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实用20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过了,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涉及到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识,所以,在上这一节课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在讲三角形的分类之前我先把学生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引入,总结出分类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进而引出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2、复*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中自然学*新知识。在数学学*中,复*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简洁的方法。课始我复*了三角形的特点,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的学*做了良好的孕伏。

  3、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觉得“要无限地相信学生的潜力”,我决定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我就绝对不说、不做。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学*相当充分,并不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特别是在探索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教师仅仅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4、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我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

  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夯实“四基”,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数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2

  《角的分类》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教材内容。它的知识基础是角的认识与量角器的使用,新旧知识的发生点是对角分类的初步经验。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项:1、直角、*角、锐角、钝角与周角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通过观察、操作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本课以学生主体探究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探索新知,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结合课件动态地演示了直角、锐角、钝角,让学生感知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也可以得到角,为后续的*角与周角的学*,为沟通角的联系埋下伏笔。

  学生在二年级就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已经对角的分类有所了解。因此课的着眼点定位在角的一边旋转变化,形成各类不同的角。在角边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步认识各类角的度数或度数范围的确定(包括*角、周角这两种特殊角的认识),渗透无限微分的数学思想。为了达成预设目标,教学过程以课件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手脑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在小组合作旋转操作中,探究“我们还发现了新的角”。学生很快的发现了*角与周角,并能准确的描述出它们的特点。这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较好,知识面较宽。在这个活动顺利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学生的思维有些拘束,没能发现0度角、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优角),如果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的时间再充足一些,可能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同时*角、周角是两类新学的.角,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对它们的特殊性应该强调说明,可以着眼比较*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区别,帮助学生对新角的理解与认识。

  本课教学中可供学生操作的学具有限,老师仅给同学们准备的活动角。如果能准备一些模型角、手工纸,课堂中学生进行摆、折等动手操作活动,则能体验更多角相关的经验,发现更多角的知识。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3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83页至84页的内容,是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我把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老师的角色是“质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是本节课的突出特点。

  (1)在观察所给的三角形,提出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比较好呢?

  (2)在学生找到了很多的发现时,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些发现进行分类,怎么分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分?

  (3)当学生分好类时,老师再次质疑,师问:我们给这些分类起个名字,好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主动性全权交给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尝试,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中,增强对知识的感悟,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

  四、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让学生学*更轻松,知识更形象。

  本节课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的多样功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非常活跃,如:1、新课部分利用了白板上的利用了批注功能(黑、红笔、荧光笔等),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感应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同学交流,重难点顺利突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原来是这么轻松愉快的;展示和标注功能,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和学生之间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2、在练*部分利用了白板的绘图功能,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在操作完成画三角形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三角形的分类的含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3、使用了交互式白板的拖动功能,在学生观察并把三角形的规律找出来后,老师适时把学生的发现在资源库中拖拉出来,这样,既节省了许多时间,也让学生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学*的积极性就更浓了!总之,在使用了电子白板后,能非常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用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功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白板非常便捷成就了此课的生成,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4

  从教学内容来说,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从教学方法来说,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角,4个直角。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通过微视频,既有教师的讲解性

  学*、也有针对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思考、操作的时间,真正实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的需求。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5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过了,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涉及到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识,所以,在上这一节课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在讲三角形的分类之前我先把学生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引入,总结出分类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进而引出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2、复*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中自然学*新知识。在数学学*中,复*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简洁的方法。课始我复*了三角形的特点,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的学*做了良好的孕伏。

  3、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觉得“要无限地相信学生的潜力”,我决定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我就绝对不说、不做。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学*相当充分,并不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特别是在探索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教师仅仅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4、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我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

  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夯实“四基”,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数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6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快乐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7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实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每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从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小组合作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设计练*有技巧

  练*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而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甚至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组织。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在下达分类任务之前,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首先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可能是因为学生有事先的预*,或者是没听清我的分类标准,竟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按角进行分类,汇报的时候,直接就按边进行了分类。有的学生马上就有了不同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就被带到了按边分类的方法上,这时,我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直接就把按边分类的方法拿出来请全班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再学*按角分类的方法。经过这样的顺序调整,适应学生学*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的学*活动更加顺畅的展开。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8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从一年级开始,教材就已经涉及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识,所以,在上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复*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中自然学*新知识。在数学学*中,复*导入法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简洁的方法。课始我首先复*了角的分类,复*了三角形的特点,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识的学*做了铺垫。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学*知识的过程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造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活动。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吗?”等等。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教师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的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9

  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由于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表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36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12时整成36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0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又让我们头疼。《补充*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1

  《角的分类和画角》这个课题主要认识周角和*角以及如何画一个角,并且能够对以前所学的几种角进行分类,鉴于教材的安排,想到学生的实际,于是我想先用活动角,把以前所学的'几种角都引出来,便于学生对角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于是在课前我先制作了活动角——折叠的小纸扇子,开始从角的两条边旋转开始,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三种角的特点,明确大于0度而小于90的角,让学生继续观察,活动角的旋转,旋转到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由于早就预*了课本,就大声喊着;*角。我顺势再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角是*角?让学生加深思考,有的说两条边成了一条直线,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角就是一条直线对不对?引导学生明确:当角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说这是一个*角,顺便再用学具演示一遍,加深印象。周角的认识也是如此,关键是认识几种角之间的关系。学生交流后知道1周角或1*角等于几个直角等。画角是在学生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大小的基础上学*的,为此我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摆出特定度数的角,大部分学生能摆出特定的角,所以我通过试错的方式指导学生领会在摆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进而引出如何去画一个角,以及在画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快乐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3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分类,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新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

  在自由、民主、快乐的空间里,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动”起来了,思维真正“活”起来了;一个个思维火花的迸射,一个个创新思维的产生,都告诉我——这样的数学学*学生很喜欢。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里明方法,在“操作”中学会探究。教学中,我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以及我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标新立异的青睐,这些都是我对“以人为本”这一教学观念理解后的运用。也使我充分品味到了教学成功的喜悦。

  另外最主要的是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媒体辅助教学,我感到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学,已基本实现了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中,不管是“三角形的分类要求”、“猜猜我是谁”、“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后面的练*和作业,我都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进行了展示,既清晰,又帮我解决了一些运用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困难的问题,另外这些鲜活的图画又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例如在“猜猜我是谁”的环节中,即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猜这个是什么三角形的趣味题,在学生们猜出答案后,我还把他们猜的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这给学生很大的新鲜感,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在猜只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时,学生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学*兴趣非常高。我想这里真正实现了由模仿地学向创造性地学发展。

  通过这次的教学使我有了很多收获,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培养。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上出有自己特色的数学课。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4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按角的特征)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自然的引入。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辨认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在三角形分类的的操作讨论活动中,总结、区别这些三角形的特征。

  3、能举出三个以上在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4、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总结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谁想上黑板画给大家看一看?

  2、师:从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这三个角。(课件出示)

  ①锐角、直角和钝角。

  ②三角形有三个特点,(课件出示)

  有边,角,顶点。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基础。)

  3、揭示课题

  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好不好?

  (板书:三角形分类)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揭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二)实践探究 活动验证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和一张彩色卡纸)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12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2、游戏巩固

  老师在一个袋子里放三个三角形,分别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对于露出的这个角是直角或钝角的时候给予肯定,露出的角是锐角的情况是不能确定角的。答对者,就把里面的三角形送给他。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通过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还可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相同点、不同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指导学生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1)请按边分类的同学说出分类的理由。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三角形的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2)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在哪也见过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应用 提高技能

  这一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况,出示一些动手操作的*题和拓展练*,提高学生的技能。

  (四)全课总结 梳理知识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三角形分类

  按角分 按边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有一个角是直角 有一个角是钝角 有两条边相等 三条边都相等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5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分类,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新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

  在自由、民主、快乐的空间里,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动”起来了,思维真正“活”起来了;一个个思维火花的迸射,一个个创新思维的产生,都告诉我——这样的数学学*学生很喜欢。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里明方法,在“操作”中学会探究。教学中,我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以及我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标新立异的青睐,这些都是我对“以人为本”这一教学观念理解后的运用。也使我充分品味到了教学成功的喜悦。

  另外最主要的是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媒体辅助教学,我感到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学,已基本实现了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中,不管是“三角形的分类要求”、“猜猜我是谁”、“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后面的练*和作业,我都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进行了展示,既清晰,又帮我解决了一些运用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困难的问题,另外这些鲜活的图画又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例如在“猜猜我是谁”的环节中,即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猜这个是什么三角形的趣味题,在学生们猜出答案后,我还把他们猜的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这给学生很大的新鲜感,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在猜只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时,学生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学*兴趣非常高。我想这里真正实现了由模仿地学向创造性地学发展。

