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一年级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2、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

  3、通过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观察比较,归纳整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集中注意

  1、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做动作。如:举起右手,指指眼睛,点点嘴巴2、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

  2、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学*,好吗?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身体各部分器官,用动手、动眼、动口等调动学生的学*兴趣,集中学生的兴趣进入学*状态。)

  二、运动感官,学*新课

  1、动动你的眼睛,找一找(第1题)

  (1)、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小组合作完成。

  (2)、找一找,这些算式的非列有什么规律?根据规律,你能很快找到差是7、8、9的算式吗?说一说。

  2、动动你的嘴巴,说说写写(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

  (2)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3)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

  (4)订正答案。

  3、动动你的手,算算写写(第2题)

  (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完成。

  (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5、动动你的脑子,想想算算

  A:第4题

  (1)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

  (2)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3)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B:第5题:

  (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学生书写得数。

  (3)订正答案。

  (4)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C: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

  (1)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

  (2)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口头列算式解答。

  (4)写在书上。

  D: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

  (1)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

  (2)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

  (3)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各感觉的主动参与,将所学知识有效的融合在活动中。)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小学一年级教案 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2、渗透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32+5 42+7 84—4 75—3

  75+2 64+3 72—2 38—3 45—()=42 96—()=91

  39—()=31 49—()=42

  二、新授:

  1、准备挂图。

  2、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3、小组活动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4、引导学生提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据题意列式计算

  5、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答。(a)学生小组内用计数器探索计算的方法。

  (b)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算出得数的

  6生说出算法。

  7练*。

  26+10 86—20 37—20 26+20 74—20 34+40

  三、小结。

  板书:青蛙吃害虫

  56+30=86 56—30=26

  小学一年级教案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指导书写四个生字“拦、坝、宇、宙”。学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词语的意思。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练*仿照课文的句式向银河提问。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会用多种途径了解字词的含义,仿照课文向银河提问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24课——《问银河》。

  2、上节课,小朋友已经初步读通了这篇课文,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小朋友还认识吗?开小火车朗读词语。

  清澈宽广驾驶南来北往

  雄伟宽阔需要宇宙飞船

  3、真不错,小朋友把词语都掌握了。

  二、回忆脉络

  1、课文中两位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坐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看着那由星星组成的白色的光带,那就是——“银河”。看着看着,那原本挂在天上的银河,似乎就变成了家乡的小河,变成了奔腾的长江,小朋友不禁向它提出了许多问题。打开书本132页,回忆上节课所学,两位小朋友提了哪四问?

  2、交流,板书:(四问)

  河水河道河面上游

  三、精读课文(1—4)

  (一)第一自然段

  1、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读完后讲一讲,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2、预设:我的眼前出现了清澈的河水,里面有水草,有鱼儿在游来游去。

  (1)出示句子: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儿和水草吗?

  你怎么连河底的鱼儿和水草都能看得清呢?(因为河水很清澈。)

  (2)你能给“清澈”换个词吗?(干净)

  (3)是呀,这清凌凌的河水可真干净,都能把水底小鱼们游来游去的样子都看清楚了,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

  (读短语:清澈的河水。指名读、齐读。)

  (4)清澈的河水里有快乐的鱼儿和碧绿的水草,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3、预设:我还看到小朋友在清澈的河水里戏水。

  (1)出示句子:有戏水的小朋友吗?

  哦,你想不想一起去戏水啊?到了这么清澈的`小河里,你还想做些什么呢?(泼水、游泳)

  (2)能在清澈的河水里嬉戏玩耍,多美妙,多快乐呀!那就带着高兴、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4、银河里有鱼儿和水草,有戏水的小朋友吗?谁来问一问银河?

  预设评价

  ①恩,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看到了那清澈的河水!

  ②脑海中有画面,读来就更有味道了,

  ③老师听出来,你的心中充满了好奇!

  ④你问的多亲切呀,像在跟银河打招呼呢!

  5、女同学,你们一起来亲切地问一问吧!

  大家一起来,问出心中的好奇吧!

  6、多有礼貌的两个小朋友呀,他们先与银河打招呼,再向它清澈的河水发问,一连问了两个问题,我们不看书本,再来问一问。(齐背)

  7、在这两个小朋友的想象中,这天上的银河好像变成了家乡的小河。那在你们的想象中,这清澈的河水里还可能有什么?谁也来问问银河?

  ①出示: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___________吗?有____________吗?

  ②交流:你充满了向往!/多好奇呀!/你问的真贴切!

  (鼓励学生带上形容词来说。)

  预设:快乐的小鱼、活泼的小虾、大大的荷叶、美丽的荷花……

  (二)第二自然段

  过渡:大家说的真好,看来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1、大家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你有哪里读不明白的,可以作上问号标记。

  2、这个自然段问了银河的哪里?(出示:河道)

  (1)出示图片,像这样能让船只行驶的河流,就叫河道。(读词)

  (2)这样的河道可真宽呀!出示:宽阔的河道。指名读读这个词。

  我们还可以说宽阔的——马路

  3、这宽阔的河道里都有什么?

  ▲南来北往的客轮

  (1)客轮有谁见过吗?图片展示。

  (2)“南来北往”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还学过一个意思相*的词语?(来来往往)

  (3)你能读出客轮的多吗?指名读词语“南来北往的客轮”。

  ▲伸着“大鼻子”的货船

  (1)你们见过“大鼻子”货船吗?既然客船是载游客的,那货船就是运货物的,它怎么会像人一样有“大鼻子”呢?

  (2)图片展示。哦,原来这是为了减少航行阻力,提高船速的特别设计。

  (3)你能读出货船的特别吗?指名读词语“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大鼻子”多有趣呀。谁再来读读?

  ▲航标灯

  (1)白天有船只来来往往,到了晚上它们还要航行,这就需要能在海中照明的——航标灯来指明方向了。

  (2)图片展示。看,航标灯就是给客轮和货船引路的。

  4、不懂的地方都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段。指名读句子。

  5、我们多想知道这银河像不像长江一样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心中那个大大的问号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第三、四自然段

  1、这两个小朋友还问了哪些问题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标上问号。

  2、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问了银河哪里?(出示:河面)

  (2)与刚才的河道相比,河面显得更——?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读这个词语。(宽广的河面)预设评价:一眼望不到头。

  (3)你还见过宽广的——?(宽广的天空、宽广的草原)

  (4)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让大家一起来帮忙!

  预设

  雄伟的斜拉桥

  ①你见过“斜拉桥”吗?图片展示。中间桥墩上有许多的斜缆将长长的桥面拉起来。多长、多大呀,难怪要称它为“雄伟的斜拉桥”了。

  ②你能用你的朗读,让其他小朋友感受到斜拉桥的气势么?(指名读词语“雄伟的斜拉桥”)

  ③那些气势特别大的事物我们可以用上“雄伟”二字。你能来说几个吗?(图示:雄伟的万里长城、雄伟的山峰、雄伟的城楼。)

  牛郎织女

  ①这两个小朋友怎么还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②课前小朋友们了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故事里王母娘娘用簪子画了一条银河,他们看到银河就想到故事了。

  (5)疑惑都解决了,让我们想象斜拉桥的雄伟,带着对牛郎织女的祝愿,一起读好第三自然段。

  3、第四自然段

  (1)出示第三自然段,问了银河哪里?(出示:上游)

  (2)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预设

  拦河大坝

  ①这个词可不简单,里面有两个生字,谁来读读它?指名读。

  ②仔细看看“拦”,能做做动作吗?请一生演示。以后碰到不理解的词语,试着分析分析它的字形,你就明白了。

  ③图片展示。在河流的上游筑起的堤坝,将河水拦住,就是——拦河大坝。它是一种水利枢纽工程,架在大河大江上可以防洪、蓄水。

  ④泥土筑成的大水坝,好像卫士般挡住了滔滔的洪水。坝,水坝的坝。

  葛洲坝

  ①刚才有小朋友说,想看看葛洲坝水力发电站是什么样子的?图片展示。刚才我们讲到拦河大坝,其中葛洲坝就是具有典型性的拦河大坝。它可以利用水力发电,目前是我国第二大的水力发电站,能发电147亿度呢!

  (3)是呀,葛洲坝水力发电站的威力这么大,这是我们中国的骄傲。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一起读好第四自然段。

  (四)小结

  1、学到这里。我们已经把文中的小朋友问的问题学完了。我们发现文中的小朋友是按河水——河道——河面——上游(指板书读一读)的顺序来发问的。

  2、这样按照由*到远的顺序排列,就能使文章很有条理,在以后的写话中我们也可以学着用一用!

  3、把它们连起来读,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呢!我们一起读读一到四自然段。

  四、拓展升华(第5自然段)

  1、(课件:银河图)文中的小朋友问了银河好多好多问题,当你们看着美丽迷人的银河时,你们又想问银河什么呢?用上这个句式。(学生交流)

  提示

  银河呀,在你弯曲的河岸边,有()?

  银河呀,在你深深的河底,有()?

  银河呀,在你(),有()?

  2、是呀,你们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银河。(出示第五自然段)既然对银河这么好奇,那你们有什么心愿呢?(总有一天,我要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到你那儿去作客呢!)

  3、小朋友们,老师告诉你们,现在要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去太空已经不是难事了,给你介绍几位了不起的人物,(课件出示杨利伟(神五)、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神七)、刘旺、刘洋(神九)图片)这些都是搭乘着神舟号成功飞上太空的中国宇航员,其中还有一位女宇航员呢!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小朋友的太空梦也都能变成现实,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说——总有一天……(板贴:探索宇宙)

  五、生字指导

  1、复*旧知

  登上天空后,我们的星星好朋友来找我们做游戏了,要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游戏:我为星星找名字。)

  2、教学新知

  宇宙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书本描红。

  *字册练写四个生字。拦、坝、宇、宙。

  六、作业

  1、背诵24课。

  2、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银河的吗?像课文那样写下来。

  板书设计:

  问银河

  河水

  河道探索

  河面宇宙

  上游

  小学一年级教案 4

  第八课 制作小挂饰

  教学目标:

  学会制作小挂饰,变废为美,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

  用植绒纸、蜡光纸也能拼贴出漂亮的挂饰。

  教学难点:

  设计好虎头形象。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厚纸、碎布、钮扣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展示各种不同的'小挂饰。

  2、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

  二、学学做做

  (一)剪底板。

  先设计好虎头形象,再复印在厚纸上,并一一剪下来。

  (二)包布。

  (三)拼贴。

  三、想想练练

  用植绒纸、蜡光纸也能拼贴出漂亮的挂饰来。想一想,练一练,看谁做的小挂饰最好。

  教学反思:

  图片

  小学一年级教案 5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使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安排了四个新的学*领域。

  “造型、表现”(即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领域),“设计、应用”(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梅花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领域。),“欣赏、评述”(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组部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领域。),“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领域。),这些课程内容新颖,版面美观,贴*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培养了观察*惯,对于想象画、命题画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描绘。

  完成作业的速度不一,部分同学*惯于带回家去完成,少数同学形象表达能力还比较弱。

  三、基本情况:

  本年级有21人,学生美术知识掌握得较牢固,上期美术考核人人合格。同学们普遍提高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该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大胆,敢表现自己想法,表现自己想表现的内容,学生学*兴趣浓厚,上课课堂气氛活跃。

  存在问题:

  1、学生作品缺乏表现力(特别是工艺),使作品生命力和震撼力不强。

  2、部分学生作业上交或做作业方面速度比较慢。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要点

  1、感知各种随意形。

  2、各种基本*面形和常用色的认识与运用。

  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

  4、学*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方法,培养正确的绘画、制作姿势与*惯。

  5、欣赏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二)能力培养要点

  6、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儿童从无意想象过度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度到创造想象。

  7、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

  (三)审美教育要点

  8、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9、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五、教学措施

  1、运用现代教学设施及教学仪器进行课堂教学。

  2、喻教与乐、喻教于美术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个人展望: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第1课 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观察春天的小雨,学*春雨不同的画法。

  2.能想象画出雨中小草小花小动物的可爱摸样。

  3.了解简单的自然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想象小花小草喝雨水的样子。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线画出春雨的感觉。 教学程序:

  一、播放下雨的视频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小雨沙沙。

  2、沙沙沙,沙沙沙,小雨落在田野里,花儿开,草儿长,沉睡的大地醒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雨的温柔与可爱吧。板书课题:小雨沙沙

  二、学*用点和线画雨

  1、欣赏雨的图片

  雨是什么样子的`?回忆一下,你还看到过什么样的小雨,有什么感受?你对小雨的印象是怎样的?

  2、画雨

  请3个小朋友来画一画毛毛雨、小雨和小雨点。

  师点评学生的作业:说说你画的毛毛雨是什么样子?

  小结:雨有不同的形态,用点和线能画出雨不同的样子。

  三、欣赏雨中植物的图片

  1、春雨落在田野里,神奇的事情发生啦!

  生:小竹笋冒出了可爱的小脑袋。

  师:小雨给了它什么呀? 小结:生命雨露

  2、如果你是一朵花儿,能表演一下喝雨水的动作吗?

  教师从头、手、身体和面部动作进行引导。

  四、画一画花儿喝的动态

  1、出示教材步骤图1

  添画面部表情,花的身体和手。

  2、比较学生的练*作业

  添画面部表情时,你们发现了几种画法? 你认为哪一幅表现出了喝水的动态?

  五、展开联想 师:小动物、小植物们可聪明啦,你们知道它们还用什么方法来吮吸雨露呢?

  六、作业指导,师生互评

  1、欣赏优秀的学生作业。

  2、作业点评,互评。

  总结:春风细雨温暖了大地,滋润了万物。我们要更亲*自然,保护大自然。

  小学一年级教案 6

  第十课 纸条编织

  教学目标:

  学*纸条编织的方法,学会用纸条编小动物等。

  教学重点:

  学*纸条编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介绍用纸条编织小狗的方法。

  教学准备:

  绘图纸(或年历纸),剪刀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编织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编织工艺品种繁多,材料各异。

  二、学学做做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仿照做。

  介绍用纸条编织小狗的方法:

  1、从绘图纸上裁三张宽1厘米的纸条。

  2、按下图进行编织。编织时,纸条一前一后纵横穿插。

  3、编织完后,再折头,并在头部剪出耳朵,最后把四条腿和尾巴过长的纸条剪去。一只可爱的小狗就编织好了。

  三、想想练练

  按今天学到的方法,用纸条编织一头毛驴。

  教学反思:

  图片

  小学一年级教案 7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共36道题。分9加几(8道题),8、7加几(13道题),6、5、4、3、2加几(15道题)三段编排。

  1.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1) 学*算法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接受算法;另一种是经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索,创造算法。传统数学教学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把**认为最好的算法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精讲多练,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但是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明显不足的。新课程提倡后一种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鼓励他们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算法。由于生活背景、思考角度和利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学生的算法必定是多样的。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思维,个性充分发展的表现。绝不是把多种算法一一教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

  (2) 新的计算教学可以是这样的过程: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愿望,主动搜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教师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收集操作材料。学生把有关的知识、方法、经验按某种策略有序地组织起来,算出结果。教师保障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帮助解决操作和思考中的困难。学生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思考,在相互评价中确认或修正自己的算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呈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进行同类题的计算。教师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算法。选择时期引导部分学生改变或提升原来的算法。

  (3) 客观地说,学生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个别算法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允许学生选择算法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优化算法,提高思维水*和计算能力。优化算法不应是教师否定学生原来的算法,告诉他们怎样想、怎样算。如果这样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接受学*,甚至挫伤学*积极性。优化算法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感觉自己的算法存在不足,如过程麻烦、速度不快等,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然后借鉴、吸收他人算法中的先进成分,改造自己的算法。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促成内在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同伴的算法,鼓励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2.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第86~89页教学9加几,一共八道题。例题和试一试各教学一道,其他题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八道题的计算思路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是有变化的。

  (1) 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

  ① 学生能在图中很快看到13个桃,但是,他们不会注意得出13个桃的方法,这是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例题的目的不是得数,是算法。因此,组织学生交流前,要安排他们想一想,13个桃是怎么知道的,理清楚自己数或移的过程。还可以与同桌相互说说,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② 可以这样算不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算法,是引导他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数学化思考。

  凑10是计算进位加的策略,是各种方法的共性。把盒子外面的1个桃移到盒子里面是凑10;一个一个地数,也要先数满10个,再接着往下数。找出各种方法中凑10的共同点,能突出凑10策略,有利于学生数学地思考。

  怎样凑10是技巧,要让学生理解把4分成1和3的原因,才可能把这样的思路迁移到其他9加几的计算中去。

  (2) 让学生应用例题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其他题,逐步提高凑10的水*。

  ①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都先圈出10个(或看出10个),再用凑10的方法算。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积累凑10经验。学生往往在圈10个的时候就看到了得数,不再经历计算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求他们填算式下面的方框,体会凑10的算法。这种形式在初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有组织思路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填数的次序,绝不能颠倒和混乱。

  ②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借助题组体会,计算9加几的过程可以看作连加的过程,9+1是连加的第一步。从而对凑10有更清楚的体验,计算思路超越填方框那样的模型,显得有条理和比较顺畅。

  ③ 整理九道9加几的算式,先计算9+1,再依次计算9+2、9+39+9,学生能有许多体会。如9加几的进位加都可以通过9+1+计算。又如,加号前面的数都是9,加号后面的数大1,得数也大1。这些体会能使计算思路简捷、灵活。

  3.教学8加几和7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 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

  先用小棒摆一摆,是为了体验凑10的活动与过程。如果看图画里的喇叭,可以知道一共15把,但不容易获得进位加的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8+7的抽象计算,思考难度又过大了一点。先摆小棒,能把9加几的进位经验迁移过来,为获得8加几(或7加几)的计算思路搭建*台。

  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2) 试一试里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巩固凑10法,体会凑10的技巧是灵活、多样的。二是引导学生从9+7=16得出7+9=16。

  从相关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种计算策略,它的特点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点理由: 第一,推理过程简单,速度快,学生喜欢。第二,9加几是进位加法第一段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是可利用的资源。第三,按9+7与7+9这样的关系,36道进位加法可以编成20组,其中16组各2道,还有4组各1道,编组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在10以内加法一图两式中,学生已有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相同的感性经验。那时,两道算式是并列关系,都是根据图意写的。现在要把两道算式变成因果关系,才能组织起推理过程。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点。想想做做第4题是为学生体会因果联系,进行演绎推理而设计的。

  4.教学6、5、4、3、2加几,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算法。

  进位的6、5、4、3、2加几一共15道题,从下表可以理解教材的'编排。

  教学内容:

  6+96+86+7

  5+95+85+7

  4+94+84+7

  3+93+8

  2+9;

  6+65+6

  6+5

  已有基础:学生能口算9加几和8、7加几;前面没有接触

  教材安排:

  试一试略加引导,想想做做中掌握;在例题和试一试里教学

  (1) 例题教学要以凑10法为主,因为6+5和5+6都是这一段里的新知识。至于怎样凑10,喜欢怎样就怎样算。

  (2) 试一试里的6+6,可以凑10算,也可以从6+5、5+6、5+5这些加法推出。4+9和5+8的算法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如果凑10,要让他们体会拆小数、凑大数稍方便些。如果选择9+4、8+5推理,要鼓励并使更多的学生应用这种思路,但不要强求全体学生都这样想。

  (3) 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调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相同的。第2题继续引导从大数加小数推理相应的小数加大数的得数,使教学的进位加法题能算得又对又快。

  5.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通过下面五点提高学生的能力。

  (1) 整理条件。第89页第7题先说一说在图中看到的信息,再填一填,体会要有条理地一个一个讲清楚信息。在解答第93页第7、8等题时,应坚持进行说条件和问题的练*。

  (2) 用表格呈现实际问题。第93页第9题的表格里有三个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各个数据,完整地说出每个问题的条件与问题。解答以后,还要比一比三个问题的计算方法,明白求一共有多少都是把大班有的和小班有的合起来,初步体会数量关系。

  (3) 根据问题选条件,根据条件选问题。第96页第4题,三幅图表示三个条件,每解决一个问题只使用其中两个条件。第99页第9题里也有三个条件,每选两个条件都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这些练*能让学生体会条件与问题是相关的。

  (4) 改变问题的陈述。第98页第7题的问题是现在有多少个?第99页第11题的问题是小明最少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这些问题仍然是加法问题,表达中没有一共这个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惯和能力。

  (5) 用同样多间接地表达条件。第99页第8题,一班花坛里花的朵数在图中数得,二班的朵数不直接说出来,也无法在图中数,用同样多隐蔽地表达。略微增加思考的难度,使实际问题具有挑战性。

  小学一年级教案 8

  教材分析

  这堂课以“学*语文真快乐”为主题。画面上,学生在上语文课。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把生字贴到对应的图片下方。老师在一旁微笑地点头。座位上的同学都睁大了眼睛看着黑板上的生字。右边还有两幅图,分别表示了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

  教材处理

  由于课时较紧张,所以我把这两课合二为一。把内容有机组合,让学生明白快乐的语文课能学到许多的本领,同时快乐的语文课也要求同学们有良好的读写*惯。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语文课的一般规程,提出上课的要求。

  2、学生能感受到学*语文是快乐的,学生有主动学*的兴趣。

  3、学生能模仿教师和书上的小朋友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并懂得正确的姿势能保护视力。

  教学过程

  小朋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哦,你能看出他们在上什么课吗?这两个字有人认识吗?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吗?

