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1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页,对于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目的:通过对比练*,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芒果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石头下降

  瓶子溢出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

  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特点?

  指名回答。那么这一节课就学*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统计图。

  二、学*新课。

  1、出示我国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获得金牌,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2、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

  3、用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分别提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们交流。

  5、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三、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各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评议。教师评价。

  四、练一练。

  在小组内交流分别用哪种统计图合适?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

  折线统计图:明显地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扇形统计图: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3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页,对于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目的:通过对比练*,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芒果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石头下降

  瓶子溢出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4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巩固提高

  基本练*,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  ),它是(  )小数,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2.在○里填上“>”“<”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P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展示问题:

  ①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顺式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师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提出问题。

  2、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3、出示例题:“体积单位的改写”

  4、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P51第一题

  2、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2题。

  3、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3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

  1、引导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2、布置课外预*: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扩展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扩展1)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选【5】份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 “相遇” 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

  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出示例题

  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

  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

  板书:相遇时间

  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 )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 )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 )个(65+70)米,A、B两地相距( )米。

  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方米?

  4.

  列式是( )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题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 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 “相遇” 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

  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出示例题

  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

  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

  板书:相遇时间

  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 )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 )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 )个(65+70)米,A、B两地相距( )米。

  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方米?

  4.

  列式是( )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题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情况进行小结.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先复*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 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导入新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课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课件2]

  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课件4]

  30分米=( )米180分=( )小时

  二,变式类推,深化理解

  1,教学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教学P92 .例5: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该怎样计算

  B,与复*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 P92 .做一做

  *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三,加强练*,深化概念

  1,P93 .4

  §要求说说题目的思路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2,P93 .6

  提问:这两个问题中的标准量相同吗请说说标准量分别是什么

  3,P93 .7

  四,全课小结,抽象概括

  1,本节课所学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五,家作.

  P93 .5,8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扩展2)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范文5份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行四边形:从一组*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引导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为这节课的学*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过渡]:你们见过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跑的都很快,羚羊每分钟跑0.9千米,鸵鸟每分钟跑千米,你知道羚羊和鸵鸟赛跑谁能赢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呢?动手做一做看你能算出来吗?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这时只要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师:对,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依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那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在比较和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由此可得0.9>,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一起: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化成小数是:=4÷5=0.8,0.8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swf”)

  三、课堂练*

  通过练*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6 4÷5=0.8 80÷5=16

  3÷7= 5÷10=0.5 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 = 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 40÷47

  饮料39瓶47 39÷47

  花生8千克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均分给3个人,*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7÷13= =()÷()

  ()÷9= ()÷26=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12÷25= 36÷57= 30÷37= 33÷78=

  7÷13= 74÷14= 77÷13= 78÷97

  3、一个4*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张)

  答:每人分得张饼。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扩展3)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5)份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1

  一、复*目的

  通过对本册内容的系统整理和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进一步学*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复*内容

  1、数与代数

  倍数与因数、分数、分数加减、数学与生活、

  2、空间与图形

  图形面积、组合图形

  3、概率与统计

  可能性的大小、

  4、综合应用

  旅游费用和鸡兔同笼、点阵中的规律和铺地砖

  要求:

  1、熟练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会解决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真、假、带分数,正确互化,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会比较图形的大小,会画基本图形的高,并能正确测量相关线段和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根据呈现情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

  4、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观察前后规律,分析推理的出后续的图形中的点的数量,并会用算式表示。

  重点:

  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数基本性质,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数学与生活。

  难点:

  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策略

  三、班级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两个班,学生总人数是105人。大部分学生爱学*,愿意动脑,学*积极性很高,学*风气较好,尖子生比较少,全年级整体水*一般。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原因较多,如基础差,没有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缺乏主动性,在知识转型时期没有掌握学*方法等等,造成学生学*进步步伐不快,甚至倒退。

  四、复*措施

  1、分类复*,突出重点,并注意在分类复*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练*。

  2、针对不同知识特点,采用相应的练*形式,以便突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口算练*常抓不懈,坚持每节课前2分钟口算练*。

  4、本册内容共分四个版块,每个版块以点带面进行复*,突出重点,讲练结合。

  5、利用四天的时间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各部分知识的练*。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利用各种机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困生。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2

  一、学生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从现有情况看,本人所任教的五年级(2)班优等生开始增加,落后面缩小,其中有8名左右的学生,数学学*还需加强辅导,有4名学生数学学*难度很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数学学*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具有一定的自学、观察、操作、分析、表达、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学*中的发现能力还需培养。

  二、复*内容

  1、图形的变换;

  2、因数与倍数;

