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2-03 00:00:00 教案,物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上。请大家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行。

  师:*的纸条把它看成*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行光射向*滑*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行光射向凹凸不*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及学*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六、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教学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0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题1、2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

  (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内容

  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

  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

  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

  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

  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二、归纳及学*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情况进行评估。

  三、课后练*

  l、课本P85,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没计。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P84。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五、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菁华3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上。请大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行。

  师:*的纸条把它看成*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行光射向*滑*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行光射向凹凸不*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小结及学*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六、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2

  活动目标

  1、认知:初步了解*面镜的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了解镜子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2、技能:能熟练进行镜子的游戏,按照要求将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

  3、情感:保护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难点

  能熟练进行镜子的游戏,按照要求将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亚克力镜片两块

  2、知识储备: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时由一种物质碰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这叫光的反射。光能穿过玻璃,但碰到玻璃后面的水银后就会发生反射,原来的光线又会“弹”回来,这样人自己的光就进入了人自己的眼睛里,所以人就看到了自己。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来到了糊涂王国。这个糊涂国王不仅特别糊涂而且长得也十分丑陋,但他却自认为很帅。有一天,一个工匠想讨好国王,造了一面镜子送给他。不料国王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那么丑,认为是工匠捉弄他,故意造了一面把他照得很丑的镜子,于是生气地摔碎了镜子,还命令工匠们必须造出一面能把他照得很帅的镜子,否则就要惩罚所有的工匠。工匠们十分委屈。

  教师引导:镜子中的那个人是糊涂国王自己吗?是镜子里成像是虚像,所以摸不到,镜子里的像与实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传统镜子背后有一层含有水银的混合物,所以照射到我们身上又被我们反射到镜子里的光穿过玻璃后会被水银混合物挡住,就像乒乓球弹到墙上会反弹一样,反射回来,进入我们的眼睛里。这样我们就从镜子里看到了我们自己。这就是光的反射。小朋友们照过镜子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二、实验操作:

  实验一:光的反射——一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传统的镜子掉到地上会摔碎,这个镜片是安全镜片,摔不碎也不划手,但还是不要把镜面弄花,弄花就看不清楚了。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一块

  操作方法:

  1、看看镜子能照出自己吗?(能照到自己)

  2、把镜子放到左前方,能不能看到后面的小朋友呢?(能看到)

  3、镜子里的那个人能用手摸得到吗?(摸不到)

  4、用镜子照一照汉字。(字左右反过来了)

  5、用手指头去对一对镜子中的手指头。(大小一样)

  原理:*面镜成像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人们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是因为:光的反射(请幼儿大声清楚的说出这四个字);

  教师引导:一面镜子反射光,两面镜子就能互相反射,我们来试一试吧。

  实验二:两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提醒幼儿不要把镜面弄花。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两块

  操作方法:

  1、试着将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看看能看到后脑勺吗?(能看到)

  2、将两面镜子垂直放置,能看到几面镜子(四面镜子);在镜子中间放一个东西试试。(能看到四个)

  3、减小镜子间的夹角,观察镜子数目的变化。(夹角越小,镜子数目越多)

  4、试着将两面镜子竖直*行放置,从一面镜子背后往另一面镜子里看去。(能看到无数面镜子)

  三、实验原理总结:

  当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时,后脑勺的光被后面的`镜子反射到前面的镜子中,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我们就看到了自己后面的情况,光发生了两次反射。而当镜子夹角越来越小时,光在两面镜子间则来回不停反射,发生了多次反射。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镜中的像越多。

  活动延伸

  探索游戏:

  1、照镜子——和同伴玩照镜子游戏,根据同伴的动作做出相反的镜面动作,感受相互模仿的乐趣。

  2、传递光线——几个小朋友一起,每个人拿一面镜子,面对面站在3米以外的地方。一个人利用太阳光反射光线,另一个人对准他的反射光线,仔细调整位置。你会看到光会再次反射,光被传递出了。多几面镜子,光同样还是会反射,会传递到很远。

  人们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是因为:光的反射——*面镜成像原理。(请小朋友大声清楚的说出这四个字。)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看谁找的最多。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光密介质、光疏介质以及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条件。

  2、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准确的概括出全反射现象,提高总结和实践能力。

  3、能体会到物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反射的条件。

  难点:对全反射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问题情境】

  播放医生利用光导纤维检测病人身体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思考:光导纤维怎样传输光及相关信息呢?由此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建立规律】

  介绍两个物理概念,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并明确二者是相对的。

  实验探究:将半圆形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观察激光束从玻璃进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强度如何变化?