  你们瞧,图画上的同学多认真啊,那我们和他们比一比,看谁上课更认真,好吗?谁做的好,老师就送他一个小奖片。

  行为训练:

  (1)老师讲话时同学们就不能再讲话,而且要做端正,眼睛看着老师。

  (2)有问题要举手发言。

  (3)课堂上不能随便走动,也不能随便讲话。

  行为练*:做端正,眼睛看老师。

  行为练*:举手

  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做端正,还知道了该如何举手发言。接着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听的时候,可千万别讲话,也不能走上来噢。

  (出示啄木鸟头饰)大家好,我是一只可怜的啄木鸟。从前我也和你们一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就成了*视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啄木鸟能飞能停,天天能捉害虫吃。我一飞眼镜就要掉,虫子根本捉不到。一出汗,热气就沾在镜片上,什么都看不见,天天饿肚皮。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

  同学们,老师今天就要教会你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姿势正确了,对我们学知识,长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出示投影片)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图上的小朋友一样,做到

  1)身体坐直

  2)头放正

  3)肩放*

  4)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边说边指点投影)

  教师分解动作示范

  教师巡视,一一纠正。

  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不仅要读书,还要写字。写字姿势不正确,字就写不好了,时间长了,视力就会变差,身体也会长不好的。

  看,正确的写字姿势就是跟图上的小朋友一样,做到:

  1)身体坐正,书本放*,

  2)手离笔尖一寸,

  3)眼离书本一尺,

  4)胸离桌边一拳。(边说边指点)

  教师示范分解动作

  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枕虎口的位置。(教师演示)另外,无名指和小拇指钩起来,垫在中指下面。(重复两次)

  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在语文书的第一页写上名字和班级,教师纠正握笔姿势。

  课后作业

  1、回家把儿歌念给家长听,并做给家长看。

  2、教师,同学,家长观察一星期,评出读写姿势正确的好学生。

  备注

  “一尺”就相当于铅笔盒长的这条边的长度。

  “一寸”相当于老师的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你们来说,差不多是三个指头的宽。

  备注儿歌

  小朋友,爱读书,

  读书姿势要做到:

  身直,头正,肩要*,

  眼离书本一尺远。

  写字姿势要端正,

  身体坐正书放*,

  一寸一尺和一拳,

  学好知识身体健

  小学一年级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爱护大自然的美德,表达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美好愿望

  20xx年5月6日第十二周星期二第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穴”和角字头,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课文中的“这儿真好”的内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使学生知道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师在题目上打上小问号。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将生字词带入课文中读一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课文中的长句子能读得正确、流利吗?(出示长句)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用评议。

  4、再次练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

  2、解答刚开始上课时提的问题:为什么这儿真好?

  3、你们了解小熊住在一个什么地方吗?

  4、文章讲了小熊什么事?

  四、教学生字

  1、巩固生字字音。

  2、教学新偏旁。

  3、自学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4、反馈,检查。

  5、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呢?

  6、指导写字。

  7、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

  六、教学后记:“极”较难掌握。

  小学一年级教案 10

  第十六课 学会使用剪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各种剪刀及用途。在掌握使用剪刀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剪纸花的一般程序,掌握剪纸花的基本方法,并自己动手剪出一些简单图案的纸花,以激发学生对工艺制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剪纸花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在剪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剪到手指。

  课前准备:

  各种式样的剪刀一把。铅笔。供给学生试剪的布片、薄纸和绳线。按班上人数准备若干普通剪刀和彩色纸及事先剪好的若干款纸花图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最好能用各类有专门用途的剪刀分别作裁剪衣服、修剪花木、剪铁皮的示范,让学生结合图意并从教师的操作示范中了解这些剪刀的形状、构造上的特点及其用途,认识到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是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

  二、本课的.重点是学*使用普通剪刀的方法。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和教师的示范,正确掌握握剪的方法和学*运剪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试剪绳、薄纸、布片,体会运剪的方法。

  三、在学生使用剪刀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特别注意课文最后一段所述的内容。如果学校未能配置齐供教学用的普通剪刀,可让学生在自己家里带回学校,但一定要提醒学生:把剪刀带回学校上课时,要通知家长;要把剪刀放在书包里,可用后纸片或布片把剪刀包好;课余时间不能随便拿出来玩。

  四、本课除了重点让学生学*家用普通剪刀的使用方法外,还可以教会学生使用折叠小剪刀的方法。折叠小剪刀适宜剪小件东西,它携带方便,外出旅游使用方便,它折叠起来是刀尖不外露,不易损坏其他物品。

  五、可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剪纸花的操作。

  1、启发谈话

  提问学生是否看过广州,佛山或当地的灯饰、灯会,让学生谈谈观后感。

  2、实物演示

  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纸花图案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然后再请学生把搜集到的纸花图案取出来交流补充。

  3、讲述并演示制作方法。

  4、可提醒学生,纸提袋的款式不同,其制作方法也有区别。可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制作几个纸提袋。

  教学后记:

  图片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阅读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1)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十)份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听辨音乐,用动作来表现自己感受到的不同的动物形象。

  2、在歌唱、表演中即兴创作,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即兴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电子琴、手风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们,想去动物园玩吗?这是不是你们高兴的事?

  你高兴时会怎么样?

  二、音乐活动:动物大合唱

  1、你们能说出一个字的动物有什么?

  两个字的动物呢?

  三个字的动物呢?

  2、现在,我们来进行“动物大合唱”。

  如:长颈鹿、老鼠、蛇

  三、学*歌曲《在动物园里》

  1、小朋友们的大合唱很精彩,现在我们可以进去看看可爱有趣的动物了。(课件:动物图片)

  2、哎,这些动物们在干什么呢?哦,他们在唱歌呢,唱什么歌?小朋友们会唱吗?我们和他们唱一唱,好吗?

  3、学唱歌曲《在动物园里》。

  四、创编歌词

  1、刚才我们在动物园看到了那么多可爱的动物,想不想自己编歌词进去?那想一想第一句怎么编?大家一起想,要什么动物来编?()睁眼看我们,真(),真();

  ()跳舞多起劲,真(),真();

  ()吹口哨,真(),真();

  动物园里动物多,真(),真()。

  2、学生进行创编歌词,教师将歌词写出来。

  3、学生演唱并表演创编的歌曲。

  五、课后小结:

  地球上的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动物

  板书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

  歌唱:《在动物园里》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音乐的情绪。

  二、通过唱歌曲《新年好》、《龙咚锵》感受中外小朋友过新年的不同音乐情趣。并通过红绸舞步的学*,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三、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

  四、能编创简单节奏、送新年贺卡的小游戏。

  教学内容

  一、聆听《*安夜》、《小拜年》,表演《龙咚锵》

  二、学唱歌曲《新年好》并进行歌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送新年贺卡

  教材分析

  一、器乐曲《小拜年》

  这是根据同名吉林民歌改编的。歌曲《小拜年》为四四拍,F羽调式。它的节奏紧凑,变化比较多,旋律活泼欢快,抑扬有致。由于歌曲是后半拍起唱,带有东北地方戏曲“小帽”的特点,唱者边歌边舞,或扇子或手绢,别具一格。在东北地区有很多种旋律,黑龙江、吉林、辽宁都有自己的《小拜年》,是一种传统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课本选用了歌曲《小拜年》改编的.器乐曲,使学生感受唢呐、锣鼓等民族器乐所渲染的欢乐氛围及浓郁的东北民间音调。

  二、合唱《*安夜》

  由奥地利作曲家格立伯作曲。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12月25日是许多国家万民同庆的盛大节日,在这辞旧迎新的节日里,你会听到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歌曲,这首歌在圣诞前夜演唱,那安详柔和的旋律,带给人们节日之夜的温馨与和谐,那就是著名的圣诞歌曲《*安夜》。

  三、歌曲《龙咚锵》

  这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二四拍,五声宫调式,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级进、重复,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声交替,转句开始将锣鼓的节奏与歌唱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热烈的气氛,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课时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小拜年》感受中国民间过年的气氛,以及音乐欢快热烈的气氛。

  二、通过表演《龙咚锵》感受中国小朋友过新年时欢快热烈音乐、情绪,并通过红绸带、秧歌舞的学*,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三、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龙咚锵》

  二、聆听《小拜年》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表现小朋友过年时愉快的心情

  教学难点:用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各组都来了三个小客人,你认识他们吗?

  师分别出示锣、鼓、镲,并逐一向学生介绍,并示范其正确的演奏姿势。

  2、出示实物节奏谱,探索敲奏的方法

  合奏

  镲:0 0 | X 0 |

  锣:0 0 | X 0 |

  鼓:XX XX| X 0 |

  念:龙咚龙咚| 锵 0|

  3、分小组,探索演奏

  龙咚 龙咚| 锵0龙咚 | 锵0锵0 | 锵 0 |

  4、分小组,探索演奏方法,要求:

  (1)有几种敲击的方法?

  (2)怎样敲击长短不同的声音?

  (3)将各小组探讨过的方法一一展示,看哪组发现的方法多,敲击出的不同声音多。

  二、导入新课

  1、聆听东北音乐《小拜年》

  师:小朋友,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会敲锣打鼓?(过年、取亲等)过新年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干些什么?(出示课件)那你知道新年在什么季节吗?在冬天的新年我们还可以干些什么呢?(出示课件)

  A、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到东北去过个新年,好吗?喊“过年了”,“过年了”!

  聆听东北民间音乐《小拜年》

  B、师:让我们他小组设计一个过年的情景。

  (放鞭炮、乖雪橇、打雪仗、提灯笼、粘年画)

  C、分组表演

  1、表演《龙咚锵》

  师:过年真有意思,让我们用歌声一起来赞美新年吧!

  A、听范唱

  B、朗颂歌词。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C、听歌曲录音,听到锣鼓声龙咚 龙咚 | 锵 0|,徒手敲锣打鼓,让学生在动中感受歌曲的情绪。

  D、用锣鼓为歌曲伴奏,分小组讨论,编创打击乐伴奏。

  E、边歌边舞,可以编创动作,也可以拿红绸或手帕扭秧歌,加入打击乐。

  三、课堂小结:过年开心吗?祝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学*进步,身体健康。

  课后反思: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学*新歌的时候,教师有感情地范唱,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歌曲情绪,使学生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学生们自觉地用自己的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3

  教学内容:

  1、歌曲。

  2、三角铁、双响筒、铃鼓。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2、能说出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的名称并初步学会演奏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和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一、歌曲《好朋友》

  1:小朋友,你们在小学里是否找到新的好朋友了?

  2:交流大家好朋友姓名,并介绍一下各自的优点。

  3:好朋友在一起会做些什么事呢?

  4:讨论交流。

  S:我们在一个大集体,一起游戏、一起上课、一起唱歌、一起劳动,一定要互相团结友爱,今天老师介绍一首新歌给小朋友——《好朋友》。

  6:跟着老师分句学唱歌词。

  7:指导学生歌唱,在拍手处重点指导,与歌词衔接好。

  8:富有表情地歌唱。

  9: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插图,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

  10:分组仔细观察,进行创编新歌词活动。分组进行汇报。

  11:把好歌词写在黑板上。

  12:集体学唱新歌词,并将老歌词与新歌词连起来唱。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课间要文明游戏,不能追逐奔跑,做正当的游戏。)

  逐一出示实物:三角铁、双响筒、铃鼓,并示范演奏。

  二:学*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的演奏方法。

  1、分组表演,为歌曲伴奏。

  2、富有表情地歌唱。

  3:除了这些打击乐器外,小朋友还能想到别的吗?

  作业:自找、自制打击乐器。

  教后记:

  第二课时: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教学内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好朋友》伴奏。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在为歌曲《好朋友》的伴奏中加入碰铃、响板及各种自找、自制的打击乐器,使伴奏音响更加丰富。

  教学过程:

  一、复*歌曲《好朋友》(暂不用打击乐器)

  1、演唱歌曲

  2、我们有很多好朋友,(引导学生拓宽好朋友的概念。)

  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

  二、学*新歌《各族好朋友在一起》

  1:有感情地朗读《各族小朋友在一起》的歌词——范唱歌曲两遍。

  2:轻声唱歌词。

  3:指导学生演唱,唱好xO的节奏型,唱出欢快、跳跃感。

  4:分句学唱歌词,再完整地跟琴唱词。

  5:出示打击乐器,让学生认并选择。

  6: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四分休止符处的配法。

  并写出两小节的节奏谱(碰铃、响板)

  7:引导学生发现第3、6小节的小过门

  8:指导学生进行歌表演。

  9:有表情地进行表演(唱、奏、动)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教后记:

  第三课时:《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及伴奏

  教学内容:

  1、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及伴奏。

  2、歌曲《快乐的小舞曲》。

  教学目标:

  1、通过为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作即兴表演和伴奏,继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增进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与能力,并继续从中培养热爱集体和自己合作的精神。

  2、学会《快乐的小舞曲》的歌词及歌谱。

  教学过程:

  1、跟着老师的琴声复*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复*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节奏型。

  双响:____│____│____X│

  碰铃:__│__│__│

  三角铁:X—│X—│X—│

  铃鼓:__│__│X〃—│

  响板: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①必须先学会拍对各种节奏短句。

  ②先用手模仿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③在一起演奏时一定要控制力度。

  3、师生共同为歌曲3、4两句设计伴奏,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写出伴奏谱。

  二、伴奏。

  1、学生学*完整的伴奏谱,一起为歌曲伴奏。

  2、分组学*几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教师指导)并讨论如何表演:对形、角色难得分配等)

  三、学*。

  1、四张图片导入新歌《快乐的小舞曲》教学。

  2、老师带领学生按节奏朗诵歌词,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楚。

  3、跟着琴学唱歌曲。

  4、听唱与跟唱相结合,学会歌谱,并要求背唱歌词与歌谱。

  四、作业:

  1、为歌曲《快乐的小舞曲》选择几种打击乐器。

  2、并分组写出伴奏谱。

  教后记:

  第四课时:快乐的小舞曲》伴奏

  教学内容:

  1、为歌曲《快乐的小舞曲》伴奏。

  2、集体舞《快乐的小舞曲》。

  教学目标:

  1、在《快乐的小舞曲》的综合性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率。

  2、在唱、表演、伴奏一体的音乐环境中继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进一步加深对四分音符“X—”和八分音符“X”的认识。

  教学过程:

  1、随音乐律动。

  2、富有表情地歌唱《快乐的小舞曲》(歌词及歌谱)

  3、逐一出示节奏卡片:

  ①X—__│__X—│

  ②__—X│__X—│

  ③X—X—│__X—│

  ④____│X—X—│

  要求:①用打击乐器按节奏谱演奏。

  ②二分音符时三角铁可用滚奏,铃鼓可用摇奏。

  ③跟着老师做,老师先演奏,学生模仿。

  4、将节奏谱进行分配,学生自己喜欢哪一条就演奏哪一条,一起为歌曲伴奏。

  5、分组合作:一组唱歌;一组伴奏。(再进行交换)

  6、集体舞学*,动作师生共同设计。

  7、有表情地边歌边舞。

  教后记:

  第五课时:音乐游戏《音乐探宝》

  教学内容:

  音乐游戏《音乐探宝》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全面复*前三单元的内容。

  2、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学*的兴趣,在游戏中保持既有竞争又友好、和谐的气氛。

  教学过程:

  1、学生观察九幅插图,初步了解游戏的全部内容。

  2、学生选择游戏方式:集体还是小组竞赛。

  3、如何向前走,一次最多可以走几步,用什么方式决定,谁做评委?

  4、学生讨论——师总结:

  ⑴这个游戏可以集体做,也可分组竞赛。

  ⑵用抽签的方式决定:“1”或“2”。

  ⑶集体做老师当评委;分组竞赛时可由一组同学当评委。

  5、先集体做,班长抽签。

  6、分组竞赛。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4

  教学目标: 在音乐实践中,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姿势,能在《放牛歌》的间奏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学重点: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

  教学难点:加入打击乐伴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问好!

  2、 复*上节课内容。

  3、 复*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1、 导言:

  2、 表演《牧童》

  (1) 完整地聆听音乐录音。

  (2) 提示各种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 随着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3、 编创与活动——双响筒的'认识

  4、 表演《放牛歌》

  (1) 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2) 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 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时间奏部分,有锣鼓镲伴奏。

  5、 编创与活动——认识三角铁

  6、 编创与活动——锣鼓镲的创编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同学交流,乐于参与《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律动,体验音乐课带来的快乐。

  2、学*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能准确跟前奏和结束演唱,能用简单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

  3、以音乐的方式做自我介绍。

  教学内容:唱《我们一起来唱歌》;听歌曲乐曲片段;动《请你跟我这样做》

  教材分析:本课音乐内容情绪活泼,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有较强的互动性,孩子们能在其中相互了解与认识,能帮助孩子培养音乐兴趣。

  教学重点:在音乐声中让儿童手拉手成为好朋友,让儿童和老师成为好朋友,和“大家”成为好朋友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音乐活动,鼓励学生表现音乐,引导学生喜爱音乐,音乐课,初步培养演唱、听赏的良好音乐*惯。

  学生分析:刚入学的孩子好奇心强,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在教学中,还应满足学生“爱动”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朋友们,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谁来说说小学生和小朋友有什么不同?

  2、是啊,我们长大了,我们会学*许多本领,会人事许多新朋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位音乐娃娃,可是他在哪里呢?谁是音乐娃娃?

  3、(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音乐娃娃,我来担任向导,带你们走进音乐王国,说说自己认识的乐器,让学生摸摸钢琴,让学生唱唱会唱的歌。

  4、我是音乐妈妈,教师献给同学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唱歌》)

  二、学*歌曲:音乐妈妈的歌好听吗?让我们一起来唱歌。

  1、随音乐的节奏拍拍手,感受歌曲旋律。

  2、节奏模仿练*

  ×××××××××××××

  (按节奏说名字)我们一起来唱歌

  3、分小组做接龙说、唱练*(教师也可与学生做接龙练*)

  4、打开书,p1,跟着老师念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分组竞赛,看谁念得好?

  5、分句听唱至熟练。(注意提醒学生声音优美不喊叫)

  6、空白处填词唱一唱(个人尝试)

  7、可将整首歌曲创编演唱。

  8、随伴奏带有表情演唱歌曲。

  三、音乐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1、跟着音乐走走(脚尖走、脚跟走、小猫走、小鸭走等)在教室内自由行走。音乐停止时做一个动作定住,音乐再现时继续走。

  2、跟着音乐学学(各种手势动作,也可有学生创作并带领大家做做)

  四、随音乐节奏出教室,师生再见。

  2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同学交流,乐于说说自己和玩具朋友间的亲密感情。2、用歌声及简单动作表现歌曲情绪。3、学*整体听唱,逐步培养音乐记忆。

  教学内容:唱《玩具兵进行曲》;听歌曲乐曲片段;动随音乐走队形

  教材分析:《玩具兵进行曲》活泼欢快,两句相似又不相同,节奏整齐,有较强的进行曲特点,能帮助孩子培养统一步伐,稳定节奏。

  教学重点:在音乐声中让儿童体验有朋友的快乐,让儿童和自己的玩具成为好朋友,和“大家”成为好朋友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引导学生喜爱音乐。

  学生分析: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充分发挥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欣赏故事《独腿锡兵历险记》

  2、说说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为什么喜欢它?你能说说玩具故事吗?

  3、请小朋友模仿自己喜爱的玩具形象,跟着音乐演一演。

  4、听听《玩具兵的故事》

  二、学*歌曲:

  1、学生跟着节奏拍手或做其他律动

  2、教师完整演唱全曲两遍(边走边唱)

  3、学生跟着音乐走一走,鼓励学生创编不同的走路姿势(大步走,蹲着走,小兔跳,乌龟走等),音乐停止时,摆出姿势造型,音乐想起继续行走。

  4、看书p2,跟着琴唱一唱(由于以听过数遍,学生不难唱出)

  5、跟着音乐边走边唱,可以将自己的玩具编入歌词中演唱。

  三、动一动:

  1、认识图形(圆形;方形;

  “8”字型;卷心菜形

  2、跟着音乐走一走(感受常见的进行曲)

  四、复*与拓展

  1、背唱歌曲《我们一起来唱歌》

  2、说说你认识的好朋友。

  3、集体舞

  1-4小节里外圈面对面原地踏步拍手

  5小节里圈同学做邀请动作

  6小节外圈同学做邀请动作

  7-8小节手拉手做小步转圈。

  五、总结下课。

  3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能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同学交流,乐于参与《请你跟我这样做》的律动,体验音乐课带来的快乐。2、学*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能准确跟前奏和结束演唱,能用简单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3、以音乐的方式做自我介绍。

  教学内容:复*歌曲;音乐游戏;《传传传》

  教材分析:本课音乐内容情绪活泼,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有较强的互动性,孩子们能在其中相互了解与认识,能帮助孩子培养音乐兴趣。

  教学重点:在音乐声中让儿童手拉手成为好朋友,让儿童和老师成为好朋友,和“大家”成为好朋友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音乐活动,鼓励学生表现音乐,引导学生喜爱音乐,音乐课,初步培养演唱、听赏的良好音乐*惯。

  学生分析:刚入学的孩子好奇心强,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在教学中,还应满足学生“爱动”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小朋友跟着老师随音乐节奏拍手进教室,师生问好。

  2、红绿灯游戏:培养音乐记忆力和内心节奏感;绿灯时唱出声音,红灯时心里唱。(可请小朋友充当交警)

  3、复*演唱两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抽查演唱并做评价(师评、自评、互评)

  二、音乐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学生在原位做动作,用音乐代替教师口令:

  上行音阶:学生起立;下行音阶:学生坐下;

  高音区弹奏:白云飘飘动作低音区弹奏:树叶飘飘动作

  弹《我们一起来唱歌》:排成圆形弹《玩具进行曲》:自由队形

  三、歌曲学*:《传传传》

  1、用听唱法学*歌曲:分句学唱----接口唱----完整唱----小组竞赛唱

  2、传花练*:强调一拍传一次,在强拍上传,不能抢拍子,间奏时自由选择把花传给谁。

  四、音乐游戏:

  老师学生围成一圈,面向圆心坐下,一人传花,其余人跟节奏拍手,当唱到“就是你”的“你”时,花传到谁手里,谁就要站起来表演节目(唱歌、跳舞、弹琴或用节奏介绍自己等),然后从头开始,反复几遍,对学生音乐技能有所了解。

  五、总结下课。

  4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能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同学交流,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游戏,体验音乐课带来的快乐。

  2、能背唱《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传、传、传》,能准确跟前奏、间奏和结束演唱,能随音乐节拍律动3、了解学生各项音乐素质。

  教学内容:复*歌曲《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音乐游戏红绿灯;队列行进;《传传传》

  教材分析:本课宗旨在于帮助孩子巩固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有较强的互动性,音乐游戏的设计可使小朋友充分参与进来,在音乐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在音乐声中进一步了解课堂常规,提高学*兴趣。

  教学难点:怎样在积极参与的情形下较好的、有秩序的进行?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课,进一步培养演唱、听赏、游戏的各种好*惯。

  学生分析:学生参与游戏的愿望高,积极性也很强,容易在课堂上失控,教师应充分发挥孩子好动天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提出规范和要求,使课堂活而不乱。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模唱练*)

  1)solsolmi—

  2)sollasolfami—

  同学好同学好

  3)soldo’solfami—

  4)miredo—

  同学好同学好

  二、歌曲复*

  1、《我们一起来唱歌》

  1)集体背唱歌曲

  2)抽查部分同学独唱歌曲

  3)师评、互评、自评并颁发音乐娃娃标贴

  4)红绿灯游戏(培养内心节奏感,从只动嘴不出声到内心唱)

  5)创编歌词××××××唱一唱

  6)邀请好朋友一起唱一唱

  2、《玩具进行曲》

  1)集体背唱歌曲

  2)与老师接龙唱复*

  3)抽查并颁发音乐娃娃标贴

  4)红绿灯游戏

  5)音乐表现,教师扮演会吹喇叭的小娃娃,边走边唱

  6)小朋友自编表演动作,模仿自己喜爱的小玩具,教师指导学生按节奏走一走

  7)全体小朋友围成圈走一走,要求:动作按节奏做,队伍整齐;

  8)为表演好的同学颁发音乐娃娃标贴

  3、《传、传、传》

  1)集体演唱歌曲

  2)徒手练*(一拍传一下,只在强拍传)

  3)跟着音乐节奏练*

  4)随音乐做游戏(其余人跟节奏拍手,按座位先竖着传,再横着传,音乐结束时花传到谁手里,谁就要站起来表演节目。

  三、总结下课。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学*和教师指导学*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⑴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⑵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⑶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⑷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⑸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寓教于乐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⑴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⑵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⑶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⑷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⑸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教学反思:《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

  本首歌曲,在教师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使我不得不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课堂场面异常火爆、热烈,几*失控。不过,幸好有老师课前准备的小粘贴作为奖励使这节课圆满地完成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种“热烈”进行到底,让他们真正的成为

  音乐课堂上的小主人,成为一个个快乐的小天使。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7

  课题:快乐的一天

  课时;2——2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快乐的一天》和《其多列》,使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 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随歌声或乐曲进行击拍,初步做到均匀.准确。

  教学重难点: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随歌声或乐曲进行击拍,初步做到均匀.准确。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二、基本部分:

  1、导入。结合“放牧”主题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已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2、聆听《其多列》: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谱轻轻地跟唱。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据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3、聆听《快乐的一天》:

  (1)听前,引导学生谈上学第一天的感受。

  (2)教师完整地初听音乐,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分辨每一首小曲让你想到乐什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4)复听时,让学生自由想象,创编动作表现没段音乐的内容,鼓励学生编创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结束部分:

  小结。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8

  教学内容:1、学会唱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

  2、 发声练*

  3、 欣赏歌曲《 劳动最光荣》

  教学目标:1、能学会唱歌曲《人人叫我好儿童》,能与他人一道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 感受发声练*所表现的情绪和意境,并用欢快而富有弹性声音来演唱

  3、 通过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 运用声音、表情、肢体语言等来演绎发声练*所表现的情绪与意境 。

  2. 以歌词内容为主开展爱生活、爱劳动的情感教育

  教具准备:磁带、录音机、琴、动物卡片 等。

  教学过程:

  1. 跟着音乐《小猫怎样睡觉》律动进课堂。

  2. 导入:

  师:睡觉的小猫是很可爱,但是你喜欢老是在睡觉的小猫吗?〈生〉为什么?〈生〉

  师:对,勤劳的小猫谁都喜欢,你看它肩挑着什么向我们走来了?