  3、长方体和正方体;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6、统计。

  三、复*目标

  通过复*应使学生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进一步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①掌握图形的轴对称、*移、旋转的特征和变化,正确认识这三种图形。

  ②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掌握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③掌握长方体(含正方体)的特征;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求长方体棱长总和、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方法(公式)。

  ④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含带分数),掌握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约分和通分的意义以及约分、通分的方法;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⑤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⑥掌握“众数”的意义及其与“*均数”、“中位数”的联系,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形成以下基本技能。

  ①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②能正确找出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倍数,正确判断100以内自然数中的质数和合数,会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含立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和体积(含容积)。

  ④能正确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约分和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⑤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⑥能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能半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①生活中与“因数、倍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关于长方体(含立方体)的稍有变化的实际问题:无盖(无底)、侧面积(通风管道)、涉及计量单位不同的、转化为质量的、展开图及其设计制作的、拼搭式的、具有等量转化性质的等。

  ③关于求“分率”与分数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分数加减问题(以两、三步为主)。

  ④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分析。

  4、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与自我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树立合作、互帮、集体等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认真复*的良好*惯。

  四、复*形式

  1、结合课本“总复*”分单元复*,适当沟通有关的知识。

  2、对分单元复*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组织针对性复*。

  3、适度综合练*,查漏补缺。

  五、时间安排

  1、分单元复*:6—8课时。

  2、针对性复*:2—3课时。

  3、综合练*:6—8课时。复*时间总体上安排2—3周。

  六、相关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复*的积极性,依靠学生主动复*相关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复*交流、讨论,尽可能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基本知识的复*。

  2、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一些针对性练*。如有关容易引起审题错误的、一题多法的等。

  3、复*中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但注意不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练*中着重培养学生认真答题的态度和一丝不苟解题的*惯。

  4、对于“学*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准备继续通过互帮小组,为其补*最基本的“双基”,不搞“一刀切”,以免影响他们的“心理”。

  5、适当编制一些“发展题”,用以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创造思维”。

  6、重视解题策略的训练,引导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策略能力。

  7、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复*热情,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复*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3

  一、指导思想

  对小学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对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和系统化,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将其与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合作,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有条理、更系统,知识和技能更有条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梳理。

  二、复*内容

  1.数字和代数

  对数字的理解:复*整数、分数、小数的含义,如何读写数字,重写数字,比较大小,等分,沟通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

  数的运算:复*四则运算的含义和计算规则,运算法则和简单算法,初等算术。

  量的计量:审核计量单位,掌握每个单位名称之间的进度,重写名称数量。

  比例与比例:复*比例与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量表的意义、沟通比例与比例的关系、比例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公式和方程:数字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方程。

  2.空间和图形

  图形的理解和测量:*面图形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三维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综述。

  图形的定位和变换:复*对称、*移和旋转,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用数字确定物体的位置,设计图案

  3.统计和可能性:*均数、统计表、统计图和可能性的相关知识。

  4.策略和方法:变换、数形结合、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5.问题解决领域:复*简单问题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解决、方程解决、分数解决、比例知识解决、不同知识解决等。

  三,复*目标

  1.复*巩固第一期和第二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进一步学*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体验复*整理知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复*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5.体验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经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复*重点、难点和重点

  要点:将小学生所学的零散的数学知识系统化,联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填补空白,弥补知识的缺陷;小学渗透思想方法的回顾与梳理。

  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重点:加强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生活性和有意义的数学学*,体现学生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通过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学术状况分析

  这个班有70名学生,包括32名男生和38名女生。总的来说,学生思维简单,听话,学*态度端正,表现稳定。80%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听课*惯、认真做作业的*惯、思考的*惯等。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完成学*任务,学*热情相对较高。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思维不是特别活跃,所以班里尖子生相对较少。中学生比例略高,个别学生思维能力明显慢于同龄人,接受能力也较慢。也有学**惯不特别的,学*困难的学生数量略高且不稳定。所以,班里特别优秀的孩子是指每次考试都能接*满分或满分的人数,约占10%,整体优秀率在43%左右。而当孩子挖掘出最大潜能时,优秀率可以达到57%,失败的人数。

  这个班的学生对小学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基本的图形计算公式,基本问题的解法都有很好的掌握,但也略难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计算中变量的简化问题空间,图形中一些图形表面积和体积变化的问题,分数百分比应用问题的一些变式问题。

  六、复*方法和措施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在复*阶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雕刻部门:

  1、全面掌握教材,对复*的知识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说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使之有条理、系统化,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己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每个复*课需要整理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的抓住要点,串成串,编成网,心中有数,遵循班级区域数学课的复*模式。

