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22 00:00:00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

  今天上午在讲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本想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可心里突然一转念: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问问学生吧,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学完了,那么通过学*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边说边板书。学生们开始沉默了一小会儿接着纷纷举起手。我示意他们回答,敖松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之路!”“这是你依据课文内容回答的,可以。其他同学再说说。”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交流之路!”还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我把学生的答案一一罗列到黑板上。这时王晨说:“我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和谐之路!”“怎么说是一条和谐之路呢?”我不解的问,她当时也没答上来,“这样吧,你再想想,如果能说出理由,就给你再加一分。”她稍稍想了一会儿说:“因为丝绸之路是中西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一条友谊之路,那么就不会发生战争,所以说是一条和谐之路。”“说得挺有道理,按要求给你加分。”她满意的坐下了。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到越是开放的问题越能够调动学生的回答的积极性,越成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2

  4月份我参加了区进修组织的卓越杯竞赛,使我有机会把对《丝绸之路》一课的理解和设计展示出来,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同行们在语文课堂上一些好的做法和理念。下面就把我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得与失跟大家交流一下。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用一个短小的故事引出了丝绸之路的来历,重点讲述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献出毕生的精力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之后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纽带。基于以上的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我比较成功地执教了《丝绸之路》一课。通过整个磨课和上课过程,我有了很多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充分挖掘背景资料,为学生理解课**好铺垫。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内容距离现在十分久远,丝绸之路的辉煌已经不可能复制,我们已无法真正的体验丝绸之路的繁华。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等背景资料,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十三年的经历。使学生能够跨越时间的距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对资料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做好了铺垫。

  二、取舍得当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面对一篇长课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紧紧抓住文章的两大重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以及丝绸之路的巨大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反复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地自读自悟。尽管本课说明性的文字较多,但教学过程中仍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设计了抓重点词、想象、换词、追问、反诘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力求把课上得扎扎实实,让学生学有所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3

  教后记鉴于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接触不多,且又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在设计引入时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即从对自己家乡的描述引入,这样就使得历史贴*了生活。

  本课有两大重点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认为历史的学*与其他科目一样,不仅要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懂,让学生喜欢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为这样就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前设计的时候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一问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等简单的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就好了,不用事无巨细的一律在课堂中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来体会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路途遥远、艰险并想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视频,意在加强学生识图能力同时升华张骞的爱国精神,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学*他,以他为榜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了自然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也由此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为什么会第二次出使西域。自古已是如此:往来频繁自交好。所以才会设立西域都护府,这点证明了中央**的强大凝聚力,在这里我抓住时机适时渗透了***、**定、倡繁荣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紧紧跟随中央**才有了新疆的发展,祖国的统一才有了各民族的安乐生活。

  在讲到另一个重点丝绸之路时:以丝绸之路路线图来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教学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课件,还布置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我首先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而不是葡萄之路或是是哈密瓜之路呢?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人人有事可做,大家动脑思考。

  在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时,我借助课件再现情景,然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但是,教学时,我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段历史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比预期的效果差了一点点。看来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4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认为这一幕无论从字里行间来看都能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顾我的教学过程,引发出几个思考: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荣,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考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刻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5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讲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的第三课《文明的交融》中的第一个小框题《文化交流的旅程》中的第一部分内容《丝绸之路》。依据品社课标,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能够正确认识丝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了解我国各朝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部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今之中国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服务。

  教学重点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教学难点是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这节课的设课理念是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宏观调控;学生采用合作学*、自主探究的方法贯穿始终;具体环节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每一细节中都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求互动生成。

  反思一下我执教的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了学科特点: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整合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这里的“与”是连词,也就是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同等重要。我执教的这一课通过欣赏《梦驼铃》和《丝绸之路》两首歌曲旨在把学生带到我国西部的雄奇大漠;把学生带到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把学生带到茫茫的戈壁滩上、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中;体会张骞出使西域克服的重重困难。透视张骞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等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以张骞榜样,做事情有胆、有识、有行、有恒,做未来事业的开拓者。注重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此同时,通过丝绸之路教学视频、丝绸之路梦幻之旅、丝路今朝的开发与环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今之中国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服务。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

  2、注重了学科整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语文、品德、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品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的整合,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果逐段学*、总结主要内容、再分析人物特点,就上成了语文课;如果纯粹地按丝路的开通、丝路的范围、丝路的作用、丝路的意义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就上成了历史课;如果一味地探究丝绸之路具体指哪?共有那几条线路?各条线路都经过哪里?就上成了地理课;如果简单学*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后,大加分析张骞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就上成了传统的品德课……本课的教者用古诗和歌曲引导学生入境;以历史资料为基本内容;用路线图辅助理解;透视了张骞的精神品质;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品德性与社会性。

  3、注重了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宝藏。无论是在这节课的教学前还是在教学中,都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了课堂生成:

  学*要注重联系、掌握过程。这节课彻底告别了注入式,每一问题都注重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动生成。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调控不太稳妥:

  教者为了把学生引入情境,播放了两首歌曲,确实达到了目的,但故此却失了彼,占用时间过长,影响了后来的教学。

  2、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由于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由于教者水*有限,教学艺术性不强,致使发言率不高,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3、电化教学不太到位:

  虽然本学科的网络资源几乎没有;虽然本人也使用了网络资源,但还不太到位。如果本人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结合教材内容制造一些更精美更实用的课件,一定会减缓学生理解的梯度,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上完了,感觉以下几个地方自己还比较满意:

  一、目标清晰,重点明确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科学精神”,本课的重点是读懂居里夫人的精神,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我以“美丽”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她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伟大的人格魅力。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最后再联系全篇探讨课题的内涵,懂得这种美丽不仅跨越百年,而是一种永恒的美丽。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二、渗透学法,深度思考

  这节课在学法上,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结合课文,我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中所蕴含的人物品质。例如,学生汇报的第一个比喻句,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开始学生说的全不对,后来我让他们联系上下文体会寻藤问根到底指的是什么?从上文中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指的是放射性和镭。再比如描写居里夫人成就的那个排比句,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量单位、什么是科学定律,什么是里程碑”,学生肯定说不出来,于是我采用让学生介绍背景资料的.方法,再通过引读加深,这个句子的真正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三、删繁就简,开放课堂

