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锁的教案(10)份

首页 / 教案 / |

  认识锁的教案 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辨认整点。

  2、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惯。

  3、感受时钟的用途,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时钟的经验,并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物质准备:亲子活动“自制一只可拨动时针、分针的时钟”、大钟模型一个、大灰狼头饰等

  活动重难点:

  学*辨认整点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题,认识时钟

  1、猜谜引题,激发兴趣师:有一对好兄弟,总爱围着桌子转。弟弟要比哥哥长,哥哥倒比弟弟短。要是一个不留心,它就会悄悄溜走了。请你猜猜它是谁?(时钟)

  2、交流经验,理解用途你见过时钟吗?在哪里见过?它有什么作用吗?幼儿相互交流,并积极发言。

  3、师小结:时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以提醒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了。它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我们的生活少不了它。(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出本次活动的主角——时钟,帮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下时钟的用途,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基础。)

  二、观察并认识钟面钟面上有什么?

  (刻度、时针、分针、秒针、数字)钟面上有什么数字?(1~1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仔细看一看,钟面上两根针一样长吗?

  (长短、粗细不一样。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时针比较粗,分针比较细)

  (重点介绍分针和时针,帮助幼儿加强记忆,更好开展下面的活动)

  三、“时针分针来赛跑”游戏,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今天时针哥哥和分针弟弟要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猜谁跑得快?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将时针拨到12点上,并为幼儿介绍这是比赛的起点和终点,教师操作钟面,让时钟走一小时,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

  提问:(1)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

  (2)它们朝哪个方向跑?跑了多远?(朝一个方向,从数字1走到数字12)

  (3)你还发现了什么?(分钟走一圈,时针走一格)

  师小结: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完一圈,时针走完一格,分针走一圈是一小时,时针走一格也是一小时。(丰富词汇:顺时针方向)(该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指针来比赛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教师操作钟面,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分针转一圈,时针转一格,一格便是一小时。如果孩子们不能很好理解,可以再玩一次比赛游戏,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帮助幼儿加深认识。)

  四、学*辨认整点。

  1、重复上面的游戏“时针分针来赛跑”,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谁,就表示几点整。师:现在时针指在数字1上,分针指在数字12上,现在就是一点整。也就是我们*时说的一点钟了。(帮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整点概念)

  2、通过“放炮仗”游戏,进一步学*辨认整点。

  (1)、师来拨动时钟,请一名幼儿来回答钟面上的时间。如果回答正确,请其他幼儿通过放炮仗“嘭啪”以示鼓励,并大声说出来这是几点了;如果回答不正确,请其他幼儿通过“嘶~嘶~”的声音来提醒,并请别的幼儿尝试回答。

  (2)、请若干幼儿上台来拨动时钟,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做炮仗玩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整点的认识。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中,体现出活动的趣味性和孩子的自主性)

  五、结合幼儿自制时钟进行练*,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

  1、师:小朋友们,快拿出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时钟,给大家欣赏一下吧!(幼儿相互交流,促进彼此友谊,并体验到亲子活动——“自制时钟”的成就感。)

  2、师帮助幼儿回忆一日生活,并请幼儿根据时间拨动时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六点钟,我起床了!”“九点钟,我在上课!”“十一点钟,要吃饭了!”“下午两点,我们在睡觉!”“下午五点钟,放学了!”

  师小结: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而且你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会有更多的学*任务。我们可以请时钟帮忙,提醒我们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按时起床、准时睡觉。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守时的好宝宝吧!

  认识锁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区——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宽约是1()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认识锁的教案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3、书练*五第一题。(略)(如有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实物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5、

  若分别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形状会怎么样改变?(课件分别演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12条

  8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锁的教案 4

  活动目标:

  1、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事物的数量的快乐。

  2、能区分1和许多,理解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3、学*用语言对数量进行表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雪花积木若干,糖果若干,小鸡图片若干,小熊图片若干。

  2、小鸡的家背景图,小熊的`家背景图。

  3、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正确区分1和许多。

  2、难点:理解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二、认识1和许多。

  1、初步认识1和许多。(课件展示)提问:

  (1)这是哪里?有什么?

  (2)有几只鸡妈妈?有几只小鸡?(用课件进行强调。)

  2、巩固认识1和许多。(课件展示:一片池塘和各种动物。)提问:

  (1)这是哪里?有什么?

  (2)有几只鸭妈妈?有几只小鸡?(课件动画强调。)

  (3)想一想池塘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一个和许多来表示?

  3、游戏:找找1和许多。(课件游戏)课件展示1和许多的事物,幼儿说出其数量。

  三、理解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1、课件展示。(树上有许多苹果,树下有许多猴子。)

  (1)看一看,图中有什么?

  (2)说一说,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一和许多来表示?

  2、课件展示:小猴逐个摘桃。

  提问:(1)树上原来有多少桃子?

  (2)每只小猴摘了几个桃子?

  (3)树上还有桃子吗?

  小结:许多桃子分成了1个1个的桃子。

  3、课件展示:草地上有许多花,各种小动物逐一摘花。

  提问:(1)草地上原来有多少朵花?

  (2)xx摘了几朵花?

  (3)草地上还有花吗?

  引导幼儿表述:许多花分成了1朵1朵的花。

  4、课件展示:各小动物逐一将自己的一朵花放入花篮。

  提问:(1)xx(动物)摘了几朵花?

  (2)现在,花篮里有多少花?

  引导幼儿表述:1朵1朵的花合成了许多花。

  四、操作活动:巩固对1和许多的认识。

  1、糖果。

  (1)老师拿出一筐雪花片,让幼儿说出筐里有许多雪花片。

  (2)把一筐雪花片撒在地上,说明要求:请幼儿每人迅速的逐个拿取雪花片。

  提问:你拿了几个雪花片?

  引导幼儿表述:许多雪花片分成了1个1个的雪花片。

  2、糖果。(方法同上。)

  3、图片玩具小鸡。

  (1)在自己的椅子背后找到1个小鸡。

  提问:你的椅子背后有几只小鸡?

  (2)把小鸡送回家。

  提问:现在有几只小鸡?

  引导幼儿表述:1只1只的小鸡合成了许多小鸡。

  4、小熊。(方法同上)五、结束。

  随音乐走出活动室。

  认识锁的教案 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辨认整点。

  2、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惯。

  3、感受时钟的用途,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时钟的经验,并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物质准备:亲子活动“自制一只可拨动时针、分针的时钟”、大钟模型一个、大灰狼头饰等

  活动重难点:

  学*辨认整点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题,认识时钟

  1、猜谜引题,激发兴趣师:有一对好兄弟,总爱围着桌子转。弟弟要比哥哥长,哥哥倒比弟弟短。要是一个不留心,它就会悄悄溜走了。请你猜猜它是谁?(时钟)

  2、交流经验,理解用途你见过时钟吗?在哪里见过?它有什么作用吗?幼儿相互交流,并积极发言。

  3、师小结:时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以提醒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了。它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我们的生活少不了它。(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出本次活动的主角——时钟,帮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下时钟的用途,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基础。)

  二、观察并认识钟面钟面上有什么?

  (刻度、时针、分针、秒针、数字)钟面上有什么数字?(1~1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仔细看一看,钟面上两根针一样长吗?

  (长短、粗细不一样。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时针比较粗,分针比较细)

  (重点介绍分针和时针,帮助幼儿加强记忆,更好开展下面的活动)

  三、“时针分针来赛跑”游戏,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今天时针哥哥和分针弟弟要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猜谁跑得快?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将时针拨到12点上,并为幼儿介绍这是比赛的起点和终点,教师操作钟面,让时钟走一小时,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

  提问:(1)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

  (2)它们朝哪个方向跑?跑了多远?(朝一个方向,从数字1走到数字12)

  (3)你还发现了什么?(分钟走一圈,时针走一格)

  师小结: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完一圈,时针走完一格,分针走一圈是一小时,时针走一格也是一小时。(丰富词汇:顺时针方向)(该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指针来比赛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教师操作钟面,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分针转一圈,时针转一格,一格便是一小时。如果孩子们不能很好理解,可以再玩一次比赛游戏,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帮助幼儿加深认识。)

  四、学*辨认整点。

  1、重复上面的游戏“时针分针来赛跑”,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谁,就表示几点整。师:现在时针指在数字1上,分针指在数字12上,现在就是一点整。也就是我们*时说的一点钟了。(帮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整点概念)

  2、通过“放炮仗”游戏,进一步学*辨认整点。

  (1)、师来拨动时钟,请一名幼儿来回答钟面上的时间。如果回答正确,请其他幼儿通过放炮仗“嘭啪”以示鼓励,并大声说出来这是几点了;如果回答不正确,请其他幼儿通过“嘶~嘶~”的声音来提醒,并请别的幼儿尝试回答。

  (2)、请若干幼儿上台来拨动时钟,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做炮仗玩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整点的认识。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中,体现出活动的趣味性和孩子的自主性)

  五、结合幼儿自制时钟进行练*,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

  1、师:小朋友们,快拿出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时钟,给大家欣赏一下吧!(幼儿相互交流,促进彼此友谊,并体验到亲子活动——“自制时钟”的成就感。)

  2、师帮助幼儿回忆一日生活,并请幼儿根据时间拨动时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六点钟,我起床了!”“九点钟,我在上课!”“十一点钟,要吃饭了!”“下午两点,我们在睡觉!”“下午五点钟,放学了!”

  师小结: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而且你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会有更多的学*任务。我们可以请时钟帮忙,提醒我们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按时起床、准时睡觉。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守时的好宝宝吧!

  认识锁的教案 6

  教学科目:

  数学

  教学课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70~7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及自身的尝试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练地认识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

  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生(实物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联系师生情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认知需要,揭示课题

  (一)小小调查,引入课题:早上你是怎么起床的?(课件统计)

  1、学生回答:某某叫的、自己醒的、用闹钟闹的、我看时间(表)、其它……

  2、教师归纳几种情况,进行统计。

  3、从我们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怎样起床的人最多?怎样起床的人最少?

  (二)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能自己按时起床的小朋友可真能干!他们是用什么知道时间的?(用闹钟、看表知道时间。)大家愿不愿意和他们一样,也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能够自己按时起床,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板书课题)

  二、细观察、勤操作,多种感观参与认识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同学们,看看你周围老师,找一找、问一问,他们身上有没有表示时间的钟表?你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3)有些什么形状的?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2、认识钟面

  (1)组织小组玩钟,提出观察任务。

  要求:在玩的时候,可以看看钟面上有什么?(板书:钟面)再拨动钟后的按钮,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把看到的、知道的、想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生同桌合作学*)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a:刚才小朋友玩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

  b: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学生自己展示)注重引导认识到指针长短、大小等不同的特征。(及时给以肯定、用实物对照)

  (3)小结:生活中的钟表各式各样,它们都是用来表示——时间!有通过小朋友玩钟,我们发现有的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时针;较长的——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板书:时针、分针)而有的钟面上只有2根针。我们认时间主要认时针和分针。

  (4)指针小测查:指针说名称。

  (二)整时的教学

  1、合作学*,初步认知

  那些小朋友已经认识时间了?请举手!真不错!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小钟,转一个时间,告诉大家,是多少?

  生:3点、5点、4点40、2点半……

  (1)口头语言,书面语??

  小朋友们知道这么多时间,太能干了。不过,老师有一点要告诉大家,我们*时说的几点钟,那是口头语言(*常的话),在书上,我们叫什么呢?有小朋友知道吗?——几时。

  如:*时说的5点,书上是叫——5时。这种时间叫整时。(板书:整时)

  (2)自主学*,互帮互助

  老师想请认识时间的小朋友当小老师,教一教不会认的同学,让大家都会认识整时。行不行?

  行!(小组合作学*)

  2、引导学*,强化认知

  你是怎样认整时的?分针和时针是怎么指的?

  生:我是看分针指向数字几,时针指向数字几……

  3、小结要点,巩固认知

  规律: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12、几、几时)

  4、纠错练*

  (1)(出示实物钟,2:40)提问:这是3时吗?为什么?

  (2)(出示实物钟,8:15)提问:这是8时吗?你会拨8时吗?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

  5、操作练*、深化认知

  (1) 学生拨钟表,展示汇报。

  (课件出示图片)请拨出7时、12时。

  6时、12时的指针特殊性。

  (2)大家做得很好!现在,你能拨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整时吗?

  a:给大家说你那时在做什么?

  b:你周围的人在干什么?

  6。整时的书写

  a:我们要把自己喜欢的时间记下来,怎么办呢?

  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就可以写成“几时”,还可以像电子表一样用数字记下来:先写一个几,然后写2个小圆点,最后写2个“0”。(板书:x:00)

  b:我们用这种方法表示7时:用手指在桌上画画、集体说。(先写……再写……最后写……)

  三、课间活动

  反应游戏

  四、创设情境,实践体验,深化感知

  (一)判断时间

  (课件出示情境)没有钟表,怎样来判断时间。

  (二)我是小主人

  小朋友们学会认时间,还能安排时间,真行!你看,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如果他们想在石船玩一天,想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游一游石船公园、逛街买买东西,当然还要吃午饭和回家了,你作为我们石船的小主人,能不能安排一下他们的活动,他们几时去干什么,几时去那里玩呢?(学生汇报)

  五、根据板书小结全课

  六、拓展练*

  小朋友们,我们的前辈是多么聪明哪!这些钟表是那么的漂亮!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小朋友也是将来的创造家,请你们商量一下,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钟表来!(时间充欲给以展示,反之则处理为课后作业。)

  教学板书:

  时针——几

  钟面 几时(整时)

  分针——12 :00

  认识锁的教案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32--p33,1.4.1 认识立体图形|人教课标版。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观察、滚、推、搭、转、摸”等过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通过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用品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一个盆子,每个盆子里都放了以上的物品。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喜欢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师出示多媒体,屏幕上有粉笔盒、牙膏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乒乓球、魔方、接力棒、排球、皮球、三棱镜等实物)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自由说)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学生抢着说)

  过程说明学*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感到亲切,符合小学生爱玩玩具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小学生的学*欲望。

  二、探索新知

  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1、分一分

  师:请小朋友们把桌子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师不停地转着,指导小组合作。)

  过程说明渗透分类思想,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不同。

  2、议一议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请小朋友们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咱们比一比,哪一小组说得最好。

  过程说明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倾听能力。

  认识锁的教案 8

  教学内容: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课本p28页的例1做一做,第29页的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通过学*,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2、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1、 复*:

  口算:

  2、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新课之前,来做个文字颠倒游戏,比如老师说:“牙刷”,大家可以说“刷牙”,你们想玩吗?

  生:(大声喊道)想!

  师:子女

  生:女子

  3、游戏:倒写

  吞———吴 上---下 土-----干

  这是语文方面的倒数现象,数学方面把一个数倒一下会有什么现象,你们想知道吗?4/74 3/23 1/21

  师:你们能按照上面的规律再说出几组数吗?(学生举例教师给予肯定。)

  3.师:像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生:倒数)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并让学生读一读。)

  4.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1)倒数?(2)怎么样求?(3)……

  (设计意图)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倒数的意义。(课件出示算式以及思考要求)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的说出结果。

  请同学们拿出练*本,以小组为单位: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

  1.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它们的乘积都是1。

  2.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3)师:究竟什么是倒数?开动你的脑筋,给它一个完整的答案吧?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拨引导。)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板书)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师:那么如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呢?

  (1)课件出示分数:3/5、2/7、4/7

  a:学生试说。

  b:教师板书:例:3/5的倒数是5/3,等等。也可用—(破折号)表示。(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学**惯)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只要将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行了。

  (2)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那么整数有没有倒数?

  生:预设:有!或者没有。

  师:怎么想的?

  生:因为任何一个整数都可以看作是分母为一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倒数求法,整数是几,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

  师:非常好!很有条理性,还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因为0和任数相乘都不等于1。

  师:嗯!很有道理。你们怎么看?一起商量一下吧?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师:谁想说说?

  生1:我们小组认为整数有倒数,但是需要把特殊的0排除。

  生2:我们想补充一下,在整数里,除了0这个数还有1也很特殊。也应该排除。

  生3:整数有倒数,但是得排除0和1。

  师生总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整数实际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那么1和0有倒数吗?为什么?学生讨论释疑。

  预设:

  因为1×( )=1,所以1的倒数是1。

  而0×( )=1呢?没有。所以0没有倒数。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多,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练*题)填空,判断题型。(设计意图:随堂练*,及时巩固新知)

  (4)、师:我们还学过哪些数?

  生:小数、带分数。

  师:如何求它们的倒数?请同学们小组探究交流。

  学生选择一种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小数倒数求法,先将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倒数。带分数的倒数求法,是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分别请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脑子里有这个思维模式。)

  师:综合上边我们学*的内容,我们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

  师:那老师来考考你,同学们请看下面的题(课件出示)。

  老师找学生回答。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⑴4/11 的倒数是( ) (2)35 的倒数是( )

  ⑶4/15的倒数是( ) (4)16/9的倒数是( )

  (5)1的倒数是 ( ) (6)0.25的倒数是( )

  2、填空:

  (1)乘积是(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的倒数是它本身,( )没有倒数。

  (3)A和B互为倒数,则A·B=( )。

  3、判断:

  (1) 求 2/5 的倒数: 2/5=5/2 。 ( )

  (2) 9的倒数是 9/1 。 ( )

  (3) 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 )

  (4) 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 )

  (5)a的倒数是1/a。 ( )

  4、拓展题。

  7/8×( )=1/2×( )=0.25×( )=5/6×6/5=1

  4、游戏: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倒数,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会创造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过程,领会学*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五、布置作业。

  29页练*六1、2、3题。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认识锁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惯。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种水果钟面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

  3.主题图导入。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说一说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揭示课题。

  通过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多媒体展示的主题图,使学生对时间产生亲切感,明白时间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媒体出示钟面,教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动态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

  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同桌的同学先讨论讨论,再打开课本第81页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填好后,多媒体核对答案。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60个)

  2.认识时。

  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师: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师: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

  3.认识分。

  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的体现,进而能使学生体会、理解所学知识。

  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师: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分针从12走到4、9、11各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又是多少分?

  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

  4.感受一分钟。

  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活动。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

  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1分钟的时间观念。

  一分钟结束后,提问:a.一分钟读多少字?(统一读一篇课文)b.一分钟写多少字?(统一抄写字)c.一分钟做多少口算?(预先印好题)d.一分钟数多少个数?

