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精选10篇)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愿望。

  2、买文具时,能与售货员正确对话。

  3、教育学生说话时态度要大方,语言亲切、有礼貌,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

  教学重点

  1、能进行买卖文具的对话并使用礼貌用语。

  2、分角色对话时做到态度大方自然。

  教学难点

  在买文具过程当中遇到问题时(如质量差、价格贵、售货员或顾客出现差错……)能及时应付。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文具店或商场文具柜台买文具,也可以观察别人买文具,记住买文具的过程,感知买文具的一般知识。

  2、每个同学准备一两件文具,并贴上价格标签。

  3、用纸作一些钱。

  4、有放文具的柜台——课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想象,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吗?今天我们去文具店买文具,好吗?(板书课题)(出现挂图)

  1、你们瞧,已有两位小朋友比我们先去文具店买东西了。你们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售货员阿姨又会怎样说呢?

  2、(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扮演图中的售货员和顾客。板书:售货员顾客看看他们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分角色表演。

  3、师生评议。(他们表演得过且过怎样?谁愿意来说一说。他们都很讲礼貌,顾客表达也很清楚。师:说得真好。)(板书:文明礼貌,表达清楚)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个这样的顾客呢?

  二、学生试练,进行合作,实践。

  1、利用自备学具,小组演练。(请同桌的同学把各自的文具盒打开,放在桌子中间,然后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练*一下怎样买学*用具。开始吧。)

  2、指名表演。

  3、师生评议。(你们说他们表演得好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得真棒。)

  三、举一反三,深化训练

  1、师生表演,设置训练情境。

  (1)是啊,这位售货员非常热情周到,现在连老师也想向她买学*用具了。)

  (2)师边说边走向扮售货员的女生进行交际。

  (3)师拿着刚买的圆珠笔在手心写写画画说:这支圆珠笔真不错,还有香气呢。咦?怎么断水不能写了呢?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了这种情况(小黑板出示:买学*用具,发现质量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请同桌的同学进行讨论。

  2、鼓励发表意见。(如:退换圆珠笔;还可以怎么办?打投诉电话。你还懂得拿起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做得真棒。)

  3、同学们*时买东西时,还遇到过别的情况吗?

  如:以次充好;价钱太贵;忘了找钱;多找钱;态度不好……

  4、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一种情况,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演一演。

  5、根据学情,选择上台表演。

  6、师生评价,激励扩展求异。

  师小结:大家在买东西时,不管遇到任何意外情况,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一读儿歌

  五、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特别能干,学会了怎样买自己所需要的文具。回家后,能不能为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帮妈妈购买一些日用品?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3、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

  4、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懂得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时、分、秒”

  1、结合实例说说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课间一般休息10(),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

  (2)眨一下眼大约是1(),呼吸一次约需3()。

  (3)时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是()时,分针呢?

  2、时间的计算。

  (1)3时=()分4分=()秒

  (2)一列火车7:52停靠站台,8:05驶出,在站台停留()分钟。

  3、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9题。

  二、复*长度单位和吨

  1、说一说你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

  2、举例说说身边常见物体(或常用到的单位)的长度。

  3、进率换算。

  (1)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千米=()米1吨=()千克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10题。

  三、复*四边形

  1、完成教科书第121页的第7题。

  (1)、先让学生画出一个*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归纳,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3)、任选一个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并估算出它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8题。

  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属于周长,并用铅笔描一描,再计算出各自的周长,在全班交流订正。

  四、复*分数的初步认识

  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第11题。

  (1)数一数,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了几个小正方形。

  (2)涂一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涂两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有几种分数表示方法?你是怎么想的?结合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让学生接着涂完,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如何计算。

  五、巩固练*

  完成练*二十六的第7—11题。

  第7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彩带的长度与哪些数据有关,待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先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信息,叙述提意,然后解答交流。

  第11题,属于排列,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石头、剪子、布,共有9种可能。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3

  教学内容:练*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

  完成练*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一)(p1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

  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复*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这部分内容。通过复*,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复*(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二)(p12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所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熟练地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练*第8、9题题组练*。(观察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解题时认真审题)。

  2、练*10、11、12题,独立完成,逐题讲出思考过程,讲评。

  3、练*第13题,明确题意,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题是移多补少的逆向应用题。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5、小结:今天我们复*了什么内容?应注意什么?

