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高二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陈情表》高二教案1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陈情表》高二教案2

  预*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活动

  四、深入学*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高二教案3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的亲属]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陈情表》高二教案4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重点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译文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附]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文言知识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高二教案5

  学*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

  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

  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

  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

  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

  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

  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

  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师引导:对,李密的童年和他们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视,没钱读书,没有同伴,没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极……

  幻灯显示2:李密说自己险衅,有哪些句子可以抒发他命运悲苦的情怀呢?

  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引导:为什么李密会“晚有儿息”呢?

  生: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师:是一般的穷吗?古代穷人可多了。

  生:穷得看不到希望,家里人都快死光了,感觉这种家庭快灭绝了!

  师引导:那么李密结婚后呢,他应该不再孤单,为何还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爱,不能理解他。

  生:那么穷,有人愿意嫁给他,在古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下,估计这个妻子自身条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觉得不幸福!

  幻灯显示3:第二段中,李密历任了哪些官?他为何在最重要的升职前推脱呢?说说他的“狼狈”在哪里?

  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东宫冼马。

  师引导:能为太子冼马,这是多么荣耀的官职。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李密的看重?

  生:切峻、逼迫、急于星火。

  师引导: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时间,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刘病日笃,没有几天光景了。

  师引导: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刘的病情严重?

  生:“朝不虑夕”,早上活着,还不知道能熬得过晚上吗。

  幻灯显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说服皇帝的胜算筹码在哪里?他是如何巧妙述说使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呢?

  生:圣朝以孝治天下。

  师引导:他称本朝为圣朝,而称前朝为什么?

  生:伪朝。这样能讨好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

  师引导:还用了哪些句子来打消?

  生:亡国践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幻灯显示5:李密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祖母身边,他用了怎样的说理艺术去感化皇帝的呢?

  生:他用了重复述说他与祖母的感情。

  师引导: 重复几层,各表明什么意思?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三层,第一层述说与祖母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层用两人的年龄告诉皇上祖母光景不长,

  在人生70古来稀的社会,96岁已是极寿了;第三层以乌鸦反哺例子,动物尚能知孝,久病床前怎能无孝子。三层之间呈递进关系,层层剖析,多次强调。

  师引导:在去与不去之间,你听到了李密内心怎样的挣扎?

  生:去吧,圣旨催得急,去吗?祖母的汤药谁人侍奉?

  生:去吧,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优越的俸禄,去吗?祖母又咳嗽了。

  生:去吧,前途要紧,能去吗?祖母已经96岁,我不能没有她!

  一层层的铺设,引导学生一层层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李密*淡的文字后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陷入对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沉的东西。

  自我反思:

  1.《语文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不仅落脚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对学*主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语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本文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讲授上,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预*,解决了文言字词的障碍,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花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上,使得整节课充满生命力,充满探究与思考。教案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导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本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在教师的成功引导下,学生在自己构筑的画面里真情流露,整节课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维目标,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3.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自己*时对家人的态度拿来和李密做比较,比如“当妈妈生病时,你又刚好遇到升学考试,那么你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穿插其中,引发他们的讨论,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陈情表》

  宋朝皇族大臣赵与时的《宾退录》有言曰:“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无独有偶,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读《陈情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孝。”时至今日,读罢此文,依然触动内心,久久难*。当然,在“礼义仁智信,忠孝节勇贤”盛行的封建社会,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向民众传播一定的道统思想,以期达到驾驭民众、巩固统治的目的,那么该文文逢其时,千古传诵确有政治原因做支撑的一面;但当我们剥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后,深潜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尽的言语养分,学到高妙的说话艺术。因此,《陈情表》入选各地各类的语文教材,也凸显了当前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笔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恰从两句对《陈情表》的评论中来。

  (1)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

  (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道:“(《陈情表》)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笔者认为这两种评论所下定语过于偏颇,实未理解李密当时的政治身份和特殊处境,下面笔者就从“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这一角度重新梳理本文,以兹补缀前人的评述。

  众所周知,李密是前朝旧臣,晋武帝司马炎让他出来做官,目的只有一个:采取怀柔政策,博爱才美誉,笼络士人之心,减少灭吴阻力。由此可见李密在当时已经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进入司马炎的法眼。史*载:李密研究学问从不倦怠,以谯周(蜀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陈寿的老师)为师,门人把他比作游夏(孔子最重视的学生之一,相传是《论语》的撰稿人之一)。这样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选东宫侍读,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所以,以种种形势看来,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条,这就成了此表非常难写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因为李密不仅要让司马炎这个逼君退位,篡权摄政的阴险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诚,这样才可能全身而退,自保于世。自古“忠孝难全”,本文却极好地解决了这一人文命题。笔者认为,这也是《陈情》高于《出师》的地方,高在心思缜密,高在说话艺术,高在不露痕迹。

