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2-02 00:00:00 教案,杜甫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1

  【学*要求】

  1、学*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重难点】学*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过程】

  一、课前学*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细草微风岸”是*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②"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三、资料索引

  律诗是**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2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野尽,星垂*野阔,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3

  【学*要求】

  1、学*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重难点】学*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过程】

  一、课前学*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细草微风岸”是*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②"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三、资料索引

  律诗是**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旅夜书怀作文 (菁华3篇)

旅夜书怀作文1

  我最喜欢望书,由于望书可以丰硕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多望书。我非常爱望书,一有空,我就拿起一本书在一旁津津有味地望。

  礼拜天,妈妈带我到别人家往做客。我顺手取出一本书静静地放到了妈妈的包里,一到别人荚冬我就从妈妈的包里拿出书,坐在沙发上望书。一天到晚,只要我没事做。我每天都望书,几个月过往了,我的脑袋里装满了故事,我成了一个书迷,晚上睡觉时,我手里还要抱一本书才能睡着。

  我最喜欢望书,望书给我增添了丰硕多彩的知识。

旅夜书怀作文2

  我看过书,有哈利。波特,迪士尼公主故事,纳尼亚传奇……而我最喜欢的书是杨红樱阿姨写的笑猫日记。

  笑猫日记的公是笑猫,他会种笑:微笑,狂笑,冷笑,大笑,狞笑,嘲笑,苦笑,连最难的皮笑肉不笑他也会。他还能听懂人话,真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猫。这只会思想的猫,娶了一只虎皮猫,虎皮猫生了四个孩子。老大叫胖头,胖头胖脑。老二叫二丫,非常美丽。老三叫三宝,长可爱。老四叫小可怜,非常虚弱。在四个孩子当中,孩子中三宝继承了他爸爸的笑容,二丫头长得像极了她的,身上也有一身虎的斑纹,眼看快到春天了,可突如其来的这最后一场暴风雪,把小可怜冻死了,一家都非常悲伤……

  这我喜欢的书。

旅夜书怀作文3

  从小到大我不知道看了多少书,但留给我影响最深的只有一本书--《10万个为什么》,它让我懂得了许许多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还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让我受益非浅。

  但刚开始我并不喜欢看书,只是偶尔翻一翻罢了。可后来妈妈给我买了《10万个为什么》,让我每天看一两页,无赖之下我只好看一看了,可就在不知不觉中入迷了,以往都是父母催我我才看,现在一有时间我就会自己自觉的拿起来看。自从读过了《10万个为什么》我变成了家里的‘小博士’,备受父母夸奖,可让我高兴坏了。

  我喜欢的书,是那个让我喜欢上看书的它——《10万个为什么》,无论看了多少书,我依然喜欢那本《10万个为什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

旅夜书怀教案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出示目标)

  二、交流讨论

  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要点提示:

  1、《绝句》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三、交流欣赏方法

  面对写景诗我们如何去欣赏它呢?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1、把握形象

  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方能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练*:改写《旅夜抒怀》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正误例文,以便交流比较。

  学生宣读例文:

  (1)岸上细草微风,江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来,仿佛来到人间;原野的广阔无边,给人以开阔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静谧非凡,好一幅雄阔宁静的江边夜景图。

  (2)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摇,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一,竖着高高桅杆,静静地停泊在朦胧的夜色中,周围一片冷寂。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处, 凄清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天地空旷无际,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渺小,在凄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摆布,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深夜无眠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孤独寂寞之感不由涌上心头。

  面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哪种理解更准确合理呢?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境。

  2、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要准确把握意境,必须从诗歌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表现形象特点的词语。

  提示: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整个画面清冷沉寂。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尤其是先写景后抒情的诗作,只要注意诗中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就能把握作者情感。

  学生分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所含情感,也可从材料中找其他例句分析。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并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简介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学生分析后四句所抒之“怀”。

  提示:“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

  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我们已把握了本诗的形象、意境和情感,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学生齐读,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一般较难理解。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要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解读,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写景的方法有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用技巧。 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诗作是乐景写乐、哀景写哀。若是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必有直抒胸臆之句。

  学生分析《绝句(迟日江山丽)》并与《旅夜抒怀》写景部分比较。

  分类作业 A类: 背诵本诗,有兴趣的可从材料中自由选背。

  B类:JC,温*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预*布置 预*《新城道中(其一)》

  板书设计 把握形象 首联—*景—孤舟夜泊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体味意境 冷寂空旷

  领会情感 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分析技巧 乐景写乐、哀景写哀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课后反思

