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 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 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 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整个情节。

  字词提醒:

  蹒跚 pan shan 腿脚不灵便,走路左右摇摆,缓慢的样子(也作盘跚)

  轮辐 fu 踝 huai 踯躅 zhi zhu (徘徊) 踟蹰 chi chu 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眺望 tiao wang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

  (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知识介绍:

  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

  B 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五)具体解读

  1、 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老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戴钢丝边眼镜,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拓展:为何“不动”,为何要作者设置人物形象为“戴钢丝边眼镜”?

  学生讨论回答。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冰山原则。

  2、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寻找“冰山下的隐藏。

  二、 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 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四、总结: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的渴望。

  五、作业:

  1、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2、通过本篇小说掌握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二、解读文本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 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三、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

桥边的老人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 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 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 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整个情节。

  字词提醒:

  蹒跚 pan shan 腿脚不灵便,走路左右摇摆,缓慢的样子(也作盘跚)

  轮辐 fu 踝 huai 踯躅 zhi zhu (徘徊) 踟蹰 chi chu 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眺望 tiao wang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

  (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知识介绍:

  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

  B 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五)具体解读

  1、 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老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戴钢丝边眼镜,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拓展:为何“不动”,为何要作者设置人物形象为“戴钢丝边眼镜”?

  学生讨论回答。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冰山原则。

  2、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寻找“冰山下的隐藏。

  二、 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 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四、总结: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的渴望。

  五、作业:

  1、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一)预*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愈是*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小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含蓄深远。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再如结尾的表达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2、分析形象,理解主题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2)《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

  3)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3.叙述分析

  (1)“我”是谁?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可能出现的答案: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4)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桥边的老人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一)预*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愈是*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小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含蓄深远。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再如结尾的表达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2、分析形象,理解主题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2)《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

  3)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3.叙述分析

  (1)“我”是谁?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可能出现的答案: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4)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桥边的老人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 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 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 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整个情节。

  字词提醒:

  蹒跚 pan shan 腿脚不灵便,走路左右摇摆,缓慢的样子(也作盘跚)

  轮辐 fu 踝 huai 踯躅 zhi zhu (徘徊) 踟蹰 chi chu 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眺望 tiao wang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

  (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知识介绍:

  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

  B 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五)具体解读

  1、 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老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戴钢丝边眼镜,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拓展:为何“不动”,为何要作者设置人物形象为“戴钢丝边眼镜”?

  学生讨论回答。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冰山原则。

  2、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寻找“冰山下的隐藏。

  二、 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 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四、总结: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的渴望。

  五、作业:

  1、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阅读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1)

——桥边的老人教案菁选

桥边的老人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边的老人教案1

  一、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二、教学过程

  (一)准备与预*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 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三、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新课程推进中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完成从必修课向选修课的过渡,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巩固的目的,并且凸显选修课的特征,这一切还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桥边的老人》,结合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意见,笔者认为这节课大体上抓住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过程中的专题意识较强。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话题择定的,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围绕"叙述"这个专题,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学*并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相比于必修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文本的赏析建构还是对文本的专题分析(包括练*部分),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都更强,课堂教学的张力也有所增大,教学的效益有也所提高。

  第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体验与建构"这个教学环节上采取了活动式学*的方式,以体验、欣赏、探究、总结这些综合性较强的学*活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大都对外国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大都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教学活动。笔者在"赏析作品"这个环节设计三个问题,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空间。

  第三,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和必修课的连接,问题设计难度适中。选修课是必修课某一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难度和容量势必有所加大,但同时也要考虑高中生语文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跨度不能过大。《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既把必须掌握的名词术语,如“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等交代清楚,又没有过于纠缠这些概念,而是注意多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教学重点偏重在理解和运用上。另外,如"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方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等活动的设计,都是和必修学*内容十分接*的,这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对以往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巩固。

  但是,这节课对某些问题的考虑也不充分,出现有的问题太浅的情况。如对"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多数同学随口就能说出"在残酷的战争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的渴望"等答案。其实笔者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希望学生关注的是问题的前半部分,即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进而引导他们体会内容和题旨之间的关系。如果把问题设计成..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这样,问题指向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让学生在思考中必然地体会到内容和题旨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2、通过本篇小说掌握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二、解读文本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 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三、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

桥边的老人教案3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这是一种出自讲述者主观的认定,与“全知”的叙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观察角度。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四)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五)动物意象

  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的缘故。这些动物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二、主旨探讨

  提问:“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三、作业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桥边的老人教案4

  一、背景介绍

  《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

  《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 结构情感和虚构。《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桥边的老人教案5

  教学目标:

  1.阅读并仔细玩味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及其与内容题旨的呈现关系。

  教学重点:

  1.玩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题旨;

  2.了解本文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研读课文,读、思、议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旧学《老人与海》导入

  二.作者介绍:

  1.学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教师补充。

  3.明确(见相关资料)

  三.研读小说内容:

  (一)整体感知:

  你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我”在侦察敌情的时候在桥边偶遇一位老人,并与之攀谈的事情。

  (二)重点精读:

  1.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明确: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慌乱。(第一段)

  2.逃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与之攀谈起来呢?

  明确:人们都竞相逃命,可这位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3.认真阅读课文中两人的对话。

  提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1)在谈到家乡时,老人的反应怎样?

  明确:“露出笑容”“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2)在谈话中,老人说得最多的是什么?

  明确:动物,老人担心自己家的动物。

  (3)老人急着逃跑吗?

  明确:不急。“一动也不动”“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上的尘土中坐下去”

  4.思考:

  (1)老人为什么“微笑”?透过老人的“微笑”,你能读出什么?

  明确: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2)老人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担心那些动物们呢?

  明确:a.老人无亲无故,动物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表现了老人的孤独和善良。而且此处爱的温暖与正发生着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老人太累了,走不动了。

  c.老人对家乡爱恋,对动物不舍。

  d.老人对未来的生活茫然,家没了,他不知该去何方。

  5.把握题旨: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情怀。

  四.艺术手法:

  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上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冰山理论。关于冰山理论,他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那么你能从这篇小说中感受到他这一理论的运用吗?

桥边的老人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外国经典小说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小说的构成也不熟悉。

  重点难点

  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二、【自主学*指导】

  1.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记号。

  2.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三、【自主学*成果检测】

  1、正音和正字:

  骡(luó )车 脚踝(huái ) 撇(piē )下

  踯(zhí )躅(zhú ) 彳(chì )亍(chù ) 踌(chóu )躇(chú )

  神mì (秘)莫测 乌云mì(密)布

  2、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环境_ 。主体部分由__对话 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_结局_,既是对 背景 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四、探究一 研读文章的主体部分。

  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它隐藏了一些内容。阅读主体部分(对话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

  明确: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被迫和悲哀。

  二问:动物

  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明确:“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明确:“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文章多次写到老人“坐”在那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思考: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老人为什么却“坐”在那儿呢?

  明确:①老人太累了,体力不支,疲惫不堪,走不动了。②老人对故园的留恋,对家乡爱恋,对动物不舍。③家没了,他不知该去何方,老人对未来的生活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明确: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教师小结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表现

  通过以上的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运用的是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

  “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五、探究二 研读文章的结尾段

  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天色阴沉,乌云密布”。点明故事背景,渲染了战争的气氛,烘托了“我”焦急、忧虑、愤懑的心境。

  2、“复活节”运用暗示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谴责战争罪恶,呼唤和*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3、“对他毫无办法”和“仅有的幸运”暗含着作者的无可奈何及对老人的同情和祝福。老人的命运是他自己无法掌握的,别人也无法改变,只能给予同情和祝福。

  六、探究三 认识文章的主旨:

  1、结合情节和对话概括小说主旨。

  明确: 这篇小说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地艰难逃离家乡的.遭遇,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的渴望。

  2、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战争的罪恶,为何仅写“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明确:其一,作者运用以点带面的写法,老人是饱受战争苦难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人爱家乡,被迫逃离家园。为了逃避战火,他流离失所,疲惫不堪,这也正是所有人民遭受战火的普遍表现。“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也就反应了当时全体人民的遭遇;老人的愿望,也正是人民渴望和*的愿望。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其二,写作的切入点小,写作过程更容易驾驭。以极为简洁的笔墨,反映出一个大的主题,这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

  活动2【测试】检测

  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明确:文中刻画了一个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76岁,无家,只有动物为伴)。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 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桥边的老人教案7

  教学目标

  1、 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课前准备:

  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

  明确:老人与海

  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内容。

  1、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自由朗读课文,试分析本文思路。

  明确:首段:场面描写,介绍环境;主体:由对话构成情节;末段:交待结局。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从首段的场面描写和末段的结局交代,我们可以明确故事发生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作者又是选取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来表现战争?请大家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明确: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

  三、以话题为纲,解析文本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对文章思路有了明晰的了解,也知道了文章的主体是由对话来叙述情节。老人与我之间的对话简单有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因此,解析对话对于理解文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掐头去尾,一起来解读小说的对话部分。

  1、听录音朗读,关注对话人物。

  思考: 对话人分别是什么身份?你的依据是什么?