  每组推荐两人汇报。

  5.读写钟面时刻。

  媒体出示钟面,有时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时。比如,现在时针不是正好指着9,而是过了一些,所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多。那么,到底多多少呢?这就要看分针了:现在分针从12走到了1,分针走过了多少分呢?(5分)

  认读钟面时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先示范讲解,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共同总结出规律,从而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因此,现在所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5分。它有两种表示方法,第一种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成几时几分;第二种是像电子表那样,用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不满 10分,我们就先写0再写5。(板书)

  出示第二个钟面,你能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吗?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

  讨论好后,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6.时分关系。

  媒体出示钟面,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是几时?(分针和时针重合,都指向12,是12时)

  再仔细观察(媒体演示),分针和时针是怎样走动的?同桌讨论。(分针和时针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时针从12转到了12和1的正中间,时针转过了半大格。同时分针从12转到了6,也就是分针转过的是整个钟面的一半)

  通过多媒体演示分针、时针走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认识时分的关系。

  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12点半,12时30分)

  媒体再演示,时针和分针现在又怎样走动了?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时针走到了数字1,分针走到了数字12,时针一共走了一大格,分针刚好走了一圈)

  这说明什么?(1时=60分)

  7.总结。

  三、巩固练*

  1.做练*十五的第1题。

  你们会用今天学的方法看钟吗,这儿有个小朋友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芳出场,画外音: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芳,我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我要学会独立生活。自从我学会看钟以后,我的生活安排得有序多了,你能说出我什么时候干什么吗?

  将练*中的四幅图用电脑动画、画外音等创设情境,通过讲述“小芳一天”的故事,从而巧妙地与所学内容联系上。在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凭着兴趣,自觉、自愿地学*,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芳讲述自己的一天,请学生回答她的作息时间。

  看来大家都会读时间,你们会写时间吗?请同学们把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用两种方法写下来。

  写好后,集体订正。

  这是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2.给小动物找座位。

  大家今天表现很不错。老师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森林乐园里要开联欢会了,可是小动物还没找到自己的位置,请同学们帮助找一找,要求小动物身上的时间与座位上的时间一样。

  媒体出示:小动物身上的时间和椅子上的时间,请同学们给小动物对号入座。例如:4∶25=4时25分

  小松鼠怎么还没有坐下呀?给它一把椅子,请一个同学写出它的时间。

  3.“吃”水果,认时间。

  此处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内容,通过给小动物找座位和“吃”水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非常快乐,从而真正体验了学数学的乐趣。

  小松鼠非常的开心,是我们的小朋友们帮助了它。小松鼠为了感谢大家,准备了一些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西瓜、草莓……它们好吃极了,忍不住让人直流口水,但是它只想把水果送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如果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就把它送给你。

  投影展示各种水果钟面,请同学们认时间。

  四、配乐朗诵

  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媒体出示一分钟价值图片,“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看一分钟能创造多少财富,做多少事情,时间的价值是多么巨大呀!小朋友们,对你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时间是人类所拥有的全部财富。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时间的价值。

  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素材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教学伊始,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 “小芳的一天”、给小动物找座位、“吃”水果,认时间这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专家评析

  这节课,首先教师能抓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组织教材、制定目标。教学目标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由猜谜导入,既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教学方法的采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同时注意德育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媒体的使用,使原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很轻松地认识了钟面,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以及1小时等于60分等概念。

  第二,教师注意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探索知识的动机,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如,练*十五的第1题,通过配乐、画外音等,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第三,能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里,教师多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次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最后由配乐朗诵结束全课,巧妙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认识锁的教案 10

  教案目的:

  1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锁

  2知道锁的用途

  3培养幼儿观察和动手的兴趣

  教案准备:

  1、操作卡

  2、各种各样的锁和钥匙。

  教案过程:

  1教师引出话题:

  1)教师拿出锁和钥匙,问:小朋友,看一看老师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锁和钥匙,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2)幼儿自由玩锁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锁和钥匙

  教师提问:它是锁什么的'?你是怎样玩锁和钥匙的?你的锁有什么用?

  2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观察各种不同锁和钥匙:这是什么锁?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用来锁什么的?

  教师提问:你还见过哪些锁?你还认识哪些锁?

  3幼儿自由讨论

  为什么要有锁?如果没有锁会怎样?

  3了解生活中哪些物品需要锁,在哪里还见过锁。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阅读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1)

——心中的锁作文优选【10】份

  心中的锁作文 1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魔术师来到一座村庄给村民们表演“开锁”的绝活。无论是什么样的锁,他都能轻而易举地打开,他高超的技术使村民们赞叹不已。表演结束后,村民们舍不得让他离开,便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他钻进一个有锁的大箱子,然后上锁。如果魔术师能把锁打开,村民们也就不再留他;如果魔术师打不开箱子,就得留下。魔术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想,凭自己十几年的'经验,还会被一把小小的锁难住?没想到,钻进箱子后他想尽了办法也打不开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魔术师的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可还是没有办法打开锁。终于,筋疲力尽的魔术师无可奈何地躺了下来,一不小心,他的脚碰到了箱子里的门钮,门“吱呀”一声开了,原来箱子并没上锁,这只是村民们给魔术师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成功的桂冠是用汗水、荆棘、野草编织而成的。编织它是艰难的,而戴上它,就难上加难了!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魔术师那样的经历。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千万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细心些,想周到,全面地思考问题!

  朋友们!打开心中的锁,会让你人生的路上少很多事。

  心中的锁作文 2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魔术师来到一座村庄给村民们表演“开锁”的绝活。无论是什么样的锁,他都能轻而易举地打开,他高超的技术使村民们赞叹不已。表演结束后,村民们舍不得让他离开,便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他钻进一个有锁的大箱子,然后上锁。如果魔术师能把锁打开,村民们也就不再留他;如果魔术师打不开箱子,就得留下。魔术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想,凭自己十几年的经验,还会被一把小小的锁难住?没想到,钻进箱子后他想尽了办法也打不开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魔术师的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可还是没有办法打开锁。终于,筋疲力尽的魔术师无可奈何地躺了下来,一不小心,他的脚碰到了箱子里的门钮,门“吱呀”一声开了,原来箱子并没上锁,这只是村民们跟魔术师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遭遇魔术师那样的经历。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千万不要被假象所迷惑,更不要给自己制造麻烦。如果你细心些,能够周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不至于被心中的锁锁住。

  “心中的锁”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可它足以置你于死地,当你和对手较量时,如果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那么你会输得很惨。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就是因为被“骄傲”这把锁锁住,才使乌龟最终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农夫和蛇”“掩耳盗铃”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被自己心中的锁愚弄才落得可悲下场。

  朋友们,打开心中的锁,让自己的人生顺顺利利,没有绊脚石吧!

  心中的锁作文 3

  锁,总能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但我心中的锁是给我带来恐惧。那就是黑夜。

  黑夜,人们往往想到宁静既美好,是个能香甜入睡的梦。但我不同,在我的眼里,黑夜是可怕的。夜深了,人们都入睡了,只有我感到恐惧,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我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可怕。我蜷缩在被子里,不敢把头再伸出些,生怕被眼前的物品所吓倒。突然,窗子动了一下,我被这一动吓得不轻,赶紧把头埋进被子里,心中的恐惧感加深了许多。

  风扇呼呼的转动着,好像在嘲笑我恐惧黑暗;窗帘飘动着,好像在嘲讽;家具一动不动,但好像在偷偷地窃窃私语。过了许久,洁白的窗帘在风娃娃的带动下轻轻地飘动,我躺在床上,静静地看着窗户,窗外是那么的安静,这时我心中的锁——恐惧慢慢解开了。皎洁的月光映在地上那美丽而又凄凉的月影!月亮像一位仙女,是她抹去我的恐惧,是她解开我的心结,是她给了我一盏明亮的灯!

  黑夜,宁静又美好,月亮照着我,也照着我心中被打开名叫“恐惧”的锁。

  心中的锁作文 4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锁,关键在于你能否找到打开它的销匙,并成功地打开它。

  曾经有人可以与别人心灵相通,打开心中的锁摆脱世俗的牵绊,这样的人是找到了钥匙的人。可遗憾的是,生活中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太少。他们在意的,是世俗的条条框框,是周围的人对自己评价,他们循规蹈矩,一切按部就班。这样的人,虽然能取得别人的好评,但是试问,这样的人,可以找到开启自己的锁的那把钥匙吗?

  比起那些“随机应变”的人,我更欣赏的是像陶渊明那样的人,他们淡看一切,超脱于自然,不在乎世俗的规则,他们打开了心中一扇锁住的大门,他们姓名也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光芒中。

  但是,世俗对此的.评价却并不是美好,很多找到了钥匙,正要打开那把锁的人,却被世俗讹传为“炒作”、“作秀”,让这些人被世人围观,取笑。打开那扇门,也需要心如止水,再次问:在这么一种被围观的情况下,这些人还能心如止水地打开这扇门吗?我想没有,即使有,也应该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而再次锁上那把锁。

  我也知道说这么多,不过是浮云罢了,因为,只要还有一个人被世俗牵绊,世俗的影响力就不会停止,可是还会有更多的人打开那把锁,去迎接新的阳光。

  希望我们可以打开世俗的大锁,做一个超脱的人……

  心中的锁作文 5

  我是一个女孩,我是一个班长,我是一个在同学心目中一个完美的形象,我是朋友心里那个时而安静,时而顽皮的孩子,我是父母心中那个令他们骄傲的女儿……我知道,大家都以为我是十全十美的。

  可是,我一点都不自信。自信是一个好学生必备的对吗?可是我没有做到,我甚至还有点自卑,你一定觉得很奇怪对吧?我也这么觉得。每一次在考试前,我都会说“完蛋了”“肯定考不好的”,而在考试后我果真考不好了,从开始的100,95,93到现在我经常犯的'80几。第一次同学们都会投来惊诧的目光,第二次第三次同学们都*惯了。看吧,我是不是变得很差了?临*期末,我几次模拟考成绩都不理想,我曾反思过自己,让自己自信,可是那就像一把锁一样锁在我的心上,而我却像一个傻瓜,手中没有钥匙却要傻傻地站在那里。所以我的20xx新年心愿就是想要打开心中的那把锁,我想在下学期开学之前的寒假里就找到那把钥匙,那把可以开启我整个迈向成功重要的钥匙。

  我是一个孩子,我是一个很没有自信的女孩,我是一个天天会幻想的女孩,我是朋友心里那个时而有心事,时而又装作烦恼无忧的小孩子,我是老师的好助手……大家都不知道,我一点都不自信,真的。

  心中的锁作文 6

  一次次争吵,一声声责备,无不在我心底留下一道道无形的伤疤。久而久之,我在心里筑起一间房。我把自己反锁在“孤独”的大屋内,心门上挂了一把沉重的大锁。

  调皮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书桌上跳跃着,忽强忽弱,甚是可爱。在这个暖洋洋的午后,我窝在房间里,竖起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咔—砰—”门关了。耶!太棒了!老爸终于出去了,我高兴得整个人都轻飘飘了。要知道,自从上了六年级,我就和一切娱乐活动绝缘了。周末不是在上补*班就是在去补*班的路上,再加上有个007老爸,走到哪儿都感觉身后有一双眼睛盯着我,六年级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

  我打开房门,探出半个脑袋探察敌情,再三确认四周均无攻击性武器后,“嗖”地一声溜进了书房,先上个qq和同学们讨论下周班会的策划吧,咦?怎么都不在线,难道他们也被囚禁了?想到这儿,我不禁在心底暗喜,幸亏*时和老爸斗智斗勇练就一身反侦察技能。我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从书架的最顶层捧出我珍藏的“宝贝”,拂去书页上的灰尘,便化身书虫钻进了书本里。

  时间慢慢流逝,调皮的阳光躲在了窗外那棵大榕树的后面,投下了斑驳的树影,房间顿时阴暗下来。爸爸毫无征兆地推开门径直向我走来,严厉的目光落在我的`手上。糟糕!“宝贝”要遭殃了!我一下子慌了神,手一缩,把书本往抽屉里一藏。一步,两步,逼*了。果不其然,他的魔爪伸向了抽屉,我拼命地攥住书角,哀求道:“爸,你别乱来,这是我向同学借的……。”

  “嘶——”清脆又刺耳的一声从头顶上空呼啸而过,看着心爱的书本被撕成两半,我的心仿佛被人剜了一刀,泪水夺眶而出。爸爸把书重重地摔在地上,他还不肯罢休,瞪圆双眼厉声吼道:“都快毕业考了竟然还有心情看闲书,你是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吗?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我死死地盯着地上残缺的尸体,死咬住嘴唇一言不发。“滴滴——”qq消息不知死活地跳了出来,原本漆黑的电脑屏幕却在此时亮了,爸爸眼中的怒火更盛,他像一头发狂的狮子般咆哮着:“我叫你上网!我叫你聊天!”不过短短几秒钟,电脑便一命呜呼了。愤怒、委屈、哀伤齐涌上我的心头。“你根本就不懂!”这是我第一次冲他大声哭喊。

  童年的记忆带着它如花的笑靥穿梭在记忆深处:我骑在爸爸的肩上,手里握着呼呼转动的风车,他总是夸赞我是他的“心肝宝贝”,那时我们亲密无间的父女情让妈妈都羡慕。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高,爸爸对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责骂取代了称赞,棍棒代替了耐心,父女之间无形中增添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次的“暴风雨”更是在我的心门上加了一把沉重的大锁。

  爸爸,我多想您能听我把话说完。

  爸爸,请您原谅我有一颗爱书如命的心。我*时成绩也不算太差,做事自有分寸,看课外书只是我学*生活的调剂品,请把课余时间交还给我好吗?

  爸爸,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生活中最大的敌人竟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别人家的孩子。希望您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我,接受我的不优秀,接受我的小缺点。

  爸爸,您能耐心地再等等吗?我真的已经在拼尽全力地做最后冲刺,我正努力朝着您期望的方向飞翔。

  爸爸,我多么希望您能带着谅解、宽容和耐心的钥匙来打开我心中的锁。

  爸爸,您能听到我的心声吗?

  心中的锁作文 7

  在一次偶然的搭车出远门,偶然的看到了一把锁,紧紧的锁住了似乎荒废已久的公园,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沉重,十分沉重,从它巨大的体形可以看出,从猛烈刺骨的寒风吹不动它也可以看出,锈斑嶙嶙,这可以看出它很久很久以前就在这儿了,巨大的铁壳似乎包不住它那点寂寞的心事……

  这把锁似乎有着一段至今还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它是要被送往城市中的大公司去“把守”住大门的,却被阴差阳错的被送到这座荒废的公园;也许它本是要被铸造成几个精致的相框,却因为工厂缺一把大锁,它被铸成了笨重的锁;也许,它原本守住的公园曾经是热闹非凡,但公园荒废了以后管理员忘记了把它带走;也许……

  想着想着,这把锁竟在我心中形成了,我的心中也有了这么有把沉重的、充满疑问的锁。就让它沉重下去吧!总有一天,它将被世人发现,也许摧毁,也许珍藏……

  心中的锁作文 8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起,你便与我同桌。那时我们还小,心中十分纯洁,根本没有所谓“男女有别的概念。只知道你来我往,我们都是好朋友。那时你特别仗义,有时有同学和我打架吵嘴你会来帮助我,为我劝架。我心里暗想:一定要报恩。上数学课因为你生病没来,老师点中了你。我就对你写一张小纸条没有让你在同学面前丢面。因为受到一个游戏的启发用“siner”作动画,每做完一篇就对你看看。你给我提出了许多修改建议。要是这个动画能成功,我一定向你“分红”。我们哈哈大笑,笑的那样天真无邪。

  到了五年级,男女之间起了微妙的变化。当然也包括我和你在内,新的`规律,男女生必须扎推玩,否则将有违常理,可我们是朋友呀,所以你还是一如既往地帮助我,我们以为都在默默地进步。但是几乎全班同学开始纷纷讨论时,我和你都感到无比恐慌,感到不知所措。从此,我和你相遇时,只是擦肩而过罢了。其实,我心中闷得挺难受的,难道就因为性别不同,曾经的美好友谊,就必须终断吗?

  到了六年级,应该是花蕾绽开的时候了,而我与你只能默默地守着自己的领地,也不越雷池一步。在班上男女都成了一个一个的泒了!以前班上是一个家庭,现在却四分五裂了。后来,学*越来越紧张,“作业”这个词也常常挂在嘴边。再后来,我拥有一本同学录,希望能想起我们美好童年时代。

  让我们齐心协力,一起来打开心中那把沉重的大锁吧……

  心中的锁作文 9

  人的心中有一把沉重的锁,也是一个未解的迷题……

  男生和女生的区别让班上的许多性别不同的好朋友在心中隔着一条河。

  一年级

  那时,我们班上每一个人都天真,纯洁、男、女同学碰到了一起。“你好”“早上好”这一句句问好充满着热情和关爱。

  那时,“关心礼”在我们班上几乎天天都有,小到一两支铅笔,大到一个可爱的小闹钟,友谊不分大小,在班中无处不在。

  三年级

  渐渐的`,班上有了种思想——男女有别。

  自从有了这种思想,大家的交往少了,断绝友谊的多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一些小不起眼的性别关系。

  就从他们俩说起吧!从小就是形影不离,可现在班上有了这种思想,他们俩理都不理,见了面都好似没看见一样。

  五年级

  现在,班上人都不一起玩了,女生和女生,男生和男生之间也不玩了,因为只要我们几个人在一起玩话就都来了,什么同性爱情故事,什么你爱她(他)呀一切问题让大家不能一起玩了。

  尾声

  这,是一个沉重的大锁,让男女之间无法玩耍,这,是一个永恒的问号,问天何时才能把他擦去呢?

  心中的锁作文 10

  我有个伙伴,她非常胆小。在她心里,好像上了一把重重的锁,压得她喘不过气儿。

  她常常一个人在书桌旁,坐在那儿静静地看书,在她的世界里。没有那么一点儿的声音,那是多么悲伤而又*静;学校里举行活动,她也是静静地一个人,在操场上走了不知多少圈,她是多么孤独、寂寞;就连下课了,她也只坐在操场旁的小树边,静静地看着操场上同学们跑来跑去的身影,她是多么悲伤、*静、孤独而又寂默。

  没有人会理解她,她也不希望有人理解她,直到我和她一起的那天。

  那一天,我们正上着体育课,同学们在操场上到处跑。我想去拿健身器材,正好遇到她,我不禁对她说:“嗨,一起来玩吧!”她看了看我,摇了摇头。我的心里感到奇怪极了,为什么她不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自由玩耍,嬉笑?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玩,难难道她……不……不!她不会这样的。我鼓起勇气再一次去见她,对她说:“你有什么事吗?怎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呢?”她小声地说:“因为我胆子小,我觉得没有人会和我一起玩,我在他们眼里是多么没用!”我听了,沉默了一会儿,对她说:“来吧,和我们一起玩,他们一定会接受你的'!”她点了点头,和我一起向同学们跑去。

  现在,她心里的心锁已经被打开了,她现在不是以前那个她了,她变得开朗,自信了,那把心锁在她心里永远消失不见。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2)

——《倒数的认识》教案(10)份

  《倒数的认识》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学情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件图片)

  通过欣赏这几幅图片,大家发现了什么?(图片中都有倒影)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课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王国里的这种奇妙现象——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设疑激趣

  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大家脑子里产生了哪些问题?请大家来说说你们的问题。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都是本节课我们学*的重点内容。

  3、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学。

  针对本节课的学*内容制定了自探提示。(课件出示)

  自探提示:

  (1)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2)倒数指的是一个数吗?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

  (5)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的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本28页的内容,让我们一块到书中去寻找“倒数”的秘密吧!

