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1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

  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2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3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4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1)直直的。

  (2)有2个端点。

  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6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7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体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 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 )条 ( )条 ( )条 ( )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一的第7、8、9题。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9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10

  一、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的信心。

  二、注重练*开放,拓展思维。

  练*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中充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三、注重知识学*,数学思想渗透不足。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1)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2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在总结线段的特征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直”的特点,“两个端点”不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可能是我在教学“两个端点”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好强调的还不够!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

  3、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处理给出四个点问能画出几条线段时,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能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4、重点没有突出到位!还需努力!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3

  二年级的两节课都是有预*单,孩子们在课前对所学内容由一定认识,课堂教学时和我们没有预*单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实小的教学校长对他们的数学组所做的前置性学*进行了介绍,前置性学*也不是简单的预*,让我觉得他们研究的是比较踏实的。虽然之前也听过几次南师附小的生本课堂,感觉和他们的前置性学*还是有区别的。

  下面我就《认识线段》这节课来谈谈我的感受。本节课中焦老师用想想做做第一题引入,由于孩子已经回家做个此题,学生用自己的符号通过观察把这些图形分为直的、弯的两类。观察直的图形中找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这是它的一个特征。另外一项前置性作业是让学生摸一摸卡纸的边,正方形、长方形的边,学生填写有什么感觉。从而揭示线段是直的特征,再让学生举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做线段,从而发现线段是有方向的。在创造一条线段时,有的孩子是拉、有的是折、有的是画,通过折线段感受线段是有长短的。

  焦老师整节课设计是比较有想法的,把前置性学*中对线段的特征就有所思考、渗透我个人的小建议是,线段是直的这个特征,最好让学生感受完所有的实物后,再来揭示,不要一开始就揭示,这样太快了。另外在画2个点、三个点、四个点连线段时,4个点连接的方法很多孩子是先画外面的,再画里面的,老师可以再适当指导方法:通过找点一一连接,从一个点和其他三个点相连,再找第2个点和其他两个点两联。这样,以此类推,就算再增加几个点,学生也不会重复、遗漏。

  本次参加的教研活动让我对前置性学*的方式有所了解,我想今后有机会,我也尝试一下这样的课堂。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4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5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面图形,有了*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6

  本节课学*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

  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在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并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选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认识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7

  1、在学生操作将毛线拉直的时候让同桌相互比较一下,说一说,孩子很自然的就发现了线段是有长短的。

  2、在认识长方形中的线段的时候,让孩子用水彩笔画出折痕,其实可以清晰的看出不仅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物体里面也存在着很多条这样的线段。这样对后面组合图形中的线段辨析会有一定的帮助,区分边和线段的区别。

  有个别孩子还沿着对角线折了一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出“这条线段那么长,在这个长方形中会是最长的线段吗?”这个疑问,孩子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去验证。

  3、对于“4个点连接每两点话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个问题,一般老师总会引导孩子说出“有序”思考,学生也会体会到有序的思考会更好,但是什么是有序,如何有序,是学生的难点,所以,再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以后,是否可以总结一下,从一点出发,按照一点方向连接其他的点。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三、 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

  1、判断线段。

  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 )条 ( )条 ( )条 ( )条

  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一的第7、8、9题。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9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0

  俗话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真正而又实际的操作,才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本节课我本着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感知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

  在设计线段这节课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教学从孩子们生活入手,一根妈妈的卷发,一段绳子、一根跳绳。先激发孩子们的学*兴趣,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再进而阐述线段的意义,了解线段的三大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我注意学生生活的联系,找出身边的线段,从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来感知线段的特点。

  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总结出用尺子画出的才称之为线段。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的信心。我知道只讲不练是达不到学*的效果,我注重练*开放,拓展思维。只有练*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的情况下,才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我设计了“判断是否是线段──量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练*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中充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本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反思我的整节课堂只是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图形的数学思想渗透不足。其次,这节课本身与研究不容易组织,我课堂语言表述欠简洁,通俗。为了突出尺子与其它物品画线段时,有什么好处时,表达得有点抽象,深奥。记住:上课语言要简洁,明了。我们要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传达。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再者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我知道想要上好一节课很难,不能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要关注更多学生的发展,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会学数学!我会继续学*,继续努力。争取每一节课少留遗憾!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1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3

  认 识 线 段

  国师街二校 殷婕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吗?今天米奇和唐老鸭来到我们班了。(出示米奇和唐老鸭)

  过几天就是米奇的生日了,唐老鸭准备送他一份礼物。可是在唐老鸭送礼物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去米奇家走哪条路*呢?(出示路线图)为什么?

  讲授:这条直直的路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的学问可多啦!想和线段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 认识线段

  1、 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

  ⑴谈话:同学们看看纸袋中装着什么?

  提问:把它放在桌上。仔细看看线是什么形状的?

  启发: 你能想办法把这条弯线变直吗?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看看。

  提问:你们是怎样把弯线变直的?

