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5-20 22:25:27 语文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的确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已的话说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小黑板、挂图、录音机、伴奏

  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

  1、出示挂图:看到这幅画后,你相说些什?((1)看到一个人,好像是位诗人;(2)整个画面很低(3)对岸是几山,而诗人脚下是港口~)

  2、这幅画描述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课前,教师留给大家了预*作了解作者作品背景。下面谁来和大家共享这收获的喜悦?

  3、这节课有哪些学*任务?来看学*目标(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家迅速看一下,谁愿意读一下?大家齐读,强记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首先我们来看自学提示(幻灯出示)

  自学提示:(1)诗人在岸看到什么景?他又想到了什么?

  (2)用“——”画出不理解的诗句,用“——”画出寓意深情的词语

  (3)找出自已喜欢的诗句,谈谈理由。

  (4)用自已的话说说诗意。

  (5)时间是8分钟。

  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完一下自学提示

  2、大家用自已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本诗《泊船瓜洲》,学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3、交流汇报,导学释疑

  (1)景物有人、船、江水、重山、白鹭。此时诗人可能想到对岸的家乡,家乡里的亲戚好友,国家的兴旺~

  (2)关于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已理由即可,不统一。

  (3)诗意:京口和瓜洲只有一江水隔,钟山也只隔座山。春风又绿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

  (4)有疑问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a “间”字有两个字音:jian jian 在本诗中是jian ,表示间隔。

  B 家乡与诗人所在港口只有几座山和一江水相隔,却不能回家看看,种感觉~~

  C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体现了作者多年末回家,但望明月照辉下的家乡、独自伤悲。

  D 明月是不能陪同侍人回乡的,这是寄托情感,借明月表达。

  4、据说王安石对“绿”字之前,曾用过珙他字,大家讨论一下他可能用过哪些官字?(到,过,至,红,来,唤,染,回,返,吹,落,伴。谅叫想,思,赶,夸,话,喜,聚,遍,迎~`)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绿”字?再次讨论。(突出诗人在用词方面的用心)

  5、有感情朗诵全文熟能成诵。

  6、当堂测评:背诵与默写

  三、互测自结

  1、测试:

  王安石,( )代人,曾推行(    ),功绩不裴。其诗多以(  )、(  )竹为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表达了真挚的(      )之情。

  2、解释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

  全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测互测

  4、总结收获

  四、作业

  1、自行设计板书整理到财富本上。

  2、搜集有关《游于吟》的背景材。自留适量作业。

  五、板书

  泊船瓜洲

  挂图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山(shù chóng) 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 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隔开,间隔。

  只:仅仅。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使学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并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预*并了解诗人王安石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的音乐好听吗?大家知道是什么曲子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月亮一直是诗人们乐于描写和遐想的对象,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写月亮的诗就占去了五分之一,多达60余首。当然,宋代诗歌中也不乏佳作。这些写月亮的诗歌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抒发喜爱之意。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有关月亮的宋诗《泊船瓜洲》,看一看这首诗,抒发了王安石怎样的感情?(板书:泊船瓜洲)

  本节课的任务:

  (1)通过各种方式的读,然后背过这首诗。

  (2)通过读和老师的讲解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篇(扩展1)

——五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五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2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古诗

  学*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了,应该怎样?(靠家*应该还)

  11、用“靠家*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学*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

  “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

  选词填空:

  ⑴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⑵ 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五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篇(扩展2)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优选【5】篇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相机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

  2、通过朗读和感悟,了解丹顶鹤美在哪里,并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语言简约凝练,形象而传神,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本教学设计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并结合画面的体验,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很好地实现“三维”的统一。

  [设计特色]

  本课设计紧紧扣住“美丽”,植根于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同时不拘泥于文本,或引导想象,或联系实际,使语言、画面、情感相互交融,激发学生热爱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放丹顶鹤的录相片)认真观察,说说丹鹤的样子。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丹顶鹤的图片、小知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辅导。

  3、栓查自读情况,正音。

  (1)生字。(2)儿话音。(3)长句。

  4、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5、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它同学打分。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读书情况。

  相机解释:一群群、嘹亮、遥远的北方

  3、指导朗读。

  四、指导书写:却、所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猜字谜,复*生字词。

  2、读懂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丹顶鹤的哪些知识,能不能用上这里的一两个词语来说说。

  二、学*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自己读懂的给“丹顶鹤”上色。

  3、学生作品展示、点评,品读重点词句。

  (1)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

  抓住“边儿”、读准“边儿”,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它的头顶就像嵌着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比较: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它的头顶鲜红。你认为会怎么样,为什么?

  体会用比喻和叠词的好处,并相机引导理解“丹”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写得这么美,你能够把它读得美美的吗?

