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五篇

首页 / 教案 / |

  语文《司马光》教案 1

  文本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

  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句子。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预设:不太好读;分开每个字都认识,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们*时说话的方式不太一样……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中体会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

  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

  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

  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

  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

  马 院 落 人 丢 有 裂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

  ◆多音字:

  没 mò淹没 沉没 没收 méi没有 没人 没空

  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亏 就得你去

  de要得 了不得

  (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听音频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

  (2)小组合作,互助学*。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

  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

  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

  1.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

  2.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

  (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

  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没水中”。

  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

  (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

  (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

  3.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

  (2)理解“众皆弃去”。

  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

  (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

  (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6)教师引读。

  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4.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

  (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

  (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5.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

  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2)同桌互助学*,互相练*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

  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

  六、比较差异,熟读成诵

  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

  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经验,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

  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3.布置课后作业。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

  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

  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

  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

  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淹死的。

  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

  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

  (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

  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

  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

  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

  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

  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

  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语文《司马光》教案 2

  教材简析:

  《 司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元朝的《宋史》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肯动脑筋等品质。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显现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设计理念:

  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读通文言文,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多层次、多元化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动作等方法,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文言文学法;以读促悟,以演促情,以议促心,拉*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悟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学会文言文的朗读。

  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动作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文中人物形象,激励学生形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爱动脑筋的品质。

  教学重点:

  感受古文的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结合注释,自己尝试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把古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1、 同学们,我们站起来转过身去看看,坐在后面的就是来自邻水各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亲临指导表示欢迎。常言说得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还会说这样的句子吗?我们所说的这些都是文言,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言叫做文言文,又称为古文,其特点是语言简练。

  2、 我们一起来学*29古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司马光救友

  3、 学生齐读课题两遍,说说课题的意思。(司马光救朋友)这篇课文出自于元朝的《宋史》。

  二、 出示目标

  师:那请同学们熟记学*目标,记住就举手。(大屏幕显示)

  1、 学会文言文的朗读。

  2、 理解课文内容。

  师:我们6(4)班的学生有没有信心完成目标呢?(有 )

  三、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师:教师念自学指导

  (一) 大屏幕出示: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分钟后比比谁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语文《司马光》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汉字,会写7个汉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

  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你讲一讲!学生讲故事。

  2.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二、听读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注意课文朗读的节奏。

  2.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读准文章的节奏。

  预设: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在课本上圈画生字,小组交流识字。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给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司、跌、皆、弃、持。

  3.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法识字。

  四、了解内容

  五、咬文嚼字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课文只用了30个字就把故事讲明白了。我们一起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吧!

  1.逐字逐句翻译,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读一读课文,试着翻译成现代汉语。

  3.再读课文,说一说小组讨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预设:文言文精炼简短、概括力强。体会文言文的语序有所不同。例如:

  “群儿戏于庭”这句话我们的翻译是:“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并不像课文中的语序一样直接翻译为“一群儿童玩耍在庭院里”。

  六、走*人物

  1.危急时刻其他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读这句话,说一说:大家是怎样做的,司马光是怎样做的?了解作者用众人来衬托司马光的衬托手法。

  2.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对朋友不离不弃,遇事临危不乱,机智勇敢。

  七、能说会道

  1.如果你在现场,可能会怎么做?

  2.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怎么样?这个办法好在哪里?

  3.如果你是被救出的小伙伴,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做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八、学写汉字

  1.出示生字:跌、登、庭、司、持、弃、众。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义与写法。

  重点学*:“登”的上部的笔顺要注意。

  4.学生临写生字,教师巡回指导。小组成员比一比,看谁的坐姿最正确,书法最漂亮,写得最快。

  5.背诵课文,用生字填空。

  群儿戏于____,一儿____瓮,足____没水中。____皆____去,光____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九、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神童故事有很多,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预设:曹冲称象的故事、王戎识李的故事等。

  十、巩固练*

  1、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司马光》”,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册。

  语文《司马光》教案 4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以及他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生活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他就是司马光。

  2、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22,说的就 是 他 的 故事 。

  3.你看,司是一个~~~~~~~(*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

  4、(出示图片)你瞧,这就是长大后的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啊,司马光可不姓司,他姓司马,这是复姓。光是他的名字。

  5、老师还告诉你:司马光曾经做过宰相。他花了19年的时间主持编修了有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课文又写了什么呢?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读

  1、读生字词

  (1)出示“一”。同学们,这个字,你会读吗?

  (2)你再看,这些词你能读准吗?(谁来读前两个?)

  后两个你来读。你瞧,在不同的情况下,一的读音会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一起读准它们。(齐读)

  (3)除了一,课文中还有些生字宝宝。现在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指名读)

  3、去拼音,开火车检查

  4、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宝宝你都会读了,把它放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双手捧书,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 学生 分小节朗读课文

  (1) 通过预*,我们知道文章一共有~~~~~~?(手势)

  (2)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请你来读。你呢?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听听,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帮着他们读读课题吧。(课文22,司马光)

  (3)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呀?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 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出图,你瞧,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

  (出示句子)你能通过朗读把他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吗?

  3、出示第三句话。再读读,花园里还有什么?

  (1))(出示“水缸”词)这个缸是一个(后鼻音),我们读准它。

  (2)水缸是做什么用的?

  是的,古时候的人不像我们现在都用自来水,他们用水需要挑水,这种水缸就是用来装水的。

  (出示图片)你看,这口水缸和我们小朋友比比个子,还非常(大),(出示“一口大水缸”)谁能读好水缸的大?看,水缸不但大,里面还装满了水。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水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个)

  4、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

  (2)课文第一段有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事情发展的起因,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 学*课文第 二 自然段。

  1、 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发生了什么事?

  (1)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了 水缸里 。

  (2)刚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又大又装满了水的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么样?

  (出示第一句)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那其他孩子怎么样?

