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精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沁园春雪》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⑵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分析词句表达作用的方法。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1、导语: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诗坛文苑,多有咏雪的佳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今天,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去体会一代伟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

  2、播放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欣赏视频资料。进入情境。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自由有感情朗读词。体会感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问: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独立思考问题。

  交流。

  三、研读课文,分析体会词句作用

  1、提问:

  你认为《沁园春 雪》中哪些词句写的好,为什么?

  2、组织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路:

  ⑴ 词句表面意思→

  ⑵ 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⑶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思路分析词句。

  4、品析词句:

  词句表面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发言。

  四、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材料:

  ⑴ 介绍写作背景。

  ⑵ 播放诗词朗读录音。

  2、布置阅读任务:

  内容:自由选择其一。

  步骤:独立阅读→小组交流。

  3、组织各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读。

  欣赏。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沁园春雪》教案 2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正字正音、完成练*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雪》教案 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原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沁园春雪》教案 4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正字正音、完成练*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1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领会词 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探讨重点知识,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

  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 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第一、诵读法,采用初读、听读、分组朗诵、全班朗诵、个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的内涵,感受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提问法,按照“切入-顺承-深化-引伸”的顺序,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受到启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练*法。设计两道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的。

  第四、分组讨论法。采用自由讨论指定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班分为若干组,确定发言代表,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座的同学们大都是南方人,可你们看过雪景吗?好,请大家把形容雪景的词语写在你们的练*本上,如:纷纷扬扬。看谁写得多。

  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些词语下课的时候互相交换来看一下。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名家笔下的雪 景是怎么样的。(展示图片)

  二、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听范读,正读 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三、诵读课文,理解词意。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 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 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5.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6.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7.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8.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组讨论,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 输” 、“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 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9.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10.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11.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13、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14、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三、巩固与迁移。

  1写出你对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皇的认识。

  2展开联想、想象,用 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沁园春雪》教案 6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沁园春雪》教案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一篇***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同志的生*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教案 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沁园春雪》教案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一篇***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同志的生*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教案 10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与训练

  1、学*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十篇)(扩展1)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

《沁园春雪》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沁园春雪》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一篇*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同志的生*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1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领会词 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探讨重点知识,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

  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 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第一、诵读法,采用初读、听读、分组朗诵、全班朗诵、个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的内涵,感受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提问法,按照“切入-顺承-深化-引伸”的顺序,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受到启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练*法。设计两道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的。

  第四、分组讨论法。采用自由讨论指定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班分为若干组,确定发言代表,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座的同学们大都是南方人,可你们看过雪景吗?好,请大家把形容雪景的词语写在你们的练*本上,如:纷纷扬扬。看谁写得多。

  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些词语下课的时候互相交换来看一下。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名家笔下的雪 景是怎么样的。(展示图片)

  二、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听范读,正读 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三、诵读课文,理解词意。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 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 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5.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6.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7.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8.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组讨论,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 输” 、“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 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9.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10.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11.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13、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14、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三、巩固与迁移。

  1写出你对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皇的认识。

  2展开联想、想象,用 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沁园春雪》教案4

  要点: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1、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1、全班朗读下阕。

  2、终止学生操作,开启网络广播功能,电脑演示下阕朗读欣赏。

  3、背诵下阕。

  1、电脑演示全词的朗读欣赏,同学们分为男女两组跟着电脑演示进行朗读。

  2、电脑演示歌曲《沁园春·雪》。

  3、终止网络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在电脑网络上完成本课的反馈练*,然后电脑自动计同各人的成绩。

  练*内容及答案:(有小喇叭标志的,单击它,电脑会播放该句子的朗读,)

  1、用键盘输入括号前的字的拼音字母,并读准(每空5分)

  分(fen)外妖娆(rao)稍逊(xun)风骚(sao)

  数(shu)风流人物

  (二)把下列句的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用鼠标拖到括号内(C)(5分)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

  A比喻B、对偶C、拟人D、夸张、E借代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C)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B)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E)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10分)A、对B、错

  1、“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B)

  2、“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A)

  4、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B)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B)

《沁园春雪》教案5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与训练

  1、学*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雪》赏析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十篇)(扩展2)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