  教你一个小秘决:一边读一边想象丹顶鹤红宝石一般的头顶。(自由练*,指名读。)

  试背第二自然段。

  三、学*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

  (1)它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读好三长)。

  (2)丹顶鹤不论是在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动作演示展翅飞翔。课件播放,帮助理解“引吭高歌”、“高雅”。

  同桌合作,读好这句话,突出表现丹顶鹤姿态高雅。

  推荐读、齐读。

  3、这样高雅动人的丹顶鹤,传说连神仙都喜欢,把它当作,所以人们又叫它。在中国丹顶鹤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常和松树画在一起,称为(松鹤延年)。

  交流课前搜集的带“鹤”的词语。

  4、师生合作背诵第三段。

  四、学*第四自然段

  1、这么美的丹顶鹤,它们生活在哪儿呢?(理解“第二故乡”)

  2、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课件播放丹顶鹤活动时的图片)引导说话。

  3、丹顶鹤为什么能够生活得这样无忧无虑?

  4、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六、指导写字(虑、遥)

  1、观察、发现。

  2、认识“虎字头”。

  3、师范写、生练写。

  4、展示、欣赏、评议。

  板书设计

  19美丽的丹顶鹤

  颜色美丽

  体形修长

  } 逗人喜爱

  姿态高雅

  传说动人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3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词意思。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3、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

  4、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民间故事?交流一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

  2、我国的民间故事非常丰富,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二、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生词,正音。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

  3、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4、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5、质疑。

  四、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牛郎的孤苦伶仃。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学*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划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从哪些语言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说说自己的感受。

  3、圈划词句,体会老牛对牛郎的亲密感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及老牛的善解人意。

  六、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生词。

  2、朗读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朗读课文2、3自然段。

  2、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让牛郎到湖边的树林去找美丽的姑娘织女,也就有了下面发生的故事。

  二、学*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后所得。

  2、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感受在“微弱的星光下”老牛说话的情景。

  三、学*课文第四段:

  1、各自轻声朗读5—7自然段,交流各自读后所得。

  A、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B、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C、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描写织女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原来她是———————————”

  A、用“原来”练*造句。

  B、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6自然段,讨论: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A、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B、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C、从文中你能体会到织女的什么品格?

  4、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织女的勇气?

  A、朗读第五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

  B、齐读第七自然段。

  5、质疑。

  (1)为什么众仙女不劝阻织女?

  四、学*课文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在一起,心情怎样?

  2、朗读体会。

  五、总结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段落。

  A、第一段(1)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

  B、第二段(2—3)写牛郎与老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C、第三段(4)写老牛叫牛郎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D、第四段(5—7)写织女留在人间作了牛郎的妻子。

  E、第五段(8)写老牛看到牛郎与织女在一起很高兴。

  3、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冷潮热讽”等词语。

  (2)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童话描写了主人公刺猬汉斯的形象,赞扬了他坚毅、勤奋、纯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人物进行评价,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都看过很多童话故事吧,那么你们知道《格林童话》的作者是谁吗?(格林兄弟)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格林童话《刺猬汉斯》。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冷潮热讽”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建议时间在10分钟)

  3、汇报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告戒:课文指公主自己警告劝戒自己不得改变主意。

  冷潮热讽:因为没有孩子,农夫受到人们尖刻的嘲笑和讥讽。

  (2)课文讲了一个富有的农民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他骑着公鸡住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他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他的猪。后来,他给两个迷路的国王指路,并要求他们写一份保证书:在回家后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他。两位国王回家后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公主,可是第一位国王不守信用,没有遵守诺言;而第二位国王的公主,不嫌弃长相奇怪的汉斯。最后汉斯脱掉了刺猬皮,变成英俊的小伙子,和第二位公主结了婚。(学生汇报内容时,只要大致内容讲到就行)

  三、评价人物,感悟明理

  1、师: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对汉斯有什么看法?我们还可以说说对其他人物的看法。

  2、小组合作,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3、指名反馈。

  (1)对汉斯的评价

  (2)对第二位公主的评价

  (3)对农夫的评价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汉斯非常坚毅、勤劳、纯朴、善良,我们要向汉斯学*;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言而有信,就能获得幸福;言而无信,将一辈子被别人看不起。)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阅读了有趣的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赞扬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优秀品质,同时通过第二个公主知道了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五、作业布置。

  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4* 刺猬汉斯

  格林兄弟

  学*汉斯 坚毅、勤劳、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白了 做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课题) i u ü第(1)教时共(3)教时主备人

  教学目标1.学会i u ü三个单韵母,能读准音,认清字形。

  2.学会正确认读i u ü 的带调韵母。知道i上标声调时,上面的小圆点不写,并会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

  重点难点重点:i u ü的发音及带调读。

  难点:读准i u ü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懂得i上标声调时,不写小圆点。

  课前准备拼音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认读带调的a,o,e。

  二、教学单韵母i及其四声。

  1.看图说话引出i 。

  图上画着阿姨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板书:iI

  教师范读。

  2.启发学生看图,记形.

