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

首页 / 教案 / |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文中吕蒙刻苦学*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2、学*文中吕蒙刻苦学*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8分钟)

  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一)复*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

  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上节课学*要点。

  (二)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 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 学--吕蒙 学—鲁肃 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0分钟)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6分钟)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3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及鲁肃过寻阳( )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公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公

  “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 ) B。盲臣安敢戏君乎( )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D。及鲁肅过寻阳(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不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

  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乐于学*,善于学*,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终将一事无成。

  7、A。迟,晚B。怎么C。再次,重新D。到……的时候

  8、(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佛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9、年纪大事务多

  10、从热爱学*,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孙权劝学》的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的行文线索、的主旨、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古人的学*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扩展阅读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扩展1)

——公开课教案:《劝学》范本5份

  公开课教案:《劝学》 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公开课教案:《劝学》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态度和正确的学*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态度和正确的学*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 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 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

  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 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 舆yú 生xìng蛟jiāo跬kuǐ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镂lu 螯áo鳝shàn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 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②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 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本段是从学*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5. 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的作用。学*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五.小结全文:

  公开课教案:《劝学》 3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课文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xìng )非异 跬( kuǐ)步 ...

  骐骥( qí )(jì)驽马( nú ) 锲(qiè)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é ) 镂 ( lu )螯( áo ) 蛇鳝( shàn )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5、研*第一、二段:展开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巩固提升。

  公开课教案:《劝学》 4

  1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的相关知识。

  2、学*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但对于刚进入高中学*的高一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较少,古文阅读量少,品味、欣赏古诗文,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强,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以及该怎么学,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大对文言文学*的'力度。

  3重点难点

  重点:学*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都说明了学*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关于这一点,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劝学》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作者、作品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把学*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著有《荀子》一书。他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辟,多用排比,有很强的逻辑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三、解题:

  “劝”有“劝勉、勉励”之意,所以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的文章。

  四、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论述的。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别从学*的意义(第2自然段),学*的作用(第3自然段)以及学*的方法、态度(第4自然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五、重点字词梳理

  第一段:“君子”、“已”(引用君子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第二段:

  字词:“中”、“輮”、“有”、“槁暴”、“挺”、“然”、“受绳”、“金”、“就”、“砺”、“博学”

  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论述了学*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三段:

  字词:“而”、“须臾”、“跂”、“疾”、“彰”、“假”、“致”、“绝”、“生”

  词类活用: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论述了学*的作用——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

  字词:“焉”、“神明”、“圣心”、“跬步”、“无以”、“骐骥”、“驽马”、“锲”、“镂”、“用”、“跪”、“寄托”

  词类活用: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提出了学*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和专一)

  六、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第2、3、4段是如何来分别论述学*的意义、作用以及方法和态度的。(每个小组选取其中一段具体分析)

  第二段:

  青于蓝

  冰寒于水 客观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

  直木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客观事物 经过 人工改造 改变原来状况

  金就砺则利

  由此推论人通过博学、参省也可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第三段: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推论出君子通过学* 也可以弥补不足,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四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设喻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积累

  反面设喻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正反设喻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坚持

  正反设喻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七、主旨归纳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的重要性、学*的作用以及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的问题,从而勉励人们要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八、拓展积累

  关于读书的诗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9 劝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公开课教案:《劝学》 5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课文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xìng )非异 跬( kuǐ)步 ...

  骐骥( qí )(jì)驽马( nú ) 锲(qiè)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é ) 镂 ( lu )螯( áo ) 蛇鳝( shàn )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5、研*第一、二段:展开 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巩固提升。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扩展2)

——劝学公开课教案合集五篇

  劝学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态度和正确的学*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态度和正确的学*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

  舆yú

  生xìng蛟jiāo跬kuǐ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镂lu

  螯áo鳝shàn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②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本段是从学*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5.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的作用。学*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五.小结全文

  劝学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的重要性以及学*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接*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的意义、作用及学*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体现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设喻的运用。

  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练*。

  【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

  (2)学*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的作用--弥补不足

  积累 对比

  (4)学*的态度、方法 坚持

  专心

  劝学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的重要性及学*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的意义、作用及学*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

四、:学*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寒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为輮

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

“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3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明确:论述学*的重要性。

4词语:輮、槁暴受就中

三、讲解第三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词语:浮≈隆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跬镂一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的意义、作用及学*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题

1、课后思考练*题

2、基训上的*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劝学公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的意义、作用和学*应持态度等道理

