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1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2

  今天在北街学校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题——知音—解意—悟情—诵读”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渴求一种知识学*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与求知的好*惯;并且能为课堂学*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解题——知音——解意—达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方法等等。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本课中,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面对的不是本班学生,了解甚少,在本节课上与学生对话时时有愿违: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在课堂上不能作出准确的激励与评价。说明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3

  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地从指尖溜走,转正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转眼,已经工作一年半了。从新教师见面课,到汇报课,再到如今的转正课,细心回味,自己随着公开课的名称的变化,也正在慢慢地变化。

  本次公开课,我讲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要把感情融入诗中,才能使学生在感情渲染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经过课*时的认真练*、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孩子们的积极配合,本次公开课较之前两次有所提高和进步,由此,我得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公开课就是*时课堂的一种呈现。以前误解公开课要设计得尽量新颖,放音乐,放视频就会是一节成功的课。其实不然,现在意识到公开课不但要注重整体把握课堂设计,还要注意关注细节。而细节则是*时的一种积淀。鲍校长说我这次有进步,语言更加*实亲*学生了,自身内涵得到提高了,课堂设计也更加贴*学生了,很好。我知道这是一种鼓励,其实我做的还不够。但是,反思这一年的教学,经过校长的几次点播,我真的从这些方面注意了,这就是我的收获。

  其次,在教中学并成长,教学反思《转正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礼记·学记》中说“教学相长也”,大学时是在背,而现在是在亲身受教。在工作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句话被反复地验证。这次公开课,由于客观原因我没有找人指导,只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中不断改进,发现不足,以求更好。是孩子们的反应给了我新的思路,更好的讲解方法,使得我前行,进步。

  但是,通过这次转正课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

  首先,在课堂设置方面,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导致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好,气氛不活跃。

  其次,问题设置上,有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在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的时候,本来这首诗很短,应该在学生在充分想象离别场面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浓厚情感。但是由于课程设置,这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阳关三叠》的音乐,感受离别的悲伤之情了,以后应该注意。

  再次,知识传授有漏点。这首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动人心弦的感人情怀,而这首诗最能传达这种情感的地方在于“吟”“唱”之间,而不是单单的朗读。但是,本节课我在介绍诗歌的过程中没有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导致这个知识点被遗漏。

  在学*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成长,我享受于其中,同时也感动于其中。感谢鲍校长的悉心指导,从新教师见面课到转正课,领导给了我很多直接的指导,使我获益匪浅;感谢我的学生使我在课上能够更加自如,在教中学到新的知识,收获经验。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4

  *日有幸参加了东北三省阅读教学大赛,我所执教的《古诗两首》,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将体会理解诗意这一环节设计成“为诗配画”,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的兴趣和欲望。这节课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5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教学开始,背诵相关的送别诗,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相结合。

  第二步,知诗人,通过学生课外积累和课上老师出示,对于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读通诗句。会认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一个“朝”,一个“舍”,通过“舍”字的演变,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舍”的意思。

  第四步:知诗意。

  通过学生自己去抓字眼,明白诗句中一部分字词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通过问学生“读者这样的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既理解了诗意,有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第五步:悟诗情

  我考虑如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充实这些略去的画面,让他们在读悟之间有所见。因为唯有如此,诗歌短短的28个字才能在学生头脑里丰满充盈起来,升华成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致心灵契合。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追忆往昔,遥想将来,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故人说。临别之际,诗人却只是一次有一次地举起酒杯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酒,这一杯酒的分量由此可见。不难发现,酒即是这首诗中负载诗人灵魂,折射诗人心志的一个意象。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也归宿到一杯酒里。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我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

  首先,创设情境。诗人王维陪着元二一夜喝酒到天亮。质疑:诗人会在这一夜说些什么?来体会两位友人之间的不舍。

  再创设情境,元二此去的地方为安西,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好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再次体会友人之间的不舍和担忧……

  接着出示图片:阳关路,想象元二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从中体会出担忧、关爱……

  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情感升华。

  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他们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还有王维对元二无限的担忧和关怀。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读起来声声入情。

  但我总觉得本堂课还不够完美,学生领悟诗意没有说出诗的韵味,在后面的朗读感悟中,并没有使整体的学生完全地投入,去读、去体会,希望以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读诗的兴趣更加高涨。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6

  小学语文在古诗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感悟诗人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教学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学生感觉很枯燥,例如以前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20课《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由于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背景是遥远的古代,元二被贬到安西去当官,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从渭城到安西距离遥远,骑马都得走上半年,也不能通过打电话以解相思之苦。所以分别时诗人对元二依依不舍,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是孩子们生活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年代,根本无法理解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课堂效果很差。于是,我在上学期教学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课前我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了以下预*作业:

  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

  2.学生反复读诗,并让他们找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3.让学生查阅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地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预*,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进入了学*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借助课前预*的知识品味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我在引导学生们感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元二依依惜别之情。”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感悟到的?”在汇报中学生借助预*中搜集到的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及条件。学生A说道“诗人与元二分别后距离遥远,交通又不便利,以后很难见面,所以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学生B说道“关外条件艰苦,元二在那儿又没有朋友,今后的生活肯定很艰苦,作者对元二关外生活十分担忧,所以很舍不得。”学生c说道“老师,通过课前预*我知道了王维当时身体不好,他害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元二了,所以他和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我说:“孩子你们说得太好了,可见你们的预*做得很好。是的,王维在元二离开的两年后去世了.可见他们的分别竟是永别呀!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孩子将诗人对朋友那种离别与牵挂感悟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预学对学生学*古诗词的积极性及感悟诗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古诗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在授课前,一定要布置好学生的预*作业,使其能在课堂上成为学*的主人。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7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课程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读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背诵优秀诗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发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后,我先请学生认真观察,你能从课题中能了解到什么呢?

  “我知道安西是个地方。”

  “我知道了作者要送别好朋友。”

  “我知道作者的好朋友是元二。”

  通过发现,大家轻松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作者是怎么样来送别自己的好朋友呢?相信大家通过读诗就能明白”。教师恰当的过渡语把学生引到读中。接下来就是自由读古诗,读时提醒学生注意诗中两个多音字的读音,等大家都能正确读熟练,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诗中来发现,并拿起铅笔把发现批注出来。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发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时,我把这些写在板书上,通过交流自己的发现,诗中的地点(渭城)、人物(作者王维和好朋友元二)、时间(早上)以及当时的情景(小雨中青砖碧瓦的'客栈和青翠的柳树,作者与好朋友不停的饮酒)一一展现在眼前。学生对古诗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也就水到渠成。在了解诗情诗意后,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到位了。此时我的引导语也把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

  “王维与好朋友喝完酒后,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替诗人送一送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与好朋友告别之后,没想到竟成了永别,谁再能朗诵这首古诗,感受他们深厚的友情。”

  此时作者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之举把对朋友留恋、关切深厚之情尽展眼前。再配上《阳关三叠》悠扬委婉的乐曲,把情感渲染到了极点。整节课结束了,学生的情绪却久久难以*静,诗人与朋友那深刻的友谊深深地烙在心中。

  这节课,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学*的兴趣,他们在读中想,发现中悟,深刻地体会了诗文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8

  今天在北街学校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题——知音—解意—悟情—诵读”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渴求一种知识学*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与求知的好*惯;并且能为课堂学*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解题——知音——解意—达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方法等等。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本课中,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面对的不是本班学生,了解甚少,在本节课上与学生对话时时有愿违: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在课堂上不能作出准确的激励与评价。说明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9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10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

