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

首页 / 教案 / |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教学反思: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2

  【情况分析】

  1、文本分析: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也是一篇极佳的美文。所以将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侧重在朗读中感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对这样的文言文一般是喜欢朗读多于理解。学生基础较好,*时课堂气氛较活跃,部分学生敢于发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活动课前

  轮流值日,一学生讲故事,其余学生从内容的选择、表达的流畅方面评价。 常规活动,训练学生胆量;知识积累。

  导 1分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然而 ,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青翠的群山间。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板书课题。

  营造氛围,为下文的学*作铺垫。

  读 6分钟

  1、教师范读,配画面、音乐。

  要求:记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听教师范读课文。

  2、朗读:个人读,再齐读,侧重注意句读。 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学 6分钟 放幻灯片。

  讲解重点词句。 自由朗读,对照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就词句和文章内容提出疑问。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

  析 20分钟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①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本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②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山奇和水异?(小结,投影:景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四读:明辩课文主旨。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请一小组朗读,再分组讨论。

  请两个小组分析作者是如何分别交代山奇和水异的。

  其余小组补充。

  学生齐读写山奇和水异的段落并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课文,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再讨论。背诵。

  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

  比较 5分钟

  投影《三峡》,要求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写山、水的异同。

  思考作答。

  学会自己小结,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练 1分钟

  1、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清刘嗣绾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

  2、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画笔或用电脑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欣赏。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3

  【教学目标】

  德育点: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感受江山的奇美,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知识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能力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先总后分、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通过诵读训练,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观?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1、板书文题、作者。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作者简介。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导读解析

  1、读课文,正音正字。

  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课文。

  3、学*第1段。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教师范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⑵分析各句:

  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4、学*第2段。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4

  一、简析教材: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相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背全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通译全文,把握主旨,领会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美,领会作者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文美读,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深刻

  领悟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时效。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释全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

  2、反复诵读,背默全文。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字词,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好多同学都写过信,或给亲朋好友或给同学,我想同学们写信的内容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叙述。今天,我们来学*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他写给友人的这封书信与一般书信不同,他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的叙述,而是一篇由倩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研读课文

  1、诵读课文,订正字音。(教师黑板板书生字词)

  (1)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注解决。

  重点生字词:

  猛浪若奔(bēn) 干转(zhuàn)不穷 轩邈(xuān)(mio)

  泠泠(líng)(líng) 缥(pio)碧 鸢(yuān)飞戾(lì)天

  横柯(kē)上蔽 有时见(xiàn)目 窥(kuī)谷忘反

  (2) 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语调。(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3) 学生竞读,教师点拨。

  朗读注意:第一,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第二,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第三,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反复朗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 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 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 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

  同学们,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 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2. 出示学标

  (1)、积累文言词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3. 介绍文体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讲求 辞藻、声律、对偶。南朝时在我国文坛上盛行。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4. 了解作者

  吴均,字叔庠,浙江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出身贫贱,好学而有俊才。他的诗文长于山水描写,多含有对现实愤激之情。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动荡混乱。许多文人消极避世,或怡情山水,或隐居山林。

  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吴均的诗文,吴均曾做过闲散的朝官。他为人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抒发矢志不遇之慨;或表现了作者 回归自然的欢愉,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心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世间的退避。

  5. .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 文言知识,掌握良好的学 *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1.分小组,由组长 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 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 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感悟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1. 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又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2.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3. 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山水相映之美,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能用词语概括其体现出来的意境美吗?

  4. 找出文 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它们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5. 请以“我喜欢___ 一句,因为 ”的形式说一段话,赏析本文语言的精美。

  四、在表演中,拓展提高

  读完本文后,你一定有所感悟。穿越时空,假若你有幸遇见吴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吴均,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说一段话。

  五、在实践中,检测收获

  1、解释词语

  急湍 负势 轩邈 泠泠 戾天

  2、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3、用文中诗句填空:

  ①概括富春江美景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抒发作者厌弃世俗思想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六、作业布置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请写一篇导游词,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1)

