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8-31 14:43:30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教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呆若听书,恍坠五里烟云,过后只留梗概。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这里,不妨借用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的一节课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二月下旬,在沈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洪老师应邀前来执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课。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洪老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准确地回答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谈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不是独立地运用,而是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教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呆若听书,恍坠五里烟云,过后只留梗概。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这里,不妨借用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的一节课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二月下旬,在沈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洪老师应邀前来执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课。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洪老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准确地回答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谈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不是独立地运用,而是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

  *几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和**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语文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进行生命活动的主体,教育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从生命的视角来关照师生的共同成长,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并通过*等的交流对话,在语文这个充满生命关爱的锦囊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体会生命的真谛。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尽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它的实践异常的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年代,教育教学都将因生命而绽放光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4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来,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学生语文水*、教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划分法最早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苏联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就是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弄得学生好不厌烦,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上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说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说“他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掌握这种芜杂无用的知识,还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学生认为小说是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和谴责旧*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实,就要被老师“纠正”,甚至考试时被判错。其实,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语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但现在,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再配上教参,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钻研提高,但有了教参后,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给老师提供了四种教参,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这套东西都“贩卖”不过来,弄得部分教师越来越懒。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参是个*烟。”他说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就不愿意钻研教材了。有关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参就不能教书。因此,教参的泛滥和不恰当使用,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合格教师的缺乏。

  当然,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这样就涉及到了语文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试要不要标准化

  语文的标准化考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一开始,它以客观、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广泛欢迎,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标准化考试给原有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接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教育训练。据报道,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标准化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的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资料满天飞,老师学生都疲于应付。

  另外,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观题,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它就没法阅。但是,有的内容是可以的,比如读音、字形,但一遇到了“义”就没有标准,到文艺鉴赏就更没有标准,它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抹杀了个性,又抹杀了创造力,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这是标准化考试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语文教学里另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些年,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一些类似的报道,说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现象严重。有报

  道说,一位哈尔滨的考生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自己是多么怀念母亲等等。而该考生的母亲恰好参加该年度的阅卷,也正好看到这篇作文,看着儿子熟悉的笔迹,竟当场气晕在地。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让人除了觉得荒唐就是悲哀,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该改一改了。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记叙文,总是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出一个主题。见到蜡烛就会想到老师,见到蜜蜂就会想到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联想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还有就是追踪所谓的“重大题材”,出个题目《一个难忘的人》,一半学生会写“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为吸毒从好人变成坏人,情节大同小异,结尾处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议论文里也常常把话题扯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上,如“禁毒”、“环保”、“见义勇为”、“反腐败”等等。毫无个性,虚假且晦涩。

  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改变现状,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应当是全社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一点就是要从教育思想上进行根本的反思。十几年的考试已经把我们磨熟了,学生在操练,教师也在操练,操练中考和高考的本领。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再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考试的形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和科学的评估,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订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7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惯、边阅读边思考的*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成为学*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8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便宜学生理解。

  二. 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态度,学*能力都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题,课后*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9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再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着实能增强语文课堂的效率。说到教学中的反思,必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元素组成,然而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识还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完成了上课的任务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课程背后出现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会表现成这样、自身的行为是否需要改进等。其次,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反思的行动缺乏主动性。教学反思并不是机械式地回忆教学的实践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最后,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应该切实关注教学理念怎样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怎样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把握的是否得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状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且这3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学活动需要精心的课堂设计,扎实的备课内容。课前准备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有一个好的课堂效果是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之上。我们中学语文备课既要求实实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运用教材、审视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讲解文言文中虚词“之”,用法有很多种,由于我备课不充分,课堂上被一个学生问住了,最后整节课学生都在窃窃私语,注意力不集中,很失败。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课,备课是关键。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态度,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如若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课堂中能解决的,应当及时调整,坚决不带着问题继续授课。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应不断思考并进行记录,到解决为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针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进行反思,开始我是从教学中的语句是否合适,教学态度是否足够端正,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等这些方面去进行反思。事实上,这样在宏观上的效果不够明显。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反思从整节课过度到这节课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来进行反思。用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几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授课方式走进课堂,但是在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替代板书。究其原因为,板书具有直观性、长时间性、灵活性及示范性。所以,把每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来反思,其效果异常明显。

  (二)教学反思选择了某一个对象,待其有所改进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处取水,终不得见水。同样以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在认识到自己在板书的设计环节中存在问题后,我每上一节课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书书写、设计,一段时间后,板书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三)评别人的课也是对自己课的反思

  作为一名站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日常的听评课也成为了一种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听评课是一种极其具体、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有一句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虽然日常教学任务特别繁重,但我们仍必须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听评课,这既是对其他老师的尊重,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总结分析其他老师的课时,要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

  四、小结

  语文教学反思是值得语文教学者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其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可以做好、做细教学反思这项工作,就会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自己迅速的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作者:张双元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第二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

  上学期我在七年级担任语文教师。与刚刚结束的九年级教学相比,七年级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反思。我们都知道7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有一些“尴尬”的地方。例如,从7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对一些学生来说,学*新单词确实很困难。没有办法轻视阅读,阅读应该逐渐成为学*的重点。然而,由于学生认知水*的限制,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阅读学*的“度”难以把握。从一年级开始练*,用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写出你自己的知识、感受和想象是很困难的。然而,新教材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们突然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很薄弱。对于这些问题和新教材的处理,我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学*教材,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和教师教学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使学生喜欢教材,学会学*,是值得研究的首要问题。经过对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惯和学*技能,对一些语文知识点的要求不明确。例如,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惯、边阅读边思考的*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单词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但是,虽然在实践中体现了一些知识点,但要求还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对比喻句,疑问句,修辞句,疑问句,句型的训练,,等。通过对教材的更正确、更清晰的理解,我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课内外相辅相成,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实际相一致,而不是深挖、刻苦学*,使学生感到无语无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我认为在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真正理解你的学生,理解他们的困难,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设计。经过他们的思考和合作,他们会真正进步。只有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才能有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学计划更贴*学生,更合理。我认为这也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况”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学**惯和学*技能的构成,真正学会学*,成为学*的主人。初中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课堂自主学*仍然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理论水*,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学*以下课文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这些问题,不再强迫学生“完善”课堂,从而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感觉到我在与学生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我发现我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如果课文只以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立即感到枯燥乏味,有时甚至会清楚地知道你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程有什么味道?作文教学有时让学生感到“无助”。我最*一直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如何在说出要求、阅读示例、尝试写作并进行后评价之后才对作文感兴趣。如果你局限于狭小的教学世界,对过去的成就感到自满,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倒退!我认为是时候及时补充能量了。阅读更多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遗产,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更多,更多地咨询,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掌握教材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处理好培养不同思维和培养共同思维的关系。并不是说想法和声明越新越好。它们越不同越好。关键是说实话,说出你自己的话,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性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选择学*材料和学*方法,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领导必须事先有足够的铺垫,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索最重要的事情是避免探索一切。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个问题。探索要注重过程,不能忽视结果。探索的目的是解决这个问题。

