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1

  教学《6和7》一课后,我更加体会大批兴趣对于孩子们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任务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二、课堂环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

  本节课虽然是以比赛的形式来参加,但我力求让教学扎实、有效,精心设置了多个练*环节。利用7个动画人物将本来内容较多又缺乏联系的各个部分穿起来,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养成及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观察主题图时,我教育引导学生要讲卫生、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我告诉孩子:只有团结,努力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在书写6、7时,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要适时掌握。

  二、对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复*应想到更周到。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学*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6和7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展开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良好学**惯以及自主学*意识的培养。

  成功之处:

  1、在教学6、7加减法时,我首先复*6、7组成,目的是为后续学*6、7的加减法做铺垫,利用拍手的方式把学生很快引入课堂学*中来。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结合情境图独立地解决得数是7的加法问题,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并让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时间又有充足的思考余地,而且还有意识地渗透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

  2、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 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出现了看一幅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的练*(3+3=6,6-3=3),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不足之处:

  1、对于4+2和2+4的同一幅图,设计意图是根据一样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算式。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叙述问题语言表达的不够精炼、准确,有的学生没听清,所以教师又重新开始复述。让学生从理解到体验明白一图两式的由来。

  2、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图两式,本节课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比较透彻。但对减法的理解,还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原因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理解减法的时间较少,对减法部分还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说一图两式的列式根据,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时间应该相应减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3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对此,谈一谈我在执教《6和7的认识》一课时的几点做法。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学*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

  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涂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小组合作学*,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紧接在“摆小棒”的环节之后,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涂、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4

  本节是在学生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通过这一课的学*,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意,知道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从易到难,先进行加法的应用。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说有两组兔。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接着我又补充谁能根据上面同学的回答,用三句话完整的说说图意。

  学生会回答草地上左边有4只小兔子,右边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与此同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此一来,同学们很轻松的列出了算式。

  接着,进行减法应用的学*,这是一个教学难点,需要学生一定的逆向思维。也是一样的,我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自己尝试说出图意,然后再列出符合图意的算式。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最后我再来总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这样在孩子遇到同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时会很轻松的去解决。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做对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还会想当然,将应该用减法的题写成加法,或者不用总数减,而用大数减小数。他们并不会特意的去看问号所在的位置,做题容易跟着感觉走,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尤其深刻。若要让一年级的他们学会初步的辨别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过不断地练*、改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来克服这个定势。

  另外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由于第一次遇到这么多教师在课堂上,所以不敢发言,课堂气氛不十分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回慢慢来引导孩子。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5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课件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们看他们是谁?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板书:6。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设计说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数数和认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同学们这样的数数方法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数一数吧。(结合数数过程,课件闪动被数的对象,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小朋友,教室是我们学*的地方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课件相应演示)

  b.摆一摆:小组合作,用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说一说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说一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有那些物体的数量是6,那些物体的数量是7?”,“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四人小组)

  [设计说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6、7表示的事物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6、7的写法。

  师: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像6、7的形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4.教学数序。

  a.出示计数器:让学生上台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子再添上几颗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b.通过直尺图,直观教学数序。

  课件展示直尺图:0、1、2、3、4、5、()、()

  师:你知道5的后面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0正数到7,从7倒数到0?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5、比较5、6、7的大小

  师:秋天到了,果实都成

  熟了。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发言)

  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橘子,6个苹果。

  学生说出数量,并进行比较。

  师在画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汇报:7>6、7>5、6>5、5<6、5<7、6<7

  [设计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以“你喜欢哪种水果”为线索,引出对5、6、7大小的比较,既能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6.6、7的序数意义

  a、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游戏的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如果对了,大家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师: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的序数意义的理解。]

  b、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学生口头回答。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鼓励同学们好学的精神。)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41页做一做1、2题;

  2、练*九1、2、3、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说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和整理,并通过自我评价,增加学*的自信心。]

  板书设计:6和7的认识

  67

  7>67>56>5

  6<75<75<6

  剖析: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会有数学因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时让数学贴*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接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先以他们熟知爱听的童话故事导入,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运,喜欢做游戏,教学中我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能力、协作精神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了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在活动中学会应用。本节课学生开开心心的掌握了知识,学生的活泼、天真、聪明也让我体会到了教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是在学*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6和7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展开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良好学**惯以及自主学*意识的培养。

  成功之处:

  1、在教学6、7加减法时,我首先复*6、7组成,目的是为后续学*6、7的加减法做铺垫,利用拍手的方式把学生很快引入课堂学*中来。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结合情境图独立地解决得数是7的加法问题,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并让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时间又有充足的思考余地,而且还有意识地渗透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

  2、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 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出现了看一幅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的练*(3+3=6,6-3=3),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不足之处:

  1、对于4+2和2+4的同一幅图,设计意图是根据一样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算式。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叙述问题语言表达的不够精炼、准确,有的学生没听清,所以教师又重新开始复述。让学生从理解到体验明白一图两式的由来。

  2、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图两式,本节课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比较透彻。但对减法的理解,还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原因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理解减法的时间较少,对减法部分还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说一图两式的列式根据,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时间应该相应减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是在学*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了6、7的加减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根据情境图列出相应的加法或减法算式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以情境图为媒介,提问题、列算式、说算理。

  不足之处:

  认识集合圈学生第一次接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这部分的学*应该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先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再列式计算。但是从学生描述图意、提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能看图说出图的意思,但在表达时语言不够通顺,词不达意。因此语言的训练还是非常艰巨的。通过各自语言的叙述,学生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的实际意义,体会相应算式的内在联系。还有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应加强,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整个课堂都变的能动起来。

  成功之处:

  通过上这一段一年级的数学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那句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更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扎实的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我做到了数学活动不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我对本节课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上课和对本课新的理解,说说我本课的不足。

  1、课堂中对学生学*情况没有及时掌握和关注。课堂中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参与到学*活动中,我没有关注到,影响了学生学*效果。

  2、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前松后紧。由于时间紧,巩固练*比较匆忙,练*不到位,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如果在教学6时,在节约出时间分配给后面7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数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试图想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因为我考虑不周,学生在说6和7的组成时手势各有各的方法,我当时也没有指出说明。

  4、在课快结束时,我看到其他班有的学生出来活动了,就以为停电了,已经下课了,所以后面游戏快速结束,也没有全课小结。

  本节课,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紧紧抓住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逐个突破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本人水*有限,在上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这有待我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9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课件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们看他们是谁?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板书:6。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设计说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数数和认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同学们这样的数数方法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数一数吧。(结合数数过程,课件闪动被数的对象,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小朋友,教室是我们学*的地方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课件相应演示)

  b.摆一摆:小组合作,用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说一说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说一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有那些物体的数量是6,那些物体的数量是7?”,“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四人小组)

  [设计说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6、7表示的事物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6、7的写法。

  师: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像6、7的形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4.教学数序。

  a.出示计数器:让学生上台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子再添上几颗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b.通过直尺图,直观教学数序。

  课件展示直尺图:0、1、2、3、4、5、()、()

  师:你知道5的后面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0正数到7,从7倒数到0?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5、比较5、6、7的大小

  师:秋天到了,果实都成

  熟了。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发言)

  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橘子,6个苹果。

  学生说出数量,并进行比较。

  师在画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汇报:7>6、7>5、6>5、5<6、5<7、6<7

  [设计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以“你喜欢哪种水果”为线索,引出对5、6、7大小的比较,既能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6.6、7的序数意义

  a、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游戏的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如果对了,大家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师: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的序数意义的理解。]

  b、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学生口头回答。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鼓励同学们好学的精神。)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41页做一做1、2题;

  2、练*九1、2、3、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说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和整理,并通过自我评价,增加学*的自信心。]

  板书设计:6和7的认识

  67

  7>67>56>5

  6<75<75<6

  剖析: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会有数学因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时让数学贴*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接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先以他们熟知爱听的童话故事导入,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运,喜欢做游戏,教学中我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能力、协作精神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了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在活动中学会应用。本节课学生开开心心的掌握了知识,学生的活泼、天真、聪明也让我体会到了教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10

  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 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人物情境。

  用课件出示第42页主题图,围绕大扫除这已情境贯彻于课堂的始终,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学*,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环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

  通过学具和计数器等地辅助学*,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养成及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观察主题图时,我教育引导学生要讲卫生、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小组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只有团结、努力才会有更多收获。在书写6、7时,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我要适时掌握。

  二、对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复*应想得更周到。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最*,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