  小结: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弯线就变直了。大家一起拉拉看。

  提问:拉紧后的线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呢?

  讲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反复说线段]

  ⑵师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能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能看成线段吗?

  ⑶谈话:把线段画出来是什么样呢?(板画)

  仔细看,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这是一条直直的线,刚才老师用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在这里用两条短竖线表示,叫做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呢?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线段,想一想线段有什么特点呢?把你想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

  ⑷练*:“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理由。

  质疑:把线段变长,改变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小结: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不管是什么方向,不管有多长,都是线段。

  2、 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

  ⑴①谈话: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线段可多啦。这条直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这条边,从这儿到这儿,就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你来指一指。

  那么,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

  ②请你拿出直尺,请你同桌之间指一指,哪儿可以看出线段,端点在哪儿.

  ③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请你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一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课本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找到了身边的这么多线段。(板书:找)

  ⑵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游戏吗?看老师这张纸。把它对折,打开。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问:它的端点在哪儿?

  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展示学生的方法)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手真巧,折出了这么多线段。(板书:折)刚才在折线段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3、 学*画线段:

  ⑴谈话:想动手自己画一条线段吗?看老师画,如果你看得认真,一会儿就能画出比老师画的更好的线段。教师板演,边画边讲画法。

  学生动手画线段。

  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⑵引导:如果没有尺子,想想看,还能用哪些工具画线段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物体直直的边画线段。(板书:画)

  三、 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线段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围成许多图形。快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⑴问: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谁来指一指。

  ⑵独立数出其他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题

  ⑴问:你能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动手试一试。

  ⑵问:想一想,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3、“想想做做”第4题

  启发: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猜看,画成的是什么图形?动手画一画。[指名学生演示画法]

  讲解:只要有两点就可以画一条线段。

  4、“想想做做”第5题

  问:再多一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谁来扮演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的特征呢?[学生说线段的特征]

  我们这节课还一起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大家都和线段交上了朋友。

  唐老鸭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选择了直的那条路到了米奇家。如果把这条弯的路,也像弯线那样拉直,它会比直的怎样呢?长多少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找

  直直的 折

  端点 端点 画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5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为您服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2)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范本10份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1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为您服务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2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3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1)直直的。

  (2)有2个端点。

  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5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不仅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所以我选择在判断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晰不拖沓,时间控制较好。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识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欲。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不利于学*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育机智。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6

  《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

  (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7

  一、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的信心。

  二、注重练*开放,拓展思维。

  练*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中充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三、注重知识学*,数学思想渗透不足。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8

  本节课学*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

  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在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并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选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认识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9

  一、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的信心。

  二、注重练*开放,拓展思维。

  练*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中充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三、注重知识学*,数学思想渗透不足。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10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3)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2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在总结线段的特征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直”的特点,“两个端点”不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可能是我在教学“两个端点”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好强调的还不够!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

  3、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处理给出四个点问能画出几条线段时,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能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4、重点没有突出到位!还需努力!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3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不仅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所以我选择在判断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晰不拖沓,时间控制较好。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识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欲。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不利于学*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育机智。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5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4)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8页的例题,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小根毛线,今天我们的学*就从这根毛线开始。请同学们将毛线摆在桌子上,我们来观察观察: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边演示边谈话: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板书:直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拉拉看。

  谈话: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毛线由弯曲到直的变化,告诉学生这直的一段就是线段,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线段最初的感受就是直。选择毛线这个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引出学*内容,拉进学生对“线段”这个知识的理解。】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设计说明:在初步感知线段“直”这个特征后继续选用毛线这个实物的两端引出线段的端点,同时穿插让学生动手拉线段、指端点的实践操作,再次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我们把线段画下来:师“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大家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小组相互说)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大家都知道线段的特征了,那你能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段呢,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虽然没有标出来,但线段的端点都是存在的)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出示上海市博会的部分展馆)

  【设计说明:这部分的设计遵循由*及远、由小及大的原则: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自己面前的书本来找实物中的线段,摸的实在,找的具体,再拓展到一些大的建筑中,虽然摸不到,但有前一段的铺垫,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段。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3.折线段。

  谈话:看来线段是时时围绕在我们周围,你看这样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这样的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课件演示)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也能像这样折一折吗?(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折)

  小组内交流,请左面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右边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折完后在小组里比一比。

  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看到对角折的那一条是这两纸上最长的一条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设计说明:此环节通过折纸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既感受到创造一条线段的神奇,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感受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这样一个特点。学生了解操作活动的意图,把握操作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特性,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数线段。

  谈话:这些图形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其实就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集体核对。

  提问:谁来给大家数数看,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总结: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直尺)为什么?(线段是直的')如果没有直尺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设计说明:在教学画线段时,结合线段“直”这一特征,让学生知道直的物体的边可以用来画线段,也反过来通过画线段再次让学生感知、理解线段的“直”。在画线段时没有强制规定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端点,只要画出这样一个图形即可,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6.连结两点三点四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自由地在纸上画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5)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在学生操作将毛线拉直的时候让同桌相互比较一下,说一说,孩子很自然的就发现了线段是有长短的。