《沁园春雪》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沁园春雪》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一篇*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同志的生*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1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领会词 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探讨重点知识,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

  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 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第一、诵读法,采用初读、听读、分组朗诵、全班朗诵、个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的内涵,感受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提问法,按照“切入-顺承-深化-引伸”的顺序,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受到启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练*法。设计两道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的。

  第四、分组讨论法。采用自由讨论指定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班分为若干组,确定发言代表,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座的同学们大都是南方人,可你们看过雪景吗?好,请大家把形容雪景的词语写在你们的练*本上,如:纷纷扬扬。看谁写得多。

  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些词语下课的时候互相交换来看一下。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名家笔下的雪 景是怎么样的。(展示图片)

  二、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听范读,正读 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三、诵读课文,理解词意。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 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 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5.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6.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7.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8.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组讨论,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 输” 、“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 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9.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10.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11.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13、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14、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三、巩固与迁移。

  1写出你对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皇的认识。

  2展开联想、想象,用 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沁园春雪》教案4

  要点: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1、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1、全班朗读下阕。

  2、终止学生操作,开启网络广播功能,电脑演示下阕朗读欣赏。

  3、背诵下阕。

  1、电脑演示全词的朗读欣赏,同学们分为男女两组跟着电脑演示进行朗读。

  2、电脑演示歌曲《沁园春·雪》。

  3、终止网络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在电脑网络上完成本课的反馈练*,然后电脑自动计同各人的成绩。

  练*内容及答案:(有小喇叭标志的,单击它,电脑会播放该句子的朗读,)

  1、用键盘输入括号前的字的拼音字母,并读准(每空5分)

  分(fen)外妖娆(rao)稍逊(xun)风骚(sao)

  数(shu)风流人物

  (二)把下列句的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用鼠标拖到括号内(C)(5分)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

  A比喻B、对偶C、拟人D、夸张、E借代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C)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B)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E)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10分)A、对B、错

  1、“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B)

  2、“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A)

  4、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B)

  5、“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B)

《沁园春雪》教案5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与训练

  1、学*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雪》赏析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十篇)(扩展3)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3篇)

沁园春雪教案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原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沁园春雪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一篇*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同志的生*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教案3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 (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沁园春 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 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上阕

  二、学*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惜) 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十篇)(扩展4)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第一课时:准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感情,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精读重点段落,评讲练*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3、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4、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P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一篇*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同志的生*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1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领会词 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探讨重点知识,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

  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 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第一、诵读法,采用初读、听读、分组朗诵、全班朗诵、个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的内涵,感受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提问法,按照“切入-顺承-深化-引伸”的顺序,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受到启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练*法。设计两道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的。

  第四、分组讨论法。采用自由讨论指定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班分为若干组,确定发言代表,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座的同学们大都是南方人,可你们看过雪景吗?好,请大家把形容雪景的词语写在你们的练*本上,如:纷纷扬扬。看谁写得多。

  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些词语下课的时候互相交换来看一下。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名家笔下的雪 景是怎么样的。(展示图片)

  二、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听范读,正读 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三、诵读课文,理解词意。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 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 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5.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6.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7.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8.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组讨论,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 输” 、“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 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9.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10.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11.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13、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14、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三、巩固与迁移。

  1写出你对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皇的认识。

  2展开联想、想象,用 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要点: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1、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1、全班朗读下阕。

  2、终止学生操作,开启网络广播功能,电脑演示下阕朗读欣赏。

  3、背诵下阕。

  1、电脑演示全词的朗读欣赏,同学们分为男女两组跟着电脑演示进行朗读。

  2、电脑演示歌曲《沁园春·雪》。

  3、终止网络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在电脑网络上完成本课的反馈练*,然后电脑自动计同各人的成绩。

  练*内容及答案:(有小喇叭标志的,单击它,电脑会播放该句子的朗读,)

  1、用键盘输入括号前的字的拼音字母,并读准(每空5分)

  分(fen)外妖娆(rao)稍逊(xun)风骚(sao)

  数(shu)风流人物

  (二)把下列句的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用鼠标拖到括号内(C)(5分)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