  6、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三)(p127)

  1、通过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5

  教学目标:

  1、继续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中,我们都复*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7

  复*内容: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

  有余数的除法的复*。

  教学难点:系统地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

  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已经把这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

  生根据课本目录会回答不同的内容。

  师: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

  生:万以内的加、减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⑴出示例题1题目:用竖式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175+162=310-207=259+148=

  985-423=325+464=806-774=

  师:老师先请同学来说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

  多种回答: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师:三(1)班有三位同学已经把前面的三题做好了,我们一看他们做的怎么样?

  出示错题:175+62=795310-207=113259+148=

  175310259

  +62-207+148

  795113397

  学生评判并分析错因:题1数位没有对齐

  题2没有退位

  题3没有退位,横式上没有写结果

  师:你们能帮他们改正吗?

  学生口答改正。

  师:三(1)班的同学可真粗心,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自己做错了呢?

  预设回答:没有验算。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时可以通过验算来检查自己刚才有没有做对。一道加法题的验算方法有哪些?减法题的验算方法又有哪些?

  预设回答:加法题目: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

  ②和-加数=加数

  减法题目:①被减数-差=减数

  ②减数+差=被减数

  师:加、减法题分别有2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把剩下的三道题完成在数学课堂练*本上,其中最后一题要求验算。

  学生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三位有问题的同学板演。

  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

  ⑵出示例题2: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哪条路*?*多少米?

  看到题目集体回答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2条)

  师:同学们反应可真快,哪位同学眼更尖已经看出哪条路*了?

  生:经过北村的那条路*。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回答:西村到北村的152米可以看成150米,北村到东村的534米可以看成530米,150+530=680米;西村到南村的455米可以看成450米,南村到东村的368米看成360米,450+360=810米。680小于810所以经过北村的那条路*。

  生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应给予肯定。

  师:大家都是用估算看出来的,那到底*多少米呢?

  学生独立完成:534+368=902(米)455+152=607(米)902-607=295(米)

  集体交流,强调单位不要漏写。

  ⑶练*

  填上合适的数字

  □6□□2□8□9

  +3□4-6□7+14□

  9072411031

  ②

  科技书

  故事书

  连环画

  原有

  674

  907

  715

  借出

  253

  416

  378

  还回

  137

  245

  169

  现有

  要求独立思考后完成在课本上。题②理解借出又还回。

  二、有余数的除法的复*

  师:刚才大家一起回忆了加减法题,老师又带来了口算题。

  ⑷出示口算题25+10=36+21=50+50=

  69-48=86-54=46-20=

  6×7=60×7=80×3=

  54÷9=36÷6=38÷8=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上面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第一行是加法题,第二行是减法题,第三行是乘法题,第四行是除法题。

  师:原来这里的口算加减乘除都有了。口算题老师相信肯定难不倒大家的,不过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

  大家来解决。假如老师要请一个同学做2题,那老师需要请几位同学来做啊?

  预设回答:一共有12题口算,每人做2题,12÷2=6(人)所以需要6人来做。

  开小火车的形式每个同学做两题,检查是不是需要6人。

  师:看来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确实是需要6人来完成。他是用什么方法把问题解决的?

  预设回答:除法。

  师:上面的口算第四行中,大家找一下哪题挺特殊的?

  生:38÷8=4……6,因为它有余数。

  师:对,现在我们不光会表内除法还会做有余数的除法了。那你们对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些什么?

  预设回答:在竖式计算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⑸出示例题3

  26÷3=□……□35除以4,商,余。

  要求独立完成。

  ⑹解决具体问题(区分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出示例题4: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

  要求:先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完成。

  师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回答:有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38里有7个5还多3,所以

  38÷5=7(件)……3(个).就是说可以钉7件衣服还有3个纽扣留作备用。

  重点讲解商的单位是"件",余数的单位是"个"。

  ⑺练*

  练*二十六第3、4题。

  要求独立思考后认真完成,两位同学板演。

  三、课时

  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大家还会把它们给忘了吗?