  通过这次的教学使我有了很多收获,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培养。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上出有自己特色的数学课。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6

  在这节课当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是通过光盘课件的教学,结合大屏幕打出思考题:什么叫做角的分类,你会怎样思考或怎样做?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对角的分类学*感悟能力,在同学们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的发言开始有点出乎我的预料,反面的意见一度占了上风,很多同学都认为角的分类的不值得学*,太难学了。并将不值得的原因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说明,有的是从画角的重要性来说不会画,有的提到不想画角,只想笔算等等。通过学生的.回答,这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在思想感情认识方面的确存在比较自私,自我意识比较严重的弊端。也有一些同学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到了,特别有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人生的价值不是按角的分类来学*角的种类。还有一个同学提到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而学*。这达到了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角的分类来学*数学,掌握数学本领而学*,去感受和体验数学,进而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从整体看有一个学生不特别满意,由于现在的孩子在思想认识方面,自我意识很强,所以对一少部分同学感到不可理解,这种观念的存在也比较正常,所以在课堂上,我真正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学生的发言中加以引导。最后给了学生课后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后完成怎样去体会画角的感受,,并通过课后的反思将怎样的思路去完成,这样大部分同学会通过自己动手画角有了一个认识。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客观的理解,去感悟角的分类和怎样去体会画角,进而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起到课改当中所提倡的思想教育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7

  本课是《角的度量》这一章中的第三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学会了如何度量一个角,基于此,我将这两部分内容作为复*内容放在了本节课的讲授之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本节课我是分为了三部分来进行讲解的。

  课程开始,我出示了扇子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行猜测扇子的变化,引出本节课我们的课题,角的分类。

  学*新知由直角引入,引导学生认识了*角、周角,并探索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特征,以及*角、周角、直角之间的等量关系,由学生总结各角如何从小到大的排列以及其特征。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参照书本做了一个折扇,让学生跟我一起动手参与。同时,复*前两节课学过的认识角以及测量角的方法。在学生总结完各角的特征之后,我加入了一个小游戏,活跃气氛,学生们被带动起来。最后,介绍了一点课外知识给学生,即优角和劣角的相关知识。

  这个环节基本上是我引导学生去做的,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机会比较少,我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充分的相信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应该注意的。

  巩固练*环节我共设置了四种类型题,所给出的角属于什么角、钟面上形成的是什么角、判断题、利用*角来求角的度数。这个环节我注重*题的.梯度,由易到难且形式多样,但是第一题中一上来我所给出的图形容易让学生和直角混淆,应该更明显的给出这是个什么角。

  这节课我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

  1、应该注意课件上字的颜色、大小、位置。

  2、学生主体性不够强,应让学生多参与。

  3、学具中,让学生做扇子不如做活动角更直观,且扇子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4、重难点强调的欠缺,应注重语言的精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向老师们学*请教,争取进步!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8

  三角形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同学们定会感到惊讶。于是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们复*了一下三角形的概念,又出示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类型的角让生进行辨认,是否确切掌握,进而为下面对三角形的分类做好铺垫。本课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授课,因为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我把本课特定为让生按角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虽然牵制了学生们的方向,但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清晰而扎实地掌握如何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按书中的例题走,而是在课前准备了很多三角形,拼成了各种漂亮的图形呈现给学生们,然而学生分组挑选自已喜爱的图形,再把图形进行分解,从而给学生们一个亲自动手、动眼、动脑的机会。我给同学们确定一个目标分解后的三角形必须按角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们兴致很高,独自分完又让组内交流,几分钟下来同学几乎同一标准的'分下来,而且还能准确地说明理由,巧妙的抓住“角”对它们进行分析,整个环节下来,同学们已经能把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特征总结的很完整。掌握了特征,我及时进行巩固,让学生们完成书中的找一找,填一填,这道题比较简单化,学生完成的速度很快,从表面看基本上已掌握了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于是我又加深难度,设计了猜一猜这个巩固环节。我先在信封中藏住这三种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钝角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猜锐角三角形的时候,我先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不能立即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再露出一个锐角,大部分同学不用看第三个角就知道是锐角三角形,于是有的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两个角是锐角就可以判定为锐角三角形。最后我又故意露出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让他们猜猜看还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从猜一猜中认识到仅凭两个锐角不能判定就是锐角三角形而要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行。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了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必须具备的条件 。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要学生用手中的三角形来拼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于是一个个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都展示在学生前面,他们得意极了,此时我又不失时机问学生,怎样的二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呢?学生又一次投入到积极的思考过程中……

  从总体上来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捆绑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集中于一点,违背了我们的课改要求,但是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还是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一下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从这节课当中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交待任务时不能够及时放慢速度;缺乏一定的应辨能力......

  以上教学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使我清醒地看到自己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教学基本功方面的欠缺更是亟待解决。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希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中继续摸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9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角和周角,并理解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角和周角的概念,学生比较好掌握。但如何使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角之间的关系则是这节课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在“大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开放以及知识的系统化三方面有所突破。整节课围绕“昨天大家都进行了预*,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和“你能在坐标图上分别找出其它各个角的位置吗?”两个“大问题”展开,使学生在回顾、思考、交流、讨论、汇报等开放性的学*形式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同时通过在坐标图中找相应角的位置完成对知识的系统化。

  上课前一天,我布置了预*的作业。第二天上课,我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了本课的学*:一是“昨天大家进行了预*,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二是“你能从坐标图中找到各个相应角的位置吗?”先让学生交流课前预*情况,主要突破*角和周角的认识。接着围绕从图中找到各个相应角的位置这个问题,在坐标图上使学生系统理解掌握各个角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第一个“大问题”的设计没有任何问题,可是第二个“大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商榷了。这个问题第一次设计的是“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可是,这样的提问范围太大,学生的思考没有针对性,所以交流时学生说什么的都有。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把问题改成了“你能在这幅坐标图中找到这些角相应的位置吗?”可是,问题又出来了:学生因为对这幅坐标图不熟悉或者不明白,理解成了在“图”中找到相应的角。有的孩子说这幅图上有四个直角,有两个*角。本来设计的理解各个角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在图上找角。所以,第三次设计时把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各个相应角的'位置吗?”放在了引领学生找到锐角在坐标图中的位置之后。这样对学生理解题意就有了一个切实的指导,学生明白了是在坐标图上找各种角的范围,省掉了一些多余的旁枝末节,直接切中了对问题本质的研究,也便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反思本节课对于设计“大问题”的尝试,我逐渐明确:设计“大问题”时,一要尽量指向性强,有针对性,使学生知道思考的大方向;二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对一些不好理解或是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的问题进行切实的指导,避免使学生偏离对问题本质的思考。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2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快乐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实用20份扩展阅读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实用20份(扩展1)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分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实际操作出发,让学生自己探索*角和周角,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两个知识点:什么是*角和周角以及他们之间的度数;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把这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进行: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角和周角,说说什么是直角和周角?在操作中领会*角和周角形成的过程,让后用我做的活动角

  展示*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角、周角的概念和度数就被学生掌握了。2.让学生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画好的三种角为接下来的角的特征做好了铺垫。3.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展示这样的过程,孩子们弄清楚了直角、锐角、*角、钝角、周角的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很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我给同学们展示了*角和周角的折纸。同学们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课教学任务。

  纵观整节课,教学目标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1、应该让学生质疑题目问学生想学到角的分类的哪些知识,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导学案自学的内容较多,做一个*角和周角比较难,用的时间较多,以致后面时间不够。在预设学生的能力不够。3、未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举手的聊聊无几,这与四年级的课堂氛围有关,也与我自己的能力有关。

  4、自学、对学、群学,是一个连贯的过程,群学里,组长没有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讨论过程流与形式。展示时,孩子们对整个流程不够熟,这也与我们*时的训练有关。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从别的老师身上收获很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2

  俗话说的好,俗话说的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得学得好。”在《角的分类》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学生对抽象的东西能知道一些,但从语言表达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课后反思一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角”这个比较枯燥无味的新知识,我首先考虑到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于是我就设计了“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这样一个谜语,学生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抓耳挠腮,个个都全身心投入到猜谜语中,于是引出来——扇子。随即教师出示一把扇子,在手中摆弄着并质疑: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一下有把学生带入到思维当中,同学们根据二年级时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纷纷举手发言,不费力气的引出了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自己动手,亲历探究,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学*活动不能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该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本上画角并展示,让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师有意识的引导活动角转到*角时让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同学们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最后给出“*角”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操作边转动边说出*角的概念。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周角”概念。学生观通过自主观察体验得出:1周角=2*角,

