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11 00:00:00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是六年级数学组第一单元的把关教师,本课又是我的单元课,所以在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况,设计了教学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题。

  在本课的引入中,我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对比相互的反义词及位置交换,再通过让男女学生计算小黑板不同的两组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倒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了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 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本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辩论,让我惊喜万分,感到十分高兴,我觉的是本课最大的收获,在学生的辩论在,连我都充满了激情。我想,在教学中需要我充分预设,放开手脚,这样定能让我的课堂焕发精彩。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掌握。在引导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自己举例子。学生在自学中对于特殊数“1”和“0”的倒数有些疑问,同学探究和交流,集体订正1的倒数是它本身,0则没有倒数!对于怎样求倒数的方法,通过练*检测,学生掌握的都非常好。这也说明学生已理解和清楚了倒数的意义。

  对于这堂课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的教学语言应该更加严谨。实施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发言的时间,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切入点去充分的给予引导和点拨。同时,保证教学的良好实施又要求我在日后的备课中必须将教材研究透,并且还要从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法与学法。这样,才能做好学生数学学*中的良好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过程中正确的引路人。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教材中《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的内容不多,首先是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几个算式来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来总结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进而对一些特殊的数求倒数,比如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0有倒数吗?)。最后进行课堂练*,在练*中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且总结出: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的倒数都是自然数;

  (4)非零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以上的教学过程上课之前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认为《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为以后分数的除法做准备的,然而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预期的准备。一节40分钟的课,在20多分钟时学生已将上面的内容全部进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级,在题型的积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后面10多分钟的时间里只进行相同类型的练*就结束了这节课。

  在课后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如果仅仅这样教这节课,那么浪费的时间太多了,虽然教材中这节课的内容就这么多,但是在考试中倒数知识方面的题却是很多形式,单凭上面老师教的东西学生来完成还是比较吃力的,有些题必须是老师引导才能完成的.。所以说,如果在当初的新授课中我将这些题型进行渗透,那么,在以后的练*中、考试中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自己来完成,我也不用将它作为一个新知识点来讲而又花费时间。在课后的我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将与倒数的知识有关的题型全部整理出来,然后有进行了筛选,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题添补到这节课中来,题不能太难,因为毕竟这是一节新课,要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但题必须有拓展性,对于以后的稍难的题一部分学生还是可以根据前面的知识有能力完成的,而对于差一点的学生也不至于遇到这样的题而无从下手。所以在选题上我比较慎重,题太难学生学*没有积极性,会认为数学学*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学*时收获的快乐。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一、课前的思考与预设

  针对本课内容,看似简单,实质内涵非常丰富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的现状。认真思考了本节课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力争能让学生听的清楚,练的活泼,学的轻松。所以课前思考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本课的知识点

  本课的学*内容是“倒数的认识”即对倒数的认知与识别。如何能够让学生很清晰的明白倒数的意义呢?以及如何找准一个数的倒数呢?

  2、本课的关键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对倒数的意义教学,进行了仔细的剖析,把意义分为几个部分:“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三个部分,看起来简单,但是每个部分再仔细推敲,就发现“怎么才能得到1;几个数,是几个什么样的数;“互为”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思路可以迁移的事物吗?这些方面对学生清楚理解倒数的意义非常重要。

  3、本课的着力点

  基于对关键点的认真思考,发现“互为”一词比另两个关键点更难理解,难说的清楚。因此,必须在这个方面需要花功夫,下力气,因为理解这一关键点是学生掌握倒数意义的标志,也是帮助学生能识别“倒数”这一概念的方法之一。

  4、本课的深化点(预设)

  基于对倒数的意义的思考,发现定义中的“两个数”这一关键点的外延非常丰富,两个怎样的数呢?能不能 都是整数?能不能都是分数?能不能都是小数?……有没有特殊的数呢?比如整数都有倒数吗?小数都有倒数吗?分数都有倒数吗?因为整数中有0、1这样特殊的数,还有负整数。小数中有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有没有倒数这样的情况课堂中学生会出现这些疑问吗?出现了如何处理呢。如果不出现又如何处理呢。

  二、课堂的实施与体会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课的导入部分,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合作探究学*

  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倒数的意义,并与学生一起剖析,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合作讨论:0和1的`倒数问题,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练*形式多样

  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每人出题同桌互说”,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也在课堂上用,做到真正掌握。

  三、课后思考与感悟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

  2、 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为深入浅出的理解“互为”,我举例“互为同桌”,“互为朋友”,让学生觉得“互为”就在身边,对于理解关键点,就能引起共鸣。

  在练*中,紧紧围绕关键点设计了三条判断练*,让学生在练*中明白成为倒数的条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少数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本质条件,于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小数和带分数是没有倒数的。后来,虽然大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讨论,明白了小数和带分数也是有倒数的,但是在找倒数时还是出现了0.5的倒数是5.0, 1 的倒数是1 错误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感觉有些困惑,为什么教材仅在整数和真、假分数范围内教学倒数呢?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是否需要补上相关的内容呢?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在学校举行的教师“课堂大练兵”教学活动中,我上的是《倒数的认识》,现就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做如下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因为学生基础太差,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听得懂,学得进去,尽量引导学生能在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

  1、复*题合理,紧扣这节课的学*内容,为这节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生能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理解相互依存的概念。

  3、归纳全面,教学紧凑,由简入繁介绍了整数、小数、带分数、分数的倒数;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4、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提高。

  本节课的不足:

  1、在教学倒数的定义时,对于倒数的相互关系教学不够深入,应该让学生多说。

  2、学生活动环节不够,参与太少。

  3、在问题导入时提问不够精准,应明确分类条件。

  4、小组合作效果不佳,反响不好。

  5、知识点归纳留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拨即可,不要讲太多。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在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一些有趣的词语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口算竞赛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做铺垫。

  在教学例题时,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练*遇到障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带分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怎样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在这一节课没有顾及。也就是没有完全突破难点。这是考虑到我班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节课很难接受这么多。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两大主要内容展开教学:1、学*理解倒数的意义。2、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我以玩文字游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学生灌输“倒”的想法,把游戏的现象融入到数学当中。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乘积、互为”来理解,并强调倒数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有了文字游戏的导入,学生观察到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倒换了,对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容易掌握了,因而课堂的氛围很浓,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多。但对自然数的倒数以及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还转不过弯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说出方法。对于特殊的数1和0,学生基本上能够知道他们的倒数。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乘积是1,那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倒数。如5×( )=1,括号里的数就是5的倒数。这个方法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明显强调出来,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因此,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不能完成达到。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此次于老师来听课,我按照教学进度选择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知识链接教材中《倒数的认识》一课,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为后面单元学*分数除法知识做准备。本节课的内容不多,首先是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几个算式来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是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

  第一大环节:利用课前三分钟的口算练*这一素材,可以按照乘积是否是1进行分组整理,再将乘积是1的一类进行二次分类,分成分数乘法与小数乘法,先从比较直观的分数乘法入手研究因数的特征,继而过渡到小数乘法算式中因数的特征,由发现到猜想再到举例验证,继而得出倒数的概念。

  第二大环节,由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入手?引导学生交流方法,并在练*中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上完这节课,我的第一感觉是领着孩子绕着知识点走了一遍,用能力的孩子可能真的理解了倒数的意义,而大部分的孩子可能只是学会了求倒数的方法,至于是否真正理解了倒数的意义,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结合着于老师的点评,再回头看我这节课的设计流程,还真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概念上存在偏差

  本节课在研究分数乘法这组算式的特征之后,我引导学生用“颠倒数”这样的一个词来反复描述两个分数的特征,而忽视了乘积是1的`这一个大的背景。而如果从“为什么它们的乘积是1”这一个大问题入手,学生会顺藤摸瓜,思考它们因数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

  正是因为本节课,我一直在强调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互颠倒这一点,造成学生没有真正从意义上理解倒数的意义,才会出现在+()=1这个加法算式中,有的学生填这一错误。

  二、小步引领,走马观花

  为了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在练*这一环节我分四类设计并总结出: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的倒数都是自然数;

  (4)非零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反过头来再看,真如于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根本没有深刻的记忆,只是走马观花,但是如果按照于老师的建议,利用数轴的形式,在数轴上表示,我想即方便学生直观认识,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非常感谢于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来听评课,感谢于老师的指点,借着这次听课的东风,在教学路上且思且行!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

  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决问题。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一、让学生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激活思维。

  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所以在揭示倒数的概念这一环节,我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用30秒的时间进行( )×( )=1的比赛,诱发了学生强烈的学*兴趣。在校对评价后,又引导学生观察所有算式的共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开门见山说明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接着通过让学生说说对“和互为倒数”的理解以及举例、判断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倒数的认识。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学*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被充分激活。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地探索时间和空间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我设计了两个导学单,

  导学单一:

  1、试着写出 、 的倒数。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思考:怎样就能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导学单二:

  试着写出6、1、0.6、0的倒数。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交流:

  (1)每个数的倒数是怎么求的?