  实验猜想:反射光、折射光都消失;反射光消失,只有折射光;折射光消失,只有反射光。

  实验现象: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逐渐增大,但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同时观察到折射光线越来越暗且接*90°,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继续增大入射角,依然看不到折射光线。

  得出结论:只有反射光线而折射光线消失的现象是全反射现象。教师介绍玻璃是光密介质,空气是光疏介质,只有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才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可以让学生通过验证光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得出这种情况下不能发生全反射。

  回顾实验并分析得出:要发生全反射现象对入射角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将折射角为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学生小组结合实验现象总结全反射(全内反射)的条件:(1)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知道临界角呢?提示学生如果已知介质的折射率,就可以确定光从这种介质射到空气(或真空)时的临界角。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规律】

  解释课前导入中光导纤维如何传输光及相关信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课后思考全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内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选【五】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4、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生甲: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生乙:比一比,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教师板书。

  师: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m/s

  1m/s==3.6km/h

  72km/h=72=72m/s=20m/s

  10m/s=10=103.6m/s=36m/s

  三、课堂巩固练*(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具体换算过程。

  (1)54km/h===m/s

  (2)15m/s===km/s

  (3)7m/s===m/s

  (4)0.5m/s===km/h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例一:课本P25的例如……,与你小学数学学过速度计算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比较回答: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不要带单位,而物理学计算要带单位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课本P25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师补充。

  例二: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教师说明解答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要求拿出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教师按课本格式规范板演:

  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

  求:s=?

  解:据v=s=vt=12.5m/s240s=3000m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课堂巩固练*:

  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l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6图2—23、图2—24汽车速度仪和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讲解图2—22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速度。

  师:请大家看课本P28: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5所示,一辆小汽车在乎直的公路上*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V2=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6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10m/sv2=13.33m/s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四、归纳与学*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单位:1km/h=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

  1、课本P28,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

  s=vt,t=(变形式)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m/s=km/h1km/h=3.6m/s

  5、速度的测量

  (1)据v=,测出s、t,求出v。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七、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上。请大家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1:拿一块*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行。

  师:*的纸条把它看成*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行光射向*滑*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行光射向凹凸不*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及学*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六、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提问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回顾复*

  1. 简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 什么是骨传导?

  二、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请同学们回忆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三、进行新课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P19 演示1.3-1)

  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想想议议]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P21)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1”的响度大.“5”的响度小.

  “1”的音调低.“5”的音调高.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3.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4.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生甲: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生乙:比一比,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教师板书。

  师: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m/s

  1m/s==3.6km/h

  72km/h=72=72m/s=20m/s

  10m/s=10=103.6m/s=36m/s

  三、课堂巩固练*(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具体换算过程。

  (1)54km/h===m/s

  (2)15m/s===km/s

  (3)7m/s===m/s

  (4)0.5m/s===km/h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例一:课本P25的例如……,与你小学数学学过速度计算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比较回答: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不要带单位,而物理学计算要带单位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课本P25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师补充。

  例二: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教师说明解答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要求拿出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教师按课本格式规范板演:

  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

  求:s=?

  解:据v=s=vt=12.5m/s240s=3000m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课堂巩固练*:

  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l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6图2―23、图2―24汽车速度仪和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讲解图2―22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速度。

  师:请大家看课本P28: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5所示,一辆小汽车在乎直的公路上*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V2=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6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10m/sv2=13.33m/s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四、归纳与学*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单位:1km/h=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

  1.课本P28,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

  s=vt,t=(变形式)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m/s=km/h1km/h=3.6m/s

  5、速度的测量

  (1)据v=,测出s、t,求出v。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七、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优选【五】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光密介质、光疏介质以及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条件。

  2、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准确的概括出全反射现象,提高总结和实践能力。

  3、能体会到物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物理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反射的条件。

  难点:对全反射现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问题情境】

  播放医生利用光导纤维检测病人身体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思考:光导纤维怎样传输光及相关信息呢?由此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建立规律】

  介绍两个物理概念,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并明确二者是相对的。

  实验探究:将半圆形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观察激光束从玻璃进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强度如何变化?

  实验猜想:反射光、折射光都消失;反射光消失,只有折射光;折射光消失,只有反射光。

  实验现象: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逐渐增大,但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同时观察到折射光线越来越暗且接*90°,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继续增大入射角,依然看不到折射光线。

  得出结论:只有反射光线而折射光线消失的现象是全反射现象。教师介绍玻璃是光密介质,空气是光疏介质,只有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才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可以让学生通过验证光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得出这种情况下不能发生全反射。

  回顾实验并分析得出:要发生全反射现象对入射角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将折射角为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学生小组结合实验现象总结全反射(全内反射)的条件:(1)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知道临界角呢?提示学生如果已知介质的折射率,就可以确定光从这种介质射到空气(或真空)时的临界角。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规律】

  解释课前导入中光导纤维如何传输光及相关信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课后思考全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内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3

  探究: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知识: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制作潜望镜。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

  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内容。

  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用镜子反射阳光是学生很熟悉的游戏了。通过打“靶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学生知道*面镜子可以反射太阳光,随着*面镜的移动,反射的太阳的光线也可以改变。

  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

  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

  先由学生提出应该具体怎样操作,他会意识到这个任务一个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会更加珍惜合作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将阳光“请”进教室.