  四、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545+98=△387+143=△900-389=

  48÷8=67÷9=

  2.估一估,连一连

  289+90682-79420-308624+128

  603802379112

  3.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本?还剩几本?如果要*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8

  复*内容: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有余数的除法的复*。

  教学难点:系统地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已经把这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

  生根据课本目录会回答不同的内容。

  师: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

  生:万以内的加、减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⑴出示例题1题目:用竖式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175+162=310-207=259+148=

  985-423=325+464=806-774=

  师:老师先请同学来说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

  多种回答: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师:三(1)班有三位同学已经把前面的三题做好了,我们一看他们做的怎么样?

  出示错题:175+62=795310-207=113259+148=

  175310259

  +62-207+148

  795113397

  学生评判并分析错因:题1数位没有对齐

  题2没有退位

  题3没有退位,横式上没有写结果

  师:你们能帮他们改正吗?

  学生口答改正。

  师:三(1)班的同学可真粗心,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自己做错了呢?

  预设回答:没有验算。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时可以通过验算来检查自己刚才有没有做对。一道加法题的验算方法有哪些?减法题的验算方法又有哪些?

  预设回答:加法题目: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

  ②和-加数=加数

  减法题目:①被减数-差=减数

  ②减数+差=被减数

  师:加、减法题分别有2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把剩下的三道题完成在数学课堂练*本上,其中最后一题要求验算。

  学生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三位有问题的同学板演。

  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

  ⑵出示例题2: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哪条路*?*多少米?

  看到题目集体回答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2条)

  师:同学们反应可真快,哪位同学眼更尖已经看出哪条路*了?

  生:经过北村的那条路*。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回答:西村到北村的152米可以看成150米,北村到东村的534米可以看成530米,150+530=680米;西村到南村的455米可以看成450米,南村到东村的368米看成360米,450+360=810米。680小于810所以经过北村的那条路*。

  生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应给予肯定。

  师:大家都是用估算看出来的,那到底*多少米呢?

  学生独立完成:534+368=902(米)455+152=607(米)902-607=295(米)

  集体交流,强调单位不要漏写。

  ⑶练*

  填上合适的数字

  □6□□2□8□9

  +3□4-6□7+14□

  9072411031

  ②

  科技书

  故事书

  连环画

  原有

  674

  907

  715

  借出

  253

  416

  378

  还回

  137

  245

  169

  现有

  要求独立思考后完成在课本上。题②理解借出又还回。

  二、有余数的除法的复*

  师:刚才大家一起回忆了加减法题,老师又带来了口算题。

  ⑷出示口算题25+10=36+21=50+50=

  69-48=86-54=46-20=

  6×7=60×7=80×3=

  54÷9=36÷6=38÷8=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上面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第一行是加法题,第二行是减法题,第三行是乘法题,第四行是除法题。

  师:原来这里的口算加减乘除都有了。口算题老师相信肯定难不倒大家的,不过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

  大家来解决。假如老师要请一个同学做2题,那老师需要请几位同学来做啊?

  预设回答:一共有12题口算,每人做2题,12÷2=6(人)所以需要6人来做。

  开小火车的形式每个同学做两题,检查是不是需要6人。

  师:看来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确实是需要6人来完成。他是用什么方法把问题解决的?

  预设回答:除法。

  师:上面的口算第四行中,大家找一下哪题挺特殊的?

  生:38÷8=4……6,因为它有余数。

  师:对,现在我们不光会表内除法还会做有余数的除法了。那你们对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些什么?

  预设回答:在竖式计算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⑸出示例题3

  26÷3=□……□35除以4,商,余。

  要求独立完成。

  ⑹解决具体问题(区分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出示例题4: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

  要求:先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完成。

  师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回答:有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38里有7个5还多3,所以38÷5=7(件)……3(个).就是说可以钉7件衣服还有3个纽扣留作备用。

  重点讲解商的单位是"件",余数的单位是"个"。

  ⑺练*

  练*二十六第3、4题。

  要求独立思考后认真完成,两位同学板演。

  三、课时

  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大家还会把它们给忘了吗?