  本文首段述“悲”。以时间为叙述主轴,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时期,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祖母抚养;少年时期,行动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护;成年时期,无亲无仆、较晚得子,祖母尽心支持。事实是最有力的明证,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这一部分的叙事即为汇报,向晋武帝汇报自己的成长史,怎一个“悲”字了得?《晋书》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一个前半生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来,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贵人”相助,而祖母刘氏就是李密的“贵人”。她自始至终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李密的长大**,这是何等伟大的母性啊!但长期的独自劳作,一人担当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岁的祖母。于是接下来的一句“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让李密之悲从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本可以在孙子**立业后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丧失行动能力。这对李密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这位曾经对自己“头顶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则以孝偿情,亲自照顾、不离左右。《晋书》记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为下文铺垫之意,其实更是提前向晋武帝创设了一个“现在祖母已离不开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为事实,言语融情,处处显悲,渲染出了悲凉的阅读氛围,描绘出了一幅“病榻老妪、风烛残年、孙子在侧、跪奉汤药”的悲情感人的画面。美国著名演讲家卡耐基在其风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沟通艺术》中提到的第一条演讲法则就是“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你的故事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故事,才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才最能吸引人。”本文第一段深合此法则精髓。

  讲完“己悲”,按理应该详细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难处,然后恳请晋武帝让他在家照顾老人。但作者却别开生面、宕开一笔,特写本朝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圣主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真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本段婉转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绝做官的经过:第一次,太守逵聘他为孝廉;第二次,刺史荣聘他为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晋武帝,而聘任的职务也十分显赫,前次为郎中(厅级官员),后次为太子洗马(前途无量),但李密是无论你是谁,给何职务,我都以一言拒绝——祖母重病,供养无主。着实执着。

  第二段的结尾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我相信这是李密当时真实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语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来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绝经历。其中既从两位官员的重视角度抬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实力,又把晋武帝对自己的超级信任(当太子的属官)表述出来,并剖露以死相报之心。可是心存侥幸的李密依然没有赴京任职,晋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绝的行为激怒了,于是开始了封建帝国里有趣的逐级威逼和催促,文中一连用了“逼迫”“临门”“切峻”“诏书特下”等词语来形容。迫于形势李密也不得不“奉诏奔驰”了,这也是在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其实是准备赴京的,这是自己“尽忠”的心理表现。但此时祖母的病情日趋严重,李密的孝心又一次使他斗胆请示,“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是最妙的一句。明知不可能却非要有此一说,我相信他的孝心,但我也相信这是他精心的设计,把自己的孝心和抗旨之罪并列排开,天枰的两极盛放的一边是祖母的生命一边是自己的生命。难怪莎士比亚也曾下过论证:“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还需要强调的是,李密的两难抉择是一种真实存在,上到晋武帝,中到地方官员,下到街坊邻居都应该知晓,否则李密早已欺君遭刑了。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的长子,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为西晋开国皇帝。此人阴险狡诈、城府极深,你想忽悠他,那真是嫌命太长,所以李密很清楚应该怎样说才能打动这位不好惹的皇帝。李密的说服策略从上述两段可观其大概,即老老实实说情况,真真切切显孝心,认认真真表忠心,这才有可能触动晋武帝。

  第三段又开始回归自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分四个层次。首句就给皇帝戴了高帽,“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李密乃至孝之人,圣朝将如何待我?把球踢给了皇帝。随后的“犹蒙矜育”“特为尤甚”两词,展现圣朝厚待自己,自己也将对此知情铭恩。是啊,知恩就应该图报才对,按理下文当在报恩上着墨才对。但李密说话艺术之高妙,就在“不按常理出牌”上。他随后的十句“剖露仕心”真真把晋武帝的心思看透,在本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十句的整体心理布局是大说特说自己本意做官,这是在消除皇帝的戒心,尤其是“不矜名节”一句,真是把自己的声誉和人格都搭进去了,可谓破釜沉舟!然后是对圣朝的越级提拔和优厚待遇表示惶恐之至,理应投桃报李,即刻进京,以死尽忠。这前半部分的确塑造了一个铭恩图报、为国尽忠的的臣子形象。这一形象确是真实的,可以接受的。一点也不矫情。

  但祖母的“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让李密顾虑重重,深怕自己这一去即为祖孙永别,足留人生最大遗憾。《曾国藩·黑雨》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大臣潘祖荫的一句“*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救下了这位大清国最后的顶梁柱。后来左宗棠收复我国新疆全境,这可是在当时相当于六分之一国土的山河啊!我相信李密更是以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深打动了晋武帝的心。此句对仗工整且不必说,那其中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信念足以震撼世人。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啊!接着,此段结尾道出了李密的最终抉择——“不能废远”,即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硬气!这可是在对当朝皇帝说话啊!但笔者相信,这份硬气,来自于对自己说话艺术的底气和对晋武帝心理把握的自信!

  前三段李密的说服思路是细数悲情——两难抉择——剖露内心,而最后一段的表述则回归谦逊和忠情。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的李密,能够活到四十四岁,无疑祖母的付出是居功至伟的。今年九十六岁的祖母,在世之日当为不多,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此祖母当属稀世珍品,放在当代也是长寿明星,于是李密讲出这一事实,顺便带出来了尽孝刘氏日短,尽忠陛下日长的对比,这一对比很实在,很客观,很有效。接着他又拿动物来做比较。乌鸦反哺、且知孝养之意,何况人乎?这两处对比,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种群上的,极有力度!而且下文又引出可证明自己实情的人,有前朝的也有本朝的,在舆论方面也得到支持。最后借祖母之名表示感谢,更再次为自己表忠心:生为人臣,死为鬼雄。生死之间,除祖母之外,绝对尽忠。真正的让皇帝放心。

  本文至真至诚,历来为人称道,而笔者在如此真情溢满的文中,也读出了作者高妙的说话艺术和技巧,其淋漓尽致的多维凸显,委婉波折的极尽能事,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这正是成熟政治家的必备生存技能。难怪晋武帝也被其感动,《晋史》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古文观止》也记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看来此文的效果真是相当的好啊!

