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1-29 23:46:59 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在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

  我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等实物,葫芦图片背后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铁,双面胶,两幅对比图,虫子,人图,句子对比纸条。叶子和果子关系图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喜欢)!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既然想要,那我们就要读出急迫的语气。再读两遍。

  提问: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 老师范读,生圈字。

  2. 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是啊,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

  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分角色读。师旁白,男生读这个人的话,女生读邻居的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 ),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 ),后来葫芦的叶子上( ),这个人不去( ),最后葫芦都( )。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开花 ↗可爱

  绿叶↗ 不治 ↘葫芦

  ————→ ↘黄、落

  生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

  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新学期的工作刚步上正轨,教研课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经过一轮教研课的研讨后,我想,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研讨更具实效,更有价值呢?田才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不如我们来同课异构,或两个人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吧,这样也许我们的研讨会更有意义哦!”于是,和刘婷满老师商量共同完成《我要的是葫芦》的两个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光了。在反复研读教材之后,我和刘老师商定好两个课时分别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她负责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1、4自然段,学*这两段中要认的字,会写“每”、“棵”、“挂”、“哇”四个字,通过朗读体会明白葫芦开始长什么样,结果怎么样,并留下悬念:为什么会这样。而我的第二课时则接着刘老师的悬念展开,引导学生带着“葫芦为什么都落了?”这个问题进入第2、3自然段的学*,认识这两段中会认的字,会写“言”、“治”、“怪”、“慢”,并通过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我始终以尊重孩子,激发孩子个性思维为基准,以读代讲,将识字写字巧妙地融入在学生的读与悟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很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我很鼓励孩子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所想所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人的无知与不听忠告,导致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这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读,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孩子的思维也就得到发展,在此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然后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指导朗读。

  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仍在识字写字、词句中,我在设计如何将要认要写的字融入情境、不脱离文本时是动了一些脑筋的,而对“盯着”、“自言自语”、“奇怪”等词的突破也花了心思,再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感受文本,也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当我拿出葫芦道具,孩子们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动作、表情,甚至略显激动夸张的语气,实质上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关于生字的书写,我本堂课要书写的四个生字中,“言”、“治”都是比较简单的,“怪”也不难,最需要细致指导的是“慢”,然而,因为时间把控得不够好,“慢”的教学没有完成,在即将教“慢”字的书写时,下课铃响了,考虑到“慢”是本课中最难写最易错的字,为了让孩子们第一印象深刻,我果断放弃了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仓促完成的想法,对孩子们说:“慢这个字很重要,老师要留着慢慢教。”此外,我们班小组合作学*实际上已经像模像样了,但我却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上台展示。我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精炼,问题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但我仍非常高兴,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日里一贯优秀,发言积极的孩子自然不必说,始终是主力军,最令我欣喜和念念不忘的是那些*时调皮捣蛋,听课不怎么认真的孩子,*时从不发言,性格内向,很少出声,缺乏自信的孩子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并有精彩的'课堂生成,他们也融进了课堂,融入了文本,这让我兴奋了很久。

  感谢孩子们,也感谢我办公室的同事们,她们给我宝贵的意见,下班后陪伴我做课件,不断地鼓励我,教育路上,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在不断成长,成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但用“挂”比“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给叶子治病,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段与第四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顾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生本”理念,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确定学*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自己学,对学生的学给予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预*:学*生字,通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会写八个生字。

  第二课时:结合课文插图继续学*课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变化。理解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与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与经验。

  做得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设计符合孩子的学*特点与学*规律,脉络清晰,容易操作,让人感觉语文就是要这样简简单单地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很从容,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之上。因为整结课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将学生推向“舞台”,因此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组成员敢说敢评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也将小组学*作为训练重点,通过各种互动,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学生的小组展示还是要移到台前,那样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从小培养从容淡定的说话*惯。小组合作时各组员的职责还需要更细化一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中,不放过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在学*中还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学生,并为其创设更和谐的学*环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二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分别学*课文第一、四两个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的基础上探究原因,学*二、三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找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施教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随时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促进学生,今后还有待提高。其次,语言过于生硬,不够儿童化。这点在试教过程中反映尤为明显。在师傅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正式上课时进步不少。例如将呆板的介绍蚜虫,转变为教师模仿蚜虫的语气进行自我介绍,调动了课堂氛围,增添了不少乐趣。最后,希望教学语言能够再精炼一些,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继续努力,继续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

  作为成年人,我么都指导植物生长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个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务之间的联系。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教学前我让学生查了资料,教学中以“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落?”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

  贯穿整篇课文,并穿插同类的成语与谚语。最后,让学生说说道理这样的流程下来,似乎蛮顺道。

  但是,在第二天的复*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原因有二:

  1、在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你训练面还不够广;

  2、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

  措施:

  1、开展课前一分钟讲演活动;

  2、课后多开展表述类活动。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插图入手学*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在第2课时再学*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葫芦为什么落了”。这篇寓言,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喜爱。我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对比插图,产生疑问。

  1.谁能用刚才读过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借助第一幅图,回忆一下,这棵葫芦是什么样的?2.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呢?(请看第二幅图)3.是啊,这么好的一棵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结合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抓住题目,探究原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他们似乎已经明白: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但是在后面的学*中,我发现学生心中有一个疑惑——“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因为孩子们和那个种葫芦的人一样不懂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抓住课文中重要词句,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本课学*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同时,我还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间包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编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结尾通过编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性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