旅夜书怀教案2

  学*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学*重点

  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学*目标

  1、诵读提示: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漂泊之意。

  2、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导学、导思

  赏析诗歌

  (一)内容分析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首四句写

  。后四句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 。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这两句诗是 ,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

  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 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 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照应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 。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导练

  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旅夜书怀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品读与探讨”第一题;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作业布置。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基础、学*兴趣及学*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丽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经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文本服务的,不应该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时不能忽略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如此,就和《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旅夜书怀》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欣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都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表面。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第三,从准备到结束,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凡中求得实效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拂岸的微风,摇曳的细草,高高的桅杆,孤独的夜和飘泊的客舟。

  低垂的星辰衬托出原野的广阔,跳动的月影伴随着江上的波涛向东奔流。

  难道是真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名声,还是年老多病才使我的官职终归罢休!

  一生奔波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呢?你看,那宽广的天地间有一只飘摇的沙鸥

  鉴赏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实用5篇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1

  【学*要求】

  1、学*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重难点】学*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过程】

  一、课前学*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细草微风岸”是*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②"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三、资料索引

  律诗是中国*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2

  【学*要求】

  1、学*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重难点】学*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过程】

  一、课前学*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

  (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

  (2)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

  (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

  (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细草微风岸”是*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

  ②"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三、资料索引

  律诗是中国*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3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野尽,星垂*野阔,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Ω?鍪?涞牟慰家胛摹#?nbsp;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

  2.反衬手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1、见注释

  2、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赏析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书旅的作文 (菁华5篇)

  书,是人们知识的源泉,也是我们的老师,在书中,有许多感人动听的故事,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更有世界上绝美的山河。跟着书旅行别有一番滋味。

  敦煌是一个充满了文化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其中的莫高窟,更是名传天下。

  书中有写:莫高窟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过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莫高窟中,栩栩如生的塑像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大多小型雕塑是由木骨泥塑制成,木骨泥塑,顾名思意就是用木头做骨架,泥来雕塑,最后用矿物质颜料上色,虽然传到现在,有许多颜料已经风化成了漆黑的一块;很多的佛手也自动脱落了,但也能从佛像的服饰,脸部神情中看出其做工精细。用泥做的雕塑并没有死气沉沉。那绸裙仿佛随风微微飘动,感觉无比震撼。

  离莫高窟不远的鸣沙山月牙泉,落日之时,不禁有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受。骑在双峰骆驼的驼背上,飘飘呼呼,清脆悦耳的驼铃声,仿佛把我带回了语文书中的丝绸之路,在这漫漫长路上,中西方的物产、文化、情意都连接在了一起,凑成了一副中西和谐的画面……

  书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故事,还有唯妙唯俏的名胜古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书,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今天是我们全家去旅行的日子,到常州和苏州去游玩,一大早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出发了。

  白天在常州恐龙园玩嗨翻了天,晚上到了苏州的宾馆,洗漱完毕躺在床上一点睡意也没有,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小兴奋的原因,那就看会书吧。

  拿出带的《城南旧事》,虽然这本书我已看过,但这本书里的小主人公英子和书里的故事任然吸引我,总能让我爱不释手的一遍又一遍的翻阅它。通过小主人公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感受了一段上世纪初的北京人的生活。故事围绕着小主人公英子身边的人和事,给人们讲述了一些朴实的故事和朴实的人。最*凡的事和最*凡的人最能反映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宋妈虽然丧失了一对儿女却任然善待东家的孩子,疯子本质上的可爱、可怜、可亲,小偷的无奈和可敬,兰姨娘苦难的人生,父亲接济爱国革命者。这些回忆永远刻在主人公的心窝上,一股浓浓的离乡思愁和对祖国故土的思念之情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让我对北京好生向往。

  当然苏州也是我喜欢的城市,那里有世界名园——拙政园,这座江南之城与《城南旧事》里的北京城相比有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了?明天快点到来吧,答案就有了。

  烈日炎炎,坐在树下翻开书页,泡一杯浓茶,望着阳光透过树叶,地面上一片斑驳,我伴着书一起去旅行。

  读书是博览中外的旅行。从司马光到老舍,从荷马到列宁,每一次读书都仿佛在和他们做心灵的交谈,在书中,我目睹了每一位伟人的风采,了解了每一位伟人的故事,知道了每一位人的思想。在书的海洋中,我看到司马迁在狱中呕心沥血写史记;听到了李白发出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感叹;《论语》告诉了我学*的道理;还看到鲁达在野猪林中救林冲的勇猛;听到红颜的肺腑之言:“毒刑拷打时。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员的意志是钢铁铸的”。