  四、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545+98=△387+143=△900-389=

  48÷8=67÷9=

  2.估一估,连一连

  289+90682-79420-308624+128

  603802379112

  3.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本?还剩几本?如果要*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对全册课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复*。教材先复*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100以内)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积100以内)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以及万以内的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的笔算,然后复*两步混合运算的式题和应用题;再复*时间单位、角和直角的概念;最后是应用题的综合练*。通过总复*,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深化概念,正确计算,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100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积100以内)和一位数除两位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的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

  2.掌握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两步混合式题。

  3.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解答以“求剩余”、“相差关系”、“和”等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复*重点与难点

  1.复*重点:万以内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以及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

  2.复*难点: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并正确解答。

  四、教学时间7课时。

  (1)万以内的减法总复*(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正确地口整百整十、整千整百减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数。

  2.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减法,能用减数和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万以内减法的笔算退位减法。

  难点:连续退位减法。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复*目标。

  小黑板出示:

  复*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整千整百减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数;

  3.掌握减法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

  4.能掌握减法验算方法,养成验算*惯。

  2,复*口算。

  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52+2670-5567+972-25

  95-2145+1881-34.47+36

  600+8001500-7005000+400

  900-3007900+120093-71

  (1)检查校对。,

  (2)同桌互说52+26、95-21、600+800、900-300的口算方法。

  (3)指名说说口算方法。

  3.复*笔算。

  (1)请学生独立计算:4801-45641600-539

  (2)整理:

  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②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c.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寻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在一起,再减。

  (3)出示

  9100-27969010-2796

  9001-27964060-2805

  ①学生列竖式计算。

  ②根据学生练*情况,提出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a、认真书写,数字、符号、得数不要抄错;

  b、认真计算,做一步查一步,计算退位减法时,千万不要忘记减去退去的数。

  (4)检查减法计算是否正确,有哪些验算方法。

  ①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②验算9001-27964060-2805

  4.综合练*。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980910049475948

  一427-7407一3456-325

  56317035914513

  (2)下面方框可以填几。

  两次退位两次进位

  51383246

  -1口口4+2口3口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减法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对照复*目标,你能得几分?

  6.课堂作业。

  计算并验算:

  6548-3127875+43195000-1284

  1280-7951625+35783020-1456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10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精选10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精选10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1

  第3课时:练*一

  教学内容:练*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

  完成练*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1

  复*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过程:

  一、 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二、 练*指导

  1、 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2、 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三、 全课总结

  四、 作业

  1、 P109.4、6、7

  2、 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2

  复*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过程:

  一、认数

  1、回忆在"认数"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课堂练*

  ⑴回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要求熟记。

  ⑵读数:3245 3045 3005 3050 10000 3500

  要求:读出上面各数。说出读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⑶写数:五千四百一十三

  四千零七十

  八千零六

  一万

  二百三十

  九千九百

  要求:写出上面各数。说出写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⑷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上面第⑵中各数的大小,并能说出比较方法。

  3、练*指导:P108.2

  指导看图,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组织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第2小题的?

  二、千克和克

  1、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

  名称、实际重量、进率。

  2、P108.3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问: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1、练*册上相关内容。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与复*3

  复*内容:24时记时法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过程:

  一、引导梳理知识

  1、在"24时记时法"中你学会哪些内容?

  2、你在这一单元中哪些内容学得最好?有什么学*经验或学*中要注意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组织复*

  1、时间的转换

  ⑴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上午6:20 上午9:30

  中午12:00 下午1:40

  晚上7:50 晚上11:25

  ⑵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6:40 15:40

  12:00 24:00

  20:40 17:30

  ⑶指名学生口述转换的方法。

  2、P108.1

  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独立完成,组织评讲。

  归纳总结。

  二、课堂练*

  1、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

  2、一家快餐店5:30营业,23:00结束一天的营业,求这家快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

  3、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1:30,13:30--18:00,求这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4、一列火车7:15从南京开出,8:10到达镇江,8:21分再从镇江开往常州,你能算出这列火车从南京到镇江的运行时间和这列火车在镇江的停靠时间吗?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作业

  补充题目(包括时间的转换和有关时间知识的应用题)

  整理与复*4

  复*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 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2、练*册上相关*题。

  整理与复*5

  复*内容: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

  复*目标:

  1、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2、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学过的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过程:

  一、练*指导

  1、P110.9

  ⑴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指导学生从正面依次观察六幅图,说出看到的图案。

  ⑵再要求从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⑶按课本中的要求练*。

  ⑷组织讨论交流。

  ⑸拓展:按教师要求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案。

  2、P110.13

  ⑴引导看图,了解图中每一份所用的分数。

  ⑵引导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⑶指导思考。

  ⑷组织交流。

  ⑸教师小结。

  3、P112.15

  ⑴指导理解题目意义,分小组活动。

  ⑵组织讨论题中第⑶⑷问。

  ⑶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册上的相关*题)

