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力》教案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3-14 03:19:54 教案,物理,初中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第三节 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的物体、(地面附*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

  (7)介绍水*仪和重垂线的应用、(图片) 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 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 练*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3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3篇扩展阅读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3篇(扩展1)

——物理《重力》教案(精选10篇)

  物理《重力》教案 1

  【教材分析】

  “重力加速度”同学们在高一的力学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相关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本节课是在前置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如何测量出重力加速度,通过上一节课《单摆》中惠更斯确定的单摆周期公式,启发同学们利用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科学探究等来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测量实验。本节课侧重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亲自动手开展探究实验,通过自主实验测量出本地重力加速度,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实验原理,会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观念来分析单摆的运动。

  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论证,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科学有效,会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科学探究能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够基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反思。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为祖国做贡献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原理及周期、摆长的测量;

  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

  【引入新课】

  1.重力“偷”鱼的故事

  1911年4月,利比里亚商人哈桑在挪威买了12000吨鲜鱼,运回利比里亚首府后,一过称,鱼竟一下少了47吨!哈桑回想购鱼时他是亲眼看着鱼老板过称的,一点儿也没有少啊,归途上**安安,无人动过鱼。那么这47吨鱼的重量上哪儿去了呢?哈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这桩奇案终于大白于天下。原来这是地球重力“偷”走了鱼的重量。地球重力是地球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重力值会随着地球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赤道处最小,两级最大。挪威所处纬度高,靠*北极;利比里亚的纬度低,靠*赤道,地球的重力值也随之减少。哈桑的鱼丢失了分量,就是因不同地区的重力不同造成的。

  2.实际原因:

  物体质量没有变化,由G=mg可知,重力加速度g在改变,它的变化规律就是随地球纬度的增加,g增大。下表是我们在高一学*重力时,各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

  附:各地重力加速度

  3.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即便是在同一纬度上,g的值也会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这与地球该处的内部物质成分有关系,我们根据这个特点,可以探测地面下的矿产物质等,除此以外,了解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对地球物理学、航空航天技术及大地测量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就需要了解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4.如何来测量重力加速度呢?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衡法

  (2)自由落体运动法

  (3)单摆法

  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对单摆运动的研究,知道了单摆做简谐运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沿着科学家惠更斯的研究思路,利用单摆来测重力加速度。

  【新课教学】

  一、实验思路

  惠更斯在推导出单摆的周期公式后,用一个单摆测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测量我们深圳市的重力加速度数值。

  当摆角较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根据其周期公式可得

  想一想,要根据上式测量重力加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应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选择实验器材?怎样才能减小实验误差?

  二、实验装置

  单摆装置的制作

  1.将细线的一端穿过小球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孔径稍大一些的结,把细线的另外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面,制成一个单摆。

  2.把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并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由下垂,在单摆*衡位置处放上一支笔作标记。

  3.将小球拉起一个很小的摆角,由静止释放小球,该小球将做简谐运动,这便是一个单摆装置。

  思考与讨论:

  1.线有粗细、长短的不同,伸缩性也有区别。不同的小球,质量和体积有差异。想一想,应如何选择摆线和摆球?为什么?

  2.右图画出了细线上端的两种不同的悬挂方式。应该选用哪种方式?为什么?

  三、物理量的测量

  1.测摆长

  方法一:

  用米尺量出从悬点到小球上端的悬线长l0,

  再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摆球的直径d,

  则摆长l=l0+。

  方法二:

  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小球球心与悬挂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所示。

  思考与讨论:

  那种方法误差会更小呢?

  2.测周期

  将单摆从*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让单摆在竖直*面内摆动。当单摆摆动稳定后,从小球某次通过*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测量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计算出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T。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不是测量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而是要测量多次全振动的时间?

  ——测50次全振动会比测30次误差更小

  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周期吗?

