求)自读第2自然段:。①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的句子。圈出概括特点的词。②想想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漓江水美的?(可与同学讨论)

  2. 交流汇报。

  (1) 汇报问题①:读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概括漓江水特点的词是(生答师板书:静清绿)

  (出示幻灯5)齐读:静清绿

  看幻灯,说说你对漓江水的认识。

  (出示幻灯6)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出示幻灯7)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出示幻灯8)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大家说得真棒!我们来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漓江水美的?。

  (2)汇报问题②:(出示幻灯9)

  ①对比(出示幻灯10)

  a. 师引导读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b. 师再引导或者生提问:作者写漓江,为什么拿大海、西湖与漓江对比呢?夸生提的问题好。

  作者没有直接写漓江,而是先用大海、西湖与漓江对比,大海是什么样的?(生答师点击幻灯出图:波澜壮阔)西湖是什么样的?(生答师点击幻灯出图:水*如镜)提问:美不美?(生答: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美的大海、这么美的西湖与漓江对比呢?是为了告诉我们(生答师引导:漓江水更美。)

  c.指导朗读。大海、西湖美,漓江更美,这句话怎样读呢?读一读。

  前半句用赞叹的口气读,后半句用惊讶的口语读,强调“从没看见过”(点击幻灯出示朗读提示:赞叹---惊讶)

  ②排比(幻灯11)

  a.引导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丽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b.师引导:你发现了什么?(对,这三句用同样的句式写出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为了强调江水真的很清,很静,很绿,所以作者用了三个“真”。大家用赞叹的口气来读一读江水的三个特点。)

  c.个别、集体读。

  d.背诵这个排比句。(点击文字推出幻灯)

  ③比喻。(幻灯12)

  a.引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b.作者把绿的江水比作无瑕的翡翠,这个比喻描绘了江水的美。

  c..用轻柔的语气读一读这个比喻句(点击幻灯出现:轻柔。二字)

  d.练*:仿写句子填空。(出示幻灯13)

  今天的天气真热呀,热得 。

  屋子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外面真黑呀,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读第2自然段。(幻灯14)

  现在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漓江的水甲天下让我们一起朗读第2自然段。

  过渡:俗话说,有山无水少灵气,有水无山缺刚毅。让我们走进桂林的山。

  (二)仿学*第2自然段的学法学*第3自然段。(幻灯15)

  1.自读。

  2.交流汇报。

  (1)问题①:

  读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栽倒下来。” 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的词是(生答师板书:奇秀险)

  看幻灯,说说你对桂林山的认识。

  (出示幻灯16)奇……

  (出示幻灯17)秀……

  (出示幻灯18)险……

  (2)汇报问题②(幻灯19)

  ①对比(幻灯20)

  a.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指导朗读。赞叹---惊讶,点击幻灯出示泰山图、香山图,读出

  b. 泰山美,香山美,桂林的山更美。

  ②排比(幻灯21)

  a.“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用了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这样的句子要用惊奇的口气读,读出山的奇秀险来。)个别、集体读。背诵。

  ③比喻(幻灯22)

  “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

  (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的形状千姿百态,朗读时要注意口气有所变化,读出山的多姿。)

  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山的险峻,朗读时要读出惊险。)

  (3)齐读第3自然段。现在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甲天下,我们齐读第3自然段。

  (三)背诵2、3自然段。(幻灯24:采用填空提示法)

  我们知道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和作者的写法,咱们试着背背。生先试背,再齐背。(幻灯25)之后练*填空。(幻灯26)

  (四)再读第四自然段。(幻灯27)

  说说你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生1:桂林山水美如画。

  生2:桂林山水像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生3: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4:奇秀险的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水,静清绿的水倒映着奇秀险的山,让人感觉桂林山水如诗如画。

  生5: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思想感情。

  师:你们喜欢桂林吗?(喜欢),你除了体会到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还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再次观赏《桂林山水》。(边看边跟着朗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桂林山水》

  2.完成《自主学语文》

  3、板书设计:桂林山水甲天下{水:静 清 绿 山:奇 秀 险}

《桂林山水》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学*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有关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去游览?你最喜欢哪里的美丽景色?(生回答)是啊,美的景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1、听完老师朗读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认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宝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后面不理解的词语。

  3、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用直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认读生字

  2、回答问题:

  1)、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桂林的山美(或水美)?(学生可能会回答善美或者是水美。)我相机指导学生欣赏课文内容。

  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的什么特点?(板书:静清绿)

  4)、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惊叹的语气。

  5)、范读,学生练读,指名有感情读。

  3、欣赏美景(漓江的水的图片)

  五、总结学法

  1、说一说我们在欣赏桂林水的方法是什么?

  1)、找出相应的语句。

  2)、总结桂林水的什么特点?

  3)、有感情的练读课文。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欣赏桂林的水。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自学课文

  七、教师检查学*效果

  1、配合板书

  山:奇秀险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欣赏桂林的山

  八、学*对比的方法。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美丽景色,但课文却又向我们介绍了大海、西湖、泰山和香山呢?(学*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桂林山水的美,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

  九、欣赏美景(欣赏图片)

  师生边欣赏山水边读课文:‘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现在你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了吗?进而指出桂林山水美如画。

  十、总结学法

  1、桂林山水的景色是美的,你最想对桂林山水说些什么?

  2、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在写景的作文中也要学*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景物,使我们看到的景物能够体现在我们的笔下。

《桂林山水》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2)

——《桂林山水》教案菁选

《桂林山水》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山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桂林山水》教案1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桂林山水》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作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

  1、会认“骆”等7个字,会写“漾”等11个字。掌握“峰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抓住景物特点,学*写景方法。(重点)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难点)

  三、学*者特征分析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文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没有见过桂林山水,单凭文字感悟理解是很枯燥乏味的。于是我搜集了一些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这样可以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从中感受桂林的山水之美,进而更深层次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对于文中一些排比句的用法,学生们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不会很难。仿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学生听故事,

  也可讲一讲自己的体验。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

  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

  要求: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把最吸引自己、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

  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

  通过激情朗读,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体会本文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读中比较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概括地说。

  让学生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五、教学策略选择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层次清晰,讲授时主要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合作学*等策略,通过提供大量的学*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与合作学*,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上课能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能否认真学*,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答题时简洁、准确能否自由表达合作时相互配合能否善于合作、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积极纠正他人错误,是否敢于否定,赢得大家认可。是否欣赏自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否有效朗读

  七、教学课件

  八、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清、静、绿

  山:奇、秀、险

  甲天下

  九、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件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没有完全的统一,在第一环节的教学当中,课件的出示有些快,而教师的语速有些慢。在第一课时的结尾处,教师点课件的时机不够好,课件出示稍微有些早。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如果教师课件出示背诵提纲,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效果会更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桂林山水》教案3

  预设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

  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图片,揭示课题

  1、学生欣赏音乐《我想去桂林》,试问:那位歌手为什么这么想去桂林呀?(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们去过桂林吗?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老师这里有桂林山水的图片,想不想看呀?

  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

  3、揭题,板书课题:

  过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馈:(1)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

  (3)交流反馈:(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

  三、欣赏图片,感悟文本

  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出相关句子,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

  (2)反馈:(板书:奇、秀、险;静、清、绿)

  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

  (1)思考:桂林山水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你能从这些图中感受到吗?感受到哪些特点?(结合课件学*桂林山的特点)

  (2)反馈: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罗列、开态万千,想像:还会像些什么?)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现在哪里?理解:翠绿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真险”,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练*: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

  3、写法揣摩,仿写练*

  (1)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问:这里,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作者在描绘桂林山的特点时,写法上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2)仿写:这种写法好吗?你们也游过不少地方吧?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第3段

《桂林山水》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学*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生字,能正确读写。

  3、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预*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三、品读感悟:

  1、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汇报自*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四、巩固延伸:

  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二)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三)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四)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五)先小结文上的学*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秀,可读得*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

  (1)桂林的山真奇啊!

  (2)桂林的山真秀啊!

  (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桂林山水

  2、提问:你知道桂林吗?