  顺便再说一句,李密有两子,一为李赐,一为李兴。两子都有文采。李赐死在被推荐为秀才的那一年,李兴后为诸葛亮和羊叔子写碑文,传诵一时,为人称道。

  《陈情表》:“陈情”有法

  《陈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迹。

  文章一开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头,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则刘病日笃”;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赞赏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已“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目的已见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通过一组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从长远着眼根本没有矛盾,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哪里还会拒绝呢?不仅准其所请,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说理类文言文因其长于论辩与精于说理,*年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难度较之传记类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以资借鉴。

  明确中心论点

  文言说理文往往有一个表明作者立场的中心观点,阅读时要准确抓住文章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说理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围绕中心论点而设的几个分论点,阅读时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到纲举目张,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从题目、开头和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如《陈情表》的说理目的在于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

  把握说理凭借

  论据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理由与根据,在文言说理文中不可或缺。阅读时,必须准确找出本文主要论据,并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论据是怎样为论点服务的。把握了说理凭借,方可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如分析《陈情表》,就要在找出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这个中心论点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终养”“辞不就职”所列的论据,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

  梳理说理逻辑

  所谓说理逻辑,是指说理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说理逻辑论证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就应把握其独特的论证逻辑,即“情真意切,委婉诚恳”。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层层推进说理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体味说理艺术

  文言说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试题在考查文章艺术技巧方面时有涉猎,因此对其说理艺术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们应掌握文言说理文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说理讲究生动形象,二是说理注意启发诱导,三是说理注重对比议论。特别要重点弄清说理文结构上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上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语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还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艺术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阅读时,才会思路清晰。


《陈情表》高二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陈情表》高二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陈情表》高二教案 (菁华5篇)

《陈情表》高二教案1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陈情表》高二教案2

  预*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活动

  四、深入学*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高二教案3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苏轼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出师表》当成“忠”的标准,把《陈情表》作为“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的亲属]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陈情表》高二教案4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重点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译文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附]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文言知识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高二教案5

  学*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

  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

  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

  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

  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

  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

  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

  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师引导:对,李密的童年和他们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视,没钱读书,没有同伴,没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极……

  幻灯显示2:李密说自己险衅,有哪些句子可以抒发他命运悲苦的情怀呢?

  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引导:为什么李密会“晚有儿息”呢?

  生: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师:是一般的穷吗?古代穷人可多了。

  生:穷得看不到希望,家里人都快死光了,感觉这种家庭快灭绝了!

  师引导:那么李密结婚后呢,他应该不再孤单,为何还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爱,不能理解他。

  生:那么穷,有人愿意嫁给他,在古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下,估计这个妻子自身条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觉得不幸福!

  幻灯显示3:第二段中,李密历任了哪些官?他为何在最重要的升职前推脱呢?说说他的“狼狈”在哪里?

  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东宫冼马。

  师引导:能为太子冼马,这是多么荣耀的官职。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李密的看重?

  生:切峻、逼迫、急于星火。

  师引导: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时间,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刘病日笃,没有几天光景了。

  师引导: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刘的病情严重?

  生:“朝不虑夕”,早上活着,还不知道能熬得过晚上吗。

  幻灯显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说服皇帝的胜算筹码在哪里?他是如何巧妙述说使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呢?

  生:圣朝以孝治天下。

  师引导:他称本朝为圣朝,而称前朝为什么?

  生:伪朝。这样能讨好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

  师引导:还用了哪些句子来打消?

  生:亡国践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幻灯显示5:李密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祖母身边,他用了怎样的说理艺术去感化皇帝的呢?

  生:他用了重复述说他与祖母的感情。

  师引导: 重复几层,各表明什么意思?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三层,第一层述说与祖母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层用两人的年龄告诉皇上祖母光景不长,

  在人生70古来稀的社会,96岁已是极寿了;第三层以乌鸦反哺例子,动物尚能知孝,久病床前怎能无孝子。三层之间呈递进关系,层层剖析,多次强调。

  师引导:在去与不去之间,你听到了李密内心怎样的挣扎?

  生:去吧,圣旨催得急,去吗?祖母的汤药谁人侍奉?

  生:去吧,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优越的俸禄,去吗?祖母又咳嗽了。

  生:去吧,前途要紧,能去吗?祖母已经96岁,我不能没有她!

