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实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 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课文比较长,同学预*时,可以借助课后练*一,从这四个方面来熟悉一下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听两首熟悉的歌谣轻松一下,欣赏欣赏大自然美景。)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秋色正浓,很想和同学坐在野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不过,坐在教室里也不错,可以穿越时空。老师先带同学们一起去绍兴吼山的桃花节看一看那些又美丽又调皮的桃花。说它调皮,是因为去年3月21日桃花节开幕时,他们中的许多桃花已经谢了,而今年19号开幕,桃花园还见不到她们的踪迹,使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高兴而来,失望而归,我们说桃花的初开期一般在三月二十日左右,为什么去年这个时候初桃已谢,而今年还未开花呢?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天气暖和得早,桃花就开得早了,气温底,桃花就开得迟。

  ——

  桃花盛开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气候有关?

  ——(蒜苗泛青)百花争艳,落叶翻飞这些自然现象,自古以来我们称它为物候(板书)。

  那么如何科学选定每年桃花节开幕式日期,使广大游客都能欣赏到桃花绰约的风姿,相信同学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一定能给当地的农民一个好的建议。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看得快,又找得准)

  1、概括得很好,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出来,老师看到他认真在圈点勾画,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3、理解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知识:

  ——古诗中也提到了这个物候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周诗人庾信的《梅花》,诗人原来居住在南方,梅花开得较早,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课后练*也有一首古诗,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朗读(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香炉峰顶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原来古诗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物候知识。

  4、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运用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概括回答。)

  物候和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5、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

  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学生生成:准确、生动、简约等

  2、同学们想先体会生动呢,还是准确?

  英雄所见略同,在初中语文学*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告诉同学们,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生动(课文1节)

  1、教师朗读第一节,:我听到我知道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会联想到哪些物候?于是,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联系《春》“东风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蜜蜂嗡嗡”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其他你喜欢的词语。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傲雪的迎春,火红的山茶,嫩黄的迎春争奇斗艳。(山顶千门次第开)让我们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睁开了眼、两朵花、三朵花,一万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歌《小燕子》,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

  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

  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节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现象,作者作了限定“”,表达非常准确。“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语言的准确。

  准确(以课文6——10节为例)

  1、教师:我先请同学说说老师和这位同学之间相隔多少距离?

  还可以怎样表达?如果老师用尺丈量出了具体的距离,应该怎么说?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巩固提升: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找了两句,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

  ——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体现实事求是。

  3、——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这个星期天,老师专程去上虞参观了竺可桢故居。(那班驳的墙壁,乌黑的大门,发黄的照片如陈年的酒沉淀着一个卓越科学家的过往。)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所以,我们学*《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吹醒柳梢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桃花园的主人,吼山上的第一朵桃花应该在何时绽放她的花蕾。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让我们有感情齐读。

  四、仿照课文,运用语言:

  下面我们请同学选择江南秋日里典型的物候现象,用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讨论一下,秋天里有哪些典型的物候现象:在稻花飘香的秋色中,听蛙鸣虫啼,看鸿雁南飞,流萤点点飞舞,树叶转了颜色,湖畔、海滨芦苇荡最浪漫的季节开始了,桂花,菊花)

  “……江南的秋天来了”

  2005年11月8日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 2

  一、导入新课

  由复*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 3

  【活动目标】

  1.练*绕口令,练*发准易混淆的字音“关”,“夸”瓜“,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2.通过看图文以及轮流接念的方式学*绕口令。

  3.乐意参与游戏活动。

  4.学*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冬瓜、西瓜若干。

  2.文字标记:西关队、东关队、夸、关、瓜各若干。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绕口令,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2、难点:发音易混淆的字音。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交代规则:老师把“关”字说给一排的第一人听,一直往下传,传到最后一个人时大声念出,若念对那全体幼儿就跟着练*发“关”字的音。

  2.学*绕口令

  (1)教师朗诵绕口令。

  (2)绕口令讲了什么?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绕口令1——2遍。

  3.绕口令游戏

  (1)分组开展游戏。

  将小朋友分成“东关队”“西关队”两队,采用轮流念绕口令的方法,进行游戏活动。

  (2)教师和幼儿扮演角色,轮流接说绕口龙,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规则。

  师:西关队种冬瓜

  幼:东关队种西瓜

  师: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幼: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3)分组一对一开展游戏

  分别请两队的幼儿,一对对地轮流接说绕口令。教师和其他幼儿评判,教师分别在黑板上添画冬瓜和西瓜。

  教师带领幼儿数一数“东关队”的西瓜和“西关队”的冬瓜对“的冬瓜数量,评出胜利者,并给予掌声奖励。

  交换生产队,游戏重新进行。

  4.小结

  你发现这个绕口令中有哪些容易混淆的字?(关、夸、瓜)

  教师小结:原来绕口令是由许多读音相*-容易混淆的字词组成的句子,念起来较呦口,念快时容易念错,只要我们*时多多练*就会读得又快又准又好。

  附:瓜儿大

  西关队种冬瓜,

  东关队种西瓜。

  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冬瓜大,西瓜大,

  西瓜大,冬瓜大,

  今年的瓜儿个个大。

  (注:此活动参考指导用书)

  【教学反思】

  绕口令最大的特点就是拗口,在学*绕口令《瓜儿大》,儿歌中的“关、瓜、夸”这几个字的发音很容易混淆,难以掌握。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游戏传话筒引入,激发幼儿学*的兴趣,通过图片示范朗读并理解绕口令——练*混淆字的发音——根据图表学*绕口令——通过形式多样朗读。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比较高,掌握得也不错。

  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年龄幼儿,活动的选材新颖,来源于生活,以图结合汉字的形式以及分角色接应朗读,看着图普就能很顺口的读出来。让幼儿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绕口令,也了解了绕口令的意义,让其了解绕口令的特点,感知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用这样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 4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 5

  活动目标:

  1、喜欢学*绕口令,能口齿较清楚地跟读绕口令。

  2、引导幼儿注意倾听词句,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体会语言的趣味。

  活动准备:

  1、图片: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图1)

  2、幼儿用书(绕口令内容的图片三幅。(图2--4))

  3、道具:白猫,黑猫面具各一副。绿色地毯两块及红色粉笔灰。

  指导要点:

  1、重点:能口齿较清楚地念绕口令;

  2、难点: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指导要点: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理解绕口令的内容,同时引导幼儿听听、看看、说说、念念,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变换拗口的词句。

  活动过程:

  1、介绍角色,引起学*兴趣。

  (1)猜一猜(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对好朋友,请你们猜猜是谁?教师念谜语::“胡子翘,妙妙叫,夜晚捉老鼠,白天睡大觉。”猜猜是谁?(幼儿回答)

  (2)看看,讲讲(猜出后出示图片白猫和黑猫)瞧!就是这一对小猫,你们看它们多可爱呀!可是你们发现它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回答)

  (3)师:是的,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可是有一天,这对猫的鼻子都成了花鼻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2、跟读绕口令,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情景表演(事先让两个幼儿准备)

  (2)表演后问全体幼儿:白猫、黑猫为什么哈哈大笑?

  (3)幼儿回答,分享答案。

  3、师:听听!刚才呀,老师把白猫黑猫玩耍时发生的趣事,编成一首绕口令给你们听。

  (1)教师以*时速度示范朗读绕口令。朗读后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话很有趣?(幼儿按自己的意思讲,教师以绕口令句强化印象。)

  (2)以三幅小图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

  图一:白猫、黑猫有什么不同?它俩怎么会成花鼻子?(学*1-2句)观察图二-四:在自由讲述的基础上,学*3-7句。

  (3)幼儿看图,教师以较快的速度朗读绕口令,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4)互助与练*。看谁的本领大,会自己看着图,自己学会这绕口令,千万别把词读错了。

  (5)教师以快速示范朗读绕口令,增进幼儿学*的兴趣,知道绕口令要念得很快。

  (6)幼儿跟随教师快速念,体会和找出念得快时,容易读错的词。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多使用普通话说话,只有这样词句才会更加清晰。

  评价要素

  1、是否喜欢听、念绕口令,感受绕口令带来的乐趣。

  2、是否在口齿清晰、快速地读绕口令。

  活动建议

  1、在语言角看图练*读绕口令。

  2、在美术区放置白猫和黑猫图让幼儿涂色。

  情景表演(幼儿戴着猫面具出场,自我介绍与表演)

  白猫:我叫白猫。黑猫:我叫黑猫。

  白、黑猫:我两颜色相反,你们千万别搞错哟!