  1、诵读的层次分明,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情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情感。

  2、重视诵读方法的指导,在读中品味。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读“渭城朝雨浥轻尘”:“雨是细小的,应该读得轻一点、再延长一点可能更好。”如课的一开始,老师就指导学生读“送别”这个词,让学生轻轻地读,读出感情。接着指导读课题,也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由读正确到读出情感。如指导朗读前两句诗时:“如果连贯一点就更好了。”如读后两句诗:“也许深情一点会更好。”另外,吕老师非常重视词句的品味。如引导学生从“浥”中体味到雨的微小;让学生对“新”进行换词,理解“新”的精妙;从“更”中体味到酒的一杯又一杯。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吕教师在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诗意,*得了倾听、感悟等学*方法,并增长了自主学*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情境创设精妙,在想象中感悟。王菘舟老师曾提出课的三种境界: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按照我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阅读教学中,也可分为这样三种境界:一是积极的旁观者;二是作者的挚友;三是读者与作者二者合一,读者便是作者。因此,深入感悟,进行积极地角色转换、想象是重要的手段。在本课中,老师也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如“在这如丝的雨中,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如“你便是王维,一次又一次的举起酒杯,在这更尽的杯杯酒中,你最想对好友说什么啊?”如:“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呀?这一次要更尽的还仅仅是怕没有朋友吗?还怕没有什么?”在想象和积极地角色转换中感悟,并取得良好效果。有一位老师用低沉的嗓音演绎了那首凄凉的“渭城曲”。同学仿佛都进入这分别的场景。当我告诉学生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六年之后去世,他们的分别变成诀别时,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惋惜,难过的神情。

  这堂课显得没有以往的刻板,学生学起来似乎也轻松了不少。我想,无论课文的题材离孩子们再遥远,只要教师精心挖掘,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1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为结,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2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如一幅幅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学*,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在教学中,我在两个方面有所注重。

  一、注重景物的想象。

  在理解诗题时,我估计学生在了解安西这个地方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在学*《送元二使安西》一、两行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在这清新明丽的春景中,诗人却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学*《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元二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一堂课下来,我需要改进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课老师需对文本做出精准的解读,同时古诗需挖掘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授课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今后要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努力增强教师的语言魅力。这首离别诗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师得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中。从这节课看,我的语言*铺直叙,缺乏激情和真情,别说打动学生,甚至连自己都没打动。

  三、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应针对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总有走教案之嫌,似乎在寻找适合我教案的学生。“两环四步疑探式”教学模式用起来还是显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3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课程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读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背诵优秀诗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发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后,我先请学生认真观察,你能从课题中能了解到什么呢?

  “我知道安西是个地方。”

  “我知道了作者要送别好朋友。”

  “我知道作者的好朋友是元二。”

  通过发现,大家轻松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作者是怎么样来送别自己的好朋友呢?相信大家通过读诗就能明白”。教师恰当的过渡语把学生引到读中。接下来就是自由读古诗,读时提醒学生注意诗中两个多音字的读音,等大家都能正确读熟练,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诗中来发现,并拿起铅笔把发现批注出来。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发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时,我把这些写在板书上,通过交流自己的发现,诗中的地点(渭城)、人物(作者王维和好朋友元二)、时间(早上)以及当时的情景(小雨中青砖碧瓦的客栈和青翠的柳树,作者与好朋友不停的饮酒)一一展现在眼前。学生对古诗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也就水到渠成。在了解诗情诗意后,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到位了。此时我的引导语也把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

  “王维与好朋友喝完酒后,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替诗人送一送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与好朋友告别之后,没想到竟成了永别,谁再能朗诵这首古诗,感受他们深厚的友情。”

  此时作者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之举把对朋友留恋、关切深厚之情尽展眼前。再配上《阳关三叠》悠扬委婉的乐曲,把情感渲染到了极点。整节课结束了,学生的情绪却久久难以*静,诗人与朋友那深刻的友谊深深地烙在心中。

  这节课,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学*的兴趣,他们在读中想,发现中悟,深刻地体会了诗文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4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5

  在不断的对话中品味以“酒”相送的情深意长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真是怀着对这份对情感的感动,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簇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对话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长。

  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

  一、从诗题入手,以不同方式的自读体验,为对话作好铺奠。

  古诗的课堂教学要有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在开课之时,我利用《中华古诗词欣赏》的开头片断作为我的开篇,让那悠长的古乐和富有韵味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所以在理解课题时,我让学生谈自己对诗题的理解,然后借助唐朝行政区域图,认识安西还有阳关,为理解元二一路西行遇到的艰难险阻做下铺奠。在读能课文的时候,我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古诗的方法去读诗,特别是*长仄短的方法难度比较大,在评价时给予学生充分地肯定。还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也都是给学生自我发挥的*台。这些自主朗读都为后面与诗句的充分对话起到了很好的铺奠。

  二、以“西出阳关”切入点,进行第一次对话,感受诗人心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由“西出阳关一路的艰险”而引起的担忧与不舍,也就成了我这节课情感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诗句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作者送行时的心情,再利用视频和图片让孩子们走*阳关,去想像元二一路西行的艰险,假设他也许会——,也许会——,在与学生想像对话中,感受元二可能遇到各种的危险,所以作者依依不舍的地说,无比担忧地说,利用这种入情地说,入情地读,学生对作者的心情感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确实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作者送别时的心情,读诗句时也是有情有味。

  三、以“举杯劝酒”为支点,进行第二次对话,体会离别时的情感。

  这首诗中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酒是离别的曲。”

  在教学中,我以古人常常以酒表情引入,让学生认识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心心相印、开怀畅饮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解忧销愁的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饮下的是孤独的酒,这首诗中的这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以达到对“酒”的多元解读。我深情小结“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采用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淡的表层看到了它内里蕴涵的深挚情谊。

  不仅如此,我又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让孩子想像元二和王维举杯劝别时的情景,以同桌扮演两位好友,以再现当时的情境。从上课的情况来看,由于这个班是我新接手带的班,一说要表演,就有些不好意思,有些同学边演边笑,一下子把课堂那种情味给冲淡了,这是教学设计的失误。

  如果把这一环节把生生对话改成师生对话,再对“更尽”作以深化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为了更好地感悟作者与朋友惜别的情意,我采用诉情诵读的方式,三次“诵”一步步地引领学生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入情地表达出来。 雨蒙蒙,柳依依,情深深,一切尽在诗句中——读全诗诗人和朋友劝啊,送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全诗。

  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被后人谱曲传唱,就:著名的阳关三叠,听: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全诗。三次的读起到了很好地深化情感的作用。

  四、以“细雨垂柳”为景语,进行第三次对话,感悟寓情于景的精妙。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是离别的愁绪;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是为了表达情意。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了表达离别的忧伤,描写了哪些景物?

