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案实用十篇

首页 / 教案 / |

  《丰碑》教案 1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2)《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三、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背诵。

  五、结束语: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丰碑》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发挥学生想像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小节,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军的愤怒心情。

  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理解课文的第14小节所表达的内容。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意图 一、听说训练,导入新课

  1、听说训练,复*旧知。

  2、小结过渡,配乐朗读。

  二、步步为营,学文悟情

  (一)学*第7节

  1、出示课文插图,边看图边读第七节,观察并练*说话。

  2、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配乐齐读课文第七小节。

  (二)学*第8——10节

  1、轻声读课文,试着用将军的口吻来说一说将军当时的心情。

  2、体会将军的愤怒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三)学*第11——12节

  1、媒体出现第12节内容,体会将军心情的转变。

  2、接读课文,学生练*有感情朗读。

  3、朗读竞技,明确目标,给读得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

  4、在余音声中,全体起立敬礼。

  (四)学*第13节

  1、边诵读边媒体出示画面:雪一层层覆盖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出示第13节内容。

  2、抓住重点词“晶莹的丰碑”,借以画面理解内容。

  3、练*给“丰碑”刻字。

  (五)学*第14节

  1、配乐出示,学生齐读。

  2、分小组讨论问题: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3、集体讨论:为什么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并完成练*:这支队伍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有(爱兵如子)的将军,有(顽强)的战士,他们一定能经受住(种种严峻)的考验,胜利也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队伍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和事交流。 以雪山为背景,配以大风雪背景音乐,突出环境之恶劣。声情并茂,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课内情境。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微宏观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观察思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放大图片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并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音乐情景,深化学生印象,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有目的的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之崇高。

  以学生感兴趣的配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同时巧妙设计配乐,利用余音渲染气氛,对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

  以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晶莹的丰碑”

  让学生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借助直观的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教学水到渠成。

  《丰碑》教案 4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老师要交给同学们两个任务,愿意接受吗?(将原来的自学提示改为交任务,学生兴趣更浓厚,课堂更富有生趣。)生:愿意!

  师:任务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任务二: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自学,师巡视。

  2、检查自学:

  生纷纷举起手。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完成了任务,老师检查一下完成得怎么样?

  (屏显生字词。)抽生认读。(生把倚靠读成了依靠,生一片哗然。)

  师示意暂停,说:同学们心里都很着急,你能再读一次吗?

  这一次,生读对了,生一片掌声。

  师:请评价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开始读错了一个词。

  生:声音有点小。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得很认真,给他指出了缺点。请想一想,怎样说他才乐意接受你的意见?

  生:要先肯定他的优点。

  师点头:说得真好!你来试试!

  生:他敢站起来读说明他很大胆,而且读对了大多数词语,很不错!

  生:他把"晶莹"读准了,真了不起!

  师:是啊,同学们,先指出优点再来说不足,这样被评价的同学才会乐意接受。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这是说话的艺术。

  生齐读生字词。

  师有什么地方要给同学们提个醒吗?比如提醒注意哪个字音,或者哪个字?

  生纷纷站起来说出字音和字形的难点。

  师:第一个任务孩子们完成得很棒!老师要检查第二个任务。

  生纷纷举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被冻死的事。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意见。我认为是"让棉衣"而不是"发棉衣"。因为作为军需处长肯定有机会穿上棉衣,只是他舍己为人,把自己的棉衣给了其他战士,所以应该是"让"

  生纷纷附和:对呀!

  师问回答问题的同学: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3、自学质疑

  同学们刚才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老师要再一次考验同学们,有一个更大的任务要同学们完成,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这一次的任务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组长做好记录,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师巡视。

  《丰碑》教案 5

  教材分析: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不同内容,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齐读课题

  3、释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自己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4、全班叫交流讨论的结果。

  三、细读理解

  1、学生分小组读课文,把你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那部分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记下来,等会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3、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2)、找出描写将军的神态的文字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A、如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感情:一是对军需处长的不满和责备;二是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

  B、当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呼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个军长敬了一个礼。”

  让学生谈一谈体会理解将军的两种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

  (3)、“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指导朗读

  第7自然段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直。8—10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吻。12自然段要读出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慢,读的深沉、庄重。

  四、总结

  1、配乐朗读全文

  2、同学们,课文已学完,此时你想说点什么?

  《丰碑》教案 6

  教学要求

  1.学*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为什么要建碑?“丰碑”的“丰”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是用什么雕刻的呢?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如“劣”(li8)不读(lü8)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碑”的笔顺,与“脾”“卑”“啤”区分;“倚”与“椅”区分;“豹”的偏旁不是“”;“润”不要多写一点;“覆”下半部的“復”注意是“一横”。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4.读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分3段)

  四、练*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老师板书:环境恶劣残酷;军需处长被冻死;晶莹的丰碑。)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什么?(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什么变化?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什么?(说明将军很关心战士们,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这一点在第二段中已有所体现。)(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高敬意。)(投影打出)“将军愣住了……军礼”分析此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因为他身为军需处长,军队里有很多的棉衣,却没给自己留一件,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在冰天雪地里冻死。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实在是感人,可歌可泣。)

  2.看插图。(或打出投影图片)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军需处长呢?我们来看。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说明他心里十分坦然。因为他在这种恶劣残酷的环境里,没让一个战士冻死,而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说说中心是什么?(赞扬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熟第7节和第12节。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背完问:军需处长为什么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他忠于革命。)

  二、学*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什么意思?

  (因为他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

  2.分析句子。(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那声音是指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充满胜利信心的坚定的脚步声。)(因为①在红军队伍中有很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干部和战士。②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激励着战士们,使大家精神振奋,对胜利充满信心,有高度的凝聚力。因此一定会胜利。)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各自包含什么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什么好,想着看情况再说。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练*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四、指导造句板书设计

  《丰碑》教案 7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12/30

  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靠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丰碑》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教案 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xx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探究活动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阅读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1)

——《丰碑》教案9篇

《丰碑》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xx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探究活动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丰碑》教案2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3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

  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重点内容。

  3、学*本课的生字。掌握“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导语引入:为了新*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二、认定目标:

  1、认知: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师放间乐《长征组歌》,狂风呼啸,贴出挂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

  伴随音乐低沉叙述导语,并结合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预*思考中的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简要概括大意。

  (三)理清课文脉落,小组讨论课文第几部分为重点内容,并说出根据。

  (四)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分类。

  再选派代表汇报本组预*收获,或你知道了什么?

  (主体作用,自主学*)

  (五)学*课文一、二部分

  教师激情范读,引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读课文一、二部分。

  这支队伍面临怎样的考验?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词句。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将军担心什么?

  请同学们用低沉、缓慢的语速自由练读。

  四、达标测评:

  四人小组赛读,选出最棒的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主次,抓住了重点,而且我们深深地领略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险恶环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课文。

  二、认定目标:

  1、认知:通过字、词练*,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

  1、自由反复朗读重点部分,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他(),好似(),身上落满了雪,无法()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志十分(),十分();

  他左手微微(),好像在为战友指明()。()的衣服紧紧地()在他的身上。

  以上填空题幻灯打出。

  让学生填空后体会所填词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此时结合板书,一动不动、镇定、安详、单薄破旧、紧贴)

  (二)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朗读体会“愣”将军的两次“愣”感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将军当时的心情怎样?

  幻灯出示:将军的脸色顿时()起来,嘴角边的肌肉()着。他()眼睛,像一头()豹子,样子十分()。将军两腮的肌肉()着。

  通过上面的句子,体会将军的内心世界。

  ▲联想:将军会想些什么?(用二、三句话说说)

  将军()了,()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了。他()了一口气,()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肩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

  从上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桌小声说说,指名汇报。

  (三)自学最后一段,把你理解的、读懂的用文字标注在该段之后。

  (四)达标测评:

  质疑问难:针对上归纳出的问题,重点解决

  1、为什么说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最后将军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和前面的思索进行呼应。

  3、以“丰碑”为课题的含义。

  ▲联想: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到什么?他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写几句话)

  最后每人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丰碑》教案5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22、丰碑

  军 舍

  需 己

  处 为

  长 人

  严峻考验 ? 沉着坚定

《丰碑》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丰碑》教案9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2)

——《丰碑》教案6篇

《丰碑》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重点内容。

  3、学*本课的生字。掌握“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导语引入:为了新*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二、认定目标:

  1、认知: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师放间乐《长征组歌》,狂风呼啸,贴出挂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

  伴随音乐低沉叙述导语,并结合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预*思考中的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简要概括大意。

  (三)理清课文脉落,小组讨论课文第几部分为重点内容,并说出根据。

  (四)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分类。

  再选派代表汇报本组预*收获,或你知道了什么?

