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语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终生学*,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

  1、检查预*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要求

  思考文后练*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不然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第一课时

  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估计应以京剧、豫剧、黄梅戏为多)

  2、组织学生观看戏曲片断,并简单介绍所看戏曲的剧种特点、剧种内容、欣赏要点等,以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划分小组,确定方向查找资料(如剧目、唱腔、角色、服饰、脸谱等)

  4、给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一周搜集、一周整合。老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分发给各组形成资料共享。

  三、活动形式:

  准备一场戏曲知识竞赛。

  四、活动过程:

  选两名学生当活动主持人负责设计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开场白、过渡语、总结等),

  聘请语文老师、音乐老师充当评委。

  竞赛题目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欣赏题等。

  五、作文训练。

  活动结束后,请同学就活动过程写出自已对戏曲的认识和感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学*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学*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学*本文生动想象的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布置课前预*作业。

  学生: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丰子恺的有关介绍:生*、人们对他的评价、代表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采用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宜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安排:

  1、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学*,主动学*。

  2、 加强对课文的朗读练*,在朗读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美。

  3、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让学生回味童年的天真烂漫,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对课文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 ,学生齐读儿歌(多媒体出示)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介绍作家作品

  学生交流后师再补充(多媒体出示)

  四、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内容(第一次先学后教)

  1、教师导学一:我们先请几位同学轮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2、指定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及时举手纠正。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并强调多音字及难写的字(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朗读两遍。

  3、教师导学二:速读课文,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多媒体出示速读要求及提示)要求3分钟内完成。

  提示:什么人干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用“本文记叙了 表现了 ”的句式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记叙了几个孩子画竹影的游戏,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五、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第二次先学后教)

  1、教师过渡:课文写了“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多媒体出示教师导学三及示例)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示例: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赏析:比喻,有生活感,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准备班上交流。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情,并适当点拨。

  3,学生班上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并引导学生明确。

  六、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

  请仿照课文中写景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至少写两句,4分钟内完成,小组内选出最佳者班上交流,比一比,看看谁写得最好。

  七、教师小结

  八、作业:(多媒体出示)

  (一)必做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三到五遍

  2、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写在作文本上,准备下节课交流。

  (二)选做作业: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3、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者热 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9、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10、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的热而远的凉吗?”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 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七、 板书

  日初,日中

  一儿,日初*(大),日中远(小), 勇于探索

  两小儿辩日 ,一儿, 日初远(凉) ,日中*(热), 学无止境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读

  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

  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

  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

  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这”与“那”*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

  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把学生罗列的汇总成排比句朗读,然后然后再朗读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

  四、学生质疑(生成环节)

  期待学生的相互质疑碰撞出彼此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会让老师拓宽思路,从而加深对彼此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环节。这里有两个点期望学生可以关注到,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自己抛出问题:

  (1)为什么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最后两句似乎与上文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

  五、“我爱这土地”,这里的“土地”可以换成“祖国”或是“国家”吗?

  辨析这三者的关系。国家侧重于政治意义,相对于祖国,土地更加具体,意义也更加深远(补充材料)

  1、土地(秦牧)(课前)

  2、北方(课前)

  3、国人的乡土情结:游子远游常会带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时有一种刑法叫做“流放”,仅次于死刑,让你脱离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离乡,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远甚于肉体。可见乡土和国土是一个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温柔的一个情结。

  所以说,土地它不仅是祖*亲的象征,还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时也是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诗人是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来抒发他对这片土地忠诚与挚爱,任何苦难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们割裂,他们生死不离,“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所以诗人可以毫不矫情,把他的感情表达地直白而又炽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终生学*,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

  1、检查预*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要求

  思考文后练*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不然想成为一个*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第一课时

  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估计应以京剧、豫剧、黄梅戏为多)

  2、组织学生观看戏曲片断,并简单介绍所看戏曲的剧种特点、剧种内容、欣赏要点等,以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划分小组,确定方向查找资料(如剧目、唱腔、角色、服饰、脸谱等)

  4、给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一周搜集、一周整合。老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分发给各组形成资料共享。

  三、活动形式:

  准备一场戏曲知识竞赛。

  四、活动过程:

  选两名学生当活动主持人负责设计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开场白、过渡语、总结等),