  朝雨:朝雨是怎样的?绵绵细雨虽然润湿了渭城的轻尘,让渭城变得清新,但是在作者的眼里这朝雨却是怎样的?所以自古就有“细雨绵绵生愁绪”的说法,那柳呢?依依垂柳虽然抽出新叶,泛着新绿,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又是有着什么情怀?这柳恰似自己与朋友依依深情。真可谓“垂柳依依伤别离啊!”这样的进一层对话,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五、以对比理解,学以致用为途径,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博大精深,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如何让现代的孩子去深入地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们不仅会读诗,而且会用诗,这是我们选择古诗教学进行研讨的初衷。

  在教学的后半部分,我设计了两个对比:第一处对比是:同是送别,同是春天里的送别,为什么李白在送孟浩然时,写的是似锦烟花,滔滔江水,而本王维却写的是这蒙蒙细雨和依依垂柳呢?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怎样的心情往往就会描写相应的景,这是古诗中学用的寓情于景,景为情声的写作方法。第二次对比,《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的情感对比,从而明白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不同之处。在对比中,让孩子们懂得古诗语言的形象与生动,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我们不仅让孩子们会读诗,还要引导他们会用诗。我创设话题,面对即将远去的朋友,你打算用哪诗赠送给他?学生学以致用,树立运用

  《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教学中我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对话,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想像、对话和反复诵读中,感受着两位好友的深情厚谊,领悟着作者的依依深情,在运用中体会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6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如一幅幅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学*,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在教学中,我在两个方面有所注重。

  一、注重景物的想象。

  在理解诗题时,我估计学生在了解安西这个地方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在学*《送元二使安西》一、两行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在这清新明丽的春景中,诗人却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学*《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元二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一堂课下来,我需要改进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课老师需对文本做出精准的解读,同时古诗需挖掘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授课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今后要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努力增强教师的语言魅力。这首离别诗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师得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中。从这节课看,我的语言*铺直叙,缺乏激情和真情,别说打动学生,甚至连自己都没打动。

  三、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应针对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总有走教案之嫌,似乎在寻找适合我教案的学生。“两环四步疑探式”教学模式用起来还是显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优选【10】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徘喑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

  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兴趣。

  二、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三、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再拉*,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2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3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兴趣。

  二、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三、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再拉*,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4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现场精彩片断:

  一叹

  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

  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诗中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再叹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三叹

  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自治区库车县。

  师:渭城又在何处?

  生: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师:阳关呢?

  生: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师:有多远?

  (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

  生:20xx多公里。

  师: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师: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哇!生不禁惊叹。)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评

  《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二次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5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D�D读诗文�D�D解诗意�D�D入诗境�D�D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6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又学*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在课堂上,学生都非常认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再精彩的课堂,也会有不完美之笔,更何况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所以在上完以后,自己静下心来回忆课堂,以下几方面,我觉得以后还需要改进:

  1、在课堂上,我注意让学生进行小组学*、小组讨论、小组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主动性。在学*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学生反复吟诵,吟诵的方式多样,有指名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读,也有齐读,我希望能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去吟诵,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心情。在讲完古诗后,我拓展到后人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古曲《阳关三叠》。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在《阳关三叠》中描红了字帖,在这个环节,我应该让学生先在古曲中,先把古诗读一遍,然后把它背下来。因为学*古诗,并要求背下来,是大纲所要求的,一节课,这二十八个字,绝对能背下来,但我的课堂上,却忽略了这一点。学生读完了,背完了,再慢慢地描红字帖,更加能做到读写背三结合了。

  2、在教学完古诗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找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进行诵读、交流。这个拓展内容我是布置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所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搜集了一两首了。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让两个学生站起来汇报就结束了。事后回想,我应该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地交流,进行诵读,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汇报,学生人数应该再多点,只要你搜集的诗歌跟同学的不同,都鼓励他们进行展示。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只要是有机会让学生说的东西,教师应该充分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完成,而教师只是作为协助者,从旁指导和组织。

  3、在优美的古曲《阳关三叠》中,我让学生描红古诗。新课标向我们语文老师提出,语文的教学就应该落实在读写说的基础上,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动笔写一下,有时是描红字帖,有时是抄写词语,有时是抄写优美的句子。在描红时,我只是在巡查,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并表扬了张译尹的字写得工整漂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写完后在小组里进行评价交流,看其他同学写得怎么样,进行相互学*。在他们充分评价后,我再收集个别学生的字帖在投影上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进行集体评价。展示出来的字,哪些是写得比较好的,好在哪里?哪些字的笔画或者结构再需要修正一下,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我相信对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表达能力都会有提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才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多么的不通啊!因此,我应该多充实自己,多钻研教材,因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7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其次学生通过收集送别诗,已经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所以加上生动的课件画面,学生的学*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和课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所播放的歌曲《祝福》,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此外同事们一致认为在本课教学中,优美的过渡语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教学环节过渡同样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当然,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知同行的您有和妙招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8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课程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读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背诵优秀诗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发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后,我先请学生认真观察,你能从课题中能了解到什么呢?

  “我知道安西是个地方。”

  “我知道了作者要送别好朋友。”

  “我知道作者的好朋友是元二。”

  通过发现,大家轻松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作者是怎么样来送别自己的好朋友呢?相信大家通过读诗就能明白”。教师恰当的过渡语把学生引到读中。接下来就是自由读古诗,读时提醒学生注意诗中两个多音字的读音,等大家都能正确读熟练,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诗中来发现,并拿起铅笔把发现批注出来。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发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时,我把这些写在板书上,通过交流自己的发现,诗中的地点(渭城)、人物(作者王维和好朋友元二)、时间(早上)以及当时的情景(小雨中青砖碧瓦的客栈和青翠的柳树,作者与好朋友不停的饮酒)一一展现在眼前。学生对古诗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也就水到渠成。在了解诗情诗意后,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到位了。此时我的引导语也把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

  “王维与好朋友喝完酒后,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替诗人送一送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与好朋友告别之后,没想到竟成了永别,谁再能朗诵这首古诗,感受他们深厚的友情。”

  此时作者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之举把对朋友留恋、关切深厚之情尽展眼前。再配上《阳关三叠》悠扬委婉的乐曲,把情感渲染到了极点。整节课结束了,学生的情绪却久久难以*静,诗人与朋友那深刻的友谊深深地烙在心中。

  这节课,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学*的兴趣,他们在读中想,发现中悟,深刻地体会了诗文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9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10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内容,《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反思。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本课是第20课的第二首送别诗。由于学生在第一首送别诗时已经学会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研讨文教学更衣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我确立以读为本,利用层层推进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生离情,寄情酒更浓,唱诗情难舍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讲究飞白,本课,我利用悠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创设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如前两行锦绣春色的想象,把14个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入乎其内,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读展现自己的所得。以柳带离别,利用读演的方式,体会老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意。当他们一唱三叹地吟唱着这首诗时,也埋下了对中国优秀文化赏析的种子。

  本课学生表现极为出色,课堂因他们而精彩,当场生成的读悟演评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显得老师的语言是那样的匮乏无力。上过这课,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力量,也更有了必须进步的危机意识。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3)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6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生问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能谈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吗?

  (安慰与关怀,信心与力量,分享你的胜利和喜悦,并且帮你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所以为了表达深情厚谊,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即将远行的人。

  一、揭示课题,感悟节奏

  3、师: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儿,唐朝诗人王维(板书:王维)正在依依送别他的好友呢!看老师写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诗题:“送”和“使”用黄色,区别)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课题中你知道王维送别谁吗?

  不急,诗的下面有注释,看注释①,学会看注释,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①使:出使。可见送别的是谁?——元二(元二是王维的老朋友。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也是好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

  使——看注释①使:出使。能不能用“去”代替?使是奉命而去。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奉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

  你还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带着我们的理解,能来读读课题吗?注意读出它的节奏,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节奏听出来了吗?听出他哪里停顿了吗?——划出停顿符号,这就叫有板有眼。(如学生读不好,就听老师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使”停顿不需太长)

  再试着读一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齐读2遍。不错,读出古诗的节奏了。

  二、巧读古诗,读出韵味

  小诗人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读整首诗了吧,那就请你拿起课文纸,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词,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明白吗?开始吧!