  1*角=2直角,1周角=4直角。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学生也能大胆放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积累经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研究者,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走向知识,亲历探究活动后,对周角、*角的概念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我把以前所见到的锐角、直角、钝角等一大堆都搬出来,混在一起,乱七八糟。当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形成了思维矛盾,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轨迹,产生求索动力,从而自主构建新知——对这些角进行分类。于是学生先直观感知到根据角的大小及形状将角进行分类,后自己意识到仅凭眼睛观察不够精确,还需根据确切的度数来区分,在知识形成的同时感觉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应用拓展,体验数学乐趣。

  当学生对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我就想到该让孩子始终“踮着脚摘苹果”,于是就设计了一些知识拓展——数角。我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练*“数一数”。学生根据才学到的知识,不但数出了角的个数,还对不这些角进行了分类;接着我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并分类”,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一一列举出来。这样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同时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快乐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4

  一、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识

  1、教材分析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教学体会

  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1、利用知识迁移引入,同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铺垫,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钟面,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度数,量出度数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吗?学生产生疑问,接着我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对角进行分类了。这样顺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入新课,体现知识源于生活。

  2、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折出直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在学*锐角和钝角时,我都是让学生用活动角去感受它们是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而对于*角和周角的学*,也是通过学生动手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并通过用量角器量而得出度数。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3、给予学生丰富的学*资源和足够的学*空间。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资源:长方形、活动角等。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折一折、转一转,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各种角的形成。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

  (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

  三、不足分析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深

  对于教学*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角和周角的形状,推导出它们的度数,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重点知识没有讲透彻

  在讲课过程中以及课后的练*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各种角以及度数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掌握的很透彻,因此我反思得出还是自己在讲授新知识时没有很好的把重点内容讲的很到位,因此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直线和*角的区别,周角和射线的区别,可能由于设计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考虑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可以区别,而没有更深入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中出现错误。

  4、教学程序出现次序颠倒现象

  在教学完*角后本来应该直接引导学生探究*角和直角的关系,而我在教学完周角以后才共同引导学生探究直角和*角以及周角的关系,在教学程序上出现颠倒。

  5、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教学语言不太严谨,比如说*角和周角的概念的准确表述等等。

  6、评价方式太单调

  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7、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激励有关。

  四、努力方向

  1、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学*课标,熟话说“学无止尽”,确实如此,一天不学*就感觉自己落后于别人,因此我继续坚持每天备课时认真的研究教材与教参,以及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多方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做到每节课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适时合理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通过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决定在*时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学*,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到课课理用精炼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应学的知识,并且巧妙的利用评价,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3、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关系到整节课教学的成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做到考虑全面,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等等,设计重点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合理的教学过程。

  4、适当的运用给予学生评价,学会教学中急中生智,合理处理教学生成资源,教学机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这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不断的总结研究,不断的学*参考,虽然这方面能力的练就需要大量时间,大量精力,但我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努力。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5

  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另外,焦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角的分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本课时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地概括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地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内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分类、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巩固练*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学生的学*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直线和*角的区别,周角和射线的区别,可能由于设计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考虑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可以区别,而没有更深入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如果再在学生出现*角与周角分得不十分清楚时,抓住一学生说的周角时进行强**学就更好了。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6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在角的分类教学中,*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7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1、**双手。“听百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一节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是很多的,课本一开始,让多名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2、置陷阱。不断制造认知冲突,创造问题情境是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的动力,在课的开始,用小棒围三角形时,有一组小棒是围不成三角形,就让学生感受的了一种“愤”的学*状态,而在分类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满怀信心开始画三角形时,首先让学生画“只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陷阱,一下子让学生体验到焦虑、疑惑、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情,认知冲突的形成充分激发了学生渴求探索的欲望。

  3、鼓励猜想。在数学学*乃至发明创造中,根据已经获取的知识对探求的问题提出预见性的猜测猜想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的猜测也出现了多次,像用小棒来围三角形后,让学生想,怎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特别是在让学生根据锐角个数的多少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猜猜看,你认为,三角形按角的特点可以分成几类,这些猜测猜想多是十分有益的。

  4、激励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在一个四边形(梯形)中任意画出二至四条线段,把四边形分割成多个三角形,并且每类三角形都至少有一个,不仅巩固了新知,也给了学生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不同的画法,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创造才能。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8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本节课我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究分类方法,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两种标准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按角分上,让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点,然后总结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并渗透集合思想。这样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了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巩固复*题,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学*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基本达到了预定的学*目标,尤其是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参与到了学*的全过程,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在共享中修正认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思维是活跃的,学*是有效的,体现了积极自主的探究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系统,同时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特别是在小组汇报时,抓住按角分的关键,让其他各组同学也试着分一分,从而使全班同学都能掌握按角分的这种方法。在按角分类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为最后游戏中让学生猜角做好铺垫。这两点算是本节的成功之处吧!

  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9

  这节课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角,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铺垫,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尺上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而对于*角和周角的学*,也是通过学生自学时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本节课不足之处

  1、对于教学*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角和周角的形状,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评价方式太单调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3.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激励有关。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0

  《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

  1、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角,4个直角。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1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既学*按照角的特点分类,又学*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但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要让学生真正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目标不可定位太多,于是,本节课只让学生按角的特点分类。通过上课,我认为本节课在设计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力。

  在新知探究环节,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每个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直角。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但是我的重点并不在这,而是通过自己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当学生把结果汇报完毕之后,大屏幕显示每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个数情况。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于是,有的学生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

  二、教师的不断追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多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规范。如当有学生发现锐角个数最多,钝角个数最少时,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最终得出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的重要结论。当学生自己把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说成“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出示正确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再追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二句话没有说两个锐角。”教师接着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学生思考后发现第二句好。为什么呢?学生答道:“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可以不用说。”看,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思考问题不断深入,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规范。

  三、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

  在揭示每类三角形后,我在黑板上顺势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把椭圆看作所有三角形,里面分成的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一类里面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三角形纸片。这样的板书不但清新,同时渗透了集合的教学思想。

  当然,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努力向其他优秀老师学*的地方。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2

  《角的分类》是人教验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角的分类》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角和周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是同一课时的两个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两个课时。

  首先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3

  《角的分类》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教材内容。它的知识基础是角的认识与量角器的使用,新旧知识的发生点是对角分类的初步经验。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项:1、直角、*角、锐角、钝角与周角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通过观察、操作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本课以学生主体探究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探索新知,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结合课件动态地演示了直角、锐角、钝角,让学生感知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也可以得到角,为后续的*角与周角的学*,为沟通角的联系埋下伏笔。

  学生在二年级就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已经对角的分类有所了解。因此课的着眼点定位在角的一边旋转变化,形成各类不同的角。在角边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步认识各类角的度数或度数范围的确定(包括*角、周角这两种特殊角的认识),渗透无限微分的数学思想。为了达成预设目标,教学过程以课件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手脑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在小组合作旋转操作中,探究“我们还发现了新的角”。学生很快的发现了*角与周角,并能准确的描述出它们的特点。这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较好,知识面较宽。在这个活动顺利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学生的思维有些拘束,没能发现0度角、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优角),如果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的时间再充足一些,可能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同时*角、周角是两类新学的角,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对它们的特殊性应该强调说明,可以着眼比较*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区别,帮助学生对新角的理解与认识。

  本课教学中可供学生操作的学具有限,老师仅给同学们准备的活动角。如果能准备一些模型角、手工纸,课堂中学生进行摆、折等动手操作活动,则能体验更多角相关的经验,发现更多角的知识。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4

  本课是《角的度量》这一章中的第三课时,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学会了如何度量一个角,基于此,我将这两部分内容作为复*内容放在了本节课的讲授之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本节课我是分为了三部分来进行讲解的。

  课程开始,我出示了扇子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行猜测扇子的变化,引出本节课我们的课题,角的分类。

  学*新知由直角引入,引导学生认识了*角、周角,并探索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特征,以及*角、周角、直角之间的等量关系,由学生总结各角如何从小到大的排列以及其特征。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参照书本做了一个折扇,让学生跟我一起动手参与。同时,复*前两节课学过的认识角以及测量角的方法。在学生总结完各角的特征之后,我加入了一个小游戏,活跃气氛,学生们被带动起来。最后,介绍了一点课外知识给学生,即优角和劣角的相关知识。