  一层层的铺设,引导学生一层层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李密*淡的文字后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陷入对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沉的东西。

  自我反思:

  1.《语文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不仅落脚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对学*主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语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本文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讲授上,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预*,解决了文言字词的障碍,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花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上,使得整节课充满生命力,充满探究与思考。教案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导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本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在教师的成功引导下,学生在自己构筑的画面里真情流露,整节课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维目标,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3.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自己*时对家人的态度拿来和李密做比较,比如“当妈妈生病时,你又刚好遇到升学考试,那么你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穿插其中,引发他们的讨论,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陈情表》

  宋朝皇族大臣赵与时的《宾退录》有言曰:“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无独有偶,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读《陈情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孝。”时至今日,读罢此文,依然触动内心,久久难*。当然,在“礼义仁智信,忠孝节勇贤”盛行的封建社会,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向民众传播一定的道统思想,以期达到驾驭民众、巩固统治的目的,那么该文文逢其时,千古传诵确有政治原因做支撑的一面;但当我们剥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后,深潜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尽的言语养分,学到高妙的说话艺术。因此,《陈情表》入选各地各类的语文教材,也凸显了当前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笔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恰从两句对《陈情表》的评论中来。

  (1)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

  (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道:“(《陈情表》)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笔者认为这两种评论所下定语过于偏颇,实未理解李密当时的政治身份和特殊处境,下面笔者就从“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这一角度重新梳理本文,以兹补缀前人的评述。

  众所周知,李密是前朝旧臣,晋武帝司马炎让他出来做官,目的只有一个:采取怀柔政策,博爱才美誉,笼络士人之心,减少灭吴阻力。由此可见李密在当时已经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进入司马炎的法眼。史*载:李密研究学问从不倦怠,以谯周(蜀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陈寿的老师)为师,门人把他比作游夏(孔子最重视的学生之一,相传是《论语》的撰稿人之一)。这样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选东宫侍读,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所以,以种种形势看来,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条,这就成了此表非常难写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因为李密不仅要让司马炎这个逼君退位,篡权摄政的阴险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诚,这样才可能全身而退,自保于世。自古“忠孝难全”,本文却极好地解决了这一人文命题。笔者认为,这也是《陈情》高于《出师》的地方,高在心思缜密,高在说话艺术,高在不露痕迹。

  本文首段述“悲”。以时间为叙述主轴,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时期,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祖母抚养;少年时期,行动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护;成年时期,无亲无仆、较晚得子,祖母尽心支持。事实是最有力的明证,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这一部分的叙事即为汇报,向晋武帝汇报自己的成长史,怎一个“悲”字了得?《晋书》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一个前半生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来,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贵人”相助,而祖母刘氏就是李密的“贵人”。她自始至终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李密的长大**,这是何等伟大的母性啊!但长期的独自劳作,一人担当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岁的祖母。于是接下来的一句“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让李密之悲从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本可以在孙子**立业后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丧失行动能力。这对李密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这位曾经对自己“头顶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则以孝偿情,亲自照顾、不离左右。《晋书》记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为下文铺垫之意,其实更是提前向晋武帝创设了一个“现在祖母已离不开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为事实,言语融情,处处显悲,渲染出了悲凉的阅读氛围,描绘出了一幅“病榻老妪、风烛残年、孙子在侧、跪奉汤药”的悲情感人的画面。美国著名演讲家卡耐基在其风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沟通艺术》中提到的第一条演讲法则就是“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你的故事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故事,才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才最能吸引人。”本文第一段深合此法则精髓。

  讲完“己悲”,按理应该详细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难处,然后恳请晋武帝让他在家照顾老人。但作者却别开生面、宕开一笔,特写本朝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圣主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真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本段婉转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绝做官的经过:第一次,太守逵聘他为孝廉;第二次,刺史荣聘他为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晋武帝,而聘任的职务也十分显赫,前次为郎中(厅级官员),后次为太子洗马(前途无量),但李密是无论你是谁,给何职务,我都以一言拒绝——祖母重病,供养无主。着实执着。

  第二段的结尾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我相信这是李密当时真实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语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来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绝经历。其中既从两位官员的重视角度抬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实力,又把晋武帝对自己的超级信任(当太子的属官)表述出来,并剖露以死相报之心。可是心存侥幸的李密依然没有赴京任职,晋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绝的行为激怒了,于是开始了封建帝国里有趣的逐级威逼和催促,文中一连用了“逼迫”“临门”“切峻”“诏书特下”等词语来形容。迫于形势李密也不得不“奉诏奔驰”了,这也是在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其实是准备赴京的,这是自己“尽忠”的心理表现。但此时祖母的病情日趋严重,李密的孝心又一次使他斗胆请示,“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是最妙的一句。明知不可能却非要有此一说,我相信他的孝心,但我也相信这是他精心的设计,把自己的孝心和抗旨之罪并列排开,天枰的两极盛放的一边是祖母的生命一边是自己的生命。难怪莎士比亚也曾下过论证:“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还需要强调的是,李密的两难抉择是一种真实存在,上到晋武帝,中到地方官员,下到街坊邻居都应该知晓,否则李密早已欺君遭刑了。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的长子,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为西晋开国皇帝。此人阴险狡诈、城府极深,你想忽悠他,那真是嫌命太长,所以李密很清楚应该怎样说才能打动这位不好惹的皇帝。李密的说服策略从上述两段可观其大概,即老老实实说情况,真真切切显孝心,认认真真表忠心,这才有可能触动晋武帝。

