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1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课教学任务就是教学轴对称,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 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学生的学*过程之中。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游戏与生活,感知对称美。

  学生们都学*过剪纸,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玩纸飞机”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 提供方法。

  二、动手创造,感受对称美。

  在“剪对称图形”这一环节,我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维得到对新知识的理解、顿悟。当出现一部分学生剪得慢,甚至剪不出来的情况时,我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主导学生的思维,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资源, 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探索、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尝试、失败、反思、再创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并获得情感体验。尽管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充分体现了学生“悟”的过程。

  三、欣赏图片,感悟对称美。

  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四、知识迁移,直观转抽象。

  最后进行的是知识迁移,将知识逻辑化。探究*面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学生通过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又趁机让学生再次对这些图形按照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又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三角形、梯形、*行四边形是这一部分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又指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再次 总结。这一过程的自主学*,可以随机出示几道判断题。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认知、去体验,学生将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当然这节课也是有不足之处的,问题主要是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练*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的合作学*的。然而我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的,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学*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而且在汇报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的 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 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过于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又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 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2

  本课主要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对称轴,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会制作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在课上,我首先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感知对称,然后通过让学生把图片对折,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特征,并认识对称轴;接着从实物图片上升到*面图形,再通过让学生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一系列练*,巩固认识。

  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我出示了一系列美丽的对称的图片,包含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以及古今中外的一些雄伟建筑,配上背景音乐,这些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赞叹声连连,学生自己观察,教师适当介绍,课堂氛围活跃。

  二、实践操作中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课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在其中。

  首先让学生折一折蝴蝶、天坛、飞机图形,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图片对折后都是两边大小、形状一样,两边一模一样的,感知完全重合。接着,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完全重合的特征,再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些美丽的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后面的试一试以及练*中,碰到学生有分歧的地方,也鼓励学生动手去验证。学生在丰富的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对课堂的流程加以控制,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活动的主人。

  三、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整节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在引入新知,欣赏图片的时候,就把中国的伟大建筑放在最后,介绍的时候也是重点介绍。在通过对折,感知完全重合时,再次指出天坛是我国著名的建筑,雄伟壮观。练*题,将书本上判断一串英文字母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题目,改为判断China这个英文单词中,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询问China的中文意思,当学生说出中国时,我用激昂的语调指出:噢,是伟大的祖国!我们都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学生瞬间也被我的热情所感染。接着,要求学生判断中国这两个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组织学生判断我们的**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出示了咱们的国宝:熊猫,一方面展示中国地大物博,另一方面提升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仅仅仅围绕今天的主题: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渗透民族文化,也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一个升华。

  四、对学生回答,及时给予评价

  关注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立即给予肯定,对出彩的答案,带头送上掌声。如判断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交流方法时,有同学说到可以将下面的纸片展开,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而且很少有学生会提到,因此,在他回答后,我立马对他的答案进行了肯定,鼓励其他孩子把掌声送给他,并用多媒体出示他的想法。及时对孩子的回答进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肯定着,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进而享受课堂。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对学生给出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处理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缺乏处理问题的敏锐性以及果断性,有些犹豫不决。如引入新知时,要求学生给6张图片分类,有学生说到按对称和不对称来分,我追问:你说的对称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两边一模一样。此时,我可以适时的带领大家一起观察蝴蝶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蝴蝶两边是一样的,大小、形状是相同的,让学生对对称的含义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回想当时处理的过程,显得很拖沓,浪费了不少时间。

  此外,在处理试一试时,我预设第二个三角形学生会说不是轴对称图形,但在上课时,学生产生了分歧,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个办法,他们说可以折一折,通过对折孩子们发现这一个三角形,两边不能完全重合,不是轴对称图形。得到我要的答案后,我就直接去处理*行四边形了。课后反思,我觉得我可以立马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呀?只有什么样的三角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将三角形的知识点夯实,然后再去处理*行四边形,我觉得会更恰当。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体验探索的*台,突破了难点。这样的设计提供了让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明确对称轴条数的不同。首先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画长方形的对称轴。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索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最后通过不同梯度的练*,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对称轴,要找准画好对称轴,必须明确什么是对称轴,但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从折一折的活动中去发现、理解,有了动手操作的经验,再让学生探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准确理解和掌握对称轴的含义及画法,最后配上动态的课件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但课后我觉得课堂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原因是不敢放手,总怕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理解不透彻影响新知的接受,因此,前面复*时间较长,因而显得前松后紧,几个重要的练*没有保质保量完成。经过老师们认真细致的评课及自己的反思,总结为以下几点:

  ⒈把科学与数学融为一体,体现了各学科间的整合;

  ⒉课件设计合理,运用得当;

  ⒊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体现了练*的多样性;

  ⒋挖掘教材较深,课堂调控地较好;

  ⒌引导学生从折出对称轴到画对称轴过渡自然;

  ⒍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及细节问题的指导;

  ⒎前面复*轴对称图形的时间应适当压缩,后面折、画的时间应充分;

  ⒏正方形对称轴画法在课件里的总结语存在不准确的地方;

  ⒐板书的内容应接*本课重点难点内容,并具体些更好。

  ⒑学生自己能总结出来的知识,老师不要去代替,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4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常见的生活例子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练*内容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很快进入课堂节奏。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以及数学转化思想和“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奠定基础。

  2、在课堂的合作探究中,我设置了几个有铺垫作用的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引导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学生能说出例题1和课前的引导有相同之处,也说明学生对本堂课的认真程度比较高。课堂中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惯。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懂得了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一定能得到异想不到的结果,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特别是作图完成比较好。但对为什么这样作图就是最短的路线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5

  一节好的数学课,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智慧魅力的结晶、是个性魅力、艺术魅力和创新魅力的展示。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自然而不随便,规范而不死板”的课堂教学风格,让我感受颇深。