  3. 发声练*

  ①〈师作范唱,强调小猫看到鱼的吃惊的表现〉

  师:小猫挑着钓鱼杆是怎样走来的?

  ②〈练*前4小节,请4—5位学生来表演,强调脚步是轻快的声音也应是自然而富有弹性〉

  师: 看见那么多的鱼,你会怎样表现?

  ③〈练*5—9小节,请4—5位学生来表演,突出“唷”字的唱法,强调看见很多鱼吃惊的表现〉

  师:看看哪只小猫钓的鱼最多了?

  ④〈请学生单独或合作来表演,强调声音、表情、动作等〉

  4、唱一唱(学唱人人叫我好儿童)

  (4)范唱。

  (5)小朋友们,我们跟着小鸟、小溪一起来唱一唱。

  (6)学生整体学唱。

  2、编一编

  让学生创编动作,再让学生唱一唱。

  5. 欣赏歌曲

  师:小猫钓了那么多鱼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听听音乐吧!

  ①〈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第1次〉

  师:我又发现了一种勤劳的'小动物,你发现了吗?是谁?〈生〉

  ② 〈师边作范唱同时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动物卡片〉

  师:它们当中谁是不勤劳的?〈生〉

  如果是你,你最想做它们当中哪种小动物呢?为什么?〈生〉

  ③〈将相应的小动物标志分给学生〉

  师:听听它们是怎么劳动的?

  ④〈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第2次〉

  ⑤〈提问学生,各种小动物是怎么劳动的?并用动作表演〉

  师:小动物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劳动吧?

  ⑥〈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第3次,分别用自己的动作跟着音乐一起律动〉

  师:看,那么多勤劳的小动物,你最喜欢向谁学*?为什么?〈生〉

  师:在生活中,你认为自己是个勤劳的人吗?哪方面体现出来?

  6. 课堂小结

  师:你们都是勤劳的孩子,但老师觉得小朋友们现在最最主要任务还是学*,在好好学*之余再去劳动,那是最好的,希望我们班的没一个小朋友都可以成为一个学*好又爱劳动的人!你们能做到吗?〈生〉

  师: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钓了那么多的鱼,让我们背上自己的钓鱼杆一起回家去咯!

  〈播放《劳动最光荣》4次,律动出教室〉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音乐的情绪。

  二、通过唱歌曲《新年好》、《龙咚锵》感受中外小朋友过新年的不同音乐情趣。并通过红绸舞步的学*,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三、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

  四、能编创简单节奏、送新年贺卡的小游戏。

  教学内容

  一、聆听《*安夜》、《小拜年》,表演《龙咚锵》

  二、学唱歌曲《新年好》并进行歌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送新年贺卡

  教材分析

  一、器乐曲《小拜年》

  这是根据同名吉林民歌改编的。歌曲《小拜年》为四四拍,F羽调式。它的节奏紧凑,变化比较多,旋律活泼欢快,抑扬有致。由于歌曲是后半拍起唱,带有东北地方戏曲“小帽”的特点,唱者边歌边舞,或扇子或手绢,别具一格。在东北地区有很多种旋律,黑龙江、吉林、辽宁都有自己的《小拜年》,是一种传统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课本选用了歌曲《小拜年》改编的器乐曲,使学生感受唢呐、锣鼓等民族器乐所渲染的欢乐氛围及浓郁的东北民间音调。

  二、合唱《*安夜》

  由奥地利作曲家格立伯作曲。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12月25日是许多国家万民同庆的盛大节日,在这辞旧迎新的节日里,你会听到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歌曲,这首歌在圣诞前夜演唱,那安详柔和的旋律,带给人们节日之夜的温馨与和谐,那就是著名的圣诞歌曲《*安夜》。

  三、歌曲《龙咚锵》

  这是一首运用汉族民间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二四拍,五声宫调式,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主要运用了节奏重复,旋律级进、重复,前两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声交替,转句开始将锣鼓的节奏与歌唱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热烈的气氛,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课时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小拜年》感受中国民间过年的气氛,以及音乐欢快热烈的气氛。

  二、通过表演《龙咚锵》感受中国小朋友过新年时欢快热烈音乐、情绪,并通过红绸带、秧歌舞的学*,表现过年的愉快心情。

  三、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势,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为歌曲伴奏。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龙咚锵》

  二、聆听《小拜年》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表现小朋友过年时愉快的心情

  教学难点:用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各组都来了三个小客人,你认识他们吗?

  师分别出示锣、鼓、镲,并逐一向学生介绍,并示范其正确的演奏姿势。

  2、出示实物节奏谱,探索敲奏的方法

  合奏

  镲:0 0 | X 0 |

  锣:0 0 | X 0 |

  鼓:XX XX| X 0 |

  念:龙咚龙咚| 锵 0|

  3、分小组,探索演奏

  龙咚 龙咚| 锵0龙咚 | 锵0锵0 | 锵 0 |

  4、分小组,探索演奏方法,要求:

  (1)有几种敲击的`方法?

  (2)怎样敲击长短不同的声音?

  (3)将各小组探讨过的方法一一展示,看哪组发现的方法多,敲击出的不同声音多。

  二、导入新课

  1、聆听东北音乐《小拜年》

  师:小朋友,人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会敲锣打鼓?(过年、取亲等)过新年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干些什么?(出示课件)那你知道新年在什么季节吗?在冬天的新年我们还可以干些什么呢?(出示课件)

  A、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到东北去过个新年,好吗?喊“过年了”,“过年了”!

  聆听东北民间音乐《小拜年》

  B、师:让我们他小组设计一个过年的情景。

  (放鞭炮、乖雪橇、打雪仗、提灯笼、粘年画)

  C、分组表演

  1、表演《龙咚锵》

  师:过年真有意思,让我们用歌声一起来赞美新年吧!

  A、听范唱

  B、朗颂歌词。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C、听歌曲录音,听到锣鼓声龙咚 龙咚 | 锵 0|,徒手敲锣打鼓,让学生在动中感受歌曲的情绪。

  D、用锣鼓为歌曲伴奏,分小组讨论,编创打击乐伴奏。

  E、边歌边舞,可以编创动作,也可以拿红绸或手帕扭秧歌,加入打击乐。

  三、课堂小结:过年开心吗?祝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学*进步,身体健康。

  课后反思: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学*新歌的时候,教师有感情地范唱,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歌曲情绪,使学生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学生们自觉地用自己的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三角铁、双响筒和玲鼓的名称并会演奏。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相互协作的和创造。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团结友爱和合作。

  2.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做到声音自然,姿势良好并能较为正确的表达歌曲的感情。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教学

  教具:电子琴、手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拍手,跺脚,小鼓,铃等等)请回答。

  2.认识新伙伴:三角铁、双响筒、玲鼓

  二、展示学*目标:

  三、新授:

  1.听听他们的声音,记住好朋友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发现乐器的特点,教师可适当补充,如三角铁的声音有沿展性等。

  2.和老师一起练一练:三角铁、双响筒、玲鼓的节奏练*。

  3.看一看,想一想:看通过络找到的图闻资料,骆驼队行进时是怎样的?在欢乐的节日上舞起狮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扭起秧歌的舞曲又是多么的欢快呀!如果让你给他们伴奏,你选择什么乐器,用什么样的节奏来伴奏哪?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即使他们的回答不够准确也要鼓励和赞赏。

  4.练一练:学过的歌曲《好朋友》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用我们刚认识的碰铃和响板来伴奏,边唱边敲。用他们熟悉的歌曲来练*,可使学生有兴趣。尽量多的让学生们来练*,使他们在感官上得到直官的刺激,多启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5、做课后的练*。6、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四、

  课后分析三角铁、×-|××|

  玲鼓××|××|

  双响筒、××|××|

  板书

  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

  器乐:三角铁、双响筒、玲鼓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2)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十)份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1名学生站讲台前面,自己站讲台后面。(郭老师在讲台后面,小朋友在讲台前面)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们的位置关系。)

  2、我和学生调换位置在让他们说一说。

  (郭老师在讲台前面,小朋友在讲台后面)

  你还可以怎么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前后之间的。位置。(板书:前后)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体验前后的相对性,实际活动初步体验前后位置关系。)

  二、引导探究。

  1、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前后的例子吗?(学生说。)

  2、观察画面体会前后含义。

  ①投影主题图小朋友,你们看,在坐公交车时着些小朋友多讲文明、讲秩序呀。他们都在自觉的排队呢。我们在公共场合下也应该这样做,只有从小养成好*惯人人做文明的公民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②现在我们就来仔细观察看一看着五位小朋友的前后位置。引导学生说出:

  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③现在我们就模仿这些小朋友也来排队上车你还能说出他们的前后关系吗?

  ④如果我把他们的位置换一换你还能说吗?(把排第一的拉到最后,让学生说,再仿照上面依次拉后)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三、练*反馈。

  1、看一看,说一说。

  同桌互说:我坐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或者说谁在我的前面,谁在我的后面

  2、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并能表示前后关系的。

  3、找一找教室里有关前后位置的事物,校园中有关前后位置的事物告诉你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四、评价延伸。

  (1)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2)回家仔细观察家里物品,用前后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

  (3)和爸爸、妈妈做一做我在妈妈的前面爸爸的后面应该怎么排;三个再换位置又要怎么说。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会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它?大家会从1数到10吗?

  二、探索新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三、课堂总结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睁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你打算怎么做?

  板书设计:

  可爱的校园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3

  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蚂蚁和蝈蝈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乐观生活态度,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分角色演课文故事。

  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小朋友们,树林里有一棵老树,他见识可多了,林子里发生的事他全知道,你们想不想听树爷爷讲故事?

  请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播放课件:(有一棵老树说话:“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就给大家讲个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吧。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2、师范读: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好冷啊!你冷吗?(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谁试着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字理学*“刮”

  刮字左右结构,立刀旁,立刀旁与刀有关。同学们想想,*时小刀刮到手会有什么感觉?那冬天的风吹到脸上像刀刮一样,也是很疼的,这样的冬天非常的(冷)哪个小朋友再来试试,把冬天的冷读出来。(指名朗读,学生互评)

  3、在这寒冷的冬天,我们一块到小蚂蚁家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课件显示蚂蚁洞图)

  4、我们再去看看小蝈蝈,哎呀,他们怎么啦?(课件显示蝈蝈过冬图)

  5、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质疑。)

  6、你们真会思考,树爷爷听了你们的回答,很高兴。(课件显示:老树爷爷笑着说:“是呀,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聪明的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吗?)

  (二)、 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113页,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1、 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自评)

  2、 小蚂蚁在这炎热的夏天里——搬粮食。那他们是怎样搬粮食的?(课件显示蚂蚁搬粮食)

  3、(课件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指名朗读,互评。

  4、、小蚂蚁在辛勤地劳动,有的背,有的拉,你想一想,蚂蚁劳动的时候,还会有那些动作?能不能把你刚才想好的词放到这个句子里说一说呀?

  5、蚂蚁累得(满头大汗),我们看“汗”字,哪位同学能结合字理知识说说怎样记汗字。

  (出示“汗”字生:“汗”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一“干”活的“干”字,干活就会出汗。(点击“汗”字的字理演变)你们看,小蚂蚁的额头上大滴大滴的汗珠流下来,小蚂蚁个个满头大汗,这说明什么?谁来夸夸小蚂蚁。

  6、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夏天这么热,可小蚂蚁不怕苦,不怕累,真值得我们学*,我们把对小蚂蚁的赞美之情读出来。如果加上动作更能干了。(指名读,互评,全班齐读)

  (三)、 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那蝈蝈是怎样度过这炎热的夏天的?(课件显示蝈蝈乘凉图)

  2、、(相机出示句子: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齐读。指导朗读(蝈蝈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自由自在)你能读出蝈蝈的自由自在。(个别读,生评)

  3、比较句子练*朗读,引读(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

  4、蝈蝈笑蚂蚁是傻瓜,想想蝈蝈当时会说些什么?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配上动作表演)

  6、分小组演读,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学生点评。

  (四)、回顾课文第三自然段,展开讨论。

  (过渡)蚂蚁就这样辛勤的工作着,蝈蝈就这样自由自在的玩耍,转眼间,冬天到了……(学生接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讨论①你们现在明白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 ②蚂蚁傻不傻?

  (五)、练*背诵

  这个故事多有趣呀!你们试着把它背下来。

  小朋友们,今天树爷爷不仅给我们讲了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他还邀请我们到“开心果果园”去做客,我们出发吧。

  (六)、课外延伸。

  小朋友们,我们来到开心果果园,这里有音乐厅、童话屋、知识窗,动物园,你们选择你喜欢的地方的地方点击进入。

  小朋友们,谁来说说,你在开心果果园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4

  〖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探究小兔运南瓜的方法,讨论、评选出最好的方法。

  2、完整清楚地讲述《小兔运南瓜》的故事。

  3、增强表达的自信心,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教学思路〗

  1、激趣引入

  开故事会。设立“动脑星”、“说话星”、“快乐星”三颗星,争做“三星”孩子。同时为孩子开来一列“故事小火车”。

  2、激励性提问,引入探究性学*、讨论引导孩子们装上恰当的“车厢”,帮小兔想办法,再由小组长带领评价出什么样的办法最好。

  3、自主、合作学*,讲清楚故事

  ①送上一段话,自己练*说完整第一幅图。

  ②指导看第二幅图,送重点词,联系说话。

  ③二人组合作,分角色练*说话第三幅图。

  ④接力火车,完整叙述故事。

  4、赞赏性评价,培养儿童表达的自信心和健康的心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让我们一起来开故事会。“呜——”故事火车开来了!

  1、讲了谁的故事?

  2、关于小兔做什么的事情?

  3、仔细观察的孩子会发现,今天的故事火车少了什么?怎么办?

  二、探究学*

  1、第一幅图告诉我们小白兔遇到什么困难了?

  2、第三幅图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那么聪明的孩子知道第二幅图上应该画什么?

  4、小兔到底可以用那些办法把南瓜运回家呢?

  5、哪种运南瓜的办法最好?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评价交流)

  三、自主、合作学*将清楚故事

  火车在孩子们的努力下装好了,这么漂亮的故事火车,让我们用完整、清楚的语言把它开起来。

  1、仔细看第一幅图

  ①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②老师送给你一段话,看看对你说好这幅图的内容有帮助吗?

  (秋天到了,地里的_________________成熟了!南瓜结得________________。小兔子想把南瓜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的大南瓜躺在地上,该怎么办呢?)

  2、仔细看第二幅图

  ①小白兔在想什么?它怎么做?

  ②老师送你几个词,用上这些词把第二幅图的内容讲清楚。(想、立、滚)

  3、看第三幅图,小白兔把这么大的南瓜运回了家,兔妈妈的眼睛都瞪大,她会怎么说?小白兔会怎么回答呢?(分角色说好这幅图)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5

  一、教学要求:

  1、学用字词句:读描写春天的句子,感受春天的美好;找同偏旁的字并说说偏旁的意义作用,了解形声字构字的巧妙,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提高识字兴趣与能力。

  2、写铅笔字,认识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3、读读背背:熟读识记四个描绘春光的成语,体会成语的韵律美,画面美,背诵两则谚语,教育学生爱惜光阴,鼓励学生背诵有意义的谚语,

  4、综合性学*:结合“三八”节,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话,让学生在“做”“写”“问”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好的学**惯和自主探索精神。

  5、口语交际: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当众介绍春天的美景,意思要明确,语言要规范,并能做到目中有“人”。

  二、教学准备:

  之前组织学生去春游。

  三、教学时间:

  四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学用字词句”。

  学用字词句:读描写春天的句子,感受春天的美好;找同偏旁的字并说说偏旁的意义作用,了解形声字构字的巧妙,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提高识字兴趣与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师:前两天,我们去春游,你能看到了什么?

  2、(出示挂图)图上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他们不仅游览了春天的美景,还在游玩中学了许多知识。想知道他们都学了什么?做了些什么?

  (二)读描写春天的句子

  1、出示句子,谁来读?

  2、学生自由练读短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

  3、检查自读短文。

  4、练*感情朗读。

  5、师生共同朗读。

  (三)找同偏旁的字并说说偏旁的意义作用。

  1、你们读了这段话,发现了什么?

  2、学生找出同偏旁的字。

  3、师:为什么有相同的偏旁?

  分别讲述“草字头、虫字旁、足字旁”的意义作用。

  (四)仿照例句说句子。

  1、前阶段,我们去春游,你们能说说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吗?

  2、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子说话。

  燕子在___________。

  小羊在___________。

  麻雀在___________。

  (五)总结

  师生同唱《春天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写好“铅笔字”和“读读背背”。

  认识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熟读识记四个描绘春光的成语,体会成语的韵律美,画面美,背诵两则谚语,教育学生爱惜光阴,鼓励学生背诵有意义的谚语。

  二、教学准备:

  田字格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练*2。

  (二)教学铅笔字

  1、审题。

  讲清题目的要求:

  1、本课是进行描红、仿影。审题。

  (1)练读题目。

  (2)引导与上题比较,明确写字要求。

  2、指导描红。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杏、笑、春”三个字,说说笔顺。

  (2)让学生说说写好这三个字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3)教师示范撇捺的写法。

  3、学生按要求练*描红。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保持教室安静,让学生静心写字,及时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4、指导仿影、临写。

  (1)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杏、笑、春”的间架结构。

  (2)教师示范写“杏、笑、春”。

  5、跟随教师的示范,学生分别仿影、临写。教师行间巡视指导,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6、反馈。

  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练*。

  (三)读读背背(成语)

  1、师: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校园里,多漂亮呀?谁来夸夸我们的校园?

  2、教师小结,引出四个成语。

  3、教师范读成语歌,学生感受其韵律美、意蕴美,激发学生朗读、背诵成语歌的兴趣。

  4、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背。

  5、检查反馈。

  指名背,评议纠正。

  集体齐背。

  (四)读读背背(谚语)

  1、谈话:春天是多么美好,它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些什么呢?你有什么打算呢?

  2、学生讲述。

  3、揭示第一则谚语:

  意思:一天要在早晨就定好计划,多做工作;一年要在春天就早定好计划,多做工作。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开头最重要,要抓早,不能浪费时间。

  4、读背第一则谚语。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导试读,指导读出正确的停顿、逻辑重音。

  (3)学生练*背诵,并指定试背,分组比赛背。

  5、小结: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把这样的话叫谚语。

  ? ? ? 6、学生借助拼音、插图自读自背第二则谚语。

  7、检查读背情况。

  (1)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指名试背第二则谚语。

  (3)说说读了这则谚语,你明白了什么?

  (4)多种形式检查背诵。

  8、课外延伸:

  像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想想做做。

  综合性学*:结合“三八”节,作一张贺卡,写上一句话,让学生在“做”“写”“问”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好的学**惯和自主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课程表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激趣,揭示要求

  1、激情激趣

  过几天,就是3月8好,那是什么节日?

  你爱你的妈妈吗?为什么?妈妈的节日就要到了,你准备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呢?

  刚才大家的想法都非常的好,其中做一张贺卡送给妈妈这个想法太好了,妈妈收到这份礼物一定又惊又骄傲,她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仅孝顺还能干。

  2、揭示要求。

  这节课我们每个同学都来自己动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我们的妈妈,让我们每个人的妈妈都得到一份惊喜好不好?

  (二)适当指导,自主制作

  1、引导学生构思,设计自己的贺卡。

  你打算把这张贺卡做成什么形状?

  贺卡上加上什么样的图案?用笔画还是彩纸贴?

  里面写上一句什么祝贺的话送给妈妈?

  2、学生自主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成果,体验喜悦。

  1、贺卡集中摆放,同学们集体观看。

  2、夸一夸自己的贺卡。

  3、夸一夸同学们的贺卡中你最喜欢的一张。

  (四)结束整理

  1、收拾好制作工具,清理制作中的纸屑等。

  2、“三八”节将贺卡送给妈妈。

  第四课时

  一、教学要求:

  口语交际: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当众介绍春天的美景,意思要明确,语言要规范,并能做到目中有“人”。

  二、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出示图画,谈话揭题。

  看,图上的小朋友多快乐,因为他们正在找春天呢!让我们把自己当成图中的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找春天,好吗?(板书:春天来了)

  2、出示说话提示,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二)指导看图

  1、指导有顺序地观察。

  春天无处不在,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找?按什么顺序找?

