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09 00:00:00 教案,大班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

  设计意图:

  前一次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寻找了找蚂蚁,把好吃的饼干喂给蚂蚁吃。在喂食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特性,他们纷纷叫道:“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只蚂蚁来搬饼干,如果它搬不动的话它就会去再叫一些蚂蚁来一起搬。”“老师,我和浩浩喂的地方不同,蚂蚁也不同,不是同一窝的。”“老师,大的蚂蚁搬食物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搬的。”……

  后来的几天,在户外游玩时,总会有一些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观察蚂蚁,喂食蚂蚁,与蚂蚁嬉戏……

  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教师觉得是一个可以生成活动的机会。小小的蚂蚁,教育契机却是很大。喂食蚂蚁,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当教师将记录纸交予孩子时,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在记录中尝试通过记录探索奥秘的方法,他们能在记录中了解蚂蚁的更多一些特性。教师此次预设的目的不是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在这次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探索、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会探索。

  本次活动,教师设想了3个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逐步了解蚂蚁觅食特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记录发现秘密。

  活动目标:

  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

  2、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

  师:最*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

  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

  二、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

  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

  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

  2、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3、尝试表现蚂蚁王国中有趣的生活情景。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范画一张(上面有用白色油画棒画的蚂蚁),自制魔术棒一支(在水粉笔的另一头贴上一颗星星)。

  2、每组一张白纸,油画棒人手一份。

  3、蚂蚁图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杨老师就把它变出来好吗?(变出小蚂蚁)

  2、哦!原来我们的新朋友是蚂蚁,请小朋友看看蚂蚁是什么样的?

  二、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1、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

  2、蚂蚁的身体有几部分?那三部分?(肯定幼儿的描述,同时给出科学的名称---头、胸、腹三部分)

  3、蚂蚁的头上长了什么?(一对触角、眼睛、嘴巴)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请幼儿点数)

  小结:原来小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体上长着六条腿。

  5、师:小蚂有不同的颜色,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蚂蚁呢?(棕色、黑色、白色)

  三、了解蚂蚁生活*性。

  1、蚂蚁的食性

  师:原来蚂蚁有不同的颜色,你们知道小蚂蚁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

  (只要能吃的它都吃)

  2、触角的作用

  有一天,有一只小蚂蚁出去找吃的,它刚出去没多远就找到一块大蛋糕,可是这块蛋糕比蚂蚁大,它怎么也搬不动。!!它想请它是好朋友来帮忙,可是蚂蚁又会说话,哪它会怎样告诉它的好朋友它需要帮助呢?(用触角)

  3、蚂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蚂蚁请来了朋友帮忙一起把这块蛋糕搬回去,“一二、一二。。。。咦!家往哪里走了,小蚂蚁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你们想想它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和的家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哦!蚂蚁有特殊的本领,每次蚂蚁离开自己的洞穴去外面找食物的时候,它就会释放一种气体叫“信息素”,所以不管蚂蚁离开自己家多远,都会跟着这个气味找到自己的家。

  4、蚂蚁的家

  (1)师:蚂蚁闻着气味回到了自己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蚂蚁的家在哪里?它是家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2)蚂蚁是一个人住呢?还是很多人住?(群居)蚂蚁喜欢群居,它们的家会有什么样的建筑(育婴室、国王的宫殿、储藏室 、休息室等等)

  5、蚂蚁的分工

  蚂蚁的家真大呀!那你们知道蚂蚁的家里都有谁吗?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的!(分别引出母蚁、父蚁、工蚁、兵蚁)

  母蚁(蚁后):蚂蚁家族中体形最大的,蚁后原先有翅膀,生完蚁宝宝后它的翅膀就会脱落。

  父蚁(雄蚁):它有翅膀,它的工作是等待飞行,和母蚁繁衍。

  工蚁:负责找寻食物,照顾蚁宝宝。

  兵蚁:负责保护蚂蚁家,防止敌人来侵入它们。

  小结:原来蚂蚁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人们都喜欢叫它“蚂蚁王国”。

  四、蚂蚁王国。

  蚂蚁王国里真热闹呀!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设计一个热闹的蚂蚁王国好吗?

  1、交待绘画步骤。

  2、幼儿作画。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蚂蚁是群居动物,了解蚂蚁的家庭成员以及分工合作的生活。

  2、对蚂蚁的家庭分工合作现象感兴趣。

  3、能分辨出蚂蚁会吃的食物。

  活动准备:

  视频、幻灯片

  活动重难点:

  知道不同的蚂蚁有不同的分工。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主角,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我请来了一群神秘的小客人。老师讲一个谜语,宝贝们猜一猜它们是谁。

  谜语:它有一对触角,个子不大,能量不小,能搬粮食,会打地道。

  幼儿回答:蚂蚁。

  2、师:你们都见过蚂蚁吗?你见过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展示蚂蚁身体结构图,给幼儿介绍。

  3、师:你们见过的蚂蚁是什么颜色的?小结:我们见过蚂蚁大多数都是黑色的,其实有很多种颜色的蚂蚁,是因为那几种颜色的蚂蚁很少,我们就没有看到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些什么颜色的蚂蚁。

  二、播放视频,引出课题,大体了解蚂蚁的生活和分工。

  1、师:我们熟悉了蚂蚁是什么样子之后,让我们来看看小客人在做什么。播放视频至搬箱子之前。

  2、师:宝贝们,蚂蚁一家在做什么呀?

  你们猜他们把食物搬去哪里?

  你们见过蚂蚁的家么?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它们去蚂蚁的家参观一下。

  继续播放视频至结束。

  三、通过关于蚂蚁工作的提问,引出蚂蚁的分类。展示课件,让小朋友了解和认识蚂蚁的分类。

  1、师提问:宝贝们,蚂蚁家里的蚂蚁多不多,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吗?因为它们是群居动物。那你们看见蚂蚁在做哪些事情?