  成功之处: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数学埋下种子。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很多学生有学前的学*基础,所以对连加、连减的学*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数学生计算速度较慢,所以教学中还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学*心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以畅游“数学王国”为主线,设计了《8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8加几”的方法,加深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在游戏情境中激发学*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生动有趣畅游“数学王国”这一教学情境。上课开始,我设计“过桥”情境课件出示复*题,既复*了旧知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当孩子们成功过桥后,数学国王打开大门迎接,此时便呈现出例题情境。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差,保持时间短,为了使他们在整节课中保持较高的学*兴趣,我还设计了“国王出题目考学生(教学试一试)”、“参观果园(想想做做第1题)”、“乘坐神舟8号(想想做做第3 题)”、“参观国王宫殿(想想做做第4题)”这些情境。当我把运用课件把音、像、动画巧妙地结合创设出的生动的情境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激起他们极大的学*兴趣,诱发他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题情境后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接着想办法列出算式。然后又通过*摆圆片让学生自己发现把8“凑成十”和把7“凑成十”的方法,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如“你真棒”、“你的进步真大”等等,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观察收集数学信息、摆圆片操作、交流讨论如何“凑十”,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时,要求学生摆一摆圆片,看如何“凑十”,并要求同桌每人摆一种,方法不能相同。通过操作,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寻找规律方法,实现了把8、7“凑十”的知识再创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四、不足之处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摆圆片这一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时间前松后紧;为了呈现完整教学过程,忽视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教后记 10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到9这么说,伤心地哭了起来。1在旁边听见了,就很有礼貌的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数字1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啊? (板书10)它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板书课题《10的认识》。这样创设出学*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数学具里的图片;画计数器上的珠子;把数字宝宝请回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而且要指一个数一个,才不容易出错。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10和第10的区别,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找一找我们身上和生活中有用10表示的物体吗?学生发现手指和脚趾都是10根;教室窗户师10扇;眼保健操上的头像是10个等等,训练用10来说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式。

  学*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我只是追问:为什么只写5组就可以了?学生思考后会说:另外4组是左右交换了位置。只需要记住5组就可以了。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可爱的校园》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小学校门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对10以内各数在幼儿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故事情境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索,也能够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在观察情境图时,开始我没有限制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说观察方法,同时体会到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物体最简单;然后利用同座之间互相说来取长补短,给学生向别人学*的机会,使他们养成虚心向他人学*、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好*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排列方法,思维得到了发散和提高。在课的最后,我们一起观察教室学生们兴奋极了,像一只只可爱的小鸟,到处去寻找数学问题,收获很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今天很高兴给孩子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乐园》。上完课后我有很深的感受,想和各位老师分享一下。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这里,数学得到了升华。数学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和‘持续、和谐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数学教育观面临着重大变革,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我想,这篇教学设计,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作了很好的解读。课堂教学从只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建构,到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并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体现了“学*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育观。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方式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本节课我就结合了上述新课程的理念,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将课本上枯燥、生硬的*面游戏变成了动态、活泼的趣味游戏,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充满趣味性。

  在上课之前,我还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并对学生们可能生成的结果进行了动态的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对本节课的优缺点做简要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整节课,同学们始终沉寂在游“数学乐园”这一情境中,在米老鼠的带领下,学生们的精力更加集中了,思考问题更加主动了,心情也更加愉悦了。这样有意识地学*,当然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为孩子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走迷宫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想一想、说一说中体会走迷宫的路线的多样性,并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本节课中无论是走迷宫、对口令、送信、坐火车还是投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些游戏其实就是学生们经常会做的,可是*时在玩这些游戏时,学生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数学问题,而今天他们不但玩得高兴,同时也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点点滴滴中,同学们一定会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关注细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数学知识的学*不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或是明白一个算理,而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走迷宫环节,我在各小组汇报了合作探究取得的结果后,还让学生对一些数据进行比较,既对各小组探究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又很自然的复*了这一部分教材中没有安排的比较大小的内容,这样做也鼓励了在合作探究中表现较好的小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补充了怎样走才能既不移漏,也不重复?为学生今后的有序思考指明了方向,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坐火车游戏中,我不但设计了简单的几和第几的知识,还相应地补充了求总数的环节。我先请一名同学站起来让他说说自己前后各有几个人,再求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基数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物认识。

  还有在投球游戏后,我让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投球结果,目的是在学生们看图提问题的同时,渗透给学生一些统计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做好铺垫。

  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送信环节中我创设了两个小插曲,一个是有一个同学投不出去信,一个是有一个小动物没有信。目的是教育学生做事要认真、实事求是,同时也要关注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互评、教师评、多媒体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比较有针对性,同时还关注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从他们脸中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们心中那一份成功感和一份满足感。这样使学生认清了自己,增强了他们学*的信心。

  当然在看到本节课成功一面的同时,也会看到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们老批评指正。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仔细思考同学们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使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如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但仍为学生学*“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因此,教学时我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制的小钟上拨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观察,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2、创设学*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和全班同学交流。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特意安排了让学生拨上学、放学时刻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导致后面的练*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菁选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

  本节是在学生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通过这一课的学*,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意,知道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从易到难,先进行加法的应用。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说有两组兔。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接着我又补充谁能根据上面同学的回答,用三句话完整的说说图意。

  学生会回答草地上左边有4只小兔子,右边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与此同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此一来,同学们很轻松的列出了算式。

  接着,进行减法应用的学*,这是一个教学难点,需要学生一定的逆向思维。也是一样的,我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自己尝试说出图意,然后再列出符合图意的算式。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最后我再来总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这样在孩子遇到同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时会很轻松的去解决。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做对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还会想当然,将应该用减法的题写成加法,或者不用总数减,而用大数减小数。他们并不会特意的去看问号所在的位置,做题容易跟着感觉走,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尤其深刻。若要让一年级的他们学会初步的辨别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过不断地练*、改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来克服这个定势。

  另外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由于第一次遇到这么多教师在课堂上,所以不敢发言,课堂气氛不十分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回慢慢来引导孩子。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2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课件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们看他们是谁?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板书:6。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设计说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数数和认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同学们这样的数数方法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数一数吧。(结合数数过程,课件闪动被数的对象,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小朋友,教室是我们学*的地方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课件相应演示)

  b.摆一摆:小组合作,用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说一说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说一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有那些物体的数量是6,那些物体的数量是7?”,“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四人小组)

  [设计说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6、7表示的事物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6、7的写法。

  师: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像6、7的形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4.教学数序。

  a.出示计数器:让学生上台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子再添上几颗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b.通过直尺图,直观教学数序。

  课件展示直尺图:0、1、2、3、4、5、()、()

  师:你知道5的后面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0正数到7,从7倒数到0?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5、比较5、6、7的大小

  师:秋天到了,果实都成

  熟了。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发言)

  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橘子,6个苹果。

  学生说出数量,并进行比较。

  师在画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汇报:7>6、7>5、6>5、5<6、5<7、6<7

  [设计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以“你喜欢哪种水果”为线索,引出对5、6、7大小的比较,既能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6.6、7的序数意义

  a、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游戏的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如果对了,大家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师: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的序数意义的理解。]

  b、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学生口头回答。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鼓励同学们好学的精神。)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41页做一做1、2题;

  2、练*九1、2、3、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说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和整理,并通过自我评价,增加学*的自信心。]

  板书设计:6和7的认识

  67

  7>67>56>5

  6<75<75<6

  剖析: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会有数学因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时让数学贴*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接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先以他们熟知爱听的童话故事导入,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运,喜欢做游戏,教学中我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能力、协作精神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了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在活动中学会应用。本节课学生开开心心的掌握了知识,学生的活泼、天真、聪明也让我体会到了教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3

  6和7的加减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但是仔细读过教参后,会发现在计算的同时,要让孩子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初步感受,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互换位置,其结果不变,另外还要学生从会列一图两式到一图四式。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成功之处:

  这次课,我觉得同学们,让我眼前一亮,*时上课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次课上,同学们依旧如此,而且积极思考,到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什么时候能列一图四式,什么时候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地方。

  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完这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每个环节都急急忙忙的,因为我又要讲算理、算法,又要渗透我上面提到的教参中希望孩子掌握的其他知识,所以导致时间不够用,另外我的设问有些多,而且都是重复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题是有他的一种流程的,但是由于我没有总结,所以导致孩子没能很好的'体会。

  对于算法我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再说算法的时候,无法说清,应该进行总结,算法有三:

  ①直接数

  ②运用组成与分解

  ③加减法的含义

  如果提前对算法进行总结,那么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除算理算法以外的其他知识点。还有教学中有一点疏忽,就是图与所列算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由图想到如何列式,这里没有重点强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进行列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算式的含义,应该多多加强图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何这么列式。

  2、*惯培养方面

  在教学中,需面向全体。而我只关注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所以导致在大约15分钟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而我却没有及时发现并提醒。

  对于一尺、一拳、一寸的落实还不到位,不能只停留在会背上面,应该落实到做这一层面。

  有序表达和说完整话,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4

  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 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人物情境。

  用课件出示第42页主题图,围绕大扫除这已情境贯彻于课堂的'始终,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学*,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环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

  通过学具和计数器等地辅助学*,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养成及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观察主题图时,我教育引导学生要讲卫生、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小组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只有团结、努力才会有更多收获。在书写6、7时,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我要适时掌握。

  二、对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复*应想得更周到。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5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对此,谈一谈我在执教《6和7的认识》一课时的几点做法。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学*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

  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涂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小组合作学*,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紧接在“摆小棒”的环节之后,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涂、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6和7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展开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良好学**惯以及自主学*意识的培养。

  成功之处:

  1、在教学6、7加减法时,我首先复*6、7组成,目的是为后续学*6、7的加减法做铺垫,利用拍手的方式把学生很快引入课堂学*中来。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结合情境图独立地解决得数是7的加法问题,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并让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时间又有充足的思考余地,而且还有意识地渗透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

  2、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 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出现了看一幅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的练*(3+3=6,6-3=3),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不足之处:

  1、对于4+2和2+4的同一幅图,设计意图是根据一样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算式。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叙述问题语言表达的不够精炼、准确,有的学生没听清,所以教师又重新开始复述。让学生从理解到体验明白一图两式的由来。

  2、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图两式,本节课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比较透彻。但对减法的理解,还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原因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理解减法的时间较少,对减法部分还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说一图两式的列式根据,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时间应该相应减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7

  本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看图画解决问题,也是在这册书中出现的最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一课。本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现在新课程中,已经没有“应用题”的说法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则是“解决问题”或“用数学”。但其实,由于学生的识字障碍,这里的`图画实际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所以在整节课中我充分围绕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句话,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图意,掌握图画式问题解决的方法。

  课一开始,我便出示情境图,这里出现了学生此前没有见到过的“大括号”,所以,我首先让学生了解大括号的意思,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图上色彩鲜艳,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于是我抓住孩子兴起的劲头,引导他们说说图画的意思。图一:“有4个学生捉蝴蝶,2个学生捉蚂蚁,一共有几个学生?”图二:“一共有7个向日葵,采下了3个,还剩几个?”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幅图画的区别,引导学生归纳:问号在大括号下面就表示合起来以后一共有多少的意思,要用加法计算。如果大括号下面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表示一共有多少已经告诉我们了,问号跑到大括号上面去了,表示求剩下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在这里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看着图说说这幅图中要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什么,并不单单符号所表示的含义,不过,借助符号来理解图意是更方便、直观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学*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了6、7的加减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根据情境图列出相应的加法或减法算式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以情境图为媒介,提问题、列算式、说算理。

  不足之处:

  认识集合圈学生第一次接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这部分的学*应该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先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再列式计算。但是从学生描述图意、提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能看图说出图的意思,但在表达时语言不够通顺,词不达意。因此语言的训练还是非常艰巨的。通过各自语言的叙述,学生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的实际意义,体会相应算式的内在联系。还有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应加强,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整个课堂都变的能动起来。

  成功之处:

  通过上这一段一年级的数学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那句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更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扎实的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做到了数学活动不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我对本节课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上课和对本课新的理解,说说我本课的不足。

  1、课堂中对学生学*情况没有及时掌握和关注。课堂中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参与到学*活动中,我没有关注到,影响了学生学*效果。

  2、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前松后紧。由于时间紧,巩固练*比较匆忙,练*不到位,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如果在教学6时,在节约出时间分配给后面7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数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试图想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因为我考虑不周,学生在说6和7的组成时手势各有各的方法,我当时也没有指出说明。

  4、在课快结束时,我看到其他班有的学生出来活动了,就以为停电了,已经下课了,所以后面游戏快速结束,也没有全课小结。

  本节课,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紧紧抓住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逐个突破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本人水*有限,在上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这有待我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计算8、7、6加几的`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图意,你会列式吗?

  3、你能够根据学过的方法计算吗?

  二、学*新知,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怎样计算?

  7+58+5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重点指导:凑十法

  3、学生说说你在计算中遇到的困难。

  4、反馈:

  5+6=

  三、课堂练*:

  1、计算

  8+6=7+6=6+6=

  101010

  2、速算比赛

  3、找朋友

  学生连线

  四、独立作业:

  计算109页4、5题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感悟“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在口算中,速度提高较快。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1

  教学《6和7》一课后,我更加体会大批兴趣对于孩子们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任务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二、课堂环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

  本节课虽然是以比赛的形式来参加,但我力求让教学扎实、有效,精心设置了多个练*环节。利用7个动画人物将本来内容较多又缺乏联系的各个部分穿起来,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养成及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观察主题图时,我教育引导学生要讲卫生、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我告诉孩子:只有团结,努力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在书写6、7时,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要适时掌握。

  二、对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复*应想到更周到。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2

  1、紧紧围绕本人研究的子子课题《从主题图入手——指导低年级学生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课前我已经设计了本课内容的自学题目,并指导学生完成这些自学题目,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去自学,同时让学生的“先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逐步实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2、大量的游戏、动手操作以及身体部位全方面都调动起来,不断刺激学生的'感知觉,迫使学生去吸收,消化,形成条件反射,在大脑中形成表象记忆,如出示5,马上想到2和3,3和2,1和4,4和1,这几组数的组成,为后一步加减法计算铺设极坚实的基础。

  3、余文森教授说,“先学后教”是“指导——自主学*”的特征,但不能停留在“形似而神非”的表面教学上,而是要体现数学独特的魅力和思维价值。因此教学中,我尽量避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地进行教学,还有设计了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将“先学后教”提升到一个高度。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3

  我在教学“6、7的认识”时,创设了很多情境,引导同学们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起6、7的数概念。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取学好数学的信心。

  首先,我创设学*情境:让学生把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宝宝,用提问的方法请出来。这样,不仅复*了旧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中来。

  接下来,让学生在情景图中找找我们学*的数字,培养学*一一对应数数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6和7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拿出6、7根小棒,在课桌上任意摆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6、7的组成过程。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跟同桌一起摆出了各种漂亮的图案。这项活动不仅让学生从图抽象到了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体会到了用数学的乐趣。

  在区分基数和序数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受到做事情要一心一意的教育。然后通过小猫钓到鱼的只数,教师提问,学*基数和序数,然后让学生根据像老师一样提问加深巩固基数和序数知识。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区分了几和第几的意义,突破了学*的难点。同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通过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认识数的乐趣。

  课后,我认真思考,其实在这个环节,我可以利用课堂上现有资源,即限定在某一排的同学中,(其他同学观察)从左数第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第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从左数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把这个重点突破。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

  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知识的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改进发现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了,但是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有部分愿意说的学生说不完,而没学会的学生不张嘴的两级分化现象。在后边的'教学中对这些“后进生”多鼓励、关注他们的需要,提起他们学生数学的兴趣,以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上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教师把鱼缸的图贴到黑板上,让学生数数有多少条鱼学生,够不到黑板,教师弯腰把学生抱起……这个动作虽然很小,但是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些个温暖的动作,让学生建立起对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因为害怕学生的参差不齐,所以在上一一对应数数、比较大小时还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耽误时间比较多,而在难点:基数和序数的教学时有写虎头蛇尾。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菁选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

  教学《6和7》一课后,我更加体会大批兴趣对于孩子们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任务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二、课堂环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

  本节课虽然是以比赛的形式来参加,但我力求让教学扎实、有效,精心设置了多个练*环节。利用7个动画人物将本来内容较多又缺乏联系的各个部分穿起来,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养成及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观察主题图时,我教育引导学生要讲卫生、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我告诉孩子:只有团结,努力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在书写6、7时,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要适时掌握。

  二、对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复*应想到更周到。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2

  本节是在学生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通过这一课的学*,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意,知道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从易到难,先进行加法的应用。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说有两组兔。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接着我又补充谁能根据上面同学的回答,用三句话完整的说说图意。

  学生会回答草地上左边有4只小兔子,右边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与此同时出示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此一来,同学们很轻松的列出了算式。

  接着,进行减法应用的学*,这是一个教学难点,需要学生一定的逆向思维。也是一样的,我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自己尝试说出图意,然后再列出符合图意的'算式。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最后我再来总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这样在孩子遇到同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时会很轻松的去解决。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还是做对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还会想当然,将应该用减法的题写成加法,或者不用总数减,而用大数减小数。他们并不会特意的去看问号所在的位置,做题容易跟着感觉走,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尤其深刻。若要让一年级的他们学会初步的辨别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过不断地练*、改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来克服这个定势。

  另外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由于第一次遇到这么多教师在课堂上,所以不敢发言,课堂气氛不十分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回慢慢来引导孩子。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计算8、7、6加几的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图意,你会列式吗?

  3、你能够根据学过的'方法计算吗?

  二、学*新知,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怎样计算?