  (主体作用,自主学*)

  (五)学*课文一、二部分

  教师激情范读,引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读课文一、二部分。

  这支队伍面临怎样的考验?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词句。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将军担心什么?

  请同学们用低沉、缓慢的语速自由练读。

  四、达标测评:

  四人小组赛读,选出最棒的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主次,抓住了重点,而且我们深深地领略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险恶环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课文。

  二、认定目标:

  1、认知:通过字、词练*,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

  1、自由反复朗读重点部分,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他(),好似(),身上落满了雪,无法()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志十分(),十分();

  他左手微微(),好像在为战友指明()。()的衣服紧紧地()在他的身上。

  以上填空题幻灯打出。

  让学生填空后体会所填词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此时结合板书,一动不动、镇定、安详、单薄破旧、紧贴)

  (二)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朗读体会“愣”将军的两次“愣”感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将军当时的心情怎样?

  幻灯出示:将军的脸色顿时()起来,嘴角边的肌肉()着。他()眼睛,像一头()豹子,样子十分()。将军两腮的肌肉()着。

  通过上面的句子,体会将军的内心世界。

  ▲联想:将军会想些什么?(用二、三句话说说)

  将军()了,()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了。他()了一口气,()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肩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

  从上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桌小声说说,指名汇报。

  (三)自学最后一段,把你理解的、读懂的用文字标注在该段之后。

  (四)达标测评:

  质疑问难:针对上归纳出的问题,重点解决

  1、为什么说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最后将军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和前面的思索进行呼应。

  3、以“丰碑”为课题的含义。

  ▲联想: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到什么?他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写几句话)

  最后每人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丰碑》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重点内容。

  3、学*本课的生字。掌握“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导语引入:为了新*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二、认定目标:

  1、认知: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师放间乐《长征组歌》,狂风呼啸,贴出挂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

  伴随音乐低沉叙述导语,并结合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预*思考中的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简要概括大意。

  (三)理清课文脉落,小组讨论课文第几部分为重点内容,并说出根据。

  (四)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分类。

  再选派代表汇报本组预*收获,或你知道了什么?

  (主体作用,自主学*)

  (五)学*课文一、二部分

  教师激情范读,引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读课文一、二部分。

  这支队伍面临怎样的考验?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词句。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将军担心什么?

  请同学们用低沉、缓慢的语速自由练读。

  四、达标测评:

  四人小组赛读,选出最棒的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主次,抓住了重点,而且我们深深地领略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险恶环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课文。

  二、认定目标:

  1、认知:通过字、词练*,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

  1、自由反复朗读重点部分,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他(),好似(),身上落满了雪,无法()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志十分(),十分();

  他左手微微(),好像在为战友指明()。()的衣服紧紧地()在他的身上。

  以上填空题幻灯打出。

  让学生填空后体会所填词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此时结合板书,一动不动、镇定、安详、单薄破旧、紧贴)

  (二)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朗读体会“愣”将军的两次“愣”感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将军当时的心情怎样?

  幻灯出示:将军的脸色顿时()起来,嘴角边的肌肉()着。他()眼睛,像一头()豹子,样子十分()。将军两腮的肌肉()着。

  通过上面的句子,体会将军的内心世界。

  ▲联想:将军会想些什么?(用二、三句话说说)

  将军()了,()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了。他()了一口气,()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肩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

  从上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桌小声说说,指名汇报。

  (三)自学最后一段,把你理解的、读懂的用文字标注在该段之后。

  (四)达标测评:

  质疑问难:针对上归纳出的问题,重点解决

  1、为什么说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最后将军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和前面的思索进行呼应。

  3、以“丰碑”为课题的含义。

  ▲联想: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到什么?他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写几句话)

  最后每人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丰碑》教案3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靠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丰碑》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22、丰碑

  军 舍

  需 己

  处 为

  长 人

  严峻考验 ? 沉着坚定

《丰碑》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3)

——丰碑作文600字通用十篇

  丰碑作文600字 1

  一冲一卧一忠魂,一禾一稻一丰碑。

  ——题记

  冬天已至,寒冷的大雪中,一片片雪花飘落,仿佛一片片洁白的纸花,悼念着消防烈士的英魂。大雪纷飞中,我仿佛看见他穿着鲜艳的消防服,像一支火炬,穿梭在焦黑的废墟中。“放心吧,大姐,孩子会没事的……”,面对熊熊燃烧的火海,他再一次勇敢地冲进去,救出了孩子,但是他自己却……生命是有限的,但他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却一化作永不熄灭的火苗,照亮了城市的夜空。焦黑的废墟里,人们仿佛看见一支火炬在闪耀、闪耀,它正带领大家刺破物质的迷雾,走向精神的光明。

  敌人的炸弹燃烧着、落在地上,烈火燃烧着他的身体。火焰,一点点吞噬着他,他想:“为了革命的胜利,即使被火焰燃烧,我也愿意!”他像铁人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不,他就是铁人!在烈火焚烧的痛苦中,他紧咬牙关,一动不动……战友们冲上了山峰,他却熔化为一块黑漆漆的焦炭,像一尊卧着的雕塑。在烈火中他燃烧了自己,这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却永世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秋天到了,水稻成熟了,籽粒晶莹依旧,稻花飘香依旧。每一粒晶莹的米粒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曾经,为了让更多饥饿的人吃上饱饭,多少个日日夜夜,他都在田间奔走。他走了吗?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看不见的,都将在时间长河中游弋。一片神圣土地,可以养育生命,也可以产生精神、思想、感情,更可以滋养出神圣的心灵。

  在生命的天*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更有人选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永恒的价值。国家的繁荣太*,民族的坚贞气节……

  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找到永恒的答案。

  丰碑作文600字 2

  爱是一杯热乎乎的牛奶,是一桌可口的饭菜,是一叠干净的衣服,是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语。

  那是一个冬天,虽没有下雪 ,天却出奇的冷。我穿了一件厚厚的棉袄,可风还是从衣领里灌了进去,冷得我一直缩着脖子。下课了,同学们都搓着手,跺着脚。我一个人趴在课桌上闷闷不乐。我想,中午快到了,妈妈会来吗?天气这么冷,我又不缺少什么东西,妈妈不会来看吧。好不容易中午到了,我缩着身子往食堂走去,眼睛不自觉的往校门口瞟去。突然,在人群中,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妈妈!不错,是妈妈!我顾不得寒风凛冽,飞奔了过去。我发现刺骨的冷风中站着我的妈妈。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手里拎着一包衣服,正四处张望着,如一座爱的丰碑耸立在那里。我的眼睛湿润了,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妈妈看到了我,一把将我拉到身边,关切地问:“你看你,出来也不戴上帽子,脸都冻红了。赶紧围上围巾。”说着,妈妈用冻得通红的手在包里翻出围巾,麻利地给我围上。我顿时觉得十分温暖。”赶紧去吃饭吧!小心感冒……”又一阵冷风吹来,我一点也不觉得冷了。可我发现妈妈的嘴唇冻得发紫,还不停地咳嗽,我心疼极了,忙让妈妈赶紧回家。“嗯,就回去了!”我也转身走了。走了一半, 看到妈妈仍站在那里,像一尊雕塑。我的心里涌上一种异样的感觉,那雕塑,正是一座母爱的丰碑啊!