  白猫:我是白猫黑鼻子。黑猫:我是黑猫白鼻子,有趣吗?

  白猫: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去玩耍,好吗?

  黑猫:好,到草地上玩吧。(白猫走到有粉笔灰的绿色地毯,并在地上滚来滚去,乘幼儿不注意时,,往面具的鼻子上擦。)白猫:哎呀,你的鼻子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用沾有泥巴的手去抹黑猫的鼻子)。黑猫:你的鼻子也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动作同上)(白猫黑猫相互对视,手指点对方的鼻子,捧腹大笑。)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实用5篇扩展阅读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实用5篇(扩展1)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 (菁华5篇)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1

  【活动目标】

  1.练*绕口令,练*发准易混淆的字音“关”,“夸”瓜“,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2.通过看图文以及轮流接念的方式学*绕口令。

  3.乐意参与游戏活动。

  4.学*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冬瓜、西瓜若干。

  2.文字标记:西关队、东关队、夸、关、瓜各若干。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绕口令,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2、难点:发音易混淆的字音。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交代规则:老师把“关”字说给一排的第一人听,一直往下传,传到最后一个人时大声念出,若念对那全体幼儿就跟着练*发“关”字的音。

  2.学*绕口令

  (1)教师朗诵绕口令。

  (2)绕口令讲了什么?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绕口令1——2遍。

  3.绕口令游戏

  (1)分组开展游戏。

  将小朋友分成“东关队”“西关队”两队,采用轮流念绕口令的方法,进行游戏活动。

  (2)教师和幼儿扮演角色,轮流接说绕口龙,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规则。

  师:西关队种冬瓜

  幼:东关队种西瓜

  师: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幼: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3)分组一对一开展游戏

  分别请两队的幼儿,一对对地轮流接说绕口令。教师和其他幼儿评判,教师分别在黑板上添画冬瓜和西瓜。

  教师带领幼儿数一数“东关队”的西瓜和“西关队”的冬瓜对“的冬瓜数量,评出胜利者,并给予掌声奖励。

  交换生产队,游戏重新进行。

  4.小结

  你发现这个绕口令中有哪些容易混淆的字?(关、夸、瓜)

  教师小结:原来绕口令是由许多读音相*-容易混淆的字词组成的句子,念起来较呦口,念快时容易念错,只要我们*时多多练*就会读得又快又准又好。

  附:瓜儿大

  西关队种冬瓜,

  东关队种西瓜。

  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冬瓜大,西瓜大,

  西瓜大,冬瓜大,

  今年的瓜儿个个大。

  (注:此活动参考指导用书)

  【教学反思】

  绕口令最大的特点就是拗口,在学*绕口令《瓜儿大》,儿歌中的“关、瓜、夸”这几个字的发音很容易混淆,难以掌握。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游戏传话筒引入,激发幼儿学*的兴趣,通过图片示范朗读并理解绕口令——练*混淆字的发音——根据图表学*绕口令——通过形式多样朗读。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比较高,掌握得也不错。

  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年龄幼儿,活动的选材新颖,来源于生活,以图结合汉字的形式以及分角色接应朗读,看着图普就能很顺口的读出来。让幼儿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绕口令,也了解了绕口令的意义,让其了解绕口令的特点,感知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用这样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2

  活动目标:

  1、喜欢学*绕口令,能口齿较清楚地跟读绕口令。

  2、引导幼儿注意倾听词句,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体会语言的趣味。

  活动准备:

  1、图片: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图1)

  2、幼儿用书(绕口令内容的图片三幅。(图2--4))

  3、道具:白猫,黑猫面具各一副。绿色地毯两块及红色粉笔灰。

  指导要点:

  1、重点:能口齿较清楚地念绕口令;

  2、难点: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指导要点: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理解绕口令的内容,同时引导幼儿听听、看看、说说、念念,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变换拗口的词句。

  活动过程:

  1、介绍角色,引起学*兴趣。

  (1)猜一猜(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对好朋友,请你们猜猜是谁?教师念谜语::“胡子翘,妙妙叫,夜晚捉老鼠,白天睡大觉。”猜猜是谁?(幼儿回答)

  (2)看看,讲讲(猜出后出示图片白猫和黑猫)瞧!就是这一对小猫,你们看它们多可爱呀!可是你们发现它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回答)

  (3)师:是的,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可是有一天,这对猫的鼻子都成了花鼻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2、跟读绕口令,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情景表演(事先让两个幼儿准备)

  (2)表演后问全体幼儿:白猫、黑猫为什么哈哈大笑?

  (3)幼儿回答,分享答案。

  3、师:听听!刚才呀,老师把白猫黑猫玩耍时发生的趣事,编成一首绕口令给你们听。

  (1)教师以*时速度示范朗读绕口令。朗读后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话很有趣?(幼儿按自己的意思讲,教师以绕口令句强化印象。)

  (2)以三幅小图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

  图一:白猫、黑猫有什么不同?它俩怎么会成花鼻子?(学*1-2句)观察图二-四:在自由讲述的基础上,学*3-7句。

  (3)幼儿看图,教师以较快的速度朗读绕口令,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4)互助与练*。看谁的本领大,会自己看着图,自己学会这绕口令,千万别把词读错了。

  (5)教师以快速示范朗读绕口令,增进幼儿学*的兴趣,知道绕口令要念得很快。

  (6)幼儿跟随教师快速念,体会和找出念得快时,容易读错的词。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多使用普通话说话,只有这样词句才会更加清晰。

  评价要素

  1、是否喜欢听、念绕口令,感受绕口令带来的乐趣。

  2、是否在口齿清晰、快速地读绕口令。

  活动建议

  1、在语言角看图练*读绕口令。

  2、在美术区放置白猫和黑猫图让幼儿涂色。

  情景表演(幼儿戴着猫面具出场,自我介绍与表演)

  白猫:我叫白猫。黑猫:我叫黑猫。

  白、黑猫:我两颜色相反,你们千万别搞错哟!

  白猫:我是白猫黑鼻子。黑猫:我是黑猫白鼻子,有趣吗?

  白猫: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去玩耍,好吗?

  黑猫:好,到草地上玩吧。(白猫走到有粉笔灰的绿色地毯,并在地上滚来滚去,乘幼儿不注意时,,往面具的鼻子上擦。)白猫:哎呀,你的鼻子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用沾有泥巴的手去抹黑猫的鼻子)。黑猫:你的鼻子也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动作同上)(白猫黑猫相互对视,手指点对方的鼻子,捧腹大笑。)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3

  一、课程目标:

  1、学*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易*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活动

  四、研讨重点句子

  1、师:请大家看这句话:“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请划出这句话的主谓宾;

  2、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3、师: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不懂得”的宾语又是由—个多重复句充当的,复句的第一层是什么关系呢?

  4、师: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个并列复句:作者在此要表达前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浯”,但又不能直说,因此就批评反面现象“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白勺语言”:又进而指出其结果“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最终形成了这个结构复杂的单句(见板书没汁3)

  五、完成课后*题:

  1、指导完成课后*题一。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作文,对之进行修改。

  3、请学生阐述自己修改的内容,对之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段:讲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5段:举朱自清的例子说明作品还是朴素自然的好。

  第三部分(第67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

  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

  第二,文章谈的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而“大众化”在此所指不确;

  第三,“考虑”一词,不符合这句话成为论点的标准。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该较为简约,这句话也不符合标准。

  (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逻辑不通,只有“口语书面化”,没有“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书面语规范化”,也行不通,因为书面语已经是经过规范化的语言了。

  (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会使人误认为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

  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a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b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体会】“最好水*”,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冲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很蹩脚的,不可取,教学可顺便点到口语也要规范。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4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5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⑴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⑵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⑷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2、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⑶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⑹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⑴听读1~2自然段。

  ⑵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⑶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五环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实用5篇(扩展2)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 (菁华5篇)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1

  【活动目标】

  1.练*绕口令,练*发准易混淆的字音“关”,“夸”瓜“,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2.通过看图文以及轮流接念的方式学*绕口令。

  3.乐意参与游戏活动。

  4.学*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冬瓜、西瓜若干。

  2.文字标记:西关队、东关队、夸、关、瓜各若干。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绕口令,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2、难点:发音易混淆的字音。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交代规则:老师把“关”字说给一排的第一人听,一直往下传,传到最后一个人时大声念出,若念对那全体幼儿就跟着练*发“关”字的音。