  3.盲目的活动是可怕的。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阅读理解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问答来完成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全班讨论后讨论,沟通后交流,学生个人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唯一的例外是学生的默读、冥想和写作时间被挤出,这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应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容忽视。不应盲目整合,把语文课变成科普课、生物课和思维课。无论在课堂上扩充什么材料,开展什么活动,其立足点都必须是听、说、读、写服务,是积累语言、沉淀语感的服务。

  5.教科书不应该丢失。完全无视文本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追求所谓的“新理念”和“创新”,有什么意义?纯“大胆地说”然后是“捏造的说话”完全忽略文本本身和文本的背面。我们在哪里可以谈论语感和语言的挖掘?

  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改进。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青年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

  一、解读中学语文片段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涵。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节课某一逻辑层次的教学。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篇课文中的某个段落,也可以是给出一个课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学”、“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等,让教师进行自主构建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分钟。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一个完整(模拟)的微型课,它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课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教育研究员)说明上课的依据、缘由,重在说清楚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就行了,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的性质。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⒈片段教学从教学内容看,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指定课文的第2、段进行片段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课文中的“写景”方法,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

  ⒉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⒊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二、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操作

  片段教学要求具有导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点,解决难点,“牵一发动全身”,以点带面;强调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

  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定目标,又要依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去看效果。

  实录——“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片段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学*了之后有怎样的印象?”(好,你来说)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种气势,力量,气概”

  “说得好,那到底有一种怎样的气势,力量,气概?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听完了,大家觉得怎样?

  我觉得气势磅礴、(有补充的吗?)豪放,充满热情,还有奔腾的力量。很好,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呢?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别急,别急,你来说:A、哦,你喜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为什么?因为茂腾腾用得很好,把后生的状态表现出来,怎样的状态?充满活力、激情、向上的动态的后生形象表现了出来。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收集起来分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大家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综合在一起,请一位代表发言。第一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认为这里以鸡啼的动衬托静,以静衬托出安塞腰鼓的闹,形成了一种意境。“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用许多的词语构成短句,形成排比,语感节奏急促、热烈、震撼、腾飞。第二组:我认为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有何作用?层层递进,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畅淋漓。那你能造一个句子吗?“容不得喧哗、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掌声)(过程略)

  同学们的讨论很好,接下来,同学们结合我们学*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写一些句子。

  思考!举手!回答!我们乐此不彼。

  掌声,笑声,话语声,连成一片。??

  从上面实录中可以看出,老师没有自报课题,简要说一下上课步骤,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这个课题的片段教学的步骤安排如下: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给听者一个明确完整的教学步骤。有一些遗憾。

  片段教学,贯穿了新课改理念:

  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语文学*的起点,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切入。

  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在实录中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意见?”;重视语文学*能力的培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色?”.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学*,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实录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通过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让学生动耳、动嘴、动脑、动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实行合作探究学*,学生小组讨论自述,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

  ⒋注重虚拟情境。教师注重角色转换,语言的变化,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别急,别急”有时转述学生的话语,有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说得好,还有吗?”有笑声,有掌声,动情入境,令听者随教师的教学身临入课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注意要点

  1、片段教学要处理好片段教学和说课的区别;要注意详略得当,教师对片段教学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如果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2、教师在片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突出师生互动,切忌“读”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转换,位置的更迭,语言的改变,以虚拟质疑,虚拟争论,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片段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生动,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

  3、注意运用教学语言,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在片段教学中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有议论有评价,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片段教学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质,用板书来表现书力,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用优雅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诗、画、音”感染听者。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片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探究片段教学,以片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实践是砺石,他人是我师,自身是关键”中加强片段教学锻炼,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评析语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并推广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4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便宜学生理解。

  二. 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态度,学*能力都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题,课后*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5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

  “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核心概念,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的地方。为适应现代教学和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方面也应有所进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至关重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

  具体说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中是*等的合作关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助产术”教学法的“四步骤”,“两阶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师生间的对话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等的对话教育,这有利于建立师生*等关系。*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教师不应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应以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来感染学生。他们在知识与人格方面都是*等的。

  摆脱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要学知识,又要提升情感,师生的对话便成为精神上真正的*等与沟通。*等对话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等对话的途径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通过*等对话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的积极性。“对话”需师生间的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远比“填鸭式”教学法得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

  最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对各种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师生、生生辩论中不断诱导,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助产术”式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有技巧地提问。“助产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它不问对象、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同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有些老师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或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或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因此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来有效提问,避免“满堂问”。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知。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不同。教师可以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名义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单一性要求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等优化“助产术”。“助产术”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适应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其所讨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积极参与,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因此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周密计划,做好随时应对学生的准备,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应注意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一旦发现学生缺少这样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现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课堂的对话艺术,如李百艳老师在讲授《一千张糖纸》这篇文章时,师生对话在表面上看来完美无缺,实则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她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适时点评和追问。但是,她在最后没有总结前面的答案,而是随着学生的思路“随风飘去”,进一步提出问题:“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产生了偏差。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提问出现了一定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对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仍有很多启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产术”的实质,把它适当地、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它成为一门属于自己的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7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的兴趣点。

  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语文的目的、态度、*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现今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的兴趣点。

  二,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惯。

  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惯。

  三,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8

  自己教学语文30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还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是得不偿失。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六个要素。这就是:一、以情励学;二、以趣激学;三、调动参与;四、启迪创造;五、注重内化;六、求精求活。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9

  思考一:***学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在强调: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备课组建设,强调要集体备课。有的学校还明确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及要求,逐渐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学校明确规定:一个备课组要***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乍听之下,颇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备课有利于团结协作,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发挥集体智慧,备课可能更能把握好重点与难点,找到更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学设计可能更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统一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也便于学校进行教学调研及教学常规检查。而且,*几年教学规模扩大,年轻教师增多,他们有活力,有朝气,但教学经验不足,加强集体备课,可帮助他们更准确更科学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他们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优化的教学方案,从而减少他们在教学探索中的失误,让他们少走弯路,这就加快了年青教师的成长。这样看来,集体备课是很有好处。

