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⑴ 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⑵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 指名读生字词。

  ⑶ 正音。

  ⑷ 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 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 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 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 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 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⑶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

  ⑴ 抄写生字、新词。

  ⑵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学*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这一课,通过学*,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课文第1部分:

  ⑴ 出示思考题:

  ①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⑵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⑶ 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⑷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课文第二段:

  ⑴ 出示思考题:

  ① 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 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 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⑵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⑶ 个人读之后,小组学*讨论。

  ⑷ 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⑸ 学*课文8~12自然段:

  ①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 学*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 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 学*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⑴ 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 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 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②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 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2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教学目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仍然”“果然”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构想

  通过自学挖木匣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突出科利亚挖木匣的思维过程,同时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突出人物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体会科利亚话中的含义。

  学生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的意思?(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4、指导分段: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

  三、学*课文第一段

  1、默读后,思考: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点拨: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学生读1~2自然段后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3、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思考: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四、学*第二段。

  1、导入: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谁先挖到的?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2、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投影出示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4、“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投影出示)科利亚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5.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6.投影出示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⑴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⑵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指名读生字词。

  ⑶正音。

  ⑷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带着问题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学*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这一课,通过学*,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课文第1部分:

  ⑴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⑵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⑶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⑷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课文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⑵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⑶个人读之后,小组学*讨论。

  ⑷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⑸学*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⑴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②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 章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4—13段,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理解开始挖不出的原因,体会科利亚的聪明。

  (2)理解最后一段中科利亚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科利亚一起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尤其是最后一段,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课时)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一、复*导入: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老师觉得你们和科利亚一样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聪明的你们能读懂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如果是小孩子,他会一天天长高,增重,步子变大。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5

  得到的启发”为思路,启导学生突破难点,独立分段,理清事物特点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明晓事理搞好知识的迁移。在强化“双基”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教学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者可用类比情境演示引入,导出本课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上课时,先找一名学生与教师进行跨步比赛:两人同时演示由教室门口向室内跨三大步,再由学生上前检测两人所跨距离的差异。接着,教师提问:同样是跨三步,为什么距离会有差异?课文中的柯里亚是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各自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问题引路,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记事顺序清楚,结构思路明白,可让学生根据文后思考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柯里亚和妈妈“埋木匣”具体情景的语句,然后通过导读引思,讨论口说突破难点独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内在联系。如:导读承上启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时间的词语,启发提问这段侧重写了哪个时间?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几年?这几年中柯里亚会发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找出“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那时候还小”,“步子也小”,“我已经九岁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时候要大一倍呢!”等语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段,又能在读思训练中弄清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周围一切都在变化”一句话的理解。

  3、设疑解难,训练分析表达能力:

  本文训练重点突出,一些句子讲出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导出了事物变化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紧扣训练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联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将这种联系表达清楚,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到“双基”训练中。如设疑:

  ⑴ 柯里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东西?又是相隔多少时间才去挖东西的?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

  ⑵ 当初,妈妈不是随随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亚是因为随随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现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⑶ 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柯里亚埋木匣的情景,这样写与下文写挖木匣又有什么联系?

  ⑷ 既然知道柯里亚埋木匣跟妈妈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他妈妈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亚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

  ⑸ 如果他妈妈小时候就认认真真地离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现在也数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当时埋的木箱吗?

  ⑹ 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角度设疑,层层深入地推进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以上板书,图一、图二对比明显,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柯里亚心中的疑团和同学们心中的疑团(即板书中的“?”),都被轻而易举地解开,省去了许多口舌,学生也乐于接受。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

  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读生字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通过预*你都了解了什么?生自由说。

  ②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认读字词。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⑤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b.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c.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书写

  1、生说说书写需要注意的生字。

  2、师范写,生书空。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b.重点指导学*第十一自然段。

  ②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c.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d.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二、学*写法

  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

  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6

  柯里亚的木匣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一切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2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教学目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仍然”“果然”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构想

  通过自学挖木匣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突出科利亚挖木匣的思维过程,同时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突出人物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体会科利亚话中的含义。

  学生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的意思?(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4、指导分段: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

  三、学*课文第一段

  1、默读后,思考: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点拨: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学生读1~2自然段后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3、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思考: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四、学*第二段。

  1、导入: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谁先挖到的?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2、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投影出示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4、“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投影出示)科利亚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5.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6.投影出示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精彩两分钟

  学生展示

  二、课中研讨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先来看两张照片。(师出示照片)猜猜这张照片有多大(出生),再看这一张呢?(这是一周岁的时候)看完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作答)

  说说看:你和小时候比有什么变化?(生作答)

  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老师的女儿已经一岁多了,你们也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匣”的音形义。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当小老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4、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研读埋木匣

  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

  提示: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教师板画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2、教师分步引导学生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教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学生自己练*想象读,并尝试背诵。

  (四)研读挖木匣

  1、师: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经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已经九岁了。*被赶走了,他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可是战前埋在地下的东西还在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可以画下来,然后讨论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3)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

  师板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

  师:看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图,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4)指导朗读。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五)受到启发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2、师: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六)总结全文

  (1)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师:课文先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再写从中受到的启发,用了怎样的写法?