  (出示第二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1)什么叫“慌”呀?你瞧这个“慌”字。(出示)是一个(竖心旁)的字。说明(和心理活动)有关。想想看,你在场,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情况危急呀,孩子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

  (3)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4)是的,我们都很着急,很担心,人命关天呀。一起读读这一节。

  (三) 学*课文第 三 自然段。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读文章的第三段。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却(没有慌),(出示第一个断句)。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哭,去喊,去找大人。他很镇静。这就叫“从容不迫”。一点儿也不慌乱,这也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一点儿的意思。我们读好这两个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板贴两个词,并说:此时的司马光是从容不迫的,是方寸不乱的。司马光他没有慌。

  2、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 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指名读第一句。

  4、结果怎么样呢?

  面对危险,司马光不害怕,想出了好办法。这就叫“临危不惧”。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5、孩子得救了,读到这儿,你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救落水的孩子呀?你是怎么思考的?

  6、也许,当时的司马光也和我们一样,他的脑子里有许多的办法,可他果断地选择一个办法,这就是“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他想出了这个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且立刻去做,这就叫“多谋善断”。出示词卡。你读,你读,全班读。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好,好在哪里?聪明,聪明在那里?)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你瞧,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司马光,当时也就只有7岁,和你们一样大。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呢?(四个成语)

  四、总结全文。

  1、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我们一起读。

  2、出示课文填空

  学完了课文,这个填空一定难不倒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练*说话

  语文《司马光》教案 5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字。

  学*课文第1自然段。指导学*两 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司、光。

  二、整体感知

  放课文录音。学生看课文中的字。

  自由练*读,标出自然段,把觉得难读的字画出来。

  学生质疑。

  初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

  自由练读,比一比哪些同学能把课文通顺,读流利。

  指名读,评议中多功能指出学生的优点。,再评不足。

  全班齐读。

  四、认记生字

  抽生字卡开火车认读。

  交流。

  五、学*第1自然段。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情景。

  观察画面,想一想:花园里除了几个小朋友在玩,还有些什么?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画的旁边出示名子: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一只 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自由读读这一句,试试能不能背下来。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学生评读。

  六、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写字姿势。

  七、教学后记:学生会将园和圆混淆。


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五篇(扩展1)

——《司马光》语文听课报告

《司马光》语文听课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光》语文听课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xx年12月20日,工作室又开展了一次研修活动,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桂林小学,聆听工作室成员赵老师执教的文言文课文《司马光》。

  这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文言文课文,赵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板块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司马光》的故事,课件出示文言文的.《司马光》,直观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2、认识文言文:

  a、出示孔子的经典文句。

  b、示例:吃饭了吗?——饭否?

  板块二学*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并标出停顿,生多种形式朗读。

  2、整体感知课文:

  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b、从文中哪里看出司马光很聪明?

  c、引导理解重点句子,教给学*方法,如“群儿戏于庭”,小组合作理解其它句子。

  d、复述这个故事。

  板块三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出示课外文言文《孔融让梨》。

  2、生通过读、译,讲出完整故事。

  评析:

  本节课,赵老师立足文本,化难为易,先示范再教给学*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从字、词、句,再到理解全文,层层推进。赵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又充满童趣,引导性和启发性很强,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出强烈学*欲望,充满好奇和兴趣,听、读、想、说,多维并进,学*热情得到最大的释放。既学会了学*文言文的方法,又感受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赵老师以“一课一得”的语文主题学*理念来设计教学,教给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再引入同样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孔融让梨》小古文,当堂检测学生的知识点是否掌握,学以致用,将“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本节课,让我对语文课堂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准,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将不断探索。


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五篇(扩展2)

——小学语文教案:《司马光》实用5篇

  小学语文教案:《司马光》 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0.司马光

  没有慌 搬石砸缸 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 积极动脑 解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司马光

  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范读课文。

  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教学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读音。

  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去拼音读。

  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检查字形。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作业

  抄写生字。

  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

  指名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

  指名看图说说水缸,假山的位置。

  再指名说说水缸的样子。

  指名朗读。叙述的语气。

  讲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的?他会遇到哪些危险?为什么?

  看图说说“别的小朋友”指的是哪些小朋友。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他们可能会喊什么?

  指导朗读。

  要用紧张的语气读、指名读、齐读。

  讲读第三段。

  看图。

  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非常危险,其他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这时候会怎么想?(启发想象,练*说话)

  指名读课文。

  用“——”把写司马光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没有慌?

  比较句子。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他搬起一块石头。

  指名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搬“大”石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司马光怎么样?

  司马光杂那口缸。

  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司马光怎么样?

  司马光的方法行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指导朗读。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总结课文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什么。

  作业

  填空:

  别的( )( )( )都慌了,( )( )哭,( )( )喊,( )( )( )跑去( )( )( )。( )( )( )没有慌,他搬起一块( )( )( )使劲砸( )( )( )。

  第三课时

  复*检查

  抽读生字。

  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时(si shi) 找(zhao zao) 座(zhuo zuo) 砸(za zha)

  练词说话

  看图复述故事。

  同桌练说,小组练说,各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来说。

  用词练*说话。

  不小心

  有的……有的……有的……

  课堂练*

  看拼音写词语。

  Gu shi hou yi hou jin dou lai le zhao da ren

  2.组词区别。

  古( ) 时( ) 候( )

  石( ) 村( ) 后( )

  那( ) 缸( ) 找( )

  都( ) 红( ) 我( )

  小学语文教案:《司马光》 2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学*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二、巩固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2.自己描生字,记字形,相互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候:不要漏写第三笔“竖”。

  孩:第三笔是“提”,右边要写紧凑。

  都: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不要误写成2笔。

  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三、课后练*

  1.完成课后练*2。

  2.完成课后练*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

  妈妈()下班了。

  这辆汽车开得真()呀!

  我有一()橡皮。

  小学语文教案:《司马光》 3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以及他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生活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他就是司马光。

  2、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22,说的就 是 他 的 故事 。

  3.你看,司是一个~~~~~~~(*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

  4、(出示图片)你瞧,这就是长大后的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啊,司马光可不姓司,他姓司马,这是复姓。光是他的名字。

  5、老师还告诉你:司马光曾经做过宰相。他花了19年的时间主持编修了有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课文又写了什么呢?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读

  1、读生字词

  (1)出示“一”。同学们,这个字,你会读吗?