  幼儿回答:蚂蚁做的不同事情。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结合课件讲解蚂蚁的分类。

  兵蚁:负责警戒及保护其他成员。

  工蚁:主要劳动者,搬运食物和养育小宝宝。

  蚁后:负责生育小宝宝,是蚂蚁妈妈。

  雄蚁:负责生育小宝宝,是蚂蚁爸爸。

  四、对幼儿提问加深他们对这几种蚂蚁的认识。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幼儿园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蚂蚁》教案1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态度和科学。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幼儿园大班科学《蚂蚁》教案2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态度和科学。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幼儿园大班科学《蚂蚁》教案3

  设计意图:

  蚂蚁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它小小的身体有巨大的能量,我们都非常佩服蚂蚁的毅力。为了引导幼儿初步探究和认识蚂蚁的特征和生活*性,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对探究蚂蚁的生活*性和特征感兴趣。

  2、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

  3、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蚂蚁的外部特征和生活*性。

  难点: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视频、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

  变魔术: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新的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认识它吗?(幼儿闭上眼睛,快速画出小蚂蚁,激发兴趣)

  二、游戏活动准备。

  1、交流:关于蚂蚁,你知道什么?(幼儿根据以往经验和之前所了解的关于“昆虫”的知识,相互交流)

  2、师小结。

  3、观看视频,了解蚂蚁的生活*性。

  (1)幼儿探索蚂蚁的实性、触角的作用、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蚂蚁的分工及蚂蚁的家。

  (2)幼儿自由表述。

  (3)师小结(可引导幼儿一同进行)

  食性:能吃的都吃,尤其喜欢甜食。

  触角作用:交流。

  如何回家:释放“信息素”气体,从而跟着气味找到家。

  分工:母蚁、义蚁、工蚁、兵蚁。

  蚂蚁的家:群居。

  三、游戏活动过程。

  1、游戏:我是小蚂蚁。

  玩法:幼儿和教师头戴蚂蚁头饰,扮蚂蚁。“蚂蚁妈妈”点兵点将,点到哪只小蚂蚁,哪只小蚂蚁上前自我介绍。

  2、游戏:小小蚂蚁我最棒

  将幼儿分成六人一小组,由蚂蚁妈妈提出问题,小蚂蚁抢答,答对的蚂蚁得到“饼干”一块,最后一起统计,得到“饼干”最多的小组获胜。

  四、游戏主题延伸:

  跟着“蚂蚁妈妈”一起去户外找找小蚂蚁,发现它们更多有趣的事情吧。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有趣的蚂蚁大班科学教案 (菁华3篇)

有趣的蚂蚁大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大胆猜测、动手操作,知道有哪些食物会吸引蚂蚁。

  2.养成仔细观察、乐于探究的*惯。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前期开展过有关蚂蚁的一些活动。

  2.和幼儿讨论过蚂蚁喜欢吃什么。

  物质准备:

  糖果、饼干、水果、饭米粒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导入,猜测激趣。

  1.前几天,我们有些小朋友在娃娃家的垫子上面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蜻蜓,蜻蜓把什么吸引来了?(蚂蚁)“咦!为什么死去的蜻蜓会吸引小蚂蚁呢?”

  2.除了死去的蜻蜓,还有哪些食物会吸引小蚂蚁呢?为什么?

  3.出示记录表。师:今天老师为小蚂蚁准备了好多食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集体观察记录表)

  4.集体记录:这么多的食物,你觉得哪些食物会吸引小蚂蚁呢?将你的小贴花贴在“我的猜想”这一栏里面,每个小朋友可以猜2—3种。

  二、寻找蚂蚁,动手验证。

  1.师:我们开始做实验,把你猜想的食物放到地上,然后观察能不能吸引小蚂蚁过来,还可以比一比哪种食物吸引的蚂蚁多。

  2.幼儿自由寻找蚂蚁并尝试用食物吸引蚂蚁。

  ⑴请幼儿把准备的食物尝试吸引蚂蚁,并观察蚂蚁。

  师幼共同寻找蚂蚁,并用手中的食物去吸引蚂蚁。

  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要耐心等待一会。

  ⑵个别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师*流,拓展延伸。

  1.集体验证实验结果。

  师:哪些食物成功吸引到了小蚂蚁?我们可以在这个食物下面做什么标记?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种食物可以吸引小蚂蚁。

  2.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原来有这么多的食物会吸引小蚂蚁,除了这些食物还会有哪些食物吸引着它们呢?请小朋友回家以后或者利用户外活动时间继续来做小实验,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最后庄老师提醒大家,因为小蚂蚁它也是有生命的,请大家*时观察它们的时候、做实验的时候都不能够伤害它们,要保护它们!

有趣的蚂蚁大班科学教案2

  目标:

  了解蚂蚁的生活*性。

  准备:

  1、饼干屑、糖、调味品、饭粒等

  2、记录用的纸、笔、

  3、蚂蚁的课件、黑纸、瓶

  过程:

  一、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到屋外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二、观察蚂蚁的动态并记录

  1、观察什么地方蚂蚁最多?蚂蚁在干什么?

  2、记录各自的发现。

  三、交流各自的发现。

  1、交流各自发现蚂蚁的情形。

  2、讨论蚂蚁各自有没有家,他们会把找到的食物怎样搬运?他们怎样通知朋友?

  三、观看课件后了解,了解蚂蚁的生活*性。

  四、延伸活动:小实验“蚂蚁造家”。

  将几只蚂蚁放在装土的瓶子中,先观察瓶中的土是怎样的?然后用黑纸将瓶包住,数天后观察土里的变化?

有趣的蚂蚁大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找找、看看、说说、做做中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小蚂蚁。

  2、初步了解蚂蚁的特征、生活的地方及喜欢吃的东西。

  活动准备:

  提前请幼儿准备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糖果、饼干等),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1、你为小蚂蚁准备了什么吃的?

  2、小蚂蚁住在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给它们带去好吃的。

  二、找蚂蚁

  1、带领幼儿到小区公园,请幼儿找一找小蚂蚁

  2、你在哪里看到了蚂蚁?。它是什么样子的?

  三、喂蚂蚁

  1、请幼儿把准备的食物给蚂蚁吃,看看蚂蚁最喜欢吃什么?

  2、引导幼儿与蚂蚁说说话。

  如:小蚂蚁快来尝一尝;好吃吗?等小蚂蚁好像说了什么?(真好吃,谢谢)

  3、你还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请幼儿走走看看蚂蚁最喜欢吃什么?