  2、在认识长方形中的线段的时候,让孩子用水彩笔画出折痕,其实可以清晰的看出不仅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物体里面也存在着很多条这样的线段。这样对后面组合图形中的线段辨析会有一定的帮助,区分边和线段的区别。

  有个别孩子还沿着对角线折了一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出“这条线段那么长,在这个长方形中会是最长的线段吗?”这个疑问,孩子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去验证。

  3、对于“4个点连接每两点话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个问题,一般老师总会引导孩子说出“有序”思考,学生也会体会到有序的.思考会更好,但是什么是有序,如何有序,是学生的难点,所以,再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以后,是否可以总结一下,从一点出发,按照一点方向连接其他的点。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欠简洁,通俗。为了突出尺子与其它物品画线段时,有什么好处时,表达得有点抽象,深奥。记住:上课语言要简洁,明了。我们要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传达。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6、在调控学生的.活跃性,控制课堂纪律方面还有待提高。不能老是跟学生笑,老师要有威信,该严格的时候绝不手软,做到软硬结合,赏罚分明。

  7、教学过程过渡得太快,例如让学生感受线段是直的,一定要让学生摸,观察,还可以叫个学生到讲台上把线拉直,然后要让学生感受两个端点,接着将线放在黑板上,画出点线段。然后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再用尺子画出线段。

  8、没有想到画线段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点两个点,再画线段。在备课时一定要动脑筋多想。

  这节课有两点发现:

  1、控制学生活动,练*,操作的时间.,可以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到最后十秒时,学生们一起跟着倒数。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效果。

  2、可以适当增强一些难题,例如数线段,画线段.适当增加难度,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凡!成功是用勤奋和毅力换来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在总结线段的特征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直”的特点,“两个端点”不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可能是我在教学“两个端点”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好强调的还不够!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

  3、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处理给出四个点问能画出几条线段时,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能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4、重点没有突出到位!还需努力!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不仅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所以我选择在判断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晰不拖沓,时间控制较好。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识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欲。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不利于学*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育机智。

  本节课学*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在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并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选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认识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1)直直的;(2)有2个端点。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6)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认识路线》在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充分运用书中的公共汽车路线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春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八个方位之后,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在学*过程中,通过介绍公共的行车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同时,通过接龙游戏,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认识路线”这节课教后,总也感觉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由于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让学生预*时,“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尽管学生都有去完成,但只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在班级展示,却没有让学生交流“上学、放学”的路线如何走。这是本节课上最大的缺憾。

  《认识路线》是《方向与路线》单元的第二节也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用比较完整的语言从方向和路程两个方面来描述一条路线,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可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我做了以下设计,而这几个环节也正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它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体会到数学学*的价值,学会因为数学学*而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的内在魅力,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情境“选拔总导游”。先由人人做小导游带领明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介绍乘1路车去动物园的行车路线,并看谁表现得最好,最后确定谁为总导游。别看这一小小的激趣,可真给了同学们无限的力量,为当选为“总导游”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将学生的学*热情全部激起,没有一个甘于落后。这为一节课的成功打响了前奏。

  其次是小组的合作。我将学生每4人分一组,其中有3个小组中各有一个方向感很强的同学,同时也各有一个方向感特差的同学,由方向感特强的同学带领着方向感特弱得同学共同学*、探究,其余各组也有个别方向感较好的同学为组长带领着操作,而且着重强调“人人参与”。先由会说的学生一边用手指着路线方向,一边介绍行车路线,一个一个地说,待等到不会说的同学说时,就请小组帮忙,直到他独立完整地描述路线。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给予帮助的还是接收帮助者都有很大的收获。因为在帮助别人解除疑惑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会感到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用,感到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够深,这就自然低迫使他去深入研究;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交流,也会加深对学生自己所讲内容的理解。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发布出来,以和同伴分享;当有人向自己求救时,学生应慷慨相助。

  再者是适当借助辅助性教学手段。我这里讲的是利用一些恰当的肢体语言帮助我们去识记一些东西。如我在教学第一课时《辨认方向》时,为记住八个方向,我让全班同学站立,跟着我用手指出图上的八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左上方为西北、左下方为西南、右上方为东北、右下方为东南,每次制作方向板之前也用手势来帮助回忆和记忆这八个方向。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效果确实不错,以至于本节课上学生在叙述路线时,反应之快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

  另外,对于分小组活动的课,教师要特注意的是教师在小组的辅导非常重要。教师在小组内辅导,因为面对的是很少数的几个学生,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这个环节,教师备课时要首先想好,对于哪些学生要如何去辅导、辅导的重点是什么、采取何种方式辅导效果最好。

  其实在课上完之后,我一直为拖延了时间而耿耿于怀。直到第二节数学课处理问题时,我才恍然大悟。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做到两点:

  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份快乐的心情。给孩子一份快乐的心情,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因为快乐心情让学生神采飞扬,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活跃点,所以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也落到了实处。另外老师的激励评价,给了孩子一份自信,这份自信让他们的课堂表现更加出色,我们不可以吝啬自己的`表扬,把赞许的目光给孩子们,把欣赏的话语给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孩子们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让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让小组代表中能力强的同学上台当小老师,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感,然后降低要求让学困生模仿他们叙述,老师精巧地及时地引导或帮助使他完整地描述,使其及时收获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动机的“激活剂”。让学生尽早看到自己的学*成果,感受到自己是在快乐而成功的从事着智力活动。这样学生的学*兴趣也就必然会显得更加高涨 、更加激烈、更加浓厚。

  当然,这节课有几处成功之处,也有更多需要改变、更进的地方。如,在学生叙述路线时只是停留在口头表达,而没有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尽管二年级学生在书写上也是一个难点,要么有字不会写,要么就是写得太慢,但如果从小就养成这种有记录的叙述是一种良好的学**惯,是一种更佳的自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还有新课探讨的第二步“说一说”,教学时时间太少,仍然还有少数几个同学可能不太理解题目的意思,这一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题意,答案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该如何去分析该类问题。要想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学*,多多探讨,争取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本节课在原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并记住“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新方向并不难,但找准中心点、正确地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学生课后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所以在课中我采用了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强化表达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1、关于认识方向的知识是上个学期学*的'内容,时间久了,学生会有所遗忘,所以开课时先复*巩固四个方向,描述四个主方向上的物体的位置,然后再认识四个新方向,这样分散了学*的难点,学生能够顺利的领悟新知。

  2、用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是学生学*“方向路线”的难点,许多学生表达时会因为中心点确定不准而刚好说反,找准中心点至关重要,所以在本课中,我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方向板中的规律,正确确定中心点,而且强调让学生表达准确,描述同一个物体的位置我都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比如“学校在图书馆的东南方,学校的西北方有图书馆”等,这样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表达方式所指的中心点不同,这样反复练*,不仅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并运用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认识路线这节课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是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生活中的路线图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学生从生活实际环境中建立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充分运用书中的`公共汽车路线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春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学*过程中,介绍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同时,通过接龙游戏,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认识路线”这节课教后,总也感觉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却没有让学生交流“上学、放学”的路线如何走。这是本节课上最大的缺憾。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除了要认真按课标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根据课上学生的学*情况、参与热情等,灵活使用教材、驾驭教材,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学会、学懂。

  《认识路线》这节课实际上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因为辨认方向、认识生活中的路线图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学生从生活实际环境中建立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对于学生们来说,路线图并不陌生,在上个学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他们就已经接触过,所以认识路线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怎么根据路线图判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新认识的方向,特别是当路线拐弯时方向会随之改变,这时又要重新判别方向。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前复*回顾方法。

  一上课就让学生说出八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然后老师说一个方向,让学生抢答说出与之相反的方向,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兴趣中掌握去和回时方向的相反性,如去时是从商场向西北方向行驶4站到少年宫,而回时就是从少年宫向东南方向行驶4站到商场。抢答结束后随着出示一幅简单地图,图中画着淘气家、笑笑家、商店、学校,让学生说出这些建筑的位置,任由学生选择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当学生叙述完后我马上给笑笑家到商店和学校的路程增加数据40米和60米,让学生说说笑笑要去学校的`话该怎样走,因为这里面含有上学期的知识,所以学生非常容易地回答了问题,至此恰到好处地引出了确定行走路线要确定行走的方向和路程,这一铺垫就教给了学生下一步的学*方法,于是学生在说从广场到动物园的行车路线时都按照方向和路程去叙述。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化解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方向的抽象性,当面对一幅路线图,说出它七拐八拐的走向时,莫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大人也要在脑袋里想想方向,才能准确地说出来,对于一个初学方向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如果用笔简单的在路线上画方向板,那么画多了就会画乱。于是我在课前就先让学生制作一张方向卡,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熟练地找到中心点,然后将方向卡的中心点与路线中的中心点重合,这时路线的走向一目了然,而且这个方向卡是活动的,随着中心点的位置变换而变换,也就是说中心点在哪儿,方向卡就可以放在哪儿,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的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个方向了,到以后熟练之后他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个方向板,那么判定方向就不在话下了。

  《认识路线》这节课实际上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因为辨认方向、认识生活中的路线图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学生从生活实际环境中建立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对于学生们来说,路线图并不陌生,在上个学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他们就已经接触过,所以认识路线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怎么根据路线图判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新认识的方向,特别是当路线拐弯时方向会随之改变,这时又要重新判别方向。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前复*回顾方法。