  (2)你再看,这些词你能读准吗?(谁来读前两个?)

  后两个你来读。你瞧,在不同的情况下,一的读音会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一起读准它们。(齐读)

  (3)除了一,课文中还有些生字宝宝。现在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指名读)

  3、去拼音,开火车检查

  4、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宝宝你都会读了,把它放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双手捧书,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 学生 分小节朗读课文

  (1) 通过预*,我们知道文章一共有~~~~~~?(手势)

  (2)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请你来读。你呢?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听听,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帮着他们读读课题吧。(课文22,司马光)

  (3)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呀?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 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出图,你瞧,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

  (出示句子)你能通过朗读把他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吗?

  3、出示第三句话。再读读,花园里还有什么?

  (1))(出示“水缸”词)这个缸是一个(后鼻音),我们读准它。

  (2)水缸是做什么用的?

  是的,古时候的人不像我们现在都用自来水,他们用水需要挑水,这种水缸就是用来装水的。

  (出示图片)你看,这口水缸和我们小朋友比比个子,还非常(大),(出示“一口大水缸”)谁能读好水缸的大?看,水缸不但大,里面还装满了水。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水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个)

  4、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

  (2)课文第一段有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事情发展的起因,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 学*课文第 二 自然段。

  1、 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发生了什么事?

  (1)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了 水缸里 。

  (2)刚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又大又装满了水的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么样?

  (出示第一句)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那其他孩子怎么样?

  (出示第二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1)什么叫“慌”呀?你瞧这个“慌”字。(出示)是一个(竖心旁)的字。说明(和心理活动)有关。想想看,你在场,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情况危急呀,孩子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

  (3)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4)是的,我们都很着急,很担心,人命关天呀。一起读读这一节。

  (三) 学*课文第 三 自然段。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读文章的第三段。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却(没有慌),(出示第一个断句)。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哭,去喊,去找大人。他很镇静。这就叫“从容不迫”。一点儿也不慌乱,这也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一点儿的意思。我们读好这两个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板贴两个词,并说:此时的司马光是从容不迫的,是方寸不乱的。司马光他没有慌。

  2、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 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指名读第一句。

  4、结果怎么样呢?

  面对危险,司马光不害怕,想出了好办法。这就叫“临危不惧”。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5、孩子得救了,读到这儿,你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救落水的孩子呀?你是怎么思考的?

  6、也许,当时的司马光也和我们一样,他的脑子里有许多的办法,可他果断地选择一个办法,这就是“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他想出了这个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且立刻去做,这就叫“多谋善断”。出示词卡。你读,你读,全班读。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好,好在哪里?聪明,聪明在那里?)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你瞧,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司马光,当时也就只有7岁,和你们一样大。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呢?(四个成语)

  四、总结全文。

  1、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我们一起读。

  2、出示课文填空

  学完了课文,这个填空一定难不倒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练*说话

  小学语文教案:《司马光》 4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课文。先学*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小学语文教案:《司马光》 5

  小学语文《司马光》的教案

  《司马光》这一课,讲述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 合作探究法 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小朋友。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发明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同学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小朋友。

  〖教学难点

  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

  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同学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小朋友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小朋友正伸手去扶那个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同学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同学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小朋友,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⑴ 自身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 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⑶ 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 做猜字游戏,激发同学学*兴趣,巩固字音。

  ⑸ 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小朋友吓哭没有 假山 慌了 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 古时候 司马光 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第一段:

  ⑴ 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 电脑出示插图;让同学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2、学*第二段:

  ⑴ 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 教师提问:

  ① 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

  ②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③ 教师鼓励同学能够联系上下文考虑问题。

  ④ 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和是怎样的一口缸。

  ⑶ 指导朗读:

  ① 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同学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 同学自由练*朗读。

  ③ 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身的体会读出来。

  ④ 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同学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 同学自身练*朗读。

  ⑥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 指名读,集体纠正。

  3、学*第三段:

  ⑴ 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 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 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⑷ 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身练*朗读这段。

  ⑸ 指名读,大家评议。

  ⑹ 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⑺ 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同学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假如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⑻ 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4、学*第四、五自然段:

  ⑴ 学*第四自然段

  ① 同学自身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② 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他人来帮助,我这么小,没有方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④ 为了让同学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局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假如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扮演当时的局面。

  ⑤ 教师指导同学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⑥ 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⑵ 学*第五自然段:

  ① 自身读读第五自然段,考虑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② 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③ 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同学在扮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④ 教师指导同学读后四、五段。

  5、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⑴ 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示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组织同学讨论交流。

  ⑵ 自身与司马光的比较:

  ① 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同学讨论后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方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方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方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方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② 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方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方法和大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 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④ 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⑤ 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⑥ 司马光用的方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⑦ 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小组讨论后交流。

  ⑧ 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和。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要学*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6、学*第六段:

  ⑴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⑵ 请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发明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同学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6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正确地书写“那、都、到”这几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生字的音形义

  1、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⑴ 自身认读生字。

  ⑵ 同桌互读生字、词。

  ⑶ 抢读生字词卡片。

  2、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⑴ 让同学自身动脑、选择自身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⑵ 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⑶ 请小组汇报或让同学当小老师讲解。例如:

  吓:同学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同学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⑷ 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身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2、在书上独立书写6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同学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到、那、都”这3个字。

  5、同学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同学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6、同学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

  1、同学独立书写生字和字词。

  2、完成课后练*“读读说说”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五篇(扩展3)

——司马光语文教案(精选五篇)

  司马光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光为什么砸缸,其道理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课题,司马是姓,叫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打开书,看本课的内容,除课文以外,有一幅插图,课后有3个作业题。

  2.范读:边听边想,这一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看插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本课写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事。)

  (三)学*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玩:音w2n但是读课文时一般带有儿化音。

  读词语卡片:

  古时候孩子朋友跑去叫有一回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

  (2)同桌交流学*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同学们,老师现在指名来汇报学*情况,老师叫到的同学,你不仅是代表你自己,而且是代表你同桌,因为刚才是你们两人讨论的,一个说完后,同桌还可以补充。