  新学期的工作刚步上正轨,教研课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经过一轮教研课的研讨后,我想,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研讨更具实效,更有价值呢?田才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不如我们来同课异构,或两个人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吧,这样也许我们的研讨会更有意义哦!”于是,和刘婷满老师商量共同完成《我要的是葫芦》的两个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光了。在反复研读教材之后,我和刘老师商定好两个课时分别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她负责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1、4自然段,学*这两段中要认的字,会写“每”、“棵”、“挂”、“哇”四个字,通过朗读体会明白葫芦开始长什么样,结果怎么样,并留下悬念:为什么会这样。而我的第二课时则接着刘老师的悬念展开,引导学生带着“葫芦为什么都落了?”这个问题进入第2、3自然段的学*,认识这两段中会认的字,会写“言”、“治”、“怪”、“慢”,并通过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我始终以尊重孩子,激发孩子个性思维为基准,以读代讲,将识字写字巧妙地融入在学生的读与悟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很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我很鼓励孩子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所想所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人的无知与不听忠告,导致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这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读,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孩子的思维也就得到发展,在此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然后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指导朗读。

  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仍在识字写字、词句中,我在设计如何将要认要写的字融入情境、不脱离文本时是动了一些脑筋的,而对“盯着”、“自言自语”、“奇怪”等词的突破也花了心思,再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感受文本,也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当我拿出葫芦道具,孩子们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动作、表情,甚至略显激动夸张的语气,实质上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关于生字的书写,我本堂课要书写的四个生字中,“言”、“治”都是比较简单的,“怪”也不难,最需要细致指导的是“慢”,然而,因为时间把控得不够好,“慢”的教学没有完成,在即将教“慢”字的书写时,下课铃响了,考虑到“慢”是本课中最难写最易错的字,为了让孩子们第一印象深刻,我果断放弃了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仓促完成的想法,对孩子们说:“慢这个字很重要,老师要留着慢慢教。”此外,我们班小组合作学*实际上已经像模像样了,但我却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上台展示。我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精炼,问题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但我仍非常高兴,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日里一贯优秀,发言积极的孩子自然不必说,始终是主力军,最令我欣喜和念念不忘的是那些*时调皮捣蛋,听课不怎么认真的孩子,*时从不发言,性格内向,很少出声,缺乏自信的孩子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并有精彩的课堂生成,他们也融进了课堂,融入了文本,这让我兴奋了很久。

  感谢孩子们,也感谢我办公室的同事们,她们给我宝贵的意见,下班后陪伴我做课件,不断地鼓励我,教育路上,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在不断成长,成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生动有趣,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自言自语”,这个学生由于预*不够充分,一时语塞满脸通红,其实这个这个词从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于是我就拿出一个小葫芦,对这个学生说:“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这个种葫芦的人吧?”他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做出盯着小葫芦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做出了一动不动的样子,但没有做出自言自语的样子,表现种葫芦的人着急的心情,然后我顺势指导他们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这句话,然后我再问那位学生,“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在对谁说的?”学生们纷纷说:“对葫芦说的”“对自己说的”,在其他学生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现出了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的样子,在学生的掌声中走下了台。我就抓紧机会说:“这种自己对自己说话,就是自言自语,老师就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的笔不见了,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么一会儿功夫就不见了?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应用“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经历。

  这样,我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学生对自言自语这个词语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理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首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其次,通过这次表演,不但这个学生,全班所有学生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表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 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

  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本课的优点是: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本科的不足是: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

  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在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 “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生字,然 后向 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在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我要的是葫芦》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

  在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抓住词句,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挂”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 以读品文,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体会、感悟作为重点,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依托文本,启发想象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几个情景: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 )”这样的句式来说。

  当然充分地读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字,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语言拓展训练:“第二年春天,那个年轻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依托文本,发挥想象,都能有话说,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

  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自己的设计是比较完整的,但是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看,我的教学还是不够扎实,还充在许多问题,俗话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可使自己有所进步,下面是自己的教后反思:

  1、首先抓题眼,质疑问难是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自主选择解决方案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体现课堂的民主。在导入环节,孩子们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为我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识字环节,孩子们能运用自己已有的识字方法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识字记忆字形,教师省了很多的字形分析和讲解,只是在扩词训练上没有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

  3、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他们会读书的目的。在《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分组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如能将课文内容排成课本剧让孩子们来演一演,孩子们的个性会得到张扬,学*氛围会更浓,对文本所蕴涵的道里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在学校组织的这次*行研讨课活动中,我们又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学*的机会。我深感上好一堂课是多么得不易,不仅要深专教材,紧扣目标,还要根据学情因材施教。从这几天的讲课情况看,我校的教学水*在稳步提升,我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应迎头赶上,努力专研教材,认真备课,关注每一个孩子,虚心向别人请教,多看有意的书籍,多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须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透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用心主动地发现、建构好处,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用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主角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资料,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潜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透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资料,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潜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潜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资料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主角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潜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本课学*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今天在赵老师的课堂我觉得老师是轻松的,学生是畅怀的、自由的,好比天空一只只自由飞翔的小鸟,而我是幸福的,一节真实、愉快的常态课,让我从中听有所获:

  一、字词教学扎实到位

  赵老师由复*生字教学导入新课,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1、老师说词语学生评记忆说出这个字的组成部分。

  2、一个字左边是目,右边是丁猜谜语加深字形教学。

  3、对比教学,提醒记住字音字形:邻——令。

  4、换服装,找伙伴,文中有对双胞胎字“挂——哇”赵老师通过让学生给它们换偏旁找出更多的字词朋友,学生哗一下找了很多,个个激情高涨,学的有趣。

  5、用手当尺,为字量身教学“言”时,赵老师让学生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学生发现写这个字时第一横最长,而下面的两横要比它短,这时赵老师拿出手进行比划,上面一横是下面一横的三倍,这样比划之后学生就不会出现上短下长的情况,更加在脑中形象的记住了。有了这样的教学,还怕学生不会写、写错误吗?