  四、与蚂蚁说"再见",带幼儿回园,教师进行小结。

  活动反思: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从身边生活开始。对于幼儿来说,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不是目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本次活动,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围绕活动重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按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提供支持性的操作材料和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爱吃的食物,即在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范文五份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1

  设计意图:

  蚂蚁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小动物,它小小的身体有巨大的能量,我们都非常佩服蚂蚁的毅力。为了引导幼儿初步探究和认识蚂蚁的特征和生活*性,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对探究蚂蚁的生活*性和特征感兴趣。

  2、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

  3、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蚂蚁的外部特征和生活*性。

  难点: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视频 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

  变魔术: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新的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认识它吗?(幼儿闭上眼睛,快速画出小蚂蚁,激发兴趣)

  二、游戏活动准备.

  1、交流:关于蚂蚁,你知道什么?(幼儿根据以往经验和之前所了解的关于“昆虫”的知识,相互交流)

  2、师小结。

  3、观看视频,了解蚂蚁的生活*性。

  (1)幼儿探索蚂蚁的实性、触角的作用、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蚂蚁的分工及蚂蚁的家。

  (2)幼儿自由表述。

  (3)师小结(可引导幼儿一同进行)

  食性:能吃的都吃,尤其喜欢甜食。

  触角作用:交流。

  如何回家:释放“信息素”气体,从而跟着气味找到家。

  分工:母蚁、义蚁、工蚁、兵蚁。

  蚂蚁的家:群居。

  三、游戏活动过程。

  1、游戏:我是小蚂蚁。

  玩法:幼儿和教师头戴蚂蚁头饰,扮蚂蚁。“蚂蚁妈妈”点兵点将,点到哪只小蚂蚁,哪只小蚂蚁上前自我介绍。

  2、游戏:小小蚂蚁我最棒

  将幼儿分成六人一小组,由蚂蚁妈妈提出问题,小蚂蚁抢答,答对的蚂蚁得到“饼干”一块,最后一起统计,得到“饼干”最多的小组获胜。

  四、游戏主题延伸:

  跟着“蚂蚁妈妈”一起去户外找找小蚂蚁,发现它们更多有趣的事情吧。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2

  活动目标:

  1、学*用轮廓线表现蚂蚁的结构,并通过头和身体的方位变化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

  2、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对蚂蚁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蚂蚁的家"、红黑蓝三色粗细笔。

  2、欣赏作品三张:蚂蚁搬花生、蚂蚁宴会、蚁后生宝宝。

  3、展示板背景:蚂蚁过冬。

  活动过程:

  一、导人情景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动物们开始准备过冬了。每种动物都有自己过冬的好办法。今天我们来做地下考察队,一起走到地下去访问小蚂蚁。

  二、欣赏讨论

  1、出示背景"蚂蚁过冬"。

  小蚂蚁的家在地下的洞里,一个蚂蚁洞有许多洞穴,四通八达,进出非常方便。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小蚂蚁的家里去看一看,好吗?

  2、打开一号家。

  这是一群工蚁的家,工蚁们在干什么呢?(工蚁们在搬一颗花生)小蚂蚁搬的花生怎么这么大?(因为我们人很大,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小,可是小蚂蚁很小,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大)这么大一颗花生,工蚁们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头顶,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还有的用手拉)你认为哪个工蚁用的力气最大?(用头顶的工蚁)(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蚂蚁的身体哪一部分不是用图形来画的?(身体部分是用弯弯曲曲的线来画的)蚂蚁有三对足,第一对足是从头和身体连着的地方长出来的,就像人的手一样;第二对足是从腰间长出来的;第三对足是从身体下面长出来的。腿是笔直的吗?(弯弯的,前腿朝后弯,后腿朝前弯。)大家一起用力气,这群勤劳的工蚁从秋天开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还可以搬什么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虫子等)现在家里的食物堆得满满的,足够蚂蚁们吃上一个冬天了。

  3、打开二号家。

  这是一群兵蚁的家,兵蚁们正在举行宴会,它们是怎样开宴会的呢?(它们坐在桌子边,有的蚂蚁举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着的蚂蚁和站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坐着的蚂蚁第二段身体应该弯弯的,站着的是**的)(演示头和第一段身体)画第二段身体老师也觉得有点难,该怎么画小蚂蚁才会坐下呢?(幼儿:该把身体横过来画)兵蚁的家里真热闹。

  4、打开三号洞穴。

  蚁后生小宝宝了,蚂蚁家族又添了许多新成员,蚂蚁刚出生,蚁后正在照顾小宝宝呢!蚁后、蚂蚁过冬。

  活动反思: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手工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幼儿手工活动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幼儿手工活动时,也应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作用。

  就如何将游戏与幼儿手工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与探索。

  在第一次教学预设中,我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形式开展,活动效果较差,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交流讨论,在第二次的教学预设中,我将游戏渗入其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将游戏与中班手工活动《蚂蚁过冬》相结合:

  1、导入环节游戏化,引发幼儿兴趣

  幼儿儿手工活动要遵循兴趣性原则,以内容激起幼儿兴趣,以游戏活动满足其情感需要,激发起幼儿想象、创造,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在《蚂蚁过冬》活动中,我以“蚂蚁过冬”的情境游戏导入活动,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活动过程游戏化,促进幼儿发展

  《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蚂蚁过冬》的活动过程中,我加入了模仿游戏,请幼儿根据模仿小蚂蚁搬东西,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动态。还加入了“蚂蚁找食物”的游戏,请幼儿当小蚂蚁,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搬东西等,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在掌握巩固经验过程的中不会觉得枯燥,反而非常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对蚂蚁搬东西的动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小百科:蚁科(Formicidae),体长2~20毫米,触角膝状,9~10节,腹部基端有1~2个结节,最易识别。营“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多型现象,每一巢群中有雄蚁、雌蚁及生殖系统发育不全的雌性工蚁(有些种类工蚁中,有上腭发达的兵蚁)。大部分种类雌蚁及雄蚁具翅,而工蚁、兵蚁无翅。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3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性。

  2、对蚂蚁有探究的兴趣,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

  活动重点:

  了解蚂蚁的特征与生活*性。

  活动难点:

  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蚂蚁的一家》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阅读图书:

  2、幼儿阅读《蚂蚁一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3、交流讨论:

  (1)、各组交流捉蚂蚁时发生的趣事。

  (2)、幼儿以绘画记录的方法提出关于蚂蚁的问题。

  (3)、分类:教师出示标记卡,提示幼儿可根据记录卡按蚂蚁的食物、特征等方面进行归类。

  (4)、讨论:针对幼儿提出的个别问题,鼓励幼儿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5)、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4、设疑:“蚂蚁的力气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在活动后再继续寻找资料。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4

  活动目标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3、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昆虫特征。

  重点难点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敢于探索。

  活动准备

  1、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放大镜

  3、文件夹、白纸、笔

  4、蝴蝶、蜻蜓、蜈蚣、蜜蜂、瓢虫、蚕宝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活动引入: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2.出示小蚂蚁和蛋糕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嘘,孩子们,我们一起往这儿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啊?(小蚂蚁和生日蛋糕)我们在什么时候才吃生日蛋糕呢?(过生日的时候)

  师:老师告诉你们,今天就是小蚂蚁的生日了,它想请其它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那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谁会来参加呢?(幼儿猜测)到底谁会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中间部分

  1.幼儿欣赏故事

  (1)回顾故事名字

  (2)回顾故事内容

  (3)昆虫分类

  师:来了这么多的朋友,可是呢,有的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有的呀,却被请了回去。那么,有哪些朋友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呢?(幼儿回答,师利用图片将昆虫逐一分类)

  师:谁又被小蚂蚁给请了回去呢?(蜘蛛和蜈蚣)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腿太多了)。

  师:蚕宝宝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吗?为什么?(出示蚕蛾的图片)

  2.组织幼儿讨论,丰富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蚂蚁请来的这些客人和它自己有哪些地方长的一样?(出示小蚂蚁的图片)

  (1)都有头,胸,腹。

  (2)都长着六条腿。

  师:它们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那小朋友来找一找,它们和小蚂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师:对了,它们中间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长着翅膀的昆虫,它们能够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大多数就生活在空中。像蜜蜂、蝴蝶、蜻蜓、瓢虫。有的没有翅膀,或者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了,不能够在天空中飞了,它们就在地上或者是土壤中生活了。比方说蚂蚁、螳螂、蟑螂、蟋蟀。不管它们有没有翅膀,但是,它们都有头、胸、腹,最主要的是,它们都有六条腿,所以,它们都叫昆虫。你们都记住了吗?

  4.寻找昆虫

  师: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很多的昆虫,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去找一找,并观察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东西,叫放大镜,它可以把昆虫的样子放的大大的,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了,可不要把放大镜掉到地上了。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可以去观察了,在音乐结束时,小朋友就要回来找到老师了。

  5.音乐响幼儿自由去探索

  (三)、结束部分

  1.音乐结束,幼儿回到原位做好

  2.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观察到了些什么昆虫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画纸,现在请你把画下来吧!

  3.把画好的昆虫和客人老师分享一下吧!

  活动总结

  幼儿对观察活动感兴趣,乐于探索、积极性高。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5

  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蚂蚁一家》建议年龄段:大班

  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惯。

  2、喜欢蚂蚁,对蚂蚁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意在生活中观察蚂蚁的各种活动现象。

  活动准备:

  视频一段蚂蚁图片照相机纸笔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

  *看黑驴运米,

  不怕山高道路陡,

  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兴趣,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都见过蚂蚁吗?那你们知道蚂蚁是什么样子的吗?(蚂蚁是昆虫,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

  ——老师出示蚂蚁图片,幼儿一起观察蚂蚁的外形(蚂蚁身上有毛,嘴巴叫口器,腹较大,雄较小,我们这边的蚂蚁是黑色的。)

  ——很多小朋友都见过小蚂蚁,但是可能没有仔细的观察过,今天我们一起去户外观察这些小生命好吗?

  ——提出要求:我们一起拿着放大镜看一看,蚂蚁是不是我们刚才说的样子,再仔细观察一下,蚂蚁是怎么样生活的。

  二、户外观察探索蚂蚁的生活

  ——来到户外场地:小朋友们,我们可以到哪些地方找小蚂蚁?(树上、花朵、泥土等)

  ——小朋友分散观察,找到蚂蚁以后教师把蚂蚁的活动拍下来。

  ——边拍照一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提问,他们有多少?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在观察的时候不要打扰蚂蚁,不要伤害蚂蚁,有耐心的旁观。

  三、**室进行集体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说一说,你们看见的小蚂蚁是不是像图片上的一样呀?

  ——你还发现小蚂蚁是怎么样生活的?(蚂蚁是一群一群的,好多好多在一起。)

  ——你还发现什么现象?(蚂蚁在打架,有的死了。有的蚂蚁在运粮食运小昆虫,有的蚂蚁在搬很小的树叶。我们还看见蚂蚁在搬一粒粒白色的东西,好像是蚂蚁卵,又好像是其他虫子的卵,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们还看见好多蚂蚁在约会,他们要出去玩等)

  ——小朋友们的发现可真多啊,我刚才把你们的发现都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幼儿活动的照片,和幼儿一起说说自己的发现,评选小小观察员。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大班科学活动主题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2、能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与同伴进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取纸屑。

  活动准备:

  1、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彩色笔)、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纸屑。

  2、记录单。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猜一猜,想一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装满纸屑的篮子,请幼儿思考。

  师:如果不用手直接拿纸片,用什么办法可以取出篮子里的小纸片。

  (2)教师提供彩色笔,继续让幼儿探索取出纸屑的方法。

  2、教师示范“摩擦起电”实验,让幼儿尝试实验。

  (1)教师实验,幼儿认真观察结果。

  (2)让幼儿实验,尝试用彩色笔取出小纸屑。

  (3)教师根据幼儿实验进行提问,并进行小结。

  小结: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是因为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

  3、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摩擦起电”。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以及记录单。

  (2)共同检验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

  4、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能成功实验?(塑料)

  活动延伸:

  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大班科学教案《复制》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的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模具、泥工板。

  2、恐龙*面图、拷贝纸、铅画纸、复写纸、印章、白纸。

  3、彩纸、剪刀、小筐。

  4、复印机、电脑、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复制的现象。

  1、出示小鱼图。

  提问:“这是什么?老师还需要一张一样的小鱼图,有什么办法?”