  利用熟字记字形的有以下几个:

  古:上边“十”,下面“口”,

  时:左边“日”,右边“寸”,

  回:大口套小口,笔顺:回。

  朋:左边“月”,右边“月”,

  玩:左边王字旁,右边“元”。

  跑:左边足字旁,右边书包的包字,笔顺是包。利用偏旁加部分记字:

  候:左边单人旁,中间一竖,右边是:。

  孩:左边“子”,右边笔顺:丶亠。

  友:一横加一撇,带上一个“又”。

  让学生理解词语和一字组多词帮助理解字义:

  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称古时候,昨天,前天叫古时候吗?不叫。

  古(古代)(仿古)(蒙古)

  时(时代)(时间)(小时)

  候(气候)(等候)。

  朋友:关系不错的人称朋友,本课小朋友,指关系好的小孩。

  友(友谊)(友好)(亲朋好友)

  玩(玩耍)(玩艺儿)(贪玩)

  跑(跑步)(跑来跑去)

  (四)在学*生字、生词的同时,把课文读通顺。

  1.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得”的音。

  请同学读词语:长得又大又圆。

  这里的“得”读de轻声;本课“得救”了,这里的“得”读二声d6,是得到的意思。比如:我得到妈妈的宠爱。我得到同学们的帮助。

  2.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一是注意生字词在句中的读音和字义,二是把课文读通顺。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格中的位置,包括每一笔的位置。

  2.重点指导下列字:候、孩、跑。

  3.学生在本上描一遍田格中的生字。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二)进行句子训练,体会词的作用。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遇事不慌,动脑筋想办法,在紧急情况下,做事果断的教育。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指名读。

  古时候小孩朋友跑回去

  (二)谁能告诉老师,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

  (三)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2.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课文。

  (四)逐段学*课文。

  1.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古时候”是指很早很早以前,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朋友全是古代人的着装。

  2.学*第2自然段。

  (1)小声读这一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每一句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找重点词理解。

  ①第一句话中“他”指的是谁?(司马光)

  ②学*第二句话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思考:

  a.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几个孩子,哪个是司马光?

  b.从图上假山和水缸的位置,再看这口水缸怎么样?从句子中哪儿看出来的?

  “假山”是用石头人工堆砌成的,大树下面有假山,假山脚下有口大水缸。

  让学生观察水缸到底有多大,和几个小孩子的个头比。里面装满了水。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他”的音,第二句话要突出“大”,“装满”,让大家能够通过你的读听出来这口水缸怎么样,里面装的水是怎么样。

  通过看图,指名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也为理解后面的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说一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4)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课文的时候,是先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接着找重点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学*第3自然段。

  小朋友们和司马光在花园里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按刚才的学*方法,学*第三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插图,想象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里的。

  司马光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

  (2)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再读这段,想一想,缸这么大,里面又装满了水,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一方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下段课文奠定基础。

  4.学*第四段课文,小组学*。

  (1)小声读课文,自己想一想掉进水缸里小朋友的处境,再想一想别的小朋友的心情会怎样,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谈自己的理解:

  从“别的小朋友”看出是除司马光之外的小朋友。“都慌了”和后面句子中的“有的……有的”,“叫”、“喊”、“跑”、“找”是相对应的。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被水淹死的危险,小朋友们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叫喊”目的是叫大人们听到呼救的声音,来救小朋友;“跑去找大人”,也是这样。再让同学们想象,时间就是生命,这样做能来得及吗?为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果断打下基础。

  (4)指名朗读:要读出小朋友们那种心里焦急的紧张气氛。读“有的”“有的”时和逗号前面的句子接得紧一点。

  5.学*第五自然段。自己学*。

  同学们,小朋友们都慌了,因为他们知道,时间长了,那个小朋友有生命危险。想通过叫喊,跑去找大人来救小朋友。这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1)按前面的学*方法自学这一段。

  ①提醒同学们自学时,抓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去理解句子。

  ②看图,哪个是司马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从表情上看出来的,其他小朋友惊慌地咧着嘴,而司马光的神情表现很镇静,不慌张。

  ③指名读自己理解。

  “举”、“使劲砸”、“几下子”说明什么?遇事不慌,认真动脑筋,想办法,聪明、果断。缸破了,水从破洞里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④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6.学*最后一段。

  同学们,司马光遇事不慌,他机智勇敢地举石头砸破了缸,救出小朋友,这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带着轻松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得救”重读。

  总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句子训练。课后作业第2题。

  1.投影出示句子。

  2.让学生自己填空。

  3.填空后,自己读一读每一组的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4.指名说一说。

  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意思更具体,更明白。“在花园里玩”限制了玩的地点。“石头”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不是用别的,意思比第一句更明确,更完整。

  (六)作业。

  1.巩固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字词。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边读课文边注意生字在句子中组成的词的写法。

  2.听写。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同桌听写完后,互相看是否正确。这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一种好方法。

  有一回,古时候,小朋友,跑去,孩子,叫。

  (二)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每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提醒按上节课告诉同学们的句式来说。段意:

  1.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2.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有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4.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哭着,喊着,去叫大人。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破大水缸。

  6.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能看着插图,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1.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练*讲故事。

  2.同桌互相讲一讲,强调不是背课文。按自己的理解,照课文内容讲故事。

  3.出示投影插图,指名让同学讲故事。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向他学*什么?

  (五)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谈学*这一课的收获。

  1.字词方面:学会了哪些字词,或者是在识记生字过程中,学会了哪种识字方法。

  2.本课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按句式说话,学*课文的四步方法。

  3.受到的思想教育方面:这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教师根据学生谈的,进行总结、深化,表扬好的,使大家都有所启发。

  【板书设计】

  (4)“我”字第一笔是撇,“找”字左边是提手旁。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很多字,音相同,还有很多字字形很相*。所以,我们学*要认真、仔细,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弄混了。

  司马光语文教案 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课文。先学*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

  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

  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司马光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中的一种发展。

  司马光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要像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没有慌搬石砸缸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本课写的是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4、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a、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b、去拼音读。

  c、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2)检查字形。

  a、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b、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c、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试读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二、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

  (4)指名看图说说水缸,假山的位置。

  (5)再指名说说水缸的样子。

  (6)指名朗读。叙述的语气。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的?他会遇到哪些危险?为什么?