  3、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自由轻声读课文,认识生字,初步理解生词语。

  (2)、默读课文,想想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重点句子。

  (3)、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同位试着说一说好在哪里。

  (4)、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同位讨论一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15分钟左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共同纠正读音。

  2、提问: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板书:山的特点:奇、秀、险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读出相关句子。

  板书:水的特点:静、清、绿。

  3、学生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可以说语言美,也可以说景色美。

  教师适时加以肯定,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加以引导。

  四、教师小结。

  五、作业。抄写本课生字。

《桂林山水》教案6

  【教学内容】

  教学课文的2、3、4节,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能背诵这3小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桂林山与水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将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2、能够背诵课文的2、3节。

  3、积累有关描写桂林的好词、好句、好段。

  4、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能抒**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桂林山与水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将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2、能够背诵课文的2、3节。

  3、积累有关描写桂林的佳句。

  【教学难点】

  怎样将桂林山与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回忆一下,甲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传授

  过渡:

  人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课文。

  (打开书,看第二节)

  1、学第2节:

  ⑴桂林有一条玉带似的漓江环绕其间,它有些什么特点呢?请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漓江的特点是什么?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听录音、看录像)

  看录象时配上理查德的钢琴曲,让学生从音乐与画面中感受桂林之美。

  真美啊!它有些什么特点呢?

  (静、清、绿)

  ⑵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老师读前半句,全班一起读后半句。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翡翠。

  ①作者为什么要在静、清、绿前加上真字呢?

  ②比较句子。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③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

  ⑶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将这些特点写具体的呢?那么文中将什么比作了什么?

  (出示翡翠,介绍光泽,颜色)

  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⑷这句话除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使人加深印象,读起来郎郎上口。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分句,有感情地读。

  ⑸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分句,读一读:

  ①水真静啊,想一想哪些词应该读轻点?再读一遍。

  ②读得真好,将江底的`沙石读成重音,还有哪个字应该读得拖一点?

  ③很好,将一块翡翠读成重音,突出了真绿。

  ④连起来读,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读哪一部分,如全喜欢就一直站着。配乐朗读,使学生沿着音乐的情绪处理课文的朗读。

  ⑹学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这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开头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如镜的西湖呢?

  ⑺漓江的水确实美极了,想不想再次荡舟漓江。放录像,师配乐背诵,使学生受音乐的感染,老师在音乐的衬托下饱含感情地背诵,为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⑻谁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根据这道填空题试着背一下这一节呢?配乐背诵,让学生对老师进行模仿,可以降低背诵的难度。

  2、学第3节:

  ⑴游览了漓江的水,我们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桂林的山。轻声读课文,找出桂林山的特点。

  ⑵你最喜欢作者写的哪一个特点呢: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你能在说完后发出邀请,请一些同学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吗?在讨论时配以古筝弹奏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仿佛走进桂林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①把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写出了山的形状千奇百怪。

  ②把山比作屏障,写出山的颜色秀丽多姿

  ③通过危峰,写出险,通过自己的感觉写出险。

  ⑶你们一定已经对桂林山充满了好奇,让我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的美景。

  (请一位同学配一下音,读一读课文的第3节)

  朗读时配以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⑷真美!让我再来试着背背这一节。

  (小组合作,上讲台背)

  背诵课文时配以音乐,使学生能背诵的有感情,得到美的享受。

  3、第4节:

  这样的美的山围绕着这样美的水,这样美的水倒映这样美的山,使你有什么感觉?(齐读第4节)配乐背诵,让学生受情绪感染。

  三、总结

  1、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游览了桂林,欣赏了那里的美丽风光,会不会唱《让我》?

  老师将歌词改编了一下,大家跟着音乐唱。

  用《让我们荡起双浆》为背景音乐进行填词创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桂林山水历来为文人所青睐,留下许多著名作品,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课外书籍,请同学们两人一本,找到有关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句子,读一读,愿意读的,一个接一个自己站起来读,好吗?

  3、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有着许多象桂林一样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如杭州西湖(幻)、长江三峡、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等等。今天老师布置一个回家作业,去收集写著名景点的文章下节课交流。

  希望我们今后有机会一起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

  【板书板书】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案7

  人教版桂林山水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人教版桂林山水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静、清澈。*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教案8

  一、审题听读,初步把握整体

  揭示课题后,稍作讨论,让学生审题得知:本文要描写“山”景、“水”景,而此“山”此“水”位于“桂林”;紧接着便可以情境化语言“带领”学生闭目静听课文录音,借此“游赏”桂林山水,听读“游赏”完毕,让学生稍作回味后,教者归纳:

  ①跟随导游——课文录音,我们观赏了桂林山水的秀姿美态,由衷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导游——课文先总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引起我们的游赏兴致;接着分别让我们“看”了瑰丽的漓江水和秀美的桂林山;从而使我们具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将山水相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

  这便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段落结构。

  二、看图自读,具体探索内容

  首先出示挂图(或揭示课本中的彩图)。

  然后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出示思考题)边看图边读文:

  ①仔细看图,观察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

  ②图文对照,找出文中与画面直接对应的语句;

  ③仔细读文,找出文中概括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字词以及具体描绘这些特点的语句;

  ④赏图品文,体味这些语句在反映桂林山水特点上的`精妙贴切。

  这样图文对照,看图帮助了读文,读文引导了看图,促进了观察力与理解力的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而一些富有表达力的重点字、记号、句等“双基”因素也在学生自品和教者点拨中得到落实。

  三、择要引读,深入理解重点

  此前,学生已“理智”地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里专将直接描写这些特点的语句提取,引读欣赏,强化重点:

  引:(身临其境般读第一节后)啊,果然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

  齐:静得……

  引:漓江的水真清啊——

  齐:清得……

  引:漓江的水真绿啊——

  齐:绿得……

  引:(读完该节末句)再看,桂林的山水真奇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秀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险啊——

  齐:(略)

  至此,教者再以导游身份深情赞美地诵读末节。

  以上引读过程还可以由男生引读、女生齐读和女生引读、男生齐读的方式重复进行。

  四、辨析分读,直观发现写法

  首先略作启发,让学生把第二、第三节都分为两层。

  接着指名两学生(或指两组、或分男女)对每节都各读一层,有意识地显示出漓江水与大海、西湖的对比关系以及桂林山与泰山、香山的对比关系。

  然后让学生从分组朗读中直观发现这一对比手法对桂林山水美景的衬托作用,体现了“甲”字。

  最后仍以对应分读方式,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出来,体会它们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理解“画卷”的深刻含义。

  五、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

  在以上内容、结构、语言特色都已分析就绪的基础上,根据已形成的整体板书指点学生全面回顾课文,然后身临其境,以真切的情感进行欣赏性的朗读,寄赞美之情、爱恋之心于每词每句之中。

《桂林山水》教案9

  【文本细读】

  《桂林山水》是一篇记写桂林优美风光的经典之作。课文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画长卷。作者对桂林山水风景特点进行观赏、分析、思考后,从水、山、洞三个方面概括写了桂林山水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而在记写每一方面景色的时候,又都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更清楚地把握景物特点。作者把漓江和大海、西湖比较,说明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把桂林的山和泰山、燕山比较,说明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把桂林的溶洞和作者在电影中见到的溶洞比较突出了桂林溶洞剔透、幽深、绚烂的特点。最后作者又把山、水、洞联系起来描写,使人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作者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把握与概括是准确鲜明,表达中一处处妙喻更使桂林山水洞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排比句的运用使桂林风光的意境美、文章表达的语言美和作者心中浓浓的情感美融为一体。文章结构明晰、描写生动,语言华美,在表达上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教学《桂林山水》要把认识了解桂林风光的自然美,体会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同营造课堂的氛围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桂林风景名胜有更多的了解,对桂林风光画面有更深的印象,对文章的表达有更多的感悟,使课堂成为师生一次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本课“陆、扩、”等12个生字,掌握“桨、涉、赏”等12个生字,注意积累本课中优美的词汇。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

  ⑶学*体会作者抓住特点从几个方面观察描述景物的方法。了解比喻、排比,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⑷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桂林山、水、洞“秀美、奇美、幽美”的特点,培养孩子投身自然、热爱大自然优美风光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今天,我们要求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检查预*课文的读书情况。

  2、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⑴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⑵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3、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澜壮阔、水光潋滟、峰峦雄伟、重峦迭彩、危峰兀立”等字词的意思。

  4、文章主要从那几方面写了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漓江的水“静”在哪里?除了静还有“清”、“绿”都体现在哪里?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静的,使我们所看见的,那么如何让每有感触到他静的人通过我们的声音感觉出他的静呢?

