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4-29 09:25:52 教学反思,数学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2

  《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容积,为学*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 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迁移类推等手段去获得知识,让 学生在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中,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数学的乐趣。本课时的教学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从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菁选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与容积(教材41—4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1、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其中蕴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通过今天的学*你就会明白。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激兴设疑。激发了学生学*本节课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有大小。

  师: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纸箱,教师边说边从纸箱中拿出2个量杯、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等物品。)

  生1:一个大纸箱和一个小纸箱,三个玻璃杯。

  生2:一个红薯和一个土豆。

  师:你认为纸箱和量杯哪一个比较大?

  生:纸箱大,量杯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呢?(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物体,并指出谁大谁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师:你们说红薯和土豆比,谁大?

  生1:红薯大。

  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谁说得对呢?你们能想出办法让大家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

  (1)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

  (2)指名说。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量杯里,哪个水杯水涨得高,哪个就大,好,老师现在就来给大家演示一次。

  师: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红薯和土豆哪个大,应该在两个相同的量杯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请大家在下面注意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把红薯和土豆分别放到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量杯里。)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里的水升得少。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会占一定的位置,水并没有增加。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师: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

  生2:冰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

  4、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故事中的乌鸦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乌鸦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三、巩固应用。

  (出示课件)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教师验证。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课后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体积和容积),课本41-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有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相同的量杯、大小不同的瓶子、水、土豆、红薯、水杯、量杯(放入百宝箱以备用)。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很多客人,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能把更棒的自己展现给他们,好吗?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了,请看!

  (媒体播放乌鸦喝水视频)

  1、你知道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吗?谁来说说。(引导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2、那么往瓶子里放石子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其实我们身边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你们看,黑板占据一定的空间,小小的黑板檫也占有一定的空间,黑板占据的空间大一些,黑板檫占据的空间小一些。

  3、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所占有占空间大些,那些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小些?(引导说明有的物体占的空间大,有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4、同学们说的这些物体很容易比较出谁所占有的空间大,老师带来的这两样物体单凭眼睛看是很难分辨谁所占有的空间大。

  二、教学新授

  活动一:【认识体积】

  1、师出示红薯和土豆,你来猜一猜吧?

  (学生大胆猜测,意见不一)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证明你的猜测呢?讲台上摆好量杯若干、水若干不同形状的容器若干盛水器皿一个。(时钟倒计时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验证方法的合理性。生做实验说明实验结果和结论。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土豆所占的空间比红薯大一些,土豆和红薯各自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它们的体积,那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点明体积的概念,(黑板出示),点明本节课所学内容之一——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2、

  大家看一看身边的同学有体积吗?你身边同学的体积指的是什么?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

  3、笑笑和淘气用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分别搭出两个不同的长方体,谁搭的体积大呢?

  课件出示:课本42页淘气和笑笑摆立方体情境图,比较谁的体积大?你是怎么

  比较出来的?

  笑笑搭的长方体所占的空间大,所以笑笑搭的长方体体积大。

  4、有些物体用数数的办法是不能比较出体积大小的,大家看---课件出示:课本42页淘气玩橡皮泥由长方体捏成球,体积变了吗?为什么?师总结:物体的体积和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状无关。

  现在同学们认识物体的体积,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带了一些事物图片。

  活动二:【认识容积】

  1、师出示课件(冰箱、茶叶盒、土豆----)同学们分一分,那些能装东西,那些不能装物体?明确:能装其他东西的物品叫做容器。即时练*: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

  2、师:同学们看这两个容器,谁装的水多一些呢?(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你有什么好办法比一比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组内交流并汇报)师生验证方法的合理性。生做实验说明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容器装的水比另一容器多一些。这两个容器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那么什么叫容器的容积呢?(点明本节课学*的第二个概念:容积)

  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3、出示课件装有半杯水的烧杯,提问:这杯水的体积就是烧杯的容积吗?

  (讨论理解“所能容纳”的真正含义)

  4、随机:装有铅笔的笔筒,把它装满铅笔,那么,铅笔的体积就是笔筒的容积吗?

  (有空隙,没有完全装满)

  5、课件出示:通过冰箱以及装有东西的冰箱来区别体积和容积。(体会同一个容器的体积一定比容积大)强调为什么?

  6、课件出示:两箱装有实验器材的箱子,通过箱子的厚薄,体会容积的大小(同一个容器的体积相等,容积不一定相等)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那么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四、巩固练*

  1、判断题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游泳池注入半池水,水的体积就是游泳池的容积。()

  (3).两个体积一样大的盒子,它们的容积一样大。()

  (4).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汽油的体积就是油箱的容积。()

  2、选择题

  (1)盛满一杯牛奶,()的体积就是()的容积。

  ①杯子

  ②牛奶

  (2)装满沙子的沙坑,()的体积就是()的容积。

  ①沙子

  ②沙坑

  (3)做一个长方体油桶,需要多少铁皮,是求长方体的()。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4)求一个长方体木块占空间的大小,是求长方体的()。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5)求一个油桶能装油多少升,是求油桶的()。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6)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从正中挖去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体积()。

  ①不变

  ②变大

  ③变小

  3、课本42页练一练的第三题:小红和小明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3杯,小红倒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4、搭积木:用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分别按要求搭一搭:

  (1)搭出的两个物体,使他们的体积一样大;

  (2)搭出的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物体的2倍;

  5、数学日记

  笑笑的一天(填一填)

  星期天,我找了一些铁丝,做了一个长方体的铁丝笼子并在它的外面贴上彩纸,妈妈问我用了多少铁丝,我得求这个长方体的();妈妈又问我用了多少彩纸,我得求这个长方体的()。真是一个漂亮的笼子!它有多大啊?我得求求它的(),可()我不会算呀,没有关系,我自学一下书本上的内容。这么漂亮的笼子,我用它来装我淘回来的小饰物,能装多少呢?我得算一算它的()。哇!一个小小的笼子竟能装这么多东西,真不错!