  7+58+5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重点指导:凑十法

  3、学生说说你在计算中遇到的困难。

  4、反馈:

  5+6=

  三、课堂练*:

  1、计算

  8+6=7+6=6+6=

  101010

  2、速算比赛

  3、找朋友

  学生连线

  四、独立作业:

  计算109页4、5题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根据9加几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感悟“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在口算中,速度提高较快。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6、7的认识”时,创设了很多情境,引导同学们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起6、7的数概念。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取学好数学的信心。

  首先,我创设学*情境:让学生把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宝宝,用提问的方法请出来。这样,不仅复*了旧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中来。

  接下来,让学生在情景图中找找我们学*的数字,培养学*一一对应数数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6和7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拿出6、7根小棒,在课桌上任意摆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6、7的组成过程。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跟同桌一起摆出了各种漂亮的图案。这项活动不仅让学生从图抽象到了数,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体会到了用数学的乐趣。

  在区分基数和序数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受到做事情要一心一意的教育。然后通过小猫钓到鱼的.只数,教师提问,学*基数和序数,然后让学生根据像老师一样提问加深巩固基数和序数知识。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区分了几和第几的意义,突破了学*的难点。同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通过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认识数的乐趣。

  课后,我认真思考,其实在这个环节,我可以利用课堂上现有资源,即限定在某一排的同学中,(其他同学观察)从左数第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几个同学站起来;从右数第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从左数几个同学把手举起来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把这个重点突破。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

  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知识的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改进发现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了,但是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有部分愿意说的学生说不完,而没学会的学生不张嘴的两级分化现象。在后边的教学中对这些“后进生”多鼓励、关注他们的需要,提起他们学生数学的兴趣,以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上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教师把鱼缸的图贴到黑板上,让学生数数有多少条鱼学生,够不到黑板,教师弯腰把学生抱起……这个动作虽然很小,但是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些个温暖的动作,让学生建立起对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因为害怕学生的参差不齐,所以在上一一对应数数、比较大小时还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耽误时间比较多,而在难点:基数和序数的教学时有写虎头蛇尾。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5

  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 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人物情境。

  用课件出示第42页主题图,围绕大扫除这已情境贯彻于课堂的始终,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学*,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环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

  通过学具和计数器等地辅助学*,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养成及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观察主题图时,我教育引导学生要讲卫生、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小组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只有团结、努力才会有更多收获。在书写6、7时,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我要适时掌握。

  二、对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复*应想得更周到。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6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对此,谈一谈我在执教《6和7的认识》一课时的几点做法。

  一、生活需要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也会有着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学时让数学走进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接受认识。周玉仁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因此,要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就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环节(片段二),让学生仔细地看,充分地说,使学生不仅认识6、7这两个数,还体验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数,为什么*时我们没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学生的重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不拘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思维得以拓展。

  2、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例如本课中,教材就利用了一个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面“师生打扫教室”来开展学*(片段二)。这虽是一个普通的情景,但蕴涵着浓烈的师生之情,以及讲卫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再进入主题,数出图中人、物的数量,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情感体验。这样设计远比开门见山直接数数、认数效果要好的多。

  3、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片段三),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3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有的学生从老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鸡妈妈开始数,还有的学生是倒着数的,出现了多种数数方法,而这些灵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并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把整节课推向高潮。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学*需要活动,让数学活动进入课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片段一)、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试讲时,我安排了摆小棒、数算珠、涂点子图、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减弱了活动的热情。

  因此,我舍弃了数算珠的活动,将涂点子图、填尺卡设计成小组合作学*,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紧接在“摆小棒”的环节之后,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想让学生通过涂、填等活动感受6、7的大小关系,渗透知识点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7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吗?

  课件出示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你们看他们是谁?你能拍手表示他们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

  师:从这幅画里,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6个小矮人有胡子。)板书:6。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设计说明: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数数和认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同学们这样的数数方法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数一数吧。(结合数数过程,课件闪动被数的对象,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

  师(小结):小朋友,教室是我们学*的地方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课件相应演示)

  b.摆一摆:小组合作,用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上台展示,说一说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说一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里有那些物体的数量是6,那些物体的数量是7?”,“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四人小组)

  [设计说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可以用6、7表示的事物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6、7的写法。

  师: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像6、7的形状。你们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4.教学数序。

  a.出示计数器:让学生上台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子再添上几颗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b.通过直尺图,直观教学数序。

  课件展示直尺图:0、1、2、3、4、5、()、()

  师:你知道5的后面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0正数到7,从7倒数到0?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5、比较5、6、7的大小

  师:秋天到了,果实都成

  熟了。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发言)

  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橘子,6个苹果。

  学生说出数量,并进行比较。

  师在画出7个梨,引导学生比较。

  师: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同桌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汇报:7>6、7>5、6>5、5<6、5<7、6<7

  [设计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以“你喜欢哪种水果”为线索,引出对5、6、7大小的比较,既能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有的,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

  6.6、7的序数意义

  a、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游戏的名称是:按要求做动作。(如果对了,大家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师: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所以此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有利于学生对6、7的序数意义的理解。]

  b、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学生口头回答。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鼓励同学们好学的精神。)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41页做一做1、2题;

  2、练*九1、2、3、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说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和整理,并通过自我评价,增加学*的自信心。]

  板书设计:6和7的认识

  67

  7>67>56>5

  6<75<75<6

  剖析: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会有数学因素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时让数学贴*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接受。为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先以他们熟知爱听的童话故事导入,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运,喜欢做游戏,教学中我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能力、协作精神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了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在活动中学会应用。本节课学生开开心心的掌握了知识,学生的活泼、天真、聪明也让我体会到了教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8

  6和7的加减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但是仔细读过教参后,会发现在计算的同时,要让孩子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初步感受,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互换位置,其结果不变,另外还要学生从会列一图两式到一图四式。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成功之处:

  这次课,我觉得同学们,让我眼前一亮,*时上课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次课上,同学们依旧如此,而且积极思考,到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什么时候能列一图四式,什么时候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地方。

  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完这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每个环节都急急忙忙的,因为我又要讲算理、算法,又要渗透我上面提到的教参中希望孩子掌握的其他知识,所以导致时间不够用,另外我的设问有些多,而且都是重复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题是有他的一种流程的,但是由于我没有总结,所以导致孩子没能很好的`体会。

  对于算法我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再说算法的时候,无法说清,应该进行总结,算法有三:

  ①直接数

  ②运用组成与分解

  ③加减法的含义

  如果提前对算法进行总结,那么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除算理算法以外的其他知识点。还有教学中有一点疏忽,就是图与所列算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由图想到如何列式,这里没有重点强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进行列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算式的含义,应该多多加强图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何这么列式。

  2、*惯培养方面

  在教学中,需面向全体。而我只关注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所以导致在大约15分钟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而我却没有及时发现并提醒。

  对于一尺、一拳、一寸的落实还不到位,不能只停留在会背上面,应该落实到做这一层面。

  有序表达和说完整话,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6和7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展开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良好学**惯以及自主学*意识的培养。

  成功之处:

  1、在教学6、7加减法时,我首先复*6、7组成,目的是为后续学*6、7的加减法做铺垫,利用拍手的方式把学生很快引入课堂学*中来。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结合情境图独立地解决得数是7的加法问题,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并让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时间又有充足的思考余地,而且还有意识地渗透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数学思想。

  2、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 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出现了看一幅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的练*(3+3=6,6-3=3),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

  不足之处:

  1、对于4+2和2+4的同一幅图,设计意图是根据一样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算式。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叙述问题语言表达的不够精炼、准确,有的学生没听清,所以教师又重新开始复述。让学生从理解到体验明白一图两式的由来。

  2、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图两式,本节课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比较透彻。但对减法的理解,还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原因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理解减法的时间较少,对减法部分还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说一图两式的列式根据,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时间应该相应减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在学*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了6、7的加减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根据情境图列出相应的加法或减法算式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以情境图为媒介,提问题、列算式、说算理。

  不足之处:

  认识集合圈学生第一次接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这部分的学*应该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先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再列式计算。但是从学生描述图意、提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能看图说出图的意思,但在表达时语言不够通顺,词不达意。因此语言的训练还是非常艰巨的。通过各自语言的叙述,学生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的实际意义,体会相应算式的内在联系。还有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应加强,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整个课堂都变的能动起来。

  成功之处:

  通过上这一段一年级的数学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那句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更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扎实的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做到了数学活动不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推想、合作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去体会新知识的那种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课后,我对本节课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结合上课和对本课新的理解,说说我本课的不足。

  1、课堂中对学生学*情况没有及时掌握和关注。课堂中有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参与到学*活动中,我没有关注到,影响了学生学*效果。

  2、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前松后紧。由于时间紧,巩固练*比较匆忙,练*不到位,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如果在教学6时,在节约出时间分配给后面7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为了使学生对数的组成产生更深的记忆,我试图想通过手、口、脑三者的`结合,从而使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因为我考虑不周,学生在说6和7的组成时手势各有各的方法,我当时也没有指出说明。

  4、在课快结束时,我看到其他班有的学生出来活动了,就以为停电了,已经下课了,所以后面游戏快速结束,也没有全课小结。

  本节课,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紧紧抓住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逐个突破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本人水*有限,在上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这有待我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2

  1、紧紧围绕本人研究的子子课题《从主题图入手——指导低年级学生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课前我已经设计了本课内容的自学题目,并指导学生完成这些自学题目,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去自学,同时让学生的'“先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逐步实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2、大量的游戏、动手操作以及身体部位全方面都调动起来,不断刺激学生的感知觉,迫使学生去吸收,消化,形成条件反射,在大脑中形成表象记忆,如出示5,马上想到2和3,3和2,1和4,4和1,这几组数的组成,为后一步加减法计算铺设极坚实的基础。

  3、余文森教授说,“先学后教”是“指导——自主学*”的特征,但不能停留在“形似而神非”的表面教学上,而是要体现数学独特的魅力和思维价值。因此教学中,我尽量避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地进行教学,还有设计了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将“先学后教”提升到一个高度。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13