  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会。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让他他说出具体的科学通理,只要能将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潜望镜.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

  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5

  一、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问题;能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法线的形象解释,渗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全面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具

  教师用:光的反射装置(自制暗箱)、*面镜、白纸、手电筒、多煤体课件

  学生用:量角器、纸屏(附有角度)、激光手电筒、纸板

  四、师生交流过程

  (一)诊断补偿:光在均匀的介质中如何传播?

  (二)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手术室里的灯光》,介绍爱迪生为妈妈治病的故事。

  (三)进行新课

  1、意外的发现

  启发质疑:为什么爱迪生把镜子放在这些蜡烛的后面,就会使他妈妈的周围变得很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蜡烛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镜面上被挡住而改变了传播方向,又反射回去。

  列举事例: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光的反射现象。并将他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如:根据能不能发光或面的光滑程度等。)

  2、提出问题:光在物体表面是怎样反射的,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不同的表面反射光的情况不同?你还想研究哪方面的问题?

  3、设计实验与收集数据

  2)、实验验证

  a、“三线共面”,引导学生猜想入射光线相对反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一个*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怎样确定反射光线的空间位置?师生共同

  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①、将镜面*放在桌面上。

  ②、把纸板竖立在镜面上,使接缝与镜面垂直。

  ③、让入射光线沿着被固定的*面射到接缝和镜面的交点上

  ④、慢慢地转动另一*面,寻找反射光线。

  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进一步用课件演示说明:纸板可转动的面向前转向后转都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只有当这个面与被固定的面为同一*面时,才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光线。

  b、“二线分居”,引导学生回想实验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相对法线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的情况,利用反正法。

  c、“两角相等”,提问:根据上面的研究能不能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不能)要想确定具**置,还需研究他们之间的什么关系?(角的关系)利用课件介绍入射角、反射角。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做实验记录,师巡回指导。

  4、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成后,大家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引导小组发言,展示实验记录。

  让学生完整的归纳反射定律的内容。

  设疑:能不能说“入射角=反射角”

  (注意因果关系,借助课件中的反射

  大家庭,形象、生动的理解)

  5、交流与合作

  1)、两人共同完成“互看”实验,利用多媒体展示光路图。(如图1)

  2)、选派一生利用反射装置从立体角度让学生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四)、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忆本章有哪些收获?(如: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两种反射类型等;思想方法:模型法,猜想验证法,探究法;思想方面:正直做人。)利用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点明学*目标。

  2、交流本节实验的得与失(如:实验过程中的),以及生活中的困惑。

  (五)、奇思妙想

  1、现代VCD影碟机是利用激光照在刻有凹凸的光碟上通过在接收器上读取光信号而播放音像。

  2、利用*面镜还能观察到角度的微小变化情况,如图2所是,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射到*面镜上O点,反射光沿着A.MN原路返回,当*面镜绕O点转动150,反射光线在水*标尺MN上的光点移动了厘米(已知AO=1M)

  (可以选做课件中的巩固练*,也可以进行达标训练)

  (六)、作业设置

  1、小论文,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2、收集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飞船制找造人工白昼实验。

  3、用玻璃建楼房有哪些利与弊?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人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隐私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

  ②能够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③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

  (2)能力目标

  能够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和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正确判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必要性,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

  我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1)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由于长期受封建观念的影响,有许多人总是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错误地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正确认识个人隐私,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2)针对学生隐私经常受到侵犯的事实: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老师私拆学生信件,父母偷看子女信件、日记的现象,尽管出于善意,但却严重地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学*隐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

  (3)针对学生经常侵犯他人隐私的现实: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学生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较为普遍。尊重他人的隐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

  1.讨论式教学

  针对学生在隐私方面的模糊认识,设置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隐私意识,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情境式教学

  在讲述保护隐私的必要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法,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说明,从而唤起学生学*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

  3.体验式教学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隐私受到侵害时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思想尤其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我认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学生会学、善学、喜欢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采用合作学*和探究学*的方法。

  1.合作学*

  在突破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时,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共同归纳出隐私的内涵。在澄清“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进行辩论,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这种合作学*,可以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补,培养合作意识。

  2.探究学*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针对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如:报社侵权案、拆信风波等,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你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做有何意义等。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得以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案例导入)让学生看完案例后,老师提问:

  (1)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丽、思思和老师的做法?