  2、“我”是谁?

  讨论: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话题讲解:叙述

  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大家先不要忙者回答问题。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叙述的相关知识。

  (1)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项链》。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小结:全知视角讲述的故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是凡人目光。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明确: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根据大家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桥边的老人》属于一篇使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的小说。作者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减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阅读中运用“加法”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来,才能很好地解读小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读那个“我”不甚了解的老人形象。

  5、老人是谁?

  明确: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6、一个可能是年轻的侦察兵,一个可能是年老孤苦的老人,这两个人在桥边展开了一次怎样特别的对话?

  关注对话内容。思考:对话中, “我”关注的是什么? “老人”关注的又是什么?

  明确:如:(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这两个人虽然在对话,但是两个人的问答往往有矛盾。为什么两个人都对话会有答非所问的矛盾?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7、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们关注点不同。老人关注的是动物,我们在一起细细品读一下关于动物的对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明确: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说明他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充满了被迫和无奈的苦涩悲哀。

  (2)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

  (3)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最后说的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可能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得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8、通过解读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他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那些事呈现出来,而不对他们的对话作任何判断。他让我们凭借小说所透露的信息推导出整个故事。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时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你认为,这样写小说是否会影响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

  讨论、交流:应该说不会影响的。其实,作者的写作的“减法”正是要求我们读者做好阅读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联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我们读者提出的要求。

  9、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可以让学生思考:对动物的关心说明了什么?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在老人的话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点温馨都无处藏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靠的伴侣,前景的凄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邻*的缘故。

  也许你们会说,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可是,当你的生活中,连亲人都没有,只有动物相依相伴时,动物就如同亲人一样了。在人们自顾自的逃离中,动物是最无助的,他们被抛弃,无辜的面对人们制造的炮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的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然而,在老人的眼里,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因此,我们说,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明确:

  《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的渴望。

  四、课堂小结

  《桥边的老人》通过一个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然而,作者的构思取材和叙述,却是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五、作业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作品《项链》,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桥边的老人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一)预*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愈是*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小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含蓄深远。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再如结尾的表达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2、分析形象,理解主题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2)《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

  3)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3.叙述分析

  (1)“我”是谁?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可能出现的答案: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4)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桥边的老人教案9

  一、教材编排:

  八单元: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四板块:每个单元又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二、这套教材有什么特色?

  1、在分类和编排上与以往不同。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作品尽管千差万别,但分析起来都是差不多的路数。这套教科书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框架,依据小说的一些基本特质来区分为8个单元。以这些特质作为组织教材的“纲”,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当于一本微缩型、简略型的外国小说史和小说创作论。既有利于照顾到“面”,又有利于在“点”上纵深挖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

  2、选文的可读性。本来应该生意盎然的语文教育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被扭曲得枯燥乏味。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力是我们的用力之所在。故所选文章都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孔新鲜,覆盖面和地区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激情,有利于使语文学*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苦差。

  3、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有人曾经说过,教科书里的见解一般要落后于学术研究10年。本教材致力于使新的、较有共识的研究成果进入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走出已*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比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在谈“人物”时,引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人物”的概念。在谈“虚构”时,区分“事实”与“真实”,明确指出“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深入浅出。本书的难度按照高中生的中等水*设置。其中许多话题其实牵涉的理论问题已经比较深入,但尽量采取较为浅显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多举例,多提示,少纠缠名词术语,使学生既易于进入,又知堂奥尚深,可以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5、实践性。语文是活生生的东西,是我们日常应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灵活性。在“思考与实践”部分提供的“续写”、“情景作文”、“作文评比”、“课堂讨论”等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意识。将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话题从写作的角度来设定,所设定的思考题与实践活动,也有不少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6、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笔中完成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比如,在《教师用书》部分的教学建议里,“虚构”单元的一个教学建议是:“组织一次类似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竞猜活动,让同学讲述一件事,让听众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类似的活动会非常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7、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一点也许是本教材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特色。必须承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照理说,高中阶段应当基本上完成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实际上这个任务并未完成,由于如此,写作教学便延伸到了大学。有些大学认为写作教学应当在高中阶段完成,于是取消了写作课程,而结果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连基本的写作方式都未掌握,一些大学(包括一些十分著名的大学)正在研究与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能从高中教学中就加强写作意识,就不至于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本教材突出了写作的位置,无论是从选文还是到设问、实践活动,各个环节都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门写作课,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第一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一、赏析作品

  1、如果你是导演,请策划“我”与老人相遇前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重点词语:踟蹰。

  ①小说第一段交待了哪些内容?(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几乎一景一笔,为什么唯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③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愈是*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

  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

  人物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主旨提炼:《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的渴望。

  4、结尾的表达作用:

  ①交待故事的结局。

  ②点明故事背景。

  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

  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5、小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含蓄深远。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二、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四、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桥边的老人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整个情节。

  字词提醒:

  蹒跚pan shan腿脚不灵便,走路左右摇摆,缓慢的样子(也作盘跚)

  轮辐fu踝huai踯躅zhi zhu(徘徊)踟蹰chi chu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眺望tiao wang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

  (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知识介绍:

  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

  B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五)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老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戴钢丝边眼镜,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拓展:为何“不动”,为何要作者设置人物形象为“戴钢丝边眼镜”?

  学生讨论回答。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冰山原则。

  2、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寻找“冰山下的`隐藏。

  二、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四、总结: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的渴望。

  五、作业:

  1、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11

  一、导入

  这个学期我们学*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到了战火纷飞中人类的一丝温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小说《在桥边》,看看这一回在桥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7页。

  二、作者介绍

  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不久即**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1971年发表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明确: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四、结合话题,重点赏析

  1、知识链接

  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环境这一要素其实在第二单元的话题“场景”当中已经涉及到。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性格等。

  “人物”是上一个单元的话题,写人物要注意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包括哪两个方面?

  明确: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注意运用语言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那么《在桥边》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全文共9段,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运行流程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

  发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现实生活乏味)

  发展:4-5段,主人公暗恋过桥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暗恋过桥姑娘)

  高潮:6-7段,“我”逃过检查,被调去数马车。(逃过突击检查)

  结局:8-9段,主人公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数马车,交鸿运)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2)

——《桥边的老人》教案优选【5】篇

  《桥边的老人》教案 1

  教学目标

  1、 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课前准备:

  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

  明确:老人与海

  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内容。

  1、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自由朗读课文,试分析本文思路。

  明确:首段:场面描写,介绍环境;主体:由对话构成情节;末段:交待结局。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从首段的场面描写和末段的结局交代,我们可以明确故事发生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作者又是选取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来表现战争?请大家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明确: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

  三、以话题为纲,解析文本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对文章思路有了明晰的了解,也知道了文章的主体是由对话来叙述情节。老人与我之间的对话简单有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因此,解析对话对于理解文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掐头去尾,一起来解读小说的对话部分。

  1、听录音朗读,关注对话人物。

  思考: 对话人分别是什么身份?你的依据是什么?

  2、“我”是谁?

  讨论: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话题讲解:叙述

  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大家先不要忙者回答问题。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叙述的相关知识。

  (1)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项链》。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小结:全知视角讲述的故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是凡人目光。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明确: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根据大家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桥边的老人》属于一篇使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的小说。作者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减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阅读中运用“加法”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来,才能很好地解读小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读那个“我”不甚了解的老人形象。

  5、老人是谁?

  明确: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6、一个可能是年轻的侦察兵,一个可能是年老孤苦的老人,这两个人在桥边展开了一次怎样特别的对话?

  关注对话内容。思考:对话中, “我”关注的是什么? “老人”关注的又是什么?

  明确:如:(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这两个人虽然在对话,但是两个人的问答往往有矛盾。为什么两个人都对话会有答非所问的矛盾?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7、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们关注点不同。老人关注的是动物,我们在一起细细品读一下关于动物的对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明确: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说明他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充满了被迫和无奈的苦涩悲哀。

  (2)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

  (3)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最后说的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可能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得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8、通过解读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他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那些事呈现出来,而不对他们的对话作任何判断。他让我们凭借小说所透露的信息推导出整个故事。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时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你认为,这样写小说是否会影响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

  讨论、交流:应该说不会影响的。其实,作者的写作的“减法”正是要求我们读者做好阅读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联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我们读者提出的要求。

  9、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可以让学生思考:对动物的关心说明了什么?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在老人的话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点温馨都无处藏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靠的伴侣,前景的凄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邻*的缘故。

  也许你们会说,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可是,当你的生活中,连亲人都没有,只有动物相依相伴时,动物就如同亲人一样了。在人们自顾自的逃离中,动物是最无助的,他们被抛弃,无辜的面对人们制造的炮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的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然而,在老人的眼里,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因此,我们说,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明确:

  《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的渴望。

  四、课堂小结

  《桥边的老人》通过一个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然而,作者的构思取材和叙述,却是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五、作业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作品《项链》,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桥边的老人》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二、教学过程