  指2生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圆,这首诗中的2个多音字都读对了,老师想请教你:为什么这样读?;如果读错了,就问:你们对他每个字的读音有意见吗?你认为该怎么读?谁还有补充?

  (伺机纠正:舍、朝、)“舍”的读音(客舍就是客栈,在字典中当它表示房屋的时候读第四声,齐读2遍)“舍“不仅是多音字,还是要求会写的字,伸出手跟老师书空,并把生字在田字格里写2个。

  (评价: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惯,书写端正,有好多的小书法家呢!)

  你们认真的态度,给了老师自信和勇气,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读诗!既然是合作,就要学会互相学*。师生读2遍。(不仅声音悦耳,停顿也很自然,这就叫有节奏)

  瞧,在我们的合作下,一遍比一遍有进步了,慢慢的有点小诗人的样子了,连起来再读一遍肯定能读出古诗的韵味,试试吧。

  真好,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真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读出了它的味道。掌声送给自己。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一)感知“景”

  预设: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

  评价:你真会读书,你已经大概知道整首诗的意思了。

  你读出了送别的方式是备酒饯行,那你能读出送别的地点吗?

  从第一、二句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渭城这里的空气——微雨润湿了那飞扬的尘土,空气是那样的清新香甜。

  渭城这里的旅舍——青青的屋瓦,温暖的客舍。

  渭城这里的柳色——碧绿、青翠欲滴。

  眼前飘洒着绵绵细雨,雨中是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为什么单单选了它们呢?他想通过“雨”和“柳”向我们传递他送别好友时怎样的情绪啊?

  说得多好呀,雨带给人惆怅,凄凉,压抑,正像这2首诗中所写的:(屏幕显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凄凉、孤单。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而“柳”呢,在古人眼里那就更有含义了。课件出示:古有折柳送行的*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相*。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表达留恋和不舍之情。

  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你们都是好学的孩子。

  所以看到那绵绵春雨和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想表达怎样的情绪呢?——留恋和不舍,此时,他多么想把元二——挽留好友(板书:挽留)

  用你的朗读来挽留他;谁更能读出王维的挽留之情?让我们一起挽留挽留元二吧!

  师:一“雨”一“柳”,悄然传递了挽留之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

  (二)感悟“情”

  师:而这份离别情愁在喝饯行酒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浓烈。

  (1)请你读读并用心体会三、四两句。你感受到这份深情了吗?

  指名1生读,伺机指导:更尽的意思。

  好一个“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味道。谁还想来读?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2)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你看——这就是渭城,出了渭城一直往西走就到了阳关,西出阳关就意味着元二要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了。此时王维的心中除了挽留,对好友更多的是——祝福(板书:祝福)

  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读这两句吧!

  这深深的祝福都化作了手中这一杯酒,举起手中的酒杯,王维会对元二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

  第一杯:预设: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你再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安;第二杯:评价:好朋友,多关心啊;照顾得无微不至。

  (3)第三杯,四目相对,无言沉默,王维的心情难以名状。因为出了渭城,西出阳关到打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也要走半年多时间,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才能到达安西。

  A、安西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B、课件播放——这就是安西。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

  是的,这就是安西,黄沙满天,人迹罕至,大风吹过,飞沙走石,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荒山野岭,这里的百姓,出行都要用纱布遮挡风沙。

  C、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却是一派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此时王维心里感慨万千,走进王维的内心,把他所想的写下来:

  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有难舍难分的故人,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评价:说得多贴切啊,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走进了王维的心里。

  D、王翰的《凉州词》中有这样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读2遍)

  读着这样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吗?

  评价:你想的,正是王维所想的,你就是王维的知己啊!

  是啊,元二是去戍守边关的,难免会遇上战乱,生命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面对此情此景,遥想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情怎能不浓烈呢?所以,这第三杯酒中,除了挽留、祝福,还会有怎样的滋味呢?——担忧,不安。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几多担忧,几多不安,担忧的是什么?不安的是什么?于是,王维把这些担忧、这些不安都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一: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中,除了挽留、祝福、担忧,你还品出了哪些滋味啊?请你边读边品三、四两句。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边吟诵边纪念这份友谊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让我们一起来给元二壮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生吟诵完后,师:是啊,无故人。

  1、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也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和所有担忧都化作一句话。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师生举杯共饮,深情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配乐齐读)。

  四、情感升华(配乐)

  就这样,在王维的挽留,祝福和担忧下,元二踏上了他出使安西的征途。正如王维所祝福和期盼的那样,6年后,元二从安西凯旋而归。一回到故乡,元二最想见的故人是谁?——王维,可他却再也见不到了,因为王维已经去世了。曾经这样送别自己的真挚好友既然去世了,元二会有怎样的感受啊?——伤痛欲绝……此时,你觉得这还仅仅只是象征他们深厚友谊的送别诗吗?这还是一首怎样的诗啊!

  对好友的思念让元二再次来到了渭城,眼前杨柳依旧依依,春雨依旧绵绵,美酒依旧醇香,可他的好友王维却再也不在了。(预设:为什么你的眼眶红了,这是一个多么细腻、多么会读书的孩子啊!)当他来到王维的坟前,回想起渭城送别的一幕幕,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此时此刻,你就是元二,边背边吟诵吧!

  ①默写全诗

  这样一首感人至深,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句,我们该把它写下来。请试着默写三、四句。

  ②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下课!

  一、还是惯例,课前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那首送别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齐背)

  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诗题 作者 朝代)

  二、首先回忆学*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诵诗句,品诗味(生齐读)

  三、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这个方法学*这首古诗

  1、谁愿意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题目什么意思?(王维送朋友元二到安西去做使者,为元二饯行时写下了这首诗)

  师:大家都知道董大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这里“元二”就是?(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3、请同学们自己放声读这首诗

  过渡语: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这首诗。学*方法不光会背还要非常熟练运用学*方法才是更大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这首诗,边学边用笔在旁边作出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开始吧

  师:先看前两句,汇报前两句,其他组补充

  师: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先描写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晨雨湿尘,柳树青青,十分清新自然的美景,谁能把美景谈出来?)描绘春天雨后的晨景,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去尘土,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别的气氛。

  生:把渭城冲洗得更加洁净,雨后的渭城更加美丽

  师:闭上眼睛深呼吸,感受到什么?(雨后空气很清新、新鲜)

  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读得亲切、和缓)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生练读、指读齐读)找2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学会了写到积累本上。

  就是在这样细雨绵绵,清新爽目的早晨,就在这样心灵相通的朋友之间分手了,接下来学*后两句。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的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县附*,古时候称安西,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他们彼此会说些什么?(生表演)

  师:因路途遥远,男册归期,不免产生一种离别的伤感,这两句诗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更)频频举杯感觉到什么?(不忍朋友离去)喝了一杯又一杯,数不清喝了几杯,可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员二就该起程了。这仅仅喝的是美酒吗?这里面你感受到了什么滋味?(难舍难分,依依不舍、恋恋不舍、依依惜别)分手在即,诗人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一杯淡酒,一腔浓情,一个“更”字将那份临别前诗人频频举杯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练读、指读、齐读)写在积累本上

  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把你的感受送到诗文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传诵不衰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你们想背下来吗?(练*背诵,指名配乐背诵,齐背)

  师:人间贵在友情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相同和不同)