  3.探究“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学*设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

  二、解题:

  《劝学》,劝,劝勉;学,学*

  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教师范读

  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

  请学生朗读

  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4.小结(见板书)

  五、*荀子,明文化内涵

  1.简单介绍荀子

  《劝学》主张“学莫便乎*其人”

  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

  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的观点的异同

  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要勤奋或谦虚

  附板书设计:

  劝学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3、学*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要求:

  1、 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部分与同学讨论;

  2、 完成《学*与评价》“学*过程评价”相关内容和“积累与评价”1-4题;

  3、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课本“问题探讨”第1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我们不仅现在要学*,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建立终身学*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来“劝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劝学》。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

  三、简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四、整体把握

  1、听录音,纠正自己预*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检查预*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輮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3、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要重读,有时还需要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明确:“学不可以已”。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

  五、具体研*

  (一)研*第一段。

  1、诵读第一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的学*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4、归纳“于”的用法。

  5、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的重要意义的?

  6、学生齐读第一段。

  (二)研*第二段。

  1、诵读第二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跂:提起脚后跟。致:达到。绝:横渡。假:凭借。

  4、归纳“而”的用法。

  5、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请同学翻译)

  6、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的重要意义的?

  7、学生齐读第二段

  (三)研*第三段。

  1、诵读第三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焉:。之:。

  4、讨论。

  这一段作者阐述学*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5、学生齐读第三段

  六、问题探讨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从师学*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七、课堂小结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但是他到底“劝”什么学*什么呢?

  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善、求美。

  2、这一节课我们学*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作者连用很多比喻,反复论证学*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好处。(课本第39页第3题)

  3、完成《学*与评价》第25-26页,第5-6题。

  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扩展3)

——《劝学》公开课教案优选【五】篇

  《劝学》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劝学》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态度和正确的学*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态度和正确的学*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 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 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

  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 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 舆yú 生xìng蛟jiāo跬kuǐ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镂lu 螯áo鳝shàn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 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②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 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本段是从学*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5. 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的作用。学*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五.小结全文:

  《劝学》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的重要性以及学*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 复*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育和后天学*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的重要性和学*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3、研*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

  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

  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的作用,说明学*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致③绝④假)

  四、师生共同研*第4段

  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五、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的意义、作用及学*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 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 完成《创新设计》练*。

  七、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的态度、方法

  积累对比

  坚持

  专一

  《劝学》公开课教案 4

  1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的相关知识。

  2、学*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学情分析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但对于刚进入高中学*的高一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较少,古文阅读量少,品味、欣赏古诗文,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强,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以及该怎么学,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大对文言文学*的力度。

  3重点难点

  重点:学*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都说明了学*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关于这一点,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劝学》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作者、作品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把学*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著有《荀子》一书。他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辟,多用排比,有很强的逻辑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三、解题:

  “劝”有“劝勉、勉励”之意,所以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的文章。

  四、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论述的。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别从学*的意义(第2自然段),学*的作用(第3自然段)以及学*的方法、态度(第4自然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五、重点字词梳理

  第一段:“君子”、“已”(引用君子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第二段:

  字词:“中”、“輮”、“有”、“槁暴”、“挺”、“然”、“受绳”、“金”、“就”、“砺”、“博学”

  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论述了学*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三段:

  字词:“而”、“须臾”、“跂”、“疾”、“彰”、“假”、“致”、“绝”、“生”

  词类活用: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论述了学*的作用——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

  字词:“焉”、“神明”、“圣心”、“跬步”、“无以”、“骐骥”、“驽马”、“锲”、“镂”、“用”、“跪”、“寄托”

  词类活用: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提出了学*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和专一)

  六、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第2、3、4段是如何来分别论述学*的意义、作用以及方法和态度的。(每个小组选取其中一段具体分析)

  第二段:

  青于蓝

  冰寒于水 客观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

  直木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客观事物 经过 人工改造 改变原来状况

  金就砺则利

  由此推论人通过博学、参省也可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第三段: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推论出君子通过学* 也可以弥补不足,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四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设喻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积累

  反面设喻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正反设喻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坚持

  正反设喻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七、主旨归纳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的重要性、学*的作用以及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的问题,从而勉励人们要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八、拓展积累

  关于读书的诗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9 劝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劝学》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的意义、作用和学*应持态度等道理

  3.探究“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学*设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

  二、解题:

  《劝学》,劝,劝勉;学,学*

  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教师范读

  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

  请学生朗读

  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4.小结(见板书)