  但细细反思,越来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集体备课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个度,强调过了头,就不是好事了。一个备课组要***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这就有悖于教学规律了。原因其实很清楚。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每位教师的自身情况不同,教学能力及教学风格各异,即使是***案,也不见得就适合不同的教师,有时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利于教学风格多样化个性化的形成,甚至还会使得课堂教学呆板机械。尤其对年青教师而言,这种集体备课,更会使他们逐渐养成跟着老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从而逐渐缺乏自己的钻研与独特的教学个性,从短期来看,他们的课堂教学似乎也与老教师一样像模像样一板一眼了,但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独立钻研能力其实是逐渐降低了。这对年青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害无益。其次,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教学中也会有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明确提出要求,要从以往的注重统一规格向注重教学的差异性转变。同一篇课文如《胡同文化》,普通话出色、感情丰富的教师可采用朗诵法,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学生,并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课文的丰富内涵;善于网络教学的教师则可引领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查找胡同文化的相关资料,再查找写其他地方建筑的美文进行比较阅读;善于开展研究性学*的教师,则可进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学*……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变成个性挥洒的广阔天地,学生才会从中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以及语文教学的魅力。再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统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学规律。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如何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与充分展示个人的教学艺术,更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与班级不一样,学生与学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学*对象,就应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做法。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词教学,最好不要整齐划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所认为的生字词也必然不同。基础过硬的学生,可能已基本没有生字词,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词还很多。教师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几个字词就可以了,其他的应让学生自己去把握。针对基础弱一些领悟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教师的讲解就要多一些;面对基础过硬理解接受与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更多地发挥学生自己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质疑讨论。注重教学的差异性,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在这方面,特级教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魏书生老师强调学生自*、自己摘抄读书笔记,包括生字词在内,还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考查,这才真正发挥了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一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词,由学生来说,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这几个字词重要,它们该如何应用。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而钱梦龙老师去外地借班上课,一开始总要问几个问题,用钱老师的话说,就是那几个问题让他大体了解了自己所借班级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这才是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的啊!不能不让人叹服。

  因此,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求大同而存小异,每位教师应针对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以符合学生实际,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长,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与教学的独特风采。只有这样的课,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

  思考二:双语教学

  眼下,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逐渐加快,双语教学正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尝试。广东、山东等省均已开始试点,上海第二期课改正在稳步推进,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在非外语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毋庸置疑,对相当一部分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术等等)来说,进行双语教学,更有利于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学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于培养直接与国际要求相接轨的学生,它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境,而不仅仅只限于英语课,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涉及了一些学科特有的专业语言,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起了对学*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机会用英语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听、说的能力。

  但常规的语文教学是否也应采用双语教学?我以为不妥。语文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些语文教育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学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有外语教学在承担应有的责任,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课。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以利于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开设涉外汉语课。中小学的语文学*是学生掌握本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字的鉴赏水*、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说到底,它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工具,而是培养我们的民族情结、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母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亲情的联系,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国魂,包孕着深厚的民族精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规范汉语,让学生学会应用规范汉语,体会与领悟方块字中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神圣的使命。为什么在国际科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就一定要用英语?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致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持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这种言行,不仅让我们钦佩,也赢得了国外科学家的尊重。这种言行,大大激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我们现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语来讲授语文,这是对自己母语的不尊重,这是语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曾经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语言还在,民族就不会灭亡。而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告诉每一位学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们考研评职称等许多事情都非考英语不可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英语放到了极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让本真的语文教学也进行双语教学,不要到我们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础不扎实或者不重视中文的时候再来呼吁:重视语文!救救语文!

  思考三:教学目标学生决定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以学生为学*主体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本应该是好事。但随后就听说了这样的大讨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由谁来定?激进者当然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教什么。学*目标,当然应该由学生来定。初听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我还真是有点担忧。一堂课两堂课这样进行教学可能不要紧,但若所有的课都这样进行,能行吗?这事情还真有点悬乎了。要能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得有多少知识与能力才行呢?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就是老教师,每篇课文怎么上,教学目标怎么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师若教学经验不足,教材钻研不够,所定教学目标就难免不妥。这种现象不仅*时教学中有,就是有些教师精心准备的评优课汇报课研究课,也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现在,还仅是接受学*的学生,却反而能把握好教学重点与难点?反而能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真要有这种情况,那么,要么就是学生水*特别高,而所任教师引导能力又特别强;要么,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当然,我们的教学是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学生的学*薄弱点在哪里?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哪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希望听喜欢听什么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在哪里觉得难以理解或难以欣赏?做这些工作,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使之更接*学生的需要与心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作主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这样做就带有相当的随意性、无序性。而我们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每册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共分几个单元或模块,每一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到每篇课文,分别应承担什么教学任务,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这一安排应是反复考虑周密计划的。教师备课时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要做到心里有数,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对学生学*主体的关注与思考。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绪与思维活跃程度,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主导作用,师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节课。但教学的大体方向与教学的主目标,还是应该由教师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写作学*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写一人数事的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数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来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而言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让我们撷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1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语文学*兴趣是指学*者在语文学*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活动包括语文学*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适度运用原则

  就是利用认知学*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现代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 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和复*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复*以及课堂学*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3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4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对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领。让教师“走出去”,是教师走*名家、名师、名校的机会,也是教师学*、反思、超越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唤起和激发教师的情感。20xx年7月28日,在贵州教师教育学校呤听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听肖成全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肖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语言生动,言行整合。课上有讲解,课中有互动。激情昂然,铿锵有力,举例实在(如对“爱”(愛)的诠释:“爱”(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丝绸盖着(ㄇ),把最好的东西(心),送给朋友。),很具感染,潜移默化,真乃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参与名师名课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教师注入新的生机,有力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2、站出来:重构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实践。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研组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多项职能,借助于跨学科的、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作用于教师的校本实践专业成长。即利用教研组活动或大学科教研活动,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以“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为过程展开自己的教学实践。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再邀请有关专家来报告讲座、对话商榷。

  3、坐下来: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丰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超越经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案例研究要涉及学科层面:学生学*层次是否促进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层面:讨论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问题,其目的是探讨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更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涉及理论层面:“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对实践中的操作策略进行理论分析,主动建构和丰富教学理论。