  后来在赵老师的课堂作业批改中,我发现他们班的孩子很少有错字,而且个个字都写得很漂亮、很工整,有棱有角。我想这和赵老师*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二、朗读教学有声有色

  1、抓重点句品读体会语意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中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有好多处,赵老师在学生齐读完课文之后进行了纠正,其中有这样一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自然地和文后的学*园地当中的“我会读”一项结合起来,赵老师采用个人读、男女生读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学生通过多次的品读,感悟到句子的意思一样,只是表达的语气不同。

  2、换角色体会作者心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赵老师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体验,“假如你是他的邻居,你怎么劝他?”一个孩子说:“快请医生给树叶治病吧,要不然你的葫芦真的没有了”,还有个孩子居然用上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体会可谓独到深刻。当“这个人看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往下掉时……”你觉得这个人会怎么想?一个孩子说:“很后悔,要是当初听了邻居的劝告,葫芦野就不会这样了。”有一个孩子说:“很悲哀,当初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勤汗水,到头来自己却徒劳无功”……后来孩子们在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水到渠成。

  三、和孩子“打成一片”

  课结束了,孩子们来到了赵老师的办公室,有的是来交作业的,有的是来订正作业的,有的是来问老师问题的,还有的是来和老师说话聊天的,其中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手里拿着一个爆炸形的“头帽”,说是她妈妈在“万圣节”这天给她买的,她在自己的头上戴了一会儿,旁边的桂老师说她戴了很好看,这时她就想给老师戴戴,说着就往老师头上戴,老师退让开了,没有生气,而且满脸的笑容,当时我在想我的身边……

  在赵老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宽容、热心、快乐,像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他呢?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和“!”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熟悉,但是反问句学生有些疑惑,我就引导学生区分了疑问句和反问句,让他们知道反问句是明知故问,加重语气。在体会事物之间联系时,个别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解,但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我就给他们播放了光合作用的图片,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就明白了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得到葫芦。

  但是这节课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够变被动理解为主动参与,能够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潜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透过学生自主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个性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感悟3篇

  “我的课堂我做主 ”——从一堂课看聋校语文教学的新课改实践。

  聋校语文教学目的是力图通过音、字、词、句、文等内容的学*,培养聋生听(专指有残余听力的聋生)、看(看话)、读、写、理解与表达语言的能力。而聋童由于听力缺陷以及语言能力的未适时开发,导致其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有相当的难度,同时制约了他对周边人、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影响了自身个性的健康、常态发展。在*几年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尝试把普通学校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在参与、活动和体验中,活泼、积极、主动地学*的理念融合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让聋哑孩子在快乐中学*语言,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在参与中培养主动学*的精神。

  下面,我以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7课《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聋校课改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种了一颗葫芦,只想着葫芦快快长大,却不懂得要勤于管理,最后葫芦都脱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故事内容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聋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此理解和把握故事所折射出的深刻的寓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逐字逐句的讲,学生逐字逐句的啃,字句的意思容易明白,故事的内容也不难掌握。但是,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被动,孩子们缺乏主动学*的愿望,文章理解得支离破碎,不能够走进人物内心,更难以理解文章寓意。在这篇课文的处理中,我采用“把教室变成剧场,让大家成为导演和演员,师生共同讲、读、导、演”的教与学的方法来突破。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的生字词语,也自己尝试着阅读了课文,现在谁能够把课文正确、流利的读出来?(课的开始,首先给孩子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以一个主动参与的态度投入课堂。)”

  生:轮流开火车读。

  (读完之后,师生共同指正、评价、肯定。把评价的权利也交给孩子,让他在给别人指出错误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知识点的强化。)

  师:同学们读的真不错。在读的时候,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年轻人种葫芦;葫芦很好玩,我喜欢;葫芦最后都落了…… (请孩子们自由表达,各抒己见,老师则同其他同学一起,及时肯定和欣赏每一位同学的见解。)

  师:你们都读得很用心,想的也非常好。那谁能告诉我,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最后都落了?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年轻人的庭院吧!

