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4-04 06:05:54 教案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方法甚至可以说学*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第二题,编成练*,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预*,使学生了解阅读中预*的重要性,并学会预*的方法,了解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预*;

  2、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难点:学会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法。

  四、教具:教科书、预*题卷、投影、报纸(当天买的)

  五、教学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语文学*当中不懂得预*的方法,往往老师布置下预*的作业,总是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教学来说,不啻于是一个缺陷。因此,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预*,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明白自己学什么,怎样学。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来阅读、分析课文,将课文作为阅读、分析的对象,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六、教学具体过程及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创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气氛,用直接导入法,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目的及具体做法,以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二)、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1、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2、理解新闻定义要注意三点:

  新闻是对新*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注意三点:

  (1)新闻必须是新*发生和新*发现的事实。

  例如:美国总统竞选,总会抖搂几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云南发生了地震,2002年初仍载文报道详情。

  虽时过境迁,但仍有很强的报道价值。

  (2)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教育作用: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怡情作用:不包括低级趣味在内,那些对影视明星的私家事情不厌其烦地加以报道的所谓新闻,实在是把肉麻当有趣,我们所说的“情”指积极的乐观的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一件有价值的事件,还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报道,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者,爱好者对有价值的事件进行采集、处理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新闻传播途径公之于世的手段和过程。

  3、通讯社:

  *——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4、了解消息的知识:(结合“写作”第四单元进行教学)

  (1)消息的概念

  (2)消息一般有3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3、语言简明扼要

  (3)消息的写法:

  “倒金字塔”式:结果—过程(重要—次要—再次要)

  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

  (4)消息的结构:

  电头:可有可无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5)消息的表达方式:多用记叙手法,因此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的使用。

  (6)消息格结构部分具体内容及特点:见书P165—167页

  关于评论:

  1、概念

  2、阅读评论注意三点:

  (1)弄清它是针对什么事件或问题而发的;

  (2)要看评论对该事件或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3)注意评论是从哪些方面或通过怎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评论是新闻文体,但它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方法甚至可以说学*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第二题,编成练*,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3篇扩展阅读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3篇(扩展1)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3篇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涵,培养预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反复吟诵。

  2、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准备:

  1、《长江之歌》的音乐磁带。 2、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3、课文录音及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长江吗?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上船只往来,一片繁忙,极目远眺,令人神清气爽,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激情和豪迈。《长江之歌》将把你带到大江边,让你感受到她的雄浑气魄,得到心灵的震撼。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出示歌的解释:A、唱歌。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来颂扬。(选择后解释题目的意思)

  (3)介绍并听歌曲: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是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好,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范读课文

  1、听完后学生评议,明确标准:(1)正确、流利、有感情。(2)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

  三、初读课文

  1、自读生字、生词、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哺bǔ 涤dí 埃āi 灌ɡuàn 溉ɡài

  (2)词语:灌溉 哺育 尘埃 荡涤 气概 春潮

  (3)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

  (4)课文,指名读并评议。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读,找出中心句,用标出,并圈出关键词。(赞美、依恋)

  2、、讨论交流: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指导朗读中心句。

  4、质疑:(1)如果诗歌仅有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如何?(2)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来赞颂长江,那么诗人谈了长江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回去后翻阅有关长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五、识记字型,指导书写。

  1、乳:左右基本等宽。 灌、溉:写得要紧凑。

  2、学生练字,老师指导。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查阅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写本课词语。

  2、判断:(1)涤就是洗。( ) (2)乳的部首是 ( )

  (3)尘埃的拼音是chénɡ āi( ) (4)哺的声母是L( )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名朗读。

  (3)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思考:①你指谁?为什么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显得亲切)

  ②发源地、入海口分别是哪儿?(发源于唐古拉山,入海口是东海)

  ③哪些词语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4)指导朗读:你觉得该如何把这段读好?(指名学生练*后范读)

