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论语

《论语》教案1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 2、合作 探讨 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态度 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论语》教案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态度,掌握良好的学*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态度和学*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1、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2、整体感知:

  ⑴ 教师范读课文。

  ⑵ 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3、重点学*与训练:

  ⑴ 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

  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通假字:

  ① 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 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 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多义词:

  ① 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之” 、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 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流传至今的成语: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⑵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① 要有好的学*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

  ② 要有好的学*方法:

  学而时*之──按时复*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与实践相结合

  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③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

  ④ 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⑤ “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5、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态度和学*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方法,第一则、第五则 既讲学*态度又讲学*方法。

  四、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论语》教案3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

  1、导入:*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教案4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态度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

  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

  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论语》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全文背诵学以致用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与人生修养两类,学*又可以细化为学*态度和学*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态度、学*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上来,见贤思齐,*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论语》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论语》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论语》教案 (菁华5篇)

《论语》教案1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 2、合作 探讨 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态度 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论语》教案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态度,掌握良好的学*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态度和学*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1、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2、整体感知:

  ⑴ 教师范读课文。

  ⑵ 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3、重点学*与训练:

  ⑴ 教师导学:

  学*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

  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通假字:

  ① 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 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 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多义词:

  ① 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之” 、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 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流传至今的成语: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⑵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① 要有好的学*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

  ② 要有好的学*方法:

  学而时*之──按时复*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与实践相结合

  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③ 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

  ④ 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⑤ “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5、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态度和学*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方法,第一则、第五则 既讲学*态度又讲学*方法。

  四、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论语》教案3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

  1、导入:*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教案4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态度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

  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

  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论语》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全文背诵学以致用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与人生修养两类,学*又可以细化为学*态度和学*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态度、学*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上来,见贤思齐,*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论语》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论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二、预*提问:(1)大家预*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教学目标】

  《<论语>十二章》是文言语录体。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本课涉及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惯和学**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关于学*方法和学*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我们今天学*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为课文学*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

  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之(代词,指学*的内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广泛学*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

  5.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论语》是*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生齐读课文)


《论语》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论语》学生读书心得 (菁华5篇)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一路阳光,看似微小,但是仍照进了你的心田。就像《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但是他激活了你内心的良知与友善。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说的话进行编撰和记载而留下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在我跟随老师学*了一段时间后,我深知了许多道理,其中孔子对学*的阐释让我受益颇多。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么?别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么?其实,对于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句。因为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要背一段书,但是给的时间并不是很充分,所以每次都是在课上强背下来,结果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每次都要复*,就这样反复重复,一次又一次的背诵,背出来的效果居然比一次性背出的效果好。要知道,我背书从不背第二遍,总是一遍过。所以总会有遗忘的现象。自从我用了老师的这种方法之后,我背书就再也没忘过。

  学*还应多思考,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只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学*,就会感到懈怠。因为初中我的数学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导致我一到数学课就会走神或开小差,几乎没有完完整整地听完一节数学课。要么就是听一会课就玩了起来。随着我数学成绩的越来越差,我就再也没有在数学上花过多大功夫。结果恶性循环,我的数学越来越差。可当我进了高中之后,因为新奇感,我第一次在数学课上集中精力听课。结果我居然燃起了学*数学的信心,数学课再也没有开过小差。但是当我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感觉渐渐难了起来,作业看不太懂了,只能看着笔记,翻着书,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再后来,就彻底看不懂了。就像《论语》中写的那样,迷惘而无所适从。正当我陷入绝望时,同学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教我如何思考问题,并拿出了课外资料向我讲解。看到他的资料,我的脸就红了。因为我自己也买了一本,但是因为我初中养成的坏*惯,我的资料到现在一字未动。看着他几乎快写完的资料,再看看我的空白一片,我知道了原因。自那之后,我就不停的在书与资料中盘旋。终于,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我的作业又回到了刚开学时的模样,渐渐地回归了正轨。

  读完了《论语》之后,我感觉我对学*的.理解更深刻了。温故知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等,都对我们的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性。我要在《论语》的帮助下,更好地学*。

  当我刚会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爸爸就告诉我,我的名字“思敬”是出自《论语》。当时我只是知道有《论语》这本书,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是因此,才使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面的增大,在这个假期里我尝试着通读了《论语》,虽然过程有些吃力,但是我觉得自己感悟领会了其中的诸多哲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历经沧桑,流传了2500多年,其中无一虚言、句句都落在实处,影响了世代*人,像里边说的“学而时*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朝闻道,夕可死矣”、“人无远虑,必有*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都传递了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处处充满诱惑,容易迷失自我的今天,其中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更能使我们摆脱心灵困惑,修正我们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