  按先上后下,先*后远的顺序说说图上*处画了哪些景物?远处画了哪些景物?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加上拼音的方式板书,按下列顺序排好:

  燕子柳树桃树-―――――

  孩子春笋小草――――――

  蓝天白云麦苗――――――

  (三)指导说话

  1、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

  2、指导学生按板书的顺序逐一说好每一种景物。

  3、指导说一句结束的话。

  4、指导将整个内容连起来说,可发挥想象说图中没有的景物。

  (四)当众练说

  1、分小组交流。

  2、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谁讲的好,就奖给小红花。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准确、工整书写5个生字。掌握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品质。

  3、借助拼音读熟、读懂韵文,教育学生养成早起锻炼身体的好*惯。

  教学重难点:

  读懂韵文,培养早起的良好*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做早操的音乐、生字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入

  今天的天气可真冷啊!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运动运动,暖暖身体好吗?师生伴随《做早操》的音乐一齐做运动。

  师:不但我们小学生要做早操,小露珠、小鸟儿、小蜜蜂也要做早操。他们是怎样做早操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儿歌《早操》。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欣赏激趣

  1、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早晨欣欣向荣的景象。早晨太阳升起,万物苏醒,人们纷纷来到大树下、花丛中进行晨练。

  师:快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伴随音乐,老师进行范读课文。

  (图画美、音乐美、文字美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情境的创设最大潜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学生自学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问问老师、同学。(允许下座位交流)

  2、找出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四、识字

  1、如果这些生字娃娃从课文中跳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快速认读,强调“早、做、操”是*舌音。

  2、拿出你的生字卡片,开始我们今天的“超级小考官”,同桌互相考考看!

  3、识字游戏。开火车接儿歌、组词的游戏,看卡片,拍手。如:它是谁?它是“起”。什么“起”?“起来”的起。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中帮助学生扫清文字的障碍。)

  五、学*交流

  1、读一读,谁愿意把儿歌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当灵耳朵,听的要求:发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

  2、说一说,儿歌里写的做早操是什么样子?

  3、连一连。

  小露珠跳来跳去

  小鸟儿跑来跑去

  小蜜蜂滚来滚去

  小学生飞来飞去

  4、看一看,我们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做早操的。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5、读一读,带着你们的感受读课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说好话、读好文,读读练练中,学生也在接受美的熏陶。)

  六、指导背诵

  多么有趣的儿歌啊!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吧!配上音乐,根据提示学生在课堂上熟读成诵。

  “————,起得早,

  ————来————去,

  在————做操。

  七、拓展学*

  1、你还见过谁做早操?请你也试一试写一首小诗好吗?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2、小组展示,评选出“今日之星“

  (学生要学会迁移、运用。小组间探究学*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了美的创新。)

  八、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儿歌

  1、抽学生读,全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3、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写的是哪几个字?看田字格认读。

  4、认识新笔画,观察带这种笔画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模仿写。

  5、学*其它生字,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评议,巩固认字。

  二、总结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10。

  2. 使学生知道10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掌握10的组成。

  一、故事导入

  教师出示电脑给学生讲故事: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出去郊游。“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看见“0”最小,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于是它走过去,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脸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啦!”“0”听了,非常难过。这时,数字娃娃1站了出来,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块儿,比你还要大呢!”“9”听了非常吃惊。

  导入:数字娃娃1说的话是不是对呢?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10”)数字1和0站在一块,这个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10。(课题:10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10

  1.出示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还有什么呢?

  2.在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见过10?

  这些10 都是一样的吗?

  请小朋友把两个手拿出来,数数看看,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头啊?(还有10个脚指头)

  3.10与所学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1)请小朋友把直尺拿出来,谁能最快找到10在直尺上的位置?

  出示直尺图(在数的顺序中,也是这样,10在9的后面)

  (2)那么到底9和10,谁大谁小呢?

  三。出示图,9○10

  出示手势(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

  刚才,数字娃娃1说的话对吗?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呢?

  (二)10的组成和分解。

  1. 摆红花卡片

  请每位同学拿出10张红花的卡片,把卡片分成两组。

  看谁能摆得更多。请摆得最多的同学上讲台摆。

  “如果这样乱摆的话,很容易遗漏一个,所以,我们在摆红花的时候,可以按照顺序来摆。”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2. 巩固组成:

  (1) 小老师领读;

  (2) 去掉部分数,(开火车)

  四、课中休息

  五、写数字10

  我们已经学过1和0的写法,那么10怎么写呢?请看老师示范:(电脑边演示边讲)

  10占两个字格,顺序是先写1,再写0,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10的认识》。

  (1) 请同学们把右手拿出来,跟着屏幕一起写。

  (2) 打开书P55,在书上描写10。

  六、巩固发展

  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园玩,好吗?

  去之前,我们要排好队,10个人一队,每人一张卡片,按照卡片上面的大小顺序排好。你们会了吗?请10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如果这样排的话,队伍太长了,那么请能组成10的两个好朋友站在一起,手牵手,看谁最快。

  好,现在可以出发了。

  我们先来到了聪明屋。聪明屋里正在举行“小博士”的评比,我们要不要参加啊?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题目呢?

  在○里填上>,<或=。

  10○9 4○10 0○10 8○10

  2+3○10 4+3○6 1+5○3+6 4+3○5+2

  刚才哪些同学答得最快阿?你们被评为“小博士”。

  我们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个地道,需要有口令才能进去。

  老师先给你们示范:

  下面请同桌同学互相对,看看谁能穿过地道。(练*10的组成)

  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老师给你们每个人发一张10元钱的游戏券,你们会怎么玩呢?(附表格)

  七、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我们学到了什么?

  (认识了10,知道了10在9的后面,9在10的前面,还学了10的组成;10的用处,在以后的学*中会学到)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朝、映、踏、涨、更、深、渡、船”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跳墩上的歌”是什么意思。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2、领悟“跳礅上的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结尾句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你看到了谁?他们去干什么?在路上遇到了一条小溪,他们是怎样过去的?我们把小溪里这些条形的石头叫什么呢?相机板书:跳礅

  2、学*生字“礅”。

  3、师述:有一群农村小朋友,他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一条小溪。小溪上没有桥,要过这条小溪得踏着河里的条石排成的跳礅儿。晴天过河还好说,下雨天过小溪麻烦就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课文《跳礅上的歌》,看看这些农村小朋友是怎么过河的。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检查预*情况,了解文章大意

  课文中有哪些人物?文中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跳礅的?找出有关句子画上“~”。()(2)跳礅上的歌是一支什么样的歌?用“—”画出来。

  2、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思考题一,相机学*第一自然段

  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跳礅的样子?

  ⑵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哪句话具体写了跳礅的样子?

  ⑶学*第二句:这是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课件展示“琴键”和“跳礅”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感情朗读这一句,并把这句优美的句子背下来,并仿说比喻句。

  2、学生汇报思考题二,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快乐的歌、友爱的歌、赞美的歌。答后再问:“快乐的歌”是谁快乐?“友爱的歌”是写谁和谁的友爱?“赞美的歌”又是赞美谁呀?

  3、过渡:这三支歌都是在什么地方唱出来的?那为什么跳礅上每段歌又不一样呢?接下来我再来学*二至四自然段。

  五、分组学*二至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提示:

  1、小朋友们什么时候过小溪?

  2、怎样过小溪的?

  3、结果怎样呢?

  学*形式:分为三大组,第一、二、三组分别学*二、三、四自然段

  六、检查学生学*情况

  学*第二自然段

  1、第一大组指派代表按学*提示的思考题汇报学*情况,课件出示这个段的文字,老师相机板书:跳。并从这个“跳”你能体会出小朋友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2、学*本段生字、词。

  (1)过小溪的时候,课文中还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字“踏”,除了这个生字,这个自然里还有哪些生字?并相机学*多音字“朝”。

  (2)全班齐读含有生字的词语:朝阳、映照、踏着、淙淙。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背一背这一自然段。

  学*第三自然段

  1、第二大组指派代表按学*提示的思考题汇报学*情况,课件出示这个段的文字,老师相机板书:蹚。

  2、课件出示蹚过小溪的图片,理解“蹚”的意思,并问:我们蹚小溪时,大哥哥、大姐姐会说些什么?我们又会说些什么?

  3、学*生字词:为什么要蹚小溪呢?你还能用文中的一个字说出蹚过去的原因吗?学*生字“涨”。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相机学*“浑浊”。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达到熟读成咏。

  学*第四自然段

  1、第三大组指派代表按学*提示的思考题汇报学*情况,课件出示这个段的文字,老师相机板书:渡。

  2、学*生字:理解“渡”的意思,并与“蹚”进行比较,从这两个动词中,你能体会到哪个自然里的水还要深?相机学*本段最前面出现的两个生字“更深”。

  3、播放老师背着小朋友们渡过溪的各种图片,并进行适当的解说,让学生从中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4、看了这些图片,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5、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背下这一段。

  七、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齐读最后个自然段,问:“我们”在这一支支动听的歌声中,有什么变化呢?师板书:我们一天天长大。

  八、总结全文

  1、在大哥哥、大姐姐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分蛋糕与吃蛋糕时的喜悦。

  2、激发学生的想象,并描绘出造型各异的蛋糕。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分割方法,把蛋糕分割后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

  教学重点:

  1、是否能大胆想象,并描绘出新颖的蛋糕。

  2、能否采用与众不同的构图。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蛋糕的范画、各种颜色的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剪刀、胶水、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安静,整顿课堂秩序,开始上课。

  二、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亲戚朋友都会来帮你过生日,那么小朋友们,你们都见过和吃过什么样造型的蛋糕呢?

  三、讲授新课

  生:心型的、圆形的,三角形的……

  师:那么你觉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形状的蛋糕呢?它代表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你吃蛋糕时,带着怎样的心情?

  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范画,介绍蛋糕的种类和作用。

  师:你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请你来为他们设计一块蛋糕,你想怎样来设计?蛋糕上可以画些什么?(小动物、花、还可以写上给爸爸妈妈祝福的话……)

  四、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真是太棒了,老师也忍不住想来画一画了,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呢?可以用水彩笔、油画棒,可以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形状可以你自己来设计。现在请同学们开始设计吧!

  五、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生日的小主人,可别性急,要吃蛋糕时,先得考考你,大胆切开它,还能变个啥?

  六、讲评

  教授点评学生作品。

  七、小结

  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积极主动,学生画的蛋糕很漂亮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对于剪裁和摆放需要多多辅导。

  八、课后拓展

  启发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立体的蛋糕。

  小学一年级教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分析字的笔画,正确书写巾、衣、本、牙四个字。

  2、听故事,讨论怎样才能见到雪孩子。

  3、初步体会会意字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文天地中的学写字的练*

  1、独立说说巾、衣、本、牙四字的笔顺并书空。

  2、玩一玩我说你写的游戏。学生说一个字,例如:以,找另一个同学书空笔顺。

  3、写字。看谁写得又准确又漂亮。

  二、字形小魔术

  1、出示木字,抽生读一读,书空写。

  2、你能给木字加一笔变成另一个字吗?开动脑筋想一想。(本、术、禾)

  3、出示力,请你变魔术,加两笔后让它变成另一个字。(办、为)

  4、出示巴字,请你给它加偏旁,看能变成哪些字?(把、吧)

  5、你还能给哪些字变魔术?互相说一说。

  三、读一读,继续往下说词语。

  1、出示词语:青蛙、刺猬、熊、蛇,你觉得这些词语表示的是什么?(动物类)你还能说出哪些动物名称来?

  2、第二类:黄色、红色、绿色,是表示颜色的,请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3、第三类:围巾、棉衣、手套,是表示衣物的,请说说表示衣物的词。

  4、你还能说出哪些词是一类的?

  四、照样子说一说

  1、例句:冬天的本领真大呀!

  2、句式:谁真怎么样?

  3、请依照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九九歌》

  1、自由朗读,看你从中能读懂点什么?

  2、你知道这首儿歌讲的什么意思吗?

  3、教师介绍有关节气的'知识。领学生揣摩儿歌的意思。

  4、读一读,争取能背诵。课后背给爸爸妈妈听。

  二、听雪孩子的故事。说一说,怎么才能见到雪孩子?

  1、听老师读两遍故事,可让学生提一些关于内容的小问题,检查学生是否听懂了。

  2、分组说一说,怎么才能再见到雪孩子?老师不要讲太多的自然常识,让学生问、学生答。

  3、试着把故事接着讲下去。第二年冬天,又下雪了

  三、语文天地的学法指导:初步体会会意字的特点

  1、想一想,你从这些字中发现了什么?

  2、收集这样的字,写在本子上,再和伙伴们交流这些字的特点。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3)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范文十份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1

  1. 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教学例题

  1. 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懂得了很多课堂纪律。老师问问大家,当我们想发言的时候应该先怎么样?(指名回答)大家举手看一看?(让学生在座位上举手)

  提问:大家举的是哪只手?没有举起来的这只手是(左手)谁来说说怎样区分左、右手?

  谈话: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在我们的身上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设计意图:在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位置关系中,体会左、右是学生学*的难点。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直观感知左和右,为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小游戏:由慢到快听口令做动作(想想做做第1题)。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充分感知左和右。]

  2. 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出示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

  谈话:小朋友们上课坐得多整齐啊!你能用我们刚才学*的左和右来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如果有的学生说小明坐在左边,则启发:这样说不够完整,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坐在谁的左边吗?

  小结: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后汇报。

  [设计意图:两个人的左右关系要明确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学生一开始学*的时候不*惯这样的表达。教师利用教材上学生上课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描述两个人的左右关系,初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联系教室里的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2题)。

  让每个学生自由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或竖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所处的位置。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而不能只说谁在左边或右边。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由两个人的左右关系过渡到三个人的左右关系,是学生认识的难点,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自觉采用完整的表达。]

  3.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可以用前、后的关系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惯和应用意识,巩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前、后的位置关系。]

  二、 巩固深化,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星期天,小熊买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好朋友(多媒体出示情境图)。谁来说说小熊都买了什么?

  提问:每个小朋友可以选一样,但是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让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设计意图:给单调的练*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观察、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的乐趣。同时,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把小尺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几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几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要求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

  3.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第5题可让学生先看图说,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说。

  三、 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提问: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揭示课题:认位置)

  谈话:课后,请小朋友们用你们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说一说,好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程和掌握的知识,鼓励学生用已经学到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的世界,培养数学的眼光。]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2

  【教材分析】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是学*计数、计算和ht的学*的准备性知识。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的好*惯。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关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形状相同但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引导观察教师选四名高矮差距较大的学生到讲台。让学生观察。

  问:看到他们四个同学。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二)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后,先与同位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可能说衣服的颜色不同、男女性别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师都给予肯定。

  启发引导说出学生有高有矮。

  教师板书:高矮

  【设计意图:创设此情境是通过学生观察引出“高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一)引入研究的内容教师选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两边。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可能说:看不出谁高谁矮。或说甲高、乙高、一样高)。

  (二)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1、怎样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两人站在一起比;(2)两人拉紧绳放在头顶。看哪头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个小桥让他们通过;(5)靠墙作记号等。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强化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再来比一比。

  (1)教师选一男(高)一女(矮)两生上台比一比。

  要求: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学生比较后会说:、‘男生高。”教师趁机和男生站在一起。让学生比一比:“我们俩比。谁高谁矮?’’学生会说:“老师高。”教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你们刚才说男生高,现在又说老师高至到底这个男生是高是矮呢?”

  (2)小组讨论。应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两个同学来比一比。

  学生比时。让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在讲台下。教师问:

  “这样比行吗?为什么?’’再让一生抬起脚后跟比。问:‘。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这样比不行。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行。学生可能会讲:不合理、站得不一样高、应站在同一水*线上比等。

  3、出示两个瓶子(下面不齐。并用纸遮住。只让学生看到上半部分)。

  问:猜一猜,这两个瓶子哪个高?哪个矮?

  大多数学生会说:上面高的那个高。这时教师再打开纸让学生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高矮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从中受益。

  学会合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不生明确高矮是相对的;比较高矮时要合理。要合乎规则。要站在同一水*线上比;还要明白比长短、比高矮都要9体看。全部看。橄得看问题要全面。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一)投影练*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练*一第7题图。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充分说,也可和其他动物比)),

  (二)摸高活动和搭高活动1、学生站在地上摸。

  2、跳起来摸(活动后学生谈体会)。

  (三)游戏活动1、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从每个班选10名的学生参加入场式,咱们班这么多学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老师选出来吗?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汇报)。

  2、自由结合成小组((5—8人)按高矮排成队。比一比。看哪组又快又好(学生自由活动后。说一说是如何排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充分体验比较高矮的多种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畅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遗憾?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知识是无限的。增强继续学*的欲望。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比长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既联系生活又巩固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本节课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创设了多种实践活动,实现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感知高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产生。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特别是在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活动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的意识。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3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好,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统计活动,了解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质量问题,使学生感受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及估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中小组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估计物体的质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张秉贵的照片,提问:你们认识这个人吗?生:不认识。师: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是一名优秀的售货员。他的特点就是顾客要多重的糖,他一把抓起来放到秤上一称,准得连一块糖也不差,所以被人们尊敬的称为“一抓准”。你们知道他为什么抓得那么准吗?就是因为他勤学苦练,练就了能够准确的估算物品质量的绝活。你们想不想向他学*?生:想。

  二、实践活动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模仿一个购物的场景,评选出咱们班的小“张秉贵”。

  1.活动要求:

  (1)同学在小组活动时要互相帮助。

  (2)当你在准备称物品时遇到人多地情况下要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排队等候。

  (3)活动时说话要轻,不要影响到其他组。

  (4)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估计物品的质量,先不考虑物品的价钱。

  2.活动过程:

  (1)同学们把要买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最后拿到售货员那里称一称,看看你的估算准不准,把估算和实际称的数据请记录员帮你记录下来。

  (2)老师想先做一次售货员,你们做顾客,你们同意吗?(同意)请你拿出带有红色标记的物品,先在手中掂一掂,再估一估,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指名回答)咱们把物品放到秤上称一称,看谁估算的最准。(500克)请同学们再来轮流掂一掂,这就是重500克的物品。

  3.你还想买别的物品吗?

  (1)角色分配:每组选定一个售货员,一个记录员,一个汇报员,其他同学做顾客。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活动(略)。

  (3)全班交流。同等质量的物品都有哪些?(小组汇报)

  (4)评选小“张秉贵”。每组评选出一名同学。

  (5)提数学问题。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你手中的物品,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小结:

  出示生活中的物品:

  1、出示一袋奶,你们估计它有多重?出示一盒奶,估计它有多重?出示一袋包子,估计它有多重?

  2、药品:在药盒上找数学信息。师:克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3、营养配餐:找数学信息。(师指说含量)师:克的知识能让我们的营养均衡。看来克与千克的知识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计算减数是9的退位减法;并通过交流和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能正确地计算减数是9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学*、积极思考的*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计算减数是9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小兔买铅笔的场景)。小白兔特别爱劳动,兔妈妈为了奖励小白兔,一大早就带着小白兔来到文具店买铅笔。我们一起去瞧瞧吧!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1、交流,同桌说一说。

  2、全班汇报。

  二、互动新授袋鼠阿姨有15枝铅笔,小白兔要买9枝铅笔,我们帮袋鼠阿姨算一算还剩多少枝呢?你能根据要求列出算式来吗?15-9=?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先摆一摆,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在纸上列算式,摆小棒。

  1、先摆15根小棒,再从中一根一根地拿掉,拿走9根后,就知道还剩6根。

  2、先把摆好的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再从10根里拿掉9根剩一根,把这一根加上5根,就得到还剩6根了。

  3、把9根小棒分两次拿。先从15根里拿走5根,再从10根里拿走4根,最后只剩下6根了。

  4、想9+6=15,反过来15-9=6。

  【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说明题意,要求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先做一做,再算一算,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实物和算式的联系,理解运算道理。

  2、完成教材第3页3-5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在教材上完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概括总结,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反馈了学生的学*效果。

  教师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科书6869页 统计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数据整理,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和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统计过程,感受统计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主给小组命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统计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森林里的大象家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它来了

  (电脑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非常高兴。我邀请了许多客人来我家做客。瞧,他们来了)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

  下面让我们看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各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日宴会引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分组整理,探索方法

  下面让我们来分一分、排一排,看哪个小组能一下就能清楚的知道来了那些客人,各有几只?(每小组一幅图,图上小动物可以取下)

  小组合作、讨论、操作。

  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小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

  教师奖励优秀小组五角星。

  师:看了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如:小狗有4只;小猴有5只;小猴和小狗一共多少只?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以开放的问题你能知道些什么?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收集信息的能力。]

  小结揭题:小朋友这么多的发现,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统计(板书)。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整理鲜花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客人给大象带来的鲜花,你们能帮助大象统计一下吗?

  学生将学具鲜花统计在课本第69页的图上。

  小组内交流。

  师:从这张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

  同学们,大象为了感谢大家帮它统计小动物和鲜花的个数,准备了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出示装满水果的盘子图)。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把它从书的附页上剪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摆成象形统计图。

  问: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填表(书第69页)。

  3、整理五角星

  同学们,下面我们共同来整理各组得到的五角星。请各组派一位同学将本组的五角星贴在黑板上。

  生操作后,师问:同学们,从这张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说明哪个小组最出色?