  试着练*朗读。

  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再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体会。

  3、看了水,欣赏了山,也浏览了洞,那么桂林山水整体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4、谈一谈学*了这篇文章的收获,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方面:

  如:注意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非常清楚;比喻、排比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流畅;适当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对于排比句,重在让学生体会,不要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栽”字,找出同样结构的字进行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背诵该篇文章,可以配乐背诵。

《桂林山水》教案10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

  二、围绕中心句,学*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

  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重点句,领会意思和作用。

  1、生读第四节找出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了解句子的作用。

  四、展开朗读比赛,再次领略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桂林山水》教案11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二、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一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4.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5.课后“思考练*”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6.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瑕,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拔地而起:从地面高出。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地崛起的。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四、参考资料

  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海水深达 2000米。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到距今几百万年前,才形成了目前的水陆形势。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样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为天下少有的奇观。

  从桂林市区南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伸长鼻子在江边吸水的“大象”,现在一般都称它为象山、象鼻山。课文中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只是举例说明桂林的山形态各异。实际上,在漓江**,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米。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势被古人列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多来泰山祭天地。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余处,是我国著名风景区。

  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此地重峦叠嶂,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苑,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增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香山秋来漫山红遍,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双清别墅因毛 东同志从西柏坡进城前曾住这里指挥全国**战争和筹建新中国,这给香山更加增添了光彩。

《桂林山水》教案12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总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举一反三法、朗读体会法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桂林山水》。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预*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 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

  (三) 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并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是:水:静清绿

  (3)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这时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比较这两个句子,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补充句子,选喜欢的说一说。

  1、街道上的人真多啊, 2、校园真安静啊, 3、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4、花朵真香啊,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2、借助图片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有什么样的特点。(山:奇、秀、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呀。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 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阅读提示,明确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

  (五) 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作业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描写一处景物。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画卷)

《桂林山水》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水*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课后反思: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读完全文,学生都能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板书:总述甲天下

  桂林山水?

  分述: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案14

  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齐读课题《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 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三、漓江的水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4、如此美丽的漓江水,真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透过清澈的漓江水,你还看到了些什么呢?(小鱼、山的倒影、水草等等),能用上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拓展练*: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四、桂林的.山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漓江水的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山水》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主线,了解课文内容

  学*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第2、3自然段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快速了解了课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特别是通过“啊”在不同字音后面的读法更是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兴趣)。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启发想象,学生进入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美景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山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美女”“公鸡”“擎天柱”,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山水的特点。

  反思自己整堂课的教学,固然自己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对新时代有更高要求的孩子们,更要“多阅读 重积累”。

《桂林山水》教案15

  一、创设情景,诱发美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处你印象最深的景色?

  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

  (设计意图: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是那么可亲可*,从而使学生产生学*兴趣。)

  2、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板书课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

  学生欣赏,然后谈感受。

  (设计意图有声有色的录像是真实的生活情景的再现,给了学生直观形象的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1、师:这么美的景,怎能让人不喜欢呢?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字中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我相信同学们能读得好!遇到难读的地方,向同桌请教,并多读几遍。(此遍朗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4、回答: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设计意图:1、学生边读边感知课文,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2、“让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这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享受激励、鼓舞和鞭策,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探究课文,品味美

  (一)、读中感受美

  1感受“水”美

  (1)、播放多媒体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漓江水的独特美。)

  (2)、你能把漓江的水美美地读出来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

  (3)、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清、绿。)

  2、感受“山”美

  (1)、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展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学生凭借感官从画面比较中感受桂林山的独特美。)

  (2)、你打算怎样来读桂林的山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文)

  (3)、播放课文配乐(学生配乐读文)

  (4)、说一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桂林的山奇、秀、险。)

  3、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美

  (1)、播放录像片断:游客成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情景。(学生感受情境

  (2)、假如你也乘着竹筏荡游在桂林山水之中时,你想把那般情景描述一番吗?请带着你的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学生配乐朗读)

  (3)、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谈)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和录像,给了他们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学生就产生

  了初步的感受,然后重点让学生读课文,而且是让学生自己揣摩着读,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文气美。在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和意境的美,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探究文本之美。)

  (二)画中亲历美

  师:通过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画面的.感受,对描写桂林山水文字的朗读,在你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许多美好的画面,那就动手画一画吧!画完后交流一下。(学生自由作画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作画,学生又一次亲历语言文字,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交流中相互探究促进,对桂林山水的美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

  (三)、说中体会美

  1、师: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不胜收,大家都很喜欢吧?你们也想赞美一下桂林山水吧?那就请同学们为桂林山水美言几句吧!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小诗,可以是几句发自肺腑的感言,也可以引用名言或诗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桂林,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本之美。)

  四、启发想像,创造美

  1、假如你是桂林山水的导游,你怎样想游客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2、学生自主组织导游词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转换角色、运用语言的训练,从而为将来走向生活进行的一次很好的锻炼,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活跃了学生思维,启发了学生创新。)

  五、欣赏诗歌,升华情感

  师:桂林山水是一副奇丽的画卷,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是一段旖旎的诗篇,是一处温柔的仙境,让我们一起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老师朗诵,并配以画面展示)

  学生欣赏诗歌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六、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

  2、观察一处风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还未解决的问题,并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学*和身边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3)

——《桂林山水》教案菁选

《桂林山水》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林山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林山水》教案1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

  1.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

  二.围绕中心句,学*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

  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重点句,领会意思和作用。

  1.生读第四节找出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了解句子的作用。

  四.展开朗读比赛,再次领略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

  水 清:可以看到......

  桂林山水 绿:仿佛......

  甲天下 奇: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山 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桂林山水》教案2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4、渗透导游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当一回小导游。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

  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我们学*了漓江水,接下来,让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学*桂林山的美。不过在学*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学*方法及步骤:

  ⑴ 找出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

  ⑵ 想想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桂林山美的。找出有关句子,并试着有感情朗读。

  ⑶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方法?

  ⑷ 写大海与西湖,对漓江水来说有什么作用?

  四、迁移运用,自学新知

  1、出示: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⑵ 找出句子,说明桂林山的特点。

  ⑶ 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⑷ 写泰山与香山,又是为了什么?

  2、检查学*结果。

  五、整合山水,学*背诵

  1、你认为漓江的水美,还是桂林的山美?

  2、出示: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概括桂林山水的?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作者用怎么样的语句构成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在这里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写作有顺序,空中──山间──江上。句子对称。)

  6、试背诵课文。

  六、拓展知识,学*导游

  1、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

  说一说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出示资料: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3、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

  4、指名导游。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水: 静、清、绿

  山绕水, 水映山。

  桂林山: 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通过引用典章来介绍名山奇景的表达方式。课文中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传说故事可以增强景区神秘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引用典章来介绍名山奇景的表达方式。课文中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传说故事可以增强景区神秘感。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真诚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桂林山水特点的

  教学难点:从引用的典章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名山奇景的热爱之情。了解文章行文的顺序,并学会迁移,在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朵云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5—3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你从文中了解到哪些内容?(重温课文并考查学生从原文中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相机板书: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美称的由来,独秀峰的传说;阳朔风光。)

  二、精读课文

  1、全文围绕两个字来展开全文,这两个字是什么?

  (板书:奇观)

  2、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思考: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在文章第一段是如何体现的'?)

  生:因为桂林的山千奇百怪,各有千秋。关于桂林的山水还有着神奇的传说因此说广西桂林的山水,是们中国山水风景的我一大奇观。

  生:文章第一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总说。接着分别介绍山奇,水秀,山与水的融合,来说明桂林山水是山水奇景,此外作者在第一段向读者介绍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这与前面直接写桂林山水奇美正面描写不同,可以认为是侧面描写突出桂林山水的奇)

  谁来读读文中写山的句子(课件出示风景图片和文字: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笋,······有的像横卧的花瓶。)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桂林的山?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有诗为证,出示: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清袁枚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指名读。

  关于山水的形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假如你是桂林山水景区的资深导游,你会向你的游客怎样介绍这个传说呢?生;介绍。

  那么桂林山水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呢?出示小资料:(没找到》

  过渡句:这种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桂林独特的山,常常是拔地而起,又各不相连,独秀峰就是其中的代表。

  3、独秀峰如何体现“奇观”?指名读

  (首先是独秀峰本身孤峰屹立,*地拔起。其次还有一个关于独秀峰的传说,桂林石头有神守,增强了它的“奇”)

  谁能读出独秀峰得奇特?指名读

  读到这,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课件出示民谣桂林石头桂林有,块块石头有神守。任你官大如太守,一块石头搬不走。民谣的背后又有怎样的传说呢?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4、为什么作者要写关于颜延之和桂林奇峰的传说?

  5、独秀峰的石头有什么特点?“独”应该怎么解释?

  师过渡:桂林东南方有一个地方小县城,此地的山水风光怎样呢?指名读第四段,教师随机指导。师:如何理解“阳川百里尽是画,峰里住人家”的诗句?(从远处看阳朔的风光出示阳朔风光图)

  师:走进阳朔又看到了什么景色?