  对于这样一篇长课文,要像以前一样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显然一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得舍弃。这一课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那一部分我通过导课一带而过,描写居里夫妇对话那部分因为不是重点,也没涉及,检查朗读全文也不现实,所以,只能删繁就简,抓住几个比较重点的句子进行指导,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居里夫人的讲话,谈自己的人生观;面对居里夫人的成果,说说自己的看法等,来开放课堂,深化情感。欣慰的是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东西。

  四、吃透教材,点拨到位

  因为课前我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能及时进行总结与点拨。最后引发对主题“美丽”的提升,使学生对课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但整个教学过程,也有许多地方让我感到很遗憾。

  1、内容容量过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态。所以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时间阅读、思考、表达。

  尽管一再告诫自己课堂节奏应该按着学生课堂的发展韵律来把握,可是一到上公开课的时候就又犯了毛病,所以课堂上感觉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有许多同学想说,想读,但因为怕时间不够,没给他们机会。为此,我觉得如何创建一个“以学*者为中心”的课堂,是我们教师目前确实值得深思的问题。

  2、这节课虽说在自主学*时,学生有在书上写批注的,但那批注还不够深入。从学生回答中就可以看出,都是一边想一边说。*时也存在这种情况,让学生预*时,学生总是应付,在书上简单批注几句话而已,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我想阅读教学如何无痕地做好“读”与“写”的链接,这是我一直感到迷惘的地方。

  3、由于总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对课堂还不敢大胆的放开,整个课堂,教师还是引的太多。

  4、面向全体,做得不够。这节课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发言了,但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关注的还不够。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6

  《丝绸之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备课时,看到课题,我首先猜想没有过多历史知识的学生,肯定会自以为这是一条由丝绸铺成的路而对本篇文章兴味盎然的。如果把“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作为初读文章的问题抛给学生,一定能让阅读变得专注,变成寻根探源的有趣活动的,果不其然,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丝绸之路是因为中欧贸易往来以丝绸为主而得名,在课后资料卡片的补充阅读中,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条路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这是我预设统领本课的一个主要问题。我想当学生能给这条路重新恰当命名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意义也就自然而然了然入胸了,紧接着我只需要从写法上引导学生从本课得到哪些启示即可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教学按照预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快学生为这条路重新命名: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商贸之路、中外之路,并且从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支撑,课文教学的重点:体会丝绸之力存在的重要意义已不讲自通了。——丝绸之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外人**系在了一起,是一条伟大的路。紧接着,文章表达的特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你一定发现了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鼓励的发问中,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读文。专注的朗读中,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老师,课文还是前后呼应呢”,“老师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作者插叙了一个小故事,这样文章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了。”自读中获得新知,独立阅读课文需要培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落实。然而,任何时候,尤其是教学活动,来不得半点浮躁,因为学生从教师这儿学会严谨。(李镇西语),课文教学更不能只见轮廓,不见形象。学生*作呈现“言而无物”原因正在于此。“西安的这组雕塑是西域人还是大**?安息国是西域之国还是大汉之土?”四读课文中,抓住重点句子,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到部分,从思想到表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整堂课有效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结束了,竟然因为本课的教学有些兴奋不已。质疑,向文本质疑,不但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当教师面对文本质疑中让问题更集中,那么提纲挈领的问题就会成为统领自己教学设计的重头戏,由此带来的出彩也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7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把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后进行,结合板书让学生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整个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突出。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由于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讲解过细,没有放开手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这点是教学本课中的一处败笔。另外学生在课前查找的资料有限,所以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有难度。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前预*。

  1.本篇课文的教学,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我从“巨型石雕”入手,以点带面地实施教学,将形象生活地故事展现在学生的阅读中,然后又引领他们结合故事去体会这条“丝绸之路”的作用,学生基本上都能从故事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

  2.在教学中,我没有注意一个生字的读音,将匕首中的匕——“bǐ”错读成了“bì”,造成部分学生的误读。由此可见,教师正确地教学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也反映出,学生在学*生字中存在的惯性盲读现象。老师读什么,他们往往不会太过在意其正确性。这一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及改正,要学会时时抱着一种质疑研究的精神去学*,而非盲从般地去读书。

  这篇课文是“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穿插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学生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及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学生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

  我感觉,这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本课按计划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时间显得有些紧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寻找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难,可能这种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间的缘故。孩子们寻找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结尾,孩子们受到了心理定势的影响。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这种中心句展开,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概括、训练、提高。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8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汉朝使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生动再现了20xx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书写了两国的友谊。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在黑板上板书易错和难写的`字,让同学们重点掌握,随后老师又提问单元导语部分,从而自然的引出本文要讲的内容——丝绸之路——连接西方的重要通道。

  正式进入课文部分,我抓住“路”这一次来展开本课内容,同学们都课前预*过,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提问本课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同学们都会回答的非常好,我也及时给予了鼓励。提问完之后,我直接从课文的第8段讲起,引导同学们分析出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而且还是一条友谊之路。在谈到“薄礼”二字时,我提问同学们礼薄不薄,什么?我点拨同学们回答问题,并结合历史情况,同学们讲了丝绸的贵重。而后,我又讲课文的第13段,引导同学们分析出丝绸之路又是一条文化之路,科技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在课文的最后,又回到现在,我点出首尾呼应的写法,结束全文。

  在讲完这一节课后,我又体会到了讲课要有详有略,要做到详略得当,该详细讲的要重点讲,多重复几次,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学们在回答完问题后要及时鼓励,让他们形成信心。在讲课时,不要照本宣科,要结合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情况讲课,这样才能使得课堂不死板,才能调动同学们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及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走进高年级,很明显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内容是渐次增加,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让历史与品德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成为我们现在品德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在教学中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法,从而让历史由过去时态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让历史离学生*些、*些、再*些,做到古为今用,一定能让历史更好的服务于品德课堂。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

  中国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的“点”状呈现给儿童的探究体验活动留有广阔空间,教学中的巧妙设问能触及儿童的兴奋点,启迪儿童的历史思维。在中国两代飞人的实力对比中,我先让孩子们对他们身边的世界飞人刘翔畅所欲言,当他们为之兴奋,滔滔不绝时,老师不失时机地问道“早在70多年前,中国还有一位飞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孩子们自然是兴趣浓厚,十分地想了解。简要介绍后,老师话语一转,“同是刘家人,两代飞人的经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其实,有了这样强烈的反差,不用再提任何问题,孩子们的脑海中自然会生成一个大大的问号——是怎么回事啊?70年前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课堂上,老师似乎不经意的一问,巧妙地摄下了悬念,很好的启迪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挖掘了教材中的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