  (2) 如何检验你求的倒数是否正确?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与争论中达成了共识,掌握了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学生乐于探索、乐于表现、乐于共享。

  三、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研究关于0的倒数问题时,我把0混在其他数中让学生去碰“钉子”,当时学生中存在两种答案:一种认为0的倒数是0,另一种认为0没有倒数。对于这两种答案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辩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倒数的认识”一课是学*分数除法的基础。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倒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倒数,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这节课我在上课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知识掌握得较好,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给了我不少启示。

  第一,从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自己的同桌,学生通过实际的对话“我是…的同桌”、“…是我的同桌”、“…和…互为同桌”,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互为”同桌的意思,分散了教学难点,为学*“互为倒数”做了一个铺垫。而且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融洽了师生关系。

  第二,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本,通过书中的算式,自己发现什么叫做倒数;同时也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探求“整数的倒数怎么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能够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

  第三,练*的设计多种多样,我不仅设计了关于倒数的基础练*,也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提高题,让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最后,我出示了一副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教学说明: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反思:

  本节课中,在探究新知之前,我打破数学教学常规,进行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把文字构成规律变成数字,进行铺垫。引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极大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接着设疑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己举一些倒数的.例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倒数的一些特点: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依据倒数的特点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以上发现是否正确。

  在争论数字0和1的倒数问题时,我创设情景境,通过两个卡通人物(明明、红红)发生争论 ――0和1都有倒数,0和1都没有倒数,课堂上学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学生没有从分数的角度去发现0不能作为分数的分母,所以产生了0有倒数的念头,再次的小组辩论。得出0不能作除数、0不能作分母。0没有倒数的结论。而1这个数字学生还是会发现1的倒数就是一分之一,也就是1。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学生也能根据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老师只是作为辅助,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法。但是整数到底有没有倒数?整数怎么样来求倒数?要怎么样把一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调换它们的位置。这样开放性题目,学生要经过小组合作才可以填出来,没有办法独立思考。所以,我觉得以后的内容就应该多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应用。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除法作准备的 , 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学*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效率。

  这节课我主要围绕“导入、探究、深讨、练*、小结”这几个环节进行。

  在导入中通过一个小故事中的对联,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倒”的意思。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学生知道什么叫倒数后,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举例,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这句话。同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比较重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互为”、“乘积是1”、“两个数”。对倒数的定义作深入的剖析。

  最后通过适当的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一般先变形,再换位。并且让学生小结出求倒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规律,在探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研究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综观全课下来, 觉得整节课教得比较扎实,该传授的时候做到了适当的传授,练*也有层次感, 对于两个特例“1”和“0”,教学中没有专门由老师提出,而是在学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自我感觉处理得较好。

  学生的积极性在家长听课当中也充分的得到了发挥, *时不做声的孩子当天也敢积极举手发言了,充分的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欲望。

  在设计中,感觉练*的设计还是缺少了难度,缺少了灵活性的题目,对“倒数”的运用练*设计不够丰富。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这节课经过多次的实践探索,我收获了很多:

  一、立足教材节外生枝

  “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知识本身的特征和课堂的实际需要,“节外生枝”,拓展课堂的空间,使课堂教学状态灵动起来,内容丰富起来。

  《倒数的认识》教材仅在整数和真、假分数范围内教学倒数,而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问题,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所以教学倒数时,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给学生设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

  “节外生枝”教数学,将突破教材的限制,通过对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拓宽数学学*的渠道,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追求教材学*与拓展教学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效果。

  二、遗形去貌突出本质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数学化。”数学化过程,就是要把本质属性体现出来,去掉非本质属性。教师如果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倒数的概念,牵强地以“倒”为载体导入知识,表面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实际却没有抓住倒数的数学本质。这样牵强附会的.情境丢掉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干扰了教学。因此,情境创设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因生活化而丢掉了数学本质。

  数学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等并没有错,但设计这些,都只是为了使数学的发现过程逼真,更重要的工作,还是后面的数学化提炼。只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从情境、生活等外在因素中提炼出来,形成数学特有的抽象或模式,学生学到的才是真实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才算有效。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循环小数”有没有倒数?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探讨?有些老师认为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如果学生没有提及,没必要研究。

  2、何时抽象概括A×=1更合适?有些老师认为应该在学生探究找分数、整数和小数的倒数后,再提炼概括,A除了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那么对于,A是分数、小数,学生理解吗?教师又改如何引导呢?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今年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我是直接让学生写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从学生说的算式中把乘积是1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现在想起来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

  通过看杂志和其他教学刊物,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有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在年级研究课里,我选择了《倒数的认识》一课来执教,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教材里这部分内容,是直接让学生计算结果是1的算式,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我感到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通过参考他人的教学,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有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合理,有些环节用时太多,使后面的教学流于形式,匆忙结束,以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尽量把一节课上得更好。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注重了贯穿“激趣导学”的基本思想。首先,用三种途径创设情境以激趣:一是口令游戏创设情境,如叙述“你们是宋老师的好朋友,宋老师是你们的好朋友,宋老师和你们互为好朋友。”;二是借助几幅美丽的倒影图画创设情境;三是通过几个特殊汉字,如“呆”和“杏”、“吴”和“吞”,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点引入,既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又形象地激发了互为倒数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什么是倒数呢?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教师”和“学生”这一关系的多次转化,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老师”,什么是“互为同学”,什么是“互为倒数”,不仅调动了同学们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这节课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新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引出倒数的意义。而后又让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提倡小组合作是否本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讨论中,老师真正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实现互动对话式教学。在求倒数方法之后,我出示了小组讨论题(以两个同学的争论为载体):引出怎样求一个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哪些数可能没有倒数?由此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整数的倒数就用1除以整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1的倒数为什么是1?”“0为什么没有倒数?” “0没有倒数是因为任数乘0都得0而不可能等于1,且“0作除数无意义。因此,0没有倒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本课中,学生对同伴提出的问题赋予很大的探究热情,比老师直截了当地给予要强烈得多。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保护学生提问的信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气,更有参与性,学生才能真正地脱离教师的疆绳,不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这节课中,学生从观察中比较,从比较中发现,从发现中提问“整数有倒数吗?小数有倒数吗?”这是一个从历来顺受到“叛逆”的福音,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陈规,把学生置于学*的最高领域,我们应当持积极的态度顺应、保护并提倡学生提问的*惯。并引导学生主动去把握探究的乐趣。只有历经思维磨砺,他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挫折、失败、乐趣和成功。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下章节分数除法教学打好基础。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情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争论、交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历感知,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可能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条件。因此还应在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等内容中及时复*以巩固。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教材中《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的内容不多,首先是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几个算式来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来总结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进而对一些特殊的数求倒数,比如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0有倒数吗?)。最后进行课堂练*,在练*中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且总结出: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的倒数都是自然数;

  (4)非零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以上的教学过程上课之前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认为《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为以后分数的除法做准备的,然而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预期的准备。一节40分钟的课,在20多分钟时学生已将上面的内容全部进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级,在题型的积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后面10多分钟的时间里只进行相同类型的练*就结束了这节课。

  在课后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如果仅仅这样教这节课,那么浪费的时间太多了,虽然教材中这节课的内容就这么多,但是在考试中倒数知识方面的题却是很多形式,单凭上面老师教的东西学生来完成还是比较吃力的,有些题必须是老师引导才能完成的`。所以说,如果在当初的新授课中我将这些题型进行渗透,那么,在以后的练*中、考试中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自己来完成,我也不用将它作为一个新知识点来讲而又花费时间。在课后的我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将与倒数的知识有关的题型全部整理出来,然后有进行了筛选,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题添补到这节课中来,题不能太难,因为毕竟这是一节新课,要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但题必须有拓展性,对于以后的稍难的题一部分学生还是可以根据前面的知识有能力完成的,而对于差一点的学生也不至于遇到这样的题而无从下手。所以在选题上我比较慎重,题太难学生学*没有积极性,会认为数学学*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学*时收获的快乐。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倒数的认识》一课基本知识比较简单,所以本节课我大胆尝试,让两名学生担当小老师进行教学。王恒岳同学由两组口算题的竞赛导入,让学生观察比较好算的一组题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倒数”,并对倒数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姜安远同学则就着例1,让学生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从分数到整数,再到特殊的数(1、0),甚至将倒数的研究延伸入小数。两位同学课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试讲、修改,然后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其他同学也积极配合,认真学倾听、思考、发言,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均得到较好的讲解和培养。在两位同学的讲解之后,我再将一些“小老师”没讲透彻的`地方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进行巩固练*。这样的上课形式,孩子们普遍比较喜欢,以后如果找到合适的内容,还可以继续尝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一、让学生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激活思维。

  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所以在揭示倒数的概念这一环节,我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用30秒的时间进行( )×( )=1的比赛,诱发了学生强烈的学*兴趣。在校对评价后,又引导学生观察所有算式的共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开门见山说明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接着通过让学生说说对“和互为倒数”的理解以及举例、判断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倒数的认识。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学*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被充分激活。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地探索时间和空间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我设计了两个导学单,

  导学单一:

  1.试着写出 、 的倒数。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思考:怎样就能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导学单二;

  试着写出6、1、0.6、0的倒数。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交流:

  (1)每个数的倒数是怎么求的?