  3.指导书写。

  4.教学i的四声。

  你发现i标上声调字形有什么变化?

  三、同法教学单韵母u ü及其四声。

  四、复*巩固。

  卡片认读带调的i u ü,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对。

  开火车读。

  回答。

  看口形,听发音,认真仿。

  学生编顺口溜记形:1加小点还念i,发音牙齿要对齐。

  书空,念顺口溜:先写竖,再写点,iii。

  在四线格内抄写。

  念顺口溜:小i有礼貌,标调就摘帽。

  在语言环境中练*四声。

  多种方法练读i u ü。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课题) i u ü第(2 )教时共(3)教时主备人朱 佳

  教学目标1.学会y w两个声母,能读准音,认清形,会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

  2.学会yi wu yu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及带调读。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yi wu yü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及带调读。

  难点:学*y和ü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课前准备拼音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认读带调的i u ü

  二、教学声母y w。

  1.谈话引出y,并板书。

  2.示范好y的发音。

  3.指名读。

  *。

  4指导读课文。

  5指导书写ü。出示投影,说说像什么。范写。

  复*巩固6个单韵母及其四声。

  认读6个单韵母。

  游戏:亮卡片,记字母。

  开火车,认读打乱的6个带调单韵母,再同桌互查《课堂作 业本》第二题。

  游戏:摘橘子。

  四、总结。认读。

  看口形,听发音,模仿读,练读。

  试读。用顺口溜进行四声练*。

  读课文。

  说话:小鱼吹泡泡。在作业本上抄写ü。

  认读。

  做游戏。

  开火车读,互读互查。

  做游戏。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课题)2 i u ü第(3)教时共(3)教时主备人徐月芬

  教学目标1.复*i u ü y w及yi wu yu。

  2.看图读带调整体认读音节yī wū yú和音节yā。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yi wu yü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及带调读。

  难点:学*y和ü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课前准备拼音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认读带调的I u

  教学单韵母ü及其四声。

  1出示投影引出ü。

  2教师范读

  3教学ü的四声。指名试着读ü的四声,及时纠错。鼓励学生编顺口溜进行四声练*。

  4指导读课文。

  5指导书写ü。出示投影,说说像什么。范写。

  复*巩固6个单韵母及其四声。

  认读6个单韵母。

  游戏:亮卡片,记字母。

  开火车,认读打乱的6个带调单韵母,再同桌互查《课堂作 业本》第二题。

  游戏:摘橘子。

  四、总结。认读。

  说说:一条鲤鱼吹泡泡。

  看口形,听发音,模仿读,练读。

  试读。用顺口溜进行四声练*。

  读课文。

  说话:小鱼吹泡泡。在作业本上抄写ü。

  认读。

  做游戏。

  开火车读,互读互查。

  做游戏。

  教学反思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篇(扩展3)

——六年级语文少年闰土教案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闰土与“我”所说的4个小故事;

  2、学会“闰”字,并感受第1小节,的语言美;

  3、能试背第1节。

  重点(难点):以读为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课时板书: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瓜地刺猹――――→印象 景: 美 (静)

  少年: 机智 勇敢 (动)

  猹: 机灵

  海边看鱼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板书:闰土

  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人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二、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并理清课文事件。

  1、自由读课文(初读)

  2、指名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适时板书:“少年”)

  (过渡:看来,我们对闰土的了解的……,问一下,闰土与我们以及文中的“我” 都谈了哪些事情?)

  3、快速读课文:

  (1)用序号标出相应的事情。

  (2)小组交流→小组反馈→归纳板书: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海边看鱼

  (过渡:文中的“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刻?)

  4、浏览课文,找出理由并与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范读:(配乐)(注意:大家要闭上眼睛,把耳朵调到最佳状态,一边听,一边在脑中想像,你都看到了什么,甚至还 会听到什么?)

  2、指名交流:看到什么了?

  3、欣赏插图,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也可分男女生读 。并板书:

  景 美景: 美

  少年:机智 勇敢

  猹: 机灵

  4、试背这一自然段

  点明动静写法 板书:动 静

  四、简介作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与闰土初次见面,对这位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下一节我们再与他继续好好的交流。

  六、作业

  1、仿写第一自然段的动静写法,根据《锄禾》的投影一图,写一段话。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课外查找有关鲁迅的作品,感兴趣的可先一睹为快,也可相互交流。

  (以上2、3两题任选一题做)

  设计理念:

  一、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看法之后,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注重以读为主。本节课采用较多形式的读,其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更是希望通过读,使学生在读中促理解,促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与教材作者相互交流。