  参加参加第xx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后,模了刘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应该说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用了老师原版的课件,老师课堂上设计意图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都落实到位了。会后,老师们也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刘老师的课自然、朴实、亲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首先在题目上做文章。从倒过来的题目开始,教师就渗透轴对称的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接下来老师有意画坏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对称、不一样。然后启迪思维怎样一次得到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有同学说用电脑,有同学想到折纸的方法。刘老师的课能让学生放松下来,参与到活动中去,比如课上让学生边做动作、做喊“翻上去”、“打开”学北风“呼-呼”,看起来好似学生表面参与,其实在学生的一翻一开当中,建立了空间观念。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学生的学*进展感觉是水到渠成,自然需要。练*设计有趣且有较强的思考价值。有判断实物图古汉字、交通标志是否成轴对称图形,找红点的对应点等题目。多角度备课,以使教学资源更广泛,学生在辨析中学*。

  总之,我感觉模的这节课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也充分地动了起来,并且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爱学、善学、乐学的*惯。

  一、激发自主学*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的内部动力。自主学*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识时,直观、巧妙、激趣、贴*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为主动求知。

  二、创设自主学*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例如,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个侧面,任意画上你喜欢的圆,用剪刀剪下来,在结合教科书,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发现,突破本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的过程 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7

  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支蝴蝶,却只画出它的一半,说“这只蝴蝶和我们玩捉迷藏呢,谁能帮我们把它找出来?”让学生上来将它画完整。这部分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既让学生进入了学*的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观察挂图上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找他们共同的特点,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轴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一起评出最美的作品。并且让孩子总结你是怎么制作的?怎样制作才能保证你的作品是轴对称图形呢?进一步深化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这部分环节的设置,使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经过“操作一观察一概括一认识”的学*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最后读一读“你知道吗?”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等)课前布置他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一起共享,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的价值。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8

  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激情导学。以兴趣为先导,从美丽的风景画面开始,引入学*数学的境界。然后进行游戏:猜一猜,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

  2、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资源。

  3、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同进比较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推理游戏,中考链接等等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唤醒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在这堂课中,我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9

  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对称*移和旋转中的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数学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一、 利用大自然中具有对称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利用美丽的图片,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积累了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学*。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

  在欣赏了“***、黄鹤楼、陶瓷、中国结、剪纸、京剧脸谱……”之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激荡在心头,我趁热打铁地提出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轴对称图形!这样便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资源,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拎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称轴。力

  接下去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学过的*面图形,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学过的*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形成感性的认识。最后利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深化知识。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分层次练*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我出示了几种常见的商标的一半,让学生猜猜是什么;随后猜出示一半的汉字、找对称的字母等活动。通过多种图片及最后的舞蹈展示,使课本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同时还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反思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使学生在学*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及利用千手观音影片,体验了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10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咱们班谁画画画的最好?”在孩子们的呼声中亚圣站了起来!我接着说:“老师要和亚圣比一比,我们都来画一个笑脸,看谁画的好看!”孩子们都很兴奋,他们想看看结果究竟会怎样。亚圣认真地画了起来,我呢,也拿起了粉笔……等我们画好后,孩子们放声大笑!因为亚圣画得很漂亮,而我画的笑脸却是一个眼大、一个眼小,耳朵也是大小不一,可以说丑陋无比!我也笑着说:“为什么大家都说我画的不好看啊?我看着倒还不错!”有孩子说:“我们的两只眼睛应该是一样大的!这样画,太不美了!”还有孩子说:“如果从我们的身体中间画一条线,左右两边应该是对称的!”……我表扬了所有发言的孩子后说:“看来大家的审美标准是一样的,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些美丽的事物,这些美丽的事物有着一个共同点,我想亚圣已经知道了这个共同点,否则他怎么画的这么漂亮呢?老师相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接下来,通过多媒体,我向学生展示了众多现实中的照片和一些学生熟知的*面图形,让他们一步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整堂课教师将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过程与媒体的演示过程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体验着轴对称图形的美,享受着学*过程中的快乐。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阅读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1)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概念课。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基本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双基训练要求是

  1、初步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2、学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曾经何时,我们数学老师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老不爱学数学?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调查揭示:92%的学生不爱学数学。即使数学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爱数学。我们曾经都把这归纳于数学学科是抽象的,知识是枯燥的。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昭示下,我们恍然大悟,我们过去苦苦追求的让所有学生都爱上数学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让学生学*的教材内容,原本就没有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学*内容根本就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的东西。这就决定让学生喜爱数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记得荷兰的教育家拂雷登塔尔提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新制定的数学课标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要求:数学学*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结合以上理论,也简要谈谈本人对数学课课改理念的粗浅理解,我觉得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

  1、让学生觉得课堂上他是快乐的。

  2、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应用数学。

  3、数学的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追求单一的分数,应该追求一种更高一层次的对学生的发展有所作用的东西。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偿试,在把握教材双基要求的同时,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生活数学”、“美与快乐数学”这二条基本理念,力求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产生“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快乐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用快乐的方式去做数学,用快乐的方式去用数学。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猜——折——画——摆——展五个环节。对于概念的揭示摒弃了过去概念课繁琐的推理过程,改之为游戏、猜想、验证的学*过程。对概念的应用,也改变已往简单的作业本练*方式,改之为轻松活泼的活动。这样的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活泼的动手实践中发展思维,丰富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美与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把数学学*当成是老师要他学的东西。