  2.抓住重点,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复*效率。

  复*整理小学所有内容,内容很多,但是时间比较少,要注意重点,因材施教,提高复*效率。重点要放在复*学生知识掌握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使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得到适当的简化,以节省刻印的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复*要求。学*上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拓展性的补充问题,满足自己的学*需要。对于学*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解题正确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3.实行双基,精选*题,提高能力,注重学**惯的培养。

  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的相关练*进行巩固和加强。对于计算,应加强学生口头计算、估算和简化计算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核对计算的良好*惯,提高正确率;对于空间和图形的知识,要设置基础练*巩固知识,同时设置变式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解决领域,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类型,强调对问题的考查,分析问题的含义,理解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实践与讲课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体节注重基础知识的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4、全面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

  刚上完新课的时候,我们对班级情况有了透彻的了解,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也想对学生的复*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想知道我的学生经过这段时间的复*,进步到了什么程度。所以,上一次试卷我一直没有评论,打算再考一次,进一步掌握学生情况。

  5.加强教研室的研究,对复*中发现的问题立即进行讨论解决,并在复*课上进行反思。

  我们教研组的另外两位老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复*过程中备课,在反思中遇到问题及时征求意见,进一步提高复*效率。

  在学生方面:

  在复*阶段,学生是复*的主体,是真正的主人。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我首先想到的。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我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和考试评价。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明星奖励制度。比如根据作业组长的统计,每次认真完成作业,素质高的同学得两星,完成作业但不满意的同学得一星,没完成或没带作业的同学不加星;课堂作业干净认真,做的还行的同学在作业本上得了星;上课表现好或者有进步的同学会在黑板上给自己的名字加星星,然后每月统计一次自己班的星星。成绩突出,在考试中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将及时获得奖励。

  2.做好扶贫促优工作。

  首先,老师要冷静,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多鼓励和关心,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很高,相信他不会让老师失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强化同级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欲望,促进不同层次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加强对学*困难学生的辅导,主要是以*距离为主,课堂上多注意,多提问,多督促。上课的时候我们安排组长做小老师给学生辅导,我会在每周的数学小组活动中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对学生基础知识空白的检查和填补,更重要的是,通过个人面对面的交流,我可以更清晰地找到学生思维的冲突点和知识的生长点,加强学生的深度。

  七、复*课表

  (a)知识和技能

  数字和代数:

  1、理解数(3课时)(5、20-5、24)

  2.数字操作(3课时)(5,25-5,27)

  3.数量测量(2课时)(5,28-5,29)

  4.比例和比例(3课时)(5,31-6,2)

  5.公式和方程式(3课时)(6,3-6,5)

  空间和图形:

  1.图形的识别和测量(4课时)(6,7-6,10)

  2.图形定位与变换(1课时)(6,11)

  3.统计和可能性(1课时)(6,14)

  (2)策略和方法(4课时)(6,15-6,18)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学*的主要内容有:方程、公因数和公倍数、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圆和统计的有关知识。

  1、数与计算:本学期数的概念知识较多。如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真分数、假分数、通分、约分等概念,在单项练*中学生完成的正确率相对较高,一旦综合运用错误就较多。计算方面主要学*了解方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因为新教材中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主要介绍的是列举法,所以导致学生在计算时不能很快的找到最小公分母,计算的结果也常不能约成最简分数。许多同学简算的能力不强,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能把整数中的简便算法灵活的迁移到分数中。

  2、空间与图形:本学期学*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推导,学生能所学的知识进行公式的推导,能利用公式进行基本的计算,能计算比较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但是对图形面积以及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学生学*的难点。

  3、统计与概率:本学期主要学*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学生掌握比较好。

  4、实践与综合运用:本学期主要学*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用*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及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题。有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不够,有待于在复*过程中加强。

  二、复*内容:方程

  公倍数与公因数

  (一)数与代数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加法和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 圆

  (三)统计与概率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实践与综合运用确定位置 找规律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复*重难点:

  1、复*重点:概念知识的灵活应用。

  2、复*难点:

  (1)提高异分母分数加减及混合运算的正确率,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2) 灵活计算图形面积的相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复*措施:

  1、在复*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注重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渗透必要的复*方法、数学思想,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复*的效率。

  2、精心设计练*题,注重练*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做到练*适量、适度。

  3、加强口算基础题目的练*和易错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惯减少计算的错误,增加练*的次数。

  4、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复*试卷,采用先做后讲再强调,再反复、变化练*,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注重复*的反馈。

  5、找准问题,分类辅导,分层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有困难的学生多做基本练*,优异的学生尝试拔高练*。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6、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审题、思考的*惯,逐步养成自觉检查的*惯。