  ——手机、秒表、光电计时器等

  3.改变摆长重测周期

  改变单摆的摆长,重复实验多次,测出相应的摆长l和周期T。

  四、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数据处理包含两种方法:

  方法一:*均值法

  实验次数1 2 3

  摆长l(m)

  周期T(s)

  加速度g(m/s2)

  加速度g*均值

  每改变一次摆长,将相应的l和T代入公式中求出g值,最后利用求出g的*均值。设计如右表格记录数据:

  方法二:图像法

  由得,作出T2-l图像,即以T2为纵轴,以l为横轴。将测得的多组数据在坐标中描点,用*滑的直线拟合这些点,其斜率,由图像的斜率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误差分析

  1.测摆长l时,应该是测量出悬挂点到球心的距离;

  2.测单摆周期时,应测多次全振动的时间来计算周期,以减小误差,建议50次以上;

  3.实验时,摆角要尽可能小,这样单摆的运动才可以看做是简谐运动,建议小于5°;

  4.处理数据时,多次改变摆长测量多组数据,利用T2-l图像来算出重力加速度,以减小误差。

  五、实验拓展

  利用手机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六、课堂小结

  1.实验思路

  惠更斯周期公式推导出

  2.实验步骤

  安装好单摆装置,测量摆长l和单摆周期T。

  3.数据处理与分析

  (1)公式法:,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均值。

  (2)图象法:作出T2-l图像求g值。

  4.误差分析

  测摆长l时,应该是测量出悬挂点到球心的距离;

  测单摆周期时,应测多次全振动的时间来计算周期,以减小误差;

  实验时,摆角要小于5°,这样单摆的运动才可以看做是简谐运动;

  处理数据时,多次改变摆长测量多组数据,利用T2-l图像来计算重力加速度,以减小误差。

  七、课后作业(实践体验)

  请同学们用手机在官方网站下载手机物理工坊(phyphox)APP软件,安装好后,按照今天学*的内容,在家里利用智能手机测出本地重力加速度,并与其他同学交流结果。

  物理《重力》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德育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ppt课件,电子教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

  汕头也会下雪,与众不同的雪——木棉棉絮。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待,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

  洁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向往,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

  例1: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附图片)

  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附图片)

  如此美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璀璨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伤害: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附图片)

  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一定的高度。

  学*了中学物理后,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实验(视频):

  实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实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实验一: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二: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要研究重力势能,就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新课教学

  一、重力做功

  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 =mgh1- mgh2

  二、重力势能:

  结合功和能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并且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凭借其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EP=m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WG = mgh1-mgh2= Ep1 - Ep2

  重力做功WG

  (正、负)

  重力势能Ep

  (增加、减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上升

  负

  增加

  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物体下落

  正

  减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练*】

  一质量为5kg的小球从5m高处下落,碰撞地面后弹起,每次弹起的高度比下落高度低1m,求:小球从下落到停在地面的过程中重力一共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g=9.8m/s )

  解略 新课教学

  1、讨论课本P60中的“说一说”。

  2、确定重力势能的大小

  学生分组讨论:一栋三层高的楼房,每层的高度3m,将一个质量为5kg的小球放在三楼阳台的栏杆上,栏杆的高度是1m,求小球的重力势能。( g=9.8m/s2 )

  不同学生得到的重力势能数值可能不同。

  这是由于所选高度的起点不同而造成的。

  我们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面叫参考*面

  确定重力势能的方法:

  ①先选定参考*面(0势能面)

  ②在参考面上方的物体的高度是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

  物理《重力》教案 3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物理、学*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

  教材后练*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物理《重力》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大小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学*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看课件中的两幅图片,这是神七成功发射的图片,一幅是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时的情景,另一幅是宇航员返回时出舱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1、指导学生做课件中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2、看课件,思考:图中的水、水滴、苹果、铅球的运动状态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是谁给了它一个向下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1、方向:用手提起系有橡皮的线的顶部,当它静止时,线的方向就跟橡皮重力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我们就叫做竖直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之为重垂线。再看课件,图中物体的放置方式改变后,重力的方向变了吗?说明重力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呢?看课件,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哪个是正确的?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3、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圆形,看课件,那么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到地面,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三)、重力的作用点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下面我们来学*重力的作用点,请看书,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在是哪里?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对重力的方向、作用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三、课堂小结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评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宇航员从月球取回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矿石标本,拿到地球上,这块矿石的质量是多少?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物理《重力》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重力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重力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行),窗台、桌面是否水*(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重力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重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重力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面,或者是线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一个圆环其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心上.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

  准备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方向

  老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重力?

  [学生]都受到重力.