  五、全课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谈收获

  六、写数学日记。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中比较体积大小的多种方法,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基础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重要铺垫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教学准备:

  量杯、红薯、土豆、一个水壶、一个保温杯、一个塑料水杯、一个大的长方体盒子、一块香皂、苹果、橡皮泥、用小正方体拼插的形体等。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断)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

  师: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喝到水?

  师: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生:水占的空间,石子也占空间,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间把水挤压上去了。

  (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片与本节课所学有共通之处,用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操作活动、感悟概念

  活动一:体积的认识

  师:(教师出示一个粉笔盒)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

  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

  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

  生:体积。

  师:(教师出示实物)水杯的体积呢?铅笔盒的体积呢?苹果的体积呢?

  生:水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水杯的体积。……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聊天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出“体积”的内涵,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轻松,学生活泼,一个和谐、*等、民主的气氛悄然形成。

  活动二:比较体积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较体积差距大的物体。

  师:(教师端出装有保温杯、塑料水杯、一个长方形较大的空盒、香皂、苹果的一个托盘)比一比这些物体的体积。

  生1:苹果比保温杯的体积大。

  生2:在这些物体中,长方形盒子的体积是最大的,香皂的体积最小。

  师:这么快就计较出来了,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来的呗!

  师:体积差距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板书:看)

  2、比较体积相*的物体。

  师:(教师拿出一个土豆和红薯)说一说谁的体积大?学生说法不一。

  师:看不出来,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称一称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长方形的空盒子比苹果轻,但长方形空盒子的体积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学生1掂一掂,感到苹果比长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显看出是盒子的体积大。)我错了。看来,物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生3:在杯子里放满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红薯,看看哪个量杯溢出的水多,哪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师:是受了乌鸦喝水的启发吧。

  生4:给2个容器倒同样多的水,把土豆、红薯放进水里,比哪个水上升的多。

  师:你们想用谁的方法?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做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两个容器倒的水一样多。

  生2:放物体要轻轻地放,防止水溅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读数时,要*视。……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工具:两个量杯、一桶粉红色的水、一个土豆、一个红薯等。小组分工合作,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师:为什么看谁的水上升的多,谁的容积大?

  生:水上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2个不规则的物体,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测量。

  师: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它们的体积。看来测量也是一个好办法呀。(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在用排水法测量土豆和红薯的实验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学生决定的。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感受体积差距较小的不规则物体,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体积的大小,为后续为今后学*不规则物体体积埋下伏笔。

  3、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1)师:同桌比较手中由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形体体积的大小。(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以及不规则的形体)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们的两个形体的体积差别较大,直接看就比出来了。

  生2:我们采用数小方块的个数,哪个个数多哪个体积就大。

  生3:(举起两个长方体)我们也是数的,但不是一个一个数的,而是先看看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共有几层,相乘得出来的。

  师:数的好,数的有策略。(板书:数)

  设计意图:认识到规则的几何形体,可以利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体积大小。学生不同策略体现,渗透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手中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感受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3)师: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导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得出不同物体集体大小比较的不同策略。希望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

  活动三:容积的认识

  1、明确容器的概念。

  师:(教师指一指桌上的托盘)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容器吗?

  生:水杯、保温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师:你身边还有容器吗?

  生:教室是一个容器。……

  师:这些都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它们都是容器。

  2、明确容积的概念。

  师:(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水杯和一个保温杯。)大家猜猜哪个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温杯的体积大,所以保温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内部空间大,容纳的水才会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师: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呀?谁有好办法?

  生:给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来。

  学生演示:给塑料杯倒满了水,把水倒到保温杯里,水溢出来。

  生1:老师!塑料杯的容积比保温杯的容积大。

  生2:两个杯子的容积不一样,塑料杯的容积大,保温杯的容积小。

  生3: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能说明它的容积就大。

  师:什么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呢?

  生:保温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的体积就是塑料杯的容积。

  师:什么是茶叶罐的容积呢?氧气罐的容积呢?

  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教师板书)

  师: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只能是水吗?如果不是,举例说一说。

  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纳”就是“最多能容纳”,再多一点就冒出来了。

  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和谈话法,让学生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都是有体积的,知道什么是容积并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丰富学生对于体积实际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3、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的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的大小;有的物体有容积,有的物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

  师:这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生:体积与容积。(教师板书课题)

  三、练*巩固、应用拓展

  1、玩一玩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泥,任意捏成一个形状,然后再捏成球体。前后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物体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以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2、“练一练”第2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用相同数量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搭一搭,增强实际体验。

  3、“练一练”第5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学生先观察,然后计算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然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又为后面学*计算长方体体积做了铺垫。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5

  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掌握了*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看,这部分内容从*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说课稿(五)份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几方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展开图以及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它也是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常用体积(容积)单位的基础,由此可见,学好本课知识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通过此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例7及随后的“试一试”教学容积的意义。教材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中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直观揭示了容积的概念。“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逐步感受玻璃杯的容积。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操作、交流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在学*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桃、荔枝、苹果等),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对于体积和容积这样抽象的概念,精心设计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与图形有关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比较几种水果以及水杯中的水所占空间的大小。再如:例7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如:例6中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及意图,让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留下了体积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体积(容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的价值。如:“练一练”及“练*五”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致,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又能为学*体积作一个铺垫。