  2.学*绕口令

  (1)教师朗诵绕口令。

  (2)绕口令讲了什么?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绕口令1——2遍。

  3.绕口令游戏

  (1)分组开展游戏。

  将小朋友分成“东关队”“西关队”两队,采用轮流念绕口令的方法,进行游戏活动。

  (2)教师和幼儿扮演角色,轮流接说绕口龙,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规则。

  师:西关队种冬瓜

  幼:东关队种西瓜

  师: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幼: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3)分组一对一开展游戏

  分别请两队的幼儿,一对对地轮流接说绕口令。教师和其他幼儿评判,教师分别在黑板上添画冬瓜和西瓜。

  教师带领幼儿数一数“东关队”的西瓜和“西关队”的冬瓜对“的冬瓜数量,评出胜利者,并给予掌声奖励。

  交换生产队,游戏重新进行。

  4.小结

  你发现这个绕口令中有哪些容易混淆的字?(关、夸、瓜)

  教师小结:原来绕口令是由许多读音相*-容易混淆的字词组成的句子,念起来较呦口,念快时容易念错,只要我们*时多多练*就会读得又快又准又好。

  附:瓜儿大

  西关队种冬瓜,

  东关队种西瓜。

  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冬瓜大,西瓜大,

  西瓜大,冬瓜大,

  今年的瓜儿个个大。

  (注:此活动参考指导用书)

  【教学反思】

  绕口令最大的特点就是拗口,在学*绕口令《瓜儿大》,儿歌中的“关、瓜、夸”这几个字的发音很容易混淆,难以掌握。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游戏传话筒引入,激发幼儿学*的兴趣,通过图片示范朗读并理解绕口令——练*混淆字的发音——根据图表学*绕口令——通过形式多样朗读。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比较高,掌握得也不错。

  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年龄幼儿,活动的选材新颖,来源于生活,以图结合汉字的形式以及分角色接应朗读,看着图普就能很顺口的读出来。让幼儿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绕口令,也了解了绕口令的意义,让其了解绕口令的特点,感知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用这样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2

  活动目标:

  1、喜欢学*绕口令,能口齿较清楚地跟读绕口令。

  2、引导幼儿注意倾听词句,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体会语言的趣味。

  活动准备:

  1、图片: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图1)

  2、幼儿用书(绕口令内容的图片三幅。(图2--4))

  3、道具:白猫,黑猫面具各一副。绿色地毯两块及红色粉笔灰。

  指导要点:

  1、重点:能口齿较清楚地念绕口令;

  2、难点: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指导要点: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理解绕口令的内容,同时引导幼儿听听、看看、说说、念念,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变换拗口的词句。

  活动过程:

  1、介绍角色,引起学*兴趣。

  (1)猜一猜(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对好朋友,请你们猜猜是谁?教师念谜语::“胡子翘,妙妙叫,夜晚捉老鼠,白天睡大觉。”猜猜是谁?(幼儿回答)

  (2)看看,讲讲(猜出后出示图片白猫和黑猫)瞧!就是这一对小猫,你们看它们多可爱呀!可是你们发现它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回答)

  (3)师:是的,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可是有一天,这对猫的鼻子都成了花鼻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2、跟读绕口令,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情景表演(事先让两个幼儿准备)

  (2)表演后问全体幼儿:白猫、黑猫为什么哈哈大笑?

  (3)幼儿回答,分享答案。

  3、师:听听!刚才呀,老师把白猫黑猫玩耍时发生的趣事,编成一首绕口令给你们听。

  (1)教师以*时速度示范朗读绕口令。朗读后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话很有趣?(幼儿按自己的意思讲,教师以绕口令句强化印象。)

  (2)以三幅小图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

  图一:白猫、黑猫有什么不同?它俩怎么会成花鼻子?(学*1-2句)观察图二-四:在自由讲述的基础上,学*3-7句。

  (3)幼儿看图,教师以较快的速度朗读绕口令,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4)互助与练*。看谁的本领大,会自己看着图,自己学会这绕口令,千万别把词读错了。

  (5)教师以快速示范朗读绕口令,增进幼儿学*的兴趣,知道绕口令要念得很快。

  (6)幼儿跟随教师快速念,体会和找出念得快时,容易读错的词。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多使用普通话说话,只有这样词句才会更加清晰。

  评价要素

  1、是否喜欢听、念绕口令,感受绕口令带来的乐趣。

  2、是否在口齿清晰、快速地读绕口令。

  活动建议

  1、在语言角看图练*读绕口令。

  2、在美术区放置白猫和黑猫图让幼儿涂色。

  情景表演(幼儿戴着猫面具出场,自我介绍与表演)

  白猫:我叫白猫。黑猫:我叫黑猫。

  白、黑猫:我两颜色相反,你们千万别搞错哟!

  白猫:我是白猫黑鼻子。黑猫:我是黑猫白鼻子,有趣吗?

  白猫: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去玩耍,好吗?

  黑猫:好,到草地上玩吧。(白猫走到有粉笔灰的绿色地毯,并在地上滚来滚去,乘幼儿不注意时,,往面具的鼻子上擦。)白猫:哎呀,你的鼻子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用沾有泥巴的手去抹黑猫的鼻子)。黑猫:你的鼻子也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动作同上)(白猫黑猫相互对视,手指点对方的鼻子,捧腹大笑。)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3

  一、课程目标:

  1、学*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易*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活动

  四、研讨重点句子

  1、师:请大家看这句话:“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请划出这句话的主谓宾;

  2、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3、师: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不懂得”的宾语又是由—个多重复句充当的,复句的第一层是什么关系呢?

  4、师: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个并列复句:作者在此要表达前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浯”,但又不能直说,因此就批评反面现象“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白勺语言”:又进而指出其结果“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最终形成了这个结构复杂的单句(见板书没汁3)

  五、完成课后*题:

  1、指导完成课后*题一。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作文,对之进行修改。

  3、请学生阐述自己修改的内容,对之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段:讲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5段:举朱自清的例子说明作品还是朴素自然的好。

  第三部分(第67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

  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

  第二,文章谈的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而“大众化”在此所指不确;

  第三,“考虑”一词,不符合这句话成为论点的标准。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该较为简约,这句话也不符合标准。

  (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逻辑不通,只有“口语书面化”,没有“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书面语规范化”,也行不通,因为书面语已经是经过规范化的语言了。

  (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会使人误认为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

  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a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b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体会】“最好水*”,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冲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很蹩脚的,不可取,教学可顺便点到口语也要规范。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4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5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学*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⑴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⑵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⑷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2、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⑶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⑹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⑴听读1~2自然段。

  ⑵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⑶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五环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实用5篇(扩展3)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练*绕口令,练*发准易混淆的字音“关”,“夸”瓜“,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2.通过看图文以及轮流接念的方式学*绕口令。

  3.乐意参与游戏活动。

  4.学*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冬瓜、西瓜若干。

  2.文字标记:西关队、东关队、夸、关、瓜各若干。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绕口令,感知绕口令的韵味。

  2、难点:发音易混淆的字音。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交代规则:老师把“关”字说给一排的第一人听,一直往下传,传到最后一个人时大声念出,若念对那全体幼儿就跟着练*发“关”字的音。

  2.学*绕口令

  (1)教师朗诵绕口令。

  (2)绕口令讲了什么?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绕口令1——2遍。

  3.绕口令游戏

  (1)分组开展游戏。

  将小朋友分成“东关队”“西关队”两队,采用轮流念绕口令的方法,进行游戏活动。

  (2)教师和幼儿扮演角色,轮流接说绕口龙,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游戏规则。

  师:西关队种冬瓜

  幼:东关队种西瓜

  师: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幼: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3)分组一对一开展游戏

  分别请两队的幼儿,一对对地轮流接说绕口令。教师和其他幼儿评判,教师分别在黑板上添画冬瓜和西瓜。

  教师带领幼儿数一数“东关队”的西瓜和“西关队”的冬瓜对“的冬瓜数量,评出胜利者,并给予掌声奖励。

  交换生产队,游戏重新进行。

  4.小结

  你发现这个绕口令中有哪些容易混淆的字?(关、夸、瓜)

  教师小结:原来绕口令是由许多读音相*-容易混淆的字词组成的句子,念起来较呦口,念快时容易念错,只要我们*时多多练*就会读得又快又准又好。

  附:瓜儿大

  西关队种冬瓜,

  东关队种西瓜。

  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冬瓜大,西瓜大,

  西瓜大,冬瓜大,

  今年的瓜儿个个大。

  (注:此活动参考指导用书)