  就拿“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来说,孔子告诉我们:君子有九件要想到的事:看要想到明白,听要想到清楚,神态要想到温和,容貌要想到恭敬,言谈要想到诚实,处事要想到尽心,疑难要想到询问,愤怒要想到后患,见到名利要想到大义。它让我明白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能够思索其中的含义;君子与人相处,自己的颜色必须注意要温和,容貌必须注意要谦恭;君子的言行必须忠实,办事必须认真;说完话、办完事要自我反省,检讨得失,有所疑惑就要请教他人,有愤怒之事要考虑后果,见到财富名利都要想到是否合乎大义。

  如今,已经有*千个以孔子名字命名的传授中文和*文化的孔子学院遍布在世界各地,作为中华经典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代表其思想哲理和名言警句早已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就像《朱子语类》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和《论语》延续了两千多年读书人的梦,更是诉说了千年的理念,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可以得到温暖,去体悟经典的*凡智慧。

  《论语》的魅力又是巨大的,在我眼里它的意蕴和深刻就像浩瀚的宇宙远远不是我所能挖掘彻底的,在下个假期里我计划重读《论语》,我想那时的感悟会比这次更加深刻。我为自己的名字出自圣人的言语而自豪,圣人的教诲必将使我受益终身。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

  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与《论语》相识

  初读《论语》是在九岁,那时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无奈地阅读,但是在睡前的半小时仔细品读中,发觉《论语》既朴实无华有秀色可餐,白纸黑字,片言只语就勾画出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酝酿壮志凌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描摹坚贞意志;“仁者爱人,亲亲爱人”,呼唤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又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

  与《论语》相知

  在时光与岁月的见证中,我慢慢咀嚼《论语》,规范我的言行与学*方法。其中,改变了我的方法与选择的要数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记得刚步入初三时,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这使我学得并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方法使我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成绩是忽高忽低,不能稳定。无意中,我读到了“温故而知新”,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指路的明灯。从此,我开始勤于思考、努力学*、阶段复*,终于我考上了实验班、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梦想。而反复品读《论语》,如在品读香茗中嚼出丝丝甜意:做事不能违背原则,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与《论语》相悟

  读《论语》至今六年,回味起来,最沁人心脾的是《论语》所蕴含的思想馨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待坐》: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思想有悖与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凡的理想源于生活、源于心灵的根本,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这种理想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论语》伴随我走过了六个春秋,无论我面临困难还是身处险境,无论我哭泣悲伤还是吟咏感叹。它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为我指引迷途,帮我改变人生轨迹:它就像是一叶轻舟,带我飘过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驶向诱人的港湾、神秘的小岛、未知的地方。蓦然回首,我与《论语》相识、相知、相悟,仿若“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的今世的相遇,我与它应该是两千年前注定的缘分吧!

  一句句警示哲理,一次次仔细咀嚼,汇成了浩瀚无垠的书海,畅游其间,采撷下多少?不多,但很有益,就像风尘仆仆的归人接受了家的洗礼,焕然一新。而我还会品味生活,研读《论语》,一点一滴,通透其灵魂,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


《论语》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论语》读后感 (菁华5篇)

  学*好需要养成三个好*惯——不懂就要问;勤奋;其次就是有一个能使自己努力,有带动性的座右铭。

  座右铭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座右铭可使人一生受益非浅,可使人终身奋发向上,我非常喜欢我的座右铭——学而时*之,不亦悦乎?学*而时常温*,不也快乐 么?孔子说的多好呀,不足十个字的反问句,却详细的说了要如何学*。

  实际上我的座右铭出自的书——《论语》里面还有很多的名言,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影响了千万人。举一个事实: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地 方就是孔子的故乡。

  让我们再次回到我的座右铭上,它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自从我读了《论语》,知道了这句话,使用它当我的座右铭后,我就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从而养成了良好 的复**惯,因此今年我的'成绩有所提高。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论语》中找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当你的座右铭。只要你用心去读,座右铭就会发出“神奇的力量”。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留给后人的一本珍贵的宝典。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教导我们,要经常复*一些旧知识。因为我们能在温*过程中领悟到一些新的东西,因此,温故而知新也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办法。

  子曰:“与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告诉我们,人如果没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是走不了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要重义轻利。若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