  聘请语文老师、音乐老师充当评委。

  竞赛题目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欣赏题等。

  五、作文训练。

  活动结束后,请同学就活动过程写出自已对戏曲的认识和感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学*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

  学*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学*本文生动想象的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布置课前预*作业。

  学生: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丰子恺的有关介绍:生*、人们对他的评价、代表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采用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宜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安排:

  1、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学*,主动学*。

  2、 加强对课文的朗读练*,在朗读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美。

  3、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让学生回味童年的天真烂漫,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对课文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 ,学生齐读儿歌(多媒体出示)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介绍作家作品

  学生交流后师再补充(多媒体出示)

  四、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内容(第一次先学后教)

  1、教师导学一:我们先请几位同学轮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2、指定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及时举手纠正。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词,并强调多音字及难写的字(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朗读两遍。

  3、教师导学二:速读课文,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多媒体出示速读要求及提示)要求3分钟内完成。

  提示:什么人干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用“本文记叙了 表现了 ”的句式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记叙了几个孩子画竹影的游戏,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五、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第二次先学后教)

  1、教师过渡:课文写了“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多媒体出示教师导学三及示例)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示例: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赏析:比喻,有生活感,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准备班上交流。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学情,并适当点拨。

  3,学生班上交流,教师适当点评并引导学生明确。

  六、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

  请仿照课文中写景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至少写两句,4分钟内完成,小组内选出最佳者班上交流,比一比,看看谁写得最好。

  七、教师小结

  八、作业:(多媒体出示)

  (一)必做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三到五遍

  2、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写在作文本上,准备下节课交流。

  (二)选做作业: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为此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3、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者热 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9、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10、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的热而远的凉吗?”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谁来帮帮他?(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哪些地方像?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你 认为应该怎样读?(请点评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还可以适当点拨)。

  4、 教师:谁还愿意读一读》(抽学生读,观察学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七、 板书

  日初,日中

  一儿,日初*(大),日中远(小), 勇于探索

  两小儿辩日 ,一儿, 日初远(凉) ,日中*(热), 学无止境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

  二、不同形式的朗读

  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

  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

  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

  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这”与“那”*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

  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把学生罗列的汇总成排比句朗读,然后然后再朗读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

  四、学生质疑(生成环节)

  期待学生的相互质疑碰撞出彼此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对文本的理解也会让老师拓宽思路,从而加深对彼此对文本的理解。这其实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环节。这里有两个点期望学生可以关注到,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自己抛出问题:

  (1)为什么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2)最后两句似乎与上文衔接不上,出现了断层。

  五、“我爱这土地”,这里的“土地”可以换成“祖国”或是“国家”吗?

  辨析这三者的关系。国家侧重于政治意义,相对于祖国,土地更加具体,意义也更加深远(补充材料)

  1、土地(秦牧)(课前)

  2、北方(课前)

  3、国人的乡土情结:游子远游常会带一掊故土寄托情思;古时有一种刑法叫做“流放”,仅次于死刑,让你脱离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离乡,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远甚于肉体。可见乡土和国土是一个人情感世界中多么厚重而又温柔的一个情结。

  所以说,土地它不仅是祖*亲的象征,还是生命之母的象征,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于此、同时也是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

  所以诗人是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来抒发他对这片土地忠诚与挚爱,任何苦难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们割裂,他们生死不离,“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所以诗人可以毫不矫情,把他的感情表达地直白而又炽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

  (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夜雨寄北》

  (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题一

  第二课时

  1、学*《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酬乐天扬州初逢*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二。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导入

  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整体答)

  好,

  请大家欣赏几幅画面,你能说出这些画面出自哪些作品吗?

  (点击:出现动画)

  (学生说)

  对了,它们就是来自著名的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大家想一想,童话有哪些特点: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童话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特点,才受到了全世界少年儿童也包括成年人的喜欢。今天,我们来学*由美国作家莫德·林赛给我们带来的童话《地毯下的尘土》。屏显: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

  屏显:《美德书》由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点击)

  一、整体感知

  屏显:整体感知

  1、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词语的词义。

  2、这篇童话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检查阅读效果

  好,大家阅读得都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阅读效果,请看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屏显:葱茏cōnglóng

  被褥rù

  眷顾juàn

  真挚zhì

  宝藏zàngcáng

  教诲(huǐ?huì?)