  这个环节基本上是我引导学生去做的,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机会比较少,我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充分的相信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应该注意的。

  巩固练*环节我共设置了四种类型题,所给出的角属于什么角、钟面上形成的是什么角、判断题、利用*角来求角的度数。这个环节我注重*题的梯度,由易到难且形式多样,但是第一题中一上来我所给出的图形容易让学生和直角混淆,应该更明显的给出这是个什么角。

  这节课我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

  1、应该注意课件上字的颜色、大小、位置。

  2、学生主体性不够强,应让学生多参与。

  3、学具中,让学生做扇子不如做活动角更直观,且扇子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4、重难点强调的欠缺,应注重语言的精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向老师们学*请教,争取进步!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5

  今天的内容比较少,讲授结束后,我让学生看了一遍书,然后问学生有没有什么问题或是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提出:有没有比周角大的角?我知道当然是有的,但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支理解我一时还没有想出来,就把问题给了学生:你们说有没有比周角还大的角?有学生说:周角是最大的,没有比周角大的角了。想了一会儿,有学生说:要比周角大,多转几周就行了。又有学生说:没有,如果超过一周,又要从0开始计了。

  听到这里,我想到在奥运会的跳水和体操比赛,就对学生说,上个月在北京的奥运会比赛,大家看过跳水比赛没有?在跳水比赛时,解说员说的某个运动员跳水过程中在空中转体720度等大于周角360度呢?在实际的生活中,是有这样比周角大的角的存在的。学生马上就想到了说:体操比赛中也有这样的大于360度的角。

  也不知我这样举的例子是不是合适,请大家看完给我提一提,但我有两点感想:

  一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来举例说明,学生容易理解,也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是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学生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惊喜的。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实用20份(扩展2)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二十)份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的标题是:角的分类和画法。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1.角的分类

  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学会锐角小于90度,直角等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角和周角,掌握直角、*角、周角三种特殊角之间的倍数关系,会用角的度数来判定角的种类,其中钝角度数范围的确定是一个难点。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角,并能正确得辨认锐角、直角、钝角。但是,那时是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用三角板比较得到的,我认为这些主要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本节的内容是建立在上面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用角的度数来判断各是什么角,这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在设计的时候,我运用学生刚刚学到的量角导入新课,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判断8个角各是什么角,在学生判断的同时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将角的图形隐去,变成了文字。这儿能让学生体会到由形到文的过程。

  在难点“钝角的度数范围在90和180度之间”的教学时,我估计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大于90度的角就是钝角,但我在此没有多停留,而是用活动角的展示,先让学生认识到*角,*角是180度。再让学生用钝角和*角比较大小,从而由他们得出钝角正确的度数范围。

  2.角的画法

  这一部分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会画任意度数的角,画角可以用三角板和量角器两种工具。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三角板有它的局限性,只能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而量角器可以画任意度数的角。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接着上面的知识,先让认角,再让学生画60度的角,这是一个特殊的角,用三角板和量角器都能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画一个50度的角,这时候学生就意识到三角版只能画一些特殊的角,同时可以提问那些不同的角呢,而量角器却可以画出我们学过的任意度数的角。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指导思想上

  学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一个口袋。所以,我们不能将知识塞到他们的脑袋中就可以了,也不能给学生定好方向。我们要重视他们实际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多注意启发,这不仅要求在口气上,还要重视在问题的提出上。如:第二部分开始的时候,我出示:60度、70度、135度、90度,目的是想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角,但是我想这样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提问:看到这些屏幕上这些角的度数你能想到什么。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刚才的知识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动演示一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巩固。

  在对板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我存在一个误区,这次上课使我认识到板书的重要性。可能由于我的粉笔字写的不怎么样,我最怕在黑板上写字,认为尽量用屏幕显示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在*常的上课中,板书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了。我觉得今后我在板书上要下不少功夫,要注意设计的.合理、巧妙,还要注意书写的工整。

  2.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上

  通过这次上课,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严师”这个词的含义,做老师一定要严厉,尤其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坐好、不乱动、同桌不交流、不做小动作,这样能给上课时每个同学都做到认真听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心理愉悦程度都会提高一个新的阶梯。我会以次为目标,不断努力。

  但是和上面所说的分不开的是,教师的课要精彩、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多下功夫,对教材、对学生应该学的知识、应学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全盘的且非常清楚的把握。这也是我努力的一个目标。

  3.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该用到什么度

  曾经我认为电脑课件在教学活动中是无所不能的,教师只要在旁边点一点就可以了。这学期以来,我逐渐意识到多媒体课件,也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有着它的局限性。教师才是教的主体,如果只用多媒体的话那就可以不用教师了,让学生看看电视就行了。多媒体课件可以帮我们演示一些普通的教学媒体不能演示的东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这才是它的优越性。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兴趣,否则,效果会恰恰相反。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

  4.琐碎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学数学不只是让学生会某个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某种能力和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堂中产生有效资源,进行诱导,不断升华学生对的知识的认识层次。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2

  俗话说的好,俗话说的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得学得好。”在《角的分类》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学生对抽象的东西能知道一些,但从语言表达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授容。然后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课后反思一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角”这个比较枯燥无味的新知识,我首先考虑到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于是我就设计了“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这样一个谜语,学生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抓耳挠腮,个个都全身心投入到猜谜语中,于是引出来——扇子。随即教师出示一把扇子,在手中摆弄着并质疑: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一下有把学生带入到思维当中,同学们根据二年级时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纷纷举手发言,不费力气的引出了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自己动手,亲历探究,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学*活动不能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该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本上画角并展示,让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师有意识的引导活动角转到*角时让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同学们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最后给出“*角”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操作边转动边说出*角的概念。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周角”概念。学生观通过自主观察体验得出:1周角=2*角,

  1*角=2直角,1周角=4直角。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学生也能大胆放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积累经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研究者,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走向知识,亲历探究活动后,对周角、*角的概念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我把以前所见到的锐角、直角、钝角等一大堆都搬出来,混在一起,乱七八糟。当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形成了思维矛盾,在矛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轨迹,产生求索动力,从而自主构建新知——对这些角进行分类。于是学生先直观感知到根据角的'大小及形状将角进行分类,后自己意识到仅凭眼睛观察不够精确,还需根据确切的度数来区分,在知识形成的同时感觉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应用拓展,体验数学乐趣。

  当学生对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我就想到该让孩子始终“踮着脚摘苹果”,于是就设计了一些知识拓展——数角。我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练*“数一数”。学生根据才学到的知识,不但数出了角的个数,还对不这些角进行了分类;接着我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并分类”,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一一列举出来。这样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同时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3

  《角的分类》是人教验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角的分类》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角和周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是同一课时的两个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两个课时。《角的分类》算其中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在教学后我感想颇多:

  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二、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教师欲说说不清,学生又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用多媒体的动化效果,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5种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两种角看起来不象角,角的范围用肉眼看是比较抽象的。为了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的课件,活动角,两边颜色不同,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让学生亲自转动活动角,直观的感知*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周角的一边旋转一周后两边重合了。形象具体,从而突破难点。

  三、重视学生的感悟与灵感

  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地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尖尖的、胖胖的”,多么形象、生动的语言!锐、钝还何需教师讲解!只有充分相信学生,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创设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才会有灵感的激发,才有创造思维的产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虽然有时很幼稚,但那是他们自己最实在的、印象最深刻的认识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4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学会了“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在课结束之余,我饶有兴致地布置了探究作业,“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在什么特殊时刻形成什么类型的角?”课一结束,同学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对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昨天你留的作业我们讨论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本子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着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说回去和爸妈商量讨论,有的几个同学聚起来,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是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于是,一堂生动的`汇报课开始了,有的把结果制成了小报,有的设计成了表格……娓娓道来。

  组1: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首先××同学家有一个破手表,我们先对它进行了研究,后来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时刻和看似直角却并非直角的时刻,如形成直角的时刻有:3∶00,9∶00;并不形成直角容易发生错误的有:12∶15(锐角),12∶45(钝角),3∶30(锐角),6∶15(钝角),6∶45(锐角),9∶30(钝角)。

  组2:我们小组要补充以上小组的结论,我们还专门对180°(*角)和看似*角的时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6∶00时是180°(*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角,实际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并非*角,同学们要注意。……

  课后我有这样的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0和3600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0还是小于1800,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让学生知道1800和3600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0之后就是3600,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5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在角的分类教学中,*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6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又让我们头疼。《补充*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