  二、活化细节,消除现在与过去的隔阂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活化”历史,让历史细节变得丰满生动。1984年,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事件,怎样让学生有深刻感受呢?教学中,我抓住选手进行决赛时的一个细节——最后三枪选手五次举枪,有五次放下。在教室的情景描述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抬手、瞄准、方强、重新抬手、瞄准,五次,孩子们慢慢不笑了,神情变得凝重。此时,问问孩子,你们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纷纷答道:“一定要瞄的再准些。”“一定要打出最好成绩,全中国都看着我呢。”“要夺金牌,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是软弱的。”在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模拟体验中,学生不但经历了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产生认同感,也对奥运史中着“零的突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分量,感受到中国从此扔掉“***”的.称呼,中国逐步强大起来。挖掘能够深入人心的、发人深省的历史细节,并通过贯通课内与课外的学*,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使沉重的历史成为触及学生心灵、打动他们灵魂的“活物”。

  三、借助多媒体,身临其境感悟历史

  借助媒体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使之更生动直观,从而让孩子们穿梭历史的空间隧道,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历史。在教学中,我有机选用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孩子们深度欣赏奥运选手夺金的艰辛、夺金时的无比激动、夺金后独特的领奖感受。所谓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孩子们正是在观***选手奥运比赛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深层次比较新、旧中国奥运经历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我国国力的发展,感受到国力发展对体育兴旺的促进。

  历史发展的长河,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就让教材中的历史内容成为孩子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内容,在历史与孩子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的结合中,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丰富、更精彩。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1

  反思一: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反思二: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

  反思三: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他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丝绸之路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文为略读文章,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了解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学时可以从文题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学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借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2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们四人通过教研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学*:1、学生汇报查阅的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课文朗读的情况,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3、交流丝绸之路的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4、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5、拓展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资料。最后联系课**学*乐园上相关练*。但是通过课上对预*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3

  教学背景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丝绸之路地图 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练*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解

  西部历史的兴趣。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4

  丝绸之路的开通,最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贸易,而且是单一的丝绸贸易。后来,随着丝绸贸易的稳定成熟,开拓了陶瓷,茶叶,玉器,农作物等诸多方面的贸易往来,并拓宽了我国对西亚各国直至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变革性的。它丰富了中国民族乐队的形制,带动了说唱音乐的发展,促成了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形成和发展。

  如今扬琴,琵琶成了民族乐队的支柱,唢呐成了民间礼俗活动的轻骑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乐器的传入纯属偶合,其动因简单而纯朴。就象丝路本身对中国的影响超越了决策者汉武帝和执行者张骞的期望一样,已经超越了当初的几个功臣的想象。

  丝路漫漫,沙暮孤寂。起初,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商旅生活,有人把丝路途中一些粗糙简陋的乐器捡来玩,经过玩家和专业乐手的不断革新改进,就成了影响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乐器了。

  唢呐,出自波斯、***地区,唐代传入中国。琵琶源于波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

  竖头箜篌是竖琴的.一种,最早存在于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的音乐中,东汉时由波斯传入我国。

  所以,偶然性事件的发生,有时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几件乐器传入中国时,它是简单粗糙的,不成形的。传入中国以后,倾注了中国人的智慧。从音律,造型,演奏技巧,生产,教学诸多方面都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这是中国民族乐器。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5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认为这一幕无论从字里行间来看都能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顾我的教学过程,引发出几个思考: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荣,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考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刻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2

  《丝绸之路》是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进行查找资料做好预*工作。但是通过课上对预*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通过本课的学*,再次让我深刻的体会学生课前预*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课前备好有助课堂教学的资料也同样如此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而且也有提升课堂氛围的效果。

  小学语文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总汇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3

  丝绸之路的开通,最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贸易,而且是单一的丝绸贸易。后来,随着丝绸贸易的稳定成熟,开拓了陶瓷,茶叶,玉器,农作物等诸多方面的贸易往来,并拓宽了我国对西亚各国直至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变革性的。它丰富了中国民族乐队的形制,带动了说唱音乐的发展,促成了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形成和发展。

  如今扬琴,琵琶成了民族乐队的支柱,唢呐成了民间礼俗活动的轻骑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乐器的传入纯属偶合,其动因简单而纯朴。就象丝路本身对中国的影响超越了决策者汉武帝和执行者张骞的期望一样,已经超越了当初的几个功臣的想象。

  丝路漫漫,沙暮孤寂。起初,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商旅生活,有人把丝路途中一些粗糙简陋的乐器捡来玩,经过玩家和专业乐手的不断革新改进,就成了影响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乐器了。

  唢呐,出自波斯、***地区,唐代传入中国。琵琶源于波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

  竖头箜篌是竖琴的一种,最早存在于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的音乐中,东汉时由波斯传入我国。

  所以,偶然性事件的发生,有时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几件乐器传入中国时,它是简单粗糙的,不成形的。传入中国以后,倾注了中国人的智慧。从音律,造型,演奏技巧,生产,教学诸多方面都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这是中国民族乐器。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4

  《丝绸之路》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本学期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是因为我觉得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底蕴,想尝试带领着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领略这一路的故事,更全面的感知中华文化中,令人骄傲自豪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作者接着还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对于丝绸之路,不论是时间距离,还是空间范畴学生都感到很陌生。但是,我觉得作为华夏子孙,丝绸之路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为之骄傲的历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出葡萄、核桃、黄瓜、石榴四种事物,并告诉他们这些事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是被当成贡品只有皇帝和贵族可以享用,因为它们的原产地并不是在中国,所以稀有而珍贵。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却成为身边普通的事物呢?顺利引出了课题《丝绸之路》。接着提出问题“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丝绸之路如何得名?丝绸之路主要线路?”检查学生预*作业,在学生反馈后,为了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播放一段视频。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出示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找出生字反复读。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问学生“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作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为什么中国使者把这条道路称为“伟大的.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谈体会、说感受。

  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一幕,从字里行间来都能体现这是中西方的友谊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在此处我特意设置分角色朗读,从安息国将军和大汉使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两千年前的一幕。

  这也是一条经济之路,学生简单分析后,我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

  这还是一条文化之路,“文化”这个词语对学生太抽象,于是我引用图片配合音乐、旁白,让他们体会到这种“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意思,再带着孩子们齐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我朗读出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发问“孩子们,现在你遐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可以回顾课文内容,也可以借助课前预*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有一点疑惑,我在设计教学步骤的时候,试图营造一种文化气息,对于语文的工具性有一些忽略,在两者之间取舍我犹豫了很久。如,关于课文的首尾呼应如何巧妙的融合在具有语文意味的课堂,让我有些无助。但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活跃,乐于表现与参与。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5