  本节课中,第一个环节中的游戏的设计,在为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生活记忆,初步感知数学概念的生活原形。为猜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搭路铺桥。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的折与画,用手指比划,既是对概念的进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应用。对新知起巩固作用。练*中用学生喜爱的“爱心”置换课本练*题毫无意义的图形以提高兴趣。“爱心”后面“抽象的眼睛”的对称轴学生不容易画,是让学生明白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乃至思考问题要着眼于整体,同时也是为了下面摆轴对称图形来点启发。第四个环节介绍轴对称图形的应用与摆轴对称图形,在使本课的学*内容得以综合应用,拓展提高的同时,同时体现一些人文的东西和学科综合的东西在里头,也使数学学*与艺术创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就用于生活。第五个环节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攻感受,同时也为了在交流中从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启示,实现不断创新。最后,对学生课后提的二点要求,是作业的生活形式化。让学生用最乐意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延伸。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2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互动。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开课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纸,告诉学生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只有细心观察,发现秘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后,我快速地开始剪纸,不一会见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孩子们很兴奋,我让孩子们说说老师这怎样剪出来的,因为孩子们观察细致,所以说得准确。由此便引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相继,我又剪了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一节好的教学内容,我当然不会让学生错过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撕或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这一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4

  一、有效预*、提高效率

  预* 是“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最核心的环节,预*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设计的预*作业是:

  1.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了解对称轴。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试着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画一画,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交流预*成果,在*面图形中找轴对称图形,交流如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真正体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从而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5

  对称是基本的图形变换,学*空间和图形知识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

  1、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2、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3、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4、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5、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1、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1、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2、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3、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6

  《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学生*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并且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7

  一、从课堂反思

  1、这堂课从常见的生活例子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练*内容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很快进入课堂节奏。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以及数学转化思想和“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奠定基础。

  2、在课堂的合作探究中,我设置了几个有铺垫作用的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引导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学生能说出例题1和课前的引导有相同之处,也说明学生对本堂课的认真程度比较高。课堂中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养成探究问题,与同学合作的良好*惯。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懂得了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一定能得到异想不到的结果,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从教学方法反思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从学生反馈反思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特别是作图完成比较好。但对为什么这样作图就是最短的路线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8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但是同学们的学*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今后应在课堂驾驭方面多下功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和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矗

  本课是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围绕以下三点我做如下反思:

  一、活动贯穿始终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设计上,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首先从民间工艺——剪纸中感知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再从生活中举一些对称的例子。在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后,由实物抽象为*面图形,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围绕特征进行“小判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在情境“图形王国”中的练*,学生脱离了动手操作,只用眼睛观察来进行

  判断,部分学生在这里就出现了错误,有的没有注意到图案的不对称,有的过于定向思维,只考虑到左右或者上下折时是否对称,这些错误的产生是正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都能够及时改正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又加深了。

  二、注重“导”与“学”

  师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交换,效果在于是否摆正主导与主体关系。主体活动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者的善导与否。实践证明,要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教学生学*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会学*。在课堂中,始终都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学知识、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学*时间和学*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发现问题——“这些*面图形有些什么特征?”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观“图形王国”时,由于有三组类似的题目,根据题目的内容,结合图形王国的主题,分别加上了“生活区”、“交通区”、“外交区”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个区。所有的练*都很自然地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使得课堂结构紧凑,并充分激发学生的练*兴趣。紧接的“创作天地”也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样的活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十分高。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学的学*困难在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而利用计算机制作的网页或课件,能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片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图形王国”的练*活动中,知识的反馈工作由电脑代劳,学生在选择好后能在第一时间里给出反馈,学生再根据反馈及时订正,直到完全正确为止。这就解决了由教师一一校对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并且能够向学生清晰明了地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总之,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能有更完美的整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相信在不断地尝试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9

  站在并不陌生的讲台上,讲述着异界很陌生的课,心情很复杂,突然不知道怎么去说话,生搬硬套的啰嗦完。通过这次讲课,我主要从备课这个角度谈谈我的想法。

  (1)必须跟老教师请教。

  上述的学情该用什么方式去引导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小孩儿的心理很奇妙,思维方式跟大人不同,好奇心很强,但怎么样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学*知识呢?这很关键。用有趣的学*方式去学*是快乐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喜欢这种轻松的学*方式。心理研究很深奥,对于我这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说很难掌控,所以必须跟老教师请教,间接经验是提升自己的一条捷径。

  (2)找素材。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第一,方便学生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所感知但生活经验不是特别丰富,学*当中如果出现一些罕见的教具,他们就会观察这个教具是什么用的,为什么长这个样?教师如果在此时再去解释这个问题,尽管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但是会偏离用它引导孩子学*知识的目的。所以,找的素材最好是生活中常见的,那些罕见的可以放在课外拓展里面,延伸一下知识。

  第二,教师准备起来也比较容易寻找。我觉得最牛的教师就使用最简单的方式教给学生解决困难的方法,常见的物品容易找到,这也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

  (3)根据老教师传授的教法,制作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往往也通过课件展示来进行,课件做得精彩有趣,就会达到吸引他们的目的。可是这里面存在技巧性,不光要有趣,还要做到不能抢了“教学”这一主要目的,要防止孩子光在那里看热闹而忘记思考。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们采用的是利用《学*单》的先学后教模式上课,先将《学*单》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学生比较充分预*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从预*情况来看优生基本可以完成简单的作图,如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包括对称点在对称轴上的简单图形等。中等学生只能画出简单的一些图形,但是对称点在对称轴上的简单图形存在一定难度,中下学生只能做更简单的一些填空题。如果我们提前一天提示学生如何做一个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还有对称点在对称轴上怎么画等等。学生在预*中的效果会更好,上课的效也会更加好,特别是中下生更有预*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一方面充分展示它们的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发现总结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剪纸活动,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显神通,纷纷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很好的互动,教师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整节课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记忆。不足的是这节课的图片欣赏比较多,教师在这一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展示欣赏图片,以致后面操作的时间比较紧,而且由于学生操作的环节比较多,所以纪律方面有点难控制。同时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对做轴对称图形的关键之点理解不够。