  三、注重知识积累。读一篇文章能读懂是目的之一,但重要的是要把知识进行积累达到运用,因此,教学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背→仿写。就是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运用。

  四、注重课内外的知识的延伸。在课堂上学*一篇课文只是一篇。老师找的资料也不是包罗万象,更重要的是要促动学生自己的兴趣。这节课最后的网址,实际就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他要的东西,也是对课外的学*能力的一种培养。还有像一开始的打招呼也是一种形式。

  总之,这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指教。

  附作者的简介:

  鲁迅 (1881--1936)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浙江绍兴人。选入小学课本的作品有:

  1、《少年闰土》节选《故乡》;

  2、《在仙台》节选《藤野先生》;

  3、《经颜黎明的信》。

  主要作品简介:

  1、《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小说:《药》、《孔乙已》、《祝福》、《伤逝》、《阿Q正传》。

  3、杂文:《三闲集》、《且介亭杂文》。

  课后感

  今天,教完了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是不错的,最起码我没有过多的怯场,教态也比较的自然。

  现在想想,这节课我的设计应该来说是比较适合上第一课时,我的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直接导入、初读课文、细读课文、学*第一自然段、简介作者、小结、布置作业。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生朗读上的水*还不够,这应该是以后我努力的方向之一。

  其二、我在听完其他老师上的课后,自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是我今后学*的:

  1、 在上课时,我的语速应适当地慢一点。

  2、 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应该注意要有一定的技巧,比如巾山小学的翁海涌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他在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民的冷漠这一点上,他不是直接讲,而是说“学到这里,我不仅为小女孩而感到鸣不*,有不*就要鸣,谁知道我为什么而不*?”翁老师这样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说:“小女孩的爸爸对她这样不好,还要打她,我为她鸣不*”、“这个小男孩不该拿走她的最后一只拖鞋,我为小女孩而不*”、“街上的的人竟没有一个人买火柴。”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我想对学生的情感的激发,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翁老师在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后,又进行朗读的指导,在不知不觉中上学生理解了课文,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3、 一定要多学*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支撑我上课的设计框架,所以我一定要多学*。还有也要有机会多听一些好课才行。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实自己。

  总之,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我应该不断的深入学*、探索和研究,并加强和其他老师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闰土的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闰土喜爱地感情

  1 、(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描述画面后,要求学生找出闰土讲的四件事。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这四件事。

  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学*,理解课文,读出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1 、分小组讨论,自主选择学*的方式、方法,以组为单位谈理解,说感受,练*把选出的段落读出感情。

  2 、学生汇报学*成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下面是文中重要内容的学*,实际顺序以课堂上学生的选择为主)

  捕鸟:

  1 、引导学生想象闰土捕鸟时的情景,不仅把这件事情读出趣味来,还要能演示出来。

  2 、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3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捡贝壳、看跳鱼儿:

  1 、引导学生感受闰土生活中有那么多有趣而又稀奇的事,体会闰土在讲这两件事时的神情,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指导朗读。

  2 、重点理解“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这句话,想象“鬼见怕、观音手”的样子,指导朗读。

  3 、出示图片感受贝壳色彩的鲜艳丰富。

  看瓜刺猹:

  重点指导朗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和“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感受紧张、惊险、刺激的情境,体会闰土的感想。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我对闰土的羡慕赞美之情

  四、小结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体会文中描绘的意境。

  板书设计:

  捕鸟

  20、少年闰土 拾贝

  刺猹

  看跳鱼儿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1、教学内容: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2、教学重难点:学*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课文时代较远,有些句子还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中可能产生片面的理解,对人物感情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所以我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拉*与课文的距离,然后采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背景材料,并采用联想法、谈话法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四、媒体选择和设计

  ppt

  五、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师: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鲁迅)

  学生搜集鲁迅资料,师归纳介绍。

  师:本组课文就让我们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师:让我们先翻开导读,看看本组课文的学*要求是什么? 生:本组课文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导读中的要求来学*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拿出预*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交流。 (小组共同交流预*学案的内容)

  师:通过对课文的预*,你们小组内还有哪结不明白的问题呢?

  (生质疑问难)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交流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请看大屏幕(出示导学案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小组内共同交流,合作解决这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二)小组汇报交流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师:哪一小组先来汇报这第一个问题。

  生1:我们小组从第四段可以看出他的样子:他正在厨房中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让我们来看一个闰土的形象。谁能具体地说一说闰土形象特点。

  生2:从小毡帽的“小”字,我体会到他很年轻。

  生3:从“圆脸”我能体会到很可爱。

  生4:课文中说他是紫色的圆脸,我想问,为什么他的脸会是紫色的呢?

  生5:我认为他肯定是经常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

  2、闰土向“我”讲述的四件事情中,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哪个小组先来读一读。

  (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

  师:这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你的脑海里是否也已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呢?