  第三段又开始回归自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分四个层次。首句就给皇帝戴了高帽,“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李密乃至孝之人,圣朝将如何待我?把球踢给了皇帝。随后的“犹蒙矜育”“特为尤甚”两词,展现圣朝厚待自己,自己也将对此知情铭恩。是啊,知恩就应该图报才对,按理下文当在报恩上着墨才对。但李密说话艺术之高妙,就在“不按常理出牌”上。他随后的十句“剖露仕心”真真把晋武帝的心思看透,在本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十句的整体心理布局是大说特说自己本意做官,这是在消除皇帝的戒心,尤其是“不矜名节”一句,真是把自己的声誉和人格都搭进去了,可谓破釜沉舟!然后是对圣朝的越级提拔和优厚待遇表示惶恐之至,理应投桃报李,即刻进京,以死尽忠。这前半部分的确塑造了一个铭恩图报、为国尽忠的的臣子形象。这一形象确是真实的,可以接受的。一点也不矫情。

  但祖母的“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让李密顾虑重重,深怕自己这一去即为祖孙永别,足留人生最大遗憾。《曾国藩·黑雨》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大臣潘祖荫的一句“*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救下了这位大清国最后的顶梁柱。后来左宗棠收复我国新疆全境,这可是在当时相当于六分之一国土的山河啊!我相信李密更是以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深打动了晋武帝的心。此句对仗工整且不必说,那其中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信念足以震撼世人。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啊!接着,此段结尾道出了李密的最终抉择——“不能废远”,即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硬气!这可是在对当朝皇帝说话啊!但笔者相信,这份硬气,来自于对自己说话艺术的底气和对晋武帝心理把握的自信!

  前三段李密的说服思路是细数悲情——两难抉择——剖露内心,而最后一段的表述则回归谦逊和忠情。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的李密,能够活到四十四岁,无疑祖母的付出是居功至伟的。今年九十六岁的祖母,在世之日当为不多,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此祖母当属稀世珍品,放在当代也是长寿明星,于是李密讲出这一事实,顺便带出来了尽孝刘氏日短,尽忠陛下日长的对比,这一对比很实在,很客观,很有效。接着他又拿动物来做比较。乌鸦反哺、且知孝养之意,何况人乎?这两处对比,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种群上的,极有力度!而且下文又引出可证明自己实情的人,有前朝的也有本朝的,在舆论方面也得到支持。最后借祖母之名表示感谢,更再次为自己表忠心:生为人臣,死为鬼雄。生死之间,除祖母之外,绝对尽忠。真正的让皇帝放心。

  本文至真至诚,历来为人称道,而笔者在如此真情溢满的文中,也读出了作者高妙的说话艺术和技巧,其淋漓尽致的多维凸显,委婉波折的极尽能事,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这正是成熟政治家的必备生存技能。难怪晋武帝也被其感动,《晋史》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古文观止》也记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看来此文的效果真是相当的好啊!

  顺便再说一句,李密有两子,一为李赐,一为李兴。两子都有文采。李赐死在被推荐为秀才的那一年,李兴后为诸葛亮和羊叔子写碑文,传诵一时,为人称道。

  《陈情表》:“陈情”有法

  《陈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迹。

  文章一开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头,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则刘病日笃”;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赞赏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已“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目的已见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通过一组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从长远着眼根本没有矛盾,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哪里还会拒绝呢?不仅准其所请,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说理类文言文因其长于论辩与精于说理,*年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难度较之传记类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以资借鉴。

  明确中心论点

  文言说理文往往有一个表明作者立场的中心观点,阅读时要准确抓住文章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说理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围绕中心论点而设的几个分论点,阅读时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到纲举目张,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从题目、开头和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如《陈情表》的说理目的在于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

  把握说理凭借

  论据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理由与根据,在文言说理文中不可或缺。阅读时,必须准确找出本文主要论据,并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论据是怎样为论点服务的。把握了说理凭借,方可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如分析《陈情表》,就要在找出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这个中心论点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终养”“辞不就职”所列的论据,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

  梳理说理逻辑

  所谓说理逻辑,是指说理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说理逻辑论证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就应把握其独特的论证逻辑,即“情真意切,委婉诚恳”。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层层推进说理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体味说理艺术

  文言说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试题在考查文章艺术技巧方面时有涉猎,因此对其说理艺术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们应掌握文言说理文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说理讲究生动形象,二是说理注意启发诱导,三是说理注重对比议论。特别要重点弄清说理文结构上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上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语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还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艺术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阅读时,才会思路清晰。


《陈情表》高二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陈情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成语。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学*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4.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通过讨论、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及妙处,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来。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险衅闵凶门衰祚薄期功应门强*之亲床蓐陨首

  猥以微贱逋慢优渥茕茕孑立拔擢盘桓矜育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词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解析以下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解析以下划线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4)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疏理内容。)

  明确:(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荣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理清课文的思路,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五、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关键是体会李密融入字里行间的“情”即悲情、苦情、亲情,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课应以诵读为主,读出文中的感情,读懂作者蕴含其间的用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赏析构思艺术;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基础知识检测题,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后,引入新课。

  分男女生读课文。

  二、具体研*课文

  (一)研*第1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2.提问: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起?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3.小结:作者通过对不幸家境的动情叙述,意在说明自己孤苦零丁,家族人丁不兴,父亡母嫁,祖孙相依为命,刘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如今刘氏疾病缠身,常卧病不起,自己侍弄汤药,不曾离开。那么,既然“未曾废离”,后文出现的“不能废远”就不显突兀。此处实际上是为后文埋了伏笔。