  (一)准备与预*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 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三、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新课程推进中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完成从必修课向选修课的过渡,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巩固的目的,并且凸显选修课的特征,这一切还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桥边的老人》,结合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意见,笔者认为这节课大体上抓住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过程中的专题意识较强。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话题择定的,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围绕"叙述"这个专题,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学*并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相比于必修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文本的赏析建构还是对文本的专题分析(包括练*部分),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都更强,课堂教学的张力也有所增大,教学的效益有也所提高。

  第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体验与建构"这个教学环节上采取了活动式学*的方式,以体验、欣赏、探究、总结这些综合性较强的学*活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大都对外国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大都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教学活动。笔者在"赏析作品"这个环节设计三个问题,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空间。

  第三,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和必修课的连接,问题设计难度适中。选修课是必修课某一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难度和容量势必有所加大,但同时也要考虑高中生语文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跨度不能过大。《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既把必须掌握的名词术语,如“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等交代清楚,又没有过于纠缠这些概念,而是注意多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教学重点偏重在理解和运用上。另外,如"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方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等活动的设计,都是和必修学*内容十分接*的,这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对以往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巩固。

  但是,这节课对某些问题的考虑也不充分,出现有的问题太浅的情况。如对"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多数同学随口就能说出"在残酷的战争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的渴望"等答案。其实笔者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希望学生关注的是问题的前半部分,即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进而引导他们体会内容和题旨之间的关系。如果把问题设计成..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这样,问题指向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让学生在思考中必然地体会到内容和题旨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教案 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一)预*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愈是*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小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含蓄深远。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再如结尾的表达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2、分析形象,理解主题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2)《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

  3)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3.叙述分析

  (1)“我”是谁?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可能出现的答案: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4)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桥边的老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 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 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 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整个情节。

  字词提醒:

  蹒跚 pan shan 腿脚不灵便,走路左右摇摆,缓慢的样子(也作盘跚)

  轮辐 fu 踝 huai 踯躅 zhi zhu (徘徊) 踟蹰 chi chu 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眺望 tiao wang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

  (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知识介绍:

  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

  B 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五)具体解读

  1、 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老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戴钢丝边眼镜,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拓展:为何“不动”,为何要作者设置人物形象为“戴钢丝边眼镜”?

  学生讨论回答。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冰山原则。

  2、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寻找“冰山下的隐藏。

  二、 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 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四、总结: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的渴望。

  五、作业:

  1、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5

  一、背景介绍

  《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

  《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 结构情感和虚构。《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3)

——老人与海鸥教案9篇

  【设计理念】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8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随文理解“亲昵、抑扬顿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标注法,抓住老人的言行、神态以及海鸥的动作,品味语句,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并进行语言运用。

  4、在读中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明白只有人类付出爱,才能赢得动物的信任。

  【教学重点】

  练*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由动物图片入手,启发学生谈感受。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梳理结构

  1、出示词语,指读,正音。

  2、理清文章大意,梳理结构。

  三、抓住“意想不到”,感受震撼

  1、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人意想不到?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

  四、品读句子,感悟“情理之中”

  1、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老人给了海鸥亲人般的关爱?

  2、交流、品读。

  3、写话练*:

  假如你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五、深化感情,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

  4.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偶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

  2、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生字新词。

  2、初步感悟课文内容,理清条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你喜欢海鸥吗?您见过海鸥吗?谁能说说自己喜欢的海鸥是什么样的?

  2.请用一句话赞美一下海鸥。

  3.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老人和海鸥”的故事。(板书课题,读一读)

  二、学*生字新词

  三、引导质疑,指导自学

  1.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会有什么问题?(学生预设问题可能有:老人是谁?老人与海鸥感情怎样好?海鸥是怎么样的?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故事?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问的好,答的好。(学生自学课文)

  四、检查效果,整体感知

  1.刚才大家认真阅读了课文,并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设想问题为: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老人在哪里?老人和海鸥之间有什么样的深厚情谊?课文是如何具体描述老人和海鸥的深厚情谊的?读一读您最感动的段落?)

  2.学生分节读书,教师正字正音。指导理解相关字词。

  3.讨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情谊的?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4)

——关爱老人的活动总结6篇

  为进一步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推进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深入开展“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在全社区范围内持续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共组织志愿者21名,服务空巢老人13个。现将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总结如下:

  一、定期走访,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和精神服务

  社区各委主任对空巢老人进行走访慰问,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子女外出工作情况等,及时了解和解决空巢老人的紧急需求,陪同老人聊天解闷,提供精神慰籍和心理抚慰,增进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赠送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给老人,嘱咐老人要注意饮食,保重身体。此外,还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活动以及专为老人开展的系列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享受老年生活。

  为了让空巢老人在*时生活中更注重饮食健康,科学合理地控制食用盐和食用油的摄入量,预防三高疾病,社区向空巢老人陆续免费发放控盐勺、限油壶、量油尺共13个,并组织20名志愿者专程上门为老人详细介绍正确使用方法。为此,老人都纷纷对社区以及志愿者的关爱和帮扶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开展体检活动,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服务

  为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社区定期为空巢老人举办免费的身体检查活动,使老人生病能够得到及时医疗和照顾。社区组织了空巢老人进行免费的白内障排查,通过验视力、散瞳等形式检查老人的视力情况,为下阶段的手术治疗提前做好准备。7月下旬,社区会同铁西区人民医院对空巢老人进行免费的体检,得到了社区老人的广泛赞同。

  三、宣传引导,扎实推进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全面铺开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工作,大量收集关爱服务情况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通过对帮扶对象进行跟踪报道,加大对关爱空巢老人工作重大意义的宣传,广泛宣传无私奉献、关爱老人的感人事迹,号召广大市民向志愿者学*,积极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多如何关爱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快乐一直是我社区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和提供心灵关爱的温暖,营造家庭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培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

  为进一步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办事处积极响应上级相关要求,现将学校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定期走访,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和精神服务

  学校党员干部带头到学校附*社区对空巢老人进行走访慰问,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子女外出工作情况等,及时了解和解决空巢老人的紧急需求,陪同老人聊天解闷,提供精神慰籍和心理抚慰,增进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嘱咐老人要注意饮食,保重身体。此外,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活动以及专为老人开展的系列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享受老年生活。

  二、开展体检活动,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服务

  为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我校配合县院定期为部分空巢老人举办免费的身体检查活动,使老人生病能够得到及时医疗和照顾。此项活动,为空巢老人送去了光明,送去了关爱,使更多的老年患者的患情得到了及时发现,也为下步治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宣传引导,扎实推进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我校通过对帮扶对象进行跟踪,加大对关爱空巢老人工作重大意义的宣传,广泛宣传无私奉献、关爱老人的感人事迹,号召全校教师向志愿者学*,积极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多,如何关爱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快乐,一直是我校工作的重点。为此,我校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和提供心灵关爱的温暖。

  扶起救助协会一直秉承着''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反哺于社会''的慈善理念,自成立以来,始终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外地来盘务工人员当中的特困群体。协会志愿者们常说:“懂得付出而不单单索要的人才会快乐!”协会志愿者们深知,慈善不是作秀,不是走过场,是把源于社会的众人之爱,反哺、奉献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需要爱的人。20xx年9月14日, 值此中秋来临之际,扶起救助协会携手紫云轩火锅店总经理赵静霞及全体员工代表,一起走访看望慰问了扶起救助协会一直对接的空巢老人家庭,带来自制的月饼和亲自采摘的葡萄,为老人们送去节日的关爱和祝福。

  扶起救助协会志愿者及紫云轩火锅店总经理赵静霞,每到一处都与老人促膝长谈、嘘寒问暖,切实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语重心长的叮嘱老人们要注意保护身体,注意饮食卫生,有什么困难尽管反馈给我们志愿者。慰问过程中,扶起救助协会及紫云轩火锅店全体员工,向每位老人送上自制的月饼和亲自采摘的葡萄,预祝他们节日快乐。拿到慰问品的老人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礼记·大同》篇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明天在我们肩上,实现这些美好未来的责任在我们肩上,让全社会的老人得到关爱、安度晚年的担子在我们肩上,作为祖国的一份子, 扶起救助协会将会带领更多爱心商家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更多有意义的公益慈善活动,让老人不再孤单,让社会洒满温情和关爱。 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用行动唱响时代的最强音。

  一个孤苦伶仃的身影,一个傻乎乎的笑脸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她经常拄着拐杖,在小区的垃圾桶里捡些废旧报纸,塑料瓶,颤巍巍地走着。她是谁?她的儿女呢?