  五、*荀子,明文化内涵

  1.简单介绍荀子

  《劝学》主张“学莫便乎*其人”

  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

  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的观点的异同

  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要勤奋或谦虚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扩展4)

——数学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

  一、活动的设计意图

  自本班的小朋友升入中班以来,我发现在日常的学*生活中,小朋友之间的缺少交流,且互相合作的的意识也比较差。正巧最*我们正好进如“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教学活动,为了增加幼儿间的互相关注,我将主题中的这节《我和朋友比高矮》的活动重新进行了设计,希望通过这节活动让小朋友知道高矮的概念以及探索进行两人、三人比高矮的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活动中创设比较多的机会让小朋友与同伴进行交往,合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体验团结,合作的的快乐。

  二、活动的目标

  1、感知物体的高矮,学*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

  2、探索两个物体和三个物体比高矮的方法。

  3、通过与朋友之间比高矮,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4、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的准备

  教学课件,音乐磁带(高人走和矮人走,找朋友),幼儿操作材料

  四、活动的重点难点

  幼儿通过游戏寻找三个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

  五、活动的过程

  1、幼儿通过游戏,用自己的身体感知高矮的区别。(音乐游戏“高人走和矮人走)“天气渐渐的冷了,让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跟着音乐一起来走路,好吗?”

  (幼儿学*高人走和矮人走,体验高矮)

  2、(教学课件)通过让幼儿比较课件上两个小朋友(男孩和女孩)的高矮,讨论正确比高矮的方法。

  (1)(出示教学课件一,设置情境:男孩站在椅子上,女孩站在地面上比高矮)“现在有两个小朋友正在一起比高矮呢,你们愿不愿意帮他们比比看?”“他们两个谁高,谁矮?”“为什么?”

  (2)(设置语言情境)“哦,原来男孩站在椅子上,他当然高了,但是女孩现在不服气了,她说呀,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站在了椅子上吗,我也会站呀?”女孩站到了更高的桌子上。(出示教学课件二)“你们说,象他们两个这样比来比去能比出高矮吗,为什么?”

  “那怎样才能比出高矮呢?”

  (3)幼儿讨论得出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出示教学课件三)“原来呀,要让他们站在同样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的比出高矮。”

  3、音乐游戏:找朋友比高矮(幼儿跟着音乐找一个朋友比较高矮)

  (1)“小朋友想不想也找一个自己的好朋友用正确的方法比比高矮呢?”

  “有哪两个小朋友愿意先上来比一比?”“我们家帮助他们比比看,谁高谁矮?”

  “XX小朋友,你是不是比他高?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引导幼儿说出:我比你高和我比你矮的句子。)

  (2)(出示教学课件四)“马上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来找一个好朋友比比高矮,当音乐停时,我们就说“比一比,谁是高来谁是矮”然后好朋友之间相互说一说谁高谁矮,好吗?”

  (3)“刚才我们找了朋友比了高矮,但是朱老师发现有的好朋友之间意见不统一,谁有好办法,正确的比出两个人之间的高矮?

  (4)幼儿讨论:两人必须站直了;我们可以先比一比肩膀,或者比一比鼻子。

  (5)幼儿根据讨论经验再次与朋友比高矮。

  4、设置情境,学*3以内正确的排序方法。

  (1)“刚才我们玩游戏高兴吗?(出示教学课件六)猴宝宝们看到我们小朋友玩的这么开心,他们也想来凑热闹。它们也想来比比谁高?谁矮?(出示教学课件七)三只猴比高矮。

  (2)幼儿操作。介绍自己的经验。

  (3)幼儿讨论三个物体如何比高矮:1、先找出最高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矮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先找出最矮的取出,在将剩下的两个比,找出最高的,就能找出谁最高谁最矮。

  (3)(出示教学课件八)幼儿用讨论出的好方法帮三个玉米宝宝比高矮。

  5、音乐游戏:三个朋友比高矮。

  (1)“刚才我们学会了三个物体间的比高矮,朱老师发现你们真的非常棒,那我们这一次要请每三个小朋友组成一组比高矮,你们行不行呀?”。

  幼儿游戏找朋友,音乐停每三人组成一组比高矮,并大声说出“谁最高,谁最矮”

  幼儿操作活动:比较高矮(教学课件十二)“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找到了三个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在游戏中我们还找到了许多新的朋友,你们高不高兴呀,老师这儿还有许多动物宝宝也想比比高矮,你们愿意帮忙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幼儿到区域中进行操作)