  (2) 如何检验你求的倒数是否正确?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与争论中达成了共识,掌握了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学生乐于探索、乐于表现、乐于共享。

  三、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研究关于0的倒数问题时,我把0混在其他数中让学生去碰“钉子”,当时学生中存在两种答案:一种认为0的倒数是0,另一种认为0没有倒数。对于这两种答案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辩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

  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决问题。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陈述性知识,放在这个单元是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是为了衔接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其目的就是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做铺垫,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为什么要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否则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不好理解。

  教学从寻找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开始。在给出的8个分数中,学生能够找到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这项貌似游戏的活动凸显了“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建立倒数概念必须充分注意的内涵。教材在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基础上,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要知道互成“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还要明白两个数是“互为倒数”的。教材里三个卡通的交流,说的都是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下面的文字叙述强调两个数“互为倒数”,还以3/8和8/3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甲数是乙数的倒数,乙数也是甲数的倒数”。

  求已知数的倒数分三个层次教学:先求3/5、2/3等分数的倒数,然后求5、1等整数的倒数,最后是0没有倒数。在第一个层次里,要求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发现它们的分子、分母刚好互换位置,一方面进一步体会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写出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写出整数的倒数。可以从概念出发,寻找与这个整数相乘等于1的数。如果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就能像分数那样直接写出它的倒数。第三个层次理解0没有倒数,并要求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是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是0,不存在与0相乘能够得到1的数。

  倒数的意义就是一句话: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的,这也就是概念内涵的体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这样几个基本块面:首先通过例题7提出的问题——给出倒数的含义——分层突击理解倒数含义——出示形式上的经典错例(特别是小数的倒数)——处理1和0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文所谈的不是教学流程上的问题,而是通过倒数这个概念,谈一谈对概念教学的理解,从拆句的角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拆为: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针对倒数这个概念,我认为:内涵是指向正例的,外延是指向反例的。比如:书上出示乘积是1的正例,我们需要出示商、和、差是1的反例;书上说的是两个数互为倒数,没有出示3个数的反例。这两个反例是针对倒数概念本身的。

  学生在倒数的答案呈现上,*惯于用等号表示“的倒数是”这样的错误,比如2=1/2,从数学表达式上说这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学生确实犯了,而且每届都有这样的情况,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已经强调并且纠正了这样的错误,这说明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本身的理解和态度的端正与否也是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本节课需要重视的第二个问题就是1和0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其他的概念:假分数、整数、自然数。假分数分为1和大于1的假分数;整数和自然数里都有0,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处理好,学生的理解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

  单独的概念教学,或者说倒数概念本身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关倒数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点:一点是倒数的意义,另一点是求倒数的方法。学生建立倒数的概念以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视概念的形成以及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相同的教学内容,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知识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关注概念结构出现的次序,比如:整数的概念是复*、假分数的概念是辨析。

  皮亚杰理论中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应、*衡,对于倒数概念来说,学生之前毫无经验,是属于顺应,其实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原因是这个知识点本身是不难的,从形式到本质,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就是0,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特别关注了数字0的问题,然后在书本上39页第19题的处理上特别强调了数字1的问题。

  从整个概念系统来说,同化和顺应是相互依存的,如:本节课中倒数的概念是顺应,而用到的外围概念是整数、自然数、假分数,我在学*的时候注重对概念本身的解读,数包括自然数和整数,倒数的形式是分数,但不是分数的整数和小数需要先转化为最简分数之后再处理。

  在概念的形式实现之后的环节就是对倒数概念的辨析,如:题目a都有倒数,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关注的点应该是a这个数的取值范围,是取正整数?负整数?0?非正整数?非负整数?自然数?这里都是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有没有倒数的核心概念就是:0没有倒数,但是对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思量的问题。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倒数的认识》属于一节典型的数学概念课,对概念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不是很难。但这样的课堂,教师可以花更过的心思达成其他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这一节课上,学生经历了解到模糊再到深刻理解的概念认识过程,通过交流、合作自主梳理总结方法,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严谨之美、科学之美,这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这节课对我自己的教学的启示如下:

  1、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脉。教材在编写上分成三格部分-认识、求解、练*,给出的层次很清楚。呈现方式上是给出算式,学生计算,观察再发现,虽然表现的模式有些生硬,但其指向是学生自主探究倒数的定义,倒数的特征。在例题一当中,主要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并没有给出所有倒数的求找方法,是因为求倒数的方法也不能一言概之,需要分类思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在引导学生去进行有序的分类思考。只有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方法总结交流是才能总结的完整、严谨。

  2、概念的本质远高于概念的形式。倒数的定义是乘积为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特征是分母、分子相互颠倒的两个数。很多学生以特征代替定义,这样的认识是不充分,不准确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以游戏的方式写乘积互为1的两个数,那他们写下的各种形式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吗?一个纲领性问题顺势产生,直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对定义的根本认识直接反应在后续求倒数方法的多样性上。教材中给出颠倒分子分母的方法学生可以用,在对倒数认识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用1除以一个数求出倒数。同时“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这样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注重数学概念的本质含义,让学生自主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是几乎所有概念课的要求。

  3、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数学阅读*惯培养。数学文字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是思维上的.活动。在真正阅读倒数定义时,学生大脑里应该经历思考、筛选的过程。从定义中提取核心内容,对疑惑进行质疑、猜测、证明,最终达到对定义认识的新高度。良好的数学阅读*惯也可以有效地加强思维的严谨性。

  4、放手学生自主学*,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准绳。这节课从开课就是速算比赛,然后小组交流对倒数的认识,生生交流突破对倒数认识最后一层隔膜到最后小组内总结求倒数的方法,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的意义完全不同。但要到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老师需要准备充分。首先,对学生充满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充分预设学生学情,这样才能是老师对课堂组织的监控有的放矢,才便于在更高层面引导学生活动的发展方向。另外,教师需要对教案相当熟练、在课堂中关注所有学生的反馈,尤其后进生的知识生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困惑与不足:

  1、课堂节奏太快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2、要适时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思考解决问题。

  3、要注意控制语速和语言的启发性、目性。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倒数的认识”一课是学*分数除法的基础。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倒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倒数,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这节课我在上课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知识掌握得较好,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给了我不少启示。

  第一,从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用简单的话介绍一下自己的同桌,学生通过实际的对话“我是…的同桌”、“…是我的同桌”、“…和…互为同桌”,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互为”同桌的意思,分散了教学难点,为学*“互为倒数”做了一个铺垫。而且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融洽了师生关系。

  第二,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本,通过书中的`算式,自己发现什么叫做倒数;同时也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探求“整数的倒数怎么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能够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

  第三,练*的设计多种多样,我不仅设计了关于倒数的基础练*,也有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提高题,让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最后,我出示了一副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在引入部分,我利用朋友的相互关系及中国文字形象的使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时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两大主要内容展开教学:1、学*理解倒数的意义。2、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我以玩文字游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学生灌输“倒”的想法,把游戏的现象融入到数学当中。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乘积、互为”来理解,并强调倒数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有了文字游戏的导入,学生观察到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倒换了,对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容易掌握了,因而课堂的氛围很浓,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多。但对自然数的倒数以及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还转不过弯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说出方法。对于特殊的数1和0,学生基本上能够知道他们的倒数。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乘积是1,那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倒数。如5×( )=1,括号里的数就是5的倒数。这个方法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明显强调出来,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因此,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不能完成达到。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置了两个学*目标,并为每一个学*目标的完成,设计练*题,教学评一体。题型的设计紧扣目标,能及时检测和反馈学生学*和掌握的情况。例如,目标一是理解倒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在口算练*中观察、发现和总结出倒数的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紧跟着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第1题是判断,在三道判断题目中再次加深对“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的理解,从而真正的明白倒数的意义。

  第2题是口答,目的是让学生能意识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利用倒数的意义去解决问题。

  第3题,利用倒数的意义,找出哪两个数互为倒数,等于还是对倒数意义的运用的训练。那么在连续三种题型的中,想必孩子们对什么是倒数应该是理解的已是非常的到位了,下面进行目标二的学*,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对于目标二的学*,我是直接采用让学生直接写出下面几个数的.倒数的,因为我相信倒数意义只要理解到位,那么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应该没问题,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们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要求让他们先相互说一说,这是这一环节的重点。

  总结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后,当然还要继续验证也可以说还要解决不同类型数的倒数,比如说小数的倒数怎么做,带分数的倒数怎么做,既是对分数求倒数方法的验证也是一个新问题的解决,让孩子们根据分数与小数、带分数和整数的互化,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是对整节课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过程,领会学*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总的来说,本节课不管从问题的设置还是练*题的设计上,对孩子们的思维训练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跳跃性。教学设计我非常满意,课堂效果也非常的精彩。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了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及运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倒数这部分内容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分数除法、分数四则运算和相关的知识运用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

  1.重点理解倒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出示几组乘积是1的四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由此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并指出3/8的倒数是8/3,而8/3的'倒数是3/8,从而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在教学倒数的含义时还要注意两个数互为倒数的条件:一是乘积是1,二是仅限于两个数,为练*中出现的争论扫清障碍。

  2.重点练*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方法。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求一个数的倒数方法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求小数和带分数的方法教材没有涉及,但是要进行补充,在后续的练*中往往容易出现类似的题目。如果没有预设到,学生就会在此知识点上出现问题,影响学*知识的效果。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练*题中的判断容易出错。例如: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通过这个题目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的倒数却比这个数大,而假分数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相等的情况,另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的情况。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而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的倒数等于这个分数。

  再教设计:

  对于判断题的练*要予以重视,由一题发散多题,以不变应万变。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因考虑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太,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本内容,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将自学所得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进行全班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成功之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始,我以一道和本课内容相关的智力题引入教学,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努力思考而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我提示了课题,使学生的学*的探究兴趣达到了最高点,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合作学*的时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冲击着我们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思想,()使我们不得不退出“主角”地位,努力当好“配角”,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和自主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合作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同伴沟通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

  不足之处:

  1、在教学倒数的定义时,只是让学生口头回答了一次,教师未曾板书,也未做强调,致使后面教学中由于概念不清,而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2、灵活掌控课堂的能力还不强。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所用时间稍多,致使最后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小组讨论的时间也不是很充足。

  3、教学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细致。如: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努力方向:

  1、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发现知识的成功者。

  2、要努力突出每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概念性的内容更要做到这一点,不能让学生概念不清。

  3、要从细节上下功夫,无论从备课上,还是讲课中,都要力求完美。

  4、要在*时的教学中,多学*,多积累,多锻炼,使自己对课堂的灵活掌控能力能有大的提高。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一、课前的思考与预设

  针对本课内容,看似简单,实质内涵非常丰富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的现状。认真思考了本节课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力争能让学生听的清楚,练的活泼,学的轻松。所以课前思考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本课的知识点

  本课的学*内容是“倒数的认识”即对倒数的认知与识别。如何能够让学生很清晰的明白倒数的意义呢?以及如何找准一个数的.倒数呢?