  (3)看图说说"别的小朋友"指的是哪些小朋友。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他们可能会喊什么?

  (4)指导朗读。

  要用紧张的语气读、指名读、齐读。

  3、讲读第三段。

  (1)看图。

  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非常危险,其他的孩子都慌了,这时候会怎么想?(启发想象,练*说话)

  (2)指名读课文。

  (3)用"――"把写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4)从哪些地方看出没有慌?

  (5)比较句子。

  a、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b、他搬起一块石头。

  指名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搬"大"石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怎么样?

  a、杂那口缸。

  b、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怎么样?

  (6)的方法行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7)指导朗读。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司马光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光为什么砸缸,其道理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课题,司马是姓,叫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打开书,看本课的内容,除课文以外,有一幅插图,课后有3个作业题。

  2.范读:边听边想,这一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看插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本课写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事。)

  (三)学*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玩:音w2n但是读课文时一般带有儿化音。

  读词语卡片:

  古时候孩子朋友跑去叫有一回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

  (2)同桌交流学*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同学们,老师现在指名来汇报学*情况,老师叫到的同学,你不仅是代表你自己,而且是代表你同桌,因为刚才是你们两人讨论的,一个说完后,同桌还可以补充。

  利用熟字记字形的有以下几个:

  古:上边“十”,下面“口”,

  时:左边“日”,右边“寸”,

  回:大口套小口,笔顺:回。

  朋:左边“月”,右边“月”,

  玩:左边王字旁,右边“元”。

  跑:左边足字旁,右边书包的包字,笔顺是包。利用偏旁加部分记字:

  候:左边单人旁,中间一竖,右边是:。

  孩:左边“子”,右边笔顺:丶亠。

  友:一横加一撇,带上一个“又”。

  让学生理解词语和一字组多词帮助理解字义:

  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称古时候,昨天,前天叫古时候吗?不叫。

  古(古代)(仿古)(蒙古)

  时(时代)(时间)(小时)

  候(气候)(等候)。

  朋友:关系不错的人称朋友,本课小朋友,指关系好的小孩。

  友(友谊)(友好)(亲朋好友)

  玩(玩耍)(玩艺儿)(贪玩)

  跑(跑步)(跑来跑去)

  (四)在学*生字、生词的同时,把课文读通顺。

  1.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得”的音。

  请同学读词语:长得又大又圆。

  这里的“得”读de轻声;本课“得救”了,这里的“得”读二声d6,是得到的意思。比如:我得到妈妈的宠爱。我得到同学们的帮助。

  2.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一是注意生字词在句中的读音和字义,二是把课文读通顺。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格中的位置,包括每一笔的位置。

  2.重点指导下列字:候、孩、跑。

  3.学生在本上描一遍田格中的生字。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二)进行句子训练,体会词的作用。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遇事不慌,动脑筋想办法,在紧急情况下,做事果断的教育。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指名读。

  古时候小孩朋友跑回去

  (二)谁能告诉老师,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

  (三)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2.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课文。

  (四)逐段学*课文。

  1.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古时候”是指很早很早以前,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朋友全是古代人的着装。

  2.学*第2自然段。

  (1)小声读这一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每一句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找重点词理解。

  ①第一句话中“他”指的是谁?(司马光)

  ②学*第二句话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思考:

  a.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几个孩子,哪个是司马光?

  b.从图上假山和水缸的位置,再看这口水缸怎么样?从句子中哪儿看出来的?

  “假山”是用石头人工堆砌成的,大树下面有假山,假山脚下有口大水缸。

  让学生观察水缸到底有多大,和几个小孩子的个头比。里面装满了水。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他”的音,第二句话要突出“大”,“装满”,让大家能够通过你的读听出来这口水缸怎么样,里面装的水是怎么样。

  通过看图,指名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也为理解后面的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说一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4)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课文的时候,是先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接着找重点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学*第3自然段。

  小朋友们和司马光在花园里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按刚才的学*方法,学*第三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插图,想象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里的。

  司马光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

  (2)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再读这段,想一想,缸这么大,里面又装满了水,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一方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下段课文奠定基础。

  4.学*第四段课文,小组学*。

  (1)小声读课文,自己想一想掉进水缸里小朋友的处境,再想一想别的小朋友的心情会怎样,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谈自己的理解:

  从“别的小朋友”看出是除司马光之外的小朋友。“都慌了”和后面句子中的“有的……有的”,“叫”、“喊”、“跑”、“找”是相对应的。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被水淹死的危险,小朋友们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叫喊”目的是叫大人们听到呼救的声音,来救小朋友;“跑去找大人”,也是这样。再让同学们想象,时间就是生命,这样做能来得及吗?为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果断打下基础。

  (4)指名朗读:要读出小朋友们那种心里焦急的紧张气氛。读“有的”“有的”时和逗号前面的句子接得紧一点。

  5.学*第五自然段。自己学*。

  同学们,小朋友们都慌了,因为他们知道,时间长了,那个小朋友有生命危险。想通过叫喊,跑去找大人来救小朋友。这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1)按前面的学*方法自学这一段。

  ①提醒同学们自学时,抓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去理解句子。

  ②看图,哪个是司马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从表情上看出来的,其他小朋友惊慌地咧着嘴,而司马光的神情表现很镇静,不慌张。

  ③指名读自己理解。

  “举”、“使劲砸”、“几下子”说明什么?遇事不慌,认真动脑筋,想办法,聪明、果断。缸破了,水从破洞里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④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6.学*最后一段。

  同学们,司马光遇事不慌,他机智勇敢地举石头砸破了缸,救出小朋友,这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带着轻松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得救”重读。

  总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句子训练。课后作业第2题。

  1.投影出示句子。

  2.让学生自己填空。

  3.填空后,自己读一读每一组的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4.指名说一说。

  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意思更具体,更明白。“在花园里玩”限制了玩的地点。“石头”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不是用别的,意思比第一句更明确,更完整。

  (六)作业。

  1.巩固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字词。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边读课文边注意生字在句子中组成的词的写法。

  2.听写。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同桌听写完后,互相看是否正确。这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一种好方法。

  有一回,古时候,小朋友,跑去,孩子,叫。

  (二)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每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提醒按上节课告诉同学们的句式来说。段意:

  1.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2.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有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4.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哭着,喊着,去叫大人。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破大水缸。

  6.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能看着插图,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1.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练*讲故事。

  2.同桌互相讲一讲,强调不是背课文。按自己的理解,照课文内容讲故事。

  3.出示投影插图,指名让同学讲故事。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向他学*什么?