  提示: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课后延伸

  在学*本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写一篇作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惯。

  教学重点

  1.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 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揭题。

  二、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3. 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 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三、 了解“埋木匣”的过程。

  1. 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 概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五、 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检查。

  1. 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 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 了解“挖木匣”的过程。

  1. 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 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讨论,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 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 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再读评议。

  5. 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三、 理解科利亚受到的启发。

  1. 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 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四、 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1. 同学们通过学*、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口述、评议。

  五、 课堂练*。

  1. 完成课后思考?练*3的题目。

  2.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埋木匣 时间变化

  27、 科利亚的木匣 ↓ 得启示

  挖木匣 周围一切也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2、并从中获得启示,

  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

  4、勤于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5、解决问题的方法。

  6、会认3个生字,

  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

  8、斧头,

  9、手锯,

  10、玩意,

  11、免得,

  12、抢走,

  13、难过,

  14、算术,

  15、当初,

  16、随便,

  17、仍然,

  18、敌人,

  19.台阶,

  20、所以,

  21、懂得”等词语。

  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3、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生字,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

  2、《科利亚的木匣》,

  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

  2、名

  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

  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5、指

  6、名

  7、读生字词。

  8、正音

  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4)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真学*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这一课,通过学*,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学*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的样子,照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

  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的木科利亚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小、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大、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⑴ 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⑵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 指名读生字词。

  ⑶ 正音。

  ⑷ 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 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 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 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 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 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⑶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

  ⑴ 抄写生字、新词。

  ⑵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学*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这一课,通过学*,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课文第1部分:

  ⑴ 出示思考题:

  ①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⑵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⑶ 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⑷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课文第二段:

  ⑴ 出示思考题:

  ① 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 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 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⑵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⑶ 个人读之后,小组学*讨论。

  ⑷ 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⑸ 学*课文8~12自然段:

  ①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 学*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 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 学*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⑴ 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 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 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②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 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2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教学目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仍然”“果然”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构想

  通过自学挖木匣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而突出科利亚挖木匣的思维过程,同时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突出人物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体会科利亚话中的含义。

  学生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的意思?(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4、指导分段: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

  三、学*课文第一段

  1、默读后,思考: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点拨: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学生读1~2自然段后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3、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思考: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四、学*第二段。

  1、导入: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谁先挖到的?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2、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投影出示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4、“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投影出示)科利亚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5.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6.投影出示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⑴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⑵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指名读生字词。

  ⑶正音。

  ⑷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带着问题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学*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这一课,通过学*,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课文第1部分:

  ⑴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⑵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⑶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⑷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课文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⑵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⑶个人读之后,小组学*讨论。

  ⑷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⑸学*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⑴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②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 章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4—13段,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理解开始挖不出的原因,体会科利亚的聪明。

  (2)理解最后一段中科利亚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科利亚一起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尤其是最后一段,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课时)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一、复*导入: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老师觉得你们和科利亚一样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聪明的你们能读懂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如果是小孩子,他会一天天长高,增重,步子变大。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5

  得到的启发”为思路,启导学生突破难点,独立分段,理清事物特点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明晓事理搞好知识的迁移。在强化“双基”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教学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者可用类比情境演示引入,导出本课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上课时,先找一名学生与教师进行跨步比赛:两人同时演示由教室门口向室内跨三大步,再由学生上前检测两人所跨距离的差异。接着,教师提问:同样是跨三步,为什么距离会有差异?课文中的柯里亚是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各自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问题引路,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记事顺序清楚,结构思路明白,可让学生根据文后思考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柯里亚和妈妈“埋木匣”具体情景的语句,然后通过导读引思,讨论口说突破难点独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内在联系。如:导读承上启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时间的词语,启发提问这段侧重写了哪个时间?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几年?这几年中柯里亚会发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找出“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那时候还小”,“步子也小”,“我已经九岁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时候要大一倍呢!”等语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段,又能在读思训练中弄清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周围一切都在变化”一句话的理解。

  3、设疑解难,训练分析表达能力:

  本文训练重点突出,一些句子讲出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导出了事物变化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紧扣训练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联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将这种联系表达清楚,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到“双基”训练中。如设疑:

  ⑴ 柯里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东西?又是相隔多少时间才去挖东西的?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

  ⑵ 当初,妈妈不是随随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亚是因为随随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现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⑶ 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柯里亚埋木匣的情景,这样写与下文写挖木匣又有什么联系?