  2、本课的关键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对倒数的意义教学,进行了仔细的剖析,把意义分为几个部分:“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三个部分,看起来简单,但是每个部分再仔细推敲,就发现“怎么才能得到1;几个数,是几个什么样的数;“互为”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思路可以迁移的事物吗?这些方面对学生清楚理解倒数的意义非常重要。

  3、本课的着力点

  基于对关键点的认真思考,发现“互为”一词比另两个关键点更难理解,难说的清楚。因此,必须在这个方面需要花功夫,下力气,因为理解这一关键点是学生掌握倒数意义的标志,也是帮助学生能识别“倒数”这一概念的方法之一。

  4、本课的深化点(预设)

  基于对倒数的意义的思考,发现定义中的“两个数”这一关键点的外延非常丰富,两个怎样的数呢?能不能 都是整数?能不能都是分数?能不能都是小数?……有没有特殊的数呢?比如整数都有倒数吗?小数都有倒数吗?分数都有倒数吗?因为整数中有0、1这样特殊的数,还有负整数。小数中有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有没有倒数这样的情况课堂中学生会出现这些疑问吗?出现了如何处理呢。如果不出现又如何处理呢。

  二、课堂的实施与体会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课的导入部分,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合作探究学*

  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倒数的意义,并与学生一起剖析,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合作讨论:0和1的倒数问题,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练*形式多样

  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每人出题同桌互说”,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也在课堂上用,做到真正掌握。

  三、课后思考与感悟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

  2、 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为深入浅出的理解“互为”,我举例“互为同桌”,“互为朋友”,让学生觉得“互为”就在身边,对于理解关键点,就能引起共鸣。

  在练*中,紧紧围绕关键点设计了三条判断练*,让学生在练*中明白成为倒数的条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少数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本质条件,于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小数和带分数是没有倒数的。后来,虽然大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讨论,明白了小数和带分数也是有倒数的,但是在找倒数时还是出现了0.5的倒数是5.0, 1 的倒数是1 错误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感觉有些困惑,为什么教材仅在整数和真、假分数范围内教学倒数呢?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是否需要补上相关的内容呢?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这节课经过多次的实践探索,我收获了很多:

  一、立足教材节外生枝

  “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知识本身的特征和课堂的实际需要,“节外生枝”,拓展课堂的空间,使课堂教学状态灵动起来,内容丰富起来。

  《倒数的认识》教材仅在整数和真、假分数范围内教学倒数,而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问题,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所以教学倒数时,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给学生设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

  “节外生枝”教数学,将突破教材的限制,通过对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拓宽数学学*的渠道,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追求教材学*与拓展教学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效果。

  二、遗形去貌突出本质

  弗赖登塔尔说:“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数学化。”数学化过程,就是要把本质属性体现出来,去掉非本质属性。教师如果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倒数的概念,牵强地以“倒”为载体导入知识,表面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实际却没有抓住倒数的数学本质。这样牵强附会的情境丢掉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干扰了教学。因此,情境创设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因生活化而丢掉了数学本质。

  数学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等并没有错,但设计这些,都只是为了使数学的发现过程逼真,更重要的工作,还是后面的数学化提炼。只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从情境、生活等外在因素中提炼出来,形成数学特有的抽象或模式,学生学到的才是真实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才算有效。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循环小数”有没有倒数?有没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探讨?有些老师认为限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如果学生没有提及,没必要研究。

  2、何时抽象概括A×=1更合适?有些老师认为应该在学生探究找分数、整数和小数的倒数后,再提炼概括,A除了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那么对于,A是分数、小数,学生理解吗?教师又改如何引导呢?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是六年级数学组第一单元的把关教师,本课又是我的单元课,所以在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况,设计了教学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题。

  在本课的引入中,我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对比相互的反义词及位置交换,再通过让男女学生计算小黑板不同的两组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倒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了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 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本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辩论,让我惊喜万分,感到十分高兴,我觉的是本课最大的收获,在学生的辩论在,连我都充满了激情。我想,在教学中需要我充分预设,放开手脚,这样定能让我的课堂焕发精彩。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目标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细细地研究数学,你会发现数学它本身亦是有感情的。

  一、数学的情感蕴含于教材之中。

  这节课中,学生在观察自己所说的数的特点时,都带着浓厚的求知欲来认识倒数,从觉得有趣好玩到给数取名为倒数,这一教材本身就蕴藏着一种魅力,让人想去深入地研究它,了解倒数到底有哪些特征。数学在学生眼里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感情的,再如,“握手”这个环节,学生们理解了必须有“两”才能握手,又快乐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我又联想到在质数和合数这一课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号,其中2号同学这样说道:“我是2号,2是个双数,好事总是成双的,你看我的中队长标志也是2道杠,多好!如果考试能得第2名的话也不错。我喜欢2,2是我的好朋友。”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应该不断地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情感,让负载于教材后的黯淡的感情色彩体现出来。

  二、数学的情感体现于生生间的互动。

  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还原数学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在本堂课教师紧紧抓住了倒数这个概念中的重点字词,与学生一起展开新知识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时受到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对问题的解答互相补充,配合默契,从而共同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听、说、思、辩的能力,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是无穷的,使数学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之中。

  三、数学的情感体现于师生间的互动

  这节课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合作者。如用本年级的数学老师为载体,互说一句话,互说一个数,在相互的合作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的状态。再如,在判别0.1111……有没有倒数时,教师既是合作者,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们去回忆、去思考,通过师生间的不断交流合作,顺利成章地感知到循环小数也是有倒数的。整节课中,教师不停地的调动着学生的学*积极性,不断地和学生们合作交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清楚地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清楚地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清楚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的数字、运算符号、几何图形、公式、定理等这些数学的构成要素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之处,让这些蕴涵着的丰富的感情色彩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芒来。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掌握。在引导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自己举例子。学生在自学中对于特殊数“1”和“0”的倒数有些疑问,同学探究和交流,集体订正1的倒数是它本身,0则没有倒数!对于怎样求倒数的方法,通过练*检测,学生掌握的都非常好。这也说明学生已理解和清楚了倒数的意义。

  对于这堂课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的教学语言应该更加严谨。实施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发言的时间,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切入点去充分的给予引导和点拨。同时,保证教学的良好实施又要求我在日后的.备课中必须将教材研究透,并且还要从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法与学法。这样,才能做好学生数学学*中的良好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过程中正确的引路人。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两大主要内容展开教学:1、学*理解倒数的意义。2、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我以玩文字游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学生灌输“倒”的想法,把游戏的现象融入到数学当中。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乘积、互为”来理解,并强调倒数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有了文字游戏的导入,学生观察到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倒换了,对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容易掌握了,因而课堂的氛围很浓,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多。但对自然数的倒数以及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还转不过弯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说出方法。对于特殊的数1和0,学生基本上能够知道他们的倒数。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乘积是1,那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倒数。如5×( )=1,括号里的数就是5的倒数。这个方法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明显强调出来,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因此,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不能完成达到。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教材中《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的内容不多,首先是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几个算式来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来总结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进而对一些特殊的数求倒数,比如整数的倒数(1的倒数,0有倒数吗?)。最后进行课堂练*,在练*中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并且总结出: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的倒数都是自然数;

  (4)非零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以上的教学过程上课之前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认为《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主要是为以后分数的除法做准备的',然而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预期的准备。一节40分钟的课,在20多分钟时学生已将上面的内容全部进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级,在题型的积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后面10多分钟的时间里只进行相同类型的练*就结束了这节课。

  在课后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如果仅仅这样教这节课,那么浪费的时间太多了,虽然教材中这节课的内容就这么多,但是在考试中倒数知识方面的题却是很多形式,单凭上面老师教的东西学生来完成还是比较吃力的,有些题必须是老师引导才能完成的。所以说,如果在当初的新授课中我将这些题型进行渗透,那么,在以后的练*中、考试中学生就能很轻松的自己来完成,我也不用将它作为一个新知识点来讲而又花费时间。在课后的我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将与倒数的知识有关的题型全部整理出来,然后有进行了筛选,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题添补到这节课中来,题不能太难,因为毕竟这是一节新课,要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但题必须有拓展性,对于以后的稍难的题一部分学生还是可以根据前面的知识有能力完成的,而对于差一点的学生也不至于遇到这样的题而无从下手。所以在选题上我比较慎重,题太难学生学*没有积极性,会认为数学学*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学*时收获的快乐。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今年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我是直接让学生写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从学生说的算式中把乘积是1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现在想起来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

  通过看杂志和其他教学刊物,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有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教学说明: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反思:

  本节课中,在探究新知之前,我打破数学教学常规,进行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把文字构成规律变成数字,进行铺垫。引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极大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接着设疑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己举一些倒数的例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倒数的一些特点: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依据倒数的特点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以上发现是否正确。

  在争论数字0和1的倒数问题时,我创设情景境,通过两个卡通人物(明明、红红)发生争论 ――0和1都有倒数,0和1都没有倒数,课堂上学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学生没有从分数的角度去发现0不能作为分数的分母,所以产生了0有倒数的念头,再次的小组辩论。得出0不能作除数、0不能作分母。0没有倒数的结论。而1这个数字学生还是会发现1的倒数就是一分之一,也就是1。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学生也能根据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老师只是作为辅助,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法。但是整数到底有没有倒数?整数怎么样来求倒数?要怎么样把一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调换它们的位置。这样开放性题目,学生要经过小组合作才可以填出来,没有办法独立思考。所以,我觉得以后的内容就应该多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应用。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在学校举行的教师“课堂大练兵”教学活动中,我上的是《倒数的认识》,现就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做如下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因为学生基础太差,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听得懂,学得进去,尽量引导学生能在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

  1、复*题合理,紧扣这节课的学*内容,为这节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生能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理解相互依存的概念。

  3、归纳全面,教学紧凑,由简入繁介绍了整数、小数、带分数、分数的倒数;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4、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提高。

  本节课的不足:

  1、在教学倒数的定义时,对于倒数的相互关系教学不够深入,应该让学生多说。

  2、学生活动环节不够,参与太少。

  3、在问题导入时提问不够精准,应明确分类条件。

  4、小组合作效果不佳,反响不好。

  5、知识点归纳留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拨即可,不要讲太多。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陈述性知识,放在这个单元是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是为了衔接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其目的就是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做铺垫,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为什么要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否则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不好理解。

  教学从寻找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开始。在给出的8个分数中,学生能够找到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这项貌似游戏的活动凸显了“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建立倒数概念必须充分注意的内涵。教材在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基础上,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要知道互成“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还要明白两个数是“互为倒数”的。教材里三个卡通的交流,说的都是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下面的文字叙述强调两个数“互为倒数”,还以3/8和8/3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甲数是乙数的倒数,乙数也是甲数的倒数”。

  求已知数的倒数分三个层次教学:先求3/5、2/3等分数的倒数,然后求5、1等整数的倒数,最后是0没有倒数。在第一个层次里,要求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发现它们的分子、分母刚好互换位置,一方面进一步体会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写出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写出整数的倒数。可以从概念出发,寻找与这个整数相乘等于1的数。如果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就能像分数那样直接写出它的倒数。第三个层次理解0没有倒数,并要求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是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是0,不存在与0相乘能够得到1的数。

  倒数的意义就是一句话: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的,这也就是概念内涵的体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这样几个基本块面:首先通过例题7提出的问题——给出倒数的含义——分层突击理解倒数含义——出示形式上的经典错例(特别是小数的倒数)——处理1和0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文所谈的不是教学流程上的问题,而是通过倒数这个概念,谈一谈对概念教学的理解,从拆句的角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拆为: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针对倒数这个概念,我认为:内涵是指向正例的,外延是指向反例的。比如:书上出示乘积是1的正例,我们需要出示商、和、差是1的反例;书上说的是两个数互为倒数,没有出示3个数的反例。这两个反例是针对倒数概念本身的。

  学生在倒数的答案呈现上,*惯于用等号表示“的倒数是”这样的错误,比如2=1/2,从数学表达式上说这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学生确实犯了,而且每届都有这样的情况,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已经强调并且纠正了这样的错误,这说明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本身的`理解和态度的端正与否也是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本节课需要重视的第二个问题就是1和0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其他的概念:假分数、整数、自然数。假分数分为1和大于1的假分数;整数和自然数里都有0,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处理好,学生的理解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

  单独的概念教学,或者说倒数概念本身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关倒数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点:一点是倒数的意义,另一点是求倒数的方法。学生建立倒数的概念以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视概念的形成以及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相同的教学内容,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知识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关注概念结构出现的次序,比如:整数的概念是复*、假分数的概念是辨析。

  皮亚杰理论中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应、*衡,对于倒数概念来说,学生之前毫无经验,是属于顺应,其实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原因是这个知识点本身是不难的,从形式到本质,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就是0,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特别关注了数字0的问题,然后在书本上39页第19题的处理上特别强调了数字1的问题。

  从整个概念系统来说,同化和顺应是相互依存的,如:本节课中倒数的概念是顺应,而用到的外围概念是整数、自然数、假分数,我在学*的时候注重对概念本身的解读,数包括自然数和整数,倒数的形式是分数,但不是分数的整数和小数需要先转化为最简分数之后再处理。

  在概念的形式实现之后的环节就是对倒数概念的辨析,如:题目a都有倒数,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关注的点应该是a这个数的取值范围,是取正整数?负整数?0?非正整数?非负整数?自然数?这里都是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有没有倒数的核心概念就是:0没有倒数,但是对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思量的问题。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

  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决问题。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学情预设反思:

  本课所学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确实简单易懂,难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并能较好地完成各项*题。

  课前学生掌握情况预知不够准确,所设计的教学课件与教学预案相对落后,较低地估计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难点突破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为: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在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一一解决,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教学过程总体反思:

  虽说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预设不足,但课前的随机应变,使得本课的教学又出了“新彩”,将一堂新授课,变为预*成果汇报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在热烈的讨论中,识记知识点,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学*是如此的轻松、有趣,课前的预*是如此的`有成就,进而引得学生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数学的学*中来。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做得比较成功。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有得也有失,最大的失就是没有十分准确地预知学生的情况,此失很有可能成为以后教学的重大失误,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一、让学生在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激活思维。

  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所以在揭示倒数的概念这一环节,我以游戏竞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用30秒的时间进行( )×( )=1的比赛,诱发了学生强烈的学*兴趣。在校对评价后,又引导学生观察所有算式的共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开门见山说明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接着通过让学生说说对“和互为倒数”的理解以及举例、判断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倒数的认识。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学*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被充分激活。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地探索时间和空间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我设计了两个导学单,

  导学单一:

  1.试着写出 、 的倒数。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思考:怎样就能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导学单二;

  试着写出6、1、0.6、0的倒数。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重点交流:

  (1)每个数的倒数是怎么求的?

  (2) 如何检验你求的倒数是否正确?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与争论中达成了共识,掌握了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整个过程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学生乐于探索、乐于表现、乐于共享。

  三、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研究关于0的倒数问题时,我把0混在其他数中让学生去碰“钉子”,当时学生中存在两种答案:一种认为0的倒数是0,另一种认为0没有倒数。对于这两种答案我没有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辩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0为什么没有倒数。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1、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先让每一个学生根据例1的口算、观察、同桌讨论找出这些式子有什么规律?给这些数起一个你喜欢的名字。由此引出课题和倒数的意义。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今天的知识 通过学生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导数的.意义“乘积是1怎么理解”,又通过举例说清“谁是谁的倒数”。这样学生对倒数的意义理解十分到位,十分透彻。

  2、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两个特例“1”和“0”,在教学“1的倒数是1时”,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可以是两个整数吗,然后小组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得出1的倒数是1,让后再让学生找另外一个特殊的数“0”,探讨交流得出“0没有倒数”。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了快乐。

  3、学生研讨氛围浓厚,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特别是在研究求倒数的方法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探究想出了好几种有效的方法,最后总结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研讨氛围非常浓厚,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效果较好。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倒数的认识》一课基本知识比较简单,所以本节课我大胆尝试,让两名学生担当小老师进行教学。王恒岳同学由两组口算题的竞赛导入,让学生观察比较好算的一组题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倒数”,并对倒数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姜安远同学则就着例1,让学生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从分数到整数,再到特殊的数(1、0),甚至将倒数的研究延伸入小数。两位同学课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试讲、修改,然后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其他同学也积极配合,认真学倾听、思考、发言,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均得到较好的讲解和培养。在两位同学的讲解之后,我再将一些“小老师”没讲透彻的地方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进行巩固练*。这样的上课形式,孩子们普遍比较喜欢,以后如果找到合适的内容,还可以继续尝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此次于老师来听课,我按照教学进度选择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知识链接教材中《倒数的认识》一课,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为后面单元学*分数除法知识做准备。本节课的内容不多,首先是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几个算式来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是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

  第一大环节:利用课前三分钟的口算练*这一素材,可以按照乘积是否是1进行分组整理,再将乘积是1的一类进行二次分类,分成分数乘法与小数乘法,先从比较直观的分数乘法入手研究因数的特征,继而过渡到小数乘法算式中因数的特征,由发现到猜想再到举例验证,继而得出倒数的概念。

  第二大环节,由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入手?引导学生交流方法,并在练*中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上完这节课,我的第一感觉是领着孩子绕着知识点走了一遍,用能力的孩子可能真的.理解了倒数的意义,而大部分的孩子可能只是学会了求倒数的方法,至于是否真正理解了倒数的意义,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结合着于老师的点评,再回头看我这节课的设计流程,还真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概念上存在偏差

  本节课在研究分数乘法这组算式的特征之后,我引导学生用“颠倒数”这样的一个词来反复描述两个分数的特征,而忽视了乘积是1的这一个大的背景。而如果从“为什么它们的乘积是1”这一个大问题入手,学生会顺藤摸瓜,思考它们因数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