  (二)实际操作,感知体积。

  教学例6,按三个层次逐步进行操作。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进行推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合作学*,探究容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够自学一些描述性的知识了,加之学生有了体积意义的认知,例7则采取了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最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效果,从中理解容积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学生找出有体积(容积)的物体,巩固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也使得课堂总结更显活泼更加生动。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2

  “体积和容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的起始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关于概念的教学。本节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辨别,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教材中割裂开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教材中牵引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为了突出教材的设计目的,我改变了教材安排,只用一个情境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错觉和表述含混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达到理解概念,对比差异,把握内涵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有长度、面积的相关知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在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但是,教材把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课中,而且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三 、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验、概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关系,其中理解两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惯,成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情感目标。

  四、 教法和学法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镜子,教师透过这面镜子,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方法的*得。

  本课中,我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况,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所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自主学*的方法,达到能够自学的目的。

  五、 教学环节设计

  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节课中,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两个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在对两者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充分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达到在学*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目的。

  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即“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不断反思,要准确判断哪个盒子里装米多,不能仅关注它的表面,更应关注它的里面,这还不够,还要综合的关注它的各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理解体积概念要三个层次,理解容积概念要两个层次。

  关注学生的学*起点,教师借助三个装满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与学生谈话:“这三个盒子中,哪个盒子装的大米多?为什么?”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盒子大装米多,盒子小装米少。通过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关注,为新知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自然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深入探索体积概念中“占空间”这一难以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如“石块占了水的空间”“书本占了书包的空间”等,在这些生活实例中,学生体会到:“占空间”不仅指物体占据*面的位置,还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长、宽、高共同构成的三维空间,依此,突破了对抽象的数学名词的理解,使难点得到细化。

  一个概念的得出,不能仅凭一两个现象,而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共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概括,更扎实地掌握,更灵活地运用概念,学生汇报的大量实例和对实例的细致比较使体积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时语言提炼的教学难点。

  至此,体积概念得以化解。

  学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意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利用冲突引反思”和“汇报交流细分析”两个层次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积概念后,两者的关系就水落石出了。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养独具慧眼,思考缜密的人。当学生再次思考到底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和直观演示,反思这个结论是错的,为什么错了?一定是错的吗?怎样才能不错?使学生明确,容积和体积有内外之别,有共指空间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成立,为后续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惯,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这节课,学生在一个统领问题的引导下,在自主学*的道路上,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数学素养。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有两个例题及其随后的试一试。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积的概念。例7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书盒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而直观地揭示了容积的概念。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体会玻璃杯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也就是玻璃杯的容积,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容积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体积与容积意义的学*是后面学*体积(容积)单位、体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能接触到大小各异的物体,还感受到不同的杯子、不同的纸盒所能装的东西有多、有少,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找到的体积与容积的原型。现在要把这些生活原型概念化,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可能会受到表面积的影响,认为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也会发生变化,对于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也可能会易于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等操作活动中,体会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真正内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7、体积与容积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十册P41—P42。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体积与容积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量杯、水槽、苹果、红薯、土豆、正方体方块、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乌鸦喝水》的片断。

  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空间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把这个(苹果)放入这一满杯水中会怎样?为什么?苹果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溢出来的水与放入杯里的苹果有什么关系?”

  二、教授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揭示体积意义。

  那谁能说一说这个土豆和红薯谁占的空间大吗?你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吗?有什么办法比较出他们到底是谁大?(实验)。

  主要让学生说出物体放入量杯后,水面所发生的变化,并说出为什么?

  请大家观再察比较一下2个杯子水面,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呢?上升的水与瓶子里的土豆或红薯有关系吗?”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土豆和红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各自占的空间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课桌占有一定的空间,课本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数学上像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苹果的体积,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土豆的体积……

  问:你认为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就可以说红薯的体积比土豆的体积大。

  引发说理:我们每个同学有没有体积?你认为谁的体积最大?为什么?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下面的3个物体,你能根据他们的体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列吗?

  可乐瓶,茶叶盒,墨水瓶。

  可乐瓶可以用来作什么?茶叶盒呢?

  象这样可以用来盛放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板书

  如果可乐瓶装满了水,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这个茶叶盒所能容纳茶叶的多少就是它的容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墨水瓶的容积?

  你能从生活中也这样说说吗?也就是说只有什么才有容积呢?

  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请同学们看这里,烧杯装半杯水,我说现在水的体积就是这个烧杯的容积,你同意吗?为什么?

  那这三个容器它们谁的容积最大?谁的容积最小呢?

  你还能找出生活中的2个容器来比较一下它们容积的大小吗?

  3、比较教材的2个容器(或者2个矿泉水瓶子)

  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小?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4、老师还有一个题目想挑战一下吗?

  保温杯子(体积较大但容量较小)和矿泉水瓶子的例子

  “杯子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讨论杯子的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

  学生讨论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刚才的学*,你知道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吗?