  二、解疑合探

  1、检查自探情况,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根据反馈情况适时组织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

  通过自学提问学生“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课件出示:先计算,再观察,看看得数有什么特点?

  得出结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积是1指的是相乘关系,并且积只能是1、

  “两个数”指的是只有两个数。

  “互为倒数”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明:因为×= 1,所以和互为倒数,就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请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任意两个数。并且说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组合探):1的倒数是(1)。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因为① 0作分母无意义②0×(任何数)≠1)

  3、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小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三、质疑再探

  回顾自探提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关于倒数,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问题预设:怎样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

  通过下面的练*题的解答来总结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如何求倒数。

  四、运用拓展

  1、完成下面练*题。

  2、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3、布置作业:

  (1)第28页做一做。

  (2)练*六1、2、3题。

  附: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倒数的认识》教案 2

  [教学内容]:倒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几课时已经学过了分数乘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本课以分数乘法为基础,通过计算认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概念,接着教学求倒数的方法,练*六通过一系列的练*,进一步巩固倒数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学情简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导出倒数的定义。例1教学求倒数的方法,从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活动中,体验并概括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最后提出1和0的倒数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在举例、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2.通过推理、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通过学*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质疑的*惯。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的说某个数是倒数。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作好铺垫

  1、创设情景激趣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演示风景图片)

  师问:你发现图画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图画都倒过来了,出现了倒影。

  师:是啊,这些图片有了倒影,显得更加漂亮了。在我国的文字里,也有很有趣的汉字,让我们一起找找看。(课件演示有趣的汉字)

  师:你们发现汉字的特点了吗?

  生:这些汉字上下交换位置以后,都成了新的`汉字。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学*倒数,一个数是不是把它倒过来就是它的倒数呢?

  板书:倒数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乘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因此,在课始,让学生通过完成练*十的第1题,既可以复*分数乘法,也为引出倒数的概念和为求一个数的倒数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揭示倒数的意义。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

  (估计学生写的数中,两个数都是分数的较多,也可能有分数与小数、分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小数与整数的等。如:

  师:你认为倒数是怎么样的数?(估计学生可能会提出:倒数应该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称为“倒数”是否与“颠倒”有关,怎么求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举例两个乘积是1的不同的数,引出“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知道了倒数的概念,学生一定会产生“倒数”究竟是些什么样的数,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等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索的动力,使枯燥的求倒数的方法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主动地进行研究。]

  三、观察比较,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探讨研究黑板上板书的几组数。

  《倒数的认识》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知道语言文字中有些字是可以倒过来写的。

  比如:吴吞

  学生举例:杏呆。

  师:数学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你能把4/7倒过来写吗?

  板书:4/7--(7/4) 8/3--(3/8) 2--(1/2)

  师:你能根据分子、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几组数取个名字吗?

  生:倒数。

  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教学倒数的意义.

  (1)5/81/8 7/155/7 61/2 1/405

  (2)3/44/3 6/77/6 31/3 2/99/2

  教师:上面的两组题有什么不同?(第一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都不是1,第二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都是1.)

  教师:像第二组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教师举例说明什么叫做互为倒数.

  3/4和4/3互为倒数,就是3/4的倒数是4/3,4/3的倒数是3/4.

  教师: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第二组其它3个算式中两个数的关系.说的时候,注意让学生说出互为倒数,同时,让学生明确谁是谁的倒数.

  教师:谁还能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并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不是正确.

  三、教学例题(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第二组算式,想想两个什么样的数就互为倒数.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让学生适当讨论,并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出示例题. 怎样找出 的倒数呢?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找出来吗?使学生想到只要把 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 的倒数.教师板书: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的倒数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写.

  教师接着问:自然数5的倒数是多少?5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那么5的倒数怎样求?(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3的'倒数就是1/5.)

  教师: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应该怎样求?(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就是以这个自然数作分母以1作分子的分数.)

  接着问: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什么数没有倒数?(0没有倒数.)

  0为什么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请大家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把0排除在外.

  四、课堂练*。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13 9 1/7 25

  反思: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注意从文字中找数学的原形,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以问题为主线,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学生主动的数学活动建构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倒数的认识》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抽象,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数据,先计算,再观察发现。

  1、出示:3/8×8/37/15×15/7 5×1/5 0.25×4

  2、计算后,这些数据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二、交流思辨,抽象概念。

  1、汇报。乘积都是1。

  2、你能根据上面的观察写出乘积是1的另一个数吗?

  3/4×( )=1 ( )×9/7=1

  说说你是怎样写得,有什么窍门?

  你还能写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不过要写得与众不同!(鼓励学生写出整数、小数)

  你是怎样想的?如0、5、1、7

  3、抽象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以说谁和谁是互为倒数,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倒数。

  4、让学生说说上面的数(用两种说法)。

  5、是互为倒数的它们的积是1,这两个数有特点吗?仔细观察这些数。

  学生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调了一下位置;

  师:那么5×1/5 0.2×5乘积也是1哟!怎么?把整数和小数也化成分数。

  6、沟通:分子分母倒一下跟乘积是1有联系吗?

  7、现在你对倒数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找一个数的倒数。

  5/1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4/7,( )和15是互为倒数。

  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说说你的方法。(从倒数的意义和现象)

  2、会找了吗?你能找到下列数的'倒数吗?

  3/5 4/9 6 7/2 1 1.25 1.2 0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1)先说说你找到的这个数的倒数的,你是怎样找的?

  (2)在找这些数的倒数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3、现在你对倒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0没有倒数,其他的数都有,1的倒数就是1。)

  四、巩固深化。

  1、做一做,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互说倒数,你说一个数,让同桌说他的倒数。汇报几组。

  3、判断题。书上第25页的第3题。

  补充:

  (3)2/5×5/2=1,那么2/5是倒数。

  (4)任何一个数都有倒数。

  (5)如果一个数是A(0除外),那么这个数的倒数就是1÷A。 重点讨论: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那么哪些数的倒数比原数小、大或相等。

  4、完成作业:作业本第12页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倒数,你对倒数有什么认识?

  《倒数》教学的想法和反思

  今天学*《倒数》一课,内容简单,在其他数学版本中只是一个练*内容。倒数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的,但是却相当地容易,只要会分数乘法、分数、小数的相关知识就行了。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倒数就是两个数分子分母倒一下就行了。这样就会带来对知识本质的偏离,只关注事物的表象。如何来改变学生这一认识呢?

  结合自己的个人研究重点:

  1、关注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2、关注学生学*数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先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1、 倒数的内涵是什么?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倒数的内涵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是倒数的外在表现,正因为分子分母颠倒了位置,那么他们的乘积就是1了,或者说因为乘积是1了,所以两个数成互为倒数就会产生这样现象。

  内涵决定着外延,外延是内涵的一种表现,两者关系密切。如果让倒数的外延更丰富,那么对内涵的理解也就更充分。其实乘积是1和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是有因果联系。

  2、概念教学,一般是建立表象,然后逐步地去非本质的特征,抽象概括,最后变式巩固。但是由于倒数这一知识的本质是乘积是1,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本质,注重其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样的教学过程。

  于是,决定先直接对本质进行提练抽象(因为比较简单),然后在进一步观察现象、比较沟通(为什么叫倒数,是什么现象决定两个数的乘积是1)逐步地丰富,不断地理解本质。

  《倒数的认识》教案 5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学、交流、错例讨论评析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通过写一写、说一说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并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0为什么没有倒数。

  教学过程:

  设疑与探究: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来学*一个新知识,学好了这个新知识能为我们后面分数除法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新知识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4页。(板书:倒数)请同学们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先自学,看看你能自学到多少有关倒数的知识呢?把你学到的知识画下来。

  ①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倒数有什么特点?)

  ③1的倒数是什么?0有倒数吗?为什么?

  设计理念:这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开课开门见山,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能直接进入新课的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文本。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能够给自学作出一些指引。

  反思:三个问题暗示了这节课学*的主要内容,能让学生仅仅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展开后面的学*。但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许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可以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你还有哪里不明白?去引导,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去开展探究学*,能有效的利用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也能更好的开展课堂评价,这样的课堂会更活力。

  (一)、揭示倒数的意义

  1、自学文本,初步形成概念

  学生自学文本,同桌交流。

  2、探讨错题,理解概念

  师:第一个问题,相信很多同学心里都已经有答案了。但是老师先要考一考你,请看下面的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因为1/4+3/4=1,所以1/4和3/4互为倒数。( )

  生: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而这里是和是1。(板书乘积是1)

  ②因为1/24/33/2=1,所以1/2、4/3、3/2互为倒数。( )

  生:因为倒数是两个数,而这里是三个数。(板书两个数)

  ③因为2/55/2=1,所以2/5是倒数。( )

  生:因为倒数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板书互为倒数)

  进一步形成概念,全班读一遍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设计理念:概念教学要把握概念本身的基本特性。要掌握倒数这个概念需要抓住三个特性: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学生通过初步的自学很难去准确把握这三点,因此设计这三个错例,旨在让学生充分把握这三个特性,进而形成和理解概念。

  反思:对于什么是倒数?学生通过自学,肯定都没有问题,但是我没有(或者说不让)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一下子抑制了他们想回答但是不能回答的情绪,转而先考一考你,吸引他们看问题,激发他们在判断的时候终于有话可说。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但是在 互为的理解上,没有充分探讨,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两句话去理解:( )和( )互为倒数、( )是( )的倒数。

  评价与生成:

  3、多种练*,深化概念

  (1)口头回答

  3/4( )=1,( )6/5=1,7( )=1

  设计理念:学生初步理解概念,需要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设计这题一是给学生提供模仿的过程,二是能直观的把概念具体化。

  (2)模仿创作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倒数,你能不能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 )( )=1(生: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大家拿出堂上练*本,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而且能写出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写的,选择性的板书4个,例如真分数的2/33/2=1,假分数的7/44/7=1,整数的61/6=1,小数的0.110=1。)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还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不错。 太厉害了!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生:无数个)

  设计理念:学生有了第一题的具体直观练*,再通过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因为每个学生创作的都不一样,这时老师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为下面的观察倒数的特点和求各种类型的数的倒数的学*提供*台。

  反思:在这一环节,学生都能写的是真分数的、假分数的和整数的,学生没有想到带分数的和小数的,这是我在课前就有思想准备的,于是我设计了下面师生互说互猜的`环节,学生想不到的,可以由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有时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是也有一个学生写的11=1是我没有想到的。其实学生能写出这个,就能为后面1的倒数是几找到答案。但是很可惜,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个式子的出现,也没有及时的对这位学生给出表扬,还是教学机智不够灵活。

  (3)师生互说互猜

  师:不过老师比你们更厉害。我不但能写出这么多算式,而且还能猜出你们写的是什么?只要你说出你写的第一个数,我就能猜出你写的第二个数是什么?生说师猜。反过来,师说生猜。(要求按照我说 ,我说 ,因为( )( )=1来回答,老师根据情况有选择的板书,例如板书小数的和倒数的。)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在创作和互说互猜的过程中,就是在找一个数的倒数。那通过练*和我们刚刚的自学谁来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呢?倒数有什么特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议“倒数的认识”教学概念课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议“倒数的认识”教学概念课设计理念:师生互说互猜的环节在前两个题的基础上,又是一个提升,同时师说生猜,老师能够根据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及时进行补充提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求按照我说 ,我说 ,因为( )( )=1来回答,既能进一步抓住概念的本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表达能力。通过口头回答模仿创作互说互猜的多种形式练*,由易到难逐步深化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反思:在这一环节,出现了预想到的东西,也出现了很多散发性的东西。但是正是这些东西才构建了活力课堂的有效生成资源。同时一句老师比你们更厉害一下子触动了他们的情绪,很多学生表示我们也能,进而很好的调动了课堂。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观察式子,发现特点,归纳方法

  学生自己归纳方法:只要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板书)

  追问:为什么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呢?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相乘时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

  师:如果我们用a/b表示一个分数,那么它的倒数就是b/a。(板书:a/b的倒数是b/a)

  设计理念:概念首先是具体到抽象生成,进而是抽象到具体的上升。因此如果只是从概念本身出发去找特点很困难,于是让学生回到具体的式子,观察发现特点,归纳方法。同时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乘积是1。充分体现方法都是以概念做基础,概念是构建理论大厦的基石。同时又把它具体到用字母表示,能更直观的体现倒数的特点。

  反思:从学生自己归纳方法,到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到用字母表示,能让学生更直观的发现倒数的特点。但是也有一点是没有处理好,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应该写明a、b,这样就更严谨了。

  2、解疑难点(求整数、带分数,小数的倒数)

  师:老师还有几个问题,你们能帮帮老师吗?怎么求下面这几个数的倒数?

  4?(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

  1又3/7呢?(生:先化成假分数)

  0.5呢?(生:化成分数)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具体的例子。

  3、师:那1 的倒数是几呢? 0有倒数吗?为什么?

  生1:1的倒数是1,因为11=1;0没有倒数,因为0( )=0.

  4、师生共同小结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

  生齐读求一遍数倒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当学生不能提出新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转变角色,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新的思考。

  反思:因为有了前面概念和方法较为抓实的掌握,学生在这一环节能很快的找到方法,接下来就是加强练*了。

  运用与分享:

  师:我们学*到了那么多倒数的知识,赶紧去做一些练*吧。

  1、课本24页做一做: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4/11,16/9,35,7/8,4/15

  (规范:( )的倒数是( )。)

  2、填空:

  ①7( )=15/2( )=()3又2/3=0.17( )=1

  ②一个数和它倒数的和是2,这个数是( )

  ③最小的质数的倒数是( )?

  设计理念:两个练*由易到难,既能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反思:第1题的设计缺乏针对性,例如前面讲到的带分数和小数的没有。同时在规范书写上,好多学生出现问题,例如 4/11=11/4, 4/11 11/4,4/1111/4。说明了前面教学在书写规范上的疏忽,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暴露出来不规范的书写,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纠正,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书写规范的印象。

  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理念:学生的分享过程是学生重整和提炼知识的过程,同时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既能发现学生还存在的问题,也能更好的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和研究。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33/2=1

  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 7/44/7=1

  a/b的倒数是b/a 61/6=1

  1的倒数是1(11=1) 1又3/7=10/7, 10/77/10=1

  0的倒数是0(0( )=0) 0.1=1/10,1/1010=1

  《倒数的认识》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例1、“做一做”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写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修订

  基本训练,强化巩固。

  (3分钟) 1.出示几道分数乘法式题:(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题与另外补充的四道结果不为1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上面几组题,小组内检查并订正。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分钟) 请个别学生说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出分子与分母的约分。

  提示目标,明确重点。

  (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要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6分钟) 1. 观察这些算式,如果将它们分成两类,怎样分?

  2.通过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

  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4分钟) 让学生说说乘积为1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8分钟) 1.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认识倒数。出示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理解倒数。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对定义中关键要素的理解: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探讨求倒数方法。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在汇报时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倒数的认识》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 练的求出倒数,《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 作学*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

  教学用具: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竞赛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比赛吗?现在我们进行小组间比赛。

  (说明比赛事项)比赛内容:写两个数的乘法算式,要求:乘积等于1;比赛时间:30秒;比赛规则:每人每次写一式,写完后传给小组内其它同学。比赛结果评定:比较数量与正确率(重复计一次)。(写在白纸上)

  2、学生开始紧张激烈比赛,教师组织评议,评选出优胜小组。

  师:短短30秒你们就写出了这么多算式,本领真大,由此也反映出数学课堂里“时间就是效率”的真谛,我们从小要养成珍惜时间*惯。

  追问: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多少个?

  生:可以。能写无数个。(板书:无数)

  4、说明: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倒数。(板书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倒数的知识。

  [以学生喜爱的竞赛拉开一堂课的序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借助30秒的竞赛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让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数学课;通过追问让学生初步感知倒数有无数组,同时竞赛的内容为倒数意义的揭示打下伏笔。]

  二、引导质疑,自主探究。

  1、引导质疑。

  师:看着“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生:什么是倒数? 生:倒数是指一个数吗?

  生:倒数应该怎样表述? 生:怎样求倒数?

  生:倒数是不是一定是分数? 生:倒数有什么用?

  生: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 ...........

  2、自主探究。

  (1)、明确学*方法。

  师:今天我们采用自学加小组讨论的方法学*倒数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围绕刚才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先自学课本,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指导。

  (3)、组织全班交流,小学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倒数了吗?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以学定教”是教学设计的指导,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在学生的学*过程中:问题应由学生提出,方法应由学生寻找,规律应由学生发现、总结。本环节通过学生“质疑-自学-合作讨论-交流”的流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三、巩固提高,拓展外延。

  师: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今天自学的效率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 、 、8、1、0、

  (组织讨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你能用已有的知识来给大家解释吗?)

  (2)、课本练*题:第4题。

  (3)、判断:

  a、9的倒数是 。

  b、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c、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d、是倒数。

  e、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4)、开放题:

  ×( )=( )× = ×( )=6×( )

  你会填吗?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填吗?

  [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学*它主要是为今后学*分数除法服务,以上设计一方面是巩固学生对倒数概念的掌握,另一方面又是让学生在旧知里建构新知,应用新知,从而进一步感悟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总结反思,发展能力。

  师:今天我们学*了倒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回忆一下你们是怎样学*的?

  生:提问-自学讨论-练*

  师:你能用“我学会了--”来描述今天学到的知识吗?