  这件事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妈妈站在冷风中的形象还常常浮现在我眼前。它让我相信,爱可以融化一切,它让我感受到,爱所拥有的,比太阳还要灿烂,还要温暖的光芒。

  丰碑作文600字 3

  多么感人的话语——“我是班长!”;多么美妙的歌声,用歌声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多么诚实守信,千金一诺替夫还了整整270多万元的债务。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惊叹的壮举。人不需要多么伟大,也不需要多么高尚,只要您拥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愿为他人着想,为国家着想,那么您就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要问我谁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见义勇为的林浩、乐于助人的丛飞、诚实守信的武秀君。他们就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精神丰碑》这本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九岁的四川男孩林浩在5.12地震中用自己的爱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班长的责任,“我是班长!”朴实的话语中告诉我们当危难来临之时舍己救人就是最正确的选择;身患绝症37岁的歌手丛飞成了183名贫困儿童最贴心的爸爸,用自己的歌声与微笑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乐于助人;为了一份承诺,武秀君用了七年的时间替去世的丈夫偿还了270多万元的债务,用自己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诚实守信。如果你还在迷茫,如果你还在踌躇,如果你还在怀疑,那么就请你认真地去阅读《精神丰碑》这本书吧!它是我们人生的坐标,它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他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罗盘。面对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我想说的就是如果灾难突如其来,还有人没有逃出逆境的话,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帮助他冲出逆境,哪怕是同学或好友之间发生了矛盾,我们也应该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面对危险,但是如果我们现在都没有这种意识的话,那么真的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又怎么会去见义勇为呢?所以我们就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多去替他人想想。

  《精神丰碑》展现了人性的美;《精神丰碑》诠释了道德的真谛;《精神丰碑》教会了我做人的准则;《精神丰碑》告诉了我们谁是新时期的最可爱的人。

  丰碑作文600字 4

  “黑暗会使他更珍惜视觉,哑默会教导他更喜慕声音。”他究竟是谁呢?她就是我心中的不朽精神丰碑――海伦凯勒。

  我们也许无法想象,在一个漆黑无声的世界里,将延续我们弥足珍贵的生命,如何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然而海伦凯勒却逆流而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震撼了我们这些轻视光明的顽童。

  海伦凯勒,一位美国著名女作家兼教育家,一个创造了人类奇迹的盲人,一个书写了只要有恒心,没有什么不可能证词的不*凡人。她,从出生后的19个月后,便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说不出,五官三废。上天如此不眷顾的小天使,而她没有选择沉沦下去,不甘心放弃未来,于是她花了比别人多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的汗水努力着,相信自己的命运定由自己主宰。五岁时便学会了自己叠被子。七岁时便随着父亲为她请的教师学*英语单词。8岁时,她便跟着安妮老师进入了一所盲人学校,学*过了更多的知识。10岁时,她便严格自己去练发音,练*了两年多,终于创造了让自己惊喜万分的奇迹,她终于能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今天天气热!”哪怕上天为她按下了静音键,可她却创造了新声。

  幸运的是,她巧遇了一位因材施教的安妮老师,陪她读完了大学,学会了好几十种外国语言,并写下了几部诠释自我生命的精神宝典:《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安妮老师。苏利文》、《我的生活故事》等,给身陷困境的人传递了无限的正能量。

  五官三废的海伦凯勒,因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更是开拓了自己的美好人生。我想:未来的每一天,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没有一种理由会让我说放弃,因为心中的精神丰碑,早已让我信心百倍,冲向遥远的前方!

  丰碑作文600字 5

  我们常常以泱泱大国自居。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岂是他等小辈所得比及。我不禁要问,我凭什么要相信你口中所说的五千年历史?仅凭你一口之言,实难信矣。

  是它告诉我——史书

  在岁月长河中,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我们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我们从封建社会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我们见证时间流逝,体味人生百态。有的人已经死了几百几千年,但我们的心中始终有他们的一*之地;有许多人我们从不曾见过他们,但总能根据他们写下的诗歌,创造的小说在脑海中想象出他们来。他们虽然已经死了,但却始终活在我们心中,如丰碑般矗立在我们心中。

  是它告诉我——信仰

  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有思想。有的不甘*凡,最终成就出一番事业来,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信仰是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信仰是种子,播撒在心间,最终开花结果。想要拥有思想则必须要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历经岁月打磨,仍能坚守住心中的阵地而不动摇,这需要何等强大的信仰啊!人之所以高级于其他动物,莫过于此。能行走而又具有思想,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

  是它告诉我——丰碑

  我们去过一些名人居住的'地方。在公园,在许许多多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纪念碑,那都是为了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做出牺牲的人。为什么要建丰碑?因为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铭记那段峥嵘岁月,那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岁月。没有他们,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即使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却始终活在我们的心中。

  只有这样,让过去牢记在心,才能更加坦然走向未来,我已无惧。

  丰碑长在我心。

  丰碑作文600字 6

  绍兴,故有“名士之乡”的美誉,名人是层出不穷。我身为鲁迅小学的学生,当然是介绍鲁迅这位大名人。

  稽山鉴水,人杰地灵。绍兴,哺育了一代精英——鲁迅。

  鲁迅,由三味书屋起步,便走向人生,走向世界。经过鲁迅的刻苦学*和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更是他留给后人的座右铭。

  鲁迅先生有着十分强烈的爱恨意识。先生热爱这美丽的祖国,热爱这美丽的大好河山,热爱这美丽的土地,更热爱在祖国里生长的青年们。但是,他的心中也有恨。他恨那日本鬼子,恨那些叛徒,恨那些卖**,更恨那些像寓言中的蝙蝠一样的人——总是往好的人或一方去巴结。于是先生不能坐视不管啦,他用笔做武器,把仇恨写进文章中去。那一篇篇文章,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仇恨。也正是这些文章,激起了我们对先生无比的敬佩和热爱!]

  现在,我拿着《绍兴名人故事》,认真仔细地重读了一遍先生的事迹。他那用刀刻下的“早”字,他毅然决定的“弃医从文”,使先生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越来越高大……

  当时兵荒马乱,受伤人员很多,先生便想当医,以拯救他人性命。但他的用医学来救国救民的幻想破灭成为泡影后,他决定去学文。从此以后,他辛勤劳写,奋不顾身地投入于新文化运动中。

  为了把那些劳苦的人民拉出黑暗的谷地,为了把东方之船驶入现化文明的轨道,鲁迅先生在中华大地上大声地呐喊,终究将黑暗的天空撕开了一道透光的裂缝!

  鲁迅,我们的丰碑!我们永远记住你!

  丰碑作文600字 7

  在遥远的东方,屹立着一位贤者,他就是孔子。他是一位历史的巨人,一位文化的巨人,一位思想的巨人。他的一言一行影响了世界2500年。

  他是一位好学的学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这一句古训感染了其后所有的学者。

  自幼他便不耻下问,每事必问。为了丰富知识,他拜了各行各业的人为师,因此而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他推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态度,主张“温故而知新”的学*方法,感受“学而时*之”的快乐。教导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后人所传颂。

  他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一改过去的教育方式,先后培养出3000多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为后之教育界流传。

  他是一位提倡“仁”的政治家。仁者爱人。“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他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相互团结,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当他听说百姓宁愿被虎吃也不愿意被统治者剥削时,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

  他是一位“贤”的思想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另一项贡献就是整理编订了《尚书》《诗经》《礼仪》《乐经》《周易》,后称五经。他还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成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言论被弟子编进《论语》,千古传诵。他开创了儒家文化,影响了其后封建社会的发展。

  他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世界东方。

  丰碑作文600字 8

  他泰然自若地坐着,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寒风疯狂地咆哮着,夹杂着雪粒打在他的脸上。他的脸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这将是他永恒的姿势。他也将成为长征路上永恒的丰碑。

  他不会被隆重地安葬,只有那无情的风雪将他掩埋。或许他早已与云山融为一体,长眠在历史的风云中。他依然会静静地坐在那,用那颗博大、无私的心灵感知、见证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的血与泪。即使他的身体早已因单薄破旧的衣服不能御寒而冻僵,可那颗五角星仍然闪耀,像炽火般燃烧着。照亮了每一个将这个古事,这个老处长珍藏在心底的人。

  这个老处长只是千千万万倒下的红军战士的一员。那充满荆棘的、坎坷的长征路早已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淹没了多少铮铮铁骨。也许还是之气未脱的战士,也许是家有妻小的将军,也许已是风烛残年的老将。同样的,他们都肩负着沉重的历史责任和人民如饥似渴的期盼,踏着前方倒下的战友的尸体,艰难前行。或许,他们选择倒下,用身躯铺成通往光明的路。

  曾听过一个有关于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奄奄一息的红军战士,在生命的悬崖边,依然向另一名掉队的战士献出了自己仅有的宝贝――七根火柴和党证,要求把它们献给所有的红军战士。在弥留之际,七根火柴本可以挽救他的生命,温暖他的身体。然而,他还是选择放弃,自己伤得太重了,活下去特只是个累赘。不如把这七根火柴献给其他战士吧,他们还可以战斗,还可以行走。

  他不也像老处长一样吗,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带给别人温暖。位的只是那矢志不渝的信念――北上抗日。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或许我们仍要屈辱地生活在敌人罪恶的枪口下,忍受着他们的百般欺辱。祖国也将被无情的分割。是他们,用生命搭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

  我们将不会遗忘他们,遗忘那一段浸满血和泪的历史。因为他们就是永恒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岸边,珍藏在每一个人的心底。

  丰碑作文600字 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四川。那一瞬间,地动山摇,房屋倒塌,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七零八碎的废墟,,千千万万个生命在废墟下苦苦挣扎。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那就是英勇无畏的军人和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地震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来到了灾区,战士们奔走在余震不断的灾难现场,用血肉的双手拯救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用坚强的臂膀架起了爱的桥梁;白衣天使昼夜奋战在震后狼藉的土地上,用青春点燃摇曳的生命,用天使般的爱心呵护着一个个受伤的心灵。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都没有合眼了,眼里布满了血丝,脸一天比一天憔悴,但他们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分昼夜的工作着......