  《丝绸之路》是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想我的教学过程,引发出几个思考:

  (一)成功: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重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陪衬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相似的特色,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作品集和作文本,找一找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正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窗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正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置,信任以后的学*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段。

  (二)遗憾:

  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华,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讲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涌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入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醒,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换、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从一碗牛肉面说起,用“壮志西行勇“凿空”、丝路漫漫贯中西、古道新颜焕生机”三个篇章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优点在于语言优美连贯,多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教学过程设计精细,活动较多,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随后的评课过程中,大家的热烈发言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首尾呼应。这节课我用牛肉面导入新课,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文章的结尾我用一段结束语来结束新课,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人们最早吃到这样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是什么时候呢?”如果能在展示丝绸之路东西方物种交流的动画中提到牛肉面的元素,并对导入作以回应,效果会更好。可见,课的设计要有始有终,更要善始善终。

  二、有的放矢。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动画展示东西方物品的交流,然后让学生根据物品交流的种类完成句子“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它促进了()”。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基本能说出贸易、科技、艺术、文明等关键词。如果仅仅引导到这里就结束的话,未免有些浅尝辄止了。可以让学生再多说一些,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贸易通道,但在东西方长期的贸易过程中,也促进了科技、军事、文化、民族的交流,所以,它也是一条军事之路、友谊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三、及时生成。在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交流物种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物品以农作物品种、艺术、宗教为主,而中国向西方输出的物品以手工业品和先进科技为主,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再进一步的思考呢。正是因为西汉的科技发达,所以经济发达,进而导致国力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重视常态。每一节优质的公开课都凝聚了教师的努力和心血,也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设计自己的课堂,扬长避短,将个人特点发挥到极致。公开课和*时的常态课并不是割裂的,归根结底,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普通的常态课中去,因此,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去对待,并将这种精心设计的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落实到每一节常态课中去。

  交流促进提升,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真诚指导下,我对这节课以及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集思广益找差距,博采众长再出发。坚守初心,继续努力。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 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资料,了解丝绸之路。

  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并熟悉相关内容,遇 到不理解的问题向家长或其他人请教,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交流资料时,能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在短短的几分钟,学生 知道了张骞曾经两次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还有的学生带来丝绸之路的线路图,通过看图,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所 经过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丝绸之路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交流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读自悟,走进丝绸之路。

  学生借助字词典读准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丝绸之路。学生仿佛来了一次穿越,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生动而有重大意义一幕,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讨论交流,赞美丝绸之路。

  我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交流,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们引进了西域的葡萄、黄瓜、菠菜等一些植物,还带回了狮子、犀牛、良马这些动物,所以这是一条伟大的 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把我国的养蚕、缫丝、冶铁等一些在当时先进的技术传给了这些国家,让那里的人们受益,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白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学生们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弘扬丝绸精神。

  今 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等等,请同学们讲述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通过讲述或聆听这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 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这些开拓者的勇敢和执着。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8

  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学*。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走进高年级,很明显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内容是渐次增加,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让历史与品德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成为我们现在品德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在教学中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法,从而让历史由过去时态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让历史离学生*些、*些、再*些,做到古为今用,一定能让历史更好的服务于品德课堂。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

  中国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的“点”状呈现给儿童的探究体验活动留有广阔空间,教学中的巧妙设问能触及儿童的兴奋点,启迪儿童的历史思维。在中国两代飞人的实力对比中,我先让孩子们对他们身边的世界飞人刘翔畅所欲言,当他们为之兴奋,滔滔不绝时,老师不失时机地问道“早在70多年前,中国还有一位飞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孩子们自然是兴趣浓厚,十分地想了解。简要介绍后,老师话语一转,“同是刘家人,两代飞人的经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其实,有了这样强烈的反差,不用再提任何问题,孩子们的脑海中自然会生成一个大大的问号——是怎么回事啊?70年前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课堂上,老师似乎不经意的一问,巧妙地摄下了悬念,很好的启迪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挖掘了教材中的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

  二、活化细节,消除现在与过去的隔阂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活化”历史,让历史细节变得丰满生动。1984年,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实现零的突破。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事件,怎样让学生有深刻感受呢?教学中,我抓住选手进行决赛时的一个细节——最后三枪选手五次举枪,有五次放下。在教室的情景描述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抬手、瞄准、方强、重新抬手、瞄准,五次,孩子们慢慢不笑了,神情变得凝重。此时,问问孩子,你们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纷纷答道:“一定要瞄的再准些。”“一定要打出最好成绩,全中国都看着我呢。”“要夺金牌,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是软弱的。”在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模拟体验中,学生不但经历了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产生认同感,也对奥运史中着“零的突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感受到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分量,感受到中国从此扔掉“***”的称呼,中国逐步强大起来。挖掘能够深入人心的、发人深省的历史细节,并通过贯通课内与课外的学*,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使沉重的历史成为触及学生心灵、打动他们灵魂的.“活物”。

  三、借助多媒体,身临其境感悟历史

  借助媒体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使之更生动直观,从而让孩子们穿梭历史的空间隧道,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历史。在教学中,我有机选用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孩子们深度欣赏奥运选手夺金的艰辛、夺金时的无比激动、夺金后独特的领奖感受。所谓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孩子们正是在观***选手奥运比赛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深层次比较新、旧中国奥运经历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我国国力的发展,感受到国力发展对体育兴旺的促进。

  历史发展的长河,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就让教材中的历史内容成为孩子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内容,在历史与孩子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的结合中,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丰富、更精彩。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及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1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2

  《丝绸之路》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也有很大压力,觉得这片课文不好讲,俗话说就是没信心,奠定了我紧张的基调,是讲这篇课文的重大失误。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采用图片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能和图片联系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分析,引发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作用的了解,整个课堂气氛由于这个问题的困难而变得死气沉沉。这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看来,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继续努力!