——《与朱元思书》教案9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2

  【情况分析】

  1、文本分析: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也是一篇极佳的美文。所以将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侧重在朗读中感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对这样的文言文一般是喜欢朗读多于理解。学生基础较好,*时课堂气氛较活跃,部分学生敢于发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活动课前

  轮流值日,一学生讲故事,其余学生从内容的选择、表达的流畅方面评价。 常规活动,训练学生胆量;知识积累。

  导 1分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然而 ,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青翠的群山间。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板书课题。

  营造氛围,为下文的学*作铺垫。

  读 6分钟

  1、教师范读,配画面、音乐。

  要求:记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听教师范读课文。

  2、朗读:个人读,再齐读,侧重注意句读。 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学 6分钟 放幻灯片。

  讲解重点词句。 自由朗读,对照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就词句和文章内容提出疑问。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

  析 20分钟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①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本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你为什么这么认为?②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山奇和水异?(小结,投影:景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四读:明辩课文主旨。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请一小组朗读,再分组讨论。

  请两个小组分析作者是如何分别交代山奇和水异的。

  其余小组补充。

  学生齐读写山奇和水异的段落并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课文,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再讨论。背诵。

  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

  比较 5分钟

  投影《三峡》,要求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写山、水的异同。

  思考作答。

  学会自己小结,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练 1分钟

  1、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清刘嗣绾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

  2、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画笔或用电脑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欣赏。

《与朱元思书》教案3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句。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本文的写景文字,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教学难点:

  1.对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还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仪,投影出:

  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

  (板书作者,课题)

  二、 释题:

  学生解释:“与……书”是什么意思?

  教师补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体的原因。(语言要简洁)

  三、 检查预*效果:

  (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学生之间互动:

  1. 预*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字句,由其它同学解决)

  2. 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教师小结。

  四、 初步感知课文:

  1. 放录音,先欣赏课文。

  (学生闭目聆听,初步感知、体会课文的优美写景)

  2. 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个字呢?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教师指名回答,同时明确,且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教师进一步提问:文中写水,体现了水什么特点?

  (学生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清澈、急猛)

  联系——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1)《小石潭记》是如何写水清的?

  (2)《三峡》是如何写水急的?

  (每组可以写在题板上,看哪一组写的准确又快)

  4. 再分组讨论(仍四人一组):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让一组中的一个代表来回答。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

  树——竞上、争、直指

  泉水:

  鸟:

  猿:

  5.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明确后,教师板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 进一步感知课文:

  1.(品味语言)

  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给学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过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 设计情境(一)

  (一学生扮演朱元思,一学生扮演吴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来到此地,吴均作为导游,两人一同乘船,边走,边看,边介绍。

  (学生准备2分钟)

  (注意:学生表演时,重在表现人物在船上的神态、动作等)

  4. 设计情境(二)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学生准备5分钟)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都介绍完之后,由大家进行评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鱿鱼的。)

  六、 总结:

  祖国如此美丽,请热爱她吧!请欣赏她吧!

  七、 作业:

  写一篇游记,记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动。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树:负势竞上、争

  奇泉水:天

  好鸟:声

  山蝉:音感下

  猿:

  悟

  异清澈独

  急

  水猛绝

  教后记:

  (1) 学生课前必须充分的预*课文。

  (2)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本课的情境设计,提高了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与朱元思书》教案4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 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二、检查预*,识记生字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

  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3. 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

  b.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与朱元思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教学反思: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6

  一、简析教材: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相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背全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通译全文,把握主旨,领会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美,领会作者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文美读,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深刻

  领悟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时效。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释全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

  2、反复诵读,背默全文。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字词,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好多同学都写过信,或给亲朋好友或给同学,我想同学们写信的内容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叙述。今天,我们来学*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他写给友人的这封书信与一般书信不同,他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的叙述,而是一篇由倩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研读课文

  1、诵读课文,订正字音。(教师黑板板书生字词)

  (1)学生自读: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注解决。

  重点生字词:

  猛浪若奔(bēn) 干转(zhuàn)不穷 轩邈(xuān)(mio)

  泠泠(líng)(líng) 缥(pio)碧 鸢(yuān)飞戾(lì)天

  横柯(kē)上蔽 有时见(xiàn)目 窥(kuī)谷忘反

  (2)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语调。(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3)学生竞读,教师点拨。

  朗读注意:第一,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第二,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第三,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

《与朱元思书》教案7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一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8

  成功学*

  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第一课时

  成功目标

  要想学的好,目标少不了,让我们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吧!