  我们虽然不能像军人和白衣天使一样亲临灾区,但是我们的心和四川人民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地震发生后,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小区,单位,个人......都开展了捐款活动

  。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同学们把*时积攒的'零花钱捐了出来: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整个贵港都行动起来了。

  一天上午,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奶奶走向捐款处,从口袋里摸出许多零零碎碎的纸币,一毛、两毛,总共有三、四块钱,然后毫不犹豫的把它们投入了捐款箱。渐渐地,老人消瘦的身影消失在踊跃捐款的人潮里......这一刻,老奶奶的身影显得是那样的高大!一个自己生活都有困难的人,还想着去帮助别人,这难道不令人感动吗?

  大灾有大爱。让我们行动起来,众志成城,抗灾救灾,与四川人民一起共渡难关。因为我们的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丰碑作文600字 10

  我们常常以泱泱大国自居。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岂是他等小辈所得比及。我不禁要问,我凭什么要相信你口中所说的五千年历史?仅凭你一口之言,实难信矣。

  是它告诉我——史书

  在岁月长河中,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我们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我们从封建社会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我们见证时间流逝,体味人生百态。有的人已经死了几百几千年,但我们的心中始终有他们的一*之地;有许多人我们从不曾见过他们,但总能根据他们写下的诗歌,创造的小说在脑海中想象出他们来。他们虽然已经死了,但却始终活在我们心中,如丰碑般矗立在我们心中。

  是它告诉我——信仰

  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有思想。有的不甘*凡,最终成就出一番事业来,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信仰是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信仰是种子,播撒在心间,最终开花结果。想要拥有思想则必须要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历经岁月打磨,仍能坚守住心中的阵地而不动摇,这需要何等强大的信仰啊!人之所以高级于其他动物,莫过于此。能行走而又具有思想,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

  是它告诉我——丰碑

  我们去过一些名人居住的地方。在公园,在许许多多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纪念碑,那都是为了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做出牺牲的人。为什么要建丰碑?因为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铭记那段峥嵘岁月,那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岁月。没有他们,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即使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却始终活在我们的心中。

  只有这样,让过去牢记在心,才能更加坦然走向未来,我已无惧。

  丰碑长在我心。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4)

——《丰碑》的优秀教案3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5)

——《雨后》教案实用十篇

  学校里开展了听评课活动。我执教的是一年级的语文课,题目是第4课《雨后的森林》。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拍了一些照片,想请小朋友们欣赏呢!看,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下雨的图片)

  师:是的,雨哗哗得下了很长时间了。现在呢?

  (课件出示雨停了的图片)“雨停了,雨停了”(从天上的彩虹和太阳引入,读出兴奋的语气。第二句语调应比第一句高。)指导读“雨停了”这两句。

  师:同学们,雨停了,大家就可以出来玩了。今天老师就准备带你们去大森林游玩,你们高兴吗?但是淘气的小兔子却为我们设下了障碍。它告诉我们,它把生字宝宝藏在我们的课文里了,大家先来找一找。只有正确的认读出生字宝宝,才可以去美丽的大森林,你们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课文)老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书中标出生字宝宝,练*认读。

  (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宝宝)(学生读,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生字宝宝)(指名读,齐读,组词读)

  同学们,恭喜你们顺利过关了!美丽的大森林在向你们招手了。雨后的森林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第4课《雨后的森林》。

  二、学*新课

  1、.提出要求,自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忙。

  学生读课文指名读全文

  2、指名读思考:写了森林中哪些好吃的东西?(学生答)师贴图

  3、再读(喜欢哪个就读哪句)

  4、汇报自己喜欢的句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喜欢)

  5、学生汇报时指导朗读

  红果枕着老树:枕着让学生到前面做动作理解,体会把红果比作人,把绿叶比作枕头,体现红果大而可爱。怎么读出对红果的喜爱。(学生读,指导,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蘑菇撑开小伞:通过看图理解,说蘑菇像什么?体会蘑菇的可爱。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女生读)

  木耳爬满老树:爬满你知道了什么?(木耳特别多)

  葡萄滴着水珠:体现葡萄晶莹透亮,惹人喜爱。学生看图理解。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6、四句话连起来读读

  (指名读,师范读,学生练*读,再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三、说话练*:

  雨后的森林或者草地上还有什么?(师提示动物、植物啊)你能仿照上面的诗句说一句或和两句吗?(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大胆想象说)

  四、学*最后两句

  1、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谁能用一句话夸夸雨后的森林吗?(学生说)

  2、诗中是怎么夸的呢?(课件出示课文后两句,彩色和宝库变颜色)

  (指名读,再读)

  3、师:你知道为什么说它是彩色的图画,祖国的宝库吗?(学生说说)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

  4、学生带着喜悦,自豪的心情读最后两句。(指名读,分组读)

  五、回读全文

  1、指名读全文

  2、练*背诵全文(指名背,会背的齐背)

  3、总结全文因为雨停了,所以老师带大家去雨后的森林游玩。因为我们见到了蘑菇撑开小伞,木耳爬满老树,红果枕着老树,葡萄滴着水珠,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景色,所以大家都说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森林祖国的宝库。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形象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梳理线索,置身诗境,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情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仿写训练,训练学生学*诗歌意象递进式组合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方法

  1、加强诵读——自主学*,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形象,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2、问题引导——分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比较阅读,理解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3、仿写巩固——探究规律,训练学生对诗歌意象递进式组合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文

  播放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引入作者*慕蓉生*介绍。学生展示个人预*成果,并相互补充。

  二、诵读感悟,赏景物之美

  1、初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学生提出学*障碍,疏通文字(教师指导泥淖、滂沱的`读音和含义)。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小组推荐优秀代表示范朗读;教师点评、指导、范读。

  2、再读——读懂意思。学生自由朗读,简要概括从诗歌中读到的内容,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分组推荐代表展示成果。

  3、三读——熟读成诵,吸收精华。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梳理诗歌思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感受诗歌景物之美。

  三、诵读鉴赏,品情感之美

  四读——读出感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对诗中诗人形象的认识,相互评价补充。

  五读——品味感情,联系自己人生经历,同桌之间说点自己的触动,并作出相应评价;小组推荐优秀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再评价。

  四、诵读玩味,悟哲理之美

  多媒体展示冰心作品《谈生命》(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过程、意义、存在的价值等本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仿写巩固,训练思维力

  1、探究规律。引导学生通过仿写,进一步探究诗歌意象组合的两种方式,并列式——再次关照《谈生命》(“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即为*行的并列式意象);递进式——本诗:第一节问题假设——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第二节结论答案——生命,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

  2、体验快乐。学生当堂完成对本诗的仿写练*,两节十三行。要点指导:仿写,保留的是格式,更换的是内容。教师参与其中。完成后,朗读交流,生生——师生,相互评价。

  六、课堂小结,画龙需点睛

  本诗其实有两条线,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或者说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它要阐述的道理或要抒发的感情就是,物质或现实的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泥淖),我们会有遗憾甚至伤痛(泪);精神或理想的目标是,只要我们抱定“搜寻——盼望——等待”的态度,最终就会经历像“云彩”化为“雨”,“雨”能汇成“河流”(“生命”)的生命历程,经过磨难的洗涤冲涮,从而“洁净”我们的“心灵”,也就是现实和理想达到完美的结合,于是实现了诗人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意)的人生。

  板书设计(课堂上生成)

  泥淖(云彩)→泪(雨)→生命(河流)→心灵(诗)搜寻→盼望→等待→洁净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本课7个生字,通过拼读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景,感受孩子们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本课7个生字,通过拼读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情景,感受孩子们的快乐。

  学情分析

  进入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合作学*生字的能力,对于只有个别学生出错的生字,学生可以依据“认——想——写——用”的方式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而对于比较难的生字,如“短”和“紧”,需要进行讲解。对于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将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创设情景,采访男女生的方式,关注到性别的差异,从而唤醒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与文本建立链接,从而产生富于个性的阅读体验。

  学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 。

  教学过程

  教师“合理明标”;学生“自学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下雨的时候,你们高兴吗?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2、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现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就根据这样一个雨后的场景写了一首诗歌,大家猜一猜诗歌的题目是什么?