  (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大致情节。老师再把关键性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进入下一个环节。)

  接下来,老师随手在教室的地板上画了一幅图:一个古代的小庭院,一个葫芦架,挂满了可爱的小葫芦。老师则摇身变成了一个手拿香扇、悠闲懒散的古代书生。

  生:全都哈哈哈地乐了,马上把教室变成了古代的小庭院,把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人物,而且跃跃欲试。

  (这幅图不是画在纸上,也不是画在黑板上的,而是画在教室的地板上,这样营造出的就是一幅立体的场景:一个小院落,一架可爱的小葫芦,一个悠闲的古代年轻人。聋哑孩子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促成了视觉捕捉和感受能力的敏锐,还有手及其他肢体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所以说,他们对于“表演”这种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来表达内心和思想的方式尤为擅长,尤为喜爱。一幅画营造出了一个小剧场,孩子们学*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立刻凸现出来。)

  师:指地上的图,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是谁种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一定都长成大葫芦了吧?噢,没有,那发生了什么事?还是让我们到故事中寻找答案吧!师生共同读黑板上的大字课文。

  生:孩子们都站在“葫芦架”边,和老师一起读课文,有的同学已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摇头晃脑的模仿年轻人的神态和动作。

  (这个环节开始后,课桌、讲桌已经拖到一边,教室已经变成了“庭院”,孩子们则成为了故事中的“年轻人”。)

  师:葫芦开始的时候长得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都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而且不自觉地读起来。

  师:嫩绿的枝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看着真叫人喜欢。怎么来表现这种喜欢的感情呢?

  生:孩子们脸上、眼睛里都做出有些夸张的喜爱的神情,有的同学干脆边说边表演:一天看好多次,喜欢的不得了。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好,让我们大家都带着这种喜爱的感情来“表演读”这一段,好吗?

  (讲读课文的环节开始了,我们的“剧本表演”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是在刻意的学*,他们表现的欲望才刚刚开始。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要能牵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收放自如,要在表演中体会,在“玩”中“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并没有长成大葫芦,为什么?我们继续来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发现虫子了!

  师:发现虫子怎么办?

  生:用手捉掉虫子;是害虫,应该消灭它;妈妈都是撒上药,杀死虫子的;抓一只螳螂放上,捉虫子……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可是为什么要杀灭害虫呢?因为植物要通过根和叶子来吸收水分、阳光和其他营养才能生长,就像同学们要天天吃饭、喝水、呼吸新鲜空气才能健康成长一样。植物上生了虫子,虫子就会慢慢地吃掉植物的叶子,啃坏它的根和茎,它就没法吸收营养了,当然也就结不出果实了,甚至还会干枯掉。

  (因为我班的聋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爸爸妈妈消灭庄稼害虫的事情见得挺多,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明白。老师不限制孩子的思维,先让他们自由发挥,再给他们深入浅出的讲明道理。孩子们通过小伙伴和老师的讲述,对这件事情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反衬出课文中年轻人的无知,从而理解文章的寓意所在。在这个环节里面,老师已经把孩子们的角色定位拉回来,是课堂中一个相对静态的独立思考和接受新知的时段。当然,也为理解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作了厚实的铺垫。)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植物上生了虫子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可是有一个人却不知道,他是谁?

  生:又都乐呵呵的,笑指课文中的年轻人。

  师:好吧,我们看看这个年轻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看课文接下来的两段。

  生:孩子们又都做回了“年轻人”的角色,一边读课文,一边摇头晃脑的表演。

  (“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当邻居劝他赶快治蚜虫时,他感到奇怪,还反问道: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等词句把年轻人既无知懒惰、又不听劝告的满不在乎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老师和同学反复通读这两段,并请每一位同学都来读一读,演一演。然后,互相评价,共同讨论:如何来表现这个年轻人的心态,怎么表演最恰如其分,谁哪里有问题,谁表演得最好。在这里,学*的过程由词句到表演,再由表演

  到词句;每个人的角色从“演”到“导”,再从“导”到“演”,实质上已经完成了共同讨论、主动探究的过程。)

  师:正因为年轻人的无知,最后出现了怎样的后果?同学们从这里想到了什么?

  生:葫芦都落了,年轻人很失望;年轻人懒,不爱劳动;他很笨,不明白道理;他还不听劝告;我们不要这样做……

  (孩子们通过发自内心的“演”和“导”的体验,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体会到了文章所表达出的寓意。)

  一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表演中结束了,孩子们没有中规中矩的坐在硬板凳上,嚼着与他们相隔千里万里的语言文字,而是放松自己的手脚和身体,飞扬着他们想象的翅膀,和老师一同来到古代的庭院,现代的大都市,草原的蒙古包、乡村的田野,还有好玩的动物园,有趣的童话小屋??在我的语文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活泼的 身影,愉快地笑脸,雀跃的精神。我想,这就是我们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快快乐乐学*、健健康康成长的一个起点吧。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在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本次公共课我讲的是第一课时,这是我讲课中的一次尝试。虽然,*常每一课的第一课时都有识字教学,但看过教学参考书后,总感觉讲的不够细致。这次尝试过后有如下感受:

  一、识字教学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集中识字有利于学生归类识记。再教学中学生能找出带有草字头的字:“葫、芦、藤”竖心旁的字“怪、慢”,并且还知道了这些字分别与植物有关,和内心的感受有关;还能找出“盯、啊、葫、芦、蚜”等形声字,这种教学方法太高了教学效率。

  随文识字降低难度。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认读生字,识记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在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如“藤”字形复杂,学*“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并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采用查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看,比看更进一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白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抓住词句,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细长,长满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这些词语把葫芦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和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三、找突破口,变序阅读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乱呢?涉及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先学*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的是有密切联系的。

  四、写字

  在写字这一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归类书写的办法提高了效率。“棵、盯、怪、治”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学生从结构、占格、关键笔画三方面进行观察,书写,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识记方法、提高了书写效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篇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 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

  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本课的优点是: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本科的不足是: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

  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在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 “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生字,然 后向 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在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我要的是葫芦》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

  在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昨天是学校教学开放日,来了好多家长和外校的老师,我准备的课是《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一、满意之处