  (师示范读第一段)

  师:月亮底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哪位同学起来将你的感受读给在座的同学听一下。

  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 师: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2)师: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生: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

  生: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

  生: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四、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师: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生: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

  (比如说:捉泥鳅、捉蝴蝶、打陀螺??)

  师: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

  师生对答:

  闰土知道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师: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往常的朋友也是不知道的。所以,在闰土奔驰在海边瓜地的时侯,在雪天捕鸟的时侯,在海边拾贝壳、潮汛看鱼的时侯??而我和我的朋友们只看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呢?)生读第16段

  小结: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出示“看瓜刺猹”图)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五、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篇(扩展4)

——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幸运的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以读促思,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寻找幸运花瓣这一过程的快乐。

  2.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懂得从生活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

  1.体会“发现”的快乐。

  2.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热爱、珍惜生活,懂得在*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第25课《寻找幸运花瓣儿》,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组丁香花的图片。

  2.丁香花非常好看,但文中的“我”寻找五瓣丁香却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寻找五瓣儿丁香吗?(指名回答,板书)

  3. 找到了吗?(板书)在寻找的过程中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4. 到底我是怎样找到五瓣儿丁香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寻找的过程。

  二、品读句子,体验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指名读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前两次“我”怎样寻找五瓣儿丁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多读两遍,互相谈谈你的体会,分别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也可以批注在书上。联系上下文理解“悻悻然”的意思,试着用“悻悻然”说句话。

  (2)请用双横线划出第三次寻找时描写最具体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

  1.学生自主学*。

  2.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后出示: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个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3.这段话中写了我的哪些动作?通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什么?起立,一起边读边做动作。

  4.作者写的真细致,你也来试试吧:说一说我还会有什么姿势呢?

  5.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瓣儿丁香。(此处引导试写)

  出示:咱们也一起感受这寻找的过程吧?想象因为我太专心寻找,还有什么情形‘我’没有注意到?

  ( ),我没( )。( ),我没( )。我只是在( )地寻找着五瓣儿丁香。”

  6.小结:我找的多认真,这寻找的过程不但不单调,反而还挺有意思呢!我是多么渴望得到一份幸运啊!同学们也很细心,文中还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两次,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自学指导二:指名读快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文中两次写到“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用波浪线画出来,说说这是什么写法,揣摩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学生自主讨论。

  2.指名交流。

  三.感受喜悦、理解幸运

  1.教师:寻找的过程很漫长,也很艰难,作者停下找寻的脚步了吗?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他的做法?

  2.虽然过程很漫长,但“我”终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或者演一演)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儿不是呈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学生试读-指名读-指导读-挑战读)

  4.尽管经历了寻找的艰辛,但“我”还是找到了,因此我无比快乐,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不用去寻找,就直接有了一朵五瓣儿丁香,你觉得我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吗?

  5.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时候的惊喜,作者又感到茫然。什么是乐此不疲?什么是茫然呢?让他茫然的是什么?(出示)

  6.到底什么是幸运呢?我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最后一段)

  7.你明白什么是幸运了吗?结合最后一段、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你对幸运的理解:你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吗?今后你打算怎么做,让自己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8.带着自己对幸运的理解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9.想不想把这段话记下来?把它当做格言背一背吧!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老师再向你们推荐几句格。(男女轮流读、齐读):

  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她时,她就会从窗子里飞出去……——比尔盖茨

  幸运的背后总是靠自身的努力在支持着。但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罗兰

  幸运之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地寻找她,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收获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心中的希望变成现实,成为一个幸运的人!———王老师和大家共勉

  3.教师小结:在找寻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那就是发现以及找寻的这一过程。萌生希望之后去努力的将其变成现实,你就能感受到快乐和幸运。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得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幸运!

  五、布置作业(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去完成)

  1.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试写一句关于幸运的格言。

  2. 作者说:“快乐源于一个新的发现”你认为呢?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

  板书:

  寻找幸运花瓣儿

  萌发希望 细心寻找 实现希望(快乐)(幸 运)

  努 力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写莱斯小姐要求全班来自三十二个国家的五十四个孩子介绍自己国家,从他们的介绍中反映了人们对*等、和*、发展的渴望。课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语言朴素自然,*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感受人们对*等、和*、发展的渴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扩展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阳光下的皮肤”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和*,“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美好心灵。

  重难点分析: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渴望全世界人民团结、*时、互助的美好愿望。

  调动学生们的学*积极性,以达到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图,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国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世界风光,谈心*家。

