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理解“*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均分”的含义,掌握“*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经历“*均分”的过程,感知“*均分 ”的'概念,掌握“*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感悟“*均分”的特点。。

  师:xx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师: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3、巩固“*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x

  除号(表示*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均分?(明确:要把18*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

  P20第2、3、4题。

  独立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5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

  重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法。

  教学

  准备 练*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⒈6除以3等于2。(复*除法的读法)

  ⒉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⒊把20*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⒋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先通过例4引入这种分法。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另一种分法。然后通过例5的图画说明具体分的过程,并说明这种分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过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分的方法。最后通过例7过渡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计算”。着重指出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4个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这里还注意用图表示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分法的含义,在教科书的“做一做”和练*中加强了实际操作。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4~例7,完成练*十三中的第1~5题。

  2、一般来讲,学生对于“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两种分法容易混淆。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每一种分法,然后再进行对比和区分。在开始教学新的分法时,要着重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分法,不要急于与前一种分法对比,以免造成混乱。

  3、第43页例4的教法与第40页例1的教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强调这种分法是已知每份是多少,求能分成几份。

  4、教学例5时,可以把例题的插图制成教具或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教师先叙述题意,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确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教师边说边用一只手拿2个桃,另一只手拿1个盘子,把2个桃放在盘子里;然后再继续分。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方法。然后再向学生指出,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计算。接着再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是商。还可以向学生提问“6÷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把第43页上分桃的图看明白。教学时,还要注意,这里还不是正式讲“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因此,算式中的单位名称暂时不要提。然后,可以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每次分完小棒,把算式写出来,还要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5、教学例6时,可以把例题中的图改为在绒板上贴图,边叙述题意、边演示。还可以同时让学生在书上把每2个苹果圈在一个圈里。接着问学生:一共圈了几个圈?8个苹果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几份?再让学生把算式写完全,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例7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出示题目以后,让学生在书上把每3块圈在一个圈里。引导学生观察: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一共分成几份,再看12里面有几个3。然后着重说明,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来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然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做完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7、“做一做”中的题目,练*时要让学生先动手在书上圈一圈,再写出算式。然后还可以问学生:12个五角星每4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那么12里面有几个4?以加深学生对第二种分法的理解。

  8、关于练*十三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想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带领学生在□里填上数。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2题,学生摆完并填出得数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第3题,要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动手圈一圈,再结合图意在□里填数。

  第4题,是让学生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的理解。

  第5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应用题。这样的题较一般的求减数的应用题难一些,还容易与除法题混淆,要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第6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用的,不作为共同要求。其答案是:10÷2=510÷5=210÷10=1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科书先通过例1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通过例2的图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例3用一幅集合图来表示这种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这种分法的正确表象,然后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分法,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都安排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要求学生说出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和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除的观念。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均分成两份,*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均分?(明确:要把18*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

  P20第2、3、4题。

  独立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4

  分法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的含义.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

  知道*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均分”.怎样进行*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

  例1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

  例2,出示:“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均分)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

  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对齐.把6个桃*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

  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均分.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题精选

  1.填空把10个○*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列出算式:()÷()=()

  2.填空24÷4=()读作()除以(),表示把()*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就是()里面有()个().

  3.填空算式:□÷□=□表示:把()*均分成()份,每一份是().

  4.填空(1)10除以5等于2.□○□=□(2)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2.□÷□=□

  5.应用题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理解“*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均分”的含义,掌握“*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均分”的过程,感知“*均分”的概念,掌握“*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3、巩固“*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均分,但不是*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五】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内容和自己的学*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乘法与除法

  1.复*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完成练*二十三第1,2,3,4题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2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法的兴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单元的的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而真正让学生明白并理解、熟练地运用“*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说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除法的教学中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马虎不得的。

  而我们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更加的具体化,直观化,明了化,实实在在的尽最大程度上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会到,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来明确“*均分”的含义,通过学生自己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均分从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比如三人一组分铅笔又或者是分学生自己带的练*本、又或者是用数学教具里的不同颜色的木棍来分,当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点,买点糖果来让学生分,分这个东西是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个班里试了,我发现通过分吃的东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实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爱吃,都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就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起老师自己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那要强得多。

  我自己的设计教学思路是非常紧密的,一步紧扣一环,从而就导致了我是一直牵着他们的思路走的,也就丧失了让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许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们去做去思考,这样就让学生显得很被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他们自己主动的,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展开,因为除法的学*是个新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的参与,自己去探讨,让他们自己成为首次打开除法大门的这把金钥匙,这样的话就会更加的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虽然我的教学思路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本知识,但我还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扼杀”了学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开始导入的环节里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当老师的小助手?

  师:现在我手里有8颗糖,要分给老师的这两个小助手,应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呢?