  (5)小结:长江如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3、细读第二段

  (1)听第二段的录音,你会围绕中心句提问吗?(在这一段中,哪些词句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2)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长江养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今天,长江依然以它博大的胸怀与祖国一齐走向未来。

  三、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

  2、播放《长江之歌》,学生学唱。

  四、了解诗的特点:

  1、压韵、整齐、精练。 2、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

  五、课堂作业:

  阅读训练《长江之歌》课内部分。 练*背诵课文。

  板书:

  1、长江之歌、

  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无穷的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赞美、依恋)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抄写第一节诗句。

  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品: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长江”有哪些了解?1984年,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摄制组向全国征集主题音乐歌词,当时的东北青年胡宏伟创作的歌词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后被选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歌《长江之歌》。想先听一听这首歌吗?歌曲渲染。听完后你有哪些感受?

  二、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自读——指名读———听录音读

  三、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学*诗歌

  1.读一读,你都读懂了什么?(长江从雪山走来 向东海奔去 哺育各族儿女 挽起高山大海)

  2.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它在讲什么?

  3.恰当地补充课外资料:结合地图长江大发源地帮助学生理解从雪山走来,补充注入东海帮助学生理解向东海奔去,补充长江所流经的8个省自治区来体会哺育各族儿女等。

  4.通过这些了解,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长江的伟大)

  5.有感情地读一读前4句。

  6.作者在描写长江时,是用则那样的手法来写的?(拟人)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7.作者有怎样的感受?(齐读后两句)

  8.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都以各种方式来赞美长江。你们学过哪些赞美长江的诗,读一读。(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第一大河,我国还有一条母亲河就是黄河。你了解它吗?课

  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继续查阅一些信息更加深入地了解长江黄河,也可以像诗人那样写一首小诗来赞美长江、黄河。

《长江之歌》音乐教案3

  教学目标:

  1.训练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把每一个句子都读连贯,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音量的变化。

  重点难点:

  1.本诗的朗读要求以“正确、清楚”为重点、为基础,音量变化为辅。

  2.应重视朗读中的领读示范作用,帮助、鼓励朗读水*低的.学生大胆朗读,达到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的母亲河吗?同学回答(略)

  2.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到过或是在电视上见过呢?同学回答(略)

  3.教师作总结引出新课: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4.第一句中:“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

  备知识点: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东雪山。河流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流域面积达180万*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二、检查预*情况(字词)(幻灯片)

  三、由教师范读来训练学生“正确、清楚”的朗读能力。

  1.教师范读前四句,请同学说说老师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2.教师总结如何朗读,然后让学生全班齐读前四句,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

  3.运用齐读,散读等朗读全文。

  四、听录音朗读

  1.先听录音,然后跟读。

  2.对比同学们自己所读的语气语调,请同学们作一些评价。

  3.以个别、分组、全班的形式来朗读。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解释

  2.练*册P1

  3.朗读课文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3篇(扩展2)

——《百万英镑》心得体会3篇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以幽默和讽刺的创作风格为主。他的许多短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社会上种种不*等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尤其是他笔下的《百万英镑》是极具讽刺性的一个故事,它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篇故事讲了主人公从连阴沟里的.梨都要捡来吃到吃、穿、住、行都很讲究;从身无分文到腰缠万贯;从没有人注意到的小老鼠到全国闻名的明星……这一切一切的巨变,居然自我的劳动所得,而全靠有钱人的一个赌局,一个莫名其妙的巧合。仅仅因为他的长相看起来很老实、聪明,并且又是一个乡下的穷光蛋,被两位伦敦大阔佬看中,当成了他们的打赌工具。

  赌局是给他一张百万英镑的巨额钞票,如果他能在一个月里面不把这张钞票用掉,并能过得很好,就给他一份职务。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凭这张巨款和人们的势利,从仅有这一张巨额钞票(还是别人借他的)到有自我的一百万元银行存折。这张巨额钞票带给他体面的生活、美丽的姑娘和周围人的尊重,这是他多年辛勤劳动都无法得到的。