  [老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重力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请同学考虑一下g= 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学生练*,教师巡视,练*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G=?

  解

  答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力,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重力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没讲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重力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物理《重力》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物理、学*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B.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复*: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三)巩固练*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1000kg×9.8 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10 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物理《重力》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德育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ppt课件,电子教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

  汕头也会下雪,与众不同的雪――木棉棉絮。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待,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

  洁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向往,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

  例1: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附图片)

  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附图片)

  如此美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璀璨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伤害: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附图片)

  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一定的高度。

  学*了中学物理后,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实验(视频):

  实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实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实验一: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二: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要研究重力势能,就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新课教学

  一、重力做功

  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 =mgh1- mgh2

  二、重力势能:

  结合功和能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并且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凭借其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EP=m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WG = mgh1-mgh2= Ep1 - Ep2

  重力做功WG

  (正、负)

  重力势能Ep

  (增加、减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上升

  负

  增加

  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物体下落

  正

  减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练*】

  一质量为5kg的小球从5m高处下落,碰撞地面后弹起,每次弹起的高度比下落高度低1m,求:小球从下落到停在地面的过程中重力一共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g=9.8m/s )

  解略 新课教学

  1、讨论课本P60中的“说一说”。

  2、确定重力势能的大小

  学生分组讨论:一栋三层高的楼房,每层的高度3m,将一个质量为5kg的小球放在三楼阳台的栏杆上,栏杆的高度是1m,求小球的重力势能。( g=9.8m/s2 )

  不同学生得到的重力势能数值可能不同。

  这是由于所选高度的起点不同而造成的。

  我们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面叫参考*面

  确定重力势能的方法:

  ①先选定参考*面(0势能面)

  ②在参考面上方的物体的高度是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

  物理《重力》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重力与重心

  知识重点: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

  2.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二.重点、难点: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主要内容讲解: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特征:

  1)物质性:产生力的前提是有物体,而且是两个物体。

  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相互性: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

  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3.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

  2)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哪些因素影响了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

  1)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要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例2.小车在水*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解:首先确定比例如下:

  20N根据条件画出力的图示如下:

  F

  说明:在力的图示中,必须明确表示出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即必须明确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6.力的种类: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等。 7.力的测量:弹簧秤二.重力与重心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由于吸引力产生的,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

  例3.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测量:悬挂在弹簧秤下,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

  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与稳定:

  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当重力作用线落到物体的支持面以外时,物体就会倾倒【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2.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B.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D.一对互相*衡的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如爆炸的手榴弹,所以这个力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B.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D.有物体存在就一定存在力

  4.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

  B.鸡毛和铁球都可以悬浮在空中C.天不会下雨

  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5.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C.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位置一定改变

  D.物体放置的位置发生改变,重心对物体的位置不会改变6.图1所示的ABC是木匠用的曲尺,它是用粗细不同、质量分布均匀,AB和BC相等的木料做成,D是AC连线的中点,E是AB的中点F和BC的中点G连线的中点,则曲尺的重心在

  A.B点

  B.D点

  C.E点

  D.G点7.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物体的重心位置有可能变化

  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

  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8.关于重力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悬挂在竖直绳子上的物体,绳子对它的拉力一定等于其重力B.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对水*面的压力一定等于其重力C.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

  D.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9.放在桌上的书本,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同时,书对桌面的压力,其受力物体是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既是______,又是______。 10.下列各种力:(1)重力(2)拉力(3)支持力(4)弹力(5)浮力(6)摩擦力(7)动力(8)推力。属于按力的性质分类的是______,属于按作用效果分类的是______(用序号填写)。

  11.重力是由于______而产生的,它的方向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可认为作用在物体的______上。 12.一个边长为2 m的质量均匀分布的正方形薄板,一边放在水*桌面上,薄板*面与桌面垂直,绕其位于桌面上的一个顶点转到薄板*面的对角线处于竖直位置的过程中,其重心位置升高了__________m。

  13.画出下面几个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

  (1)放在水*桌面上的质量m=0.05 kg的墨水瓶。

  (2)竖直向上飞行的质量m=2×103 kg的火箭。

  (3)沿着滑梯下滑的质量m=20 kg的小孩。

  (4)抛出后在空中飞行的质量m=4 kg的铅球。 14.如图2,正方体边长为L,今用一力作用于AB边,使其绕C'D'边转动,直到*面ABC'D'处于竖直位置,求:正方体的重心升高了多少?