  读书是纵横万里的旅行。旅途中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途中,时而还会吹来特洛伊巍峨城楼上花冠的芳香。也有在白色大理石城市中吟游的荷马拨动里拉的琴弦。还有烽烟滚滚,殊死搏斗的特洛伊战场;也有宁静清幽、别具一格的江南水乡,书为我展现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有风景秀丽的小石潭,有*淡真实的人和事,还有复杂多变的人生体验。

  读书是提升*的旅行。读历史,是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残酷;读文学可以升华我们的感情色彩;读哲学,能够让我有了自己面对事态的观点;读地理、读科技、读天文,让我认识了整个世界。读出了整个世界。红楼梦里的奢华富贵;西游记中的不畏艰险;三国演义中的义薄云天,并认识了飘逸洒脱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和*易阔达的白居易。人不能以急躁定胜负,要宁静而致远,不能以争夺名利而乱了心智,读书带我走进了一座神奇的殿堂,没有名和利让我感受到了世外之世。

  携一本书走在南野的田埂上;携一本书,漫步于洒满落叶的小径之上;携一本书本书一起去旅行,接受美的陶冶我的心在书中旅行,望着背上的羽翼日渐丰满,映着朝霞的光辉,飞向太阳。

  假如你肚子加州环绕世界,如果只能选一则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一幅美丽的*画?一把富有文化内涵的扇子?一个好玩的psp游戏机?一部华丽名贵的苹果手机?还是一本有趣的手机......

  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会选择一部手机”

  “一部手机!”有人可能大吃一惊:“如果带上一部手机环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所有的程序使用上上千遍,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使用这些程序!”

  我的回答:“是的,我愿意使用上上千遍,练到闭着眼睛是用手机的程度。你不会因为天天见到家人就厌烦了吧?你不会因为天天见到同学就讨厌他们了吧?你天天呆在学校里生活,就逃学了吧?”

  你总可以在书中发现新东西,但手机也不例外。

  你可以把手机当成照相机,拍下一张又一张动人的照片。你可以把手机当成一台电脑,了解资料,发送照片,文件与问候。你还可以把书当成一个大书架,让你在快乐中学*......

  总之手机就是一个大包裹,里面装的全都是你想要的。

  如果要去进行一场丰衣足食的旅行,或许我会带上一本名家来此地后作的书。这样,我就能够在欣赏美景时翻开它,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如此便可对表面上的美丽了解得更透彻。自我有不一样的看法,也正好辩证的看待。若是艰险疲惫的旅程,或许我会带上一本小说,和主人公一齐经历挫折与坎坷,合和作者一齐在欢乐和悲伤中起伏,自然也会被激励着停不下旅行的脚步。其实带错了书也没关系,因为这样能够在欣赏美景时享受不一样的意境。无论什么样的书,当你身处他乡时,无依无靠而倍感孤单时,都能够让你找到精神的寄托。

  书,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动,能够在我们累的时候安静的品味作者的一丝丝情怀。

  旅行的好处在于对不一样事物的见解和体会,也有许多感触。带一本书去旅行,在自我厌烦嘈杂的街道时,看看书中的一字一句,体会字里行间细腻的感情,和不为一种乐趣呢?

  现代人的生活多了许多浮华和金钱的气息。这样的生活让每一个打拼的人总会有累的时侯。这样,去旅行便是一个好的选取。

  每一个人都带一本书去旅行吧,会让我们在闲暇的时候真正的感受到自然带给我们的宁静、和谐和完美。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杜甫 《八阵图》 (菁华3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赏析的注释

  《八阵图》是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它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杜甫《八阵图》赏析出题

  1、说说杜甫《八阵图》语言生动的表现。

  答:“功”、“成”,精炼自然概括了诸葛亮的军事功劳。“不转”,形象再现八阵图的牢固;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贞不二。“遗恨”,突出诸葛亮因刘备攻打东吴失败而破坏自己的联吴抗曹计划的伤心遗憾。

  2、杜甫《八阵图》怀古绝句有什么特点?诗人把怀古与什么融为一体?