  1.熟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本文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快乐自学

  目标已明确,方法先行!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开始自学吧!

  一、字词解决:生字词是学*的基础,只有把字词解决掉,才能更好的领悟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查找工具书,识记下列生字词: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二、读好课文:读通课文是能力的展现,读出节奏、美读课文是能力提升的标志。请同学们美读课文吧,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三、试译课文:文言文的学*,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并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走进作者:别忘了,让我们去了解她(他)内心的感受啊!

  互帮互学

  经过自学,同学们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那么就在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学吧!学时要注意:首先是自测,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交流。

  1、我会读下列字词,并给它们加黑的字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我会读课文,并读出节奏和重读。

  3、我会美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4、我积累了一些重点词及它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5、我会翻译课文。

  6、我知道题目的意思:

  7、我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成功展示

  我的课堂我做主。老师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课时

  成功目标

  1.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感受江山的奇美和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背诵全文。

  互帮互学

  1.这篇文章写的非常美,特别是写景句,我会品味写景的妙处。(注意抓关键词或关键句,看谁找的最好)

  提示: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的句式”说话

  用“我认为句子写的好,因为它不仅写出了,

  从中我还看出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说话。

  2.我最喜欢第段,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下面我能发挥自己的想像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你看:

  3.我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4.我会归纳本文的主旨:

  5.我会背诵第几段或者整篇文章。

  成功展示

  我自信,我成功!

  创新质疑

  发现问题是最大的成功,敢于质疑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请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吧,哪怕是一个也好。

  一、基础题

  1、本文选自《》,作者是(),()文学家,本文题目的意思是(),本文是一篇()文。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奔轩邈转鸢

  戾经纶反柯

  3、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二、综合拓展题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同是书信,也都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但作者感情却不同,请分别说说不同在哪里。

《与朱元思书》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感受*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a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b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c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2)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汇总5篇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1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学*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⑵ 思想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 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 柯 缥碧 轩邈 泠泠 戾天 经纶 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学*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⑵ 思想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 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 柯 缥碧 轩邈 泠泠 戾天 经纶 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德育点: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感受江山的奇美,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知识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能力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先总后分、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通过诵读训练,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观?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1、板书文题、作者。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作者简介。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导读解析

  1、读课文,正音正字。

  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课文。

  3、学*第1段。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教师范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⑵分析各句:

  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4、学*第2段。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4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文的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D�D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学生总结学*文言文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5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生*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解读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景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3)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通用五篇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2

  教学设计思路:

  1、激情引入→提出问题→学*探究→巩固新知→综合运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2、反复地阅读文章,理解文意是学*成功的关键,通过阅读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从而丰富他们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学*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文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写山水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山水的美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简介作家作品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诵课文,赏优美风光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不容易记住的字写在黑板上。 明确: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窥(kui)

  2、教师吟诵课文,学生听读,画出节奏、领悟感情,再读课文。

  明确:喜爱、赞美、陶醉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教师释:奔、轩、邈、东西、好鸟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4、融情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请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语言,你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结构,你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分写水之美,第三段分写山之美,先总后分,脉络清晰,严谨完整。

  五、现学活用,小试牛刀

  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幻灯图片所述的场景或者自己经历的趣事。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六、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

  板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吴 均

  异水清、急

  景 天下独绝

  奇山高峻、树密、景美

  情 向往大自然 鄙弃功名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4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文的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学生总结学*文言文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5

  【学*目标】

  1、通过学*,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重、难点】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质疑讨论、精讲点拔、熟读感悟激发想象完成导学任务:

  【学*时间】

  45分钟。

  【导学过程】

  一、指导诵读,读对读顺(8分钟)

  1、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2、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明示目标──学生对照下注给生字注音──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整体感知(3分钟)