  7、建立“一帮一”互助学*小组,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体验到学*的快乐,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参考 5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总体上看,孩子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个别学*不努力的学生,一道非常简单的计算题,都有可能出错。

  二、复*内容

  本册复*内容分为三大板快:

  1、数与运算

  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

  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

  2、空间与图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露在外面的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其实际运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容积计算,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选择;

  能读懂统计图;

  会找出一组数列中的中位数、众数。

  三、复*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2、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与之间的互化。

  3、能正确地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认识简单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计算他们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容积常用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四、复*课时安排

  1、数与运算:3课时。

  (1)、分数乘除法及其混合运算。

  (2)、分数乘除应用题。

  (3)、百分数应用题。

  2、空间与图形:2课时。

  (1)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以及表面积的计。

  (2)长(正)方体体积单位及其单位换算,体积、容积的计算。

  3、统计与概率:1课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扩展4)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计划6篇

  一、复*目标:

  整理本学期以来的学*内容,按知识纵、横向关系进行梳理,构成网络。抓住*时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开展复*。做到课课复*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解决难点。充分发挥复*课---梳理、查漏补缺、进一步发展的作用。期末复*,相对单元复*来说,知识容量来较多、复*时间较短,这就要求我们对复*课需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多而不漏,多而不乱的复*局面。

  二、基本情况分析

  五(1) (2)班现有学生55人。有十几来个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学**惯,但缺乏问题意识。而学困生较多,这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成绩不佳。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惯,课上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及时改错。但也有少数学生惰性强,课上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写作业效率低,不能主动及时改错,部分学生家庭作业完成不理想,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一字不写,家庭作业就是不做,其主要是家长大部分是新居民,工作比较忙,无暇顾及孩子学*。学生在作业上,部分学生较为浮躁,特别是在计算方面,粗心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出现抄错数,写错符号,忘记进位,解决问题列式结果单位括号只写一半等情况。班内还存在独立解决两步、三步应用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不能完整地读完题目,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学*状态很不稳定,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复*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复*内容要点:

  1.小数乘法

  2.小数除法

  3.数对

  4. 简易方程

  5.多边形面积计算

  6.可能性

  7.数学广角

  四、复*方法

  1.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

  4.进行*题练*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

  5.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复*措施

  (一)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情况,制定好复*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惯,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4.复*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转困工作,关注学生的学*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重视复*,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转困措施

  1.对各学困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转化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学困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六、复*时间安排:

  以下复*安排,只是初步的计划,暂时按两周。如果在复*进程中遇到不科学或不合适,要做相应的调整。总之,一切根据学态动向实施复*进程。

  一、复*目标:

  通过总复*,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各单元复*目标与措施:

  1、小数的乘法与除法:

  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要重点复*计算中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复*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理解数量关系,运用运算定律、求结果的*似数,要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解题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处理运算结果。

  2、简易方程:

  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数,列出方程,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方的意义和写法。

  借助等式的性质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提高解方程的技能。

  引导学生抓住题中的数量间最基本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多边形的面积:

  重点复*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记住*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4、观察物体:

  观察的物体以立体几何形体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空间想象等方式来辨认一个和多个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和相对位置。复*时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上。

  5、可能性: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值,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原则。另外再补充相关练*对中位数等概念进行复*。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马上进入复*阶段,本册书知识点多,需要学生掌握、理解、识记的也不把这些系统化地进行复*,为使有所成效,特制定复*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38名学生,学生上课能主动回答问题,课后能积极完成作业,开始动脑想问题了,但是后进生还较多,大约有十五、六个左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也改变不了我的上进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为了学生……

  二、复*内容: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

  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解简易方程,求多边形的面积,这三个知识点的训练做到人人过关。循环小数及写法,多边形面积公式,方程及解,中位数求法,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等号码的含义,这些基本概念要加强识记,灵活做题。

  2、注重在做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解决问题时的“进一法”“去尾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等可能性事件及数的组合问题,这四方面的题型,应有所侧重,变换不同的题型,使班内中等以上的同学都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细小知识点的题也不能放过。

  在做题的过程中,遇到体现书中小知识点的题,给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出类似的题进行练*,使学生确实掌握。

  4、书上的练*题需重做加深理解。

  用配套试卷进行考试练*,为此在复*时,仍要坚持做作业,记知识点,做典型题,写考后反思。

  三、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

  侧重“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转换”、“用字母表示公式、运算定律、常见数量关系、数量。”(继续每天一练。)

  2.应用题训练:

  内容:三步应用题、少量两步应用题、图形面积综合题、用方程解应用题。

  3.简算训练:

  内容:小数乘除法一些常见的简算方法。

  四、复*课时安排

  小数乘除法:7课时

  简易方程:6课时

  多边形面积:4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2课时

  数学广角:1课时

  总复*:4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参考书为指导,以人教版第九册内容为依据,结合我班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按知识纵、横向关系进行梳理,构成网络。抓住*时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开展复*。做到课课复*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解决难点。充分发挥复*课---梳理、查漏补缺、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二、复*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扩展5)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计划 (菁华5篇)

  一、复*目的

  通过对本册内容的系统整理和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进一步学*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复*内容

  1、数与代数

  倍数与因数、分数、分数加减、数学与生活、

  2、空间与图形

  图形面积、组合图形

  3、概率与统计

  可能性的大小、

  4、综合应用

  旅游费用和鸡兔同笼、点阵中的规律和铺地砖

  要求:

  1、熟练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会解决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真、假、带分数,正确互化,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会比较图形的大小,会画基本图形的高,并能正确测量相关线段和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根据呈现情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

  4、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观察前后规律,分析推理的出后续的图形中的点的数量,并会用算式表示。

  重点:

  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数基本性质,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数学与生活。

  难点:

  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策略

  三、班级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两个班,学生总人数是105人。大部分学生爱学*,愿意动脑,学*积极性很高,学*风气较好,尖子生比较少,全年级整体水*一般。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原因较多,如基础差,没有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缺乏主动性,在知识转型时期没有掌握学*方法等等,造成学生学*进步步伐不快,甚至倒退。

  四、复*措施

  1、分类复*,突出重点,并注意在分类复*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练*。

  2、针对不同知识特点,采用相应的练*形式,以便突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口算练*常抓不懈,坚持每节课前2分钟口算练*。

  4、本册内容共分四个版块,每个版块以点带面进行复*,突出重点,讲练结合。

  5、利用四天的时间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各部分知识的练*。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利用各种机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困生。

  一、复*目的

  通过对本册内容的系统整理和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进一步学*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复*内容

  1、数与代数

  倍数与因数、分数、分数加减、数学与生活、

  2、空间与图形

  图形面积、组合图形

  3、概率与统计

  可能性的大小、

  4、综合应用

  旅游费用和鸡兔同笼、点阵中的规律和铺地砖

  要求:

  1、熟练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会解决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真、假、带分数,正确互化,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会比较图形的大小,会画基本图形的高,并能正确测量相关线段和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根据呈现情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

  4、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通过观察前后规律,分析推理的出后续的图形中的点的数量,并会用算式表示。

  重点:

  倍数与因数的相关概念,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数基本性质,计算基本图形的面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数学与生活。

  难点:

  熟练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准确进行分数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回设计方案。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策略

  三、班级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两个班,学生总人数是105人。大部分学生爱学*,愿意动脑,学*积极性很高,学*风气较好,尖子生比较少,全年级整体水*一般。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原因较多,如基础差,没有培养良好的学**惯,学*缺乏主动性,在知识转型时期没有掌握学*方法等等,造成学生学*进步步伐不快,甚至倒退。

  四、复*措施

  1、分类复*,突出重点,并注意在分类复*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练*。

  2、针对不同知识特点,采用相应的练*形式,以便突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口算练*常抓不懈,坚持每节课前2分钟口算练*。

  4、本册内容共分四个版块,每个版块以点带面进行复*,突出重点,讲练结合。

  5、利用四天的时间进行综合训练,强化各部分知识的练*。

  6、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利用各种机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困生。

  又进入了这个学期的尾声了,为了帮助学生们做好期末复*工作,今天特地制定了复*计划,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学生考出好成绩。

  一、指导思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扩展6)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认真钻研教材、准确传授知识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首先认真学*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生学*情况,科学布置有递次的作业,满足优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于后进生作业经常采取面批,精心辅导,有一部分学生进步神速。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回家上几楼?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购买涂料、地板砖、沙石料等涉及用钱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火柴盒、实地调查运动场上的沙坑,还有粉刷教室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火柴内、外盒材料的计算”、“要把沙坑填满,需要购买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们应该买多少涂料?”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四. 怎样把握学生的学*起点

  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六、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

  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二)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要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方式,这种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本节课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了*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旧引新,衔接自如。

  充分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纵观本节课,处处都充满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数学学*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的吸收课本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两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而教师也真正起到了一个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认识小数”是新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小数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适度的讲解,这样的设计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小数这节课时,我把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我反思,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联系生活,调动认知。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商品价格。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并由此总结归纳小数的读法。