  《论语》是一坐知识的宝库,希望大家都来读,即受教育,又有所得。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

  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凡的人学*,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妈妈也表扬我大方。《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论语》教会我的做学问、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终身受用!这便是我读《论语》的宝贵收获。


《论语》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论语》 读后感 (菁华5篇)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颜回,但是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论语》后,我对颜回有了自己的看法。

  “孔子说:我不违背整天的词语,如蠢,以为他们撤退省,足以发回也不傻。”这是老孔子颜回的评价,可以概括为“颜回大智若愚。”颜回看起来笨,其实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渴望学*,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作为老师可以不分贫富,只要是通过虚心求学生活的人,他都收下。当颜回进学堂时,只要磕三下头便成了孔门弟子。一开始孔子教育并没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颜回,只是我们发现他上课进行学*最认真,但从不发表意见。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颜回发现后,中午放学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下午和早期学校。孔子觉得很奇怪:颜回,吃就吃这么快?于是,他派了几个人回家,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焉。

  原来,颜回家发展非常穷,所以我们住在城市贫民区,父母可以每天都要到自己田里去种地,只给颜回就是留下一锅菜汤。颜*到家后,就把菜汤倒到一个用竹子能够做的每个碗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他们赶紧重新回到教育学堂。

  孔子非常欣赏颜回,所以他说:“贤,惠也! 一筐菜,一瓢饮,在小巷里,人们不能担心,回来也不改变它的快乐。 贤者归也! “

  不仅如此,颜回恭恭敬敬地说。他对孔子太不仁慈,以至于他的美德闻名于世,孔子说他“在三月的时候良心发现” ,但是颜回没有照顾他的健康,英年早逝,孔子悲痛欲绝,他说: “唉!天空被哀悼!天空被哀悼! ”

  公爵曾问孔子:“有什么好学的弟子?”孔子说:可见日元多么重要回来孔子“有那些谁学颜回,不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的人现在也将死,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是个肯吃苦耐劳的人。他没有在现状中抱怨,而是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努力工作学*,修身养性,成为了得到大家相互尊重不同的人。我们在生活中也要通过这样。例如,这次考试考差了,不要灰心,不要抱怨,因为那都是需要我们可以自己的问题。我们国家应该根据分析错题,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成绩。这难道不是企业一样的道理吗?

  我们也可以学*颜回的另一个优点:尊敬师长。 老师面对这么大的班级,毫无怨言的把教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尊敬老师。 但我们不应该面对老师的恐慌,如果是这样,就不能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 颜回礼貌地指出孔子错了。 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吸收老师的知识,才能无愧于老师的辛勤付出。

  因此,我觉得学生颜回是个尊师重道,好学,大智若愚的人。他是我们可以学*的好榜样。

  说到国学经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意思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求,听到了仁义而不遵循实践,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我认为写得好。品德不修养,如何去服人,学问不加以进求,融会贯通,如何应用。我们中学生缺的不就是这些?孔子还指出,对于君子来说,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养也极为重要,要经得住困难的考验,“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看到贤德之人就向其学*;看到不好的就引以为鉴反省自己。

  孔子说:”君子关怀的是道德修养,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仁义,小人关心物质利益。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则怨天尤人。君子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小人则不断的走向沉沦。”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小人是指缺乏道德修养的人,而圣人则是指对道德理想圆满实现的人。

  列宁就是一个特别遵守公德的人。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_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在现实生活中,不讲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很多。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满嘴脏话;厕所里,清洁工特地在池边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时地往水池和便池丢烟头、纸屑,引起堵塞;电影院,银幕上醒目地放着“请勿吸烟”的提醒语,可仍有人吞云吐雾,照吸不误;候车室,有人对垃圾桶视而不见,仍随地吐痰,使地面龌蹉不堪……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无人,其实质是缺乏社会公德。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是不容这些不讲公德的行为长时间存在的。讲公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将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一个人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就要学会做人,学会自律,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天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方人生哲学的核心,它对人格的形成,道德观的实现,民族素质的提高显得更为重要,有利于大家共同建设美丽*!