  (和图一起出示:山峰奇特苍翠,江水清澈迂回)

  师:如何理解“迂回”两个字?

  (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字面意思,再结合原文来谈)

  师:正如作者所说,阳朔名胜风景有很多,都有哪些呢?让我们共同走进阳朔的名胜风景,全班齐读。

  生:书童山,大带字,迎江阁。

  师:看到书童,两个词语,你是怎么想的?这两座山有什么来历吗?原文是怎么写的呢?(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呈现给读者的是它的独到之处,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

  师:除了自然景物,作者还写到具有人文色彩的“大带字”和“迎江阁”。又是怎样展开的呢?(找同学读)

  (先整体后局部)

  师:我们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现在咱们再来朗读整篇文章,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

  (引导学生从全文出发思考问题)

  6、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桂林山水的?

  (这篇文章思路特别清晰,与作者选取的写景顺序有关。学生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写景文章必须在头

  脑中构思好景物描写的顺序。)

  全文按照总分的顺序,先总写奇观,再分别描写桂林山水、独秀峰和阳朔县的奇观。而且每段段首也是先总说,在分说,给人的感觉思路特别清晰。

  7、文章不仅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且语言也很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你任为写的精彩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文章第一段

  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笋,有的像玉簪,有的像宝瓶,有的像剑戟,有的象公鸡,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观音,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吸水的大象,有的像横卧的花瓶(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孤峰的千奇百怪,增强行文的气势)再比如写到书童山,很像一个宽袍大袖的书童在捧书诵读,寿阳山形状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形象传神。

  (学生可以大胆谈自己的体会,学会欣赏借鉴,教师要尽力鼓励学生)

  三、拓展练*

  用一段话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要写出特点来,另外要注意写景顺序,不少于400字。

  最后咱们再来回味这篇文章,大家有感情,掌握好语速,大声朗读一遍。

《桂林山水》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2.基础知识: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学*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句。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教——扶——放”相结合等方法。

  2.学法:“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方式和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方法。

  五、教学辅助手段 电脑课件

  学*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者的感受和我们一样不一样呢?他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水有什么特点?课文用了什么句式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边读边想象,在你脑海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默读课文十二分钟

  体会对比描写的特点。

  问:第一句话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水?重点写哪个地方的水?为什么要写大海和西湖水呢?(读第一句话) 学生回答问题(通过与大海和西湖水的比较,强调漓江水的独特美)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问:漓江水的独特美体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第二句话)总结: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具体描写静清绿。学生回答(静、清、绿)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通过比较让学生学*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方法,以及学*排比句。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把这句话换个写法,同学们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用原句比较:

  1.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2.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很,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学生回答:

  1.不具体,使人对漓江水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而感觉不到漓江水的具体美。

  2.感情不强烈,原句运用感叹句,语气强烈,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3.读起来感觉乱,不如原句的排比句读起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再次突出了漓江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

  六、教学步骤与教学活动设计(见下表)

  教学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

  导入新课用谈话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谈话:同学们,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旅游过吗?都去过什么地方?你们去过桂林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桂林山水的。 学生回答问题。二分钟

  学*第一自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概括能力。齐读这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谁、在哪里、做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意思?学生回答问题。二分钟

  体会文章内容,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所起到的总领全文的作用。本段一共两个句子,写作者荡舟漓江去观赏桂林山水,既是受桂林山水的吸引,又是想验证“甲天下”,因此,“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在全文起着总领的作用。那桂林的山水到底有没有“甲天下”这样美?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吧。(放录像)看完录像请学生谈桂林山水给自己的最深的感受。 学生看录像,然后说自己的感受。(美丽、秀美)四分钟

  学*第三自然段 培养学生的的自学能力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比较和第二段写法有什么相同,归纳出桂林的山的'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十二分钟

  通过读,引导学生学语言,体会感情。我们再来回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放幻灯片)边看录像边读课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体会文中的感情。学生看幻灯读句子。

  学*第四自然段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问:“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分别指什么样的山和水?为什么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请在这一段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一句话。 学生回答问题。四分钟

  理解重点句含义。出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齐读。

  1.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这保存话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进一步深化感情,总结学法。这篇文章不仅描写了桂林山水的奇丽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同时又使我们从中学会了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大家可以以此为例,把自己*时观察到的景物写成作文。学生做课堂练*。

《桂林山水》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使用了诗一样美的语言,描绘了我国奇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真可谓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文并茂的佳作。

  文章的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全文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先总写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然后写漓江的水之美,再写桂林的山之美,最后一段总结观赏印象。第二节和第三节,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复沓的美,写法上很具特色,其次,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作者对桂林的山水,观察得很细致,因而抓住了景色的特点,在具体地描写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独特的姿容描绘了出来,把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心驰神往。

  此外,文章遣词造句简洁优美,各段之间衔接自然、紧密,文章虽短小,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二、教学要求

  1、通过读、背,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通过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复*比喻句。学*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并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生字,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的意思。

  三、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生字词预*情况,正音正字。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3、学*第一、第二小段。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北方,有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在祖国的南方广西的东北部,也有一处闻名于世的风景区,同学们知道是哪儿吗?(板书:)

  (二)检查字词预*情况,正音正字。

  1、在学*课文以前,先看一看大家生字词掌握的情况。(出示小黑板)

  2、为生字注汉语拼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指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3、比较“翡翠”两个字。两字中都有“羽”,要注意,写在下面作底时,羽字有钩;写在上面作头时,羽字无钩,成

  4、比较多音字“卷、佛、蒙”,通过组词使学生掌握上述三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指名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观赏的?(作者按观察顺序,分为四段写的。先写作者为什么观赏,再写观赏桂林的水,接着写桂林的山,最后写对的'总印象。文章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

  (四)分析理解内容:

  1、读第一小段。说说“观赏”一词是什么意思?(观赏:观察、欣赏)

  2、美好的事物才会吸引人去观赏,作者观赏的是什么?(观赏的是桂林的山水)

  为什么桂林的山水吸引作者去观赏?(因为甲天下。甲是居第一。之秀丽是天下数第一的)

  归纳:第一小节开门见山,写出作者为什么观赏桂林的山水。

  3、读第二小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先写水?(因为作者泛舟漓江,离水最*,看得最清)

  4、作者泛舟漓江之上,为什么不落笔就写漓江的水,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作者本意是要写漓江的水,却先用简略的语言写出大海具波澜壮阔之美;西湖具水*如镜之美,它们各有特色,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用映衬的手法,把漓江之水的特点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5、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强调了漓江的水更有特色?(“却”字是转折词,表明作者不写大海,也不写西湖,而要写漓江。“从没”二字表明漓江的水不同于一般的水,作者游历虽广,但“从没”见过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更具特色,更美)

  6、认真默读课文,指出漓江的水有些什么特点,用简练的词概括一下。(漓江的特点是“静、清、绿”)

  这三个字虽点出漓江水的特点,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吗?(不能,因为写得不具体,没说明程度、样子)

  课文用了什么句式,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7、熟读这个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静:本来江水流动,却让你感觉不到,可见静的程度。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清明、纯净。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瑕,玉上的斑点。这是一个比喻句,写出漓江水绿得纯,绿得美,绿得可爱)

  8、作者泛舟漓江,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漓江的水静。最后一句“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说明了这种感受)

  归纳: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特点,具体描写了它静、清、绿。

  9、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并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第三、第四小段。

  2、朗读全文。

  3、填空练*。

  教学进程:

  1、指名朗读第一、二小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读第三小段,大家考虑:这段的写法和哪段相似?(与第二小段相似。作者本意是写桂林的山,却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入笔,也是用映衬的手法,突出桂林的山别具一格)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小段。根据第二小段描写水的方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山的。(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组织大家发言讨论,进行归纳:

  先抓住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再具体进行分析。奇:拔地而起,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开头两句正面描写,中间一连打了三个比喻,最后以“形态万千”收拢。“形态万千”的意思是:形状、姿态多种多样。写出了桂林的山突兀峥嵘,座座山仿佛是大自然的造型艺术的杰作)

  秀: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比喻突出了桂林的山色特点,苍翠欲滴,色彩鲜明)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危峰兀立的意思是:山峰高耸直立)

  归纳:这一段作者同样用了一个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而这三点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每个分句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使用了恰当的比喻。读起来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段,并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

  5、指名读第四小段。这段写了什么?(写的是作者观赏获得的总印象)

  “画卷”是什么?(有画轴的大画,卷起来称画卷。课文指桂林优美的风景像画儿一样)