  ⑷ 既然知道柯里亚埋木匣跟妈妈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他妈妈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亚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

  ⑸ 如果他妈妈小时候就认认真真地离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现在也数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当时埋的木箱吗?

  ⑹ 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角度设疑,层层深入地推进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以上板书,图一、图二对比明显,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柯里亚心中的疑团和同学们心中的疑团(即板书中的“?”),都被轻而易举地解开,省去了许多口舌,学生也乐于接受。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等词语,理解“仍然、果然”

  2、学*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初步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在起变化,学*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明白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教学难点】

  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变化的道理,学*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匣”字导入

  1、板写“匣”,仔细看老师写“匣”字,最后一笔是竖折。

  2、猜一猜什么是匣。放东西的方形小盒子,所以一边是不能封口的。木头做的小盒子就可以叫木匣

  3、小朋友,你们有木匣吗?你们的小木匣里会放些什么呢?(都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是你们的小秘密)

  4、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叫科利亚,(相机知道“亚”的读音)。

  5、板书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标上自然段序号

  (3)解决课前的疑问并思考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2、生字词 字音:多音字“量” 字形:挖、抢、懂

  三、细读文本

  1、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什么?出示第二自然段,生字教学“鞋、斧、锯”

  朗读指导:读出喜爱的心情

  2、木匣里都是科利亚最喜爱的小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放进木匣?在什么情况下埋木匣的?

  3、学生交流*战争、战争带来的破坏。

  4、所以科利亚把自己的小木匣——( ),简单地概括,埋木匣。他是怎么埋的,

  5、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科利亚埋木匣的动作词语。从这些动作里,你感受到什么?

  朗读指导:埋好木匣,免得被人发现,小心翼翼的。边做动作边读。

  6、故事还在继续,科利亚和木匣之间还有哪些故事?

  7、理清思路,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懂道理(得启示)

  8、挖木匣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又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复*生字词

  2、复*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事

  二、以挖木匣切入

  1、找到文中具体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自然段,默读两处

  2、解读第八自然段

  1)“也”:为什么要用“也”,说明谁也挖木匣?

  妈妈是怎么挖木匣的?结果怎么样?妈妈为什么高兴?高兴地读一读妈妈的话。从中你感受到妈妈是怎样的人?

  2)“十步”:科利亚看到妈妈成功挖出木匣,他想到自己曾经埋下的木匣。他是怎么挖木匣的。第一步怎么做?

  为什么走十步?说明那时还小。画一画科利亚四年前怎么埋木匣的

  3)“挖”:接着怎么挖?理解“仍然”的意思。

  挖呀挖呀,找到了吗?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找到了吗?朝左挖呢?朝右挖呢?可能还怎么挖?挖得怎么样?(满头大汗,汗流浃背)

  你感受到科利亚挖得怎么样?(辛苦)辛苦地读一读。

  他想挖的是什么?是一个怎样的木匣?仍然没挖到,心情怎么样?(着急、焦急)读一读。

  他最后挖到了吗?心情怎么样?(失落、失望)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3、妈妈用三十步的方法找到了木匣,为什么科利亚没有找到?是不是被*挖走了?找出理由。到底是什么原因

  4、解读第二次挖,第十二自然段

  1)、理解“果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果然”的理解

  2)、找到这次成功的关键因素。步子大了一倍,简笔画展示

  3)、一起画一画,验证是不是真的能找到木匣

  4)、如果你就是科利亚,此时的心情怎么样?读一读

  5、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从十步没有挖到后来五步挖出心爱的木匣,科利亚知道了什么?