  4、小结:今天学*了什么?课后你打算去统计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教师将整理鲜花、整理喜爱吃的水果、整理获得的五角星,寓知于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同时,课尾将学生推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7

  一、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保留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精选了100以内的加、减计算,提前安排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各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也作了调整,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儿童所接受。

  100以内数的认识不再按照数数、读写、比大小的顺序安排,而重新分成三段。第一段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结合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第二段认识几十几,结合教学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第三段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这样安排,学生容易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介于整十数之间的几十几,可以加深对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把口算和认数相结合,可以用数的组成作为口算的基础,使口算可以进行,通过口算又可以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在这里安排的口算内容又成为两位数加、减口算和笔算的基础。

  本册中安排的加、减计算只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没有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这是因为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对于动笔列竖式计算困难较大,也不乐意,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思考过程比较复杂,宜于安排在笔算之后。本册中的加减口算内容又分为两个单元安排,分别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这样分散安排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突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重点,前者重点是感悟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这一条重要的算理,后者重点解决加、减计算的进位、退位问题。

  由于一年级下册不教学两位数的加、减笔算,就腾出了时间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和部分乘法口诀。由于用小九九表教学乘法口诀,2~6的乘法口诀句数不多,容易记忆,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也比较容易,所以安排在一年级学*是可行的。这样安排还可以使学生在同一学期学*不同的运算,增加对所学知识的新鲜感。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材安排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这五种*面图形。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认识这些*面图形,符合儿童感知事物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细微的发展规律。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材安排的统计内容是让学生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继续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培养统计观念。

  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获得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 精心选取教学素材

  供数学教学用的素材应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应该蕴含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基于这种认识,本册教材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有数学内涵的素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教材主要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中选取学*素材,例如,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生物组养金鱼的数量,认识黑板、课桌、卫生红旗等物体面的形状,统计本小组同学几种文具的个数和家中电器的件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动物运动会,小猫钓鱼等。此外,教材还开始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如在商店里买东西、计算饲养场里的家禽只数、统计一个月里各种天气的天数等。这样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动机,可以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

  教材还注意同一单元采用的素材相对集中。如加和减(一)的主要素材是有关汽车的座位数问题,加和减(二)的主要素材是三个学生的画片张数,乘法口诀的主要素材是儿童乐园里各项活动的人数。素材相对集中,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材还注意素材的思想性,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如让学生说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素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关心家人、尊敬长辈的传统道德教育。又如计算**牙齿比乳牙多多少颗,结合场景图比较三个地方的温度,把写在毛毛虫身上的数学问题变成写在蝴蝶身上的算式等都承载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 注意改变呈现方式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数学学*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应该为学生提供学*活动的线索,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该适应并促进学生学*方式的改善。

  本册教学内容的呈现一般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展开数学学*。教材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对于每个领域的每堂课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探索和交流。

  例如,在教学数的计算时,一般是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再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欲望运用自己的学*策略设法计算在相互交流中修正或确认自己的算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练*过程中反思、校正、提高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识水*、思想方法不同而可能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材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有的计算内容用列举卡通人物的不同想法和算法的形式,反映教材编者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的预测,启示教师这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的计算内容不出现计算方法,只提出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怎样算的要求,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有的教学内容先扶后放,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对2、 3的乘法口诀,在学生自己图列式计算的基础上示范性地出示全部口诀,而4、 5的乘法口诀则留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填写,6的乘法口诀就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出来。

  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认识图形的过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通过观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一个面抽象出来的,引导学生经历对积木分类分化出要研究的物体观察物体的一个面抽象出图形给予图形名称列举生活中见到的此类图形的实例的过程,由直观到抽象,初步认识这三种*面图形。三角形和*行四边形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出来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引出三角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经历折、拼图形得到一个新图形给予图形名称出示含有此类图形的一些实物全面认识此类图形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初步认识这两种*面图形。

  再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材用一系列的统计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统计活动中学*统计知识,感受统计思想。本册教材中统计的教学重点是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比较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例题是统计散乱放置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三种学具的个数,以一人报名称三人作记录的方法随机统计,教材呈现了三个学生的不同记录方法,并要求讨论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这样安排,在于启示教师在教学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 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

  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核心概念所涉及的数学意识,是学*者对数学研究对象带有感性色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选择有用的策略。这些数学意识从属于学*者个体,不像前人总结出来的、普遍认同的数学基础知识那么明显,但却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内容,是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

  本册教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认数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对铅笔、木块、小棒等实物的观察并借助计数器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安排一些用100以内的数表达交流信息的活动,结合现实情境学*数的大小比较,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表示数量的悬殊情况,组织猜数游戏加深对数序和数的大小的理解。在认数和计算教学中加强了估计和估算。例如,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写整十数后看一看80接*100还是接*30?想想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在学生初步理解多些、少些等词语的含义后按要求做一些选择数值的练*,这些都是以后进行估算的基础。教学加、减计算结果的估算时,先示范65+30得九十几,然后让学生由模仿估算发展到说出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再发展到你能说出哪几题的得数比50小,哪几题的得数比50大吗?本册教材中的估算不但有序,而且量多。认数中安排了15道估算题,加、减口算中安排了7大题50小题,这些估算练*除了有助于形成估算意识、发展数感外,还有利于学生对是否需要进位、退位的把握,起到了对计算结果的预测、监控和检验作用。

  本册教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在认识每种图形时,教材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实物的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能够互相转换;还让学生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操作活动进行图形的变换,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参加统计活动,经历统计过程,在填写完统计表后,提出你从表里知道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去解决,从统计的结果可以了解情况,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初步培养统计观念。

  五、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本册教材作了如下安排:

  1. 改造应用题。

  传统数学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不给学生提供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把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是在做作业,而不是在解决问题;另外,用**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让学生沿袭固定的解题思路反复模仿训练,降低了开启智力的功能。本册教材对应用题作了改造,使其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部分。首先,不单独安排应用题单元,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其次,不教学**思考出来的解题思路,在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前,教材在练*中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把公鸡与母鸡、苹果与梨排列好,让学生凭对图形的观察,填写母鸡比公鸡多几只,公鸡比母鸡少几只,苹果比梨多几个,梨比苹果少几个。到教学例题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时,学生就会想到把两种花片排一排的办法,进而发现在排好的花片中,一个蓝花片对着一个红花片,最后剩下5个红花片,于是建立数学模型13-8,把现实问题抽象成了数学计算题。最后,在想想做做和练*中,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而其中许多题目需要学生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

  2. 安排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中安排学生到校园里看一看、走一走、数一数,用数来描述景物的数量,描述一段距离的长度。认识人民币的教材是以购物活动为主线编写的,在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参与购物活动,经历付钱、找钱等购物过程,产生对购物的体验。假日小队和快乐的队日活动都用情境图展现内容丰富的小队活动场面,前者在教材中用文字表达了9条信息,提出了5个具体问题,后者只用文字表述3条信息,提出1个具体问题。教材如此安排,很显然不是把这两次活动设计成综合练*,而是启示教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此外,本册教材还十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和对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培养,从更高的层次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

  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 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今天学*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 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 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

  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 )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整十数的数法

  1、师:谁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继续往下数,你能数到四十二吗?试一下。

  出示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学生将10个单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 (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100以内数的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

  2、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个十( )个一七十六 ( )个十( )个一

  九十四 ( )个十( )个一六十 里面有( )个十 一百 里面有( )个十

  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用到数数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过?自由汇报。

  如果这堂课的表现是100分的话,你觉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说说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活动

  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球,再数一数,有多少个球。 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比较快?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9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编排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动物运动会这一场景作为主题图,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图中的动物运动员有狗、兔、猴三类,按照参加运动项目的不同,又可以分成跳高和长跑两类。可教材并没有把“同一类事物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告诉学生,而是在热闹的场景中,通过卡通人物的提问,来启发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通过以上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使学生充分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情境中进行数据整理,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的信心。

  4、结合教学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倾听、表达、合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并用当节课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以上三个方面统计,发现问题,提出可行计划。

  教学重点:体验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我介绍及本节课教学内容简单说明。

  2、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又开始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赶来参加这难得的盛会。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去参加呢?那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干什么!(引导学生看主题图)

  二、收集信息、感受不同。

  1、观察与交流。

  2、解答。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3、比较、感受统计。

  三、应用实践、体验不同。

  1、做课本第93页的第2题。(1)读题 ;(2)解答; (3)订正;(4)说一说。

  2、做课本第93页的第1题。(1)理解“最”字;(2)建议调查方式;(3)学生调查;(4)你发现了什么?

  调查一个小组,组中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种电视节目和最喜欢的球类活动,再在全班交流,把结果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合计体育文艺动画人数

  最喜欢的球类活动合计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人数

  四、课堂评价、提出计划。

  1、其他教师评一评。

  2、互评。

  3、统计。

  4、说一说。

  五、回顾总结、设想运用。

  1、你今天学了什么? 2、生活中你想用统计吗?

  2、生活中你想用统计吗?

  可能让学生自己观察表格,说说表格的具体意思,独立思考应该怎样收集图中的数据,然后再小组讨论。在填表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要有遗漏。

  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表中得到的结果。思考:我们把刚才的这个过程,称之为什么?引出课题统计。

  思考讨论:上面这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自己的统计经验出发,讲讲自己的体会,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三、联系实际。

  教师谈话:看完了动物王国里的运动会,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开展一次自己班里的运动会呢?要开运动会,得调查一下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比赛项目。

  学生小组合作,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并完成以上的两张表格,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整理填在老师准备的表格中。

  四、拓展练*。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张表格。

  思考: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张表,对同样的图形进行统计,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五、整理归纳。

  在小组里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想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做些什么呢?

  数学小学一年级教案 10

  (一)创设情境:猜一猜,它是谁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齐答)喜欢,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观察物体。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我这里有一张小动物的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呢?(出示一张小动物的背面图,学生很好奇,纷纷做出判断。)

  生1:好像是鹅。

  生2:是鸡。

  …

  师: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另一张照片。(出示小动物的侧面照片。)

  生:是鸭子。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出示小动物的正面照片。)

  生:鸭子!猜对了!(学生很兴奋。)

  师: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得对呢?

  生1:背面不好认。

  生2:从后面看不出特征。

  生3:光看后面看不出是什么动物,看到它的侧面我就猜到是鸭子。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后面,侧面,前面。)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因为照相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拍到小动物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要想辨认它,就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新知:观察小汽车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课前每组学生的桌上准备了一辆玩具小汽车。)

  生1:我看到的是车的尾部。

  师:哪些同学也是看到车尾?请站起来。(每组均有学生站起。)

  生2:我看到的是车头。

  …

  生3:我看到的是车门和两个车轮。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和组内同学换座位观察一下好吗?

  (学生很高兴地在小组内互换座位。)

  师: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小汽车的哪个面?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小汽车进行了观察,(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笑笑和淘气也在观察小汽车。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生1:淘气站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第一幅图是他看到的;笑笑站在车的侧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生2: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他站在车后面,看到的是车尾;第二幅图是笑笑看到的,她站在车的侧面,看到车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淘气和笑笑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1: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淘气站在车的后面,笑笑站在车的侧面。

  生2: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汽车的形状也不一样。

  师:刚才,我们坐在座位上观察了玩具小汽车的前面、侧面和后面,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把玩具小汽车拿起来,就可以从下面观察,教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观察物体》。

  师:你真会想办法!现在请小组长拿起玩具小汽车,其余同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车的底盘。

  生2:我看到了车的四个轮子。

  …

  师:通过刚才的学*,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我坐的位置不同,看到车的形状也不同。

  生2:我发现要看清玩具小汽车的样子,可以从它的前面、后面、侧面和下面去观察。

  生3: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东西的形状也不一样。

  …

  师:对!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看清物体的全貌,该怎么办?

  生1:把几个面都看一看。

  生2:可以转一圈看。

  师:你们的办法都不错!

  (三)应用拓展:小摄影师――连线――模拟――游戏

  1.小摄影师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假如我们现在给一个同学照相,请同学们用手做相机,如果这个同学站的符合要求,你们就说"咔嚓",好不好?

  (学生很兴奋,师请一男生上讲台,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师:照侧面相。(男生侧面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师:正面相。(男生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

  2.看图连线

  师:同学们摄影师当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2题,学生很顺利地说出准确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击连线。)

  师:这两道题没有难住你们,有信心做下一道题吗?

  3.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师:各小组取出茶壶,要求把茶壶把正对黑板。请同学们坐在座位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你看到的形状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纷纷根据看到的茶壶形状,用肢体模仿。)

  师:(问一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我看到茶壶把在左边,就左手叉腰;茶壶嘴在右边,右手就向右伸出去。

  师:(问一生)你的动作怎么和他相反呢?

  生:我看到的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我就向左伸左手,右手叉腰。

  师:(指一生)你又为什么这么做呢?(模仿学生两手合十前伸的动作。)

  生:我只能看到茶壶嘴,看不到茶壶把,我就这样做!(说完又做了双手合十向前伸的动作。)

  师:同学们做的动作和回答都很精彩!淘气、笑笑也在观察茶壶。(课件显示第13页第3题)他们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画,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再在书上连线。

  (学生讨论后在书上连线,集体反馈、订正。)

  4.游戏:看图找位置

  师:同学们练*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玩具和一个配套的信封。现在请各组小组长把玩具正面对着教室黑板在桌上放好,组里的每个成员都从信封里抽一张图片,当老师说"开始",你再看图片上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再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记住:不许转动玩具!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学生按要求放好玩具,抽出图片。"开始"的口令发出后,学生看图片,找相应的位置。学生找到位置后,各组汇报游戏情况。)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4)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学*目标:

  1、学会“冰、放、味、另、及、巾、伟、直”8个字;会认“糖、场、颗、捡、袋、盼、快”七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感受神奇的想象带来的快乐,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感受的雨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想象下糖果雨时会是怎样奇妙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

  三、学*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读课文第二句。体会下冰雹的情景,体会糖果雨来的急,出乎意料。学生再读。

  3、看图,说说自己看到的情景,通过读书,借助课件理解“五光十色”。

  4、再读第二句,表达惊喜、兴奋的心情。

  5、那会是什么呢?学生自由朗读第三句。

  6、尝尝自己带来的糖,告诉同桌时什么味道。

  7、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冰、放、味、另”,你们还记得它们吗?齐读生字。

  2、找找有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3、你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吗?说一说。

  4、范写生字。

  5、学生练*写。

  6、展示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

  二、自由感受2、3自然段。

  1、首先发现糖果雨的人会怎样做、怎样说呢?你们读一读吧!

  2、学生自由练*读句子,老师参与辅导读出“快来呀!”——惊喜的语气。

  3、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读给大家听。

  4、体会“密密麻麻”“塞得满满的”“捡都来不及捡”

  三、学*4自然段。

  1、雨停了,地面上是什么样子?

  2、学生们和老太太们都做了什么?

  3、指导朗读。

  四、学*5、6自然段。

  1、自由读5、6自然段。

  2、你想对皮昂比诺小镇上的人们说些什么?

  五、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及、巾、伟、直”,你们还记得它们吗?齐读生字。

  2、你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吗?说一说。

  3、范写生字。

  4、学生练*写。

  5、展示作业。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会写6个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都有朋友吗?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朋友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发言。

  2、引出课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

  2、反复读课文,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小组交流——全班师生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在四个人小组中交流,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疑难所在,以便具体指导。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

  四、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1、书写

  (1)学生自己书写。

  (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

  2、通过编故事,复*、巩固生字。

  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

  五、拓展思维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推荐诗歌《没有不好玩儿的时候》。

  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小鸟和小树由孤单到快乐的生活经历。告诉孩子们有了邻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游戏,才能享受快乐的生活。

  在理解课文时我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谈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我们的生活才会很快乐。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识字,用“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知道“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教学重点,我这样展开教学:

  在识记生字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我先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再作总结:结合图片识记“窝”,认识子字旁、倒八。

  在精读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和快乐。

  1、指名分段读课文,填空:树和喜鹊一开始xx,后来xx。

  2、树和喜鹊一开始为什么孤单?

  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三个“只有”、“一棵树、一个鸟窝、一直喜鹊”,体会“孤单”的意思,明确联系上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快乐起来了?

  师总结:有伙伴才快乐!

  我的不足: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做得不够好,不知到底如何用具体的方式指导学生读课文。以后我会多思考、多努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并积累带量词的短语。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意思,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词卡、拼音卡、课件、(水果、糖果等)实物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有苹果、枣,糖,同学们喜欢吃吗?好,同学们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动脑,等下课以后老师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吃,好吗?

  (二)复*旧知

  我们先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老师的口形,找到正确的词语卡片和拼音卡片,再读一读。(复*本课所学词语)

  (三)导入新课

  (拿出一个排球和一个乒乓球)同学们请看,这两个球大小一样吗?不一样。排球大,乒乓球小。(板书课题:大小)(再拿出装有很多乒乓球的一大盒乒乓球和装有3个乒乓球的一小盒乒乓球),比一比,这两个盒子里的乒乓球一样多吗?不一样。大盒子里的乒乓球多,小盒子里的乒乓球少。(板书:多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七课《大小多少》,齐读课题。

  (四)理解课文

  1、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1)、教师课件出示一头黄牛和一只猫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动物?(生答后教师在图片下出示词语,黄牛、猫。)

  (2)、问:一()黄牛,一()猫。生答后出示一头、一只。

  (3)、问:黄牛和猫比一比,哪个大,哪个小?生答后课件出示词语大、小并补充完整第一小节句子。

  (4)、打手语读句子。

  (5)、板书:头只

  (6)、讲解:头和只都是量词(板书),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比如:(出示图片)一头猪,一只兔,一头象,一只鸡,一只鸭,一只鹅,等等。

  (7)、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身边什么东西大,什么东西小?(师举例:老师的手和学生的手,老师的鞋子和学生的鞋子,老师的衣服和学生的衣服等等)

  2、再来看图:

  (1)、教师课件出示一群鸭子和一只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动物?(生答后教师在图片下出示词语,鸭子、鸟。)

  (2)、问:一()鸭子,一()鸟。生答后讲解:很多鸭子聚在一起,我们说“一群鸭子”。出示一群、一只。

  (3)、问:鸭子和鸟比一比,哪边多,哪边少?生答后课件出示词语多、少并补充完整第二小节句子。

  (4)、打手语读句子。

  (5)、板书:群

  (6)、出示补充的图片和数量词组并讲解:我们还可以说“一群鸟、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大雁”等等。

  (7)、再来观察一下,我们身边还有什么可以用多、少来比较?(师举例:听课的老师有多少人,上课的学生有多少人;糖和枣的数量对比;学生文具数量的对比等等)

  2、我们来看第三组图片。

  (1)、教师出示苹果和枣的图片,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自己上来比一比,师指导:①比什么?(比大小)②哪个大?哪个小(苹果大,枣小)③一()苹果,一()枣(板书:个、颗)④师生齐说句子后课件出示完整句子并朗读

  (2)、师启发:除了“一个苹果”,还有一个梨,一个香蕉,一个橘子,一个西瓜,等等;“颗”*时用得比较少,除了课文中的“一颗枣”,还有(出示图片):一颗扣子、一颗心、一颗星,一颗糖等等

  3、我们来看第四组图片。

  (1)、教师出示杏子和桃的图片,问:谁上来比一比?(师指导并重点演示“堆”的意思:一堆枣、一堆粉笔、一堆糖)

  (2)、师出示第四小节句子并指导朗读。

  (3)、板书:堆

  (4)、拓展:我们常见的还有(出示图片)一堆萝卜,一堆西瓜,一堆西红柿,一堆白菜等

  (五)巩固练*

  1、师: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下面我们来朗读课文,注意口形要正确。(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齐读、对口令读、分男女读、师生对读。)

  2、我会说:(看图把句子补充完整)

  一边(多),一边(少),一个(大),一个(小),

  一盒(橡皮)一把(刀)。一(个)西瓜一(颗)枣。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理解了“大”“小”“多”“少”的意思,学*了一些带有量词的短语,希望同学们在*时的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学会运用我们所学的内容,相信大家的语言会更优美,更生动。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数量短语。

  教学目标:

  1.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

  2.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主、书、门、我”等带点的汉字。体验“点”在不同位置不同笔顺的书写规则。

  3.能正确认读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感受轻声音节的读法。

  4.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主、书、门、我”等带点的汉字。体验“点”在不同位置不同笔顺的书写规则。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带有轻声音节的词语,感受轻声音节的读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玩个“我来指,你来说”的小游戏,好不好?师指身上不同的部位,生快速说出部位的名称。

  2.新课导入。

  看到我们玩游戏,《疯狂动物城》里的朱迪**也来了,这节课我们跟着朱迪一起到语文乐园游玩吧。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书上识字加油站的八个词语。

  领读,生自由读词语。

  2.读完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讨论交流。

  预设: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我们身体的某一个部位。

  这些词语大部分都带有同一个偏旁。

  3.小组内合作正确朗读词语,然后相互之间比赛正确认读词语。

  4.你还知道哪些器官的名称?说一说。

  生思考,指名说一说。

  预设:我还知道“耳朵”和“手指”。

  我知道“头”也是身体的一部分。

  出示拓展词语“眼睛、耳朵、手掌”及相应图片。

  5.出示:眉、鼻、嘴、脖、臂、肚、腿、脚,识记生字。

  生自由认读生字、齐读。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预设:我能记住“鼻”字。因为人们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自己的意思,所以“鼻”字的上面是自己的“自”。

  “嘴”字可以通过记住偏旁“口字旁”来认识这个字。

  6.出示:脖、臂、肚、腿、脚,这几个带有月字旁的字。

  生观察生字,明白带有“月字旁”的字表示身体某一部位。

  三、字词句运用

  1.出示词语:胆子、粽子、镜子。

  师领读,生齐读词语。

  读完这行词语,你发现什么?

  预设:这一行的每个词语后面都有“子”字。

  这一行的词语都是两个字的词语。

  2.出示词语:爸爸、妈妈、哥哥。

  生自由读一读词语。

  读完这行词语,你发现什么?

  预设:这一行的词语都是两个相同的字。

  这一行的词语都是关于人物称呼的词语。

  3.出示词语:故事、月亮、时候。

  生齐读所有词语。

  读完这三行词语,你发现它们的读音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预设:这几行词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轻声。

  这些词语都是我们学过的词语,很熟悉。

  4.指导读好轻声词语。

  师范读轻声词语,生跟读。

  开火车检测轻声词语的掌握情况。

  5.你还知道哪些轻声词语吗?说一说吧。

  生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我知道“哥哥”、“妈妈”也是轻声词语。

  我还知道“石头”、“窗子”第二个音应该读成轻声。

  四、书写提示

  1.出示汉字“主、门、书、我”。

  师生同步比赛书写“主”、“门”、“书”,看谁的笔顺正确。

  同桌之间比赛书写“我”字。(教师提示独体字书写时按照正确的间架结构和笔顺进行书写。)

  2.看看这四个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能找到吗?(都有点)。

  总结带点字的书写规律:笔画“点”在字的上方或者左上方时先写点;“点”在字的右上方时,后写点。

  3.巩固书写四个汉字,提示写字时要保持良好的坐姿。

  五、日积月累

  多媒体出示古诗图片及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汇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订正。

  3.古诗中,“童子”是什么意思?(指年少的学童)。“云深”又是什么意思呢?(指山间林深云密)。

  小组合作探讨古诗意思。

  4.介绍诗人贾岛,帮助学生了解作诗背景。

  5.分角色朗读,指导朗读技巧。

  教师扮演诗人,学生扮演童子。师生合作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诵读。

  6.配乐朗诵,背诵古诗。

  六、和大人一起读

  1.出示:《妞妞赶牛》的图片。

  2.你从图片上看到的主人公是谁?她在做什么?