  随笔:要多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表扬,正因为学生有这种成功的欲望,所以他们都想争取机会展现自己,如果能制造更多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动力和兴趣会大大增加的。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1

  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在巩固练*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俗话说:“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好课多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教育事业长路漫漫,但心系学生、心怀梦想,就无畏无惧。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2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3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努力将教材的编写意图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机地结合,整堂课是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猜测、想像、探索、交流中学*数学,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知对称图形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上课伊始,利用童话故事巧妙地引出学生熟悉的对称图形:蜻蜓图、蝴蝶图、树叶图,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观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图案不仅渗透了对称美,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些图形的共同属性对称。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为了让学生对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对称。在探索新知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蜻蜓图、蝴蝶图、树叶图的特征,加以大胆地猜测,发现这些图形的左边右边的形状、大小、图案、颜色都是一样的,并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发现这些图形的左边、右边可以完全重合,反复地操作体会,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概念。因为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对称图形是粗略的,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对称图形,由粗略感知上升到较为精致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使学生对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出示教师课前剪好的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激发学生剪对称图形的欲望。由此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才能剪一个最漂亮的对称图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步骤后:折---画----剪,让学生自由活动:剪对称图形,在创作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

  …… ……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4

  听了刘书洪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有以下感受: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他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画眼睛的游戏。从而引出课题。接着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5

  在最*的听课活动中,恰巧连续听了几节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研讨课。以下就听课后的几点思考整理出来,以便大家同时讨论、批判。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直观感知和更加贴*生活

  “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应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轴对称图形有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探究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学生通过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又趁机让学生再次对这些图形按照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又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三角形、梯形、是这一部分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又指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再次总结。这一过程的自主学*,可以随机出示几道判断题。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认知、去体验,学生将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另外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做“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实际应用与美的感受到处可见。课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这种美,最好让他们做一件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将学到的知识再次融入到生活中。

  二、有形象直观转为抽象概念要注意引导方法

  教师的语言引导很重要,语言的精确性是引导学生学*的关键。

  如有位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抽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学生在讨论之后说:一个(长方型、一张纸、一片叶)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一个图形”,可由于引导语言发生错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一直问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就说是长方形、树叶,没人说是一个图形,老师就一直逼问。)学生怎么也拗不过来,不知道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导致再无人敢发言。随后的半节课,出现了很尴尬的局面,而教师也不知该怎么调整,导致教学计划未能顺利地完成。由此说明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知识的生成,如果教师不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很可能导致一节课的失败。

  又如另一位教师由于准备不充分,对等腰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根本就没考虑在教学内容中。当学生讲到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由于在学生的学具中根本就没准备。于是,教师就在黑板上用小尺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来讲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动手画。因为完全可以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来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既直观易懂,又省事。

  三、要到位,应充分体现合作学*的优越性

  合作学*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精讲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只要适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如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小组合作学*的课,练*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的合作学*的。然而教师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的,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学*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而且在汇报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那么教者这样处理,其原因何在?追其根源,主要是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又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合作学*中不是个引导者而是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小组合作学*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2)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1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面图形;为以后学*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城楼抽象成类似***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各种标志等。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2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面图形;为以后学*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城楼抽象成类似***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各种标志等。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3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

  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成功之处: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给他们分类,即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探索、发现出图形中的轴对称特征,然后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对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能否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都能给与恰当的评价。

  2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练*的层次性。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练*中体现层次性,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

  1、导入自然贴*学生生活,但有些*淡。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3、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不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4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5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6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

  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成功之处: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给他们分类,即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探索、发现出图形中的轴对称特征,然后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对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能否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都能给与恰当的评价。

  2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练*的层次性。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练*中体现层次性,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

  1、导入自然贴*学生生活,但有些*淡。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3、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不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7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对称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剪一剪、辩一辩、折一折、连一连、猜一猜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爱学、善学、乐学的*惯。

  一、激发自主学*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自主学*的内部动力。在导入新知时,直观、巧妙、激趣。在课的开始,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学生都被可爱的卡通图形和故事最后的设问吸引住了,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创设自主的学*环境

  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的时间,给学生“玩”的权利,“创”的使命,是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用数学。例如,在引入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概念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创作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发现,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快乐,也获得了知识。

  三、重视学生自主学*结果的反馈

  对于学生自主学*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例如,在巩固环节设计一系列的练*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解题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问题清晰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后感悟:

  这是一节图形课,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所以在上本课之前,我一直担心孩子们是否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做,是否能够在完成任务后及时停下手里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到我的身上来,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用学生*惯的口号“一、二、三,坐端正”,而是让学生模仿我的动作,我往哪边拍三下手,他们也往哪边拍三下手,学生拍好手后,很自然的把手*放,这样既没有打断课堂的教学,同时也让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回到了我的身上来,效果还不错。

  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练*题的讲解中,有些地方讲得还不到位。学生现在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上,在找对称轴的时候应将图形放大,用准确的语言引导他们如何画出该图形的对称轴,如:五角星的对称轴是将两个角的顶点相连。这样在以后的运用中,学生才能够准确得将对称轴找出。

  2.适当得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充分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当学生指出数字“1”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尝试去改一改,将“1”改成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重点的理解。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8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9

关于《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数学。通过有层次的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不由的引起了我的深思,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由数学网收集整理,欢迎阅读学*。

  一、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动手操作,理解得不透彻,巩固再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轴对称含义引出时太肤浅,应该多深入地折一折,说一说,让学生从内在自然引出轴对称图形含义。