  1、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用小黑出示)。

  设疑:

  ⑴ 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⑵ 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自读。(问②若不能回答暂置,待后理解)

  三、互助学*,理解文意(12分钟)

  1、分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提示: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2、检查解疑。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15分钟)

  1、教师引导、点拔,依次探讨以下问题(析读结合):

  (若前整体感知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⑴ 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探讨此问)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⑵ 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⑶ 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⑷ 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⑸ 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⑹ 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6分钟)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1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4)

——《与朱元思书》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学*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情况分析】

  1、文本分析: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也是一篇极佳的美文。所以将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侧重在朗读中感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对这样的文言文一般是喜欢朗读多于理解。学生基础较好,*时课堂气氛较活跃,部分学生敢于发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活动课前

  轮流值日,一学生讲故事,其余学生从内容的选择、表达的流畅方面评价。 常规活动,训练学生胆量;知识积累。

  导 1分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然而 ,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青翠的群山间。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板书课题。

  营造氛围,为下文的学*作铺垫。

  读 6分钟

  1、教师范读,配画面、音乐。

  要求:记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听教师范读课文。

  2、朗读:个人读,再齐读,侧重注意句读。 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学 6分钟 放幻灯片。

  讲解重点词句。 自由朗读,对照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就词句和文章内容提出疑问。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

  析 20分钟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①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本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你为什么这么认为?②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山奇和水异?(小结,投影:景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四读:明辩课文主旨。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请一小组朗读,再分组讨论。

  请两个小组分析作者是如何分别交代山奇和水异的。

  其余小组补充。

  学生齐读写山奇和水异的段落并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课文,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再讨论。背诵。

  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

  比较 5分钟

  投影《三峡》,要求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写山、水的异同。

  思考作答。

  学会自己小结,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练 1分钟

  1、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清刘嗣绾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

  2、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画笔或用电脑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欣赏。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句。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本文的写景文字,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教学难点:

  1.对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还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仪,投影出:

  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

  (板书作者,课题)

  二、 释题:

  学生解释:“与……书”是什么意思?

  教师补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体的原因。(语言要简洁)

  三、 检查预*效果:

  (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学生之间互动:

  1. 预*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字句,由其它同学解决)

  2. 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教师小结。

  四、 初步感知课文:

  1. 放录音,先欣赏课文。

  (学生闭目聆听,初步感知、体会课文的优美写景)

  2. 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个字呢?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教师指名回答,同时明确,且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教师进一步提问:文中写水,体现了水什么特点?

  (学生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清澈、急猛)

  联系——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1)《小石潭记》是如何写水清的?

  (2)《三峡》是如何写水急的?

  (每组可以写在题板上,看哪一组写的准确又快)

  4. 再分组讨论(仍四人一组):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让一组中的一个代表来回答。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

  树——竞上、争、直指

  泉水:

  鸟:

  猿:

  5.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明确后,教师板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 进一步感知课文:

  1.(品味语言)

  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给学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过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 设计情境(一)

  (一学生扮演朱元思,一学生扮演吴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来到此地,吴均作为导游,两人一同乘船,边走,边看,边介绍。

  (学生准备2分钟)

  (注意:学生表演时,重在表现人物在船上的神态、动作等)

  4. 设计情境(二)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富春江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学生准备5分钟)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都介绍完之后,由大家进行评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鱿鱼的。)

  六、 总结:

  祖国如此美丽,请热爱她吧!请欣赏她吧!

  七、 作业:

  写一篇游记,记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动。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树:负势竞上、争

  奇泉水:天

  好鸟:声

  山蝉:音感下

  猿:

  悟

  异清澈独

  急

  水猛绝

  教后记:

  (1) 学生课前必须充分的预*课文。

  (2)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能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本课的情境设计,提高了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 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二、检查预*,识记生字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

  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3. 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

  b.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教学反思: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

  一、简析教材: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相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背全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通译全文,把握主旨,领会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美,领会作者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文美读,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深刻

  领悟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5)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教材分析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6)