  预设:主人公是小姑娘,她在和小牛一起玩耍。

  我认为主人公是妞妞,她在放牛。

  3.教师示范读绕口令。

  4.结合图画演示,师生逐句学*绕口令,正确读准字音。

  5.多种方式诵读:小组比赛读、同桌互读。在自然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感受绕口令内容、字词的发音等。

  6.布置小任务: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读《妞妞赶牛》这首儿歌。

  【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编排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有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更重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两只小狮子》是新教材二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且存在着大量的^对`话,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词语的理解把握得不准确,对课文的内涵理解也不太清晰,因此,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会写“练、*”等6个字。学*积累“懒洋洋”这一类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认识了可爱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出示两只小狮子图。

  2、板书课题。随机学*“狮”的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认识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画下来,借助拼音朋友,多读几遍。

  2、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请组长领着小伙伴把课文再读一遍,然后学*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自主识字,学生的兴趣浓)

  3、检查生字学*情况(用“和狮子交朋友”的游戏检查字音。交流记字形的好方法。)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随机指导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和哪只小狮子做朋友呢?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1、2自然段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分别读出写两只小狮子不同表现的句子。

  3、指导读第一句:一只小狮子整天练*滚、扑、撕、咬,非常刻苦。

  A、指名读。

  B、课件展示出“滚、扑、撕、咬”四幅图片

  C、请四个学生学学“滚、扑、撕、咬”四个动作。

  D、、学生再练读,边读边想象小狮子练功的情景。

  4、指导读第二句: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

  A、指名读

  B、看图说说这只小狮子的样子。

  C、请学生表演“懒洋洋”的样子,并把“懒洋洋”这个词贴到黑板上恰当的狮子图身上。

  D、看着图,把它懒洋洋的样子读出来。

  5、请两名同学把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读出来,其他同学可以配合做动作表演。

  6、你想对这两只小狮子说什么呢?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复*环节的趣味性设计、学*内容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孩子的学*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

  四、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1、用生字组词

  2、指导书写第2自然段的5个生字

  学生观察,教师范写,学生临摹,师生讲评。重点指导“练”

  【教学目标】

  1、复*复韵母,鼻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通过给动物挂牌,联系生活实际拼读音节,拼读儿歌等多种方式的活动,使学生更熟悉,准确地拼读音节。

  3、通过看图讲故事,进行观察,表达,思维的综合训练。

  4、巩固所学的汉字,让学生准确认读。

  5、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进行系统的复*。

  【教学重难点】

  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区分;三拼音节的正确读音。

  【教学准备】

  声母,韵母,音节卡片,动物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3课时。

  【学情预测】

  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区分是难点,在学*中学生出过问题,教师要强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按声母的顺序连线组成动物图形,复*声母。看图读拼音,连动物与音节。读音节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题:描描读读

  1、读韵母卡片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许多韵母,并和他们成了好朋友,你们能不能叫出好友的名字呢?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制作的韵母卡片,跟这些老朋友打打招呼。(认读手中的卡片)

  2、同桌考一考,帮一帮,比一比。

  3、哪个小朋友能自告奋勇,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韵母?

  4、不但要准确叫出老朋友的名字,还要能写出老朋友的名字,请小朋友试着用线描一描。

  5、及时展示漂亮的作业。

  第二题:我会连

  1、今天动物园又来了一些动物,它们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现在去看看吧!第一位动物朋友出场了,谁认识它?(逐一出示6种动物)

  2、现在动物园的叔叔,阿姨要招牌一些小朋友给这些动物挂上牌子,让所有人都能和这些动物交上朋友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谁想来应聘?不过应聘者得先把这些音节读准,才能准确地给动物挂上牌子。(学生自己试着读音节)

  3、请学生将打乱的音节卡片放在相应的动物下面。(要求先读准音节)

  4、开展把动物带回家的游戏,将动物头饰放在讲台上,学生拿卡片到讲台前,先读准音节,说一句话:我带( )回家去。最后带上动物的头饰走回座位。

  5、你还认识哪些动物?你能拼出它的名字吗?(进行扩展延伸)。

  第三题:读读画画

  1、你们喜欢秋游吗?去秋游时你最想带什么东西?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秋游的东西,出示音节卡片,学生自由拼读并涂上喜欢的色彩。再请学生拼读给大家听。

  3、你想带哪些东西?请你准确拼读物品的名称,在相应的音节上涂上你所喜欢的颜色。

  4、想一想,吃的,用的带齐了吗?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给哪些物品涂上了颜色,并准确拼读这些物品的名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说故事。对已识生字进行巩固。在阅读中巩固汉语拼音。读儿歌,记儿歌。

  〖教学过程〗

  第四题:我会讲

  1、出示挂图: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⑴ 出示音节dú mù qiáo 让学生拼读,想想为什么叫“独木桥”?

  ⑵ 小白兔背着书包要去哪里?出示音节 xué xiào ,让学生拼读。

  ⑶ 猴妈妈带着小猴去哪里?桃树在什么地方?

  2、提出问题,续编故事。

  ⑴ 小兔到学校,猴子摘桃子都要过独木桥,他们会怎么过桥?

  ⑵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续编故事。

  3、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

  ⑴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小兔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⑵ 鼓励学生想象过桥的多种方法。

  第五题:我会读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2、课文有一首描写了这幅图的景象,请小朋友读读。

  ⑴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⑵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质疑解疑:先让学生谈理解,并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再请小朋友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同学。(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地让学生上台,看图指出“红色的蝴蝶”,“黄4534535aaa色的小鸟”)

  4、指导朗读,背诵。

  5、扩展活动。说一说:秋姑娘发来了什么电报?(想象电报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系统复*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区分形*字母。

  〖教学过程〗

  第六题:我会读

  复*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1、拼音老朋友又和我们见面了,谁能准确叫出这些老朋友的名字?请小朋友开火车读。

  ⑴ 出示声母让学生认读,认读后想一想,这些都是什么?(声母)

  ⑵ 出示形*的声母让学生辨析比较。

  b——d p——q f——t 编儿歌记忆字形。(如: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手举伞柄ttt;手拄拐杖fff。)

  做动作记住字母形状。(如:老师说b,学生就用右手往下压。老师说p,学生就用右手往上顶。)

  动手摆一摆,读一读。用半圆的纸片和牙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每摆完一个字母,就读出字母的音。

  ⑶ 出示音*的声母让学生认读,要求发音准确。(zh z 、 ch c 、 sh s 、 n l )

  2、做游戏:找朋友。如:学生说一词语“白云”,手中拿白云,你的朋友在这里。

  3、扩展活动:

  ⑴ 做游戏,找朋友:

  用绳子在地上围一个大圆圈,一部分学生举声母卡片在圈外。大家一起跳找朋友的舞蹈。跳完一曲,看看音节,然后一起拼读两遍。若声母和韵母不能组成音节。

  ⑵ 拼读音节:

  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拼音掌握情况自行设计。

  教学目标 :

  1. 认识“懂、貌”等14个生字,会写“洗、认”等6个字。

  2. 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 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重点:

  认识“懂、貌”等14个生字。

  难点:

  讲一讲,做一做,*时怎样孝敬父母?

  教具:

  生字卡片、孝敬父母的图片、录音机、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发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干得怎么样?(随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词识字

  1.出示卡片“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教、错、筷、夸(三拼音)

  看清声母读:事、扫、错(读准*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子,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

  找词语:懂、礼貌、父母、教

  认读生字:懂、貌、父、母

  (2)照样子说句,找词读字

  句:“做错事,即改正, 。”

  词:长辈错,要提醒, (错)

  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愿承担。 (愿)

  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 ( 碗、筷、扫、夸)

  5、你还在家里做了什么家务事?学*小组进行讨论,并学*编成三字歌。

  5.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识字:改、愿、碗、筷、扫(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识字:认( + 人) 教(孝 + )

  6.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父”和“母”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父”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洗”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

  “母”字注意笔顺是:撇折、横着钩、横、点、点在左上格起笔。

  “真”字的最后一横写得长一点。

  (三)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出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友、少、辈、貌、教、听、事、正、错、醒、好、诚、事、担、筷、院、我、家、子、夸”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四)实践活动

  出示我会读,领读,示范读,齐读。

  说一说:你准备为父母做什么事?小组开始讨论,练*编三字歌。

  做一做: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

  记一记:把每天为父母做的一件事记下来。

  作业布置 :

  ⒈抄写生字。

  ⒉认读“懂、夸”等14个生字。

  ⒊做一做: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

  板书设计:

  识字 2

  我 ————爱————家

  尊长辈 懂礼貌

  父母教 认真听

  家务事 愿承担

  资料提供者:陈秀芳

  【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儿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能随着优美的曲调唱歌。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感情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用欢快的语调背诵儿歌,从中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

  【课目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快乐的节日》歌曲;

  2、《快乐的节日》图片或动画片;

  3、所有字,词的课件或卡片;

  【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5)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韵母a,能读准它的四声,认识四线格,正确书写字母a。

  2、能找到儿歌中的韵母a和含有a的音节,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儿歌。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做到“三个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读准a的音及四声,正确书写a;难点是二声和三声的区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从今天起,老师就要领着大家进入拼音乐园学*了。在这里,你们将认识许多拼音娃娃,它们能帮助大家认字、查字典、用电脑、说好普通话。你们愿意认识它们吗?

  二、观察图画,学*读音

  1、(出示字母a)小朋友,你认识它吗?这就是我们在拼音乐园里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单韵母a。

  2、学生模仿读、练读、赛读。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帮助学生读准音。

  3、认清a的形。观察图画:男孩的头和话筒就像a的形状。可启发学生联想,a还像什么?如:a像扎着小辫儿的孩。

  4、学*声调歌,认识声调符号。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利用手势读准a的四声,特别是二声和三声的区别要让学生反复体会。告诉学生“-/∨”是声调符号,看到不同的符号就要读出不同的声调。

  三、学*儿歌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教师范读,教读儿歌,再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让学生圈出这首儿歌中含有拼音字母“a”的音节,再读一读带调的“a”。

  四、指导书写

  1、认识四线格。四线格就是拼音娃娃的家,每个拼音娃娃住的楼层不一样,有上格、中格、下格之分,千万别弄错了!

  2、引导学生观察a在四线格中所占的位置,边指导边板书:a**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3、学生先书空,再描红,最后在练*本上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堂指导,强调书写姿势一定要做到“三个一”。

  5、展评优秀作业。

  五、巩固练*

  1、回家把今天所学的a的四声加上手势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一、教学要求

  1、学会z、c、s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3、学会zi、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二、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z,“字”提示z、zi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z的形。

  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c、ci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c的形。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s、si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的丝的形状提示s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z、c、s和单韵母a、e、u的拼音练*以及三拼音练*。

  第三部分是z、c、s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一首儿歌和背景图,四道算式正等着小学生“过桥”。

  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配合学*z、c、s和zi、ci、si发音的录音带;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生字卡片。

  (二)字母教学

  学生发z、c、s的音有一定困难,可以利用图,借“字、刺、丝”来读准音。教师要讲清发音部位,强调舌尖一定要向前*伸,顶住上门齿背,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咬着舌尖发音。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掌握发音要领。

  教学字母的形,要充分利用图,还可以用口诀记忆:“小2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三)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整体认读音节前面已出现过。教学zi、ci、si的读音时,只需告诉学生,把字母z、c、s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可以对比着发音:z—zi,c—ci,s—si,体会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发音的相同和不同处。还要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以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记。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要打乱顺序读、挑读,反复练*。结合四声练*,告诉学生i上标调时要去掉上面的点。

  (四)拼音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自己练*拼读,然后指名拼读,同学评议,教师指点。重点练*zuo、cuo、suo三个音节。最后利用情境图,练*带调拼

  读音节。

  (五)书写指导

  z、c、s三个声母都是一笔写成。着重指导写s,它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数字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六)认读字词,读儿歌

  本课五个生字集中出现在儿歌里,教学时要利用这个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认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巩固音节,拼读sì、zu、cu,在老师指导下读通儿歌。

  2、学生画出生字读读,启发质疑。如:题目上怎么有标点符号?“了”的音节为什么不同?“一”的调号怎么不一样?

  3、老师解疑。

  (1)题目是打比方说的,不是真的过桥。

  (2)“了”有两种读音,一种读le,这课生字读le,“对了、错了、过了桥”都读le,另一种读liǎo,拼音字母以后会学到,现在可先记住读liǎo,过不了的“了”。

  (3)“一”的声调会随着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变化,(不必讲具体)朗读时要按所标的声调读。

  4、教认生字,注意读准三拼音“做、过”,区别“了—乐”的音形义。

  5、熟读儿歌。

  (七)扩展活动

  1、学生回家做声母z、c、s的卡片,并读给家里人听。

  2、读一读,比一比。

  z—zic—cis—si

  zi—zaci—cusi—se

  3、数一数,今天你在数学课上过了几座桥。

  (八)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参考资料

  z、c、s的发音方法发z时,舌尖向前*伸,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然后舌尖稍微放松,形成窄缝,让气流自然从窄缝中挤出。发c时,发音动作和z基本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较强。发s时,舌尖向前*伸,和上门齿背接*,中间留一条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z、c、s的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和上门齿背,发音时舌头是*的,叫*舌音,也叫舌尖音。

  一、教材目标

  1、是认读6个单韵母、10个声母。

  2、是比较并抄写形*的声韵母。

  3、是看图拼读音节。

  4、是练*拼音,认识事物,把音节和图画正确地连起来。

  5、是认读巩固学过的字。

  二、教学准备

  拼音字母卡片,生字卡片。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注意:

  这是汉语拼音部分的第一个复*,学生理解题意会有困难,教师要具体指导,让学生先弄清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再进行练*。

  一、复*指导第一题读字母

  1、先让学生自己读,教师提示要读准每个字母的音;

  2、再同桌两人互读;

  3、最后老师把卡片打乱顺序用开火车的方**读,看谁读得又准又快。

  二、复*指导第二题,比较形*的声韵母,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指导学生区别b—d、f—t、n—m、u—ü。

  1、先集体认读,

  2、再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b和d,都是由竖和半圆两笔组成,但是半圆的位置不同,读音也不同。b是竖、右下半圆,d是竖、左下半圆,可以用顺口溜区别:

  右下半圆bbb,左下半圆ddd。

  第二步对比书写,边抄写边小声读字母。

  三、复*指导第三题“看看读读”

  1、先看图

  2、再拼读音节。其中lǎba、yīfu中有轻声音节,教师示范轻声的读法。pùbù两个音节形*音*,要提示学生看清读准。

  四、复*指导第四题:

  (1)看看图上画了哪六种动物;

  (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

  (2)照鸭、yā的样子,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情况,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复*指导第五题巩固认字

  1、先让同桌两人一个打乱顺序指,一个认,互换练*,

  2、老师检查认读。

  3、最后可启发学生想想:哪两个字可连成一个词,用卡片摆一摆,摆对了大家读,摆得不合适大家说:请重摆。

  4、这些字可组成的词有:大米、土地、大马、大地。

  二、扩展活动

  1做游戏“看谁找得准,找得快”。

  听老师或同学读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和韵,并且摆成音节读一读。

  2做游戏“给声母找朋友”。

  把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的卡片分别贴在16位同学的胸前。

  胸前贴着声母的同学依次走上讲台,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某位同学胸前贴着可以与之相拼的韵母,就要立即走上讲台,站在他的左侧,并大声读出所拼的音节。

  3做游戏“找朋友”。

  把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的卡片分别贴在16位同学的背后。15位同学围成一个圈,一位同学站在圈里。大家一起唱歌《找朋友》,歌声结束时圈里的同学需认定某人是他的朋友,然后看这位同学背后贴的字母。如果两个人贴的字母不能相拼,或能相拼但他没有拼读正确,就要继续找朋友,直到找到相应的声母或韵母并拼读正确为止。此时,由找到的朋友进到圈里,游戏继续进行。

  如果做游戏的人数超过16人,可以增加某些带调韵母。

  三、总结本课学*情况,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教学目标:

  1、学会zh、ch、sh、r四个声母和zhi、chi、shi、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及其四声,认准字形,读音准确。

  2、学会声母zh、ch、sh、r与单韵母a、e、u的拼音以及zh、sh与介母u韵母#的三拼音。

  3、能正确地直呼音节,要求发音正确,声调准确,声音响亮。

  4、能正确地书写本课学的四个声母。

  教学重点

  1、正确区别声母与整体认读音节。

  2、准确拼读(或直呼)三拼音。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整体认读音节和声韵相拼的音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新的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课上要看一看谁能够把学过的看图本领用到今天的课上,学会新的知识。

  一、打开书看图1用比较的方法学*zh和zhi

  板书:zh、zhi

  问:

  1、谁能根据图上小女孩的动作读出字母的音?

  讲:前一个是声母zh,后一个是整体认读音节zhi。

  老师或学生领读。

  集体学读。

  2、比一比今天学的声母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应当怎样来记?

  (以前学的声母都是单个字母,今天学的声母有两部分是z和h组成的。图中的左边小凳子像z,右边椅子像h,合起来是zh。)

  3、再比一比zh和zhi有什么不一样?

  (整体认读音节zhi比声母zh多了一个i)

  讲:整体认读音节zhi有四个声调可以直接给字注音。

  板书后练*四声zhī、zhí、zhǐ、zhì

  二、看图2用比较的方法学*ch和chi

  (方法基本同图1)

  1、根据图上小男孩的动作读出字母的音。

  2、区别声母ch和整体认读音节chi的音。

  3、区别记忆ch与chi的形。

  4、练*chi的四声。

  课中休息:练*z、c、s的儿歌与新的知识进行区别。

  三、看图3用比较的方法学*sh和shi

  1、根据图上的狮子读出字母的音。

  2、区别声母sh与整体认读音节shi的音。

  3、区别记忆sh和shi的形。

  4、练*shi的四声。

  四、利用图上的太阳学*r和ri

  1、太阳也叫“日”,把日的`音*读就是r,大点声音就是ri。

  2、根据图中小苗的样子记住r的形再记住ri的形。

  3、练*的ri四声。

  五、指导书写

  1、zh、ch、sh是用两个字母组成的,书写时注意把字母挨得紧一些不要分家。

  2、r的写法:先写竖**格,然后在竖的顶端留一点小尖起笔往右写一小弯笔。

  注意:zh、ch、sh、r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要与*舌音z、c、s进行区别,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学过的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1、用卡片打乱顺序读声母。

  2、用卡片读学过的整体认读音节。

  3、用卡片读四声。

  二、练*zh、ch、sh、r与a、e、u的拼读,尽量直呼。

  板书:

  方法:

  1、请较差的学生拼读。

  2、请较好的学生直呼。

  3、请一般的学生学着直呼。

  三、练*三拼音

  方法:

  1、拼读音节复*三拼音的方法。

  2、借助字音读准音节(桌、说)。

  四、看图读音节(见书p16。竹子、喝茶、柿子、日历图)

  方法:

  1、看清图上画的是什么?人物要看清动作。

  2、看图下的拼音,先看清整体认读音节,再看清拼音音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复*巩固学国的声母和韵母。

  教学重难点:复*学过的声母和韵母。

  教学准备:小黑板,每人两条绳子。

  教学过程:

  一、按字母顺序连一连。

  1、抽读23个声母卡片。

  2、按照课文学*的顺序,把握23个声母在桌面上摆一摆。

  3、按顺序把握23个声母读一读。

  4、出示连线图,让学生从b开始,按顺序连线。

  5、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连的?连成了什么动物的图形。

  二、还能摆什么字母?试试看。

  1、先读课本上摆成的字母,说说“x”由几根线段摆成的;

  “s”由几根线段摆成的。

  2、发展思维训练。

  想一想一根线段还可以摆出哪些字母,即一笔写成的字母?两根线段还可以摆出哪些字母,即两笔写成的字母?

  3、学生动手操作(摆出一个字母便把它写下来。)

  4、交流反馈。

  三、哪些同学的姓里有下面这些字母。

  1、说已姓里有什么声母?

  2、出示ɡ、k、h、j、q、x、zh、ch、sh九个声母卡片,请同学认“朋友”,即谁的姓里有某个声母,谁就是它的朋友,老师把该生的姓名写在声母的下方。

  3、按字母的顺序认读同学的姓。

  4、比一比,哪个字母的朋友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区分形*、音*的声母。

  2、拼读音节,进行初步的思维训练。

  3、复*巩固学过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1、区分形*、音*的声母。

  2、拼读音节。

  3、复*学过的生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区分形*、音*的声母)。

  出示小黑板:

  zū—zhūcè—chèsuō—shō

  nà—|àpí—qíbǔ—dǔ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检查自读。

  二、读读连连(进行词语归类)。

  1、拼拼读读(连成成语)。

  2、想想说说(汽车、火车为什么连起来)。

  一是颜色相同;二是它们都是车。

  3、照样子连一连。

  4、检查

  1、先说哪两个词连起来

  2、再说为什么这样连。

  三、我会认(巩固学过的生字)。

  1、先让学生读一读。

  2、再让同桌互读并组成词(句)说一说。

  3、开火车说。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6)

——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十份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

  (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初步理解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本领带小动物们安家,并相互说一说它们住在哪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

  3、情感目标: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海的变化真大啊!很多小朋友都搬了新家。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也搬家了,住在一栋新房子里。他们邀请欢欢和乐乐去做客,我们去瞧一瞧!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师:这栋房子里住了哪些人?对!他们都住在一栋房子里。欢欢和乐乐先要到小巧家去做客。听!欢欢正在问乐乐:“你知道小巧住在哪里吗?”乐乐怎么回答呢?我们听仔细了:“太简单了!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

  [板书]乐乐把这一层叫做??(上面一层)这一层是??(中间一层)那么这一层就是??(下面一层)。乐乐把这里叫做??(左面的房间)这里是??(中间的房间)那么这里就是??(右面的房间)。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上、中、下,左、中、右”[揭示课题]

  所以他说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我们要像乐乐一样把话说完整,先说哪一层再说哪一面的房间,一起说一遍“小巧住在??”。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把刚才欢欢和乐乐的对话再说一遍。

  师:会吗?乐乐要考考我们,听好了:“小朋友,你们会不会用上中下、左中右来说一说其他人住在哪里呢?”这幅图在我们书上,请你们看着书小组内两人一组,一个演欢欢提问,另一个演乐乐回答。

  师:现在老师请每组派两个小朋友来演欢欢和乐乐。注意别的小朋友提过的问题就不要再提了。

  三、针对练*,巩固新知。

  1.师:乐乐说小朋友们真棒!这回轮到欢欢要考考大家了。请你圈一圈,谁住在紫颜色的房间中?(讲评第一题)师:会吗?请做书上第2大题。

  2.师:刚才是告诉我们房间,让我们圈出谁住在里面。这回反一反,告诉你一个人,请你把他的房间涂上颜色。有问题吗?请做第3大题。

  3.师:欢欢说小朋友们真厉害,他和乐乐又想了许多问题要难倒你们,怕不怕?这些问题是第4大题,请你们小组内轻轻地说一遍。

  师:我们来开小火车。

  4.师:最后我们来做抢答题。第一个举手的小朋友才能回答问题,答对者拿一颗五角星,答错者扣一颗五角星。预备开始!