  生:容积的测量应该用容器的里面进行,体积的测量应该从容器的外面进行。

  三、基础练*。

  1、42页“试一试”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同一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要求:用一团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如果捏成任意任意形状的物体,体积有没有变化?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充分观察讨论。

  (同样10枚硬币,第一堆与第二堆比,因为一枚1元硬币比一枚1角硬币大,所以第一堆体积大;而第一堆与第三堆比,都是同样的硬币,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

  4、“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体积与容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计算,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课的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将来学*体积、容积的单位和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中要用到的课件、量杯、红薯、土豆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而魔方、粉笔盒、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模式。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在学生看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的影片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出示差不多大小的土豆和红薯,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所占的空间大。单凭眼睛很难作出判断,怎么办?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要他们先独立思考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意见。

  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建议):在两个大小相同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物体放入杯中,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 基础上,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接着,我及时提问:土豆和红薯,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谁还能说说生活中什么物体体积大、什么物体体积小。并出示背投电视与液晶电视,台式电脑与手提电脑,大哥大手机与超薄手机,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为什么现在的电视、电脑、手机设计越来越薄呢?

  (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合作等过程,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理解了体积的实际意义,同时感受到生活在不断地变化。)

  接下来我又引出“碗和水杯,哪个容器装水多?”的问题,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并在小组里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吗?

  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如把碗装满水,倒入杯中,看满还是不满,或者把碗和杯子装满水,分别倒入两个量杯中,看哪个量杯水位高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这时我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为了加深对容积的认识,我再做一个演示:倒半杯水,这时候所装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积?为什么?那要装多少水才是杯子的容积?

  (这样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的概念,并且明白:容器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积。)

  为了区别体积和容积。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魔方和粉笔盒。让他们比一比、说一说: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粉笔盒的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

  (这个片段的设计,使学生会区别体积与容积的不同,并懂得了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形式多样的练*:

  一、基本练*。

  这一层次有口答、选择和判断题。

  这类题目的目的是趁热打铁,巩固刚刚学*的基础知识,加深对体积和容积概念的认识,练*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二层次的练*,是动手摆长方体、小组合作叠硬币、用橡皮泥捏不同的形体,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

  动手摆长方体,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摆的小正方体多,所摆的长方体体积就大,为以后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作了良好的铺垫;叠硬币、捏橡皮泥的练*,是让学生明白“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第三层次:提高练*

  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比较:

  胖子和瘦子谁的体积大?

  这道练*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四、评价体验,交流心得。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观念。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36、3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量杯、水杯、水果、土豆、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话故事情境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几个片段。

  2.师生欣赏《乌鸦喝水》动画片。

  二、提出问题,教学体积的概念。

  1、提出问题。

  (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

  (2)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升高了?

  (3)小乌鸦为什么要放许多石子?

  板书关键词: 石子 占空间 大小

  2、联系生活。

  (1)比划、感受和想象,

  出示购物纸盒,教师示范纸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同学们闭眼想象。

  出示一个球,指名学生比划。

  (2)说一说。

  在的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举出两个物体说一说。

  3、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做一做,想一想。

  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什么是纸盒的体积?什么是球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说一说什么是冰箱、微波炉、手机的体积?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固体)水有体积吗?(气体)那气体有体积吗?(吃气球,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就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瓶子里装满水,空间被水占了;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的现象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三、教学容积的概念。

  1.认识容器。

  师:老师准备这节课带了这么多的教具,都是放在哪里的?

  像纸箱、量杯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做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

  2.实验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1)教师出示类似教科书P41“想一想”的两个杯子,提出;两个杯子装满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哪个杯子装的水少?

  (2)每位学生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

  (3)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师生共同做实验验证。

  先说说都有哪些实验方法,再动手操作。

  3.提示容积的概念。

  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4、联系生活。

  说说什么是水杯的容积?集装箱的容积?冰箱?

  四、深化概念,对比联系理解本质。

  1、仔细观察:盒子的体积与盒子的容积哪个大?

  结论:对于同一个容器,它的体积一定比容积大,因为它有厚度。

  2、假如我们把纸箱的箱壁加厚,再加厚,一直这样加厚下去,箱子有什么变化?

  结论:容积变小,体积不变。

  3、假如我们不是往里面加厚箱壁,而是在这个箱子的外面加厚它的箱壁,一直这样加厚下去,请你想象一下,箱子会有什么变化?

  结论:容积不变,体积变大。

  4、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谁来简要的概括一下?

  (1)从测量方法来说,体积是从物体外部测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测量的。

  (2)从它们的大小来说,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的时候,容积*似等于体积.

  五、巩固练*。

  1、同一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但体积保持不变。

  2、填空题、判断对错,明晰概念。

  3、由于杯子的大小不同,淘气的3杯就可能等于笑笑的2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学*做铺垫。

  3、数学故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布置作业:完成37页第6题。

  六、全课小结

  本节学*了什么?你所学最深的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篇

  每一次课都是我与学生的一段共同经历,更是我的一次难得的成长历程,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对教材的不熟悉则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这一节课中,读教材的过程中,我有两个困惑:第一是三下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否需要课前再次复*。第二我创设的情境能否帮助学生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有没有更好的'情境帮助学生来理解。

  最后一个情境还没有来得及展示就已经下课是今天这节课的遗憾,其实就是书中的第四题,我是想让学生体会,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是大还是小,若这个总量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小,若这个总量不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就不一定了。

  今后的时间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读教材,读教参,读课标,不断地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数学语言更严谨,数学知识更丰富,数学理念更前瞻。

  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质数和合数》时,感到难度很大,特别是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区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仅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发言很积极,效果也很好,回顾一下,成功与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创新教学方式