  (2)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学生讨论、发言后,老师归纳导入:人人有隐私,人人享有隐私权。

  2.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中,我主要采取讨论、情境、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方式。

  (1)什么是隐私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①引导学生对p46页的材料进行阅读,对小红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初步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隐私”两个字做一个解释,学生回答:“隐”是隐藏,不为人所知或不欲为人所知的意思。“私”是与公无关,是个人之事。对此,我还举了两个例子:第一,甲在偷东西,被乙发现,乙报警,甲被抓获。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第二,甲父母离婚,乙知道后大肆宣扬,乙是否侵犯了甲的隐私权。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隐私的含义。

  多媒体显示:构成隐私的两个要件,并说明“私”是隐私中的前提条件,决定了隐私的范围。

  ③在讲解“隐私”与“丑事”的关系时,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得出隐私的正确含义与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真正理解隐私的内涵。

  (2)对于保护隐私的必要性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了情境式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如设置一些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来推测、想象事件的结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列举一些自己看到、听到、了解到和体验过的事例,谈谈如果这些行为不受保护会怎样,保护这些行为有何好处,引出保护隐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隐私权的含义与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我主要采取讨论式和情境式两种教学方式。

  ①通过“报社侵权案”引出隐私权的含义。

  ②通过分析“派出所非法搜查案例”,了解合法搜查的条件,说明隐私权首先是指个人生活的安宁权,即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

  ③“银行、邮局一米线的设定”有何作用?对你有何启发?引出隐私权还包括:个人信息的保密权。

  ④通过对老师拆看学生信件、父母拆看子女信件、领导检查下属信件现象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从而过渡到下一课的内容--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要逐步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

  (要求:学生对着板书自己梳理一遍,谈谈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

  4.板书

  板书要讲究直观、系统、简洁明了并突出重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以下是本课的板书:

  隐私和隐私权

  一、人人有隐私

  1.隐私的含义

  “隐”,不为人所知或不愿为人所知的。

  “私”,与公无关,私人之事。

  2.隐私的内容

  3.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隐私权

  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保护隐私权的意义

  3.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1)私人生活安宁权

  (2)私人信息的保密权

  (3)私人通信的秘密权

  (4)个人对其隐私的利用权

  4.不得滥用隐私权

  5.课外作业

  “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我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我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如: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调查身边发生的关于隐私权受到侵犯的事例及其给人们的学*、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制作一份相关内容的板报。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在学*中享受快乐。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实践、学*、升华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学*,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陆续进入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这些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充满了好奇,总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着自我的成长,关注着他人和社会。一方面,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渴望独立,渴望成熟;另一方,又异常渴望同龄人之间的友情,渴望理解、信任和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对一些问题往往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如取笑同学间的生理变化,对男女同学间的关系过于敏感,产生逆反心理等。影响自我的生活和学*,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困惑,克服青春期的烦恼是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关键。

  青春期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其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抓住这个道德成长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认识、体会到青春不仅仅是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全面把握青春的内涵,引发他们对青春的意义进行深入地思考,无论是对学生的现在,还是长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学生的现实成长问题,教材设计了这一课。

  三、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使学生能知道青春的意义,把握青春的内涵;知道男女同学之间如何正常交往。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

  2、教学重点:

  全面了解青春的意义及内涵。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消除会计人员和行为上的误区,共享美好的青春时光。

  4、学法:听、思、议、悟。

  5、教法:讲解、点拨、启发、情境教学法。

  6、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设计情景

  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播放歌曲《样样红》,作为背景音乐,教师展示学生们收集到的与青春有关的名言。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以趣激学。

  青春误读

  1、青春的友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依托教材P39以及自身的经历,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总结。

  以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悟,自主学*,学会合作。

  2、青春的个性:小品表演《这才叫酷》。学生观看并思考课本P40问题。

  通过表演,创设情境,深入浅出,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的真正含义。

  3、男孩、女孩:课件展示诗歌《男孩、女孩》,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菲的日记”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也是可以有真正的友谊的。

  青春畅想

  1、小组竞赛:寻找与青春有关的词语。

  2、教师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夺冠录象。

  让学生体会青春是活力、意志的象征,它更多的体现在一个人的心态上。

  小结

  1、多媒体展示:本课时的知识提要。

  2、点评学生表现,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表演者、发言人、创意奖。

  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及时巩固,融会贯通。让学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反思:

  多层面展示了“以学定教”,开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特定情境中,直面困惑,师生*等对话、参与、理解、反思、分享、体验、提升。灵活使用多媒体手段,课堂信息量大、素材库因材施教,超越教材文本,突显教师个性化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