  6、在变化的仅仅是步子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结合例子

  7、科利亚这个巨大的收获,靠得是什么?你认为科利亚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三、拓展观察

  寻找周围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 斧头 手锯 玩意 免得 抢走 难过 算术 当初 随便 仍然 敌人 台阶 所以 懂得”等词语。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能从中获得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名读生字词。正音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第二声,还有个读音是第四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ù”和“shǔ)”,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ù(”,第二个数读“shǔ)”。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通过学*,你知道了本课写的是地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2.学*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5)学*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②学*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课文第12自然段。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 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 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反思:

  学*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6、区分字形: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并给课文分段。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卫国战争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3、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部分词语。

  5、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埋木匣:1~3自然段

  挖木匣:4~12自然段

  受到启示:13自然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3、通过学*,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

  1、学*课文第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5)1----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课文第4——12段:

  (1)出示思考题:

  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妈妈是怎么挖的?

  你怎样理解妈妈说的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用“如果……就……”练*说话。

  (6)学*课文8~12自然段: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天我们学*了26课《科利亚的木匣》,这节课学生表现好,课堂效果好。本篇课文以学生为主,训练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上课伊始,我从谈话入手,“说说现在的你和小时候的你有什么变化?”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变化。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立刻出示课题,请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提出,“木匣里装什么?”请学生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又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老师立刻板书“埋木匣”,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解答,教师顺势引导出示“战争、*”的资料,辅助学生更加明白他们埋木匣的原因。“他们怎么埋木匣的?”这是一个*时爱溜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把妈妈和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讲述的清楚明白。

  学生理解了埋木匣后,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是怎样找木匣的?”此刻我叫学生默读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做批注。学生行动很快找的准讲得很清楚,先找科利亚怎样挖木匣的句子体会,再找他没有挖到木匣的句子,最后找挖到木匣的句子。学生课堂很活跃,教师课堂更加投入。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思考“课文写埋木匣和挖木匣,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板书:启示,大屏幕出示句子,理解那句话。学生能举例说明道理。

  本节课课堂学*氛围浓厚,因此任务完成好,学生自己努力获取知识。今后继续培养孩子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1、抓住描写科利亚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妙用。

  同样是描写科利亚动作的词,在埋木匣与挖木匣却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作词,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为了藏好他心爱的小木匣做事多么小心,多么仔细,多么认真;而在挖木匣时用的却是5个同样的“挖”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心有多急,多么想快一点找到他心爱的小木匣,小玩具,读起来一气呵成。这里可以告诉学生,并不是作者词语贫乏,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运用,才能做到用词表情达意,进一步表达科利亚对小木匣的喜爱。

  2、加深感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利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排除多种可能性的过程中,每排除一点,就牵动对课文相关部分的阅读感情。三种可能性全部排除,就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在归纳得出结论、论证结论可靠性的过程中再阅读感悟,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学生认识得到提高,把握了全文的整体,即新课标所说的“整体把握”。

  3、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上的不好,我因重感冒勉强坚持到教室,全让学生自学。由于年级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和我一样等待时间的过去。这篇课文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不难,就是通过文中故事感悟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莫测,万物都会变化,我眼看着学生像龙头无首,东张西望的。于是勉强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尔基名言:时间最长而又最短……学生读名言似乎明白了一些,班上又多了一部分孩子加入到学*中,借此我出示了阅读题: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应按怎样的顺序讲: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中人知道了什么?你又知道什么?并提示重读11—13自然段。

  我的阅读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读课文,各抒己见,有的孩子说:“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匣没有丢,还在原来的地方得出结论,自己的木匣不会丢,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学生说,科利亚的妈妈是大人,无论多少年步子不会变大,而科利亚就不同了,他的步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步子变大,这样根据原来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问:科利亚是你们这样想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我让学生读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词,让学生找出文中带该词的句子,并读一读,用“果然”一词练*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最后一段抄在笔记本上,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这下要复述课文容易多了,大部分学生能理成顺序: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而且有少部分学生在相关的自然段理了小标题。

  我借机阐释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光是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就连我们的生活水*也在提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各种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随之而增长,文化生活也就丰富了等。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不难,如果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写一篇作文,这不是难点,从语文的角度,能用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本课所阐述的道理,这是本课的阅读重点。比如,我们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起变化,比如,由原来的土墙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手机传递信息,电脑等都走进了千家万户,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时间的证明。

  本文在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点上,渗透的就是“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本课是以“木匣”这线索,通过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感悟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就是以事物为线索的写作方法,那么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呢?这是我在本课要传输的知识点。无论是读这样的文章,写这样的*作,首先要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然后围绕这个事物设计故事情节,让事物作为一条线,始终牵着故事情节发展。最重要的是注意事物在文章中安排得要曲折迂回,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比如:写两个同学之间友谊的故事片,就可以安排一个作为贯穿全文的“事物”,可以是两个人互相赠送的“笔”“音乐盒”“蓝铅笔”等巧设故事情节。为了落实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必须学以致用,于是另外安排了*作,以“同学或小朋友间彼此的信物”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比如“一张照片”“生锈的小刀”“红色的毛巾”等,一定让学生弄清以“某物为线索”这是故事串联的“目击物”。