  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我觉得很难讲好这篇课文。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3

  课前三分钟,我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这需要教师点拨。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是“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同学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交叉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同学兴趣很浓,激发了同学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和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同学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

  我感觉,这种充沛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15

  成功之处:

  1.我直接抓住本文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来实施教学。如: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一条路啊?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它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经济之路,还是一个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并且,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效果还算可以。

  2.各小队组长的.作用促进了学困生的“成长”。每次,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学*的时候,组长,很认真地去布置任务。如:汇报生字,组长会分配任务,并且小组内互相读,这对那些学困生来说,是受益的。

  不足之处:

  1.应对课文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地图向学生讲述、演示清楚。可是,我没有做到,所以,讲起课来,不仅自己偶尔“短路”情况发生,孩子们似乎也在“梦中”寻找答案。

  2.对“伟大的一条路”讲得没有深度。我是通过默读找重点句,分层感悟:商贸之路、友谊之路、文明之路、开放之路。最终让学生深刻领会“伟大的路”的意思。但是在引领学生分层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感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还需要提高语文素养,加强语文感悟能力。

  改进措施:

  1.教学时,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2.课前,应让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应恰当地补充有关知识,这样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帮助。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菁选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反思《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从一碗牛肉面说起,用“壮志西行勇“凿空”、丝路漫漫贯中西、古道新颜焕生机”三个篇章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优点在于语言优美连贯,多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教学过程设计精细,活动较多,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随后的评课过程中,大家的热烈发言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首尾呼应。这节课我用牛肉面导入新课,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文章的结尾我用一段结束语来结束新课,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人们最早吃到这样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是什么时候呢?”如果能在展示丝绸之路东西方物种交流的'动画中提到牛肉面的元素,并对导入作以回应,效果会更好。可见,课的设计要有始有终,更要善始善终。

  二、有的放矢。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动画展示东西方物品的交流,然后让学生根据物品交流的种类完成句子“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它促进了()”。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基本能说出贸易、科技、艺术、文明等关键词。如果仅仅引导到这里就结束的话,未免有些浅尝辄止了。可以让学生再多说一些,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贸易通道,但在东西方长期的贸易过程中,也促进了科技、军事、文化、民族的交流,所以,它也是一条军事之路、友谊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三、及时生成。在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交流物种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物品以农作物品种、艺术、宗教为主,而中国向西方输出的物品以手工业品和先进科技为主,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再进一步的思考呢。正是因为西汉的科技发达,所以经济发达,进而导致国力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重视常态。每一节优质的公开课都凝聚了教师的努力和心血,也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设计自己的课堂,扬长避短,将个人特点发挥到极致。公开课和*时的常态课并不是割裂的,归根结底,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普通的常态课中去,因此,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去对待,并将这种精心设计的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落实到每一节常态课中去。

  交流促进提升,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真诚指导下,我对这节课以及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集思广益找差距,博采众长再出发。坚守初心,继续努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3

  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本周,我参加了本组的公开课讲课,从教学设计到评课过程中大家对我的建议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首先,由于之前没有讲过历史的公开课,在讲课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许多优质课的视频进行观看,为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知道从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设定本课的学*目标为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的重要意义。从这一层次上说,本课的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成,但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的欠缺。我的课程设计流程基本完善,从视频导入丝绸之路,到后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及一带一路等对中国的影响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突出的几点在于:

  1.重点部分强调不到位。重点的部分强调两到三次都不为过,我对重点部分的强调很少,可能学生听过之后,瞬间就忘记了,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依然不清晰。

  2.课堂衔接与过渡比较生硬,在课堂用语及衔接语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时要注意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使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学*历史知识。

  3.结合目标设置活动。课堂活动最终要服务于我们本课的学*目标,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也设置了诸多的活动,如:想象张骞拜别汉武帝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果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路线;为张骞纪念碑写一段碑文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巩固了目标的.实现,但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结合似乎没那么紧密,要更加强课程与活动之间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开课的讲解,都是对自己莫大的帮助与提升。从备课到试课再到上课,以及后续老师的评课,每一个环节都比我们*时上课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讲解背后发现的问题也比我们*时上课发现的问题多得多,之前的时候对讲公开课有一种很大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讲的差,怕自己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现在讲公开课虽然依然恐惧,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发现自己的问题,在*时的教学过程中改正过来。同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对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以后我要把备课内容更精细化,重点更加突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现出一节高效而精练的课程。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4

  教学背景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丝绸之路地图 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练*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解

  西部历史的兴趣。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5

  今天上午在讲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本想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可心里突然一转念: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问问学生吧,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学完了,那么通过学*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边说边板书。学生们开始沉默了一小会儿接着纷纷举起手。我示意他们回答,敖松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之路!”“这是你依据课文内容回答的,可以。其他同学再说说。”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交流之路!”还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我把学生的'答案一一罗列到黑板上。这时王晨说:“我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和谐之路!”“怎么说是一条和谐之路呢?”我不解的问,她当时也没答上来,“这样吧,你再想想,如果能说出理由,就给你再加一分。”她稍稍想了一会儿说:“因为丝绸之路是中西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一条友谊之路,那么就不会发生战争,所以说是一条和谐之路。”“说得挺有道理,按要求给你加分。”她满意的坐下了。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到越是开放的问题越能够调动学生的回答的积极性,越成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6

  《丝绸之路》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择这篇课文作为本学期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是因为我觉得它有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底蕴,想尝试带领着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领略这一路的故事,更全面的感知中华文化中,令人骄傲自豪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作者接着还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对于丝绸之路,不论是时间距离,还是空间范畴学生都感到很陌生。但是,我觉得作为华夏子孙,丝绸之路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为之骄傲的历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出葡萄、核桃、黄瓜、石榴四种事物,并告诉他们这些事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是被当成贡品只有皇帝和贵族可以享用,因为它们的原产地并不是在中国,所以稀有而珍贵。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在却成为身边普通的事物呢?顺利引出了课题《丝绸之路》。接着提出问题“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丝绸之路如何得名?丝绸之路主要线路?”检查学生预*作业,在学生反馈后,为了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播放一段视频。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出示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找出生字反复读。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问学生“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作为主线,引领学生探究为什么中国使者把这条道路称为“伟大的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谈体会、说感受。

  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一幕,从字里行间来都能体现这是中西方的友谊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在此处我特意设置分角色朗读,从安息国将军和大汉使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两千年前的一幕。

  这也是一条经济之路,学生简单分析后,我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反复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

  这还是一条文化之路,“文化”这个词语对学生太抽象,于是我引用图片配合音乐、旁白,让他们体会到这种“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意思,再带着孩子们齐读“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我朗读出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发问“孩子们,现在你遐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可以回顾课文内容,也可以借助课前预*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有一点疑惑,我在设计教学步骤的时候,试图营造一种文化气息,对于语文的工具性有一些忽略,在两者之间取舍我犹豫了很久。如,关于课文的首尾呼应如何巧妙的融合在具有语文意味的课堂,让我有些无助。但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活跃,乐于表现与参与。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7