——《与朱元思书》的优秀教案3篇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

  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其次是讲求*仄,上下联要*仄相对,*对仄,仄对*。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 (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第四学段阅读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7)

——与朱元思书 教案3篇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第四学段阅读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效果)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一.让想像飞起来

  练*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8)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6篇

  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文章写景的美点。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缺点: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例如对时间的把控不当、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对学生的评价过多集中在语言评价上。

  (一)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于下课了内容却没有讲完,这虽和学生讲解、评价的不可控性有关,也和我设计教学环节不够精心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一定会把时间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贪多但求精,更加专业的呈现优课。

  (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写完课题和作者之后应该将板书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而我却写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挤在了一起,让板书整体看起来拥挤,这次板书书写的失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板书书写,不仅要把字写好,也要设计精心,结构合理,在具体的比赛中还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深深体会到“EEPO”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理念、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EEPO”教师,我还要学*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谦虚好学的姿态多向课改同路人、成功者请教,在学*中才能不断进步。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教学案例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

  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吴均的山水小品文,语言简练而隽永,备课的时候就在想这篇课文给学生什么呢?结合上学期讲过的《答谢中书书》学生可以明白古代书信的一个方面功能,那么本课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点呢?

  在教学设计上还是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弄清文意,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知晓作者写作意图。留了预*作业,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今天上课就问了预*的情况,读的比较流利,一部分同学已经会背诵了!意外的收获,有的孩子总是有自我学*的能力!订正了一个字音,“蝉则千转不穷”一句中“转”的读音应该读啭(四声)这是一个通假字,这个读音说明同学们在预*的时候仅仅是盯着文本了,没有看书下注释,没有加上文意的理解,于是告诫同学们还是要结合文意来预*来背诵,不然即使背下来了也是死记硬背没有收获的!

  接着采取了各种读,来进一步熟悉课文,先是慢读,进一步正音,然后自己出声朗读,然后请了三个同学泛读,最后齐读,齐读分为慢读和快读(快读就是不计标点符号的朗读,该读法对于熟悉课文有很大的好处,当然快读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在课堂上又经过了七遍朗读课文,课文学生基本烂熟于胸,为下一步翻译课文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接着介绍了作者吴均(只做简单介绍,书下注释即可,补充了吴均体)然后就领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大概内容,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答谢中书书,由此马上进入正文,第一段由学生自读,对照书下注释进行简单的翻译,又不明白的翻译可以提问,顺利解决,并且在文章内容上加以点拨,那么此段内容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有作者的出行地点,天气及周围山水的特点,结合熟读课文的环节,同学们马上知道这其实是一个总体特征:奇山异水。那么水异在哪呢?大家不翻译能不能理解,大家很快就发现了写水的清和急,和三峡极其相似!(我们在抱怨学生不认真的同时,其实他们的小脑袋在不停的接受信息)那么如何写水的清的呢?看看写法如何?采取了什么手段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加以点拨又发现了夸张的写法(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夸张的修辞加以复*和运用)学生们很开心,马上又进入翻译的阶段,学生慢慢会思考问题了,瞬间感觉收获很大!接下来面对写山部分,因为翻译有难点,所以依照传统教学先翻译,捋顺文章大意,难点在于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此处对作者加以补充介绍,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追求名利的人的蔑视和自己避世隐居的志趣!作者写书的目的可能在此,对学者对于本课的研究加以阐释,作者对于朋友的规劝之意也就可以理解了!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山奇的特点在于山高,山幽,运用的手法有以动写静,反衬还有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难点!尤其对于以动写静的理解,马上回忆了《安塞腰鼓》的学*,我很惊讶,学过的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如此巨大,我一直在教学中对学生灌输课文是最好的阅读和写作的蓝本思想,在看似放荡不羁的学生的心里其实是烙有深深的痕迹的!教育应该是不着边际的影响,而并非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就应该是刻在骨子里的认知,我忽然很高兴自己是一个老师,很幸福是一个老师!最*出奇的喜欢课堂,喜欢讲课的感受,喜欢学生,单纯的做个老师真好!