  2、示范使用复印机操作过程。

  师:我就请复印机来帮忙。看,一张一样的小鱼图出来了。

  3、小结:刚才老师操作的过程就叫复制。复制就是做一模一样的东西。”复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刚才老师用的是复印机来复制。

  二、尝试简单的复制。

  1、我还带来了一些东西:恐龙图、拷贝纸、复印纸用这些材料能不能来复制小恐龙呢?还有印章、模具,它们能用来复制吗?请你们动手来试一试。

  2、幼儿自由选择,操作。

  鼓励先完成幼儿尝试多种方法复制。

  3、介绍复制情况。

  (1)请个别幼儿来介绍是用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复制的?

  师:请你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复制出这两个东西的?

  (2)请使用相同材料,不同方法幼儿来介绍。

  师:有谁也用了这些材料,但不是用这种方法来复制的?

  (3)请使用不同材料的幼儿来介绍复制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来复制的?请你也来介绍一下。

  (4)小结: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来复制的。

  (请你们把东西都放回筐里。)

  (当幼儿讲到用复印纸等要讲解一下操作的过程和要点。)

  三、感知、探索快速复制的方法。

  1、师:“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现在那里的.小朋友需要许多纯净的水,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吗?”

  “你们每一个的筐里有一瓶水,我们要想办法用最快的速度复制出更多的水。还有5分钟,运送水的车子就要开了。小朋友要加油哦!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快速复制。

  提醒:废纸放桶里。

  3、介绍复制方法。

  (1)师:“时间到,请小朋友数数复制了多少瓶水。”

  (2)请复制的最多幼儿来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复制的。

  (3)请用不同方法进行复制的幼儿来介绍,比比哪一种方法好。如果同一种方法,想想为什么有多有少。(剪速度快慢)

  4、小结: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这么多瓶水,四川的小朋友一定很感激你们。

  四、了解复制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在我们*时的生活里,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复制的办法?”

  2、“复制的方法对人们有什么好处?”(方便、速度快)

  延伸:了解电脑复制,结束活动

  1、出示小兔图。“这是谁,小兔一个人觉得怎么样?”“怎样帮助她?”(复制的方法)“老师也来帮助小兔找它的好朋友吧。”

  2、.教师电脑复制小兔。

  “原来电脑也是可以用来复制东西的,家里有电脑的小朋友回家也可以试一试,如果你们*时发现了不同的复制方法,再来告诉小朋友和老师,好吗?”

  活动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导入新课时,将画好的蝴蝶进行复制粘贴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甚至有些激动,觉得自己学到了一个很了不起的本领,都想跃跃欲试,然而真的放手让他们动手的时候,很容易忽视选定目标这一步,只顾着要进行复制粘贴,时不时会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的复制菜单是灰色的??告诉他们之后,才恍然大悟。另外在课上要求他们复制三到四只蝴蝶,他们会每次都重复复制这一步骤,其实只需要操作复制一次粘贴多次就可以了,因为蝴蝶这个图片一直保存在粘贴板中!课上学了复制粘贴这个本领后,学生很容易骄傲,老师是及时压一下,提出更难的问题:能不能让蝴蝶翻个跟斗呢?这样留个疑问之后,很容易为下一课留下伏笔,同时也留给他们一个回家的

  设计意图:

  这个时代是一个复制时代。从工厂里流水线上大批量的产品复制到复印机、传真机、电脑复制、再到生物克隆……无不显示出人们追求简捷和保留原汁原味的需求趋向 。如何让幼儿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复制现象,并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呢?教师联想到洛江是一个工业开发区,幼儿园周围的工厂里就蕴涵着许多非常宝贵的学*资源,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策略研究》恰好是我园致力研究的课题。以往在带领幼儿参观工厂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听到幼儿感叹机器的“厉害”,看到他们对制作成品流程的好奇,因此,教师取得家长的支持,到工厂里抓拍了一些关键的复制镜头做成课件,并结合不久后幼儿园开“元旦运动会”需要制作奖品的实际,让幼儿通过体验简单的复制方法了解和关注复制现象,从而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此活动是《有趣的复制》第一个活动,目的只是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现象,尝试最简单的复制方法。接下来,我们将利用家庭资源指导幼儿进一步探寻复制现象、填写问卷调查表,并就幼儿调查和收集到的内容,投放在区域活动中体验、操作和交流,活动还在继续进行着……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的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有趣的复制》,投影仪、电脑

  2、操作材料(分两次投放)

  第一次:每组篮子两个,黄色手工纸若干、勾线笔、剪刀人手一份

  第二次:使用过的一次性纸杯、印泥、复写纸、圆珠笔、样板若干

  3、作品展示板2个(开头标有1、2记号和小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奖牌范例,提出任务要求。

  (一)师:小朋友,幼儿园新年运动会就要到来了!今天,陈老师要请你们来为运动会做一件很重要的准备工作。

  (二)提出要求:

  1、在指定时间内加工出许多和这个大小一样、圆圆的奖牌。

  2、给五分钟时间,时间一到就停止操作,数一数然后贴在展示板1上,坐回座位。

  (三)幼儿自由制作。教师观察制作情况,提醒幼儿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对比、分析作品,引发对复制现象的关注。

  (一)集体提问:你做了几个?

  (二)引导幼儿对比,说出奖牌的制作情况。

  小结:这些奖牌形状大小各不相同。

  (三)启发:

  1、要是把这些奖牌奖给小朋友,他们会喜欢吗?有没有办法作出一模一样的奖牌?

  2、生活中是不是有许多一模一样的东西 ?你们在哪儿见过?

  三、观看利用社区资源制作的录像,了解复制现象。

  (一)这么多一模一样的东西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老师这有一段录像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提要求:想知道这个秘密就要认真看、仔细听。

  (三)幼儿观看录像,(师巡回指导,轻声提醒幼儿安静观看)。

  (四)提问:刚才工人生产产品的时候快不快啊?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做出这么多一模一样的东西?