  优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学技术的娴熟,甚至每个教学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教育理想、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这些意义需教师在观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经验,唤醒沉睡的知识,与教师对话、与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话,感悟如何凭借教材,将观念转化为具体操作,从而实现思想的超越和教学行为的改善。对失败的案例,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会诊”教训,共商问题。同时也促使“旁观者”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所察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弯下腰:“换一个视角,别样的景色更精彩;换一个说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换一个表情,轻松了自己欢乐了大家!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于丹。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必须学做一个喜欢别人的人!不用着急,因为我们都在路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行动,就会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会胜利!师生对话,教学相长。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伙伴,其次才是学*的指导者。所以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反思: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上课堂的现象并不属“偶然”。目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个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正所谓“你不分析我还兴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语文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语文老师要能写好作文

  《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老师,你能作文吗》,对现代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强烈质疑和拷问,语言犀利,批判无情。但扪心自问,这的确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实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深思!语文老师会写,本是理所当然的,可现在似乎存在大问题了。看过一则报道,上海某校举办师生同题作文竞赛,学生作文虽不尽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也语言干瘪,结构松散,内容牵强,总体水*竟不及学生,着实令评委瞠目结舌,始料未及。一个语文老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构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导学生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老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评论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语文老师反而成了语文的门外汉,致使点评学生作文时往往流于空洞说教,或隔靴搔痒,甚至优劣颠倒,把学生作文中许多精彩之处忽略掉或处理掉,可叹啊!

  四、语文老师不但能“教”还要能“研”

  有人说“语文老师人人能当”,这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曲解和对“老套”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不信任,但,要想改变这种看法,恐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背负着层层压力去努力了,从我自身开始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让教师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给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达到“青出于蓝”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把汲水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然而,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本班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该如何教学?这又启示着我们千篇一律的***学手段是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的。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来,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学生语文水*、教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划分法最早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苏联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就是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弄得学生好不厌烦,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上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说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说“他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掌握这种芜杂无用的知识,还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学生认为小说是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和谴责旧中国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实,就要被老师“纠正”,甚至考试时被判错。其实,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语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但现在,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再配上教参,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钻研提高,但有了教参后,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给老师提供了四种教参,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这套东西都“贩卖”不过来,弄得部分教师越来越懒。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参是个鸦片烟。”他说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就不愿意钻研教材了。有关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参就不能教书。因此,教参的泛滥和不恰当使用,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合格教师的缺乏。

  当然,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这样就涉及到了语文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试要不要标准化

  语文的标准化考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一开始,它以客观、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广泛欢迎,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标准化考试给原有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接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教育训练。据报道,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标准化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的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资料满天飞,老师学生都疲于应付。

  另外,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观题,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它就没法阅。但是,有的内容是可以的,比如读音、字形,但一遇到了“义”就没有标准,到文艺鉴赏就更没有标准,它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抹杀了个性,又抹杀了创造力,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这是标准化考试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语文教学里另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些年,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一些类似的报道,说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现象严重。有报

  道说,一位哈尔滨的考生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自己是多么怀念母亲等等。而该考生的母亲恰好参加该年度的阅卷,也正好看到这篇作文,看着儿子熟悉的笔迹,竟当场气晕在地。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让人除了觉得荒唐就是悲哀,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该改一改了。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记叙文,总是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出一个主题。见到蜡烛就会想到老师,见到蜜蜂就会想到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联想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还有就是追踪所谓的“重大题材”,出个题目《一个难忘的人》,一半学生会写“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为吸毒从好人变成坏人,情节大同小异,结尾处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议论文里也常常把话题扯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上,如“禁毒”、“环保”、“见义勇为”、“反腐败”等等。毫无个性,虚假且晦涩。

  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改变现状,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应当是全社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一点就是要从教育思想上进行根本的反思。十几年的考试已经把我们磨熟了,学生在操练,教师也在操练,操练中考和高考的本领。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再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考试的形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和科学的评估,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订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篇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 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和复*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复*以及课堂学*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上学期我在七年级担任语文教师。与刚刚结束的九年级教学相比,七年级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反思。我们都知道7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有一些“尴尬”的地方。例如,从7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对一些学生来说,学*新单词确实很困难。没有办法轻视阅读,阅读应该逐渐成为学*的重点。然而,由于学生认知水*的限制,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阅读学*的“度”难以把握。从一年级开始练*,用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写出你自己的知识、感受和想象是很困难的。然而,新教材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们突然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很薄弱。对于这些问题和新教材的处理,我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学*教材,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和教师教学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使学生喜欢教材,学会学*,是值得研究的首要问题。经过对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惯和学*技能,对一些语文知识点的要求不明确。例如,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惯、边阅读边思考的*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单词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但是,虽然在实践中体现了一些知识点,但要求还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对比喻句,疑问句,修辞句,疑问句,句型的训练,,等。通过对教材的更正确、更清晰的理解,我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课内外相辅相成,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实际相一致,而不是深挖、刻苦学*,使学生感到无语无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我认为在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真正理解你的学生,理解他们的困难,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设计。经过他们的思考和合作,他们会真正进步。只有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才能有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学计划更贴*学生,更合理。我认为这也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况”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学**惯和学*技能的构成,真正学会学*,成为学*的主人。初中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课堂自主学*仍然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理论水*,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学*以下课文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这些问题,不再强迫学生“完善”课堂,从而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感觉到我在与学生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我发现我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如果课文只以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立即感到枯燥乏味,有时甚至会清楚地知道你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程有什么味道?作文教学有时让学生感到“无助”。我最*一直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如何在说出要求、阅读示例、尝试写作并进行后评价之后才对作文感兴趣。如果你局限于狭小的教学世界,对过去的成就感到自满,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倒退!我认为是时候及时补充能量了。阅读更多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遗产,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更多,更多地咨询,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掌握教材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处理好培养不同思维和培养共同思维的关系。并不是说想法和声明越新越好。它们越不同越好。关键是说实话,说出你自己的话,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性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选择学*材料和学*方法,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领导必须事先有足够的铺垫,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 探索最重要的事情是避免探索一切。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个问题。探索要注重过程,不能忽视结果。探索的目的是解决这个问题。

  3. 盲目的活动是可怕的。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阅读理解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问答来完成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全班讨论后讨论,沟通后交流,学生个人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唯一的例外是学生的默读、冥想和写作时间被挤出,这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 语文学科应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容忽视。不应盲目整合,把语文课变成科普课、生物课和思维课。无论在课堂上扩充什么材料,开展什么活动,其立足点都必须是听、说、读、写服务,是积累语言、沉淀语感的服务。

  5. 教科书不应该丢失。完全无视文本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追求所谓的“新理念”和“创新”,有什么意义?纯“大胆地说”然后是“捏造的说话”完全忽略文本本身和文本的背面。我们在哪里可以谈论语感和语言的挖掘?