  生:.......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方法,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学讨论的作用。用“我学会了.....”来描述学到的知识,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学*的*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模式。

  新课程强**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设计中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质疑-自学-讨论-交流”活动展开:问题由学生提出,答案由学生找出,评价由学生判定。

  2、“以学定教”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角色。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本教学设计的整个学*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质疑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自主学*、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活动,在质疑与释疑中建构着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着自己的数学素养。

  3、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本教学设计中,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的方法,用“我学会了--”来总结自己的学*后的收获,这是整合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倒数的认识》教案 8

  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学*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及应用题之后的内容,为学*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打基础,分数除法经常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转化需要倒数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在分数乘法的教学基本完成以后,编排了有关倒数知识的一节教材和一个练*,为下一单元的教学提前作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初看到“倒数”这一概念时,从字面上看也许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通过学生自学,自主探索倒数有什么意义,如何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与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式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活动情境

  倒,你对这个字怎么理解?

  那要是在这个字的后面加个数,就变成。。。倒数,你对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

  出示1/5×5,3/8×8/3,1/12×12,15/7×7/15这几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几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并且它们的乘积是1.

  具有这种关系的数叫做互为倒数。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说,就是把它倒过来,还做了个手势颠倒位置。

  学生有可能会说,每组中都是一个是真分数一个是假分数。

  还有的可能会说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第一个分数的分子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

  学生有可能只计算出结果。没发现这几组算式它们的分子,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设疑,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从两个数的关系入手研究,抓住了数学的本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研究是一脉相连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这几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并且它们的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

  二 ﹑探究讨论,深入理解

  让学生说说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关键?

  学生有可能会说1/5是倒数。5/1也是倒数。并让学生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只能说1/5和5/1互为倒数或1/5的倒数是5/1。但也有可能会说得很完整。

  让学生重点去理解“互为”是什么意思,加深对倒数的概念的理解。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3/5的倒数是( ),

  8的倒数是( ),

  0.5的倒数是( )

  1. 3/5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得5/3,所以3/5的倒数是5/3。

  2. 8可以写成8/1,所以8的倒数是1/8。

  3. 0.5也可以写成1/2,所以0.5的倒数是2.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找倒数的方法。

  四、补充概念,自我构建

  0和1 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几,如果没有,为什么?同学们试着研究。

  1的倒数是1 。

  0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做为分数的分母。

  加深对0没有倒数的理解;

  加深对倒数知识的理解;

  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刻,较好地实现了对于概念的建构,而且渗透了认真,严谨的学*态度。

  五、巩固练*,形成技能

  1.同桌互说倒数;

  2.判断。

  (1) 5/9是倒数,9/5也是倒数。( )

  (2)0的倒数还是0.( )

  (3)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3.开放性训练。3/5 ×( )=( ) ×4/7=( ) ×( )

  学生会很活跃。

  加深对0没有倒数的理解;

  加深对倒数知识的理解;

  开放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与教师一起总结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加深对倒数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1.分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整数或小数——先化成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倒数的认识》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抽象,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数据,先计算,再观察发现。

  1、出示:3/8×8/37/15×15/7 5×1/5 0.25×4

  2、计算后,这些数据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二、交流思辨,抽象概念。

  1、汇报。乘积都是1。

  2、你能根据上面的观察写出乘积是1的另一个数吗?

  3/4×( )=1 ( )×9/7=1

  说说你是怎样写得,有什么窍门?

  你还能写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不过要写得与众不同!(鼓励学生写出整数、小数)

  你是怎样想的?如0、5、1、7

  3、抽象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以说谁和谁是互为倒数,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倒数。

  4、让学生说说上面的数(用两种说法)。

  5、是互为倒数的它们的积是1,这两个数有特点吗?仔细观察这些数。

  学生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调了一下位置;

  师:那么5×1/5 0.2×5乘积也是1哟!怎么?把整数和小数也化成分数。

  6、沟通:分子分母倒一下跟乘积是1有联系吗?

  7、现在你对倒数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找一个数的倒数。

  5/11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4/7,( )和15是互为倒数。

  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说说你的方法。(从倒数的意义和现象)

  2、会找了吗?你能找到下列数的倒数吗?

  3/5 4/9 6 7/2 1 1.25 1.2 0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1)先说说你找到的这个数的倒数的,你是怎样找的?

  (2)在找这些数的倒数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3、现在你对倒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0没有倒数,其他的数都有,1的倒数就是1。)

  四、巩固深化。

  1、做一做,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互说倒数,你说一个数,让同桌说他的倒数。汇报几组。

  3、判断题。书上第25页的第3题。

  补充:

  (3)2/5×5/2=1,那么2/5是倒数。

  (4)任何一个数都有倒数。

  (5)如果一个数是A(0除外),那么这个数的倒数就是1÷A。 重点讨论: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那么哪些数的倒数比原数小、大或相等。

  4、完成作业:作业本第12页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倒数,你对倒数有什么认识?

  《倒数》教学的想法和反思

  今天学*《倒数》一课,内容简单,在其他数学版本中只是一个练*内容。倒数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的,但是却相当地容易,只要会分数乘法、分数、小数的相关知识就行了。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倒数就是两个数分子分母倒一下就行了。这样就会带来对知识本质的偏离,只关注事物的表象。如何来改变学生这一认识呢?

  结合自己的'个人研究重点:

  1、关注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2、关注学生学*数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先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1、 倒数的内涵是什么?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倒数的内涵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是倒数的外在表现,正因为分子分母颠倒了位置,那么他们的乘积就是1了,或者说因为乘积是1了,所以两个数成互为倒数就会产生这样现象。

  内涵决定着外延,外延是内涵的一种表现,两者关系密切。如果让倒数的外延更丰富,那么对内涵的理解也就更充分。其实乘积是1和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是有因果联系。

  2、概念教学,一般是建立表象,然后逐步地去非本质的特征,抽象概括,最后变式巩固。但是由于倒数这一知识的本质是乘积是1,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本质,注重其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现象。因此要改变这样的教学过程。

  于是,决定先直接对本质进行提练抽象(因为比较简单),然后在进一步观察现象、比较沟通(为什么叫倒数,是什么现象决定两个数的乘积是1)逐步地丰富,不断地理解本质。

  《倒数的认识》教案 10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理解倒数的含义,能进行准确的叙述,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新知识,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扫清障碍。由于分数除法的基本方法为“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因此认识倒数的概念以及熟练地求出一个非0数的倒数,是学*分数除法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的,主要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基础。

  目标

  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能说出倒数的意义。

  2.体验找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经历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学*过程。

  评价任务

  学生口算、思考互为倒数的特征。

  2.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通过交流、游戏活动探讨找倒数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活动“造反”游戏。

  师:同学们,在学*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造反”游戏

  反说:

  刷牙—牙刷球台—台球唱歌—歌唱反写:

  杏—呆吴—吞干—士

  师:在我们的语文上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文字,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有趣的数学,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像这样有趣的现象,在数学上叫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学*的

  板书“倒数的认识”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生2:

  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倒数”我们先来算一算

  谁能照上面的例子,再说一说?通过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生2:

  师:大家都是活眼金睛啊!那么大家的这些发现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一下下面的知识。

  请学*完的同学坐端正。回答:什么是倒数?

  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生1:生2:生3: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些字或词语比较重要呢?那么,根据上面的两组算式,谁来叙述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生1:生2:

  大家的叙述都非常准确,老师这有两道题,请你也来试一试师:通过上面的学*,你认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板书: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评价要点:知道交换位置

  除了这些,老师还带来两个特殊的朋友0和1下面请大家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1)1的倒数是(1)(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0和1都来了,那么还有一些老朋友也来凑热闹了。动脑筋:整数,带分数、小数如何找倒数

  怎么办?

  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小数也可以化成分数。今天,大家的表现都棒棒的,下面我们来试试身手吧.想一想:找朋友练*1:写倒数

  练*2:整数、假分数的倒数填空

  既然大家都这么棒,那么我们一起来智慧屋里去闯一闯吧!第一关:填空(积是1)

  第二关:我来当裁判(以书信的形式出现)第三关:修改日记。

  希望大家也能把本节课学*的知识,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其实,在我们的学*中,各学科之间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下面几道题。

  最后,我们来猜谜语。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3)

——《金锁银锁》教案优选【5】份

  《金锁银锁》教案 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同伴的讲话,并能迅速、正确地对话,训练

  幼儿语言反应的敏捷性。

  2.引导幼儿学会用简单的词语形容和描述一件事物。

  3.使幼儿能够遵守游戏规则,愉快地进行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 一把钥匙和一把锁(图片或者是实物)

  2. 分别准备了贴有苹果、西瓜、小猫、等各种形状的锁若干个

  3. 准备一张《金锁银锁》***

  4. 准备亲子手册《语言·金锁银锁》

  三、活动过程

  (一)探讨生活中的锁和钥匙的用途和关系

  教师: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新老师来和你们一起学本领,好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分别出示锁和钥匙。

  有哪位小朋友告诉我,它们是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干嘛?哦,小朋友们*常生活中都见过了锁和钥匙,是吗?嗯,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不能分开对吗?。今天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一首关于锁的儿歌。

  (二)学儿歌

  1. 在念儿歌之前,老师要悄悄告诉大家,还有几个可爱的朋友来到我们大二班,但是,它们说呀,我们得先念好儿歌,它们才出来,你们想见他们吗?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念儿歌。老师念一遍,小朋友都要张开小嘴巴用好听的声音和老师一起念一遍好吗?好了,小朋友们都念的很棒,瞧,我们的第一个好朋友出来了,问:“这是什么锁?” 答:“这是苹果锁。 苹果锁,是什么样子的呢?苹果吃起来怎么样?苹果长的是什么形状小朋友要用好听的句子或者是一个词语来说。

  再念一遍儿歌,依次请出海绵宝宝锁和月亮锁。并同样引导他们用三个字来形容他们。当念完儿歌的时候,老师会问这是什么锁,老师问完的时候,想看看,哪一个小朋友小手举得最快最好,老师就请她上来告诉大家好吗?除了老师请来的这几个好朋友,小朋友还可以想出来锁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小朋友说出不同的锁,并且用这是xx锁,xx,xx,xxx的句型完整的表述出来。)

  嗯,小朋友的锁都很特别,讲的都很棒。

  (三)玩游戏

  接下来,老师想和大班的小朋友玩一个魔法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做金锁银锁。

  在开始游戏之前,老师想给我们大班的小朋友提几个小要求。

  1.我们这个魔法游戏呢需要所有的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2.老师会请两个小朋友出来扮演魔法钥匙,其他的小朋友继续手拉手扮演魔法锁。

  3.当老师数一二三开始的时候,所有小朋友要一起念《金锁银锁》。而扮演锁的两个小朋友要绕着圈圈走。

  4.当儿歌念完的时候,这两个小朋友停在哪两个小朋友前面,哪两个小朋友就是我们这把大魔法锁的锁眼。

  5.这时候,两把钥匙要分别问锁眼,你是什么锁。锁眼要回答:我是xxx锁。

  两把钥匙要说魔语了,要用一句好听的句子或者词语表达出来,如果锁眼觉得说得好听,说得对就可以把锁打开。

  6.这时候,锁眼要和钥匙交换角色。重复游戏

  7.所有小朋友要用好听的声音来念儿歌,要集中注意力哦,因为啊魔法随时会到你身上哦。

  开始游戏。游戏依据幼儿兴趣决定时间长短。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锁和钥匙的儿歌。那有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我们出门的时候要记得做什么事情呢?锁好门和窗户。钥匙要保管好,不给陌生人。

  《金锁银锁》教案 2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会用简单的词语形容和描述一件事物。

  2.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同伴的讲话,并能迅速、正确地对话,训练幼儿语言反应的敏捷性。

  3.使幼儿能够遵守游戏规则,愉快地进行游戏活动。

  (这个活动要求幼儿能够快速调动已有经验,同时使用合适的词和“××,××,×××”的句型来描述听到的物品,有一定的难度,对大班幼儿来说是适合的。)

  活动准备

  两把钥匙,一把贴有苹果形状的锁,一个玩具娃娃。

  活动过程

  1.示范操作表演。

  (1)先出示一把苹果锁和两把钥匙,接着边操作教具边念儿歌:

  金锁锁,银锁锁,

  两把钥匙一把锁,

  咔嚓咔嚓把它锁,

  小朋友快点来开锁。

  (2)出示玩具娃娃,并以娃娃的口吻问:“这是什么锁?”

  答:“这是苹果锁。”玩具娃娃又说:“苹果,苹果,红彤彤。”咔

  嚓一声将锁打开,接着再插入另一把钥匙说:“苹果,苹果,香

  又甜。”咔嚓又打开了苹果锁。

  (3)带领幼儿念儿歌2~3遍,从而使幼儿对整个游戏活动有了一个初步、完整的印象。

  (在这个活动开始,教师采用示范操作玩具娃娃的形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情景。这是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集中幼儿注意的一种很好的策略。)

  2.讲解游戏规则。

  教师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向幼儿交代游戏规则。

  (1)念完儿歌后,开锁人才能问:“这是什么锁?”扮锁的幼儿必须想出一个锁名来,告诉他:“这是××锁。”

  (2)开锁的两位幼儿分别是两把钥匙,这两位幼儿必须用“××,××,×××”的句型来描述××锁。前面重复说名词两次,后面用3个字描述一下这种事物的特点,如“苹果,苹果,香又甜。”

  (3)开锁人描述的准确就能打开锁,并交换角色,否则不能交换角色。 (教师在示范游戏过程中采用口头讲述的方法,向幼儿交待游戏规则。由于游戏规则中包含了活动目标,因此,教师需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向幼儿解释规则,同时还需要边讲解边示范。)

  3.教师扮演角色,引导幼儿游戏。,

  教师先扮演开锁人的角色,幼儿扮演锁的角色,然后交换角色。通过教师参与角色的形式,可帮助幼儿学*掌握游戏中的对话及描述部分,为幼儿独立开展游戏活动积累经验。

  在对话过程中,鼓励幼儿讲出各种不同的锁,学*用各种不同的、简单的词语进行准确的描述。

  (这一步骤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幼儿在下一步按规则玩游戏,在幼儿感知、理解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以主角的身份带幼儿玩几次,并不断变换锁的名称,如“小猫锁――喵喵叫”“月亮锁――像小船”。此步骤视幼儿掌握程度可以重复几次。)

  4.游戏活动《金锁银锁》。

  幼儿手拉手围成一圈扮锁,请两名幼儿当开锁的人,一个站在圈内,一个站在圈外。(此活动建议在户外场地进行)

  游戏开始时,大家边念儿歌边前后摆动拉着的手,两名开锁人同时随着儿歌的节奏依次在各拉手处做开锁动作。儿歌念完后,开锁人停在某处便可指这里两人问:“这是什么锁?”拉手人回答:“这是××锁。”然后,开锁人说:“××,××,×××。”讲对了,开锁人就能轻轻把两人的手切开,然后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若开锁人讲的不正确,扮锁的幼儿将锁握紧,开锁人就切不开锁,游戏继续进行。

  (这是幼儿自主游戏、练*按一定规则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放手让幼儿愉快地玩,必要时个别指导幼儿,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游戏的时间长短视幼儿的兴趣和疲劳程度而定。)

  《金锁银锁》教案 3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中的重音,能听辨延长音。

  2、尝试听着音乐交换同伴,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会玩”金锁银锁”游戏

  2、材料准备:音乐—七步进阶、铃鼓

  活动过程:

  一、念一念,玩一玩

  价值分析:熟悉游戏,引起活动兴趣。

  1、示范游戏《金锁银锁》:怎么玩?

  2、师幼边念儿歌边做游戏。

  小结:这是一个民间游戏,所以是用沪语边念边游戏的。

  二、听一听、玩一玩

  价值分析:通过听辨铃鼓、音乐的不同重音,尝试游戏。

  1、教师拍铃鼓:你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摇铃鼓的声音代表开锁,拍鼓面的一声重音代表锁锁。

  2、听音乐:你听到了几种声音?

  3、听音乐做游戏:怎么才算真正的赢了?

  小结:有音乐的地方和朋友面对面做游戏,延长音的时候开锁,重音的时候锁锁。

  三、换一换、玩一玩

  价值分析:根据乐曲中的不同音高邀请朋友做游戏,初步体验同伴游戏的乐趣。

  1、和很多人玩,怎么玩?

  2、儿歌什么时候可以交换朋友?什么时候面对面?

  小结:念“找个朋友”的“找”字时候找朋友,念“准备开始”的“始”字的时候面对面做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选材来自民间幼儿游戏,音乐活波节奏感强,容易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各环节围绕活动目标层层递进有效推进活动的发展。组织形式富有新意,活动始终围绕着游戏逐步开展。特别是有效利用铃鼓来衔接音乐中的延长音与重音独特的教学有段有效的为目标所服务。但在听辨音乐提问方面,指向性不明确。如把提问“分别可以表示什么”改成“哪段音乐代表开锁”哪段音乐代表“锁锁”指向性更加明确。

  《金锁银锁》教案 4

  活动目标

  1.对数量在10以内的两个集合进行多少的比较,并能运用数经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2.理解并遵守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呼啦圈1个(见图1);

  2.金钥匙若干(见图2);

  3.人物记录卡片若干(见图3);

  4.宝物箱2个(内含的礼物大小不同)(见图4);

  5.场地(蓝、黄两个长方形框);磁性板1块。

  (教学建议:1.蓝、黄两个长方形框不宜太大,框的大小应根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人数而定,每个框的大小只要能容纳半数的幼儿即可;2.宝物箱中的礼物大小最好相差比较明显,且“大的礼物”数量少于幼儿人数,“小的礼物”数量要超过幼儿人数,可为后续幼儿理解函数关系——物体大小与数量多少之间的关系做铺垫。)

  活动过程

  一、说说游戏

  1.小朋友都喜欢玩“金锁银锁”的游戏,知道怎么玩吗?请说说。

  2.小结:“金锁银锁”游戏的玩法是一只手当锁,另一只手当开锁的人,边念儿歌边游戏;儿歌念到“3、2、1,逃”时,大锁立即关闭,开锁的人马上逃走。

  (师生坐在位置上共同玩游戏。)

  二、玩玩游戏

  1.交代玩法和规则

  (1)导入:“金锁银锁”还有不一样的玩法,怎么玩呢?请仔细听。

  (2)玩法:

  这里有一把“大锁”(出示“大呼啦圈”),我是“上锁”的人,小朋友是“开锁”的人,这是开锁人的“家”(蓝色和黄色的长方形框)。

  游戏开始,开锁人站在“大锁”下念儿歌:“金锁银锁,咔啦咔啦一锁,赶快逃过,3、2、1,逃。”念到“逃”,大锁立即关闭(*放在地上),开锁人赶快逃回“家”,原地坐下不能走动。比比哪家人数多,就能得到1把“金钥匙”,游戏继续;最后比比哪家的“金钥匙”数量多,就能打开“宝物箱”得到礼物。

  (3)规则:

  ①开锁人听到倒计时“3、2、1,逃”时,才能逃回“家”,原地坐下不能走动。

  ②比一比哪家人数多,就能得到1把“金钥匙”。

  【设计意图:教师讲述游戏玩法时,语速稍慢,边讲边演示,帮助幼儿理解玩法;宣布规则时要突出“重点”,便于幼儿理解,如第一条要突出“逃”,第二条要突出“哪家人数多”;同时对第一条规则“原地坐下不能走动”,教师需要示范并追问“能坐到方框外面吗”,以此形象地帮助幼儿理解玩法和规则。场地上布置的长方形框不宜太大,以容纳半数幼儿为宜。】

  2.幼儿开展游戏

  (1)第一次尝试游戏(4个小朋友)。

  重点关注:幼儿对玩法的掌握情况、遵守规则的情况。

  (2)游戏后分享:哪一家能得到“金钥匙”?两家人数一样多怎么办?