  她就是生活在我们小区里的一位老奶奶。听妈妈说,老奶奶的老伴早已去世,儿女不在身边。家里只剩下了她,因为身体不太好,需长年吃药,退休金不高的她只能靠捡些垃圾来贴补生活。每当我放学时,我都会笑着说上一句:奶奶好!接着她就冲着我傻乎乎地笑着。每天吃过晚饭,我都会在小区里散步。我常常见她坐在小区门口的椅子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这时,我会坐在她身旁,和她聊一聊我们的校园生活,发生在班级里的有趣的事情,学校开展的活动等。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跟她说话。而她回答我的总是一个傻乎乎的笑脸。

  像老奶奶这样的老人,被称之为空巢老人。而当今社会,这样的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了。一天,我翻开报纸,几个数据跳进我的眼帘: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预计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关爱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孩子想孝敬亲人,可亲人早已不在。 有些事情是你想做也做不了的,而有些你现在能做的事情不去做的话,等你想去做了有可能就没机会做了。试想,很多的年轻人,远离父母,外出打拼挣钱,也许他们挣钱是为了让父母有更好的生活,可也许等你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以后,你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也许你会后悔,没有陪同自己的父母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本该幸福的时光——晚年。我想,每一个人都要在情感上关注父母、理解父母,常回家看看。社会也应该给这些老人更多的关爱。

  关爱空巢老人,让他们的晚年不再孤单,成为我们践行的*梦。

  为提高大学生素质,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提倡尊老、爱老、敬老精神,增强同学们为社会服务贡献的意识,我院社会实践部组织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深入社区进行服务。20xx年12月6日,我院五十名志愿者在抚松路社区人员协助下进入无谓孤寡老人家庭及敬老院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每到一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们获益匪浅。

  当我们走进退休老校医赵爷爷家时,一尘不染的房子令我们惊讶,因为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赵爷爷患有脑血栓,老伴去世了,家中只有他一人。赵爷爷见我们来了,忙让我们坐,说家里没什么活,干完活我们与赵爷爷聊天,了解了老人的心境,虽然年纪大了,心却依然年轻,从身体到身心无时无刻不在愉悦着自己,我们大家深深地被老人的坚强与乐观感动了,他的毅力令我们在场的每个人佩服,使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还为我们教授了一些日常所需的医药知识。还有的老人给志愿者各种水果等,志愿者们扫地、拖地、倒水、擦玻璃,大家没有把劳动当做任务,而是作为乐趣,忙的不亦乐乎,虽很辛苦,但看着老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的笑容,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虽然我们是不同时代的人,担任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志愿者们与老人亲切的交谈,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老人的日常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也听他们讲述了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社会经验和他们对生命、生活的看法和见解。令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取得了一些生活的真经,也向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去审视自己,去思索如何面对生命。老人们一句句的感谢和勉励的话语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暖洋洋的。“慈心济世,善举为人”没有与老人接触攀谈的人很难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老人是世界与时代的尊者,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发扬尊老美德,为老人们孤寂的精神世界献上一份关爱。

  不知不觉中已到中午,和老人道别后我们返回了学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大家都表示要将尊老、爱老的接力棒传递下去,让这一片夕阳再次绽放绚丽的光彩。

  通过活动我们不仅表达了我们对老人们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他们生活的不易,懂得了青春的短暂,激励了我们,让我们更好的利用时间,在短暂的青春中创造不*凡的人生,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愉悦,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日月更迭,相信不变的是我们对老人的那份真诚的祝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尽可能多的去关心这些老人,将更多的外面是饥饿的东西带给他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的火花将照亮这美丽和谐的社会!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发扬这一传统美德,这次活动使志愿者们了解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也给老人们带去了欢乐。提高并培养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德意识,也是同学们从老人身上学会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道理不仅仅知道占有,而是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用心去温暖他人,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这次活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孝心无轻疏世间高龄皆父母,年老不孤独天下晚辈尽儿孙”。今后我们一定会多进行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的尊老意识及实践能力。

  我校志愿者服务队于20xx年3月正式成立,志愿者以自愿的方式报名参加,成员为3至6年级的少先队员。四月份以来,我校紧密结合区、街创文活动,认真开展 “奉献一份爱心、参与志愿服务、温暖空巢老人”的活动,在活动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现将活动小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营造氛围。

  积极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和**下讲话广泛宣传“空巢老人”现象和“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难、问题,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关爱之情。二、认真摸清一个基本情况。对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经济来源、健康状况、精神心理状况、子女赡养情况、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重点摸清“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实际需求。

  二、切实开展三项关爱行动。

  1、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组织志愿者深入“空巢老人”家庭,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在这次活动中,我校派出了由10人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志愿者们带着用自己的零用钱集中购买的慰问品,与社区领导及相关人员一道,分别走访了三户老人家,送去了我们的关心与祝福。有的帮助收拾家务,有的给老人捶背、讲笑话、和老人聊天……老人们看到这 么多人来探望他们,都很高兴,家中不时发出欢声笑语。通过志愿者们一上午的努力,客厅变整洁了,厨房变干净了,老人们开心地笑了,志愿者们也笑了。

  2、为“空巢老人”提供“三个一”心理抚慰服务。定期组织小志愿者,给“空巢老人”打一个问候电话、上门走访慰问一次、陪老人聊一次天。有针对性地对老人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老人摆脱心理寂寞和精神孤独,使他们“巢空心不空”,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每个月,志愿者至少去老人的家中慰问1—2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是做家务活,或是为老人读读报纸,或是陪老人聊聊天,或是给老人捶捶背等,只是老人需要,志愿者会尽自己所能,给老人以切实的帮助。

  3、为“空巢老人”提供文体健身服务。每逢重阳节、春节等传统佳节,学校的志愿者更会自发前往社区看望老年人。陪伴“空巢老人”观看一场文艺晚会、欣赏一场精彩文艺表演、参与一次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会将此活动切实落实下去,并继续做好衔接工作,真诚地服务于每一位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让爱心的接力棒一直传下去。我们将会号召广大少年儿童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爱奉献给社会,温暖他人的同时快乐自己,竭尽全力,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5)

——圣诞老人的礼物作文6篇

  大家也许对圣诞老人都不陌生吧,也都很想了解圣诞老人吧,可是很少有人见到过圣诞节为孩子们送圣诞礼物的.这位老人。我也不例外,非常想见一见圣诞老人的真面目,可是,每一次圣诞节都睡过头,第二天一早醒来,就会发现床上枕边有一份我喜欢的精美礼物。

  又是圣诞节了,我要揭开心中的疑团,会会圣诞老人,见识一下圣诞老人的真实身份,我想好计策。这个圣诞节刚好赶上是个星期天,也就是说星期天的晚上圣诞老人会出现。星期天我早早的起床,吃过早饭,把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就一直盼着天黑。

  终于到了晚上,圣诞夜狂欢过后,该休息了,爸爸妈妈都回房了,我也把灯关了。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一直盼望着圣诞老人的来临,渐渐的,我的上眼皮和下眼皮打起了架,就在我迷迷糊糊快睡着的时候,一声轻微的响动惊醒了我,我来了精神,兴奋起来,仔细的听着动静,心理一边想象着圣诞老人的样子。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过后,紧接着听到“沙沙沙”轻微的响动声,好像是在翻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脚步声越来越*,我房间的门轻轻的的开了,有一个身影慢慢的来到我的房间,我把眼睛眯成一条缝,假装睡觉,看究竟会不会是“圣诞老人”真的来了。当我看清楚时,眼前的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圣诞老人,竟然是妈妈,只见她将精美的圣诞礼物轻轻的放在我的枕边,又轻轻的带上我卧室的门,回房去睡了。

  我惊呆了,一直想见的、盼望一久的圣诞老人竟然是我的妈妈。没有想到,一直以来为我送圣诞礼物的“圣诞老人”就是妈妈。我认为圣诞老人是存在,就是妈妈,每年圣诞节的深夜都是您为我送礼物,当我发现是您时,我的眼睛润湿了,真想大声的叫您一声:“妈妈!”直到现在,我还在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妈妈,是您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母爱,母亲的爱就是那一份份精致而美丽的圣诞礼物。

  圣诞节到来了,我们家里摆了一棵圣诞树,爸爸还放着《铃儿响叮当》的歌谣,让我们家的圣诞气息特别的浓。

  以前听老师说过,在圣诞节那晚,会有一位戴着红帽子,一脸白胡子的老爷爷悄悄把礼物装进孩子的袜子里。可是那么多年,我一直都没有收到过圣诞礼物,郁闷啊!但今年妈妈对我说,这次圣诞老人会来的,我半信半疑,不过还是激动不已,我要让圣诞老人把几年前的礼物也一起给我!就这样,一个天真的小念头就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了。

  到了晚上,我赶紧找来一只特大号的袜子(当然是爸爸的了),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把窗户锁好,只把门掩开一点,静等着圣诞老人的到来……

  等了很久,忽然我听见门“吱”的一声开了,哈哈,是圣诞老人!我兴奋起来,计划就要成功了!只见,门上的一盆冷水掉了下来,正好扣在圣诞老人的头上,淋了他一身!“好小子,敢捉弄我!今天你完了!”说着,圣诞老人冒起了火,成了游戏中的火龙,步步向我逼来。“不要,圣诞老人我错了,我不要礼物了,饶了我吧!”“哈哈,今天你就当了我的饭后甜点吧!”火龙把我拎了起来。

  “不,不要!”我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嗨,做了个梦罢了。“哎呀,宝贝你吓死我了!”咦,怎么会是妈妈?我诧异了。“哦,我就是来看看,对了,你的礼物在袜子里呢!”妈妈快步走了出去。唉,本想抓圣诞老人一个现行,没想到做了个梦,礼物也没多拿点!可是,想到这,我听朋友说过,圣诞老人好像并不存在。看着妈妈的背影,我突然知道了,一定是妈妈扮作了圣诞老人,给我送来了礼物!可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疑问,我又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把袜子里的东西拿了出来,居然是一张卡片,上面写道:

  宝贝,这是你第一次收到的圣诞礼物吧!由于很忙,没来得及送给你更精美的礼物(也很抱歉以前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没有给你送过礼物),或许你也知道了,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那只是人们的幻想,圣诞老人的含义就是让世界上的儿童拥有快乐,我想你也能明白吧!