  葱茏在文中怎么理解?

  眷顾在文中怎么理解?

  真挚在文中怎么理解?教诲在文中怎么理解?

  现在我想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内容。概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屏显: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内容。

  大家对故事内容概述得比较到位。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米妮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答):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米妮: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请大家再读全文

  三、屏显细读,感悟

  1请画出课文中描写米妮勤劳能干的语句。

  2请读出表现米妮诚实的语句。

  请读出相关语句,并说一说这是什么描写?对,是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文章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姑娘米妮勤劳、善良、诚实的形象。这篇童话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运用了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请大家找一找有关语句,品味,品味。

  屏显:诵读,品味。

  读出文中你喜欢的带修辞的语句,体会好在哪里?

  我们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了童话的魅力,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屏显: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呢?

  学生回答。这篇童话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勤奋,诚实。

  这个故事的结局,米妮以她的诚实换来了回报。请大家发挥想象。

  四、屏显:拓展,想像

  在下面的情况下,故事将会怎样发展呢?

  1假如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根本就没有想起地毯下的尘土。

  2米妮拒绝了小矮人的好心,不要金子。

  请大家两人一组选择一种情况进行讨论,发挥想象续接故事。

  五、作业

  课后将未选择的一种情况进行续接故事。

  l心量活动问题?

  l不安的经历问题?

  l课文标题问题?

  l教案中为什么不先概述故事、后生字词?概述故事为什么不用一问一答或列出要点的提不形式?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否大多?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设想:

  (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品读),在自主学*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二)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讨、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你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然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第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人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第三课《生命生命》。

  (说明:导语设计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并用__饱满的语言使学生入境传情。)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中体会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初次感知课文,教师提出默读要求:

  (1)结合文后注释理解词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文后注释,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投影复*、反馈文中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品读文章,提高读书质量,默读要求:

  (1)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

  (2)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学生交流:

  (1)朗读自己勾画的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好朗读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并结合作者的身世,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自主学*,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3、齐读课文。

  (师):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而奋斗的榜样。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支生命的赞歌。

  在前两次默读、同学交流、语段理解试读的基础上,出声齐读文章,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认识。

  4、出示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补充名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1、说

  (师):作者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你也能从生活中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有关人生的认识和道理吗?当然生命本是多姿多彩、博大丰富的,你也许有和作者不同的、作者未提到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我们先欣赏几幅图片,看看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教师先示范(选一幅图):

  (师):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伸向远方。我们想到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正记录着我们人生的历程。

  其余四幅同学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体验,学生谈了关于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认可。

  2、写

  通过课文、图片、同学们的交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体会,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当场写作,并进行全班交流,共同体验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老师也交流自己写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欣赏生命。其实欣赏生命的过程,也是在欣赏多姿多彩的自己。尽管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老师非常有幸能和同学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生命时光。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布置作业:

  以“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导入

  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整体答)

  好,

  请大家欣赏几幅画面,你能说出这些画面出自哪些作品吗?

  (点击:出现动画)

  (学生说)

  对了,它们就是来自著名的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大家想一想,童话有哪些特点: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童话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特点,才受到了全世界少年儿童也包括成年人的喜欢。今天,我们来学*由美国作家莫德·林赛给我们带来的童话《地毯下的尘土》。屏显: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

  屏显:《美德书》由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点击)

  一、整体感知

  屏显:整体感知

  1、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词语的词义。

  2、这篇童话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检查阅读效果

  好,大家阅读得都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阅读效果,请看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屏显:葱茏cōnglóng

  被褥rù

  眷顾juàn

  真挚zhì

  宝藏zàngcáng

  教诲(huǐ?huì?)

  葱茏在文中怎么理解?

  眷顾在文中怎么理解?

  真挚在文中怎么理解?教诲在文中怎么理解?

  现在我想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内容。概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屏显: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内容。

  大家对故事内容概述得比较到位。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米妮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答):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米妮: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请大家再读全文

  三、屏显细读,感悟

  1请画出课文中描写米妮勤劳能干的语句。

  2请读出表现米妮诚实的语句。

  请读出相关语句,并说一说这是什么描写?对,是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文章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姑娘米妮勤劳、善良、诚实的形象。这篇童话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运用了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请大家找一找有关语句,品味,品味。

  屏显:诵读,品味。

  读出文中你喜欢的带修辞的语句,体会好在哪里?