  【设计意图:第一次尝试玩游戏的目的是为后续游戏起示范作用,因此参与游戏的幼儿不宜过多;当出现儿歌还未念完幼儿就急于逃回“家”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以规则为约束提示幼儿遵守;当两个“家”中出现人数相等时,教师应听取幼儿对“金钥匙如何送”的想法。】

  3.第二、三次游戏(人数依次为6、8)

  (1)玩法与规则同上。

  (2)游戏后分享:

  ①开锁人都逃走了吗?哪一家能得到“金钥匙”?

  ②哪一家的人多?哪一家的人少?

  ③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3)小结:人数少的时候,用眼睛一看就知道有几个人;但人数多了就要仔细数一数,一定不能漏数、不能重复数。

  4.第四、五次游戏(人数依次为9、10)

  (1)玩法与规则同上。

  (2)重点分享:

  ①现在能打开哪个“宝物箱”?

  ②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打开2个“宝物箱”,每人得到2份礼物?

  ③有没有办法让两个家里的“金钥匙”变得一样多?

  【设计意图: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金钥匙”都在同一个家或者两个家的“金钥匙”不一样多的情况,如蓝蓝家有2把金钥匙,黄黄家没有金钥匙;蓝蓝家有2把金钥匙、黄黄家有1把金钥匙??教师应根据现状提出以上问题,让幼儿思考并想办法让两家的“金钥匙”一样多,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活动延伸:分享礼物

  (逐一打开“宝物箱”,让幼儿先推测礼物是否够分。)

  1.提问:如果每个小朋友都要得到礼物,你觉得够分吗?请说说理由。

  2.小结:原来礼物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是有关系的;礼物是否够分,只要数一数就知道了。

  《金锁银锁》教案 5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中的重音,能听辨延长音。

  2、尝试听着音乐交换同伴,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会玩”金锁银锁”游戏

  2、材料准备:音乐—七步进阶、铃鼓

  活动过程:

  一、念一念,玩一玩

  价值分析:熟悉游戏,引起活动兴趣。

  1、示范游戏《金锁银锁》:怎么玩?

  2、师幼边念儿歌边做游戏。

  小结:这是一个民间游戏,所以是用沪语边念边游戏的。

  二、听一听、玩一玩

  价值分析:通过听辨铃鼓、音乐的不同重音,尝试游戏。

  1、教师拍铃鼓:你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摇铃鼓的声音代表开锁,拍鼓面的一声重音代表锁锁。

  2、听音乐:你听到了几种声音?

  3、听音乐做游戏:怎么才算真正的赢了?

  小结:有音乐的地方和朋友面对面做游戏,延长音的时候开锁,重音的时候锁锁。

  三、换一换、玩一玩

  价值分析:根据乐曲中的不同音高邀请朋友做游戏,初步体验同伴游戏的乐趣。

  1、和很多人玩,怎么玩?

  2、儿歌什么时候可以交换朋友?什么时候面对面?

  小结:念“找个朋友”的“找”字时候找朋友,念“准备开始”的“始”字的时候面对面做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选材来自民间幼儿游戏,音乐活波节奏感强,容易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各环节围绕活动目标层层递进有效推进活动的发展。组织形式富有新意,活动始终围绕着游戏逐步开展。特别是有效利用铃鼓来衔接音乐中的`延长音与重音独特的教学有段有效的为目标所服务。但在听辨音乐提问方面,指向性不明确。如把提问“分别可以表示什么”改成“哪段音乐代表开锁”哪段音乐代表“锁锁”指向性更加明确。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4)

——秒的认识教案10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秒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进率。

  教学用具

  演示用的实物钟等。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口答。

  (1)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呢?

  (2)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多少时间?

  (3)1时等于多少分?

  2.说出下面钟面上的时刻,并写出来。

  二、揭示课题

  计算很短的时间,如运动会60米、100米比赛所用的时间,做20道口算题所用的时间等,一般不用时和分计时,而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节课就来学*“秒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秒的认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时间单位“秒”。

  出示带有秒针的实物钟,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针走得最快?

  指出: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叫做“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认识分与秒的进率。

  教师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然后慢慢地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个小格。

  提问:(1)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多少分?

  (3)那么1分是多少秒?

  板书:1分=60秒

  3.体验1秒时间有多长。

  (1)教师报秒数,让学生从1写到10,看需要用几秒钟?

  (2)你呼吸一次,用几秒?

  四、巩固练*

  1.填空。

  (1)钟面上有( )个数,有( )根针,比较短的针叫( )针,比较长的针叫( )针,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

  (2)钟面上有( )个大格,有( )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 )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 )分。

  (3)60分=( )时 60秒=( )分

  2.练*教材第72页下面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教师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三个时间单位,那就是时、分、秒。

  2.时、分、秒间的关系是:1时=60分,1分=60秒。

  3.时间正是一秒一秒地积累起来的,因此,同学们从小就要珍惜时间,要从珍惜一分一秒开始。

  六、布置作业

  练*十九第5、6、7题。

  七、思考练*

  练*十九第9题。

  一、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 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xx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 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 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 )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能力和*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 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 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说明同学们也会充分利用时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但不常见,家长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和自己操作找到,不过带到课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带有“秒”计时的电子表也不太常见,所以需要搜集,下节课展示给了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作业

  1. 课后练*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 课后练*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重新回到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图)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倾听过九次新年的钟声,对吗?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会重新回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吗?愿我们能够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生: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新年的钟声,倾听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放映课件:全体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

  钟声回响中下课。

  (最后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教案《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xx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能力和*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2、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了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5)

——《金锁银锁》教案3篇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同伴的讲话,并能迅速、正确地对话,训练

  幼儿语言反应的敏捷性。

  2.引导幼儿学会用简单的词语形容和描述一件事物。

  3.使幼儿能够遵守游戏规则,愉快地进行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 一把钥匙和一把锁(图片或者是实物)

  2. 分别准备了贴有苹果、西瓜、小猫、等各种形状的锁若干个

  3. 准备一张《金锁银锁》*

  4. 准备亲子手册《语言·金锁银锁》

  三、活动过程

  (一)探讨生活中的锁和钥匙的用途和关系

  教师: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新老师来和你们一起学本领,好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分别出示锁和钥匙。

  有哪位小朋友告诉我,它们是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干嘛?哦,小朋友们*常生活中都见过了锁和钥匙,是吗?嗯,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不能分开对吗?。今天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一首关于锁的儿歌。

  (二)学儿歌

  1. 在念儿歌之前,老师要悄悄告诉大家,还有几个可爱的朋友来到我们大二班,但是,它们说呀,我们得先念好儿歌,它们才出来,你们想见他们吗?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念儿歌。老师念一遍,小朋友都要张开小嘴巴用好听的声音和老师一起念一遍好吗?好了,小朋友们都念的很棒,瞧,我们的第一个好朋友出来了,问:“这是什么锁?” 答:“这是苹果锁。 苹果锁,是什么样子的呢?苹果吃起来怎么样?苹果长的是什么形状小朋友要用好听的句子或者是一个词语来说。

  再念一遍儿歌,依次请出海绵宝宝锁和月亮锁。并同样引导他们用三个字来形容他们。当念完儿歌的时候,老师会问这是什么锁,老师问完的时候,想看看,哪一个小朋友小手举得最快最好,老师就请她上来告诉大家好吗?除了老师请来的这几个好朋友,小朋友还可以想出来锁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小朋友说出不同的锁,并且用这是xx锁,xx,xx,xxx的句型完整的表述出来。)

  嗯,小朋友的锁都很特别,讲的都很棒。

  (三)玩游戏

  接下来,老师想和大班的小朋友玩一个魔法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做金锁银锁。

  在开始游戏之前,老师想给我们大班的小朋友提几个小要求。

  1.我们这个魔法游戏呢需要所有的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2.老师会请两个小朋友出来扮演魔法钥匙,其他的小朋友继续手拉手扮演魔法锁。

  3.当老师数一二三开始的时候,所有小朋友要一起念《金锁银锁》。而扮演锁的两个小朋友要绕着圈圈走。

  4.当儿歌念完的时候,这两个小朋友停在哪两个小朋友前面,哪两个小朋友就是我们这把大魔法锁的锁眼。

  5.这时候,两把钥匙要分别问锁眼,你是什么锁。锁眼要回答:我是xxx锁。

  两把钥匙要说魔语了,要用一句好听的句子或者词语表达出来,如果锁眼觉得说得好听,说得对就可以把锁打开。

  6.这时候,锁眼要和钥匙交换角色。重复游戏

  7.所有小朋友要用好听的声音来念儿歌,要集中注意力哦,因为啊魔法随时会到你身上哦。

  开始游戏。游戏依据幼儿兴趣决定时间长短。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锁和钥匙的儿歌。那有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我们出门的时候要记得做什么事情呢?锁好门和窗户。钥匙要保管好,不给陌生人。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会用简单的词语形容和描述一件事物。

  2、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同伴的讲话,并能迅速、正确地对话,训练幼儿语言反应的敏捷性。

  3、使幼儿能够遵守游戏规则,愉快地进行游戏活动。

  (分析:这个活动要求幼儿能够快速调动已有经验,同时使用合适的词和"xx,xx,xxx"的句型来描述听到的物品,有一定的难度,对大班幼儿来说是适合的。)

  活动准备:

  两把钥匙,一把贴有苹果形状的锁,一个玩具娃娃。

  活动过程:

  1、示范操作表演。

  (1)先出示一把苹果锁和两把钥匙,接着边操作教具边念儿歌:

  金锁锁,银锁锁,

  两把钥匙一把锁,

  咔嚓咔嚓把它锁,

  小朋友快点来开锁。

  (2)出示玩具娃娃,并以娃娃的口吻问:"这是什么锁?"答:"这是苹果锁。"玩具娃娃又说:"苹果,苹果,红彤彤。"咔嚓一声将锁打开,接着再插入另一把钥匙说:"苹果,苹果,香又甜。"咔嚓又打开了苹果锁。

  (3)带领幼儿念儿歌2~3遍,从而使幼儿对整个游戏活动有了一个初步、完整的印象。

  (分析:在这个活动开始,教师采用示范操作玩具娃娃的形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情景。这是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集中幼儿注意的一种很好的策略。)

  2、讲解游戏规则。

  教师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向幼儿交代游戏规则。

  (1)念完儿歌后,开锁人才能问:"这是什么锁?"扮锁的幼儿必须想出一个锁名来,告诉他:"这是xx锁。"

  (2)开锁的两位幼儿分别是两把钥匙,这两位幼儿必须用"xx、xx,xxx"的句型来描述xx锁。前面重复说名词两次,后面用3个字描述一下这种事物的特点,如"苹果,苹果,香又甜。"

  (3)开锁人描述的准确就能打开锁,并交换角色,否则不能交换危色。

  (分析:教师在示范游戏过程中采用口头讲述的方法,向幼儿交待游戏规则。由于游戏规则中包含了活动目标,因此,教师需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向幼儿解释规则,同时还需要边讲解边示范。)

  3、教师扮演角色,引导幼儿游戏。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6)

——千米的认识教案范文10份

  教材分析

  1.对千米的认识;本节学*对长度的客观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然后才是千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与前面的毫米、厘米、分米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不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认识难度较大。

  2.本节主要学*对千米长度的具体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学情分析

  1. 通过作业练*和复*课对学生的了解表明学生对前面学*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已经完全掌握。

  2. 学生已经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和实际长度,但千米和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进率较大且不能直接拿出1千米的实物,所以要多借鉴现实中的具体情境认知千米的观念。

  3. 本节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是不能最直观的认知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使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课是系统学*长度单位在小学阶段的结束,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对米的认识上,通过学*,找到米与千米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汇报课前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如走、跑、看等),经历想象、推测等思维过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通过录象、照片,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较长的长度引出千米。接着,再次展示录象中1000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距离大约是1千米,怎么估计或是计算的,从而在学*4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新的千米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在旧知的回顾中找到新理知识的连结点。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图片出示,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千米的空间认识。

  教学难点:千米的简单换算。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锦江小学校园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学*新知

  1.认识1千米。

  师:如果我们要量从大庆到哈尔滨的距离,用毫米、厘米、分米、米这4个长度单位合不合适?

  师:你感觉1千米应该有多长?

  2.感受1千米。

  师:1000个1米有多长?你来猜测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场,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

  师:请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师: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长,你想不想亲自到室外去验证一下?我们一会儿到外面去验证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长。

  去室外体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步要匀,路线要直。

  (2)数步数时可以用手指帮助计数。

  (3)靠路边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学*汇报单

  你们走了多少步?你们感觉走的累不累呀?用多长时间呢?你觉得1千米怎么样?今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估测一下,从一点到另一点你走的路大约有多长

  回到教室里,说一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4.单位间的换算

  (三)巩固练*

  (四)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写一篇数学日记———《感受1千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 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长。

  2. 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 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方分米=( )*方厘米

  13*方米=( )*方分米

  3.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保留整百*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方厘米换算成*方分米推理过程。(100*方厘米是1*方分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方厘米,就是多少*方分米。)

  4.500*方厘米=( )*方分米

  4200*方分米=( )*方米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ppt课件:公顷 *方千米

  师:我们学会通过测量来计算课桌桌面的面积,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体育场面积的应该怎样测量呢?(学生提出方法)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在测量土地的面积时,我们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

  教师讲述: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方米

  10000*方米=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

  2.生活中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公顷和*方千米

  (1)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5公顷= ( )*方米

  2.10*方千米= ( )公顷

  3.20000*方米= ( )公顷

  4.10000公顷=( )*方千米

  公顷 *方千米活动设计

  用身体当标尺

  长度、面积测量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通常我们需要对一些物体进行长度和面积的估测,这就要求我们对长度和面积有一个“标度”,例如我们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1*方厘米),张开手指,中指指尖到拇指之间的距离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标度”。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更好掌握数学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直尺,一块未知面积的方巾或裁减后的报纸等。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事先测量好自己身体上一些尺寸,例如:自己一步有多远,自己的足长。

  2.每个人都对预先准备的图形面积进行估计,可以借助身体上的“标度”。

  3.将答案汇总。

  4.大家共同完成对物体面积的测量和计算。

  5.比较大家的数据,看谁的偏差比较大,找出误差原因。

  6.大家互相交流。

  【活动注意】

  对于“身体标度”,一定要提醒学生:我们的身体都在发育阶段,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譬如,随着身高的增长,我们的足长、迈步的距离都会有所变化,但同时,身体某些部位的变化却不明显,譬如,指甲的面积等等。

  随时关注自己身体的“标度”,对我们估测物体长度、面积的准确性都有一定的帮助。

  数学故事:韩信分油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辅助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聪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走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发愁。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千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要把这10斤油*分,每人5斤。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应该怎样分呢?

  韩信骑在马上,了解情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说完了,打马就走。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高兴兴,各自回家。

  究竟是怎样倒来倒去的呢?三种容器各自装油斤数的变化过程,可从下面的表中看出。

  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篓”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篓里倒。通常分油要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现在却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往油葫芦里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归”,“归”到第三次,葫芦里就出现2斤的油量。再把满满一罐油“归”到篓里,腾出空来,把葫芦里的2斤油“归”到空罐里;最后再倒一葫芦3斤油,“归”到罐里,就完成分油任务了。

  数学故事

  面积单位:亩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当时用亩作单位。先用走步量出长方形土地的长和宽的步数(1步= 5尺),计算出它们的积,然后除以240,就得到亩数。亩这个单位现在已经废除,亩约等于667*方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的好*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展示)

  4、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  5千米=()米  ()米=7千米

  9000米=()千米  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能比划。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经过课前准备、课中实践和课后巩固三大步骤,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一、课前准备。

  在上千米的认识前一天,我专门抽下午自*的时间,带着学生来到操场,用测绳和同学们一起测量了10米和100米,并让学生分别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数一数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时间?然后指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们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00米,绕操场走上10圈大约就是1千米,让学生明确: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在计量较远路程的时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课中实践。

  让学生回忆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然后,为了更准确的体验1千米有多远,我带领全班同学带上测绳,从学校出发往丁家坑方向测出了1000米,和同学们一起走这1千米,再回来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数步数,看时间。通过这一实践,学生总算是对1千米有了比较感性、准确的认识。

  三、课后巩固。

  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桥的长度资料和步行,骑自行车、小汽车,飞机,宇宙飞船1小时的速度(以千米为单位的),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并让离家较远的学生在下一次回家的时候,估算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过这些活动,最终使学生建立了比较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7-8及练*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关的标志。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惯。

  重点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二、认识千米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题图1

  爸爸妈妈开车带小明和小叶出去旅游。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分析信息的含义,找出图中的一个新单位千米

  叶镇21千米就是指离叶镇还有21千米,灵山23千米指离灵山还有23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3、小结:千米(它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

  4、你们以前在生活中看到过千米(或公里)吗?与大家说一说。

  比如出租车打表、车站的里程表等

  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小明和小叶来到了叶镇。在体育场,看到了小朋友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出示P7例3主题图2)

  2、你们知道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

  3、现在进行的是1千米的决赛,可是他们却不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们能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吗?

  1千米(公里)=1000米

  让学生初步感知千米与米的关系。

  4、活动找千米

  (1)千米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长度单位,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小汽车1小时行驶80千米、马拉松比赛的长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你能从生活中找到千米吗?