  小结本课写作方法:

  动静结合、反衬、侧面描写、虚实结合

  运用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对偶

  写景角度:听觉、视觉

  由景生情因情明志

  本文的感情:对追求名利的人的蔑视和自己避世隐居的志趣!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结构:总分

  文章体裁:骈体文、山水小品文

  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的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在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次播放多媒体,尝试让学生看画面写一段导游词,然后推荐几个学生上台当导游。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练*了导游词的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节课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我觉得收获很多,不过也有遗憾,一是对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导游词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9)

——与朱元思书教案菁选

与朱元思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文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写山水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山水的美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简介作家作品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诵课文,赏优美风光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不容易记住的字写在黑板上。 明确: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窥(kui)

  2、教师吟诵课文,学生听读,画出节奏、领悟感情,再读课文。

  明确:喜爱、赞美、陶醉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教师释:奔、轩、邈、东西、好鸟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4、融情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请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语言,你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结构,你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分写水之美,第三段分写山之美,先总后分,脉络清晰,严谨完整。

  五、现学活用,小试牛刀

  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幻灯图片所述的场景或者自己经历的趣事。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六、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

  板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吴 均

  异水清、急

  景 天下独绝

  奇山高峻、树密、景美

  情 向往大自然 鄙弃功名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生*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

  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高一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

  一、教学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3、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抒发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各位同学,语文学*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请大家先看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卷:你看江水碧波荡漾,**高山危耸……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卷》,图中所画的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美丽的富春江山水风光。

  3、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指导朗读

  ①请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

  缥(piǎo)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líng)

  嘤(yīng)转(zhuàn)鸢(yuān)戾(lì)窥(kuī)

  ②教师请一位同学试着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尤其注意听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是否正确。

  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明确朗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学生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尤其注意体会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

  3、学生根据刚才归纳出的朗读注意点以及录音示范朗读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二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画出疑难词句。

  2、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用实物投影交流练*二的词语解释,请两个学生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评议。

  4、各小组提出本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班级共同讨论解决。

  (四)反复吟诵,赏析其“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b.请结合文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b.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五)归纳、结束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

  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请学生在理清文章整体布局,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富春江的美景,稍作准备后齐声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从第一单元学*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课文朗读)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二》,来自网!

  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此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导学目标】

  1.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此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zhuàn) 鸢(yuān) 飞戾 (lì)天 经纶(lún) 横柯(kē)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表约数。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跟、随。 缥碧:青白色。

  寒树:常绿的树。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泠泠(línɡ):形容水声的清越。 戾:至,到达。

  息心:指*息名利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横柯:横斜的树枝。 交映:互相掩映。

  3.通假字

  转: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

  反:同“返”,返回。

  见:同“现”,显现,显露。

  4.一词多义

  许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在上边,名词作状语。

  从从流飘荡: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听从,顺从(采纳)。

  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指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点点。

  争高直指:指向。

  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5.词类活用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争着。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

  经纶世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7.作者简介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8.朗读指导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理解

  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高)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析美景 突破重点

  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交流点拨】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交流点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从人的感官角度看,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交流点拨】①视觉:山峰、树木;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2.从修辞角度看,课文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①比拟: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③夸张、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交流点拨】树木茂密。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是说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时间

  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体显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三、拓展探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附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是这样考虑的: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读甚至背诵文章的基础上去赏析,并进而达到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目的。因此,我们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语的设计。以吟咏富春江的古诗导入,如: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韦庄钱的“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苏东坡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等。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又能让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学*文章做好铺垫。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重点安排的是疏通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基本成诵的程度。这一环节我们认为是学*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很好的理解文意,才能深入文章内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情。

  第二课时,在课文基本成诵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之所以放在第二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理解上自主发挥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韵律的美感,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这是理解的升华,在此环节,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备课之前,我们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读、思、品这几点上,并结合这几点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要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能力,要让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 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二、检查预*,识记生字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

  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3. 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

  b.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要点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古代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佳作。文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先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再转笔描写异水,用夸张手法写其秀美,用比喻手法写其壮美。接着从不同角度展现奇山之美:视觉角度,以山树之奇来衬托山高峰峻,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景毕现;听觉角度,泉声、鸟鸣、蝉噪、猿啼,更显山林之幽静,又添奇山之生趣;心理角度,陶醉山水、流连忘返,侧面着笔衬托山之雄奇、幽美;最后以写景收结,又显奇山一美──谷深、林密、景幽。