  为什么作者最后用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两句诗来概括?与开头一句关系如何?(作者把桂林的山、水、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融合在一起,用一个长句子写出来,勾勒出一幅彩色图。作者泛舟漓江,如入画中,并把读者也领入那无限美妙的境界中去了。结尾诗句与开头诗句前后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归纳:本段写出结合的美景。

  6、要求学生朗读全文,要亲切、抒情,并领会文中描写的意境。

  7、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了奇丽的景色,赞美了“甲天下”,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8、小结本课的写作特点:

  本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开头先总起“甲天下”,然后分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最后把山水结合起来,加以概括。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

  本文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的特点,加以具体描写。想象丰富,比喻生动,作者又使用了诗一样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眷恋之情。

  填空练*:(出示小黑板)

  1、漓江的水真( )啊,( )得让你( );漓江的水真( )啊,( )得可以看见( );漓江的水真( )啊,( )得仿佛那是一块( )。

  2、桂林的山真( )啊,一座座( ),各不相连,像( ),像( ),像(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 )啊,像( )的屏障,像( )的竹笋,色彩(),( )水中;桂林的山真( )啊,( ),怪石( ),好像一不小心就去栽倒下来。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

  3、抄课文第三节中的比喻句,说说它们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4、仿照课文描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写法,先概括抓住特点,然后具体描写,写校园或公园环境特点。(片断练*)

  板书设计

  四、教学提示

  1、这是一篇散文,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在本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韵律的美,文章结构的美,以及祖国山河壮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本课教学中要通过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例如: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从而体现桂林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壮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3、本课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在掌握本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4、要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如幻灯、录音等。

《桂林山水》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写景色。

  三、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具:

  桂林山水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引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4、攻克生字词:

  请学生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分段研读: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奇、险、秀

  对比、比喻、排比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房的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6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

  八、课堂小结:

  教案编写原则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拓展活动的指导方案也属于一种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艺术性、可操作性、考虑变化性。

《桂林山水》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相关图片、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探究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桂林山水

  2、提问:你知道桂林吗?

  3、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自由轻声读课文,认识生字,初步理解生词语。

  (2)、默读课文,想想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重点句子。

  (3)、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同位试着说一说好在哪里。

  (4)、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同位讨论一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15分钟左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共同纠正读音。

  2、提问: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板书:山的特点:奇、秀、险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读出相关句子。

  板书:水的特点:静、清、绿。

  3、学生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可以说语言美,也可以说景色美。

  教师适时加以肯定,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加以引导。

  四、教师小结。

  五、作业。抄写本课生字。

《桂林山水》教案8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投影片。3、制作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谁去过桂林?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座美丽的城市。因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那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不少文人墨客写下很多诗文赞美它,唐代诗人韩愈就曾留下“江作青罗带,山如

  碧玉簪”的诗句。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继续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了解美丽的桂林。

  三.学*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四.精读第二段,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描写漓江的水的句子用笔划出来,写一写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请学生概括地说特点。(板书:静、清、绿)

  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5、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6.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突出了水的静。

  (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五、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品品、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

  品品: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出示文字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4、请学生概括地说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

  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方法后,给

  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 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六、学*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七、总结全文

  本课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现在,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体会一遍吧。

  八、 知识拓展。

  1.出示诗

  浓碧

  是谁将百里漓江,

  染成浓碧?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

  铺下了片片芳草地,

  轻软又柔和?

  船行在绿玻璃上,

  人影倒在绿玻璃下。

  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像是向水面上问:

  你下来吗?

  2.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板书总述甲天下

  桂林山水 分述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总结美如画

  《桂林山水》 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以读为主,品味桂林山水之美是本课教学的特色。

  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课文的第2、3自然段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第二自然段,主要通过读----找----品----抓(语言表达方式)的学*方法来学*。学生通过学**结了这段的表达方法,即:①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把水之特点来展现;②运用衬托、对比的写作方法突出漓江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与第二自然段的写法相同,所以在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自学,做到有扶有放,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语句优美,让人百读不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从朗读中感悟桂林山水的美,我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如:自读、品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从读中品味景美,从读中感受本文的语言之美。为了让学生认识排比句,我在学*完第二自然段时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训练用排比句式写话,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仿写能力。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段,我又一次以引读总结全文,揭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另外,在教学桂林之山时,我还以抓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词语为重点,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如“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只有理解了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山之险、秀、奇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桂林的山还会有哪些形状?并出示了相对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桂林的山之“奇”的特点。课后我留了一个仿写作业,并发现学生模仿例段写话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又利用一节课时间让他们交流、互相欣赏。同学们把对比、比喻、排比等写作方法都用在了自己的写作中,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精妙之处吧!

《桂林山水》教案9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些课文,许多人都会提到这一篇。它的几个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1、首先,它给我们的印象是篇幅简短,内容充实:

  全文仅500字,是高年级教材中的短篇。别看文章短,内容却很充实,中间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那两个片断,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在内容好的基础上,本篇中心表达得鲜明有力: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有口皆碑的。教材中歌颂中华大好河山主题的篇章很多。桂林一地,中外知名。读了这篇课文,江山如此多骄的自豪感,深入心底。

  3、语言流畅、生动,这是本课又一特点:

  四个段落,十几个句子,说句句精彩,都不过分。学生读这篇,不用督促,课上课下书声琅琅,人人可以背诵。

  总之,这是一篇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难得的范文。

  【教学要求】

  怎样教一篇课文,一方面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一直跟上来的.。学生对我的教法是熟悉了的。课内各种动笔的练*,学生都接触过。这是确定要求、安排教学过程的前提:

  1、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江山的秀丽,使他们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2、学*翡 (fěi)翠、嶙 (lín)峋 (xún)等生字新词;复*修辞方法;读背全文。

  3、结合片断学*,指导学生仿写漓江的水这样的片断。

  2、3两项要求,各有侧重。第2项,词语的掌握,修辞方法的复*,课文的读背,都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功,教学时一定要搞扎实。第3项,指导学生写片断,难度较大,教学过程应安排得细一些。

  【教学过程】

  讲授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由于全文篇幅不长,第一课时除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外,要拿出10分钟时间练*朗读和背诵。是的,许多该讲的东西还没讲,就采取先背下来再说的办法吧。

  2、作业内容,安排三项:

  书写词语;读背课文;思考问题你喜欢这课吗?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齐背一遍课文。

  2、听写重要词语,指定二人(优等生、后进生各一名)到黑板前写。其他同学同时在本上练*:

  观赏 仿佛 无瑕 翡翠 扩散

  攀登 峰峦 罗列 屏障 竹笋

  倒映 迷蒙 围绕 画卷 碧波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那名优等生都写对了,另一人峦字不会写,览字写得不规范。全班同学同桌互相校对一下。

  教师提问:

  谁发现自己有错别字?几个人举了手。请一人说说应该重视词语的书写。

  二、分析结构,归纳段意

  同学们,本课属于最为简明的一类课文吧?全文只有四个小段,条理十分清楚。

  1、先默读,再议论。

  2、接着,自己在本上拟提纲。

  3、最后,集中讨论、归纳。

  ⑴ 开头:

  我们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⑵ 中间部分:

  ① 漓江的水,静、清、绿。

  ② 桂林的山,奇、秀、险。

  ⑶ 结尾:

  船行江上,如在画中游。

  对照提纲,齐读一遍课文。

  三、欣赏精彩片断

  本课中间部分写山、水那两个片断,相当精彩吧?两个片断的结构是完全一样的。由于时间关系,课内只重点分析、欣赏前一个吧。

  先指名(二人)背诵这个片断:

  漓江的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欣赏的重点:

  1、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这是个独立性很强的片断,生动地描绘了漓江的美景。从结构看,三个句子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句是高高抬起,说漓江的水比大海、西湖还美。但到底美在哪里,没具体写出。

  第二句是具体描写,从静、清、绿三个方面,生动地表达了漓江风光。

  第三句是动态观察,小船推波前行,才更能感受到漓江的美。

  2、三个特点,排比得当:

  这个片断写得这么好,与第二句三个特点的排比大有关系。描写一个事物,抓住它的三个特点写,既全面又具体。这里写漓江的美,连用真静、真清、真绿并列表达,收到很好效果。三个特点抓得这么准,作者是动了脑筋的。

  3、语句生动,琅琅上口:

  学生那么喜爱本课,与语言好这一条大有关系。漓江的水这个片断,三个句子各有特色,句句精彩。对比、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产生了相当好的语言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四、课内练*

  1、摘录句子,注意写法: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是引用的写法。)