  (2)4人小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组长向全班汇报交流。

  老师对学生找出的千米给出评价,从合理性方面考虑。

  四、感受1千米

  1、量一量

  小组合作测出100米的长度,并在50米处做上一个记号。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睁开眼睛看,走一走

  b、在头脑里记下100米的长度,闭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时候会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闭上眼睛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b、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开始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c、对结果进行测评

  五、练*巩固

  1、练*二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长度观念的练*,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再校对。

  2、练*二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练*二第4题

  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宜兴到无锡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新知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D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店门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课件出示,相机板书)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设计说明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的“可视性”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千米”。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2.注重交流,概括换算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千米和米的进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法思考问题,使学生掌握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出“千米”

  1.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教师伸出四根手指),猜一猜,这里住着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

  3.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吗?(学生动手比划)

  4.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回想了长度单位中的四兄弟,那么拇指峰上住着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学过的长度单位,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学*新知作铺垫。

  ⊙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建立1千米的表象。

  (1)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米有多长。

  预设 生1:用米尺要量1000次。

  生2:100米的路,要走10次。

  生3: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20xx步。

  生4:绕200米的操场走5圈。

  生5: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2.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的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3)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逐步加深学生对1千米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1.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符号km表示。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摩托车的表盘上等)

  2.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出示课件)

  (1)世界上最长的河——尼罗河全长约6671千米。

  (2)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是884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引导学生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面积认识,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的概念,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关于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和推理等活动,体会1公顷和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 掌握*方米、公顷和*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积极参与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及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方米、公顷和*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体会1公顷和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材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方米”的联系。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7)

——认识图形教案实用10份

  设计思路:

  教幼儿辨认*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因为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的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以游戏情境贯彻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满足。首先是以给小动物喂食吸引幼儿的注意,整个活动从简单到难层层递进,先按颜色分类,让幼儿给小兔子喂食,灰色的小兔吃灰色的“饼干”,白色的小兔吃白色的“饼干”,再按形状给小兔子喂食,张着三角形嘴巴的兔子吃三角形的“饼干”,张着圆形嘴巴的兔子吃圆形的“饼干”,最后以游戏“送小兔回家”的形式请幼儿同时根据颜色和图形进行二维分类。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2、在游戏情境中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对集体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白色和灰色的小房子各一幢。

  2、白色和灰色的小兔子各13个。

  3、用白色和灰色的.小盒子做的兔子各两个,兔子嘴巴分别是圆形和三角形。

  4、幼儿操作的白色和灰色的圆形、三角形图形若干。

  5、裙子上三角形、圆形图案的灰白色小兔25个。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来看看是谁。(白色和灰色的小兔子)

  2、你们看看这两只小兔子有什么不一样吗?(颜色不一样)

  3、对的,它们颜色不一样,小兔子很高兴来我们小五班做客,不过它们现在肚子很饿,想吃饼干了,老师这里有好多饼干,有白色的饼干还有灰色的饼干,白色的小兔子说它想吃白色的饼干,灰色的小兔说它想吃灰色的饼干,你们能帮老师来喂小兔子吗?

  二、幼儿人手一个图形饼干,根据颜色喂小兔子。

  三、教师验证

  1、刚才宝宝们都给小兔子喂了好吃的饼干,我们来看看,我们喂得对不对?

  2、小兔子们吃得饱饱的可真高兴,我们一起跟小兔子去外面玩玩吧!(带领幼儿在座位前面学小兔跳一跳。

  3、“哎呀,玩了那么久,我们又饿了,你们能够再喂我吃一点饼干吗?”教师拿小灰兔:“你们瞧,我的嘴巴是圆圆的,我最喜欢吃圆形的饼干,你们待会喂我吃圆形的饼干,好吗?”拿小白兔:“你们瞧,我的嘴巴是三角形的,我最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你们待会喂我吃三角形的饼干,好吗?”

  4、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根据饼干形状给小兔子喂食。

  5、教师验证。

  四、游戏“送小兔回家”

  1、小兔子们都吃饱了,我们送它们回家好不好?

  2、我们先来找一找小兔子们的家在哪里,这里有两幢房子,一幢是白色的,一幢是灰色的,那白色小兔应该去哪一幢房子里住啊?(白色的房子里)对的,要去白色的房子里,你们再来看看,房子里还分两层呢,第一层是圆形,第二层是三角形的,你们看看,白色小兔裙子上是什么图形(圆形),那它要去哪一层啊?(圆形那一层)。把小兔送到家里。(集体送)

  3、幼儿人手一只裙子上三角形图案的灰色小兔:那这只裙子上三角形图案的灰色小兔应该送到哪一幢房子的哪一层里面呢?我请小朋友都来送一送,看看谁送得又快又正确。

  4、教师小结送小兔回家的方法,先要看看小兔什么颜色,送回那一幢房子,再看看小兔身上的图案,送到相应图案的那一层。

  五、小兔子谢谢我们小朋友,不仅给它们喂饼干,还找到了它们的家,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说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的内容,练*五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分成以下几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的面,搭在一起比较隐固。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五的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完成。

  五、全课小结(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是重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

  教学目标

  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圆吗?你能够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示,全班集体。

  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第52页第3题、第4题、第6题,其中第4题和第6题只要求学生完成三角形和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第51页第4题“拼一拼”的活动,拼好后学生相互参观,相互。

  (3)指导学生思考第53页思考题中的第2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要求学生这样看,单独的三角形有3个,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2个,三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1个,一共是“3+2+1=6个”三角形。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第7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认识*面图形》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等学*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兴趣。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面在体上” 的道理。

  教具准备:

  实物教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请大家看一看老师带来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2、拿出三棱柱,问:看见过这种形状吗?猜猜它的名字。

  二、引导探究。

  (一)初步感知。

  1、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每人轻轻的'拿一个长方体,举起来看一看,再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你在它的面上看到了什么熟悉的图形?

  2、大家都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其他物体的面上找到别的图形呢?把你找到的图形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小组交流)

  3、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图形。老师要当记者采访几位同学。

  生1: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在长方体上也找到了正方形。

  生3:我在圆柱体上找到了圆形,小学数学教案《《认识*面图形》教案》。

  生4: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5: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长方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在课前已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或多或少地了解,先让学生在“体”上找熟悉的图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创设了条件。〕

  4、刚才大家从物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它们都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

  教师边说边从教具上撕下贴在面上的纸,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板书:长方体 正方体 圆 三角形)

  (二)进一步认识。

  1、你能想办法让物体面上的这些图形跑到纸上吗?想想怎么办。

  生1:把物体按在纸上,沿着图形的边画出来。

  生2:在物体的面上涂上颜料或印油,印在纸上。

  生3:可以剪下来。

  生4:把物体按在纸上,把纸沿着图形的边折起来,就可以折出上面的图形。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种办法,想不想动手试一试?

  “要求小组合作,每种图形至少要有三个,请组长先分好工,谁做什么,谁做什么,再动手做。比一比哪组做得多,做得快,哪组合作的最好。”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提倡小组活动,合作学*。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小组活动呢?在活动之前,给学生提出预定的目标和一定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并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老师的要求和意图。〕

  2、你们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什么图形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跑下来。我又要采访几个小朋友了。

  3、互相欣赏一下你们的劳动成果。再把纸上的图形分类,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的作品完成得真好。老师有个请求,每个小组能不能从组内的作品中,每种选一个最漂亮的图形送给我,留作纪念。

  4、玩“帮图形找家”的游戏。

  出示的图形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在黑板上划分每种图形的家,请学生“帮图形找家”。

  5、 老师看长方形和正方形,觉得它们很像,都差不多,怎样把它们区分开呢?

  6、 同学们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小组里互相说说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小组交流)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长方形的样子,用手在空中画一个长方形,再依次画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实践应用。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回想一下,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

  三、巩固练*。

  1、教师出示图形,同学们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出示相应的图形。

  3、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4、拼图形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图形,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践、复*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出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B:其余学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5、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1、淘气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淘气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板书: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发现*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的面)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8)

——《认识负数》教案实用10份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5 ℃~-3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

  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堂数学课就是《认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又不是一无所知,可能在*时的生活中见过或听过。因此在备课时从教材出发,又和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熟悉而又觉得有趣味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从“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学生玩得很开心,在玩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建立一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意识。接下来,她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信息记录相反意思的量,从而引出了负数的意义,并要求学生读、写负数,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生已经认识负数之后,利用温度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海*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又如何表示?东、西方向的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安排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巧妙利用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这节课上,在对学生进行负数产生史介绍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加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在课的最后,胡老师安排了刘翔跑步中的风速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利用负数的知识,解决生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

  (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 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 - 4 ℃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 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4”也可以写成“4”;“- 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可以写成“- 4”。

  [说明:“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4”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 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练*第2页的“试一试”。

  介绍: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

  二、 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 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面的比较)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以海*面为基准,比海*面高8 844.43米,可以记作:+ 8 844.43米;比海*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2. 归纳正数和负数。

  小结: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面以上和海*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面用红色线标出)

  [说明: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面是分界点。零度以上、海*面以上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出现:

  ① + 4、19、+ 8 844.43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上的气温和海*面以上的高度,- 4、- 11、- 7、- 155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下的气温和海*面以下的高度。

  ② + 4、19、+ 8 844.43都大于0,- 4、- 11、- 7、- 155都小于0。

  小结:像+ 4、19、+ 8 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

  3. 练*。

  (1)完成第6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面或比0小)

  (2)完成第7页第5题。(图序调整)

  题目改为:读一读下面这些温度,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水结冰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 88.3℃。

  学生可能出现:这些数有的是正数,有的是负数,正数比0大或负数比0小。

  [说明:教者将题中三个温度做了适当调整,先让学生读数,再谈读数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水沸腾的温度太高了,有的说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太低了。通过读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 5 + 26 8 - 40 - 88.3 + 103 0 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说明: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4)完成第6页第3题。

  学生可能出现:

  ①1、2、3、4、5,- 1、- 2、- 3、- 4、- 5

  ②有分数、小数或整数(除0外)各种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

  如1、- 1、2、- 2……感受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

  如1、2、3、4、5,- 1、- 2、- 3、- 4、- 5,感受这组正数读起来越来越大,负数读起来则越来越小。

  对于第二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去学过的除0以外的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正数。

  教师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说明:充分挖掘*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这是对这道*题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的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二种情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正数与过去所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

  三、 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电梯间里标识的楼层数、商场购物导示牌上的正负数)

  2. 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

  3. 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总说明

  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

  课始,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4”这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课中,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观察,以前学过的整数(除0外)、分数、小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增加一个负号,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本课的读数教学也很有特点,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如让学生在读过南极气温、水沸腾的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如,让学生在读数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成对地读数:1、-1……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集合与正数集合同样无限;有序地引导学生读正数或负数,1、2、3、4、5,-1、-2、-3、-4、-5,让学生感受负号后的数越大,值越小,理解负数、0、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完成小学阶段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5 ℃~-3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

  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堂数学课就是《认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又不是一无所知,可能在*时的生活中见过或听过。因此在备课时从教材出发,又和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熟悉而又觉得有趣味的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从“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学生玩得很开心,在玩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建立一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意识。接下来,她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信息记录相反意思的量,从而引出了负数的意义,并要求学生读、写负数,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学生已经认识负数之后,利用温度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海*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又如何表示?东、西方向的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安排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巧妙利用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这节课上,在对学生进行负数产生史介绍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增加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在课的最后,胡老师安排了刘翔跑步中的风速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利用负数的知识,解决生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6.在直线上用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发现?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数轴的相关知识,相反数的相关知识,绝对值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的:

  1、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运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 能将学过的整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 了解相反数的概念,掌握相反数的表示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相反数。

  4、 掌握绝对值的表示法,给一个数,会求它的绝对值。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为进一步学*正数和负数加减法打下基础,为初中数学学*做准备,是衔接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的重点是相反数和绝对值,难点是正数和负数及数轴概念的理解。

  教学课时:

  约6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1、 正数和负数

  教学内容:完成例题,“试一试”及练*一a组的1-7题,b组的1-3题。

  教学目的:

  1、 认识正数和负数,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

  2、 培养学生对相对的理解,培养创新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负数的认识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

  出示气温图,说一说各数字表示的意思,找一找哪些是没有学过的?

  二探究新知:

  1师:你会读这些数字吗?试一试.

  师:像-1、-4、-8……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为了和负数相对应,我们把以前学过的除零以外的数叫作正数,并可在前面加上符号“+”,读作正。

  2自学课本第二页的内容。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正、负数的例子吗?

  3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读题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明确:海*面以上用正数表示,海*面以下用负数表示。

  4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相关题目。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一a组的1-7题。

  第4题要重点订正。

  2完成练*一b组的第1、2、3题。

  四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片断:

  (1)师出示:四个城市气温图: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

  师:有负数吗?读出来。北京-5℃和5℃一样吗?

  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0呢?

  师: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温度计。(教具:表示水银的位置可挪动)

  师:每格代表1℃,请生拔出5℃。

  拔-5℃。为什么拔不出来?

  要先找到什么温度?

  生:先找到0℃,这是分界点。

  师:将温度计上的数揭开,越往上温度就越……

  生:高。

  师:再拿一个温度计请该生再拔-5℃。

  拔-15℃。

  比较两个温度(-5℃和-15℃)哪个更冷?怎么能说明-15℃比-5℃更冷了?

  生:温度计上有表示。

  生:-15℃在-5℃下面。

  师: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15℃时的感觉。

  我国新疆地区最冷时温度达到-40℃,大概在温度计的哪儿?

  生:比划。

  师:你能说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生:-10、-11。

  师:一对一对说。

  生1:+10、-20。

  师:说得完吗?用省略号表示。

  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板书:负数<0<正数)

  用一个圈把所有正数圈出来,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

  学生圈出了板书的正数和负数。

  生:不同意,因为还有很多正、负数。要把省略号圈进去。

  师:0,正数不要,负数不要。怎么办?

  生:0是分界点。

  六人小组讨论:0算正数吗?算负数吗?

  学生汇报

  生1:0算是自然数。

  生2:0是正负数。

  生3:它一个不是,是特殊的数。

  师: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0比0小吗?(0不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点。

  教后反思:

  本案例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是生活所需,实际所需,从而产生要学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反映数学的价值观而设计的,我觉得数学教学要超越生活,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与现实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高度严密的学科。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就变的“通俗易懂”了。如本案例教学中从温度计认识与动手操作展开教学,教师先出示了各地的温度情况,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然后进行0上和0下的温度读数教学。充分体现由整体认识到局部探索的教学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认识与探索的难点。总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负数,进一步体验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

  (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 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 - 4 ℃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 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4”也可以写成“4”;“- 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可以写成“- 4”。

  [说明:“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4”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 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练*第2页的“试一试”。

  介绍: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

  二、 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 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面的比较)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以海*面为基准,比海*面高8 844.43米,可以记作:+ 8 844.43米;比海*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2. 归纳正数和负数。

  小结: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面以上和海*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面用红色线标出)

  [说明: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面是分界点。零度以上、海*面以上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出现:

  ① + 4、19、+ 8 844.43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上的气温和海*面以上的高度,- 4、- 11、- 7、- 155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下的气温和海*面以下的高度。

  ② + 4、19、+ 8 844.43都大于0,- 4、- 11、- 7、- 155都小于0。

  小结:像+ 4、19、+ 8 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

  3. 练*。

  (1)完成第6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面或比0小)

  (2)完成第7页第5题。(图序调整)

  题目改为:读一读下面这些温度,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水结冰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 88.3℃。

  学生可能出现:这些数有的是正数,有的是负数,正数比0大或负数比0小。

  [说明:教者将题中三个温度做了适当调整,先让学生读数,再谈读数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水沸腾的温度太高了,有的说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太低了。通过读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 5 + 26 8 - 40 - 88.3 + 103 0 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说明: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4)完成第6页第3题。

  学生可能出现:

  ①1、2、3、4、5,- 1、- 2、- 3、- 4、- 5

  ②有分数、小数或整数(除0外)各种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

  如1、- 1、2、- 2……感受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

  如1、2、3、4、5,- 1、- 2、- 3、- 4、- 5,感受这组正数读起来越来越大,负数读起来则越来越小。

  对于第二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去学过的除0以外的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正数。

  教师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说明:充分挖掘*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这是对这道*题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的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二种情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正数与过去所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

  三、 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电梯间里标识的楼层数、商场购物导示牌上的正负数)

  2. 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

  3. 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总说明

  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

  课始,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4”这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课中,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观察,以前学过的整数(除0外)、分数、小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增加一个负号,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本课的读数教学也很有特点,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如让学生在读过南极气温、水沸腾的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如,让学生在读数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成对地读数:1、-1……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集合与正数集合同样无限;有序地引导学生读正数或负数,1、2、3、4、5,-1、-2、-3、-4、-5,让学生感受负号后的数越大,值越小,理解负数、0、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完成小学阶段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一、师生谈话,复*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复*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学生写出—3℃、—10℃)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3℃与—10℃哪个温度更低?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表示的温度低。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加深理解。

  1、自主练*第2题(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第5、7题

  ①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第8题(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第8题: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②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交流得知。*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自主练*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通过讨论,明白意思。“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到(1500+25)毫升;“500

  ±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3、自主练*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题)

  ①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②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教学片断:

  (1)师出示:四个城市气温图: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

  师:有负数吗?读出来。北京-5℃和5℃一样吗?

  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0呢?

  师: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温度计。(教具:表示水银的位置可挪动)

  师:每格代表1℃,请生拔出5℃。

  拔-5℃。为什么拔不出来?

  要先找到什么温度?

  生:先找到0℃,这是分界点。

  师:将温度计上的数揭开,越往上温度就越……

  生:高。

  师:再拿一个温度计请该生再拔-5℃。

  拔-15℃。

  比较两个温度(-5℃和-15℃)哪个更冷?怎么能说明-15℃比-5℃更冷了?

  生:温度计上有表示。

  生:-15℃在-5℃下面。

  师: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15℃时的感觉。

  我国新疆地区最冷时温度达到-40℃,大概在温度计的哪儿?

  生:比划。

  师:你能说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生:-10、-11。

  师:一对一对说。

  生1:+10、-20。

  师:说得完吗?用省略号表示。

  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板书:负数<0<正数)

  用一个圈把所有正数圈出来,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

  学生圈出了板书的正数和负数。

  生:不同意,因为还有很多正、负数。要把省略号圈进去。

  师:0,正数不要,负数不要。怎么办?

  生:0是分界点。

  六人小组讨论:0算正数吗?算负数吗?