  一上课就让学生说出八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然后老师说一个方向,让学生抢答说出与之相反的方向,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兴趣中掌握去和回时方向的'相反性,如去时是从商场向西北方向行驶4站到少年宫,而回时就是从少年宫向东南方向行驶4站到商场。抢答结束后随着出示一幅简单地图,图中画着淘气家、笑笑家、商店、学校,让学生说出这些建筑的位置,任由学生选择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当学生叙述完后我马上给笑笑家到商店和学校的路程增加数据40米和60米,让学生说说笑笑要去学校的话该怎样走,因为这里面含有上学期的知识,所以学生非常容易地回答了问题,至此恰到好处地引出了确定行走路线要确定行走的方向和路程,这一铺垫就教给了学生下一步的学*方法,于是学生在说从广场到动物园的行车路线时都按照方向和路程去叙述。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化解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方向的抽象性,当面对一幅路线图,说出它七拐八拐的走向时,莫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大人也要在脑袋里想想方向,才能准确地说出来,对于一个初学方向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如果用笔简单的在路线上画方向板,那么画多了就会画乱。于是我在课前就先让学生制作一张方向卡,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熟练地找到中心点,然后将方向卡的中心点与路线中的中心点重合,这时路线的走向一目了然,而且这个方向卡是活动的,随着中心点的位置变换而变换,也就是说中心点在哪儿,方向卡就可以放在哪儿,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的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个方向了,到以后熟练之后他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个方向板,那么判定方向就不在话下了。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设计这节课时,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教学情境入手,使学生产生学*新知的必要性。

  本节课呈现的是“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让学生学*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使学生了解,到达每一处后要确定到下一个位置的方向和距离。这就需要学生明确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观测点也会随之变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教学时教师充分考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识别路线图,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绘制路线图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并通过让学生小组活动,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认识路线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的内容,是上册简单示意图的发展。本课要使学生能用方位描述行走的路线,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能力。这节课内容较多,教学任务较重。后面的综合运用部分,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对于这节课有很大的影响。课后,回想这节课,体会较多。

  1、要及时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新课导入中的“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学生“触景生情”,激起了学*的`兴趣;“你想游玩南山公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触景生需”,畅所欲言,出现了像“我想游览公园里的所有景点”这样的好想法,更有了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的好想法;为小兔设计从家到小狗家的路线时,一句“还有其他路线吗?”,学生“触景生思”,提出了好几种设计方案,粗粗一算,竟有八九种。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认识路线图》一课,学生能用方位描述示意图上的行走路线,已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但是本课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所以我又给同学布置了课外作业:看站牌,去公园游玩,并要求用上本课所教知识,让同学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不佳还耗时耗力。所以在小组学*过程中,必须建立小组学*的规范,引导学生开展好小组合作学*。在这次的学*活动中,我共安排了5次小组合作学*。第1、第2、第3次学*学生或已有基础,或想法不受限制,有几条说几条,只要学生能互相学*,所以教师不需多话;第4、第5次学*,则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集一组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为了让学*有效,我给出了提示。事实证明,提示有利有弊,帮助了一些人,也纵容了一些人。

  4、合理安排时间,取得最佳学*效果。时间花费少和学生掌握得好是一个两难选择,往往顾了这头,失了那头,尤其是像《认识路线图》这样的课,很容易顾此失彼。为了节约时间,我舍弃了一向使用的四大组竞赛法(包括发言、纪律、作业等),可是却多花了时间管束学生。仔细想想,有些地方我可以再松一把手,不必时时事事都扶着学生,教师少一些语言,说不定效果倒更好。

  本节课一开始,从学生制作*面图形入手,让学生经历了“制作*面图形→主动发现问题→规范*面图”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到地图上统一规定方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经历了从无规则到有规则、从不规范到规范的知识形成过程,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教学活动经验。在学生认识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绘制规则后,教师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熟悉的省份或城市在我国的哪个方向,并说明判断的理由。整节课都遵循“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认识路线》在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充分运用书中的公共汽车路线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春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八个方位之后,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会用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在学*过程中,通过介绍公共的行车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路线图,同时,通过接龙游戏,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认识路线”这节课教后,总也感觉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由于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让学生预*时,“画出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尽管学生都有去完成,但只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在班级展示,却没有让学生交流“上学、放学”的路线如何走。这是本节课上最大的缺憾。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7)

——线段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 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1、在复*旧知时,本节课采取的方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数学”。

  2、利用实际问题情境有效地切入学生的数学思维,冲淡了数学的抽象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在新课程教学中我尝试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再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从“学会”到“会学”,最终升华为“乐学”。

  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较弱,在学生自主探索时,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画图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步步示范,反复操练,及时指正,才可以让学生轻松而牢固地掌握画图技能。

  2、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易分神,在给学生提供思维时空时,教师要扮演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否则,易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把握不好课堂节奏,达不到预期目标。

  3、对于学生思维上出现的障碍,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疏导和鼓励。

  直线、线段、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以后的几何知识教学活动中容易混肴的知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以前是五年级学*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线段、直线、射线三者的区别作为一起来让学生加以区分掌握。足以说明学生建立三者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三个概念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在这组教学活动中,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直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利用观察实际操作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三者的概念及意义,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三者的意义。《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看一看,认一认,画一画,引出三者的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因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理念。