  A比喻B、对偶C、拟人D、夸张、E借代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C)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B)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E)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10分)A、对B、错

  1、“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B)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十篇)(扩展5)

——春雪五年级作文(精选十篇)

  今天一大清早,妈妈就在我耳边“打雷”了:“慧慧,慧慧,快起床吧!看看外面吧!慧慧……”唉,烦透了,我慢吞吞地从暖洋洋的被窝里钻了出来,伸了个懒腰,正想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还没等我出口,妈妈已拉开了窗帘,哇,下雪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三步并做两步地奔到了窗前,使劲揉了揉眼睛,没错,这是真的!天和地连在了一起,白茫茫一片,分不出哪是天,哪是地。惊喜的感觉使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下雪了!下雪了!”我已最快的速度回到床上,全副武装一番后,直冲楼下。“慧慧,慧慧……”身后又响起了一阵焦急的喊声。

  带着欣喜若狂的感觉,大自然赐予的银色地毯上,踩下一脚就“嘎吱”一声,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每踩一脚总有那么一丝不舍,因为这片洁白的圣地是多么的纯洁、晶莹,我生怕把它破坏了。菜园里的各种菜苗都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不透露出一丝绿色,正甜甜美美地睡着。再看看树吧!已落完叶了的`枫树树枝上叠上了一层雪,而松树的针形叶上堆了雪,就像开了一朵朵雪白的大绒花。真是“忽如一夜春雪来,玉树银花处处现”。

  没过多久,一群群不怕冷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从家中跑了出来,在雪地里堆起了雪人,打起了雪仗,尽情地享受着大雪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当我正想找个朋友一起做冰雕时妈妈却跑了出来,说外面太冷,免得衣服进水,硬把我拖进了屋里,惨啊!

  正月初六,我们这里就迎来了兔年的第一场雪。

  早晨,天有些阴,到了中午,下起了小毛毛雨。过了一会儿,天空中就飘下了雪粒,就像半空中有人洒下雪白的砂糖,星星点点的。慢慢得雪大起来,雪粒变成了雪片,在风中飞舞,像鹅毛在空中飞,又像仙女在空中舞,是那样晶莹,那样美丽。慢慢的,路边那些又细又高的柳树上,积上了厚厚的雪,变成了一条条老虎尾巴;那些雪松侧柏上也堆满了雪团,变成了圣诞老人。

  一夜大雪过后,清晨又变成了一幅更美丽的画卷。天空变得分外明净,村庄、田野、山川、河流、大街、小巷全都笼罩在白茫茫的大雪之中。远山的线条变得柔美起来,*处的花草也改变了模样,冬青、黄杨被白雪覆盖了,连垃圾桶也变成了雪白的'蘑菇。地上一片雪白,积雪厚厚的,走在上面咯吱咯吱的响。

  小孩子再也不睡懒觉了,他们早早起来,来到这冰雪世界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欢笑声。他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时间,连吃饭都忘记了。

  农民伯伯也高兴起来了,俗话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场大雪可真及时,在新年刚开始就来了,大雪覆盖了田野,滋润庄稼,也滋润人们的心田。今年的小麦又一定大丰收了!

  看着这迷人的雪景,展望着丰收的年景,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兴奋地呢。2023年第一场春雪,真是一场好雪啊!

  哇!今天的春风完全变了样,就像爸爸说的那样好冷呀。只见昏暗的天空阴沉沉的,迎面吹来的风像冬天一样寒冷刺骨,路旁的小草颤抖抖地缩着脑袋,刚刚绽放的花儿没了笑脸,就连“哧哧”着响的喷泉旁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凌。

  走着走着,天上突然落下一些像面粉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被风刮在脸上、滑进脖子里凉嗖嗖的,让人很不舒服。“咦,下雪了!下雪了!”不知是谁在喊叫着。“清明节都过了还能下雪,这不是瞎说吗?”……同学们边走边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过了一会儿,面粉一样的东西慢慢变成“麦片”扬扬洒洒地落下来,很快又变成“鹅毛”般的模样开始随风起舞了。啊!雪,真的下雪了,真的下雪了!我和同学们突然忘记了寒冷,在漫天的雪花中欢呼着、雀跃着向学校跑去。