  这篇故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个社会中,人们的势利与不公*,仅仅就因为这一张巨额钞票,就把一个穷光蛋当成百万富翁那样对待,而假如主人公换一套破旧的衣服再去街上走,买东西,就很容易受到侮辱。我可不能像那些人一样只认得钱。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以幽默和讽刺的创作风格为主。他的许多短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社会上种种不*等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尤其是他笔下的《百万英镑》是极具讽刺性的一个故事,它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篇故事讲了主人公从连阴沟里的梨都要捡来吃到吃、穿、住、行都很讲究;从身无分文到腰缠万贯;从没有人注意到的小老鼠到全国闻名的明星……这一切一切的巨变,居然自我的劳动所得,而全靠有钱人的一个赌局,一个莫名其妙的巧合。仅仅因为他的长相看起来很老实、聪明,并且又是一个乡下的穷光蛋,被两位伦敦大阔佬看中,当成了他们的打赌工具。赌局是给他一张百万英镑的巨额钞票,如果他能在一个月里面不把这张钞票用掉,并能过得很好,就给他一份职务。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凭这张巨款和人们的势利,从仅有这一张巨额钞票(还是别人借他的)到有自我的一百万元银行存折。这张巨额钞票带给他体面的生活、美丽的姑娘和周围人的尊重,这是他多年辛勤劳动都无法得到的。

  这篇故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个社会中,人们的势利与不公*,仅仅就因为这一张巨额钞票,就把一个穷光蛋当成百万富翁那样对待,而假如主人公换一套破旧的衣服再去街上走,买东西,就很容易受到侮辱。我可不能像那些人一样只认得钱。

  暑假课余时间看了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文章讽刺了“钱就是一切”“钱就是一切”的观点,我饶有兴趣的看了下去,因为小说不仅幽默而且写实,内容也相当精彩。

  《百万英镑》讲的是一个贫穷诚实的人,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收到了一对兄弟的来信,信中给了他一百万英镑。原来,兄弟俩打赌,如果一个贫穷而诚实的人从天上掉下来一百万英镑,他会怎么样。哥哥觉得自己会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钱是自己的,会被别人怀疑。连银行都不让他存钱。弟弟认为他会过得很好,所以他们借给这个可怜的人一张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出国了三十天。没想到,在这一段时间里,人们拼命地去拉拢这个突然暴富的稀有富翁,吃白食,买衣服,留宿,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直到凌驾于公爵之上!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一个贤妻良母和3万英镑的银行利息,最后还得到了两兄弟的一份好工作。过着非常非常幸福的生活。

  看完这本小说,我觉得人们之所以讨好他,是因为当时的人太看重钱了。钱不是万能的。它买不到时间、快乐和知识。我英语不好,但是钱不能提高我的成绩。在知识的大门之前,金钱是打不开的。只有努力学*,努力工作,才能获得知识!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3篇(扩展3)

——《认识人民币》大班数学教案3篇

  活动目标:

  1.感知,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元,角,分。

  2.知道人民币上有我国的'国微,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要爱护人民币。

  3.通过游戏"买文具",初步学*"钱币"的换算。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值。

  活动准备:

  1.相关课件,各种面值纸币和硬币若干

  2.学具: 每组一盒人民币,内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货架及货物,人手一份买文具的作业单。

  教法:提问法观察指导法,组织游戏法,操作法学法:观察法,探究法,体验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

  (1)、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它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叫什么?"(钱、钞票)"我们熟称的钱,也可以称为人民币,它分为纸钞和硬币。""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观察人民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知道上面有国微)幼儿依次认识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3)、幼儿一起辨认人民币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们的意思。

  2、了解等量关系:

  (1)、教师告诉幼儿元、角、分的等量关系。

  (2)、幼儿按老师的出题,选出对应的钱币:

  --"一元等于几角?"二、游戏"买文具"。

  "今天我们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请小朋友注意观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儿逛文具超市。

  (2)幼儿用完整地语句讲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们要来买文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需要多少钱?"先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价格.了解小数点前面数字和后面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儿操作。