  小结:小朋友都讲得很好,原来工人叔叔就是用机器、模具很快的做出了许多一模一样东西的',这种方法就叫做复制。

  四、尝试运用简单的复制方法再次制作奖牌,体验复制带来的便利。

  (一)启发幼儿思考复制方法。

  师:我们可不可以也用复制的方法很快地做出许多一模一样的漂亮奖牌呢?

  (二)提供复制材料让幼儿探索、制作。

  1、介绍材料。

  2、提出要求。“大家要开动脑筋想一想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复制奖牌。老师同样给你们五分钟时间,看这次做得是不是比上一次更快更好!做完后同样数一数贴在展示板2上面。”

  (三)幼儿尝试复制,师巡视指导。

  (四)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比较,直观感受复制的便利。

  师:这次你做了几个?这些奖牌看起来怎么样?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作出来的?

  小结:看来用复制的方法真是又快捷又方便!

  五、了解高科技复制的优越性。

  (一)师:看到小朋友这么厉害,老师也想露一个绝招。

  (二)示范用电脑打印奖牌。让幼儿当场体验电脑的快速、便捷。

  六、迁移经验,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复制现象。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复制方法等着小朋友去观察、去发现。看!我为你们准备一张表格,请大家回家后再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复制方法和工具,找到了就画在这张表格里,方便的话也可以把复制工具带过来,让大家一起试一试、玩一玩,好不好?

  设计意图:

  这个时代是一个复制时代。从工厂里流水线上大批量的产品复制到复印机、传真机、电脑复制、再到生物克隆……无不显示出人们追求简捷和保留原汁原味的需求趋向 。如何让幼儿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复制现象,并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呢?教师联想到洛江是一个工业开发区,幼儿园周围的工厂里就蕴涵着许多非常宝贵的学*资源,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策略研究》恰好是我园致力研究的课题。以往在带领幼儿参观工厂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听到幼儿感叹机器的“厉害”,看到他们对制作成品流程的好奇,因此,教师取得家长的支持,到工厂里抓拍了一些关键的复制镜头做成课件,并结合不久后幼儿园开“元旦运动会”需要制作奖品的实际,让幼儿通过体验简单的复制方法了解和关注复制现象,从而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此活动是《有趣的`复制》第一个活动,目的只是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现象,尝试最简单的复制方法。接下来,我们将利用家庭资源指导幼儿进一步探寻复制现象、填写问卷调查表,并就幼儿调查和收集到的内容,投放在区域活动中体验、操作和交流,活动还在继续进行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的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有趣的复制》,投影仪、电脑

  2、操作材料(分两次投放)

  第一次:每组篮子两个,黄色手工纸若干、勾线笔、剪刀人手一份

  第二次:使用过的一次性纸杯、印泥、复写纸、圆珠笔、样板若干

  3、作品展示板2个(开头标有1、2记号和小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奖牌范例,提出任务要求。

  (一)师:小朋友,幼儿园新年运动会就要到来了!今天,陈老师要请你们来为运动会做一件很重要的准备工作。

  (二)提出要求:

  1、在指定时间内加工出许多和这个大小一样、圆圆的奖牌。

  2、给五分钟时间,时间一到就停止操作,数一数然后贴在展示板1上,坐回座位。

  (三)幼儿自由制作。教师观察制作情况,提醒幼儿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对比、分析作品,引发对复制现象的关注。

  (一)集体提问:你做了几个?

  (二)引导幼儿对比,说出奖牌的制作情况。

  小结:这些奖牌形状大小各不相同。

  (三)启发:

  1、要是把这些奖牌奖给小朋友,他们会喜欢吗?有没有办法作出一模一样的奖牌?

  2、生活中是不是有许多一模一样的东西 ?你们在哪儿见过?

  三、观看利用社区资源制作的录像,了解复制现象。

  (一)这么多一模一样的东西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老师这有一段录像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提要求:想知道这个秘密就要认真看、仔细听。

  (三)幼儿观看录像,(师巡回指导,轻声提醒幼儿安静观看)。

  (四)提问:刚才工人生产产品的时候快不快啊?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做出这么多一模一样的东西?

  小结:小朋友都讲得很好,原来工人叔叔就是用机器、模具很快的做出了许多一模一样东西的,这种方法就叫做复制。

  四、尝试运用简单的复制方法再次制作奖牌,体验复制带来的便利。

  (一)启发幼儿思考复制方法。

  师:我们可不可以也用复制的方法很快地做出许多一模一样的漂亮奖牌呢?

  (二)提供复制材料让幼儿探索、制作。

  1、介绍材料。

  2、提出要求。“大家要开动脑筋想一想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复制奖牌。老师同样给你们五分钟时间,看这次做得是不是比上一次更快更好!做完后同样数一数贴在展示板2上面。”

  (三)幼儿尝试复制,师巡视指导。

  (四)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比较,直观感受复制的便利。

  师:这次你做了几个?这些奖牌看起来怎么样?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作出来的?

  小结:看来用复制的方法真是又快捷又方便!

  五、了解高科技复制的优越性。

  (一)师:看到小朋友这么厉害,老师也想露一个绝招。

  (二)示范用电脑打印奖牌。让幼儿当场体验电脑的快速、便捷。

  六、迁移经验,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复制现象。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复制方法等着小朋友去观察、去发现。看!我为你们准备一张表格,请大家回家后再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复制方法和工具,找到了就画在这张表格里,方便的话也可以把复制工具带过来,让大家一起试一试、玩一玩,好不好?

  活动反思:

  让孩子操作,在操作体验中,感受到复制的神奇。在这之后,再认识不同的复制方法,知道利用科学技术复制的神奇。这样,孩子们从最贴*自己的操作的认识,向未知的拓展,更循序渐进。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大班科学纸杯电话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纸杯娃娃的基本构造。

  2、初步掌握分割、组合等基本制作方法。

  3、能设计自己喜欢的娃娃,并能按照设想制作。

  4、通过设计制作,享受制作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和乐趣,体验创造魅力。

  5、通过废弃纸杯再利用渗透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6、通过对作品的评价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纸杯娃娃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割、组合等基本的制作技巧并有所创新。

  教学准备:

  调查表、几个一次性纸杯、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1、师:上周老师布置大家去收集废弃的纸杯并调查了家里一周使用一次性杯及处理方法的情况,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师随机评价,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3、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我也带来了一个大纸杯,(出示实物)它哭了,哭得可伤心了,为什么呢?原来它的主人用它喝茶后,说它没用处就把它扔了。同学们,难道它只能被扔掉或卖掉,真的没用处了吗?赶快想个办法帮帮它吧!