  1、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3、不足之处

  无论是旧知回顾环节复*锐角、钝角和直角,还是探究新知环节学**角和周角,都用直角三角板进行验证,虽然学生对各种角有了深刻的认识,能正确区分各类角,但是占用了两个练*的时间,使教学结构不够完整。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7

  三角形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同学们定会感到惊讶。于是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们复*了一下三角形的概念,又出示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类型的角让生进行辨认,是否确切掌握,进而为下面对三角形的分类做好铺垫。本课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授课,因为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我把本课特定为让生按角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虽然牵制了学生们的方向,但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清晰而扎实地掌握如何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按书中的例题走,而是在课前准备了很多三角形,拼成了各种漂亮的图形呈现给学生们,然而学生分组挑选自已喜爱的图形,再把图形进行分解,从而给学生们一个亲自动手、动眼、动脑的机会。我给同学们确定一个目标分解后的三角形必须按角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们兴致很高,独自分完又让组内交流,几分钟下来同学几乎同一标准的分下来,而且还能准确地说明理由,巧妙的抓住“角”对它们进行分析,整个环节下来,同学们已经能把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特征总结的很完整。掌握了特征,我及时进行巩固,让学生们完成书中的找一找,填一填,这道题比较简单化,学生完成的速度很快,从表面看基本上已掌握了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于是我又加深难度,设计了猜一猜这个巩固环节。我先在信封中藏住这三种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钝角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猜锐角三角形的时候,我先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不能立即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再露出一个锐角,大部分同学不用看第三个角就知道是锐角三角形,于是有的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两个角是锐角就可以判定为锐角三角形。最后我又故意露出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让他们猜猜看还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从猜一猜中认识到仅凭两个锐角不能判定就是锐角三角形而要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行。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了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必须具备的条件 。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要学生用手中的三角形来拼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于是一个个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都展示在学生前面,他们得意极了,此时我又不失时机问学生,怎样的二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呢?学生又一次投入到积极的思考过程中……

  从总体上来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捆绑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集中于一点,违背了我们的课改要求,但是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还是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一下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从这节课当中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交待任务时不能够及时放慢速度;缺乏一定的应辨能力......

  以上教学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使我清醒地看到自己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教学基本功方面的欠缺更是亟待解决。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希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中继续摸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8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学会了“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在课结束之余,我饶有兴致地布置了探究作业,“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在什么特殊时刻形成什么类型的角?”课一结束,同学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对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昨天你留的作业我们讨论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本子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着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说回去和爸妈商量讨论,有的几个同学聚起来,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是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于是,一堂生动的.汇报课开始了,有的把结果制成了小报,有的设计成了表格……娓娓道来。

  组1: 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首先××同学家有一个破手表,我们先对它进行了研究,后来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时刻和看似直角却并非直角的时刻,如形成直角的时刻有:3∶00,9∶00;并不形成直角容易发生错误的有:12∶15(锐角),12∶45(钝角),3∶30(锐角),6∶15(钝角),6∶45(锐角),9∶30(钝角)。

  组2: 我们小组要补充以上小组的结论,我们还专门对180°(*角)和看似*角的时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6∶00时是180°(*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角,实际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并非*角,同学们要注意。……

  课后我有这样的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0和3600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0还是小于1800,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让学生知道1800和3600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0之后就是3600,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9

  俗话说的好,俗话说的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得学得好。”在《角的分类》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学生对抽象的东西能知道一些,但从语言表达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课后反思一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角”这个比较枯燥无味的新知识,我首先考虑到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于是我就设计了“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这样一个谜语,学生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抓耳挠腮,个个都全身心投入到猜谜语中,于是引出来——扇子。随即教师出示一把扇子,在手中摆弄着并质疑: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一下有把学生带入到思维当中,同学们根据二年级时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纷纷举手发言,不费力气的引出了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自己动手,亲历探究,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学*活动不能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该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本上画角并展示,让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师有意识的引导活动角转到*角时让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同学们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最后给出“*角”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操作边转动边说出*角的概念。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周角”概念。学生观通过自主观察体验得出:1周角=2*角,

  1*角=2直角,1周角=4直角。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学生也能大胆放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积累经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研究者,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走向知识,亲历探究活动后,对周角、*角的概念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我把以前所见到的锐角、直角、钝角等一大堆都搬出来,混在一起,乱七八糟。当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形成了思维矛盾,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轨迹,产生求索动力,从而自主构建新知——对这些角进行分类。于是学生先直观感知到根据角的大小及形状将角进行分类,后自己意识到仅凭眼睛观察不够精确,还需根据确切的度数来区分,在知识形成的同时感觉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应用拓展,体验数学乐趣。

  当学生对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我就想到该让孩子始终“踮着脚摘苹果”,于是就设计了一些知识拓展——数角。我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练*“数一数”。学生根据才学到的知识,不但数出了角的个数,还对不这些角进行了分类;接着我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并分类”,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一一列举出来。这样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同时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0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

  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

  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1

  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由于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表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36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12时整成36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2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这节课丁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每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丁老师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自主学*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节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自己动手剪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究分类方法,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分类过程中,丁老师首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老师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数学乐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从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小组合作

  3、设计练*有技巧

  练*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中,丁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过程;给学生创设了感兴趣的、有个性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激发、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了实践运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亲*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的价值所在。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3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两个知识点:认识直角、*角、周角,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大于0度小于180度的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会根据图形或度数判断是哪一类角。周角的认识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这节课,我们把“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作为判断*角和周角的依据,是对学生用角的组成来判断角的一个知识提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把这节课分为三个环节进行: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量角,根据角的读数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并说出各类角的特征。2、认识*角,这个环节我又分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质疑——引出*角——学生用活动角摆出*角——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角的读数——探索*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3、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也采用了和第2环节相似的教学方法。为了突破认识周角这个教学难点,我们除了设计以上教学步骤还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动态的角,和活动角操作来帮助学生认识周角。 疑问:在认识周

  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度和360度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度还是小于180度,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度,而不是0度,也让学生知道180度和360度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

  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度之后就是360度,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在评课时,有老师指出:增加这个环节有点超纲,给学生增加负担,到底有没必要增加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一个疑问。

  不足:纵观整节课,教学目标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1、四人小组活动还是流于形势,没有实质性的训练,学生不能很好的分配工作量,只是自己做自己的,不能很好的配合,这一点需要向生本教育的老师学*。2、时间控制不好,练*时间不足,量角的那个环节不应该在课堂上完成,应该提前要求学生回家完成,然后课堂上再小组活动按照角的度数分类即可,这样就会节省很多时间。3、在判断180度和360度之间的图形是不是角时,教师没有指着角的符号来提问学生,指向不明,导致部分学生出错,这里浪费了一点时间。4、我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新教师,在语言的组织方面还要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锻炼,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谢谢!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4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既学*按照角的特点分类,又学*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但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要让学生真正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目标不可定位太多,于是,本节课只让学生按角的特点分类。通过上课,我认为本节课在设计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力。

  在新知探究环节,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每个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直角。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但是我的重点并不在这,而是通过自己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当学生把结果汇报完毕之后,大屏幕显示每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个数情况。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于是,有的学生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

  二、教师的不断追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多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规范。如当有学生发现锐角个数最多,钝角个数最少时,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最终得出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的重要结论。当学生自己把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说成“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出示正确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再追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二句话没有说两个锐角。”教师接着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学生思考后发现第二句好。为什么呢?学生答道:“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可以不用说。”看,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思考问题不断深入,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规范。

  三、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

  在揭示每类三角形后,我在黑板上顺势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把椭圆看作所有三角形,里面分成的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一类里面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三角形纸片。这样的板书不但清新,同时渗透了集合的教学思想。

  当然,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努力向其他优秀老师学*的地方。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5

  《角的分类和画法》的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在角的分类教学中,*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学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一个口袋。所以,我们不能将知识塞到他们的脑袋中就可以了,也不能给学生定好方向。我们要重视他们实际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多注意启发,这不仅要求在口气上,还要重视在问题的提出上。如:第二部分开始的时候,我出示:60度、70度、135度、90度,目的是想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角,但是我想这样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提问:看到这些黑板上这些角的度数你能想到什么?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刚才的知识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动演示一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巩固。在对板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我存在一个误区,这次上课使我认识到板书的重要性。可能由于我的粉笔字写的不怎么样,我最怕在黑板上写字,认为尽量用黑板书写下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在*常的上课中,板书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了。我觉得今后我在板书上要下不少功夫,要注意设计的合理、巧妙,还要注意书写的工整。