  板书课题:《雨后》,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

  1.正音,学*课文中的生字。

  (1)同桌两个同学互读,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采取以前学过的认字方法互教互学。

  (2)看课后生字表,看拼音读准字音,组词,想一想容易读错的字,怎样记住它。

  2.全班交流学*的情况。

  (1)出吃示生词,全班齐读——小老师带读——自由读。

  嫩绿 赤脚 使劲 溅起 滑了一跤

  泥裤子 发射 兴奋

  (2)出示生字,指名读——抢读。

  哥 踩 喊 妹 短 粗 紧

  (3)重点指导读:

  3.全班自由书空学生字,写生字。

  (1)看写一写的生字,同桌书空这些生字,你认为最难记的生字说说字形。

  (2)老师带着学生写几个最难写的字。

  三、学生质疑,教师明标。

  1. 再审课题,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围绕质疑。

  2. 师梳理学生所提的问题,明确本节课学*目标。

  3.以读代讲 第一小节感受大家的快乐

  (1)教师引读,学生分行朗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表达 一群孩子在嬉戏玩耍,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他们可能在干什么?

  雨后,所有的孩子心情怎么样?(开心、高兴)

  文中用了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快乐,谁找到了?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哪个词更让你感受到这种快乐了?是呀,雨后的树梢显得更加嫩绿,滴滴雨水让树梢闪烁着光芒,孩子们在广场上尽情地欢笑、嬉戏,他们该有多高兴,多快乐呀,(男生读,女生读)

  4. 出示对学提示,学生开始对学,师巡视。

  出示自学提示:

  阅读提示: 自由读2——3小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试着完成: 瞧,小哥哥使劲儿地( ),水花( )。他滑了一跤, 嘴里说( ),脸上却是( )。 我觉得,他此刻就像( )一样( )。

  教师“点拨提升”;学生”展示交流”。

  刚才围绕所提的学*目标,同学们进行了自学和小组的交流合作,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很认真,也很有方法,那么下边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一、感受哥哥的`快乐

  1.瞧,这群赤脚的孩子里,有一个小哥哥带着一个小妹妹呢。默读2-3小节,自己找找画画,看看你从哪些词语里读出了小哥哥的快乐?

  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这种快乐和自在了?

  你使劲,我更使劲,男生读

  你使劲,我不服,瞧我的水花溅得更高呢(女生读)

  我就是不甘落后,要比小伙伴们溅起的水花都高,齐读

  2.“糟糕……糟糕”这是怎么了?也许是小哥哥用力过大,身体不稳,他正提醒着小妹妹,自己却摔了一跤。你说他此时心里想些什么?

  3.这阻挡了小哥哥的快乐了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小哥哥的快乐?

  (发射 兴奋 骄傲)

  “发射”,我们常见的是发射什么?(由内而外的快乐)

  采访男生:你看小哥哥玩得摔在了水里,你说他有什么可骄傲的?(玩得自在,刺激)

  引导读:他为自己尽情踩水而骄傲。读——

  他为自己溅起的水花比别人高而骄傲,读——

  所有的男同学一起读读第2、3小节,读出小哥哥的快乐。

  二、感受妹妹的快乐

  1.小哥哥的快乐是自由自在的,小妹妹也有自己的快乐呢,谁来读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哪里看出小妹妹的快乐。)

  2. 她害怕摔跤,却又想摔跤,为什么?(这是痛快的一跤,自在的一跤,妹妹的快乐还充满着渴望呢)

  三、回读全文,发现新问题。

  1. 再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它画出来。也可以再提出新的问题。

  2. 再次探究新问题。

  教师“达标评价”;学生”巩固运用”.

  一、拓展运用。

  1、谈收获。

  这节课学完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2、教师总结。

  水里的这群孩子,正是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主,让他们快乐地好像神仙一样。他们的快乐也同样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一起背诵课文,感受他们的快乐。

  二、作业设计。

  1.如果在水中滑倒的是你,你的爸爸妈妈会怎么做呢?

  2.回家后有声有色地把这首儿歌被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设计思想:

  孩子们都觉得彩虹很神奇,彩虹只有在雨后才能看见,晴天的时候都是躲起来看不见的,小朋友都会好奇的问:“彩虹那么漂亮,只有雨后才能看见它,晴天看不见。为什么彩虹要躲起来呢?”针对孩子这个大胆的提问,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课题,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为什么彩虹雨后才能看见它。

  活动目标:

  一、让幼儿感知道彩虹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彩虹的成因。

  二、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

  三、学*与同伴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技术支持:

  水、盆子、镜子、喷雾器、杯子、彩虹的图片

  活动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谜语,引出课题。

  谜语:“一座长桥架天空,五颜六色真好看,晴天找它看不见,雨后天晴就出现。”(谜底:虹)

  二、出示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彩虹的特征。

  (一)你们见过彩虹吗?在什么地方彩虹就会出现呢?

  (二)彩虹是什么形状?彩虹有什么颜色?

  三、实验:自己做彩虹

  (一)幼儿分组讨论,需要些什么东西制作彩虹。

  (二)请小朋友自己选者喷雾气、镜子、水、盆,透明杯子、白纸等尝试做彩虹,教师从旁指导。

  教师指导:1.教师利用喷雾气在空中喷雾,幼儿背对太阳观察现象。2.利用装着水的透明杯子对着太阳,也能产生彩虹的现象。

  3.把小镜子的一半斜**水中,在镜子对面放一张白纸,使阳光能反射到白纸上,白纸就能出现彩虹了

  四、交流讨论:

  (一)问:你的做的彩虹出现了吗?

  (二)问:你用了什么用具制造出彩虹的?小结:彩虹是由器重颜色形成的弧形彩带,就像天空中架起的一座桥桥。彩虹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喷雾里的色彩、白纸上的色彩、杯子中的色彩都是太阳的颜色,太阳给水珠、镜子、杯子折射后显出的七种颜色,这些颜色混合在一起就是太阳光。夏天雷雨过后或阵雨过后,天空就会出现小水珠,太阳照在这些小水珠上,天空中就会出现美丽的'七色彩虹。天空晴朗,没有下雨的时候就不会有彩虹出现了。

  五、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想想还有没有其它制造彩虹的方法。

  2.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查找有关彩虹的资料。

  活动创新之处:

  一、运用尝试的方法,提供幼儿尝试的机会,使幼儿在操作过程,学会借用工具避免了局限性。

  二、给幼儿交流的机会,使幼儿能从交流中、观察中、操作中、小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活动结果预测: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6)

——《门》教案实用十篇

  一、教学目标:

  1、中国传统门的类别、装饰特点

  2、通过对门饰的观察、欣赏、初步学*运用剪纸或绘画形式,创作自己喜欢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门

  3、培养热爱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绘画或剪纸的形式表现中国传统门饰

  2、难点: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传统的装饰风格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综合材料、剪刀、双面胶、水彩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1、介绍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门饰的知识:传统的门饰;门饰的雕刻技法、民族特点;中外门饰的'区别等。

  (2)引入课题《门的装饰》。

  2、欣赏相关作品。

  (1)欣赏各种各样的门饰

  (2)了解“门”各部分的名称、及“门”的细节装饰

  提问:你觉得这些传统门饰美在哪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表现在门饰上面的几何图案、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1)用对折剪刻的方法制作一幅门的剪纸

  (2)用线描的方法表现不同风格的门饰

  2、学生构思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对创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作集体和个别的指导

  3、评价

  能否在传统图案上进行创新;

  能否在作业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原理;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

  教学目标:

  1、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探索门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2、学会联想,将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悟门与生命的关系。

  3、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够展开联想,自主独立地探索思考。

  重点难点:

  1、抓住每段中能够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句子,理解门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以门为出发点,自主独立地探索思考。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法

  课时:一课时

  导入

  刚刚学过的《窗》一课中,我们知道: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门的意义不只是通向世俗的物质的世界,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我们不妨来学*美国作家莫利的哲理性散文《门》,进一步领会“门”的奥秘。

  一、 门是什么

  学生说门:**、机关、工厂、学校的门;个人家庭的防盗门。何其相似,防备、实用。

  展示不同风格的门:故宫朱门、庙宇山门、不同的民居之门、园林之门、学院之门。

  (二)回顾并梳理文章结构

  (三)领会课文中对于门的描述(阅读第1段至4段)