  1、欣赏世界各国风光图片,教师介绍。

  2、学生解释自己喜欢的国家。

  3、总结“地球村”概念,引入新课。

  二、交流预*,复述课文。

  1、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和主要写作手法。

  三、模拟口语交际课堂,欣赏人物语言。

  1、略读课文,以“你觉得哪个孩子介绍得好,好在哪里?”为中心话题,展开交流。

  本环节注意点:(1)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该国家的特点,并体会介绍者的心情。(2)教师随学生交流出示不同国家的图片,补充介绍。(3)从新加坡孩子和韩国孩子的谈话中既要明白国家特点,也要明白口语交际中要有礼貌,要尊重他人。

  2、精读第十六至第二十自然段,以“南非孩子怎样介绍*家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为话题,深化对“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的理解。

  本环节注意点:(1)引导学生理解种族歧视的具体情况,理解南非的现状。(2)欣赏南非的优美风光图片和落后面貌图片。(3)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人物情感。(4)补充介绍新南非。

  3、用还原课堂的形式,教师饰演莱斯小姐,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再现莱斯小姐和学生们对话的情景。

  教师重点说出莱斯小姐的关于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语言。

  四、认识“阳光下的皮肤”,了解和*、*等的心愿。

  1、交流“阳光下的皮肤”的含义,出示图片,简要了解为消除种族歧视做出努力的曼德拉等人的事迹。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篇(扩展5)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美,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导学。

  1、《早晨》是一篇散文,作者是作家,其代表作品有、 、 、等。

  2、按拼音写汉字。

  Ju gong jiao luan shun xi chun hou wei zi qiang wei se se fa dou

  ( ) ( ) ( ) ( ) ( ) ( ) ( )

  3、检查词语:昂起鞠躬宫嫔主宰和煦

  蜥蜴惺忪捕获惬意一帧

  吮吸醇厚蚊蚋蔷薇瑟瑟凋谢

  字音:昂嫔煦捕惬吮

  4、理解词语:

  宫嫔:和煦:

  惺忪:惬意:

  一帧:醇厚:

  蚊蚋:得天独厚:

  5、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提出中心话题: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将这样美妙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请你细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关语句的空白处。然后小组交流。

  2、、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

  1、太阳初升,带来光明部分,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感情。

  2、文中哪些句子描述了太阳升起后海面上的壮美景象。作者巧妙地用的描写,写出了新的一天由到的变化,烘托,为后**了。表达了作者。

  3、太阳带给万物的快乐、美好的生活,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万物美好的生活。

  4、文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学*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

  1、小练笔:和老师、同学或父母一起享受清晨、黄昏、雨后……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2、阅读拓展: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几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又是哪些自然段?

  2、反馈交流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放学回到家,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板书设计

  16、母鸡

  猫──古怪、可爱(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突出特点)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讲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总喜欢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小伙子为师。故事告诉我们,技艺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地学*和锤炼,才会精益求精。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读思结合,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层层深入地体悟张石匠内心的变化过程,同时,对文本进行有机拓展,通过想象等方式丰富文章的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故事内容、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蕴涵的道理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艺无止境的道理。学*张石匠知错就改和小伙子谦虚的美好品格。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认识“捺、啧、档”3个生字,正确书写“碑、输、楷”等11个生字,读懂带生字的词和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导入: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在太行山脚下就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闻名。有一天,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间故事。(板书课题)

  2.审题:看文题,可知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拜师学艺,是很*常的事,张石匠拜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从课题入手,在*常中寻不*常,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提问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谁能把文章读得准确、流利!

  1.给足时间学生自由读书,读中圈出生字新词,并自认自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激励赛读),师生共同围绕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进行评价(在读中老师注意指导学生纠正读中的问题)。

  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内容概括,可以是对人物的看法,也可以是初读感受等。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以便不断找准新的交流切入点。)

  【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重视读中的点拨与评价,能增强学生读书的主动性,训练的实效性;及时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提高学生读书能力,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惯。】

  三、细读对话,初识人物

  过渡: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也很善于思考,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看一看手艺高超的张石匠心甘情愿地拜小伙子为师的前因后果。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5自然段,把张石匠和小伙子的对话画出来,仔细地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批画。

  2.展示对话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

  忽然来了一个小伙子,毫不客气地插嘴说:“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张石匠咧咧嘴说:“**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小伙子瞅了张石匠一眼,不急不恼地说:“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张石匠沉下脸说:“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张石匠艺高气粗地对众人说:“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3.交流:在他们的对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4.学生发言,教师引导、点拨。(板书:张石匠骄傲)

  5.引导学生抓住话语前面的提示语,想象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对话读出味道,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分角色读。

  (3)展示读的情况,指名读,鼓励学生带着表情、动作读。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篇(扩展6)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菁选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开篇诗,为诗人王安石**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字面上看,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整首诗写出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而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心中涌动着浓浓乡愁,尤其是末句,还带着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的感慨,古诗通篇立意含蓄悠远,蕴涵着浓浓的乡情和仕意,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能正确朗读“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通过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 并能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4.联系诗人背景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感受到诗人是怎样表达思乡情的,尝试着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6.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逐步扩展知识面和阅读面,

  教学重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感受蕴涵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

  1.变序教学法 在课堂伊始,就提出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后续的'学*中,再去学*它是怎样表达的,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集中,

  2.读诗感悟法 “读”是学*古诗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本课时安排了朗读, 配乐读等,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配乐读,是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3.自主学*法 课前和课堂中都设计了自学环节,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还能增强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资料收集,了解王安石的生*和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时间:4分钟)

  问题:

  ①放学后,你们都回哪儿?有没有人回不了家的?为什么?