  反思一: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反思二: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

  反思三: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他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丝绸之路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文为略读文章,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了解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学时可以从文题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学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借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8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2、走进“丝绸之路”,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发挥想象: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作业

  1. 小练*册

  2. 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关于丝绸之路信息。

  3.板书:

  2丝绸之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教学反思:

  优点:在理解丝绸之路还是什么样的路时,除了文中的商贸、文化、友谊等以外,孙浩天同学还说:“这是一条艰险之路,漫长之路。”这说明他思考了。

  不足:崇思雨一节课都在走神。 改进措施:多提问不举手的学生。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及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0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们四人通过教研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学*:1、学生汇报查阅的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课文朗读的情况,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3、交流丝绸之路的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4、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5、拓展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资料。最后联系课**学*乐园上相关练*。但是通过课上对预*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是“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

  一、搜集资料辅助理解课文

  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穿插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学生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及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学生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

  二、精读理出清晰的文脉线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提出“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读。

  通过研读,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交流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这样一条文脉线就立了起来。

  三、利用地图导读,激活学*的兴奋点

  利用地图导读,丝绸之路“横贯亚洲”,“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西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课文中描述得十分清楚,但是丝绸之路到底有多长,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通过演示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行进路线,把这条书本中描述的路,直观地呈现在孩子们的视野中,让陌生的丝绸之路,有了神秘的感觉。,学生从地图上看到了文中描述的长安、地中海西海岸、古罗马等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地名,这条横贯亚洲的长长的丝绸之路,自然启发和引导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也点燃了学生学*的热情。

  但对课本外的知识知道的并不是很多,知识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2

  复兴小学:刘国录

  本课按计划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时间显得有些紧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寻找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难,可能这种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间的缘故。孩子们寻找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结尾,孩子们受到了心理定势的`影响。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这种中心句展开,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概括、训练、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丝绸之路教后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3

  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学*。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4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分为:

  (1)话说丝绸之路。让同学们说说课前预*资料,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2)走*丝绸之路。自由朗读时,我安排同学们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在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这样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3)走进丝绸之路。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中国与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景如在眼前,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不但活跃课堂,而且加深印象。

  (4)历史意义。

  收获:本节课气氛活跃,同学们踊跃发言。并且有很多同学收集了许多课外小故事,一大收获。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5

  《丝绸之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备课时,看到课题,我首先猜想没有过多历史知识的学生,肯定会自以为这是一条由丝绸铺成的路而对本篇文章兴味盎然的。如果把“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作为初读文章的问题抛给学生,一定能让阅读变得专注,变成寻根探源的有趣活动的,果不其然,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丝绸之路是因为中欧贸易往来以丝绸为主而得名,在课后资料卡片的补充阅读中,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条路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这是我预设统领本课的一个主要问题。我想当学生能给这条路重新恰当命名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意义也就自然而然了然入胸了,紧接着我只需要从写法上引导学生从本课得到哪些启示即可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教学按照预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快学生为这条路重新命名: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商贸之路、中外之路,并且从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支撑,课文教学的重点:体会丝绸之力存在的重要意义已不讲自通了。——丝绸之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外人**系在了一起,是一条伟大的路。紧接着,文章表达的特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你一定发现了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鼓励的发问中,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读文。专注的朗读中,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老师,课文还是前后呼应呢”,“老师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作者插叙了一个小故事,这样文章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了。”自读中获得新知,独立阅读课文需要培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落实。然而,任何时候,尤其是教学活动,来不得半点浮躁,因为学生从教师这儿学会严谨。(李镇西语),课文教学更不能只见轮廓,不见形象。学生*作呈现“言而无物”原因正在于此。“西安的这组雕塑是西域人还是大**?安息国是西域之国还是大汉之土?”四读课文中,抓住重点句子,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到部分,从思想到表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整堂课有效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结束了,竟然因为本课的教学有些兴奋不已。质疑,向文本质疑,不但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当教师面对文本质疑中让问题更集中,那么提纲挈领的问题就会成为统领自己教学设计的重头戏,由此带来的出彩也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汇总10篇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1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在交流时,都不约而同地找出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认为这一幕无论从字里行间来看都能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顾我的教学过程,引发出几个思考: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荣,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考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刻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2

  《丝绸之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备课时,看到课题,我首先猜想没有过多历史知识的学生,肯定会自以为这是一条由丝绸铺成的路而对本篇文章兴味盎然的。如果把“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作为初读文章的问题抛给学生,一定能让阅读变得专注,变成寻根探源的有趣活动的,果不其然,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丝绸之路是因为中欧贸易往来以丝绸为主而得名,在课后资料卡片的补充阅读中,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条路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这是我预设统领本课的一个主要问题。我想当学生能给这条路重新恰当命名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意义也就自然而然了然入胸了,紧接着我只需要从写法上引导学生从本课得到哪些启示即可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教学按照预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快学生为这条路重新命名: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商贸之路、中外之路,并且从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支撑,课文教学的重点:体会丝绸之力存在的重要意义已不讲自通了。――丝绸之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外人**系在了一起,是一条伟大的路。紧接着,文章表达的特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你一定发现了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鼓励的发问中,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读文。专注的朗读中,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老师,课文还是前后呼应呢”,“老师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作者插叙了一个小故事,这样文章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了。”自读中获得新知,独立阅读课文需要培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落实。然而,任何时候,尤其是教学活动,来不得半点浮躁,因为学生从教师这儿学会严谨。(李镇西语),课文教学更不能只见轮廓,不见形象。学生*作呈现“言而无物”原因正在于此。“西安的这组雕塑是西域人还是大**?安息国是西域之国还是大汉之土?”四读课文中,抓住重点句子,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到部分,从思想到表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整堂课有效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结束了,竟然因为本课的教学有些兴奋不已。质疑,向文本质疑,不但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当教师面对文本质疑中让问题更集中,那么提纲挈领的问题就会成为统领自己教学设计的重头戏,由此带来的出彩也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3