  2、拟出本课提纲。

  3、抄写片断漓江的水。

  五、布置作业

  1、读、背全文,组长检查汇报。

  2、默写漓江的水,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桂林山水》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题纲

  1、初读课文,结合课后*题理清课文思路。

  2、圈划生字新词,解决疑难词语。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毖≡衲阕钕不兜囊桓鲎匀欢危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苯淌ψ橹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桂林山水》教案11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再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

  1。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

  二、围绕中心句,学*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

  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重点句,领会意思和作用。

  1。生读第四节找出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了解句子的作用。

  四、展开朗读比赛,再次领略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桂林山水》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媒体素材和课文有机的结合,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运用媒体素材、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可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揭题:桂林山水甲天下。

  2.选择部分精彩图片和一段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体会作家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3.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四、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演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点评。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桂林山”。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六、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读课文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5.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3.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 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山—— 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案13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第二课《林海》

《桂林山水》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学*准备

  预*、方格练*本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汉字文化。

  1,板题:桂林山水(甲骨文板书),讲汉字文化。

  2,课件:桂林山水图片

  (1)看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理解意思)

  (3)有时候,文章比图片更美。因为图片中的美,是你发现的,文章的美是作家发现;而图片中的美是眼睛发现的,文章中的美心灵发现的。比如说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比图片还美,不信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学*字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词语

  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屏障

  波澜壮阔、水*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2,指名带读(带读、齐读)

  3,范写生字,学生练*(澜、瑕、攀、峦、泰)

  4,课件出示:成语解释连线

  (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认真学*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安排合理,特别是学生的学*时间得以保障,让学生真正“动嘴、动手、动脑”,课堂真正体现了“三角形课堂”理念中的“真学”特点。)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全班通读全文

  1,小老师听队员读书,纠正读音。

  2,哪段写桂林的山,哪段写桂林的水?

  (二)学*第二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小老师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三)学*第三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队员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四、学*“漓江的水”

  1,指导读“漓江的水”段落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分析“漓江的水”写法

  通过格式调整,清晰地明白采用了“排比式”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填空背诵朗读

  指导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特点进行背诵练*。

  五、仿写练笔

  1,将“漓江的水”的段落调整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课件出示老师儿童诗下水文,指导学生仿写。

  《公园的花》

  符学中

  公园的花真多啊

  多得像是走进花的海洋

  公园的花真香啊

  香得像妈妈的头发

  公园的花真艳啊

  艳得像我们绽开的笑脸

  3,学生仿写。

  4,交流仿写作品。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照第二段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花”或“云”的儿童诗。

  七、板书

  桂林

  山 水

  (奇秀险) (静清绿)

《桂林山水》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

  (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

  (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

  ⑴ 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⑵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

  ⑴ 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⑵ 学*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

  (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 学*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①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② 填空练*,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

  引读整句话。

  ③ 课堂练*,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

  校园里干净( )。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

  (配上音乐画面)

  4、总结: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自主学*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

  (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

  2、交流讨论: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⑴ 写作方法上:

  (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⑵ 理解词意:

  (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5、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6、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

  1、作业本⑴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4)

——《桂林山水》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静、清澈。*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七、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4、渗透导游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当一回小导游。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我们学*了漓江水,接下来,让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学*桂林山的美。不过在学*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学*方法及步骤:

  ⑴找出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

  ⑵想想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桂林山美的。找出有关句子,并试着有感情朗读。

  ⑶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方法?

  ⑷写大海与西湖,对漓江水来说有什么作用?

  四、迁移运用,自学新知

  1、出示:

  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⑵找出句子,说明桂林山的特点。

  ⑶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⑷写泰山与香山,又是为了什么?

  2、检查学*结果。

  五、整合山水,学*背诵

  1、你认为漓江的水美,还是桂林的山美?

  2、出示: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概括桂林山水的?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作者用怎么样的语句构成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在这里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写作有顺序,空中──山间──江上。句子对称。)

  6、试背诵课文。

  六、拓展知识,学*导游

  1、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

  说一说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出示资料: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3、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

  4、指名导游。

  七、课堂总结略

  【文本细读】

  《桂林山水》是一篇记写桂林优美风光的经典之作。课文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三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画长卷。作者对桂林山水风景特点进行观赏、分析、思考后,从水、山、洞三个方面概括写了桂林山水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而在记写每一方面景色的时候,又都是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更清楚地把握景物特点。作者把漓江和大海、西湖比较,说明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把桂林的山和泰山、燕山比较,说明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把桂林的溶洞和作者在电影中见到的溶洞比较突出了桂林溶洞剔透、幽深、绚烂的特点。最后作者又把山、水、洞联系起来描写,使人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作者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把握与概括是准确鲜明,表达中一处处妙喻更使桂林山水洞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排比句的运用使桂林风光的意境美、文章表达的语言美和作者心中浓浓的情感美融为一体。文章结构明晰、描写生动,语言华美,在表达上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滋养。

  教学《桂林山水》要把认识了解桂林风光的自然美,体会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同营造课堂的氛围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桂林风景名胜有更多的了解,对桂林风光画面有更深的印象,对文章的表达有更多的感悟,使课堂成为师生一次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本课“陆、扩、”等12个生字,掌握“桨、涉、赏”等12个生字,注意积累本课中优美的词汇。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⑵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

  ⑶ 学*体会作者抓住特点从几个方面观察描述景物的方法。了解比喻、排比,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⑷ 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桂林山、水、洞“秀美、奇美、幽美”的特点,培养孩子投身自然、热爱大自然优美风光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今天,我们要求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检查预*课文的读书情况。

  2、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⑴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⑵ 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3、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澜壮阔、水光潋滟、峰峦雄伟、重峦迭彩、危峰兀立”等字词的意思。

  4、文章主要从那几方面写了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漓江的水“静”在哪里?除了静还有“清”、“绿”都体现在哪里?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静的,使我们所看见的,那么如何让每有感触到他静的人通过我们的声音感觉出他的静呢?

  试着练*朗读。

  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再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体会。

  3、看了水,欣赏了山,也浏览了洞,那么桂林山水整体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4、谈一谈学*了这篇文章的收获,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方面:

  如:注意观察分析景物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非常清楚;比喻、排比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流畅;适当引用名言佳句可以让文章画龙点睛、妙笔生花……对于排比句,重在让学生体会,不要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栽”字,找出同样结构的字进行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背诵该篇文章,可以配乐背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写景色。

  三、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 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引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4.攻克生字词:

  请学生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分段研读: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奇、险、秀

  对比、比喻、排比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房的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6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媒体: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5)

——桂林山水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谁能为大家背诵几句?(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4、桂林山水甲天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让我们荡舟漓江,仔细观赏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

  二、 品读感悟 畅游山水

  师:在上节课的阅读中,很多同学被桂林的美景深深吸引了。谁能说说课文的哪部分写得最精彩?(山、水)老师赞成你的想法。

  (一) 观赏漓江的水

  师:我们先来观赏漓江的水(板书:漓江水)。播放漓江水的风光片。谈谈漓江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自己的话来讲。

  师:同学们眼中的漓江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漓江水更是独具丰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思考: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板书:静、清、绿)播放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风光片。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关联词,就可以组成一句话?(同桌交流)(1、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2、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

  师:其实这句话就是这段的主要意思。这样概括地写,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

  师: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

  师: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该怎样组织排列?(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谁来读一读?

  师:在感叹句的后面补充说明,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受。同学们,你能读出那种美吗?出示漓江的水图。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我们眯着眼,看着图画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你们看见漓江的水在流动吗?(看不到,好静啊!)师读生跟读。

  师:你们往下看,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江面,漓江的水该有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无瑕瑕指玉石上的斑点。)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想用声音再现漓江水的风姿。师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师:欣赏了你们的朗读,我觉得漓江水美得生动,美得具体,美得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吗?(表达方法上:作者恰当运用了排比和比喻修辞方法。)老师为你竖大拇指。的确如此,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恰当的排比读起来语气更加强烈。请女同学读第一分句,男同学读第二分句,齐读第三分句。

  师:读了这段话,我觉得作者已经把漓江的水勾画得淋漓尽致了,为什么还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大海的雄伟壮丽,西湖的宁静柔和。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这样写更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谁能读一读这句话?作者先说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然后抓住特点具体介绍,在今后的*作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布局谋篇,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

  师:学了这段我不禁赞叹:真静真*绿漓江水。(板书:三个真)

  (二) 观赏桂林的山

  师:桂林的水美,山更美,请同学们默读第3段,思考: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还有哪些疑问?(板书:桂林山)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板书:奇、秀、险)

  师: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样写的?(运用排比句和一连串的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出山的奇)还会像什么?随着你们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事物。

  师:你们看桂林的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这就叫形态万千。播放桂林山奇图。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各不相同,好像从地上拔起来,就叫拔地而起。作者从山形实现了奇。请女同学看图片,男生齐读这一分句。

  师:可爱的男同学啊!你们太了不起,都把文字读活了,一个个文字仿佛一个个跳跃的生命。课文是怎么写秀这个特点的?读出秀美的感觉。女生读。作者体现山的 秀是从山色入手的。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里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恰当?1、不安全;2、损害;3、高的,陡的。

  师: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这就叫怪石嶙峋。面对这样险峻的山峰,不用说零距离接触,就是老远望着它也会叫人心惊肉跳。你能读出那份险吗?