  二、在教学“想想做做1”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是左右对称还是上下对称,这样学生在后来的练*中就可以避免一些同学由于只看到左右对称而忽略上下对称导致的错误,减少错误的发生。这一点在备课时我也想到了,但是在左右思考斟酌后还是没有将它运用到我本节课的教学中。以至于出现后来的错误。

  三、在教学想想做做5时教师应该先做一个示范,提醒学生不仅要看外面的图形,更要重视中间的图案,也就是说要中间的图案完全对称,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个别学生由于理解错误而出错。而且该题的解决反馈方式可以从一个一个校对改成全面观察校对,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去宽裕地解决其他问题。

  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设计很多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更深一步的挖掘课堂,使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石。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有效教学。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10

  听了刘书洪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有以下感受: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他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画眼睛的游戏。从而引出课题。接着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3)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6篇

  今天是第7遍讲这节课,教案已经非常熟悉,但由于有几十位老师听课,多少还是有些紧张。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实在二年级,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是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所以这节课开始先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进行了复*,唤醒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我的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是先让学生观察给出的轴对称图形介绍对称点的定义,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对称点,学生上台自己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学生回答的比较完整说的.也很好,但在姿态方面孩子有待提高。汇报后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活动一,一代表上前汇报发现的结论,我适时板书。在教学这个环节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出结论,但对结论的理解却并不深刻。在*常的课堂中可能会找很多学生再进行重复或者再解释一遍,但在公开课中往往一笔带过,不会重复很多次。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学生理解的并不深入,还有待探究。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在此之前让学生通过找出谁是你的对称点的游戏进行练*,效果比较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找错对称点,原因是到对称轴的距离不相等,没有把握准确这个特点。教室里有四个大组,每个大组一排有两人,对称轴是中间过道,为了方便学生看出来特意找出几名学生充当对称轴,部分学生把和自己的不同组但同一位置的学生当做自己的对称点,没有理解到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点会完全重合这个定义。补全图形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究方法,提示学生思考怎么样画的又快又好?完成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方法。这个过程中小组讨论还是非常热烈的,找一名学生上前汇报总结出画的方法,简记为一找二定三连线。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两个问题:

  1、把第一个步骤当成确定对称点,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确定的?引导学生思考先找到已知的对称点。

  2、会根据每条线段的倾斜程度自己看着画,出错率往往比较高,在反思过程中想到能否可以用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画引导学生。

  反思整节课,我的问题主要在于:

  1、虽然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但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的自己讲出来,特别是随堂课中,这个问题比较严重。

  2、遇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怎么去处理,是否重复记忆?

  3、引导学生回答的问题还是不够明确,要有更强的针对性。

  4、如何培养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班级里的学生在公开课明显没有*时活跃,小组讨论氛围很好,但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明显降低。反思后原因可能有:有老师在怕回答错、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时这样有老师听课的机会不多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后可能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一出错或不认真就批评有关。看来要改变自己的课堂语言,多鼓励少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对称*移和旋转中的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数学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一、 利用大自然中具有对称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利用美丽的图片,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积累了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学*。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

  在欣赏了“*、黄鹤楼、陶瓷、*结、剪纸、京剧脸谱……”之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激荡在心头,我趁热打铁地提出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轴对称图形!这样便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资源,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拎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称轴。力

  接下去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学过的*面图形,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学过的*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形成感性的认识。最后利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深化知识。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分层次练*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我出示了几种常见的商标的一半,让学生猜猜是什么;随后猜出示一半的汉字、找对称的字母等活动。通过多种图片及最后的舞蹈展示,使课本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同时还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反思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使学生在学*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及利用千手观音影片,体验了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 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1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3)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3、五年级数学下册《合数与质数》的教学反思

  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2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4、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 3

  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学生的最*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 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 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 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 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5、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五年级下册数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五年级下册数学反思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五年级下册数学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挖掘不足 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支蝴蝶,却只画出它的一半,说“这只蝴蝶和我们玩捉迷藏呢,谁能帮我们把它找出来?”让学生上来将它画完整。这部分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既让学生进入了学*的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观察挂图上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找他们共同的特点,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轴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一起评出最美的作品。并且让孩子总结你是怎么制作的?怎样制作才能保证你的作品是轴对称图形呢?进一步深化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这部分环节的设置,使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经过“操作一观察一概括一认识”的学*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最后读一读“你知道吗?”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等)课前布置他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一起共享,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的价值。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概念课。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基本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双基训练要求是

  1、初步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2、学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曾经何时,我们数学老师们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老不爱学数学?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调查揭示:92%的学生不爱学数学。即使数学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爱数学。我们曾经都把这归纳于数学学科是抽象的,知识是枯燥的。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昭示下,我们恍然大悟,我们过去苦苦追求的让所有学生都爱上数学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让学生学*的教材内容,原本就没有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学*内容根本就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的东西。这就决定让学生喜爱数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记得荷兰的教育家拂雷登塔尔提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新制定的数学课标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要求:数学学*的内容与形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结合以上理论,也简要谈谈本人对数学课课改理念的粗浅理解,我觉得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

  1、让学生觉得课堂上他是快乐的。

  2、让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应用数学。

  3、数学的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追求单一的分数,应该追求一种更高一层次的对学生的发展有所作用的东西。所以,本节课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偿试,在把握教材双基要求的同时,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生活数学”、“美与快乐数学”这二条基本理念,力求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产生“数学是美的、数学是快乐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用快乐的方式去做数学,用快乐的方式去用数学。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猜——折——画——摆——展五个环节。对于概念的揭示摒弃了过去概念课繁琐的推理过程,改之为游戏、猜想、验证的学*过程。对概念的应用,也改变已往简单的作业本练*方式,改之为轻松活泼的活动。这样的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活泼的动手实践中发展思维,丰富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美与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把数学学*当成是老师要他学的东西。