  (2)学生出主意,开阔思路,教师随机评价。

  (3)揭示课题:

  师:原来只要动动脑,动动手,纸杯能做出这么多东西啊!这节课我们就学*用纸杯做个娃娃。老师从书上、网上找了几个纸杯娃娃,你瞧:(出示课件)

  二、表达交流,自主设计

  1、师示范:老师看了这些图片,也想用这些纸杯来个超级变变变,看清楚了,我要变了。

  2、自主设计娃娃的样子。

  3、表达交流

  三、讨论制作,合作加工

  师:(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你的聪敏才智,发挥你的想象力,利用这些废旧纸杯创造出更多漂亮精致的娃娃。不过,动手之前看看友情提示。

  1、友情提示

  (1)先设计后制作;

  (2)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

  (3)完成之后,给作品起一个名称,写在评价表上;

  (4)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当心别把手弄破;

  (5)老师这里有一个废品回收站,你不用的材料可以分类放到回收站,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到回收站进行资源共享。

  2、分组活动:

  (1)教师一同参与,要注意到后面几组的同学,适当指导,提醒学生要注意多交流,积极尝试,及时鼓励敢于创新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老师看到大多同学都已经完成,就组织参观作品。

  四、反思评价,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的手真灵巧,都已经做好了。

  1、组织学生评价

  师:接下来,我们请每组选派代表上来介绍作品,介绍时要把作品名称和作品特色说清楚。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设计上,制作上等。

  相机鼓励:不错!你们的作品很有创意!你们合作得很好!相信下一次你们会有更好的作品。你们的作品真精致啊!你说得多好呀!今后继续努力!

  2、整理课桌,回收废品

  出示眉开眼笑的大纸杯:你们看,这个纸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能被再次利用)

  3、组织学生评估

  师:(过渡)刚才大家在制作过程中表现都很好,下面请你们完成评估表。

  4、拓展延伸

  1、做好后,这些娃娃还可以怎样进行美化,改进?

  2、小结: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利用一些废旧纸杯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精美的小制作。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的废弃物都潜藏着被再塑造的条件,只要通过大家的慧思巧手,它们都可以化腐朽为神气。(出示废品制作的作品的图片),课后去试试看,用你的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家。

  五、组织大家下课后相互参观作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交流信息、引入课题——表达设想、自主设计——讨论制作、合作加工——反思评价、延伸拓展”等教学环节,并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能力。

  2、充分利用交流评议,实现互动学*,促进技术思维。

  具体包括:

  (1)设计图的交流评议

  (2)作品的交流评议

  (3)问题和体会、发现的交流评议

  3、多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通过课前调查、作品展示拓展学生思路

  (4)设计过程中鼓励创新

  (5)作品交流注重特色介绍

  (4)课尾的拓展延伸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纸杯电话发现声音是通过线绳进行传播。

  2、能够看懂流程图,并按步骤制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遇到的困难。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纸杯电话流程图。

  2、纸杯电话、纸杯、线绳、透明胶、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杯电话,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纸杯电话,谁愿意来玩打电话的游戏呢?(教师请一位幼儿配合演示拉直线互打电话)

  (2)“哎,纸杯电话有趣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玩呢?”

  (评析:教师和个别幼儿玩打电话的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做好铺垫)

  2、引导幼儿学*合作自制纸杯电话。

  (1)“看后面的桌子上有一些纸杯电话,请小朋友去玩玩看看它是怎么做得?”

  (2)“谁来说说纸杯电话需要哪些材料?”(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材料)

  (3)“纸杯电话怎么做呢?先做什么呢?(纸杯上钻个洞)怎样钻纸杯上的洞呢?可以用什么东西帮助我们呢?(牙签)哦,第一步是先在两个杯底上用牙签钻两个洞。(教师出示第一步流程图)

  (4)“那第二步做什么呢?(把线穿进两个洞里)可以请什么东西帮我们把线穿进洞里呢?”(牙签)(教师出示第二步流程图)

  (5)“线穿进去后怎么固定呢?(可以用牙签,也可以用透明胶、双面胶)(教师出示第三步流程图)

  (6)“小朋友真棒,在你们的指导下,老师一步步又做了一个纸杯电话,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看呢?那在制作时遇到困难怎么办呢?现在去找个好朋友一起做纸杯电话吧

  (评析:幼儿在玩纸杯电话的过程中,探索纸杯电话的制作方法,寓教于乐,教师也给了幼儿充足的探索机会,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学到纸杯电话的制作方法)

  3、幼儿玩打电话,感知声波的存在。

  (1)“你的电话打通了吗?真的能听到好朋友说话的声音了吗?你和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为什么有些人的电话能听得清楚,而有些人的电话就听不清楚了呢?”(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纸杯电话线的曲直与声音清晰度有直接的关系。)

  (3)“线到底拉成什么样才能听得清楚呢?你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好朋友耳朵里的?”

  (4)“现在和好朋友再去试一试吧!”