  上完本课,通过作业的弥补,好点点儿。总之,这课在教学上留下了些遗憾……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本课上的不好,我因重感冒勉强坚持到教室,全让学生自学。由于年级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和我一样等待时间的过去。这篇课文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不难,就是通过文中故事感悟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莫测,万物都会变化,我眼看着学生像龙头无首,东张西望的。于是勉强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尔基名言:时间最长而又最短……学生读名言似乎明白了一些,班上又多了一部分孩子加入到学*中,借此我出示了阅读题: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应按怎样的顺序讲: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中人知道了什么?你又知道什么?并提示重读11—13自然段。

  我的阅读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读课文,各抒己见,有的孩子说:“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匣没有丢,还在原来的地方得出结论,自己的木匣不会丢,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学生说,科利亚的妈妈是大人,无论多少年步子不会变大,而科利亚就不同了,他的步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步子变大,这样根据原来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问:科利亚是你们这样想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我让学生读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词,让学生找出文中带该词的句子,并读一读,用“果然”一词练*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最后一段抄在笔记本上,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这下要复述课文容易多了,大部分学生能理成顺序: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而且有少部分学生在相关的自然段理了小标题。

  我借机阐释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光是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就连我们的生活水*也在提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各种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随之而增长,文化生活也就丰富了等。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不难,如果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写一篇作文,这不是难点,从语文的.角度,能用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本课所阐述的道理,这是本课的阅读重点。比如,我们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起变化,比如,由原来的土墙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手机传递信息,电脑等都走进了千家万户,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时间的证明。

  本文在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点上,渗透的就是“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本课是以“木匣”这线索,通过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感悟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就是以事物为线索的写作方法,那么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呢?这是我在本课要传输的知识点。无论是读这样的文章,写这样的*作,首先要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然后围绕这个事物设计故事情节,让事物作为一条线,始终牵着故事情节发展。最重要的是注意事物在文章中安排得要曲折迂回,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比如:写两个同学之间友谊的故事片,就可以安排一个作为贯穿全文的“事物”,可以是两个人互相赠送的“笔”“音乐盒”“蓝铅笔”等巧设故事情节。为了落实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必须学以致用,于是另外安排了*作,以“同学或小朋友间彼此的信物”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比如“一张照片”“生锈的小刀”“红色的毛巾”等,一定让学生弄清以“某物为线索”这是故事串联的“目击物”。

  上完本课,通过作业的弥补,好点点儿。总之,这课在教学上留下了些遗憾……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等词语,理解“仍然、果然”

  2、学*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初步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在起变化,学*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明白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教学难点】

  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变化的道理,学*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匣”字导入

  1、板写“匣”,仔细看老师写“匣”字,最后一笔是竖折。

  2、猜一猜什么是匣。放东西的方形小盒子,所以一边是不能封口的。木头做的小盒子就可以叫木匣

  3、小朋友,你们有木匣吗?你们的小木匣里会放些什么呢?(都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是你们的小秘密)

  4、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叫科利亚,(相机知道“亚”的读音)。

  5、板书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标上自然段序号

  (3)解决课前的疑问并思考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2、生字词 字音:多音字“量” 字形:挖、抢、懂

  三、细读文本

  1、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什么?出示第二自然段,生字教学“鞋、斧、锯”

  朗读指导:读出喜爱的心情

  2、木匣里都是科利亚最喜爱的小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放进木匣?在什么情况下埋木匣的?

  3、学生交流*战争、战争带来的破坏。

  4、所以科利亚把自己的小木匣——( ),简单地概括,埋木匣。他是怎么埋的,

  5、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科利亚埋木匣的动作词语。从这些动作里,你感受到什么?

  朗读指导:埋好木匣,免得被人发现,小心翼翼的。边做动作边读。

  6、故事还在继续,科利亚和木匣之间还有哪些故事?

  7、理清思路,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懂道理(得启示)

  8、挖木匣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又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复*生字词

  2、复*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事

  二、以挖木匣切入

  1、找到文中具体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自然段,默读两处

  2、解读第八自然段

  1)“也”:为什么要用“也”,说明谁也挖木匣?

  妈妈是怎么挖木匣的?结果怎么样?妈妈为什么高兴?高兴地读一读妈妈的话。从中你感受到妈妈是怎样的人?