  正是因为本节课,我一直在强调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互颠倒这一点,造成学生没有真正从意义上理解倒数的意义,才会出现在+()=1这个加法算式中,有的学生填这一错误。

  二、小步引领,走马观花

  为了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在练*这一环节我分四类设计并总结出: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分数单位的倒数都是自然数;

  (4)非零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反过头来再看,真如于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根本没有深刻的记忆,只是走马观花,但是如果按照于老师的建议,利用数轴的形式,在数轴上表示,我想即方便学生直观认识,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非常感谢于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来听评课,感谢于老师的指点,借着这次听课的东风,在教学路上且思且行!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6

  今年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我是直接让学生写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从学生说的算式中把乘积是1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现在想起来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

  通过看杂志和其他教学刊物,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有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在年级研究课里,我选择了《倒数的认识》一课来执教,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教材里这部分内容,是直接让学生计算结果是1的算式,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我感到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通过参考他人的教学,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有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合理,有些环节用时太多,使后面的教学流于形式,匆忙结束,以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尽量把一节课上得更好。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8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在引入部分,我利用朋友的相互关系及中国文字形象的使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时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掌握。在引导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自己举例子。学生在自学中对于特殊数“1”和“0”的倒数有些疑问,同学探究和交流,集体订正1的倒数是它本身,0则没有倒数!对于怎样求倒数的`方法,通过练*检测,学生掌握的都非常好。这也说明学生已理解和清楚了倒数的意义。

  对于这堂课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的教学语言应该更加严谨。实施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发言的时间,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切入点去充分的给予引导和点拨。同时,保证教学的良好实施又要求我在日后的备课中必须将教材研究透,并且还要从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法与学法。这样,才能做好学生数学学*中的良好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过程中正确的引路人。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学情预设反思:

  本课所学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确实简单易懂,难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并能较好地完成各项*题。

  课前学生掌握情况预知不够准确,所设计的教学课件与教学预案相对落后,较低地估计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难点突破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为: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在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一一解决,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教学过程总体反思:

  虽说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预设不足,但课前的随机应变,使得本课的教学又出了“新彩”,将一堂新授课,变为预*成果汇报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在热烈的讨论中,识记知识点,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学*是如此的轻松、有趣,课前的预*是如此的有成就,进而引得学生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数学的学*中来。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做得比较成功。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有得也有失,最大的失就是没有十分准确地预知学生的情况,此失很有可能成为以后教学的重大失误,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位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得朱永新说过: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

  为了充分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本节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以*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

  “倒数”的学*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去总结。

  相信学生,他就会还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因考虑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太,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本内容,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将自学所得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进行全班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反思整个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始,我以一道和本课内容相关的智力题引入教学,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努力思考而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我提示了课题,使学生的学*的探究兴趣达到了最高点,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合作学*的时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冲击着我们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思想,使我们不得不退出“主角”地位,努力当好 “配角”,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和自主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合作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同伴沟通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是六年级数学组第一单元的把关教师,本课又是我的单元课,所以在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况,设计了教学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题。

  在本课的引入中,我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对比相互的反义词及位置交换,再通过让男女学生计算小黑板不同的两组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倒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了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 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本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辩论,让我惊喜万分,感到十分高兴,我觉的是本课最大的收获,在学生的辩论在,连我都充满了激情。我想,在教学中需要我充分预设,放开手脚,这样定能让我的课堂焕发精彩。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几组数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除法作准备的 , 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学*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效率。

  这节课我主要围绕“导入、探究、深讨、练*、小结”这几个环节进行。

  在导入中通过一个小故事中的对联,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倒”的意思。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学生知道什么叫倒数后,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举例,通过学生的举例进一步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这句话。同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比较重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互为”、“乘积是1”、“两个数”。对倒数的定义作深入的剖析。

  最后通过适当的.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一般先变形,再换位。并且让学生小结出求倒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规律.在探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研究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综观全课下来, 觉得整节课教得比较扎实,该传授的时候做到了适当的传授,练*也有层次感, 对于两个特例“1”和“0”,教学中没有专门由老师提出,而是在学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自我感觉处理得较好。

  学生的积极性在家长听课当中也充分的得到了发挥, *时不做声的孩子当天也敢积极举手发言了,充分的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欲望。

  在设计中,感觉练*的设计还是缺少了难度,缺少了灵活性的题目,对“倒数”的运用练*设计不够丰富。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是陈述性知识,放在这个单元是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是为了衔接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其目的就是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做铺垫,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为什么要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否则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不好理解。

  教学从寻找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开始。在给出的8个分数中,学生能够找到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这项貌似游戏的活动凸显了“倒数”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建立倒数概念必须充分注意的内涵。教材在三对乘积是1的分数基础上,指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要知道互成“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还要明白两个数是“互为倒数”的。教材里三个卡通的交流,说的都是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下面的文字叙述强调两个数“互为倒数”,还以3/8和8/3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甲数是乙数的倒数,乙数也是甲数的倒数”。

  求已知数的倒数分三个层次教学:先求3/5、2/3等分数的倒数,然后求5、1等整数的倒数,最后是0没有倒数。在第一个层次里,要求学生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发现它们的分子、分母刚好互换位置,一方面进一步体会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另一方面找到了写出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第二个层次写出整数的倒数。可以从概念出发,寻找与这个整数相乘等于1的数。如果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就能像分数那样直接写出它的倒数。第三个层次理解0没有倒数,并要求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是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是0,不存在与0相乘能够得到1的数。

  倒数的意义就是一句话: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的,这也就是概念内涵的体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这样几个基本块面:首先通过例题7提出的问题——给出倒数的含义——分层突击理解倒数含义——出示形式上的经典错例(特别是小数的倒数)——处理1和0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文所谈的不是教学流程上的问题,而是通过倒数这个概念,谈一谈对概念教学的理解,从拆句的角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拆为: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针对倒数这个概念,我认为:内涵是指向正例的,外延是指向反例的。比如:书上出示乘积是1的正例,我们需要出示商、和、差是1的反例;书上说的是两个数互为倒数,没有出示3个数的反例。这两个反例是针对倒数概念本身的。

  学生在倒数的答案呈现上,*惯于用等号表示“的倒数是”这样的错误,比如2=1/2,从数学表达式上说这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学生确实犯了,而且每届都有这样的情况,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已经强调并且纠正了这样的错误,这说明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本身的理解和态度的端正与否也是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本节课需要重视的第二个问题就是1和0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其他的概念:假分数、整数、自然数。假分数分为1和大于1的假分数;整数和自然数里都有0,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处理好,学生的理解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

  单独的概念教学,或者说倒数概念本身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关倒数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点:一点是倒数的意义,另一点是求倒数的方法。学生建立倒数的概念以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容易了。因此,例7十分重视概念的形成以及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相同的教学内容,几年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知识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关注概念结构出现的次序,比如:整数的概念是复*、假分数的'概念是辨析。

  皮亚杰理论中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应、*衡,对于倒数概念来说,学生之前毫无经验,是属于顺应,其实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原因是这个知识点本身是不难的,从形式到本质,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就是0,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特别关注了数字0的问题,然后在书本上39页第19题的处理上特别强调了数字1的问题。

  从整个概念系统来说,同化和顺应是相互依存的,如:本节课中倒数的概念是顺应,而用到的外围概念是整数、自然数、假分数,我在学*的时候注重对概念本身的解读,数包括自然数和整数,倒数的形式是分数,但不是分数的整数和小数需要先转化为最简分数之后再处理。

  在概念的形式实现之后的环节就是对倒数概念的辨析,如:题目a都有倒数,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关注的点应该是a这个数的取值范围,是取正整数?负整数?0?非正整数?非负整数?自然数?这里都是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有没有倒数的核心概念就是:0没有倒数,但是对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思量的问题。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秒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秒的认识》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神舟七号”发射的录像,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当学*材料来源于沸腾的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中,评一评跑步比赛谁第一及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填空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的.欲望。

  3、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看电子钟上数字的变化,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4、通过欣赏1秒钟能做哪些事情及有关时间的格言,让学生感悟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一定要珍惜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惯。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带来的小闹钟没有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学生胡乱的摆弄小闹钟。3、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4.学生课堂的参与还有待加强,说明我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今后还有待提高。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时、分、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要用到,课前我先把前面学过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如:

  1、钟面有( )根针,有( )个数字,有( )个大格?

  2、一个大格有( )个小格,钟面有(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走了( )小时,分针走( )小格就是1分钟,1时=( )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是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在教学中,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探究新知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课件出示主题图: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种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课件出示形状各异的钟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钟表有3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的特点:又细又长、走得最快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秒和分的关系。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那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请同学们细心观察钟面,课件演示后,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分=60秒。我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1分”有多长。我让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盎然,效果不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和智能的提高。不足之处:学生初次认识最小的时间单位“秒”,虽然在学*“秒”之前,已复*了时和分,在练*中,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有一些学生掌握的不好,需要加强训练,弄清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大家都是用下面这样的方式来导入的,我也这样设计了(见下面的教学流程,呵呵,落入了俗套),但中间加了问题:为什么用秒作单位呢?可与时、分作比较,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是如何学*“时”的时间概念的?那么今天我们想想怎样来研究“秒”,引导学生体会学*的方法。

  如果不这样去引入,那么又可以怎样去教呢?可以从哪里去入手?突破口在哪里??

  想到的切入点:

  出示下面的信息:

  (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火车每秒约行55米

  (3)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4)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5)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6)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秒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短、效率高、创造的.价值高!

  师:秒表示时间短,你说说怎么个短法呢?