  我们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了童话的魅力,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屏显: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呢?

  学生回答。这篇童话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勤奋,诚实。

  这个故事的结局,米妮以她的诚实换来了回报。请大家发挥想象。

  四、屏显:拓展,想像

  在下面的情况下,故事将会怎样发展呢?

  1假如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根本就没有想起地毯下的尘土。

  2米妮拒绝了小矮人的好心,不要金子。

  请大家两人一组选择一种情况进行讨论,发挥想象续接故事。

  五、作业

  课后将未选择的一种情况进行续接故事。

  l心量活动问题?

  l不安的经历问题?

  l课文标题问题?

  l教案中为什么不先概述故事、后生字词?概述故事为什么不用一问一答或列出要点的提不形式?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否大多?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特点突出。它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绘,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目的: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交流有关作者的信息,从认识作者引入新课。(可事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布丰的资料)

  教师归纳: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矫(jiǎo)健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缨(yīng)

  2、教师范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还要安排好顺序。课文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设计精练的板书。

  2、各小组展示各自的板书,并说明设计理由。(此部分其实是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培养其归纳能力,教师适时点评,不必过细分析)参考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例如:

  描写它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形容它的性格:“驯良”“乖巧”“机警”“警觉”

  描写它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躲”

  描述它的精明能干:“搬”“放”“编扎”“挤”“踏”

  它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又干净又暖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它的心理和语言:“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导入

  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整体答)

  好,

  请大家欣赏几幅画面,你能说出这些画面出自哪些作品吗?

  (点击:出现动画)

  (学生说)

  对了,它们就是来自著名的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大家想一想,童话有哪些特点: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童话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特点,才受到了全世界少年儿童也包括成年人的喜欢。今天,我们来学*由美国作家莫德·林赛给我们带来的童话《地毯下的尘土》。屏显: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

  屏显:《美德书》由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点击)

  一、整体感知

  屏显:整体感知

  1、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词语的词义。

  2、这篇童话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检查阅读效果

  好,大家阅读得都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阅读效果,请看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屏显:葱茏cōnglóng

  被褥rù

  眷顾juàn

  真挚zhì

  宝藏zàngcáng

  教诲(huǐ?huì?)

  葱茏在文中怎么理解?

  眷顾在文中怎么理解?

  真挚在文中怎么理解?教诲在文中怎么理解?

  现在我想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内容。概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屏显: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内容。

  大家对故事内容概述得比较到位。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米妮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答):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米妮: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请大家再读全文

  三、屏显细读,感悟

  1请画出课文中描写米妮勤劳能干的语句。

  2请读出表现米妮诚实的语句。

  请读出相关语句,并说一说这是什么描写?对,是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文章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姑娘米妮勤劳、善良、诚实的形象。这篇童话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运用了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请大家找一找有关语句,品味,品味。

  屏显:诵读,品味。

  读出文中你喜欢的带修辞的语句,体会好在哪里?

  我们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了童话的魅力,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屏显: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呢?

  学生回答。这篇童话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勤奋,诚实。

  这个故事的结局,米妮以她的诚实换来了回报。请大家发挥想象。

  四、屏显:拓展,想像

  在下面的情况下,故事将会怎样发展呢?

  1假如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根本就没有想起地毯下的尘土。

  2米妮拒绝了小矮人的好心,不要金子。

  请大家两人一组选择一种情况进行讨论,发挥想象续接故事。

  五、作业

  课后将未选择的一种情况进行续接故事。

  l心量活动问题?

  l不安的经历问题?

  l课文标题问题?

  l教案中为什么不先概述故事、后生字词?概述故事为什么不用一问一答或列出要点的提不形式?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否大多?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特点突出。它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绘,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目的: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交流有关作者的信息,从认识作者引入新课。(可事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布丰的资料)

  教师归纳: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最新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最新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最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让同学将课外积累的关于惜时的名句讲出来,展示自己的风采,并给予评价。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仰慕的这些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丰子恺的《竹影》。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

  (看谁说得棒)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5、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6、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7、文中的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1、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2、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答: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八、走进童年

  1、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学了,我们学*这篇课文,是要学*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2、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跟同学们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九、质疑大挑战

  1、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2、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合集5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