  问题1:第一段所说的“奥秘”指的是什么

  (明确)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问题2:如何理解第四段所说的“隐秘”从第2、3段中找出相关内容。

  (明确)

  1、没有认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2、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

  3、“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 开门与关门

  (一) 朗读地5、6段

  (二) 课文第5、6段分别从开门和关门的角度阐述了其意义。第5段以社会众生相来陈述开门显示了人生和社会无数新的机遇、意外、现象;第6段则侧重说明关门的隐秘和回避的象征意义。回答问题3。

  问题3: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明确)开 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发现。

  关 门——使心灵躲进一个自由的世界。

  三、 开门与关门的象征

  (一)阅读第7至9段

  (二)理解关键句子:

  1、如何理解开门“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2、如何理解“一扇猛然关上的门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轻轻关上的门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

  3、如何理解“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生命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

  4、如何理解“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重新打开它是徒劳的” 结尾的 “另一扇门”和“另一个入口”指什么

  板书:

  开门:神秘、开始

  门—隐秘 人生哲理

  关门:庇护、结束

  作业:

  你对开门和关门有什么新的认识,回去思考一下,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检查预*:

  1. 指名学生默写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2. 解释部分词语的大意。

  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2.就课文第4节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方法如下: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同学用心倾听,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

  四.研讨课文1—4节:

  1.理清思路: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那么,作者是如何引出文学之门的?

  讨论明确:

  1、2两节由门谈起,引入话题,然后由“无数扇”门谈到“一扇”门指出这扇门就是文学之门,在此基础上论述打开这扇门的重要意义。

  2.学*1、2两节:

  (1) 集体朗读

  (2) 提问,学生讨论回答:

  “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各是什么意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第一句,世界上有种种未知的领域。

  第二句,世界上所有的学问都是可以探索并了解的。

  以“门”为喻,生动形象。

  3.学*3、4两节:

  (1) 在无数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之门,为什么说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从第四节中找出了很多句子来理解文学之门的重要性。)

  (2) 如何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缺乏感情。学生举例,如电脑黑ke,向黑熊泼硫酸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等,他们就是“高智商的野蛮人”。

  (3)启发谈话:文学之门实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你以前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了吗?你是如何对待文学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4)齐读第四节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预*课文5—11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说说阅读5—11节的感受。

  二.学*“致文学”部分

  1.指导朗读:要读出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2.教师范读第6节,学生感情朗读6—11节(分男女生配读)。

  3.理解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作用。

  讨论明确:作者把文学这一抽象的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对话的方式描绘文学的魅力,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学生同座交流:“致文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文学的魅力的?

  讨论明确:文学可以增长读者的知识

  文学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文学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

  文学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5. 找出这部分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学生思考片刻,相互交流)

  6.“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同学们能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吗?(要求学生对所说的角色作一些简要分析)

  7. 集体朗读6—11节,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

  三.教师小结: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愿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能深深地爱上文学,打开这扇神奇的大门,在文学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

  四.布置作业

  结合你*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及身体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初步学唱歌曲,会用自然声演唱歌曲。

  3、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木偶小猫、老鼠。小猫头饰2——3个。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运用身体语言和声音进行表达。

  1、音乐自由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2、 播放录音,幼儿完整欣赏演唱。

  3、引导幼儿创编无意义身体动作,集体练*2~3次。“除了动作,我们还可以4、引导幼儿创编无意义音节,集体练*2~3次。“除了动作还可以用什么声音来为它伴奏?”

  (二)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1、教师操作木偶清唱。“这首好听的曲子还能唱成一首好听的歌,想听吗?”提问:这首歌唱的是谁的故事?笃笃笃,笃笃笃是谁在敲门?一敲敲到了谁的家?一只一只小老鼠听到小猫的.声音怎么做?怎么叫?

  2、幼儿合伴奏朗诵两次。“我们一起把小猫敲门的故事说一说吧!”

  3、木偶表演,边学唱歌曲两次。“我们一起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唱出来吧!”

  (三)游戏“小猫敲门”。玩法:“老鼠”在圈中自由的边唱边模仿老鼠偷吃东西的样子。扮演猫的幼儿在圈外绕圆边唱边走。唱到“命”字时,猫入圈中捉老鼠,老鼠嘴里喊“救命”并赶快逃回自己的位置。

  1、教师当老猫进行游戏两次。

  2、请一名幼儿当小猫进行游戏两次。

  3、结束:让我们都来当神气活现的小猫,去找找哪里还有偷吃东西的老鼠。(唱《大猫和小猫》出教室)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点】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难点】

  学*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五、“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面的结构。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观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确实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准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可以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观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里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分布很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维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就是草履虫,它们喜欢聚集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了避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办法阻止它。为什么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观察装片的同时,可以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帮助学生准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可以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说明;也可以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可以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证明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可以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样子。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可以与植物对比地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样获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理解: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说明,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观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最大,哪儿的最小?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录像说明,特别是排遗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可以借助板图说明: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整个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废物,可以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然后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什么?这样伸缩的好处是什么?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④什么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什么?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可以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怎样反应?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三、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观察和学*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回答: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①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上与植物也不相同。怎样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呢?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例如:什么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样反应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要重申: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应,这种反应叫应激性。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要比植物灵敏得多(可以举例)。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结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书:

  4.关于草履虫的生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看清草履虫进行无性生殖的过程;也可以用挂图或教师自画板图进行说明。

  草履虫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生殖。需要说明几点:①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是横二分裂。②分裂时,细胞内的大小核先拉长再断裂,然后从草履虫身体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断成二个。③在新个体中除各有一个大核和小核外,还保留母体中的一个伸缩泡,并再形成一个新的伸缩泡。④在适宜的条件下,草履虫一般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分裂。

  5.关于原生动物的种类和特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讲完草履虫的生理,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的种类大约有二十多种,我们实验用的草履虫只是其中的一种,叫大草履虫。所谓大草履虫也是相对而言的,它的身体只有十几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还有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等,它们都是草履虫家族中的成员。

  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一些是有益的种类,如:太阳虫、喇叭虫、钟虫等可以做鱼及其它水生动物的饵料;也有有害的种类,如:使人得疟疾病的疟原虫,使人得痢疾的痢疾变形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映相应的录像,也可以用挂图说明。最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总结:原生动物种类虽多,但它们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特点也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因此,原生动物也叫单细胞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小资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约270倍的透镜,第一个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之父。

  2.原生动物的形态变化很大。有原生质随意流动、形态不定的变形虫;有结构精巧、宛如雕刻着花纹的工艺品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同一种类可因处于生活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形状。个体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间。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红细胞中的巴倍虫),大的长达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钱币虫)。

  3.已知有30种原生动物直接侵袭人体,至少有1/4的人类因寄生原生动物而患病。每年有3.5亿人患疟疾,在非洲、太*洋群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因患疟疾而致死的约100万人。

  土壤原生动物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循环,能帮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质,能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

  由于原生动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适中、繁殖期短、容易培养、便于模拟等优点,在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理、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它们常被用作实验材料。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的好品质。

  2、教育幼儿进出门时不挤不抢,集体活动时要有秩序。

  活动准备:

  1、课前带领幼儿有秩序的在户外滑滑梯并注意幼儿的表现。

  2、歌曲《滑滑梯》

  活动过程: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7)

——《花篮》教案实用十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教学难点

  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

  教学模式

  “赏析——探讨——表现——赏析”的圆形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1、欣赏上节课制作的纸条编织的方形小花篮。

  2、展示、欣赏一个圆底小花篮。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把这种美进行延续和扩展,做一个可爱的圆底的小花篮。展示编织条作品和小花篮实物。

  二、对比激趣

  1、同时欣赏蜘蛛编网和手工简易篮筐编织(按书中步骤图)的录像。

  2、从刚刚见过的录像里你发现了什么?两种编织的效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学生讨论交流。

  3、提、压是编织的基本方法,但要做成一个立体的`小篮,还需要一些小技巧。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呢?