  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的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来个小型赛诗会(写在积累本上)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课件、酒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了解诗人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绘画大师。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的造诣。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4)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6篇

  在不断的对话中品味以“酒”相送的情深意长《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真是怀着对这份对情感的感动,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簇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孩子们在不断的对话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长。

  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

  一、从诗题入手,以不同方式的自读体验,为对话作好铺奠。

  古诗的课堂教学要有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在开课之时,我利用《中华古诗词欣赏》的开头片断作为我的开篇,让那悠长的古乐和富有韵味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所以在理解课题时,我让学生谈自己对诗题的理解,然后借助唐朝行政区域图,认识安西还有阳关,为理解元二一路西行遇到的艰难险阻做下铺奠。在读能课文的时候,我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古诗的方法去读诗,特别是*长仄短的方法难度比较大,在评价时给予学生充分地肯定。还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也都是给学生自我发挥的*台。这些自主朗读都为后面与诗句的充分对话起到了很好的铺奠。

  二、以“西出阳关”切入点,进行第一次对话,感受诗人心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由“西出阳关一路的艰险”而引起的担忧与不舍,也就成了我这节课情感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诗句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作者送行时的心情,再利用视频和图片让孩子们走*阳关,去想像元二一路西行的艰险,假设他也许会——,也许会——,在与学生想像对话中,感受元二可能遇到各种的危险,所以作者依依不舍的地说,无比担忧地说,利用这种入情地说,入情地读,学生对作者的心情感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确实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作者送别时的心情,读诗句时也是有情有味。

  三、以“举杯劝酒”为支点,进行第二次对话,体会离别时的情感。

  这首诗中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酒是离别的曲。”

  在教学中,我以古人常常以酒表情引入,让学生认识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是心心相印、开怀畅饮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解忧销愁的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饮下的是孤独的酒,这首诗中的这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以达到对“酒”的多元解读。我深情小结“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采用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淡的表层看到了它内里蕴涵的深挚情谊。

  不仅如此,我又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让孩子想像元二和王维举杯劝别时的情景,以同桌扮演两位好友,以再现当时的情境。从上课的情况来看,由于这个班是我新接手带的班,一说要表演,就有些不好意思,有些同学边演边笑,一下子把课堂那种情味给冲淡了,这是教学设计的失误。

  如果把这一环节把生生对话改成师生对话,再对“更尽”作以深化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为了更好地感悟作者与朋友惜别的情意,我采用诉情诵读的方式,三次“诵”一步步地引领学生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入情地表达出来。 雨蒙蒙,柳依依,情深深,一切尽在诗句中——读全诗诗人和朋友劝啊,送啊,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全诗。

  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被后人谱曲传唱,就:著名的阳关三叠,听: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全诗。三次的读起到了很好地深化情感的作用。

  四、以“细雨垂柳”为景语,进行第三次对话,感悟寓情于景的精妙。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是离别的愁绪;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是为了表达情意。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了表达离别的忧伤,描写了哪些景物?

  朝雨:朝雨是怎样的?绵绵细雨虽然润湿了渭城的轻尘,让渭城变得清新,但是在作者的眼里这朝雨却是怎样的?所以自古就有“细雨绵绵生愁绪”的说法,那柳呢?依依垂柳虽然抽出新叶,泛着新绿,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又是有着什么情怀?这柳恰似自己与朋友依依深情。真可谓“垂柳依依伤别离啊!”这样的进一层对话,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五、以对比理解,学以致用为途径,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博大精深,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如何让现代的孩子去深入地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让孩子们不仅会读诗,而且会用诗,这是我们选择古诗教学进行研讨的初衷。

  在教学的后半部分,我设计了两个对比:第一处对比是:同是送别,同是春天里的送别,为什么李白在送孟浩然时,写的是似锦烟花,滔滔江水,而本王维却写的是这蒙蒙细雨和依依垂柳呢?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怎样的心情往往就会描写相应的景,这是古诗中学用的寓情于景,景为情声的写作方法。第二次对比,《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的情感对比,从而明白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不同之处。在对比中,让孩子们懂得古诗语言的形象与生动,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我们不仅让孩子们会读诗,还要引导他们会用诗。我创设话题,面对即将远去的朋友,你打算用哪诗赠送给他?学生学以致用,树立运用《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教学中我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感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对话,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想像、对话和反复诵读中,感受着两位好友的深情厚谊,领悟着作者的依依深情,在运用中体会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所作的送别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教学开始,背诵相关的送别诗,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相结合。 第二步,知诗人,通过学生课外积累和课上老师出示,对于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读通诗句。会认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一个“朝”,一个“舍”,通过“舍”字的演变,让学生感知*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学会了“舍”的意思。

  第四步:知诗意。

  通过学生自己去抓字眼,明白诗句中一部分字词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通过问学生“读者这样的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既理解了诗意,有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第五步:悟诗情

  我考虑如何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来充实这些略去的画面,让他们在读悟之间有所见。因为唯有如此,诗歌短短的28个字才能在学生头脑里丰满充盈起来,升华成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也才能真正走入诗人的情感,与诗人达致心灵契合。这首诗中,作者的情感都凝聚到了一杯酒里。追忆往昔,遥想将来,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故人说。临别之际,诗人却只是一次有一次地举起酒杯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想说的话,想表的情都化为了一杯酒,这一杯酒的分量由此可见。不难发现,酒即是这首诗中负载诗人灵魂,折射诗人心志的一个意象。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所有想象的画面,所有由画面激发出的情感,最后也归宿到一杯酒里。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我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

  首先,创设情境。诗人王维陪着元二一夜喝酒到天亮。质疑:诗人会在这一夜说些什么?来体会两位友人之间的不舍。

  再创设情境,元二此去的地方为安西,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好朋友,“你” 会对他说些什么。再次体会友人之间的不舍和担忧……

  接着出示图片:阳关路,想象元二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从中体会出担忧、关爱……

  最后点出,王维在元二去安西后不满六年就于世长辞,世人作曲《阳关三叠》来纪念此段友谊,配乐诵读。情感升华。

  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他们是深深的友谊,是绵绵的思念,还有王维对元二无限的担忧和关怀。当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杯酒便具有了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将学生与诗人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读起来声声入情。

  但我总觉得本堂课还不够完美,学生领悟诗意没有说出诗的韵味,在后面的朗读感悟中,并没有使整体的学生完全地投入,去读、去体会,希望以后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读诗的兴趣更加高涨。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如一幅幅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学*,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在教学中,我在两个方面有所注重。

  一、注重景物的想象。

  在理解诗题时,我估计学生在了解安西这个地方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在学*《送元二使安西》一、两行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在这清新明丽的春景中,诗人却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学*《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元二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一堂课下来,我需要改进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课老师需对文本做出精准的解读,同时古诗需挖掘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授课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今后要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努力增强教师的语言魅力。这首离别诗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师得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中。从这节课看,我的语言*铺直叙,缺乏激情和真情,别说打动学生,甚至连自己都没打动。

  三、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应针对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总有走教案之嫌,似乎在寻找适合我教案的学生。“两环四步疑探式”教学模式用起来还是显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当然,在本环节中也有着有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应变换一下小组发言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师:同学们,你有过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啊?(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谈的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在有情在啊!也难怪高适和王维都能写下这样的旷世名篇,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

  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这一环节的处理正如胜利小学冯老师所说,如果能够找两名同学分别诠释不同的诗,区分的效果会更好。

  师: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下多少绚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们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学以至用也用送别诗中的佳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更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5)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1、 学*按*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感受*传统文化。