  三、小组活动。

  "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买文具的作业单,我们也来做一次小顾客,也来买文具,买的时候请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面值,然后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教师小结,今天你们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用钱购买物品,今后不要乱花钱,要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

  四、活动评价。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评价

  五、活动延伸: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务,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和父母一同去逛商场,超市等地方详细看一看大人如何购物,如何使用人民币,也可以自己去购买,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也很清晰,环节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实物来演示,因此整堂课下来气氛都很好。但是,在介绍单位的时候,小朋友还是没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慢慢的去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单位的。

  活动目标:

  1.感知,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元,角,分。

  2.知道人民币上有我国的国微,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要爱护人民币。

  3.通过游戏"买文具",初步学*"钱币"的换算。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值。

  活动准备:

  1.相关课件,各种面值纸币和硬币若干

  2.学具: 每组一盒人民币,内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货架及货物,人手一份买文具的作业单。

  教法:提问法观察指导法,组织游戏法,操作法学法:观察法,探究法,体验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

  (1)、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它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叫什么?"(钱、钞票)"我们熟称的钱,也可以称为人民币,它分为纸钞和硬币。""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观察人民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知道上面有国微)幼儿依次认识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3)、幼儿一起辨认人民币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们的意思。

  2、了解等量关系:

  (1)、教师告诉幼儿元、角、分的等量关系。

  (2)、幼儿按老师的出题,选出对应的钱币:

  --"一元等于几角?"二、游戏"买文具"。

  "今天我们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请小朋友注意观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儿逛文具超市。

  (2)幼儿用完整地语句讲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们要来买文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需要多少钱?"先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价格.了解小数点前面数字和后面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儿操作。

  三、小组活动。

  "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买文具的作业单,我们也来做一次小顾客,也来买文具,买的时候请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面值,然后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教师小结,今天你们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用钱购买物品,今后不要乱花钱,要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

  四、活动评价。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评价

  五、活动延伸: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务,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和父母一同去逛商场,超市等地方详细看一看大人如何购物,如何使用人民币,也可以自己去购买,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也很清晰,环节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实物来演示,因此整堂课下来气氛都很好。但是,在介绍单位的时候,小朋友还是没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慢慢的去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单位的。

  集中活动一:数学:钱币换算

  活动目标:

  1、认识面值10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3、能在游戏中进行10元以内钱币的换算。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人民币(1元、2元、5元纸币及1元硬币)若干,铅笔若干、记录单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呢?""你怎么知道是x元钱呢?"(通过观察钱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仔细看看这些钱上都有印有什么?你们知道这些钱共同的名称吗?"(人民币。)

  二、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可我只有一张5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取出钱币卡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6、教师用大统计表和幼儿一起统计5元钱用了几种方法换零钱。

  三、练*

  1、教师出示一张10元人民币,让幼儿利用人民币卡片探究不同的换算方法,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

  2、幼儿汇报自己的记录结果。

  3、老师和幼儿一起统计10元钱有几种换零钱方法。记录在大统计表中。

  活动二:数学:购物计划

  活动目标:

  1、能遵守秩序,有礼貌地与人交往,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2、了解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运用10以内加减法进行游戏。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统计了10元钱的换算方法,现在请小朋友按自己的记录单进行取钱,凑成10元钱。

  2、幼儿互相帮忙查看,看看取的钱是否凑成10元。

  二、购物

  1、交代购物要求。告诉幼儿每样文具的价格,买的物品总价格不能超过手里的总钱数,事先安排好收银员,购物后到收银处交款。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3、换角色继续游戏。

  三、记帐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单。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3篇(扩展4)

——大班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菁华3篇)

  一、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清晰地识别小面值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借助儿歌视频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②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好*惯。

  ③通过课上及时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会进行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听一首儿歌,儿歌中提到一个单位,大家试着把它做找出来。除了它,还有哪些人民币的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听说猪猪文具店有“豪礼”相送,我们一起去瞧瞧!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钱是我们国家目前正在流通的小面值人民币,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师:请同学们从1号学具袋里拿出所有不同的小面值人民币,互相说一说,认一认。遇到不认识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周围的同学,然后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师: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民币了吗?老师要让大家认一认。(师快速出示人民币。)

  师:(出示一张破损的人民币)这张人民币怎么了?破损的人民币不美观,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因为爱护人民币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师:这些人民币大家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对人民币的了解,把这些人民币有规律地分分类,老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摆一摆吧!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摆?