  整理与复*6

  复*内容:加和减(含应用题)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复*过程: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指导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5、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6、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7、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册上相关*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3

  第3课时:练*一

  教学内容:练*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

  完成练*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1

  复*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过程:

  一、 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二、 练*指导

  1、 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2、 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三、 全课总结

  四、 作业

  1、 P109.4、6、7

  2、 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2

  复*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过程:

  一、认数

  1、回忆在"认数"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课堂练*

  ⑴回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要求熟记。

  ⑵读数:3245 3045 3005 3050 10000 3500

  要求:读出上面各数。说出读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⑶写数:五千四百一十三

  四千零七十

  八千零六

  一万

  二百三十

  九千九百

  要求:写出上面各数。说出写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⑷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上面第⑵中各数的大小,并能说出比较方法。

  3、练*指导:P108.2

  指导看图,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组织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第2小题的?

  二、千克和克

  1、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

  名称、实际重量、进率。

  2、P108.3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问: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1、练*册上相关内容。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与复*3

  复*内容:24时记时法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过程:

  一、引导梳理知识

  1、在"24时记时法"中你学会哪些内容?

  2、你在这一单元中哪些内容学得最好?有什么学*经验或学*中要注意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组织复*

  1、时间的转换

  ⑴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上午6:20 上午9:30

  中午12:00 下午1:40

  晚上7:50 晚上11:25

  ⑵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6:40 15:40

  12:00 24:00

  20:40 17:30

  ⑶指名学生口述转换的方法。

  2、P108.1

  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独立完成,组织评讲。

  归纳总结。

  二、课堂练*

  1、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

  2、一家快餐店5:30营业,23:00结束一天的营业,求这家快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

  3、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1:30,13:30--18:00,求这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4、一列火车7:15从南京开出,8:10到达镇江,8:21分再从镇江开往常州,你能算出这列火车从南京到镇江的运行时间和这列火车在镇江的停靠时间吗?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作业

  补充题目(包括时间的转换和有关时间知识的应用题)

  整理与复*4

  复*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 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2、练*册上相关*题。

  整理与复*5

  复*内容: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

  复*目标:

  1、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2、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学过的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过程:

  一、练*指导

  1、P110.9

  ⑴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指导学生从正面依次观察六幅图,说出看到的图案。

  ⑵再要求从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⑶按课本中的要求练*。

  ⑷组织讨论交流。

  ⑸拓展:按教师要求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案。

  2、P110.13

  ⑴引导看图,了解图中每一份所用的分数。

  ⑵引导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⑶指导思考。

  ⑷组织交流。

  ⑸教师小结。

  3、P112.15

  ⑴指导理解题目意义,分小组活动。

  ⑵组织讨论题中第⑶⑷问。

  ⑶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册上的相关*题)

  整理与复*6

  复*内容:加和减(含应用题)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复*过程: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指导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5、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6、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7、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册上相关*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5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和复*,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1.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整理和复*。(板书课题:整理和复*)

  2.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你能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吗?

  3.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针对小组汇报的各部分内容进行板书,同时对学生的汇报予以肯定和鼓励。

  5. 同学们整理的非常全面。那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怎么样进行验算?怎么样估算?接下来,我们就先对笔算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

  (二)复*提高

  1.梳理算法。

  (1)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题呢?(老师板书)

  (2)独立完成黑板上这些题。

  (3)订正。

  在计算笔算加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计算笔算减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4)要想知道我们算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5)谁来说说加、减法有哪些验算方法?

  (6)把刚才的题进行验算,全班集体订正。

  2. 反馈测试。

  (1)练*十第1题。

  ①独立完成

  ②任挑2道题进行验算,写在旁边。

  ③(出示课件)全班订正、反馈。表扬鼓励。

  (2)小老师。

  ①比一比哪个老师当得好?看谁不但可以挑错,还能给同学们讲清楚。

  ②集体订正

  (三)拓展应用

  其实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学好计算还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

  (1)练*十第2题。

  ①(出示课件)

  ②从图上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你能提出什么跟它有关系的数学问题?