  辨析:真正的独立是任何事情都由自己做主,大人完全不能干涉。

  六、板书设计:

  青春误读

  青春畅想

  感悟青春

  彼此彼此尊重,共享青春的美好

  追求真正的青春个性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关于青春的联想

  解读青春的含义

  思考青春的意义与价值

  青春误读

  青春畅想

  感悟青春

  彼此彼此尊重,共享青春的美好

  追求真正的青春个性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关于青春的联想

  解读青春的含义

  思考青春的意义与价值

  青春误读

  青春畅想

  感悟青春

  彼此彼此尊重,共享青春的美好

  追求真正的青春个性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关于青春的联想

  解读青春的含义

  思考青春的意义与价值

  感悟青春

  一、青春误读

  1、彼此彼此尊重,共享青春的美好

  2、追求真正的青春个性

  3、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二、青春畅想

  1、关于青春的联想

  教学要求:

  1、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2、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3、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认同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

  2、我爱你,*。

  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教学难点:

  1、学会与父母沟通。

  2、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教学方法:探讨式、启发式、案例分析法、自学辅导法

  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家,温馨的港湾

  教学要求:

  1、认识家的含义,家的幸福所在。

  2、懂得父母对子女所起的作用,不忘父母养育恩。

  教学重点:认识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教学难点:懂得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菁选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指导思想

  ⑴“以全体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

  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⑶提倡学生自主学*的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

  教材分析;

  现代社会离不开电,就如同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可以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用电器,电灯、冰箱、洗衣机、电视、电脑……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教材通过图画,文字,激发学生探究“电”奥秘的兴趣。本单元由“电荷”、“电流和电路”、“串联和并联”、“电流的强弱”、“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五节内容构成。教材中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发展水*为线索,即电荷→电流→探究→应用的过程,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它们在电路中的基本规律是本章的核心,通过让学生研究基本的串、并联电路和一些基本测量,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遵照学生是学*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章节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单元内容是学*电学概念和规律的'基础,生活中又经常用到。所以在讲解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例如,第四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设计就是为了避免过分强调知识的结论而忽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完成形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其中将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较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教材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提倡多动手,增加实践机会。

  学生分析

  我所承担的是2个班的物理教学。 2个班共有58人,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其**10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有50%的学生基础薄弱,有些学生讨厌理科学*,经过了解测试后个别学生小学科学知识都未掌握。学生学*兴趣不浓,作业马虎了事,抄袭作业严重且作业格式不正确,书写不认真。部分学生学*虽然刻苦,但十分吃力,效果不好,这主要是学生学*方式方法问题。培养学生物理学*兴趣,形成正确的学**惯,抓好基础知识,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点。

  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做;**学生的双眼,让他们能看;**学生的嘴,让他们能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性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课堂上,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互学、互教、互帮、互查活动。学生首先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解,理清他人讲解分析的要点,并作出指正、选择和评价,还要学会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组长督促学困生自学,学困生不懂就问,不要消极等待。各组记录员在自修课上整理当天重点内容,便于小组和全班同学查阅。

  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知识点:

  重点:

  ⑴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⑵电流方向、电流强度

  ⑶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⑷串、并联电路及电流特点

  ⑸电流表使用

  难点

  ⑴电路图与实物图之间转换

  ⑵设计简单电路

  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

  热点、考点:

  ⑴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⑵电路图与实物图的转化

  ⑶电流表使用和读数

  ⑷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

  教学措施:

  1、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从第一堂课起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2、开展自主学*方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方法,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3、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物理单元评价检测的工作。做好每一章的复*工作,做好期中学业和期末学业检测工作,全面完成教学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一、基本情况概述:

  1、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精神,狠抓基础教育,努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切实保证教育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水*,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能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有的学生的学*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分析:

  教材结构特点: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考虑到运动和力的知识与声、光、热、电等知识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热、电的知识不仅更能吸引学生,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对学生实验感兴趣,电学知识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因而电学放在第一学年,还有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

  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立“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

  二、教学工作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成绩目标:

  在各类竞赛中力争上游,应使各班总*均成绩处于优势地位,争取全县前10名。使各班好、中、差比例达到5:3:2、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学*《新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的观念更新,学*的内容科学,学*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的重要性,也会学*,爱学*,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课后有复*,课堂勤学*;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六、教学进度及安排

  第1周:第一章声现象

  第2周:第一章声现象

  第3周:第一章声现象

  第4周:第二章光现象

  第5周:第二章光现象

  第6周:第二章光现象,单元测试及分析

  第7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8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9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及分析,

  第10周:期中复*及考试,期中考试情况分析。

  第11周: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12周: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13周: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14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5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6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7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单元测试分析