  雪越下越大,等到中午放学时,整个天地间都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望着窗外美丽的`雪景,我却在为雪地上那些可怜的生命,特别是娇嫩的新绿和未开的花蕾担心,我怕它们凋谢,更怕它们被冻死。

  放学路上,我仔细地观察着四周的环境,竟然欣喜地发现在厚厚的“棉被”下,不知名的小草和花儿们正在顽强地生长着,尤其是院子里那几株迎春花,它们头上虽然顶着厚厚的一层积雪,但在寒风中却仍不怕冷地怒放着,那粉红的颜色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焰,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晚上,妈妈给我讲唐诗,我突然觉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好像就是在写清明节后的这场雪。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香雪海看梅花。其实这几天,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车子行走了大约40分钟,终于到了香雪海。连续多天的阴雨突然放晴,所以香雪海的门口人山人海。我一进去就闻到了梅花的香味。园子里的梅花,有的孤独地在角落里开放着,有的两个两个并在一起像朋友,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山脚下,白色的梅花聚在一起,好像像一群群山羊。老师领着我们爬山,到了山腰,我回头往下一看,哇,梅花漫山遍野,像白雪飘落在大地上,异常美丽!远处,蜿蜒起伏的山岭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长龙。山上的梅花颜色更多,有白色、粉色、淡绿色、红色、深红色,还有金黄色的呢。

  中午,我们又下了山,来到了司徒庙。庙里有个大大的石磨,这石磨比我在韩国奶奶家看过的大多了!我很好奇,抓起住石磨的.把柄就要推,但这个这个石磨太重了,丝毫不动。好几个同学一起帮忙往前推,石磨开始转到了,感觉一下子轻松了很多。我把一个小石头放在石磨的盘上,只听咔嚓一声,坚硬的小石头被石磨给弄碎了。

  我们继续往前走,前方出现了一个茅草房,这让我想起了我刚刚学的课文《三顾茅庐》。我走进去仔细看了看,这里一共有三个房间,我把木窗户推开,温暖的阳光照在我头上。原老师正在远处给我们拍照呢。

  春天的香雪海,真让我开心!

  早晨醒来,拉开窗帘,忽见外面的空地上一片碎白,啊!昨夜下雪了!惊喜之余,急忙穿衣下床,匆匆洗漱完毕,便拿上手机冲到了外面。

  庄园里的景色是不够的,大山里的景色更美。山路旁石壁上伸出的灌木林,一朵朵硕大的雪花漂浮在上面,好像随时都会融化坠落;田地里也是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雪,深黄的土,青绿的麦苗,洁白的雪,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宽阔的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竖立着挺拔的柏树,柏树叶子上的白雪,就像画家用画笔点缀上去一样;远处一层接一层的梯田,还有层层峦峦的大山,在早晨雾气蒙蒙的笼罩下,美轮美奂,极像一幅水墨画。

  蹲下身子,拍几张被雪团压弯了的枝条;张开双臂,对着空旷的大山吼叫两声;敞开胸怀,让早晨清新的空气进入五脏六腑;伸出手指,在薄薄的雪地上写下“横岭之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韩愈笔下的《春雪》,他形象的描述了初春白雪的妖娆: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春雪,承接着严寒的冬季与苏醒的春天,点缀着初春略显单调的色彩,给明媚的春光以无限的希冀和盼望!

  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到了,小数的皮泛起了淡淡的青绿,去年留在地里的葱也出了绿芽,天气暖和极了。

  人们脱去了棉衣、棉裤,农民也在准备播种了。可谁知道春天送给大地的第一件礼物不是绵绵的细雨,而是一场出其不备的春雪。

  这天早上,天阴沉沉的,比前几天黑了许多,后半夜悄悄落下的.毛毛细雨为清晨的马兰洗了一个冷水浴。到了中午,天上下起了小米粒般的雪,雪一边下着,一边不停地融化着,整个马兰如同笼罩在白雾中,一片水汪汪的。