  本节课中,第一个环节中的游戏的设计,在为创设情境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生活记忆,初步感知数学概念的生活原形。为猜测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搭路铺桥。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的折与画,用手指比划,既是对概念的进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应用。对新知起巩固作用。练*中用学生喜爱的“爱心”置换课本练*题毫无意义的图形以提高兴趣。“爱心”后面“抽象的眼睛”的对称轴学生不容易画,是让学生明白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乃至思考问题要着眼于整体,同时也是为了下面摆轴对称图形来点启发。第四个环节介绍轴对称图形的应用与摆轴对称图形,在使本课的学*内容得以综合应用,拓展提高的同时,同时体现一些人文的东西和学科综合的东西在里头,也使数学学*与艺术创造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就用于生活。第五个环节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成攻感受,同时也为了在交流中从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启示,实现不断创新。最后,对学生课后提的二点要求,是作业的生活形式化。让学生用最乐意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延伸。

  今天,尝试上了一堂数学网络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借助网络,展示具体的图形、形象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并结合学生动手操作,运用试一试、剪一剪、围一围、折一折等方法,通过不同折法,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从而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

  让学生进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验证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先把纸对折,画上简单的图案,然后再剪,剪好后再展开,就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4)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课的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对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目标。新授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

  后面的练*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对称*移和旋转中的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数学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一、 利用大自然中具有对称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利用美丽的图片,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积累了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学*。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

  在欣赏了“*、黄鹤楼、陶瓷、*结、剪纸、京剧脸谱……”之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激荡在心头,我趁热打铁地提出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轴对称图形!这样便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资源,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拎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称轴。力

  接下去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学过的*面图形,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学过的*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形成感性的认识。最后利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深化知识。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分层次练*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我出示了几种常见的商标的一半,让学生猜猜是什么;随后猜出示一半的汉字、找对称的字母等活动。通过多种图片及最后的舞蹈展示,使课本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同时还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反思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使学生在学*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及利用千手观音影片,体验了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轴对称》中的第二课时。我在两年前曾为数学市级骨干教师上过展示课,两年后再上,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图形中的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在学*时单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期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学*知识的自由空间。正如赞*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活动中。

  在教学新知的这个环节里,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次图形的对折过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状、大小一样,边缘重在一起的。并通过第二次对折三等分圆的错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识。在理解了什么是完全重合后,给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最后,通过观察正方形的不同折痕,发现不同的对称轴,有意识的渗透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的观点。

  三、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学中第一个练*设计为判断轴对称图形,从对折过度到在头脑里想对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听清老师的要求,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加强对孩子操作的指导,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真正的听懂要求,是相当重要的。

  2、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由我示范的剪纸过程这个环节中,用的时间比较长;而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却无事可做,显然浪费了时间。我后来想如果在课前将剪纸做好,只展示剪纸的步骤,可能会好一些。

  3、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点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爱学、善学、乐学的*惯。

  一、激发自主学*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学生学*的内部动力。自主学*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导入新知识时,直观、巧妙、激趣、贴*生活。如,上课伊始、教师拿一个用纸剪的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找圆的方法渗透图形的对称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原望,变被动学*为主动求知。

  二、创设自主学*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足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例如,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利用学生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个侧面,任意画上你喜欢的圆,用剪刀剪下来,在结合教科书,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发现,突破本

  本节课的难点。这种尊重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地获得了数学知识。

  三、重视自主学*的过程 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学*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

  总之,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的课前准备、优质的课堂教学,使这节课顺利完成,学生的能力在本节课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学效果很好。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5)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菁选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的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剪纸游戏、展示同学的作品,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经常表示为优等生的游戏,绝大局部后进、中等的同学课后对这一环节表示疑惑。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方式二,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方向性较强,又培养了同学层层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争论*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环节里,同学思维的火花在迸发,师生的对话是那样的自然,*等。教师的欣赏犹如催化剂,使探究活动走向高潮,生成性的精彩不时在课堂出现。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

  《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轴对称》中的第二课时。我在两年前曾为数学市级骨干教师上过展示课,两年后再上,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图形中的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在学*时单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期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学*知识的自由空间。正如赞*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活动中。

  在教学新知的这个环节里,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次图形的对折过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状、大小一样,边缘重在一起的。并通过第二次对折三等分圆的错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识。在理解了什么是完全重合后,给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最后,通过观察正方形的不同折痕,发现不同的对称轴,有意识的渗透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的观点。

  三、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学中第一个练*设计为判断轴对称图形,从对折过度到在头脑里想对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听清老师的要求,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加强对孩子操作的指导,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真正的听懂要求,是相当重要的。

  2、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由我示范的剪纸过程这个环节中,用的时间比较长;而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却无事可做,显然浪费了时间。我后来想如果在课前将剪纸做好,只展示剪纸的步骤,可能会好一些。

  3、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一、有效预*、提高效率

  预* 是“学程导航·活力课堂”最核心的环节,预*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设计的预*作业是:

  1.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了解对称轴。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试着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画一画,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交流预*成果,在*面图形中找轴对称图形,交流如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真正体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从而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面图形;为以后学*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城楼抽象成类似***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各种标志等。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83-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熟练判断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猜一猜老师要剪一个什么图形!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出示***、飞机、蝴蝶图片)老师还带来了三样物体,把这些物体画下来,看这三个图形对称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2.拿出这些图形,同桌合作,把这三个图形对折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你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吗?

  预设:①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哪里看出两边一样?

  ②两边重叠在一起。老师这也有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也重合了。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象这样不多不少全部重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成是完全重合。

  (2)飞机、蝴蝶是不是完全重合?为什么?

  老师也把奖杯对折了一下(上下)你觉得呢?