  第18周:期末复*及考试

  第19周:期末复*及考试

  第20周:期末复*及考试

  附:七、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物理实验教学进度及安排

  第四周:探究光的反射时的规律

  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五周: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第六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第十一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第十三周:探究水的沸腾

  第十六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说到运动,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运动着,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没有运动,也就没有我们。下面这段录像是我在我们家的阳台上拍下来的一段公路上的情景,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在这段录像中。树木、地面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第一章常见的运动中的第一节机械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运动

  1、提出问题:在刚才我们观看的录像中:有运动的汽车、行驶的自行车、步行的行人,有静止的楼房、树木、地面是运动的?如何判断楼房、

  有运动的汽车、,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怎样描述物体的运树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放录像资料)步行的行人,有静止的楼房、,你是如何判断汽车、自行车、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行驶的自行车、地面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2、总结归纳:在物理学里,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

  1、*常我们观察物体是否运动时是相对于什么物体而言的呢?请同学们观察课件:(1)小孩在公路上跑步。(2)飞机在空中飞行(3)汽车在公路上行驶(4)小船在河水中行驶小结:我们判断上述物体的运动时,它们是运动的

  2、当我们座在行驶的汽车里,观看车外的景物时,会有什么感觉?(1)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录像,(2)同学们在乘车的时候是否也观察到过同样的现象呢?(3)为什么树会往后退呢?小结:座在行驶的汽车里,改变。所以观察者认为树往后退。3、请同学们观察一幅图片,思考问题:

  (1)图片:

  (2)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3)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感觉呢?

  小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4、请同学们看课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指明所选择的参照物是什么?(1)汽车在公路上的运动(2)两个小孩跑步(3)在河中行驶的小船

  所以景物相对于观察者的位置发生了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板书)是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这段录像是我乘校车回密云的途中拍下来的一段。观看车外的景物时,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

  (4)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

  5、请同学们观看初中物理上的视频资源《运动的描述、参照物》 小结:关于参照物,必须弄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1)我们说一个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确定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只是被选做标准的物体,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3)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判断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不能以这个被描述的物体为参照物。

  (5)观察者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时,可以以观察者自己为参照物。

  (6)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一般以地面或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1、确定参照物2、确定研究对象

  3、判断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1)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则研究对象是运动的

  (2)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改变,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包括距离的改变和方位的改变两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搞好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7—12章,包括力、力和运动、压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和功率、能。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四、学情分析:

  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学生的学*积极性不是太高,不够灵活,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开始有一些两极分化,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教学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六、课时计划:

  开学评期末试题1课时。

  第七章:力6课时。

  第八章:力和运动6课时。

  第九章;压力压强8课时。

  期中复*及考试4课时。

  第十章:浮力6。

  第十一章:功、简单机械。

  第十二章:机械能4。

  期末复*与考试。

  一、具体措施:

  1、继续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3、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每一章的'复*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和期末复*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具体的安排:

  除了以上教学内容外,还有:

  1、积极参加教科研的活动

  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提高自己在科研活动方面的能力。

  2、积累教学中的得与失。

  有空时多写一些教学中的体会,注意积累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术条件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好奇心强,兴趣浓厚。但弱点的一些概念是抽象的,学生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并不容易理解。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知识面窄,学**惯差,两级分化突出。因此,在课堂上,一些学生不够敏感,导致学*热情很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方法上做进一步的调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2.教材分析:

  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八年级物理教材既要考虑现代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也要考虑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学*水*的现实可能性,适当加强与实践的联系,降低知识选择的难度。在处理方法上,要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有利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学*物理的同时提高素质。

  教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在内容选择上,积极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互动。在学*方法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参与实践,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以学*发展水*为线索,兼顾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考虑到运动和力的知识相对于声、光、热等知识来说略显枯燥,声、光、热等知识不仅能更吸引学生,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种探究活动,使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保持知识的结构。

  书中有6章,还有新增加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章前指南,提示本章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具有典型性,启发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学*的时候能够很好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分析和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惯和创新精神。

  三、具体措施和方法

  1、认真学*《新课程标准》,了解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因为新教材的灵活性增强了,难度降低了,实用性变得更加清晰。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各种实验,让一个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培训通行证,每一个对于一个实验来说,要写好实验报告和经验。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做相关的物理实验

  4.对学生要求严格,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虽然学生逐渐明白学*的重要性,但他们也会学*,热爱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要求,不能放松对任何细节的管理。做课前预*,课后复*,上课勤奋学*;每节课必须有一次练*,防止学生写作业,少写作业,严禁学生抄别人的作业;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和运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

  6.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学水*。学*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艺术,多听讲座,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学目的:

  (一) 引导学生学*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方法。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二) 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三) 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 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五) 进行思想教育