  三、晋级游戏

  我们一起进入编织竞技。游戏规则:每学到一定程度顺利过关就可以获得升级机会。

  1、开始的级别为杂工。编织篮筐从哪一部分开始?(底面)各组欣赏自己带来的筐篮的底面。底面编织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它与侧面编织有什么关联吗?试试看,还有没有新的编织方法。全体编织完篮底,过第一关。

  2、升级为制造工人,回主菜单——花篮。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侧面编织。你们先用2分钟时间试试编侧面。有什么问题吗?如何才能让侧面竖立?说说你们各自的方法。教师小结:底面剩余材料弯折缩编、纬线圈按从小到大顺序套起。欣赏各种造型的花篮。怎样才能做出特别的造型来?教师小结:纬线圈的形状变化、借助外物造型。修改你的设计。

  3、升级为设计助手。回主菜单——花篮。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光要了解制作方法,还应该掌握多种可用材料及其用法,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篮筐。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编织篮筐?教师小结:纸条、纸藤、枝条、软铁丝、软家用电线、细麻绳、彩泥。这些材料各自有什么特点呢?怎样更好利用?师生交流、讨论。师:非常棒。祝贺你们再次升级——设计师。

  4、进入主菜单——花篮。这一关会有什么展现给我们呢?作业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集体制作一个花篮,看谁的造型独特有创意。

  学生组内制作。

  四、点评小结

  展示各组成果,学生评点出最美的花篮。祝贺通关成功!升级为首*设计师!通过共同的努力,同学们终于成功地通过了游戏最后一关,这些美丽的花篮要是再装上鲜艳的花朵,不知道会多美呢!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

  2、大胆想象,能用连贯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梦境。

  3、萌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五颜六色的花瓣、图谱

  活动过程:

  一、谈话:你们做过梦吗?你做过什么梦?

  二、欣赏散文

  1、师;深绿色的森林里有一位梦姐姐,到了夜晚,她就会提着花篮,从林中轻轻地飞出来,知道她去干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梦姐姐的花篮》。

  提问:梦姐姐把梦送给哪些小动物了?

  它们的梦是什么颜色的?

  2、播放课件配乐朗诵,提问:小黄鸡、小青蛙和小鸟都做了什么颜色了梦?为什么呢?

  梦姐姐真好,给了小动物那么美妙的梦。我们也来说说这三个美妙的梦吧!(幼儿回答,依次出示图谱)

  3、引导幼儿再次配合课件欣赏散文。

  师:小动物们梦见了什么呢?我们再听一听吧!

  三、仿编散文句子

  师:梦姐姐最喜欢爱幻想的孩子了,谁想得到这些花吗?请大家赶紧闭上眼睛,梦姐姐就会送你一朵小花。(梦姐姐送给你一朵什么颜色的花,你做了一个什么梦,梦见了什么?)

  四、梦姐姐为我们送来了这么美妙的梦,我们到班上把这个美妙的梦画出来吧!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温馨、优美、充满幻想的意境。(重点)

  2、初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发现花朵与梦的关系,理解金黄、火红等形容词。(难点)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的乐趣。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提前欣赏田野、荷叶、晚霞等风景,丰富知识油菜花、莲蓬。

  2、物质准备:PPT课件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语:“小朋友,你们做过梦么?你都梦到过什么呢?”引起幼儿兴趣。

  二、欣赏散文。

  1、“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请看(出示课件梦姐姐)……”提问:她是谁呀?她长什么样子呢?……(请幼儿说一说,激发欣赏的兴趣)到了夜晚,梦姐姐就会提着花篮,从林中轻轻的飞出来,她会去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完整欣赏第一遍。提问:“小朋友,你听了这首散文诗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你都听到了什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大胆表达)“小动物都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

  3、完整欣赏第二遍。提问:“梦姐姐是怎样让小动物做梦的?小黄鸡做了一个什么梦?(丰富词汇:金黄)小青蛙做了一个什么梦?(丰富词汇:碧绿)小甲虫做了一个什么梦?(丰富词汇:火红)

  提问:“小黄鸡、小青蛙、小甲虫梦到了什么?”提示幼儿用散文诗中的语言“金黄的太阳”、“碧绿的湖水”、“火红的枫叶”等来回答问题,提升幼儿经验。

  4、分段欣赏。提问:“小黄鸡怎样做梦的?梦到了什么?小青蛙怎样做梦的?梦到了什么?小甲虫怎样做梦的?梦到了什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理解大胆表达)提问:“为什么梦姐姐要给小黄鸡黄色的花?小青蛙绿色的花?小甲虫红色的花?”引导幼儿理解花朵与梦的关系,同时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梦境与小动物的微妙关系。

  5、配图、配乐完整欣赏第三遍。

  三、拓展与仿编。

  “今天梦姐姐要把最美最好的梦送给你们,你想让梦姐姐送一朵什么色的花给你?你想做个什么色的梦?”请幼儿展开想象,进行仿编。

  四、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在活动区开展表征、讲述活动。

  散文诗《梦姐姐的花篮》

  在一片深绿色的树林里,住着美丽的梦姐姐。梦姐姐长着一对会飞的翅膀,胳膊上总是挽着一只轻巧的花篮,篮里装满五颜六色的花朵。

  白天,梦姐姐很少露面,可是每天夜晚,梦姐姐都会提着花篮,从林中轻轻飞出来。

  小黄鸡正靠在妈妈身边香甜地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的身边撒下一朵黄色的花。于是,小黄鸡做了一个黄色的梦。它梦见金黄的太阳,金黄的田野,田野上开满金黄的油菜花。

  小青蛙正在水草边静静地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了一朵绿色的花。于是,小青蛙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它梦见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荷叶,荷叶里有一支碧绿的莲蓬。

  小甲虫用脚爪抓住树枝,在树上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一朵红色的花。于是小甲虫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它梦见火红的枫叶,火红的果子,天边照耀着火红的晚霞……

  梦姐姐最喜欢那些爱幻想的孩子,她觉得这样的孩子可比小黄鸡、小青蛙和小甲虫可爱多了,所以,她总是把最美最好的梦送给孩子们。

  设计思路:

  *阶段我们开展的主题活动是“我和动物做朋友”,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喂养小白兔等一系列活动中,对小动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前期我们开展过有关“爬”的运动活动,如乌龟爬爬爬等。本次活动从“小兔失约”中展开,让幼儿在情境的氛围中将活动目标转化为自身的需求,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活动名称:

  运动:我帮小兔送花篮

  活动目标:

  1.探索匍匐前进的方法,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2.培养幼儿关心热爱小动物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高低不一的“山洞”,花篮若干,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等会儿小兔子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开心吗?

  生:开心。

  师:我们先去运动运动,等等小兔子,好不好?

  师生一起听音乐做律动。

  二.去小兔家。

  (做好律动)师:咦,小兔子怎么还没来啊?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讨论去小兔家看看。)

  1.找小兔家。

  师:那里有两幢房子,哪幢是小兔的家呢?(引导幼儿根据房子上的标记找到小兔的家。)

  2.去小兔家。

  a.师:小兔家门前的山洞好矮啊,我们怎么过去呢?(幼儿自由讨论)

  b.师:刚刚我们小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我们去训练场试试吧。(幼儿分散练*,教师巡回指导)

  c.(幼儿集中)师:谁愿意来试试的?(一幼儿示范,教师同时提出匍匐前进的要点:身体趴下,头要低低的。)

  d.幼儿再次练*后,出发去小兔家。

  3.到小兔家。

  师生:小兔,你怎么没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啊?

  兔:我生病了。今天是我好朋友小猫的生日,我给她做了许多花篮,都不能送给她了。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帮小兔送花篮。)

  师生:小兔,我们帮你去送花篮吧。

  兔:谢谢!

  师生:不用谢。

  三.送花篮。

  1.小猫的家在哪儿呢?(引导幼儿根据房子上的标记找到小猫的家。)

  2.手提花篮匍匐前进。(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带物匍匐前进。)

  3.送花篮。(送的时候说出花篮的颜色。)

  4.一起跳舞。(猫:谢谢。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请你们一起跳舞吧!)

  四.回家。

  师:时间不早了,我们要回家吃饭了。和小猫再见吧。

  生:小猫再见。

  师:回家的山洞更窄更矮了,大家过山洞时要小心啊。

  五.延伸。

  师:你们玩的开心吗?下次我们再去小猫家玩,好不好?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活动激发幼儿对身边美好事物的关注,体验只要善于发现,废旧物品也能成为点缀生活的精品。同时获得审美经验,提高审美情趣。

  2、大胆尝试制作花篮,体验制作过程的快乐。

  3、体会美丽的花篮给人舒适、温馨之感,懂得用花篮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二、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

  a、包装纸、挂历纸、吹塑纸、糖纸、绉纸、泡沫纸等。

  b、各式旧花篮。

  c、花泥,树叶。

  d、吸管、牙签、双面胶。

  (二)辅助教学准备

  1、数码像机一台。

  2、花店录像。

  (三)环境准备:

  在教室里挂一些插花的挂历。

  (四)经验准备:

  1、动员家长带孩子参观花店等。

  2、家长和幼儿一起做花。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回顾已有经验。

  看!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自制花篮)。

  这么漂亮的花篮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花篮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表达我们美好的心愿和祝福。你们想不想得到它?要是你有这么一个花篮,想把它放在哪儿?干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自己一起动手实现美好的心愿好吗?