  答: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

  杜甫《八阵图》的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第四句,诸葛亮的遗恨是刘备破坏了他的联吴抗曹的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

  杜甫《八阵图》与其说是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原文

  功盖三分国⑵,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⑶,遗恨失吞吴⑷。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唐五言绝句:《八阵图》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参考注释:

  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图:法度,规模。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遗迹曾见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沙上,相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都在四川,以夔州最为有名。

  ②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杜甫唐五言绝句:《八阵图》赏析:

  《八阵图》旨在赞颂诸葛亮辉煌的一生,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十个字,展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极端崇敬心情。后两句惋惜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对东吴用兵,导致鼎足之势失衡,遗恨千古。全诗跌宕有致,感情深沉。

  “功盖三分国”,是对孔明功绩的大力肯定,而孔明之心力也尽显于这五字。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生命践旅作文 (菁华3篇)

  今天是最后一天,早晨起床后,我感觉脸上有点紧绷绷的感觉,我想可能是昨天晚上想家的原因吧。

  朦胧宝塔

  我们上午观游了辛庄小街,路两旁都是农民大爷、大妈们在摆地滩,卖的都是自已种植的蔬菜、自己圈养的鸡鸭……还有服装、鞋袜等等,一派繁荣景象。

  下午,我们又去参观了朦胧宝塔,在宝塔村口,我们就看到,一座雄伟、古朴的宝塔赫然在目,尽管在暑假里,我已经参观过,但今天和同学们起再次参观,别有一种感觉在心头,一座千年的古塔,由于李世民而闻名遐迩,成为一个观光景点。

  温暖

  我们登上了回家的车,到了学校门口,同学们在车里就开始寻找自己的爸爸妈妈,找到的欢天喜地,没找着的还在左顾右盼。我看到妈妈站在大门边上,我朝她挥了挥手。一下车,同学们有的连包都不要了,冲向了爸爸妈妈的怀里,我拎着、背着朝大门走去,妈妈迎上来接过我的包,妈妈听到我沙哑的声音,笑了。我坐在妈妈的车上,趴在妈妈温暖的背上,听着爸爸喧寒问暖的.话,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回到家,我以最快的速度冲了澡,进入了梦乡……

  总结

  这次生命践旅活动,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看到了农村小学的条件,体会到了农村孩子的独立,明白了劳动的辛苦,离开家的感受,父母不在身边的难处……

  生命践旅,受益匪浅!

  星期六上午,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学校。因为我们要去乡下实践。

  六点五十左右,我们踏上去恒济的公交车,我细细地看着窗外,那些花草树木在向我们“贺喜”呢!在车上,同学们在尽情地聊天,说笑,不知不觉到了恒济。我们首先观看了孟小舞龙队的精彩表演:一会儿布龙张牙舞爪,一会儿舞龙凶相毕露,真是栩栩如生,精彩极了!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山河村、新四军印刷厂旧址,最我难忘的是参观山河村,据那里村民介绍,这个村庄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那低矮的茅草屋,富有神话色彩的水龙让我记忆犹新:传说,那时发生火灾,人们就把这个庞然大物——水龙搬出来,不用多久,火就被扑灭了。而水龙的发明者是朱记,他还发明了许多东西。虽然这个村庄很古老,但这里的劳动人民很勤劳。

  到了下午,我们去栽青菜、挖山芋、观看农民伯伯们在田地里辛苦地采藕。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采莲藕,农民伯伯用他那娴熟的技术,采出一个又一个又白又嫩的藕娃娃。你瞧,他们多开心啊!看到他们脸上的汗水和喜悦的心情很复杂—农民伯伯真辛苦啊!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便油然而生地想到了*时浪费粮食的坏*惯。从那时起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珍惜粮食的好*惯,杜绝浪费。

  这次活动真念我难忘!

  今天是最后一天,早晨起床后,我感觉脸上有点紧绷绷的感觉,我想可能是昨天晚上想家的原因吧。

  朦胧宝塔

  我们上午观游了辛庄小街,路两旁都是农民大爷、大妈们在摆地滩,卖的都是自已种植的蔬菜、自己圈养的鸡鸭……还有服装、鞋袜等等,一派繁荣景象。

  下午,我们又去参观了朦胧宝塔,在宝塔村口,我们就看到,一座雄伟、古朴的宝塔赫然在目,尽管在暑假里,我已经参观过,但今天和同学们起再次参观,别有一种感觉在心头,一座千年的古塔,由于李世民而闻名遐迩,成为一个观光景点。

  温暖

  我们登上了回家的车,到了学校门口,同学们在车里就开始寻找自己的爸爸妈妈,找到的欢天喜地,没找着的还在左顾右盼。我看到妈妈站在大门边上,我朝她挥了挥手。一下车,同学们有的连包都不要了,冲向了爸爸妈妈的怀里,我拎着、背着朝大门走去,妈妈迎上来接过我的包,妈妈听到我沙哑的声音,笑了。我坐在妈妈的车上,趴在妈妈温暖的背上,听着爸爸喧寒问暖的话,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回到家,我以最快的速度冲了澡,进入了梦乡……

  总结

  这次生命践旅活动,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看到了农村小学的条件,体会到了农村孩子的独立,明白了劳动的辛苦,离开家的感受,父母不在身边的难处……

  生命践旅,受益匪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