  生:一个同学分3颗,一个同学分5颗

  师问:那分到3颗糖的同学你有没有意见呢?师:我也觉得这样分不公*,那应该怎样分呢?

  生:每人分4颗

  师问:那为什么这样分才公*呢?

  生:因为他们都是一样多啊!师:对,一样多,要想分的公*,就要保证每个人分的一样多,也就是说要保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新知识----------《*均分》(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均分》

  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本就没有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这样只能是让一少部分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来,甚至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均分的含义时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题,没有注意到应该采用举一反三逐步渗透后再提出来,这点从教学上来说有点失败。虽通过*均分,实际操作进行直观的学*,那么学生在学*的过程只是机械性的学*,缺乏主动性,灵活性,生动性。所以在另外一个班里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萝卜的故事,那感觉就是好多了啊!学生们也学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发现这个问题。

  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我们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两个学生,也更不要去怀疑孩子们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发现,去解决。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5)班上的有点失败,因为我没有让时间去学生一起去体验为什么不能*均分,也失去了让学生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思考怎样才叫*均分?相反在(1)班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已经把在(5)班的不足都进行了充分的补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也并不是说我在重一个班轻一个班,我都很重视的,只是刚好那天(5)班的课在(1)班的课前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预见到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才会发现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点点的修改,一点点的接*完美。如果从2(1)班上来,那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很成功的!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也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三次的实际操作中,第一次是让学生重视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均分”的含义;第二次是重视分法,建立了*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会“*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为学生营造探索的思维空间;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几个层次的教学,都是在其中一个班上了之后才发现这些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的。

  我以后也会秉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给孩子们一片新的天空。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体验学*的快乐,并为后续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均分,知道*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均分的含义,建构*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4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三维

  目标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

  重点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法。

  教学

  准备练*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⒈6除以3等于2。(复*除法的读法)

  ⒉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⒊把20*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⒋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三第1、2、3题。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18÷69÷148÷820÷52÷2

  21÷356÷754÷414÷76÷2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7÷2=3(盘)……1(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本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新知(除法意义的学*)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三、练*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

  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

  (二)辨析练*

  分一分填一填(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

  1)把10根IMG_256*均分成2份,每份(5)根。

  10?÷(2)=(5)

  (2)把10根IMG_256*均分成5份,每份(2)根。

  10÷(5)=(2)

  四、课后作业

  作业:第15页练*三,第1~3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均分成两份,*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菁选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学情: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学*本节课是为以后学*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也学*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含义。

  教法学法: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⑴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出示主题图)。我们看一看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游乐园的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渗透乘法的意义。

  1、教学例1,感受相同加数相加。

  生1:看到游乐园里有小火车、过山车、小飞机。

  生2:看到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节车厢里有6人。

  师:你能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生

  生2:小火车上有多少人?生

  生3:有多少小朋友在玩过山车?

  师:同学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谁能解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解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算式)

  3+3+3+3+3=156+6+6+6=242+2+2+2+2+2+2=14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各小组讨论、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中的一类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2、学*读写乘法算式。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运算方式来计算,那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3相加?得多少?(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3×5=15)

  让学生认识“×”:乘号与我们认识的加号、减号一样,是一种运算符号。

  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指名读)

  小结:5个3相加既可以写成3×5=15,也可以写成5×3=15(板书)。让学生列出下面几组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3、感受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运算。

  师:在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你看到过吗?你能不能来举个例子?(生举例一下子举不出,教师可以先带个头)

  生举例:5+5+5=15,乘法算式是3×5=15。

  教室里的灯3+3+3+3=12,乘法算式是4×3=12。(2———3个)

  师:老师也发现了个例子!这个小朋友2只眼睛紧紧地盯着裴老师看,2个人就有几只眼睛看着我呢?有几个2?2+2(边说边写)3个人呢?2+2+2那全班28个小朋友呢?28个2。我们一起把算式来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板书2+2+2+2+2+2+2+……+2)

  师:要写几个2啊?生:要写28个2。生:太长了,太麻烦了!师:那怎么办呢?生:可以写乘法算式28×2。

  师:哦,你说得对!像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更愿意用哪一种方法来解答呢?为什么?

  小结: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设计意图】使学生们展开想像:“28个小朋友会有多少只眼睛?”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4、教学例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1)一个一个的出示气球图:1个5,2个5,3个5,要求3个5是多少?

  (2)用加法算式怎样列式?