  继而展开.......

  三上《秒的认识》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来等待神七的发射。春节联欢晚会…10、9、8…这里表示多少时间呢?为什么用秒做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二、探知

  (一)感知1秒

  1.关于秒,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出示钟表,认识秒针

  3.感知1秒,1小格为1秒。

  感知1秒能干些什么?

  (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火车每秒约行55米

  (3)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4)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5)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6)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秒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是1秒1秒累积起来的,我们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二)感知几秒

  1.1大格为5秒。2走到3走了几秒?5走到8呢?

  2.感知15秒、30秒。

  3.从教室这头走到那一头大约要几秒?系一条红领巾大约要几秒?

  (三)认识1分=60秒

  1.观察秒针走60小格,分针走多少?1分=60秒

  2.感知1分钟能做什么?举例

  3.时间格言

  三、练*

  1.估算1分的活动

  学生把头趴在桌子上,老师说开始,大家心里估计1分钟的长度,觉得时间到了,就没有声音坐直。

  看钟表秒针走动,拍手数数,感知1分钟。

  2.我会填。

  我们上一节课要40()。

  小明跑50米用9()。

  妈妈每天工作8()。

  3.我会转化。

  60秒=( )分 4分=()秒

  70秒=()分()秒 90秒=()分()秒

  10分=( )秒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

  下面我首先说一下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第一个学*目标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概念。这一目标中感知一秒时间,学生认识了一秒,知道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较好,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填空。但是对一秒时间的体验不够充分、估计较短时间不够准确,有一部分学生在估计时间时误差较大,原因是对1秒感知浮浅、不真实。这一学*目标达成不够好。下一学*目标是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经历“几秒”,从中培养学生估算时间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数学活动中,知道“1分=60秒”。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在秒针、分针的变化过程中,从学生的回答提问和进行半分钟、2分钟化秒的计算中,可以看出这一学*目标已达成。第三个学*目标是通过对分和秒的体验、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1分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分”的短暂。又出示1秒现代化工具所做的事情图片和刘翔比赛视频等,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同时受到惜时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如下:在本节课的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行为设计主旨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本课的学*目标”,我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用学生熟悉的钟表滴答声和春晚倒计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结合学过的时和分,唤醒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又能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

  念。但在教学这这一环节时,学生情绪低落,过于拘谨、紧张,原因是没有进行课前的`准备活动,来消除或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的紧张使我也紧张,在后面环节没能灵活调节,又加上备课不够充分,导致出现种种问题。首先由于学生紧张在迎新年倒计时时学生反响太低落,跟预设相差太远。然后问:“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这一问题问的面广,学生无从下手,回答偏离目标较大,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应当问: “同学们,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倒计时?”然后再引出秒是小的时间单位。

  观察钟面,复*旧知这一教学行为,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对钟面刻度,时、分的计时方法的认识,对后面几秒、1分的认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但在进行时问题没有设计好层次,问的精准一些,而是直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钟表。导致学生回答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得已打断回答,老师引导复*,现在回想处理非常不妥,应当引导而不能代办。

  在多种感观参与,建立1秒的概念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能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学生就是不会交流、不愿交流,比如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时声音小,而我又没有及时的鼓励引导,让多名学生参与或是集体参与。

  体验1秒的价值环节中,让学生观看一秒钟里飞机、卫星行驶的路程,我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发电厂的发电量等资料以及学生熟悉的刘翔奥运会夺冠的成绩与学生前面谈到的对一秒的感受是很短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秒虽短暂,但却是相当有价值的,引出1秒也无比的重要,使孩子懂得了要爱惜时间,抓紧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在这里学生观看后一秒的惊人速度和刘翔的比赛精彩回顾,学生反应一般没有

  几秒的认识教学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学生有的用数数的方法说出了秒针走的时间,也有的利用旧知的迁移用秒针走了几大格几小格来判断秒针走了多少秒。又进行同桌互问互答秒针走了多少秒的小组活动。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的差异,最后,加以引导优化了方法。

  对于分与秒的关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前就有所了解,因此,此处教学重点又一次放在了体验上,通过课件上秒针走一圈和分针就走一小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分与秒的关系,从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结论。

  动静结合的一分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分钟的长短,体验1分钟的价值,学生们兴味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通过活动还将“时间相同,做的数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数学思想”加以了渗透。

  估测时间的活动是利用前面学生对1秒、几秒的体验进行的,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测,由第一次的估不准,到听同学交流方法,再到第二次大部分估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估测短时间的方法。锻炼了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

  虽然在课堂中我完成了知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扩展最大知识空间、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活动体验更加扎实有效,扩大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准确、激励性语言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调控课堂、驾于课堂、组织课堂。使本节课预设的精彩环节没能很好的实现其价值。不过,我相信随着不断的积累与学*,我的经验会更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中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认识秒》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的认读以及对几时几分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引导学生对钟面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通过引导学生听时钟工作的声音掌握秒针走一小格的持续时间是一秒。这个环节同学们观察得比较仔细,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导入时是以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入手,很快就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把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

  教学分与秒的关系时,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钟表学具,以及仔细的观察得出秒针走完一圈走了60个小格,是60秒,秒针走完一圈的同时分针刚好走了一小格,也就是一分,所以1分等于60秒。通过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分与秒的关系,秒与分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认识电子钟面上的时间时,首先是出示一个电子钟面上的时间,然后让2/3名同学说出电子钟面上的时间,再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针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如果没有错误就给予肯定,从而教会学生认识电子钟面上的时间的方法。练*是知识的学*和巩固必不可少的,没有练*的教学就如同饭才煮熟了一半,因此,本节课我还设计了一些关于秒的认识的练*题,帮助学生达到学懂会用的效果。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惯和意识。时间单位又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借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2、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实物、直观教具、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5秒、10秒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

  4、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练*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对后进生关注不够。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 “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十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1秒”的价值,我为同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如飞机每秒约行250米,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同学们在吃惊中自发的呐喊要珍惜每一秒钟。

  我仍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了“学看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到几时”;在二年级“时分的认识”中已经知道了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秒的长短,建立“秒”的概念,这部分知识学*之后,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利用小闹钟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秒针;通过倾听、亲身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对“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建立表象,最后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秒”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是与自己的某一动作相联系的,在多次体验中,最终使学生能够脱离钟表,准确地判断几秒、十几秒,甚至1分钟的长短,使秒的概念真正内化。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以新年的钟声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读秒,使学生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的概念,并由此发散,

  2、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播放刘翔夺冠的录像,再次感知“秒”,播放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录像,由倒计时指挥员倒数10个数经历的时间,引出10秒。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二、自主探究,体验内化

  分三步进行:

  (一)自主探究“秒”;

  (二)体验内化“秒”;

  (二)体验内化“分”

  1、课件出示钟表店,提供不同的计时工具,教师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甩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互动探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2、让学生观察不同的钟面结构,分析大格与小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分、秒二针运动快慢的轨迹。从秒针的认识——感受秒——以分作比,强调了观察,突出了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增进了情感体验。该层次透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尤其体现在分、秒关系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发现、归纳和总结。这样安排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3、让学生亲自观察、感悟1分钟究竟有多长?亲身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事?并由此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即:人类在1分钟内所创造的价值。教学激活了学生,使学生领悟到在1分钟内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在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的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多媒体课件的引擎下,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这样设计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发现所学知识的价值。

  四、结合名言,总结全课

  欣赏关于时间名人名言,整堂课结束时,再次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将一些名言送给学生,达到“课已尽意长存”的效果。

  存在不足:

  1、课堂的气氛还不够活跃:也许是孩子过于紧张了,也许是孩子还没有进入学*状态……不管是什么样的猜想,我想有一点是不会变的——我没有进最大的努力去调动课堂的气氛。面对孩子*静的状态,我没有去调动他们,面对孩子的回答,我的评价是简单的,没能激起他们回答问题的欲望。整节课其实是还可以更活跃一些。

  2、老师说的有些过多: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时刻担心孩子不懂,经常反复强调知识点,今后应该尝试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我归纳,逐步做到:学生懂的不讲,讲后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只讲学生听了能懂的知识。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的长短,逐步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作为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角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教材的设计完整地呈现了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角的特征、角的变化、角的画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就是一个很好地自学材料,所以这节课我就放手直接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了。

  课堂一开始我就直接点明本节课利用10分钟自己阅读课本,然后我来提问,完成本节课的学*。学生们一听特别兴奋,还没试过这种完全放手的学*方法呢,一个个认真地阅读起来。我开始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什么是角?2。角有什么特征?3。怎么画角?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个角吗?