  ④边出示问题边订正答案:

  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37+118=455(只)

  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455+337=792(只)

  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900-792=108(只)

  (2)整理图书

  ①(出示课件)

  ②从图上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同桌合作完成这道题。

  合作要求:A. 给同桌提一个问题。

  B. 每人根据同桌提出的问题,先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

  C. 根据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D. 提问题的同学进行验算,检查其计算的对错。

  ④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精选10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1

  第3课时:练*一

  教学内容:练*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

  完成练*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1

  复*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过程:

  一、 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二、 练*指导

  1、 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2、 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三、 全课总结

  四、 作业

  1、 P109.4、6、7

  2、 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2

  复*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过程:

  一、认数

  1、回忆在"认数"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课堂练*

  ⑴回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要求熟记。

  ⑵读数:3245 3045 3005 3050 10000 3500

  要求:读出上面各数。说出读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⑶写数:五千四百一十三

  四千零七十

  八千零六

  一万

  二百三十

  九千九百

  要求:写出上面各数。说出写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⑷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上面第⑵中各数的大小,并能说出比较方法。

  3、练*指导:P108.2

  指导看图,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组织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第2小题的?

  二、千克和克

  1、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

  名称、实际重量、进率。

  2、P108.3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问: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1、练*册上相关内容。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与复*3

  复*内容:24时记时法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过程:

  一、引导梳理知识

  1、在"24时记时法"中你学会哪些内容?

  2、你在这一单元中哪些内容学得最好?有什么学*经验或学*中要注意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组织复*

  1、时间的转换

  ⑴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上午6:20 上午9:30

  中午12:00 下午1:40

  晚上7:50 晚上11:25

  ⑵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6:40 15:40

  12:00 24:00

  20:40 17:30

  ⑶指名学生口述转换的方法。

  2、P108.1

  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独立完成,组织评讲。

  归纳总结。

  二、课堂练*

  1、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

  2、一家快餐店5:30营业,23:00结束一天的营业,求这家快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

  3、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1:30,13:30--18:00,求这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4、一列火车7:15从南京开出,8:10到达镇江,8:21分再从镇江开往常州,你能算出这列火车从南京到镇江的运行时间和这列火车在镇江的停靠时间吗?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作业

  补充题目(包括时间的转换和有关时间知识的应用题)

  整理与复*4

  复*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 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2、练*册上相关*题。

  整理与复*5

  复*内容: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

  复*目标:

  1、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2、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学过的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过程:

  一、练*指导

  1、P110.9

  ⑴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指导学生从正面依次观察六幅图,说出看到的图案。

  ⑵再要求从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⑶按课本中的要求练*。

  ⑷组织讨论交流。

  ⑸拓展:按教师要求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案。

  2、P110.13

  ⑴引导看图,了解图中每一份所用的分数。

  ⑵引导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⑶指导思考。

  ⑷组织交流。

  ⑸教师小结。

  3、P112.15

  ⑴指导理解题目意义,分小组活动。

  ⑵组织讨论题中第⑶⑷问。

  ⑶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册上的相关*题)

  整理与复*6

  复*内容:加和减(含应用题)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复*过程: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指导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5、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6、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7、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册上相关*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3

  第3课时:练*一

  教学内容:练*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练*。

  完成练*一的第1~6题。

  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

  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

  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

  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

  三、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

  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

  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

  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

  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1

  复*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过程:

  一、 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二、 练*指导

  1、 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2、 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三、 全课总结

  四、 作业

  1、 P109.4、6、7

  2、 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2

  复*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过程:

  一、认数

  1、回忆在"认数"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课堂练*

  ⑴回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要求熟记。

  ⑵读数:3245 3045 3005 3050 10000 3500

  要求:读出上面各数。说出读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⑶写数:五千四百一十三

  四千零七十

  八千零六

  一万

  二百三十

  九千九百

  要求:写出上面各数。说出写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⑷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上面第⑵中各数的大小,并能说出比较方法。

  3、练*指导:P108.2

  指导看图,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组织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第2小题的?

  二、千克和克

  1、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

  名称、实际重量、进率。

  2、P108.3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问: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1、练*册上相关内容。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与复*3

  复*内容:24时记时法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过程:

  一、引导梳理知识

  1、在"24时记时法"中你学会哪些内容?