  1、准备比较充分。

  2、课堂生成比较精彩。我努力做到了孩子们会的我不说,我只给孩子们补充和适当点拨。突出了重点,将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区别及朗读方式交给了大家,孩子们激情澎湃。

  3、多角度学*这篇课文。不但练说了主要内容,还从低年角度着想,降低难度,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再连起来说大意,水到渠成。扩展了一篇文章《啄木鸟与大树》,让孩子们更加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并且结合我“十二五”科研内容的训练,扩展阅读,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4、学生能够收集资料,并在课堂积极发言。

  5、德育多角度。教学本课我从事物联系、学科学、听人好言相劝等方面引导孩子们总结道理,很顺畅,收获多。并且让孩子们学会查资料的方法,从而也告诉了家长怎样指导孩子查资料。

  二、不足之处

  1、毕竟是刚上二年级,小组学*搞了不久,还没有大规模的积极发言,学*过程中有溜号的现象,也有在一起学了,却说不出来感受的同学。小组汇报时,最好再有一组来汇报就好了。似乎有点少。不过很真实,我感觉还不错。

  2、读的训练时,一着急,感觉还是单独读的人少了,集体读的时间多,应该改成多叫单人,那样适合个体提高,有序不乱。

  3、当时在对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进行一下书写练*就好了,因为课后册子上有许多同学会变换,却忘了加标点符号。这个内容应该深入练*,落实到笔上。

  三、努力方向

  1、小组合作学*更实效,汇报时语言更激烈。

  2、培养孩子积累成语、名言,多读书。

  3、课前的鼓励和热身要激发热情。

  4、注重课上的读,努力提问更多的孩子读,读出感情。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虚拟的故事来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执教本节课,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准备备课,怎样才能备好课,让备课不偏离方向,这就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依据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各学段的语文学*要求,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本课的课后题。只有教学目标确定,找准了方向,那在接下来的相关资料搜集、课文内容的取舍等问题上,才能拨开云雾,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芦》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导读是这样的: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从导读中我获得了两个信息:一是受到启发,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朗读,指导学生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我将这两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了重难点就要大胆取舍课文内容,筛选重要的契合的信息。如何更好地呈现本节课呢?便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与训练点结合地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而所有的这些都要指向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有效的唯一标尺,就是学生。关注是否对学生学*有促进作用,关注是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提高。学生没有所得没有提高,这节课无论如何布局皆是失败的,因为教学的最终对象还是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一定要依据学情来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还借鉴了学校语文教研活动的语用与拓展阅读的前沿思潮,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执教本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出来。本课揭示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来说有些难度,课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够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种哲学层面。如何将抽象的哲理通过具化的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一步一步推敲出来,还需要在设计中层层推进。

  (二)板书不完整。板书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好的板书设计会很好地串联起整节课的内容,更好地揭示本课的道理。板书了“蚜虫”“叶子”两个词,忘记板书“葫芦”这个词。其实这三个词只要通过箭头的标识就能轻松地让孩子们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对学情掌握不准确。本节课在同年级三班进行了试讲,课堂教学更加顺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对本班孩子的学情缺少深入的了解,导致有些环节出现不流畅。

  (四)评价语要更关注于孩子,要真实客观具有激励性及正面的引导。

  (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点较突出

  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三个训练重点:

  (1)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体会种葫芦的人一心只要葫芦和邻居着急的心情。

  (2)句式的训练。通过朗读比较两组句子不同的语气并体会每组的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并通过练*巩固。

  (3)补白策略的训练。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如果你就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请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板书设计和教学内容不同步。

  2、学生做了讲学稿上的练*没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课了没有小结

  4、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5、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菁选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题,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首先是复*导入。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学*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是以课文第一幅插图来引入课文第一段的学*的,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葫芦是怎么样子的,让学生先观察图,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 描述葫芦样子,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书中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小黑板出示并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句子和他们自己的描述哪个好,好在哪?抓住“细长” 、“长满”、“雪白”等词语感悟语句优美,体会出小葫芦的可爱,有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直到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为止。接着巧妙地抛出问题,并合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书上找出葫芦变黄掉落的原因。

  第三个教学环节学*二、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长得这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了?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来学*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第二、三段,找小葫芦落的原因。接着老师指名学生汇报,并结合回答板书。结合板书提问: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去不治,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学生找出句子后,老师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让学生观察这两句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是表达的语气不同,感叹句表达的较为强烈。并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这两句话语气的不同,然后让学生试读,直到读出两句话的不同语气为止。然后通过学*第三段中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体会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知道这两个句子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肯定句,他们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达的'语气也不同本来要使

  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可是引导没有做好造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领悟好。

  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找出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本来安排学生说出叶子与葫芦生长密切相关,再引导他们想想:其实葫芦的生长除了离不开叶子,还离不开很多东西,你知道吗?(根、阳光、水??)接着引导:不仅植物的身上有这么联系,动物也有,最后:其实不仅是动植物,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联系的。结果由于太紧张,这一环节没有做好。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点较突出

  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三个训练重点:

  (1)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体会种葫芦的人一心只要葫芦和邻居着急的心情。

  (2)句式的训练。通过朗读比较两组句子不同的语气并体会每组的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并通过练*巩固。

  (3)补白策略的训练。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如果你就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请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板书设计和教学内容不同步。