  教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新课时出示“工作表”为学生提供了求知的路引,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学生怀着极大的求知欲望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合作交流,亲历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二、常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在“自学”、“交流”之后,加入“自我反思”一环节,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探索发现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了解到各自的见解,并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对知识有了更丰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而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调控的意识。

  虽然质数与合数的新课教学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学生能理解掌握它们的概念,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问题却特别多:1、素数和合数分辨不清,51,91被许多学生当成素数;2、写50以内的素数,错得太多,不是多写就是少写;3、与奇数、偶数混合后的判断题出错多。为此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断方法,也要让学生背一背素数表,帮助学生快速辨别素数,还要告诫学生要细心,要有耐心和学好的信心。应再额外教给学生判断素数的简便有效方法:依次用2、3、5、7、11等素数去除这个数,看有没有余数,如91除以7等于13,121除以11等于11。花些时间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值得的,它能提学生的学*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追求有效的课堂,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呢?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一课时,在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

  一、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到游乐园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并利用“帮助两个小朋友解决谁先荡秋千的矛盾”,这一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有了新的期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准确把握教材,理解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活动的目标,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本单元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这部分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安排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抛硬币”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学会了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通过游戏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探究游戏的公*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组织有效数学探究活动,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力求做到“有序”、“有趣”、“有思”。

  活动的“有序”是指良好的学**惯及学*行为,如认真聆听、合作交流等,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控,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思的*惯。“有趣”是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需求及兴趣。“有思”是核心,学生动手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动脑,否则被动地动手仅仅是“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学*。有效的活动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充分感受学*的目的,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又应用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等可能性于游戏的'公*性之间的关系,我组织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呈现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使学生明白进行的实验次数越多,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就越接*,都是总数的1/2。从而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小朋友荡秋千的矛盾是公*的。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及数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接着,我又设计了转盘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熟练地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进一步体会可能性相等游戏公*的含义。巩固练*时我设计了选骰子、抽扑克、幸运大抽奖等层层深入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会等可能性的同时设计公*的游戏规则。使学生学以至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说的不多,但都能说到点子上,一个有效的活动,学生不仅能说清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而且能感受到概率的大小区间,理解并内化了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因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常常会事半功倍。整堂课的活动组织都以“有序”、“有趣”、“有思”为设计思想,并得以较好的实施和体现。

  四、把握主导与主体的*衡,巧妙点拨,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每个活动前学生的思维进程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任其天马行空,无用无效。所以说,一节课可以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组织交流,增强学生思维的动力,数学活动探究有效延伸

  只有在有效的动力驱使下,在有效的建构中,我们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数学活动才有思维的深层次参与,也才有价值可言。因此我在结尾设计的课外拓展,使学生的视角从游戏过渡到了生活常见的天气预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可能性充满了好奇,以便更好地到生活中去探索发现。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大课程观,大教学观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 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解稍复杂的方程这部分内容烦琐乏味,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方程的内因。如:在教学“2X-20=4”这个复杂的方程,在引入时,我采用出示实物﹙足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让生观察足球的特点,学生兴趣高昂,是他们很快进入到新课学*的状态中来。能大胆放手学生探究新知。在本节课的难点处,即找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时,采用画线段图的数形结合,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等方法,想不到学生一下子列出了4种数量关系式:﹙1﹚ 黑色皮块数×2—4=白色皮块数﹙2﹚黑色皮块数×2=白色皮块数+4 ﹙3﹚ 黑色皮块数×2—白色皮块数=4 ﹙4) 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4﹚÷2

  本节课也不足之处:在做练*时,出现以少减多的现象,解方程时,个别同学左右两边不是同时进行的同一运算。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一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上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学*新课标并按照课标要求认真备课和教学,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的和同事探讨教法研究教材,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这八周下来,锻炼了自己,也提高了能力。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上能有更大的进步!

  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1、备课认真仔细,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1)在*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起他们学数学的欲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本人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做、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等地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这样,课堂上我慢慢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三、精心设计作业,认真及时批改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五、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我有疑必问,积极主动的和同事探讨教法研究教材,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记,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有待加强:

  (1)进一步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

  (2)要不怕麻烦放手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一、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结果约分,是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各种情况全部剖析清楚。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兴趣盎然。整个过程,我没有评析对错,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在学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我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四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它们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可谓巧妙的设计,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最后的练*也可以说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把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它不是给这节课化上句号,而是添上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师做好挖掘者、设计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让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的学*素材,会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领悟。这样的学*,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1、开放内容,富数学以丰富内涵。

   一般传统的分数意义教学,都是按照书本顺序,根据一幅幅图示或简单的操作认识一些分数,在此基础上归纳意义。这样的组织教学,是浅薄苍白的,不具有活力的士。没能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非常困难。所以,有必要改变教科书的这种“传统”的呈现方式,使得它能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开放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一道接着一道现成的、呆板的例题不见了,而是提供给学生真实具体而感兴趣的学*材料,在活动中“做数学“;教师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记忆定义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本例中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充分交流,了解分数的表现方法,建立起生动活泼的表象,并理解了分数在生活中更为厚实宽广的内涵。例如: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一份;也可以是把橡皮*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还可以把8个圆片*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4个圆片;更可以把6个蛋糕*均分成二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有二个蛋糕……或者可以把一张纸*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三分之一,还可以把这张纸*均分成四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无穷的,生动具体、富有生命力的。