  (1)谁住在小丁丁的左面,小巧的的右面?(小淘气)

  (2)谁住在小胖的右面,小亚的上面?(亮亮)

  (3)谁住在小丁丁的下面,康康的上面?(外婆)

  (4)谁住在亮亮的左面,小巧的下面?(小胖)

  (5)谁住在小胖右面的、下面的房间里?(康康)

  (6)谁住在康康上面的、左面的房间里?(小胖)

  (7)谁住在外婆下面的、右面的房间里?(小亚)

  (8)谁住在亮亮左面的、上面的房间里?(小淘气)

  (9)谁住在外婆下面的、旁边的房间里?(小玲和小亚)

  (10)谁住在外婆上面的、旁边的房间里?(小巧和小丁丁)

  四、公开练*,联系实际。

  师:今天我们学*了上中下、左中右。这些小动物们请小朋友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带它们安家。听清要求小组合作,给小动物安家后互相说一说它们住在哪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让学生懂得克服困难,领略春天的勃勃生机。

  2、学会本课生字,渗透性识字。

  3、通过课文的认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春笋实物、后面有生字的笋娃娃图片和小礼物

  教学过程:

  出示实物春笋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看看它是什么?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瞧瞧,它长什么样?它叫笋(板书课题在田字格中)看老师怎么写课题,并齐读。

  问:你怎么记“笋”字?对了,它的偏旁和竹子有关,它是竹子妈妈的孩子。现在是什么季节?是呀,春天来了,万物生长,竹子妈妈的小宝宝也长出来了(投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书上的笋娃娃长出来了没有?(补充板书,)评析:看实物导课直接了当,指导观察“笋”这个字,并由学生说出发现,适时渗透了形声字这一特性。读课文,学生字

  笋娃娃听说同学们读书很棒,它想听听咱们读书呢!赶快翻开课文读吧!

  自读课文,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桌互帮互助

  教师范读,注意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

  还有不会读的字吗?请谁来解决?

  评析:这一环节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他们从小具备合作意识

  好,现在有一些词语宝宝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有多聪明,愿不愿接受挑战?有没有信心?

  (投影)先自读,再指名比赛读,大家当评委,奖励优胜者

  以“泥”字为例,指导书写,并提示写字姿势:牢记三个“一”

  看同学们写得这么好,笋娃娃们也一个个从地下钻出来,来到我们中间,瞧!(贴图片)你们想要它吗?不过要想取得任何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这些笋娃娃的身后都藏着一个字宝宝,认对了,它就会跟你回去,有信心吗?想要哪个摘哪个

  评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利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效率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笋娃娃们高高兴兴地找到了自己的新主人,现在把字宝宝们放回课文你还认识吗?再读课文,并用手势告诉老师,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春雨沙沙沙地下起来了,文中讲了几个笋娃娃长出来的情景?

  你喜欢哪个笋娃娃?把它读出来。它是怎么出来的,谁来表演一下?假如桌面高度是地面,怎么钻?(板书)小采访:你为什么要钻?钻出来心情怎样?(高兴)那就让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该段吧!(投影文字,并设计

  “钻”字的动作)——真是一位有韧劲的孩子

  你又喜欢哪个笋娃娃?它是怎么出来的?来,咱们一起来表演一下。你为什么能冒出来?(板书,并投影文字,同时设计“冒”字从文字中冒出来的动作)

  评析: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学*内容

  竹子妈妈身边的娃娃越来越多了1、2、3、4??我们真为这位伟大的妈妈高兴。

  (幻灯放图片并伴哭声)听,是谁在哭?你为什么哭呀?同学们劝劝它(教育在困难面前,哭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想办法战胜困难)竹子妈妈见了,该多着急呀!想想妈妈会怎样鼓励它呢?

  有了妈妈的鼓励,还少不了兄弟姐妹的鼓劲,你们会眼巴巴地看着你的亲人、朋友被困难打倒吗?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个笋娃娃加油吧!

  (投影)探出头、斜着身子向上蹿,咱们来做做这位克服困难的笋娃娃

  小采访:你们为什么要斜着身子呢?那你们现在什么心情?让我们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吧!

  你们喜欢这个笋娃娃吗?(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把你喜欢的笋娃娃所在的段落再读一读吧!

  春天的竹林里,到处都是向上蹿的笋娃娃。“到处”是什么意思?还有那些地方会有笋娃娃呢?

  总结全文

  你喜欢哪个笋娃娃?

  你从笋娃娃身上学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笋娃娃长大了是什么?想看看竹子妈妈吗?带你们去看看吧!(投影竹林景色,配乐)

  2、竹笋长大了就是竹子,竹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呢?说一说,画一画。

  【微课内容简析】

  “小兔请客”这一教学内容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 五 单元 一课中的教学环节。 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 微课类型 】讲授类

  【 教学目标 】

  1、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索并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教学流程 】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课件显示情景图,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引出课题 -小兔请客)

  二 ,合作学*,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多媒体出示主题 图 1) : 你能 根据 图中的信息 ,能提出数学问题 吗 ?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

  1 一共有几个盘子?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重点解决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 + 30 = 30或+ 20 =?

  (4)师:那20 + 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用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 2捆小棒,再摆三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 + 30 = 50。

  2 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表示2个10,再拨3个珠子,表示3个10,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3 因为2 + 3 = 5,所以20 + 30 = 50。所以20 + 30 = 50。

  师:你喜欢那种算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学生相互交流。

  2, 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图,学生说图意)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1) 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5捆小棒,再从5捆小棒中拿走1捆,还剩下4捆,也就是40根。

  (2) 在计数器十位上拨5个珠子,再拨去1个珠子,剩下4个珠子表示40,所以50-10=40。

  (3) 因为5-1 = 4,所以50-10 = 40。

  3,学*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减法算式中,每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0 + 30 = 50(个)50-10 = 40(个)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数

  三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

  我们 我们学*了整十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并了解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内容:学*以“愿望”为主题的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及识字、写字、造句、听故事等基础知识的学*。

  教学目标:1。通过学*三篇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友好的措施;知道为别人奉献爱的愿望是美好的,从而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2.识字29个,写字15个。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主体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拔苗助长》的寓意。

  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7——8课时。

  第一课时 拔苗助长

  教学目的:1。通过学*寓言《拔苗助长》,使学生知道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2.识字14个,能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15个,能熟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放映《拔苗助长》。谁听过这个故事?给大家讲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寓言《拔苗助长》。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 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认一认。

  2. 互教互学生字。

  3.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游戏找朋友(一位小朋友举起拼音卡片,另一位拿出于拼音相对应的生字)

  4. 给生字找“邻居”并读一读。

  5. 熟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寓意。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1)农夫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为了让秧苗快快长高,农夫是怎样做 的?这样做你觉得怎样?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种种子的体会: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种子快点长大?你用了那些办法?

  3. 师小结:像农夫那样做是愚不可及的蠢事,他违反实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办了坏事。

  4. 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太急了不行?

  四.巩固复*。

  1. 指名读词语。

  2. 读课文。

  课堂总结:通过学*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拔苗助长

  拔 苗 助 总 终 于 疲 力 尽 累 非 常 枯 死

  拔苗助长 总是 终于 筋疲力尽 累坏 非常 枯死

  教学回顾:

  教学目标:

  1、会认“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教学难点:

  继续感悟形声字的规律,写好“口字旁”和“走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写了一件与两只鸟蛋有关的事。

  谁会读课题?你是怎样认识“蛋”字的?谁会用“蛋”字组词?

  二、揭示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的内容。

  3、认会12个生字,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会的。

  三、初读课文,学*生字。

  自学指导: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认读生字。

  目标检测

  1、指名读文,纠正读音。

  2、认读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师继续引导对形声字的感悟)

  练*设计:想一想,填一填。

  1、“捧、抬、投”都有( )旁,表示这些字的意思都和( )有关。

  2、( )和“冷”的偏旁相同,都是( ),我发现带( )的字与寒冷、冰凉有关。

  3、车+( )=连口+向=( )耳+又=( )

  4、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四、朗读、理解课文。

  (一)朗读诗歌

  自学指导:给三分钟练*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目标检测:指名读,学生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老师朗读时表达的情感。

  方法指导:一边读一边想象每一小节描述的情景,体会感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展示读,可以读全诗,也可以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或几小节。

  (二)理解、背诵诗歌。

  1、造句理解“焦急”,换词理解“仿佛”。

  练*设计:照样子填空

  例:鸟蛋不见了,鸟妈妈焦急万分。

  考试的时候,,我焦急万分。

  ,我焦急万分。

  2、说说这首诗讲述的事。

  3、试着背诵这首诗,比比谁能背下来。

  五、拓展延伸:说一说

  (1)文中的“我”是不是个好孩子?

  (2)小鸟出生后,鸟妈妈会怎么给它们讲这段出生前的经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背课文

  2、读一读,组成词语写下来。

  例:听(听话) (听歌)

  唱( ) ( )定( ) ( )

  远( ) ( )连( ) ( )

  二、揭示目标:写好6个生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连、远”,重点指导写好走之。

  自学指导:观察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学生发言,师总结:这两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走之由三笔写成,点不要和下面的横连在一起,横折折撇要向左下方稍斜一点,捺是*捺,不要写得太斜。

  学生练*,差生板演,集体纠正。

  2、出示“听、唱”

  自学指导:观察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写的时候注意什么?

  学生发言,师总结: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的左窄右宽,坐标的口要写的小而高。

  学生练*,差生板演,集体纠正。

  3、用上面的方法说一说“定”和“向”的写法。

  练*

  1、听写词语。(方向连忙听说一定高远)

  2、照样子说一说

  例:鸟蛋凉凉的——凉凉的鸟蛋

  小路长长的——杨树高高的——

  3、连一连。

  高远的鸟蛋

  欢唱的鸟儿

  小小的蓝天

  四、拓展延伸

  想想最后一节时所描绘的画面,画一幅画。

  教学反思

  《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我就喜欢上了它,因这这篇文章里面透露出来的情感的变化。第一灵感就是要抓住这一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

  这篇文章我采用的是随文识字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重点。学生识字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缺乏精细的分辨能力,不太注意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对上下左右前后分辨不够清楚。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知觉特点来解决字形的矛盾。儿童学词,把字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生字,记忆字形。因而在小学语文中字词教学的客观规律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导入后,我首先范读文本,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听读时要求用指读法。然后学生自由读文,特别是对自己不认识的字多读几次,对喜欢的小节也可以反复读。第三步再把每一个小节拿出来读,确定朗读的三个坡度,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努力爬上朗读最高峰,做到有感情朗读,孩子们在这样的反复诵读中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最后在学*一个一个小节时再把生字单独拿出来认读,让孩子说说记字方法。这样一回生,二回熟,生字的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第三小节的三个表示动作的生字“捧、抬、投”时,我还采用了“我做你猜”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这几个字也深深地刻在了孩子的心中。

  其次,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上还处于被扶的阶段,只有在这个时候进行了具体的学*方法的指导,才能在后面的放手阶段学得更轻松。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就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你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问老师、问同学,还有人说可以读拼音,真是让人欣喜!

  第三,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课前我就确定了朗读的三个小目标,一是读准确,二是读流利,三是读得在感情。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能找到自己提升的方向。每一小节我都抓住关键词语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或表演文本,或创设情境,或深情导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于漪老师说得好:“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切、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到一旁。”读文本,以读悟文,以读促思,以读激情,以读导练,这就是最直接地与语言文字亲*,这就是最本色最能见实际效果的学*语文方法。如第一小节,我抓住重点语句,“小小的鸟蛋凉凉的”,用语言来引导,“你读的鸟蛋还有点大”,“你的声音真正让老师感受到了冰凉的感觉。”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到了鸟蛋的有趣,好玩。在第二小节,引导孩子体会“鸟妈妈一定会焦急不安”时,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焦急不安的鸟妈妈此刻会做些什么呢?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它一定会到到处去寻找”,有的说“它可能会大声呼喊”,还有的说“它也有可能会哭”等等,在这样想象中,孩子们真正的走入了文本,走进了鸟妈妈的心里,与鸟妈妈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然后我再用深情的语言引读这一小节,“鸟妈妈是如此的焦急,它在树林中飞来飞去,一边大声呼喊,一边低头寻找,让我们赶紧去劝劝这个小男孩子吧。”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激情澎湃,动人的声音脱口而出。

  但本堂课也有不少遗憾的地方,因为备课准备的时间不够充分,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些不够熟练,所以在其中有两个环节的教学中,忘记了讲出了重点,没能让学生明确这样做的意义,更没有起到拓展学*的作用。其次,本堂课我重点设计的朗读指导,还是没能达到我所希望的程度。可能与我开始没能完全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有关。本堂课前半部分,课堂氛围与*时完全不同,有点冷清,不知道学生是因为有老师听课紧张,还是因为备课时对学生备得不够充分。一直以来,我都在追求一种“学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课堂氛围,希望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收放自如。今后在这方面还要做更多的探索。

  课堂,是一个老师的主阵地,也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体会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愿我和我的孩子们都一同成长!

  教学目标:

  1、积累“郊游”、“愉快”、“心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示课题

  心愿就是愿望,想要做的事。你有什么心愿?

  2、月亮有什么心愿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通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使他们能够读准字音,通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摸认,纠正自己读的错误的地方。

  3、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认识词语

  1、摸读词语。

  郊游、愉快、心愿、照顾

  艳阳天、自言自语、商量商量

  2、跟老师读词语。

  3、有不懂的词语提问。教师讲解。

  四、朗读课文

  1、请学生朗读。

  2、自由朗读。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3月4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懂得体贴和照顾父母家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懂得体贴和照顾父母家人。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亮有一个心愿,我们来看看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二、1~2自然段

  1、读一读。

  2、“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7)

——一年级识字教案实用十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中汉字演变过程、山水图、儿童作画图、儿歌”;录象“祖国好河山画面”;每学*小组一张铅画纸、轻音乐磁带、词语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

  一、运用媒体,在情境中感知

  过渡: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他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1.播放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屏幕出现“船”的实物图,接着屏幕依次出现“竹子、石头、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1.师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画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用画图的方法创造除了的象形字,这是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品古上依次出现现代汉字“舟、竹、石、泉、川、燕”,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初步感知字音、字形)(指大屏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识字3》。(板书课题)

  二、看图想象,在情境中认知

  1.学*词语。

  认识了汉字的演变,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幅祖国的山水画。(出示山水图)你喜欢哪些景物?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竹子、燕子、河川、石头、泉水、小舟”。(指名读,师领读,齐读)

  2.学*儿歌。

  过渡:画儿真美,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更美的儿歌呢!你们想读吗?(出示儿歌)请小朋友自由地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学生自由读)谁来当一回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想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吗?(走下课桌找朋友读)

  3.读好儿歌。

  过渡:这么美的儿歌,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做老师的好听众吗?范读儿歌。老师读得怎样?为什么老师读得好呢?(指图,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山水图的美景,想象儿童画画的表情、心情)愿意像我一样读吗?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练读,不足之处,请小组长指点指点。(小组合作练儿歌)

  这么美的儿歌,老师指导你们一定能把它们读好。(男女生赛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在讨论中深化

  1.小组合作,读懂儿歌。

  请小朋友分小组自读儿歌,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大屏幕放映祖国河山画面图,教师随机简介)

  2.诵读儿歌。

  这么美的祖国河山,你想用你的朗读加上你的情感和动作来赞美他吗?(出示儿歌)(学生自由表演,诵读儿歌)

  四、总结延伸,在创作中巩固

  1.即兴作画。

  祖国的河山真是美丽壮观,你想用你手中的彩笔,来画一画这美丽的河山吗?(播放轻音乐,学生小组合作即兴作画)

  2.创作儿歌。

  你们能仿造课本上的儿歌,给你们的画编上儿歌吗?编好后先在小组中读一读。(小组合作自创儿歌)等一下我们请各组的代表把你们一组的画于儿歌一起介绍给大家。

  五、导书写生字,完成《*字册》

  1.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舟 竹 石 川 燕 笔 黑 什

  2.扩词。

  3.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你愿意教大家写哪个字?试着说一说,学生跟着书空。其中新出现的偏旁:四点水、竹子头、单人旁,应指导学生认识)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描红,边描边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5.完成《*字册》,教师巡视指点。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夏天就要到了,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小动物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一年级下册 识字4 教案。

  2、看图说话,请你仔细观察,小动物们在做什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课件演示,指名回答)

  二、读儿歌,识生字

  1、小动物们多可爱啊,有一首儿歌就写了这些小动物的有趣活动,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识字4,你愿不愿意自己读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是遇到了困难,你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或者是向老师同学请教。)

  2、学生快速读课文。

  3、这些字你们认识吗?出示卡片:展、运、网

  指名读字,组词,

  展:谁能用动作比比蜻蜓展翅的动作?

  运: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网:谁能到黑板上为我们简单的画一张网?你还知道什么网?

  4、我们一起合作来读儿歌,小组里一人读一行,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

  5、指名读。

  6、男女生比赛读。

  7、在儿歌中找一找这些小动物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等你同桌的小伙伴也画完了,把你认识的小动物的名字读给小伙伴听,不认识的你可以问问他。

  学生画出小动物的名字,不认识的同桌互相学*。

  你都画了那些词?谁画的和他一样?

  8、现在小动物们从儿歌中跑出来了,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出示课件)比赛读词。

  小动物们又跑回去了,还能认出来吗?

  没有拼音能读吗?

  排列顺序读:在这些词中你还有哪个词不认识?请你的好朋友来帮助你。

  还有谁不认识?快问问你的同桌。

  谁全认识了?全认识的同学请起立,我们大声读一读。

  9、出示图片找朋友。出示词语卡片。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什么了?(都是虫字旁)

  2、还发现什么?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规律:“蚂”这个字读什么,遮住虫字旁又读什么?

  像这样,在一个字当中,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另一部分表示读音,这样的字叫——形声字。在汉字中有许多形声字,抓住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些字。

  四、指导书写

  我们今天不仅学了形声字,还要来写形声字呢,指导书写“蚂、蚁”

  五、朗读韵文,积累语言

  刚才学*的真好,现在看看课文读的怎么样了?

  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指名朗读。

  指导表演读:读你喜欢的句子,全班表演读

  引读:什么半空展翅飞?什么花间捉迷藏……

  教材分析:

  《识字7》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对反义词的对子的一课归类识字课。本课教材借鉴了有关传统蒙书的结构和语言形式,把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不但引导学生识字,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更可结合第七单元的主题:品行教育,进行是非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冷”“淡”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3.初步具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中的反义词。

  教学准备:

  课文中反义词的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识字7”是一首对子歌。(点击出示课题)现在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识字7)请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2.反馈。

  (1)指名读课文,重点正音:赢、赞、诚。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先读准画线的生字?画好朗读节奏线读好这个句子。

  3.再读课文:自由读?推荐读?挑战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4.画找反义词。

  (1)读着读着你能发现这些词在意思上的特点吗? (反义词)老师在书中也画了一对,请你也照样子画,画好的与同桌交流一下。

  (2)反馈:教师出示几对反义词(是—非、长—短、虚心—骄傲、热情—冷淡、诚实—虚伪)请学生齐读。

  (3)(出示画出反义词的课文)请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理解词义

  1.结合情境,理解“是—非”。

  (1)指名读。

  (2)理解词义。

  (播放动画:几个孩子扔垃圾,有的扔在垃圾桶内,有的扔在垃圾桶外)他们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

  (3)教师小结:“对”就是“是”;“不对”就是“非”。今天上课,我们小朋友专心听讲,发言积极,这种做法──是(教师点词卡“是”)。把“是非”合起来也是一个词语,小朋友能分清是非,也就是能分清对错。(再读词语)

  2.展示榜样,理解“长—短”。

  (1)实物比较助理解

  出示两支铅笔,引导比较“长”和“短”。

  (2)出示班级学生学*生活图片(理解“长短”的另一层意思),教师介绍他们的长处。

  (3)教师小结:这些都是他们的优点也是他们的`长处,我们要学*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这也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出示并请学生齐读)有个词也是说这个意思,“取长补短”。(出示词语请学生再读)

  3.评价人物,理解“虚心—骄傲”。

  (1)小朋友最爱听故事了,我想讲一个关于小红和小明的故事。(出示他们的图片)(录音)小红和小明是同桌,小红成绩很好,小明学*不认真。有一天中午,小红正在看书,小明拿着球,说:“小红,快,我们打球去吧。”小红说:“不行,我要看书。”小明说:“你成绩已经很好了,就别看书了。你看我,上次老师不也表扬我成绩进步了吗?”小红说:“可是后来你不是学*退步了吗?”

  (2)你能用这里的词评评他们吗?

  (3)你想对小明说什么?(指名说)听了大家的话,小明想了很多,你听──(录音:谢谢小朋友们,你们说得太好了,我一定马上改掉骄傲的毛病,虚心学*,争取进步,相信我吧。)

  (4)(出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学生读一读。

  4.联系生活,理解“热情—冷淡”、“诚实—虚伪”。

  (1)了解了小红、小明的故事,老师也想知道小朋友的故事。*时,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么做的?随机理解“热情”与“冷淡”。

  (2)同学们都不错,那如果做错事,你会怎么做?小组交流──指名说(老师要送一个词给大家:“诚实”)“诚实”的反义词是什么呀?(虚伪)(读词)

  5.教师小结,回读全文:多好的对子歌呀,让我们再来读读吧。(学生齐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

  1.师生、生生合作对对子。

  2.男女生比赛记诵。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冷”字不能丢最后一点。

  “短、对”二字,只是左边略窄于右边;而“冷、淡、情”三个字,左边明显地窄于右边。

  “热”字中间一点不能丢掉。

  “淡”的三点水别写成“言”字旁了,右上的“火”要捺变点;

  “情”字右下的“月”第一笔是竖,不是撇等。

  3.教师示范板书:热

  4.学生练*,同桌相互评价。

  5.展评(重在字形结构)。

  六、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对子歌,你知道怎样做才是好孩子?