  【教学反思】

  绕口令最大的特点就是拗口,在学*绕口令《瓜儿大》,儿歌中的“关、瓜、夸”这几个字的发音很容易混淆,难以掌握。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游戏传话筒引入,激发幼儿学*的兴趣,通过图片示范朗读并理解绕口令——练*混淆字的发音——根据图表学*绕口令——通过形式多样朗读。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比较高,掌握得也不错。

  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年龄幼儿,活动的选材新颖,来源于生活,以图结合汉字的形式以及分角色接应朗读,看着图普就能很顺口的读出来。让幼儿很快理解了什么是绕口令,也了解了绕口令的意义,让其了解绕口令的特点,感知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幼儿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用这样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学*绕口令,能口齿较清楚地跟读绕口令。

  2、引导幼儿注意倾听词句,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体会语言的趣味。

  活动准备:

  1、图片: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图1)

  2、幼儿用书(绕口令内容的图片三幅。(图2--4))

  3、道具:白猫,黑猫面具各一副。绿色地毯两块及红色粉笔灰。

  指导要点:

  1、重点:能口齿较清楚地念绕口令;

  2、难点: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指导要点: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理解绕口令的内容,同时引导幼儿听听、看看、说说、念念,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变换拗口的词句。

  活动过程:

  1、介绍角色,引起学*兴趣。

  (1)猜一猜(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对好朋友,请你们猜猜是谁?教师念谜语::“胡子翘,妙妙叫,夜晚捉老鼠,白天睡大觉。”猜猜是谁?(幼儿回答)

  (2)看看,讲讲(猜出后出示图片白猫和黑猫)瞧!就是这一对小猫,你们看它们多可爱呀!可是你们发现它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回答)

  (3)师:是的,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可是有一天,这对猫的鼻子都成了花鼻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2、跟读绕口令,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情景表演(事先让两个幼儿准备)

  (2)表演后问全体幼儿:白猫、黑猫为什么哈哈大笑?

  (3)幼儿回答,分享答案。

  3、师:听听!刚才呀,老师把白猫黑猫玩耍时发生的趣事,编成一首绕口令给你们听。

  (1)教师以*时速度示范朗读绕口令。朗读后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话很有趣?(幼儿按自己的意思讲,教师以绕口令句强化印象。)

  (2)以三幅小图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

  图一:白猫、黑猫有什么不同?它俩怎么会成花鼻子?(学*1-2句)观察图二-四:在自由讲述的基础上,学*3-7句。

  (3)幼儿看图,教师以较快的速度朗读绕口令,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4)互助与练*。看谁的本领大,会自己看着图,自己学会这绕口令,千万别把词读错了。

  (5)教师以快速示范朗读绕口令,增进幼儿学*的兴趣,知道绕口令要念得很快。

  (6)幼儿跟随教师快速念,体会和找出念得快时,容易读错的词。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多使用普通话说话,只有这样词句才会更加清晰。

  评价要素

  1、是否喜欢听、念绕口令,感受绕口令带来的乐趣。

  2、是否在口齿清晰、快速地读绕口令。

  活动建议

  1、在语言角看图练*读绕口令。

  2、在美术区放置白猫和黑猫图让幼儿涂色。

  情景表演(幼儿戴着猫面具出场,自我介绍与表演)

  白猫:我叫白猫。黑猫:我叫黑猫。

  白、黑猫:我两颜色相反,你们千万别搞错哟!

  白猫:我是白猫黑鼻子。黑猫:我是黑猫白鼻子,有趣吗?

  白猫: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去玩耍,好吗?

  黑猫:好,到草地上玩吧。(白猫走到有粉笔灰的绿色地毯,并在地上滚来滚去,乘幼儿不注意时,,往面具的鼻子上擦。)白猫:哎呀,你的鼻子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用沾有泥巴的手去抹黑猫的鼻子)。黑猫:你的鼻子也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动作同上)(白猫黑猫相互对视,手指点对方的鼻子,捧腹大笑。)

  一、课程目标:

  1、学*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易*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活动

  四、研讨重点句子

  1、师:请大家看这句话:“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请划出这句话的主谓宾;

  2、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3、师: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不懂得”的宾语又是由—个多重复句充当的,复句的第一层是什么关系呢?

  4、师: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个并列复句:作者在此要表达前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浯”,但又不能直说,因此就批评反面现象“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白勺语言”:又进而指出其结果“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最终形成了这个结构复杂的单句(见板书没汁3)

  五、完成课后*题:

  1、指导完成课后*题一。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作文,对之进行修改。

  3、请学生阐述自己修改的内容,对之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段:讲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5段:举朱自清的例子说明作品还是朴素自然的好。

  第三部分(第67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

  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

  第二,文章谈的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而“大众化”在此所指不确;

  第三,“考虑”一词,不符合这句话成为论点的标准。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该较为简约,这句话也不符合标准。

  (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逻辑不通,只有“口语书面化”,没有“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书面语规范化”,也行不通,因为书面语已经是经过规范化的语言了。

  (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会使人误认为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

  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a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b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体会】“最好水*”,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冲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很蹩脚的,不可取,教学可顺便点到口语也要规范。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教学目标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实用5篇(扩展4)

——大班语言教案

大班语言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语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积极参与讨论,能认真倾听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老师甲以愉快的声音和幼儿打招呼。

  活动内容

  学*领域:

  1.老师和幼儿打招呼,表示欢迎幼儿回到幼儿园。

  2.老师和幼儿分别出示暑假的生活照片,彼此分享参加过的活动。

  3.向幼儿提问:

  “暑假你去哪里玩了?”“谁和你一起去的?”“那里有什么特点?”

  在活动中你知道了哪些新知识?懂得了什么?

  你认识新朋友了吗?

  有什么高兴或难忘的事情发生吗?

  4.小结。

  评价

  能围绕暑假生活展开讨论,敢于大胆表达。

  活动建议:

  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各旅游风景地的图片资料,如明信片、画报等,帮助幼儿重温暑假时快乐旅游的记忆,同时也可以趁机让幼儿了解各地的风景特点、风俗知识等,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想象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2、通过拓印和身体动作再现树叶舞蹈的场景,体验快乐的情绪,萌发乐意帮助他人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树叶。

  2、ppt课件。

  3、炫彩棒、小毛巾、背景图等。

  活动过程:

  一、ppt导入,引出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孩子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迁移经验,大胆想象,结合自己对落叶的认识来进行描述。)

  画面一:

  1、看一看树上还有叶子吗?其他的树叶去哪儿了?

  2、猜一猜这些掉落在地上的树叶会去干什么呢?

  画面二:

  树叶们聚在一起,在说些什么呢?

  二、欣赏故事,分段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欣赏,引发孩子对画面的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能关心树叶的变化,同时通过大胆想象乐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画面一:

  1、这里有几片树叶?

  2、这4片树叶是一家人,你能分得出它们是谁吗?(打招呼)

  3、猜一猜,这一家人聚在一起会说些什么呀?

  总结:哦,原来,树叶爸爸和妈妈在一起说:宝宝,让我们一起去参加舞会吧!

  过渡提问:刚才大树叶和小树叶们去参加舞会了,树叶宝宝一家也去了,还有谁也会去参加舞会呢?

  画面二:

  这些树叶也准备去参加舞会呢,可是你觉得它们准备好了吗?能去参加舞会吗?小树叶没有漂亮的衣服,心里越想越难过,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小树叶吗?

  画面三:

  1、魔术师来了,"树叶魔术师,变出新衣服,本领真正大"。

  2、他是谁?他来干什么?魔术师的本领真大,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边说边做动作"变、变、变")

  3、变了吗?你喜欢哪件新衣服,为什么?

  三、树叶的舞蹈。

  1、老师好像听到有谁在哭,哎,是谁呢?它们为什么哭呀?

  2、它们也想参加舞会,可是没有漂亮的衣服,魔术师又忙,这可怎么办?

  3、示范:小树叶,请你躺在桌子上,我和我的伙伴--炫彩棒一起来变衣服,变呀变,变呀变。(涂了一半)变好了,你们看,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那老师就把剩下的一起完成吧,大家一起来说:变呀变,变呀变(涂好),好了好了,都好了!