  二、由易到难,充分体验。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学*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我通过创设测量和购物的情境(课前让沈佳浩、孙静等分组进行测量和购物,把数据记录下来),把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外一种写法。在组织教学时,我注意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讲练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围绕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零点几),我设计测量书桌、认识尺上的小数、根据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写小数、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应的小数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获得对小数的直观经验,丰富对小数的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表示成零点几,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围绕第二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几点几),我先是让学生认识0.3元,感知3角还可以写成0.3元。我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其次是认识1.2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之所以采用价格问题作为学*素材,正是基于学生对价格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从“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义。接着是认识3.5元,这是对形如几点几的一位小数的再次认知,强化了对小数的认识。

  以上几个层次,由易到难,很好地突破了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这一教学难点。一堂课下来,即使像学困生王云、赵麟等也能认读小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点阵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2到83页尝试与猜测部分的教学内容。从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本课属于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但从整个小学教学内容看,本课是在四年级下册探索数图形、摆图形所需小棒数量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与形的规律,为今后学*五年级下册的探索物体堆放中的规律、六年级上册的探索数与形的规律、看图找关系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究。问题是探索的基础。上课伊始,我就提出了两个问题:⑴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⑵每个点阵有什么规律?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寻找规律。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现规律,如在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寻找到其中的点阵规律,虽然,在“1×1,2×2,3×3,4×4,……n×n”的方法与“1,1+3,……,1+3+5+7+……+(2n-1)”的方法思考方式不同,但对学生而言,都是他们自主探索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肯定不同学生的探索成果,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例如,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把点阵中点子的数量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这种联想,对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种思想,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扩展7)

——一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实用五份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分与合。

  2、复*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在实际应用的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

  教学对策:通过分类练*,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7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自己填写。

  交流:

  7可以分成1和6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4和3

  7可以分成5和2

  7可以分成6和1

  巩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做手指游戏。

  修改:组织学生同桌两人进行对口令游戏。

  二、口算。

  学生自己计算。

  交流答案。

  三、在()里填上大于、小于、等于。

  指点:要先计算,再比较。

  学生做题。

  交流:

  四、同数写算式。

  学生自己写,

  写后交流。

  五、看图写算式。

  观察第一张图,你发现了什么?

  总共有17枝铅笔。

  右边有7枝。

  求什么呢?

  求左边的盒子里有几枝?

  怎么列算式?

  17-7=10

  完成其余各题。

  六、解决问题。

  1、填表格

  红旗

  风车

  原来有

  14面

  17个

  送给幼儿园

  4面

  10个

  还剩

  ( )面

  ( )个

  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红旗原来有14面,送给幼儿园4面,还剩几面?

  求还剩几面怎么列算式?

  14-4=10

  学生自己把表格填好。

  2、应用题。

  1)书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4个,一共有多少只?

  2)原来有19只,卖掉了9只,还剩多少只?

  3)红萝卜和白萝卜一共有8个,红萝卜有0个,白萝卜有几个?

  4)原来幼只帆船,又开来了3只,现在有多少只?

  5)树上有4只猴子,树下由只猴子,请你写出4道算式。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分类复*

  3+4=7

  4+3=7

  7-3=4

  7-4=3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6页“整理和复*”第1~3题,练*十二的第1~4题、第6题,整理和复*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提示:

  这节课主要是复*整理“11~20各数”的分成、意义等,有关计算不是重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巩固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巩固认识“个位”、“十位”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算式。

  3. 初步感知整理和复*的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熟练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的用法,练*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知“整理和复*”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生每人准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法、复*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谈话法: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下这几天我们都学会了什么?指名说。

  师生补充评议。

  师:这节课,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复*一下这些内容,这样能让大家更熟练的掌握这些知识,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板书课题:整理和复*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这是复*课,暗示他们体会复*课和新学课的不同处,体会复*整理课可以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学*效益”很好、“非常重要的课型”。

  复*导入法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也可以学生看书,回忆本单元的内容。

  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第一部分内容:认识11~20各数。教师板书:整理与复*

  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刚才---同学的说他一口气吃了19颗糖,妈妈说她吹牛说大话。你们觉得这是真的吗?

  学生猜测。教师回答:他吃的是一种很小颗粒的糖,你看,(教师展示)一小袋有10颗,另一小袋是9颗,一共是多少颗?