  2、 通过赏读学*《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

  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读诗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王维的诗。

  ① 简介王维。

  ② 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正确读题。

  ③师范读。

  教学*仄规律。

  ④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 :

  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⑤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2、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交流。

  (出示渭城图)

  师:这么美的渭城,谁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渭城朝雨……”

  师:多美的渭城呀!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3、 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

  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去,要到哪里?(简介路线)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4、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二、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

  《阳关三叠》,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生学唱。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三、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

  3、生跟学吟。

  四、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五、拓展,深化诗情

  1、同学们,元二走了,当他到达遥远的安西,会有怎样的想念呢?让我们看看王维是怎样描述这样的情感的:

  播放歌曲《杂诗》

  师: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发生的事。告诉我吧,你来的那一天,我家窗前的寒梅开花了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从故乡来的朋友真让我高兴呀,是你让我知道了家中发生的事情,可元儿呢?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今天我们学*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杂诗》,有一个是相同的,那就是人间的真情。无论是《送元二使安西》中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还是《杂诗》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下课。

  教材分析 :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课件、酒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了解诗人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绘画大师。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到的造诣。代表作:《 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 》《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王维和元二是好友,诗中还有一个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谁奉了谁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维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谁能给我们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还有谁补充一下,说得更具体:(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谁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新疆是*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咱们一起看看安西。(欣赏课件3、4:安西图片)

  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

  3.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三个字“朝”、“舍”“更”(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课件出示5、)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课件出示5)

  2、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指名朗读古诗。(课件出示6)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这两个朋友他们在附*的小旅馆住下。过了一夜,小声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课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计:小雨,柳树,客舍,酒宴。(板书:朝雨、 客舍、 柳色)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理解:浥:湿润(2)客舍 :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8、9)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欢吗?把你的喜爱带进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诗)

  结合课后注释和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从诗句中我们也知道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10: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从课题和前两句古诗中,我们知道元二从渭城出发要去安西。结合文字,我们来看地图,(课件出示11)(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渭城:秦朝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2、介绍阳关:(出示课件12:阳关图片)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3、(课件出示13:)这是从渭城到安西。它的实际距离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

  4、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只有靠骑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自由想象说)

  5、师:元二身负朝廷的使命即将出发,遥望安西、渭城两地,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课件图片欣赏14)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安西那儿呢?(课件图片欣赏15)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课件出示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5、学生自读古诗的最后两句,再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元二即将远行,诗人举杯敬酒,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诗人和元二之间的临别话语。(播放课件16音乐:阳关三叠)

  同桌先说,再师生互说。

  2.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师:一杯够吗?不够,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师:一杯能表达伤感之情吗?不够,再来一杯。

  生: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师:真无奈,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读)

  师:诗人劝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从“更”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舍不得…….)

  4、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一个“尽”字生动地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板书:劝、更、尽)

  6、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友人送别的情景读出来。 (自读古诗)(课件出示17)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收集的离别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课件出示18、播放音乐“送别”)

  附送别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 更尽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6)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

  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

  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

  路途都有什么?

  这体现了什么?

  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

  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

  (六)课后作业

  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以质疑、释疑为学*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古琴:阳关三叠)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5、试背。

  三、感悟古诗,了解环境:

  1、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别图”,请读前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先想一想,同桌说,指名说。

  2)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什么样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导朗读)

  3)客舍旁边还有别的事物,为什么单单只写柳树呢?

  2、相关古诗链接,引出相关的送别诗,来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意。

  1)出示古诗: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解析“柳”与“留”谐音,感受其中隐含的挽留之意。(指导朗读:把对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四、感受情感,体会意境:

  1、过渡:作者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读后两句)

  2、引读:

  作者做了什么事?(劝酒)劝了一杯吗?(很多杯)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更)

  3、点拨:

  “君”字的理解: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用在这里表现对友人的尊敬。

  王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酒呢?(其一,从“酒”和“久”的谐音入手,体会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处的再长久一些;其二从“故人”入手,来理解怎样的朋友,体会知心、挚友、情深意重。)

  4、补充:其实,作者如此为朋友劝酒,还在于他去的地方,(出示课件),了解“安西”,体会路途的艰辛。

  5、补白: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再也忍不住了,他说“元二兄,”进行补充说话练*。

  6、品味:“不舍”

  多少离别,多少牵挂,都化作了一句话,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依依不舍)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指导朗读: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和王维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简介过渡:或许此次一别,还有可能相会;或许此次一别,将成永别,让我们一起来铭记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齐读)

  3、引入《阳关三叠》,欣赏,再读,背诵。

  4、课外拓展:读其他离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是北师大版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借酒消愁。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所以学*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民族这独特的文化;学生才懂得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本课诗的写作方法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

  【设计思路】

  1、理解诗词句,边悟情。

  2、“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设计“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环节,让学生不仅读懂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让他们初步领会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这样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激趣感染

  1、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吗!那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看谁猜得准,背得快。(课件出示:有关〈小池〉、〈绝句〉的图景.接着出示〈赠汪伦〉的图景并配上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2、过渡:是呀,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写出了古人那种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读懂诗题,了解作者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出使)出使到哪?(生:安西)

  4、谁能读好这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在“二”字后面停顿)

  5、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作者王维你们了解多少?(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王维的了解)

  [设计意图:诗缘情而发。所以学*古诗,首先让学生明白诗题的意思,了解诗人,这样可以为后面学*古诗奠定基础,也是学*古诗的重要方法。]

  三、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一)粗读正字音。

  1、过渡:同学们对王维的了解可真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

  2、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班读)

  (二)细读解词句,品诗情

  理解第一、二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多读几遍这两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

  “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理解字词,是创造了直观、生动情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为下面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渭城)那你告诉同学们渭城在哪?(学生答)请你们认真的看图,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指名答)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古诗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可是这么美的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有)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6、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教师相机激励性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

  生3:因为他们充满了离别愁绪,心里很难过,不舍得离开,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也很会体会!)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板书: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连!诗中提到了柳树,你们知道古时关于柳树的典故吗?(学生汇报)

  8、点拨:你是怎么知道的?(从网上收集的)看,多会学*的孩子!“柳”与“留:谐音,还表示挽留之意,看着这满目青青的杨柳,朋友终将远离而去,他俩怎不伤感离别呢?所以,读一二句时,我们还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美,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并从停顿、语调要相对低些,舒缓些,声音相对低沉些去指导学生品读。)

  理解三四句

  1、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

  2、要经过哪?(阳关)阳关在哪?(学生答)

  过渡:(出示线路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

  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你能说一说吗?(指着图说)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

  4、过渡: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两年,也许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呆会告诉老师。

  5、学生思考、汇报,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见,但我会想你的。你路上可要小心,注意安全呀!(真不愧是好朋友呀!)

  生2: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回来,记住多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有荒漠,一个人影都没有,你可要多带些水和干粮去,不要渴了和饿着了。(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呀!)

  生3:元二,路途那么的遥远,这一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我又不能陪在你身边照顾你,你可要注意身体呀!(真会为好朋友着想!)