  下午,雪粒结束了它占领天空的生涯,把天空让给了鹅毛般的大雪。雪花密极了。它就像被撕碎的纸片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将水汪汪的马兰又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同学们仿佛也被施了“魔法”,变成了白胡子、白头发、白眉毛的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了。

  放学了,我迎着风雪走在回家的路上,雪花好像故意和我作对,在我眼前建起一道银色的屏障,我禁不住用手拨开雪花,踏着厚厚的积雪继续朝家里走去。

  傍晚,雪停了,路上的积雪都化了,而树上的积雪却坐在树枝上,在微风中淘气地荡着秋千,悄悄落入行人的衣领里,给他们带来一丝凉意。

  路灯照在树枝上,雪花仿佛又变成了会发光的金黄色的菊花,在树枝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

  我喜爱春雪,因为它纯洁无瑕;我爱春雪,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不过,我更为家乡的雪景而陶醉、惊叹!

  春天,渐渐地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可是,春姑娘的心肠软,她并没有赶走可爱的雪花。这天,纷纷扬扬的雪花迫不及待地从天上飘落下来,这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春雪。

  “快来看呀!”外婆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我急匆匆地穿好衣服,飞奔到阳台上。噢,一夜之间,大地披上了薄薄的白纱,繁华的城市变成了白色的世界。早行的人们在雪地上留下了弯弯曲曲的脚印,延伸到四面八方;孩子们在雪地里嬉戏,有的打雪仗,有的拽树挂,还有的和大人们一起拍照留影。我也很久没有见到雪了,便穿戴好衣帽,往嘴里胡乱地塞了几个饺子,迫不及待地冲向楼外。我刚跑到楼下,脚步还未站稳,突然,一个雪球向我飞来。 “哎呀!”我吓得惊叫起来,擦掉脸上的雪,睁开眼睛一看 —— 哈哈!原来是几个小妹妹在扔雪球。

  “大姐姐,一起来玩吧!”她们拉着我的手要我加入“球队”,我就兴高采烈地也投入了激烈的雪球大战……

  望着小朋友们一张张冻得发红的脸,我不由得感慨万分,这雪的世界多美啊!它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欢乐。

  阳光渐渐地升起,大地上的白雪渐渐地化作一汪清水,一股微风袭来,地面的水渐渐地干了,大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空气变得格外清新、凉爽。我赞美春雪,因为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春意,而且还给广阔的大地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我爱迷人的春雪!

  在除夕的鞭炮声中,20xx年的第一场春雪趁我们还在梦中,悄然来到了人间。

  也许,雪宝宝是滑着天梯,悄悄下来的。大地铺上了雪白的“地毯”,孩子们在“地毯”上尽情玩闹。是怕孩子们不小心把新鞋弄脏了吗?不然,你雪宝宝怎么就在孩子们的脚下“吱吱”的欢叫呢。

  树枝也在风中“吱吱”的唱着,雪宝宝们睡在树枝上,眯着眼笑着。

  路旁立着几个雪娃娃,它们长着萝卜眼睛,萝卜鼻子,一张弹球嘴巴和扫把手。瞧,那两只手向上翘起,似乎在向人们招手,它不光向我们招手,还向我们微笑呢!

  听啊,不少孩子正打雪仗呢。寻声跑过去,一看,他们嘴里呼着白气,手上却腾腾地冒着热气。有人把雪团悄悄塞进别人的衣领里,刹那间一阵阵尖叫声和一串串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大雪过后,一片银色的世界。落光叶子的杨树、柳树上挂满了银色的冰挂,仍就青翠的松树上也挤满了蓬松的球;一棵棵不知名的矮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北极熊,又像白色的大象。

  如果你的惊叹声,惊飞了一只只小鸟,震落了你一身的雪,你可别生气;那是一片片大地的精灵在和你说话呢。

  雪啊,春雪啊!我爱你……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天阴沉沉的,早晨还滴滴答答的下着小雨。在路上,却隐约看见了几片稀稀落落飘扬在空中的雪花。还不知道要不要下大,我心里这样想着。

  早读课刚开始,雪就代替了雨,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大片大片,好像数不尽的白蝴蝶在飞,又好像是毛绒绒的蒲公英在飘扬。没过一会儿,雪便越下越大了,密密麻麻,形成一片,此时,我深深体会到“鹅毛大雪”这个成语的含义了。