  物理教学必须结合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物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贡献,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培养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树立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六) 培养刻苦的学*精神、良好的学**惯和自学能力

  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刻苦学*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物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物理的*惯,对学生的学*很重要。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

  *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惯。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培养自学能力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有针对性的阅读,设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引言

  第二周——第三周:测量的初步知识

  第四周——第五周:简单的运动

  第六周:声现象

  第七周——第九周:热现象

  第十周:期中复*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光的反射

  第十三周——第十四周:光的折射

  第十五周——第十七周:质量和密度

  第十八周——第二十周:力

  第二十一周:期末复*

  第二十二周:期末考试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本班学生共35人,学生除了小学科学知识及有限的生活常识以外,本学科的知识比较匮乏,再则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这对新学期教学都是挑战。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因为是新课程,学生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烈的好奇心,期待学*这门新鲜的学科。同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因而学生对物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印象,通过引导也能挖掘一些学生潜在的探究既能和方法。相信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必能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让充分理解学好物理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技术的热情。

  (2)教学要求:

  1、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已经发展起来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发展水*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第一章机械运动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学生应该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用法,并会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生活中还常常利用估测的方法测量长度和时间,应通过活动使学生有所了解。

  机械运动现象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进行过速度计算的训练;又如,相对运动、惯性等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展开。

  对于速度的计算,要求学生会利用路程、时间求出,或利用速度公式中的两个物理量求出第三个物理量,教学中不宜做过深的引导,如追及问题等。本章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第二章声现象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以及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通过这一章的学*,应该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际中既要合理地利用声音,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噪声。

  这一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培养他们学*科学的乐趣。

  这一章的教学,很多处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进行,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等。

  第三章物体变化

  本章知识目标简单、物理现象直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编写短小精悍,为教师们留下了广阔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在“知识”方面,本章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热现象,而且许多知识是理解地理课中的一些气象现象的基础,在化学课中学*物质的物理性质时也要用到,能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在“过程和方法”方面,承担着进一步完善探究过程的思维程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等能力和方法的任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本章内容更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材料,是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等优良品质的好材料,是引导学生从体会成功的愉悦慢慢走向自主性学*的好材料。

  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变得非常“专业”,“专”到大脑中只剩下中考要考的那点东西了。因此,要充分发挥本章应有的“裁体”作用,我们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尤其是知识储备方面多下点功夫。

  第四章光现象

  本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光的反射规律;*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在本章学*中,我们主要学*物理思想有: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热谱图、驻钞机;等等,都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这一章是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第二部分,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透镜的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还有观察微观和宏观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本章《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2)丁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3)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道理及其应用。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中第一个主题“物质”下的一个二级主题。课程标准要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课本从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入手,带领学生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本章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通过学*质量的概念和天*的使用,探究密度的概念,以及开展密度知识交流会的活动,使学生对物质有了进一步的定量认识。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中,应该着重让学生亲自经历各种探究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学*知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措施:

  (1)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2)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3)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4)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5)做好每一章的复*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和期末复*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一、指导思想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技能,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身边学*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合格的21世纪中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六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分别是:一、机械运动二、声现象三、物态变化四、光现象五、透镜及其应用六、质量与密度。具体章节又可分为:探究、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STS、科学世界、动手动脑学物理几大个板块,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这样编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学好物理知识。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重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发展水*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学生是学*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发展水*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学*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以上项目每期至少各进行一次。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的实际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博,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

  四、教学要求

  1、进一步了解当前新课标的改革方向及趋势,学*新的物理教育观念。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殊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留意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简朴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生活和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3、理论联系实际,还要留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本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重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时代脉博,懂得及时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单纯地掌握课本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应该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拥有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五、教学措施(具体思路)

  1、继承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并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和《物理优秀教案》,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预备的仗。

  3、积极预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结合《物理实验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要求作业要有代表性,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教法的理解程度,以便改进教学方法,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每一章的复*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和期末复*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会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六、班级情况分析

  xx

  七、教学安排以及课时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第一章:机械运动6课时

  第三周——第四周:第二章:声现象6课时

  第五周——第六周:第三章:物态变化10课时

  第七周——第九周:第四章:光现象11课时

  期中考试复*5课时

  第十周——第十二周: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9课时

  第十三周——第十五周:第六章:质量与密度9课时

  第十六周——复*考试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有的学生的学*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期使用的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材结构特点: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考虑到声、光、热、力的知识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对学生实验感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

  本册教材共六章分别是: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质量与密度。具体章节又可分为:实验、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STS、科学世界、扩展性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学到了什么几大个板块。全书共计:实验13次、演示13次、想想做做18次、想想议议14次、STS4个、科学世界112次、动手动脑学物理26次、扩展性实验1次、学到了什么5个、小资料12个、注意7个。