  4.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二)研*第2段。

  1.学生集体读课文。

  2.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提问: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思考、讨论后,指定一学生回答。)

  明确: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提问: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小结: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息心中之火,“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便具体地列举了“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的紧急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惟一的亲人,无法远行。在封建社会里,“忠”“孝”同样重要,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全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

  6.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三)研*第3段。

  1.指定一学生读课文。

  2.学生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指定一学生回答。)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2)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这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更是为下文铺设道路。“凡”是故旧遗老,都还蒙受怜悯养育,“况”自己孤苦零丁,尤其厉害,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合理)

  ②作者很坦率地说出自己是亡蜀之臣,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合情)

  ③然而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与祖母相依为命,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残年,因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即使今天的读者读时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皇帝完全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4.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主品味后,自由发言。)

  点拨: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学生自由读本段。

  (四)研*第4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思考下列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点拨:“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点拨: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提问:作者是怎样为两难境地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点拨: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要求呢?

  4.学生自由读本段。

  三、探究阅读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迴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点拨:表现:

  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四、课文总结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身世孤苦悲凉祖母情深似海孝情

  沐清化蒙国恩圣朝恩重如山忠心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学*目标:

  1、掌握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虚词、实词、文言句式以及文化常识;

  2、体会课文真挚的感情和语言艺术;

  3、学*课文缜密的构思和寓情于理的说理艺术。

  学*重点:

  积累重要的词句,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学*方法:

  朗读、背诵、讨论

  学*过程:

  一、预*提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陈情表》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人如此评说,请允许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了解背景,高效预*

  1、试译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的?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二)预*检测

  1、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2、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有:

  A.行年四月,舅夺母志 。 夺:夺取 B.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C.谨拜表以闻。 闻:知道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E.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孑:孤单,与“茕茕”同义

  F.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G.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厚”的反义词

  H.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卒:终

  3、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A.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B.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③拜送书于庭。

  C.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D.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同形异义词: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根据课文,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 的一篇表文。“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李密上表的目的就是 ,希望 体谅他祖母刘氏 ,答应自己 。

  二、研读课文,回答问题,理清思路,体悟情感(思考与探究)

  1、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李密围绕这八个字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为后文那句作了铺垫、设了伏笔?“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为后文那句作了铺垫、设了伏笔?

  2、第二段为什么要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个字起笔?陈述太守、刺史对自己的荐举,其用意是什么?“臣具以表闻”,这奏表的内容是什么?本段文字要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这段文字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3、第三段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有什么意图?李密为什么要申说自己出仕蜀汉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4、第四段,李密解决尽忠与尽孝矛盾的办法是什么?李密向晋武帝提出了什么请求?李密又是怎样表白自己的“愚诚”的?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是什么意思?李密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5、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并当即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下令郡县承担供养李密祖母的责任。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陈情表》使晋武帝深受感动的原因。信任。

  三、当堂测试:

  1、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在于:

  事之实—— 之真—— 之诚——言之切—— 之巧。《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也许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

  3、根据课文,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以刘 ,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②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③ , ;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

  四、学*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教学目标

  1、研读全文,体会作者至诚至真的情感。

  2、学*用至诚的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重点

  1、分析内容、结构,把握陈述的层次

  2、分析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语之切,理之透。

  教学难点

  在吟诵中解读作者所陈之情和陈情的艺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必有方”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期盼,离家的艰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所谓孝顺,就是说为人子女应该对父母长辈能够时时嘘寒问暖,父母年老体弱,应该多抽出闲暇时间陪伴左右。《论语》中对“孝”的强调,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几千年来,“孝”一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单单是让人可以老有所终,老有所养,孝更是对每个人自身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要求和约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

  二、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找)。

  1、作者为何上表陈情?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2、为什么不想到晋为官?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为什么祖孙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弃*厚禄不愿废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扶养。

  穿插介绍李密生*(作者详细介绍见课文):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其才气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4、进一步发问:李密在文中明确表明不想到晋为官吗?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与“孝”的矛盾,也许是每个朝代的文人都会遭遇的困境。事实上,李密之所以拒绝出仕,不仅仅是为了祖母,还有自己避祸的因素。李密对蜀汉还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那个时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点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惨死的结局。问题就在于,在那样一个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陈述的是真情,也是会遭到人们的怀疑的。于是,作者反复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成语。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学*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4.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通过讨论、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及妙处,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来。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险衅闵凶门衰祚薄期功应门强*之亲床蓐陨首

  猥以微贱逋慢优渥茕茕孑立拔擢盘桓矜育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词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解析以下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解析以下划线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4)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疏理内容。)

  明确:(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荣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理清课文的思路,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五、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关键是体会李密融入字里行间的“情”即悲情、苦情、亲情,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课应以诵读为主,读出文中的感情,读懂作者蕴含其间的用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赏析构思艺术;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基础知识检测题,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后,引入新课。