  六、活动的延伸

  区域活动:比较高矮活动的反思“我和朋友比高矮”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活动,两个物体间的比较对于中班幼儿较简单,但三个物体间的比较就比较难。在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有趣而直观的形象让幼儿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去发现、总结经验。最终找出答案。在活动中我注重小朋友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找朋友比高矮引导幼儿去关注自己的同伴,并大胆的用语言表达给对方。

  活动点评: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了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生动的图象有助于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充分考虑幼儿特点,多媒体的设计形象生动、可爱、富有动感,内容贴切课题。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数学活动说教式教学方法,而采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反复实践,从中去发现、结累经验。教师在活动中除注重师生间的学*更注重幼儿间的互相学*、互相影响。在活动的组织中,教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将幼儿间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机的容入到数学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5岁~6岁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分析、理解事物间的相应关系,懂得初步的推理、假设:同时他们渴望成功,对抽奖类充满神秘感的游戏极感兴趣。我园旁边有家超市不时以各种抽奖游戏开展宣传活动,我班大多数孩子都玩过。曾经经历过这种游戏,却一直未能得奖或者总是不能拿到大奖的孩子,往往都会感到奇怪、不解,甚至沮丧,产生挫败感。为了帮助幼儿"揭开谜底",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概率,正确认识生活中很难抽到大奖的现实。

  2.学*推理,会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相应判断,并能说明理由。

  3.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想法制作转盘,并用清晰简练的语言说明设计意图。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惯。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摸球抽奖工具(1个摸袋、8个橙色乒乓球、1个白色乒乓球)、转盘抽奖工具各1套,依据2个游戏设计的统计纸和与统计纸相配对的色笔各一套,2种糖果奖品,已裁好的圆形卡纸人手1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好奇教师鼓励孩子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你们玩过抽奖游戏吗,是怎么玩的?老师昨天也玩了3次,为什么总是拿不到奖呢?

  教师承接孩子的回答,适时拿出魔术袋,引出活动内容:今天我们也来玩两个抽奖游戏,找找为什么总拿不到一等奖,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二、游戏进入学*游戏一:转转盘教师出示转盘:这是转盘,观察一下,上面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在哪里?(如果幼儿只说停在某一种颜色上,继续追问: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教师再次引导孩子用"可能"推断游戏结果,如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教师: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请A组8个小朋友轮流拨动转盘试试看。每个人只转1次,注意观察每一次转动停止后,指针指在哪里?(教师在统计表上帮助记录。)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统计表并讨论: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曾经指过哪里?指着哪里的机会最多,为什么?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扩展5)

——中班英语公开课教案汇总五篇

  一、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活泼好动,基本的英语词汇较丰富,教师将通过创设情景并演示教具,让幼儿在一种自然的表演中感受、理解动词,学*动词,愿意用动作来表现自己所知道的动词。

  二、活动内容

  在游戏的过程中复*已学过的单词并学*新单词,在活动中反复地练*,学*说“What can you do?”并能用“I can…”回答。

  三、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复*已学过的动词,愿意跟随教师一起念儿歌。

  2、能听懂What can you do?并能用“I ca…”回答。

  四、活动准备

  蝴蝶、鸭子、兔子、鱼、狗的图片及头饰。

  五、活动过程

  (一)warm up[热身]Follow Me :

  Follow me, walk stop.

  Follow me, jump stop.

  Follow me, cry stop.

  Follow me, laugh stop.

  Follow me, stand up.

  Follow me, sit down.

  (二)resection[呈现主题]1、复*单词:fly,walk.

  T:Look. What can I do?(做相应的动作)I can fly(walk)。 Fly, fly, fly. I can fly. Walk, walk, walk. I can walk.(边说边做动作)

  T:Now, everybody stand up and follow me. Follow me, fly, fly, fly. I can fly.(walk)(幼儿跟随教师边说边做动作)

  2、通过图片和动作表演让幼儿理解what can it do的含义。

  出示蝴蝶和鸭子的图片:

  T:What can it do? It can ……(做动作等待幼儿回答),Fly, fly, fly, it can fly.

  C:Fly, fly, fly, it can fly.

  3、学*新单词:skip, swim, run

  分别出示兔子、狗、鱼的图片:

  T: What can it do?