  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立“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成绩目标:

  在各类竞赛中力争零的突破,应使班总*均成绩处于中上地位,争取全镇前6名。使各班好、中、差比例达到2:5:3。力争优秀率达10%,合格率达70%。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新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当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的观念更新,学*的内容科学,学*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的重要性,也会学*,爱学*,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课后有复*,课堂勤学*;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进行实验调查、进行劳动实*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10节以上,还争取上一堂教学观摩课。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8,注意掌握学生情况,及时表扬学*认真的、遵守纪律的、作业好的、测验成绩优秀的及有进步的,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加强对优秀学生的辅导,提高优秀率

  五、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表

  周次时间内容课时备注

  1、29.1-9.7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2

  39.10-9.15测量*均速度、第一章复*2

  49.17-9.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2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面镜

  *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电路

  1.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

  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1、元电荷:e =1.6×10-19C

  2、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4、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①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1、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②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②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连成通路。

  注意:

  连接电路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电流表:①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里;被测电流不能超过量程;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使用电流表时,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②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是0.6A还是3A;(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A还是0.1A

  电流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A)、微安(&icr;A)

  1A=1000A

  1A=1000&icr;A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I=I1+I2) 。

  透镜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u > 2f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f < u<2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u < f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1、焦点以外成实像,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小,像距越小。

  2、焦点以内成虚像。

  眼睛和眼镜

  1、*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太厚,需戴凹透镜调节。

  2、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需戴凸透镜调节。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像。

  1、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2、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

  光的传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反思通用5篇

  首先通过课本9-26和图9-27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比较出发,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名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考数据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节内容有: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测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学方法有讨论、实验、讲解等,但以讨论为主。在本节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9-26、图9-27所提供的实例,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时间过得真快,一个学期又过去了。以下是我经过了该学期教学后得到较深刻的反思与总结:

  一、课前:就备课方面来说说

  1、要提前几天备课。物理不同于语文、历史等学科,我觉得最大的区别是:物理有不少的实验要做。不管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提前准备好实验仪器,而且要预先做过,确保实验能成功且效果较好才能在课堂上做。

  2、在备课时要从多个渠道获取相关资料。通过看相关的资料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下载相关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

  3、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等来设计好教学环节。比如,在设计课堂练*时要注意涉及所讲的知识点,最好题目有创新,不枯燥,这样学生学*兴趣就会高,使学生巩固知识达到最佳效果;而且要有梯度,这样才可以达到培优抚差的目的,尽量顾及每位同学。

  4、备课时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多媒体播放声音、图片、动画、相关视频等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象生动,使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在课堂上

  1、要控制好课堂气氛。太沉闷固然不好,但太活跃也不好,因为学生过于活跃,就会影响部分同学的听课效果。

  2、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

  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3、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物理的能力。

  4、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课堂上要注意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渡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课后

  1、要注意及时反馈,这样才好及时调整自己下一步的教学方案。给学生做的检测试卷要精心设计,题型和题量要恰当,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有质量。

  2、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课后应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并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做小实验和小制作。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以上是我这学期教学过程中感触较深的。其实,很多东西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反思与总结。

  在物理教学中,*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题课上,虽然老师总是强调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步骤解题,并不厌其烦的宣讲其重要性,但有的同学总是自行其是,解题思路乱,呈现出的解题步骤让人费解。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老师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显然不是。学校组织学*建构主义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之后我终于悟出,问题出在规范解题的重要性不是学生亲自体验得出的,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更方便。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在热量计算*题课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我首先从布置的作业中抽出三道题目,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各自的解题结果。然后让全班同学都来感受这几位同学呈现的解法是否容易看得明白,并请同学上台来评讲一下,怎样写才能把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最后老师适时总结。由于同学亲身参与到规范解题步骤的总结过程中来,有了亲身感受,建立深刻印象,在后来的月考中,几乎很少有人再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把书上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示范后,引导学生得出书上的结论,再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这样,虽然教学过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努力打造活力课堂,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课前我先选择的纸屑,(觉得用纸屑比较干净)可是实验几次效果很不明显——纸屑几乎不动,我又换沙子实验结果也不好,又找来了很细的盐粒,实验现象超好,我很满意,看来还是比较轻小的物体效果才明显。每次实验前对材料的选择我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成功与否。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算是比较成功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文中对次声的应用没作介绍,可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光世界巡行

  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并积极思考总结实验结论。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通过复*上一节课的*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作为学*物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创设了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猜想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总之,我认为本节课设计比较合理、讲解比较到位、学生思维比较积极、气氛比较活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

  不足之处是时间比较紧张,部分学生完成实验不够彻底。如果能让学生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探究认识到物*,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就更完美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