  B C A B' C' A' D'

  图2 15.两位同学在看体育比赛时,发现“背越式”跳高比“跨越式”跳高好得多,请你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说说为什么是这样的。

  【试题答案】

  1.BCD 2.BC 3.B

  4.D 5.D 6.C

  7.BCD 8.C 9.书本,桌面,桌面,书本,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10.(1)(4)(6),(2)(3)(5)(7)(8)11.地球吸引,竖直向下,重心12.21 13.略

  21L2 14.

  15“背越式”跳高与“跨越式”跳高相比较,在跳过相同高度的横杆时,重心升高要低一些,对运动员来说容易做到,有助于跳高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所以说“背越式”跳高要优于“跨越式”跳高。

  物理《重力》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计算;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通过各种力现象的区别比较,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微小形变现象的实验观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确定。

  【教具准备】

  弹簧、弹簧秤、小车、砝码、橡皮泥、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个物体提、压、推、拉另一个物体,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出力,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说,力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系。要明确说明一个力,就要说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顿,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的什么位置(点)。

  力是矢量。

  (4)力的单位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测量吗?

  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来测量。

  (6)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

  用图示表示一个力,就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体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标度(比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这样,线段的起点就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学*中常常需要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用受力示意图表示分析结果,相当于画出每个力的图示,不过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要求,不需要确定标度。

  2.教师讲述

  在物理学的力学部分,按照力的产生过程,即力的性质,把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课学*

  二、重力

  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

  演示并讲解:将物体挂在弹簧秤弹簧自由端的挂钩上,提起弹簧称外壳上的挂钩,使弹簧秤和物体静止在空中,此时弹簧秤指钟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质量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若已知物体的质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力大小。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地理位置处的g值不一样,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纬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样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物体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它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们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体上的一个点所受到的重力,这个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2.交流评价──关于重心的讨论

  (1)重心的确定:对于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各处密度相同)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细杆的中心在它的中点,均匀圆柱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随物体中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有些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之外。

  (2)重心与稳度

  把物体竖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体的重心位置越低,物体受到让它晃动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应尽量低;装载货物的车辆、船只的重心要尽量低。

  三、弹力

  1.举例并演示

  (1)物体的形变:物体受力作用后,形状发生变化。

  (2)两种形变: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说明: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复原状;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

  (3)弹力的演示:用弹簧与小车演示被压缩或拉长的弹簧能够对别的物体(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变的物体弹开,这种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称为弹力。

  2.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直接接触。

  (2)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这两条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出现弹力。接触处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根据其中一个物体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确定,如对另一物体在接触处造成挤压或拉伸效果,则接触处一定发生弹性形变。如将书本放在水*桌面上,书本受到向下的重力,书本向下挤压桌面,使桌面向下弯曲,桌面产生向上的弹力F2,作用给了书本,支持着书本,按这个效果,可称它为支持力;同时桌面向上挤压书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弯曲,书本产生向下的弹力F1作用给了桌面,向下压桌面,可称为压力。

  3.弹力方向探究

  (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或被支持的物体。

  (2)拉力的方向:线、绳子等只能产生伸长形变,所以只能产生拉力,拉力沿着线、绳子指向它们缩短的方向

  4.弹力大小的探究

  (1)与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弹性限度: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5.弹簧弹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单位是m,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N/m,F是弹力,单位是N。

  (2)弹簧的劲度系数: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称为劲度系数,它的大小只由弹簧自身因素决定,如弹簧的长度、材料、粗细等,与弹力大小及形变大小无关。

  (3)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缓冲装置等。

  ◆案例研究──归纳小结

  1.案例研究

  例1 书本静止在斜面上,画出斜面所产生的弹力方向。

  解析:(1)确定接触面:斜面

  (2)判断斜面有无弹性形变:书本受重力作用,挤压斜面,斜面产生弹性形变。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书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 画出图中的两根细绳产生的弹力。