  4月份我参加了区进修组织的卓越杯竞赛,使我有机会把对《丝绸之路》一课的理解和设计展示出来,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同行们在语文课堂上一些好的做法和理念。下面就把我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得与失跟大家交流一下。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用一个短小的故事引出了丝绸之路的来历,重点讲述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献出毕生的精力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之后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纽带。基于以上的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我比较成功地执教了《丝绸之路》一课。通过整个磨课和上课过程,我有了很多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充分挖掘背景资料,为学生理解课**好铺垫。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内容距离现在十分久远,丝绸之路的辉煌已经不可能复制,我们已无法真正的体验丝绸之路的繁华。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等背景资料,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十三年的经历。使学生能够跨越时间的距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对资料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做好了铺垫。

  二、取舍得当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面对一篇长课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紧紧抓住文章的两大重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以及丝绸之路的巨大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反复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地自读自悟。尽管本课说明性的文字较多,但教学过程中仍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比如设计了抓重点词、想象、换词、追问、反诘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力求把课上得扎扎实实,让学生学有所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4

  一、教材分析及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因,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5

  《丝绸之路》是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进行查找资料做好预*工作。但是通过课上对预*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通过本课的学*,再次让我深刻的体会学生课前预*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课前备好有助课堂教学的资料也同样如此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而且也有提升课堂氛围的效果。

  小学语文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总汇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6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 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资料,了解丝绸之路。

  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并熟悉相关内容,遇 到不理解的问题向家长或其他人请教,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交流资料时,能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在短短的几分钟,学生 知道了张骞曾经两次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还有的学生带来丝绸之路的线路图,通过看图,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所 经过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丝绸之路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交流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读自悟,走进丝绸之路。

  学生借助字词典读准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丝绸之路。学生仿佛来了一次穿越,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生动而有重大意义一幕,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讨论交流,赞美丝绸之路。

  我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交流,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们引进了西域的葡萄、黄瓜、菠菜等一些植物,还带回了狮子、犀牛、良马这些动物,所以这是一条伟大的 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把我国的养蚕、缫丝、冶铁等一些在当时先进的技术传给了这些国家,让那里的人们受益,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白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学生们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弘扬丝绸精神。

  今 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等等,请同学们讲述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通过讲述或聆听这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 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这些开拓者的勇敢和执着。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7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反思《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8

  复兴小学:刘国录

  本课按计划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时间显得有些紧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寻找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难,可能这种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间的缘故。孩子们寻找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结尾,孩子们受到了心理定势的`影响。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这种中心句展开,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概括、训练、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丝绸之路教后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9

  反思一: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反思二: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

  反思三:丝绸之路导游教学反思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他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丝绸之路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文为略读文章,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了解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学时可以从文题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学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借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10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将孩子们学*的热情进一步延伸。相信:丝绸之路会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6篇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们四人通过教研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学*:1、学生汇报查阅的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课文朗读的情况,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3、交流丝绸之路的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4、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5、拓展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资料。最后联系课**学*乐园上相关练*。但是通过课上对预*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备课时,看到课题,我首先猜想没有过多历史知识的学生,肯定会自以为这是一条由丝绸铺成的路而对本篇文章兴味盎然的。如果把“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作为初读文章的问题抛给学生,一定能让阅读变得专注,变成寻根探源的有趣活动的,果不其然,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丝绸之路是因为中欧贸易往来以丝绸为主而得名,在课后资料卡片的补充阅读中,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条路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这是我预设统领本课的一个主要问题。我想当学生能给这条路重新恰当命名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意义也就自然而然了然入胸了,紧接着我只需要从写法上引导学生从本课得到哪些启示即可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教学按照预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快学生为这条路重新命名: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商贸之路、中外之路,并且从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支撑,课文教学的重点:体会丝绸之力存在的重要意义已不讲自通了。——丝绸之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外人*系在了一起,是一条伟大的路。紧接着,文章表达的特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你一定发现了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鼓励的发问中,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读文。专注的朗读中,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老师,课文还是前后呼应呢”,“老师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作者插叙了一个小故事,这样文章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了。”自读中获得新知,独立阅读课文需要培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落实。然而,任何时候,尤其是教学活动,来不得半点浮躁,因为学生从教师这儿学会严谨。(李镇西语),课文教学更不能只见轮廓,不见形象。学生*作呈现“言而无物”原因正在于此。“西安的这组雕塑是西域人还是大*?安息国是西域之国还是大汉之土?”四读课文中,抓住重点句子,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到部分,从思想到表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整堂课有效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结束了,竟然因为本课的教学有些兴奋不已。质疑,向文本质疑,不但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当教师面对文本质疑中让问题更集中,那么提纲挈领的问题就会成为统领自己教学设计的重头戏,由此带来的出彩也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将孩子们学*的热情进一步延伸。相信:丝绸之路会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教学背景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丝绸之路地图 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丝绸之路教案6篇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 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1、 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 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第1、2自然段:

  1、 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 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 师生总结 ,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学*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学*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丝绸之路人教版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预*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挂图、录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1、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分为:

  (1)话说丝绸之路。让同学们说说课前预*资料,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2)走*丝绸之路。自由朗读时,我安排同学们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在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这样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3)走进丝绸之路。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与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景如在眼前,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不但活跃课堂,而且加深印象。

  (4)历史意义。

  收获;本节课气氛活跃,同学们踊跃发言。并且有很多同学收集了许多课外小故事,一大收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将孩子们学*的热情进一步延伸。相信:丝绸之路会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课前三分钟,我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这需要教师点拨。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反思《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 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资料,了解丝绸之路。

  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并熟悉相关内容,遇 到不理解的问题向家长或其他人请教,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交流资料时,能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在短短的几分钟,学生 知道了张骞曾经两次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对开辟从*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还有的学生带来丝绸之路的线路图,通过看图,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所 经过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丝绸之路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交流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读自悟,走进丝绸之路。

  学生借助字词典读准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丝绸之路。学生仿佛来了一次穿越,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国交流的生动而有重大意义一幕,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讨论交流,赞美丝绸之路。

  我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交流,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们引进了西域的葡萄、黄瓜、菠菜等一些植物,还带回了狮子、犀牛、良马这些动物,所以这是一条伟大的 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把我国的养蚕、缫丝、冶铁等一些在当时先进的技术传给了这些国家,让那里的人们受益,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白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学生们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弘扬丝绸精神。