  妈妈

  这第一次收到的圣诞礼物,让我久久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

  昨天晚上,爸爸告诉我,明天圣诞老人会给我送礼物。今天早上,我一醒来就摸了一下枕头下面,发现有一个袋子,翻开枕头一看,有一个大礼包。我让爸爸把大礼包打开,哇,大礼包里有好多的东西,有吃的,有文具,还有玩具呢。文具有双面胶和胶棒,玩具是我最喜欢的百变魔尺,我心里好高兴啊!

  圣诞老人还给我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马翔宇小朋友,你好,我是圣诞老人,我给你送来了你想要的礼物哟,你一定要努力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独立完成作业,明年我还会给你送礼物的,记住哦,祝你圣诞节快乐!”。

  我让爸爸把圣诞老人写的话贴在学*桌上,我一定要记住圣诞老人的话,好好学*,天天向上。

  听大人们说在*安夜,圣诞老人会送给听话的小孩一份最喜爱的礼物。虽然我不相信,但还是很想得到它。

  *安夜那晚,我早早地来到房间乖乖地进入梦乡,等待着圣诞老人的到来。早上醒得很早的我,刚睁开朦胧的睡眼,就开始寻找礼物。终于,我在床头边发现了一个红色的包裹,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它,里面放着我最爱吃的零食和最想得到的文具。包裹旁还躺着一张精美的贺卡,上面写着:送给可爱的何庆怡小朋友——圣诞老人。

  虽然我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圣诞老人送来的,可我还是非常开心。

  周六是*安夜,去年我记得妈妈说晚上圣诞老人会坐梅花鹿拉的雪橇,背着大袋子给听话的小朋友送礼物。可是老师告诉我,我收到的袜子里的糖果其实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

  今天爸爸送给我了*安果,妈妈送我一个粉色的带鹿角的发卡,鹿角里带有灯,戴上很漂亮。我把礼物放床头睡的很甜。今天早上起来我觉得枕头有点硬,我从枕头下摸出了一个袜子,袜子里是一个有圣诞老人头像的漂亮的笔,妈妈走进来说,佳凝又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了。

  我笑了,说:妈妈你骗不了我了,我们家没有烟囱,圣诞老人爬不进来的,我知道是你送的,谢谢妈妈。妈妈也笑了。

  同学们,你们瞧,我收到了很多圣诞礼物。

  昨天是*安夜,我睡觉时,圣诞老人来了。他为我带来了很多东西。有贴片,有百力滋,有皇冠,还有巧克力……哎呀,我都说不过来啦,那些礼物可漂亮了!我好喜欢这些礼物。

  我喜欢圣诞老人。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6)

——尊敬老人的作文6篇

  每个人都会变老,但是尊敬老人却是每个人的本分。

  比如,我们上公共汽车时,碰到老人就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们。有时候,突然下起大雨,我们看见马路上有走路不方便的老人,我们就会扶他们过马路。

  还有没有儿女的老人,如果她是你的邻居,我们有空时就会过去看望她,跟她聊聊天,帮她做做家务,让她的生活地开心一点,把所有的烦恼都忘掉。

  我和爸爸妈妈出来在外已经好几年了,奶奶一个人待在家里。我们每隔两三天就会打电话去,问问她身体怎么样,天气冷了叫她多穿点衣服,不要着凉。每过一个月我们就会去看望她一次。暑假到了,我就尽快回到老家和奶奶一起过,这时奶奶会非常高兴。毕竟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多么希望儿女在自己身边。

  我真心希望每个老人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个晚年。

  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身边有很多老人,比如说:我的爷爷奶奶。

  有时候,奶奶从丹尼斯回来路过保安亭的时候,保安叔叔赶紧上前帮奶奶拿东西,一直拿上电梯。

  还有时候,爷爷去看车充好电了没有,到那里一看,车充好电了,就要蹲下去,来开锁,保安叔叔看见爷爷蹲不下去,赶忙跑过去,跟爷爷说:“我来开!”

  更有时候,家里人都知道爷爷奶奶的腿脚不方便,所以,家里人都是爷爷奶奶的拐杖啦!

  这都是小事,可这些小事能让爷爷奶奶安祥地度过晚年;这都是小事,可这些小事能让爷爷奶奶很开心。

  还有一些小事,也可以爷爷奶奶很开心,比如说:坐公交车时候,先上去看看有没有座位,如果有的话,要让给老年人;吃饭时,让老人坐主位,老人没有动筷子,大家也不要动筷子;爷爷奶奶从外面回来了,主动给爷爷奶奶打声招呼……

  尊敬老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老人也很开心,下面我就给你讲两件让我开心的事。

  一天,妈妈带我和妹妹一起去公园玩。我蹦蹦跳跳地上了公共汽车。车走到半路,上来了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奶奶,她还拄着拐。她向周围的人们请求让座,但是没有一个愿意给她让座。

  我心想: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尊敬老人,现在可到见行动的时候啦!于是,我急忙起身,把位让给了老奶奶。老奶奶面带微笑地对我说:“真是太谢谢你了!”我说:“不客气,因为您是老人呀!”我拉着吊环站着,感受着大家向我投来的.赞许的目光,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一次,我们院里的老奶奶要去马路对面去买味精。可超市的味精卖完了,她空手而归。恰好,我放学回来,看到她失望的样子,于是,我便说:“老奶奶,别急,我帮您把味精买回来!”这时,天又下起了雨,我就打着伞,足足用了20分钟才把味精买回来!老奶奶笑盈盈地对我说:“谢谢你,小朋友!你可真懂事!”我开心地说:“不用谢!”

  尊敬老人,把他们做事,让我很开心,以后我要多做这样尊敬老人的好事!

  尊敬老人,保护老人,这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我们是大树,老人就是被围在中间的那一方土地,我们的责任就是总心耿耿的守护老人。

  小时候,我的老师呵,时时刻刻教导我们要‘尊敬老人’所以,这普普通通的4个字,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一直伴我成长。

  一次,我走在路上,一位穿着乞丐般的衣服的老人,正背着一个麻袋,在路边上捡空瓶子,太阳无比的无情,用炎热的阳光晒黑了老人那热销的皮肤。就在这个时候,几位刚刚放学的小毛孩背着书包,无忧无虑地走过来,看见了正在捡空瓶子的老人,投上了阴冷的目光,‘呵呵’声从他们的嘴角边发了出来,他们一步一步慢慢的向老人走来,就在要靠*老人的一秒钟,那几位孩子,整了整衣冠,走到老人的面前,冷酷无情的骂起来老人来,老人顿时惊讶了,他不相信,也不愿意看到,就只好低下了头,继续捡空瓶子,那几位小毛孩看见了,以为老人惧怕于他们,就越来越嚣张,还动起手慢慢的要朝老人的投去,我看见了这个情景,无法忍下这一口气,在小毛孩的手要接*老人的头的一秒前,我走了过去,大声地说了一声;‘小朋友,你们老师难道没有教你们要尊敬老人吗?’我话音刚落,那小毛孩的手停住了,也许他们在那一瞬间懂得了要尊敬老人了,手慢慢地收了回来,低下了头,向老人说了一声对不起后,尴尬地跑了。我心中不禁感叹道;现在的小朋友啊,真是的,连尊敬老人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哎!

  望着小毛孩他们的离去,我低下了头,扶起了老爷爷,和蔼地问了一声;‘老爷爷,你不要紧吧?’

  ‘没有事,小孩调皮了一点点,这是他们的天性。’

  不一会儿,一辆宝马的小轿车开了过来,开车的那一个人连忙下车,将老人扶进车里,他告诉我,老人是他的父亲,他们家境还好,就是老人不*惯这么富裕的日子,才会自己偷偷跑出来捡空瓶子。我原本想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但想起了小孩子也有调皮的一面,我自己也一样,需要尊严。于是我假装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向老人的长子说了一声;‘老人身体很弱,需要保护’说完了,我告别了他们。向回家的路走去。

  我在路上回想了刚刚发生的事…….脑海中浮现了四个大字-------尊敬老人。是呀,老人他们真的需要我们来保护,因为他们身体很弱,禁不起风雨的打击!

  我们是一排明亮的灯,永远为那一些孤零零的‘船’照亮着!