  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发扬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6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地整合落实三维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 我先创设了一个数学情境,让学生给教室里的学生按一定标准分类,(小组讨论)如:按性别 可分为男生和女生;按小组 分 ...... 按年龄分 ......目的让学生为多角度地给三角形分类做好铺垫,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情感心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的学*状态。

  (二)、动手探究 合作交流

  一节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自己动手剪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究分类方法,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分类过程中,我首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我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数学乐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三)、 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我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巩固复*题,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学*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力求达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7

  本节课是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教材在例五中同时呈现了三角形按角分类和按边分类两种分类标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四十分钟内很匆忙地完成教学,感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结合本次教学为三十分钟的现实条件,我尝本节课只探究三角形按角分类。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操作以及验证过程,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我首先从分类入手,通过对班级同学的分类,了解同样的分类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评价老师的分类时体会分类不重复、不遗漏的思想。然后引出今天分类的对象――三角形,通过观察发现我们可以按角分类、按边分类、按颜色分类等等,而本节课我们只探究按角分类,按边分类将在下节课探究。

  新知教学中,由学生分类的汇报入手,给三角形起名字,从而引导学生每一类三角形的概念,也就是判定依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探究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的长度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实际教学来看并不理想,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不足:

  1、准备不足,尤其是对学情分析不足。

  对于对课堂驾驭能力不足的我来说,学情分析十分重要,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的过程。本节课课前学生并没有对《三角形的认识》进行学*。所以学生在学*过程中显得陌生。

  2、学生活动过程,要求不详细,学生无从入手。

  学生操作分类时本节课的新知识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尚未进入三角形的学*中,虽然课件呈现了活动要求,但是学生目的并不明确,这也是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我想在齐读教学要求后,应该让学生提出疑惑,教师或者学生之间解答,这样带着明确的活动目标,甚至是明确操作的具体过程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效率地完成合作探究。

  3、对学生评价和激励性语言匮乏。

  由于课堂气氛并不活跃,我陷入了焦急情绪中,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没有肯定和评价。这也体现了自身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不足和心理素质不强的弱点。

  4、教学设计上受限于教学时间的原因,只探究三角形按角分类。

  对于按边分类、按颜色分类等思维拒之门外,这样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莫不如只进行按任意标准分类,而不探究分类后三角形的深入学*。

  这节课是“魁星杯”赛课的复赛,自知成绩不理想,但是通过这次课堂教学也发现了自身教学的弱点和弥补的方向,也算是本节课课后遗憾之余的自我安慰吧!感谢为我们提供锻炼机会的老师和学校!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8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分类,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新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

  在自由、民主、快乐的空间里,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动”起来了,思维真正“活”起来了;一个个思维火花的迸射,一个个创新思维的产生,都告诉我——这样的数学学*学生很喜欢。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里明方法,在“操作”中学会探究。教学中,我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以及我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标新立异的青睐,这些都是我对“以人为本”这一教学观念理解后的运用。也使我充分品味到了教学成功的喜悦。

  另外最主要的是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媒体辅助教学,我感到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学,已基本实现了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中,不管是“三角形的分类要求”、“猜猜我是谁”、“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后面的练*和作业,我都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进行了展示,既清晰,又帮我解决了一些运用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困难的问题,另外这些鲜活的图画又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例如在“猜猜我是谁”的环节中,即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猜这个是什么三角形的趣味题,在学生们猜出答案后,我还把他们猜的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这给学生很大的新鲜感,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在猜只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时,学生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学*兴趣非常高。我想这里真正实现了由模仿地学向创造性地学发展。

  通过这次的教学使我有了很多收获,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培养。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上出有自己特色的数学课。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19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过了,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涉及到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识,所以,在上这一节课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在讲三角形的分类之前我先把学生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引入,总结出分类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进而引出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2、复*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中自然学*新知识。在数学学*中,复*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简洁的方法。课始我复*了三角形的特点,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的学*做了良好的孕伏。

  3、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觉得“要无限地相信学生的潜力”,我决定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我就绝对不说、不做。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学*相当充分,并不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特别是在探索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知识,教师仅仅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4、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我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

  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夯实“四基”,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数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20

  三角形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同学们定会感到惊讶。于是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们复*了一下三角形的概念,又出示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类型的角让生进行辨认,是否确切掌握,进而为下面对三角形的分类做好铺垫。本课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授课,因为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我把本课特定为让生按角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虽然牵制了学生们的方向,但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清晰而扎实地掌握如何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按书中的例题走,而是在课前准备了很多三角形,拼成了各种漂亮的图形呈现给学生们,然而学生分组挑选自已喜爱的图形,再把图形进行分解,从而给学生们一个亲自动手、动眼、动脑的机会。我给同学们确定一个目标分解后的三角形必须按角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们兴致很高,独自分完又让组内交流,几分钟下来同学几乎同一标准的分下来,而且还能准确地说明理由,巧妙的抓住“角”对它们进行分析,整个环节下来,同学们已经能把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特征总结的很完整。掌握了特征,我及时进行巩固,让学生们完成书中的找一找,填一填,这道题比较简单化,学生完成的速度很快,从表面看基本上已掌握了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于是我又加深难度,设计了猜一猜这个巩固环节。我先在信封中藏住这三种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钝角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猜锐角三角形的时候,我先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不能立即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再露出一个锐角,大部分同学不用看第三个角就知道是锐角三角形,于是有的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两个角是锐角就可以判定为锐角三角形。最后我又故意露出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让他们猜猜看还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从猜一猜中认识到仅凭两个锐角不能判定就是锐角三角形而要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行。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了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必须具备的条件。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要学生用手中的三角形来拼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于是一个个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都展示在学生前面,他们得意极了,此时我又不失时机问学生,怎样的二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呢?学生又一次投入到积极的思考过程中……

  从总体上来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捆绑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集中于一点,违背了我们的课改要求,但是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还是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一下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从这节课当中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交待任务时不能够及时放慢速度;缺乏一定的应辨能力......

  以上教学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使我清醒地看到自己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教学基本功方面的欠缺更是亟待解决。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希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中继续摸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实用20份(扩展3)

——角的分类的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角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1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又让我们头疼。《补充*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

  1、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3、不足之处

  无论是旧知回顾环节复*锐角、钝角和直角,还是探究新知环节学**角和周角,都用直角三角板进行验证,虽然学生对各种角有了深刻的认识,能正确区分各类角,但是占用了两个练*的时间,使教学结构不够完整。

  角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2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实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每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从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小组合作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设计练*有技巧

  练*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而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甚至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组织。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在下达分类任务之前,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首先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可能是因为学生有事先的预*,或者是没听清我的分类标准,竟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按角进行分类,汇报的.时候,直接就按边进行了分类。有的学生马上就有了不同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就被带到了按边分类的方法上,这时,我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直接就把按边分类的方法拿出来请全班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再学*按角分类的方法。经过这样的顺序调整,适应学生学*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的学*活动更加顺畅的展开。

  角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3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分类,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新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

  在自由、民主、快乐的空间里,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动”起来了,思维真正“活”起来了;一个个思维火花的迸射,一个个创新思维的产生,都告诉我――这样的数学学*学生很喜欢。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里明方法,在“操作”中学会探究。教学中,我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以及我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标新立异的青睐,这些都是我对“以人为本”这一教学观念理解后的运用。也使我充分品味到了教学成功的喜悦。

  另外最主要的是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媒体辅助教学,我感到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学,已基本实现了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中,不管是“三角形的分类要求”、“猜猜我是谁”、“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后面的练*和作业,我都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进行了展示,既清晰,又帮我解决了一些运用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困难的问题,另外这些鲜活的图画又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例如在“猜猜我是谁”的环节中,即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猜这个是什么三角形的趣味题,在学生们猜出答案后,我还把他们猜的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这给学生很大的新鲜感,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在猜只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时,学生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学*兴趣非常高。我想这里真正实现了由模仿地学向创造性地学发展。

  通过这次的教学使我有了很多收获,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培养。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上出有自己特色的数学课。

  角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4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学会了“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在课结束之余,我饶有兴致地布置了探究作业,“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在什么特殊时刻形成什么类型的角?”课一结束,同学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对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昨天你留的作业我们讨论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本子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着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说回去和爸妈商量讨论,有的几个同学聚起来,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是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于是,一堂生动的汇报课开始了,有的把结果制成了小报,有的设计成了表格……娓娓道来。

  组1: 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首先××同学家有一个破手表,我们先对它进行了研究,后来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时刻和看似直角却并非直角的时刻,如形成直角的时刻有:3∶00,9∶00;并不形成直角容易发生错误的有:12∶15(锐角),12∶45(钝角),3∶30(锐角),6∶15(钝角),6∶45(锐角),9∶30(钝角)。