   2、关注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貌。

   传统的教科书把数学的活动过程压缩成了毫无生气的结论,定义是枯燥、抽象的,使学生退避三舍。但是,抽象知识的获取过程却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再现活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所以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的面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活动、重过程。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出发,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具体情境,还以本来面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在这样的学*情境中,学生是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活动,是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切实的体验。以致学生在活动中会以生活实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积累的常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能用数学观点考察周围事物的*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后,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出发除法的计算及商的*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新知。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让学生自己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新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时,我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研究,知道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环小数的概念—循环节—写法—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而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他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角色”。

  练*时,我采用各个击破,在循环小数一课的练*时,我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一题0.6666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一改题目:要使0.6666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在练*设计中,我采用了设疑的方法,如32.7272是循环小数吗?这样设疑,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有利于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

  《摸球游戏》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知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有趣的游戏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促进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加深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迅速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联系实际,探索新知。

  教学中我设计了现场抽奖活动、帮神秘朋友设计放球游戏、让学生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现象。如,练*设计中的填空题和判断题、帮张阿姨分析她买的奖票是否能中奖等,都是围绕日常生活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及可能性大小来练*的,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将知识学*的终极点延伸到生活中,同时也整合了课程资源。

  三、合作交流,分享智慧。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五年级数学《容积》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知道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及其所占空间的大小。

  3、会进行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知道物体中所含有的体积单位就是它的体积。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故事里蕴藏着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知识,请仔细听。

  课件出示:智慧爷爷让淘气和笑笑比赛做口算题,获得第一名可以拿大的水果,奖品是苹果或鸭梨(两个水果的大小差不多),结果淘气获胜,可不知拿苹果还是鸭梨?

  师:淘气为难了,拿苹果还是拿鸭梨呢?这节课我们帮淘气想个办法,让他分辨出大小。

  二、实验探究

  (一)认识体积

  1、说一说。

  师:(出示一个苹果)苹果有的个头大,有的个头小,说明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像这个苹果所占的空间,就叫苹果的体积。 (板书:体积)篮球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篮球的体积。你能说说什么是数学书的体积吗?

  生:……

  师:谁能联系身边的物体,也像这样说说看。

  生:纸箱所占空间大小叫纸箱的体积。

  师:你能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教师小结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比一比。

  师:老师请你们准备的物品,都带来了吗?那就把你的物品和同桌的物品比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生1:我的苹果体积大,他的橘子体积小。

  生2:我的铅笔盒体积小,他的铅笔盒体积大。

  师:刚才我们用眼睛看,比较出了物体体积的大小,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红薯和土豆)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

  (有的学生说红薯体积大,有的学生说土豆体积大,还有的没有发表意见。)

  师:看来,用眼睛看,我们无法准确地分辨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你能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先说?

  生1:掂一掂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放进盛有一样多水的杯子里,谁水面上升的高谁的体积就大。

  生3:把土豆和红薯放到同样大的杯子里,再各倒入200毫升的水,谁的水面高谁的体积就大。

  师:把无法用观察的方法比出体积大小的物体放入水中做实验,可以知道它们的体积大小。下面,咱们就分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工具,进行实验。

  生1:我们实验的步骤是把土豆、红薯放到同样大的两个烧杯里,然后每个杯子里都倒入200毫升的水,结果放红薯的烧杯水面上升到370毫升,放土豆的上升到360毫升,我们组认为红薯的体积大。

  生2:我们组先把两个烧杯各放入150毫升的水,再把土豆红薯分别放到烧杯里,观察水面升高情况,得出也是红薯体积大。

  生3:我们组用一个烧杯做的实验,首先在烧杯里放200毫升的水,把土豆放进去,看到水面停在360毫升刻度上,拿出土豆再放红薯,水面停在370毫升。说明红薯体积只比土豆大一点点。

  师:电脑博士也做了这个实验,看看它和你们想的一样吗?实验的结果怎样?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生:……

  (二)认识容积

  1、认识容器。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方法。下面这三个物体,你能根据它们的体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列吗?

  (教师出示500毫升可乐瓶,200毫升茶叶盒,50毫升墨水瓶,学生上台操作。)

  师:排的对吗?可乐瓶能用来做什么?

  生:盛可乐、盛水、盛色拉油……

  师:茶叶盒呢?

  生:装茶叶。

  师:像这类可以用来盛放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 (板书:容器)

  2、感知容积。

  师:如果可乐瓶装满了水,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这个茶叶盒,它所能容纳茶叶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墨水瓶的容积?

  生:……

  师:你能从生活中举例,也像这样说一说吗?

  生1:塑料桶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桶的容积。

  生2:茶杯里盛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茶杯的容积。

  师: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杯子里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

  生2:容器里所盛物体的体积就是他的容积。

  (教师小结并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师:请同学们看这儿,(出示一个烧杯,里面装有一半水)我说现在水的体积就是这个烧杯的容积,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不同意,因为水没装满。

  师:这三样物品(500毫升、可乐瓶,200毫升的茶叶盒,50毫升纯蓝墨水瓶)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容积小?

  生:可乐瓶容积大,墨水瓶容积小。

  师:你还能找出生活中的两个容器,并说出哪个容器容积大,哪个容器容积小吗?