  这学期开始,我们复*背诵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次我以本书中的人物为线索,再次和学生们一起梳理这本书。

  还记得暑假里,每每心情烦躁,便提笔书写《论语》。看着一个个字符从笔下流出,莫名地心安。对于我来说,这是继李子柒视频之后,又一部心灵“治愈系”作品。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是一种怎样自由洒脱的精神。是啊,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当然,也有可能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中定要把握好“学”和“思”。

  这时,我自然地想到了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背诵着这句话中,我想到了自己。我总是立志要每日写随笔,却总是虎头蛇尾,真是惭愧。以后,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也要像曾子说的那样每日反省,努力遇到更好的自己。我还要继续诵读《论语》,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仍可指引我们如何谦虚为人,如何做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办公室吧。在这个*40人的大家庭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作文大师……多向我们身边的榜样学*,慢慢地自己也会优秀起来。即使优秀如组长,遇到电脑上的事情也向年轻人询问,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更优秀的人。

  感谢《论语》,让我静以修身。未来可期,我们一起努力。

  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一份怀有天下的胸襟容纳了世间的一切疾苦。为了拯救苍生,你创立儒学,宣扬仁道。面对民众的不解,面对贵族的嘲笑,面对君王的冷淡,你依然带着你的门徒,周游列国,劝谏君王;到处碰壁碰到头破血流之后,你依然跌跌撞撞的向前走去,未曾放弃。你做了《论语》,为*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你以对天下百姓最大的怜悯,在心中雕塑起一尊最美丽最动人的天使,你的天使使命虽未雕塑完成,但已是人间绝美,一如断臂的维纳斯。

  ——赞孔子

  孔子曾说:“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绝对不会丢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头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乎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评:“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是因为有些失望的缘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量那个提倡“诚信为本”、

  “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在这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么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开学典礼,新生才知道这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这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

  “诚信是人生的支点,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抱诚信,拥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导下,让自己的人生变的更精彩!

  历史最能检验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国家的成就。中华千年文化,《论语》一书在长河之中洗尽铅华,焕发光彩,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灵魂之中。孔子,巨著的创作者更是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文化的传承者,开启着被时光尘封的大门,向子子孙孙铺展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读《论语》,是一种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静立碧水泮,独坐涧亭溪,体会《论语》之中字字的精华,感受文中令人渊思寂虑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孔子对于人生无疑是乐观的,人生在世,每一阶段都有自己应该懂得或者获得的东西,人生应该是在不断的前行中行进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岁,经历万千坎坷,仍旧对人生保持着一个乐观的态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恃宠不骄,兢兢业业。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论语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当今世界,也不见得有人对政治有这么高的见解,以“仁”治国,国家可得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一个成功的国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学*上,孔子强调,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在学*中,人们样样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只学不思,要么只思不学。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学*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测,自我充实。而不是在宿舍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会学*,一个善于学*的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的机会,向这些*凡却有着独特的优点的人学*,向别人学*,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而我们要学的精,就要学会学*身边人的优点。

  在孝道上,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是*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论语呼吁我们要遵崇孝道,敬爱父母。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离家远行,有的为了工作,有的为了学*,可是,我们始终要记得,在某个远方,有一根线在牵扯着我们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远,再旧,我们都要记得,百善孝为先,父母,永远不能远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论语》对我们的重要性,要讲孝道,重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将我们中华的美德传承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中华儿女。


《论语》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论语》阅读答案 (菁华5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并指出其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亦可)。

  评析(示例):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的*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论语( ) 不愠( )

  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赞成广交友,他说:________________;曾子强调交友要讲诚信,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填原文)

  5、“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对你的学*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lún yùn

  2、“悦”的古字,愉快。

  好的地方

  3、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意对即可)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只要围绕复*巩固学过的知识对自己学*帮助大来谈即可。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第23-24题:(5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23.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4.孔子通过*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则谈谈你的理解,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3.反复

  24.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题目:

  1.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

  ②由,诲女知之乎! ( )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按照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①举一反三是智慧的摇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与思考应有机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学用结合,乐趣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课文中的成语(至少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提示摘录出语段中的名言警句。

  ①谈求知态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学*方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谈修身做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说”通“悦”,愉快。

  ②“女”通“汝”,你。

  ③最后一个“知”通“智”,聪明。

  2.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学而*之,不亦乐乎。

  3.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4.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学而时*之。 温故而知新。

  ③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14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4分)


《论语》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高中选修论语教案范本5份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有关做人道德修养的格言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根据事前的充分准备,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朗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1.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n)不*乎

  终身行(xíng)之不 **之恶(è)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 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喟(kuì)然 从吾所好(ho)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论语》十则主要讲的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明确:《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试背全文。

  2.完成文后“思考与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实践。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动词,温*,复*。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享受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态度强调要谦虚,学*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教学简说: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二、文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汇报资料,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

  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交流感悟,强化体验,自省笃行(实践)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

  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