  师:---同学的回答又准确又完整,我可以送你1袋糖。请下课后到老师这里来领取。请其余同学向他学*。……

  二、探求新知

  1.教学课本66整理与复*第1题“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出示第1题的图,学生观察,这些同学他们都会什么?你会吗?你还会些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明了学情。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的情况,师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例如

  师:谁会从20数到11? 11和20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小于号怎么用?1个十3个1组成什么数?1个十7个1组成什么数?16是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13+6怎么算?17-4怎么算?……

  练一练:完成课本练*十二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1题的第(2)小题难度大一些。师提示,哪两个数之间差2?再让学生完成。

  完成后让师生一起订正。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量提供学生思考时间,表达机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良好发展空间。

  2、教学课本“整理与复*”第2题:拨一拨,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很少出错,你们真聪明。

  现在我们来解决第2题。

  师出示计数器:问这是什么?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上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这个位置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

  谁来拨出12? 谁来说一说12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谁来拨出14?谁来说一说14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

  完成课本67页第4题。

  师介绍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设计意图】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类型的任务,速度快,效果好。而如果让学生分角色合作来做的话,师不怎么好组织,耗费的时间更长,感觉没有必要。

  三、巩固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复*,这些知识我们更熟悉了,是吗?不过学会了,我们还要会使用他们解决一些题目。

  完成课本67页第6题。

  第6题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师指导合作过程:学生甲说一个十几的数,学生乙说4到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哪些同学值得你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教案优选【5】份(扩展8)

——新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优选【五】篇

  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5、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

  2、重视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在练*中必须重视问题结构的训练。

  3、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

  4、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6、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学生基本情况简析:

  五年级有学生11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数学的兴趣较高。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新课改理念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兼顾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四年实验教材的使用,已经比较*惯于新教材的学*思路和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本事和实践本事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年级的提高,资料的加深,孩子们已呈现出了两级分化的趋势。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六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学生对整数有必须的认识、会计算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的主要资料有: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这些知识的学*是以后学*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矗本单元具体安排了6个情境:在“数的世界”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倍数与因数,并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探索活动(一)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学生将学*找因数的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解决问题经过本单元的学*,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明白2,5,3的倍数特征,了解奇数和偶数。在探索非零自然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在学*本单元资料前,学生一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分数进行再认识,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矗

  经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中部分与整体的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在1—100的自然数内,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本单元学*的主要资料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经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能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本单元学*的主要资料有:*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及相应面积的计算。根据学生学*的特点,本单元具体分为6个情境:在“比较图形的面积”中,主要是一方格纸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地比较各种不一样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有多种方法;在“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中,经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会画图形的高;在“探索活动(一)”“探索活动(二)”“探索活动三”中,教材首先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相应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探索所求图形的面积。在利用不一样方法进行转化后,教材引导学生比较转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以启发学生得出计算*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方法,并用语言和符号加以表达。最终,利用探索到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前面提到的以及一些新的实际问题。

  经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体会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认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经历探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数学探索的经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本单元的主要资料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及一些趣味的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了*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组合图形,一方面能够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本单元安排了2个情境: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让学生探索如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基本图形;在“探索活动”中,主要学*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经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估计一些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校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校

  本单元学*的主要资料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了游戏公*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数来描述可能性的大校本单元安排了两个情境:在“摸球游戏”中,经过摸球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会用分数表述摸球活动中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设计活动方案”中,主要是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指定的条件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

  经过本单元的学*,学生明白能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的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资料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资料,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本事。

  经过本册教材的综合应用活动,学生应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应验和策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主要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供给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忙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经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数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构建自我的数学意义,让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4、加强估算(测)本事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

  5、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学生课堂倾听本事和独立作业等良好学**惯的培养。

  6、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供给能够促进不一样学生共同提高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7、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理论学*),提升教学理念和改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供给学生熟悉的情境帮忙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和交流。使学生逐步构成良好的数学学*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为今后的学*能够奠定良好的学*基础。

  二、班级情景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本事贴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必须的学**惯,有良好的学*态度,学*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本事有必须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本事、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教师的教导,可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本事;对那些学*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忙,使其树立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惯,并同时提高学*成绩。

  三、教学资料和教学重点

  本册教学资料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位置、多边形的面积、可能性、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在具体情景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整数)表示位置。

  4、探索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并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在具体情景中,经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经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6、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本事。

  7、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写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五、主要教学措施

  1、加强学*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本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成绩。

  4、多创设学*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疑难问题,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伸。

  7、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66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30人。我认为五年级学生基本具有必须的自我管理本事和自学本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经过自主、合作学*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的本事。有个别学生自觉性不够,学*态度还需不断端正,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必须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学**惯,各种学*数学的本事,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确定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轴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给定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明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经过回顾整理,能系统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系统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经过回顾整理,巩固已构成的一些计量单位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空间与图形

  1、经过观察、操作等方法,认识圆;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提及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圆柱、圆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过回顾整理,比较系统的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熟练地计算这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统计与概率