  本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看图画解决问题,也是在这册书中出现的最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一课。本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现在新课程中,已经没有“应用题”的说法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则是“解决问题”或“用数学”。但其实,由于学生的识字障碍,这里的图画实际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所以在整节课中我充分围绕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句话,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图意,掌握图画式问题解决的方法。

  课一开始,我便出示情境图,这里出现了学生此前没有见到过的'“大括号”,所以,我首先让学生了解大括号的意思,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图上色彩鲜艳,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于是我抓住孩子兴起的劲头,引导他们说说图画的意思。图一:“有4个学生捉蝴蝶,2个学生捉蚂蚁,一共有几个学生?”图二:“一共有7个向日葵,采下了3个,还剩几个?”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幅图画的区别,引导学生归纳:问号在大括号下面就表示合起来以后一共有多少的意思,要用加法计算。如果大括号下面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表示一共有多少已经告诉我们了,问号跑到大括号上面去了,表示求剩下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在这里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看着图说说这幅图中要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什么,并不单单符号所表示的含义,不过,借助符号来理解图意是更方便、直观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3篇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的数学课,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如:学会并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分类等。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差,作业完不成,学**惯差造成了成绩较差的现象。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知识的掌握:

  1、教学生活中的数,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从数铅笔、数书本、数桌椅、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

  2、在认识数的基础上的,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来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从建立了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的概念,学会了比较事物,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问题。

  3、在加减法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摆小棒、红花、以及其他的学*用具,让学生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学会使用“>、<、=”符号,在这两单元的学*中还让学生明白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了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学生能够准确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0这个数,明白了0的意义,会计算有0参与的加减法,更进一步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两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的理解了连加、连减的意义,并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了加减混合运算。

  4、分类的教学,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能够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也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分类活动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通过位置与顺序的教学,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并逐步养成了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好*惯;能过“你“你说我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在学*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6、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和图形,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知道了它们的名称,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在*面图形的认识中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区别*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反复的练*还是有少数同学区别不好。

  7、认识钟表。本单元的学*以认识整时和认识半时两个内容为主,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时针、分针,学会读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并同时引导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8、在统计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数据整理、看简单的统计图。

  二、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用数学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怎样计算,并能很快的说出得数;

  3、在现实的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流,发现并能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初步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惯

  一年级的学生是幼儿园里直接过来的,对于一些学**惯、课堂纪律一概没有概念。刚开始一个月,我有些大意了,疏忽了这一点,后来我发现他们上课坐姿不正确,想怎么坐就怎么坐,老师讲课他们在下面随便插话,书写不干净等问题,学**惯养不好,再加上家庭、智力等差异,学生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每周我开展一次评选遵守纪律小明星活动,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我就给他在雏鹰争章上贴上一个小笑脸,并表扬他。“你们看他做的多好,你们有没有信心超过他?”这样就让做的不好的同学有了意识,对有进步的也给予奖励,慢慢课堂纪律有了很大改善。对于书写问题,在每一次作业完成后,我在本子上通过画笑脸、小星星、贴小花、贴优等不同方式奖励,每个学生都尽量是自己的作业干净、漂亮,养成良好的*惯才能更好进行学*。

  二、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加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班上的同学都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思维方式等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强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样化,允许每个儿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数学。

  如教到《9、8、7、6、5加几的计算中》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算法去计算,对能解答出得数的同学我都给予肯定,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创造之乐,增强了对数学美丽的正确认识,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教学中反思: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对学*优秀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困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让全体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教然后思过,通过这一学期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以下地方要改进和加强: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广泛的教学活动的经验。

  2、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还不够。在教学中还要改变教师提出问题和方式,努力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中要创设性的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适当扩展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评价来促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里面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开拓创新,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走的更远,更好,在学*中更加开心、快乐!

  本学期,我担任两个班的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好几年没有教授数学了,所以自己也教的很小心。知道学生是一些“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学**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家庭及学生智力的差异,我虚心向有经验的数学老师请教,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进行课前口算练*,给孩子养成课前口算的好*惯,为学*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接班伊始,我就开始了《培养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小课题研究,持之以恒、措施得力,竟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孩子们的口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为学*数学扫清了障碍。

  (2)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特点。

  (4)单元小结。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低年级孩子不喜欢看到自己的作业本上有差号,怎么才能既让孩子改正错误,有学*了知识呢?针对不同的练*错误,我就进行课堂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惯,对激发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现在马上要进入二年级了,还有学生用数手指头的方法做题,但是我从来没有轻视他们,而且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而且充分利用测试卷,使之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工作总结

  3、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工作,及时将自己的所教、所感、所想写下来,并进行整理,为自己和同事将来的教学服务。

  四、不足之处

  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

  一:知识的掌握:

  1、教学生活中的数,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入手,从数铅笔、数书本、数桌椅、数同学、数老师……从小空间到大空间,从课内到课外。认识了1到1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

  2、在认识数的基础上的,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来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从建立了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的概念,学会了比较事物,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问题。

  3、在加减法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摆小棒、红花、以及其他的学*用具,让学生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学会使用“>、<、=”符号,在这两单元的学*中还让学生明白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了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学生能够准确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0这个数,明白了0的意义,会计算有0参与的加减法,更进一步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在这两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的理解了连加、连减的意义,并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了加减混合运算。

  4、分类的教学,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能够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也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分类活动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5、通过位置与顺序的教学,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了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并逐步养成了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好*惯;能过“你“你说我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在学*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6、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和图形,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知道了它们的名称,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在*面图形的认识中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区别*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反复的练*还是有少数同学区别不好。

  7、认识钟表。本单元的学*以认识整时和认识半时两个内容为主,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时针、分针,学会读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并同时引导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8、在统计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数据整理、看简单的统计图。

  二、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用数学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怎样计算,并能很快的说出得数;

  3、在现实的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流,发现并能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初步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课教学“比较”,目标使学生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等。通过一一对应来得知比较的结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在教学时总体比较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导入

  本课运用生活中的情景导入,通过刚上课时为表扬坐的好的学生让其起立进而提问“你们看看他们两人的个子怎么样?”比较两个人的身高来引出学生说完整的话“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也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

  二、新授课

  运用了“动物王国趣味运动会”为情景导入,引出三个游戏也就是三个例题。

  第一个例题通过看图比较轻重。“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图可以很快做出比较,“小鹿在下面,小猫在上面”,追问“为什么?”学生可以容易比较出轻重,但是要引导说完整的话“小鹿比小猫重小猫比小鹿轻。”

  第二个例题,通过观察图片观察到了什么?发现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样多”(板书)。“你是怎样发现的”、“分别有4个”,第一种方法是“数数”, “还有别的方法吗?”生不能总结出“一一对应”或者“一个对着一个”师引导看图用教鞭指着图说“一个羽毛球拍对着一个乒乓球拍……”生跟着小声说,然后让生自己说一说,体会一一对应。通过一一对应发现,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同样多。利用圆片和三角型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同桌一人先摆5个圆片,另一个人再摆5个,怎么摆。通过动手发现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一一对应”。

  例三:先出狗和狐狸的图,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你发现了什么?”生可以简单比出多少,而且可以说出数数和一一对应两种方法。接着出小兔的图,“看看图有什么变化?”学生不能总结出“小狗最多,小兔最少”,师先说,生再小声跟读,让生同桌之间说一说,在指名说。

  成功之处:

  导入时运用了表扬孩子进而比较两人的身高作为引入,因为第一单元的《比一比》一课中涉及到过比高矮,利用同学的身高比较也很直观,所以学生有兴趣而且可以顺利的引出本课内容。

  不足之处:

  在例题一时,师太局限于比较“轻重”,其实学生说的“大小”等也很好,可以比较多种。我在以后的授课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和思维的发散。例二时,一个学生其实直接就观察到了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中间的点,其实我应该顺势先顺着孩子的发现进入一一对应,即鼓励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好*惯,也可以在此运用语言鼓励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带着兴趣学*本例题,调动孩子观察、学*的积极性。

  创设的情景生硬,不够合情合理,导致学生在前期时还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到后半程就没有了兴趣。可见情景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以后的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景的合理性。

  数学教学时应该在活动中教学,数学不是死板的,是在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学时应该多调动身边可以用到的情景等,这样可使学生更直观、更迅速的吸收知识,并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在本课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思想还是不太理解,所以在排队时我就运用“你们一个对着一个的站好,就像咱们数学课讲到的一一对应”,发现学生既可以很快的站好队也明白了一一对应的意思。

  教学中语言存在很大问题,要逐步改正,让学生多说,调动学生的思维,不要压制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图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独立设计了四个、五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惯。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成功之处:

  1、充分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建立“10个一是1个十”概念。

  2、指导方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再数出是多少。草莓图这题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如果图一直出现,孩子往往只数,而不估。为了帮助孩子培养估算的意识,草莓图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只闪现了2秒,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10多还是比10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再引导学生有次序地数。并看看数的结果与猜的是否接*。第二幅是洋伞图,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让孩子们说说感觉是比草莓多还是比草莓少;第二次闪现,请学生猜一猜有多少颗;第三次出现,引导学生独立地数一数、圈一圈。再反馈。指导孩子们在估算时找一个参照,以提高估算的精准度、积累估算的经验。

  3、寓教于乐,活动、练*形式多样。

  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活动与练*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活动:独立操作、同桌合做、竞赛、抢答、游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孩子在操作中学、合作中学、竞赛中学、游戏中学,每个学生都能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1、许多学生问题回答得并不完整,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让学生纠正过来。这也是我在*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在练*中出现问题时,处理问题不够机制。请女生从7数到17时。几乎所有女生都是从0开始数的。这时我以为是因为没有听清题目,把课件又调回去重复了一遍,结果还是错的。直到第三遍女生才答对了。这一练*花去了不少时间。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当时再让学生重听一次题,再讨论一下从几开始数,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不是从0开始数呢?女生就不会出现再次数错的情况了。

  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

  4.练*的情况没有及时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 )-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

  5.忽视了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

  今天很高兴给孩子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乐园》。上完课后我有很深的感受,想和各位老师分享一下。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这里,数学得到了升华。数学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课程标准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和‘持续、和谐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数学教育观面临着重大变革,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更应当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我想,这篇教学设计,对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作了很好的解读。课堂教学从只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认知图式的建构,到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并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统一,体现了“学*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育观。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方式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本节课我就结合了上述新课程的理念,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将课本上枯燥、生硬的*面游戏变成了动态、活泼的趣味游戏,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充满趣味性。

  在上课之前,我还精心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并对学生们可能生成的结果进行了动态的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对本节课的优缺点做简要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整节课,同学们始终沉寂在游“数学乐园”这一情境中,在米老鼠的带领下,学生们的精力更加集中了,思考问题更加主动了,心情也更加愉悦了。这样有意识地学*,当然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为孩子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走迷宫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想一想、说一说中体会走迷宫的路线的多样性,并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本节课中无论是走迷宫、对口令、送信、坐火车还是投球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些游戏其实就是学生们经常会做的,可是*时在玩这些游戏时,学生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数学问题,而今天他们不但玩得高兴,同时也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这点点滴滴中,同学们一定会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关注细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数学知识的学*不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或是明白一个算理,而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走迷宫环节,我在各小组汇报了合作探究取得的结果后,还让学生对一些数据进行比较,既对各小组探究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又很自然的复*了这一部分教材中没有安排的比较大小的内容,这样做也鼓励了在合作探究中表现较好的小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补充了怎样走才能既不移漏,也不重复?为学生今后的有序思考指明了方向,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坐火车游戏中,我不但设计了简单的几和第几的知识,还相应地补充了求总数的环节。我先请一名同学站起来让他说说自己前后各有几个人,再求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基数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物认识。

  还有在投球游戏后,我让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投球结果,目的是在学生们看图提问题的同时,渗透给学生一些统计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做好铺垫。

  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送信环节中我创设了两个小插曲,一个是有一个同学投不出去信,一个是有一个小动物没有信。目的是教育学生做事要认真、实事求是,同时也要关注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六、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了互评、教师评、多媒体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比较有针对性,同时还关注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从他们脸中的表情就能看出他们心中那一份成功感和一份满足感。这样使学生认清了自己,增强了他们学*的信心。

  当然在看到本节课成功一面的同时,也会看到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们老批评指正。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仔细思考同学们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使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6)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必须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透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用心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取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潜力。之后,学生练*不一样程度,不一样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构成潜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我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用心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光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光。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构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构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使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这样既构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使学生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带给可能。

  2、批改作业。

  要针对不一样的练*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群众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要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我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潜力。学生订正之后,可给满分,要养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提高学*效果。要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善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注理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我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

  4、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改善教学的依据。在测度卷中,要增加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要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法进行讲解。期望透过这一改变,以期能让学生从不一样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潜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我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潜力和实践潜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内容、每一道练*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式和学**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在我的教学当中,有如下几点感受:

  1、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学*,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一定让学生说出来才好,不仅仅说给老师听,还有说给父母听,更重要的是说给同学听,渲染大家学*的气氛,所以我教的孩子对数学还是比较的有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学生学*起来就主动了,爱学*了!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3、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这册教学也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的!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部分内容时,我是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认识了“几和“第几后,对学生进行了练*,把“想想做做第三题和第四题整合成学生喜欢的故事,边讲边引导学生做题,使学生更能吸引到老师这来,锻炼他们听讲的能力。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认知几与第几,对理解力稍微差的学生也可以进行辅导。

  除了在教学方面,我还发现要在鼓励中引导孩子成长。在做练*时有一道题是这样从几个梨中圈5个,然后把圈到的梨中的第四个上打上对勾。一般都是从左到右的圈,我发现班上一位行为*惯很差的同学他们从中间不挨着的圈,当时我就把这位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并且还表扬了这位同学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图形。第二天上课这位学生一直坐的很端正,并且知道举手回答问题,当时我还觉得奇怪。后来想想可能是我表扬了他使得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时常在想这么简单的知识该怎样讲,能使孩子既能很容易的接受,又能从中得到学知识乐趣。活跃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就要从孩子身上寻找可以利用的东西,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弥补他们的缺点。

  《第几》这课,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课主要是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我担任一年级一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是学生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学**惯、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备课。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上课。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及时复*。学生学的快同时忘得也快,为了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特点。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对后进生根据不同因素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寻找发光点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发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上下位置,我把本节课切入口放在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惯上。“我们吃饭时饭桌上放的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常见生活经验,所以与上下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然后我让学生指着五官说位置关系,学生们说眉毛在上面,眼睛在下面,但是还不能很好的说出眉毛在眼睛的上面,眼睛在眉毛的下面。为了顺利引出学生会自己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我故意引出错误的语句,“眉毛在上面,你们听,眉毛在头发的上面”学生一听,就乐了,马上反应过来,“不对不对,眉毛在眼睛的上面”就这样,学生会自己说出“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设计能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在讲授主题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由这个问题导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有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导和练*。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7)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合集二十篇

  《文具》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6~10各数;学*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数量在6~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6~10的顺序;懂得用书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数量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刚进入小学生活的一年级新生,心里有着许多的担忧。找了许多的教案来参考,又向学校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请教,终于,备好了这一堂课。在数一数、连一连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尝试着不同的方法来数数,让他们体会数数过程的有趣性,学会正确地数出图中各种文具的数量。在想一想、做一做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开动脑筋,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6个文具盒、7把尺子。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用红旗表示,有的用爱心表示,有的用三角形表示。接着,我让他们观察教室,找找教室里有什么是可以用6来表示的。除了6台风扇,6盏灯之外,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有6个灯的开关,这个是我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孩子们的观察力真的很敏锐。在描一描、写一写这个环节,先示范再让学生跟着书本描最后上来黑板上展示。我觉得,让学生上来展示非常重要,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知道他们在书写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给予及时的纠正。

  反思这节课,满意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满意的有,在数数的这个环节,没有及时总结,没有及时强调数数的一个有序性。还有就是时间的把握上,重点环节花的时间要更多一些,让整个课堂松弛有序,效果才会更好。最后一个就是,过渡性语言还需要精进。

  一、《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发现学生在练*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

  (1)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2)练*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惯,是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而且对今后的学*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9加几》是学生在学*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运动会场景为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9+4。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说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 盒。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后让生比较这几种方法那一种比较简便。然后引出课题。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问题,虽然运动会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事情,但他们真正对此还比较陌生,因此虽说能激起学*兴趣,但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如果从生活中的能凑成十的具体例子而且是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课题(如拿药盒等),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手中 的小棒理解凑十法。 引导孩子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在此继续让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几的算式,加深理解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后面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能凑成十的例子(药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环节中也许可能会好的。这个环节里有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有限,在日后的学*中要多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凑十法后,让学生继续理解凑十法。因此出示了一个基本练*,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个变式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拿算式找朋友,让学生找到朋友以后,有一个数14没有朋友,此时让学生说算式,可能会出现9加5,也可能会出现10加4,还可能会出现十几减几,还可能会出现连加等,这样不但巩固了9加几,还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日后在教学中多出类似的*题,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可能学生说的不太完整,但这样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让学生说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生说说心情,同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依据,让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喜欢自己的课。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让学生真正掌握应该学到的知识和积极的参与学*活动,真正让学生个个成为有用的人。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新的一学期即将过去,在这紧张有序的教学工作中,*心静气坐下来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过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收获,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教学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的数学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经过一学期多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如:学会并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分类、会认物体、简单统计、认识钟表等。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差,作业完不成,学**惯差造成了成绩较差的现象。

  二、优点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加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三、不足

  1、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到位。

  2、一部分学生对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学*态度不够端正。

  3、复*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不看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

  4、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四、改进措施

  1、狠抓学风。我所教的这个班,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个别的学生,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对待作业敷衍了事,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对作业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后进生基础太差,如聂嘉阳、徐豪扬这两位学生,考试成绩都很差,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养成勤学苦练的*惯,形成良好的学风。