  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改进。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青年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上这一课时,四川灾区的残酷,让世界人的目光又对准了我们的人民子弟兵,通过本文的学*和*在四川灾区的表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一些词语去描绘当年大洪水的情景,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再加上课前上网去查过相关资料,学生很快进入了那种情境,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的战斗中去,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以读代讲”使学生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点,最主要的就是出现了拖堂现象,主要是前面的内容没有做到有取有舍,学生感悟课文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经常冷场,这有待以后教学中不断加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2班、四班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 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多彩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都陶醉于琅琅的读书声中。缺少了朗读,语文课似乎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方面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会给学生以具体的朗读指导。用优美的范读来启动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品析人物形象、用比较朗读法提升学生的语感、我还尝试过用表演朗读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印象。多彩的朗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堂语文课,不闻学生书声琅琅,那真算不得好的语文课。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总结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二、读写结合,探索作文新思路。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一双美丽的翅膀。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我对作文教学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究。

  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足,写作文时往往无从下笔。我精选跟作文话题有关的美文,在作文课上印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材。另外,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常常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学*谋篇布局的技巧。

  针对作文批改低效的问题,我改变了批改的方式。选择各个层次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同样要求学生写出旁批后课堂交流。因为是评价同学的作文,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上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曾经枯燥的作文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阅读同学作文,强化了对作文训练重点的理解。

  另外,失误作文,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只要认真阅读,及时反思,它会成为非常好的作文课教材。例如,在一次半命题作文训练之后,我发现学生在对题目的理解方面有明显的失误,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语,重新审视题目的含义。

  三、名著阅读,增加学生底蕴

  本学期,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阅读名著《昆虫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并要求学生做出读书笔记。学生从《昆虫记》中体会到了法布尔的沉浸在昆虫世界的乐趣,从《童年》中感受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敬佩保尔顽强般的意志。初一正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积极倡导名著阅读是我的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反思总结,教学研究的契机。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当我上完课后,对课堂教学的得失都有深切的体会,回到办公室,就赶紧记录第一感受。遇到问题,就翻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教学期刊,学*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续有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あ本学期名著导读《做昆虫的朋友》、阅读指导《从卑微中读出伟大》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阅读训练《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春夜喜雨》发表在《满分阅读》。

  五、点滴积累,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展自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发动学生定期摘抄美文,稍作编辑,装订成册,就成了一本班内《读者》。在互相传阅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文章的后面。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鼓励学生从课堂作文和周末随笔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作文,“发表”在校刊《今日十一中人》上。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激情,提高了动手能力。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 (菁华5篇)

  初中语文阅读是课程自由度较大、课程空间广泛、课程实施灵活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这些特点,采取如下措施: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动态实施。

  一、完善机制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应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语文阅读训练不需要规范和约束,与之相反,明确的要求及保障机制是语文阅读训练步入常态的重要保证。我们根据学校教学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下机制。

  1、弹性课时制: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每两周一次阅读课或更多,做到集中与分散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

  2、三维评价机制:学生评学生的阅读卡片、老师学生互评、家长反馈学生课外阅读进展情况,促进阅读活动的展开。

  二、整合资源

  阅读能力的切实提高,仅凭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广语文阅读学*,利用身边一切可用资源来开展阅读训练。

  我们的阅读资源包括

  1学生自己建立的班级图书角,图书来自学生自己的故事书、作文集等等。

  2师生共同收集的与教材同步的短文或教材的相关文章。

  3家长订的报刊杂志中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

  4师生利用网络资源。多方有效扩大阅读面。

  三、动态实施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的展开需要大量的资源,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结合学生年级段的'特点,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为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起到以很好的导航作用。

  我们为为初中学生制定了如下阅读教学计划:

  1、一年级:由于目前学生大多不看书,看电视多,上网多,为提高学生的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惯,我们先找故事性强的文章、图书,让学生阅读故事、讲故事、自编故事。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

  2、二年级:学生有了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后,引导学生摘抄语言优美的文章、富于哲理的文章、紧扣时代脉博的文章,写点简短的评价、感悟等阅读心得,在班上读自己摘抄的文章,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

  3、三年级:在前阶段的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欣赏美文,能写一点赏析文字,并结合九年级教材中戏剧单元的教学,让学生改编、排演课本剧。

  在整个落实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惯经反复训练可成自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惯。

  1、培养查阅的*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查阅疑难字词。

  2、培养作批注的*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以便过后再多加思考。同时,也要对领悟处简单旁注。

  3、培养作读书卡片的*惯:将文章内容浓缩在小小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4、培养思考质疑的*惯。

  5、培养速读*惯:不读出声,不指认,每分钟500字。

  6、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惯。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阅读训练已经逐步步入常态。多元化的学*经验,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多样化的学*方式,全新的活动模式,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学*进步、个体成长的快乐。学生心智、心态悄悄发生可喜的变化。落实语文阅读的路是值得上下求索的。

  站在20xx年的起点上,回望自己进入一中以来四个月的工作,感触颇多。9月份走入一中时,心里有喜悦也有担忧。喜悦是因为自己有幸进入了一中这么优秀的学校工作,担忧则是因为害怕自己在工作的某些地方做不好。而今回首间,我心中最多的是对一中的感激之情与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爱之情。是一中给我的这份工作使我一天天地成熟起来、自信起来,也使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重要意义与极大幸福,更使我明确、坚定地相信:我最喜欢的、同时也最适合我的工作就是作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虽然只有四个月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四个月里,我就已经在为人处事、教学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收获颇丰。所以在此,我先向一中真诚地说声“谢谢”,真的很感激一中给了我这份工作!同时,也正是这四个月的工作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学*的还有很多。

  现在,我就从几个方面对这四个月的语文教学工作作一下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四个月的工作使我对备课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了。

  刚开学的两周,我以为只要把课文读懂、再简单设计一下上课环节,就算备好课了。所以,当时虽然知道备课的重要性,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读懂课文、主观的设计课堂程序的层面上。在上完几节课后,明显感觉出自己上课的局促以及学生反应的冷淡。后通过让学生提意见、请教老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领悟到了备课的真正含义,也认识到了上课的效果好坏是由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的,而像我那样浅层次地备课是算不得充分的。各学科中,语文备课尤其是一个大工程,丝毫马虎不得,轻视不得。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储备。我深知自己的知识面窄、知识的储备还欠缺,所以,就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只有把课备全面、备深入、备透彻,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淡定自如,从而才能把课上好。在反思之后的备课中,我要求自己做到:

  1、真正读懂文本。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花大力气逐字逐句地研究,并借助各种资料反复研读、探讨、琢磨,同时还需考虑到与文本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文本挖深、挖透,才能真正读懂文本。

  2、以学定教。课堂环节,并不是依靠主观想象就能设计好的。整体设计一堂课,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考察不同班级、不同基础的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的反应情况等等。课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一环节。

  (二)上课

  四个月的教学工作中,我能感觉出自己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越来越强、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越来越高、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好。在自己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老教师的帮助。现在越来越强地感受到一中整体的校风、师风之正,也正因此,在一中工作是件极其愉快的事。老教师们对我的悉心指导、耐心帮助,都让我感激不已。在此,对他们道声感谢!