  简析:沿细绳斜向上。

  2.学生练*: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1、2、4、5。

  【布置作业】

  1.复*课文,书面完成课本第25页“复*与巩固”3、7。

  2.预*本节“摩擦力”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重力

  弹力

  定义

  产生条件

  方向

  大小计算

  物理《重力》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

  ①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3篇(扩展2)

——《重力》物理教案汇总5篇

  《重力》物理教案 1

  一、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关键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及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学*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者对即将学*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教会他们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社会价值,并能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某一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资源更为丰富。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积极性之责。希望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力的概念,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42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2.1-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1-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

  七、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物理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 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方式,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

  “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打下基础。

  《重力》物理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物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

  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实验]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

  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

  (多媒体投影例题)

  [参考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落向地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参考案例]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

  [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作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 3.1 重 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重力》物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桌面上,物体对水*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有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缓些。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3篇(扩展3)

——初中物理《力》教案3篇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课教案 《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1.力的概念(5分钟)

  同学们通过复*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

  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

  能举例说明吗?

  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

  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说它是施力物体,又可以说它是受力物体呢?

  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2分钟)

  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 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二力的合成(5分钟)

  什么是合力?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

  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呢?

  师生互动,补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

  4.惯性(8分钟)

  惯性指的是什么?

  是的。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2、 不论物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管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物体都具有惯性这种性质。

  3、 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针对每种情况,教师举例说明)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

  学生交流举例。

  关于惯性,我们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

  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5.力和运动

  (12分钟)

  演示二力*衡实验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则称之为二力*衡?

  二力*衡的条件可简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两个*衡力的合力为0。

  此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与不受力时是一样的。但不能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如何?

  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所归纳的规律.

  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

  强调:惯性定律是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推导结论,这种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力的作用不是产生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的含义是:物体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原来运动的以受*衡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保持原来的运动。

  (教师举例说明)

  二力*衡的条件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那两个*衡力的合力应该为0是吗?那是否可以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3、物体在非*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

  物体在*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具体指的什么?

  这是一个很多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应着重讲解,并举适当的题例。

  6、物体的浮沉条件(13分钟)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

  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

  当重力>浮力或重力<浮力时,物体受非*衡力作用,物体必然运动,且由静止作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取决于合力的方向。因此,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这点老师同意你的看法。那么,物体的最后状态怎样?

  那刚才上面同学的回答是否有问题?

  很好,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可能悬浮或漂浮,但物体浸没时是不可能同时漂浮。

  那么,物体悬浮的含义是什么?

  对,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受*衡力,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物体应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之为悬浮。

  那悬浮与漂浮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分清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切不可死记结论或死搬公式。

  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什么因素?

  那我们如何来改变液体中物体运动状态?

  能举例说明吗?

  可见,不管物体处在液体中,还是在气体中,其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的作用。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

  上浮的最后状态是漂浮,下沉的最后状态应是沉底。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应悬浮,不可能漂浮。

  物体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漂浮时物体静止,物体受*衡力作用,浮力﹦重力;悬浮时物体静止,浮力﹦重力。但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不可能既可以漂浮又可以悬浮的。

  取决于物与液的大小关系。

  当物﹥液时,物体下沉。

  当物﹤液时,物体上浮。

  当物=液时,物体悬浮。

  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

  例如,潜水艇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通过向水舱内排进水的方法改变重力的大小,来实现浮沉的。沉在水中的鸡蛋可以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实现悬浮、漂浮。

  这里学生的答案中有不恰当的地方,这是好多学生易错的问题。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课教案 《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1.力的概念(5分钟)

  同学们通过复*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

  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

  能举例说明吗?

  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

  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说它是施力物体,又可以说它是受力物体呢?

  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2分钟)

  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 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二力的合成(5分钟)

  什么是合力?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

  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呢?

  师生互动,补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

  4.惯性(8分钟)

  惯性指的是什么?