  生4:元二,等你回来以后,我们都变老了,我都认不出你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6、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7、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哪两个词呢?请看(点击更尽、故人)谁理解了?(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8、这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学生说诗意)

  9、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王维百感交集,对朋友的深挚情谊都浸透在了这浓浓的酒之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最后两句)

  10、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

  11、顺势引导学生,预设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通过点拨,导读,让学生融入诗情中: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离别的酒)

  师:既然是离别的酒,喝一杯够不够?那么王维又劝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7)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忽略古文化传播的时代,古诗正随着一些时尚名词的诞生,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庆幸的是,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注重了古诗词的教学,可见,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

  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是在2006年。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可我仍向“虎山”行了。2007年,当我再一次接到古诗赛讲的通知时,很高兴在古诗教学中,自己提前进行了尝试。几番斟酌之后,我终于将目标锁定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上。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鉴于此,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基调定在悲凉上,课件中也制作了大量安西荒芜的图片。第一次试讲后,教研室的冯老师和郭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我又陷入了苦思中。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当时唐朝非常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被派去出使的人,都以此为荣。这样,有了对文本外的解读后,就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结尾在高老师的帮助下也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她建议我在结尾处,把那种离别的感情延续下来,进行升华。记得在介休,正准备结束这堂课时,一个女孩对我说:“老师,现在我都想哭了。”是啊,那种不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不仅是在王维和元二,也在我和孩子们之间蔓延。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处理结尾真是妙笔生花。

  回顾次这备课的过程,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不但给本校的四年级学生都讲了,在高老师的陪同下,还去了外校借学生讲课,前前后后一共备了六次课,用了5个班的学生,其间,得到了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高老师,今天想到一个好的导入方式,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明天想到一个过渡语,会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课稿。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我很喜欢的于永正老师说,一个老师如果每学期都能上一节公开课,那带给他的收获是无穷的。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也时常让人胆怯。我想,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小学语文在古诗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感悟诗人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教学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学生感觉很枯燥,例如以前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20课《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由于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背景是遥远的古代,元二被贬到安西去当官,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从渭城到安西距离遥远,骑马都得走上半年,也不能通过打电话以解相思之苦。所以分别时诗人对元二依依不舍,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是孩子们生活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年代,根本无法理解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课堂效果很差。于是,我在上学期教学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课前我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了以下预*作业:

  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

  2.学生反复读诗,并让他们找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3.让学生查阅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地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预*,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进入了学*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借助课前预*的知识品味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我在引导学生们感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元二依依惜别之情。”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感悟到的?”在汇报中学生借助预*中搜集到的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及条件。学生A说道“诗人与元二分别后距离遥远,交通又不便利,以后很难见面,所以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学生B说道“关外条件艰苦,元二在那儿又没有朋友,今后的生活肯定很艰苦,作者对元二关外生活十分担忧,所以很舍不得。”学生c说道“老师,通过课前预*我知道了王维当时身体不好,他害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元二了,所以他和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我说:“孩子你们说得太好了,可见你们的预*做得很好。是的,王维在元二离开的两年后去世了.可见他们的分别竟是永别呀!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孩子将诗人对朋友那种离别与牵挂感悟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预学对学生学*古诗词的积极性及感悟诗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古诗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在授课前,一定要布置好学生的预*作业,使其能在课堂上成为学*的主人。

  俗话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我们这个忽略古文化传播的时代,古诗正随着一些时尚名词的诞生,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庆幸的是,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注重了古诗词的教学,可见,读诗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很重要。

  第一次把古诗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是在2006年。当时有很多老师劝我,说古诗教学的难度很大,教学中的这个“度”很难把握,可我仍向“虎山”行了。2007年,当我再一次接到古诗赛讲的通知时,很高兴在古诗教学中,自己提前进行了尝试。几番斟酌之后,我终于将目标锁定在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上。

  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鉴于此,我把《送元二使安西》的基调定在悲凉上,课件中也制作了大量安西荒芜的`图片。第一次试讲后,教研室的冯老师和郭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我又陷入了苦思中。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了解到当时唐朝非常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被派去出使的人,都以此为荣。这样,有了对文本外的解读后,就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为既兴奋又伤感,兴奋的是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伤感的是要面临与家人、朋友的离别。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课堂结尾在高老师的帮助下也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她建议我在结尾处,把那种离别的感情延续下来,进行升华。记得在介休,正准备结束这堂课时,一个女孩对我说:“老师,现在我都想哭了。”是啊,那种不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不仅是在王维和元二,也在我和孩子们之间蔓延。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处理结尾真是妙笔生花。

  回顾次这备课的过程,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不但给本校的四年级学生都讲了,在高老师的陪同下,还去了外校借学生讲课,前前后后一共备了六次课,用了5个班的学生,其间,得到了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高老师,今天想到一个好的导入方式,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明天想到一个过渡语,会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课稿。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我很喜欢的于永正老师说,一个老师如果每学期都能上一节公开课,那带给他的收获是无穷的。当然,这其中的艰辛也时常让人胆怯。我想,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录像课《送元二使安西》,自我感觉糟糕透了,现将失误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这是一首王维的典型的送别诗,我在教学中希图通过本诗的学*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特点有初步的感受。于是我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法进行感悟体会。可课堂中却没有讲学生带入离别情境中,更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王维与元二之间的离愁别绪,因此朗读很不到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的生活与唐代的生活距离远,现在离别了,过几天还会再见面,或者可以写信,或者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上网视频聊天,离别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因此对于两位好朋友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难以理解的,但我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点,致使学生出现用歌声”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的让我始料未及的表达,也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的戏言出现。“遇事不得,反求诸己”,与其说是学生的不够严肃,不如说是自己的备课出现疏漏。如果我能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渭城到安西之间的距离,通过语言、图片让他们感受到阳关以西满目荒凉的景象,知道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他们一别就会是三年五载,一别就可能是十年八年,一别就可能是永远……也许学生就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了。没能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算是此课最大的不足。

  二、课件出现问题也是我自己的原因,“电脑操作不熟真可怕”,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尽管我在课前做了调整,但不同的办公软件,不同的版本仍让我措手不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学好电脑,用好电脑,让它成为我的工作、学*好帮手。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8)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通用五篇

  渭城早上的雨把地上的尘土都弄湿了,此时诗人王维正在和最好的朋友元二告别。他们互相都很舍不得,看着宾馆旁边的柳树叶子都染得很新很绿,禁不住想起以前的快乐时光。“元二啊,我们以前在一起玩的时候多开心,想不到现在却要离别了。”“嗨呀,现在国家大旱,祖国有难,我们做官也是为了国家啊——”“可惜安西那么远,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想见?”元二悲哀得回答:“离这里几千里远,走马都很长时间了。”“王维说:“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二十多年了。元二你考状元做了官,那个地方可远哪。”元二抚摸着柳树,靠在旁边。“都这么长时间啦,王维啊,做官也是很辛苦的。”“我知道……”

  “唔,元二,我有一句话。”“你说嘛。”王维有些犹豫:“元二,我记得皇上给你的命令是十点到阳关,可是现在已经……”“哎呀,王兄,我得走了——算了,我再在这儿坐一会儿,毕竟我们这一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对吗?”“嗨,对。”元二做出无所谓的表情,其实是在掩饰依依不舍。“皇上应该会给我一点儿时间的,和亲戚、朋友告别。”“我也这么想。”