  2、一年级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给自己施压,并化压力为动力,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进不足,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

  3、及时复*。学生学的快同时忘得也快,为了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新授知识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特点.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注重个人的业务学*和提高,总结心得体会、反思,积累、学*教学经验,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应用等方式,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形的教学工作*惯,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认真落好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学校和家长了解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努力为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量。

  今天讲授了《8和9》一课,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谓活而不乱,本节课主要为学生创设了以下几个空间:

  空间一:课件演示,使学生深刻认识7、8、9三个数之间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7、8、9这三个数的联系,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直接拨计数器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先出示一个计数器,老师拨珠,学生随老师一起数,当拨完7个后,让学生观察又来了一颗珠子,是几颗?接着又分别演示了又跑来一颗珠子、这颗珠子又走了、它又回来了的过程。经过这些动态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了7、8、9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空间二:脱离点子图比较7、8、9的大小

  在比较大小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了,所以本节课我脱离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从7、8、9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比较他们的大小,学生根据已有的基础,很容易的进行了正确的比较,而且除了比较7和8、8和9以外,孩子们还正确的比较出了7和9的大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空间三:看着直尺说发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出示直尺后我没有将教学只停留在填出7后面的两个数字上,而是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着直尺图上的数字说自己的发现,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从数序角度说8的后面是 95在6的前面;有的学生从比较大小的角度说7比6大,比8小还有的学生说出了和7相邻的数是6和8等等,思维比较活跃,语言表达清楚。

  “认识前后”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本知识。应该说,每个人不管是**,还是儿童,都有一些辨认“前后”的知识。学生在接触“前后”时,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为学*打下了基础,而学好本内容则能把他们原有的经验转化成较规范的数知识。

  教材内容是利用“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表述5个小动物赛跑的情境,说一说每两只小动物的前后关系。所以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孩子们通过多次描述小动物之间的前后关系,很快掌握了前后位置关系。

  在完成我的课堂教学后,有如下感悟: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为了让简单的东西吸引人,遵循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态教材动态化,学生能用多种感官去感悟这样一个情景、多种感官来参与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学*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简单的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那你们知道它们要朝哪个方向跑吗?(生:朝前跑)

  师:我们通常把面对的方向称为前方,背对的方向称为后方。那你们的前面是哪儿呢?用手指一指,后面呢?

  2、联系生活,玩中学,学中乐,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第一、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要学生体会出前后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它不是绝对的。前后位置的改变应该有两层意思:1、是比较对象的不一样。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在乌龟的前面。2、是方向变化。在教学中我不是靠自己的讲解来达到目的,而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请同学们看,老师现在在你的哪面?对,老师在你们的前面讲课。现在注意听老师的口令,全体起立!向后转!你们知道现在老师在你的哪面吗?真聪明,老师在你们的后面。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之后引导学生编儿歌分别前后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游戏中学会了知识,亲身体验了前后的相对性。

  3、课堂是遗憾的美。

  一年级的学生很小,掌握的知识还不多表达能力不太强,为完成教学进度,齐答太多。以后教学时要尽量减少齐答,齐答时有些同学会跟着喊,不太认真考虑问题。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还有教学时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范围可以再大点,教学的评价手段也应多样化,以鼓励、赞扬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或许我们会取得成功,或许我们会失败,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热爱学生,苦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就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

  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今天讲授了《8和9》一课,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谓活而不乱,本节课主要为学生创设了以下几个空间:

  空间一:课件演示,使学生深刻认识7、8、9三个数之间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7、8、9这三个数的联系,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直接拨计数器的方法,而是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先出示一个计数器,老师拨珠,学生随老师一起数,当拨完7个后,让学生观察又来了一颗珠子,是几颗?接着又分别演示了又跑来一颗珠子、这颗珠子又走了、它又回来了的过程。经过这些动态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了7、8、9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空间二:脱离点子图比较7、8、9的大小

  在比较大小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了,所以本节课我脱离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从7、8、9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比较他们的大小,学生根据已有的基础,很容易的进行了正确的比较,而且除了比较7和8、8和9以外,孩子们还正确的比较出了7和9的大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空间三:看着直尺说发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出示直尺后我没有将教学只停留在填出7后面的两个数字上,而是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着直尺图上的数字说自己的发现,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从数序角度说8的后面是 95在6的前面;有的学生从比较大小的角度说7比6大,比8小还有的学生说出了和7相邻的数是6和8等等,思维比较活跃,语言表达清楚。

  6-10的数学的组成是学生在学生了2-5的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学会通过操作学*数的分解和组成,为了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兴趣,在原来的基础的有所提高,同时让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分析能力得到培养。

  加强操作,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如教学8、9的组成,我让学生把8个圆片分成两部分,学生马上按摆也了一种分解。这时我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所有的分分法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来。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联系前面学*的经验,按照一部分不变,另一部分依次加1的规律摆出8的组成。

  为了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数学的兴趣。课始,我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认识6-10各数。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人物,并用课件一一的出现,有前面认识过的05,还有今天认识的610。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数的顺序。

  然后,出示主题图:在数数的时候,指导学生有序的数:可以按上下数;也可以按左右数;还可以以数的大小顺序来数。同时,再结合教室的实物来数,比如:数桌子、数椅子、数同学、数铅笔等内容都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学生的学*兴趣高,教学效果很好。在认识了这些数后,为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选用6-10中的任意一个自己喜欢的数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本节课,我尽量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和趣味化,尽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方式。并且结合孩子好玩、好动的生理天性,让他们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学*过程中体验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的发展,个性得到的张扬,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玩数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的学*,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留心观察,自觉钻研;有了兴趣,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就会空前提高。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游戏的方法加以呈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动一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势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兴趣,从而提高学*效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惯、学*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从学生回忆学*中常遇到的问题游开始,激趣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探索退位减法之前,复*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同时突出本课学*的内容和难点。

  三、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小结时强调:方法很多,也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用不同的方法同时算一算,还能帮助自己进检验对错,打开你们的智慧之窗。但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选用最简洁最熟练的方法,才能保证计算又快又对。

  四、精心设计练*题。

  用数字魔术区分数字之间的差别,用退位和不退位的计算对比,使学生明白退位减法十位要减一个十,不退位减法的十位不变。用计算题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用改错题让学生知道哪些错误不能再犯,用思考题使学*形成梯度,做好扶优。这些练*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设计中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还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互相帮助的精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学好数学从点滴积累,获取更大的收获。

  融教学内容为一体,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启发学生思维的各项游戏。在这种环境下,将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的喜闻乐见在游戏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数学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学*热情。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通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的'不断练*,学生很快就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带的都是实物钟表,在学生动手拨时间的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做练*时间较紧张。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用加还是减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以畅游“数学王国”为主线,设计了《8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8加几”的方法,加深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一、在游戏情境中激发学*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生动有趣畅游“数学王国”这一教学情境。上课开始,我设计“过桥”情境课件出示复*题,既复*了旧知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当孩子们成功过桥后,数学国王打开大门迎接,此时便呈现出例题情境。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差,保持时间短,为了使他们在整节课中保持较高的学*兴趣,我还设计了“国王出题目考学生(教学试一试)”、“参观果园(想想做做第1题)”、“乘坐神舟8号(想想做做第3 题)”、“参观国王宫殿(想想做做第4题)”这些情境。当我把运用课件把音、像、动画巧妙地结合创设出的生动的情境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激起他们极大的学*兴趣,诱发他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题情境后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接着想办法列出算式。然后又通过*摆圆片让学生自己发现把8“凑成十”和把7“凑成十”的方法,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如“你真棒”、“你的进步真大”等等,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观察收集数学信息、摆圆片操作、交流讨论如何“凑十”,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时,要求学生摆一摆圆片,看如何“凑十”,并要求同桌每人摆一种,方法不能相同。通过操作,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寻找规律方法,实现了把8、7“凑十”的知识再创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四、不足之处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由于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摆圆片这一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时间前松后紧;为了呈现完整教学过程,忽视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

  最*,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8)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反思优选【10】份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学*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的过程。教学形式、学*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钟表的认识。

  1、留给学生较大的“时空”

  修改后的案例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一个钟面,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要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教学的美。如果这个钟面只是让学生简简单单地说或被教师灌输理论,学生就没有那种兴奋,智慧的源泉只能深深地埋藏起来,这不是一大遗憾吗?本案例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2、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人人享受成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悟性、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学生所想的可能不是教师所需的答案,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地想。本案例中,每位学生都仔细观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时针、分针的独特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认识钟面的快乐。

  3、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索的境界中,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创造。本案例中,用课件显示了一个动态的钟面的情景图,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动态、生活的境界中。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新颖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操作中,体现学*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行动开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为学生提供动手时间的机会,让学生有意去学数学,并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避免了学生死板的记忆和脱离实际的学*,使学生能够轻松并且牢固地记住一些概念。

  我觉得这样的课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

  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学*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的过程。教学形式、学*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钟表的认识。