  2、学生做了讲学稿上的练*没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课了没有小结。

  4、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5、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首先,这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这篇课文的语言很丰富,语言点很多,加之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情态描写,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变化及应用、如何能够在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中掌握这些语言点,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设制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就当成那个种葫芦的人,从种葫芦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活动,神态、并能够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导语及过渡语有点生硬,不够童趣,没有考虑到二年级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词汇量、像在强调反句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的朗读时,为了突出反句语语气,我问他们,这个种葫芦的人认为有几个虫子没关系,不可怕,不用怕、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有些人说要不当一会事,有些人说,他不把蚜虫放在眼里、其实这样已经够了,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结果我总结了一下“要读出不屑的语气”,他们不理解“不屑”的意义,反而不知所措。

  课程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由葫芦的图片导入课文,让孩子看图来说说葫芦的样子、意图第一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第二为了强调细节描写,怎样把物体描写得更具体,更生动、第三为了引入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再一次强调对事物的细节描写、但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课文中描写葫芦的语言是一句话,而我为了能让孩子说出葫芦的样子,给孩子的语言提示也是一句话,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说,难度有点高、许多孩子说不出来、如果当时给出的语言提示是词语,比如()的葫芦藤()的葫芦叶……他们回答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了。

  我上小学时就有这篇课文了,也就是至少12年前就存在了(我20xx年小学毕业)。为什么她的生命力如此强盛,重编教材都要把她保留下来。她到底有什么样的教育含义以至于打动了大家的心。我读了几遍,并没有觉出什么高深的含义来。那个读书人只要葫芦不管葫芦叶生命的作法是错误的。小孩子们都知道没有葫芦叶也就没有葫芦的道理,都觉得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这篇课文是不是太幼稚了呢?

  况且,当我第二次和学生一块学*这篇课文时,还是一头雾水,不懂这个寓言的寓意,第二课时,我们进入了课文评价阶段,你认为这个种葫芦的人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意见自然一致,“不对,没有叶子葫芦就死了。”我觉得课文似乎已经不用再进行下去了,我没什么可引导的了。我就讲了一些生物知识:我们来总结一下植物生长的规律: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为什么不是最后才结果呢?你认为叶子对植物来说有什么作用?叶子对于树木相当于人类身上的哪一种器官呢?是像树木的眼睛、还是耳朵、还是嘴巴?叶子是用来吸收阳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所以就像是植物的鼻子和嘴巴一样,(当然,植物的根系也是嘴巴的功能)你想想,若果没有这些鼻子和嘴巴,植物还能生长吗?植物一旦不能生长,植物上的果实更没法存活了。植物虽然能在冬天寒冷的时候不用叶子,但是她却不能一年或几年不用叶子,那样的话,她会饿死的。所以说,叶子跟果实是有关系的。葫芦叶跟葫芦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也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比如说,我们每个学生都想要双百分,想要高分数,但是你却从没想过要上课认真听讲、没想过认真完成作业、完成老师的要求,你没有认识到这些事情跟你想要的高分数的紧密联系,如果你做不好认真听讲和做作业,你就不会考高分数。就好像你不治葫芦叶上的蚜虫就得不到葫芦一样。这时候,李佳辉开始说他的盼头了:我爸爸说如果这次考试能考95分,就给我买一百多元的遥控飞机,姑姑还给我美好几百元的东西呢!简直就是洋洋得意!我马上结合他的表现说事:但是,李佳辉,你看你现在的表现,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你觉得这样做能考到高分数吗?他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看来我的引导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我真会胡拉乱扯。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从教十多年一直教的是高年级的语文,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感到十分陌生,拿过一篇课文常常感到无处下手,生字该怎么教、什么时候教、生字在课堂教学中占多长时间,我感到特别的茫然,正在我焦急、困惑之时,教研中心开展了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疑团,这次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两个多星期以来,我们教研组认真准备模拟课、评课、实课、评课,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在认真体味着,倾听着,领悟着,收获着……可以说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

  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接到学校的通知,我就认真地研读这篇课文,积极地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准备,我翻阅杂志和上网,查找了许多本课的教学设计,反复地斟酌、比较、筛选、思考,终于把教学各环节确定好,又去准备这节课需要的课件,然后又针对教案进行精细加工,字斟句酌,还在家里让女儿、对象当学生一遍遍地练*,边讲边修改,直至熟记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为止。在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的处理上我主要是采用图文结合学*课文,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为直观的教学辅助用具。我在教授本课课文时,出示课件那个人种的小葫芦图片,请小朋友找到文中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读第一自然段,先请小朋友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葫芦的可爱。那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结果怎样,学生很快找到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带着伤心、惋惜的心情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找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疑问: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他们对下面的学*就更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并且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使朗读教学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我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上,在我对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上同组的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我深深地知道,这节课我始终没有渗透识字、写字的教学,我曾经给自己找了个较为充足的理由说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以前没接触低年级,对识字、写字教学可以说是心中无数,是我不敢涉及识字、写字教学呀。后来听了张晓红老师的课以及参加了网上教研活动之后,让我了解了更多教师对本节课的生字教学的看法和见解,通过阅读教师们的发言,我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像张晓红老师所说的“随文识字”的识字教学方法,我感受到它具有突出的激趣高效性。因为“随文识字”迎合了儿童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学生带入了感性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兴趣,达到在愉快氛围中识字。还有像孙新爱老师特别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去识字,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了识字教学的成果。像王光萍老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王老师以自己做示范,展示了一个坐姿端正,认真书写的好榜样。我觉得这种直观形象的示范要远远胜过电脑课件的展示。教师端正的坐姿、正确的执笔姿势、一笔一画的书写、美观大方的字迹,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资源。