  4、小树叶急急忙忙地赶到舞会,跳起了欢乐的舞蹈。你们想请其他小树叶去吗,那就快去请你们的小树叶吧。

  5、幼儿操作。

  活动延伸:

  我们一起和树叶宝宝跳欢快的舞蹈。

  活动反思: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实用5篇(扩展5)

——大班绕口令教案通用10篇

  一、设计意图

  千奇百怪的动物历来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对神奇的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探索欲。尤其是到了大班,孩子们对动物的兴趣显得更加浓厚,于是,我们和幼儿共同开展为期三周的动物之旅,让孩子们感受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初步具有保护动物的生态环保意识。

  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幼儿和家长热情高涨,提供了很多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我们把这些资料集中在区角内,谁知几个孩子在大背景图上(老师设置的局部区角环境)摆放起动物图片来,说是玩动物园的游戏。我突然眼前一亮,有一首绕口令《动物歌》不正是眼前的情景吗?绕口令是语言训练的好教材,认真学*能使幼儿口齿灵活,在我们花园幼儿园以语言为特色的背景下,绕口令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主题和幼儿的双重背景下生成了此次教学活动,绕口令《动物歌》。

  二、活动设计目标:

  1。在看看、讲讲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尝试讲述绕口令,学*发清读音相*而且易混淆的'音:虎、鹿、猪、兔、鼠。

  2。初步掌握绕口令的讲述方法,激发学*绕口令的兴趣。

  准备:

  教具:背景图与插入角色(虎、鹿、猪、兔、鼠);相声演员表演绕口令的视频。

  学具:幼儿人手一套指偶(带有方位图的手套和带有刺毛皮的动物指偶)过程:

  (一)、看看、找找、说说1。在这片美丽的地方你们看到了什么?(搞清方位)2。这里躲着一些小动物,在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等我数到三,再把眼睛睁开(幼儿闭眼的同时,教师抽露动物的头部)。

  3。"一、二、三!"找一找,在什么地方躲着谁?(以幼儿的话自己说,教师用儿歌词句小结。)4。大家数一数,有几只动物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

  5。我会用一个字来说这些动物的名称(示范:老虎,我会用一个字说"虎")。谁的本领大,也会用一个字来说?(集体练*相似音)(二)、听听、念念老师把动物和我们捉迷藏的事编成一首儿歌,名字就叫《动物歌》。

  1。教师示范朗诵。(*常速度)2。幼儿练*。

  (1)看谁本领大,会看着图片,自己读这首儿歌。(教师按照顺序点图,帮助幼儿自己练*儿歌)(2)重点练*五个动物名称的发音。

  (三)、知道绕口令的特点1。现在老师来念《动物歌》。这回请你们仔细听,老师念的时候和*时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快速示范,让幼儿在感受的基础上念得更快)2。你们会像老师一样念得又快又对吗?(请个别幼儿表演)小结:原来儿歌里有些字的发音很像,很难读,念这些字时,舌头动来动去很拗口,念得快容易出错,这种儿歌,我们叫它绕口令,绕口令虽然难念,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学,经常练,舌头就会变得很灵活,就会练得又快又对。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声演员他们的表演。

  3。播放相声演员表演绕口令的视频。(让幼儿从规范的表演中得出绕口令的特点)他们表演得好吗?好在哪里?(又快又对)他们也是慢慢练才会越说越棒的。

  4。引导幼儿又快又对地念绕口令。(用拍手的节奏)(四)、示范仿编过渡语:小动物说小朋友的本领真大,会把捉迷藏的事念成绕口令。这次小动物要重新换个地方躲起来,看谁本领大,能找出来,还能用绕口令的句子进行回答。

  教师更换动物躲藏的位置。(虎鹿对换,鼠兔对换,猪不变)1。一、二、三,眼睛睁开来,找一找,在什么地方躲着谁?

  2。老师把小动物捉迷藏的事,重新编成了一首新的绕口令。(示范编的同时,暗示幼儿按方位学*仿编)(五)、在动手操作中学*仿编,提升幼儿学*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的本领真大,学会了自己编儿歌,老师很高兴,现在奖励你们每人一套指偶,请你们自己和小动物玩捉迷藏的游戏,一边玩,一边编一编。

  2。幼儿人手一套学具,自由摆放动物,自己用儿歌的语句进行表达。

  3。请两名幼儿(与教师排序不一致的)表演自己编讲的绕口令。

  还有好多小朋友想玩一玩,念一念,我们把它们带到区角里去玩吧!

  附:绕口令《动物歌》

  山上一只虎,林中一只鹿,草里一只兔,洞里一只鼠,屋里一只猪,大家数一数,一二三四五,虎鹿兔鼠猪。

  活动目标:

  1、在游戏表演中体验绕口令的趣味性。

  2、练*发准易混淆的字音"毛"、"白猫"、"黑猫"。

  3、初步学会朗读绕口令《黑猫白猫》,理解绕口令的主要内容。

  活动准备:

  猫图片、绕口令PPT、白猫与黑猫头饰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老师: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我们来玩猜谜语游戏,看看哪个小朋友回答的最快?

  谜语

  1、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幼儿答不出时进行第二个谜语)

  2、头像老虎不是虎,脚穿软鞋捉老鼠,夜里眼睛圆又大,说话好像小娃娃。

  小朋友们快快动起你们小脑袋,好好想想。

  预设答案:

  a、"是猫。""哇哦!!对了,是猫。我们班那位小朋友家里养了猫啊!好,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小猫咪哦!"(出示图片,进入下一环节)

  b、"不知道或是其他。""我们在想想,这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抓老鼠的哦,想到了没有?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出示图片,进入下一环节)

  二、出示黑猫白猫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1、出示第1、2张PPT,"周老师将小猫们带来了,我们一起看看"让幼儿独自观察图片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颜色不同""xxx"(对小朋友的回答做个总结,根据当时情况而定。)

  3、今天周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关于猫的绕口令,等下老师要听听那个小朋友的声音最好听。

  三、出示《黑猫白猫》PPT并引导幼儿有节奏的朗读绕口令

  1、出示第3张PPT,题目《黑猫白猫》

  2、出示第4张PPT,"有只/黑猫/长黑猫"并引导幼儿一起朗读,(要求:慢读、吐字清楚、有节奏。)

  3、后面的句子同第4张PPT出现的形式一样。

  4、最后出示一张完整的绕口令,并引导幼儿朗读绕口令。(要求:慢读、吐字清楚、有节奏。)

  四、故事情景表演并朗读

  1、请出配教老师表演

  2、以角色扮演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绕口令黑猫:大家好,我叫黑猫,这是因为我长了一身的黑毛。但是我一点都不喜欢黑色的毛,别人看见我都躲得远远的,都不愿意跟我玩。我希望自己可以拥有白色的毛,那样大家就会喜欢我了。

  白猫:大家好,我叫白猫,大家看到我这身毛发就应该知道我叫什么了把。但是我一点都不喜欢白毛,因为我的主人说我不爱干净,给我洗的干干净净的`不到五分钟就把白毛弄脏了。所以我想要一身黑色的毛发。

  旁白:这天白猫和黑猫都跑出来找吃的,他们俩撞到了,你看看他,他看看你。这时黑猫开始向白猫打招呼了。

  黑猫:你好,我叫黑猫。你叫什么名字啊。

  白猫:你好黑猫,我叫白猫。

  黑猫:哇哦,白猫,你的毛发好漂亮啊,雪白雪白的。我好喜欢。

  白猫:黑猫,你的黑毛也好漂亮。我也很喜欢。我们来交换把,你喜欢我的白毛,我送给你。

  黑猫:好的,来给,我的黑猫给你。

  旁白:黑猫把黑毛脱下送给了白猫,白猫也脱下白毛送给了黑猫。他们给自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黑猫白猫一起来带读绕口令)

  五、情景表演

  请幼儿上来进行情景表演并一起有节奏的进行朗读绕口令结束课程

  六、课后延伸

  告诉小朋友要学会与好伙伴分享。并在课后与小朋友以游戏形式来玩绕口令,也可以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改编绕口令。

  活动目标:

  初步学会绕口令,努力发准"涛、跳"等音。

  活动准备:

  相应图片

  活动过程:

  1、玩游戏。

  a请你跟我xxx,我就跟你xxx。

  (老师怎样做,孩子就怎样做;老师怎样说,孩子就怎样说)

  b教师请个别幼儿学说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四十四块石头","四十四头狮子","四十四只柿子"

  2、出示图片,引出绕口令《毛毛和涛涛》。

  教师用较快的速度念一遍《毛毛和涛涛》,请幼儿说说刚才老师念的儿歌与*时念的儿歌有什么不一样,引起幼儿学*的兴趣。

  3、介绍绕口令的特点:绕口令其实也是儿歌,只不过有的字发音很像,很容易读错,是用来帮助小朋友练*发音的。(学*词语:绕口令)

  4、用稍慢的速度念一遍,让幼儿了解内容。

  5、利用教具让幼儿重点练*容易混肴的音。

  6、分别拿掉跳高和赛跑的图片,让幼儿有节奏的说一说。

  7、请幼儿用如东话说一说,和家人一起说一说。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将《毛毛和涛涛》这一绕口令先利用Flash动画展现,让幼儿熟悉绕口令中的人、事。再运用图谱的方式呈现出来,想借助图片帮助孩子们将这一绕口令的内容理清楚,在掌握儿歌内容的同时,能看着图谱慢慢说、慢慢学。大部分孩子能将绕口令完整说出来,但是很难再加快速度,我应该在活动中贯穿游戏或者情境来激发兴趣,让他们多多练*,从而加快速度,这是我仍需改进的地方。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念绕口令,发音正确。

  2.能初步的区别绕口令与儿歌的不同之处。

  活动准备:

  1.符合绕口令内容的图标。

  2.幼儿已掌握较多的儿歌及绕口令。

  3.磁带。

  活动过程:

  1.学*绕口令《盆和瓶》,分析绕口令的特点。

  (1)快速的念绕口令,引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图标,引导幼儿边看图标边说绕口令。

  (3)分析绕口令的特点。

  绕口令容易念吗?为什么绕口令不容易念清楚?