  时间已*中午,早晨被露珠和雨滴染得浅绿的柳树渐渐变成了翠绿色,王维和元二头顶上的太阳也十分耀眼,仿佛在一跳一跳得闪着光。“元二,安西离这里好远。文成公主到**就走了半年,那样我们通信都不容易了!”“唉,是啊。等我到了安西,互相的情况也不知晓了啊!”“对的,这一次离别,说不定就再也见不到了呢。”“可不是呀,我们都说过多少话了?”边说,王维往旁边精致的日晷望了过去,八点三十分。“元二,你早点出门去不好吗?万一路上耽误了什么,不就晚了。十点到阳关,再快的马也‘飞’不过去,除非你和你的妻子都会带着行李‘飞’过去。”元二想:王兄以前没有这样呀,今天怎么这样管我?正在他想的时候,王维说:“元二呀,这次不是我多管闲事,只是我真的很担心你能否在很多年后安全得回到故乡?”“我怎么知道,可我愿意为国家出一份力。”“我也要争取!”忽然,送别的悲伤气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为国家出份力”的争论比赛。

  元二和王维之后又喝了一杯一杯酒,他们互相都很舍不得。元二终于下了狠心决定提起马离开。他一扯缰绳,挥着手说:“王维,再见!”说着,他走了。王维呆立在原地,僵持着。他提起衣角冲向元二,劝他喝了最后一杯“祝福酒”,元二一仰头,喝完了。“元兄,你出了阳关就没有好朋友了吧?”“是啊。”

  尽管他们都很伤心,可是王维和元二最终还是告别了。看着元二远去的身影,听着马蹄的“哒哒”声,王维无比伤心。也许是因为王维的“祝福酒”,元二和妻子都顺利到达了安西,而王维也写成了这首著名的诗。

  清晨,渭城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浮尘,迎来了清新的空气一排排柳树仿佛经过了场洗礼一般,叶子焕然一新,更加苍翠欲滴,腰身更加挺拔……

  柳树旁有一家旅店,客人们都还在酣睡,却早已有人在此饮酒。他们,便是王维和元二。

  桌上有几碟小菜和空酒壶,可见,他们已经喝了不少。只见王维抿了一口酒,蹙着眉说:“元兄,为何走得这般早?何不多留几日?”

  “王兄说笑了,皇上下旨,我怎能不从?”

  “这倒也是。只怕是你走后,就再也无人与我一起共赏美景、吟诗作赋了。”王维苦笑着摇了摇头。

  “王兄这是何话?以王兄的才能,除了我,又怎会无其他好友呢?”

  王维默不作声,只是向元二敬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将口中的话咽了下去。

  “元兄,此次前去安西,路途遥远,甚是要注意安全,莫要着了途中那些山匪的道。到了那儿,莫心急,你人生地不熟的,先找到地方安居,凡事与他们好生商量商量……”

  “这是自然,等到了那儿元某定会给王兄报信儿的。”待王维说完,元二这番话算是两人之间的约定了。

  “来!你为兄弟二人再喝一杯!”王维先行一步喝完,元二不好拒绝,只得再次喝了下去。

  这时,一个小厮走了走了进来,恭敬地对元二说:“大人,马车已备好,我们该启程了。”听完,元二对王维鞠了一躬:“王兄,我该走了。”王维并未直接说什么,而是倒了两杯酒,把其中一杯递给了元二,元二刚想推却,王维连忙打断了他:“元兄,喝下这一杯吧,毕竟这一别也不知还要多久才能相见,等你到了那里,就见不到对方了。”听到这话,元二也不多说,接过酒一饮而尽,然后径直走了出去,上了马车。

  王维跟在马车后面,元二上车时对他说了一句:“王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还请留步!”王维只好目送着马车远行。

  看见周围的景色,感受着绵绵细雨,他不禁吟了一首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送元二使安西

清晨,刚下过一阵细雨,路边的.尘土被雨水洗淡 了,柳树好像跟新长出来的一样,显得十分鲜艳。宿舍里,王维焦急地等待着元二的到来,突然,门 开了,元二进来了, 王维连忙起身,说道;元兄,快请坐。元二回应道:“王兄,朋友之间何必如此客气!”王维又 道:“元兄,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聚了。”元二笑道:“俗话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兄何必那么认真俗话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兄何必那么认真,于是他们又开始又开始叙旧了。

时间不等人,一转眼就过了。元二要西行了,王维赶 紧递上酒杯,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元二接了酒杯,一饮而尽,依依不舍的走了。元二走了不久, 王维挥笔写道;《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此表达自己与元二的深厚友情.

  渭城的早晨,绵绵春雨过后,街上几乎没有一丝尘土,不时有一丝丝凉风向我吹来。

  如果在以前,我准会邀上好友元二兄一起吟诗。可是,就今天,我的好友就要离开我,去安西走马上任了。

  几只小鸟从头顶飞过,望着客栈旁翩翩起舞的柳枝,看看如水一般明净的碧蓝的天空,我心里掠过一丝隐隐的忧伤。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多年的知已就要分隔两地,我的眉头紧皱着。

  走进客栈,我看见元二兄已经起床,只见他呆呆地望着窗外,似乎有满腹的心事。我想,元二兄在回忆往事吧!我静静地坐在了他身旁,他转过身来,一把握住了我的手,紧紧地不肯放开。他伤心地说:“贤弟,我要走了,真舍不得你!”我叹了口气,安慰他说:“我也舍不得你啊!当你在外面不开心的时候,多想一下以前,特别是那次,我俩在亭子里边喝酒边赏景边作诗,没想到,我们喝得太多了,被马驮到了森林里。后来,我们在野外睡着了。我们醒来后马不见了,在林子里转了半天,因为我的身子比较弱,还是你把我背回来的呢!哈哈,可是,这样的事,以后只怕不会再有了。”元二脸上现出难得的笑容,说:“朋友之间,这点帮助何足挂齿?只是以后只能成为回忆了!”说着,他倒了两杯酒,给我了一杯,说:“还不知以后还能不能相见呐!”他一扬头,喝了一大口。

  我俩的手始终不肯放开。 “大人,时候不早了,该上路了。”书童进来催了。“我们喝得太多了,走吧!”元二用深情的目光望着我,我举起酒杯对元二说:“喝了这杯离别的酒吧!过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样知心的朋友了!”元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客栈外,元二兄翻身上马。

  马蹄得得,我站在石板路上,我目送着他的背影越来越远。

  又是新的一天。打开窗户,迎面扑来泥土的清香。

  下雨了。

  走出屋子,旅店的青砖绿瓦上的灰尘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流淌着的雨水。雨雾中,道路两旁的柳树枝正在风雨中翩翩起舞,柳叶也变成了青翠欲滴的颜色。

  抵不过内心的那丝忧伤,景色再美又有何用!

  满腹悲恸的跨上马,飞奔到约定的地点,见一人身着长袍,腰间佩着一把剑,牵着正低头吃草的枣红马在四周不停的张望、寻找着什么。我的心猛地一揪——是元兄。他的身形我太熟悉了,熟悉到随便漫不经心的一瞥就能认出来。他转过身,看见愣在原地的我,便松开了缰绳,迎面向我走来。

  “贤弟,今朝这一别,何日才能重逢!”我笑了。可元兄一定知道,在我的笑容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哀伤之情。

  “元兄,时日不早了,再喝一口离别的酒吧。若你我之缘可入木三分,那么来日我们定能再见!”

  入口的酒辛辣无比,正好掩盖住内心的悲伤。扔掉酒瓶,元兄翻身跨上了马

  最后留给了我一个满含悲意的眼神和一个疲惫的笑容,便转身掉头策马向远方,扬长而去。

  我在马上看着元兄离去的背影渐行渐小,心头又涌上了那种难以表述的情感。元兄的背影淡淡的,带着一股无言的落寞心情。在逐渐明亮的光线下,散发着空灵的悲伤。草地上的脚印透出了厚重的心情,斑驳的草痕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有缘,再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