  今 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等等,请同学们讲述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通过讲述或聆听这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的友好往来、沟 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这些开拓者的勇敢和执着。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丝绸之路作文优选【5】篇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说到这句诗,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想起了西汉时期的张骞。是他开拓了丝绸之路,为现在的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从张骞开通了西域之后,中国及中亚和欧洲的交易更加丰富也更加便利。通过这条贯穿欧亚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往希腊和欧洲。路上的雕像也是丝路的代表,高鼻凹眼的商人,栩栩如生,精神抖擞。被风吹散的骆驼脚印,更是记载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丝路上又发生了很大的变更。那时背面的土地都被占领了。但为了商业交易,人们不得不从水上开拓一条新丝绸之路。那是一条以南海为中心的路。这条路从中国经过中南半岛,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这一路上经过了一百多个国家。瞧!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多么伟大啊!它不仅促进了各国文化交流,更推动了各国的共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被保留了下来。现在,大家更是合理推广“一带一路”计划。这难道是丝绸之路未来的发展计划?是的。这个计划不仅仅便利了世界的文化交流、商品交易,更是建起了各国的深厚友谊。如果没有这条路,世界就不会发展的飞快;如果没有这条路,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不会有那么深厚的友谊;如果没有这条路,世界的文化也不会流传至今。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将世界连成一家的“长龙”,我们才能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丝绸之路漫长而悠远,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是被战争踩踏过的地方。今天,人们仿佛忘记的以往的战火,把丝路看作是连接各地文化的纽带;而“一带一路”更是加深了全世界感情,大家一起合作共赢。现在,这不单单只是一条路,更是通向人了未来发展的大道。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为《丝绸之路》。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两个内容,略写了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和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栩栩如生,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详写了在公元前115年的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张骞的副使带着中国的产品和文化来到了安息国,从此与其它地区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和技术,吸收了其它的文化,促进了亚欧各国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让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听同学说,通往西域的一路上艰难险阻纷纷向他们袭来,路途中还要经过世界上最热的沙漠,交通工具就只有骆驼,还要带上充足的水和食物,一旦没有,就要以血止渴,以肉充饥,十分困难。我很佩服张骞,虽然他曾被大汉皇帝贬为庶民,流浪四地,但他依然不怕众人反对,走上了这条漫漫长路,从此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进行着贸易活动,由张骞带领的一队队骆驼商队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文化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产品、动物、文化带到我国。虽然一路上风吹雨打,极有牺牲的可能,甚至行走的道路只有10厘

  米至2米宽。但他们仍不怕风吹雨打,从这条大路上带来了文化,带来了动物,带来了贸易,带来了产品,但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友谊!

  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于宋元时期,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这条航线由于运输货物的不同,又有许多别称。随着***半岛及东南亚香料的输入,这条航线又被称为“香料之路”。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从先秦到秦朝,再到两汉,再到三国的孙权,再到魏,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海丝的起点是泉州,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器瓷、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由于时代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自1842年鸦战争开始后就走到了尽头,留给后人的则是一个又一个谜团。一些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更为彻底的贯通,也是证明历史上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之一。

  海丝文化历史悠久,虽说经历过衰败,但依然那么的挺拔,它虽说被腐败不堪的大清帝国厉行禁海,被关起繁荣富强的大门,但它还是顽强地撑了下来。

  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海丝再次复兴,使贸易往来再次昌盛。

  海丝,我们将让你再次复生,回到那繁荣富强、属于你的时代!

  古时繁华的丝绸之路,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大沙漠,这不禁勾起了我对丝绸之路的怀念。

  夜里,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眼前一道红光闪过,紧接着我就失去知觉了。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位西域商人了。我高鼻凹眼,身穿长襟大褂,骑着一匹高大的骆驼,后面还跟着五匹骆驼,都满载着西域的特产。前面是一个高大的城楼,我见了,心中疑惑极了:我这是到了哪儿?再仔细一看,城门上挂着一块匾牌,上书两个大字——长安。噢,原来是富裕的汉朝都城长安啊!进了城,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街上来来往往。路旁的摊位上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丝绸、纸张、葡萄、石榴、无花果……

  商人们正热情地招揽顾客呢。街道一旁,正有几个艺人耍枪舞棒呢,引得路人阵阵叫好。

  见到别人这么忙,我也不甘落后,赶紧找了个空地方,做起生意来。我卖的是胡椒、蚕豆、黄瓜、无花果。因为我卖得合理、薄利多销,又是我们西域的最好品种,所以,才一袋烟的功夫,我就把我的全部货物与一个财大气粗的汉商交换了,换了几匹质量上好的丝绸。我高兴极了,决定第二天早晨就返程,回到我的国家,下次再狠赚一笔。

  转眼就到了第二天,我带着六匹满载货物的骆驼启程了,当我快活地走出长安城时,又是红光一闪。我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呀!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

  ——鲁迅

  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一阵风沙袭来,刺得我睁不开眼睛。再回望时,来时深浅的路,已化作虚无。我拍拍沙尘,迈脚,与同行百来人又向西域踏出浅浅的路。

  “在下张骞字子文,奉大汉武帝之命特使大月氏,还请……”“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匈奴首领军臣单于并未给我多言的机会,我拒绝归降便被打入了大牢。

  茫茫大漠没有路的限制,向哪里都可以走,向哪里都可以迷失。我被卷入沙尘暴中——在匈奴的牢狱里望着小窗外,天幕幽蓝月灰星暗。百来人踏出的路太浅,十年了,无人记起。大汉的援助遥遥无期,十年的等待,十年的逃避,我知道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终究要做出抉择了。

  是放弃,同意归顺匈奴,谋得一官半职尽享荣华富贵?还是坚持,凭一丝渺茫的希望继续忍受无尽的寂寞?

  我无法遏制心底腾升的怨念,同行伙伴一个个离去,楚汉战事一天天紧张,软禁生活我过够了,我想放弃。

  突然,临行时汉武帝殷切的眼神浮现在眼前,他浑厚的声音回荡在耳边;“子文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蓦地,我知道我不必再选择了,我的心先一步踏上了西域征程,因为我背负着国家民族的希望。我“持汉节不失”的誓言掷地有声,寥寥十几战友,眼中又闪出光芒。

  我们逃了出来,一路飞沙走石热浪滚滚,又一路冰雪皑皑寒风刺骨。这是我一生中走过的最艰难而又最轻松的路……

  再使西域,随从三百,丝绸牛羊珍宝千万,换得汗血宝马解忧和亲。茫茫戈壁中,也有了一条未被时间的风沙磨去的路,名曰“丝绸之路”。

  今夜,我似乎在梦里听见了来自千年之后的声音,诉说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故事,看见了一条条钢铁神龙穿戈壁,越葱岭,都带着一声渺远的驼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