  第1组:我们分成硬币和纸币。

  第2组:我们是按单位分的。把几元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几分的放在一起。

  第3组:把数字是1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2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5的放在一起。

  2.人民币的互换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整钱来换零钱,老师这有1个2角,能换几个1角?

  师:我拿1个5角能换几个1角?

  师:1元呢?1元可以换几个1角,谁知道?(指名回答。)

  师:大家同意吗?我们说1元=10角(板书),试着说一说,大家齐说1元=10角。那反过来呢?几个1角可以换成1元?

  师:我们知道了1元=10角,有谁知道1角可以换多少分呢?(学生思考后汇报)板书:1角=10分。

  3.练*。

  师:老师这有几道练*题,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钱换成零钱?

  (1)1张1元能换()个2角。

  师:大家同意吗?你是怎样想的?

  (2)1张1元能换()个5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1张5角能换()张1角和()张2角。

  师:先想好怎么换?再拿出你的2号学具袋,用里面的1角和2角把你的想法摆一摆,最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换的?

  (师巡视,生活动。)

  六、巩固练*,拓展延伸

  1.我会填。

  2.我会选。

  3.我会分。

  4.生活购物——买文具,学生说说自己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可以小组间互相说一说并展示。

  七、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生互助)

  3.你对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参加刮一刮活动,巩固本课知识。

  八、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55页1.3.4题。

  2.到超市去买一件文具,学*使用人民币。

  一、教学内容:

  教材P19例1课堂活动1练*一1、4

  二、教学目的:

  1、提问学生认识人民币吗。

  2、通过购物的情景图说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需求。

  3、让生明确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及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四、教具准备:

  面值不等的人民币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情景图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生交流,汇报)

  师:现在人民的生活水*提高了,商场里的商品应有尽有,购买东西的人也很多,我们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知道人民币有那些吗?根据生答,师板:元、角、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请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手中的人民币面值)

  生交流

  师:你们知道20元、50元、100元背面的图案,防伪标志吗?

  (生小组交流)

  师小结:20元背面的图案是山水图,他的防伪标志是荷花。

  :50元背面的图案是黄河口,他的防伪标志是工人叔叔。

  :100元背面的图案是山,它的防伪标志是*头像。(生观察)

  师:你还认识哪些人民币?请你告诉小组的同学。(生交流,汇报)

  时:还有新版的10元、50元、100元、纸币1分、2分、5分、硬币1角。

  (三)练*

  1、课堂活动1

  师:图中所表示的是兰兰,方方,源源,丁丁为希望小学捐的钱,请同学们数一数,他们各自捐了多少,然后填出来。X|k|B|1.c|O|m

  (生完成,订正)

  2、练*二1

  师:同学们在购物要付的钱下面画O

  3、练*二4课后调查

  (师出示硬币1分)

  师:他的面值是多少呢?(1分)10个1分是多少?(10分)

  你知道10分与1角谁多谁少?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同桌讨论,汇报)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0——6页“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在模拟购物过程当中,通过认币、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学会使用人民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的主体意识。

  3、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在购物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感受灵活思维和合作成功的快乐,

  学生分析:

  人民币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一年级儿童年龄小,亲自购物机会少,对怎样使用人民币购物没有经验。因此,本节课重点放在学生体验怎样使用人民币上。

  教材分析:

  “”是苏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内容,共3课时,本节“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为起始课。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1角、1分、2角、2分、5角、5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分析,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依据这一理念,结合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有的基础,对教材的呈现可做如下调整:把1元、1角、1分、和5角、2分的认识融合在一起,以购物活动为主线,寓教学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路:

  这节课整体构思为三个主要环节。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其次,安排学生集体购物,多次安排取币、付币,学生体会到付币方案的多样化,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逐步把数学的问题生活化,抽象出1元=10角,并类推出1角=10分元。最后,组织“小小商店”购物活动,通过由易到难的三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此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盒(内装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各种商品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整体感知人民币

  1、(电脑播放小朋友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然后定格在文文和售货员付钱找钱的画面上)

  文文:阿姨,我买一只机器猫,请问需要多少钱?(电脑演示)

  阿姨:小朋友,机器猫的价钱是20元。

  文文:阿姨,给。(给2元)

  阿姨:小朋友,这只机器猫要20元钱呢!这是20元吗?

  文文:唔……

  阿姨:小朋友,你买东西必须先。

  2、师:我们一起来。(板书课题)比一比,看谁学得好,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文文。

  「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这样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分一分。

  1、瞧,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有这么多样式呢!(电脑出示所有人民币)你能给他们分一分类吗?

  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人民币,请学生给人民币分类,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把硬币分为一类,纸币分为一类。把分币分一类,角币分一类,元币分一类。

  对策:金属制成的钱币叫硬币,按照这种分法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单位纸制的钱币叫纸币。有元、角、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2、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硬币、纸币、元、角、分。

  3、请小朋友看一看你认识哪些人民币?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的认出它们?然后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学生活动)

  4、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介绍自己是怎么识别的?(他们介绍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看,并相应的拿一拿。)

  5、师生评价。教师进行小结:刚才几位小朋友介绍的非常清楚,其他小朋友表现的也非常好,拿的很准确。人民币是我们生活离不开的好朋友,所以大家应该爱护它,不要随意折叠,更不要涂抹和撕毁。你能做到吗?

  「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学*,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找一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1元、1角、1分钱的人民币。玩具手表的价钱是1元,我们来看看,文文是怎样付钱的?

  (电脑演示文文付十张1角的情景及下面的讨论)

  文文:这么付可以吗?

  阿姨:可以啊,1元就是10角呀!

  2、我们也来数出十个1角!使学生明白十个1角是10角?10角就是1元呢?再让他们拿出一张1元和10角比一比,谁多?谁少?

  3、学生总结:1角等于10分。(教师板书:1角=10分)

  「这里,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进度的方法,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及学生的拿、数、想、比等手段,饶有趣味地得出了1元=10角,1角=10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3篇(扩展5)

——大班数学人民币的换算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进行交流,了解1角、2角、5角、1元人民币的一般特征。

  2、引导幼儿了解"1元=10角"的人民币兑换关系,并能够在游戏中运用,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活动准备:

  和幼儿一起收集1角、2角、5角、1元人民币若干,标明价格(1角~5角)的玩具9篮,游戏币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人民币并进行交流,发现不同面额人民币的特征。

  A、先来看看1元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小结幼儿的回答,介绍一下1元纸币上的风景图案是"杭州西湖";1元的硬币是银白色的,有牡丹花或菊花图案。)

  B、再来看看5角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小结幼儿的回答,介绍一下5角纸币上的人物图案是"侗族和苗族的阿姨";5角的硬币是黄色的,有梅花图案。)

  C、再来看看2角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小结幼儿的回答,介绍一下2角纸币上的人物图案是"彝族和朝*的阿姨";2角的没有硬币。)

  D、 最后看看1角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小结幼儿的回答,介绍一下1角纸币上的人物图案是"高山族和汉族的叔叔";1角的硬币也是银白色的,比1元的小些、轻些,上面有水仙花或菊花图案。)2、引导幼儿了解人民币的兑换关系。教师提问,幼儿根据问题操作游戏币,说说操作的结果:

  A、如果用1角的去换2角的,怎么换呢?(2角=2个1角)B、如果用1角、2角的去换5角的,可以怎么换?