  关于上课,我意识到:是否能把握好课堂,关键在于采取怎样的上课方式。听了老教师们很多课,心中充满敬佩之情,他们上课方式各异,但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学生。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每周一次的专家听课,也对我的课堂教学帮助特别大。他们每一次的耐心、细心、精心指导,都让我在对他们感激、敬佩不已的同时受益极大。

  在上课方面,我尽量使自己做到:

  1、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但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才能慢慢形成利于发扬自己长处的风格。

  2、方式要灵活多变。课堂要提高效率,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使其眼、耳、手、脑并用,从而提高其学*效率。而学生能否做到这些进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关键在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方式。在各个环节的操作上,都要注意方式的灵活多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同一篇文言文中的几段研读方式可以不一样。又比如:有的自读课文,可以先布置具体的预*任务让学生预*,然后让几个学生作老师,来讲课文,教师负责指导、明确和总结。这样不断地变换上课方式,既让学生觉得语文课生动有趣从而能很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也让学生锻炼了各种能力,最终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效率。

  (三)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语文是一门知识很零碎的学科,*时养成勤积累、勤练*、勤复*的学**惯很重要。而高中的整个学*环境,就决定了语文的这些小*惯很大程度上都要靠作业来帮助培养。语文作业不能多,但一定要严格检查,以一种强制性的检查方式来促进学生*惯的培养。

  刚开始工作的两周,我对作业不是很重视,很少布置,即使布置了也没有及时有效地检查。后来发现学生对语文作业很忽视,以致连最基本的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背不过、刚学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生字词都掌握不住,我开始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经过仔细分析、反思并听取老教师的意见,开始重视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随之好转。

  在作业的布置与检查上,我要求自己做到:

  1、布置作业要适量。对作业的要求要尽可能的细化。

  2、在布置作业的同时明确此次作业检查的时间、方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3、作业检查的时间、方式,只要明确了就一定要执行。

  4、制定一些适当、可行的奖惩小措施。奖惩措施先由学生讨论制定,然后由教师稍加修订后实施。同时,奖惩措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不可只停留在惩罚的层面,比如:不完成作业就要被罚背课文。此类小措施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学*,在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惯

  好的学**惯能使学*事半功倍,语文学*也如此。因此我在*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小作业的布置和严格检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积累、背诵、练笔、做题*惯。

  2、找机会,找时间,面对面、一对一地指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良*惯并督促其改正。比如在学生的书写问题上,由于我面对面地反复提醒,大多数学生的书写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时还会有所反复,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

  (五)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区别。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并将此类教育融入课堂文本教学之中,希望能通过这种常说常讲的方式,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使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文化品位、审美能力以及自身的整体修养不断提升,使学生形成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健康人格取向。

  以上就是我从这四个月语文教学工作中得到的感悟和收获。

  收获固然值得欣喜,但我也深知自己身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所做的也仅仅是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还不能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满意。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做的仍然是谦虚地学*,不懈地努力,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使自己不断进步。

  今后的工作计划及对自己的要求:

  1、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进而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2、制定好自己各阶段的工作计划,使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勤听课,谦虚地向老教师们请教学*。

  4、勤反思,不断找出自己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5、认真思考、听取专家及老教师们的评课建议,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6、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做到勤、严、有效。

  6、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7、认真对待、关爱每一个学生。

  能够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是我的幸运,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这份工作!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班、(2)班的语文教学,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想德道水*,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热爱教学事业,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态度端正,教风优良,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考各教学环节的各项规定和知道思想,认真备课,提高教室教学质量。

  二、认真探索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更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为此我十分重视知识水*的更新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上认真学*大纲,学*新课改理论,自主学*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知识,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给自己充电,主动参与语文组“老带新”教学活动,并撰写学*心得体会,进一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不断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表功能,加强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菁选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一、学生考试状况分析

  本次素质检测是x市统考,总分100分,七年级*均分64.3分,及格线为52.5,优秀线为75.1。七(4)班班*均分为66.31,优生率为37.1%,八年级*均分73.3分,及格线为63.0,优秀线为82.2。八(1)班班*均分为68.79,优生率为31.2%。历史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二、试题结构特点

  试卷共分两大部分:选取题部分,非选取题部分

  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次考试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历史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历史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潜力及课内外阅读潜力。透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员期望透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推荐: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透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潜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潜力(写字潜力、阅读潜力、积累运用潜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学生答题状况

  1、答卷状况

  透过学生答卷状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状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基础知识”中的非选取题部分第、二题,学生的得分状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若根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难,这说明学生*时课外阅读不是很丰富,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更差。比如针对某一事件谈自己的看法或提推荐,有学生就不能动笔。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适中,贴合学生的知识水*,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能够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生记忆方法不当,多数靠死记硬背,到考场上一紧张就混淆了。

  (2)综合潜力薄弱。由于学生*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资料不仅仅仅涉及基础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史料资料准确理解潜力。由于*时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潜力,失分较多。

  (3)书写不规范。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状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四、教学反思

  1、要继续重基础知识。从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基础知识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务必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方法,提高学*潜力。“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样学,少教怎样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用心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用心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用心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潜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4、要树立大历史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点交融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不仅仅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史料。这样,学生*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历史综合素养。

  总之,要教好历史,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务必靠广大历史教师本着一颗用心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一、试卷概况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0)份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语文学*兴趣是指学*者在语文学*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活动包括语文学*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适度运用原则

  就是利用认知学*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现代化。

  一、解读中学语文片段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涵。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节课某一逻辑层次的教学。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篇课文中的某个段落,也可以是给出一个课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学”、“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等,让教师进行自主构建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分钟。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一个完整(模拟)的微型课,它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课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教育研究员)说明上课的依据、缘由,重在说清楚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就行了,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的性质。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⒈片段教学从教学内容看,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指定课文的.第2、段进行片段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课文中的“写景”方法,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

  ⒉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⒊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二、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操作

  片段教学要求具有导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点,解决难点,“牵一发动全身”,以点带面;强调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

  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定目标,又要依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去看效果。

  实录——“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片段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学*了之后有怎样的印象?”(好,你来说)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种气势,力量,气概”

  “说得好,那到底有一种怎样的气势,力量,气概?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听完了,大家觉得怎样?