  本次课例教研活动虽然只是把一节课进行了精雕细琢,但由这节课我却收获了许多,自我感觉认识水*、理论水*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使自己很快地适应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其中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几点思考:

  教师的提问欠精。

  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并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的主人。例如:请同学上台来挂葫芦,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孩子们顺其自然地识字,并在识字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想象说话的环节。如:“当看到那么多蚜虫时,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说些什么?”以及最后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种了葫芦,当再次生了蚜虫时他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大胆想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此外,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们展示了葫芦的可爱,蚜虫的可怕等,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

  本堂课学生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学*热情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谈话法、观察法、范读法和课件演示法来教学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我在*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今天的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主要表现在:(1)能自主发现关键词句(2)能自主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比如:在教学“那个人不明白为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要治”时,学生能结课前的预*说出充分的理由,而且语言完整。这就给课堂一个激情的火花,适时的点评,激发学生用这种方法继续学*,达到了学生学*兴趣的高峰。这样,既引导了学生要带问题读书,想办法解决读书中的问题,还体现了预*的重要性,一举两得。

  本课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学*思考,体会集体的力量。这一环节还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是一举两得。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问题,如果明年你也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你会怎么办呢?由前面学生高涨的学*情绪,这里学生说得很好,让我不由自主地想给他鼓掌。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叶子和果实关系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在感受小葫芦的可爱时,应该让充分读“多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就会自然地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朗读“葫芦的样子”时,应该讲读“雪白”的花并板书,再挂实物,这里我忘记了。所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这棵葫芦到底有多好。如果这里充分的朗读,全面和邻居的对话就会有了很感情基调,学生就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充分备课,争取做得更好。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到达“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透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透过这种变化比较,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能够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用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多处采用情境创设法:

  1、想象法创设情境

  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可爱”“挂”等词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葫芦长得很可爱。

  生:我看到了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芦。

  生:我看到了藤上长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我10月25日在147班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一课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在教学“哇”字是我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把形*的“挂、桂、娃、洼”进行比较记忆,用动作理解“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我重视记字方法的渗透,注重让学生自己学*生字的能力训练。

  2、课文教学

  教学课文时,我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比如教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再通过反复的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第二课时)

  当然,“完美无缺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问题,有缺点,值得反思的才是真正的课堂”。本节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公开课,怕教学部完整,为了完整预定的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的关注较少,比如朗读课文,应该多叫*时朗读不怎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多让他们锻炼,当场训练,当场指导,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 “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生字,然 后向 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

  3、男女比赛读。

  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懂得葫芦的`生长规律,一味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标强调,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写的生字比较有规律,因此,我引导学生对本课要写的子进行仔细观察。比如:观察生字的结构。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挂、哇;相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重要笔画。进行练写、评议。

  同时,还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逐步品味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到学生,“真可惜,小葫芦都落了!这是不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所导致的呢?错在哪里呢?”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到(种葫芦的人错了,他错在: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想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

  改进之处,教学评价还要继续到位,有时为了赶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地评价,不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引导学生。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在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字词的落实,朗读的提升,还有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字词方面,应该说还是挺扎实的,落实的也比较到位;教学设计方面,创设一个悬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也都还是比较有实效性的。但就从这堂课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评价,包括师对生、生对生的评价。比如教师在检查学生朗读的时候,指名分自然段来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学生读的好一些,有些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就像读第二段的那位学生,读的时候一字一字顿开,且有拖音现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学都在取笑他的朗读。但是实际上,这个孩子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是一字一顿,可他的字音都读的非常准,假如此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这一点,自己来做评价,鼓励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读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的想把这一段读好,老师发现,虽然他有些字读的中断了,但是他每个字音都读的非常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相信教师这样的引导也能为其他学生启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要老把眼睛盯着别人的短处,尽挑缺点,而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别人的长处,发现他人的优点。教师始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们检查读文的目的不是随意找几个人把每个自然段读一遍下来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读正确、读熟练,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应该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着读第二句,而是应该先把其他的放一放,让学生再练着去读一读。因为是第一课时,完全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练*时间。比如难读的这一段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了之后教师再请几个孩子读,或者就刚才的这个孩子再读一读,也可以我读一句你读一句的大家一起练着读一读等等。只要能让这个孩子的朗读有个很明显的提高,从不会读,通过教师的启发,会读了,读好了,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精彩之处。

  二、朗读,尤其是指导朗读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形式。比如在检查生字词这一环节中,教师小黑板出示带拼音词语:(长满了??挂了??一些??盯着??邻居??治一治??葫芦藤??哇??自言自语)其他简单的词语孩子们读的都挺不错,但其中“葫芦藤”这个词语比较难读,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芦藤”读成了“葫芦——藤”,一点也不连贯。我通过课件展示葫芦藤,并且代入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中再去读一读,这样就一定可以把这个词语读正确,读熟了,也就把后来学生在读文时遇到的困难提前解决了。而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词不离句”,再比如词语“自言自语”,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中去,理解“盯着”,读出“自言自语”,像这样不是孤立的去学*词语,而是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去读,先把带这个词语的句子读通了,再去读文章,那么相信后面的朗读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并不是词读好了,一个句子就能读的好的,还需要连在一起多读,多练。再比如这堂课的整个设计中,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两幅图,自己发现有什么不懂或者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找到描写这两幅图的句子读一读。首尾对比,造成悬念。再让学生去研究课文,结合课文,让他们去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朗读的策略显得有些单调,不够丰富。本课教学中教师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抓住一些中点词语,让学生自己把他读出来,让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时候对于低年纪的学生,教师可以更明确些,比如在学*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时,教师可以直接读成“葫芦藤上长了绿叶,开出了小花”,这时,肯定会有学生指正老师读错了,于是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哪里读的和课文中不一样呢?细长的,把葫芦藤的样子读出来了,长满了绿叶,写出了整个葫芦藤满满的都是绿叶,多漂亮多美啊!