  (二)学法点拨

  学*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情趣。

  语言积累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皆缥( )碧 千转( )不穷 鸢( )飞戾( )天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校园里piāodàng( )着欢乐的歌声。

  ②骄傲自满会成为你进步的zhàngài( )。

  ③这条河险滩多,水流tuānjí( ),水路交通极不方便。

  ④互相xuānmiǎo( ),争高直指。

  ⑤泉水激石,línglíng( )作响。

  ⑥空山幽谷,莺啼鸟啭;鸣声yīngyīng( ),和谐动听。

  ⑦他虽有满腹jīnglún( ),但直到今天尚无机会施展抱负。

  ⑧机器轰鸣,zhòuyè( )不停,噪声扰民,亟须治理。

  3.解释加点字,再写一个含有此字(同义)的成语(熟语)。

  ①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 成语: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成语:

  ③负( )势竞上,互相轩邈。 成语:

  ④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 成语:

  ⑤蝉则千转不穷( )。 成语:

  ⑥猿则百叫无绝( )。 成语:

  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 成语:

  ⑧经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 成语:

  ⑨横柯上蔽,在昼犹( )昏。 成语:

  4.参考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达成共识( ) ②松声竹韵( )

  ③龙舟竞渡( ) ④鸢飞鱼跃( )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6.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描山画水的妙语佳句,请你从课外阅读积累中,择取三个相对工整的对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③

  课文阅读理解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根据这个句子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下开始他的富春江之行的?为什么风烟俱净能使天山共色?

  答:

  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4.文中直接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侧面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写高山还是写寒树?为什么?

  答:

  6.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色的.对偶句各一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视觉:

  听觉:

  表达效果:

  7.作者笔下的泉声、鸟声、蝉声、猿声,对表现山水美景起到什么作用?

  答:

  8.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含标题),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组句子的理解。

  答:

  9.回忆《三峡》一课的内容,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A.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B.①猿则百叫无绝。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五篇(扩展10)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精选五篇)

  与朱元思书(节选)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寒( ) 轩邈( ) 戾( ) 息( )

  2.翻译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抒情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茂密苍翠 远 至 *

  2.①那些忙于处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②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昏暗。

  3.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山势险峻。(意思对即可)

  4.由远到* 作者的立足山谷,描绘一幅陡峭险峻,河水清澈,景色幽美的人间胜景。(意思对即可)

  5.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意思对即可)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并且重点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进行了描绘。

  2.美的自然环境能使人受到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就此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异或同,并从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篇经典的骈体美文,能够充分体现骈文的特征,你能够在欣赏本文的过程中发现骈文的特征吗?请写出你的发现,并用文中的句子为例,证明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视觉 听觉(后两空也可填成奇山异水山奇水异水山)

  2.优美的景色能使人心旷神怡,淡化功利之心,变得淡泊宁静。

  3.同:都是描写江水奔流迅疾的情形。

  异:前者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江水流速快,后者通过与他物比较的方法间接表现江水流速快。

  4.①多用偶句,讲究句式对仗匀称;②讲究声律和谐;③讲究词藻修饰。

  例句: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小题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2分)

  小题2:D(2分)

  小题3:①我当时被美丽的桃花所折服,竟舍不得离开湖上。(2分 “去”1分 )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2分 问句句式1分)

  小题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2分)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2分)

  小题1:这里考查一词多义考点。其中A:好像/你 C:生长/使……生存D:从/如果,所以选B二者都是“上下或左右”

  小题2:这里考查通假字现象。A中“转”为通假字B中“被”为通假字C中“具”为通假字,所以选D。

  小题3: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应注意“竟”“道”等词语的理解。

  小题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作者对待景物的主张和看法及态度。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整理《与朱元思书》

  一、 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心】*息热衷功名之心。【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 阅读探究

  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 生长状态奇。**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 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