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教案,公开课,数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黄色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走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题拓展,让各层次水*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均分。(副板书:*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均分。

  师:*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局部的名称。

  2. 使同学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活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使同学通过了解小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小明和好朋友小红一起到新星文具店购买文具,文具店里的东西可真多啊。(课件出示文具店的情境,图中标明四把三角尺或直尺的价格,分别是:2角、5角、8角、3角。)

  二、 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 教学整数局部是0的小数。

  (1) 提问:小明想买一把尺子,猜猜他可能买哪种价格的尺子?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2角、5角、8角、3角。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尺子的价格,它们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假如用元作单位,怎样表示上面商品的价格呢?

  同学回答的同时,对应着上面的价格板书:2/10元、5/10元、8/10元、3/10元。

  提问:你能分别说说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表示的意思吗?

  引导:像上面的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边讲解边板书)如:2/10元可以写成0.2元,0.2读作零点二(师生齐读)。也就是说,把1元*均分成10份,其中的2份既可以用2/10元来表示,也可以用0.2元表示。

  提问:你能说说0.2元表示什么意思吗?会写这个小数吗?

  再问:怎样用小数表示5/10元呢?

  追问:0.5元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回答后练*读、写0.5。

  再让同学说一说怎样用小数表示8/10元、3/10元,并读、写0.8和0.3。

  谈话:小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

  (2) 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提问:图中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量得的结果是多少?

  再问:你能用米作单位分别表示课桌面的长和宽吗?(同学分别用5/10米、0.5米表示课桌面的长,用4/10米、0.4米表示课桌面的宽。)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尺子图。

  提问:小明买了这样一把1米长的尺子。它被*均分成了几份?(指1分米的刻度)这里的1份是几分米?假如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用小数表示呢?

  课件出示相应的填空,谈话:你能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再在书上第101页的第1题中填一填。

  同学练*后,指名汇报。

  (4)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分母都是几?

  小结:十分之几用小数表示都是零点几。

  (5) 游戏:对口令。

  教师说一位小数,同学说表示几分之几,或教师说几分之几,同学说小数。同桌相互做游戏。

  2. 教学整数局部不是0的小数。

  (1) 谈话:我们再到文具店去看一看吧,这里还有两件文具。(出示例2的情境图)圆珠笔多少钱1支?笔记本多少钱一本?

  提问:你能用小数表示圆珠笔的价钱吗?自身先试一试,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并读、写1.2元。(着重让同学说一说自身是怎样想的。)

  再问:怎样用小数表示笔记本的价钱呢?

  小结: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可以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的小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讲解: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像上面的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局部,右边是小数局部。(相机板书:小数点、小数局部、整数局部)

  提问:你能写出两个小数吗?读给同座位同学听听,并指出小数的整数局部和小数局部。

  指名汇报。

  三、 应用与拓展

  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让同学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

  3. 找朋友。(把分数和相应的小数用线连起来,题略)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同学独立练*,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 总结延伸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延伸:今天我们学*的都是一位小数,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位数更多的小数,更全面地认识小数。假如感兴趣,同学们可以自身找一些资料看一看。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59页和相关练*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同学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等。

  教学流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1×7

  89×5

  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 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同学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教学例2.

  “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同学能否坐得下,必需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一:22≈20

  18×20=36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同学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同学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展示同学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

  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

  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随堂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6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6篇(扩展1)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走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题拓展,让各层次水*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均分。(副板书:*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均分。

  师:*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的:

  ⒈、经历*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均数的概念,了解*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不公*!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均数的意义

  *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均水*。”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均值。你们的学*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3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方厘米,1*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 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1*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方厘米?学*“1*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1*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黄色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5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出示复*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台,检验学生学*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6篇(扩展2)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走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题拓展,让各层次水*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均分。(副板书:*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均分。

  师:*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的:

  ⒈、经历*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均数的概念,了解*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不公*!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均数的意义

  *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均水*。”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均值。你们的学*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3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方厘米,1*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 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1*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方厘米?学*“1*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1*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黄色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5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出示复*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台,检验学生学*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6篇(扩展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1、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

  1、练*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

  1、练*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6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6篇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起教学除法,在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里各有一个单元教学除法。

  册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

  用除法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均分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和。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如800÷2、300÷6。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如690÷3、280÷70。在这些口算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除法在笔算之前,安排例题教学。其它口算都安排在笔算之后的“想想做做”里教学。