  八点多钟,早读结束,雪依然在下,丝毫没有减小的意思。到了做操的时间,我情不自禁地伸出一只手去接雪花,只要有一朵雪花落在我的手上或衣服上,都不敢眨眼,因为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雪花就会从我的手上消失。突然,有一片大朵雪花,轻盈地落在了我的衣袖上,我细细地观察着,这片雪花像一朵六角的小花,晶莹剔透。

  直到九点钟,我从窗外望去,大地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似乎换了一件雪白的衣裳。屋顶上,树枝上,草地上,到处都是雪娃娃的身影。这时的大地更像是一个粉妆玉砌的银色王国。冰雪覆盖的世界分外妖娆,使我深深陶醉其中。

  雪依然不停地下着,似鹅毛,纷纷扬扬;似精灵,可爱调皮;似珍珠,晶莹透亮。

  终于下雪了,是一场美丽的春雪……

  雪,不像雨来的那么急;也不同雹来的那么迅猛。她总是悄悄地,悄悄地,不惊不慢地,悄无声息地降临人间。

  中午自*的时候,不知是谁,扯破了大气层这个羽绒被,天鹅绒似的雪花一下子飞了出来,忽而大,忽而小,忽而多,忽而小。雪花们是那么轻盈,要是没风,可能我轻轻吹气,它们便会飞到九霄云外去。

  同学们看见了雪,好似发现了宝藏一般,兴奋极了,大家欢呼着,呐喊着。有的冲到了走廊上,有的趴在了窗户上,显然,大家都十分庆幸这场为欢迎春姑娘而下的雪呢!

  当王老师同意我们下去体验这场“春雪”时,大家别提多开心了,全一蹦一跳地走向操场。


《沁园春雪》教案(精选十篇)(扩展6)

——沁园春雪扩写作文(精选5篇)

  他独自站在北国的寒秋中,沿着湘江一路向北。橘子洲的尽头,千千万万座山连绵起伏,一层层枫叶经霜染红,映得人移不开眼。向远处眺望,满江碧透,支着桅杆的帆船争着驶过渡口。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鱼在清澈的水底畅游。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他看着大好河山,广天阔地,无人作为,岂不荒废。不禁感叹:“这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来主宰呢?”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与朋友游玩湘江的盛夏。少年的他,气宇轩昂,风华正茂,拥有敏捷的思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拥有强健的体魄,踏遍江山来到湍急的江水中拍腾细浪。

  只可惜他的眼前景已非彼时人。如今的他已不再是是年少轻狂爱自由。他肩负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今的他,没有退路,唯有向前。

  毫不留情的风,大张旗鼓地吹刮着湘江边的藤蔓,也一次次吹冷他对国家的期望。嫩绿的垂枝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的有骨气,在刹那间僵直了身子,随即就扑撒下来。略带寒意的风,扶着雨丝飘洒。漫天的雨纷然又漠然,渐渐大了声势,细密的雨点在空中坠下,抱作一团的花苞与华枝向下倾斜着,颤抖着。一阵雨打过后,颤颤巍巍的花朵又重新立起身子,仿佛跌倒的孩童笑着从泥泞中爬起,一次次地尝试,哪怕只为了霎那的昂扬挺立。

  风雨终于偃旗息鼓,新的曙光灿烂地照耀中国的大地。他终于喜笑颜开,虽然无数的未知在等待着这群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但黎明的破晓已经来到,待崭新的***升起,再一起畅游湘江,浪遏飞舟。

  寒秋时节,我独自前往湘江,水陆州。看那群山遍野红叶淋漓,山上的枫叶红的似火掀开一层层的林,就是层出不出。使人倍感心旷神怡;再瞧!那满江的水质,清澈见底,晶莹剔透,犹如纯洁无瑕的水晶一样,是那样的美,那样的骄,喝上一小口满江水,恰如醍醐灌顶,润人心脾。