  生:教室里的纯净水桶容积大,我喝水的瓶子容积小。

  3、比较容积相*的容器的大小。

  (出示标有1号、2、号标签的两个瓶子:一个是果粒橙瓶子,一个是康师傅绿茶瓶子,商标都已撕去。)。

  师: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容积小?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咱们分小组解决这个问题。

  生1:如果有商标就好了,上面有容积,一看就知道,可是现在没有商标,我们组把l号瓶里装满水,再把水慢慢倒进2号瓶,倒满后1号瓶还有剩余,说明1号瓶容积大。

  生2:瓶口太小倒水不方便,我认为把两个瓶子都装满水,倒进同样大的两个烧杯里,看水面的高度就可知道他们的容积大小。

  师:你认为哪一组设计的方法最简便,最容易操作?那就请你们上台来演示。

  (学生实验。)

  三、综合应用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还掌握了比较它们大小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闯关游戏。

  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插图。

  师:请看清图意,他们都是用同样大小的立方体搭成的,你能判断出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吗?

  生:……

  师:他们的说法你同意吗?

  说说你的想法。

  生:……

  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1题。

  师: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师:你能想出结果吗?如有困难可用实验方法亲自捏捏看。有结果了吗?

  生:我认为一样大,因为一块橡皮泥不管捏成什么样,还是它自己。

  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2题。

  师:谁愿意先说?

  生:……

  第四关:(课件出示)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生:有可能,小明的杯子小可以多倒几杯,小红杯子大就要少倒几杯。

  师:说得很有道理。

  教学目标:

  1、知道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及其所占空间的大小。

  3、会进行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知道物体中所含有的体积单位就是它的体积。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故事里蕴藏着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知识,请仔细听。

  课件出示:智慧爷爷让淘气和笑笑比赛做口算题,获得第一名可以拿大的水果,奖品是苹果或鸭梨(两个水果的大小差不多),结果淘气获胜,可不知拿苹果还是鸭梨?

  师:淘气为难了,拿苹果还是拿鸭梨呢?这节课我们帮淘气想个办法,让他分辨出大小。

  二、实验探究

  (一)认识体积

  1、说一说。

  师:(出示一个苹果)苹果有的个头大,有的个头小,说明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像这个苹果所占的空间,就叫苹果的体积。 (板书:体积)篮球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篮球的体积。你能说说什么是数学书的体积吗?

  生:……

  师:谁能联系身边的物体,也像这样说说看。

  生:纸箱所占空间大小叫纸箱的体积。

  师:你能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教师小结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比一比。

  师:老师请你们准备的物品,都带来了吗?那就把你的物品和同桌的物品比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生1:我的苹果体积大,他的橘子体积小。

  生2:我的铅笔盒体积小,他的铅笔盒体积大。

  师:刚才我们用眼睛看,比较出了物体体积的大小,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红薯和土豆)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

  (有的学生说红薯体积大,有的学生说土豆体积大,还有的没有发表意见。)

  师:看来,用眼睛看,我们无法准确地分辨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你能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先说?

  生1:掂一掂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放进盛有一样多水的杯子里,谁水面上升的高谁的体积就大。

  生3:把土豆和红薯放到同样大的杯子里,再各倒入200毫升的水,谁的水面高谁的体积就大。

  师:把无法用观察的方法比出体积大小的物体放入水中做实验,可以知道它们的体积大小。下面,咱们就分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工具,进行实验。

  生1:我们实验的步骤是把土豆、红薯放到同样大的两个烧杯里,然后每个杯子里都倒入200毫升的水,结果放红薯的烧杯水面上升到370毫升,放土豆的上升到360毫升,我们组认为红薯的体积大。

  生2:我们组先把两个烧杯各放入150毫升的水,再把土豆红薯分别放到烧杯里,观察水面升高情况,得出也是红薯体积大。

  生3:我们组用一个烧杯做的实验,首先在烧杯里放200毫升的水,把土豆放进去,看到水面停在360毫升刻度上,拿出土豆再放红薯,水面停在370毫升。说明红薯体积只比土豆大一点点。

  师:电脑博士也做了这个实验,看看它和你们想的一样吗?实验的结果怎样?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生:……

  (二)认识容积

  1、认识容器。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方法。下面这三个物体,你能根据它们的体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列吗?

  (教师出示500毫升可乐瓶,200毫升茶叶盒,50毫升墨水瓶,学生上台操作。)

  师:排的对吗?可乐瓶能用来做什么?

  生:盛可乐、盛水、盛色拉油……

  师:茶叶盒呢?

  生:装茶叶。

  师:像这类可以用来盛放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 (板书:容器)

  2、感知容积。

  师:如果可乐瓶装满了水,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这个茶叶盒,它所能容纳茶叶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墨水瓶的容积?

  生:……

  师:你能从生活中举例,也像这样说一说吗?

  生1:塑料桶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桶的容积。

  生2:茶杯里盛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茶杯的容积。

  师: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杯子里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

  生2:容器里所盛物体的体积就是他的容积。

  (教师小结并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师:请同学们看这儿,(出示一个烧杯,里面装有一半水)我说现在水的体积就是这个烧杯的容积,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不同意,因为水没装满。

  师:这三样物品(500毫升、可乐瓶,200毫升的茶叶盒,50毫升纯蓝墨水瓶)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容积小?

  生:可乐瓶容积大,墨水瓶容积小。

  师:你还能找出生活中的两个容器,并说出哪个容器容积大,哪个容器容积小吗?