  小结:

  绕口令是由许多读音相*的字排在一起的,念的时候要分清楚。

  (4)采用多种形式继续念绕口令,集体、分组、个别相结合。

  活动目标:

  1、了解绕口令内容,能正确读准骆驼、萝卜、菠萝、陀螺、哆嗦等发音。

  2、熟悉绕口令内容,能快速读绕口令,语言流畅,音调准确。

  3、初步掌握绕口令的讲述方法,激发学*绕口令的兴趣,体验朗读绕口令的乐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重点:

  学会绕口令,语言流畅,激发学*绕口令的兴趣。

  活动难点:

  能快速朗读绕口令,字词发音准确。

  教学方法:

  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们考虑设计主要以图画演示、朗读表演、角色竞赛的形式,通过听说结合,动静交替,循序渐进,层层提升的原则达到预设的目标。老师在此时,注重对个别幼儿的发音指导,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借助动作创造性的开展表演活动。

  区域活动及亲子活动:

  表演区:提供头饰、图片、铃鼓,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借助动作,创造性的开展朗诵表演活动。

  建构区:提供纸盒搭建骆驼及沙漠场景。

  美劳区:提供纸、笔,可以画、撕贴,制作小书等。

  语言区:提供相同或相*发音的图片进行仿编绕口令。(如:毛笔、猫咪、大米、鸭梨等)

  亲子活动:幼儿教家长并和家长比赛,看谁说的快,说的准。体会绕口令的乐趣,增加亲情。

  活动目标:

  1、喜欢学*绕口令,能口齿较清楚地跟读绕口令。

  2、引导幼儿注意倾听词句,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体会语言的趣味。

  活动准备:

  1、图片: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图1)

  2、幼儿用书(绕口令内容的图片三幅。(图2--4))

  3、道具:白猫,黑猫面具各一副。绿色地毯两块及红色粉笔灰。

  指导要点:

  1、重点:能口齿较清楚地念绕口令;

  2、难点: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指导要点: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理解绕口令的内容,同时引导幼儿听听、看看、说说、念念,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变换拗口的词句。

  活动过程:

  1、介绍角色,引起学*兴趣。

  (1)猜一猜(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对好朋友,请你们猜猜是谁?教师念谜语::“胡子翘,妙妙叫,夜晚捉老鼠,白天睡大觉。”猜猜是谁?(幼儿回答)

  (2)看看,讲讲(猜出后出示图片白猫和黑猫)瞧!就是这一对小猫,你们看它们多可爱呀!可是你们发现它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回答)

  (3)师:是的,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可是有一天,这对猫的鼻子都成了花鼻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2、跟读绕口令,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情景表演(事先让两个幼儿准备)

  (2)表演后问全体幼儿:白猫、黑猫为什么哈哈大笑?

  (3)幼儿回答,分享答案。

  3、师:听听!刚才呀,老师把白猫黑猫玩耍时发生的趣事,编成一首绕口令给你们听。

  (1)教师以*时速度示范朗读绕口令。朗读后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话很有趣?(幼儿按自己的意思讲,教师以绕口令句强化印象。)

  (2)以三幅小图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

  图一:白猫、黑猫有什么不同?它俩怎么会成花鼻子?(学*1-2句)观察图二-四:在自由讲述的基础上,学*3-7句。

  (3)幼儿看图,教师以较快的速度朗读绕口令,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4)互助与练*。看谁的本领大,会自己看着图,自己学会这绕口令,千万别把词读错了。

  (5)教师以快速示范朗读绕口令,增进幼儿学*的兴趣,知道绕口令要念得很快。

  (6)幼儿跟随教师快速念,体会和找出念得快时,容易读错的词。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多使用普通话说话,只有这样词句才会更加清晰。

  评价要素

  1、是否喜欢听、念绕口令,感受绕口令带来的乐趣。

  2、是否在口齿清晰、快速地读绕口令。

  活动建议

  1、在语言角看图练*读绕口令。

  2、在美术区放置白猫和黑猫图让幼儿涂色。

  情景表演(幼儿戴着猫面具出场,自我介绍与表演)

  白猫:我叫白猫。黑猫:我叫黑猫。

  白、黑猫:我两颜色相反,你们千万别搞错哟!

  白猫:我是白猫黑鼻子。黑猫:我是黑猫白鼻子,有趣吗?

  白猫: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去玩耍,好吗?

  黑猫:好,到草地上玩吧。(白猫走到有粉笔灰的绿色地毯,并在地上滚来滚去,乘幼儿不注意时,,往面具的鼻子上擦。)白猫:哎呀,你的鼻子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用沾有泥巴的手去抹黑猫的鼻子)。黑猫:你的鼻子也脏了,我来给你擦鼻子。(动作同上)(白猫黑猫相互对视,手指点对方的鼻子,捧腹大笑。)

  活动目标:

  1、了解绕口令内容,能正确读准骆驼、萝卜、菠萝、陀螺、哆嗦等发音。

  2、熟悉绕口令内容,能快速读绕口令,语言流畅,音调准确。

  3、初步掌握绕口令的讲述方法,激发学*绕口令的兴趣,体验朗读绕口令的乐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重点:

  学会绕口令,语言流畅,激发学*绕口令的兴趣。

  活动难点:

  能快速朗读绕口令,字词发音准确。

  教学方法:

  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们考虑设计主要以图画演示、朗读表演、角色竞赛的形式,通过听说结合,动静交替,循序渐进,层层提升的原则达到预设的目标。老师在此时,注重对个别幼儿的发音指导,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借助动作创造性的开展表演活动。

  区域活动及亲子活动:

  表演区:提供头饰、图片、铃鼓,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借助动作,创造性的开展朗诵表演活动。

  建构区:提供纸盒搭建骆驼及沙漠场景。

  美劳区:提供纸、笔,可以画、撕贴,制作小书等。

  语言区:提供相同或相*发音的图片进行仿编绕口令。(如:毛笔、猫咪、大米、鸭梨等)

  亲子活动:幼儿教家长并和家长比赛,看谁说的快,说的准。体会绕口令的乐趣,增加亲情。

  【活动目标】

  1、了解体验绕口令的特点,感知绕口令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图谱,乐意口齿清楚地朗诵绕口令。

  【活动准备】

  ppt、绕口令录像、图谱。

  【活动过程】

  (一)观看绕口令视频导入。

  提问:这两位叔叔他们要表演什么节目呢?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叔叔们是怎样表演的,说一说你们看完后的感觉,好吗?

  (二)交流讨论,说说绕口令的特点。

  提问:你们听听看刚才这位叔叔说的话中,都说了些什么?说话有什么特点?(再次播放)很快

  师:这是绕口令,什么叫绕口令?(说得快,有的字、有的词很像)

  小结:绕口令里有很多字或词的发音很相*或很相似,而且内容绕口,说的时候就要把它说得又准确又清楚且要快,这才叫做说好一段绕口令。

  请幼儿来说说自己会的绕口令

  (三)借助图谱,尝试朗诵绕口令。

  1、借助图谱、逐句分析。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学绕口令,但是今天我们的形式是用符号、图片加文字的形式。

  师:这是什么意思?(箭头)你在哪里有见过这样的箭头?