  我觉得气势磅礴、(有补充的吗?)豪放,充满热情,还有奔腾的力量。很好,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呢?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别急,别急,你来说:A、哦,你喜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为什么?因为茂腾腾用得很好,把后生的状态表现出来,怎样的状态?充满活力、激情、向上的动态的后生形象表现了出来。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收集起来分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大家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综合在一起,请一位代表发言。第一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认为这里以鸡啼的动衬托静,以静衬托出安塞腰鼓的闹,形成了一种意境。“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用许多的词语构成短句,形成排比,语感节奏急促、热烈、震撼、腾飞。第二组:我认为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有何作用?层层递进,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畅淋漓。那你能造一个句子吗?“容不得喧哗、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掌声)(过程略)

  同学们的讨论很好,接下来,同学们结合我们学*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写一些句子。

  思考!举手!回答!我们乐此不彼。

  掌声,笑声,话语声,连成一片。??

  从上面实录中可以看出,老师没有自报课题,简要说一下上课步骤,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这个课题的片段教学的步骤安排如下: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给听者一个明确完整的教学步骤。有一些遗憾。

  片段教学,贯穿了新课改理念:

  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语文学*的起点,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切入。

  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在实录中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意见?”;重视语文学*能力的培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色?”.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学*,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实录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通过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让学生动耳、动嘴、动脑、动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实行合作探究学*,学生小组讨论自述,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

  ⒋注重虚拟情境。教师注重角色转换,语言的变化,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别急,别急”有时转述学生的话语,有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说得好,还有吗?”有笑声,有掌声,动情入境,令听者随教师的教学身临入课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注意要点

  1、片段教学要处理好片段教学和说课的区别;要注意详略得当,教师对片段教学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如果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2、教师在片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突出师生互动,切忌“读”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转换,位置的更迭,语言的改变,以虚拟质疑,虚拟争论,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片段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生动,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

  3、注意运用教学语言,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在片段教学中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有议论有评价,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片段教学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质,用板书来表现书力,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用优雅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诗、画、音”感染听者。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片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探究片段教学,以片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实践是砺石,他人是我师,自身是关键”中加强片段教学锻炼,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评析语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并推广的。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师生只有建立民主*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教学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的预*,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的。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的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的学*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台。例如:在学*《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的去说。有的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的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的说,他在一次次的噩梦中死去了;还有的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的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的钱,买下了对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的想象的。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是对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的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乐的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学*《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语文是永远无法学*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的课程而变得过分的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活力。尤其是现在的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师们在复*的时候有时会过多的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的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的文章,了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成了学生学*的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的知识的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辉煌的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的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的积累,而不是文字的积累。古人的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的发展现在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的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的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的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的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的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的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的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的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其他科的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的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的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联系,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导致的应试和素质的冲突。课程过度的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统一的内容,使课程变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可喜的是最*的考试出现了科目的交融,尽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为了这一点分数老师们会苦心的去经营,会努力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的科室分的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适当的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的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快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的负担。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的心愿。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写作学*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写一人数事的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数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来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而言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让我们撷取。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状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

  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取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资料: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资料。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资料,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潜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就应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状况分析:

  透过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能够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潜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潜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个性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透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资料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取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时练*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潜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潜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潜力、历史知识的迁移潜力、分析和比较潜力。个性是学生独立思考潜力、历史思维潜力和创新潜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善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动态,虚心理解学生提出的有益推荐,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潜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惯和潜力。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潜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潜力的基本资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

  时间如流水,去年九月迎接新生来学校上课的情景犹如在眼前,转眼间又一个学期又将匆匆而过。回顾以往的工作,我虽不曾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获之处:

  1、抓后进生,抓课堂常规。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没有经过学前班的过渡,学**惯没形成。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时"。在学期初,就确定了班级里需要课后辅导的后进生,充分利用中午时间和放学后的时间进行辅导,在这个学期这几位后进生的成绩都有进步。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我又注重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和课堂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惯和学**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持之以恒,终有成效。

  2、更新教育观念,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又特别提倡素质教育。而主方向是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年级组组长,我更应是首当其冲,激流勇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总是坚持多渠道查阅跟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备课、上课。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课堂气氛因此而活跃,学生也较喜欢上课。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去对待,努力把课上好。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修改了多少个教案。我也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渴望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够征服他们,学生*惯了那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对此也失去了兴趣。结合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我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也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知道上课也可以如此轻松,上课也可以如此美丽。在和谐的环境下,主动地建构知识。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讨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个学期中,我还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既给大家做一个榜样,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我试图把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多元的知识,同时也切身体会到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获得美的享受。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再是我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获得体验,然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健康发展的态势向前推进,光靠"经验"靠"老本"吃饭已经行不通了。我深知,作为年轻教师,必须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以科学、民主的精神组织实施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调整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的胜任肩负的使命。*时里,我经常上阅览室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和报刊,上网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

  二、反思与困惑:

  1、主体作用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去做的,在学生方面,的确做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但结果呢?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进行"刹车",取消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2、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我虽然在学生身上化了许多心思,很多学生的学*、*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做题时审题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字迹潦草,尽管我反复教育他们,甚至让他们重写,作业的字迹没多大好转,只有老师坐在他们面旁边,他写一个我说一下,他们才会写得稍端正些。有些学生的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并且有个别学生会不完成作业,时而会不做或少做作业。我想也许他们对学*缺少了兴趣才会不完成作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对作业能乐此不疲,这是我在下个学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总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的来设计教案,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只能是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有意多向领导请教,多与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

  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是很懂事的,也是很理性的,我们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耐心,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验到学*的乐趣。当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和轻松,能够再和谐的情景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也亟待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神奇和乐趣,让我们所有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总之,一句话:提高、提高,再提高。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便宜学生理解。

  二. 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态度,学*能力都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题,课后*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一、解读中学语文片段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涵。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节课某一逻辑层次的教学。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篇课文中的某个段落,也可以是给出一个课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学”、“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等,让教师进行自主构建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分钟。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一个完整(模拟)的微型课,它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课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教育研究员)说明上课的依据、缘由,重在说清楚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就行了,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的性质。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⒈片段教学从教学内容看,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指定课文的第2、段进行片段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课文中的“写景”方法,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

  ⒉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⒊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二、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操作

  片段教学要求具有导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点,解决难点,“牵一发动全身”,以点带面;强调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

  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定目标,又要依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去看效果。

  实录——“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片段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学*了之后有怎样的印象?”(好,你来说)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种气势,力量,气概”

  “说得好,那到底有一种怎样的气势,力量,气概?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听完了,大家觉得怎样?