  1、借助具体实例,认识众数、中位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宜的统计量来描述、分析数据,并能作出合理的推断。

  2、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明白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经过回顾整理,系统掌握统计图表、统计量及可能性等有关知识。

  实践与综合运用

  1、在综合应用中,加深对百分数、所学几何形体体积的理解,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二)数学思考

  1、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及解比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概括本事和抽象思维本事,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2、经理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抽象、概括、推理等本事。

  3、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计算等数学活动,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4、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统计量描述数据、做出推断,发展统计观念。

  (三)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百分数、比例、比例尺等知识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圆的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能综合应用简单几何形体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构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本事。

  4、在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类比和猜测等数学活动,学会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5、在探索、解决具有必须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

  1、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3、在数学学*活动中,构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本事。

  (五)语言文字

  1、教师用普通话讲课,准确度的运用数学语言。

  2、规范板书,注意三字一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编写,除坚持和延续了青岛版教材的良好传统,既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的编排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知识、凸显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本册教材资料共有七个单元,分别是完美的图形圆、山东假日百分数、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欢乐足球界比例尺、我们长大了统计、回顾整理总复*。教材注重了各单元资料的搭配与组合,知识整合,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在让学生学*新知识时,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经过观察、时间、探索、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构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便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构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方法。总复*系统、全面的回顾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忙学生建构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教学重点:百分数应用题、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以及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圆、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圆规、圆周长公式推导操作材料、圆面积公式推导操作材料、百分数意义操作材料、圆柱体圆锥体体积公式推导操作材料等。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活动之中。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本事:本学段学生的知识、本事、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能够经过下头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供给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计算应用题的练*。

  5、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6、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构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7、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本事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供给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8、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本事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本事和创新本事。

  9、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构成教育合力。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经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景,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10、注重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与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头正、身直、胸舒、臂*、足安;握笔姿势:右手执笔,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握住笔杆的下端,离笔尖约一寸左右,笔杆的上部斜靠在食指的根部。笔杆与纸面约呈现45角。

  11、坚持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多读书,读好书,加强理论与业务学*,提高自我的基本本事。坚持进行小课题研究,提高自我的教学素养。

  五、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共安排75课时,另有5课时的机动时间。

  一、完美的图形圆8课时

  二、山东假日游百分数14课时

  三、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10课时

  四、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10课时

  五、欢乐足球比例尺8课时

  六、我们长大了统计7课时

  七、有关实践活动安排及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本学期共安排两个综合实践活动:水与冰、让学校绿起来。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28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动机,进入最佳学*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负数的初步知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四则计算,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周期现象。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公顷与*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离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整理与练*等栏目与版块。

  1、数与代数领域(第1、3、4、5、6、8单元)

  本册教材在一至四年级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整数的四则计算,并能应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册教科书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这些内容涉及学生认识数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过的整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能为系统地学*分数只是做好准备。

  此外,安排探索和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思维水*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空间与图形领域(第2、7单元)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面积概念,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为学生进一步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通过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能进一步深化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促进对几种基本图形特征的认识。以前教学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只能计量相对较小的*面图形和物体表面的面积,用来计量土地面积就显得很不方便。为此,本册教材安排教学公顷和*方千米,既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面积单位,也有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3、统计与概率领域(第9单元)

  本册教科书安排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图相比,复式统计表、图的容量大,能同时呈现更多的数据信息。教学复式统计表、图以后,学生就能对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现象与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这对于学生统计能力的提高以及统计意识的增强是极有益处的。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面积是多少校园的绿化面积了解周围的家庭)

  (1)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

  《面积是多少》里的“分一分 数一数”与“移一移 数一数”渗透了初步的等积变形思想,为进一步探究多变性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校园的绿化面积》中的“想想算算”重点安排了“割补”的方法把稍复杂的*面图形转化成常见的基本图形的内容。

  (2)更加重视实际应用。

  《面积是多少》里估计树叶、手掌等物体表面的面积;《校园的绿化面积》中测量、计算草坪的面积、设计花圃;《了解周围的家庭》分别为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设计的便于操作的调查活动等,都十分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引导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数学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册教材还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十几则“你知道吗”和8到思考题,目的在于增加数学内容的弹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①通过合理的分类,并借助直观,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与0的关系。

  ②要借助直线上的点,使学生初步体会负数的大小。

  ③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完整过程。

  ④把握探索小数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路。

  ⑤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⑥要鼓励学生画图列举寻找规律。

  ⑦理解用计算器探索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活动线索。

  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⑨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逐步丰富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

  ⑩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2、基本技能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活动、学*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 准确计算,引导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