  2)“十步”:科利亚看到妈妈成功挖出木匣,他想到自己曾经埋下的木匣。他是怎么挖木匣的。第一步怎么做?

  为什么走十步?说明那时还小。画一画科利亚四年前怎么埋木匣的

  3)“挖”:接着怎么挖?理解“仍然”的意思。

  挖呀挖呀,找到了吗?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找到了吗?朝左挖呢?朝右挖呢?可能还怎么挖?挖得怎么样?(满头大汗,汗流浃背)

  你感受到科利亚挖得怎么样?(辛苦)辛苦地读一读。

  他想挖的是什么?是一个怎样的木匣?仍然没挖到,心情怎么样?(着急、焦急)读一读。

  他最后挖到了吗?心情怎么样?(失落、失望)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3、妈妈用三十步的方法找到了木匣,为什么科利亚没有找到?是不是被*挖走了?找出理由。到底是什么原因

  4、解读第二次挖,第十二自然段

  1)、理解“果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果然”的理解

  2)、找到这次成功的关键因素。步子大了一倍,简笔画展示

  3)、一起画一画,验证是不是真的能找到木匣

  4)、如果你就是科利亚,此时的心情怎么样?读一读

  5、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从十步没有挖到后来五步挖出心爱的木匣,科利亚知道了什么?

  6、在变化的仅仅是步子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结合例子

  7、科利亚这个巨大的收获,靠得是什么?你认为科利亚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三、拓展观察

  寻找周围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 斧头 手锯 玩意 免得 抢走 难过 算术 当初 随便 仍然 敌人 台阶 所以 懂得”等词语。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能从中获得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名读生字词。正音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第二声,还有个读音是第四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ù”和“shǔ)”,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ù(”,第二个数读“shǔ)”。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通过学*,你知道了本课写的是地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2.学*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5)学*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②学*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课文第12自然段。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 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 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反思:

  学*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6、区分字形: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并给课文分段。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卫国战争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3、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部分词语。

  5、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埋木匣:1~3自然段

  挖木匣:4~12自然段

  受到启示:13自然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3、通过学*,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

  1、学*课文第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 “挖木匣” “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逐层的学*。

  首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文,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下木匣的,为什么埋怎么埋?学生都能根据问题思考,相互补充学懂。

  然后,采取小组合作学*探究的方式,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方法读懂课文。进行汇报,把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铺垫。用图示的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步子的变化,因此第一次没找到木匣。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为了能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又能让学生置身于科里亚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我逐步提出了问题进行故事式的串讲:1、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2、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科里亚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没有挖到木匣的心情变化。4、分析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4种可能。在串讲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科里亚,一种同感的心理让同学们同喜同悲,感情上来了,体会深刻了,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的快乐。

  教学完本课,我突然发现我提出的要解决的重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怎样把科里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这个现象与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问题怎样解决呢?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落实,按照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要学会应变,至于举例,孩子们真的很难。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菁选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通过教学,我认为《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围绕问题,充分读书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3)科利亚开始是怎样挖木匣的?后来又是怎样挖的?他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后来又挖着的?

  4)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方法多样,动情生趣

  优化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动情化、儿童化,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读的方式有齐读、个别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听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3.教给规律,教给方法

  概括段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时教师要给以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师抓住课文中写妈妈埋木匣的一句话的概括写法,让学生读中体会,使学生知道如何概括一件事,学生就顺利说出第一段的段意。这样点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就讲到了点子上。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本课上的不好,我因重感冒勉强坚持到教室,全让学生自学。由于年级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和我一样等待时间的过去。这篇课文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不难,就是通过文中故事感悟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莫测,万物都会变化,我眼看着学生像龙头无首,东张西望的。于是勉强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尔基名言:时间最长而又最短……学生读名言似乎明白了一些,班上又多了一部分孩子加入到学*中,借此我出示了阅读题: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应按怎样的顺序讲:科利亚是怎样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中人知道了什么?你又知道什么?并提示重读11—13自然段。

  我的阅读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读课文,各抒己见,有的孩子说:“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匣没有丢,还在原来的地方得出结论,自己的木匣不会丢,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学生说,科利亚的妈妈是大人,无论多少年步子不会变大,而科利亚就不同了,他的步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步子变大,这样根据原来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问:科利亚是你们这样想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我让学生读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词,让学生找出文中带该词的句子,并读一读,用“果然”一词练*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最后一段抄在笔记本上,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这下要复述课文容易多了,大部分学生能理成顺序: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而且有少部分学生在相关的自然段理了小标题。