  成功之处:

  1.在学*活动中构建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是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数学知识的获得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出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可得到一条线断的描述性定义,并告诉学生什么是端点,指出线段有两个端点,指出怎样表示一条线段,(出示课件)。在认识直线上,用图示与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引出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的直线概念,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无限延长就是好长,好长,长得无止境的意思。怎样用图形表示直线,出示课件。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出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的特点。在认识射线上,通过观察,引出射线的概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区分三者的关系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孩子成为学*的主人。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教学活动要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动手参与,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让学*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差生的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上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都能成功。所以我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这节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做、理解逐步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活动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实践者,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究。

  3、课程在不断改革,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独立去发现线段、射线、直线的不同,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例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通过看,画、数,由浅入深的逐步形成线段的概念,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开创能力,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射线与直线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己观察与实践,知识面扩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整个教学的设计意图,同时在活动中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不足之处:

  教师的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不够完好,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学任务得以实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完成新课标下的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困惑的事情,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深思、探索之处。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我会不断钻研、探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为您服务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面图形,有了*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在这一星期我们学*了第一节 的内容:“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在处理三角形的分类时,是通过练*引入的。

  目的是由于三角形的分类学生在小学时 已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 容,不会影响重难点的分布.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 ,又会让大多数的同学感到自然.(2)在 练*过程中有这么一道题:“已知两条边长分别为3cm、5cm,你可以组成几个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并求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95% 的同学都认为是两个答案即3、3、5或5、5 、3,正当我们准备进行下一个练*题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有四个答案即3、3、5, 5、5、3,3、3、 3、,5、5、5,他的理由是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应该加上后面两种情况,按照常规的想法我在准备是都没有想到会有这种情况,一时间还以 为自己错了此时教师稳定仔细地读题发现自己是正确的作为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否决,而是让同学进行交流与探究寻求正确的答案。

  学 生A说:若出现3、3、3或 5、5、5时有一条线段没有被用上是不正确的必须两条都用的上才行同学们都 为这位同学的发言鼓掌,回答的太精彩了刚才的同 学不的不认同了他们的说法,这个 问题得到了完美的回答.在这里教师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的思想本着师生互助的原则做到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首先让学生动手拉线段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给学生学*数学知识找到了生活的基点。

  接着,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毛线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通过找线段、折线段的活动,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练*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引导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

  1 、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操作:用手捏住线段的两端,然后把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在进一步从拉直的这线段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并画出线段的

  图形,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课堂上体现了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要求学生:1、初步建立直线、射线的概念以及三线之间的关系;2、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本课着重于学*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和异同点,使学生通过整个学*过程建立起对线的基本敏感。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学生学*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通过课件形象感知直线、线段以及射线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根据三线各自的特征区分直线、射线、线段。知道了线段、直线、射线是最简单、是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系统学*几何所必需的知识,线段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直线、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线段延长而得到的。

  对教材的处理、设计应衔接比较自然,使学生学*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射线、直线,进而总结射线、直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课中要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射线的形成与认识上给予了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三线的空间,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教材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一、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的信心。

  二、注重练*开放,拓展思维。

  练*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中充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三、注重知识学*,数学思想渗透不足。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8)

——1——5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从一得知要讲课的通知时,我就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一年级孩子刚刚入校不到一个月,校长说把暑期培训的收获用一堂课的形式来做一个汇报,与其说是汇报假期培训所得,倒不如说是对我班开学*一个月来学生的情况做一个汇报。课前最大的一个担扰就是一年级孩子的课堂组织情况,担心出现课堂失控现象,对这堂课很没有信心,就是硬着头皮上而已。针对一年级刚入学孩子的特点,如果课堂组织不下去那么何谈新课的教授?所以在备课时我注意课堂组织情况,想了一些符儿童心理特点的手段方法。整体来看,对于整节课来说课堂纪律还是不错的,大多数孩子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只有个别孩子做得不是很端正。

  细想了一下失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准备情况不充分。

  1、没有事先去绿色课堂看一下卫生机器设备情况,所以有点慌乱;

  2、教具准备不充分,多亏王老师找出了她自己做的教具,要不然说不定这堂会上成什么样子。

  3、备课不充分。

  二、课堂组织来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不是很好。对于上课用的一些手段课前没有及时进行评价。

  三、从教学设计情况来看:

  1、前面动画导入部分太罗嗦,以至于后面没有进行完。

  2、详略处理不得当,教学重点难点没有突出出来。

  3、没有深入进去给人的感觉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整节课上得令人很不满意,继续朝以上几方面努力!争取下次能让人如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一)从具体的人或物的数量抽象出数。

  1、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请你和你的同桌小声地说一说。

  2、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相机认识1-5这些数。

  3、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

  4、引导学生再次认读1-5这些数。

  5、师:这里是小动物和谐、幸福的家园,当你来到这里参观游玩时,你会怎样做?(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二)深入体会数序。

  1、数小棒。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学具(圆片)

  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

  3、口答:看谁回答又快又好。

  1的后面是几?3的前面是几?……

  (三)学*1-5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些数,怎么写才能既规范又美观呢?