  总结:用箭头来表示,朝上的箭头表示上楼,朝下的箭头表示下楼。

  师:这是什么?(高楼图片)

  师:接下来看看说了些什么?(一个人,许多人)

  师:许多人在干嘛?(许多人上楼,许多人下楼)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图片晕)

  利用一幅幅的图片,边看图边说、利用整个有箭头的图谱,引导幼儿说说看。

  2、幼儿分组练*,说说绕口令里的难点

  师:你们已经把整首的绕口令全部都学下来了,现在给你们一点时间自己看一看,念一念,找一找有什么地方特别难念或绕口的,我们大家一起来念。

  (给幼儿足够时间练*)

  提问:你们觉得哪一句有点难念?(解决绕口令的难点)

  (四)游戏,感受绕口令的乐趣。

  1、看图片完整念

  2、两两合作练*念

  3、邀请个别小组念

  4、出示节奏卡按照节奏念

  5、邀请家长一起念

  (五)游戏:绕口令达人秀。

  师:老师表演绕口令,阐述绕口令念的快速的秘诀及节奏的重要性,请幼儿自己练*,然后挑战老师,争做“绕口令达人”。

  小结:要念好绕口令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反复练*就一定可以说得好。下一次,我们再来学*更多有趣的绕口令吧。

  绕口令《上楼下楼》

  有一幢高楼,

  很多人上楼,

  很多人下楼。

  楼上的人下楼,

  楼下的人上楼。

  有的上楼不下楼,

  有的下楼不上楼,

  有的下楼又上楼,

  有的上楼又下楼,

  上上下下,又上又下,

  简直忙昏了头!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学*绕口令,能口齿较清楚地背诵绕口令。

  2、引导幼儿注意倾听词句,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二、活动准备

  1、图片: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图1)

  2、幼儿用书(绕口令内容的图片三幅。(图2——4))

  3、排练表演。道具:白猫,黑猫面具各一副。绿色地毯一块及半湿泥巴。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能口齿较清楚地念绕口令;

  2、活动难点:能敏捷地变换拗口的词句。

  3、指导要点: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理解绕口令的内容,同时引导幼儿听听、看看、说说、念念,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变换拗口的词句。

  四、活动过程

  1、介绍角色,引起学*兴趣。

  (1)猜一猜教师:今天来了一对好朋友,请你们猜猜是谁?教师念谜语:"胡子翘,妙妙叫,夜晚捉老鼠,白天睡大觉。"猜猜是谁?

  (2)看看,讲讲(猜出后出示图片白猫和黑猫)瞧!这一对小猫多可爱,可爱在什么地方?

  (3)想一想教师: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可是有一天,这对猫的鼻子都成了花鼻子,这是怎么回事?

  2、观看情景表演,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情景表演

  (2)表演后问白猫、黑猫为什么哈哈大笑?

  3、听听、念念我把刚才白猫黑猫玩耍时发生的趣事,编成一首绕口令给你们听。

  (1)教师以*时速度示范朗读绕口令。朗读后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哪句话很有趣?(幼儿按自己的意思讲,教师以绕口令句强化印象。)

  (2)以三幅小图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词句。

  图一:白猫、黑猫有什么不同?它俩怎么会成花鼻子?(学*1—2句)观察图二—四:在自由讲述的基础上,学*3—7句

  (3)幼儿看图,教师以较快的速度朗读绕口令,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4)互助与练*。看谁的'本领大,会自己看着图,自己学会这绕口令,千万别把词读错了。

  (5)教师以快速示范朗读绕口令,增进幼儿学*的兴趣,知道绕口令要念得很快。

  (6)幼儿跟随教师快速念,体会和找出念得快时,容易读错的词。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由慢速到逐渐加快速度,只有多练*,舌头才会变得更加灵活,说话才会更加清晰。

  五、评价要素

  1、是否喜欢听、念绕口令,感受绕口令带来的乐趣。

  2、是否在口齿清晰、快速地读绕口令。

  六、活动建议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实用5篇(扩展6)

——大班语言教案《好朋友》实用5份

  一、目标:

  1.能根据图片的不同排列顺序,按线索进行合理创编故事。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创造性讲述的快乐。

  3.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惯。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二、准备:

  1.物质准备:

  (1)挂图、幼儿用的小图片、插图的卡

  (2)人手一份绘画纸、记号笔 6个篮子2.经验准备:理解故事《会游动的小岛》

  三、过程:

  1、图片排序,讲述新故事

  (1)师:上次我们听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会游动的小岛》,瞧,今天小鸟和小乌龟他们又发生了什么新故事呢?(交换第一、三幅图位置)提问:这个新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呢?

  (2)幼儿创编新故事。

  2、重新排图,创遍新故事

  (1)要求:两人合作把新排列的图片插到故事板上,讲述新故事。

  (2)幼儿两人合作创编新故事。

  (3)邀请个别幼儿讲述故事。

  3、根据不同场景绘画创编故事

  (1)讨论:在不同场景下,两个好朋友在哪里?可以做什么事情?

  (2)合作绘画、创编新故事。

  (3)请小组交流创编绘画的新故事。

  四、延伸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排图创编。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一开始我先出示袜子,先让幼儿来配对,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幼儿对配袜子这个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而且基本上都能说出袜子的一些明显的特征,都能找出相同的袜子,在操作活动中也一样,幼儿对找相同的人物还是挺感兴趣的,但在这次活动中游戏的成分有点少,应该多增加些游戏,和趣味性,毕竟是小班的孩子,还是应该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初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颜色的感受和想象。

  2、尝试与不同的朋友相处,体验关爱朋友的愉悦之情。

  教学准备:

  形容各种颜色场景的图片、小白鼠和大象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出示老鼠和大象的图片,讲故事第一部分

  2、提问:

  1)小白鼠想和谁做好朋友?为什么呢?

  2)大象为什么不愿意和小白鼠做朋友呢?

  3)为什么大象末末愿意和娜娜做朋友呢?

  3、出示各种颜色场景的图片,讲故事第二部分

  4、提问:

  娜娜给末末形容了好多的颜色,你们还记得怎么形容的嘛?

  1)红色象征了什么?

  2)末末为什么喜欢黄色?

  3)蓝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4)什么颜色可以变成绿色?

  5)白色像什么呢?

  6)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黑色,如果你什么都看不见,你会有什么感觉?

  7)末末最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8)你喜欢娜娜还是末末?

  师小结:两个好朋友都喜欢,好朋友之间能互相关心帮助,同样也能让自己变的快乐幸福。

  5、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请小朋友自由辩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颜色的感受和想象。

  附故事:你是我的好朋友第一部分:

  娜娜是一只非常特别的小白鼠,因为她不愿意和老鼠做朋友,一心想找一只大象做朋友。

  妈妈觉得娜娜太任性了,“你怎么和大家不一样?为什么想和大象做朋友呢?”

  娜娜告诉妈妈:

  阿宝是一群小白鼠的头儿,他们总喜欢搞恶作剧吓唬大象,有这样的同类,娜娜感到很羞愧,她下定决心要找到一只大象做朋友。

  妈妈对娜娜说:“你想找大象做朋友当然是好事,不过,你也看见了——大象怕老鼠。”

  娜娜心里嘀咕:“都怪阿宝那帮家伙总是干坏事,大象可能觉得所有的老鼠都跟他们一样坏。”

  娜娜试着去接*大象,和他们交朋友,可是,每当她一靠*,大象们就吓得往后躲。

  这天,娜娜又遇到了一只大象,她盯着这只大象看了好半天,可大象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一点儿都不害怕她。

  “太好了!”娜娜高兴极了,“终于找到不怕我的大象了!”

  “我为什么要怕你呢?”大象问。

  “因为别的大象都怕老鼠呀。”

  “哦,你是老鼠吗?”

  “对,我是一只小老鼠。你没看出来吗?”娜娜觉得很奇怪。

  大象扶了扶墨镜,说:“哦,不是没看出来,而是我看不见。”

  “是因为我太小了吗?”娜娜问。

  “不是,不管大的,小的,我都看不见,看不见颜色,也看不见形状,我什么都看不见。我是一只盲象,你明白了吗?”

  “没关系,亲爱的大象,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咱们俩做世界上最好的朋友,好不好?那样的话,我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白鼠!”

  娜娜的新朋友叫末末——为什么呢?因为她看不见,总是走在象群的末尾,而且还得用自己的鼻子拉着前面大象的尾巴尖儿,所以大象都管它叫“末末”。

  娜娜和末末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第二部分:

  末末看不见,这让娜娜非常伤心,她决定给末末讲讲周围的世界,“末末,世界是五颜六色的,特别美丽。我给你讲讲各种各样的颜色,好不好?看看你喜欢什么颜色。”

  末末高兴得同意了。

  “咱们从红色开始吧,红色就像你生气时的怒火......