  师:关于山这段还有哪句话没有谈到?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用这句话烘托出桂林的山甲天下。我们用声音再现这甲天下的桂林的山吧!师读第三段的第一句,男生读奇、险句子,女生读秀句子。

  师:这真是好奇好秀好险桂林山哪!(板书三个好)

  三)山水合一 景色宜人

  师:游览了桂林的山,难道你不想说点什么吗?(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同时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齐读第4段,用心体会作者那强烈的感受。

  师: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一边有感情地朗诵,一边板画山、水、云雾、竹筏。(师随手为真静真*绿漓江水和好奇好秀好险桂林山勾出框)这是什么?(对联)缺什么?(横批),横批一般几个字(四个)展示你的文采的机会到了,添横批。

  师:现在什么都在改革,咱们对横批也进行一次改革,几个字都可以。

  师: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老师准备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领略它的独特风韵。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就一句话,发自肺俯的!( 1、桂林山水,真是人间仙境啊! 2、桂林山水,风景如画。 3、啊!风景秀丽的桂林,我爱你! 4、的确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5、桂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我多想永远与你想伴哪! 6、桂林的美景,令我陶醉,令我痴迷,令我心旷神怡! 7、我爱你桂林,我赞美你桂林! 8、桂林太美了,我做梦都想去。 9、桂林山水要多美有多美! 10、桂林山水真是美不胜收! 11、桂林山水你是祖国锦绣河山的典范。我为你骄傲。)

  师:让我们牢记这副对联,把桂林山水的美永远留在心中(齐读对联)。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好奇好秀好险桂林山

  天下第一

  真静真*绿漓江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预*题纲

  1、初读课文,结合课后*题理清课文思路。

  2、圈划生字新词,解决疑难词语。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 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 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真清啊!

  (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 )啊!( )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6)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菁选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文章分两段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两段文字结构相似,我把体会作者的文字美和结构美作为了课堂的重点。

  我主要详讲课文第二段。首先,我让学生自读段落,找出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出示段落第2句,研读句式结构:先感叹再用上比喻或优美词语具体描写,让学生反复朗读、仿写句子,体会句式的'美。接着,让学生体会段落开头及结尾两句在段落中的作用,感受作者通过对比和自我感受,再现景物的美的写作手法。

  精讲第二段后,让学生发现运用相同方法自学课文第3段,接下去,在学生反复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计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用图片和影像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用图片和影像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再品读、评读、诵读……

  让学生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感悟美、体验美。但在课堂中,除了品析、朗读外,如果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如画画、吟诗、颂美文……

  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大自然的美。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我还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是能够把课前设计的各个环节,各个知识点如一渗透给学生,还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我课前所担心的与学生的配合,也由于我多年的教学生活而“造就”的“厚脸皮”下,迎刃而解了。还是要感谢前几任老师的精心培养,这班孩子思维很活跃,课上甚是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我知道,如果这堂课,讲不成功,那责任只能在我自己课下,与主任交换意见后,还是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大问题,即:本来应该是以抓文章中的“景美、文美”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再顺势进行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的训练,包括字词句的比较及应用;而我这堂课的教学,正好相反,全文的教学重点落在了文章的结构、段落的层次以及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的理解与训练为主,而忽视了对文中景色美的教学。只重文美,而忽视了景美。我知道这是我这次讲课的最大失败处。

  文章开篇就应该这样点题:

  我们一起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那么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桂林山水究竟怎么美,怎么与众不同的?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去找、去想

  以此,展开对文章的分析。

  全文就应该以:你觉得“桂林山水哪最美?怎么美?”为教学主线,鼓励学生抓词、抓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其次,在本文教学时,课下琢磨,我的`课似乎还是上的有些发“飘”。没有深入地就一个问题扎下去,搞明白,还是有些浮于表面。给人一种随风而过的感觉,不够扎实。思考原因:实际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早已意识到,只是把扎实的课堂要素放在了对修辞手法以及句式的理解上了。没有就文中的景美展开扎实的教学,使学生在课上缺乏联系生活实际,再来体会桂林的山、水,因而,学生理解不到位,知识过于空洞。缺乏深刻感。下次进行这课的教学,就可以重点抓住文章的第二、三段,在理解比较、典型句式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对山、水特点的理解,深刻体会景色的美。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看来,虽然多年的教学,脑子里的糊涂帐还是有的,好在还有一些精力,还有一份热情,有待在高人的指点下,慢慢前进,慢慢提高吧!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二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磁性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客观地说,学生们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

  (二)通过品味典型句子,学*表达方法。

  结合班里*作水*普遍不高的现实,针对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决心把*作训练渗透到每篇课文中,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相信会对今后的*作教学有所帮助。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语言方面的贫乏。如此优美的.文章,教师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来讲解,那么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方面做得更好,会让他们渐渐喜欢上语文课。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导致了这方面的遗憾,实在是不应该,也提醒我应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喜欢上听我的课,那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

  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一、创设情境,提升感悟

  我在课间谈话时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来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所以我播放了介绍桂林风光的录像,学生欣赏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有的说:“桂林山水多美啊,名不虚传。”有的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虽然学生在欣赏时,非常的`投入,但要表达的学生似乎并不多。

  二、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桂林的水独一无二,桂林的山与众不同,都很美。我上的时候是按顺序从水到山,按部就班。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当学生感悟得很不错,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他感受到的美时,就追问学生:你是怎么读好的?朗读时,你感悟到些什么?或是问其他的学生: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他是怎么处理才读得这般好?经过学生的讨论,谈自己的感悟后,学生逐渐入情入境,对文本的感悟更深,朗读起来也十分投入,深深地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现在想来这样设计是否更好。考虑到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请学生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自己去读去感悟,说说喜欢的理由。但因为个人引导的欠缺,特别是学*“山”那部分时,有“走过场”的感觉。如果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去感悟,相信他们会读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独特的感悟。

  三、直抒胸臆,激发创作

  我沿着教材的内容线索在学生激动的情感状态下,设置一个创造性训练,为学生创设可运用自己理解、自己感受、自己评价,用自己语言叙述、想象的空间。这是体验者以自己的情感结构、价值取向去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领悟,学生通过深入地想象和思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从这里可看出激情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思维创造也越能得以充分发挥。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用图片和影像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再品读、评读、诵读……让学生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感悟美、体验美。但在课堂中,除了品析、朗读外,如果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如画画、吟诗、颂美文……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大自然的美。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

  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我还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山水画和一篇文字优美的短文组成,课文抓住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指导学生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即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中,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描绘的意境之中。

  一、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训练语言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常常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解词释句,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学生也感到索然无味。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对漓江水“静”、“清”、“绿”这个排比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懂得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我采用比较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即“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静啊!真绿啊!”让学生讨论体会老师写的和书上写的哪种好呢?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有的说:老师说的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了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究竟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静到什么程度,别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说:书上写的好,具体写出了漓江水清、水绿、水静。还有的说:书上写得形象,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使我们不但看到了漓江水的颜色,还感觉到了水的光波。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既理解了“无瑕”、“翡翠”的意思,又知道了作者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观察、理解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启发引导,主动参与,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养成自己的良好素质。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中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都产生了想去饱览祖国名山秀水的愿望;这时我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好吗?学生感到十分新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屏幕出示桂林山水图片,结合文字,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内容,去学词学句学篇,让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教学桂林山的特点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启发想象桂林山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形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讨论,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指导方法,掌握钥匙,提高素质

  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的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十分注意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指导看图,重点放在怎样观察上;学文,重点放在怎样理解上。看图时,训练学生明确观察点(在漓江的船上);讲求观察顺序(由*及远,先水后山,再小舟、竹筏、树木、花草等);强调要细致具体,看清每一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及空间位置,要求看得准确,看得完整,每一观察都紧扣课文。学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二课时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学*的过程,进而帮助他们总结了“读、想、找、议、悟”的读书方法。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理解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就使学生的读写基本功在训练中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桂林山水》描写漓江水的片段,不仅让人感到色彩鲜艳,清新;而且音韵和谐,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教学这一段时,我按课前预设的方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学生在被文中语言生成的感性形式的韵律美打动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漓江水“静”“清”“绿”的秀美。