  是的。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3篇(扩展4)

——大学物理力学实验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关键字:大学物理实验、误差、定义、分类、分析、心得体会摘要物理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使我们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方法,包括一些典型的试验方法和物理思维,如实验“固体密度的测定”“单摆侧重力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金属比热容的测定”、“碰撞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用惠更斯登电桥测电阻”、“示波器的使用”“薄和透镜焦距的测定”,当通过对这些实验的操作以及后期的实验报告的写作,可以有助于我们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课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在实验之前做预*报告,以此让我们自主学*,自觉,创造性的获得知识,以便在做实验可以积极主动,发现错误和解决错误。最后让我们写实验报告,以此培养我们书面形式分析、总结科学实验结果的能力。

  因此,接下来,我将从误差这个内容来谈谈学*大学物理实验的心得体会。

  一、误差的定义、误差的分类和各个实验的误差分析及措施

  1、误差的定义:误差是因为测量仪器、方法、环境及实验者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测量结果都存在误差,误差自始至终会存在一切实验和测量中。直接测量的结果是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总和。

  它的估算值称为不确定度。精确度高表示比较集中在真值附*,及测量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都比较小,因此,误差分析的主要原因是限制和消除系统误差,估算偶然误差,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误差的分类和各个实验的误差分析及措施:按误差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三种。

  事实上再对这十个实验做实验报告时,都必须要考虑到这三种误差均保持不变,而条件改变时,误差按某种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来源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由仪器的结构和标准不完美或使用不当产生的,例如:用天*称量物体质量时,要考虑到天*称物前的*衡与否、天*的完好性和灵敏度;欧姆法测电阻的实验中使用电表时要考虑到电表的示值与实际值符不符合;示波器实验中电压是否稳定等等。

  一种是由仪器设备安装调整不妥,不满足规定的使用状态产生的,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实验和碰撞实验使用到的其气垫导轨不调水*、单摆实验摆线不垂直、物理天*的零点不准确等等,但这种系统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就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该类系统误差。

  另一种是理论和方法的误差:这种误差是由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似或实验条件达不到理论公式所规定的要求引起的,例如:单摆实验所使用的公式的*似性;伏安法测电阻不考虑电表内阻;透镜实验用不同方法所测出结果也要考虑方法不同带来的误差。

  还有一种是环境和人为误差:外部环境引起误差的原因有: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当然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造成的,例如: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米尺的读数的人为差异;单摆时,使用停表计时,超前和滞后等等。

  措施:这类误差有些是可以消除的,如仪器设备安装不妥和使用不当这类系统误差,其余的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设备,提高其精确度和灵敏度,提高实验者的实验素质和掌握实验技巧或使用实验方法如对比法,仪器对比法,人员对比法,来减小误差。

  2、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

  以不预定方式变化着的误差,也叫随机误差。

  在做透镜实验、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实验、碰撞实验和固体密度的测定时特别要考虑偶然误差,在做电学实验时,也要考虑到电压的稳定与否,而仪器调*衡时,*衡点确定不准,一样带来偶然误差,在固体密度测定的实验,仪器显示数值跳动,带来计时的偶然误差等等。

  措施:多次侧量,取*均值。

  (2)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测量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个量,误差的绝对值符号的变化,

  (3)过失误差(粗大误差):主要是实验者的粗心大意或操作不当造成的。

  如看错刻度,读错数值,计算错误,这类误差与实验事实不符,应舍去不用。

  例如单摆实验中,画摆长与周期的*方的图像时,若有一个值偏离直线很远,可以舍去不用。

  二、心得体会

  实验误差是实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对实验误差的分析,会觉得十分的困难,因为它要考虑的东西很全面,一不小心就会出错,有时候考虑不全面就会卡在一个问题上,久久想不出来。

  后来发现,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学*,自己了解了误差的定义,误差的分类,误差的处理,会明确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实验中有疑问的现象,渐渐的也会发现自己考虑事情会比较全面,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自己学会了用分析的思维去解答。

  这是我在实验中学到的,感慨真的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大学物理实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覃以威主编

  《物理量测量》(科学出版社)袁长坤主编

  《大学物理实验》(清华大学出版社)丁红旗主编

  《大学物理实验》(*农业大学出版社)李天和主编

  《大学物理实验》(科学出版社)唐曙光主编

  一、实验简介

  单摆实验是个经典实验,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对单摆实验进行过细致的研究。本实验的目的是学*进行简单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学会应用误差均分原则选用适当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学*累积放大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基本误差的来源及进行修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一根绝对挠性且长度不变、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线悬挂一个质点,在重力作用下在铅垂*面内作周期运动,就成为单摆。单摆在摆角小于5°(现在一般认为是小于10°)的条件下振动时,可*似认为是简谐运动。而在实际情况下,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当细线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很多,而且小球的直径又比细线的长度小很多时,此种装置*似为单摆。