  2.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其实呀,只要你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对子。课后我们也去收集、发现各种有趣的对子吧。(自选)

  板书:

  识字7

  是 非

  长 短

  虚心 骄傲

  热情 冷淡

  诚实 虚伪

  【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冷”“淡”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3.初步具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句子中的反义词。

  【学*准备】

  课件、课文中5对反义词的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识字7”是一首对子歌。(点击出示课题)现在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识字7)请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2.反馈。

  (1)指名读课文,重点正音:赢、赞、诚。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先读准画线的生字?画好朗读节奏线读好这个句子。

  3.再读课文:自由读?推荐读?挑战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4.画找反义词。

  (1)读着读着你能发现这些词在意思上的特点吗? (反义词)老师在书中也画了一对,请你也照样子画,画好的.与同桌交流一下。

  (2)反馈:教师出示几对反义词(是—非、长—短、虚心—骄傲、热情—冷淡、诚实—虚伪)请学生齐读。

  (3)(课件出示画出反义词的课文)请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点评】:

  本篇识字教材是由30个字组成的反义对子歌,要认识9个生字。教师让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文本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努力读通、读顺课文,针对学生的识字难点、重点正音,借助画节奏线帮助学生读好最后一句,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教师起到很好的点拨引导作用。同时,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容易发现课文用词的特点:由6对反义词组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了课文的语言特色。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夏天就要到了,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小动物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一年级下册 识字4 教案。

  2、看图说话,请你仔细观察,小动物们在做什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课件演示,指名回答)

  二、读儿歌,识生字

  1、小动物们多可爱啊,有一首儿歌就写了这些小动物的有趣活动,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识字4,你愿不愿意自己读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是遇到了困难,你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或者是向老师同学请教。)

  2、学生快速读课文。

  3、这些字你们认识吗?出示卡片:展、运、网

  指名读字,组词,

  展:谁能用动作比比蜻蜓展翅的动作?

  运: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网:谁能到黑板上为我们简单的画一张网?你还知道什么网?

  4、我们一起合作来读儿歌,小组里一人读一行,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

  5、指名读。

  6、男女生比赛读。

  7、在儿歌中找一找这些小动物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等你同桌的小伙伴也画完了,把你认识的小动物的名字读给小伙伴听,不认识的你可以问问他。

  学生画出小动物的名字,不认识的同桌互相学*。

  你都画了那些词?谁画的和他一样?

  8、现在小动物们从儿歌中跑出来了,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8)

——小学一年级语文《影子》教案汇总十篇

  [教学内容]

  课文是一首儿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符合低年级小学生活泼的个性。通过前、后、左、右描绘了影子和太阳的关系,通过小黑狗、好朋友、我走他也走、我拍手他也拍手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生动的语言既让学生觉得有趣,又能形象地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子、在、也、手四个生字,会认前、后、走、他、左、右、朋七个生字。会认笔画一(横钩)、)(弯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课文,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有趣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确子、在、走、左的*舌音、手的翘舌音、影的后鼻音。重点指导带有新笔画一(横钩))(弯钩)的子字的写法。

  2、抓住重点句子影子是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

  激、趣、乐是低年级学生学*的有效方式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汉字学*结合。这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规律所应采取的学*策略。在《影子》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的运用了游戏开展各式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踩影子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的兴趣和欲望,让孩子快乐地进入学*;找影子以丰富的形式诱发学生表现出极大的识字热情,让孩子愉快地自主学*;影子学生在看、学、做的游戏中积极参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文解惑;整个设计以趣导学,学生在游戏中学*,快乐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真正地享受到语文学*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品质。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游戏踩影子学生分为两队,一队躲避一队踩影子。要求学生在游戏中仔细观察,迅速地踩到影子,在游戏中获得胜利,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谈谈感受。

  一、课前导入趣味识字

  1、在阳光下,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还进行了比赛。大家还记得游戏的名字吗?(学生齐答踩影子)出示课题影子,指名读词,读准后鼻音和*舌音。

  2、游戏找影子:教师出示写有生字的影子,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影子上的字,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谁的音读得准。

  (1)学生在小组内识字,评选会识字的百灵鸟。

  (2)小组代表参加全班的读字比赛,评选百灵鸟之王。

  (3)当选百灵鸟之王的同学做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读字,

  可以抽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找影子读字游戏。

  (1)学生个人练读生字。

  (2)(出示文中的插图,把生字卡片藏在图中的各种物体和人的影子里面)学生一起来玩找影子读字的游戏,在图上找到一个字就读一遍,全班同学用击掌的方式判断读得是否正确,读得对就跟着读一读。

  二、自主读文大胆质疑

  1、在小组内练读课文,比一比谁的耳朵尖,倾听同学读课文并能发现他人的不足,主动帮助他人。

  2、边看图边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与能力。)

  3、教师小结,对提出为什么说影子是条小黑狗?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这样问题的同学,教师大力鼓励,这样的问题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通过对具体质疑问题的鼓励与肯定,直观地教给学生质疑的办法,注意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质疑勇气和能力。)

  三、以娱促学解决疑难

  1、游戏影子①:教师做出各种动作,并利用阳光在黑板上投影,学生观察了解影子和动作是一样的。

  (1)针对同学们的质疑,小组合作再读书讨论解决疑问。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对合作有序的小组进行表扬,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进行小组合作学*,提高效率。)

  (2)全班反馈,解难读文。

  学生反馈解答了的疑难问题,学生看图、回忆游戏活动再读句子,说说为什么说影子是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重点引导体会小黑狗、好朋友,感受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2、游戏影子②:学生扮演影子,教师扮演图中的小学生

  (3)教师分句读课文,学生根据句子内容分别跳到老师的前、后、左、右,教师做什么动作他就做什么动作。

  (4)同座学生合作轮流扮作影子,轮流读书。(在演一演、读一读中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回读重点句子影子是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四、自主选择多法背诵

  1、学生自主选择多种形式背诵。(可以看图、做动作、游戏等。)

  2、举行全班背诵比赛,评选背诵高手。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子、在、也、手4个生字,指名认读。讨论怎样记住生字。

  2、认识新笔画一(横钩)、)(弯钩),学生书空。

  3、指导带有新笔画一(横钩)、)(弯钩)的子字的写法。观察一(横钩)、)(弯钩)在田字格中的位子,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生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5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练*朗读、认字和理解句子。

  课前准备:

  1、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师生共同在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

  2、两幅为蓝天、绿树、小草、小路,“小朋友”“影子”和“太阳”的活动演出挂图,以及四幅有小朋友和影子相伴的小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5个偏旁“彡、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导入课文

  1、出示两幅挂图,指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1)这两幅图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看了这两幅图,大家有什么疑问?

  2、揭示课题:

  (1)教师归纳:大家看图后提出的疑问都是有关影子的。今天我们学*的第九课就是介绍影子的知识,你们愿意学吗?

  (2)教师板书课题:影子。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初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分学*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1)用齐读、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再认读生字。

  (2)要求学生读准后鼻音“朋”,前鼻音“跟”,翘舌音“常、着”。

  (3)简单区别“黑”与“里”的字形,“它”和“他、她”的用法。

  4、分四人小组齐读课文,讨论:你觉得课文中描写影子的句子哪些最有趣?

  三、细读课文第一小节,理解句子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觉得第一小节哪些语句最有趣?

  2、学*“影子在前,影子在后”两句。

  (1)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前、后。

  强调再读生字:前、后;

  (2)引导学生看图,指出图中小朋友就是文中的“我”。想一想,影子为什么有时在小朋友的前面,有时在后面?启发学生看活动演示图,从影子、太阳、小朋友三者关系来理解。

  教师概括:影子有时在小朋友的前面,有时在后面,真奇妙。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

  (3)实践活动:出示四幅图,要求学生选出影子在小朋友前、后的两幅图贴在板书上。

  边做手势,边练*说话: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

  3、启发提问:你还觉得哪些语句有趣?

  (1)齐读: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提问:影子为什么像小黑狗?为什么是黑的?影子为什么常常跟着我?

  (2)指导朗读(齐读,个别读,小组竞赛读)。

  小结:只要有太阳照着,影子就会伴随在我们的前后,同我们形影不离。

  四、自读第二小节,理解句子

  1、齐读第二小节,学生自己再读课文

  要求:读课文,提出问题,再看活动演示图,及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解决问题。

  如:你觉得这一小节哪些句子最有趣?影子为什么有时在小朋友的左边,有时在小朋友的右边?等等……

  2、教师板书:左、右

  3、实践活动:

  把影子在小朋友左、右的两幅图贴在板书上。

  边做手势边练*说话:我的左边是。

  我的右边是。

  小结:白天,在阳光下,影子会伴随在我们的前、后、左、右,还在什么时候能看到影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会写“飞、马、鸟”3个字。认识1个笔画“”

  3、巩固方位词,巩固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抽签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赛读)

  3、背诵课文。(个人背、齐背,自由结伴背,边表演边背)

  二、指导学生书写三个生字

  1、教师揭示方法:

  一看:看范字每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二记:记生字的笔顺、笔画。(认识“竖折折钩”和“横斜钩”。帮助学生分辨“鸟与“马”的区别:“”就像鸟头上的羽毛,“丶”就像“鸟”的眼睛。)

  三描:学生在范字上描一描。

  四写:学生动笔练*。

  2、教师逐字示范,学生在写字本上练*。

  3、互相评改。

  三、举行“小小擂台赛”

  两名学生站起,一生随意报身边某一事物,让另一生说出这一事物的前(或后或左或右)是什么,然后二人交换说,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就成为擂主,再与新的同学比赛说。这个活动还可建议学生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进行。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介绍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年段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为基础,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识字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自我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精神。其次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趣味,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记住“影、前”等11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后、我”等字和一个笔画“斜钩”。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影子的有趣。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影子的特点。

  3、借助情境,辨别前、后、左、右4个方位,并用这4个词来表达方位。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识字和写字。

  2、在情境中辨别前、后、左、右4个方位,并用这4个词来表达方位。

  【教学难点】

  1、指导写好“我”。

  2、理解影子和人形影不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在家长的协助下,在不同的地方,以自己为中心,能分辨前、后、左、右。(学生)

  【教学过程 】

  一、视觉冲击,直接导入,引出课题

  1. 观看图片,发现地上与墙上黑色的事物是影子。

  2.启发学生说说有关影子的相关知识。

  预设:影子是黑的';影子紧紧跟着人;影子的方向会变化。

  3.看刚才影子的图片,利用图片特点记住“影”。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9)

——语文一年级下册设计教案(十)份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个偏旁。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有一只小动物也说世界多美好呀,板书课题。

  ⑴读准也的音,是翘舌音不是*舌音。

  ⑵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你们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和小节号画出来。

  3.检查自学效果。(出示生字词)

  ⑴自己读读生字词,想想:在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⑵正音。

  ⑶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再指名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中世界多美呀是哪只小动物说的?

  2.它是什么情况下说的?

  3.你也能像刚才阿姨一样,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1).自读,指读,赛读。

  2).全班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教学羊字头。

  2.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的笔顺并描红。

  3.反馈检查世、美的笔顺。

  1).指导写字。

  2).师范写四个字,生描红、临写。

  3).生写剩余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挂图、生字卡片、绿茵茵的绒布。

  教学过程

  一、复*

  1.抽读生字卡片。

  2.世界多美呀是谁说的?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

  2.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3.谁能用先后说说小鸡在蛋壳里的活动?

  4.它怎会夜大为世界是黄色的呢?它认为世界美丽吗?

  5.渗透小鸡在鸡蛋里怎样孵化的小知识。指导有感情朗读。

  6.你现在能不看书,为我们的电视配音吗?指导背诵。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3.你怎么知道小鸡啄壳很吃力的?能读出这种吃力的语气吗?

  4.小鸡看见了什么?

  ⑴(出示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⑵句中哪些词是表示颜色的?

  ⑶蓝湛湛表示什么颜色?同学们,你们看看这绿茵的树木看上去怎么样?

  5.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假如你现在是蛋壳中的小鸡,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6.那么让我们把美丽的景色记下来。

  7.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四、细读第三自然段

  1.蛋壳中的小鸡跟你们一们,迫不及待地钻出来!

  2.听完后,你感受到小鸡非常想出来吗?

  3.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4.你们能把小鸡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吗?

  5.现在,我们也来做只小鸡,做做出壳的动作。

  五、细读第四自然段

  1.是呀,小鸡看到如此美丽的世界后,会说些什么?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谁愿意当当这只小鸡来赞一赞这美丽的世界?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5.指导有感情背诵课文。

  六、总结

  1.学完课文后,你收获了什么?

  2.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3.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课文用脑记下来吧!

  黑乎乎

  板书:16世界多美呀!蓝湛湛

  绿茵茵爱大自然

  碧澄澄

  (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了解小鸡孵化过程,热爱大自然。

  2.学会本课生字鸡、美,认识新偏旁:羊字头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识字。

  教学具准备:课件,板贴字卡:睡醒说啄看撑叫站

  教学过程:课前:听音游戏:听到什么,就做一做,说一说。

  (课件声音:打呼噜、敲门、电话铃声、牛叫、狗叫、掌声)听到了掌声,你想到了什么?

  一.声音导入,课文复*。

  竖起小耳朵,你听到了什么?(小鸡叫声)(板贴:小鸡)它在说什么呀?(板贴:说)啊,世界多美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世界多美呀》。板书:世界多美呀

  1.齐读课题。指导读题。还能读得更美吗?

  2.复*词语,课文主要内容。①指名领读:蹲着孵小鸡站了起来叽叽黄乎乎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世界美丽蛋壳儿很久②打乱秩序去音节读词,做小弹簧。

  3.师述,板贴。小朋友,母鸡蹲着孵小鸡,一蹲蹲了许多天。小鸡在哪儿呢?(蛋壳里)(板画:)看!蛋壳里的小鸡先是睡着的,后来它醒了,看见四周(黄乎乎的)(板贴:睡醒)小鸡想: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那怎么又会说世界多美呀?世界到底怎么美呢?

  二.朗读感悟,拓展练*。

  1.翻书P99自读课文。

  2.世界到底怎么美呢?你是从课文哪儿知道的呀?(小鸡出壳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3.交流,学*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⑴你读懂了什么?(板贴:啄)

  ⑵出示第二句,小鸡啄壳怎么读呢?指读。红字标出:啄呀啄呀、很久、才、小小的洞眼谁能猜出老师为什么要大家特别注意这些词?说明小鸡啄壳怎么样呢?指读。师范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小鸡力气小,啄起来很吃力,啄蛋壳的时间很长,不容易。)自练读,齐读。

  ⑶出示第三句句子。指读。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是表示颜色的?(蓝、绿、碧)(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出示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呢?{它看见天空是蓝的,树木是绿的,小河是碧的。{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很好听,对呀,就像嘣嚓嚓!这么好听的词语应该怎么读呢?喜欢的站起来读。好的句子要读得好听。

  ①大家仔细看一看,哪一个是蓝湛湛的天空课件:淡蓝、深蓝(深蓝)说话训练:还有什么景物也是蓝湛湛的?(海水)

  ②小朋友,你们看看这绿茵茵的草地,和绿茵茵的树木有什么相同吗?再摸摸看,有什么感觉?(毛绒绒的,绿中还有点黄)

  ③快看这两条小河,哪一条是碧澄澄的?为什么?(绿而清澈见底)(课件:清澈见底的小河、绿而浑浊的小河)口语训练:小鸡在洞眼里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色?怎么想,怎么做呢?(板贴:看)我在看见。

  ⑷拓展练*。小朋友,大自然的美,不是只有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其实它无处不在,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还能找到更多的美吗?

  ①补充句子练*:()是红的。()是金的。()是黄的。()是嫩的。()是白的。()是亮的。

  ②小组讨论交流。谁能说得更美?

  4.学*第三自然段。啊,这么美丽的世界,小鸡想(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它真想快点出来,好好瞧一瞧!多么快乐的小鸡呀!想不想分享小鸡出壳的快乐?那我们来读一读,演一演。

  ①找小伙伴或老师,合作表演。

  ②齐做小鸡。准备好了吗?(板贴:撑叫站)

  ③说话训练:小鸡们终于出壳啦!(板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吗?摸到了什么吗?想说什么?小鸡可真会观察。

  5.师引读第四自然段。叽叽,叽叽,小鸡们,你们是在说:(世界多美呀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这么美的世界怎么读呀,小鸡们再读一遍。)

  三.指导背诵,整体感知。

  1.师述:小鸡由睡到醒,看到世界是黄色的,又在蛋壳上啄了一个洞后看到了美丽的世界到用翅膀一撑,叽叽叽地叫着站了起来。小朋友发现了没有,这其实是小鸡(孵化的经过)。谁能按着小鸡出壳的顺序把课文说出来?

  2.课文动画播放,师生齐背。好,我们来试一试,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比赛。背不出的可以看看下面的字,如果想配上动作就更好了。看看哪一只小鸡呀,最可爱!

  四.学*生字,布置作业。

  1.学*生字鸡、美。小鸡看到的世界这么美。今天呀,它还想来看看我们小朋友是写字美不美,漂不漂亮。出示两个字。怎么来记?

  美羊大为美

  ①先仔细看电脑老师写,看清每个笔画的位置和笔顺。学生书空。

  ②上下结构,羊字头。师范写,生书空。谁想教大家写?老师也跟你写。

  鸡

  ①电脑示范,书空。

  ②师范写,学生书空。鸡,左右结构,左边右边,现在变为好朋友了,很谦让,又的捺缩为了点。左窄右宽。第6笔竖折折钩,转折处顿笔,竖钩向左斜。

  2.拿笔写,书上描红。田字格本。课件播放(配乐风景)小鸡也来看小朋友的写字姿势了,它还托老师给姿势端正、写字漂亮的小朋友礼物呢!

  3.布置作业:课后画出你眼中美丽的世界,可以配上一两句话或照片,布置板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谜语,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惯。

  2、通过自编谜语,学*观察与思考,抓住事物的特征。

  3、在猜谜语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与人交往合作,同时认识新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猜谜语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与人交往合作,同时认识新字。

  难点:清楚地表达自己猜谜时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过程

  ㈠、了解准备情况,复*,导入本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开个猜谜会。小朋友的谜语卡片准备好了吗?检查。

  2、你们准备的是哪一方面的谜语呢?

  小朋友准备的谜语真多,我们这里都像个谜语王国了。今天我们就在谜语王国里游玩,看看谁是猜谜能手。

  3、你会猜谜了吗?

  ㈡、教师示范,说说收集谜语的过程

  1、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谜语,介绍自己收集谜语的过程,并念出谜面。2、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自编谜语,介绍自编谜语的过程,是抓住了什么特点(不说出谜底),并念出谜面。

  3、在老师念谜语的过程中,你认识了几个字?

  4、同桌互相介绍谜语的收集和制作情况。

  ㈢、师生对话,作猜谜示范

  1、我读你猜。老师主动交流:走到一个同学面前,有礼貌地说:“请你猜猜我的谜语吧。”

  2、师生对话。了解猜谜时的思考过程,或指出猜谜时考虑得不对的地方,不断提示,最后猜出。

  3、你读我猜。出示另一张谜语卡,请一生上来示范怎样去猜别人的谜语。这时,该怎样说。

  4、老师请猜出的小朋友在猜中者一栏中签名,并夸奖说:“祝贺你猜对了。请签上你的名字吧。”还可以怎样夸奖别人?

  ㈣、开展猜谜活动

  组织猜谜活动,播放轻松欢乐的音乐。

  参与部分猜谜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㈤、评出猜谜能手

  根据签名情况,评出十个猜谜能手,发给标志。

  ㈥、教学效果测评


小学一年级教案(十)份(扩展10)

——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五)份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能够看图为歌曲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教学重点:感受并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读拍。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发声练*。

  3、 复*上节课内容。

  二、基本部分:

 1、 完整地听录音范唱或教师范唱,教师用动作提示学生拍击节拍,即教师拍三下(拍手、点手心、点手心),学生便会跟上边听边感受节拍的强弱。

  2、复听录音范唱。

  提示:歌中唱到了什么?帆船指的是什么?你观察过云吗?你知道云有多少种?歌中的云是怎样的.?

 3、听录音或教师范唱,轻轻地跟唱歌词,教师注意纠正字音,使学生正确地演唱歌曲。

  4、 分小组听录音,边唱边编创动作。提示:编自己的动作表现云。

  5、 随着录音伴奏,边唱边表演。

  6、 编创与活动。

  三、结束部分:

  小结。

  一、说课内容:一年级下册第92-94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继续学*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热情和信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惯。

  3、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内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知识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新课。

  二、合作学*,研创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产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没有的多种统计方法,并在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与比较。

  三、活动体验,运用知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教师还设计了统计小组同学的铅笔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发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学*,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杂乱地贴出动物头像)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统计(板书课题)创设情境,复*分类统计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小动物头像的场景中进入状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1、收集整理数据

  (1)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

  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数一数的统计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小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者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用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并启发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分组活动

  3、小组汇报

  4、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

  通过刚才的比较,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5、填写统计表

  看着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组织练*,统计文具

  1、用先记录的方法,统计一下小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欢的方法把每个人的文具数记录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组的文具数量。

  填表,汇报方法

  2、观察统计结果,哪种文具用得多?哪种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统计小组里的学*用品,寓知于乐,激发兴趣,发展认识,使数学归于生活实际。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选一项内容进行统计。

  评价是《数学课程标准》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评价态度与情感的有机渗透,评价与统计的巧妙结合,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古、凉、细、夕、李、语、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之间玩拍手游戏。

  2、今天我们来学*一些对子歌。(教师板书:《识字6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古、凉、细、夕、李、语、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给自己正音。

  (2)教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

  2、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交叉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读完以后再交换。

  (3)师:你知道文中这些有趣的组合叫什么吗?

  生:对子。

  (4)师:课文的对子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雪、霜、和风细雨、桃、柳、杨、朝霞、夕阳、莺、燕、鸟、花??

  师:你见过这些事物吗?它们是怎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5)引导想象,读到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时,你好像看到什么?

  3、背诵课文

  (1)自由试背,同桌互背。

  (2)分小组背,男女生比赛背。

  五、课文小结

  同学们,对子是我国特有的,这节课从这些对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4、提出问题

  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

  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2、通过和添加的表现手法,对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

  3、在描画中,能运用合理的构图、丰富的想象进行添加和组合。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的皮影戏。

  2、寻找影子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化无穷的造型。

  3、描画的影子清晰并且造型基本准确。

  课前准备:

  1、收集剪影作品

  2、在大自然中寻找影子(在投影仪的照射下,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化无穷的影子造型)。

  3、收集马蒂斯的剪纸作品。

  4、浏览中国皮影网。

  教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