  用乘法怎样写?怎样列式3个5是多少?5×3=15或3×5=15(3)说明:在这两个乘法算是中,“3”和“5”叫乘数,15叫做他们的积。

  【设计意图】结合对乘法的理解,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直接学*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

  1、第48页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2、写出乘法算式,并读出来。

  3个2相加4个5相加3和4相乘

  (四)课堂小结,点明目标

  通过学*,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还知道了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同学们都学到了新知识,希望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四、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巩固练*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领域应针对学*者先前的经验和学*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者的学*积极性,学*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 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 读作4乘8等于32

  8×4=32 读作8乘4等于32

  4、巩固练*,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首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4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填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并且能读出来。最后,老师把教材第一页的校园图画展示出来,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能用乘法计算,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练*之后,老师提问:孩子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那么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6~48页。

  二、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这种概念又难以建立,教材一开始就专设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基础上,初步来学*乘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我班有一部分能掌握,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自如地掌握,对于这几个小朋友还需花时间来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去了解算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的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扩展5)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本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新知(除法意义的学*)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5,练*四中相关练*。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理解掌握除法运算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竹笋图片、盘子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出示例题

  51.这幅图什么意思?

  监控:

  (1)一共有多少个竹笋?从哪儿看出来的?

  (2)怎么分?从哪儿看出来的?“每4个竹笋放一盘”这句话什么意思?

  (3)出示问题“能放几盘?”完整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二)活动中,学*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过程,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1.学*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均分的过程,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

  (1)能放几盘呢?谁来分一分?

  (2)汇报,展示分的过程。

  (3)我们刚才在干什么?

  (4)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大家分的过程吗?20÷4=5(盘)

  (5)20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为什么这个意思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

  (7)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监控:他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就这个意思还可以怎样表示?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20÷4=5,谁来读读这个算式?

  (2)谁知道这三个数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除号前面的20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结果叫做商。(教师板书)

  (3)在这个算式中,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和商呢?

  (4)12÷4=3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可以用话说也可以指图说明)

  (5)谁来说一说,这些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3.讨论,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例4和例5,小熊猫和熊猫妈妈分竹笋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呀?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基本练*】同学们学得很好,如果我们把例5改成“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你们还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法指导:如果有困难,请你们摆一摆手中的卡片,帮助自己列一个算式,同时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并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几?

  2.书19页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讨论与总结

  ①观察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用被除数除数等名词来说)②被除数都是12说明什么?③除数越来越小,说明什么?

  ④商怎样变化,说明什么?

  ⑤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

  3.

  (1)有()个气球,每()个扎成一束,扎成了()束。

  (2)有()个气球,*均扎成()束,每束有()个。

  = =

  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的含义。

  4.机动题:探究活动——分花

  (1)老师在实物投影上放12朵花,

  (2)全班分成3大组,第一组选人分花,第二组选人根据分花的结果列出算式,第三组选人,口答算式表示的意义。

  (3)更换出题、列式和说意义的学生,使参与的学生不重复。

  (4)每做对一题得10分,每做错一题扣10分,看哪组得分多。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分成几份也用除法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本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新知(除法意义的学*)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x)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x)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x)个,除法算式

  三、练*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

  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

  四、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本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新知(除法意义的学*)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扩展6)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5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均分?(明确:要把18*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

  P20第2、3、4题。

  独立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

  重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法。

  教学

  准备 练*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⒈6除以3等于2。(复*除法的读法)

  ⒉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⒊把20*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⒋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均分成两份,*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扩展7)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五】份

  一、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3、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情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采用提问引导探究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音乐辅助法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最佳的学*效果。

  四、学法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方法:

  1、对比认识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2、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根据学生汇报合作情况媒体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思考为什么分成这样两组?从而引出“加数相同”这一概念[板书:加数都相同]再让学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下铺垫。]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练*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设计为来到了奥特曼的家,奥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与前面相照应。学生通过观察食物的包装说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变式练*,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过程。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士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四、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巩固练*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领域应针对学*者先前的经验和学*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者的学*积极性,学*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读作4乘8等于32

  8×4=32读作8乘4等于32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篇(扩展8)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选【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出示下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摆一摆。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大家用手中的学具边说边摆一摆。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剩下一个草莓没地方摆了。

  教师:这一个草莓没地方摆了,也就是剩下了1个,多了1个。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请你们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出示学生资源):这是我们班同学的想法(呈现下面3种方式)。请大家仔细看看,你同意用哪一个表示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针对①):剩下的1个草莓不表示出来行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针对②和③):后面的两种表示方法能清楚地表示出刚才分的过程吗?7、2、3、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看来大家都认为需要把剩下的1个草莓表示出来,后面两种表示方法都对,只不过在数学上规定这样表示(板书如下)。

  7÷2=3(盘)……1(个)

  教师: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教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7、3、2表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师: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回答呈现并完善下表。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6个每2个一盘分了3盘,恰好分完6÷2=3(盘)

  7个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一个7÷2=3(盘)……1(个)

  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学*的新知识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为继续探究奠定基础。)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教师(出示下图):用4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教师:很好,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的正方形。大家看好,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不同数量的.小棒,请你们用手中的小棒一个一个地摆出像这样的独立的正方形(出示下图),并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摆的结果算式