  我们从出生都是赤裸裸而来,没有谁天生富有,没有谁天生贫穷,人生旅途中,是获取是放弃,是拒绝是接受,这些全花在老人指引中,心灵的抉择。

  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做到孝。一个人失去了孝心,就好比人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驱壳立子世上,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谈何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在社会的今天,有人选择善待老人,有人选择拒绝赡老。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人的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间,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说: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老人,为自己,捧一颗纯净,尊敬的心,去对待每一个长辈。

  孝敬和叛逆之间,介子推为母而死,选择光荣;李逵只身劈虎为母报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孝敬可以帮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一个人有价值的,无愧生命无愧社会的人,人们也会赠与你回报。

  一个在暴风雨中的人,会奋不顾身地挽救老人的生命,一个在沙漠中跋涉的人会毅然地解下腰间最后一壶水给老人:但也有人由一个孝子蜕变成一个逆子,有人为了挣钱,使老人变成劳动力,有人为了分房、分田、打老人、骂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千万不要走错方向!田地、房屋、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到头来,反而一无所有,甚至老人,生命,即使痛悔,改过,又赚得几把同情泪?

  如果你是你,一个不愿失去人格,一个不甘*庸,不会腐蚀你,就做个单纯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净、漂亮、抛弃一切污垢,所有自私,学会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如果你是雄鹰,就这样选择敬老;如果你是沙鸥,就选择赡养;如果你是麻雀,就学会善待长辈,如果你是一个人,就更自觉善待长辈,如果你是一个人,就更应该尊敬长辈和孝敬老人。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选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我们一定要孝敬老人,不能惹爷爷奶奶生气。

  以前我小的时候不懂事,我总惹爷爷奶奶生气,不知道要孝敬老人和长辈,自从我看了一本书里边说要孝敬老人,所以我才开始知道要孝敬老人了。我要从现在好好的孝敬爷爷奶奶。

  记得有一次,在家里,我帮爷爷奶奶扫地拖地,可是这时“啪”的一声响,妹妹把吃过的瓜皮扔到了地上!我告诉妹妹:“不要把瓜皮随便扔在地上,要扔到垃圾桶里,把垃圾随便扔到地上,这样既破坏环境,还不文明,而且扫地的爷爷奶奶还得多扫好多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应该积极主动捡起来,这样扫地的爷爷奶奶就可以少扫一点了!”妹妹听了我的话,点点头说:“哥哥你说的对!”然后,她把扔在地上的瓜皮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

  吃饭的时候,我们要让爷爷奶奶先坐下来,让家里长辈都坐下来,我们再坐下来,大家一起吃饭。

  我们和爷爷奶奶说话时,不要大声喊叫,而要和颜悦色地有礼貌地和爷爷奶奶讲话,不要任性,听爷爷奶奶的话。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我们大家都应该孝敬自己家的老人。

  尊敬老人,保护老人,这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我们是大树,老人就是被围在中间的那一方土地,我们的责任就是总心耿耿的守护老人。

  小时候,我的老师呵,时时刻刻教导我们要‘尊敬老人’所以,这普普通通的4个字,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一直伴我成长。

  一次,我走在路上,一位穿着乞丐般的衣服的老人,正背着一个麻袋,在路边上捡空瓶子,太阳无比的无情,用炎热的阳光晒黑了老人那热销的皮肤。就在这个时候,几位刚刚放学的小毛孩背着书包,无忧无虑地走过来,看见了正在捡空瓶子的老人,投上了阴冷的目光,‘呵呵’声从他们的嘴角边发了出来,他们一步一步慢慢的向老人走来,就在要靠*老人的一秒钟,那几位孩子,整了整衣冠,走到老人的面前,冷酷无情的骂起来老人来,老人顿时惊讶了,他不相信,也不愿意看到,就只好低下了头,继续捡空瓶子,那几位小毛孩看见了,以为老人惧怕于他们,就越来越嚣张,还动起手慢慢的要朝老人的投去,我看见了这个情景,无法忍下这一口气,在小毛孩的手要接*老人的头的一秒前,我走了过去,大声地说了一声;‘小朋友,你们老师难道没有教你们要尊敬老人吗?’我话音刚落,那小毛孩的手停住了,也许他们在那一瞬间懂得了要尊敬老人了,手慢慢地收了回来,低下了头,向老人说了一声对不起后,尴尬地跑了。我心中不禁感叹道;现在的小朋友啊,真是的,连尊敬老人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哎!

  望着小毛孩他们的离去,我低下了头,扶起了老爷爷,和蔼地问了一声;‘老爷爷,你不要紧吧?’‘没有事,小孩调皮了一点点,这是他们的天性。’不一会儿,一辆宝马的小轿车开了过来,开车的那一个人连忙下车,将老人扶进车里,他告诉我,老人是他的父亲,他们家境还好,就是老人不*惯这么富裕的`日子,才会自己偷偷跑出来捡空瓶子。我原本想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但想起了小孩子也有调皮的一面,我自己也一样,需要尊严。于是我假装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向老人的长子说了一声;‘老人身体很弱,需要保护’说完了,我告别了他们。向回家的路走去。

  我在路上回想了刚刚发生的事…….脑海中浮现了四个大字——尊敬老人。是呀,老人他们真的需要我们来保护,因为他们身体很弱,禁不起风雨的打击!

  我们是一排明亮的灯,永远为那一些孤零零的‘船’照亮着!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7)

——慰问老人的发言稿6篇

敬爱的爷爷奶奶:

  您们好!

  我是李渡小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今天正好是三月正是我们献爱心的日子,在此我代表全校同学和老师向你们表示慰问。

  爷爷奶奶,我知道敬老院里有许许多多不幸的老人,有的是家住在农村,子女外出打工,

  没有依靠,家里收入少,而来的;有的是因为子女的不孝,抛弃了您们,不管您们,您们只好进了敬老院。

  爷爷奶奶,我知道,您们年轻的时候,为我们的家园付出了许多,为我们的家园建房子;为我们的家园建学校;为我们的家园建工厂等等…在我心目中,我最敬佩您们帮助我们顶过了旧社会的'难关,不然的话,我们还可能在旧社会受苦,啊!爷爷奶奶,我真不知道你们是用多少鲜血和汗水才扛过来的。

  爷爷奶奶我们也要向您们学*您的传统美德,比如:您们那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您们那省吃俭用的好*惯等等……

  为了报答你们对我们晚辈付出的一切,所以,我们带了一些慰问品来里面有饼干。柑橘等……虽然这不是什么很好的东西,但是,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你们收下吧!

  爷爷奶奶我们走了,明年,我们会在来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年朋友们:

  今天非常荣幸能参加我们东明县*组织的爱老敬老“迎新春、送温暖”的慰问活动。并能在此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们山东阳光电子商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技研发、互联网研发、全球电子商务为一体,以21世纪趋势产业为主体的信息化电子商务新型企业。集投资、电子商务、生物科技、绿色保健产品研发、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集团。在省市各级*的关心支持下,公司的各方面工作都进展的很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还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我的体会是:要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把爱心传递下去;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爱心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现在的社会生活是高节奏的,人们匆匆忙忙的工作和生活着,在追求高质量的明天的同时,却往往遗忘了许多东西,忽视了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内心的需要。步入老年的他们,更需要社会、家庭、子女对他们的呵护和关爱。人人都有夕阳之时,都会年老体衰,都渴望得到大家的关爱。关爱老人,让我们从点滴做起,用实际行动去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之情。

  20xx年阳光电子商务公司在临沂、济宁、聊城、泰安等举办的“ 阳光与老人同乐”活动,我们奉献的是真诚祝福和款款情谊,

  董事长郑丽萍女士,12月9日在阳光商学院上向社会发出了“关爱老人、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共建和谐”的倡议书,是本着以“老吾老以已人之老”的心态,带着情感去做好老年人的工作,帮助老人们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尽我们的绵薄之力,给老人们多一份关爱,形成全社会爱老、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今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我们阳光集团董事长郑丽萍女士,以真诚之心,实际行动,无偿奉献30万的慰问品给我们的xx敬老院的老年朋友们。

  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东明县的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祝愿老人们:心情愉快,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家庭幸福,新春快乐,!

  谢谢大家!

老公、老婆婆们:

  您好!*来身体好吗?想必一定很好,因为有无微不至的敬老院阿姨照顾你们呀。

  你们一定也烦恼过吧,烦恼儿女们狠心地放你们在这儿,不过这样的想法是错的。你们的儿女只不过觉得自己不能细心地照顾你们,而且工作也不可以放松,所以才迫不得已地把你们放在这。

  可是你们也不用伤心呀!这儿的.阿姨,叔叔们,不是亲切得犹如你们的儿女吗?他们总是无怨言地照顾你们,完全不嫌麻烦。而且非常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只要有太阳的日子,他们就用轮椅推你们出去,让你们天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如果你们开始觉得闷的话,就放松放松,好好地品味我们为你们奉上的表演吧!

  最后我代表全体同学祝福你们身体健康,在这里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敬爱的爷爷奶奶

  您们好!