  可一开始,课堂上的生成却不如我所愿,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或是VCD等方式,在视觉上去领略实实在在的美,只能照本宣科的说,甚至矫柔造作的读;另一方面“读课文,说说漓江水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过于浅显,不具有挑战性,课堂就显得枯燥乏味了。为了激情,我临时添进这样的补白:仿文中的比喻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一写桂林漓江水的“静”“清”。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一番沉潜与思考后,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仿佛天上无声的银河”;有的`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仿佛熟睡的仙女”;有的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就象剔透的钻石”……

  在尝到想象的甜头后,我有又利用上仅有的资源(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想象漓江水还有什么特点,也用文中的句式说说写写。于是乎,学生口吐莲花,妙笔生花,你一句“漓江的水真长啊,长得仿佛没有尽头的玉带”他一句“漓江的水真柔啊,柔得就像母亲温情的手”……,就这样通过想象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外情境,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正如美学原理指出: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感觉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由此扩大感觉的“容量”。

  教学目标

  1.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二)视频欣赏。(配乐朗读课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画面。)

  (三)层层探究。

  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启发、引导学生学*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找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四)学生自学。

  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每个学*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学*桂林山的特点。之后再全班一起交流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

  (五)学生谈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7)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菁选

有关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桂林山水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的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鲁迅说,文学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朗读的训练,努力读出文章的美。

  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我引导学生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用从容、轻松的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就能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2、通过配乐来朗读课文,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又进一层。

  3、展现桂林风光图画,让学生观赏,学生感叹“啊,这样美!”学生头脑中意象或与此契合,或没有想象到,通过互补、印证想象更丰富了。

  除了加强朗读的训练,我还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进行语感分析,析语言之妙。

  我让学生读读你认为好的语句,并用“这句话好,因为______________”句式说话。有的.说我认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连,像老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好,因为它的比喻真巧妙。

  有的同学说我认为“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这句话好,因为这句话中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词语用得好。

  我想新理念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琢磨反思。我今后在这方面还需努力。

  《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文章短小精悍、结构明了,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作:开头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二三自然段分别写桂林的山与水,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总结。

  文章一大特点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于学生记忆。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模仿课文例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却是一个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然后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练*背诵。最后,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的兴趣。

  真正教学过后发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存在诸多不足。

  这一课内容简短,结构清晰,只有四个自然段,我想对于读通课文不会太难,所以,没有布置学生预*。以至第一课时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学生错误百出,费时太多,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学*生字新词没有很扎实地完成。

  在第二课时学*第二自然段环节,我先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然后说说你从这一段话有什么发现,学生各抒己见,不用老师讲解,就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总结了出来。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段话。这可难倒了学生。课后反思这一环节,感觉自己有些操之过急,在学生刚刚接触,了解到排比句,就让他们来写,确实难度太大。我应该在学*完第三自然段后,在学生对这种句式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后,再来试着说一说,写一写。我想效果会好得多。

  本课语言优美生动,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感情。但由于没有把时间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学生体会写法上过于繁琐,没有好好地让学生读书,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背诵,让阅读“阅读链接”后进行巩固延伸成了一纸空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在时间安排、环节设计中都要认真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力使自己的教学简单有。

  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是能够把课前设计的各个环节,各个知识点如一渗透给学生,还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我课前所担心的与学生的配合,也由于我多年的教学生活而“造就”的“厚脸皮”下,迎刃而解了。还是要感谢前几任老师的精心培养,这班孩子思维很活跃,课上甚是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我知道,如果这堂课,讲不成功,那责任只能在我自己课下,与主任交换意见后,还是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大问题,即:本来应该是以抓文章中的“景美、文美”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再顺势进行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等的训练,包括字词句的比较及应用;而我这堂课的教学,正好相反,全文的教学重点落在了文章的结构、段落的层次以及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的理解与训练为主,而忽视了对文中景色美的教学。只重文美,而忽视了景美。我知道这是我这次讲课的最大失败处。

  文章开篇就应该这样点题:

  我们一起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那么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桂林山水究竟怎么美,怎么与众不同的?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去找、去想

  以此,展开对文章的分析。

  全文就应该以:你觉得“桂林山水哪最美?怎么美?”为教学主线,鼓励学生抓词、抓句子进行分析、理解;

  其次,在本文教学时,课下琢磨,我的课似乎还是上的有些发“飘”。没有深入地就一个问题扎下去,搞明白,还是有些浮于表面。给人一种随风而过的感觉,不够扎实。思考原因:实际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早已意识到,只是把扎实的课堂要素放在了对修辞手法以及句式的理解上了。没有就文中的景美展开扎实的'教学,使学生在课上缺乏联系生活实际,再来体会桂林的山、水,因而,学生理解不到位,知识过于空洞。缺乏深刻感。下次进行这课的教学,就可以重点抓住文章的第二、三段,在理解比较、典型句式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对山、水特点的理解,深刻体会景色的美。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看来,虽然多年的教学,脑子里的糊涂帐还是有的,好在还有一些精力,还有一份热情,有待在高人的指点下,慢慢前进,慢慢提高吧!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作文,学生从书中的插图当中已能初步感知桂林山水之美。这一课重点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难点是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了紧扣作者思路,跟着作者一起游览的方法学*课文,这样不但能有效地进行读的训练,而且使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再品读、评读、诵读……让学生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读的非常投入,我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应先让学生把这篇文章读的流利,读的透彻,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主要内容了。

  在学*的过程中我采用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然后进入分段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描写句子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句、排比保句学生的找得非常准,因为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外,还仿照例句写话,如仿写“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写话。尤其是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练*:如:我们的操场真大呀,大得……,我们学校的花园真美呀,美得……学生兴致盎然,思维也格外活跃,就连*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大胆举手了,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练*非常有趣。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中受到*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作有所帮助。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中。

  在第3自然段桂林的山的学*中,我放手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并出示了几道自学思考题:1,作者拿桂林的山同什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桂林山的什么特点。2,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举例说明。学生学*起来既轻松也很愉快,他们很快就能够说出写山的时候,作者是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进行对比来写的。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但这节课也有许多遗憾,如果能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短片等播放给学生看,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画画、吟诗、颂美文……这样能更好地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大自然的美。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8)

——桂林山水 教案(20)份

  桂林山水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朗读感悟。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③学生自由朗读。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师: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三、理清文章思路。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②归纳。

  四、根据上述提纲练*背诵。

  五、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六、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学生相互交流。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二、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②仿照课文,写句子。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③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投影片。3、制作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谁去过桂林?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座美丽的城市。因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那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不少文人墨客写下很多诗文赞美它,唐代诗人韩愈就曾留下“江作青罗带,山如

  碧玉簪”的诗句。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继续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了解美丽的桂林。

  三.学*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教案:桂林山水菁选(扩展9)

——桂林山水教案范本20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桂林山水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比喻、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特色:

  品读审美,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汇报资料、交流感受。

  1.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桂林的资料。

  生1:桂林在广西东北部,漓江西岸,湘桂铁路经此,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生2:桂林以风景秀丽著称,独秀峰,象鼻山,七星岩等为著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

  生3:……

  2.师相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桂林的了解还真不少,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对桂林的.了解将会更深。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发现特点。

  1.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地读文章并在书上写好旁注)

  2.师:谁想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

  3.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三、学*桂林山水的特点。

  (一)学*桂林“水”的特点。

  1.师:请同学们找到写桂林“水”的段落进行朗读。

  2.指导学生提问题:

  a。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b。作者是怎样写桂林的“水”的?

  3.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相机板书。

  静

  桂林“水” 清

  绿

  5.指导学生 朗读写桂林水的有关语句。

  (二)学*桂林“山”的特点。

  1.师:请同学们找到写桂林“山”的段落进行朗读。

  2.指导学生提问题:

  a。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b。作者是怎样写桂林的“山”的?

  3.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相机板书。

  奇

  秀

  桂林的“山”

  险

  5.指导学生 朗读写桂林山的有关语句。

  (三)指导学生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段落。

  四、尝试背诵,体验美。

  1.学生 再读2、3自然段。

  2.学生 试背2、3自然段(背不出来的学生可看书)

  五、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选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进行仿写。

  2。根据本文的写法写写自己家乡的风景。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

  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1、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如镜”。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