  分男女生读课文。

  二、具体研*课文

  (一)研*第1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2.提问: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起?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3.小结:作者通过对不幸家境的动情叙述,意在说明自己孤苦零丁,家族人丁不兴,父亡母嫁,祖孙相依为命,刘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如今刘氏疾病缠身,常卧病不起,自己侍弄汤药,不曾离开。那么,既然“未曾废离”,后文出现的“不能废远”就不显突兀。此处实际上是为后文埋了伏笔。

  4.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二)研*第2段。

  1.学生集体读课文。

  2.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提问: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思考、讨论后,指定一学生回答。)

  明确: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提问: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小结: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息心中之火,“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便具体地列举了“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的紧急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惟一的亲人,无法远行。在封建社会里,“忠”“孝”同样重要,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全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

  6.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三)研*第3段。

  1.指定一学生读课文。

  2.学生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指定一学生回答。)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2)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这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更是为下文铺设道路。“凡”是故旧遗老,都还蒙受怜悯养育,“况”自己孤苦零丁,尤其厉害,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合理)

  ②作者很坦率地说出自己是亡蜀之臣,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合情)

  ③然而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与祖母相依为命,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残年,因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即使今天的读者读时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皇帝完全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4.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主品味后,自由发言。)

  点拨: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学生自由读本段。

  (四)研*第4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思考下列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点拨:“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点拨: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提问:作者是怎样为两难境地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点拨: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要求呢?

  4.学生自由读本段。

  三、探究阅读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迴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点拨:表现:

  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四、课文总结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身世孤苦悲凉祖母情深似海孝情

  沐清化蒙国恩圣朝恩重如山忠心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教学要点

  一 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二 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三 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过程设计

  一、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二、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三、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四、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五、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六、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诉苦情(……) 求体恤

  明孝情(……) 告心愿

  情 感恩情(……) 讨欢心 动之以情

  文本框: 层层深入 表忠情(……) 消疑虑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 找依据

  理 说情理(先尽孝后尽忠)解矛盾 晓之以理


《陈情表》高二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陈情表》读书心得 (菁华5篇)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句话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显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处。他用时间衡量出“孝”、“忠”的先后次序,并在此表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表里运用了“微”、“陋”等字眼来无数次贬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时定被权力的威严所压迫着,忧虑而恐惧——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头,卑微乞求着一条路。我相信支撑李密写完全篇581字的只有一个“孝”字,只有他与祖母间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动了司马炎。

  “孝”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与其他部分产生矛盾和冲突。我想我们无从评判,一位救人牺牲的消防员,是否应受到未对父母尽孝的指责——他的父母是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尽管他再也无法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也能够理解某些参与*,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工作者们——他们离开了父母,而为另一位“母亲”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孝,忠君,忠于国,忠于事业……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观念之异。

  单就“孝”这一方面而言,“孝”的标准似乎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降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告诉人们“不敬”何以别事父母和养犬马;《陈情表》中已经从“敬”退化为了“终养”,《论语》里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礼已不见踪影;如今,“养老”是“养老院”的职责,“空巢”已成为常态,更要命的还有“啃老族”出没……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钱难以买来的是天伦之乐。

  “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当它不代表“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给人以孤单、衰败之感时,人们的担心多数出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常常仅停留于此,惰于改变,空荡荡的巢穴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传出啁啾。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忠孝观念是*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

  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语。

  读名篇《陈情表》,可以让我们反思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

  “百行孝为先”。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他的《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可怜的孩子长大**,且名扬四方,为官做相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理,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坚决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感恩诗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个子女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义不容辞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告诉人们:“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古人如是说。入选感动*人物的孟佩杰,就是用她的行动践行了这一古训,孟佩杰父母相继去世后,由养母照顾,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幼年的她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待奉养母的重任,养母照顾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养母一辈子,不离不弃。孟佩杰被距家百里的大学录取,由于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养母上学,悉心照顾养母。这位*凡的女孩,在我们看来,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孝子的担当,更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有人说,“感恩”的'昨天叫明理,“感恩”的今天叫回报,“感恩”的明天叫传承。试问:千年华夏文明如何传承,我们的民族气节又将如何秉承?如今社会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光,和从前大不一样,低头匆忙赶路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几乎是呆滞的;拇指一族,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那目光有时是旁若无人的,却几乎是隐晦的,没有探索和发现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热诚,只有感恩的余温才能重燃那伟大的圣火!学会感恩吧!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时刻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句话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显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处。他用时间衡量出“孝”、“忠”的先后次序,并在此表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表里运用了“微”、“陋”等字眼来无数次贬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时定被权力的威严所压迫着,忧虑而恐惧——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头,卑微乞求着一条路。我相信支撑李密写完全篇581字的只有一个“孝”字,只有他与祖母间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动了司马炎。

  “孝”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与其他部分产生矛盾和冲突。我想我们无从评判,一位救人牺牲的消防员,是否应受到未对父母尽孝的指责——他的父母是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尽管他再也无法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也能够理解某些参与*,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工作者们——他们离开了父母,而为另一位“母亲”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孝,忠君,忠于国,忠于事业……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观念之异。

  单就“孝”这一方面而言,“孝”的标准似乎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降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告诉人们“不敬”何以别事父母和养犬马;《陈情表》中已经从“敬”退化为了“终养”,《论语》里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礼已不见踪影;如今,“养老”是“养老院”的职责,“空巢”已成为常态,更要命的还有“啃老族”出没……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钱难以买来的是天伦之乐。