  我觉得气势磅礴、(有补充的吗?)豪放,充满热情,还有奔腾的力量。很好,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呢?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别急,别急,你来说:A、哦,你喜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为什么?因为茂腾腾用得很好,把后生的状态表现出来,怎样的状态?充满活力、激情、向上的动态的后生形象表现了出来。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收集起来分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大家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综合在一起,请一位代表发言。第一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认为这里以鸡啼的动衬托静,以静衬托出安塞腰鼓的闹,形成了一种意境。“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用许多的词语构成短句,形成排比,语感节奏急促、热烈、震撼、腾飞。第二组:我认为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有何作用?层层递进,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畅淋漓。那你能造一个句子吗?“容不得喧哗、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掌声)(过程略)

  同学们的讨论很好,接下来,同学们结合我们学*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写一些句子。

  思考!举手!回答!我们乐此不彼。

  掌声,笑声,话语声,连成一片。

  从上面实录中可以看出,老师没有自报课题,简要说一下上课步骤,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这个课题的片段教学的步骤安排如下: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给听者一个明确完整的教学步骤。有一些遗憾。

  片段教学,贯穿了新课改理念:

  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语文学*的起点,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切入。

  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在实录中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意见?”;重视语文学*能力的培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色?”.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学*,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实录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通过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让学生动耳、动嘴、动脑、动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实行合作探究学*,学生小组讨论自述,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

  ⒋注重虚拟情境。教师注重角色转换,语言的变化,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别急,别急”有时转述学生的话语,有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说得好,还有吗?”有笑声,有掌声,动情入境,令听者随教师的教学身临入课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注意要点

  1、片段教学要处理好片段教学和说课的区别;要注意详略得当,教师对片段教学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如果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2、教师在片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突出师生互动,切忌“读”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转换,位置的更迭,语言的改变,以虚拟质疑,虚拟争论,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片段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生动,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

  3、注意运用教学语言,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在片段教学中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有议论有评价,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片段教学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质,用板书来表现书力,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用优雅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诗、画、音”感染听者。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片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探究片段教学,以片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实践是砺石,他人是我师,自身是关键”中加强片段教学锻炼,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评析语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并推广的。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什么、批判什么……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我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职责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构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善,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构成必须的格局和*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一天的预*,需要有必须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明白应当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的。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我朗读的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经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的学*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能够培养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此刻的孩子他们从小理解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本事,给学生一个施展自我的*台。例如:在学*《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期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会怎样样呢?同学们纷纷的去说。有的说,他懊悔之极,之后自杀了;有的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的说,他在一次次的噩梦中死去了;还有的说他之后遇到了一个好的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之后就用自我所有的钱,买下了对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学生的想象本事是超出教师的想象的。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可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仅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可是比较的角度又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欢乐,营造欢乐语文的氛围。例如《孔乙己》能够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能够经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的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口技》则能够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去施展自我的才能,在欢乐的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能够让学生自我去分主角读,然后自我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我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构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学*《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我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我的关爱。其实教师如果有本事,最好自我给学生唱,或者让有本事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教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语文是永远无法学*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本事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本事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我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此刻却因为教学的课程而变得过分的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当有的活力。尤其是此刻的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教师们在复*的时候有时会过多的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的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的文章,了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成了学生学*的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的知识的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辉煌的文化遗产,可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的重点,我总是觉得应当是一种人文的积累,而不是文字的积累。古人的东西再好,还是应当去更多的发展此刻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的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的题,可是应对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的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的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的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可是,教师也能够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的精炼,能够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我喜欢的一些诗歌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的几篇,几首。

  六、教学资料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的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其他科的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的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可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的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联系,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沟通,把自我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样也考不好,怎样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导致的应试和素质的冲突。课程过度的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统一的资料,使课程变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可喜的是最*的考试出现了科目的交融,尽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为了这一点分数教师们会苦心的去经营,会努力构成一个教育的整体。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的科室分的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明白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的教学也应当是适当的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我不是英语教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我不是物理教师而为自我对物理知识的浅薄而做解释,其实教师应当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的不伦不类,可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欢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的负担。这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的心愿。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来,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学生语文水*、教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划分法最早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苏联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就是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弄得学生好不厌烦,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上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说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说“他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掌握这种芜杂无用的知识,还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学生认为小说是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和谴责旧中国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实,就要被老师“纠正”,甚至考试时被判错。其实,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语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但现在,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再配上教参,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钻研提高,但有了教参后,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给老师提供了四种教参,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这套东西都“贩卖”不过来,弄得部分教师越来越懒。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参是个鸦片烟。”他说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就不愿意钻研教材了。有关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参就不能教书。因此,教参的泛滥和不恰当使用,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合格教师的缺乏。

  当然,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这样就涉及到了语文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试要不要标准化

  语文的标准化考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一开始,它以客观、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广泛欢迎,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标准化考试给原有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接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教育训练。据报道,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标准化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的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资料满天飞,老师学生都疲于应付。

  另外,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观题,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它就没法阅。但是,有的内容是可以的,比如读音、字形,但一遇到了“义”就没有标准,到文艺鉴赏就更没有标准,它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抹杀了个性,又抹杀了创造力,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这是标准化考试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语文教学里另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些年,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一些类似的报道,说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现象严重。有报

  道说,一位哈尔滨的考生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自己是多么怀念母亲等等。而该考生的母亲恰好参加该年度的阅卷,也正好看到这篇作文,看着儿子熟悉的笔迹,竟当场气晕在地。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让人除了觉得荒唐就是悲哀,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该改一改了。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记叙文,总是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出一个主题。见到蜡烛就会想到老师,见到蜜蜂就会想到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联想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还有就是追踪所谓的“重大题材”,出个题目《一个难忘的人》,一半学生会写“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为吸毒从好人变成坏人,情节大同小异,结尾处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议论文里也常常把话题扯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上,如“禁毒”、“环保”、“见义勇为”、“反腐败”等等。毫无个性,虚假且晦涩。

  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改变现状,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应当是全社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一点就是要从教育思想上进行根本的反思。十几年的考试已经把我们磨熟了,学生在操练,教师也在操练,操练中考和高考的本领。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再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考试的形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和科学的评估,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订改革!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 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语文,就是在学*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而学生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和复*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复*以及课堂学*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什么、批判什么……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

  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

  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