  1、说说1-5各数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学*写法:

  儿歌: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弯弯衣帽钩。

  (1)教师示范(2)学生试写(3)师生点评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举字卡游戏。

  教师说数,学生举字卡。

  2、摆小棒游戏、。

  用2-5根小棒摆出图形。

  3、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还可以用1-5来表示。

  四、全课总结,点明内容。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境,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的兴趣,又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认识1—5”各数,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学具(圆片)按要求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个)

  3、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可以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4、说一说。“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加上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的基础,

  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学生说:“这个好简单的,我都能数到200了。”如果学生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的话,显然这节课他们是不会认真去听的。于是,在激发学生学*这节课的知识之前,我先回答了他们的疑问:“不错,你们会数的数远远多1~5,可你们会的仅仅是背出那些数字,而不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所以这节课,咱们还是得认真去听,知道1、2、3、4、5、所表示的真正含义。”

  教材运用的情境图是“农家小院”这在很答程度上重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让他们交流所看到的东西时,他们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在教学数字,学生都知道拿出自己手中的小棒表示。在教学3、4、5时,除了要求他们拿出小棒,而且还要求他们试着将它们摆出一个图形,这个环节就展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有些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知道三角形、正方形,知道三根小棒可以摆出三角形,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对五边形还不认识,所以用五根小棒摆图形时,我先做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加深对五边形这个陌生朋友样子的记忆。

  在课堂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情境图中人或物的数量,自己动手拿小棒,摆图形,自己去发现身边的数字…………所有这些活动,不是老师去说、去教,而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操作,思考,有些凭学生现在的认知还没有到达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三个环节来进行:

  1、数一数。数一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数一数手里的小木棒。

  2、2、写一写。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课件展示,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学时也引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字形。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惯。

  3、3、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和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写一写”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教学中我有些高估了孩子对数字的书写,有一部分孩子不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1-5这几个数字。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今天数学课,郭老师和几个实*生来听课。我的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郭老师和组里的其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课堂行为规范方面

  1、学具使用

  这节课用到了学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学具袋里的小棒发给每一个孩子,学具袋放在他们的小抽屉里。而郭老师们的建议则是:应该在前几天就把整袋学具发给孩子们。这样做,孩子们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玩学具,因为他们在前几天就可能玩腻了。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有好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现在想想,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学具,好奇的天性唤起了他们的玩心。因此,我把这阶段常会用到的小棒给孩子们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绑好放在铅笔盒里。

  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几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2、纪律问题

  这节课总体说来纪律不错,郭老师说我们班学生挺安静的'。但是,上课期间我也看到有几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时不时地跟周围的孩子交头接耳,这也是我比较头痛的一点。郭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好建议——a.利用“小组争星”,给纪律好的小组加星,不好的小组减星。b.表扬和赞美行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师真喜欢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才是有效的(这个注意点是林老师告诉我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这节课学*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

  2.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在课堂语言方面,我需要更多生动的元素。是的,只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才能唤醒孩子们求知的心灵,才能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今天学*1—5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说“数字宝宝1.”等,还有“数字王国,动物乐园”等等。这一方面,我想多去听听语文老师的课,应该会有很多的收获。当然,数学语言的精炼性也是必须要有的。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今天数学课,郭老师和几个实*生来听课。我的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郭老师和组里的其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课堂行为规范方面

  1、 学具使用

  这节课用到了学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学具袋里的小棒发给每一个孩子,学具袋放在他们的小抽屉里。而郭老师们的建议则是:应该在前几天就把整袋学具发给孩子们。这样做,孩子们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玩学具,因为他们在前几天就可能玩腻了。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有好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现在想想,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学具,好奇的天性唤起了他们的玩心。因此,我把这阶段常会用到的小棒给孩子们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绑好放在铅笔盒里。

  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几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2、纪律问题

  这节课总体说来纪律不错,郭老师说我们班学生挺安静的。但是,上课期间我也看到有几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时不时地跟周围的孩子交头接耳,这也是我比较头痛的一点。郭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好建议:

  a. 利用小组争星,给纪律好的小组加星,不好的小组减星。

  b.表扬和赞美行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师真喜欢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才是有效的(这个注意点是林老师告诉我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这节课学*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