  指出:蝴蝶不能上下对折,只能左右对折才会完全重合。看来要完全重合,怎样折也是很重要的。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6)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今天,我校刘老师执教了《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听了刘老师的课,有几点自己一的想法。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刘老师的教学能够从生活中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并得到什么是“对称”。这一个环节的处理是很自然的,而且体现了很强的实效性。

  二.通过折一折,说一说,很好地抽象出对称图形的一般特点。学生根据自己对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

  三,本课的教学能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活动去让学生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感受对称,而且通过折图形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利用轴对称概念去判别轴对称图形,同时让学生折一折更好地感受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再次让学生去欣赏轴对称图形,使大家在心目中又有更深的了解和巩固。

  四,在练*的设计上,能够做到多方面的兼容。使练*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和体现。从趣味性的`角度看,刘老师也十分注重这一点,分别用“字母”,“**”等生活的直观事物去考察学生的认知,有趣而有贴切。

  建议:在对概念“完全重合”的理解上还要有更深的理解。要和“完全一样”区别开来。总之对概念的把握还要更深的挖掘。

  一、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

  《新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一局部。”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课本,“唯教材至上”,而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个传达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在公开课教案中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领域中轴对称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放大了轴对称图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的图形背后的魅力,将轴对称图形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示了出来。

  课堂上我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动植物图片,调动了同学的已有的表象,丰富了同学的感知。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同学流露出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几分疑惑:为什么大自然如此的垂青于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呢?当“***、重庆人民大礼堂、上海东方明珠、河北赵洲桥”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出现在同学的眼前时,同学们被这种文化氛围陶醉了,激发了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剪纸游戏、展示同学的作品,然后让同学观察自身创作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不同。由于是同学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发现他们形状不同。”“我发现他们大小不同。”“我发现它们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发现过程是真实的,也是一个逐渐发现的数学学*过程。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好的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寻找*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放手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活动,最后让同学汇报、争论。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在实践中我发现尽管方法一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经常表示为优等生的游戏,绝大局部后进、中等的同学课后对这一环节表示疑惑。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方式二,尽管开放性没有方法一好,但是由于有了师生的互动,方向性较强,又培养了同学层层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争论*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环节里,同学思维的火花在迸发,师生的对话是那样的自然,*等。教师的欣赏犹如催化剂,使探究活动走向高潮,生成性的精彩不时在课堂出现。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同学在新课程文化的轻拂下学*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股清新之风吹走了数学的枯燥、苦涩,吹走了同学心灵中对数学的恐惧,让同学生长在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文化氛围中,使数学课堂充溢着文化的气息。

  一、一段题外话

  4月4日清明,许多学校都组织了学生去春游。后来老同学讲了一个笑话。她说清明节那天她们学校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要求写出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就行了。有一大半的学生写道:“清明节,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来到了烈士陵园。”

  无语,不知道怎么说。

  二、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过,感觉不是太难。书本上的题目我事先做了一下,觉得学生应该也是能够做的。

  1、操作之后的语言

  今天一上课我就出示了各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很快地就把轴对称图形找出来了。我让学生拿了长方形到黑板前对折而后自己再画了对称轴,顺便规范了一下对称轴的画法。再让学生先想一下,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了一下什么叫对称轴,哎,我发现,经过操作学生就是能够说,而且说得是自己的理解,也还蛮到位。

  2、探究部分的难度。

  原题为:试一试找出正方形的对称轴。

  正方形图案简单,学生对正方形的感知很多,找出正方形并画出对称轴并不是难事,可以说,没有探究的价值。

  所以,我把题目变了一下,改为让学生探究想想做做4.

  小组合作: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完成下表。

  正三角形

  正四边形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

  边数

  对称轴的条数。

  你们的发现。

  学生一填,马上找出了规律。那就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这一步,还是处理得很满意的。

  3、练*的问题。

  既然是新授的第一课时,练*中就肯定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些在预设之中,有些在预设之外。

  譬如第2题。学生的对称轴找不全。

  譬如第5题,学生的图形设计流于简单,缺乏美感。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趣。在课的导入时,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对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点划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目标。新授时,教师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教师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教师分别展示了两种折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教师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此文转自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好的地方:

  1、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成为学*的`主人(例如:通过折纸发现每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的条数);

  2、让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例如:由画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找对称轴的条数类推出正多边形的称轴的条数,最后让学生设计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有待改进之处:

  1、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是例题还是练*都是让学生折、画,花费时间太多,导致时间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各个环节*均用力,时间安排不合理。

  听了刘书洪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有以下感受: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他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画眼睛的游戏。从而引出课题。接着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对称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剪一剪、辩一辩、折一折、连一连、猜一猜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爱学、善学、乐学的*惯。

  一、激发自主学*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自主学*的内部动力。在导入新知时,直观、巧妙、激趣。在课的开始,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学生都被可爱的卡通图形和故事最后的设问吸引住了,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创设自主的学*环境

  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的时间,给学生“玩”的权利,“创”的使命,是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用数学。例如,在引入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概念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创作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自主学*、自主发现,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快乐,也获得了知识。

  三、重视学生自主学*结果的反馈

  对于学生自主学*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例如,在巩固环节设计一系列的练*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解题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问题清晰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后感悟:

  这是一节图形课,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所以在上本课之前,我一直担心孩子们是否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做,是否能够在完成任务后及时停下手里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到我的身上来,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用学生*惯的口号“一、二、三,坐端正”,而是让学生模仿我的动作,我往哪边拍三下手,他们也往哪边拍三下手,学生拍好手后,很自然的'把手*放,这样既没有打断课堂的教学,同时也让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回到了我的身上来,效果还不错。

  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练*题的讲解中,有些地方讲得还不到位。学生现在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上,在找对称轴的时候应将图形放大,用准确的语言引导他们如何画出该图形的对称轴,如:五角星的对称轴是将两个角的顶点相连。这样在以后的运用中,学生才能够准确得将对称轴找出。