  我是李渡小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今天正好是三月正是我们献爱心的日子,在此我代表全校同学和老师向你们表示慰问。

  爷爷奶奶,我知道敬老院里有许许多多不幸的'老人,有的是家住在农村,子女外出打工,

  没有依靠,家里收入少,而来的;有的是因为子女的不孝,抛弃了您们,不管您们,您们只好进了敬老院。

  爷爷奶奶,我知道,您们年轻的时候,为我们的家园付出了许多,为我们的家园建房子;为我们的家园建学校;为我们的家园建工厂等等…...在我心目中,我最敬佩您们帮助我们顶过了旧社会的难关,不然的话,我们还可能在旧社会受苦,啊! 爷爷奶奶, 我真不知道你们是用多少鲜血和汗水才扛过来的。

  爷爷奶奶我们也要向您们学*您的传统美德,比如:您们那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您们那省吃俭用的好*惯等等……

  为了报答你们对我们晚辈付出的一切,所以,我们带了一些慰问品来里面有饼干.柑橘等……虽然这不是什么很好的东西,但是,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你们收下吧!

  爷爷奶奶我们走了,明年,我们会在来的。

敬爱的爷爷奶奶:

  您们好!

  我是李渡小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今天正好是三月正是我们献爱心的日子,在此我代表全校同学和老师向你们表示慰问。

  爷爷奶奶,我知道敬老院里有许许多多不幸的老人,有的是家住在农村,子女外出打工,

  没有依靠,家里收入少,而来的;有的是因为子女的不孝,抛弃了您们,不管您们,您们只好进了敬老院。

  爷爷奶奶,我知道,您们年轻的时候,为我们的家园付出了许多,为我们的家园建房子;为我们的家园建学校;为我们的家园建工厂等等…...在我心目中,我最敬佩您们帮助我们顶过了旧社会的难关,不然的话,我们还可能在旧社会受苦,啊! 爷爷奶奶, 我真不知道你们是用多少鲜血和汗水才扛过来的。

  爷爷奶奶我们也要向您们学*您的传统美德,比如:您们那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您们那省吃俭用的好*惯等等……

  为了报答你们对我们晚辈付出的一切,所以,我们带了一些慰问品来里面有饼干.柑橘等……虽然这不是什么很好的东西,但是,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你们收下吧!

  爷爷奶奶我们走了,明年,我们会在来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同志、全体少先队员们:

  大家上午好!

  弹去5月的风尘,迎来6月的时光,在这绿树如茵、烈日炎炎的夏日里,我们莽卡满族中心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拉开序幕。此时此刻,我谨代表莽卡满族中心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大家致以美好的祝愿和亲切的慰问!

  我们莽卡满族中心学校在九台市教育局,莽卡乡*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并把我乡社会福利中心作为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更是对我校学生成长的一次自我教育,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年人的优良品质是我们青少年学*的榜样。老年同志们,你们曾在各条战线的沃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你们仍然不遗余力,继续为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全体老师、全体少先队员朋友们大力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积极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环境,为老同志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当前,我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面落实市、乡两级党委的决策部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切入点,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工作主线,把开展群众路线

  教育、转变工作作风作为重要保障,以“均衡+内涵”、“规范+特色”、“创新+跨越”、为抓手,扎实推进教育工作,为实现科技兴乡,教育强乡做出贡献。

  最后,祝愿各位老同志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祝各位领导、老师们生活幸福、工作愉快,祝同学们学*进步、健康成长。

  谢谢!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8)

——给老人的祝寿贺词 (菁华6篇)

  1、其实,我们欠父母的太多太多。先后走出大山,离开家乡,再没有为家里做些什么。而父母至今没有拖累我们。我父亲腿关节有毛病,使他走路这么艰难,因过度劳累患严重的疝气病,经住院做手术,才挽回了生命,转危为安。我想这与儿女不在身边有很大关系,如在身边起码有些重活可以分担,也许得不了这种病。哪怕有一人守在他们身边,我母亲的病也不至于耽误时间,多受那么多的罪。而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时给些零花钱。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完。我们要象父母那样诚诚实实做人,不辜负老人对我们的期望,也算是对父母的一种回报吧!精神愉快身心健,儿孙承欢福寿全。我代表我们全家人和姐弟们祝父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好人一生*安!最后,为前来为我父母祝寿的亲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2、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费。我们先后都参加了工作,我们的儿女都很争气,相继考上了大学,这也是我们的父母引以自豪的。我的女儿没有忘记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从学校打电话让我们转告:祝爷爷奶奶生日快乐!姐姐已参加工作的女儿也从省城太原打来电话给姥姥姥爷祝寿。

  3、在宁静的夜晚,点着暗淡的烛光,听着轻轻的音,乐品着浓浓的葡萄酒,让我陪伴你渡过一天难忘的生日。

  4、承载妈妈与爸爸的爱,子孙们一个个自豪地从昨天走来!沐浴着妈妈与爸爸的爱,子孙们一个个幸福地迈向未来!在妈妈岁大寿之际,就让我们共同把藏在心底的声音喷发出来吧,万岁,妈妈的爱!

  5、有人说五十岁是应该休息的年龄!对于父亲而言,每增加一岁,多出的是一分魅力,一分成熟,一分智慧,父亲的今天无不散发出一个成功男人应该具有的形象。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为您庆祝五十岁的寿辰,这只是代表您人生长征路上走完的第一步,愿您在今后事业树上结出更大果实,愿您于母亲八年抗战,锤炼出的感情越来越(扎实)! 最后,请大家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个难忘的夜晚。

  6、荧荧的烛光照耀你的脸颊,虽然微弱,却可以延伸到很远,吹灭蜡烛,许个心愿,让满天的星都为你祝福。

  7、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的浪漫是生命的浪漫。因此,我选择了这个绿色的世界,馈赠给你的生日。愿你充满活力,青春常在。

  8、一年天,是等,是盼,你的来到给世界*添了几分色彩,愿下一个天,笑容依然灿烂。

  9、我要特别感谢父母亲对我们的养育和教诲之恩。二老含心茹苦地将三个子女抚养**。数十载的风风雨雨,岁月的印痕消消地爬上了他们的额头,将双鬓染成白霜。您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培养我们茁壮成长;您给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教导我们热爱生活自尊自强。 现如今我们一大家正可谓儿子孝,儿媳能,女儿贤,女婿强。读幼儿园的小外孙女聪明伶俐,在校学*的两个孙子成绩优良。来吧,让我们一起举杯,祝福两位老寿星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翁!

  10、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有一个爱你的老婆守着对你一生一世的承诺。和每一年的今天陪你一起走过!亲爱的生日快乐!

  11、为像你这样慈祥的父亲祝寿,只有最好的,真正的祝愿才够。生日快乐!

  12、献上天天都属于你的赤诚和爱心,寄上声声都祝福你的亲情,亲爱的妈妈,祝你生日快乐,永远快乐!

  13、恭祝老寿星,福如东海,日月昌明。松鹤长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欢乐远长。

  14、你用优美的年轮,编成一册散发油墨清香的日历;年年,我都会在日历的这一天上,用深情的想念,祝福你的生日。

  15、烟少抽点,酒少喝点,牢骚少发点,心态好一点,心情舒畅一点,这样你的身体就会健康多一点。

  16、您是我尊敬的长辈,我永远感谢您的关怀,今日为您庆寿辰,衷心祝您福满门,寿无疆!

  17、心底的祝福是为了你的寿辰,但爱却整年伴随你左右!

  18、小时候,您牵着我的小手在夕阳下散步,夕阳下的风是那么无私,那么柔美,清清的`,深深的。今日远在天涯的我仍记得那夕阳,那风,请它们带去我深深的祝福。

  19、我是从故乡屋檐下飞出的小鸟,娇嫩的翅翼上凝结了您老人家深情的抚爱。

  20、阳光照耀的地方有我默默的祝福,月光洒向地球的时候有我默默的祈祷,流星划过的刹那我许个愿:祝愿正在看短信的你远离病痛!

  一、六六大顺,百岁人生!

  二、敬祝您福,禄,寿三星高照,阖府康乐,如意吉祥!

  三、您心灵深处,积存着一脉生命之泉,永远畅流不息。祝您长寿!

  四、"满目青山夕照明",愿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五、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六、世叔高寿,虔祝长辈。

  七、甲子回头,循环伊始,五幅绵长,再续辉煌。

  八、恭祝老寿星,福如东海,日月昌明。松鹤长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欢乐远长。

  九、恭祝老人增富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福老人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寿诞快乐,春辉永绽!

  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安康,万寿无疆,健康如意,福乐绵绵,笑口常开,益寿延年!