  2、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在课堂语言方面,我需要更多生动的元素。是的,只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才能唤醒孩子们求知的心灵,才能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今天学*15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说数字宝宝等,还有数字王国,动物乐园等等。这一方面,我想多去听听语文老师的课,应该会有很多的收获。当然,数学语言的精炼性也是必须要有的。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入学前,学生对1~5的数大多已经会读、会认、会写了,但是对于1~5的书写还不是那么规范。同时,学生对于数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数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时,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感,并能规范地书写1~5这五个数字。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情境,增强数学课堂魅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上课时,我就以朋友帮助朋友的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小学一年级阶段,学*准备期的数学教学,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数学素养。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时,我说的是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善待小动物,通过让小朋友看课本上野生动物的情境图,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们喜欢哪一种?数出你们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主动性,为顺利开展15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数学课堂动起来

  让学生做出数学的精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让数学课堂生动化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操作与实践,探索与发现是理解数学是重要条件,要使学生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是在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现、活动中发展,那么数学课堂活动化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体现出其必要性。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摆小棒,摆圆片,猜点子图的游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真正体会15的基本含义和数序,符合了一年级小朋友以游戏为主的学*特点,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生活。

  学生在整堂课堂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不错,但在这个忙碌的一周教学工作中,我可能没有将很多问题考虑细致,还是忽略了一些小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所有的小朋友全都互动起来。作为老师还应更关注群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克服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加上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的基础,

  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学生说:“这个好简单的,我都能数到200了。”如果学生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的话,显然这节课他们是不会认真去听的。于是,在激发学生学*这节课的知识之前,我先回答了他们的疑问:“不错,你们会数的数远远多1~5,可你们会的仅仅是背出那些数字,而不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所以这节课,咱们还是得认真去听,知道1、2、3、4、5、所表示的真正含义。”

  教材运用的情境图是“农家小院”这在很答程度上重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让他们交流所看到的东西时,他们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在教学数字,学生都知道拿出自己手中的小棒表示。在教学3、4、5时,除了要求他们拿出小棒,而且还要求他们试着将它们摆出一个图形,这个环节就展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有些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知道三角形、正方形,知道三根小棒可以摆出三角形,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对五边形还不认识,所以用五根小棒摆图形时,我先做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加深对五边形这个陌生朋友样子的记忆。

  在课堂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情境图中人或物的数量,自己动手拿小棒,摆图形,自己去发现身边的数字…………所有这些活动,不是老师去说、去教,而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操作,思考,有些凭学生现在的认知还没有到达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一)从具体的人或物的数量抽象出数。

  1、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请你和你的同桌小声地说一说。

  2、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相机认识1-5这些数。

  3、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这些数来表示?

  4、引导学生再次认读1-5这些数。

  5、师:这里是小动物和谐、幸福的家园,当你来到这里参观游玩时,你会怎样做?(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二)深入体会数序。

  1、数小棒。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摆学具(圆片)

  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

  3、口答:看谁回答又快又好。

  1的后面是几?3的前面是几?……

  (三)学*1-5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些数,怎么写才能既规范又美观呢?

  1、说说1-5各数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学*写法:

  儿歌: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弯弯衣帽钩。

  (1)教师示范(2)学生试写(3)师生点评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举字卡游戏。

  教师说数,学生举字卡。

  2、摆小棒游戏、。

  用2-5根小棒摆出图形。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9)

——线段的认识课件(5)份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

  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

  三、课堂练*

  完成练*十五的第4~8题

  四、课堂小结

  五 、创意作业:

  在地图上找出我们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如果用5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学们试一试。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知识难点

  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棉线、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画线段、会量线段,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几何的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线段,会量、会画线段。

  探究线段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尺、课件

  四、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认识线段

  1、(1)出示:

  (2)从学校去小丁丁家有3条路,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第2条,因为它最短)

  2、认识线段

  (1)仔细观察,它是什么样子的?

  (2)自己说一说

  (3)汇报

  (4)揭示概念:象这样直直的,有2个端点的线叫做(线段)

  说明:

  选择生活素材引入课题,让学生从道路的选择中感悟“线段”的概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特征,更深刻地形成“线段”概念。

  3、判断:哪些图形是线段?

  出示:

  4、联系生活

  走进小丁丁的房间,看一看,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同桌说一说

  汇报

  找到的这些线段,你发现它们的方向怎样?

  那它们为什么都是线段呢?

  说明:

  创设小丁丁的房间有趣地情境,通过学生找一找、数一数等活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在判断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线段”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

  二、量线段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度量”的方法,所以量线段这一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量线段,通过量的过程,提醒大家量线段的注意点,从而发现两条线段长度一样。

  三、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会量线段了,想不想自己也来画一条线段呢?

  (2)自己试一试

  演示——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画指定长度线段

  你能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试一试

  和你的同桌交流画法。

  汇报:有没有办法验证呢?

  小结:通常我们是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就是4厘米。

  说明:

  由学生尝试着画线段,再通过电脑演示规范画法,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在学生尝试学*的过程中,选择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画长是4厘米线段的方法”,引导他们操作、展开讨论,学会归纳。

  四、拓展小实践

  1、(1)小胖不小心折断了一把尺,它缺少了“0”刻度,你能用它量出练*本的长吗?

  (2)汇报

  五、总结

  教学内

  苏教版第五册48-49页及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