  (五)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谈学*这一课的收获。

  1.字词方面:学会了哪些字词,或者是在识记生字过程中,学会了哪种识字方法。

  2.本课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按句式说话,学*课文的四步方法。

  3.受到的思想教育方面:这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教师根据学生谈的,进行总结、深化,表扬好的,使大家都有所启发。

  【板书设计】

  (4)“我”字第一笔是撇,“找”字左边是提手旁。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很多字,音相同,还有很多字字形很相*。所以,我们学*要认真、仔细,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弄混了。


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五篇(扩展4)

——一年级下册语文《司马光》教案3篇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认知水*,考虑到在第一课时的学*中,生字词的认读,课文的理解,朗读能力的训练是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然而,“读”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再读读来体会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力求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又根据教材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来辅助教学,以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最终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 合作探究法 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

  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的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学生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孩子,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及会认字的音。

  ⑴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 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⑶ 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 做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兴趣,巩固字音。

  ⑸ 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孩子吓哭没有 假山 慌了 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 古时候 司马光 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第一段:

  ⑴ 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 电脑出示插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2、学*第二段:

  ⑴ 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 教师提问:

  ① 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

  ②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③ 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④ 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⑶ 指导朗读:

  ① 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 学生自由练*朗读。

  ③ 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④ 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 学生自己练*朗读。

  ⑥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 指名读,集体纠正。

  3、学*第三段:

  ⑴ 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 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 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⑷ 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己练*朗读这段。

  ⑸ 指名读,大家评议。

  ⑹ 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⑺ 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⑻ 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4、学*第四、五自然段:

  ⑴ 学*第四自然段

  ① 学生自己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② 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④ 为了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如果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表演当时的场面。

  ⑤ 教师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⑥ 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⑵ 学*第五自然段:

  ① 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② 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③ 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④ 教师指导学生读后四、五段。

  5、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⑴ 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⑵ 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① 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办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办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办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办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办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② 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办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③ 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④ 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⑤ 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⑥ 司马光用的'办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⑦ 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组讨论后交流。

  ⑧ 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及。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要学*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学*第六段:

  ⑴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⑵ 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字新词,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⑴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⑵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五篇(扩展5)

——司马光教案菁选

司马光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检查复*,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填空)

  二、深入学*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看图)仔细看图,孩子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古时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衣服)花园是什么样子?指名读第一段,板画出现花园的景象。比较句子:

  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了水。

  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2、齐读第一自然段。司马光和小朋友们特别喜欢这个花园,经常在这里做游戏,每天都玩得很开心,一天,他们正在玩捉迷藏,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情呢?

  (二)自己读第二段。

  ①请学生完成填空:有个小朋友( )假山,(),()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②小孩怎样掉到水缸呢?

  ③老师读,学生表演。

  老师感受到你们当时很慌张,也都很想帮助这位小朋友,表演得很好,那能不能读好呢?

  ④读得真好,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吗?

  出示幻灯片: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我还会:大课间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有的 ,还有的'。

  班级大扫除的时候,同学们有的,有的 ,还有的。

  我还会:, 有的,有的 ,还有的。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当别的小朋友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我们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2、请生回答(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老师读,学生表演,采访:为什么你要拿这么大的石头呢?为什么这么用力砸呢?你心里慌张吗?

  (2)看到你们这么认真,老师忍不住想再读一遍,你们听听能体会到什么?

  2、此时,(示多媒体):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高兴吗?指导朗读,个别读、男女读,齐。

  三、拓展思维

  (一)小朋友被救了,许多大人和孩子都过来了,他们都伸出大拇指夸他呢。

  大人们这样子夸:司马光,你真 。

  小朋友们这样夸:司马光,我真。

  (二)、这时人们又议论开了,其实还有许多方法可以救那个小朋友的,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也能想出其他办法的对吗?

  生说方法,讨论方法是否可行。

  (三)难怪人们都说司马光是小时侯司马光这么厉害,长大以后更不得了,他成了北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还写了一本著名的书《资治通鉴》。

  四、配乐朗读课文(机动)

  五、作业:课后查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

  【公开课教案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以和一年级同学的实际能力、认知水*,考虑到在第一课时的学*中,生字词的认读,课文的理解,朗读能力的训练是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然而,“读”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为此,在这节课的公开课教案中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使同学在读中感悟,了解司马光的冷静机智,并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让同学读读,想想,议议,再读读来体会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力求发挥主导作用,让同学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同学多角度考虑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又根据教材和低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来辅助教学,以创设情境,提高同学的学*兴趣,最终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 合作探究法 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小朋友。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发明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同学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小朋友。

  〖教学难点

  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

  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同学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小朋友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小朋友正伸手去扶那个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同学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同学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小朋友,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⑴ 自身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 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⑶ 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 做猜字游戏,激发同学学*兴趣,巩固字音。

  ⑸ 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小朋友吓哭没有 假山 慌了 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 古时候 司马光 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第一段:


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五篇(扩展6)

——《司马光》说课稿实用10篇

  说教材:

  本课是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破大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全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感人。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内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识字方法,能正确书写。