  学生汇报

  生1:0算是自然数。

  生2:0是正负数。

  生3:它一个不是,是特殊的数。

  师: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0比0小吗?(0不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点。

  教后反思:

  本案例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是生活所需,实际所需,从而产生要学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反映数学的价值观而设计的,我觉得数学教学要超越生活,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与现实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高度严密的`学科。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就变的“通俗易懂”了。如本案例教学中从温度计认识与动手操作展开教学,教师先出示了各地的温度情况,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然后进行0上和0下的温度读数教学。充分体现由整体认识到局部探索的教学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认识与探索的难点。总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负数,进一步体验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例l与课后练*一的相应*题。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说相反话的游戏,好吗如:我说上,你们说下,左(右)、买(卖)、我向东走100米、我是女的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自主创造,初知正负数

  1.情景引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记录表,听清老师说的话,用最简捷的方式记录这些信息。(师叙述,生记录。)

  ①海安1路公共汽车在文峰站上来2位乘客,到海安附小站下去2位乘客。

  ②本学期咱们五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转走16名同学。

  ③小名妈妈投资股票,四月份赚了6000元,五月份亏了20xx元

  上下车情况

  转学情况

  股票收入

  文峰站

  转来

  四月份

  海安附小站

  转走

  五月份

  (2)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们记录的信息给大家看看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

  第二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

  第三种:其他符号。

  第四种:用+2、-2表示。

  师:这些记录信息的方法都不错,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捷、明了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口,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凸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让学生因为需要而思考,因为思考而创造。】

  (3)认识正、负数。

  师:像第一行的数叫正数,+2这个数读作正2,+这个符号叫正号。(板书:正数、+2、正号)

  师:第二行的数叫负数,-2谁来读一读-是负号。(板书:负数、-2、负号)

  师:正号、负号和以前学的加减号写法相同,但表示的意义却有所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板书课题)

  2.快速抢读,并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66、-100、+7.8、-、36 (同时贴在黑板相应位置)

  师:36是什么数介绍: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

  师:负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

  负字。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和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读数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读数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沟通联系,再识正负数

  1.教学例1.

  (1)情景呈现。

  师:海安附小四(3)班的孩子,刚在外面上完一节体育课,外面可真热呀!(课件出示32℃温度计),下课后他们喜滋滋地吃起了冷饮(出示0℃),这些冷饮是工人叔叔从冰库里搬出来的(出示温度-23℃)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改变教材中提供冬天气温的例题,使学生的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师:这三种温度各是多少根据刚才的学*,可以怎样表示这些温度

  电脑出示:0℃、+32℃、-23℃(同时板贴)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9)

——认识千米教案(10)份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让学生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能力教学点:使学生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化聚。

  3、德育教学点: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步骤:

  一、 情境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师:同学们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板书课题) 学生口答 学生尝试回答

  二、探索感知

  学生看教学情境挂图 (1)教师引导: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常用千米作路程长度的计量单位。(板书:公里)

  (2)联系生活:你知道扬州到南京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的家离学校多少公里?

  认识千米:

  (1)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同学们走学校100米跑道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2)介绍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3)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学校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

  (4)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单位化聚:

  (1)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 师:火箭的速度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 )米

  (2)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约6000千米。

  师:南京长江大桥的长是多少千米?

  板书:5000米=( )千米

  三、综合练*。

  1. “想想做做” 1 读题 解题 交流做法

  2. “想想做做” 2 读题 解题 交流做法

  3. “想想做做” 4 先填空 再交流

  4.“想想做做” 5 比较

  5.“想想做做” 6 看题

  6. 拓展训练:判断

  1千米比1000米短。( )

  1千米的公路修了一半是500米。 (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回答。

  五、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对这些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将学*长度单位中的“千米”,通过学*,学生会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第三单元的知识:测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你们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你们能从中选择一种长度单位,用你的手去比划一个这样的长度单位是多长吗?比如说,一毫米是……

  你们会用这些长度单位吗?那好,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书桌的高度为80( )。

  (2)书桌的高度为8( )。

  (3)数学书的厚度为8( )。

  (4)我们学校的跑道是50( )。

  (5)北中小学距太湖县城约88( )。

  师:我们在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要看什么?

  师生一起总结方法:要看数字的大小,再结合物体的实际长短判断选择大单位还是小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一般用米。

  师:那要测量更长的距离呢?比如从学校到我们的太湖县城,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合适吗?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就小了,我们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出现,这就是千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发现生活中的千米

  1、师:在*时生活中,你若是一个善于发现和观察的人,你就已经留意到这个长度单位了。

  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指路标、里程碑、时速表等)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例子。你能说出每张图所表示的意思吗?

  图一:公路上的里程碑或里程牌

  图二:汽车的速度表盘

  图三:限速标志,理解时速不超过的意思。

  图四:安徽地图的线段比例尺。

  2、师:同学们继续往下看,读出下面的信息。

  马拉松比赛的全程长约为42千米;长江全长约为6300千米;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500千米以上;杭州湾跨海大桥长为36千米。

  总结:在测量道路、河流等比较长的距离或交通工具一小时行使的路程时,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二)感受1千米的长度,学*单位间的换算

  1、师:公里是*时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长度单位,1公里就是1千米,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板书:1千米=1000米)虽然使用的长度单位不同,但表示的实际长度是一样的。

  提醒: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分清读的是几千米还是几米。

  2、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千米的长度吗?(不能)但是我们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是……因为1千米就是1000米,所以我们需要量几个这样的长度才能量出1千米?(1000个)这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师: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课前量出的10米长度,用了8个人。如果用这样的长度去量需要几组这样的同学?(100组)那需要多少个同学张开双臂站成一排才是1000米呢?(800个)只是我们没有这么多三年级的同学啊。那我们还能用什么代替尺去量呢?有句话叫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我们还可以用脚步去量,这个办法一个人就能完成,相对还是较简单实用。这是我们之前走100米的视频片段,通过测量,走100米,需150步,用时1分半钟,要走1000米就是走几个100米?照这样计算,大约多少步?(1500步,用时15分钟)

  3、师:这是一条环形跑道,如果是一条200米的跑道,需要跑几圈才是1千米?为什么?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如果是250米跑道,跑1千米要跑几圈呢?400米跑道呢?思考:我们学校只有50米跑道,那要跑几个来回才有1千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走一走一千米,体会一千米的长度,课后请同学们真实地去走一走,看看你真实走的来回数和你刚刚在脑中走的数量是否相同。

  4、师:通过刚才的学*,你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了吗?(1千米=1000米)

  师:请换算下面的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1、师:经过这个单元的学*,我们已经把小学里的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谁能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排排位,并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师: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3、小结

  五个基本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距离的估算

  师:学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说,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各有多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师: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吧?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先小组讨论,估计教室的长和宽,互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全班交流汇报,再测量验证。

  三、巩固应用

  师:你已经掌握了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练*六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千米的认识,说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用你的方法估一估,从学校大门口到你家大约有多远。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km、公里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000米=1千米

  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处于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用一般步行速度走100米所用时间,去想象10个100米有多远,需多长时间,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宜兴到无锡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新知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D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店门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课件出示,相机板书)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过程

  一、复*教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让学生用手势具体表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情景导入新知

  媒体播放:小明一家人坐车从重庆站出发上高速公路,路边的里程碑显示:重庆成都340 km

  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小明问妈妈:340 km是什么意思?

  教师:有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340 km是340千米的意思。

  学生:我知道340 km就是340公里的意思。

  学生:它表示重庆到成都的距离是340千米。

  教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你们还想知道与千米有关的知识吗?这节课,让我们和小明一起具体地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认识千米)

  三、探究新知识

  1、认识用"千米"作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这节课前,我们学过的最大长度单位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过的最大长度单位是"米"。

  教师讲述:如果重庆到成都的路程用"米"作单位就是340000米,(板书:340000米)这个数多大呀,不大方便我们记忆。因此,人们又采用了一种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2、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1)教师说明: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里面包含1000个1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

  (2)活动1:学*例1,感知1千米的长度。

  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上,先将8个学生站成一排,告诉学生:这8个学生站成一排的长度大约就是10米。请你们推算一下,如果是80个人站成一排,有多长?800个人呢?

  学生:我猜80个人站成一排,可能有95米吧。

  学生:估计一下,8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长100米。

  学生:我推测,如果是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左右。

  学生:哇,800个人好多哟!1000米好长啊!

  教师小结指出:如果8岁左右的小朋友站在一起,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长;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米长。学生初步想象了1000米有多长。

  (3)活动2:学*例2,体验1千米有多长。

  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提供活动方案,要求学生作好记载。

  方案1:先用卷尺测量教室长()米,同学们沿着长走,数出共走()步,走()个教室长1000米,一共走()步是1000米。

  方案2:先测量教学楼长()米,()幢教学楼长1000米,沿着教学楼长走,一共走()步,用了()分,推算1000米要走()步,用()分。

  方案3:沿着学校操场400米的跑道跑1圈用了()分,跑两圈用了()分,跑1000米是()圈,用了()分。

  方案4:测量学校林荫道上两棵树之间长()米,如果按同样的距离,1000米可以种()棵树。

  学生自由选择方案,活动时间8分,然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教室长10米,我走了15步,100个10米是1000米,如果走1000米大约要走1500步。

  学生2:我们组量得教学楼长100米,10个教学楼长是1000米,大约要走1750步,应该走20分。

  学生3:我们组的张浩同学沿着跑道跑1圈大约用了3分,跑两圈半应该是1000米,估计要跑8分左右。

  学生4:我们测得林荫道上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200个5米就是1000米。所以按同样的距离种树,可以种200棵。

  学生汇报时,鼓励学生评判、争论。

  (4)教师小结:1000米=1千米(公里),并板书。

  3、认识千米的字母表示方法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板书:米 分米 厘米m dm cm

  教师:你们知道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略)

  教师:对。"千米"也可以用字母"km"表示,所以1 km=1000 m。

  板书:1 km=1000 m

  1千米=1000米……

  数学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建立联系,学*数学。在学*“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米”的感性认识,现在就是要通过实践预设生成“千米”与米的联系。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借助体育锻炼来帮学生链接“千米”与“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我把学生5人一组进行接力赛跑。在跑的过程中每个接力的都必须把前一位跑的米数加起来,等5个人跑完,我让学生汇报他们跑的成绩,每个小组都跑了1000米。“像这么远的距离就是1千米”,我乘机告诉学生。最后我问:“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我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如果一个人的两臂伸开长度约1米的话,那要多少人这样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突出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为今后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4、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5、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一、交流信息揭示课题

  (一)交流信息

  出示课件:美丽的校园(教学楼、广场、操场、跑道等)。

  同学们你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为什么?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上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从教室走到大门口(200米)大约需要3分钟。

  3、沿操场跑2圈半(1000米)很了累?

  4、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20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在刚才同学们汇报中有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中卫到银川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xx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播放录像):让我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从学校门口出发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卫谢路口,又向西到明珠。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从学校门口出发一直南到蔡桥路口。

  方案二: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再向北西至三中。

  方案三: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经十字路口,再向东到农贸市场。……

  三、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指路标志)中卫到迎水桥约7000米。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000米=7千米)

  2、(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3、(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4、(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5、(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

  6、(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三)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应用练*

  1、田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二)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火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认识,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地数学学*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报到。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长2分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铅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年级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我们大家来读一读。(齐读)

  师: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会累吗?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千米?(高速路牌、表盘等)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出示课件:千米 km 公里的图标)

  师;这是同学们说的高速路牌,说说什么意思?

  指着“限速”标志 你认识吗?说说什么意思?(学生说不出,老师解释)

  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书:km 公里)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千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时还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就从100米来研究。(出示千米) 师:你熟悉这个地方吗?猜一猜从新西巷路口到学校的什么位置大约100米?(学生讨论 交流)

  师: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吗?看!(播放录像:老师做适当的解释)

  师:哦,原来从新西巷口出发,经过操场,还要路过校门口,一直走到体育器材那大约100米

  师:想知道走100米大约花多长时间吗?大约花1分半,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00米有多长。(闭眼睛体会)

  师:如果走10个这样的长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吗?(100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大约多长时间?(十几分钟)

  师:原来我们步行1000米要用十几分钟。现在你们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估一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走,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讨论)

  师:老师也做了调查,发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加油站大约1千米,你想说什么?

  (1千米很远,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师:如果老师站在天龙,你在加油站,我大声喊你的名字,你能听见吗?

  师:通过刚才我们了解到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花十几分钟,而且还发现千米是比米大的单位。

  师:我们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现在回到学校里。(出示课件:操场)

  师:一圈200米,几圈是1000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数字也不同)

  师:虽然单位、数字不同,但他们表示的距离?(出示课件:操场250米、400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4个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想想做做1题)

  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读一读,找找关键字

  三、 巩固练*

  师:小花参加跑步比赛,体育老师让他绕400米的操场跑5圈,小花一听,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吗?打开课本45页,你来写写。(汇报)

  师: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课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师:现在我们对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的判断力,认为对的站起来,认为不对坐着不动。(出示课件)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长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师:你们真了不起,那老师到想问问你们,什么时候用千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

  师:说得好,(老师做手势)

  (出示课件:***城楼高、南京长江大桥、长江) 师:你会填吗?追问:为什么?

  师: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表情)

  师:这又是什么图呢?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同桌讨论)

  师:你们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 欣赏

  (鸟类飞行速度、长江长度、地球半径等自然界有关千米这一单位的知识)

  五、 小结

  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是?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资源: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学生用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安镇到无锡的公路大约长14()

  师:我们安镇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眼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板书:千米Km)学*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相机出示图片:铁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等)你知道每副图片的含义吗?

  二、师生探究——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猜看!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仔细观测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多媒体可见演示:每测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别显示出“100米”“200米”“300米”……“900米”,最后随着音乐声响起,“1000米”变为“1千米”。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回忆课前活动——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已经量出我们的学校跑道一圈有多长,(250米)几圈是1千米,明确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呢?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大约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

  1、进一步认识“1千米”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请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3、进一步明确各种长度单位。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组织交流。

  4、综合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

  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想法。

  四、小结延伸——拓展“千米”的知识

  1、提问: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到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

  2、实践作业:

  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

  车辆名称

  轿车

  火车

  轮船

  飞机

  一般时速

  路段

  路程

  安镇——无锡

  无锡——上海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学资源: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学生用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 安镇到无锡的公路大约长14( )

  师:我们安镇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眼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板书:千米Km)学*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相机出示图片:铁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等)你知道每副图片的含义吗?

  二、师生探究——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猜看!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仔细观测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多媒体可见演示:每测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别显示出“100米”“200米”“300米”……“900米”,最后随着音乐声响起,“1000米”变为“1千米”。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回忆课前活动——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已经量出我们的学校跑道一圈有多长,(250米)几圈是1千米,明确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呢?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大约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

  1、进一步认识“1千米”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请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认识锁的教案(10)份(扩展10)

——《10的认识》的教案(十)份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54一55页10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准确地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个数并会读、会写10;

  2.使学生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

  5.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敏捷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0的分解与组成。

  教学难点:

  形成10以内数的整体认知结构。

  教具准备:

  主题图(幻灯片)、计数器、刻度尺、游戏卡片、动物头饰、点子图、录音机及磁带。

  学具准备:

  10朵以上小红花,10根小棒,1一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故事导入,学生抢答。

  有一天,一群可爱的`小鸭在草地上做游戏,这时候,鸭妈妈来了,说:“孩子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去公园好吗?”小鸭马上欢呼起来。这时鸭妈妈又说:“不过有个条件,先考考你们,说对了,带你们去”。小鸭子傻眼了。小朋友们我们帮帮小鸭子吧,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17+23+65+36-2

  9+09-08-37+1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抢答,在复*旧知过程中,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

  2.口答。

  (教师充分肯定小朋友助人为乐的精神,进一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能够快速算出以上的试题,是因为我们认识了0到9这些数并学会了9以内的加减法,哪位小朋友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0123456789

  倒着(从大到小)数呢?会吗?

  9876543210

  请小朋友们观察第一行数,比8多1的数是几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0,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

  2.学会用10的组成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

  3.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数数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运用投影出示“0~9的数字娃娃”)在这些数中,哪个数最大?

  二、故事导入

  教师指着投影给学生讲故事: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做“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脸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啦!”“0”听了,圆圆的眼中流出了眼泪。这时,数字娃娃1站了出来,很有礼貌地对“9”说:“队长,如果我和“0”站在一块儿,比你还要大呢!”“什么,比我还要大?”“9”非常吃惊。

  导入:数字娃娃1说的话是不是对呢?我们来看看,(教师抽动投影片,形成“10”)数字1和0站在一块,这个数怎么读呢?(生:读作10。)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10。(板书:10的认识)

  三、进行新课

  (一)认识10

  1.出示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

  谁知道10月1日是我们国家的.什么节日?你们看,这一天各个民族的小朋友欢聚在***前,穿着节日的盛装,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奏乐,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呀!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位小朋友?空中有多少个气球?(生:图上有10位小朋友,10个彩色气球。)对,10个小朋友,10个彩色气球都用10来表示。

  2.用小棒数数。

  (1)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请小朋友一起数一数。(0~10)

  (2)老师将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这一捆我们就说是1个10,因此10还是一个计数单位。

  3.写10。

  (1)提问:10怎么写呢?先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教师说明: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所以10是个两位数,而0~9都是一位数,书写10时,要占两个字格。

  (2)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写10。

  ? 4.引导学生用10说一句话。(包括用基数和序数10来说话。)

  5.10与所学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1)出示数轴。

  提问:如果10和0~9这些数字娃娃排列做游戏,按顺序应紧紧排在哪个数后面?9后面紧挨着几?

  (2)出示9○10。提问:

  ○填什么符号?

  看到9<10,你马上会想到什么?(10>9)

  刚才,数字娃娃1说的话对吗?

  (3)出示□<10。提问:

  □里可以填哪些数?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哪些数小于10?

  启发:只要是排在10前面的数都比10小,那么排在10后面的数会比10怎么样?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二)10的组成和分解。

  1.启发:小朋友知道了10比它前面的数都要大,想一想,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又组成10呢?

  2.先让同桌学生议一议,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3.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验证10的组成的正确性。

  4.巩固10组成。

  (1)齐读。

  (2)小声读,边读边记。

  (3)擦去部分数,指名回答。

  (4)对口令。

  5.课中休息,唱儿歌。

  1,2,3,三只山羊上高山,

  3,4,5,五只老虎学打鼓,

  5,6,7,七只小鸡坐滑梯,

  7,8,9,九只小猴树上走,

  8,9,10,十只小狗来跳舞。

  四、巩固练*

  1.在空格里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数。

  2.比一比。(填“大”或“小”)

  10比9______。 8比10______。

  6比10______。 10比7______。

  3.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可以组成10?用线连起来。

  4.在()里填数,看几和几组成10。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十的第1~2题。

  我设计的活动主要目标是认识1——10 的序数,学*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和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在我设计这个教案之前还不是很明确何为序数?经过查询知道序数是反映序列中每个物体的位置,序列是多样的,序列的方向不是固定的。以我的经验想到的是火车,火车有一节一节的车厢,可以让幼儿认识序数,从不同的方向来数第几节车厢。但是这个对于大班的小朋友来讲过于简单,而且在我初定的目标是理解序数的含义,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来运用,最后是体验序数游戏中的乐趣。在第二条目标上来看目标不明确,然后第三个目标过于笼统所以我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接着是我起初设计的活动环节:第一个是PPT导入,出示火车,引起幼儿思考。

  从第一环节,我感觉这个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过于简单,首先是在提问上,通过网上搜素,我把我的第一环节进行了更改:动物排队——小动物排第几?