  单摆带动是满足下列公式:进而可以推出:式中L为单摆长度(单摆长度是指上端悬挂点到球重心之间的距离);g为重力加速度。如果测量得出周期T、单摆长度L,利用上面式子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三、实验内容

  1.用误差均分原理设计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设计要求:

  (1)根据误差均分原理,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和方法。

  (2)写出详细的推导过程,试验步骤。

  (3)用自制的单摆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测量精度要求△g/g<1%。

  可提供的器材及参数:游标卡尺,米尺,千分尺,电子秒表,支架,细线(尼龙线),钢球,摆幅测量标尺(提供硬白纸板自制),天*(公用)。

  假设摆长l≈70.00cm;摆球直径D≈2.00cm;摆动周期T≈1.700s;米尺精度△米≈0.05cm;卡尺精度△卡≈0.002cm;千分尺精度△千≈0.001cm;秒表精度△秒≈0.01s;根据统计分析,实验人员开或停秒表反应时间为0.1s左右,所以实验人员开、停秒表总的反应时间*似为△人≈0.2s。

  2.对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3.研究单摆周期与摆长,摆角,悬线的质量和弹性系数,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关系,试分析各项误差的大小。

  四、实验仪器

  单摆仪,摆幅测量标尺,钢球,游标卡尺

  五、实验总结

  21世纪正是一个讲求科技创新的世纪,中华民族的崛起并渴望着拥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虽然说,人才的培养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努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环境的力量仍不容忽视。而学校、各类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乃至整个社会就正是这样的环境。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身处这样一个积极的环境。我想,倘使有一天,整个国家都能够积极倡导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全社会都能够鼓励扶持科技创新活动,那么,中华民族的崛起便是指日可待的。

  让学生亲历实验的成功与失败,自己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升华,比死记硬背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继续实施,努力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1、教学理念。授课教师大多能深入理解课改理念,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法指导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竞争合作”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学*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并努力创设出*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冯姣玲老师的`《升华和凝华》设计实验新颖独具匠心学生很感兴趣,小组合作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参与度高,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大家耳目一新。

  2、教学行为。

  (1)大多数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教材,贯彻新课改精神,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认知特征确定三维目标,在教学中不但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更加重视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积极探索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注重学法的指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延伸,体会运用。教学进程顺畅,结构层次清楚,基本符合学科的特征和要求。比如我们的新分教师阿卜力孜老师虽然初入课堂但多课堂驾驭游刃有余语言幽默生动学生非常喜欢,课堂严谨,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

  (3)将以往复*课上教师总结基础知识,改为学生小组内完成复*、巩固基础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小结知识点,知识网络的过程,让基础知识在学生头脑

  中留下痕迹,便于查漏补缺,复*效果比教师总结效果更好。

  (4)对例题的处理:以往都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取,现在改为组内探究讨论,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例题,学会了怎么解决问题,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会的本领,课堂效果较好。

  二、收获和不足之处

  1、收获:

  (1)已经固定的授课方式和思维,更新需要一个过程,但实验教师积极主动性较强,成效明显。

  (2)学生参与较好,能够较好的理解实验的目的,能积极认真的对待布置的每一项任务,知识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初步形成了新的课堂模式,对今后的阅读教学会用相应的引领作用。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3篇(扩展5)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5)份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浮力。

  2 浮力的计算问题。

  二 教学重难点:

  1 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及其科学性。

  2 如何解决浮力的计算问题。

  三 教学过程:

  1 引入:让学生说说,在准备洗澡的时候,把自己泡入浴盆的时,水是怎样满溢出来的?

  2 让学生看书,实行先学后教的理念。

  3 阿基米德定律的学*。

  老师进行解释: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个定律也适用于气体。它的公式是:浮力= 液体比重乘以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的时候,被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当物体浮在液面,也就是说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的时候,被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浸入液体那部分物体的体积。当物体浸入水中的时候,由于水的比重为1克/ 立方厘米,所以浮力数值等于排水量。然后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比重计及潜水艇的物体浮沉的例子。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 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 学*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 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 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 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