  组2: 我们小组要补充以上小组的结论,我们还专门对180°(*角)和看似*角的`时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6∶00时是180°(*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角,实际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并非*角,同学们要注意。……

  课后我有这样的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0和3600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0还是小于1800,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让学生知道1800和3600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0之后就是3600,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

  角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5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两个知识点:认识直角、*角、周角,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大于0度小于180度的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会根据图形或度数判断是哪一类角。周角的认识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这节课,我们把“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作为判断*角和周角的依据,是对学生用角的组成来判断角的一个知识提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把这节课分为三个环节进行: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量角,根据角的读数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并说出各类角的特征。2、认识*角,这个环节我又分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质疑――引出*角――学生用活动角摆出*角――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角的读数――探索*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3、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也采用了和第2环节相似的教学方法。为了突破认识周角这个教学难点,我们除了设计以上教学步骤还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动态的角,和活动角操作来帮助学生认识周角。 疑问:在认识周

  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度和360度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度还是小于180度,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度,而不是0度,也让学生知道180度和360度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

  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度之后就是360度,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在评课时,有老师指出:增加这个环节有点超纲,给学生增加负担,到底有没必要增加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一个疑问。

  不足:纵观整节课,教学目标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1、四人小组活动还是流于形势,没有实质性的训练,学生不能很好的分配工作量,只是自己做自己的,不能很好的配合,这一点需要向生本教育的老师学*。2、时间控制不好,练*时间不足,量角的那个环节不应该在课堂上完成,应该提前要求学生回家完成,然后课堂上再小组活动按照角的度数分类即可,这样就会节省很多时间。3、在判断180度和360度之间的图形是不是角时,教师没有指着角的符号来提问学生,指向不明,导致部分学生出错,这里浪费了一点时间。4、我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新教师,在语言的组织方面还要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锻炼,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谢谢!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实用20份(扩展4)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3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角的分类和按给定的度数画角。学*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教学角的分类。教科书第22页例题先通过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由小到大依次得到大小不同的角,结合出示相应的图形,给出各类角的名称,说明不同的角大小范围或度数,使学生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不同角的度数,讨论发现直角,*角和周角大小之间的关系。

  接着教学画指定度数的角。教科书第23页例题让学生按已有的经验和认识,画一个60度的角,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画角的方法,并和同学交流,让后着重讨论怎样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通过“试一试”让学生用总结的方法自己画角,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学会用量角器画角。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角的具体分类方法以及之间的大小关系。

  2.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1. 掌握各种角的分类以及大小之间的关系;

  2. 能按指定的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

  1. 能按指定的度数画角;

  2. 会运用各种角的分类以及之间的大小关系解决一些问题。

  【教具准备】

  量角器;用木棍做的能转动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

  请同学们说一说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学新课

  ㈠教学角的分类——直角 锐角 钝角

  1.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两块三角尺上的直角和锐角的度数,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锐角是多少度。直角是多少度?都一样吗?锐角是多少度?一定的吗?

  2.提问: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请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3.钝角呢?拿出活动角,先摆出一个直角,然后把垂直的那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不超过180度,这样我们就形成了钝角。提问学生钝角的范围概念。(只总结出大于90度,接下去学了*角之后补充完)

  ㈡教学角的分类——*角 周角

  1.拿出活动角,先摆出一个直角,然后提问学生如果把这一条边按这样的方向旋转一直转到*,(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用手势指示)包含了几个直角?(正好两个)是钝角吗?

  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直至转*,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角。(板书:*角180度)提问钝角的概念还有谁要补充?

  2.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

  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

  3.依次演示出直角,锐角,钝角,*角和周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4.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锐角,直角,钝角,*角和周角。

  5. 一起总结各个角的分类。提问学生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㈢比较大小关系

  提问:周角和*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个角。

  ㈣练*巩固

  完成想想做做1和2。

  二、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

  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指定画70度的角。请同学们回忆量角的步骤想想看,你认为如何来画这个角?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这个角,然后和同桌交流,接着师生共同交流。

  2.总结出画角的步骤。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

  (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

  (3)再画射线。

  3.指定画120度的角。

  交流是否有其它画角的方法。得出可以利用三角板30度和90度两个角。

  4.提问: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多少读数的角?

  三.练*巩固

  1.帮角分类。

  2.画出指定读数的角。

  四.总结归纳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从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试着借助长方形和圆形纸板,折出一些特殊的角,量一量,画一画。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 直角钝角 *角周角

  小于90度 等于90度大于90度小于180度 等于180度 等于360度

  画角步骤:

  (1)先画射线;

  (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

  (3)再画射线。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第一节(p38~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鼠标,课件演示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物体中都含有角。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点击,课件演示角的闪烁。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奖给你一颗智慧星。”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略。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组长工作。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师:“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学生评价并补充。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贴上“的分类”。

  三、巩固练*。

  师:“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纸,按要求填空。”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

  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学生回答:略。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学生回答:略。

  四、游戏。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出现长江大桥。

  师:“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芜湖长江大桥。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回答:略。

  师:“大桥中也蕴含着一些角,你能很快的说出这些角的名称吗?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快速抢答的游戏,准备好了吗?”

  学生抢答。

  师:“真棒!想去数学王国走一走吗?”

  点击,出现数学王国。

  师:“要想打开数学王国的大门,必须要得到开启大门的钥匙。只有完成数学王国的五环任务,才能得到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点击,依次出现任务。

  师:“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学生合作拼。

  师:“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第七册课本第41页例2、例3及练*五1、2、3题。

  【设计理念】: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实用20份(扩展5)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6篇

  《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以下两个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标准一,按角分,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标准二,按边分,认识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为了凸显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我放手让学生先观察找分类标准,然后设计小组活动动手分类,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谜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学*状态,在复*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如何分类,引入新知学*。

  2.小组活动,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探索获取新知。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属于几何图形领域的内容,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进行分类,给予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再用气泡图呈现在小卡上,分类结果简洁直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出从不同角度进行三角形分类,而且联系角的分类旧知,对新知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归纳出了按角分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从而获得了对图形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3.合理运用EEPO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中学生应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例如,在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给三角形分类的时候,我没有给出分类的标准,也没有给学生其他提示,而是让学生自己相互商量该怎么来分。这样的放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开放的课堂,能充分暴露学生最原始的想法。而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按一定的标准给三角形分类。再比如,学生按角和边的标准给三角形分好类以后,我让学生自己给分好的三角形来取名,没有把名称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不同类别的三角形的特征的认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纷繁的三角形当中,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进行了分类,认识了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以后,我感觉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本节课的不足:

  1.在教学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时,引导学生观察点不明确,致使学生既观察边又观察角,出现了“等腰钝角三角形”的错误名称,建议教师课前加强教材研读,预设好教材知识点的拓展面。

  2、小组活动时间太长,出现拖堂,建议课堂安排再紧凑一些,严格控制时间,留下巩固提高的练*时间,课堂更丰满。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按角的特征)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自然的引入。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辨认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在三角形分类的的操作讨论活动中,总结、区别这些三角形的特征。

  3、能举出三个以上在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4、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总结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谁想上黑板画给大家看一看?

  2、师:从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这三个角。(课件出示)

  ①锐角、直角和钝角。

  ②三角形有三个特点,(课件出示)

  有边,角,顶点。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复*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基础。)

  3、揭示课题

  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好不好?