  “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当它不代表“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给人以孤单、衰败之感时,人们的担心多数出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常常仅停留于此,惰于改变,空荡荡的巢穴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传出啁啾。

  李密是一个有智慧、有机遇、有实力、有情义的西晋官员,而他素来有孝顺的美誉,尤其是当他写下闻名天下的《陈情表》之后更是得到了“以孝谨闻”的称号,这也让人不得不感慨他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真君子。

  李密曾经有幸得到了太子先马的好职位,可作为一个亡蜀之臣,他心中很是忧虑、纠结和惆怅,尤其是面对郡县逼迫、诏书连连的事实时,他心中着实是进退两难、难以抉择,因此为了不违背本心,他就以祖母供养无主的缘由写下了拒绝走马上任的《陈情表》,以此来声情并茂地表明自己的歉意和态度。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报答祖母的赡养之恩,李密不得不拒绝*厚禄的好气运,也不得不在祖母短暂的有生之年内承欢膝下、以表孝心,于是就有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千古绝句。而李密这一句感恩戴德、知恩图报、诚心诚意的感慨之言不仅感动了孝治天下的帝王,而且感召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因为他让我们明白了孝顺、回报、感恩的重要性和觉悟性。

  我们不得不说李密的思维缜密、文笔,他巧妙地运用紧凑连贯的四字词语营造了自己命运多舛、双亲去世、伶仃孤苦、无依无靠、门衰祚薄的事实,以此说明了祖母养育之恩的深重和沉重,从而让让人明白了自己不得不供养祖母的情谊和决心。之后李密又说自己是卑微、卑贱、鄙陋、渺小的亡国之士,所以得到了过分的提拔和宠爱是受宠若惊、难当重任的,因此为了不做一个自命清高、不可一世、薄情寡义、不忠不孝的卑鄙小人,他只能狠心拒绝皇帝的好意和恩情,以便让自己安心做一个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好儿郎。

  李密这通达、晓畅、自然、深情的言语很是感染人,他那先尽孝后尽忠的德行更是感动人,但愿我们都可以好好去解读一下这篇佳作,然后做一个和李密一样德才兼备的翩翩君子。


《陈情表》高二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陈情表》阅读答案(精选5篇)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乌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对下面句中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犹蒙矜育 矜:怜悯 B.不矜名节 矜:夸耀

  C.听臣微志 听:听见 D.日薄西山 薄:迫*

  5、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谨拜表以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②与③相同,①与④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孝经》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下列不能体现“孝心”的一项是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B.区区不能废远

  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D.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答案:

  4.C 5.B 6.B 7.A

  8.⑴我受到过分的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

  ⑵我(将来只要)活着就愿意献出生命(为国出力),死了也愿意报答陛下的恩惠。评分标准:共6分,每小题3分。“拔擢”“ 陨首”翻译不正确,各扣1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指出各句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5分)

  ②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①我因为命运不济,早年遭到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

  ②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 答案解析: 【小题1】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陈述自己小时候的情况。②是说晋武帝催促自己上任。⑥是说自己要报道晋武帝的知遇之恩。

  【小题3】

  试题分析:B项:不是开篇就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①以:因为;夙:早年;见: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对……怎样;夺:强行改变。句意通顺一分。②拜:授予官职;郎中:古今异义词,官职名;除:授予官职。句意通顺一分。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B.是以区区不敢废远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终日辛勤劳作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密和祖母之间真挚深厚感情的一组是(3分)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④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⑤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⑥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⑥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开篇,作者就举重若轻,只从情事二字上说去,且明说事,暗蕴情。即可避免触犯什么忌讳,又可为辞官不就埋下伏笔。

  B.在这篇《陈情表》中,作者向汉武帝陈述了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

  C.结草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说的是晋卿魏武子之子魏颗在父亲死后未尊父嘱,把父亲的宠妾嫁了人,没有殉葬。宠妾的亡父为报答魏颗,在魏颗与秦国打仗时,结草把秦将杜回绊倒,使秦军大败。后遂用结草表示报恩。

  D.本文语言形象而生动,所以后人称赞它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分)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2分)

  参考答案:

  5.D6.C7.B

  8.(1)臣从小多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孤苦零丁,直到长大**。

  (2)臣下(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告求不被允许。

  (3)臣(我)怀着像犬马一样禁不住惶恐(不胜惶恐)的心情,特恭恭敬敬地拜呈此表,向皇上陈述以上实情(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除臣冼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B.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 ①臣具以表闻 ②屈贾谊于长沙

  D.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参考答案:

  1. A 除:授予官职。

  2. 【答案】B

  A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向;B项,①②都为动词,是;C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凭的身份;D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去、往、到。

  3. 【答案】D

  A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C项,①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离开;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才俊。

  4. 【答案】D D项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是无中生有。

  1、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3、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高二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陈情表》语文教案优选【5】份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过程与方法: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二、重点讲解: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兄弟 期功强* 常在床蓐 猥以微贱 岂敢盘桓 侥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设疑讨论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典题拓展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五、要点总结: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六、训练巩固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黑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黑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提示: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