  一、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二、祝老寿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三、祝老寿星笑口常开、天伦永享。

  四、祝老寿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五、祝老寿星万事如意、晚年幸福。

  六、祝老寿星生日快乐、后福无疆。

  七、祝老寿星吉祥如意、富贵安康。

  八、祝老寿星事事顺心、幸福长伴。

  九、祝老寿星笑口常开、身体安康。

  十、祝老寿星日月同辉、春秋不老。

  1. 其实,我们欠父母的太多太多。先后走出大山,离开家乡,再没有为家里做些什么。而父母至今没有拖累我们。我父亲腿关节有毛病,使他走路这么艰难,因过度劳累患严重的疝气病,经住院做手术,才挽回了生命,转危为安。我想这与儿女不在身边有很大关系,如在身边起码有些重活可以分担,也许得不了这种病。哪怕有一人守在他们身边,我母亲的病也不至于耽误时间,多受那么多的罪。而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时给些零花钱。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完。我们要象父母那样诚诚实实做人,不辜负老人对我们的期望,也算是对父母的'一种回报吧!精神愉快身心健,儿孙承欢福寿全。我代表我们全家人和姐弟们祝父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好人一生*安!最后,为前来为我父母祝寿的亲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2. 父母的心血没有白费。我们先后都参加了工作,我们的儿女都很争气,相继考上了大学,这也是我们的父母引以自豪的。我的女儿没有忘记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从学校打电话让我们转告:祝爷爷奶奶生日快乐!姐姐已参加工作的女儿也从省城太原打来电话给姥姥姥爷祝寿。

  3. 在宁静的夜晚,点着暗淡的烛光,听着轻轻的音,乐品着浓浓的葡萄酒,让我陪伴你渡过一天难忘的生日。

  4. 承载妈妈与爸爸的爱,子孙们一个个自豪地从昨天走来!沐浴着妈妈与爸爸的爱,子孙们一个个幸福地迈向未来!在妈妈岁大寿之际,就让我们共同把藏在心底的声音喷发出来吧,万岁,妈妈的爱!

  5. 有人说五十岁是应该休息的年龄!对于父亲而言,每增加一岁,多出的是一分魅力,一分成熟,一分智慧,父亲的今天无不散发出一个成功男人应该具有的形象。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为您庆祝五十岁的寿辰,这只是代表您人生长征路上走完的第一步,愿您在今后事业树上结出更大果实,愿您于母亲八年抗战,锤炼出的感情越来越(扎实)! 最后,请大家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个难忘的夜晚。

  6. 荧荧的烛光照耀你的脸颊,虽然微弱,却可以延伸到很远,吹灭蜡烛,许个心愿,让满天的星都为你祝福。

  7.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的浪漫是生命的浪漫。因此,我选择了这个绿色的世界,馈赠给你的生日。愿你充满活力,青春常在。

  8. 一年天,是等,是盼,你的来到给世界*添了几分色彩,愿下一个天,笑容依然灿烂。

  9. 我要特别感谢父母亲对我们的养育和教诲之恩。二老含心茹苦地将三个子女抚养**。数十载的风风雨雨,岁月的印痕消消地爬上了他们的额头,将双鬓染成白霜。您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培养我们茁壮成长;您给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教导我们热爱生活自尊自强。 现如今我们一大家正可谓儿子孝,儿媳能,女儿贤,女婿强。读幼儿园的小外孙女聪明伶俐,在校学*的两个孙子成绩优良。来吧,让我们一起举杯,祝福两位老寿星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翁!

  10. 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有一个爱你的老婆守着对你一生一世的承诺。和每一年的今天陪你一起走过!亲爱的生日快乐!

  11. 为像你这样慈祥的父亲祝寿,只有最好的,真正的祝愿才够。生日快乐!

  12. 献上天天都属于你的赤诚和爱心,寄上声声都祝福你的亲情,亲爱的妈妈,祝你生日快乐,永远快乐!

  13. 恭祝老寿星,福如东海,日月昌明。松鹤长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欢乐远长。

  14. 你用优美的年轮,编成一册散发油墨清香的日历;年年,我都会在日历的这一天上,用深情的想念,祝福你的生日。

  15. 烟少抽点,酒少喝点,牢骚少发点,心态好一点,心情舒畅一点,这样你的身体就会健康多一点。

  16. 您是我尊敬的长辈,我永远感谢您的关怀,今日为您庆寿辰,衷心祝您福满门,寿无疆!

  17. 心底的祝福是为了你的寿辰,但爱却整年伴随你左右!

  18. 小时候,您牵着我的小手在夕阳下散步,夕阳下的风是那么无私,那么柔美,清清的,深深的。今日远在天涯的我仍记得那夕阳,那风,请它们带去我深深的祝福。

  19. 我是从故乡屋檐下飞出的小鸟,娇嫩的翅翼上凝结了您老人家深情的抚爱。

  20. 阳光照耀的地方有我默默的祝福,月光洒向地球的时候有我默默的祈祷,流星划过的刹那我许个愿:祝愿正在看短信的你远离病痛!

  1. 祝老寿星生日快乐福星高照。

  2.泰山不老年年茂,福海无穷岁岁坚。

  3. 寿考征宏福,闲雅鹿裘人生三乐。

  4. 祝老寿星笑口常开身体安康。

  5. 绿琪千岁树,杖朝步履春秋永。

  6. 祝老寿星日月同辉春秋不老。

  7.蓬莱松柏枝枝秀,方丈芙蓉朵朵鲜;

  8. 祝老寿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9. 明月一池莲,钓渭丝纶日月长。

  10. 松龄长岁月,皤桃捧日三千岁。

  11. 嘉宾旨酒,笑指青山来献寿。百岁*安,人共梅花老岁寒。今天,这里高朋满座,让寒冷的冬天有了春天般的温暖。

  12. 祝老寿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13. 文明享大年,逍遥鸠杖天保九如。

  14. 先开北海樽,学到知非德器纯。

  15. 祝老寿星万事如意晚年幸福。

  16.耳聪目明无烦恼,笑对人生意从容。

  17.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18. 祝老寿星笑口常开天伦永享。

  19. 鹤语寄春秋,古柏参天八十围。

  20. 祝老寿星事事顺心幸福长伴。

  1. 请老寿星的女儿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二拜,祝老寿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三拜,祝老寿星笑口常开天伦永享。

  2. 请老寿星的外孙子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吉祥如意富贵安康;二拜,祝老寿星事事顺心幸福长伴;三拜,祝老寿星笑口常开身体安康。

  3. 请老寿星的侄儿侄女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二拜,祝老寿星万事如意晚年幸福;三拜,祝老寿星生日快乐后福无疆。

  4. 请老寿星的侄孙子侄孙女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寿比天高福比海深;二拜,祝老寿星日月同辉春秋不老;三拜,祝老寿星生日快乐福星高照。

  5. 让我们共同举杯,共同祝愿:增福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亲朋共享天伦乐,欢声笑语福满堂。

  6. 让我们共同祝福他老人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同时也祝福各位以及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扩展9)

——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本十份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这是一种出自讲述者主观的认定,与“全知”的叙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观察角度。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四)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五)动物意象

  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的缘故。这些动物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二、主旨探讨

  提问:“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三、作业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一)预*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愈是*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小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含蓄深远。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再如结尾的表达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2、分析形象,理解主题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2)《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

  3)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3.叙述分析

  (1)“我”是谁?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与***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可能出现的答案: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4)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一、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二、教学过程

  (一)准备与预*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 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的威胁*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三、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新课程推进中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完成从必修课向选修课的过渡,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巩固的目的,并且凸显选修课的特征,这一切还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桥边的老人》,结合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意见,笔者认为这节课大体上抓住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过程中的专题意识较强。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话题择定的,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围绕"叙述"这个专题,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学*并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相比于必修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文本的赏析建构还是对文本的专题分析(包括练*部分),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都更强,课堂教学的张力也有所增大,教学的效益有也所提高。

  第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体验与建构"这个教学环节上采取了活动式学*的方式,以体验、欣赏、探究、总结这些综合性较强的学*活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大都对外国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大都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教学活动。笔者在"赏析作品"这个环节设计三个问题,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空间。

  第三,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和必修课的连接,问题设计难度适中。选修课是必修课某一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难度和容量势必有所加大,但同时也要考虑高中生语文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跨度不能过大。《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既把必须掌握的名词术语,如“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等交代清楚,又没有过于纠缠这些概念,而是注意多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教学重点偏重在理解和运用上。另外,如"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方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等活动的设计,都是和必修学*内容十分接*的,这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对以往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巩固。

  但是,这节课对某些问题的考虑也不充分,出现有的问题太浅的情况。如对"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多数同学随口就能说出"在残酷的战争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的渴望"等答案。其实笔者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希望学生关注的是问题的前半部分,即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进而引导他们体会内容和题旨之间的关系。如果把问题设计成..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这样,问题指向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让学生在思考中必然地体会到内容和题旨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外国经典小说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小说的构成也不熟悉。

  重点难点

  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军和***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二、【自主学*指导】

  1.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记号。

  2.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三、【自主学*成果检测】

  1、正音和正字:

  骡(luó )车 脚踝(huái ) 撇(piē )下

  踯(zhí )躅(zhú ) 彳(chì )亍(chù ) 踌(chóu )躇(chú )

  神mì (秘)莫测 乌云mì(密)布

  2、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环境_ 。主体部分由__对话 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_结局_,既是对 背景 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四、探究一 研读文章的主体部分。

  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它隐藏了一些内容。阅读主体部分(对话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

  明确: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被迫和悲哀。

  二问:动物

  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明确:“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