  绿叶的葫芦叶中还点缀着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这样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圈一圈,画与画,并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或者,教师故意把这句话错读漏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你们把哪个词语圈出来,再把这个词语去掉来读读这个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重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不仅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还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渲染,如:“细长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多么漂亮多么美丽啊!看,这时,种葫芦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再如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的学*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句子的语言现象。文中连用了两个“快长啊快长啊”和“我的小葫芦”,这里就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语气,文中为什么连用两个快长,快长啊?他当时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一定会说“他着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的希望小葫芦快快长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芦怎么样?学生马上就会接“巴不得马上长大,马上吃掉他的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是啊,简直迫不及待,简直都等不及了,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这样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读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任务语言及人物当时的心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学生发现了的,我们就要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没有发现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充分的感悟体会,真正使朗读得到提升,使朗读到位。再者,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更加的抑扬顿挫,比如该夸张的地方就应该夸张,“快长啊快长啊”这一句,教师就应该用范读去体现,他是多么的希望小葫芦能够快长,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来,就看到小葫芦长的象大南瓜一样,恨不得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所以,在朗读上,教师还应该更下功夫,不仅注重朗读,也注重策略,使朗读指导更上一层楼!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但用“挂”比“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给叶子治病,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段与第四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顾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生本”理念,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确定学*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自己学,对学生的学给予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预*:学*生字,通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会写八个生字。

  第二课时:结合课文插图继续学*课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变化。理解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与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与经验。

  做得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设计符合孩子的学*特点与学*规律,脉络清晰,容易操作,让人感觉语文就是要这样简简单单地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很从容,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之上。因为整结课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将学生推向“舞台”,因此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组成员敢说敢评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也将小组学*作为训练重点,通过各种互动,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学生的小组展示还是要移到台前,那样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从小培养从容淡定的说话*惯。小组合作时各组员的职责还需要更细化一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中,不放过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在学*中还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学生,并为其创设更和谐的学*环境。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淡,没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

  一个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

  三、读、画、说结合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须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优秀范文五份

  本课学*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

  一、字词教学扎实到位

  赵老师由复*生字教学导入新课,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1、老师说词语学生评记忆说出这个字的组成部分。

  2、一个字左边是目,右边是丁猜谜语加深字形教学。

  3、对比教学,提醒记住字音字形:邻——令。

  4、换服装,找伙伴,文中有对双胞胎字“挂——哇”赵老师通过让学生给它们换偏旁找出更多的字词朋友,学生哗一下找了很多,个个激情高涨,学的有趣。

  5、用手当尺,为字量身教学“言”时,赵老师让学生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学生发现写这个字时第一横最长,而下面的两横要比它短,这时赵老师拿出手进行比划,上面一横是下面一横的三倍,这样比划之后学生就不会出现上短下长的情况,更加在脑中形象的记住了。有了这样的教学,还怕学生不会写、写错误吗?

  后来在赵老师的课堂作业批改中,我发现他们班的孩子很少有错字,而且个个字都写得很漂亮、很工整,有棱有角。我想这和赵老师*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二、朗读教学有声有色

  1、抓重点句品读体会语意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中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有好多处,赵老师在学生齐读完课文之后进行了纠正,其中有这样一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自然地和文后的学*园地当中的“我会读”一项结合起来,赵老师采用个人读、男女生读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学生通过多次的品读,感悟到句子的意思一样,只是表达的语气不同。

  2、换角色体会作者心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赵老师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体验,“假如你是他的邻居,你怎么劝他?”一个孩子说:“快请医生给树叶治病吧,要不然你的葫芦真的没有了”,还有个孩子居然用上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体会可谓独到深刻。当“这个人看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往下掉时……”你觉得这个人会怎么想?一个孩子说:“很后悔,要是当初听了邻居的劝告,葫芦野就不会这样了。”有一个孩子说:“很悲哀,当初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勤汗水,到头来自己却徒劳无功”……后来孩子们在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水到渠成。

  三、和孩子“打成一片”

  课结束了,孩子们来到了赵老师的办公室,有的是来交作业的,有的是来订正作业的,有的是来问老师问题的,还有的是来和老师说话聊天的,其中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手里拿着一个爆炸形的“头帽”,说是她妈妈在“万圣节”这天给她买的,她在自己的头上戴了一会儿,旁边的桂老师说她戴了很好看,这时她就想给老师戴戴,说着就往老师头上戴,老师退让开了,没有生气,而且满脸的笑容,当时我在想我的身边。

  在赵老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宽容、热心、快乐,像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他呢?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透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用心主动地发现、建构好处,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用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主角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资料,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潜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透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资料,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潜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潜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资料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主角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潜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并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的主人。例如:请同学上台来挂葫芦,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