  ②离家远而回不了家,你是什么感受?

  你们年少也许没有离家千里的经历,但你们肯定有过和父母亲分别多日的时候吧?那种感觉是~~

  (学生:思念对方)

  将来同学们长大了,有一天那么不能回故乡了,这种感情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念故乡)[板书:思乡]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这一单元,我们将学到不同的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安石是怎么来表书这种思乡之情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时间:13分钟)

  1.检查课前预*情况,并揭示课题(时间:5分钟)

  ① 王安石是谁?让学生回答,若回答让人满意,就进入下一步,若回答不甚理想,就作简单介绍

  他写过哪些诗?今天,要学的就是~~(泊船瓜洲)

  ②学*课题:谁来读读题目?怎么样?其他同学评

  (预设:学生读正确了)教师可强调:泊既可以读作Po(第一声)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跟着老师书空,写完,齐读。

  谁来说说这“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解释瓜洲在什么地方?

  (预设:学生说出“瓜洲”现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学生:看注释 )

  对,看注释对于我们学*古诗词很有帮助,

  2.扫除阅读障碍,初读古诗(时间:7分钟)

  泊(bo第二声)是个多音字,看来那么预*工作做得不错,除了泊是多音字外,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音字?请学生回答,(预设,除了“间”字有争议,其他都回答正确)

  “间”在这首诗中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要看什么?(或者:“间”字的读音,我们怎么来判断?)

  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理由,(时间:2分钟)

  诗歌中的字已不是难题了,那现在你能读读这首诗吗?

  提示: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检查自由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读,最后齐读,若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作范读,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视学生学*情况而定,读完了,你感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吗?(预设:有部分学生说有,有部分说没有,)两方争辩,说从哪儿你读出了思乡情,没读出思乡情的同学,请问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尽量不加干预,

  (三)重读古诗,加深理解(时间:13分钟)

  1.自由读诗,联想诗歌中表现的地理位置

  辩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现在我们要不要换种方式来学*?你们想怎样?{设计意图:从上一环节的学*,“间”的读法和有没有表达思乡情 这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对这首诗的学*欲望更加强了,而且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有再读古诗的欲望,相信学生会说,让我们自己读读古诗,}再读古诗,自主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或者: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时间:3分钟)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推荐一位擅长画画的同学上台画,画毕,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他认为古诗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画,请同学给这幅画作简单介绍,你们现在知道“间”是读第几声了?其实这就是古诗的哪两句?它表现出诗歌中的地理位置,

  2.学*重点诗句,体会思乡情

  ①而后两句还能用画面来表现吗?有点难度,那我们又该怎么来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跟老师一样,你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吗?指名回答,这样能说明什么吗?(回答是否定的)

  ③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把它放在整首诗中,联系诗人的写诗背景,再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诗人下了工夫的,反复读,你们体会到这句诗的妙处了吗?

  学*课本24页中的资料袋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写的是什么?(明月)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是写明月的?(床前明月光)

  “明月”在古诗中常常表现的就是思乡情,这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⑤现在你体会到什么了吗?诗人的思乡情不言而喻,

  (四)美读全诗,当堂背诵(时间:5分钟)

  1.学了那么多,现在你们想再来读读整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你们的水*都可以当配音员了,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配音员,[播放视频]

  2.你能不看书本也不看屏幕,把这首诗背出来了吗?老师先背一次,背的时候,可以联想古诗描绘的画面,若能体会到诗中的感情,那是最好,

  3.课堂小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请学生说说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什么呢?我们下次课继续学*,

  板书设计

  21页 课文注释: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南京市紫今山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关键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预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反映作者思乡之情的诗词,王安石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往今来,思乡一直是人们吟诵的主题。课前,老师布置了收集任务,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比一比谁收集的反映作者思乡之情的诗词多!(学生汇报)

  过渡: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真的很佩服大家,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这样的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理解题目。

  “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学生介绍: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2、请学生主动站起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间”字的读音,如有不准确,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自行解决。)

  3、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4、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5、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三、品古诗,知内容,悟感情

  1、请大家细细地品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

  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品读——————说)

  2、汇报

  (1)前两句(指明汇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知道诗中涉及到了三个地名,请同学们分别在书中勾画出来,然后回答是哪三个。(京口、瓜洲、钟山)然后让同学们用简笔画在本上画出这三个地名的`位置(指明板演,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2)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却不能如愿以偿的回到家乡,此情此景,他想到了什么?请用文中的诗句回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知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再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③过渡:诗人写诗贵在推敲,这两句中有一个字,诗人酝酿了好久,最后才定稿,你认为会是哪个字呢?同学回答:绿。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吹)比较一下,这几个字,哪个字用的做好呢?小组讨论回答。

  ④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多媒体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多么美丽的江南美景啊!