  生:教室里的纯净水桶容积大,我喝水的瓶子容积小。

  3、比较容积相*的容器的大小。

  (出示标有1号、2、号标签的两个瓶子:一个是果粒橙瓶子,一个是康师傅绿茶瓶子,商标都已撕去。)。

  师: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容积小?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咱们分小组解决这个问题。

  生1:如果有商标就好了,上面有容积,一看就知道,可是现在没有商标,我们组把l号瓶里装满水,再把水慢慢倒进2号瓶,倒满后1号瓶还有剩余,说明1号瓶容积大。

  生2:瓶口太小倒水不方便,我认为把两个瓶子都装满水,倒进同样大的两个烧杯里,看水面的高度就可知道他们的容积大小。

  师:你认为哪一组设计的方法最简便,最容易操作?那就请你们上台来演示。

  (学生实验。)

  三、综合应用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还掌握了比较它们大小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闯关游戏。

  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插图。

  师:请看清图意,他们都是用同样大小的立方体搭成的,你能判断出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吗?

  生:……

  师:他们的说法你同意吗?

  说说你的想法。

  生:……

  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1题。

  师: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师:你能想出结果吗?如有困难可用实验方法亲自捏捏看。有结果了吗?

  生:我认为一样大,因为一块橡皮泥不管捏成什么样,还是它自己。

  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2题。

  师:谁愿意先说?

  生:……

  第四关:(课件出示)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生:有可能,小明的杯子小可以多倒几杯,小红杯子大就要少倒几杯。

  师:说得很有道理。

  教材分析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直观,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1)认识体积

  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铅笔盒占空间吗?桌子呢?凳子呢?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

  3、体积的概念。

  4、比较体积大小。

  香蕉和鸡蛋。

  老师叫一位学生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奶奶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2)认识容积

  1、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

  师:请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1:装饮料、学生:2盛水,学生3:装茶叶)教师:容纳东西(板书:容纳东西)

  师:还有什么能用来装东西?

  师:像脸盆、油桶、水杯这些能容纳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

  板书:容器

  3、感受物体容积。

  4、出示容积概念

  (四)复*巩固,升华主题

  1、出示课件。谁搭的体积大?

  2、出示课件。那一个的体积大?

  3、出示课件。

  (五)、总结评价

  师: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排突出在比较与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学*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然后,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的容积概念。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本课学*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暗藏了物体的大小,是指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扣。

  2、教学过程中由几个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组成的,紧紧围绕着“土豆和石块哪个占的空间大?”等问题来组织和展开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体会体积与容积的含义。

  3、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

  4、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实验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操作实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课的学生操作是为学生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概念服务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悟,通过对比思考,经过思维提升,才能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以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概念。

  5、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在学*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最后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学生最初对物体大小的比较并不一定准确,有的在比较物体的表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占地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重量,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学生已有知识对本课教学的影响,说明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并没有纳入到学生的概念体系当中,只有充分理解了体积与容积的真正意义,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建立这些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从而建立起概念网络体系。

  本课亮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尊重学生,教学中顺势而导;学生在不断操作、比较、思考与交流中学*,学生思维提升过程得到彰显;静与动结合,学*与练结合,充分尝试了“30+10”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精神体现较充分。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装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自学质疑,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比较两个容器哪个装水多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中实验的次数较多,实验操作不很方便。我舍去了这个实验而采用了自学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汇报过程中有个学生就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容器,我组织学生来帮他。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有个学生又提出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总之,我通过适度参与引导,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了容积的内涵及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联系,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效果很好。课前活动本来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桌椅和同学都占据了空间,活动比较困难,虽然有人谈到了活动不舒展,但多数学生 谈感受时说自己很开心,因为课前的活动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很温暖。作为老师,我很惭愧,本来设计活动是为教学做铺垫而安排的环节,却让孩子们如 此夸赞一番很是过意不去。现在想来,*时我们是多么的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啊,一个不经意的做法就让他们小小的心灵感到温暖,我觉得我们确实不得不反思今后的 课堂内外,是不是除了可以关心孩子们学*之外,更应该多关注一下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呢?

  课中的活动如“观魔术”、“摸同桌感受人占有空 间”、“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证明物体形状改变,体积未变”、“按要求搭一搭”、“数学小故事为店小二想办法”等环节都让孩子们 兴奋,陶醉其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想出一个又一个很特别的解法,真是很让人惊叹!

  比如:证明杯子容积大小的实验办法时,有的 同学想到了把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往另一个里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出来了还是倒完之后另一个杯子不满;有的同学往两个杯子里倒了同样多的水,一个里面放了 2个骰子水溢出来了,另一个里面放了5个骰子水才溢出来,所以证明第二个杯子装的水比较多;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把两个杯子倒满水,然后借助第三个杯子,然后 看哪个里面的水在第三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得出结论。 在帮助店小二想办法时,有的同学说把面条挑出来;有的同学说换个大碗;有的同学说喝两口汤;有的同学说盖个盖子;有的同学说用筷子挑起面条……

  总之,好课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石,以充分的实践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为航向,以目标的达成为结果,以能力的提高为终结的课。要让节节课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师天天的修炼!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练*,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橡皮泥任意变形,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这个比较抽象内容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一教学环节,2个*题非常有针对性,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选择题将“物

  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似乎探险的历程中,进一步感受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各自不同的内涵,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这节课也有一点遗憾:

  1.教学体积、容积的概念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由教师把概念直接拿出,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2.教师的提问欠缺有效性,导致学生难以回答。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活动常常受到束缚。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拓宽思维领域,就有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然后把一个钢球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要学生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有学生试探说:“能不能告诉我们球的体积公式?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钢球的体积了吗?”听到这话,我马上补充说:“如果不告诉你们球的体积公式,能求这个钢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这问题噎住了——不知道球的体积公式,怎么求钢球的体积呢?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球的体积,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球的体积不就求出了。这时,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测一下钢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

  通过上述教学,教师巧妙地把数学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