  通过谈话唤幼儿起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懂得花篮能美化环境,可以用它表达感情,从而激发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花篮的兴趣和愿望。

  (二)幼儿尝试制作

  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有×××、有×××。有了这些材料就能做出美丽花篮。

  1、尝试制作单枝花。

  幼儿自己尝试。

  ②通过提问集体交流制作的方法。

  2、尝试插花。

  A、第一次插花。

  1、启发幼儿挑选最喜欢的材料,做最喜欢的花篮?

  2、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小组指导。启发幼儿大胆探索、实践,做成美丽的花篮。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8)

——《丰碑》的教案(精选5篇)

  一、*江区校长示范课

  1、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册

  2、 授课时间: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3、 授课地点:*江实验学校电教室

  二、教学要求:

  1、 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 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2、 小卡片,字幅。

  五、教学过程:

  (一)

  1、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22课:丰碑。《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 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军需处长的: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 大家轻轻读这句话,想一想,提出一个问题。

  4、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课文。

  (二)

  1、 打开课本,我们先看课文开头。

  2、 同学们注意,开头一段话中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外,突出交代了什么情况,用了哪些词语?

  (三)课文开头具体描写了天气恶劣的情况,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描写天气恶劣的词语要注意。

  1、 行军途中,红军不光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还会遇到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看下一段课文是怎样写的?

  2、 这段话中连用了哪一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3、 “可能”一词连用了四次说明了什么?

  4、 面临重重困难,作为部队的首长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能不能”一词表达了什么?

  (四)

  1、 接着下文写队伍中发生的一件事,请一个同学当警卫员和吕老师一起读下面的几句话。

  2、 分角色读。

  3、 “将军愣了一下”,“愣”是什么意思?

  4、 注意这里是将军神态第一次变化。

  5、 当将军快步走到前面,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插图)

  6、 说说你从画中看到的情景。

  7、 看课文中怎样具体描写这幅动人情景的。

  8、 在这段话中,划出令人感动的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9、 这段话将一位老战士的形象写得十分具体、感人,怎么读好这段话呢?

  (1) 教师范读

  (2) 指名朗读

  (3) 配音朗读

  (4)指名背诵

  (五)

  1、 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被冻死的一幕动人情景后,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看课文中怎样写的,读一读,划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

  2、对将军不同神态的描写文***有几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些神态描写的?

  3、 最后将军庄重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了他什么感情?

  4、 将军被军需处长一种什么精神感动了?

  5、 课文描写将军神态、语言、动作的几段话,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感情。

  (六)

  1、“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读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前面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七)

  1、 朗读最后一段话:

  2、 这段话共三句,哪一句用了反问句式?怎么读?

  3、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4、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变化的具体描写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心情。

  (一) 再读读全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二) 作业:

  1、 造句:

  湿润——

  晶莹——

  2、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概括中心思想。

  4、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

  22 丰碑

  军需处长

  ↑


《丰碑》教案实用十篇(扩展9)

——丰碑的教案汇总五篇

  教学目标

  1. 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语: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2课《丰碑》,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本课的生字,并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军需处长,感受他崇高的精神与品格。

  二、 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你想知道老师怎么理解这篇课文的吗?接下来我就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同学们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播放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配乐朗诵)

  三、 说真的,读这篇文章时,我的心中涌动着深深地感动,课文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深情地读出来吧。

  (出示幻灯片:读一读:你感受最深的段落)

  四、 根据学生朗读的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 你为什么对这一段感受深刻?

  学生朗读最多的是军需处长牺牲情景的段落。

  相机板书:坚韧顽强 克己奉公 无私忘我

  将军神态、动作、心理发展变化的段落:震惊、愧疚、悲痛、崇敬

  2. 如果你是将军,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出示幻灯片:写一写:如果你是将军,你将和军需处长进行怎样的心灵对话?

  学生进行写作片断练*,然后交流自己的*作,教师点评。

  五、 你理解"丰碑"的含义了吗?在革命战争年代,像军需处长这样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英雄数不胜数,在丰碑上不仅刻有军需处长的名字,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无名的烈士,你能说出几个我们课本中塑造的无私无畏的英雄的名字吗?

  出示幻灯片:想一想:丰碑为谁而立?你还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军需处长这样的英雄形象吗?

  学生回答时要求说出课文题目,人物的.名字或称呼,主要事迹。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我们的革命队伍中有了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战士奋勇前进。我们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六、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将军会有那么坚定的信念了吗?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填空。

  出示幻灯片:填一填:这是一支﹎﹎的队伍,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七、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来听一首歌,让我们共同走*丰碑中的红军战士,感受他们比天高比海深的理想追求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第22课《丰碑》。齐读课题。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坟山的墓碑、西海的抗日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哪些是“丰碑”?你们敢不敢用简笔画的形式把“丰碑”画出来?(画在课文插图老战士下方)(巡视,指名学生上台板画)

  2.这篇课文“丰碑”指的是谁?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用“ ”把它划出来。晶莹是什么意思?哪些词可以跟晶莹搭配?指导学生用“晶莹”造句。

  谁能围绕这句话来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二.导读提示。

  速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并从中找到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的老战士。(灯片出示)写在课堂练*本上,鼓励学生多填。在此还要检测学生的预*情况。

  2.品词。A。镇定、安祥。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怎样理解“镇定”和“安祥”呢?老师给你们列了个自学提纲,试一试自己去完成它,好吗?

  出示灯片:默读,完成下列自学提纲:

  ⑴ “镇定”和“安祥”的意思是什么?能用什么方法来解这两个词?

  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左手……;……坐着)没有挣扎、没有痛苦、死得自然,所以他的神态显得……。

  ⑶老战士为什么死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四人小组讨论)(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巡视参与讨论。点明中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4)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还可以想象他在做什么?(打招呼、鼓劲加油、指着胜利的前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把这好像放在一起谈吗?(好像……,也好像……,还好像……更好像……)再次点明中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5)出示灯片:“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换词读。(出示灯片:……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3、指导背诵。⑴指导背诵,⑵看图试背;⑶指名试背;⑷齐背。

  4、当将军看到这一悲壮的画面时,他的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引读:只见将军的脸色顿时……,嘴角边的肌肉……。忽然……的人……

  将军为什么要吼?(为老战士的冻死而难过,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所以要吼。)指导朗读这句话。练读——抽读——齐读

  师引读:这时候……将:(生读)……

  当将军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他的神态又是怎样的呢?请你在第12自然段找出写将军神态的句子来。出示灯片: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立在雪地里。为什么愣,时间长还是短?

  ⑴对比读。

  ⑵辨异同:①来得突然,时间紧,心情急。愣的时间短。

  ②完全出乎意料,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感动,为自己错怪军需处长而内疚。愣的时间长。

  因此他的眼睛湿润了。湿润是什么意思?指导造句;根据课文内容造句。联系生活实际来造,用湿润的另一方面造句。草地湿润、空气湿润。加进“晶莹”去造句,行吗?(同桌互相说)

  在第十二自然段中,除了对将军听神态进行了描写之外,还对将军的什么进行了描写?用“ ”划出来,你能围绕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吗?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试读——抽读)

  师读:敬完军礼后,将军又怎样了呢?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如果老师漏了哪个词没读,你就在哪个词的下面做上记号。

  师读: 漏“沉重而坚定”

  品:沉重——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悲痛。

  坚定——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所鼓舞。

  “声音”指的是什么“

  “这样的队伍”是怎样的队伍?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个什么句?

  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请你写在这句话的下面)

  首尾呼应读。是啊,有了这样的'队伍,将军还会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此时担心化为了——信心,有这样的信心,我们的战士不怕吃不上饭,不怕……

  三、回顾全文

  学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课文的插图和你自己画的丰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相似。所以说……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仅仅形象上相似就可以说“军需处长成了丰碑”吗?(引导学生答出:军需处长不朽的功绩和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此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下面听老师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直到结束。在听的过程中,你们要完成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你们有信心吗?这个任务就是——在你自己画的丰碑上题上一两句碑文。边听边想,题哪句话最合适?

  (到第12自然加进学生的读)

  (看到丰碑,我想到了……)

  (看到军需处长,我想到了……)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