  ⑤指名朗读后两句,其他同学闭眼想象江南景色的美丽。

  四、欣赏诗歌,体会意境

  过渡:家乡*在咫尺,但由于种种原因,作者却不能回到家乡,这是多么难耐的情感啊!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学生想象回答。(描述江南的美丽景色、人们快乐的。情景)。

  五、总结全诗

  1、全班齐背,再次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师总结:人是故乡的美,水是故乡的甜,思乡之情像一首委婉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又像是一个甜美而美好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也会有乡愁,到那时,一定更能理解王安石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心境。

  六、第二课堂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人选一题自己完成。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根据诗句内容编故事。

  七、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u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3篇(扩展7)

——五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五)份

  教学目标:

  1.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主题内容、训练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泊船瓜洲》。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泊船瓜洲》。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借助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5、积累思乡的一些名句。

  教学重点: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借助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音乐《月之故乡》《思乡曲》及课件。

  课前导学

  1、读三首古诗词,读准字音,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大概了解诗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细读,从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

  一、浏览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及训练重点。

  二、情境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首先,让我们走进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去感受他的乡愁。

  二、出示古诗《泊船瓜洲》,初读古诗

  学生自读古诗,学*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遇到多音字多读几遍;字正腔圆,读准节奏。(间:jiān)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

  4)诗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达的呢?

  三、学生自学。

  1、生对照自学提纲自读自悟。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3、四人学*小组交流

  3、4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

  1、此时此刻,诗人身在何处?(身在瓜洲)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题看出来的)

  2、生读诗题,理解诗题。

  3、介绍王安石写诗背景。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二年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触及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之职,任江宁知府,1075年,王安石又被恢复了相位,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让王安石很不情愿去复职,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1075年春,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径瓜洲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

  4、说说诗句的意思。

  5、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课堂训练

  五、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1、诗人离开家乡,泊船瓜洲,望着钟山,情不自禁地问——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2、感受江南的美: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照我还江南,此时此刻,江南已是春天,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请你当一回诗人,创作一句描述江南春景的诗句吧!

  3、出示课件: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江南岸。

  4、学生交流。

  5、师小结:一个“绿”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眼前一片景:多美的春天的江南啊!桃花又红了,小鸟又叫了,蝴蝶又舞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然而,诗人你却离开了家乡,泊船瓜洲,望着钟山,你想说什么?

  6、生交流。

  7、情境引读:

  师:是呀,有道是故土难离,此时此刻,诗人你怎能不想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8、师小结:

  也许有许多也许,回忆起来,点点滴滴都幸福,丝丝缕缕都甜蜜,可现在诗人却离开了家乡,泊船在瓜洲,此时此刻,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

  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反思拓展

  六、回忆各个诗人眼中的乡愁

  1、过渡:是呀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何止是王安石呢!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流传至今的思乡名句。

  2、出示课件。

  3、露从今夜白,越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寄杜郎中》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月明梦中看。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读一读这些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写的思乡之情,多数的诗句中都有月亮。用月亮烘托情思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笔法,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这种手法叫做寓情于景。

  5、结课:

  乡愁是每个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的乡愁。

  设计理念: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的人文性、个性化。打破传统的串讲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感悟。

  设计特色:

  激发主体情趣,自读感悟,入境悟情。

  设计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

  3、感情朗读背诵,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我们从课文中,从《诗文赏读》中已学会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次古诗背诵擂台赛。看谁一下子背得多,背得熟,他就是今天擂台赛冠军。

  2、今天我们学*第1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谁预*了,已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积累,通过创设情境让*时喜爱诗文的同学有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初解诗意。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什么?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自读诗句,观察画面,感悟诗意。既可以以画表示诗意,也可说说诗意,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而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代替教师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

  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作者的故乡这么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想象一下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词句,一改传统的古诗教学之法,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这一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又会讲些什么呢?把你所想的,所要讲的说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想意悟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诗情画意的理解,入境悟情,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采用以下步骤:

  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xx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xx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学*目标:

  1.自选方法学*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创造*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任务,使而后的学*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a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呢?

  生5: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安石的这种精神,*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注重良好*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