  我借机阐释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光是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就连我们的生活水*也在提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各种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随之而增长,文化生活也就丰富了等。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其实学生要理解这道理不难,如果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写一篇作文,这不是难点,从语文的角度,能用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本课所阐述的道理,这是本课的阅读重点。比如,我们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起变化,比如,由原来的土墙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手机传递信息,电脑等都走进了千家万户,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时间的证明。

  本文在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点上,渗透的就是“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本课是以“木匣”这线索,通过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感悟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就是以事物为线索的写作方法,那么怎样以事物为线索来写文章呢?这是我在本课要传输的知识点。无论是读这样的文章,写这样的*作,首先要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然后围绕这个事物设计故事情节,让事物作为一条线,始终牵着故事情节发展。最重要的是注意事物在文章中安排得要曲折迂回,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比如:写两个同学之间友谊的故事片,就可以安排一个作为贯穿全文的“事物”,可以是两个人互相赠送的“笔”“音乐盒”“蓝铅笔”等巧设故事情节。为了落实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必须学以致用,于是另外安排了*作,以“同学或小朋友间彼此的信物”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比如“一张照片”“生锈的小刀”“红色的毛巾”等,一定让学生弄清以“某物为线索”这是故事串联的“目击物”。

  上完本课,通过作业的弥补,好点点儿。总之,这课在教学上留下了些遗憾……

  今天我们学*了26课《科利亚的木匣》,这节课学生表现好,课堂效果好。本篇课文以学生为主,训练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上课伊始,我从谈话入手,“说说现在的你和小时候的你有什么变化?”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变化。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立刻出示课题,请学生质疑。有一个学生提出,“木匣里装什么?”请学生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又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老师立刻板书“埋木匣”,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解答,教师顺势引导出示“战争、***”的资料,辅助学生更加明白他们埋木匣的原因。“他们怎么埋木匣的?”这是一个*时爱溜号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把妈妈和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讲述的清楚明白。

  学生理解了埋木匣后,有一个学生提出“科利亚是怎样找木匣的?”此刻我叫学生默读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做批注。学生行动很快找的准讲得很清楚,先找科利亚怎样挖木匣的句子体会,再找他没有挖到木匣的句子,最后找挖到木匣的句子。学生课堂很活跃,教师课堂更加投入。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思考“课文写埋木匣和挖木匣,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板书:启示,大屏幕出示句子,理解那句话。学生能举例说明道理。

  本节课课堂学*氛围浓厚,因此任务完成好,学生自己努力获取知识。今后继续培养孩子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学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你们怎么做?

  生:讲给小伙伴听。

  生:讲给爸爸妈妈听。

  师:那谁愿意把《科利亚的木匣》这个小故事讲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就是你妈妈,你讲给我听,好妈?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

  师(打断学生):等一下,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我讲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不过妈妈一会儿还要去做饭,你只用一分钟,好吗?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埋下了木匣,四年后他又回来挖。他得到了一个启示。

  师:那我还不知道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他又是怎么挖的,得到了什么启示。儿子,你能不能再给妈妈讲一遍?

  生: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在家门口朝菜园方面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他回来了,从家门口走了十步怎么也找不到木匣。经过思考后,科利亚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科利亚从中明白了:时间在变,步子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看我儿子多棒,这么长的课文用几句话就讲清了。奶奶也想听一分钟故事,谁愿意讲给奶奶听?(找一名学生上前来讲)现在我就是你奶奶,奶奶我呀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了,你可要注意啊!

  生:奶奶,我今天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科利亚的木匣》,我讲给你听听吧?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又回来挖他的木匣,可他走了十步之后,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经过思考,走了五步找到了他的木匣。他明白了时间在变,人在变,步子也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师: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把故事讲得这么好。

  师:同学们,你们还不知道吧,刚才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已经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难,只要我们先把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这样就可以了。

  反思:

  实践证明,在情境氛围中学*,学生兴趣肯定能高涨起来。以上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便通过语言叙述为学生创设了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主要内容比较难,而且他们没有兴趣。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及步步引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给奶奶、妈妈讲一分钟故事”的情境中。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初步感受了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惯。

  评:

  我们学校在两年前便开始了“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这两年的摸索时间内,我们也尝到了很多甜头。

  1、情境化教学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若从事他所喜欢、有兴趣的事,其效率就高。学*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尤其是学语文,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因此,诱发学生的学*兴趣十分重要。学生都有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别是对新异的刺激物呈现出强烈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在情境氛围中学*,学生兴趣肯定能高涨起来。反之,课堂教学总是一个模式,就会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会感到单调、呆板、无活力,学*干劲全无,更谈不上有什么收效了。如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为妈妈讲一分钟故事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主要内容。