  而在这样甘甜的美江撑铺之下,百只,千只,甚至更多的船只,像凶悍健壮的野猪毫无忌惮地并驾齐驱的盘游着,仰望蔚蓝的天空,朵朵白云层次分明,鹰的出现,又为这诱人的美景增添了更多的韵味,它们欢快盘旋,喜嘻着,追逐着,好似这天空就是为它们而筑造的一个最佳健身,娱乐,休息等一条龙,全周到服务的场所,难怪它们欢快而无悸呢!炎炎夏日,酷暑难奈,在此情此景下,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扬,心中的遐想油然而生,带上器具,携同好友,有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迹象,去往自由的水澹畅游。是的,像鱼儿。哦!在看看一条条金光碧透,光芒四溢的鱼儿,身上的光彩五艳六色,在太阳的照耀“培养”下,在江水的陪衬下,鱼儿显得是多么的耀眼,多么的活泼与自由,难道不是吗?它们的无所顾忌,不就是有着清澈无污的江水吗?美景照万类,万类喜美梢。在这秋光艳景中,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祖国河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风流人物尽折腰,是的,名人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应该信奉李白的自信与乐观,深思熟虑后,岂能坐谈不思,静观其变呢?怎能不居安思愁,而对宇宙如此的广阔,河山如此的多的绵绣。请问在这旷远的大地,到底有谁能主宰这祖国河山的盛衰呢?

  广袤的北国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放眼望去,是一个冰封的世界,天上地下,一片洁白。雄伟蜿蜒的长城如巨龙横卧,这条巨龙的南北面已经看不见棕黑的树干,翠绿的青松,只是一片无边无际的白。

  自天上奔腾而来的黄河水,再也无昔日恢宏的气势,臣服在雪的脚下,被厚厚的冰层牢牢禁锢。远处的群山披上白袄,如跳跳银蛇舞动,充满活力;宽广的高原被白雪覆盖,似奔腾的白象,排山倒海、势不可当。都想与天公一比高低。若是再等到大雪融化,暖阳重新挂在天际,火红的太阳与白晃晃的雪交相辉映,实在是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回想以前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慷慨激昂,奋笔疾书敢说敢做,为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在那样不寻常的日子里,国内外不停的发生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一战。十月革命,这些事件往往会影响到世界形势。我们谈论国家大事,写激伯扬清的文章,把军阀视为粪土一般。回忆着以前的热闹场景,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感受着深秋的寒风,望着向北流的滚滚湘江……

  远远眺去,千山万壑都是红的,山上的一层层树林经自然之笔涂抹后,被染得一片嫣红,如画般的美。满江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远处有雄鹰展翅高飞,脚边,鱼儿们自在的在江里游着,蹦着。似乎整个宇宙都放松下来,自由舒展,蓬勃生长。都在秋光下享受着生活。我笑了,想不到在秋风的肃杀下,生物还如此的生机勃勃,感带一丝欣慰。突然想到,这样辽阔的土地有谁来主宰呢?

  是我们!现在,我们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我们也意气奔放,有强劲力。我们的土地就是需要以天下为己任,藐视**统治者的革命青年来当主人。

  作为主人,我们在新时代的潮流里,只要努力执着,不畏艰险,又有什么浪能组织我们鼓桨前进呢?

  站在老家院子里,向外望去,美丽无比。

  前方,青山绿水。山上一片翠绿:竹林,茶树,海棠,绿中微微带点红色,恰如其分的点缀,使花显得更加鲜红,叶子显得更加碧绿。

  一阵风吹来,几片鲜红的花瓣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风停了,花瓣落到了水中。在花瓣的映衬下,溪水显得清澈无比,一眼就可以看到溪底的沙石。

  我站着观望,不知不觉中,天下起了如酥小雨。雨点伴随着凉风,一滴一滴地滴落在我的皮肤上,是那么柔滑,那么细腻。

  雨过天晴,被雨水冲刷过的地面,显得更加洁净。在树下避雨的鸟儿,见雨已经停了,天已经晴了,便飞上枝头,抖了抖身上的水,继续唱起歌来。

  青草在雨的滋润下,慢慢地探出头来。

  而山中的桃花,被雨滋润着,贪婪地吸吮着雨露。但它觉得还吸不够,在雨过天晴后,花瓣上依然沾着雨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不需要我们去寻找,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