  上面一道例题教学600÷3,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前提。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第13页练*二第3题教学其它口算,以已经掌握的口算带出新的口算。其中第(1)小题的前两组口算,从表内除法带出几百几十(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后两组口算从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相应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知识间的结构性联系,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调动了学*积极性,培养了主动学*的能力。第(2)小题是对比题组,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和商是几十的口算题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加强对除法法则的理解。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教学计算法则,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百位;或者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各安排一道例题。再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包括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两种情况。商中间有0的除法,安排两道例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练*中带出。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算法。在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数学思考也有所发展。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一共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计算法则,的986÷2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三位数;第3页的312÷4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两位数,两道例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估计-感受”“思考-体会”“比较-综合”。

  ·“估计-感受”。笔算前,在具体情境里估计得数,感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一部分除以除数。如986÷2的商是4百多→先把被除数的9个百除以2;312÷4的商比100小→先把被除数的31个十除以4。

  ·“思考-体会”。两道例题都由大卡提出一个关于商的.最高位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如商4百多,“4”要写在百位上;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应写在十位上,从而体会商的最高位的规律。

  ·“比较-综合”。第4页第3题对同组两题商的位数不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第6页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6~8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商0;第9~10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商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分三步进行。首先从实际情境引出0÷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商是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0除以一个数的除法计算,要体会这样的除法是存在的,商0是合理的。然后从0÷3=0类推0÷4、0÷9的商也是0。感受这样的除法算式很多,虽然除数不同,但被除数都是0,商也都是0。最后在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应的计算中去。

  第6页下面的例题和第9页的例题都是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前一道例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试着计算306÷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估算、口算或者笔算,在交流中理解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教学后一道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突出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计算法则。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一第2题要求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是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教材引导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5页第3题明确提出”估计一下,谁跑得快一些“;第15页第6题只要估一估就能知道元钱可以买到的玩具。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比较贴*现实生活的情境,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图画和对话形象、直观、题意容易理解;生活经验有利于感受数量关系,容易想到解题的方法。也应该看到,图文呈现的信息源多头,几处同时呈现的信息缺少先后顺序。而且部分有用的信息隐含在图画中,有些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有些比较隐蔽,不容易挖掘。教学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通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特别要挖掘隐蔽的信息。二是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图文里的有用信息,理出数量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三是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通过交流体会策略的多样,但不要求一题多解。

  纯文字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精炼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收集和信息的任务比较轻。但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情境的支持,准确理解题意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困难。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独立看题,留足复述题意的时间。通过复述,完整地理解题意,唤起生活中的表象积累。二是寻找、组织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理出解题思路。三是妥然对待某些暂时无法解释、不能理解的解法。

  教学内容:

  16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均每人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三的第3题和第4题。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起教学除法,在二年级(上册)、(下册)和三年级(上册)里各有一个单元教学除法。

  册次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除法,口算表内除法。

  用除法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并验算除法。

  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把“和”或“剩余数”*均分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前者结合笔算教学带着练*,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和。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的内容和教法。

  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的除法,如800÷2、300÷6。还有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的数或几十的数,如690÷3、280÷70。在这些口算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除法在笔算之前,安排例题教学。其它口算都安排在笔算之后的“想想做做”里教学。

  上面一道例题教学600÷3,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是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前提。教材从现实情境中引出600÷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思考算法并相互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的算法各不相同,实质上各种算法是相通的。所以,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6÷3=2类推出600÷3=。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这种思考,并在表内除法、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之间建立一种结构性联系。

  第13页练*二第3题教学其它口算,以已经掌握的口算带出新的口算。其中第(1)小题的前两组口算,从表内除法带出几百几十(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后两组口算从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带出相应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知识间的结构性联系,通过推理获得新知识,调动了学*积极性,培养了主动学*的能力。第(2)小题是对比题组,把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商是几百几十和商是几十的口算题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加强对除法法则的理解。

  2.笔算的教学线索和教学活动。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教学计算法则,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百位;或者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的最高位是十位。各安排一道例题。再教学商里有0的除法,包括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两种情况。商中间有0的除法,安排两道例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练*中带出。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算法。在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数学思考也有所发展。

  (1)关于笔算法则的教学。教材不是把法则呈现给学生,也没有把算法示范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一共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计算法则,的986÷2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三位数;第3页的312÷4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两位数,两道例题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估计-感受”“思考-体会”“比较-综合”。

  ·“估计-感受”。笔算前,在具体情境里估计得数,感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一部分除以除数。如986÷2的商是4百多→先把被除数的9个百除以2;312÷4的商比100小→先把被除数的31个十除以4。

  ·“思考-体会”。两道例题都由大卡提出一个关于商的最高位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如商4百多,“4”要写在百位上;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应写在十位上,从而体会商的最高位的规律。