  2、情境化教学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从教材内容出发,巧妙地采取与课堂情境相协调的释疑方法,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是思维活跃的现实基础,学生在课堂上能举一反三,思维高度活跃,敏锐异常,完全在于教师在课堂创设的佳境。如在为幼儿园小朋友解决问题这个情境中,学生便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但我主要还是把重点落实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和理解字意上。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了,写拼音的能力很差,尤其是经常也出现错别字,因此我尤其重视记字形这一块,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其次,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另外还可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在字义理解方面,我们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就更方便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学*课文,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的快乐。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让学生说说周围有什么在变化这个问题时,学生一时半会想不起来,当时如果分小组讨论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

  执教完《科利亚的木匣》,心中有许多想法,要让学生明白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白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的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然后根据这三个部分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降低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度。

  在体会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小孩时,我重点让学生找描写科里亚动作的词语,从而让学生体会词语的妙用。同样是描写科里亚动作的词语,在埋木匣与挖木匣时却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词,可以看出科里亚对子的心爱的玩具是那样的.细心,那样的喜爱。挖木匣时只有一个“挖”字,可以看出科里亚心理的着急。在学*科里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里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加深感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拓展部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读写训练。

  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一些道理,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1、抓住描写科利亚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妙用。

  同样是描写科利亚动作的词,在埋木匣与挖木匣却截然不同,埋木匣用的是4个不同的动作词,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为了藏好他心爱的小木匣做事多么小心,多么仔细,多么认真;而在挖木匣时用的却是5个同样的“挖”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科利亚心有多急,多么想快一点找到他心爱的小木匣,小玩具,读起来一气呵成。这里可以告诉学生,并不是作者词语贫乏,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运用,才能做到用词表情达意,进一步表达科利亚对小木匣的喜爱。

  2、加深感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对为什么找不到木匣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思考。在提示科利亚思考过程的同时,不但使学生感悟到科利亚的聪明,而且使学生思维也得以开拓,并领悟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排除多种可能性的过程中,每排除一点,就牵动对课文相关部分的阅读感情。三种可能性全部排除,就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在归纳得出结论、论证结论可靠性的过程中再阅读感悟,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学生认识得到提高,把握了全文的整体,即新课标所说的“整体把握”。

  3、联系学生的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随着教改的全面实施,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追求。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上课开始,我在简单介绍背景之后引出课题,然后同学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的问题有:

  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2、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3、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初步感知课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读课文。第一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让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方式很多,有一个人读的,有四人小组读的,也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次,是请学生帮助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木匣→()木匣→(),让同学再一次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在完成板书的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读埋木匣的部分,为了不使教学过于呆板,我没有逐段逐句来讲读,而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联系学生提示的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来找找木匣里的东西。其中,对于“小玩意儿”还展开了想象,"木匣还有什么东西?"学生的想象很丰富。第二步,是让学生来看看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我首先让学生找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很快找出了“放、盖、踩、撒”这四个动词。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读好这句话。接着请学生说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与前面问题相联系)学生回答他是个细心、善于思考的孩子。在这基础上请同学再读这一句,然后齐读。这样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去读,那么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在讲完《科利亚埋木匣》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科利亚和他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学生也找了四处不同。之后,我又顺水推舟问:“那为什么他俩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学生很容易的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联系刚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来画一画科利亚的木匣在哪里。这一部分其实也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学生兴致很高,大部分能准确地画出木匣在哪里。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赵主任也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我这堂课作了全面深刻的评价。赵主任这种运用先进的理念的发展评价观,让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来重新审视我的这堂课,感触很深啊!

  一、以学生的学*活动为线索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更不应该是问答式的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单一形式。而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对当下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活动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重审我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以学生当初提的三个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埋木匣这一部分,在三个问题中得到讲解。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会贯通。

  《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导学活动: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助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动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助学提示: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又是怎样找到木匣的.?用“———”画出来。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活动三: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

  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

  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说一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迪?

  从课堂中反应出学生过于机械化,给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太少,我自己说的太多,应该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和说的时间,老师起引导作用。

  从课后作业中反应出学生在写小练笔时无话可说,原来都是因为教材挖掘不透,导致课文主旨研究不深,才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去,这说明我对教材的把握还没有达到深刻的程度,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

  按照我们“六六大顺”组在前些时候的四年级集备教案,我开始了我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但是实施下来,我发现这教案和我们两个班的学生不太协调。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学*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