  C: It can ……(边说边做相应的动作)

  (三)practice[练*]T:Who is it?(教师随意出示动物图片,幼儿说出相应的单词)

  T:What cait do?(教师出示图片,幼儿做出相应动作并说出It can……)

  (四)reduction[应用]1、请幼儿选择一个小动物,并说出:I’m ……,I can ……

  2、请幼儿选择旁边的一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互相问答:What can it do? It can ……

  六、结束

  放松请幼儿戴好头饰,放音乐边念儿歌边走出教室:Fly, fly, fly, I can fly. Swim, swim, swim, I can swim……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理解“I like…”和“I don’t like…”的中文含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大胆地使用“I like …”和“I don’t like…”的句型。

  3、幼儿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能与小朋友教师进行互动。

  二、活动准备:

  1、蔬菜卡片:carrots, cucumbers,tomatoes,potatoes,peppers(后面贴上双面胶以便于贴在黑板上展示)

  2、5个蛋糕盘子

  3、1个手提篮

  4、1个垃圾桶5、1个爱心,1个哭脸以及哭脸和爱心的`大转盘

  三、活动过程:

  1、问候: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do you do?/Nice to meet you…通过问:“Which colour/fruit/food/season/vegetable do you like best?”引出vegetable:carrots, cucumbers,tomatoes,potatoes,green and red peppers.

  2、询问“What is this?”将蔬菜全部陈列粘贴在黑板上。

  3、教师挎着篮子说“Today,I’m very happy,Iwant to go shopping to buy some vegetable.”走到陈列着蔬菜的黑板前说:“I like carrots, cucumbers,tomatoes,potatoes,peppers”亲一亲蔬菜卡片,并将卡片放进篮子里。

  4、教师将卡片一一从篮子里拿出来,拿出一个放进蛋糕盘子里就说:“I like … yummy!”请幼儿上台表演“I like … yummy!”

  5、教师愁眉苦脸地将盘子里的蔬菜倒进垃圾桶里,边倒边说:“I don’t like…”再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

  6、在黑板上粘贴爱心和哭脸,教师将图片贴到爱心下就很开心的说:“I like …”,将图片贴到哭脸下就说:“I don’t like…”教师任意指出其中一个图片,让幼儿用“I like …”和“I don’t like…”的句型进行表达。

  7、请幼儿上台将喜欢的蔬菜贴在爱心下,不喜欢的蔬菜贴在哭脸下,并用“I like …”和“I don’t like…”将其表达出来。

  8、教师呈现“哭脸和爱心的大转盘”,将蔬菜贴在转盘的周围,转到哪就请幼儿用英语表达出来,再请幼儿上来旋转,进行英语表达。

  9、唱英文歌曲:“Three little bears”,活动结束。

  活动目标:

  1、幼儿大胆的介绍自己的名字。

  2、学*英语单词:

  3、幼儿对英语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

  小猫木偶彩色树叶若干,彩色鱼若干,鱼杆人手一把

  活动过程:

  一、介绍自己

  1、 Hello boy and girls

  2、 Can you introuduce youself?

  3、 Now , I’ll throw thi boll the perso who catch the boll stand u and tell u your english name .

  二、学*颜色

  1、Today We’ll lear the colour.

  “呼呼呼”,北风爷爷来了,他带来了许多树叶,我们来找找都有什么颜色的树叶啊/

  “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啊?(红色)用英语怎么说呢?”

  “再看看小朋友手里的树叶是什么颜色_语怎么说?”

  “谁手里有不同颜色的树叶,用英语说呢?”

  2、在我们把所有树叶都放到MI SUN的箩筐里来,每个树叶拿上来的时候我们一起把他的颜色来说3遍。OK ONE BY ONE !我们请有树叶的小朋友一个接一个的上来吧。COME ON!

  3、“MI SUN 还请来了一个小客人。看看谁来了”。

  “小朋友你们看,我还带来一条彩色鱼,你们想要吗?”

  “那我带你们去,就在前面的小河里。不过你们得说出它们的颜色,是RED YELLOW BLUE ,才可以带走。记住每人只能钓一条。”

  4、钓鱼后集中说出鱼的颜色

  三、放松活动

  小朋友都钓到了鱼,我们和小猫说再见GOODBYE

  唱歌《GOODBYE MY FRIEND》

  一. English name:car,go,go,go

  二. Activity content:

  1.复*身体部位单词,动作单词,颜色单词。

  2.新授car,go,red car,yellow car…

  三.Activity aims:

  1.让幼儿会说car,go,red car...

  2.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英语.