  (注意:教师课前为每组学生准备小棒,小棒的数量在8--16之间,且尽可能保证每组学生的小棒数量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情况。

  2.组织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随着交流在黑板上完成如下板书

  根数摆的结果算式

  8根□□8÷4=2(个)

  9根□□19÷4=2(个)……1(根)

  10根□□1110÷4=2(个)……2(根)

  11根□□11111÷4=2(个)……3(根)

  12根□□□12÷4=3(个)

  13根□□□113÷4=3(个)……1(根)

  14根□□□1114÷4=3(个)……2(根)

  15根□□□11115÷4=3(个)……3(根)

  16根□□□□16÷4=4(个)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及算式中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1、2、3,可能是4或者5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3)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列举出了这样的有规律变化的许多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在除法算式中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最后又举了一些例子进行验证。看来动手做一做、写一写,举例说一说,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数学、发现规律的好方法。

  4.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

  教师: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下面的图形(呈现下图)。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谁来猜一猜?

  教师就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可能剩几根小棒?有几种情况?

  (2)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巩固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四”第1题

  2.填一填

  A÷6=5……□

  教师:题目是什么意思?

  教师:口里可以填几,你能完整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交流,互相学*借鉴;进一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以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明确学*目标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

  教师:看来,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7÷2=3(盘)……1(个)。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集体订证。

  (二)学*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3、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4、小练*: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7)

  ★÷7=▲……(?)除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课本35,36,3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把一些物品*均分以

  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突破:

  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熟悉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并自由表达,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更加透彻的理解,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教具:

  学生准备11根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大家把乘法口诀背得怎么样了?老师要考考你,

  10÷2=5×7=36÷6=72÷8=

  要学生快速回答。表扬回答又快又准确的学生。接下来老师要出一道应用题:张瑶的妈妈带45元钱去超市买鱼,一斤鱼9块钱,问她可以买几斤鱼?怎么列算式?生:可以买5斤,45÷9=5(斤)掌握得真好!鼓励一下,全班鼓掌。我又出题了:硕硕的妈妈也去买鱼了,她带了48元,问硕硕的妈妈可以买几斤鱼,剩多少元?生:买5斤,剩3元。很好!用算式如何表达呢?大家学完如何分草莓就会了。

  二分草莓,学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幻灯片:八颗诱人的草莓和两个盘子。八颗草莓如何*均装到两个盘子里,算式如何表达?生:每个盘子装四颗,8÷2=4。好,那么*均装到三个盘子里,该怎么装呢?生:每个盘子装2颗,最后剩2颗。好!算式怎么列呢?等两秒,出示幻灯片

  8÷3=2.。.2

  商2后点6个点儿,它后面的2叫做余数,这个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领读,学生齐读两遍。8除以3等于2余2。

  2出示幻灯片全部内容,提问: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在那?

  1)生:一个正好分完,一个分之后还有剩余。

  2)生:*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那个数是余数。

  提问3-5位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表扬。

  小结:像这样的算式8÷3=2……2除不尽的,*均分之后剩下的不够再分作一份的我们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解决买鱼的问题,学了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就会做刚才提的问题了吧,谁能告诉大家算式怎么列?生:48÷9=5……3我们班的学生真棒!接下来有更难的挑战,有没有信心战胜它?生齐答“有”

  4出示幻灯片:找一找那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23÷4=

  2)35÷7=

  3)39÷6=

  4)19÷3=

  5)64÷8=

  6)18÷4=

  7)10÷2=

  8)81÷9=

  提问,师生一起做题。

  三分小棒,加强理解

  1要求:学生准备11根小棒,以组为单位把他们*均分为2份,3份,4份,5份,余多少?每分一次列一个算式。

  2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演示。给予表扬。

  3出示幻灯片:11÷2=5……1

  11÷3=3……2

  11÷4=2……3

  11÷5=2……1

  让学生观察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规律?提问3-5位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表扬。生:余数总比除数小。

  四读一读,练一练

  出示幻灯片:读一读

  37÷8=4……510÷4=2……2

  24÷5=4……429÷3=9……2

  65÷9=7……243÷7=6……1

  提问2-3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练一练

  1)14÷4=39÷9=43÷8=27÷5=59÷7=

  2)动物园里有17只老虎,1个窝里最多住3只老虎,要盖几个窝?

  3)鸡蛋5角1个晓婷的妈妈有3块2.她能买几个鸡蛋?还剩多少钱?

  生独自做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检查学生做题情况。全对的举手!错一个的举手!错了那个?应该是什么?。.。.。.

  五总结:

  1什么情况下用有余数的除法?除不尽的时候

  2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余数总比除数小。

  六扫尾

  1打开书35,36,37页,默读

  2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七考考你

  出示幻灯片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最小呢?﹝﹞÷6=4……﹝﹞

  如果有时间,当堂解答,如果没有,留做作业。

  学*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