  《认识钟表》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幅学生放学回家后通过电话向老师汇报回家时间的生活情境图引出挂钟,通过对挂钟上不同时刻的直观认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正确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一年级组的三位老师在形成共案的同时,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又各有特色地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1、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上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还通过课件演示了分针的转动是怎样引起时针的转动的。学生好初步了解了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以便能区分钟面上的时间可以干什么事情。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多媒体课件是帮助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课件所牵引。对于一个游刃有余的专家型的教师来说,课件应该是为他所用,而不是教师的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着课件走。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巧用教育机智。

  2、教学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多次在练*训练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反复说、反复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并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在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的游戏环节,有一个学生在拨6时整的时候,错误地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弄反了,他拨的是“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而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即发现。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自己: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认识钟表”带给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透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搞笑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仅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心参与尝试探究学*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构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用心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持续浓厚的学*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带给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透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说说你或你的家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几时开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学过于拖拉,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的练*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学生是学*的主体的原则,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识钟表的方法,从中进行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有效的学*方法的指导。

  《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的知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半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想这个教学目标已达到了。为了充分调动学*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的一开始利用一曲猜谜的歌谣轻松活泼地引入新课。

  接着分三步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步通过看钟面模型,来认识时针、分针,达到初步认识钟面的目的;第二步通过拨熟悉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整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数字的规律;第三步学*两种计时方法。为了巩固新知,学*中安排动手操作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尤其是学生动口动手说时刻拨指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学生学*的主人翁地位。

  感觉效果较好的地方有:整节课设计了去钟表王国旅行的情境,比较有趣味性。体现了数学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儿歌记忆所学知识很好,两种计时方法落实到位,*题的设计体现了从易到难。

  比较遗憾的是在教学组织时,忽略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时间处理的再好一点,我想再给豆豆安排作息时间时,就能有机会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到互相纠正,效果会更好,也许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更有价值。

  《认识钟表》这一课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但是,真是让学生来说一下时间,学生还是没有生活经验,本课时设计时,我设置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以此帮助他们进入情境之中,帮助他们学*。在学*中,认识整点和大约几时,效果还是比较好,认识几时半,还是有点糊涂。

  课程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猜谜环节,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很顺利,接着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这个情境图的设置非常好,孩子们认真的观察图片,发现很多的信息,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从贴*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个情境图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但是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我拿出钟面模型,让孩子们认识几时半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比如,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8和9之间,这个时候应该是8时半,但是开始有好几个孩子说是9时半,我采用的方法是,时针还没有走到9,也就是还不到9时,怎么能说是9时半呢?应该先到9时,才能接着到9时半。一部分孩子会了,可是,还有几个孩子比较迷糊,怎么给孩子解释,才能更好的让孩子理解,这是我的一个困惑。

  而对于大约几时的认识,这个本应该是一个难点,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预设是,这是一个难点,在大约几时的认识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结果,孩子认识起来,效果却非常好,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又回到认识几时半上,结果因为没有预设到,自己也觉得不是很顺,我感觉孩子们也是有点绕晕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对课程做充分的预设非常重要,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难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说说你或你的家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几时开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学过于拖拉,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的练*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如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但仍为学生学*“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因此,教学时我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制的小钟上拨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观察,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2、创设学*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热情。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9)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左右》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前后和上下的基础上又学*的一种位置关系。

  这部分教材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的知识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咱们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吧!学生们一听到要做游戏兴致一下就上来了。“我说上,”“我说下”,“我说大”,“我说斜“我说多”,“我说少”,“我说左”,“我说右”。“你们反应可真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左右。”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去,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

  我先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摆放的学具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再来说一说学具是怎样摆放的。然后出示练*内容,在学生回答完练*上的内容后我适时进行引导,你能象黑板上出示的这道练*这样提出问题吗?学生的思路被打开,提出了非常有趣的问题。第一个孩子说“格尺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什么?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听课的老师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学会辨别左右,跟形状没有关系,但是既然孩子提出了问题,并且不是什么不合理的问题,所以我仍然很高兴的组织学生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在练*的设计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的知识设计了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找住址,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学生的生活水*,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本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施开放式的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少需要反思的地方。老师引导的太多,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问题太少。在找自己身上象左右手这样的一对好朋友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去说。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时就可以让所有的孩子在小组内自己转一转,然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自主摆放学具时,应该让学生自己点其他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放的,更体现了人与人的交流和人文性。在教材的处理上创新还不够,例如还是出示例题图,如果把图上的学具做成小图片,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摆放,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走上课改的道路,我们面对辽阔的前景,只要全力以赴,定会在教学中看见最美的世界。

  左右在*时中经常会用到,所以一开始我就通过提问“*时我们走路时是靠哪边走?”由此引出左右。在学生知道左右的标准后,我通过几个活动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伸伸左右手,摸摸左右耳,拍拍左右肩,抬抬左右腿等,同时让学生练*用左,右说一句话,并让学生交流左手、右手可以做什么事情,学生对前面的这些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节的一大难点,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自己的左和右,还要理解以其它为标准的左右方向。我做了一个练*,

  当时我背对着学生举起我的右手,孩子们都知道是右手,我右手没放下来,只是转了个身,和学生面对面,再问学生现在我举的是哪边手,大部分学生都说成是左手。学生刚建立的左右标准是以自己身体的左右为标准去判断,现在要改变他们的认知标准,以面前的人物自身的左右标准去判断,学生不知所措。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只能多练*,慢慢让学生理解。

  关于左右的相对性,有些地方我们成年人都觉得难理解,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呢?所以我也强加了一些标准给学生,对于会动的人,一般要以图中人物的左右为标准,跟我们自己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而对于静止的东西,一般是以我们自身的标准去衡量,虽然这样有些牵强,我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积累不断丰富,会慢慢理解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设计本课时,将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以“活动”为载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认识、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建构,让学生经历一个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同时,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以一切活动又以追求有效为宗旨。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体验。整节课的数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教学一开始的摸鼻子的游戏。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体验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学生面对面的巩固对左右认识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盘然。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依旧趣味盘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味中体悟,在快乐中学*。

  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宄学*、自我发展。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摸身体左右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的生活化、情景化。如:让学生找邻居、让学生上下楼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整节课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谜导入,再引出左右手;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喜爱的文具,正确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并能用语言正确描述他们的位置;让全体学生起立做“我是机器人游戏”再次强化学生判断左右位置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跟自己的左手边在同一侧的就是左边,跟自己的右手边在同一侧的就是右边;通过*时上下楼梯靠右行,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解释”的过程,从而发现方向相反,左右相对。

  进而判断上下楼的同学都遵守行走规则。本堂课中,我认为最满意的地方是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不仅要求学生弄清自己的左和右,还要弄清跟自己面对面的那个人的左和右。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再让两组学生进行验证。一组学生演示上楼,跟他们相对的那一组学生演示下楼,让他们走之前齐举右手然后下楼。当他们在中间交汇时进行点评,这样有什么好处,不会发生危险。同时拓展生活中的数学,行驶中的汽车、行人等,明白了生活中靠右行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讲文明的好学生!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从更高要求看,本课在这一方面略显不足,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一年级数学上册《6、7》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10)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数字的简单规律”。 “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主要让学生巩固找规律的方法。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数字的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数字的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图形里面的规律。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找规律填数,

  2、星星后面藏着几?

  3、你来当当小医生

  4、找找不一样的一行

  5、发现图形里面的规律,填写数字。

  在第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巩固规律是怎样变化的,特别用箭头表示出来,后一个数和前一个数的关系,让后进生也能够充分明白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无时无刻都在跳跃中,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的启蒙阶段,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兴趣是一位好老师,有了兴趣,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我的话还是比较多。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精心备课,采用书上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以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例题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列出算式。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环节,我采用的书上的*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使我觉得从中又收获很多学*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100以内数的顺序”是在学生学*100以内数的数数、组成、读写以后的一个知识点,由于100以内数的认识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本节课开始,采用动画机器人讲话做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自然地进入课堂,便于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学*内容,使教学自然巧妙的展开。

  第二,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放手学生在已掌握的百以内数的知识基础上,去独立完成百数图的填空,从而形成100以内数的顺序的鲜明表象,为进一步加深对各数的顺序的记忆,也为理解和探索百数图的排列规律打下基础。

  第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教学中,让学生给十位、个位是3的数涂上不同的颜色,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而且深化了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在全体学生参与涂色游戏探索规律的同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进一步培养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数学游戏的设计,有利于“寓教于乐”,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并注重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资源,运用所学的教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在充分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了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百以内数的概念,体现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真正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例如:教《南极小客人》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24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24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师还可以问:企鹅和贼鸥,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24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抓一把黄豆,数一数共有多少个黄豆,再拿一些黄豆,估一估,有几个一把,大约有多少个,就知道了。这样反复进行几次中掌握了,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运用媒体演示,从儿童熟知的动画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师分层次安排学生活动: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重点。

  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认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大约几时,在难点突破上没有做到位。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氛围,拉*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纵观整节课,本课尝试体现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实效性。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观察、操作、讨论,在动中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学生们的学*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成学*。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相关词条