  C、小朋友知道1元等于多少角呢?(1元=10角)D、如果用1角、2角、5角的去换1元的,可以怎么换呢?(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进行兑换练*,幼儿说出一种方法,老师就请全班小朋友都来操作练*一下)3、做买卖玩具的游戏,引导幼儿运用人民币兑换的知识。

  A、指定9个小朋友当"售货员",就在每个小组卖玩具;其他幼儿当"顾客",先把椅子搬到墙边,再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

  B、老师鼓励幼儿去买价格不同的玩具,并提醒幼儿付钱时要算一算帐。

  C、在游戏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巡视,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兑换知识。

  4、 游戏结束,小结游戏的情况。

  A、先请个别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

  B、老师小结游戏的情况,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C、结束语:今天我们做了买玩具的游戏,以后小朋友和家长去买东西的时候,就要动动脑筋算算帐了。我们学到的知识要会运用才是真的学会了。

  点评:

  1.人民币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品,幼儿对它比较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有了独自购物的机会,应该了解一些人民币简单的兑换知识;因此选择这个内容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2.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民币上的图案,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字,丰富了幼儿关于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教师注意让幼儿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而不是直接讲解灌输,调动了幼儿学*的主动性。

  3.采用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了解人民币的兑换关系,并让每个幼儿亲自去操作游戏币,这样既能够让幼儿印象深刻,又便于教师观察了解幼儿是否真正掌握了人民币的兑换关系。

  4.教师设计的"买卖玩具"小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练*人民币兑换的情境和机会,能够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也很清晰,环节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实物来演示,因此整堂课下来气氛都很好。但是,在介绍单位的时候,小朋友还是没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慢慢的去引导他们正确运用单位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进行交流,了解1角、2角、5角、1元人民币的一般特征。

  2、引导幼儿了解"1元=10角"的人民币兑换关系,并能够在游戏中运用,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活动准备:

  和幼儿一起收集1角、2角、5角、1元人民币若干,标明价格(1角~5角)的玩具9篮,游戏币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人民币并进行交流,发现不同面额人民币的特征。

  A、先来看看1元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小结幼儿的回答,介绍一下1元纸币上的风景图案是"杭州西湖";1元的硬币是银白色的,有牡丹花或菊花图案。)

  B、再来看看5角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小结幼儿的回答,介绍一下5角纸币上的人物图案是"侗族和苗族的阿姨";5角的硬币是黄色的,有梅花图案。)

  C、再来看看2角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小结幼儿的回答,介绍一下2角纸币上的人物图案是"彝族和朝*的阿姨";2角的没有硬币。)

  D、 最后看看1角的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小结幼儿的回答,介绍一下1角纸币上的人物图案是"高山族和汉族的叔叔";1角的硬币也是银白色的,比1元的小些、轻些,上面有水仙花或菊花图案。)2、引导幼儿了解人民币的兑换关系。教师提问,幼儿根据问题操作游戏币,说说操作的结果:

  A、如果用1角的去换2角的,怎么换呢?(2角=2个1角)B、如果用1角、2角的去换5角的,可以怎么换?

  C、小朋友知道1元等于多少角呢?(1元=10角)D、如果用1角、2角、5角的去换1元的,可以怎么换呢?(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进行兑换练*,幼儿说出一种方法,老师就请全班小朋友都来操作练*一下)3、做买卖玩具的游戏,引导幼儿运用人民币兑换的知识。

  A、指定9个小朋友当"售货员",就在每个小组卖玩具;其他幼儿当"顾客",先把椅子搬到墙边,再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

  B、老师鼓励幼儿去买价格不同的玩具,并提醒幼儿付钱时要算一算帐。

  C、在游戏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巡视,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兑换知识。

  4、 游戏结束,小结游戏的情况。

  A、先请个别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

  B、老师小结游戏的情况,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C、结束语:今天我们做了买玩具的游戏,以后小朋友和家长去买东西的时候,就要动动脑筋算算帐了。我们学到的知识要会运用才是真的学会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