  2、你在这一单元中哪些内容学得最好?有什么学*经验或学*中要注意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组织复*

  1、时间的转换

  ⑴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上午6:20 上午9:30

  中午12:00 下午1:40

  晚上7:50 晚上11:25

  ⑵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6:40 15:40

  12:00 24:00

  20:40 17:30

  ⑶指名学生口述转换的方法。

  2、P108.1

  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独立完成,组织评讲。

  归纳总结。

  二、课堂练*

  1、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

  2、一家快餐店5:30营业,23:00结束一天的营业,求这家快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

  3、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1:30,13:30--18:00,求这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4、一列火车7:15从南京开出,8:10到达镇江,8:21分再从镇江开往常州,你能算出这列火车从南京到镇江的运行时间和这列火车在镇江的停靠时间吗?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作业

  补充题目(包括时间的转换和有关时间知识的应用题)

  整理与复*4

  复*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 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2、练*册上相关*题。

  整理与复*5

  复*内容: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

  复*目标:

  1、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2、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学过的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过程:

  一、练*指导

  1、P110.9

  ⑴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指导学生从正面依次观察六幅图,说出看到的图案。

  ⑵再要求从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⑶按课本中的要求练*。

  ⑷组织讨论交流。

  ⑸拓展:按教师要求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案。

  2、P110.13

  ⑴引导看图,了解图中每一份所用的分数。

  ⑵引导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⑶指导思考。

  ⑷组织交流。

  ⑸教师小结。

  3、P112.15

  ⑴指导理解题目意义,分小组活动。

  ⑵组织讨论题中第⑶⑷问。

  ⑶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册上的相关*题)

  整理与复*6

  复*内容:加和减(含应用题)

  复*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复*过程: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指导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5、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6、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7、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册上相关*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5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及数学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和复*,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1.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整理和复*。(板书课题:整理和复*)

  2.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你能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吗?

  3.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针对小组汇报的各部分内容进行板书,同时对学生的汇报予以肯定和鼓励。

  5. 同学们整理的非常全面。那么笔算减法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怎么样进行验算?怎么样估算?接下来,我们就先对笔算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

  (二)复*提高

  1.梳理算法。

  (1)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题呢?(老师板书)

  (2)独立完成黑板上这些题。

  (3)订正。

  在计算笔算加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计算笔算减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些什么?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4)要想知道我们算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5)谁来说说加、减法有哪些验算方法?

  (6)把刚才的题进行验算,全班集体订正。

  2. 反馈测试。

  (1)练*十第1题。

  ①独立完成

  ②任挑2道题进行验算,写在旁边。

  ③(出示课件)全班订正、反馈。表扬鼓励。

  (2)小老师。

  ①比一比哪个老师当得好?看谁不但可以挑错,还能给同学们讲清楚。

  ②集体订正

  (三)拓展应用

  其实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学好计算还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

  (1)练*十第2题。

  ①(出示课件)

  ②从图上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你能提出什么跟它有关系的数学问题?

  ④边出示问题边订正答案:

  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37+118=455(只)

  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455+337=792(只)

  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900-792=108(只)

  (2)整理图书

  ①(出示课件)

  ②从图上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同桌合作完成这道题。

  合作要求:A. 给同桌提一个问题。

  B. 每人根据同桌提出的问题,先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

  C. 根据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D. 提问题的同学进行验算,检查其计算的对错。

  ④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复*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精选10篇)(扩展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厘米(cm)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说明:既复*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00米

  5千米=()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米4千米400米=()米

  3千米25米=()米2750米=()千米()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每小时能跑40()

  A.厘米B.米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均高度约为海拔4()

  A.厘米B.米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米(m)厘米(cm)毫米(mm)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精选10篇)(扩展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

  1、完成复*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第6题。

  (1)学生分组练*。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

  1、完成复*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

  1、长度单位复*。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

  完成复*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第11题。

  4、复*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复*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质疑

  ① 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

  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

  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

  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

  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绘制*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一第3题。

  3.练*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二第1、2、3题。

  5、练*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精选10篇)(扩展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一个鸡蛋重(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教案(精选10篇)(扩展6)

——三年级下册数学复*教案通用十篇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

  (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教师点评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课堂总结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十三。

  教学目标

  1、复*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的基础上继续学*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基础,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单第页。

  预*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的预*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均分成2队,每队*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均分成2队,每队再*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