  学生们独立学*完成,一个个地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并且说出从课本那句话找到的答案。很快我们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1个顶点2条边。在画角环节,选取学生上台展示,边演示边说过程,重点一起分析了先画什么,为什么强调必须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为什么必须是笔直的`线,学生们认真阅读教材后都能回答到点子上,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发现,成就感颇高。

  最后再让学生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为明确了角的特征,孩子们你一嘴我一嘴地说起来,异常兴奋。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学不透,有的时候真的是我们太过忧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总能给你惊喜。

  学*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越强,主观能动性越强,学生的学*力就越强,而学*力正是我们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课堂上放放手,你少讲点,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说。毕竟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我们就不用讲了,在备课时一定要善于甄别那些课程内容能够放手交给学生,如果是学生独立学*有困难的课时,你这样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说不定还会打消学*积极性呢。所以该放手就放手,不该放手千万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

  1、教学成功之处

  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了创新教育,学生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的教学理念;通过说、找、记、量、算、悟、剪、做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动,给了每位学生广阔的活动和认识空间,充分体现了师生交流、同伴交流、小组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特别是学生小结:“我认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通过做三角形我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木条就一定能钉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构成是有条件的。”这对整节课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整节教学活动通过讨论、精讲、合理利用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了预期目的。

  2、教学不足之处

  本节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放得不开、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总是局限在一节课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上,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学生搭三角形、交流成果的时间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学*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我认为本节课可以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用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同学们对角的大小关系、以及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初步认识,可能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悟到,新教材要用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课堂评价也要有新章法。在备好教材、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更为重要。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八的*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如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第二: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本课我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的主人。

  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角的大小”的教学上,所以这节课也让我真正体会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重要性,教师有效地引导是学生顺利动手、思索、发现和表达和重要前提。当学生的学*情况和自已的教学预想不一致甚至相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想当重要。比如我在备课时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对角的大小能说出一二来,事实课堂上,学生都不能回答。如果我在备课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时,我想我一定能够解决。所以在以后备课时一定要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会,我怎么教,如果学生不会,我又怎么教,毕竟学*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应该代替学生考虑问题。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二、 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在本课中从始到终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和学*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一开始让学生找角----指角----做角----画角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并认识角,进一步体会到角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课堂上,还应该提高效率,掌握好时间,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应该把知识简单化,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和掌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内容,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如何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忽视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直观物体的依赖性强。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让他们自己感受直角。在此过程中花费了一些时间,在判断直角时,老师应该先做出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再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

  在动手折直角的过程中,大多数数学都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去折的,所以比较简单,而我准备了一张不规则的报纸,用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的方法告诉学生折出来的一定是一个直角。

  另外认识直角这一节课上,学生在三角尺上找直角是个难点,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哪个角是直角,在课堂上应该多加以强调。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倒数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倒数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倒数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年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我是直接让学生写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从学生说的算式中把乘积是1的算式板演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现在想起来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

  通过看杂志和其他教学刊物,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有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是六年级数学组第一单元的把关教师,本课又是我的单元课,所以在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况,设计了教学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题。

  在本课的引入中,我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对比相互的反义词及位置交换,再通过让男女学生计算小黑板不同的两组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倒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了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 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本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辩论,让我惊喜万分,感到十分高兴,我觉的是本课最大的收获,在学生的辩论在,连我都充满了激情。我想,在教学中需要我充分预设,放开手脚,这样定能让我的课堂焕发精彩。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一、课前的思考与预设

  针对本课内容,看似简单,实质内涵非常丰富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的现状。认真思考了本节课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力争能让学生听的清楚,练的活泼,学的轻松。所以课前思考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本课的知识点

  本课的学*内容是“倒数的认识”即对倒数的认知与识别。如何能够让学生很清晰的明白倒数的意义呢?以及如何找准一个数的倒数呢?

  2、本课的关键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对倒数的意义教学,进行了仔细的剖析,把意义分为几个部分:“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三个部分,看起来简单,但是每个部分再仔细推敲,就发现“怎么才能得到1;几个数,是几个什么样的数;“互为”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思路可以迁移的事物吗?这些方面对学生清楚理解倒数的意义非常重要。

  3、本课的着力点

  基于对关键点的认真思考,发现“互为”一词比另两个关键点更难理解,难说的清楚。因此,必须在这个方面需要花功夫,下力气,因为理解这一关键点是学生掌握倒数意义的标志,也是帮助学生能识别“倒数”这一概念的方法之一。

  4、本课的深化点(预设)

  基于对倒数的意义的思考,发现定义中的“两个数”这一关键点的外延非常丰富,两个怎样的数呢?能不能 都是整数?能不能都是分数?能不能都是小数?……有没有特殊的数呢?比如整数都有倒数吗?小数都有倒数吗?分数都有倒数吗?因为整数中有0、1这样特殊的数,还有负整数。小数中有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有没有倒数这样的情况课堂中学生会出现这些疑问吗?出现了如何处理呢。如果不出现又如何处理呢。

  二、课堂的实施与体会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课的导入部分,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合作探究学*

  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倒数的意义,并与学生一起剖析,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合作讨论:0和1的倒数问题,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练*形式多样

  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每人出题同桌互说”,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也在课堂上用,做到真正掌握。

  三、课后思考与感悟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

  2、 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为深入浅出的理解“互为”,我举例“互为同桌”,“互为朋友”,让学生觉得“互为”就在身边,对于理解关键点,就能引起共鸣。

  在练*中,紧紧围绕关键点设计了三条判断练*,让学生在练*中明白成为倒数的条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少数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本质条件,于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小数和带分数是没有倒数的。后来,虽然大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讨论,明白了小数和带分数也是有倒数的,但是在找倒数时还是出现了0.5的倒数是5.0, 1 的倒数是1 错误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感觉有些困惑,为什么教材仅在整数和真、假分数范围内教学倒数呢?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是否需要补上相关的内容呢?

  在年级研究课里,我选择了《倒数的认识》一课来执教,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教材里这部分内容,是直接让学生计算结果是1的算式,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我感到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通过参考他人的教学,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有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合理,有些环节用时太多,使后面的教学流于形式,匆忙结束,以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尽量把一节课上得更好。

  教学说明: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反思:

  本节课中,在探究新知之前,我打破数学教学常规,进行学科整合,借助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由文字构成规律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火花,把文字构成规律变成数字,进行铺垫。引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极大调动学生学*的兴趣。接着设疑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己举一些倒数的例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倒数的一些特点: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依据倒数的特点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以上发现是否正确。

  在争论数字0和1的倒数问题时,我创设情景境,通过两个卡通人物(明明、红红)发生争论 ――0和1都有倒数,0和1都没有倒数,课堂上学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学生没有从分数的角度去发现0不能作为分数的分母,所以产生了0有倒数的念头,再次的小组辩论。得出0不能作除数、0不能作分母。0没有倒数的结论。而1这个数字学生还是会发现1的倒数就是一分之一,也就是1。在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时,学生也能根据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老师只是作为辅助,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法。但是整数到底有没有倒数?整数怎么样来求倒数?要怎么样把一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调换它们的位置。这样开放性题目,学生要经过小组合作才可以填出来,没有办法独立思考。所以,我觉得以后的内容就应该多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应用。

  学情预设反思:

  本课所学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确实简单易懂,难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并能较好地完成各项*题。

  课前学生掌握情况预知不够准确,所设计的教学课件与教学预案相对落后,较低地估计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难点突破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为: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在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一一解决,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教学过程总体反思:

  虽说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预设不足,但课前的随机应变,使得本课的教学又出了“新彩”,将一堂新授课,变为预*成果汇报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在热烈的讨论中,识记知识点,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学*是如此的轻松、有趣,课前的预*是如此的`有成就,进而引得学生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数学的学*中来。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做得比较成功。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有得也有失,最大的失就是没有十分准确地预知学生的情况,此失很有可能成为以后教学的重大失误,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倒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

  在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一些有趣的词语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口算竞赛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做铺垫。

  在教学例题时,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1、给学生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练*遇到障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带分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怎样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在这一节课没有顾及。也就是没有完全突破难点。这是考虑到我班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节课很难接受这么多。

  1、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先让每一个学生根据例1的口算、观察、同桌讨论找出这些式子有什么规律?给这些数起一个你喜欢的名字。由此引出课题和倒数的意义。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今天的知识 通过学生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导数的意义“乘积是1怎么理解”,又通过举例说清“谁是谁的倒数”。这样学生对倒数的意义理解十分到位,十分透彻。

  2、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两个特例“1”和“0”,在教学“1的倒数是1时”,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可以是两个整数吗,然后小组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得出1的倒数是1,让后再让学生找另外一个特殊的数“0”,探讨交流得出“0没有倒数”。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了快乐。

  3、学生研讨氛围浓厚,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特别是在研究求倒数的方法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探究想出了好几种有效的方法,最后总结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研讨氛围非常浓厚,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效果较好。

  在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一些有趣的词语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口算竞赛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做铺垫。

  在教学例题时,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1、给学生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练*遇到障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带分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怎样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在这一节课没有顾及。也就是没有完全突破难点。这是考虑到我班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节课很难接受这么多。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两大主要内容展开教学:1、学*理解倒数的意义。2、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我以玩文字游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学生灌输“倒”的'想法,把游戏的现象融入到数学当中。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乘积、互为”来理解,并强调倒数不事立的,而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有了文字游戏的导入,学生观察到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倒换了,对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容易掌握了,因而课堂的氛围很浓,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多。但对自然数的倒数以及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还转不过弯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说出方法。对于特殊的数1和0,学生基本上能够知道他们的倒数。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乘积是1,那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倒数。如5×( )=1,括号里的数就是5的倒数。这个方法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明显强调出来,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因此,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不能完成达到。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两大主要内容展开教学:1、学*理解倒数的意义。2、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我以玩文字游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学生灌输“倒”的想法,把游戏的现象融入到数学当中。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乘积、互为”来理解,并强调倒数不事立的,而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有了文字游戏的导入,学生观察到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倒换了,对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容易掌握了,因而课堂的氛围很浓,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多。但对自然数的倒数以及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还转不过弯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说出方法。对于特殊的数1和0,学生基本上能够知道他们的倒数。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乘积是1,那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倒数。如5×( )=1,括号里的数就是5的倒数。这个方法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明显强调出来,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因此,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不能完成达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