  (评析:幼儿用自己做的纸杯电话打电话,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幼儿玩的这过程中,教师引导探索声波的存在,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欲望)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备受幼儿喜欢,在制作活动中,幼儿能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和极大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更是得到升华。

  1、本次活动的良好成效。

  《纲要》指出,老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在活动中我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幼儿分成一组,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去探索,结果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就连*时很调皮的孩子也一直非常认真地在活动。

  在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利用牙签尖穿线的时候,由于牙签尖太细了,不容易把线穿过。结果有个别幼儿发现把牙签反过来,用粗的这头更容易把线穿过,而且他们还把这经验传给了其他小朋友。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优选【十】份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1、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2、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儿: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儿: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儿: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儿: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儿: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教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教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教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教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儿:蚂蚁会自救。

  教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惯,认识蚂蚁的种类。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课前已经寻找过蚂蚁,并认真观察过。

  2、幼儿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蚂蚁。一面放大镜。

  3、蚂蚁图片。

  4、有关蚂蚁活动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谜语: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幼儿回答:是蚂蚁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蚂蚁吗?在哪里见过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幼儿将之前观察蚂蚁的趣事进行回忆和讲述,鼓励幼儿大胆的说。)

  二、教师讲述

  1、教师讲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块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有一只蚂蚁在面包旁边转来转去,转了一会就走了。过了一会,就有一大群的蚂蚁成群结队的来了。它们把面包团团围住,最后这群蚂蚁把这块面包抬走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1)在这块面包旁边,刚开始只有一只蚂蚁,怎么就来了一大群的蚂蚁呢?这只蚂蚁用什么办法通知其他的蚂蚁呢?幼儿互相讨论,鼓励幼儿各抒己见。教师播放蚂蚁活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蚂蚁是借助气味互相传递消息的。蚂蚁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一只蚂蚁是自己独立生活的。

  (2)小朋友们,蚂蚁那么小,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蚂蚁虽然身体小却力气大,他们能够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

  三、观察蚂蚁、认识蚂蚁、了解蚂蚁

  1、幼儿观察蚂蚁,并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观察前提问:蚂蚁的头长在哪里?头上有什么?身体长的'什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瓶子里的蚂蚁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详细越好。

  2、教师出示蚂蚁图片,小结蚂蚁的外部特征。蚂蚁的身体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身体下面有三对足。引导幼儿讨论: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

  3、给蚂蚁归类在这节课之前,幼儿已经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识,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虫。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类将蚂蚁归入昆虫类。

  4、了解蚂蚁的种类课件演示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幼儿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名称。

  5、启发幼儿讨论蚂蚁的益处和害处。比如:刚才课件里看到的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它们就是害充,对人类有很大的害处。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到户外继续观察蚂蚁,并用画笔画出所观察到的蚂蚁。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通过自己探究的过程寻求出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在观察蚂蚁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有的幼儿不会用连贯的语句说下来,或者说不清楚,所以老师要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学*用轮廓线表现蚂蚁的结构,并通过头和身体的方位变化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

  2、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对蚂蚁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蚂蚁的家"、红黑蓝三色粗细笔。

  2、欣赏作品三张:蚂蚁搬花生、蚂蚁宴会、蚁后生宝宝。

  3、展示板背景:蚂蚁过冬。

  活动过程:

  一、导人情景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动物们开始准备过冬了。每种动物都有自己过冬的好办法。今天我们来做地下考察队,一起走到地下去访问小蚂蚁。

  二、欣赏讨论

  1、出示背景"蚂蚁过冬"。

  小蚂蚁的家在地下的洞里,一个蚂蚁洞有许多洞穴,四通八达,进出非常方便。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小蚂蚁的家里去看一看,好吗?

  2、打开一号家。

  这是一群工蚁的家,工蚁们在干什么呢?(工蚁们在搬一颗花生)小蚂蚁搬的花生怎么这么大?(因为我们人很大,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小,可是小蚂蚁很小,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大)这么大一颗花生,工蚁们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头顶,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还有的用手拉)你认为哪个工蚁用的力气最大?(用头顶的工蚁)(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蚂蚁的身体哪一部分不是用图形来画的?(身体部分是用弯弯曲曲的线来画的)蚂蚁有三对足,第一对足是从头和身体连着的地方长出来的,就像人的手一样;第二对足是从腰间长出来的;第三对足是从身体下面长出来的。腿是笔直的吗?(弯弯的,前腿朝后弯,后腿朝前弯。)大家一起用力气,这群勤劳的工蚁从秋天开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还可以搬什么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虫子等)现在家里的食物堆得满满的,足够蚂蚁们吃上一个冬天了。

  3、打开二号家。

  这是一群兵蚁的家,兵蚁们正在举行宴会,它们是怎样开宴会的呢?(它们坐在桌子边,有的蚂蚁举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着的蚂蚁和站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坐着的蚂蚁第二段身体应该弯弯的,站着的是**的)(演示头和第一段身体)画第二段身体老师也觉得有点难,该怎么画小蚂蚁才会坐下呢?(幼儿:该把身体横过来画)兵蚁的家里真热闹。

  4、打开三号洞穴。

  蚁后生小宝宝了,蚂蚁家族又添了许多新成员,蚂蚁刚出生,蚁后正在照顾小宝宝呢!蚁后、蚂蚁过冬。

  活动反思: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手工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幼儿手工活动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开展幼儿手工活动时,也应重视游戏的重要性,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作用。

  就如何将游戏与幼儿手工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与探索。

  在第一次教学预设中,我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形式开展,活动效果较差,经过课题组老师的交流讨论,在第二次的教学预设中,我将游戏渗入其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将游戏与中班手工活动《蚂蚁过冬》相结合:

  1、导入环节游戏化,引发幼儿兴趣

  幼儿儿手工活动要遵循兴趣性原则,以内容激起幼儿兴趣,以游戏活动满足其情感需要,激发起幼儿想象、创造,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在《蚂蚁过冬》活动中,我以“蚂蚁过冬”的情境游戏导入活动,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活动过程游戏化,促进幼儿发展

  《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新鲜好奇、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也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蚂蚁过冬》的活动过程中,我加入了模仿游戏,请幼儿根据模仿小蚂蚁搬东西,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动态。还加入了“蚂蚁找食物”的游戏,请幼儿当小蚂蚁,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搬东西等,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在掌握巩固经验过程的中不会觉得枯燥,反而非常感兴趣,在做做玩玩中对蚂蚁搬东西的动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小百科:蚁科(Formicidae),体长2~20毫米,触角膝状,9~10节,腹部基端有1~2个结节,最易识别。营“社会生活”,有明显的多型现象,每一巢群中有雄蚁、雌蚁及生殖系统发育不全的雌性工蚁(有些种类工蚁中,有上腭发达的兵蚁)。大部分种类雌蚁及雄蚁具翅,而工蚁、兵蚁无翅。

  活动目标:了解蚂蚁的生活*性。

  活动准备

  1、课件-蚂蚁

  2、饼干屑、糖、调味品、饭粒等

  3、记录用的纸、笔

  活动过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