  末末打断了娜娜:“我不喜欢发火儿,所以我不太喜欢红色。”

  “也不完全是这样呀。红色还是一种非常温暖的颜色,就像樱桃和西红柿在太阳的照耀下,慢慢熟透了的样子。”

  “那太阳时什么颜色?”末末问。

  “太阳石黄色的,阳光照在你的背上,那种暖洋洋的感觉就是黄色的,还有黄色的味道就像柠檬和香蕉混在一起,感觉酸酸的,甜甜的。”

  末末立刻说,“我喜欢黄色,喜欢太阳照在背上暖洋洋的感觉,也喜欢香蕉的味道。黄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

  娜娜笑了,“别急,我还没说完,还有好多颜色呢!”

  那男接着说,“我们头上的天空是蓝色的,天空很大很大,一望无际,大海也一样。蓝色让人感觉很清爽,很温柔,就像海水轻轻拍打我们的皮肤。”

  “现在我知道了,我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因为我喜欢弟弟给我背上喷水!”

  “末末,等我讲完了,你再决定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吧。绿色也很美,春天的小草就是绿色的,我想你肯定喜欢他们的香味,尤其是刚割完草的味道。绿色=蓝色+黄色,就是说把蓝色和黄色混合起来就能得到绿色,所以绿色即有蓝色的温柔,又有黄色的活力。”

  “我不知道绿色看上去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它闻起来很香,现在我更喜欢绿色。”

  “末末,你等等,我还没说完呢!”

  “我再给你说说白色吧。雪花就是白色的,很冷。不过,棉花糖也是白色的,很甜。白色像云朵一样轻柔,又像飘落的 雪花一样安静。”

  “啊,我喜欢......

  “还有黑色,黑色就是我们闭上眼睛后,我们能看到很多东西,对不对?梦、仙境、各种颜色......还有满天星星的夜空......好了,末末,现在说说吧,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我最喜欢白色!”末末毫不犹豫地说。

  “为什么?”娜娜感到很好奇。

  “因为我有一个好朋友,她让我的生命变的丰富多彩,而她却是一只小白鼠,所以我喜欢白色。”

  他们就像童话里说的一样,天天幸福又快乐!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设计中,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进入角色,体现了幼儿快乐学*的理念要求。我觉得最可取的是交往语在活动中的运用,既使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也提高了幼儿语言交往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不完善和运用。

  但是,如果在活动中能够将幼儿与好朋友一起活动的形式设计的再多一些,会更好的让孩子们动起来。并快乐的接受对方,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目标:

  1.能初步用排比方式创编儿歌,体现对标志的认识。

  2.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尝试共同创编儿歌,体验创编儿歌的乐趣。

  准备:

  1.幼儿对各种标志颜色和作用有了了解。

  2.标志卡片。

  3.纸、笔。

  过程:

  1.巩固对标志的了解。

  出示标志卡片,说说标志卡片的颜色和含义,进一步知道标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创编儿歌。

  a.教师念儿歌上半部,激发幼儿创编下半部的愿望。

  妈妈告诉我:标志是我们的好朋友。

  它虽然不会说话。

  却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地方?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标志,真能有这么神奇吗?

  b.幼儿集体创编儿歌。

  c.启发幼儿从标志的颜色、作用入手来创编儿歌。

  d.从一方面入手(如:黄色的标志是警告……),共同来创编。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书中两两相关物体的“朋友”关系,初步感知文字与物体的关系。

  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物体并进行简单的仿编。

  3感知体验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阅读*惯。

  活动材料:

  1、贴绒图片:水壶、水杯;桌子、椅子;锁;钥匙;雨伞、雨鞋;鸟笼、鸟。


《绕口令》大班语言教案实用5篇(扩展7)

——相声绕口令实用5份

  从南边来了一个高高大大的**,手里提着五斤比目鱼的啦。

  从北边来了一个阿巴阿巴,背上背着一个伸缩喇叭。

  南边提着比目鱼的啦的高高大大的**,要拿比目鱼的啦换北边背伸缩喇叭的阿巴阿巴的伸缩喇叭。

  阿巴阿巴不愿拿伸缩喇叭换高高大大的**的比目鱼的啦。

  高高大大的**非要换背伸缩喇叭阿巴阿巴的伸缩喇叭。

  高高大大的**抡起比目鱼的啦抽了背伸缩喇叭阿巴阿巴一比目鱼的啦,阿巴阿巴摘下伸缩喇叭打了提比目鱼的啦的高高大大的**一伸缩喇叭。也不知是提着比目鱼的啦的高高大大的'**抽了背伸缩喇叭的阿巴阿巴一比目鱼的啦,还是背伸缩喇叭的阿巴阿巴打了提比目鱼的啦的高高大大的**一伸缩喇叭。

  高高大大的喇叭回家炖比目鱼的啦。

  阿巴阿巴滴滴答答吹伸缩喇叭。

  拓展阅读

  高高山上一老僧,身穿衲头,几千层。

  若问老僧的年高迈,曾记得黄河九澄清。

  五百年前清一澄,一共四千五百冬。

  老僧倒有八个徒弟,八个徒弟,都有法名。

  大徒弟名叫青头愣,二徒弟名叫愣头青,

  三徒弟名叫僧三点,四徒弟名叫点三僧,

  五徒弟名叫崩□轳把,六徒弟名叫把□轳崩,

  七徒弟名叫风随化,八徒弟他的名字就叫化随风。

  老师父教他们八宗艺,八仙过海,各显奇能。

  青头愣会打罄,愣头青会撞钟,

  僧三点儿会吹管,点儿三僧会捧笙,

  崩□轳把会打鼓,把□轳崩会念经。

  风随化会扫地,化随风他会点灯。

  老师父叫他们换一换,要想换过来不可能。

  这个愣头青就打不了青头愣的磬,

  那个青头愣就撞不了愣头青的钟,

  点三僧就吹不了这个僧三点的管,

  僧三点就捧不了那个点三僧的笙,

  把□轳崩就打不了崩□轳把的鼓,

  崩□轳把就念不了那把□轳崩的经,

  这个化随风就扫不了风随化的地,

  那个风随化就点不了化随风的灯。

  结果是,磬儿破、钟儿坏、管儿裂、笙儿倒、

  鼓儿破、经儿碎、地儿乱、摔了灯。

  老师父一见就有了气,是要打徒弟整八名。

  眼看著八个徒弟要挨打,从外面来了五位云游僧,

  他们共凑僧人十三位,一到后院数玲珑。

  后院倒有个玲珑塔,一去数单层,回来数双层,

  谁要是数的过来玲珑塔,谁就是那个大师兄;

  谁要是数不过来玲珑塔,就叫他夜间罚跪到天明。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

  一张高桌四条腿,一个和尚一本经。

  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落鱼子一盏灯。

  一个金铃,整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隔过两层数三层,三张高桌十二条腿,

  三个和尚三本经。三个铙钹三口磬,

  三个木落鱼子三盏灯。

  三个金铃,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五层,

  五张高桌二十条腿,五个和尚五本经。

  五个铙钹五口磬,五个木落鱼子五盏灯。

  五个金铃,二十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第七层,七张高桌二十八条腿,

  七个和尚七本经。七个铙钹七口磬,

  七个木落鱼子七盏灯。

  七个金铃,二十八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九层,

  九张高桌三十六条腿,九个和尚九本经。

  九个铙钹九口磬,九个木落鱼子九盏灯。

  九个金铃,三十六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第十一层,十一张高桌四十四条腿,

  十一个和尚十一本经。十一个铙钹十一口磬,

  十一个木落鱼子十一盏灯。

  十一个金铃,四十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到顶十三层,

  十三张高桌五十二条腿,十三个和尚十三本经。

  十三个铙钹十三口磬,十三个木落鱼子十三盏灯。

  十三个金铃,五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往回数,那个十二层,十二张高桌四十八条腿,

  十二个和尚十二本经。十二个铙钹十二口磬,

  十二个木落鱼子十二盏灯。

  十二个金铃,四十八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十层,

  十张高桌四十条腿,十个和尚十本经。

  十个铙钹十口磬,十个木落鱼子十盏灯。

  十个金铃,四十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第八层,八张高桌三十二条腿,

  八个和尚八本经。八个铙钹八口磬,

  八个木落鱼子八盏灯。

  八个金铃,三十二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六层,

  六张高桌二十四条腿,六个和尚六本经。

  六个铙钹六口磬,六个木落鱼子六盏灯。

  六个金铃,二十四两,风儿一刮响哗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