  说教学三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逻辑结构,本文教学分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学*一个新笔画卧钩和一个新偏旁单人旁,掌握识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所用方法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处于学*的初始阶段,学*能力还很薄弱。课堂上,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不长。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因此,教学方法要新颖生动、妙趣横生,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通过一阶段的学*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学*的方法,并且学生对这个故事也较熟悉,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说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逼真的情境才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中去。根据一年级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安排,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逐层强化法”、“谈话法”、“趣味识字法”、“自主学*法”、“评价交流法”、“探究学*法”,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学*语文的良好方法和*惯。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堂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的最佳状态。为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司马光砸缸》的音乐曲子,再现教材的情境,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们带到课文中救人的紧张慌乱的场面和结尾救出小朋友的喜悦,看到了小司马光的临危不惧和机智果断。再适时介绍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主拼读,老师范读。

  在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前,启发学生交流阅读方法:在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拼拼音、问老师、问同桌等解决问题有效方法)让孩子们从交流中养成不懂则学、不知则问的良好学**惯。

  给孩子们充足读书时间,鼓励自主读课文。

  朗读往往需要老师的指导。朗读指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范读,教师范读对于学生朗读的影响可谓润物细无声,促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感受文本,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出示字词,逐层强化。

  创设生动有趣的识字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排红色的苹果上都有字,字下面有一个水果篮,学生读对了就会有苹果掉下来,装在篮子上。鼓励学生比比谁摘的苹果多。通过个别拼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的拼读来读准字音,从带音拼读字词到去音认读字词,以及再认读单字进行逐层强化,为下文读通读顺课**好准备。

  3、趣味识字,掌握方法。

  孩子们通过多次读已多次感知生字的音形意,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还只是一种轮廓现象。尤其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字形的分析必不可少,为了避免分析字形的枯燥,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引领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既给孩子们成功的体验,又积累识字的方法。趣味识字法如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 拿 砸 缸 得救

  聪明 勇敢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生字教学我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是考虑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制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了2个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听故事形式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带有竖心旁部首的字,增进学生对部首巩固。并突出了以自学互动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互动自己学会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四、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并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如同桌或小组相互讨论,相互纠错等。

  五、说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定标、自学互动、测评训练。

  (一)激趣定标方面

  我以二点教学方式、

  1、先以讲故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出示本节课学*目标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和掌握的知识,他们就会乐意的去学,这节课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学互动方面

  我设计了二个自学互动。(互动一)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插图先了解插图的图意然后在根据图意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考,这样有利地提高了学生认真看图思考问题的能力。(互动二我先让学生小声自由的读全文解决互动一的四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我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以小组讨论或同桌的去思考、然后在让他们完成以上的四个问题。因为高校课堂提倡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测评训练

  在测评训练中我设计了4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问答题,这样设计可以掌握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是否真正学会和懂了,为下一节课做好改进教学方法的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思路清晰,学生看了易懂易明白,这样的设计有利提高学生的分析课文和能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致垡约胺蠢〗庖伞―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FONT>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板书)《司马光》。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体会司马光沉着、机智的品质。

  其中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准备用2课时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采用三个层面的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揭题后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然后让学生拼音,自渎课文,自学生字。把课文读得正确,顺畅。接着结合检查,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纠正读错的字句,读准多音字“假”的音,在初步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可让孩子联系课题说说自己通过读课文知道司马光的什么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最后,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爬、哭、园和流”,尤其是“爬和哭”带有新的偏旁“爪字旁和犬字底”,两个字中容易多一点和少一点,因此我让学生借助笔顺表,细致地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自能识字。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从课件中质疑;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一、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刚一上课,我就出示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景,然后提问: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3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惯,提高教学效率。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司马光说课稿 相关内容:《两只小狮子》教学案例《影子》教学设计97秋姑娘的信《汉语拼音8 zh ch sh r》教学案例及评析《大家都说普通话》教学反思12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小鱼的梦》实录与感想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说目标

  1、“古、他、几、朋”等13个生字,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图文结合,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 理解课文,学*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4、会写“几、心、个、他、友、古”等6个生字,认识“卧钩”、“单人旁”。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加上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我先利用挂图,创设了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并突出了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 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生字教学我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 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是考虑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 制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了2个教学目标。(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 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听故事形式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带有竖心旁部首的字,增进学生对部首巩固。并突出了以自学互动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互动自己学会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四、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 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通 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并在课堂中 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如 同桌或小组相互讨 论,相互纠错等。

  五、说导学过程

  导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定标、自学互动、测评训练。

  (一)激趣定标方面我以二点教学方式.1、先以讲故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2、出示本节课学*目标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本 节课所要学*和掌握的知识,他们就会乐意的去学,这节课就会达 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学互动方面我设计了二个自学互动。(互动一)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插图先了解插图的图意然后在根据图意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考,这样有利地提高了学生认真看图思考问题的能力。(互动二我 先让学生小声自由的读全文解决互动一的四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 同时我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以小组讨论或同桌的去思考、然 后在让他们完成以上的四个问题。因为高校课堂提倡要让学生在课 堂中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测评训练,在测评训练中我设计了4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 力的问答题,这样设计可以掌握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是否真 正学会和懂了,为下一节课做好改进教学方法的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思路清晰,学生看了易懂易明白, 这样的设计有利提高学生的分析课文和能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说目标

  1、“古、他、几、朋”等13个生字,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图文结合,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学*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4、会写“几、心、个、他、友、古”等6个生字,认识“卧钩”、“单人旁”。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加上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我先利用挂图,创设了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并突出了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致垡约胺蠢庖伞??胂螅?嘌谇笠熘星蠹训乃嘉?椒

  四、说教学。

  1、从中质疑。

  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说教材


语文《司马光》教案实用五篇(扩展7)

——司马光砸缸的教案(五)份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过程。

  2、知道遇到危险要沉着机智,学会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活动重点:

  观察主要角色的表情和动作。

  活动难点:

  大胆猜测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司马光砸缸》、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1、认读故事名称:

  教师简单介绍故事大概,幼儿认读故事名称。

  2、自主阅读教师观察:

  (1)说说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

  (2)根据讲述的情况请幼儿寻找出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有关情节图片。

  (3)重点观察角色的表情和动作,大胆猜想角色的心理活动和对话。

  3、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你觉得司马光的方法好吗?好在哪?”