  3.初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Activity materials:玩具小汽车,方向盘若干,地垫若干,小汽车若干,独木桥,磁带

  五.Activity process:

  Step Ⅰ:Warming up

  1. hand(chant) 2.finger(chant) 3.neck(chant) 4.Song

  Step Ⅱ:Game:I like sports(walk,run,jump,fly,hop)

  Step Ⅲ:新授car,yellow car,red car…

  Step Ⅳ:Game: Who is the winner?

  玩法:幼儿自主选择不同颜色的小汽车,让幼儿将小汽车放入同颜色的“停车场”中,速度快者获胜。

  Step Ⅴ:Gameolice and cars

  玩法:幼儿手持“方向盘”,说:car,car,go go go!

  Police 说:one,two,three,four,five,当police 说five 的时候,car 要立刻回到停车场。

  Step Ⅵ:亲子游戏:1.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玩法:两个家长搭成桥,音乐响起时,其他家长和小朋友一起钻过桥,当音乐结束时,被框住的小朋友说:car ,car ,go go go 。

  2.Touch your nose…

  玩法:当老师用英语说身体部位的名称时,小朋友和家长互相指对方身体的部位。

  3.wolf,wolf,几点钟?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2、单词:milk juice tea coffee,学*正确发音并认读。熟悉句型:I like milk.

  活动准备:

  1、闪卡,课件,磁带。

  2、实物牛奶,果汁,茶,咖啡,透明玻璃杯,一次性透明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Hello, everybody! Hello Maggie!

  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 .How about you? I’m fine, too.

  What day is it today?

  Today is Wednesday.

  2、Game: wash your hands! Wash your face!

  Clap your hands! Stamp your feet!

  (二)基本部分:

  Maggie: I am thirty. I want to drink something.

  Let’s go to the fast food.

  1、show fast food picture ,“Oh, this is the fast food.”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汇总5篇(扩展6)

——《掌声》公开课教案(5)份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

  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请小朋友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的生字表。

  2.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准下列字:翘舌音“镇”“骤”“持”“束”“述”,*舌音“残”。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生字并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教学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完美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描述人物外表的语句,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情感的变化,进而感悟到“掌声”的内在意蕴。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去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用心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谐和交融。

  【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会认“麻、症、疾、姿、势、况、镇、绪、述”等9个生字。

  2)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犹豫”4个词语。

  3)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4)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情,学*关爱别人。回报别人的付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发动学生采用比较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活动。

  4)让生互相交流,体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爱,从而理解爱、懂得爱,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鼓励别人;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2)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等方法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情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资料,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述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课前准备:朗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主题。

  一、谈话导入

  1、刚才我们读了单元导读,了解了这组的课文都是以我们为主题的?(爱)这天我们要学*的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题目叫做《掌声》。

  2、板书课题。伸出手,和谭老师一起来写课题。这个“掌”字上面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手”的弯钩写得舒展一点。“声”上面的横长,下面的横(短)。

  3、齐读课题。一起读课题。

  过度:《掌声》这个小故事讲得就是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事情虽小,但读起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二、初读感悟

  1、想读吗遇到困难怎样办?孩子们,借助拼音、查字典、请教别人、多读几遍,这些都是很好的学*方法。老师相信通过努力,你们必须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了就坐端正,开始读吧!

  (同学们,齐读和自由读有什么区别呢?)

  2、随文识字

  (1)同学们刚才读书都十分认真,老师想问一下,你们明白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患上了(屏显:小儿麻痹症)指名读,读流利一点。

  英子正是因为得了这种病,腿脚(落下了残疾)。那里哪个字的读音个性需要注意呀?

  屏显“落下残疾”指名读,正音。

  这个“落”还能读什么音?能组个词吗?

  ()落叶

  ()丢三落四

  ()一共三个读音,但在这个词中读()。用心记才能不出错,再读一遍这个词,看谁能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因为她得过(),腿脚(),所以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屏显:姿势),自己拼一拼,能读准吗指名读。

  屏显去拼音的三个词语认读:去掉拼音了,谁敢领着大家读一读。

  屏显句子:回到句子里,还会读吗?你来试试!我们一起读读。

  (2)骤然间热烈持久

  屏显词语:从你开始,每人一个,领着大家读一读。

  屏显:“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又回到句子中了,请你来读。

  这掌声改变了英子的命运,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

  三、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变化

  1、学*第一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仔细想想,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板书:自卑忧郁或忧郁)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想象一下当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同学们在做游戏。

  生:同学们在唱歌跳舞。

  生: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跳绳。

  生:同学们在尽情地说笑。

  屏显: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引读“当同学们()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