  1.将十种动物排列成一行,引导幼儿观察准备搬新家的动物是怎样排队的。

  师:小动物们要搬新家了,听!它们坐着小火车来了。

  2.幼儿说说某某排第几?

  引导幼儿用数字记下动物所在的位置,并理解数字的意义(数字表示的是动物在序列中的位置是第几)

  3.幼儿根据不同的方向辨别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从后面看小兔子排在第几?从前面看呢?

  4.组织幼儿讨论:刚才小兔排在第几了,现在为什么排第7,这是怎么回事?(排列的方向变了,位置也就变了)根据变化重新为动物摆放数字。

  5.幼儿分组操

  (1)每组幼儿给小动物重新排队,小朋友间互相说一说谁排第几?

  (2)教师说顺序,幼儿操作给小动物排队。

  进行这样的改动之后,既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又可以让幼儿掌握序数。这个是我自己在设计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这样的设计也把我之前设计的第二环节结合在了一起。从动物搬新家又可以引出下面幼儿操作活动,游戏活动,整个活动都贯穿着幼儿搬新家和火车结合在一起。而我设计的环节就是不能很好的贯穿,而且过于简单,不适合大班年龄段。

  经过这次活动的设计给我的感悟很大,首先就是没有选好适合的年龄段,接着就是设计的环节不贯穿,过于简单,目标也不是很好,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多看教案,能够更加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所适合的教材,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每个年龄段孩子。

  一、活动前思考:

  1.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本活动围绕去公园郊游的形式展开, 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主动、积极、自愿的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1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数字10。

  难点:学*数字和图片、圆点进行匹配。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感知1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数字10。

  2、理解10表示的实际意义,学*数字和图片圆点进行匹配。

  3.大胆参与数学操作及交流活动。

  (二)活动准备:

  1、每张座位上贴上1-9的数字,每人一张胸卡(有数量不等的小动物)

  2、数量为78910的动物卡片若干,大色子一个

  (三)活动过程:

  1、复*9以内的数量

  1)导入: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郊游吧!(幼儿随郊游音乐进场)

  2)游戏:找座位,根据胸卡上图片的数量找相应的座位号。

  师:我们每人都挂了一个卡片,看,我的卡片上有什么?有几只?那要去找数字几呢?(9只刺猬找9号座位,这就是对号入座)请你看看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动物应该找几号座位?

  3)分别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并相互检查验证。

  师:请你用‘几只动物找几号座位’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请你们相互检查一下是否都找对了。

  评析:以郊游的形式引起兴趣,活动中对号入座也贴*孩子的生活经验,同时也复*9以内数物的匹配。

  2、学*活动,认识数字10

  1)复*9以内的数量

  师:我们一起欣赏美丽的公园吧!草地上有什么?(柳树)有几棵? 河里有几只鸭子?有几棵桃树?飞来了几只蝴蝶?分别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谁的卡片上也有和它一样多的小动物请上来。

  2)认识数字10并理解10的实际意义

  *师:看天上飞来了几只燕子?(9只)这时又飞来了一只,合起来有几只燕子呀?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目测数群)10只燕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10长得象什么?(出示数字10)它由哪两个数字组成呢?这样看是不是10呢(翻身)?(提醒幼儿知道10永远1在前,0在后面 )

  *数字10除了可以表示10只小兔,还可以表示什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上哪样宝贝正好是10?

  3)游戏:掷色子,通过数数、认认、巩固10以内的数量。

  游戏玩法:先由教师掷色子,看最上面的一幅图,如果掷到的是图片,请每个幼儿找到相应的数字;如果的是数字,请您找到相应的图片.(幼儿游戏3-4次)

  评析:通过引导幼儿有序地观看公园美景,先复*了9以内的数量,在新授认识数字10时,教师运用合起来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了10的由来。活动中还运用掷色子的游戏通过观察、数数、比较找出相应的卡片帮助孩子感知10以内的数。

  3、个别操作活动:变成一样多

  1)要求:教师出示范图,请幼儿根据数字添画相应的圆点,使圆点的总数和数字相等。

  2)个别讲评:观察幼儿的作业情况,出示错误的进行视频讲评。

  评析:幼儿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巩固了对10的数物匹配,同时活动中孩子的自我检查和同伴检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业*惯。

  四、游戏:数糖果。巩固感知10以内的数量,拓展幼儿思维。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都很棒,我也有奖品送给你们呢!奖每个小朋友10粒糖,请你想一想,如果不满怎么办?如果多了又怎么办呢? 完成后请给后面的老师检查,分享糖果。

  评析:分糖游戏达到活动的高潮,增加了活动的难度。再次让孩子在操作中寻找让数物对应(相等)的办法,或添或去,给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空间。

  活动目标:

  1、感知1-10的序数。

  2、能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十张画有不同动物的房子图片、小熊头像一张,画有十个土坑的图片6张、树的图片若干、油画棒、写有数字的信封、胶水

  活动过程:

  一、话题引入,激发兴趣

  1、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客人,你们看看是谁?(小熊)

  2、 你们看小熊的表情怎么样的?(不开心)

  3、 小熊很不开心,因为他有一个烦恼,他要去给小动物们送信,可是他记不清哪个小动物住在第几间房子里,我们来帮帮他好不好?

  二、学*1-10的序数

  1、我们来看看这里一共有几间房子?(事先在黑板上贴好十张房子的图片)

  2、从左边往右边数,小兔住在第几间房子里?(小猪、小猫、老鼠等)

  (在最左边的起始端贴一个箭头,指示幼儿是往左边开始数)

  3、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小动物住在第几间房子里了,你们能帮助小熊来送信了吗?

  4、老师这里有几封信,上面有写着数字,如果上面写着2,那么这封信就是送到第二间房子里的。清楚了吗?

  5、现在我请几个小朋友上来试一试,把这些信送给小动物们。

  6、我们来看看这些信送对了没有?

  7、有几间房子里没有信,我们来看看第几间房子是没有信的?

  8、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熊把所有的'信都送到小动物的家里。

  9、我们来看看这些信送对了没有?

  10、现在的小熊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帮他把所有的信都送出去了,太谢谢你们了。

  三、幼儿分组操作

  1、小熊还有一件事情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他想在小动物的房子周围种一些树,你们愿不愿意再帮帮他?

  2、每一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张画有树坑的图片,还有几棵树,每棵树的上面都写着一个数字,数字是几,就把这棵树贴在第几个树坑里,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种得又快又好。

  3、我来看一看你们种树种得怎么样?

  4、小熊看到你们把树种得这么漂亮,他想请你们吃点心,请小朋友们去洗个手,过来吃点心。

  活动建议:

  1、幼儿集体来送信这个环节有点乱了,可以分组来送,按照1-6组的顺序。信事先放好,不要临时分发,避免幼儿发生争抢现象,分组送完信后,可以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送得最好,评出名次,这样也是一个序数的练*,环节上也有自然。还可以比一比哪个动物最后欢迎,收到的信最多。信箱可以折一个小纸盒,用塑料筐的时候不够牢固,导致幼儿在送信的时候筐子掉下来,这个环节就显得乱了。

  2、最后种树的环节节奏拉得太长,给幼儿空闲的时间,他们就容易去做其他的事情,节奏要加快一点,等幼儿操作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把六组的作品全都贴起来,一起来检验。

  3、整个活动下来,没有提出一个序数的概念。

  活动反思:

  在幼儿集体送信的时候,我也发现这个环节显得乱了,而且哪个塑料筐掉了很多次,在分信的时候也出现了幼儿争抢的情况,这个是我事先考虑欠周全的。种树这个环节其实跟送信在性质上是一样,当时是考虑培养幼儿一种集体合作的品质,可能把种树这个环节改成“凭票坐车”会好一点,这样更贴*生活。整个活动下来,我发现每个幼儿都能送对信,种对树,这个序数的内容会不会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点,可能要加深一点,序数如果从不同的方向开始数,他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内容可以加进去,使这个活动内容更丰富一些。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活动的节奏是我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节奏拉得太长容易给幼儿空闲时间,这个时候如果注意力分散了,就很难再集中起来,在整个活动中,也有重难点,重点环节时间应该要充足一些,节奏放得慢一些。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学*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具小熊一个,邮包一个内装8封信,背景图房子一间,10扇门,门上各有一小动物,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人手一套1-10的实物卡,每桌一份江湖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认识1-10的序数,知道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难点:在幼儿掌握序数的基础上,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引起幼儿兴趣,学*1-10的序数

  师:你们看谁来了?(小熊)小熊是森林里的邮递员,最*森林里造了一批新房子,小动物们都搬进了新家,邮递员小熊不知道小动物们的新家地址了,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我们来看看这座新房子一共有几间房?每间房里有一只小动物让我们来告诉小熊:

  小兔住在第几间房?

  小羊住在第几间房?

  小猪,小狗,小马,小刺猬,小青蛙,小猫,小鸡,小老鼠

  2(1).师:哟,小熊今天包里的信还没送呢,你们愿意帮它来送吗?

  (出示信,请个别幼儿上前来送信,要求边送边说:“**的信送到第几扇门里”)

  (2).“好了,小熊口袋里的信全都送完了,让我们来看看第几扇门里的小动物没收到信?”

  (3).“好,让我来考考小朋友,刚才你们在送信路上发现石子路是通向第几扇门的?”

  3.幼儿操作

  师:小熊今天还给小动物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是粗心的小熊漏发了,有些小动物没有收到,我想小朋友找一找第几间房里的小动物没有收到,然后请你从箩筐里找出来涂上胶水,给它们送去,好吗?

  4.评价

  让小熊来看看,小朋友有没有帮它把水果和蔬菜送到了小动物的家

  5.师:好了,小朋友帮助小熊也累了,让我们到森林里去玩吧,玩的时候请你看一看,森林里哪些花和树不见了,请你找到它,把它种好好吗?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组织纪律性。

  活动目标:

  1、巩固10的形成,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10的实际意义,使幼儿懂得自然数列中前后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练*数数并正确书写数字10 。

  3、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姿势。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数字卡1——10,图(由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10个长方形拼成的一幅图画),数量为10的数群卡

  学具准备:本子、笔等。

  活动过程:

  一、复*10以内数的形成和认识。

  1、手指游戏。(1 1 2 2伸伸手,3 3 4 4点点头,5 5 6 6弯弯腰,7 7 8 8扭一扭,9 9 0 0抬抬腿,动手动腿和动口。)

  2、看数字取雪花片:教师出示数字1,幼儿取出相应数量的雪花片摆放在桌子上,教师再出示数字2,让幼儿想一想怎样让雪花片的数量变成2,并能说出1添上1是2,依次出示数字卡3——8。带领幼儿复*8以内各数的形成。

  3、会变的数卡(教师举数卡,幼儿根据数字的变化而变相应数量的手指,使之进一步感知自然数列中前后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二、认识数字10,进一步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1、引导幼儿观察挂图。

  图上有什么?它们用什么拼成的?有几个圆形?几个三角形?(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它的数量?(教师出示数字10)我们还可用什么来表示呢/(引导幼儿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数量)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结合实际让幼儿说出10你还可以表示什么?

  10个笑圆点和数字10除了能表示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三、幼儿辨认数字10。

  1、小朋友看看10像什么?(棍子和鸡蛋)我们来学*写一写10吧!

  2、教师书写数字10。(注意强调其笔顺及1笔写成)

  3、带领幼儿在空中练*。

  四、幼儿书写数字10,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业。

  五、展示评价幼儿作业。

  六、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虽说每堂课都会有瑕疵,但只要善于反思修正就是在进步,所以在后面的复*中,我会尽量填补一下之前课堂中有些没讲到的内容和单独指导学*进度稍慢的幼儿。增强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教师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幼儿的知识开出花,结上丰硕的果实。

  2、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9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9,感知9的形成和实际意义。

  2、能将数字9与相应的实物进行匹配。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主题图两幅,操作图两幅,5--9的`数字卡片。

  2、学具: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探究活动

  1、感知9的形成。出示主题图一:"图上有几匹马?用数字几表示?"教师再添上一匹,"现在是几匹马?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字9,"看9像什么?它跟几长的像?"引导幼儿比较9和6的区别。说说9还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主题图二。"图上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出来的?各有几个?用数字几表示?"(8个三角形,8个圆形,8个长方形。用数字8表示。)教师再添上一棵树,一只蝴蝶,"现在图上的实物能用8表示吗?为什么?说说9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幼儿说出8添上1是9。

  3、出示5--9的数卡请幼儿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边排边讲述,启发幼儿说说为什么让5排在最前面?

  二、幼儿操作练*。

  1、数数小鸡有几只,把表示小鸡数量的数字圈起来。

  2、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画线连起来。

  三、评议活动

  幼儿讲讲自己操作中的发现。

  3、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7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惯。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黑猫警长》、老鼠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条。

  活动过程:

  ㈠游戏捕鱼

  1.教师:今天天气真好,猫妈妈带你们一起出去玩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啊?(小河)

  让我们一起来钓鱼吧!

  2.个别幼儿讲述钓了几条鱼,并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3.集体送鱼。

  ㈡认识数字7

  1.教师:小鸭子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只鸭子》,又游走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去掉一条鱼》

  2.教师:数字7象什么?数字7除了表示7只小鸭还可以表示什么?

  ㈢游戏猫捉老鼠

  1.教师:听,谁的声音?(老鼠)教室里有许多的老鼠,请宝宝帮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个点子的老鼠。

  2.幼儿操作

  ㈣听音乐玩游戏(猫捉老鼠)

  4、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8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8的形成,并认识数字“8”。

  2、初步掌握8的实际意义。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1——8数字卡片、图片一幅、录音机、歌曲磁带、多媒体课件

  2、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8点子或数字的老鼠形状。

  3、人手1份实物卡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数字娃娃的游戏,你们想不想变个数字娃娃?你们想做个数学娃娃几?你们就戴上几的头饰。

  2、现在你们都变成数字娃娃了,你告诉我,你是数字几?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幼儿回答。

  3、孩子们,你们变的数字娃娃真可爱,我也想变成数字娃娃,老师想变成数字几呢?看完老师变的魔术就知道了。

  4、操作课件:

  飞出7只蜜蜂,后来又飞出一只蜜蜂,现在一共是几只蜜蜂?7只蜜蜂后来又飞来1只蜜蜂,一共是8只蜜蜂。8只蜜蜂是怎么来的(7添上1是8)老师肯定并请全体幼儿说一遍。依次播放花,苹果,汽车,飞机等让幼儿说。

  5、老师刚才变的蜜蜂是几?老师想变成数字几?(8)8像什么?

  6、8能表示8只蜜蜂、8只花篮、8还能表示8颗星星等,8能表示好多好多是8个的物品。

  7、闯关拜见黑猫警长,正确判断“8”以内的数量。

  (1)、第一关,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找出有8个礼物的卡片送给黑猫警长比一比,谁找得礼物又对又多。(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礼物,它们的数量是几,

  (2)、第二关,说出数字“8”像什么?请小朋友从数字卡片中找出数字“8”,念一念。

  (3)、第三关,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图片)。请根据老师的问题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放在桌子上。

  8、游戏《捉老鼠》,巩固对8数量的正确判断。

  活动室里藏了许多老鼠,请大家去捉身上有8个圆点的或者有数字“8”的妖精,比一比,谁的本领大,捉的老鼠又对又多。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播放歌曲《黑猫警长》)

  (三)结束:小朋友们真能干,捉了这么多老鼠,现在我们和黑猫警长一起到外面去玩一回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猜谜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3)(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

  (4)7的相邻数是谁?

  (5)8再添上1是几?

  2.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lo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民族广场看见 10只气球;我在南湖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站进去就可以了。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3)同学们在学*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 9的后面,10比0~9都大。

  (4)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lo的谜语吗?先在4人小组里说说,再选一个最好的说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填什么?10○口

  (2)9○口 谁来说说。

  (3)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写10。

  (4)写完了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4.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 \ / \ / \ / \

  9 l8 27 36 4

  10 10 10 10

  / \ / \ / \ / \

  5 54 63 72 8

  10

  / \

  l 9

  (5)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引导学生回答,看一个记两个,看到

  10 ,想到10 ,以此类推。

  / \ / \

  9 1 l 9

  记住这前面五个,其余可以推想出来。

  (6)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游戏:10的组成练*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四、课堂作业

  1.练*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2.练*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一、教学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10的认识》的教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认识10以内的数,是小学生开始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对以后学*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面: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三、教材分析:

  ⑴内容分析:教材首先通过数主题画中的人和物抽象出数字10;然后初步认识印刷体数字10;接着通过摆红花,拨珠子等实际操作,从而理解10的基数含义,再通过认直尺、数点子等活动认识10以内的各数的大小顺序;在此基础上,要学生通过摆小捧掌握10的组成;最后才安排写数字10。这样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由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基础和经验,学起来并不是很难。学生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各个数字,为以后学*多位数的书写打下良好基础,直接影响今后书面表达的质量。但入学的儿童对数学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手指也不够灵活,拐弯不够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有一定难度;而10的组成则是10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正确、熟练地掌握10的写法和10组成,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动口动手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知识和获得知识。

  ⑵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小学生只有6、7岁,天真活泼,以形象思维为主,能够识别物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式来体验、认识、探究、学*并使用数学

  〔3〕教情分析:

  本人参加工作12年,新旧教材都接触过,对教材知识点的整体把握细腻,非常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5〕教学重难点:

  10的写法和10组成。

  正确、熟练地掌握10的写法和10组成。

  教学时间:1课时

  ⑺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直观演示法、实际操作法、尝试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教法。

  2.学法:

  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遵循赞科夫“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我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借助卡片、点子图和学具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迁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联想等方法去思考,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记忆和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

  四、教学过程:

  ㈠ 、复*旧知,设疑导入。

  1、复*数数(从0数到9,从9数到0)。

  2、拨珠引出数字“10”

  问:老师先拨了几颗珠子?(9颗),又拨了几颗珠子?(1颗),一共拨了几颗珠子?9添上1是几?(就是10),今天我们就来学*数字10(板书课题10的认识)

  ㈡、探究新知,掌握新知。

  1、能数数量10。

  (1)数主题图中的人和物。首先教师出示P64主题图,让学生数出图中的人和物,并结合画面对学生进行世界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