  2.适当得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充分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当学生指出数字“1”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尝试去改一改,将“1”改成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重点的理解。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一、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动手操作,理解得不透彻,巩固再多,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轴对称含义引出时太肤浅,应该多深入地折一折,说一说,让学生从内在自然引出轴对称图形含义。

  二、在教学“想想做做1”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是左右对称还是上下对称,这样学生在后来的练*中就可以避免一些同学由于只看到左右对称而忽略上下对称导致的错误,减少错误的`发生。这一点在备课时我也想到了,但是在左右思考斟酌后还是没有将它运用到我本节课的教学中。以至于出现后来的错误。

  三、在教学想想做做5时教师应该先做一个示范,提醒学生不仅要看外面的图形,更要重视中间的图案,也就是说要中间的图案完全对称,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个别学生由于理解错误而出错。而且该题的解决反馈方式可以从一个一个校对改成全面观察校对,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去宽裕地解决其他问题。

  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设计很多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更深一步的挖掘课堂,使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石。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有效教学。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面图形;为以后学*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城楼抽象成类似***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各种标志等。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对称*移和旋转中的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数学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一、 利用大自然中具有对称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利用美丽的图片,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黑板所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积累了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实践中逐步学会学*。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

  在欣赏了“***、黄鹤楼、陶瓷、中国结、剪纸、京剧脸谱……”之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激荡在心头,我趁热打铁地提出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轴对称图形!这样便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资源,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己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拎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称轴。力

  接下去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学过的*面图形,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学过的*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形成感性的认识。最后利用flash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深化知识。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分层次练*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我出示了几种常见的商标的一半,让学生猜猜是什么;随后猜出示一半的汉字、找对称的字母等活动。通过多种图片及最后的.舞蹈展示,使课本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同时还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反思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使学生在学*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及利用千手观音影片,体验了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

  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成功之处: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给他们分类,即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探索、发现出图形中的轴对称特征,然后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对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能否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都能给与恰当的评价。

  2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练*的层次性。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练*中体现层次性,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7)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实用10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56——61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一、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三、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图形纸、钉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一):欣赏录像。(课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游的景象)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一)、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师课件点击放大剪纸图。)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课件点击返回)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扩展认识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课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自由说,全班交流)

  (二)、操作,体会特征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飞机、奖杯、蝴蝶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内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

  们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

  板贴: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贴:完全重合

  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请电脑老师来演示一下。(电脑演示:2个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请大家把其余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点名回答)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轴对称图形(板贴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张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张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二、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57“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

  师:(点名回答)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学生投影展示)

  师:那*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三、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吴老师呢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一)师:(课件出示第58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二)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三)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四、做一做——内化新知

  (一)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请2种不同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讲他们的做法)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二)师:昨天吴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59第4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9页,在书上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电脑相机演示连线)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学生小组交流,再点名回答)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还学会了做轴对称图形。)

  六、巩固练*

  (一)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啊!那**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大家知道我国的**吗?(电脑出示P59第5题)你能在下面一些国家的**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用手势来表示,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轴对称图形你就摇摇手,明白吗?

  (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达,老师在电脑上演示)

  (二)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电脑出示P58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翻开书到P58,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电脑演示,做对的举手)

  七、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电脑配乐欣赏著名的建筑图片)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雅虎、百度网站去查阅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

  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8)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实用5份

  《轴对称图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且比较熟悉的图形。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一开始就出示了四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在学生猜出结果后就将图形补充完整。很直接的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对称。

  接着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资源。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例子,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说说你准备在哪些地方利用“轴对称图形”。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以及它们的对称轴还是不错的,只是从实物上过渡到图上画对称轴时画的就不太好了,掌握不住尺度还有待加强。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够从侧面、正面、后面对物体进行观察,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通过课前小研究的交流,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

  2.通过对确定是对称的几个图形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到证明对称的方法: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进而用这种方法验证刚才不确定是否是对称的几个图形。

  3.利用学生课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得到的轴对称图形,围绕: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图形的?为什么要进行对折?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折痕两边图形有什么特点?等问题,使学生来认识对称轴,明确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相同,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

  4.进行拓展练*,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

  1.在小组合作折几个基本*面图形对称轴时,应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它的对称轴,学生经历过画的过程,就可以避免多次折叠的情况。

  2.对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强调不够,学生没有会说轴对称图形。

  3.学生的双喜字是导致后面重复折叠出现的原因之一,而且教师在大屏幕前示范错误折叠方法,导致学生更加困惑。这是示范例子选取失误。

  4.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反馈,是问题要给予解答,不能让学生带着困惑坐下。

  5.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说的时候也将没有完全重合说成没有重合,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本节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这主要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时间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不能给这一过程以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

  一、教学建议

  内容呈现的形式为:“问题情境----探索活动----归纳总结-----结论”因此在数学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为学而学,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收不到好的效果,而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应用数学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学过程也应尽可能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即“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因此在对这一部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本上所安排的大量关于折纸,画图,操作,猜想等大量贴*学生生活中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做中体验和感受,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中,感悟本章的数学本质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整个过程我充分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但课后,我想了又想:还是不应该一上来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现给学生,应把实际转化成抽象,这样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让学生画图形的另一半,使成为轴对称图形时,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放开,让学生选任意一边为对称轴画另一半,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环节,应该让学生通过学的知识,画轴对称图形。既然学了,就应该让学生尝试运用学过的新知画轴对称图形,再一次把抽象回归到生活中。总的来说,这节课该放手还是不够放手,作为老师应该多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是能做到的。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 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1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3)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3、五年级数学下册《合数与质数》的教学反思

  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2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4、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 3

  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学生的最*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 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 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 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 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