  (板书:三角形分类)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揭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二)实践探究 活动验证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和一张彩色卡纸)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12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2、游戏巩固

  老师在一个袋子里放三个三角形,分别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对于露出的这个角是直角或钝角的时候给予肯定,露出的角是锐角的情况是不能确定角的。答对者,就把里面的三角形送给他。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通过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还可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相同点、不同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指导学生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1)请按边分类的同学说出分类的理由。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三角形的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2)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在哪也见过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应用 提高技能

  这一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况,出示一些动手操作的*题和拓展练*,提高学生的技能。

  (四)全课总结 梳理知识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三角形分类

  按角分 按边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有一个角是直角 有一个角是钝角 有两条边相等 三条边都相等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从一年级开始,教材就已经涉及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识,所以,在上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复*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中自然学*新知识。在数学学*中,复*导入法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简洁的方法。课始我首先复*了角的分类,复*了三角形的特点,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识的学*做了铺垫。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学*知识的过程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造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活动。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吗?”等等。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教师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的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既学*按照角的特点分类,又学*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但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要让学生真正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目标不可定位太多,于是,本节课只让学生按角的特点分类。通过上课,我认为本节课在设计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力。

  在新知探究环节,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每个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直角。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但是我的重点并不在这,而是通过自己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当学生把结果汇报完毕之后,大屏幕显示每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个数情况。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于是,有的学生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

  二、教师的不断追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多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规范。如当有学生发现锐角个数最多,钝角个数最少时,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最终得出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的重要结论。当学生自己把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说成“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出示正确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再追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二句话没有说两个锐角。”教师接着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学生思考后发现第二句好。为什么呢?学生答道:“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可以不用说。”看,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思考问题不断深入,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规范。

  三、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

  在揭示每类三角形后,我在黑板上顺势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把椭圆看作所有三角形,里面分成的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一类里面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三角形纸片。这样的板书不但清新,同时渗透了集合的教学思想。

  当然,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努力向其他优秀老师学*的地方。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既学*按照角的特点分类,又学*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但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要让学生真正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目标不可定位太多,于是,本节课只让学生按角的特点分类。通过上课,我认为本节课在设计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力。

  在新知探究环节,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每个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直角。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但是我的重点并不在这,而是通过自己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当学生把结果汇报完毕之后,大屏幕显示每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个数情况。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于是,有的学生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

  二、教师的不断追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多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规范。如当有学生发现锐角个数最多,钝角个数最少时,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最终得出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的重要结论。当学生自己把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说成“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出示正确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再追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二句话没有说两个锐角。”教师接着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学生思考后发现第二句好。为什么呢?学生答道:“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可以不用说。”看,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思考问题不断深入,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规范。

  三、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

  在揭示每类三角形后,我在黑板上顺势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把椭圆看作所有三角形,里面分成的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一类里面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三角形纸片。这样的板书不但清新,同时渗透了集合的教学思想。

  当然,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努力向其他优秀老师学*的地方。

  在本节课中,有良好的预设,同时又有一些随时动态生成的信息。例如:在要求学生分类的环节,初始的设计是放手让学生去分类,可以按自己的标准给三角形进行不同的分类,可又担心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也许各有不同,可能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也许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按角进行分类,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等,在汇报过程中我意外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按要求进行分类。

  但在整过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探究学*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混乱,无条理。

  2、按角分类,并且给它命名时,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为最后游戏中让学生猜角做好铺垫。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实用20份(扩展6)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又让我们头疼。《补充*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材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的标题是:角的分类和画法。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1.角的分类

  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学会锐角小于90度,直角等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角和周角,掌握直角、*角、周角三种特殊角之间的倍数关系,会用角的度数来判定角的种类,其中钝角度数范围的确定是一个难点。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角,并能正确得辨认锐角、直角、钝角。但是,那时是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用三角板比较得到的,我认为这些主要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本节的内容是建立在上面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用角的度数来判断各是什么角,这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在设计的时候,我运用学生刚刚学到的量角导入新课,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判断8个角各是什么角,在学生判断的同时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将角的图形隐去,变成了文字。这儿能让学生体会到由形到文的过程。

  在难点“钝角的度数范围在90和180度之间”的教学时,我估计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大于90度的角就是钝角,但我在此没有多停留,而是用活动角的展示,先让学生认识到*角,*角是180度。再让学生用钝角和*角比较大小,从而由他们得出钝角正确的度数范围。

  2.角的画法

  这一部分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会画任意度数的角,画角可以用三角板和量角器两种工具。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三角板有它的局限性,只能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而量角器可以画任意度数的角。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接着上面的知识,先让认角,再让学生画60度的角,这是一个特殊的角,用三角板和量角器都能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画一个50度的角,这时候学生就意识到三角版只能画一些特殊的角,同时可以提问那些不同的角呢,而量角器却可以画出我们学过的任意度数的角。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指导思想上

  学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一个口袋。所以,我们不能将知识塞到他们的脑袋中就可以了,也不能给学生定好方向。我们要重视他们实际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多注意启发,这不仅要求在口气上,还要重视在问题的提出上。如:第二部分开始的时候,我出示:60度、70度、135度、90度,目的是想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角,但是我想这样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提问:看到这些屏幕上这些角的度数你能想到什么。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刚才的知识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动演示一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巩固。

  在对板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我存在一个误区,这次上课使我认识到板书的重要性。可能由于我的粉笔字写的不怎么样,我最怕在黑板上写字,认为尽量用屏幕显示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在*常的上课中,板书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了。我觉得今后我在板书上要下不少功夫,要注意设计的合理、巧妙,还要注意书写的工整。

  2.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上

  通过这次上课,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严师”这个词的含义,做老师一定要严厉,尤其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坐好、不乱动、同桌不交流、不做小动作,这样能给上课时每个同学都做到认真听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心理愉悦程度都会提高一个新的阶梯。我会以次为目标,不断努力。

  但是和上面所说的分不开的是,教师的课要精彩、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多下功夫,对教材、对学生应该学的知识、应学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全盘的且非常清楚的把握。这也是我努力的一个目标。

  3.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该用到什么度

  曾经我认为电脑课件在教学活动中是无所不能的,教师只要在旁边点一点就可以了。这学期以来,我逐渐意识到多媒体课件,也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有着它的局限性。教师才是教的主体,如果只用多媒体的话那就可以不用教师了,让学生看看电视就行了。多媒体课件可以帮我们演示一些普通的教学媒体不能演示的东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这才是它的优越性。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兴趣,否则,效果会恰恰相反。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

  4.琐碎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学数学不只是让学生会某个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某种能力和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堂中产生有效资源,进行诱导,不断升华学生对的知识的认识层次。

  这节课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角,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做铺垫,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尺上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而对于*角和周角的学*,也是通过学生自学时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本节课不足之处

  1、对于教学*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角和周角的形状,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评价方式太单调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3.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激励有关。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两个知识点:认识直角、*角、周角,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大于0度小于180度的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会根据图形或度数判断是哪一类角。周角的认识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这节课,我们把“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作为判断*角和周角的依据,是对学生用角的组成来判断角的一个知识提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把这节课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1、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量角,根据角的读数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并说出各类角的特征。

  2、认识*角,这个环节我又分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质疑——引出*角——学生用活动角摆出*角——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角的读数——探索*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

  3、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也采用了和第2环节相似的教学方法。为了突破认识周角这个教学难点,我们除了设计以上教学步骤还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动态的角,和活动角操作来帮助学生认识周角。 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度和360度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度还是小于180度,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度,而不是0度,也让学生知道180度和360度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度之后就是360度,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在评课时,有老师指出:增加这个环节有点超纲,给学生增加负担,到底有没必要增加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一个疑问。

  不足:纵观整节课,教学目标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1、四人小组活动还是流于形势,没有实质性的训练,学生不能很好的分配工作量,只是自己做自己的,不能很好的配合,这一点需要向生本教育的老师学*。

  2、时间控制不好,练*时间不足,量角的那个环节不应该在课堂上完成,应该提前要求学生回家完成,然后课堂上再小组活动按照角的度数分类即可,这样就会节省很多时间。

  3、在判断180度和360度之间的图形是不是角时,教师没有指着角的符号来提问学生,指向不明,导致部分学生出错,这里浪费了一点时间。

  4、我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新教师,在语言的组织方面还要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锻炼,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谢谢!

  《角的分类》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的教材内容。它的知识基础是角的认识与量角器的使用,新旧知识的发生点是对角分类的初步经验。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项:

  1、直角、*角、锐角、钝角与周角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本课以学生主体探究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探索新知,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结合课件动态地演示了直角、锐角、钝角,让学生感知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也可以得到角,为后续的*角与周角的学*,为沟通角的联系埋下伏笔。

  学生在二年级就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已经对角的分类有所了解。因此课的着眼点定位在角的一边旋转变化,形成各类不同的角。在角边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步认识各类角的度数或度数范围的确定(包括*角、周角这两种特殊角的认识),渗透无限微分的数学思想。为了达成预设目标,教学过程以课件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手脑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在小组合作旋转操作中,探究“我们还发现了新的角”。学生很快的发现了*角与周角,并能准确的描述出它们的特点。这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较好,知识面较宽。在这个活动顺利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学生的思维有些拘束,没能发现0度角、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优角),如果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的时间再充足一些,可能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同时*角、周角是两类新学的角,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对它们的特殊性应该强调说明,可以着眼比较*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区别,帮助学生对新角的理解与认识。

  本课教学中可供学生操作的学具有限,老师仅给同学们准备的活动角。如果能准备一些模型角、手工纸,课堂中学生进行摆、折等动手操作活动,则能体验更多角相关的经验,发现更多角的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