  4、完整欣赏并大胆质疑:

  (1)教师引疑:“看了这个故事,你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师生共同解答疑问。

  活动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话题“如果有人落水了,怎么样去救人?”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表达个人的想法。

  2、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自己阐述的救人方法和方式是否有效。

  3、能愉快的围绕话题讨论,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倾听故事了解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是怎么沉着、勇敢的解决问题。

  难点:能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跑题。

  活动准备

  视频资源、白纸、笔、故事图片、情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再次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1、导入:分页解读故事

  2、讨论一: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幼:在玩游戏)

  4、讨论二: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5、(有个小朋友掉水里了)

  小结:孩子们在玩儿捉迷藏,一个孩子爬到树上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二、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方法”展开讨论

  1、一边讲述一边提问,切入话题司马光救人的方法、。

  2、讨论一:其他孩子看见同伴落水了,是怎么样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幼儿自由讨论:如:在跑,找大人帮忙。司马光在那儿站着想办法)

  小结:其他孩子看见有人落水了,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去找大人帮忙。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观察周围,怎么去救那个落水的孩子。

  3、讨论二:司马光除了用石头砸缸救人,还可以用什么其他方法?

  (幼:用绳子、可以用棍子)

  4、讨论三:水缸比我们要高还要大,拿棍子够不着,绳子也扔不进去呀,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吗?

  (幼:积极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质疑和反问。)

  小结:观察周围,冷静下来的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

  三、关于“遇见有人落水,怎么样去救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讨论一:你会怎么去救他?(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选一人来说说你们的办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我们会去找救生员、找棍子、找游泳圈等。

  2、讨论二:刚才有小朋友说跳下去救他,那他会获救吗?有什么又能保护自己又能救起落水人的方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即使小朋友会游泳,老师也不太建议下水去救他,因为小朋友的体力不够,不仅救不起别人,还会让自己失去生命,我们可以找找周围有没有可以救助水里人的工具,如果没有应及时去找达人帮忙,或者打119求助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司马光遇事冷静、勇敢,不慌不乱积极向案发解决问题,从而知道自己遇事时也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哭。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如遇别人落水了,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时”说出来各式各样的方法,思维非常的活跃。对于孩子们所提出的方法我们进行讨论是否可行,最后孩子们得到了即能保护自己也能救助别人的方法。整个活动幼儿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气氛很活跃。

  设计思路:

  歌曲选自我国传统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音乐也再现了这一故事。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说说、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增强孩子们对故事的了解,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当遇到意外的时候要冷静、机智、勇敢。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理解歌词内容。

  2、根据歌曲情节大胆想象,尝试根据不同的角色,用合适的表情和动作变现故事情节,感受音乐游戏的趣味性。

  3、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重点:

  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

  活动难点:

  根据歌曲情节大胆想象能用合适的表情和动作变现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司马光砸缸》完整的音乐、自制大石头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欣赏前奏,引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很久以前,小朋友很早就起来读书,司马光小朋友和他的小伙伴一样也很早就起来读书,读书读累的时候,他们还会做游戏呢!我们一起听一听他们在做什么游戏?

  二、分段分析和欣赏音乐,尝试用动作和表情表现音乐情境

  情节一:快乐游戏

  1、 围着水缸尝试玩游戏。小椅子来当我们的大水缸。

  2、我们一起捉迷藏。看谁又轻又快藏得好。

  3、一起表演。

  情节二:伙伴落水

  1、不好了,有人掉到大水缸里了,伙伴们快出来吧。

  2、他该怎么办呀?

  3、其他的小朋友都吓坏了,吓坏了是什么样子?

  情节三:砸缸救人

  1、司马光是怎么救小朋友的?

  2、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砸缸?

  3、刚破了,小朋友得救了快点钻出来吧。

  4、小朋友得救了,真开心!看来和好朋友玩游戏,可不能做危险的事,你们记住了吗?

  情节四:向司马光学*

  司马光可真聪明,我们要向司马光学*。遇事不慌张动脑筋。

  三、完整欣赏表演歌曲,并表演游戏

  1、完整欣赏歌曲,集体表演

  师:我们来完整地听一听歌曲,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么玩游戏的。

  2、集体完整表演游戏

  请把椅子移到教室旁边,和好朋友找个空地方围成圈,做一个结实的大水缸。请两个小朋友当落水的小朋友,老师当司马光,玩游戏。

  教师总结:

  玩了这么久我们也该休息了,回去后,可以把这个游戏带给你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

  活动反思:

  本节课以幼儿自己感受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为主,通过游戏的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再分段欣赏歌曲,让幼儿充分理解歌曲内容,表现自己的情绪体验,最后以游戏结束。幼儿能在游戏中表现故事情节,也能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能通过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对歌曲的理解。整节课幼儿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活动时我的一些语言引导不够明确,还有上升的空间。

  活动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话题“如果有人落水了,怎么样去救人?”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表达个人的想法。

  2、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自己阐述的救人方法和方式是否有效。

  3、能愉快的围绕话题讨论,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倾听故事了解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是怎么沉着、勇敢的解决问题。

  难点:能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跑题。

  活动准备

  视频资源、白纸、笔、故事图片、情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再次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1、导入:分页解读故事

  2、讨论一: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幼:在玩游戏)

  4、讨论二: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5、(有个小朋友掉水里了)

  小结:孩子们在玩儿捉迷藏,一个孩子爬到树上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二、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方法”展开讨论

  1、一边讲述一边提问,切入话题司马光救人的方法、。

  2、讨论一:其他孩子看见同伴落水了,是怎么样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幼儿自由讨论:如:在跑,找大人帮忙。司马光在那儿站着想办法)

  小结:其他孩子看见有人落水了,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去找大人帮忙。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观察周围,怎么去救那个落水的孩子。

  3、讨论二:司马光除了用石头砸缸救人,还可以用什么其他方法?

  (幼:用绳子、可以用棍子)

  4、讨论三:水缸比我们要高还要大,拿棍子够不着,绳子也扔不进去呀,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吗?

  (幼:积极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质疑和反问。)

  小结:观察周围,冷静下来的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

  三、关于“遇见有人落水,怎么样去救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讨论一:你会怎么去救他?(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选一人来说说你们的办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我们会去找救生员、找棍子、找游泳圈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