  ·“比较-综合”。第4页第3题对同组两题商的位数不同进行比较与研究,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第6页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第6~8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如果是0除以一个数,这一步商0;第9~10页在得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某一步虽然不是0除以一个数,但不够商1,这一步也商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教学分三步进行。首先从实际情境引出0÷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商是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0除以一个数的除法计算,要体会这样的除法是存在的,商0是合理的。然后从0÷3=0类推0÷4、0÷9的商也是0。感受这样的除法算式很多,虽然除数不同,但被除数都是0,商也都是0。最后在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应的计算中去。

  第6页下面的例题和第9页的例题都是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前一道例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与经验,试着计算306÷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估算、口算或者笔算,在交流中理解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教学后一道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突出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首先仔细看教科书里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萝卜“的竖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简写。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3.对估算的教学安排。

  本单元的估算教学始终伴随着笔算,在笔算的前、后都安排了估算。

  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在笔算前先估计,通过估计为笔算导向。或是体会笔算应该先把被除数的哪部分除以除数,或是体会商里应该有0。

  笔算教学后,又过估算计算法则。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是两位数。

  第5页练*一第2题要求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是在估计商是几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这样的估算有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法则;二是熟练除法的试商。教材引导学生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5页第3题明确提出”估计一下,谁跑得快一些“;第15页第6题只要估一估就能知道元钱可以买到的玩具。

  4.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后用纯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

  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比较贴*现实生活的'情境,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图画和对话形象、直观、题意容易理解;生活经验有利于感受数量关系,容易想到解题的方法。也应该看到,图文呈现的信息源多头,几处同时呈现的信息缺少先后顺序。而且部分有用的信息隐含在图画中,有些比较明显,容易发现;有些比较隐蔽,不容易挖掘。教学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通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搜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特别要挖掘隐蔽的信息。二是通过说图意引导学生图文里的有用信息,理出数量间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三是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通过交流体会策略的多样,但不要求一题多解。

  纯文字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把重要的数学信息精炼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收集和信息的任务比较轻。但是,缺少形象、直观的情境的支持,准确理解题意以及数量关系比较困难。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独立看题,留足复述题意的时间。通过复述,完整地理解题意,唤起生活中的表象积累。二是寻找、组织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理出解题思路。三是妥然对待某些暂时无法解释、不能理解的解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 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 胡里山 曾厝安小学 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4、师:我们乘坐29路车来到泛洋嘉年华,这里的游乐项目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游乐项目?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图见单位邮箱之教案电子稿)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目标:

  1.掌握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导学过程:

  一、 课前预*

  列竖式计算

  386+241= 684-189= 48.2+10.4= 19.8-16.2=

  二、 自主学*新知

  1. 妈妈想买一桶油和一袋米,一共要花多少钱?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情境图的条件提出相类似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课本p8的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

  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先要把( )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 )。

  三、 自我检测

  1.基础达标

  直接写得数

  2.4+1.7= 3.8+2.9= 5.6-4.2=

  11.6+5.5= 9-5.1= 10.9-8.2=

  7.7+3.4= 7.4+1.6= 7.4-2.1=

  2.巩固提高题

  数学门诊

  7.8 14.5

  +5.4 - 1.3

  ________ ________


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6篇(扩展5)

——三年级数学公开课《周长认识》教案优选【五】篇

  一、教学目标

  1、经过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索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面图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通过实例,体会周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四、教学具准备: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森林里要开运动会,小动物们正积极进行准备。请同学们看屏幕。

  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跑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3、那大家知道吗?前两只小兔子跑的这一圈儿,实际上是这两块草地的什么?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就与小动物们跑步路线有关,大家有兴趣吗?

  (二)探索新知

  1、概括周长的含义

  (1)谁能说一说这块四边形草坪的周长是指什么?

  观察:看一看,发现了什么?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2)这块三角形草地的周长是指什么?请同学们伸出手来描一描。

  三角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3)讨论:第三只小兔子跑出的图是这个草地的周长吗?

  想一想什么是周长呢?

  (4)归纳:没有缺口的图形或者说“封闭”的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指出实物的周长

  (1)同学们看,一片树叶、一面**,它们都有周长吗?说一说并指一指,它们的周长是指什么?

  (2)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

  3、动手操作、探究得到周长的方法

  (1)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周长是什么,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能知道*面图形的周长呢?

  提出问题:小蜜蜂为运动会准备了四种不同形状的奖牌。屏幕出示:

  如果给每个奖牌装上一条金属边,每个奖牌要用多长的金属呢?

  (2)动手操作

  提出:你用什么办法能得到它的周长呢?

  (3)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

  (三)拓展延伸

  1、量一量,填一填。

  2、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 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 使学生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 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 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 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 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 练一练。

  (1) 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